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2024-05-02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精选2篇)

篇1: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

B荒诞性

C象征性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 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A抒情动作

B抒情内容

C声音组织

D画面组织 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A 象征性

B主观性

C评价性

D精神方面 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A表现功能

B通讯功能

C意义功能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A倒装与歧义

B夸张与对比

C借代与用典

D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钱钟书 C王夫之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A创作个性

B多样性

C稳定性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A独创性

B多样性

C稳定性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A《文心雕龙》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D《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

C文化属性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A阐释者

B审美者

C认识者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A黑格尔

B姚斯

C刘勰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莱蒙托夫

B姚斯

C布封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A净化

B共鸣

C领悟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A新批评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真实性

B革命性

C情感性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B进步的倾向性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 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A批评风格

B最高标准

C批评方法论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原型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A领悟

B延留

C净化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伊瑟尔

B加达默尔

C英加登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A审美动机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D施教动机

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 语言表现

B 体裁类型

C 结构安排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A抒情内容

B抒情话语

C抒情现实

D抒情自我 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A声音

B画面

C情感经验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A结构

B声音

C故事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A人物、情节、环境

B叙述方式

C叙述的声音特点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A叙事功能

B抒情功能

C描述外在事物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A表意式意象

B表情式意象

C寓言式意象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A刘勰

B曹丕

C司空图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A刘勰

B曹丕

C司空图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读者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A实践性

B艺术性

C价值取向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A立普斯

B克罗齐

C弗洛伊德

D 布洛

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A文学文化学

B文学信息学 C文学符号学 D 文学社会学 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

A对象化说

B意识形态说

C艺术生产论

D 艺术价值论 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

A桑塔耶那

B罗兰巴特 C阿恩海姆

D 考夫卡 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

A俄国形式主义

B新批评

C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 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

A德漠克利特

B康德

C歌德 D 席勒 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

A作为文化

B作为意识形态

C作为审美

D 作为惯例 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

A审美

B情感

C想象

D 意识形态 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

A革命性

B主导性

C层次性

D 多样性 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

A为人民服务

B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 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

A思想性与艺术性

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

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 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列宁

B高尔基

C毛泽东

D 鲁迅 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模仿者

B创造者

C集体人

D 移情者 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

A实践获取

B书本获取 C有意获取

D无意获取

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A突出

B综合C简化

D 变形

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

A情感性

B理智性

C诚挚性

D 高尚性

二、判断题

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

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

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

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

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10文学作品的分类是绝对的,抒情与叙事分明()

11叙事性作品是一种形式化的话语组织,主要表现作家内心的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12抒情性作品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的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13只要能抒发自我之情的作品,就是好作品()14司空图把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15文学消费是一种意识形态消费()

16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的含义是同一的()17文学接受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18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

19鲁迅认为文学批评总是有“圈子”,实际指“标准”()20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21人物具有的“行动元”和“角色”两重性特征在作品中总是相互吻合的()22一般叙事作品中场景都是详细叙述的()

23叙事作品中人物与情节相比,人物是第一位的()

24按因果逻辑来组织的事件都会成为叙事作品中的情节()25叙事的社会本质在于它的意识形态属性,而意识形态属性只体现在叙事的形式中()26叙事内容与形式都体现着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征()27文学叙事话语中所指的对象仅存在于话语之中,而非在话语之外的现实世界中()28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9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象征型()30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象征型()31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32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观点的刘熙载()

33一般说来不同档次的文学产品的生产规模与不同层次的文学读者在数量上呈现相互对应的比例关系()

34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对方()35时代风格包含着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全部特征()36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

37话语系统的语言格调是表现风格的第一要素()

38作家创作个性对作品风格形成有制约和影响作用()39任何作品都是有风格的()

40许多抒情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抒情 方式,却不直接倾诉自我的感受()41叙事话语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面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20世纪,对叙述声音的重视成为叙事文学创作的一种创新方式()43文学是以作品的这种形式而存在的()

44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虚静”,“神思”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45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结()

46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强调文学与世界联系上与摹仿说有一脉相传之处()47任何时代的文学发展总是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48文学话语总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49文学话语是一种社会性话语()

50文学对现实生活有依赖关系,所以文学反映完全是受动的()51文学是审美的,所以从目的看,它完全是无功利的()52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表达客观理想认识()

53文学话语蕴籍特点常常更充分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本文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54俄国批评家维亚捷姆斯基第一个使用“人民性”概念()55世界文学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取消民族文学()56物质生产永远是精神生产产生的始因()

57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58神魔小说写得是神魔,与现实生活无关,它的创作源泉是故事()59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60亚里士多德也属于“摹仿说 ”的代表之一()

61荣格提出“个人无意识”,弗洛伊德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62创作动机的结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63陌生化与变形都是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故有密切联系()

64陌生化与变形都是创造意象的同一方式()

65生活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66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真实,是假定性的真实()67艺术真实是主观真、诗意真实的统一()68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69文学创造中境的传达依赖请的创造()

70文学作品有请与理之分,其理指事理与哲理()

三、填空题

1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学创作论、——和——。文学理论的任务不是任意划分的,而是根据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的著名观点提出的。

2文学理论的品格:——与——。

3文学理论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

4马克思文论与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是——。5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坚持——富有——。6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作者、——与读者。7文学原始发生的几种学说:——说、宗教发生说、——说、劳动说。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和——、——和——几种。

9在西方,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独立出来,大约是在——世纪完成的,到1747年,由——把诗与绘画、音乐等纳入七种“——”中。

10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多样性、——和——。

11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产生的“——”,而且是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

12毛泽东同志指出必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强调——、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13文学是——在话语蕴藉中的——

14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说话人、——、本文、——和语境。15.雅与俗在文学艺术领域被使用,这同毛泽东提出的——与——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16文学在历史上大致有三种含义:广义文学、——和——。

17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而又————,可以称为折中义文学。如历史文学、————和某些风格化的————。

18从目的看,文学既是——也是——;从方式看,文学既是——也是——;从态度看,文学既是——也是——。

19精神生产是指——————————————。20精神生产是特殊的生产,是——创造——-的生产;是以——为手段创造————的——;是——自由创造活动。

21历史上的文学创造的客体说有——、情感说、——与社会生活说;文学创造的主体说包括——、移情说、——与特殊的艺术生产说。

22艺术真实是指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在其营造的——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显然,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它既不是一种如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又不象科学真实那样能够——和——。文学的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同时是一种主观的真实、——。

23文学创造是审美意识形态的创造:作为认识活动,文学创造存在着——与——的要求;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造存在着——与——的要求,正是这两方面的作用,构成了文学创造的原则。

24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有回忆与——、——与——、——与——、理智与情感、——与——。25构思方式有——、突出与——、——与——。26文学创造物化阶段的两种操作方式是——与——。27文学创造的情感把握体现在情感态度上应该具有——与——。

28形式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历史上英国文艺批评家———提出————理论影响很大。

29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和——三种类型。

30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和——性

31理想型文学是指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

32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33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和——。

34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和————。35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与——。36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和———。

37文学作品的本文是指作者写出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38在中外文学理论历史上,都有人把文本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如中国古代王弼提出过——————层次。

39我们总体上把文本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文学话语层面,二是————;三是————。40文学话语层面,具有三个特点:内指性、———、阻拒性和—。

41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本文的纵身层次。又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与———。42特征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提出的。43王国维把意境分为——与——。

44“叙事”一词一般包含三方面涵义:第一方面是——。第二方面是——;第三方面是叙事动作。

45抒情性作品是经过特殊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表现情感的。——-与——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46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与——。

47文学风格的主要形态有:——————、——————、刚健与柔婉,—————。48文学风格的时代性、———地域性和————。

49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文学阅读和————,狭义则指近代以来文学作品成为一种—————供人们的消费。

50文学接受主体根据文学所具有的认识性、———、——等特征相应的具有认识者、审美者和阐释者的身份。

四、名词解释

1文艺学 2文学理论

3文学活动“四要素” 4广义文学 5狭义文学 6折中义文学 7话语 8话语蕴籍 9文学 10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11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12审美 13精神生产 14物质生产 15文学创作材料 16艺术发现 17创作动机 18艺术构思 19直觉 20灵感 21综合 22突出 23简化 24变形 25陌生化 26即兴 27推敲 28艺术真实 29艺术概括 30情感把握 31形式创造 32现实型文学 33理想型文学 34象征型文学 35诗 36小说 37剧本 38散文 39报告文学 40本文 41典型 42特征化 43意境 44意象 45叙事学 46文学的叙事 47情节 48表层结构 49深层结构 50行动逻辑 51行动元与角色

52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53 叙述时长 54叙述频率 55视角

五、简答题

1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文学理论的任务是什么?

3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哪些? 5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依据是什么? 6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7有关文学发生的学说有哪些?

8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它学说有更大合理性? 9什么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原理? 10文学概念有哪三种涵义?

11怎么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 12怎么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13什么是话语?

14什么是文学的双重性质?

15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什么含义?

16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什么性质?

17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有哪些带规律性的经验? 18“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19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0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1文学历史上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有哪些解释? 22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

23怎么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24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和来源是什么? 25文学创造的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26文学创造的构思方式有哪些? 27什么是灵感和直觉? 28什么是突出与简化?

29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什么区别? 30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有什么区别? 31怎样解释艺术概括的规律?

32什么是形式创造?文学创造中,形式创造要遵循哪些原则? 33文学作品有哪些类型各有哪些特征? 34有关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有哪些?

35历史上关于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的划分有哪些? 36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有哪些? 37典型任务与典型环境关系是怎样? 38怎么理解文学意境的特征?

39王国维是怎样对文学意境进行分类的? 40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1审美意象是怎样分类的? 42现代叙事学对传统叙事理论有哪些发展? 43如何理解文学叙事的特征? 44怎样理解虚实的意识形态本质? 45情节与故事有什么区别? 46什么是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47时长关系的变化有哪四种运动形式? 48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有什么区别? 49叙事与抒情有什么区别 50抒情性作品由什么构成的?

5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有什么区别? 52风格的本质有哪些看法?

53风格的特征与形态主要有哪些? 54怎样理解文学风格的时代性? 55怎样理解文学风格的民族性?

六、论述题

1论艺术真实的特征。

2文学概念有哪三种含义?我们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3试论述文学的双重性质?

4试举例说明文学发展的复杂性及原因。5试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总的理解。6试论文学创造作为精神生产的特征。7试论文学作品的类型。8举例说明文学话语的特性。9举例说明文学典型的特征。10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11举例说明文学审美意象的特征。12举例说明叙事的层面。举例说明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14试论抒情与现实、社会的关系。15举例说明文学风格的特征。

16试论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话语情境的关系。17试论文学接受的对象与主体。

18试说明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19试论文学接受的过程。

20试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

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 1ABCD 2CD 3BCD 4A 5ABCD 6D 7ABCD 8ABC 9A 10ABC 11ABC 12B 13D 14ABCD 15ACD 16B 17ACD 18ACD 19BCD 20ABCD 21B 22A 23ABC 24A 25AB 26ABC 27C 28BCD 29CD 30CD 31D 32C 33ABCD 34AC 35D 36D 37ABC 38CD 39A 40BD 41ACD 42AD 43BCD 44AB 45C 46A 47ABCD 48ABCD 49B 50CD 二是非判断题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 三填空题

1文学本质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艾布拉姆斯 文学四要素

2实践性与价值取向

3文学社会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 4德国古典美学

5理论指南,中国特色

当代性 6世界、作品

7诬术仪式发生说、游戏发生说

8有意获取,无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查里斯· 巴托

美的艺术 10 主导性

层次性

始因

动因

12批判地继承

百花齐放

13显现

审美意识形态 14受话人 沟通

16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17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18无功利

功利

形象

理性

情感

认识

19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20观念地

对象世界 符号

观念世界

符号活动

个性地 21自然说、原始意象说

22假定性情境,同一,验证和还原。内蕴的真实、诗意的真实。23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

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

24沉思

想象与联想

灵感与直觉

意识与无意识 25 综合简化

变形与陌生化 26即兴

推敲 27诚挚性

高尚性 28贝尔

有意味的形式 29理想型和象征型 30再现和逼真 31表现性和虚幻性 32暗示与朦胧性

33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34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35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36题材广泛、结构灵活、真实感受 37有待阅读的 38言、象、意

39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 40心理蕴涵性

陌生化

41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42希尔特

43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44叙述内容

叙述话语 45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46 声音

画面

情感经验

47简约与繁丰,平淡与绚烂,疏放与谨严

48民族性、文学流派的风格 49文学欣赏 特殊的商品 50审美性、文化性

四名词解释

1研究文学的性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也有人对文艺学的对象作广义的理解,认为除文学外,研究对象还包括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工艺美术等。一般认为文艺学有3个主要组成部分 :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也有人认为文艺学即指文学理论。就文艺学作为3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而言,文学理论侧重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文学史侧重对文学作历史的研究,文学批评侧重对文学作现实运动状态的研究,三者密切相联、彼此包容。文学理论既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取营养以促使理论体系的形成,又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

2文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文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本质:既要对文学在整个文化现象中的位置和地位作出界定;又要对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质作出说明文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其自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3这是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文学四要素指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要素组成的。

4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

6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称为折中义文学。如历史文学、记实文学和某些风格化的政论文。

7所谓话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与活动,包括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而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8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而一般意识形态又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10意识形态(ideology)原来是由“观念”和“学说”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本意就是观念学、观念的体系。观念既是现实的反映,又是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它必然同时具有认识和实践双重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谈到意识形态时把它归结为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现象,认为它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并这样那样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因而在阶级社会里,它必然体现着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亦即带有一定价值取向,并对人的思想行为起支配和调控的作用。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12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指人与世界形成的一种无功利性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13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都是精神活动。

14指人类为了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15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造的刺激或信息。

16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17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18指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19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在艺术思维上,直觉有两大作用:一是表现为作家对某现象的直观的把握;二是表现为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让人深省的内蕴。

20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然顿悟。表现为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21作家最常用的构思方式,是作家围绕自己的中心意念,改造许多旧材料,综合为一个能够完整体现的意图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22指作家在构思时抓住一个意想,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比周围其他形象更清晰、明确和与众不同。

23指作家故意少说,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传达出形象的大概轮廓与内在精华的构思方式。

24指作家在构思时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通过变形,作家常常能够获得独创性的形象。

25以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以一种陌生化眼光、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26指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27传记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把心象物化为定性作品的操作情况。

28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在其构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东西的认识与感悟。29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对个别或特殊性的事物加以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30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造对象做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评价是一种主体性的心理过程。

31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3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和逼真性。再现是指文学作品对外在现实状况作具体的刻画和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这样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它以写实的方法,按照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的描绘。

33理想型文学是指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性是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直接表达出来,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它通过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以浪漫主义文学为代表。

34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与朦胧性,具有多层不确定性的意义。以欧洲象征主义为代表,这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

35文学体裁之一。一般认为,诗歌借助于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高度凝练的语言,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境和形象,表现诗人的情致。中国古典文论主张“ 诗言志 ”,“诗缘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特别看重诗歌抒发诗人主观情志的特点,即使是叙事诗,其抒情性也相当明显。诗人的主观情志自然导源于外在现实,但外在现实必须内化为诗人的心理现实即变成诗人情志的一部分才能发而为诗。在形式上,与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相比,诗歌更富于节奏 感和音乐美。无论中国诗 歌 还是西洋诗歌,通常都是通过语音的有秩序的排列而形成有规律的抑扬顿挫;并且大部分诗 歌 要押 韵,即使中国现代自由诗也注意押韵,只是押韵方式比较自由。此外,相对而言,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更讲究凝练;语言含蓄而富于跳跃性。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体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不同种类,如抒情诗,叙事诗,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十四行诗,民歌等等。

36文学体裁之一。通常认为,借助于艺术虚构,以散体文的形式表现叙事性内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心理状态、活动环境进行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情节、人物、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三大要素。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人物是小说的核心,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和性格赖以形成的重要因素,环境创造人物,人物也创造环境。小说是文学中表现力最强的一种体裁。凡生活中存在而语言又能加以表现的,小说都有能力加以描写,写人、状物、拟声、描绘人的感受、幻觉、梦境以至于潜意识心理状态等等,无所不能。这就有可能把存在于广阔时空中的历史画面和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色彩鲜明、惟妙惟肖地在一定篇幅里刻画出来。同时作者还可以转换叙事视角,变化叙事人称,又可以利用旁白、议论和抒情,使小说的艺术表现获得哲理的和诗的光辉,增强思想力度和艺术魅力。

37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38文学体裁之一。其概念古今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散文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中国文学散文是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著(最早是经、史、子)发展而来的,而且与它们始终不曾完全脱离关系。中国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杂文、小品、短评、随笔、速写、通讯、游记、报告文学、书信、日记、回忆录等。按其内容和性质,它大致又可分为 3 类,即侧重抒情的散文,侧重叙事的散文,侧重议论的散文。在西方,散文并不像中国这样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而是泛指一切不是韵文的文字作品,因此,非韵文的小说和戏剧作品都可以是散文,散体的日常应用文字也属散文之列。散文题材广泛,写法灵活自由,多种多样。它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可以像小说那样描写形象,刻画心理,渲染环境,烘托气氛,可以像诗歌那样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创造意境,这就是散文的“散 ”的特点。但散文贵“散”而又忌散,必须做到散而不乱,散而有致,通过形散而神不散的技巧,把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怀凝聚为生动的画面,而且要做到内情与外物相融合,诗意与境界相交织,精练优美,朴素自然,音节铿锵,情感浓郁,既具有时代的生活气息,又具有个人的风格特点。39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速写、特写、文艺通讯的总称。它以叙事纪实为主体,以报告真相为己任,即要求作品中占主体的人与事必须真实,具有新闻性;又经过艺术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并饱含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具备文学性。这种文体是近代新闻事业发达的产物,曾盛行于20世纪初期的苏联和欧美。在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某些通讯、旅行记和叙事散文已具有报告文学的部分特性。但正式倡导和自觉创作报告文学,是从30年代初开始的,并与左翼文艺运动和外国报告文学的传入有关。

40-文学作品的本文是指作者写出的有待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在中外文学理论历史上,都有人把文本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如中国古代王弼提出过言、象、意层次。西方也提出过二层次说、四层次说、五层次说等。我们总体上把文本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文学话语层面;二文学形象层面;三文学意蕴层面。

41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发展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18、19世纪的个性典型说、20世纪之后,西方艺术中心转向,典型研究相对沉寂,但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发展,成为中心议题。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比一般形象更有艺术魅力,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美学特征有: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42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1759-1839)提出来的,所谓“特征” 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种人物关系、一个事件等。从内涵看,特征有两个特征:其外在形象极其生动、具体、独特;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43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其特征有

(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二)虚实相生。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是指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

(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回味不尽的美的因素它包括情、理、意、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

44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文学意象实际上都是观念意象,它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分为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意象,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45自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观念。这些新的叙事理论与传统的叙事理论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别是,不像传统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不再限于内容要素,而把故事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以及叙述的接受等以前叙事理论较少关注的方面,作为新的研究对象。这被称为当代的叙事学。

46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是人社会行为及结果;其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它所指的对象与一般话语不同,不是指向现实生活的。而是指向话语虚构的文学艺术世界。

47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20世纪英国作家福斯特对“情节”的看法很有价值。情节是把在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48表层结构:从叙述层面来分析作品的结构;叙事学通过确定最小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即叙述句来概括。

49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

50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包括两个层次:故事所共有的逻辑,离开了这种逻辑制约,故事就无法让人读懂。每一故事又受到特定的文化、文学体裁与作者风格等因素的制约,从而造成每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辑。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51叙事作品中人物对故事来说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整个事件进展过程产生的推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行动元”的作用。而角色则是指人物性格造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和独立性。

52本文时间,即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另一个是故事时间,即在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这两种时间有时可以重合,比如在叙事电影中的一个镜头,古典话剧的一幕或文学作品中的一段对话等场景中,便是如此。但就整体而言,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不仅性质不同,长短与顺序也不同。两种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主要体现于时序、时长与频率中。

53时长是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尽管有的叙述间标志而变得暖味不清。本文时长指一段文字的阅读时间,然而阅读时间不是千篇一律的,谁也无法测量出标准时长来。我们无法对两种时长进行量化比较,但可以假设一种“‘匀速叙事”,即故事时长与本文时长的关系始终保持一种理想叙事作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出各种叙事作品中的长度与节奏特征来。两种时长关系的变化对叙事速度的影响可概括为四个运动形式:省略、概括、场景、休止。

54叙事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重复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55也称为聚焦,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的特征是叙述人称决定的。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主要是采用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晚近的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叙述的多了起来。而第二人称叙述是较为罕见的特殊现象,还有一类较重要的特殊情况是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

六简答题

1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3个主要分支,就文艺学作为3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而言,文学理论侧重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按照韦勒克的看法,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文学史侧重对文学作历史的研究,文学批评侧重对文学作现实运动状态的研究,三者密切相联、彼此包容。文学理论既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取营养以促使理论体系的形成,又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历史的知识及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评判作家、作品,吸收已有的文学批评的成果,探求文学发展、运动的历史规律。文艺学同哲学、科学,特别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有多方面的联系。它从哲学、美学取得自己的方法论基础,还常常借鉴以至移植自然科学,尤其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法。文艺学同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等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更加广泛明显。

2文学理论的对象是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对象,具体的说是 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从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的任务不是任意划分的,而是根据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提出的。

3文学理论形态多样性的依据是因为文学活动作为文学理论的客体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所以文学理论的形态与这个客体的特征与视角密切相关。对同一认识客体可以从多种视角关照。所以文学理论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主要有三点:第一文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二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5按照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与读者。世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历史上有模仿论。作者主要指文学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历史上有“诗言志”、浪漫主义。作品主要指文学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突出与现实世界的差异。读者的阅读鉴赏活动是使作品实现的价值。上述四要素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6有三个方面: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7文学原始发生的几种学说:诬术仪式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8因为从劳动说出发,可以理解巫术说有局部的真理,但是巫术说没有回答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从劳动说出发,可以说巫术说是原始劳动的附加成分。游戏发生说则只是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解释文学产生的问题,游戏也源自劳动;宗教也同样是劳动的产物,所以劳动说不仅是文学发生中的一种,而且还能合理说明其它学说。

9这是指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不平衡的现象。马克思在谈到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决定作用的同时曾特别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是指整个文学艺术的繁荣并不是都同物质基础的发展水平成正比例的;其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还指文学的某些艺术形式(种类)在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成就,不仅不是后世所能超越,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反而走向衰落。这就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理论。10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称为折中义文学。如历史文学、记实文学和某些风格化的政论文。

11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认为文学是反映生活的一种特殊的思想意识形态。这就是说,文学就其最根本的性质来说,都是作家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对社会人生所作的一种评价性的反映的产物;就是说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般形态的性质可以从反映性(认识性)和实践性两方面来看:反映性是由意识形态的精神属性所决定的。它首先表明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的现象不是主观自生的,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反映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实践性是由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如果说,反映主要是一种理智活动,是外部事物向主观意识转化的活动;那么,实践则主要是一种意志活动,是主观意识向客观事物的转化活动,表现为文学对于形成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影响以及对于激励和推动读者积极介入社会人生方面的重要作用。1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13所谓话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与活动,包括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而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14即审美性意识形态性,知识两者的复杂组合,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15话语蕴籍的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籍性质;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籍性质。

16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是指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主要包括下列因素:(1)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思想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2)工人阶级极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保证;(3)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功利性。此外,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还具有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主导性是指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但是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它那些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因为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是无限广阔、丰富多样的,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

17在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上,倡导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继承。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做好借鉴与创造工作,沟通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要百花齐放,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18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他指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一次指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了精神生产的资料”,在这部书中,还有“关于意识的生产”、“语言中的精神生产”等提法,在《共产党宣言》中直接提出“精神生产”,说:“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马克思在《“政治缀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人类对世界的四种重要的掌握方式问题,其中就包括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问题。与此密切相关,马克思正式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他在指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之后还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酷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的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19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前者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都是精神活动。指人类为了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精神生产有自己的独立性,表现为它与物质生产的发展衡的,它有对物质生产的反作用力。20科学反映活动立足客体,通过理性思维如实把握客体,把直观现象加工成为概念、范畴。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宗教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的意想上,文学则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的感受上。

21历史上的文学创造的客体说有自然说、情感说、原始意象说与社会生活说;文学创造的主体说包括摹仿说、移情说、集体说与特殊的艺术生产说。

2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提炼过的社会生活;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23文学活动与人类物质实践活动和科学认识活动不同,它属于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更具体的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虽然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24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造的刺激或信息。其途径有无意获取与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25主要有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26主要有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27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在艺术思维上,直觉有两大作用:一是表现为作家对某现象的直观的把握;二是表现为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让人深省的内蕴。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然顿悟。表现为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28突出指作家在构思时抓住一个意想,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比周围其他形象更清晰、明确和与众不同。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传达出形象的大概轮廓与内在精华的构思方式。

29艺术真实是指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在其营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显然,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它不是一种如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同一的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是指文学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而是与挖掘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联系在一起的。假定的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外在特征。

30文学的艺术真实不象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而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意的真实。主观的真实是指作家是通过主观情感来反映现实的,诗意的真实在于能够创造出生动的情境也不同于可月的真实。

31艺术概括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对个别或特殊性的事物加以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有两个方面:第一在对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关照和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第二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过程,始终体现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

32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要遵循的原则有第一从内容出发去选择与创造形式;二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三重视形式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33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和逼真性。再现是指文学作品对外在现实状况作具体的刻画和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这样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它以写实的方法,按照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的描绘。理想型文学是指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性是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直接表达出来,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它通过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以浪漫主义文学为代表。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与朦胧性,具有多层不确定性的意义。以欧洲象征主义为代表,这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

34在诸多的体裁分类法之中,在目前流行的主要有两种,即“三分法”和“四分法”。“三分法”是欧洲文学史上传统的分类法,它起源于古代希腊的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不少美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在文学分类上,基本上都按照亚里斯多德所制定的准则,原则上把文学分为这样三类,然后在每一大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如黑格尔《美学》第三卷、第三部分、第三章关于“诗”(即文学)的部分里,就是把“诗”分为史诗、抒情诗、戏剧体诗这样三大类来加以叙述的。别林斯基在《诗底分类和分科》等文中,同样是采取这种分类法。这种分类法迄今在欧美各国仍然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像韦勒克、沃仑合著的《文学理论》在论及文学类型时,也完全依据“三分法”。“三分法”在“五四”以后介绍到我国来,但由于与我国传统的文学分类法差距较大,在实际运用中,至今仍很少为人们所接受。“四分法”是“五四”以来我国较为流行的分类法,它根据文学作品的体制和格局,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和散文四大类。如在三十年代编辑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就是按照“四分法”分卷的。这可能对确立四分法在我国文学分类中的地位有一定的作用。“四分法”与“三分法”的不同表现在:它把按“三分法”划分的叙事类和抒情类文学重新加以组合,分别归之于诗歌、小说、散文三类。诗歌包括叙事类文学中的叙事诗和抒情类文学中的抒情诗。它们之所以被归为一类,除了内容上都富有激情并要求高度概括、集中之外,主要由于它们都是以韵文的形式写成,在语言上都要求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小说只是叙事类文学中的一类作品,它之所以被单独地列为一类,主要由于它都要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完整的人物性格,并且在近代文学中特别繁荣、发达,是近代文学中最主要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包括叙事类文学中的叙事散文和抒情类文学中的抒情散文,它们之所以被归之于一类,主要由于这些作品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比较自由、灵活,而且都是由散体文字写成的,在格式上也极少限制。唯独对于戏剧文学,这两种分类法都把它单独作为一类,分法是完全一致的。“四分法”与“三分法”目前分别在中西文学理论中被广泛采用,这说明它们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

35文学作品的本文是指作者写出的有待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在中外文学理论历史上,都有人把文本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如中国古代王弼提出过言、象、意层次。西方也提出过二层次说如黑格尔,四层次说如但丁,五层次说英加登。

36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比一般形象更有艺术魅力,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美学特征有: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所谓“特征” 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种人物关系、一个事件等。从内涵看,特征有两个特征:其外在形象极其生动、具体、独特;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显然,富于艺术魅力是文学典型观的应有之义。凡是在文学史上可以称为典型的文学形象,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啥姆雷特、堂·吉坷德、林黛玉都是超越时空,而富于永久的艺术魅力的文学典型,然而艺术魅力却是一个模糊性概念,它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综合审美效果。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以从魅力的表现和魅力的实质两个方面来考察。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

37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问题: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中的中心问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就是典型与典型环境的观点。联系着环境来分析典型问题使恩格斯的典型理论在本质上超越了黑格尔等人的典型理论。黑格尔凭其卓越的辩证思想发现了典型人物的许多内在特征,指出了在典型人物身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但却未能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这样一个角度来考察典型问题,因此他的典型理论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严重缺陷。恩格斯在致哈克奈斯信中的这段话说明,对于典型的判断不能就人物自身来看,必须联系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哈克奈斯笔下的人物,如果不联系他们所处的环境来看,是有典型性的。而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在当时的时 代不是典型环境,因此,这些人物也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典型人物了。在恩格斯看来,只有集中反映了时代特征的社会环境才称得上典型环境,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并为这环境所推动的人物才是真正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就是要求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提出典型环境的概念,是对典型理论的一个巨大贡献。38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其特征有

(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有了三种情真交融的不同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虽不言情,但情藏泉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情中见景式,第三情景并茂式。

(二)虚实相生。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索;亠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所以后人干脆提出了“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是指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热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言不尽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

(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回味不尽的美的因素它包括情、理、意、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而所谓“韵味”,就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39王国维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此诗道出了作者历经战乱,特别是目睹安史之乱的破败景象的痛苦心情。花草本不合泪,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惊心,只因人的痛苦不堪,所以都有了人的情感色彩,这就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认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作者自己虽出现在画面中,但他的情感却藏而不露,一切让读者从画面中去体会。

40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文学意象实际上都是观念意象,它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分为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意象,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以表述哲理观念作为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文学,就是意象艺术,这就使它与以再现生活为目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意境区别开来,形成了人类审美理想表现形态的又一类型。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这里的“象征”,是取狭义的象征论。对于狭义的象征,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象征一般由这两种因素构成,“意义的表现”是一种“感性的存在”物,如金字塔,陵园或纪念碑等,或者是一种形象如《变形记》中的大甲虫,也就是说象征的“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已经变成某种意义的载体了。所以这种形象,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这便成了判定一个艺术形象是不是象征意象的可靠尺度。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是象征意象。

(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荒诞”的概念便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了。其一是指形象上的荒诞性。如神话中的刑天,头被砍掉后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二是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文学更是刻意表现人类生存的困境与荒诞,如《等待戈多》,总之形象上的“愈出愈奇”,生活逻辑上的这一“不可思议”,是古今意象的一般特征。

(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在相当长的时期,艺术思维被理解为形象思维,即从具象到具象,始终离不开具象的思维,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至少意象创造的思维特征,便是抽象思维直接参与的思维。事实上,生活中的客观物象与主观的抽象思维完全对应的情况是非常少的,因此作家艺术家在创造意象时就必须对客观物象进行选择、改造包括组合和重新设计等,由于意象的设计要一点一点与所表之“意”取得对应,生活本来的样子便被打破,从而形成奇辟荒诞的形象形态,严格地说,它已不十么“客观对应物”,而是亠种“人心营构之象”了,这种主观性在抽象型意象中会发挥到极致。

41分为两种,寓言式和符号式,所谓寓言式是指通过故事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这在我国先秦散文中十分发达。说明这种方式是使用的最古老而又是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所谓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这类意象,又分为两种,一类是抽象型,一类是具象型。抽象型符号式意象在建筑、绘画、雕塑等视觉术中比较发达。而在语言艺术中比较少见。所谓抽象型,是指你找不出适当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而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比如埃及的金字塔,你只有用巨大的“方锥体”这个概念来描述它,某些现代塑像,你不好说出它的形态,而只能用“S形”不规则图形”等等来描述它。这抽象型符号意象不仅自古有之,而且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巴黎埃菲尔塔、西方各类教堂、教堂上巨大的十字架、各国的国旗等等,都有一种令人肃然敬的崇高风格和神圣的含意。西方现代抽象雕塑和抽象绘画也属于这一类,立意隐晦。所谓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成。不论在哪一门艺术中都是符号式意象的主要形态,在文学中这种,很常见,如闻一多的《死水》、《红烛》,等并非只有西方现代派才热衷于这类意象。

42传统的文学理论,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艺》,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等,都对叙事一文学的特点进行过研究,并且形成了相当系统的叙事理论。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总之,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这些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自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观念。这些新的叙事理论与传统的叙事理论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别是,不像传统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不再限于内容要素,而把故事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以及叙述的接受等以前叙事理论较少关注的方面,作为新的研究对象。这被称为当代的叙事学。43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是人社会行为及结果;其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它所指的对象与一般话语不同,不是指向现实生活的。而是指向话语虚构的文学艺术世界。

44由于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所以文学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叙事的内容,也制约了叙事的形式。就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的解释。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来。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例如19世纪的西方叙事观念中兴起了“写实”的主张,追求客观、冷静的写作风格,试图表现事物本来的真实面目,这种主张,不仅不可能脱离意识形态,而恰是典型地代表了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我们知道19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自由竞争和实证主义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观点。通进标榜:自由、平等和科学的态度,工业资本主义为自己塑造了一种“公正”“客观”的形象。19世纪叙事中的写实主义观念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实证主义的意识形态。45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20世纪英国作家福斯特曾对“故事”与“情节”作了这样的比较:“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他所说的“故事”同我们所说的广义的故事不同,是特指一类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的故事。但他对“情节”的看法很有价值。情节是把在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甚,这两个事件偶然地排列在下起,如同纯客观的通知一样,本身并不包含什么意义;而“国王死了,王后因伤心而死”,这段话语便包含着叙述人对这两个事件内在关系的主观解释,而且还给这两个事件增添了一点情感成份,由此可见情节性叙事作品中的世界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作者从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出发对生活现象加以组织的结果,其中体现着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可避免地带着作者的局限和偏见。某些常见的、程式化的情节,如才子佳人小说、剑侠恩仇故事、孤胆侦探影片等等作品中千篇一律的情节套子所体现的当然不是对世界的新鲜独到的认识,而是被一定意识形态环境中大众接受心理所认可的观念,是一种简化的、因而也是被扭曲了的世界图式。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46叙事文学作为话语,它的基本结构是线性历时结构,就是说,它的存在是通过一定的阅读顺序而显现的。在这样的话语结构中,时间是一个基本要素。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是它的二元性:一个是本文时间,即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另一个是故事时间,即在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这两种时间有时可以重合,比如在叙事电影中的一个镜头,古典话剧的一幕或文学作品中的一段对话等场景中,便是如此。但就整体而言,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不仅性质不同,长短与顺序也不同。两种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主要体现于时序、时长与频率中。

47时长是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尽管有的叙述间标志而变得暖味不清。本文时长指一段文字的阅读时间,然而阅读时间不是千篇一律的,谁也无法测量出标准时长来。我们无法对两种时长进行量化比较,但可以假设一种“‘匀速叙事”,即故事时长与本文时长的关系始终保持一种理想叙事作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出各种叙事作品中的长度与节奏特征来。两种时长关系的变化对叙事速度的影响可概括为四个运动形式:省略、概括、场景、休止。所谓省略是指故事时间线索中整段的时间不作叙述便跳过去。这种跳跃有时用时间标志指示出来,有时则完全不用任何标志。读者只是在内容的变化中感到省略状态中本文时长为零,故事时长是任意的。因此叙述速度是无限大。速度的另一极端是零,这是由描写造成的故事进展过程的延宕。在这两个极端速度之间还有两种典型的过渡形态。一是场景,主要由行动与对话构成,习惯上被当作本文时况与故事时况等同的“匀速”状态;二是概括;本文时长小于故事时长的粗略叙述或交待,叙事速度在场景与省略之间是可变的。48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人任何一个入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因此也可称作无焦点叙述:总之,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传统的叙事作品采取这种叙述方式很普遍。但正由于作者获得了充分的叙述自由,这种叙述方式容易产生的一种倾向便是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控制、任意摆布,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力,因而受到许多现代小说批评家的非难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人作品申,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他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如用焦点透视方法,可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觉,近现代侧重于主观心理的叙事作品,往往采用这种方法。进一步分析便可发现,在不同作品中,这个叙述焦点的位置实际上是不尽相同的,这是因为叙述者所担任的角色在故事中地位不同:有的作品中的叙述者是故事主人公,故事如同自传,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这类作品中叙述强制最大。当然这并不是说叙述视角同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必须完全重合。这类作品一般是以过去时态叙述的,那么叙述者仍有可能以回忆者的身份当时所不知的情形。还有许多作品中的叙述者只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或旁人,这样的叙述往往较为客观一些。

49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总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具有情感的性质,所以抒情性是文学作品的普遍属性。抒情性作品是指表现作者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50抒情性作品是经过特殊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表现情感的。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抒情内容是指本文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往往是一种体验,一种心境,是复杂的,往往是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谓“不可言传”指不能用普通的话语传译的,这内容是根本无法翻译成人类语言的。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融合的关系。声音与画面形象的组织是不可分离。因而话语的组织形式也是抒情诗人异乎寻常的关注的。

七论述题

1该题不仅能考察学生对文学创造原则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考察出学生从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角度把握和认识文学特征与性质的能力。该题关键是从比较的角度把握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要点有:其一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比较,重点突出艺术真实是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与感悟,重在对艺术的内蕴的真实与假定的真实两个方面的阐述;其二是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的比较,重点突出艺术真实是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意性,重点阐述艺术的主观真实与诗意真实两个概念。

2该题是个重点题,重在考察学生综合把握和梳理丰富多样的文学概念以及我们当前对文学概念的理解。把历史上的文学概念梳理为三种,广义、狭义与折中义,即文化的、审美的惯例的文学观念。要集中梳理和说明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合理的成分,要指明文学概念的多义对我们把握文学概念带来困难,我们有可能寻求如下一种解决办法,即承认狭义文学的审美文学观念为中心地位,在此中心地带汲取广义和折中义文学观念的某些合理成分。

3该题是个重点题,重在考察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分清并分别阐明文学的一般性质即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特殊性质即审美性的特征。特别是这两种性质的矛盾统一的关系。

4该题主要考察学生掌握文学发展的复杂性问题,以及如何认识这种复杂性产生的原因。文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文学的发展与经济物质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上,这种不平衡有着种种表现方式。需要学生举例,以文艺史的例子来证明。该题的另一个重心在于阐明如何解释这种不平衡关系产生的原因。如何把握最终的决定因素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影响的关系是该题的难点。

5该题主要考察学生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点的程度以及理解能力。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二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该题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简明阐述对这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6该题考察了大量有关精神生产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有条理、有逻辑地阐述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独立性、特殊性的表现,进而说明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特殊方面。

7该题关键是首先说明文学类型的划分是来自对现实反映的不同方式上,然后分别阐述三种文学类型的各自特征并联系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流派说明文学类型的发展情况。该题有大量的知识点,也考察学生的组织论述的能力。

8文学话语的特性存在在文学话语的层面上,该题要联系话语的特征、从文学话语的三个特性加以说明,该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例说明,可以用具体例子、也可以用概括的例子。

9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典型的理解程度,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比一般形象更有艺术魅力,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美学特征有: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该题有大量的知识点,且需要举例说明。

10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意境的理解程度,特别是对其特征有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这些特点加以精炼的说明,该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例说明。11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审美意象的理解程度,审美意象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关键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例说明。

12叙事层面是现代叙事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我们理解叙述学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叙述内容、叙述语言、叙述动作的基本内涵。然后能够把三个层面的各自意义与关系讲明白,并举例说明。

13文学叙事的意识形态性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其一是从叙事内容上看,其二是从叙事方式上看,该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例说明。尤其是在说明第二个方面的时候。14该题主要要把握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的联系,重点考察学生把握论述抒情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与现实难以分解的关系的程度。有一定的理论性。

15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风格的掌握程度,文学风格的特征主要有三点: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该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分别举例说明。

16该题首先要考察的是风格的定义,理解风格定义的基础上,从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文学风格与话语情境两个角度展开说明,可以举例说明,可以用具体例子、也可以用概括的例子。

17文学接受的对象具有多种文化属性,而文学接受的主体也有多种精神要求,文学接受主体的不同需求促使文学接受对象的不同属性,该题关键是要求从多方面来举例说明文学接受的主体与文学接受对象的不同属性。

18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的掌握程度,这是有一定理论性的论述题,要强调说明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学消费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消费。

19该题是从整体上综合考察文学接受的过程,该题有大量的知识点,在文学接受的发生、发展、高潮各阶段有大量的考察知识,需要学生有条理的组织并论述。

20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的整体掌握程度,重点考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美学的观点,就是要求把文学作品当作艺术品,一种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按照文学本身的规律来加以认识和评价。所谓历史的观点,就是要求把文学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放到它产生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考察,而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孤立地就作品而论作品。要求学生从这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并且要特别把握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辩证的统一关系。

篇2: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1、别林斯基;“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

2、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各种文学类型浑然混合在一起,没有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一部作品兼具几种类型特征 ;没有一种类型形成主要的文**流。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现实型文学的深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的结合型文学。

3、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①特征性:特征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

4、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而且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还起反作用。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2、虚实相生(结构特征)“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 :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三)韵味无穷(审美特征)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第四节 文学意象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章学诚:《文史通义》 “《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阙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愈出愈奇,不可思议。

4、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意象本质上是以表达哲理为目的的“表意之象”,所以它的创作思维过程是从抽象到具象的,从 “客观对应物” 到“人心营构之象”

5、求解性与多义性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

寓言式意象: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符号式意象: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四、审美意象的定义

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来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和叙事学

1、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传统: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形成了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当代叙事学: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内容要素,而把故事的叙述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叙述的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等等作为新的研究重点。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族意识形态的体现。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四、叙事的构成

 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 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 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乙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叙述动作是作为咸亨酒店小伙计的“我”,讲述他所旁观到的孔乙己的故事。小伙计的身份和态度,使叙述话语相当简洁而冷漠,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形成强烈对比。小说的艺术张力正在于此。第二节、叙述内容

1、叙述的基本成分:故事(1)事 件

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推动情节的事件;塑造形象的事件

(2)情 节

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3)人物

一、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之争

一、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如《西厢记》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都是有追求者、被追求者、促进者、反对者、竞争与破坏者这几种类型的行动元。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人格特征构成的人物自身的

文学理论教程

同一性和独立性我们称之为“角色”。(4)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2、结构

结构是叙述内容的存在形态。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1)表层结构

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简化为叙述句。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语(2)深层结构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构主义理论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把研究的神话打乱叙述顺序,而将各个神话要素按照某种相似特征重新组合的方式进行译解,从中找出支配具体话语的恒定关系。

3、行动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因而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行动的内在逻辑: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律。

一般行动逻辑: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 第三节、叙述话语

叙事文学作为话语,它的基本结构是线形历时结构,在这样的话语中,时间是一个基本要素。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是它的二元性: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时序:顺叙•倒叙•插叙

本文时长和故事时长关系的变化对叙事速度的影响可概括为四个形式:省略、概括、场景、休止。

时距:叙述的步速:匀速•变快•变慢 频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

二、视角

视角也称为聚焦,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1、第三人称叙述:

传统的全知叙述,特点是无视角限制:《三国演义》 现代的限制叙述:沃尔夫《达罗卫夫人》

2、第一人称叙述:内在式焦点叙述。叙述者为主人公:余华《活着》 叙述者为旁观者:鲁迅《孤独者》

3、第二人称叙述

4、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第四节、叙述动作

文学理论教程

一、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一个形象,故事总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呼兰河传》的儿童视角“我”

二、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本身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传统话本小说:说书人常常撇开故事内容,直接对听众进行道德训教。

现代小说:叙述者直接露面,强调“讲”的动作,解构经典叙事制造的客观、逼真幻觉。

在米兰²昆德拉的一些小说中,叙述者时常跳出来,与读者商量这个故事怎样讲下去好,譬如《玩笑》、《生活在别处》、《不朽》等。而纪德正是他所喜爱的一位小说家。“独白”式叙述 “复调”式叙述

巴赫金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为“复调”式小说,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不同人物的声音,形成“众声喧哗”的世界。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时,心目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叙述接受者。如:话本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一节 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

1、一种是偏于形式方面的理解。“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辞学的概念,强调作品中语言的修辞特色.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

2、文如其人,风格即人的说法: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扬雄 《法言》“心画心声”  曹丕“文以气为主”  《文心雕龙²体性》:“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正确理解“文如其人”,这里的文是指作品的格调。

法国博物学家,文学家布封提出了“风格即人”的观点,他认为,风格“仅仅是作者放在他的思想里的层次和调度”,换句话说就是“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或内核。”

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 刘勰“因情立体,即体成势”说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 黑格尔:真正的风格应该是适应“主题本身及其理想的表现所要求的”。

4、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谢榛:《四溟诗话》“作诗譬如江南诸郡造酒,皆以曲米为料,酿成则醇味如一。善饮者历历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此镇江酒也,此金华酒也。’其美虽同,尝之各有甄别,何哉?做手不同故尔。” 第二节 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 内在根据——创作个性

文学理论教程

基本条件——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外部特征——文体和语言组织

一、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 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受到题材主题、体裁的影响

 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常为俗世功利困扰,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二、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 布封提出“风格即人”

“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和内核。”

 马克思:“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风格就是人本身’。”

三、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创作个性作为作家潜在的心理构成,有待于外化、形式化到具体的作品中,才能形成风格。文体和言语组织是风格的载体。

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1.体裁 2.语体

 规范语体:抒情语体、叙述语体、对话语体

 自由语体:使作家的个性得到充分外化,是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惟一途径,其本身就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3.风格

四、风格的特性

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一、风格类型的划分

我国古代风格分类理论十分丰富,独具特色。

 简分法:刚柔二分 姚鼐:《复鲁絜非书》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 繁分法:刘勰《文心雕龙²体性》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屈、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现代著名学者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四队八体:简约、繁丰;刚健、柔婉;平淡,绚烂;谨严、疏放。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文学理论教程

 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 风格的审美价值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第四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确实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文学的自觉时代”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伏尔泰:《论史诗》意大利语的柔和和甜蜜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意大利作家的资质中去。在我看来,词藻的华丽、隐喻的运用、风格的庄严,通常标志着西班牙作家的特点。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更讲究作品的力量、活力和雄浑,他们爱讽喻和明喻甚于一切。法国人则具有明彻、严密和优雅的风格。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荆楚之地,僻处南方,故老子之书,其说杳冥而深远。及庄、列之徒承之,其旨远,其义隐,其为文也,纵而后反,寓实于虚,肆以荒唐谲怪之词,渊乎其有思,茫乎其不可测矣。屈乎之文,音涉哀思,矢耿介,慕灵修,芳草美人,托词喻物,志行芳洁,符于二《南》之比兴。而叙事记游,遗尘超物,荒唐谲怪,复与庄、列相同。

第五编 文学消费和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文学消费: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是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欣赏和阅读。高雅文学(纯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精制、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高雅文学主要服务于社会上文化修养较高的阶层。其特点有:内容和题材充实、深广;主题或意蕴富于深度;艺术形式上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鲜明的个性风格;诉诸读者以严肃的思考、体验和想象,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又称为“纯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大众文学(俗文学):是于高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其特点是:思想内容的浅易,艺术形式的简明,富有消遣娱乐功能。在商业社会,又称为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 文学生产(狭义),指以作家内在心理意象形式存在的观念形态的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文本变为文学读物的物态化生产  文学传播兼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  文学消费指读者的阅读

(一)文学传播活动及其变迁  变迁轨迹:

口头传播:作家、职业说书人

书籍传播:从手抄本到机械印刷品

文学理论教程

视听传播及电子网络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网络

大众传播:使用印刷媒介(书籍、报纸、杂志)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以及电脑网络等)大量收集、复制和传播信息。具有大范围播布、传递迅速和单向扩散或互动交流等特点。

(二)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文学消费同时发作用于文学消费。

马克思:“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一)文学消费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

 文化工业的出现和文化流通市场的形成,文学生产者与文学消费者发生分离  文学作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遵循价值规律  文学作为物态化的劳动产品,会有物质耗损  文化生产受社会消费心理影响

(二)文学消费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消费  文学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 文学产品中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作定量评估  优秀的文学产品具有超时代性

 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再创造的性质,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一)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 文学生产者通过文学作品传达的意识形态性,在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影响消费者

 文学消费对于意识形态的三种反应模式:直接服务于现行体制与社会结构;直接批判现行制度的不合理性;声称远离现行政治制度的“非意识形态化”

(二)文学消费作为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性

不是以概念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直接灌输给消费者,而是寓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的结构和艺术娱乐的效果之中。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一)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欣赏的区别

文学欣赏和文学鉴赏明显有一种仪式的、膜拜的、静观的、或审美的性质;而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则充分反映了文学阅读活动中的现实复杂性,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二)文学消费、文学接受的区别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学范围内的活动。

其次,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含未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其三,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最后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

一、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 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在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

二、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认识活动

(二)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方面  认识社会现实  认识人类自我

三、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化价值阐释

(二)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阐释的诸方面  民俗学价值

 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价值  宗教价值  哲学价值

四、文学接受作为交流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交流活动  文学交流的自由性

 文学交流的想像性、符号性与情感性

(二)文学接受的交流活动表现诸方面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文学接受从总体上说,发生于读者对本文的阅读,但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展开的。

一、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 文体期待  形象期待  意蕴期待

(二)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

 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三)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

文学理论教程

个人性期待视野;集体性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

三、接受心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叫接受心境。

(一)接受心境的形成原因:个人境遇;主体身体状况;自然环境因素。

(二)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虚 静

庄子:“心斋坐忘”

 刘勰《文心雕龙²神思》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杜甫 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伊瑟尔(Wolfgang Iser)

(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

(二)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

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

(三)选材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一)填空、对话

 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填空”。

 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进行再创造。

 伽达默尔: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处于无限的对话之中。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

 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把艺术当做是真理得以显现的方式  真前见、时间距离

 文本的解释活动是不同视域的融合,由于相异而向对方开放,进行平等对话  效果历史

(二)兴 味

完全的还原是不可能的,读者阅读的“第二文本”总是“第一文本”的种种异变。

(三)异变

文学理论教程

思想观念的异变

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白鲸》 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政治观念;预定文化观念; 文化视野;个人经验; 文学欣赏能力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三、理解与误解

(一)正解与误解

 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存在而对于作品先入为主的看法

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

(二)正误与反误

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如历朝的文字狱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 顺向相应;逆向受挫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感受到“余音绕梁”的延留魅力。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憾,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

 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过程中偏重理论要求的一部分  文学批评兼及各种文学现象,包括对其本身的评价与判断,即“批评的批评”

(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批评虽然着手于文学作品的解析,但却必须着眼于它的意识形态归属,以求确立某种批评者所遵奉和维护的那种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或权威性。这在文学思潮、运动和文学论争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因而从实质上讲,文学批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一定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评价方式,它通过批评话语对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原则。

美学观点的内涵: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历史观点的内涵:一方面是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平,要看其是否描写了某一历史的客观真实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中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另一方面则是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

恩格斯关于文学艺术应该“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的思想,充分表达了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统一性。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性标准:高度的真实性; 进步的倾向性 ;积极健康的情感性。艺术标准: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多样形态)

 传统批评模式出现在20世纪之前,包括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

 现代批评模式出现在20世纪后,包括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

(一)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形态。

传统: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

现代:欧文²白璧德和保尔²摩尔《伦理学原理》

(二)社会历史批评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是产生较早、影响较的的一种批评形态。孟子:“知人论世”说。

丹纳:《〈英国文学史〉序言》 “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部作品里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

文学理论教程

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种族的心理。从这方面看来,一首伟大的诗,一部优美的小说,一个高尚人物的忏悔录,要比许多历史家和他们的历史著作对我们更有教益。”因而一个作家应该去“表达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的生存方式。”

(三)审美批评

也是古已有之,但在中国魏晋以后,西方文艺复兴以后,才独立于社会批评。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成是在真善美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因而是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审美批评往往联系作品对读者产生的美感程度的强弱和久暂就品评其高下得失,具有赏析式评价的性质。

 中国赏鉴式的“品”、“悟”,追求“滋味”、“妙悟”、“空灵”、“神韵”

 西方各审美批评流派的众说纷纭

 中西审美批评模式的共同特点:情感性评价,着眼于作品以什么样的情感并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成功的的表现和引起读者的心灵震荡与情感激动;体验与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具有超功利性;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四)心理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以及作品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它立足于从作品人物的心理分析中进而找出作者创作的心理机制、意识和无意识,再转而对作品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技巧、语言符号作出解释。

约翰²马勒:《心理学和文学》:“它们都主张对真实内容进行分析。这种真实内容往往隐藏在本文的后面,因而心理学家并非只从表面上去看本文,而是要看透它。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学只是一组符号,如果阅读正确的话,它可以显示出第二组符号;而第二组符号可以依次展示出控制文学‘制造‘的心理活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着重从艺术作品的分析中论证作家的潜意识、本能欲望如何成为创作动机,并就文学的效果和特点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心理学解释。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分心理结构

文学创作是本能冲动 “升华”的结果; ★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心理学:

着重于艺术或文学作品的整体完形结构的评价,其理论依据是图形和背景、邻近原则、类似原则、良好完形原则和闭合原则等原则;他们认为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决定各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分析作品必须深入到作品的整体完形结构中。

(五)语言学批评 语言批评从总体上说,是诸多批评流派文学批评中涉及文学语言的分析的一种概括。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意义只需要从文本去寻求而无需借助于外部因素加以说明。语言的语境、语义、能指性、信息作用是构成形象的、形成结构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而探求作品的意图必须通过对本文的语言分析。

★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罗曼²雅各布森;英美新批评:艾略特、理查兹、燕卜荪、兰塞姆;法国结构主义:罗兰²巴特、列维-斯特劳斯,三派从广义上讲都可以叫做形式主义或结构主义,实质上都是主要运用语言学来研究和批

文学理论教程

评文学,关心的是语言结构及其结构中的能指性、转换性、象征性。如理查兹“语义分析学”。

语境: “语言学转向”(lingustic turn)、索绪尔 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生前很少文章发表,死后,他的学生和同事整理课堂笔记,出版《普通语言学教程》,对所有人文学科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概念:能指与所指;语言与言语;共时性与历时性

中国:批评集中地表现为讲究语言表现的张力:“意在言外”、“得象忘言”。

(六)文化批评

 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文化研究  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  霍加特《文化的用途》 威廉姆斯《文化与社会》

汤普逊《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²前言》文化研究与传统文学研究的对比 :1.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历史经典不同,文化研究注重研究当代文化;2.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精英文化不同,文化研究注重大众文化,尤其是以影视为媒介的大众文化;3.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主流文化不同,文化研究重视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亚文化、女性文化以及被压迫民族的文化经验和文化身份;4.与传统文学研究将自身封闭在象牙塔中不同,文化研究注意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关注文化中蕴涵的权力关系及其运作机制,如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5.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甚至反学科的态度与研究方法。

文化批评在中国的兴起

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兴起发展,带来了文化与文学的巨大变化,高雅文学的式微与通俗读物、通俗视听作品等的迅速兴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文学批评的视野不能再局限于文学正统的狭小圈子,必须面对现实  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文学研究向何处去?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实践

了解对象→选点切入→确定要旨→ 布局安排→力求创见

主要批评文体:论文,点评,诗论诗体,随笔,序跋,评传体等。

1、现代主义文学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构性和假定性

2、文学风格的特征是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3、报告文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4、“风格即人”是布封在他的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的

5、马克思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论是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6、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

7、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命题。在社会主义时期正在变成一个实践的重要命题。

8、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文学本文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

9、斯达尔夫人在《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中完全实践了社会历史批评。

10、亚里士多德美学论著——〈诗学〉〈修辞学〉对希腊文艺作了总结,为西方

文学理论教程 的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广福小学阳光假期活动下一篇:查保促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