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思想汇报范文

2024-04-07

退伍军人思想汇报范文(共6篇)

篇1:退伍军人思想汇报范文

人们常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当我9月6日晚坐着火车来到部队大门口的那一刻,我有点后悔。我不禁问自己,干嘛要选择这条路,选择这背井离乡,远离亲人、朋友的生活。但是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也就是在这样的迷茫与徘徊中,我开始了两年的军旅生活。

新兵连的四个月,我过得很充实。每天都在班长带着“谩骂”的激励声中度过。在班长的眼里,我们像一群小孩,什么都得手把手的教。班长就像父亲一样照顾了我们四个月,从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军人精神的传承,以及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与担当,也慢慢适应了部队的生活。

新兵连的训练结束后,我们被分到各个连队,我被抽到一营特勤连侦察排——全团的尖刀与铁拳。就在下连后的第二天,其他连队的战友都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奔赴上海执勤,而我们却要开始投身于侦察兵专属的高强度训练之中。因为作为一名侦察兵,必须跑得快,打得准,扔得远。各项专业项目接踵而来,武装十公里、400m障碍、摔跤、摔擒、攀登、下滑„„这是我部队度过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每天天刚亮就期盼着熄灯就寝,熄灯也就意味着搞完体能,可以躺在床上休息了。

接下来一个多月,我们进行了新的训练,每天从十米高的楼上练下滑,再到后来从直升机上练,手指和手掌都被磨了好多血泡,但是大家都一直在坚持。经过一个多月高强度、大密度的专业技能训练之后,在8月10日,我们奉命参加了卫士15劲旅演习。我们连的任务是直升机机降与索降,我很荣幸作为索降队的一员参加了这次演习。演习的时候我们成功的从直升机索降到一栋七层楼上,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也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侦察兵。演习结束后,我和战友一起赴西藏执勤维稳,参加雪顿节执勤任务等。

当我与战友共同度过这两年,再一次站在部队大门口时,回首这两年的军旅生活,我得到了很多,感受了很多,也比从前坚定了许多。从此我的生命中多了许多带有军营烙印的东西,同甘共苦的战友、强壮的体魄、以及一种叫做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我觉得这两年过得很充实,没有浪费在军营中也是我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篇2:退伍军人思想汇报范文

本学期通过对《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修养》这门有着重要意义的军政课的学习、探讨,我受益匪浅。对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修养的内容与要求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对今后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了明确的方向。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国防生身份,谈谈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革命军人的学习心得:

第一、爱国奉献、存高远之志,以建设祖国国防事业为己任

为祖国为人民甘愿牺牲奉献,是革命军人精神支柱的本质特征和道德风范的最高境界。我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和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特殊的使命和艰巨的责任,把每个官兵的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铸就了军人特有的博大情怀和坚定志向。正是在报效祖国的不懈奋斗和刻苦磨砺中,革命军人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展示着壮丽的人生。献身国防、热爱岗位、精通本职是革命军人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履行使命、完成任务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国防生,一定要把肩负的神圣使命高高举过头顶,无论面对什么情况、处于什么环境,都坚守参军报国志向,对部队事业倾注全部热情和心血;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认真学习军事理论,熟练掌握新知识,做到学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努力成为本专业的“明白人”、“小专家”;要踏实肯干,勇于承担重任,敢于面对挑战,做到任务再重不叫苦、工作再多不埋怨,切实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

第二、严守纪律、听从指挥,自觉遵守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

纪律严明是形成和巩固强大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军人必备的“武德”。建军之初,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成为“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党的长期培育下,我军以步调一致、秋毫无犯的良好形象区别于剥削阶级军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爱戴。现代战争中,军事行动的协同更加密切和严格,对军队纪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使严守纪律成为军人道德素质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模范践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尊重地方政府、爱护人民群众,注重仪表风范,讲究礼节礼貌,自觉维护人民军队的良好声誉。要认真学习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军队的条令条例,强化法纪意识,注重点滴养成,自觉按法规制度办事,坚决同各种违规违纪现象作斗争,始终保持革命军人遵规守纪、令行禁止的良好形象。

作为祖国国防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加强纪律意识建设。一个合格的国防生,应有自我约束、自我诫勉的能力,以遵守纪律为荣,以损害纪律为耻,做到不论领导在与不在、知道与不知道,不论在营区内还是在社会上,不论单独执行任务还是集体行动,不论平时还是肩负任务时,都能一丝不苟地按纪律办事,同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作斗争。

第三、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以大局为中心。

淡泊名利、不计得失,是革命军人思想品德的必备要素,是我们立身做人的应有态度。我军的性质宗旨要求我们必须把党和人民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把人生价值追求定位在为党分忧、为国尽忠、为民服务上;军人职业的奉献特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名利得失抛之脑后,把个人前途命运融入部队建设伟大事业当中。如果不能以一种平静从容的心态观察世事、思考人生,就难以摆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消除私心杂念的困扰,造成思想庸俗、精力分散,甚至会误入歧途、跌入深渊。我们要始终牢记革命军人的宗旨和使命,常思打赢之责,常励奉献之志,以宽广的眼界和胸怀对待名利,正确处理个人利与集体、眼前与长远、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觉把功利看得淡泊一点、把得失看得辩证一些、把发展看得长远一点,不斤斤计较、不横攀竖比、不急功近利,做到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第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继承先烈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是我们的传家宝,是革命军人道德修养的鲜明标志,是学好本领的精神动力。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生活条件恶劣,物质极度匮乏,老一辈革命军人以“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豪情,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用鲜血和汗水谱写了一部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新形势下,国防军费投入增加了,但需求与可能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国家安全局势相对缓和了,但部队建设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形势所需、任务所需、职能所需。作为一名国防生,从现在期我们就要坚持厉行节约,勤俭节约,提倡艰苦朴素,反对大手大脚和铺张浪费;要勇于吃苦耐劳,正确对待苦累,坚持以苦为乐、以苦砺志,自觉在艰苦环境中摔打磨练自己,做到条件越艰苦、精神状态越振奋;要积极开拓进取,坚决克服困难,始终以奋发向上、积极有为、争创一流的精神学好本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力量,切实在建设全面过硬战略预备力量中有所作为、创造佳绩。

篇3:袁世凯的军人优抚保障思想及实践

一、注重提高军人的经济待遇

袁世凯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认识到:“饷薄则众各怀私, 丛生弊窦;饷厚则人无纷念, 悉力从公。”[2]22因此, 他主张厚薪养兵。以新建陆军为例, 步队统带官月薪400两白银, 帮统官月薪100两白银, 哨官月薪30两, 正头目月薪5.5两, 副头目5两, 正兵4.5两。而绿营步兵月饷银仅为1.5两, 湘军勇丁月饷银约为4两。由此可见, 与以往旧式军队相比, 新军的薪饷是相当优渥的。此外, 袁世凯还根据兵种不同、技术水平不同, 薪饷标准也有所区别。例如, 以正头目为例, 炮队正头目月饷银为6.5两, 步队正头目月饷银为5.5两, 马队正头目月饷银为11两, 其中以修炮修械铁工队正头目薪饷标准最优。不仅如此, 为了杜绝军中长官侵吞克扣士兵军饷、营私舞弊、中饱私囊, 袁世凯制订了严密的发饷办法:“新军饷项制造, 不许营员经手, 期可专心训练, 绝念营私。每月届发饷之期, 由粮饷局员调集各营司粮饷委员, 按包秤准掣鉴, 赍批分往各营, 俟操后架枪, 会同营员按名点发。操演生疏者, 查其是否顶替, 缺额者扣发禀究, 病假者验看是否属实, 该员筹饷由局员节制, 随时甄别考查。倘涉舞弊, 准各营员指控参追。”[2]43袁世凯的这些措施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各级长官“吃空饷”、克扣或拖欠积压现象的发生, 解除了士兵后顾之忧, 增强了军队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而且还提高了军人的社会地位。1898年, 英国海军司令贝思福在参观新建陆军之后, 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说:“中国兵力之弱其源由于发饷之多克扣, 此弊几于通国皆然。……袁公于放饷之日, 亲自督率委员, 按名给发, 无丝毫克扣之弊。假使中国统兵大臣, 皆能效法袁公之放饷, 则兵无缺额, 饷不虚糜, 华人何尝不可成劲旅矣”。[3]

二、优待家属, 彰显对士兵人格的尊重

为了让士兵安心在军队服役, 全力以赴地效命戎行, 袁世凯对军人家属给予一定优待条件: (1) 袁世凯在编订新军营制饷章中明确规定:“兵丁到营, 头目每月饷银五两, 正兵四两二钱。应募之后, 即各给其家属执据一纸, 盖用营务处关防。入伍三个月后, 头目每月扣银一两五钱, 正兵扣银一两, 由饷局按六个月一次, 派员会同原籍地方官牌示定期, 饬各该家属持据亲身赴领, 该委员即当面发给, 并于该执据注明何年何次领讫字样。”[4]437 (2) 地方官对士兵家属要妥善保护, 不得放任土豪痞棍等肆意欺凌; (3) 倘该家属遇有涉讼案件, 准其援照生衿, 一律遣抱, 以示优异; (4) 各该兵丁入伍三个月后, 查明堪胜操练, 即饬知各该州县, 照绿营马兵例, 每名准免差徭三十亩以示体恤[4]438; (5) 兵丁在营三年, 因事请假者, 给假三个月, 并发给三个月本饷。袁世凯不仅对士兵实行优待, 而且对其家属的相关权益作了相关规定, 这不仅提升了军人家属的社会地位, 而且彰显出对士兵人格的尊重, 是对中国传统优抚观念的一种突破和超越。

三、加大对阵亡、伤残士兵的抚恤力度

为了激扬军队士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 袁世凯加大了对伤亡、伤残官兵的抚恤力度。他在《禀呈督办军务处练兵要则》中对阵亡官弁兵丁的抚恤标准规定:“其阵亡者, 官弁兵丁均赏饷薪二年。”[2]45以步兵为例, 新军步兵每月饷银为4.5两, 新军步兵如在战争中阵亡, 可获领抚恤金90两白银。而绿营中阵亡步兵抚恤金标准为每名给银50两, 湘军殉难各勇每名抚恤金为60两白银。由此可见, 新军的抚恤标准远远超过绿营和勇营。此外, 还规定:“官弁兵丁因劳成病及打仗受伤者, 医局诊治给药, 分等给赏, 仍照旧支饷。在营病故者, 兵丁给埋葬银十两, 官弁给薪水三个月。”[2]45“医药队虽无攻战之责, 而身冒锋镝援人于枪林弹雨之中。如遇不测, 无论员司夫役皆应优加恩恤, 拟请各给二年之薪饷。”[5]311对于在战争中受伤士兵, 则按照伤势轻重分为三等, “受伤头等者赏银二十两, 二等者赏银十五两, 三等者赏银十两, 成废者另加。官阶大者, 貲劳深者, 临时酌量优给。”[6]6976

四、提高医疗卫生条件, 彰显生命价值

新军建立之初, 袁世凯就意识到军队医护救治工作的重要性, 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实施。首先, 设置军医局, 并设正医官和副医官各一名, 专门负责对受伤官兵的救护工作。袁世凯高薪聘用熟谙西法疗伤的军医从事救护工作。《新建路军营制饷章》中规定粮饷局总办的月薪五十两, 军械局总办的月薪四十两。正医官的月薪却为八十两, 远远超过粮饷局总办和军械局总办的薪饷。由此可见, 袁世凯对军队的医疗救护工作非常重视。其次, 制订相关章程, 如《北洋陆军卫生防疫章程》、《北洋医院预拟设立战地医院章程》、《北洋医院预拟征战时办理医务章程》等, 使军队医护救治工作制度化、常规化。再次, 设立战地医院, 积极做好受伤士兵的抢救工作。战地医院分前敌医院、中路医院和后路医院三个类别。前敌医院设在离战场较近的地方。前敌医院又分设收伤所、裹扎所, 其中收伤所主要负责搜寻战场上受伤弁兵, 然后转抬到裹扎所, 进行救治。裹扎所专门负责受伤士兵止痛止血等工作。如果能迅速治愈者, 则留院医治;如伤势严重, 短期治愈者, 则送到中路医院;如果中路医院还不能治愈, 则送往后路医院。最后, 袁世凯对军队的卫生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他认为“国势之盛衰系于军队, 军队之优劣系于士卒, 士卒之强弱系于卫生”[7]62。每逢疫病滋生的季节, 便在军中发放丹药, 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防止疫病在军队中流行。平时, 注意士兵的起居卫生, 强调“操练必时, 起居必察, 屋宇必敞, 服食必洁, 盥沐必勤, 灾疫必防, 治病有特室, 验病有专员”[7]63。在每营设立养病室, 负责各营的疫病防治工作;战时, 注意行军卫生;采取各种防护措施, 谨防在行军途中导致的靴伤、鞍伤、冻伤等情况的发生。与以往旧军队相比, 新军的医护救治水平大大提高, 医疗救治条件也大为改善, 士兵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

五、重视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

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对他们安置妥善与否, 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近代中国是一个兵事频仍的时代, 同样又是一个军队更新迅速、裁汰频繁的时代, 军人在离开军营之后如何复归社会成为事关国家军队建设、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晚清时期无论绿营还是勇营, 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安置措施, 致使被裁汰士兵流散到社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游离层, “又其甚者, 失伍而后, 恃众结伙, 挟械持枪, 到处扰民, 乘便滋事, 剽掠焚杀, 无所不为, 恣意横行, 莫敢阻诘”[4]436。针对这一状况, 袁世凯参酌外国的治军经验, 并结合中国实际, 拟定了《陆军常备军退伍办法章程》, 明确了退役军人的优待政策。新军采取现役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即采取常备兵、续备兵、后备兵三级编制, 士兵服常备役三年, 期满后退役, 转为续备兵, 服役三年, 期满后退役, 转为后备兵, 期满退为平民。这种退役之制不仅使军队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年轻化, 建立一套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更新机制, 而且避免了由于服役期限太长而造成士兵的厌恶情绪, 士兵在由军到民角色转换过程中有一个缓冲。此外, 袁世凯还通过多种渠道安置退伍军人, 如让退伍士兵充当各州县的巡警。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巡警的来源问题,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退伍士兵的就业途径。这是袁世凯在军人安置方面做的有益尝试, “具备了近代军人安置的基本特征,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军人安置的真正起点, 因而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8]121。

综上所述, 袁世凯一方面继承了中国“死则善葬, 伤则优抚”的传统优抚思想, 采取了一系列优抚政策, 无论是优抚措施还是实施办法都更加趋向系统、完备, 对受伤士兵伤残等级的划分和界定都更趋向精细化、科学化。这对于稳固军心、保障兵源、提高战斗力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 他汲取了西方国家军队优抚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结合中国实际, 作出了可贵的、有益的尝试, 为中国优抚事业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袁世凯将编练一支强大的军队视为其收揽军权、培植党羽、迈向权力顶峰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具有浓烈的私属色彩。再加上晚清政局动荡难安、战乱频仍。饷需浩繁的军费开支使清政府财政日趋枯窘, 库帑几尽, 难以为继。优抚工作缺乏一定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做保障。因此, 袁世凯的优抚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清末新军编练沿革[M].中华书局, 1978.

[2]来新夏.新建陆军兵略录存:卷一[Z].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3]贝思福著.保华全书:卷三[M].上海广学会刊, 1899.

[4]天津图书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 (上) [M].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5]东方杂志[N].商务印书馆发行, 1905.

[6]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 (兵一) [Z].文海出版社, 1982.

[7]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 (第14册) [Z].商务印书馆铅印, 1909.

篇4:退伍军人思想汇报范文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军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军校学员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任务是对军校学员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帮助学员增强军人职业法制观念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对课程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课程改革根据军校职业教育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教学板块、九个教学模块,创造性地引进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实践为载体,设置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项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操作性。具体内容为:

一、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针对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研究,提出并践行“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然后围绕教学理念的创新、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形式的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全程化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补充和完善研究,使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既符合军队院校的要求,又有独立特色,实现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从而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设计改革

(1)课程设计总体思路改革

课程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设计两大部分,二者是有机统一体;课堂教学设计又包括课堂理论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设计和校外实践教学设计各自两大部分;实践教学设计以实践为载体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来展开。在课程设计上,始终把军校学员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落到实处并作为重点来考虑。在严格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学员对政治理论课“愿意学”“想学”“起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总体思路见图1。

图1 课程设计改革研究总体思路图

(2)课程设计理念改革

以项目为载体,体现军人职业性。推行以项目为载体,以军人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军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着眼于军校学员职业素质的提高,确立“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课程突破传统学科型教学设计,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项目选择强化职业导向,着力提高学员的职业素养,理念改革见图2。

图2 课程设计理念改革图

(3)课程设计思路改革

实施“12345”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提出了“三个统一体”的实践教学原则,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统一,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统一,从而使军校学员在实践中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行动,促进了知行统一。“12345”课程教学体系见图3。

图3 “12345”课程教学体系图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包含模块化教学法研究、项目教学法研究、案例研讨法研究、视频插播教学法研究、参与式教学法研究、实践教学法研究,具体见图4。

图4 教学方法研究图

(2)课程教学手段改革

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研究包含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研究、远程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研究、交互技术手段使用研究等。

3.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选取改革

根据军队建设发展需要和完成军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精选教学内容,以培养学员的职业素质为导向,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以项目教学法来推进,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出发,确定了三大板块、九大实践专题的教学内容,体现与军校学员成长成才主线的结合。在思想教育部分,我们强化对学员军人职业理想的培养;在道德教育部分,强化学员军人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在法制教育部分,强化学生对军人职业法律和社会法律的遵守,具体见图5。

图5 教学内容模块图

(2)教学内容组织安排改革

①提出并贯彻“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具体见图6。

图6 教学理念图

②推行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遵循军校学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的“三大环节”和实施任务驱动、课堂讲授、项目实践、总结提升的“四段式”的教学过程,使学员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人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具体见图7。

图7 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图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通过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推行了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内容,提出并实施了“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培养军校学员的军人职业素养,提高学员的军人职业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立峰.信息化与军校的历史使命[N].光明日报,2009-05-25.

[2]徐效珠.着眼信息化战争特点培养军事指挥人才[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0,7(4):47.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了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目的意义,然后从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教学内容改革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军校学员的军人职业素养和军人职业能力问题。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军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军校学员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任务是对军校学员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帮助学员增强军人职业法制观念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对课程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课程改革根据军校职业教育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教学板块、九个教学模块,创造性地引进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实践为载体,设置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项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操作性。具体内容为:

一、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针对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研究,提出并践行“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然后围绕教学理念的创新、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形式的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全程化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补充和完善研究,使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既符合军队院校的要求,又有独立特色,实现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从而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设计改革

(1)课程设计总体思路改革

课程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设计两大部分,二者是有机统一体;课堂教学设计又包括课堂理论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设计和校外实践教学设计各自两大部分;实践教学设计以实践为载体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来展开。在课程设计上,始终把军校学员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落到实处并作为重点来考虑。在严格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学员对政治理论课“愿意学”“想学”“起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总体思路见图1。

图1 课程设计改革研究总体思路图

(2)课程设计理念改革

以项目为载体,体现军人职业性。推行以项目为载体,以军人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军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着眼于军校学员职业素质的提高,确立“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课程突破传统学科型教学设计,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项目选择强化职业导向,着力提高学员的职业素养,理念改革见图2。

图2 课程设计理念改革图

(3)课程设计思路改革

实施“12345”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提出了“三个统一体”的实践教学原则,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统一,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统一,从而使军校学员在实践中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行动,促进了知行统一。“12345”课程教学体系见图3。

图3 “12345”课程教学体系图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包含模块化教学法研究、项目教学法研究、案例研讨法研究、视频插播教学法研究、参与式教学法研究、实践教学法研究,具体见图4。

图4 教学方法研究图

(2)课程教学手段改革

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研究包含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研究、远程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研究、交互技术手段使用研究等。

3.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选取改革

根据军队建设发展需要和完成军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精选教学内容,以培养学员的职业素质为导向,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以项目教学法来推进,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出发,确定了三大板块、九大实践专题的教学内容,体现与军校学员成长成才主线的结合。在思想教育部分,我们强化对学员军人职业理想的培养;在道德教育部分,强化学员军人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在法制教育部分,强化学生对军人职业法律和社会法律的遵守,具体见图5。

图5 教学内容模块图

(2)教学内容组织安排改革

①提出并贯彻“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具体见图6。

图6 教学理念图

②推行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遵循军校学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的“三大环节”和实施任务驱动、课堂讲授、项目实践、总结提升的“四段式”的教学过程,使学员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人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具体见图7。

图7 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图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通过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推行了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内容,提出并实施了“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培养军校学员的军人职业素养,提高学员的军人职业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立峰.信息化与军校的历史使命[N].光明日报,2009-05-25.

[2]徐效珠.着眼信息化战争特点培养军事指挥人才[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0,7(4):47.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了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目的意义,然后从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教学内容改革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军校学员的军人职业素养和军人职业能力问题。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军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军校学员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任务是对军校学员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帮助学员增强军人职业法制观念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对课程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课程改革根据军校职业教育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教学板块、九个教学模块,创造性地引进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实践为载体,设置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项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操作性。具体内容为:

一、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针对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研究,提出并践行“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然后围绕教学理念的创新、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形式的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全程化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补充和完善研究,使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既符合军队院校的要求,又有独立特色,实现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从而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设计改革

(1)课程设计总体思路改革

课程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设计两大部分,二者是有机统一体;课堂教学设计又包括课堂理论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设计和校外实践教学设计各自两大部分;实践教学设计以实践为载体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来展开。在课程设计上,始终把军校学员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落到实处并作为重点来考虑。在严格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学员对政治理论课“愿意学”“想学”“起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总体思路见图1。

图1 课程设计改革研究总体思路图

(2)课程设计理念改革

以项目为载体,体现军人职业性。推行以项目为载体,以军人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军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着眼于军校学员职业素质的提高,确立“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课程突破传统学科型教学设计,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项目选择强化职业导向,着力提高学员的职业素养,理念改革见图2。

图2 课程设计理念改革图

(3)课程设计思路改革

实施“12345”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提出了“三个统一体”的实践教学原则,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统一,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统一,从而使军校学员在实践中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行动,促进了知行统一。“12345”课程教学体系见图3。

图3 “12345”课程教学体系图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包含模块化教学法研究、项目教学法研究、案例研讨法研究、视频插播教学法研究、参与式教学法研究、实践教学法研究,具体见图4。

图4 教学方法研究图

(2)课程教学手段改革

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研究包含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研究、远程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研究、交互技术手段使用研究等。

3.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选取改革

根据军队建设发展需要和完成军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精选教学内容,以培养学员的职业素质为导向,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以项目教学法来推进,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出发,确定了三大板块、九大实践专题的教学内容,体现与军校学员成长成才主线的结合。在思想教育部分,我们强化对学员军人职业理想的培养;在道德教育部分,强化学员军人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在法制教育部分,强化学生对军人职业法律和社会法律的遵守,具体见图5。

图5 教学内容模块图

(2)教学内容组织安排改革

①提出并贯彻“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具体见图6。

图6 教学理念图

②推行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遵循军校学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的“三大环节”和实施任务驱动、课堂讲授、项目实践、总结提升的“四段式”的教学过程,使学员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人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具体见图7。

图7 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图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通过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推行了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内容,提出并实施了“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培养军校学员的军人职业素养,提高学员的军人职业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立峰.信息化与军校的历史使命[N].光明日报,2009-05-25.

篇5:退伍军人欢送讲话稿(范文模版)

全体退伍战士、同志们: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刻,你们带着对军营的眷恋之情,光荣退伍了,在你们即将踏上返乡的旅途,告别战友、告别军队、离开第二故乡之际,我代表中共久治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全县2.6万各族人民,对你们几年来为久治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的重大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祝福!

亲爱的老战友们,明天,你们就要告别火热的军营,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回到久别的故乡了。回想几年前,你们响应祖国的号召,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条件,带着亲人的殷殷嘱托和对绿色军营的美好向往,从天南地北汇集在庄严的八一军旗下。几年来,你们全面落实江主席提出的“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积极争当优秀士兵。你们在工作中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守纪律,严格要求;不怕艰难,勇于吃苦;刻苦学习,提高素质,把自己锻造成了一名合格的军人。为了部队建设,你们当中有的同志父母有病不回家,对象“吹灯”志不移,考学落榜不气馁,金钱诱惑不动心,爱军习武,矢志不渝,为部队的振兴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你们不愧为部队的功臣。部队的历史上将永远铭刻着你们闪光的名字。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亲爱的老战友们,你们把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部队,将最美好的回忆留在了绿色的军营。在你们即将告别朝夕相处的战友、告别无限眷恋的军营的时候,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衷心祝愿你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再立新功、再创辉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希望你们回到地方后,一如既往地关心老部队建设,继续为部队发展献计献策。“当兵有期限,学习无止境”,希望你们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尽快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早有作为;不断发扬我军优良传统,为军旗增添新的光彩;在返乡途中播一路文明,洒一路春风,为军旅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亲爱的老战友们,地方经济改革的大潮奔腾不息,新的岗位在召唤着你们,父老乡亲在盼望着你们,希望战友们回到地方后早传捷报,用你们勤劳勇敢刚毅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明天!最后祝大家返乡途中一路平安!

篇6:浅析“军人优先”(范文模版)

一、引言

随着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不断加剧,境外别有用心的人试图挑拨军民关系的活动日趋猖獗,同时国家周边环境长期稳定使得国民国防意识淡薄。因此,近十年来,仇军、恶军事件时有发生,把在军人就医、购票乘车、儿女入学求职等方面的“军人优先”待遇说成是特权的报道也层出不穷,不免让人心酸。

近期,因为两起车站购票事件,“军人优先”问题又被推到了媒体和民众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件据《京华日报》报道,今年3月4日上午10时15分,徐先生到北京北站售票处2号“爱心售票窗口”购买当日北京至本溪的伤残军人优待票,该售票员要求徐先生排队,徐先生出示了其伤残军人证,并要求售票员按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要求,允许其优先购票,被售票员拒绝。徐先生找来值班主任,售票员对着话筒讲”他没有排队”。值班主任称,伤残军人有优先购票权,但后面排队的人不同意。随后,徐先生拨打铁路服务投诉电话12306,被客服告知“这种情况不予受理投诉”。徐先生后将铁路总公司诉至法院,要求铁路总公司赔礼道歉,并赔偿其名誉损失及其他费用8000元。目前,北京市海淀法院已受理此案。

另一件发生在今年5月,军人小代在改签车票时,出示士兵证希望依法得到优先办理,却遭到售票员以必须征得后面乘客同意为由拒绝,而他的目的地是福建泰宁——那里刚刚发生了重大泥石流灾害,灾情就是命令,战士闻令出征,却被挡在售票窗口之外。

种种现象表明,“军人优先”权益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和落实,折射的是社会和民众对军人认同感和认可度的下降。军人能否优先,看似事小,实则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军人职业价值的评判,关系着国家军事安全,不可小视。

二、“军人优先”的必要性

“乘车优先、就医优先„„凭啥处处要优先?”,“现在和平时期,军人又不打仗,凭什么优先?”,“军人怎么了,军人了不起啊,军人就搞特权不排队

—1—

啊!”„„说到“军人优先”,一些人并不理解,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抱怨。倘若军人要在“军人优先”窗口插个队,定是要鼓起很大的勇气。

“军人优先”不是给军人的一种”特权”,也不是“与民争利”,它由军人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军人优先有其优先的客观原因。

(一)军人的工作性质

一般情况下军人不得外出,凡是军人请假必事出有因,哪怕外出看病也有时间限制。平时上街购物,部队驻地通常离市区很远,路上能少耽误一分是一分,晚一秒销假要受批评甚至处分;探亲休假一两年才能回家一次,谁不想早一分钟回家看爹娘、陪妻儿?因此,不论是买票还是办理手续,军人都不像地方人员有充裕的时间等待。

(二)军人优先,不能简单理解成权利,对全体军人来说,更多的是另一种优先,这是基于责任和使命的优先。

战争时期,奔赴战场,军人优先;和平年代同,为祖国驻守边疆,军人优先;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灭火救人面前,军人优先;在一家不圆万家圆的境遇选择下,军人优先„„而最后他们得到的却是一本《退伍(役)证》。

网上流传一首题为《一个发到手从没用过的证件》的打油诗:“结婚证可以生小孩分房/准生证小孩可以读书/房产证有房可住/驾驶证可开车/毕业证可以找工作/身份证可以办很多事/老年证可以免费承坐公交地铁等等/请问军人用鲜血及至生命换来的《退伍(役)证》可以用于什么?”其中提到的现象令人心酸。

(三)军人优先是对军人职业的尊重,是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是对甘于牺牲奉献的军人群体的一种补偿和安慰。军人优不优先,看似事小,实则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军人职业价值的评判。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军人的荣誉、牺牲奉献和使命任务要与社会地位与应得的尊重相适应,军人就有必要优先。

三、“军人优先”的法理依据

(一)“军人优先”是国际惯例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中都有明文规定,“军人优先”是军人应该享有

—2— 的合法权益。

英法等国规定,退出现役的军官及随行家属每年可免费乘坐火车、飞机等大型交通工具往返一次。美国专门设立了《退役军人优先权法》《双重补偿法》等种类齐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比如,军人退役后的就业优先权;裁员时,退役军人有保留工作的权利,雇主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解雇;美国军人及其家属只要持“美国武装部队身份卡”就可以在超级市场上买到质优价廉的物品;美国还成立了许多民间服务保障机构,专门负责为现役和退役军人家庭提供贷款、子女教育、保险、慰问等方面的帮助;规定优秀的退伍军人可优先获得文职工作;对有重要贡献的军官,政府在录用时实行增加分数等优待政策,以鼓励现役军官勤奋工作。

此外,俄罗斯、日本以及拉美等国家也都有相关的法规,保障本国军人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能够得到优先优待。

(二)“军人优先”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一项合法权益

1.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就颁布了《红军优待条例》《优待红军家属条例》。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也发布了《拥护军队的决定》《拥军公约》。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各级政府普遍建立拥军优属组织,开展拥军支前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

进入新时期后,《国防法》《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福建省拥军优属条例》《浙江省军人军属权益保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都对优待和保障军人军属权益作出明确规定,拥军优属工作不断迈向法制化轨道。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相关规定

《国防法》(由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于1997年3月14日修订通过并施行)第七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尊重、优待军人,保护军人的合法权益,开展各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

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在交通建设中贯彻国防要求。车站、港口、机场、道路等交通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为现役军人和军用车

—3—

辆、船舶的通行提供优服务,按照规定给予优待。

第六十条规定,国家和社会优待现役军人。国家保障现役军人享有与其履行职责相适应的生活福利待遇,对在条件艰苦的边防、海防等地区或者岗位工作的现役军人在生活福利等方面给予优待。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相关规定

《兵役法》(修改稿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23次会议于2011年10月29日通过并公布,现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第五十七条规定,现役军人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按照国家规定评定残疾等级,发给残疾军人证,享受国家规定的待遇和残疾抚恤金。因工作需要继续服现役的残疾军人,由所在部队按照规定发给残疾抚恤金。

现役军人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按照国家规定的评定残疾等级采取安排工作、供养、退休等方式妥善安置。有劳动能力的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优先享受国家规定的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

残疾军人、患慢性病的军人退出现役后,由安置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负责接收安置;其中,患过慢性病旧病复发需要治疗的,由当地医疗机构负责给予治疗,所需医疗和生活费用,本人经济困难的,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助。

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参观游览公园、博物馆、展览馆、名胜古迹享受优待;优先购票乘坐境内运行的火车、轮船、长途汽车以及民航班机;其中,残疾军人按照规定享受减收正常票价的优待,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义务兵从部队发出的平信,免费邮递。

4.《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相关规定

《条例》(修改稿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于2011年7月29日发布,2011年8月1日施行)第三十六条规定,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残疾军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优先购票乘坐境内运行的火车、轮船、长途公共汽车以及民航班机;残疾军人享受减收正常票价50%的优待。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享受优待,具体办法由有关城市人民政府规定。

—4—

残疾军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

第三十七条规定,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凭有效证件参观游览公园、博物馆、名胜古迹享受优待,具体办法由公园、博物馆、名胜古迹管理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

四、军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

深入探究,社会上少数人国防意识淡化;对军人优待政策宣传不到位;相关服务部门在落实“军人优先”政策中打折扣等,都是造成“军人优先”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应针对各类问题根源,寻求实用有效的破解策略,切实维护好“军人优先”权益。

(一)军地统筹协调加强全民国防教育

“军人优先”的政策能否落实到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众对军人职业的认可度和认同感。部分民众对“军人优先”存在不理解甚至埋怨情绪,暴露出的是其国防意识淡化,对相关涉军政策制度了解不清的问题。对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力度势在必行。

开展国防教育不能坚持老套路,泛泛而谈,要避免走入空洞泛化、教育意义不明显的怪圈。对于“军人优先”的问题,应从现实事例着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防教育。

军队和地方党政机关应加强统筹协调,针对现实事例和民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组织媒体通过介绍讲解“军人优先”的传统和意义、“军人优先”的法理依据等内容,喊响“军人优先”的口号,强化社会民众对“军人优先”的认同感和认同度。

(二)相关职能部门要敢于担当

在我国,“军人优先”的标识多出现于政府职能部门和国有企业等相关服务部门窗口。“军人优先”政策落实不到位,与落实政策主体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法制意识薄弱、具体落实不力不无关系。

相关服务部门应从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出发,敢于担当,勇站排头。特

—5—

别是相关主管部门,要在舆论上敢于发声、思想上敢于引导、行动上敢于示范,绝不能不管不问,甚至站在维护军人权益的对立面。

在具体落实中,相关服务部门要主动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和法制意识,不断创新方法手段,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以文中提到的这两次购票问题为例,铁路总公司首先要勇于承担责任,并及时发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针对现实问题,铁路总公司应采取措施提升服务部门和人员的思想认识和法制意识水平,同时要做好调查研究,通过拿出类似增设服务窗口、设置隔离通道等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此类问题。

(三)健全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法律对“军人优先”有着明文规定,但只规定了军人在参与社会活动时的哪些方面可以享受优先优待,却没有对“军人优先”的具体范畴、责任主体、条件、保障和奖惩等进行清晰界定。

以此次徐先生将铁路总公司诉至法院为例,铁路总公司落实”军人优先”不到位,明显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法律,但具体到如何对违法主体进行惩处和处理,却没有一部法律或条款有着清晰明确的规定。另外,涉军执法监管机制不够健全是“军人优先”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虽然法律有明文规定,但在落实中却缺乏常态化的监督、监管。

保障“军人优先”的权益,应从国家立法层面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和监管机制。“军人优先”不能仅仅局限于免个票、排个队的事,应拓展涵盖到军人就业、优抚、福利、社会保障、离退休安置等方面。

新时期,我们应着眼统筹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和改革强军战略需求,从国家立法层面对军人应该享有优先优待的范畴、条件、保障进行清晰界定,并对相应的责任主体明确奖惩规定。同时,应健全涉军执法监管机制,对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军人优先”落实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督、监管。

(四)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

—6—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方为“军人优先”积极发声时,一些充满负能量的舆论导向也随之蔓延,必须重视和警惕。

其一,决不能将军队与人民隔离甚至对立开来。

不少网文充斥着类似“平时不让 ‘军人优先’,战时为何要‘军人先上’?”、“今天国家对不起军人,明天军人就对不起国家”等标题和字眼。这些看似是在为“军人优先”摇旗呐喊,却错误地把群众当作呐喊对象,有将军队和群众隔离甚至对立开来的嫌疑。

部分民众的不了解、不理解,的确是造成“军人优先”权益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得到保障的一个原因,但决不能把责任归于群众头上,其根本症结在于全民国防教育力度不够造成的民众国防意识淡化。人民军队来自于人民,不管“军人优先”权益是否能得到保障,人民军队都会坚定地为国家和人民挺身而出。

其二,决不应该混淆概念,转移视听。

5月10日,中华铁道网评论员在《如何让“军人优先”走出维权尴尬?》中解释道,“在多元的优先群体中,老弱病残孕等其他重点旅客在买票问题上同样‘等不起’”。

此番言论一出,不少网友表示赞同。中华铁道网评论员的言论看则有理,实则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军人优先”是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的,属于法理层面的内容;老弱病残孕优先是国家提倡的一种社会美德,是属于道德层面的内容。作者将此两者混为一谈、归为一类问题,从而转嫁矛盾,实属回避矛盾、转移视听,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况且,国家提倡全社会关爱老弱病残孕,子弟兵一直都站在排头和前列。而作为两次购票事件的责任方,铁路总公司不但没有直面问题、做出整改,反而放任甚至转嫁矛盾,实属不该。

上一篇:家长委员会代表座谈会发言稿(2011.11)下一篇:用异想天开造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