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网页设计分析报告

2024-05-04

网网页设计分析报告(精选6篇)

篇1:网网页设计分析报告

关于低阻抗接地网设计分析论文

1.概述

接地系统是影响用电系统稳定、安全、可靠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用电设备系统稳定的工作,须有一个接地参考点。至于如何接地,采用何种接地方式较好、较正确,人们看法不一,国内有关规程也不够明确和统一,国外用电设备厂商对接地系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对用电设备必须可靠接地的认识是统一的。接地系统基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有按需要接地系统的功能而单独设计的各自的专用接地系统,二是将各种功能的接地系统联在一起组成一个公用接地系统。

2.独立接地系统

将系统的直流地(逻辑地)与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和防雷地、供电系统地相互独立。为了防止雷击时反击到其它接地系统,还规定了它们相互之间应保持的安全距离。采用独立接地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相互不干扰,当出现雷电流时,仅经防雷接地点流入大地,使之与其它部分隔离起来。有关规程提到若把直流地(逻辑地)防雷地分离时,其间距离应相距15米左右。在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的情况下,采用专用接地系统也是可取的方案,因这可避免地线之间相互干扰和反击。

3.共用接地系统

建筑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钢筋主筋实际上已成为雷电流的下引线,在这种情况下要和防雷、安全、工作三类接地系统分开,实际上遇到较大困难,不同接地之间保持安全距离很难满足,接地线之间还会存在电位差,易引起放电,损害设备和危及人身安全。考虑到独立专用接地系统存在实际困难,现在已趋向于采用防雷、安全、工作三种接地连接在一起的接地方式,称为共用接地系统。在IEC标准和lTU相关的标准中均不提单独接地,国标也倾向推荐共用接地系统。共用接地系统容易均衡建筑物内各部分的电位,降低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排除在不同金属部件之间产生闪络的可能,接地电阻更小。

在共用接地系统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把整个机房设计成一个等电位准“法拉第笼”,图1为建筑物“笼式”结构示意图,建筑物防雷、电力、安全和计算机共用一个接地网,接地下引线利用建筑物主钢筋,钢筋自身上、下连接点应采用搭焊接,上端与楼顶避雷装置、下端与接地网,中间与各层均压网、环形接地母线焊接成电气上连通的“笼式”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一般应小于1Ω,为减少外界电磁干扰,建筑物钢筋、金属构架均应相互焊接形成等电位准“法拉第笼”。这种结构系统,不同层接地母线之间可能还有电位差,应用时仍要注意。

2.1共用接地系统构成

2.1.1接地体(又称接地电极或地网)。接地体是使系统各地线电流汇入大地扩散和均衡电位而设置的与土壤物理结合形成电气接触的金属部件。

联合接地方式的接地体由两部分组成:即利用建筑物基础部分混凝土内的钢筋和围绕建筑物四周敷设的环形接地电极(由垂直和水平电极组成)相互焊接组成的一个整体的接地体。

2.1.2接地引入线。接地体与接地总汇集线之间相连的连接线称为接地引入线。接地引入线应有足够的导流面积,并作防腐蚀处理,以提高使用寿命。

2.1.3接地汇集线。接地汇集线是指在建筑物内分布设置可与各系统接地线相连的一组接地干线的总称。

根据等电位原则,提高接地有效性和减少地线上杂散电流回窜,接地汇集线分为垂直接地总汇集线和水平接地分汇集线两部分。

①垂直接地总汇集线:垂直贯穿于建筑物各层楼的接地用主干线。其一端与接地引入线连通,另一端与建筑物各层钢筋和各层水平接地分汇集线分层相连,形成辐射状结构。垂直接地总汇集线宜安装在建筑物中央部位,也可在建筑物底层安装环形汇集线,并垂直引到各机房的水平接地分汇集线上。

②水平接地分汇集线:分层设置,各通信设备的接地线就近引入到水平接地分汇集线上。

2.1.4接地线。系统内各类需要接地的设备与水平接地分汇集线之间的连线。其截面积应根据可能通过的最大电流确定,并不准使用裸导线布放。

2.2地线反击电压

采用共用接地之后出现的新问题,是出现地线反击电压现象。地线反击是由于雷电流流过低网,使正常情况下处于低电位的接地导体的电位升高,经地线反击到电子设备,使设备出现过电压。地线反击也属传导性干扰,对微电子设备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而这也是造成设备损坏的重要因素,但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地线反击和接地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接地冲击电阻越小,反击电压也就越低给设备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小。

雷击大楼后,接地系统的电位升高,使所有与它连接的设备外壳带上了高压。而计算机设备又是经过信号线或电源线引至远端的零电位点。于是升高的外壳电位便在设备的平衡电位纵向绝缘上出现高压,并可能导致绝缘被击穿。为此大楼进线应用金属护套电缆或电力电缆加强绝缘,隔离或分流限幅等方法,均可收到防护的效果。加强绝缘,就是提高界面处直接承受冲击电压的介质的绝缘水平,使其不被过电压击穿。隔离,如在电源进线上,加1∶1的隔离变压器,使用电设备与供电电源没有电气上的连接,相当于将反击电压转移到隔离变压器的初线和机壳之间,从而保护了设备的安全,见图2.信号线侧亦可采用类似措施。分流限幅,其实就是利用纵向保护,当大楼提高了电位之后,启动线路防雷器的纵向保护元件,把冲击电流引到线路上。因地电位的提高,实际上相当于从线路进入极性相反的冲击波,线路上防止雷电冲击波侵入的纵、横向保护,在这种情况也起保护作用。因此不论采用何种接地方式,系统和外界的连线总是应该安装防止纵、横向瞬间过电压的保护设备。采用共用接地后,有可能因设计或施工不合理,在设备之间产生干扰,应该引起注意,并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于消除。

处于不同接地点的电子设备(不在一幢大楼内的电子设备,很可能就不是一个接地点)。彼此互连时应采取隔离或其他防反击措施。

雷击建筑物或附近地区雷电放电所产生的瞬变电磁场,会在建筑物内信号线路接口处产生瞬态过电压,此过电压大小与布线走向等有关,因此合理布线、屏蔽及接地也是很重要的。

4.接地电阻的组成及降阻

接地在防雷工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不仅会使雷电流泄放的速度加快,缩短雷电压在建筑各系统停留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降低雷电流入地时地电位瞬间升高的幅度。

4.1接地电阻构成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4.1.1接地引线电阻,是指由接地体至需接地设备接地母线间引线本身的电阻,其阻值与引线的几何尺寸和材质有关。

4.1.2接地体(水平接地体、垂直接地体)本身的电阻,其阻值与接地体的材质和几何尺寸有关。

4.1.3接地体表面与土壤的接触电阻,其阻值与土壤的性质、颗粒、含水量及土壤与接地体的接触面和接触的紧密程度有关。

4.1.4散流电阻是从接地体开始向远处(20米)扩散电流所经过的路径土壤电阻,决定散流电阻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含水量。

接地电阻虽由四部分构成,但前两部分所占接地电阻的比例较小,起决定作用的是接触电阻和散流电阻。故降低接地电阻应从这两部分开展工作,从接地体的最佳埋设深度、不等长接地体技术及化学降阻剂等方面来讨论降低接触电阻和散流电阻的方法。

垂直接地体的最佳埋设深度,是指能使散流电阻尽可能小,而又易达到的埋设深度。决定垂直接地体最佳深度,应考虑到三维地网的因素,所谓三维地网是指接地体的埋设深度与接地网的等值半径处于同一数量级的接地网(即埋设深度与等值半径之比大于1/10)。在可能的范围内埋设深度应尽可能取最大值,但并不是埋设深度越深越好,如果把垂直接地体近似为半球接地体,其电阻为:

R=ρ/2πr=ρ/2πL

式中、ρ—土壤电阻率;

L—垂直接地体的埋设深度。

从式中可见,R与L成反比,为使R减小,L越大越好,但对上式偏微分:

aR/aL=-ρ/2πL2

可以得出,随着L的增大,降阻率aR/aL与L2成反比下降,就是当增大L到一定程度后,基本上呈饱和状态,降阻率已趋近于零。垂直接地体的最佳埋设深度不是固定的,在设计中应按接地网的等值半径,区域内的地质情况来确定,一般取3.5~1.5米之间为宜。

4.2不等长接地体技术

由于在接地网中各单一接地体埋设的间距,一般仅等于各单一接地体长度的两倍左右,此时电流流入各单一接地体时,受到相互的制约而阻止电流的流散,即等于增加了各单一接地体散流电阻,这种影响电流流散的现象,成为屏蔽作用。如图3所示:由于屏蔽作用,接地体的散流电阻并不等于各单一接地体散流电阻的并联值,此时,接地体组的散流电阻为:

Ra=RL/nη

式中RL—单一接地体的散流电阻;

n—接地体组并联单一接地体的根数;

η—接地体的利用系数,它与接地体的形状和位置有关。

从理论上说,距离接地体20米处为电气上的“地”,即两接地体间距大于40米时,可以认为接地体的利用系数η为1.在接地网的接地体的布置上,是很难作到两个单一接地体相距40米,为解决在设计实践与理论分析中的矛盾,采取不等长接地体技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等长接地体技术,即为各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各不相等,在接地体的布置上,采取垂直接地体布置为两长一短或一长两短,以使接地体组间的屏蔽作用减小到最小程度。不等长接地体技术,从理论上到实践中应用,都较好地解决了多个单一接地体间的屏蔽作用问题,以提高各单一接地体的利用系数,降低接地体组的散流电阻。

4.3化学降阻剂的应用

化学降阻剂的降阻机理是,在液态下从接地体向外侧土壤渗出,若干分钟固化后起着增大散流电极接触面积的作用,因降阻剂本身是一种良好的导体,将它使用于接地体和土壤之间,一方面能够与金属接地体紧密接触,减小接地体与土壤的接触电阻,形成足够大的电流流通截面。另一方面,它能向周围的土壤渗透,降低土壤的电阻率,在接地体周围形成一个变化的低电阻区域,从而显著扩大接地体的等效直径和有效长度,对降低接触电阻及散流电阻有着明显效果。如JZG—02型长效防腐降阻剂的使用寿命可达以上,在其寿命周期内性能稳定,不需要维护保养,仍能具有良好的电解质性能和吸水性,保持其良好的物理化学机理。

接地的设计,要根据UPS装置的技术要求和所处的地区的地理、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最高的性能价格比来设计其接地,在设计中应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因“接地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到地质、电磁场理论、电气测量、应用化学、钻探技术、施工技术等多门学科,故仍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去研究,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以确保电源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

5.接地电阻测量方法

影响接地电阻的因素很多:接地极的大小(长度、粗细)、形状、数量、埋设深度、周围地理环境(如平地、沟渠、坡地是不同的)、土壤湿度、质地等等。为了保证设备的良好接地,利用仪表对接地电阻进行测量是必不可少的`,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可分为:电压电流表法;比率计法;电桥法。按具体测量仪器及布极数可分为:手摇式地阻表法;钳形地阻表法;电压电流表法;三极法;四极法。在此主要介绍电压电流表法。

5.1电压电流表法

电压电流表测量接地电阻法见图4.图中的电流辅助极是用来与被测接地电极构成电流回路,电压辅助极是用来测得被测接地电位。采用该方法保证测量准确度的关键在于电流辅助极和电压辅助极的位置要选择适合。如在辅助电流极以前,电压表已有读数,说明存在外来干扰。

按DL475-92《接地装置工频物性参数的测量导则》规定,当大型接地装置如110kV以上变电所接地网,或地网对角线D≥60m需要采用大电流测量,施加电流极上的工频电流应≥30A,以排除干扰减少误差。

5.1.1电压电流三极直线法。电压电流三极直线法是指电流极和电压极沿直线布置,三极是:被测接地体、测量用电压极和电流极,其原理接线如图5所示。一般d13=(4~5)D,d12=(0.5~0.6)d13,D为被测接地装置最大对角线长度,点2可以认为是处于的零点位。根据测量导则(DL475-92),如d13取(4~5)D有困难,而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又比较均匀时,d13可以取2D,d12取D值。测量步骤如下:

①按图4接线。

②记录初始的电压值V0.

③通电后,记录电流值I1、电压值V1.

④将电压极沿接地体和电流极连接方向前后移动3次,每次移动的距离为d13的5%,记录每次移动后的电流和电压数值,取3次记录的电压和电流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计算接地体的接地电阻的电压和电流值。

5.1.2电压电流三极三角形法。电极如图6所示布置,一般取d13=d12≥2D,夹角θ≈30度(或d23=1/2d12),测量步骤与电压电流三极直线法相同。

5.2手摇式地阻表测量原理

手摇式地阻表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测量仪表,它的基本原理是采用三点式电压落差法,其测量手段是在被测地线接地极(暂称为X)一侧地上打入两根辅助测试极,要求这两根测试极位于被测地极的同一侧,三者基本在一条直线上,距被测地极较近的一根辅助测试极(称为Y)距离被测地极20米左右,距被测地极较远的一根辅助测试极(称为Z)距离被测地极40米左右。测试时,按要求的转速转动摇把,测试仪通过内部磁电机产生电能,在被测地极X和较远的辅助测试极(称为Z)之间“灌入”电流,此时在被测地极X和辅助地极Y之间可获得一电压,仪表通过测量该电流和电压值,即可计算出被测接地极的地阻。

5.2.1钳形地阻表测量原理。钳形地阻表是一种新颖的测量工具,它方便、快捷,外形酷似钳形电流表,测试时不需辅助测试极,只需往被测地线上一夹,几秒钟即可获得测量结果,极大地方便了地阻测量工作。钳形地阻表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可以对在用设备的地阻进行在线测量,而不需切断设备电源或断开地线。

虽然钳形地阻表测试时使用一定频率的信号以排除干扰,但在被测线缆上有很大电流存在的情况下,测量也会受到干扰,导致结果不准确。所以,按照要求,在使用时应先测线缆上的电流,只有在电流不是非常大时才可进一步测量地阻。有些仪表在测量地阻时自动进行噪声干扰检测,当干扰太大以致测量不能进行时会给出提示。

5.3地阻表测量注意事项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钳形地阻表和手摇式地阻表的测量原理完全不同。手摇式地阻表在使用时,应将接地极与设备断开,以避免设备自身接地体影响测量的准确性,手摇式地阻表可获得较高的精度,而不管是单点接地和多点接地系统;对于钳形地阻表,其最理想的应用是用在分布式多点接地系统中,此时应对接地系统的所用接地极依次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然后进行对比,对测量结果明显大于其它各点的接地桩,要着重检查,必要时将该地极与设备断开后用手摇式地阻表进行复测,以暴露出不良的接地极。

在单点接地系统中应慎用钳形地阻表,从它的工作原理中可以看出:钳形地阻表测出的电阻值是回路中的总电阻,只有Rx》1/(1/R1+1/R2+.。。+1/Rn)时,该阻值才近似于我们要测的接地极地阻,而这个条件,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单点接地系统中是不满足的。对于已埋设好而尚未与设备连接的开路接地极,其地阻根本不能用该仪表进行测量。钳形地阻表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是否单点接地,被测地线是否已与设备连接,有无可靠的接地回路。开路接地极,不能测量;接地回路不可靠,测量结果不准确(偏高)。

②注意测量位置,选取合适的测量点;选取的测量点不同,测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测量有时会遇到无处可夹的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暂断开原地线连线,临时接入一段可夹持的跳线进行测量。

③注意“噪声”干扰;地线上较大的回路电流对测量会造成干扰,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甚至使测试不能进行,很多仪表在这种情况下会显示出“Noies”或类似符号。

摘要:文中介绍了接地系统的作用,分析了独立接地系统和共用接地系统的性能和特点,阐述了接地电阻的构成及施工和降阻方法。简介了接地装置的施工接地电阻测量方法及测量注意事项。

关键词:接地系统构成性能施工测量

篇2:网网页设计分析报告

1.风险分析及对策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风险是随时存在的,且是多方面的,应该对风险划分领域,多角度、深层次的识别和解决风险。

1.1.1 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威胁:恶意或误操作引起的信息泄漏或毁坏重要信息,在本项目中主要是来自系统内部的人员操作能力不足造成的安全威胁。

(2)外部威胁:来自外网的安全威胁。网上传输的重要数据被窃取,造成信息泄漏或者做一些修改来破坏数据的完整性。在本项目中主要安全威胁来自外网的恶意监听和窃取,攻破防火墙,进入内网,造成内网数据泄露。

(3)数据存储风险:本项目有大量数据存储的需求,并且其中的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且涉密的,所以,庞大的数据安全存储将影响到本项目的安全性。

1.1.2 管理风险

政府部门自身的管理变革,也是重要风险源。因为伴随机构的变动而产生的职责变化,会导致时间跨度较长的项目责任人产生变化,使项目最终进入到一种无管理状态。当今是管理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时期,在实施变革时要重视变革的风险,采取相应的策略,以避免因为管理变革对工作造成巨大影响。

1.1.3 实施风险

项目的实施风险包括进度风险、成本风险的风险。

项目实施进度风险受建设方提供可开工状态的时间、不可预见情况的发生、施工方进度(人员技术水平和机械仪器的充足度)、设备商供货进度、进度款的及时支付、部门间协作困难、施工图纸未能及时提供、业主方未能及时进行阶段性验收(隐蔽工程的验收等)等的影响。

成本风险包括施工组织设计不科学导致各工艺阶段未能及时衔接,造成人员窝工、机械窝工的风险;还包括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导致成本上涨。

此外,不可抗力情况的发生,也将造成人员窝工、机械窝工、人员伤亡、设施损坏等风险。

1.1.4 需求变更风险

项目在需求调研及分析阶段,未能得到全面的需求情况,或是客户不断变化需求,或者在需求分析阶段未能准确匹配到对应工期,则可能会产生需求变更风险;且可能会出现需求变更分析深度不够、需求变更管理等风险。

1.1.5 运行和维护风险

运行和维护风险包括流量突发引起访问速度慢甚至宕机、系统漏洞引起的安全风险、客户服务水平保持的风险。

电子政务工程的流量预测若是不准,尤其是面向公众的系统,很难准确预流量,流量大及突发可能会引起访问速度慢或宕机。

系统漏洞的存在将影响系统运行的安全。

客户服务水平保持风险是指随着访问量及业务量的提升,受制于客户服务人员的数量、质量,将产生一定的风险。

1.2 风险管理

(1)建立切实推进的项目组织

建设单位自身应该参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集中系统内部具有项目知识的各类人才,发挥专业优势,与项目的建设单位协调统一,无缝对接,及时接收问题、给出反馈。

(2)专业咨询机构协助进行规划

专业咨询机构相对于建设单位和系统实施商、软件开发商来说处于中立的地位,能够根据建设单位实际情况及发展战略目标,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3)归纳风险和风险

风险会在不同的领域以各不相同的形态存在,有些风险能够凭借经验提前预测,但更多的风险是难于预测的。对风险进行科学的分类就成了有效管理风险的基本要素。

(4)监理机构承担系统的实施控制

第三方监理机构作为中立方向建设单位和实施方双方负责,保障双方的利益,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

(5)量化风险

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例如: 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或损害是多大;

风险事件可能发生的时间(可用项目进展阶段来表示)、地点、可能持续的时间、可能影响的范围;

规避这些风险需要投入多少资源(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 当风险无法规避时,需要投入多少资源能让损失或损害降到最小。

对于事先没有估计到的风险,风险一旦出现,必须有能力快速识别和量化,并迅速的确定应对措施。

(6)应对风险的方法

确定风险发生时的后备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员等; 定期检查风险后备资源的可用性和高效性; 确定风险检查时间表; 确定并定期更新风险检查列表; 每月风险事件排行榜; 风险应对措施的启动机制; 定期检查并更新风险控制机制等。

我们依据系统建设风险分析理论,认真研究了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对如何规避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

1.2.1 安全风险防范

政务外网要求非涉密政务信息要在政府部门间共享,同时要作为门户网站的后台支撑,这样不仅存在外部的别有用心的人非法攻击的风险,也存在来自内部的不完善的系统授权机制带来的风险。为规避这一风险,我们采取思想重视,两手同时抓的措施,把保护信息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采取行政和技术手段保证信息安全,在技术上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保证政务系统的安全,防止非法的恶意攻击。

1.2.2 管理风险防范

项目建设单位将通过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引进人才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做好外网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维工作,坚决贯彻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对政务外网工作的各项指示精神,以市场化的模式,树立“服务第一、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客户服务满意度。

1.2.3 技术风险防范

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政务工程建设可能要面对一定的技术风险。为规避这一风险,我们 采取“小步快走”的策略,尽可能采用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案。与此同时,通过与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可以有效分散技术风险。

1.2.4 实施风险防范

电子政务项目的成功实施,必须妥善处理项目计划、组织、控制和技术应用等问题,协调部门间工作,实现系统整合,这需要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管理跨度大,项目风险较大。为规避这一风险,我们采取专家指导,加强监理的措施,实施规范,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的项目管理。最终做到规避或减少进度风险、成本风险的发生。此外,应落实应急预案到每个施工队,在遇到不可抗力情况下,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减少损失。

1.2.5 需求变更风险管理

应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并深入调研,力求在项目需求调研就能得到全面、详细的需求情况,并在需求分析阶段未能准确匹配到对应工期,在调研阶段就尽量规避需求变更风险。

针对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则应科学控制需求变更,加强需求变更分析的深度,通过项目组集体决策的方式确定变更,尽量做到批量修改变更。

此外,应实施科学的需求变更流程管理,实行需求变更单登记管理、需求变更分析确认、需求变更决策管理。

1.2.6 运行和维护风险管理

为了预防流量风险,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软件系统采用支持分布式布署,并准备好足够的硬件备机,当出现高流量时立即启动负载均衡方案、高速缓存方案等解决方案。

为了规避系统漏洞引起的运行安全,重要的系统可以采用限制使用者IP地址或通过数字证书认证等方式加强访问安全性。

客户服务水平保持可以通过外包方式与呼叫中心等专业机构合作,设立足够多的客服座席,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相关知识、并定期对客服人员进行培训,严格管理制度,杜绝态度问题。

此外,平时应加强24小时值班监控、定期保养、巡检等工作,减少或缓解风险的发生概率。

2.效益分析 2.1 社会效益

本省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扩容项目的实施可有效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举措,将推进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建设进程,助力于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本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项目深入推进我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提升全省电子政务网络支撑能力,构建高 安全、高可靠、高效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

本项目完成后,将会推动各级政务部门利用电子政务外网开展业务应用,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进一步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2.2 经济效益

本项目属于政府投资项目,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不做定量经济效益分析,只做定性分析。

据统计,目前本省政府工作存在人员机构分布广、覆盖范围欠缺、网络能力有待提升、各地和各部门未能形成统一网管等矛盾,通过本项目,可以使信息化水平提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解决我省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问题,对提升全省电子政务网络支撑能力具有巨大成效。

篇3:中压配电网规划评估分析系统设计

配电网具有结构复杂、设备数量庞大、改造建设频繁等特点[1], 在进行配电网规划时, 准确的现状网评估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2], 通过详细的分析与评估计算, 能有效发现配电网现存的问题, 以便在规划中有的放矢, 合理高效地提出解决方案。我国目前的现状网评估分析工作主要是人工完成, 这一现象在中低压配电网的建设改造中尤为突出, 不仅耗时长且准确率低, 造成了资金的巨大浪费。再加上缺乏对统计错误的校验机制, 使得配电网的评估与分析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计算机规划辅助决策系统是现代城市电网规划必不可少的工具[3,4]。虽然已经有了诸如PSASP[5]、EDSA Technical等相关配电网规划辅助软件, 能够在提高电网规划设计水平, 减轻规划人员劳动强度方面发挥作用, 但这些软件并不是针对配电网统计评估的专用软件, 对于现状网评估分析部分的设计较为粗糙, 难以反映基层网架结构的实际情况, 并且使用起来较为复杂, 难以调动基层工作人员参与到配电现状网评估分析的工作中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城市电网规划理论的逐步发展, 很多研究者己经对城市电网规划辅助决策系统进行了尝试性的研发工作, 并取得了很多好的成果[6,7,8,9,10,11], 但采用的数据库技术缺乏针对配电网相关规划指标的评估功能, 尤其是诸如接线模式分析, 转供率计算等拓扑相关的分析功能, 并不能直接应用于配电网规划的评估与分析工作。同时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电网分析评估软件, 对电网现存和即将出现的问题不能定量给出问题的严重程度与问题出现的具体位置, 这将直接影响配电网规划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针对传统条件下配电网评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分析对配电网规划的评估、分析系统的相关需求, 开发相应的配电网统计与评估系统。实现数据库录入数据的数值与拓扑校验, 尽可能保证原始统计信息的正确性, 实现基于数据库的网架拓扑分析和接线模式识别, 完成现状网评价中相关指标的计算, 并生成标准化的分析报表, 方便配电网规划人员的使用。

1 中压配电网评估分析过程及方法

1.1 中压配电网评估分析过程

中压配电网评估与分析过程包括前期数据收集、数据校验与纠错、评估与分析共3个步骤。

(1)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可以分为统计数据收集和运行数据收集。其中统计数据的收集主要来源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PMS系统) 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ERP系统) , 主要包括负荷信息、线路信息、设备信息、用电信息等。运行数据主要来源于调度系统, 包括电流、电压、功率、开关位置、设备运行情况等信息。

(2) 数据校验与纠错:首先, 对每个数据字段建立数据完整性规则;其次, 建立数据字段间的关联和依存规则;再次, 对导入到数据库中的数据依据规则进行校验和纠错, 使数据库完整可靠。

(3) 评估与分析:根据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 对中压配电网分层级进行单项评估、综合分析, 得出中压配电网的网架特征和问题所在, 从而形成对配电网规划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估结果。

1.2 区域中压配电网评估分析体系

从图1中可知, 本文将中压配电网统计评价体系分为A网络结构水平、B负荷供应能力、C装备技术水平三个大类, 其中, 每个大类下又分为许多具体的指标。A网络结构水平可分为:A1长度不合格线路比例、A2环网化率、A3分段数合格线路比例;B1到B5共5个指标构成B负荷供应能力大类;C1到C4共4个指标构成C装备技术水平大类。

2 配电网规划分析系统

2.1 配电网规划分析系统层次结构

从图2中可以看出配电网分析系统包括基本统计指标、网架分析指标和现状网评估结果三个层次。基本统计指标包括类别判断型统计和数值求解型统计, 类别判断型统计主要是判断线路是主干或分支以及网架是电缆或架空;数值求解型统计主要是统计线路的长度、截面积、公变、专变重载过载数目以及联络开关和分段开关与馈线连接的位置和数目等。

合理的指标体系对于提高评价效率和评价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为三层结构, 聚合度高、结构简单, 能够全面刻画配电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特征, 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适应性。各项底层指标意义明确, 计算所需的指标值通过数据搜集后统计获取, 数据来源方便且计算方法简单。

网架分析指标包括拓扑类分析指标和数值类分析指标, 拓扑类分析指标主要是识别接线模式, 以便规划人员进行修改、分析线路可否转供, 衡量供电可靠性;数值类分析指标主要是统计各分区主干线路长度、线路负载率、绝缘线长度等。

基于配电网现状网的相关评价标准, 以及网架分析指标层的统计和分析结果, 从网络结构水平, 负荷供应能力, 装备技术水平三大项指标进行评价指标计算, 并根据需求按照供电分区或所属变电站进行评价结果的分类整理与规范化输出。

2.2 关键算法实现

2.2.1 配电接线模式识别算法

基于计算机算法的配电网接线模式识别一直是配电网统计评估软件面临的技术难题, 尤其是对于开关站型或两个独立单环网型的双环网接线模式识别, 已有配网统计评估软件都未能正确辨识。由于配电网接线模式识别流程庞大, 此处仅对识别架空线的主要流程进行说明, 电缆线接线模式识别流程图以附录形式给出。

(1) 主干接线判断:以馈线出口为起始点, 搜索联络开关或平均线径最粗的供电支路作为该条馈线的主干线。

(2) 网架类型判断:分别统计线路主干中架空线与电缆线的段数, 段数较多的线路类型作为网架类型;若二者段数相同, 则归入非典型接线。

(3) 电源个数计算:统计与主干线相连的联络开关个数, 再加上本回线路自身电源, 求得该回线路所连接的电源个数。

(4) 单辐射接线判别:若电源个数为1, 则该回馈线被判定为单辐射接线。

(5) N分段n联络接线判别:统计该回主干线上所连接的联络开关个数N与分段开关个数n, 若N≤6且n≤3则该回线路的接线模式为N分段n联络;若不满足上述条件则为非典型接线。

(6) 有效的分段开关:在统计主干线上分段开关个数时, 只统计开关两侧的网架分段都接有负荷的开关。分段开关统计个数n为有效分段开关个数加变电站母线出口分段开关。

2.2.2 线路转供能力计算算法

设如图4所示线路为待转供线路, 其当前的负荷电流为Idd, 所有联络电源如图4用椭圆形圆圈所圈示, 各联络电源都有部分剩余容量可用于转供, 剩余容量Ires为:

试 (1) 中, Qr为剩余容量, Imax为最大安全电流, ρ为负载率。

取剩余容量最大的两回线路的剩余容量求和, 得到可转供电流Isum2 max, 若Idd小于Isum2 max, 则该线路为可转供线路, 具体的计算流程如图5所示。

(1) 主干接线判断:以馈线出口为起始点, 搜索联络开关或平均线径最粗的供电支路作为该条馈线的主干线。

(2) 待转供线路判断:对于某一主干线, 若主干线的末尾有联络开关与之相连, 则该主干线路为待转供线路, 否则是无法转供线路。

(3) 待转供线路接线模式识别:根据接线模式识别算法的结果, 可以得到待转供线路所属的接线模式。

(4) 待转供线路负荷电流计算:从1节点搜索, 碰到的第一个线路为参考线路, 待转供线路负荷电流Idd为:

式 (2) 中, Imax为正常运行方式最大电流 (参考线路) , ρ为负载率 (参考线路) 。

(5) 对侧电源队列:若线路非N供一备接线模式, 则计算对侧电源剩余负荷电流队列。

(6) 求电流和:计算对侧电源队列中最大的两个电流之和Isum2 max。

(7) 比较Idd与Isum2 max的大小, 若Isum2 max>Idd, 则可以转供, 否则, 不可以转供。

(8) 备用接线电源:若线路是N供一备接线模式, 则搜索出备用接线电源。

(9) 备用负荷电流计算:对第8) 步中搜索到的备用电源进行剩余负荷电流Ires按照公式 (1) 进行计算。

(10) 比较Idd与Ires的大小, 若Ires>Idd, 则可以转供, 否则, 不可以转供。

3 算例分析

本章节将应用“地区中压配电网规划评估分析系统”对浙江省某地区的中压配电网进行评价分析, 基于软件对现状网的分析评价结果以及近年来新建项目的规划报告, 分别计算得到现状年和2013年配电网网络结构水平、负荷供应能力和装备技术水平三个方面的各项评价指标, 并对现状年和规划年的配电网性能进行对比分析。

3.1 评估结果分析

针对某地区中压配电网, 规划评估分析系统可以基于录入的数据完成网络结构水平分析, 负荷供应能力分析, 装备技术水平分析, 并分别形成相应的统计评估结果报表。由于收集到的地区范围数据受限, 现分别对该地区2011年和2013年同样范围的数据进行评估分析, 得到评估分析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 经过2012年及2013年的配电网规划项目, 使浙江省的评估指标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 电网性能得以提升。其中, 多项评估指标均较现状年有明显的改善。同时, 证明本文提出的地区中压配电网规划评估分析系统是有效的。

4 结论

本文设计地区中压配电网规划统计与评估分析系统, 首先制定了良好的软件定位, 即专门为配电网规划统计评估分析而服务。并且详细调研配电网规划需求, 制定了完善而有效的数据校验与纠错规则, 实现基础统计数据在数值与拓扑等方面的相关校验, 为软件功能实现与扩展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设计并完成了现状网统计三大类指标的统计与评估算法, 并且在配电网接线模式识别算法和线路转供能力算法方面有了较大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辛耀中, 陶洪铸, 李毅松, 等.电力系统数据模型描述语言E[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6, 30 (10) :48-51

[2]黄伟, 张建华.配电网络供电能力评估系统及方案设计[J].现代电力, 2001, 18 (4) :64-68

[3]余贻鑫, 王成山.城网规划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0, 24 (15) :59-62

[4]王成山, 王赛一, 谢莹华, 等.城市电网规划工作的复杂性及新技术应用[J].浙江电力, 2004, 23 (1) :1-5

[5]Zhongxi W, Xiaoxin Z.Power System Analysis Software Package (PSASP) -an integrated power system analysis tool[C]//Power System Technology, 1998.Proceedings.POWERCON'98.199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1998, 1:7-11

[6]Fronius R, Gratton M.Rural electrication planning software (LAPER) [C]//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2001.Part 1:Contributions.CIRED.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IEE Conf.Publ No.482) .IET, 2001, 5:8 pp.vol.5

[7]周湶.基于GIS的配电网规划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及其算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4

[8]杜成刚.基于GIS技术的城市配电网规划辅助决策系统[D].上海:同济大学, 2006

[9]李伟伟.基于GIS城市配网规划的辅助决策系统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7

[10]孟旸, 顾洁, 程浩忠, 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配电网规划软件包的开发[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2, 22 (5) :4-6

篇4:粮食工程中除尘网工艺设计分析

关键词:粮食工程 除尘网 工艺设计

中图分类号:TS2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8-0010-02

粮食工程是我国经济生产的一大产业,为确保粮食工程的安全、清洁,实现粮食工程的现代化发展,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化除尘网的工艺设计,改善粮食工程的传统形象。粮食工程中的多项环节中,需要利用除尘网保持清洁状态。粮食工程中的除尘网工艺,应该实行完善的设计,合理设计除尘网中的工艺参数,最大化的发挥除尘网的工艺优势。

1 粮食工程中除尘网的工艺参数

粮食运送中含有大量的粉尘,粮食工程的各个环节均受到粉尘的影响,需要根据粮食工程中不同环节的需求,设计除尘网的工艺,由此降低粮食中粉尘的影响力度。除尘网在粮食工程中的工艺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是参数选择,着重分析除尘网的工艺参数,如下:

1.1 除尘网的系统参数

除尘网的系统参数包括系统配置、数量配置两个方面,主要是根据粮食工程所处的环境,设计除尘网的系统参数,确保除尘网工艺设计与粮食运送环境的相符性[1]。结合粮食工程的除尘需求,分析除尘网系统参数的设计,如:①除尘网的接收系统内,需要选择合适的风网,卸粮坑内的风网参数,应根据卸粮坑的具体情况设计,如2-3个卸粮坑,应该配置2.5-9m的长度,选用一辆卸车,风网组暂定为1个即可,粮食垂直运输过程中的风网,除尘网应尽量满足高产量粮食的需求,可以适度增加一组风网,粮食平行接收时的风网一般设计为1组;②粮仓内除尘网的参数,如果粮仓是敞开式的类型,可以不用单独设计除尘网,但是粮仓为密闭环境时,容易引起大规模的漂浮粉尘,需要同时应用几组除尘网,解决仓内的粉尘问题。

1.2 除尘网的辅助参数

除尘网工艺设计中的辅助参数,是指与粮食工程除尘直接相关的因素。首先根据粮食工程的实际情况,设置恰当的除尘风量,可采取单坑风量,控制在1500-2000m3/h范围内,也可根据实际做适当的调整,优化粮食输送过程中的环境,防止发生粉尘污染。除尘网参辅助参数设计中,最主要的是符合各项主体设备,具体分析如下表1。

2 粮食工程中除尘网的设备选型

粮食工程中非常重视除尘网的工艺设计,通过选择适合的除尘网设备,提高粮食除尘的水平。分析除尘网中的设备选型,如下:

2.1 除尘器

粮食工程中除尘器的种类相对比较多,可选择性强,比较常见的是脉冲袋式,利用压缩喷吹的方式,清理除尘器中的粉尘,能够大面积的过滤掉粮食中的粉尘。除尘器设备选型中,还应考虑粉尘的净化,分析除尘器应用前后的空气浓度,做为设备选型的依据,粮食工程的除尘器设计,应尽量控制除尘器的体积,因为体积越小越容易操作和维护,同时在粮食除尘中的效果明显[2]。如果选用脉冲除尘器,还应配有独立的气源,或者直接采取压缩空气进行供应。

2.2 除尘风机

粮食工程中比较常用的除尘风机主要是离心风机类型的,效率基本能够在70%-90%之间。除尘风机还要选择匹配的型号、功率,风机样本中包含所需的设备,以此为选型依据。除尘风机的选择应按照基础的理论计算,选型除尘风机时,都需根据粮食工程的实际,计算除尘风机所需要的各项数据,准确的选择除尘风机。例如:除尘风机的全压设计,需要保持在整体损失的1.2倍左右。

2.3 除尘风网

除尘风网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如:(1)除尘风网管路的占据空间不应太大,选择较短的管路;(2)合理设置吸风机的位置,提供均匀的吸气方式;(3)除尘风网的布置应避开除尘器和除尘机,尽量避免弯曲、转弯,以免影响除尘风网的设备效率;(4)除尘风网的管道应低于80mm,防止除尘的过程中发生堵塞;(5)除尘风网的管道部分,必须设置清灰口,做好定期清灰的工作。

3 粮食工程中除尘网的工艺应用

结合除尘网的工艺设计,分析粮食工程中对除尘网的应用,体现工艺设计的具体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3.1 选取吸风点

粮食工程除尘网工艺应用中,吸风点的选取包括输送设备和加工设备两类。分析如:(1)输送设备的吸风点,用于降低粮食运输过程中的粉尘,进料、出料等位置需要设立吸口,同时在整个运输的过程中设立吸风点;(2)加工设备的吸风点,加工设备留有特定的吸风口,为实现除尘的工艺效率,吸风点处还应实行适当的抑尘处理。

3.2 风网组合

风网组合是除尘网工艺设计的重点,在粮食工程中起到重要作用[3]。风网组合分为独立和集中两种,独立风网的对象是大规模的除尘设备,集中风网的规模稍小,但是集中风网的应用更为常见。集中风网的工艺应用,由粮食工程的实际决定,粮食工程内的接收、发放等系统具有独立性,集中风网可以为其提供独立的除尘系统,方便粮食工程除尘的应用,满足多条生产线的集中除尘,具有良好的除尘效果。

3.3 灰尘处理

灰尘处理是粮食工程除尘网工艺设计与应用的一部分。灰尘处理可以分为单独、集中两类,按照灰尘处理设备的具体摆放,全面处理掉除尘网中的粮食粉尘。灰尘处理的工艺应用中,需要控制粉尘的流向,防止其重新流入到粮食内。

4 结语

粮食工程对除尘网工艺设计的要求比较高,应结合除尘网的实际应用,严格设计除尘网的工艺参数和设备选择,为粮食工程提供科学的除尘网工艺,保障我国粮食事业的清洁发展,同时降低粮食工程中的环境污染。除尘网工艺在粮食工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优化粮食工程的环境,致力于根据粮食工程的需求,实行特定的工艺设计。

参考文献

[1]付忠华.浅谈粮食输送除尘工艺设计[J].粮食加工,2010(4):22-24.

[2]王斌兴,王大宏. 粮食工程中除尘风网的工艺设计[J].农业机械,2011(20):122-124.

篇5:网网页设计分析报告

在接触我喜欢项目的这段时间里,从自身使用、数据分析以及用户反馈中总结了一些设计中的感悟,在这里我们一起聊聊如何在设计上优化产品体验。

一、新视觉形象Logo设计:

我喜欢-基于兴趣的内容分享社区,通过融合网站核心功能,以及极富情感化色彩的网站名称“我喜欢”,设计了更符合产品定位的Logo视觉形象。

新Logo紧紧围绕用户互动行为(核心功能点 – 收集),以及带有强烈情感导向的网站名称“我喜欢”为设计思路,将抽象的用户行为和情感因素具象化。以诠释收集行为的回形针与情感化表述的心形icon做为设计元素相结合,设计了这版心形回形针的logo。在整体的造型上 又做了一些规范化的处理,以适合不同环境下的标准化应用。

二、ICON风格统一化:

通过在logo上的延展,设计了风格相符的icon,不仅在视觉元素风格上达到高度统一,也提升了品牌形象感。

三、主导航优化:

在之前的版本中,导航冗余信息太多,频道名称相对较长,

对于我喜欢网这样的一个响应式网站,在不同分辨率下页面宽度是自动适应的,这样就会产生导航在小分辨率下的显示效果极为臃肿。

在多次的调整和尝试中,最终决定使用如下版本。介于网站展示内容以图片为主,深色导航更能够压住页面内容,同时logo的形象的展示会更充分。新的导航采用了吸顶式设计,将分类选择融入到导航中,在页面浏览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快速切换,优化了网站浏览体验。

四、浏览器扩展程序优化:

在这一版的改进中,我们在围绕功能点优化的同时提升了用户体验。优化的内容如下:

收集内容在插件中实时预览查看;

兴趣电台“随便翻翻“ ,在这里可以发现更多精彩内容,你也可以点按“收集icon”随手收集起来,稍后查看。

兴趣频道也让这个扩展程序变的更有活力与情境,伴有一丝的意外与惊喜。让原本生硬的内容推荐变的更有情调,更易于接受。

整个扩展程序面板在视觉上做了较大的优化。系统化的梳理了面板交互结构,调整了tab视觉样式、icon风格统一化调整,以及图片展示和交互效果。

小结:

在整个项目的设计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细节上的微调整,有些时候必须一像素一像素的比对调整,提高内容的可读性。对于瀑布流上每个版块之间的间距,先适当放大,再去测试,不合适再一点点的缩小,去一次次的寻找最佳的间距尺寸。这样做一方面使页面更整体有序,同时也增强了内容的可读性。设计上哪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可能会带来一些预想不到的影响。有时候真正的挑战不是修正你发现的问题,而是修正这些问题的同时不破坏已经正常运行的部分。用户体验的改善不仅仅是交互上的易用、视觉上的美观,产品本身的可用性是构建上层建筑的基础,基础体验的优化是不容忽视的。后续的优化仍在继续中….

篇6:网网页设计分析报告

文章描述:通过本文你能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本文作者迈克・埃文斯(Michael Evans)是一位热情的博客写手,

他擅长Photoshop,贡献了多篇网页设计和开发的教程,并且受到了读者们的喜爱。

文章描述:通过本文你能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本文作者迈克・埃文斯(Michael Evans)是一位热情的博客写手。他擅长Photoshop,贡献了多篇网页设计和开发的教程,并且受到了读者们的喜爱。

上一篇:在厅机关作风建设推进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医院卫生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