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满分审题求准指南

2024-04-16

中考作文满分审题求准指南(精选5篇)

篇1:中考作文满分审题求准指南

第一讲 审题求“准”

作文审题的终极目标是准确到位、不偏不倚。可以说,准确审题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作文保险分的“奠基石”。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一)单个词的审题方法

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语,这种形式浅显而醒目,较为容易。如:2015年福州作文题目:

生活中时常可见互让、礼让、谦让、忍让、避让、退让等情景。让,是待人接物的素养;让,是宽宏大量的胸襟;让,是聪明睿智的取舍。

请以“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审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正确立意

写好本文的第一步,是准确析读提示语中的关键字词。如,由“互让”这一提示语,我们会想到,作文的材料可以涉及多人关系,可以写师生、同学、亲子之间的故事;看到“礼让”这一提示语,我们会想到,“礼”是一种秩序,更多表现出一个人的素养;提到“谦让”,我们都会有一个共识,谦让是君子、绅士的风范与高风亮节;说到“忍让”,我们会想到,忍让是受到委屈,吃了亏,有割舍,却愿意承受的宽宏大量;而提到“避让”,我们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提及“退让”,我们都肯定会联想到“六尺巷”的典故美谈。

2.选择文体

由于文题是观点型话题,因而如果写记叙文,就一定要写成情感类或感悟类的作文,即在文中写出人物“让”的精神品质、“让”的思想境界,或者“让”的聪明睿智等,写法上,必然要采用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的写法。如果写议论文,就要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自己对“让”的认识、见解与看法,并且要围绕自己的观点,灵活运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充分的论证。

3.推敲写法

我们不妨试着给“让”进一步组词。除了提示语提到的“互让、礼让、谦让、忍让、避让、退让”,我们还可以组出许多与“让”字相关的词语,如:让座、禅让、当仁不让等等。有了这样的组词过程,我们就可以把文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当然,我们也可以围绕“让”字展开联想。如,我们可以联想与“让”相关的故事、典故;孔融“让梨”、王泰“让枣”、魏武帝曹操“礼让一寸”等,从而忆古思今,将与“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对照。从中选准自己最能驾驭的“焦点”,在“虚”“实”之间,找到最佳的“结点”。审这类题时,既要弄懂题目词语的本义,还要明白其比喻义、引申义、象征意义等;既要能够化实为虚,如2015年镇江作文《补》;又要能够化虚为实,如2015年柳州作文《坚守》。写作时要放开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还要力求内容形式的创新。

(二)短语的审题方法 1.偏正短语的审题

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偏正短语的中心词应是后面的名词。但从作文审题的角度分析,中心词只是规定作文取材的对象或者范围。这些词语,通常才是“题眼”所在。只有抓住“题眼”来组织材料,才能做到中心明确。

这类题目有:2015年四川绵阳作文题《劳动的颜色》,陕西卷《我的老师》,天门的作文题《春天的邂逅》,衡阳的作文题《爱的力量》,常州的作文题《温馨的设计》,辽阳的作文题《如花的青春》等。

2.动词性短语的审题

作文题目中有动词或者是动词性的词语,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充当谓语的词语,那么,这个词往往就是“题眼”,选材和立意,都围绕这个“题眼”来确定。

这类题目有:2015年南京作文题《想想别人》,连云港作文题《凝视生活》,盐城作文题《从未走远》,随州的作文题《与平凡相伴》,义乌的作文题《我长大了》等。

短语的审题举例:2015年山东临沂作文题《那一支春天的歌》。这个题目是偏正短语。

这支“歌”可以是本义上的歌曲或诗歌,也可以指人的道德心灵和行为举动,还可以指生活中的事物或社会中的力量。这支歌是“春天”的,春天代表着希望和活力。经历了冬的严寒,春天的温暖和生机给人以舒适和向上感。

从题目的基本义立意。在这个题目中,“春天”和“歌”密不可分,融为一体。如果从题目的基本意义出发,可以写一篇歌颂春天的散文,以写景为主,抒情为辅。还可以把“那一支春天的歌”当作故事背景,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或师生情的记叙文。这种立意四平八稳,如果语言适当出彩,是完全可以得高分的。

从题目的引申义立意。春天的歌,可以代指某种温暖人心、积极向上的行为和力量。比如,亲人间的相互扶持、同学间的互帮互助、邻里间的相互关心、陌生人之间的义举善行等等。这种立意,显然要高于上种,在主题方面更显深刻。

还可以把歌者的范围加以扩大。那支春天的歌可以是古人唱的,可以是自然界的动植物。如以某位古代诗人为中心,借他的诗歌描述其高贵的人格、高贵的情操,抒发自己对他的仰慕之情。又如写鸟鸣蛙鼓、流水清风等自然界的某种声音变化、反映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也是别出心裁的做法。

(三)完整句子的审题方法

一般来说,这种形式的作文题目较长,宜采用“切分法”。就是根据题目中的“范围、题眼、数量、人称”等来分析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和要求。

例如:2015年上海作文题《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这个题目可切分为“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等三部分。

“尝试”一词是文章的题眼,指的是生活中我们尽自己努力去尝试做的事情,一般是指人的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挑战。行文中,要紧扣这一词语来写。“尝试”是一个动词,可以写作尝试努力学习等,如学习小提琴、学习围棋等,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们耐心去做,确定好目标,努力尝试,最后才能接近成功。同时更不能忽视的是题中的一个短语:“不止一次”,对比一下“我努力尝试”和“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就可以发现;这里的“努力尝试”是我们尝试过做很多事情,但可能就只有一次,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目的限制“不止一次”需要我们的作文当中一定要提及多次尝试去做一件事情。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这道题目的意思便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或达成某个心愿,“我”锲而不舍、想方设法地进行两次以上的“尝试”。那么可以选择的立意便不难得出:坚忍不拔、执着于信念、勇于从头再来等。以此为写作目的,可以从学习、生活、爱好、自然界等不同范畴选材。尝试是成功的开始;尝试需要勇气、信心和坚定的信念;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不要害怕尝试会失败;尝试能增加经验,丰富人生等等。

此类题还有:2015年,眉山作文题《有一种记忆叫温暖》,安顺作文题《我与明天的自己有个约定》,咸宁的作文题《是苦也是乐》,长沙的作文题《书,我的良师益友》,青岛作文题《身边风景也动人》等。

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写好半命题作文,关键在补题。首先,反复琢磨已命好的半个题目。已命好的半个题目往往对我们作文的选材、主题、文体等有所提示或限制。读懂了这半个命题的含义,才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写作特长等将题目补充成一个自己有话可说且能说好的题目。其次,反复斟酌备选的半个题目。一定要选择最能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精彩的题目,补题时还要考虑自己最擅长写的文体。第三,反复斟酌题目与主旨的关系。要在备选的一组词语中,进一步提炼出更有新意的、更能体现时代要求的词语,做到平中出新,平中出奇。第四,反复斟酌题目与文体的关系。要求中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是“文体不限”,就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

例如:2015年贵阳作文题:《为________让出一条道》。1.补充题目,确定对象。

补充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是物。因为补充的对象一确定,立意也就确定了。所以一定要慎重。比如,“为蚂蚁让一条道”,就确定了关爱生命的主题。补充题目也有讲究,比如为产妇让道可以补充为“为生命让一条道”,这是一种比喻的补充方法。

2.精准审题,立意高远。

“让道”即让开道路,以免阻挡别人。也有行个方便,给人腾出路的意思。“让道”的方式有停下来,让别人先过;有让出一边,让别人与自己能同时通过;有此道让给别人,自己走别的道;有停下自己的道,开通别人的道。“红灯”停,“绿灯”行,你停我行,畅通无阻,也是“让道”的方式。本文的写作对象由横线上所补充的内容决定。为弱小者让道,为急需要帮助的人让道。那是关爱,是美德;为自己的对手、仇敌让路,那是宽容,是气度;因某种权益为别人让道,那是智慧,是韬略。

三、话题作文(也适用于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话题作文一般要求学生自拟标题,而所给的话题又具有很大的宽泛性、抽象性,千万不要把话题当作文的标题。写话题作文时要遵循“小角度,具体化,易表达”的原则,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仔细审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要做到三审:审材料或提示语,审话题,审题目要求。研读提示语,正确理解“话题”的内涵,明确话题作文的要求,根据话题,进行发散性思维。然后从中抓住一点,进行写作。

(2)找准入口点。要选取最佳、最小的切入口,确立文章的主题。话题作文不受文体限制,因而变得广阔无边,在写作时要注意将话题加以限制,把题目变小,“以小见大”,将宽题变窄。

(3)精心拟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使人耳目一新,所以考生要匠心独具,精心拟题,并根据文体、内容和中心反复推敲,做到简洁、明确、生动、新颖、独到。

(4)注意点题。

一般话题作文容易偏题、离题,结尾一定要适当点题,将之与所给话题联系在一起。例如:2015年杭州作文题。

著名学者金克木,年轻时曾是大学图书管理员。一次,他偶然看到某位大学者的一份借书单,心想,大学者都要阅读的书,一定很有价值。于是,他一有时间就找来书单上的书阅读。渐渐地,他读的书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开阔,学问越来越深厚。只有小学学历的他,最后成为在文学、史学、翻译等诸多领域卓有成效的学者。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这是材料作文,审题时应注意:

1.抓取关键信息,确定立意方向。材料中多处提到“借书单”“阅读”“读书”等关键词。金克木通过阅读,改变了自身知识的不足,成为屈指可数的北大外语系教授。这说明,阅读的重要性是立意的基本要素。由此,可以把文章确定为“阅读改变人生”“阅读使人成功”“阅读使人认知飞跃”“求知改变命运”等立意点。再从金克木向别人学习借鉴的角度立意,可以确定“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看方向”等立意点。

2.写好标题,新颖亮眼。有的考生拟《让墨香浸染你的灵魂》显得诗意无穷,含蓄蕴藏;有的考生拟《读书,令人受益匪浅》一目了然,也不失为可取;有的拟《书籍,我的良师益友》虽然稚拙,但恰切,也打眼。

3.灵活表达,旨在情意。写议论文,表达对阅读的认识或看法,比如有的考生谈“读书正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读的书越多越广,收获的就越多越好”;有的考生谈“书籍好像循循善诱的导师,以无形之理,教人生命真谛”;有的干脆从心灵出发,从认知立场,道德素养等多个立场去写,抒发胸中感慨,揭示人生哲理。“阅读”这个话题人人都能说出点门道,不必拘泥于形式。

(2015,济南)请以“那声音常在我心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

1.析题目。

“那声音常在我心田”,这个题目可拆分成四个关键词:“那声音”“心田”“我”“常”。其中,“那声音”是写作对象,是写作围绕的中心;“心田”是写作重心,突出“那声音”带来的深刻感悟与独特体验;“我”是写作的主体,“那声音”可以不是自己发出的,但声音带来的感悟却是自己的;“常”突出了“那声音”回响在耳边的经常性、长久性。

由此可知,写作本题的关键是立足生活,写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真实、深刻的感悟,突出“那声音”之于自我生命及心灵的意义与价值。

2.定对象。

这道作文题目的题眼为“声音”,而“那”字表明“声音”要有所指。“那声音”可以是实指:如大自然中的风雨声、校园中的读书声、歌声,生活中的掌声、叮嘱声等;也可以是虚指,如从心底发出的“我一定能行”的声音、偶像名人对自己的激励声、社会舆论的批评点赞声等。同时,“那声音”可以是中听的,也可以是不中听的;可以是悠扬的,也可以是沉郁的……

3.吐心声。

“声音”是抽象、缥缈、难以捉摸的。写作本题,我们不仅要用耳朵去倾听,还要用心灵去感悟,要悟出“声”外之“音”。如我们可以写声音相关的故事而引发的联想,从声音中领悟到哲理等。

4.选文体。

考生应选择最有利于讲故事、发感悟的记叙文为佳。可以叙述自己聆听某种声音的经历,细致地描写这种声音,然后写出聆听之后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边叙述描写边抒情,感情要真实。

5.情动人。(1)天籁之声很动听。

燕子呢喃、蜜蜂嗡嗡、小草发芽,这是春之声,它告诉我们:要珍惜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珍惜人生最美好的季节;黄河波涛滚滚,撞击两岸的气壮山河之声,让人感受到拼搏的壮美。

(2)父母之声很动情。

父母的叮咛声绵延着厚重如山的关怀;父母的激励声引领我把握好人生的方向;父母的叹息声鞭笞着我永不停息地进取。

(3)校园之声很动人。

老师神采飞扬的讲解声,班主任循循善诱的批评教导声,同桌之间的讨论声、鼓励声……立足于师生情、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描写自己对老师、同学的深深怀念。

(4)自然之声很心酸。不知何时,“沙尘暴”呼啸而来,人们避之不及;不知何故,络上一时谣言遍布;不知为何,黑熊在呻吟,长江鲟在哀鸣,屠刀下的狗狗在痛叫……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5)消失之“声”要留住。

曾经这里蛙声一片,曾经这里鸡鸣狗吠,曾经这里马嘶牛哞,曾经这里村头集市的吆喝声……童年熟悉的乡音,如今渐行渐远,留在心田的是珍惜与回忆。

【满分作文】

那声音常在我心田

三年时光匆匆,我深深眷恋着我的校园,因为这里有百听不厌的读书声。

每一次走进校园,朗朗的读书声都像一缕缕清新的风,吹向我的耳畔。那声音,像一曲跌宕有致的乐章,承载着我们的梦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每一声都回荡在我的心间。

当读书声响起时,其中,有的声音浑厚,有的声音清脆;有的如铿锵击鼓,有的如绵绵细雨,都在微微润湿的晨风中酝酿,令清晨的空气也带着丝丝甜味。

读书声诵读着经典:宋濂不畏艰难求学,令我们深深赞叹;吕蒙终于醒悟读书,令我们刮目相看;花木兰勇于替父从军,令我们传唱不衰;口技人独自精彩的表演,令我们叹为观止。每一次朗读都令我受益匪浅。湖心亭上,张岱绘“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声声吟咏,展现水天一色的美景;桃花源中,陶渊明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声声吟咏,唱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岳阳楼上,范仲淹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声声吟咏,责任填满我们的胸膛。

朗朗的读书声,带着我在知识的殿堂里自由穿梭。走过赵县的赵州桥,那饱经沧桑的石板,令我心生感慨;徜徉苏州的园林,那独具匠心的轩榭池沼,令我心驰神往;登上泰山的绝顶“一览众山小”,令我心潮澎湃;飞跃咆哮的黄河,看汹涌的浪花,令我心头激荡。

每一次踏进校园,听到此起彼伏的读书声,我身上所有的倦怠都悄悄溜走。我的步伐不由加快,似乎有种无形的力量推着我,在学习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每一次踏进校园,听到传递快乐的读书声,我都情不自禁地微笑。因为,这声音里有我对知识的渴望,有我们纯真美好的友谊,还有老师的谆谆教导,家长的殷殷期盼。每一声,都在我的心田绽开美丽的花朵,采撷雨露,迎接朝霞。

毕业前夕,我们再次齐读经典,然而,在嘹亮的诵读声中,我听出了“惜别”,听出了“珍重”。中考前夕,我再次来到校园,校园里寂静无声。我竟情不能已,仿佛曾经的读书声依然回响在我耳畔。

考场上,回首三年时光,有很多话想说,却最终汇成只言片语:别了,敬爱的老师;别了,亲爱的同学。在以后的读书声里,我将带着新的梦想扬帆起航,驶向心灵更广阔的领域。

【名师点评】在考场作文中,一说到离别,很多考生会着重刻画离别的场景,而这篇作文独辟蹊径,将“读书声”和“离别”自然结合,在百听不厌的读书声中,道出了“离别即带着新的梦想起航”,赋予离别新的内涵。

篇2:中考作文满分审题求准指南

一般说来,作文审题包含三个维度,语意、语法与逻辑。语意要求考生清晰地理解题干的基本意思,确定写作方向,限定可写的界限。这里又可分为词的本意与引伸意,本意是指题干的基本意思和本质。如字、词典中的解释和下的定义。引伸意指的是对本意性质不作改变的前提下所作的形态,内容上的拓展和延伸。如“桥”本意是连接与沟通,形式上有立交桥、铁路桥、少数民族的风雨桥等等。引伸一下就有心灵之桥、友谊之桥……等等,其外部特征发生变化,但桥的基本性质保留。

语法除了使语言表达更加规范之外,其语法功能也能使我们从中领悟作文题目中的重点和主旨。语法决定了题目的主、谓、宾与定、状、补之间的主从关系。主、谓、宾解决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定、状、补在时间、程度、范围等方面对主、谓、宾作必要的限制、修饰和补充。其要义是抓住主干读懂枝叶,悟透题旨。如作文题“藏在心中的秘密”这个题目是无主句,宾语是“秘密”谓语“藏”是隐藏不可与人道之意,修饰语“心中的”是定语。从语法的角度看主干“藏秘密”应当是本题的题眼,审题时应多留意,因为它是文章写作的重点和中心内容。而“心中的”作为宾语“秘密”的限定成份,则告诉考生这个秘密只能是自己心目中的其它的不行。

从逻辑上看,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明确的界定和限制。一般说来外延越大(修饰、限制、补充等的词越多)内涵就越小,反之,内涵越丰富(几乎没有任何修饰、限制等词)外延就越小。举一个前面讲的实例,如“桥”这个作文题,基本内涵指连接两边以便沟通的建筑物,连接与沟通是关键词。抓住这两关键词考生可选素材很多,如立交桥、索拉桥、天桥、风雨桥、心灵之桥、友谊之桥等等,如果考题加大外延变成“家乡小河边上的独木桥”内涵没有变,可受到的限制性和规定性是清晰的即:只能写A.家乡的B.小河边上的C.独木的桥,与“桥”相较学生可写的余地大大压缩,也就是说如果离开这些限制和规定都可理解为审题上的缺陷和不完整。

下面,我以2016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为例,从审题的角度进行释例。

原题呈现

同学们,告别初中生活之后,你们即将再次出发,走向新的人生旅程。生命之旅,驿站相接,风景更迭。杜小康穿过孤独之后坚强地再次出发,傅聪获得荣誉之后谦逊地再次出发,莫顿·享特走下悬崖之后勇敢地再次出发,地下森林幼苗遭到阳光拒绝之后顽强地再次出发……人生之旅,路途条条,风景各异。误会尽消之后,朋友们坦诚相待,在友谊之路上再次出发;解开难题之后,莘莘学子豁然开朗,在学业之路上再次出发;夜幕退去之后,筑梦之人沐浴着晨曦,在理想之路上再次出发;“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后,中华儿女同心协力,在强国之路再次出发……只要不停步,前方定然风景无限。再次出发:心态,更加沉稳;脚步,更加坚定;道路,更加宽阔!

请以“______之后再次出发”为题写一篇600-650字作文。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属前补后续式。从题干上看,它强调的是“出发”,从时间的角度看“之后”前面是过去时,后面的“出发”是未来时,也就是说在过去旧的基础上的重新开始,这是写作的重点内容也是主题挖掘的着墨处。

要写“出发”自然会涉及过往,如原题的提示语中提出的可用来补充题目的关键词,如“孤独”“荣誉”“幼苗遭阳光拒绝”“解开难题““十八大胜利召开”……。从写作构思层面看,首先进入的应是旧的过往,再在此基础上引入重新出发的原因,提出自己重新出发的准备、目标、理想等。比如“孤独”之后再次出发,这道补充完整后的题目,考生可先略写自己过去孤独的原因和表现,再着重写让自己重新振作的原因和再次出发的决心以及理由。从审题的角度看就比较切题了。

再如,我们可以从过去的挫折、痛苦、灾难、不幸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新的人生姿态投入未来的生活;也可以对尚未到来的未知领域作一些展望、规划、思想准备和知识蓄备;还可以写面对新的情势、新的需求、新的领域自己的理解认识,应该做的准备,以及怎样适应形势、顺应潮流不断进取。

总之,再次出发,需要的是面向未来,突破自我积极向上,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迎接未知的人生。

篇3:浅议中考作文审题

一、审题眼

“题眼”又叫关键词, 题眼是展示题目中心的窗户, 就像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 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出题人的心灵。抓不住题眼, 即使作文写得再好, 也只是“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 终究算不上好文章。比如:题目中有“谈”、“评”、“论”、“议”、“……的看法”、“……的启示”、“从……说起”这一类字眼的, 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中有“忆”“记”等字样的, 大多是记叙文;有“颂”、“赞”、“唱”等字眼的, 应写成抒情散文。有的题目本身就很是开放, 需要你填上一个关键词, 有的只提供一个话题范围, 要写什么, 这样的作文自己就要加上关键词, 只有抓住了关键词, 才能真正抓住作文的本质。

二、审范围

有的题目对时间、空间、数量等方面进行了要求, 弄错或弄不准, 都属于作文审题不好。有的要弄清文题的时间范围, 比如《元旦纪事》写这篇作文就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这道题选材时间范围被限定在一月一日, 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新年”这样一个节日的特定背景、特定含义发生某种联系。有的要弄清文题的空间范围, 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 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 只有把握好所写的空间范围, 所写的内容才能符合题意。有的要弄清文题的数量范围, 如《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我学作文中的二三事》。这两篇作文的题目在写作的要求上是有数量上的区别的: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 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 稍有不慎, 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

三、审中心

有的作文题目中心鲜明突出。如果审不好中心就会犯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的错误。如《充满活力的岁月》。中心词“岁月”, 在这里是年月, 日子的意思。这里规定了行文的取材范围, 必须跟人有关。行文的重点应放在修饰语“充满活力”上面, 这样取材范围才能广阔。如果题目是写自己或者是朋友和同学的成长历程, 那么取材就要积极进取.在“成长”过程中那些令你“快乐”的事情, 以及得到的帮助和鼓励, 提高了认识, 体会到某种情谊, 令你心里甜甜的, 或是窃喜, 或是惊喜……如果是写校园活动, 可紧紧扣住“朝气蓬勃”, 表现出学校活动的“丰富多彩”——学生的健康成长, 群体的生动活泼, 讴歌美丽的青春。诸如“减负”后的球赛、歌咏、社会调查等方面, 都可以写得有场面有气氛, 还可点面结合, 描写人物的活动。如果写家庭, 可扣住“洋溢欢乐”, 表现出家庭的“和谐温馨”。无论是哪个家庭成员, 在相互关心、支持、鼓励下, 取得了成绩;节假日、生日合家同庆, 或全家出游, 或下岗创业, 或学业进步, 都可以写得很精彩。

四、审人称

有的作文在题目上有人称上的规定, 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教师, 我要告诉您》这个题目, 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 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教师讲述的内容。那么《雷锋就在我身边》这个作文题目, 既可用第一人称写, 也可用第三人称写, 甚至为了标新立异还可以用第二人称写作。不管使用第几人称写作都要注意在一篇文章里, 人称必须统一, 切忌人称混乱使用。

五、审寓意

有些题目, 只看表面意思很难写出新意, 要想写好就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比如写蜡烛, 必定要想到“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写蜜蜂, 必定要想到“得到的少, 付出的多”;写青松, 必定要想到“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写荷花, 必定要想到“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只有这样, 主题才能写深刻。有些题目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只有考虑到题目的寓意, 才能展开丰富的联想, 运用发散思维选材。如《从“头”说起》在这里, 写“头”只写人的头部, 文章就不会写深刻, 必须寻找它所包含着的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即“开始”, 如果没有好的开头, 不可能有好的结果;也可以指智慧, 做事要有头脑, 也就是要有智慧, 否则事情将会是一团糟。由现实中的头想到头的比喻义, 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总之, 教会学生审题, 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不仅仅贯穿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也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 只有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审题方法, 他们的作文才不会“偏题”“离题”, 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写作水平高了, 作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摘要: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题, 是作文第一关, 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审题工作是关系到作文的成败。审题要认真推敲每一个字, 领会命题人的要求和用意所在。千万不要离题、偏题, 否则严重失分。只有准确审定题目, 才能“对症下药”, 才能快速地顺利地完成作文。本文就快速审题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作文,审题

参考文献

[1]《中考作文临场写作审题指导》小笛子

[2]《命题作文审题例析》冯述田《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09年第5期

篇4:中考作文满分审题求准指南

一、审题应具备服务于立意的意识

清代王夫之说:“意, 犹帅也。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意即文章的主旨中心, 是文章的灵魂与“主心骨”。立意向来有高低深浅之分。清代王原祁说:“如命意不高, 眼光不到, 虽渲染周致, 终属隔膜。”立意“存高远”, 正所谓“人所难言, 我易言之;人所易言, 我所言之”。审题的第一步就是明确文章的主题立意。2011年南通市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之一即“中心明确”, 大多数初中生都能捕捉到“积极向上、明确集中”的主题, 但要想确立“深刻新颖”的主题就有难度了。

海门市2012年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题“又闻那一缕馨香”非常值得玩味, 作文评分就是“主题的提炼”上见高低。大多数考生都能扣住“馨香”这一关键词, 明确了要写表现“真善美”的物、人或事, 写出“又闻栀子花香、又闻菊花茶香、又闻槐花香、稻花香”等题材, 但仅将“馨香”理解为“花香”, 立意浮于表面, 这类文章只能在切入分48分之下。相反, 有考生写出“奶奶熬的粥香、母亲洗的衣香、外婆包的粽子香、爷爷抽的烟香”等, 由外在的嗅觉感受深入到无形的亲情挚爱, 主题提炼与立意角度都极具个性、新颖深刻, 给阅卷教师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思维震撼。

近五年来, “比喻多义类作文”成为一道受广大出题教师青睐的靓丽风景线。如“又见枝头发新芽” (2008年广州) 、“我心中的风景” (2009年成都) 、“心灵的脚步” (2009年盐城) 、“那一缕春风” (2010年黄石) 、“送他人一朵花” (2010年长沙) 、“我心中的太阳” (2011年潍坊) 、“我的天空” (2011年滨州) 、“在阳光路上” (2011年连云港) 等, 不胜枚举。这些文题在审题第一步时尤其要注意, 审出其中的本义、实义、常用义、表层义, 更要审出其比喻义、象征义、语境义、深层义, 通过联想, 化实为虚, 挖掘内涵, 虚实相生, 提炼升华, 使文章形神兼备, 夺人眼球。

南通市2008年中考文题“一道风景线”, 前面的“提示语”写道:“一尾嫩红, 一湾碧溪, 一袭云彩, 一阵鸟鸣, 一丛风中的芦苇……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一曲生命赞歌, 一帧活动剪影, 一次风采展示, 一处公益广告……就是一道令人回味的风景线;一位哲人说:你的灵魂就是一道精选的风景线。也许, 你眼中和心中的风景线更多更多……”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提示语与文题相得益彰, 给考生指明了立意的方向:“风景线”无论在眼中还是在心中, 都必须美丽、优雅、令人感动, 必须是值得赞美与肯定的人或事物, 是一种值得歌颂的健康的心态、向上的精神、高尚的情怀、坚定的信念、博大的胸怀。如果审题停留在“自然风景”层面, 那么就会给人潦草马虎、不深入的印象了。

“文为心声”, 立意好的文章能够展现考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让文章带有考生独特的思想与个性。审题时把握好“立意”这一关, 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二、审题应具备服务于选材的意识

海门市2012年九年级第二次模考中出了这样的作文题:“守望心灵的阳光”。审题时, 立意方面的难度并不大, 大多数考生都审出了“阳光”的比喻义、象征义, 可是对于选什么材料、写什么内容, 很多考生犯了难, 以至于写出似叙似议、文体模糊的文章, 抑或通篇议论、无实质内容的文章。因此, 审题在思考立意之余, 还必须要学会围绕中心初步明确写作的内容。我国清代诗论家李重华说过:“吟咏先须择题, 运用先须选料。不择题则俗物, 先能秽目;不选料则粗才, 安足动人?”没有选材步骤的审题, 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过场, 势必导致作文的低效或无效。

其实上述文题“守望心灵的阳光”之前还有一段提示语, 非读不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孟佩杰, 命运对她很残忍, 她却用阳光的心灵回报这个世界。是的, 人的心灵需要阳光的普照, 封闭幽暗的心, 即使面对艳阳天, 也抹不去深藏的阴霾。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孟佩杰阳光的心灵。守望阳光, 让心中的绿色永恒;守望心灵, 让明天的希望闪光。”这段提示语既明确了文章的立意, 又提示了选材的范围。“守望心灵的阳光”就是像孟佩杰一样能够坚定内心的信念、追求内心的梦想、固守心灵的美好。考生只要找出心灵的阳光所在, 具体描述守望的过程, 突出其艰辛和喜悦即可。

审题要服务于选材, 明确选材的范围, 除了关注提示语之外, 还不能忽视文题中出现的时间、处所、数量、领属、关系、对象等限制性的词语。如“明天的我”, 限制了时间“明天 (未来) ”、对象“我”;“一道风景线”是写“一道”或“一组”风景, 不是“两道”;“在尝试中成长”选材上暗示了“什么尝试”, 是一次精神的感悟、生活中的经历, 还是学习上的突破?等等。值得补充的是, 近年的作文题在《语文课程标准》“说真话、抒真情”的理念下, 很多都带有“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或体验”的要求, 这就需要考生从生活中找“米”, 不能生搬硬套所谓的“最小说”“例范文”了。

如何在审题的过程中找到“选材”的突破口, 很多教师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方法, 如添加要素法、比较异同法、大题小做法、小题大做法……此处不赘述。

三、审题应具备服务于结构的意识

如果说“立意”是确定“为什么写”, “选材”是解决“写什么”, 那么“结构”就应是完成“怎样写”的任务了。宋代姜夔在谈论写文章时说:“作大篇尤当布置, 首尾匀停, 腰腹肥满。”审题的重要目标之一即在作文之前明确题目中的种种限制与要求, 如文章的重点何在、如何扣题切题、照应点题等。“戴着镣铐跳舞”, 在笔走游蛇中向阅卷教师展示自己“镣铐”的贴切与恰到好处, 体现构思的匠心, 这就是谋篇布局的魅力。

2012年南通市中考作文题“就这样慢慢长大”轻松亲切, 非常贴近学生生活, 使考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但是这个文题在审题方面还是设置了陷阱:“就这样”三字要求考生立意明确;“慢慢”一词则着重考查学生结构文章时是否注意到过程的完整、故事情节的曲折, 是否凸显了自我体验的过程, 是否突出了“长大”的意义及其所蕴含的哲理。“慢慢”正是行文的详点重点, 应该由三件事或三个以上生活片段构成, 才能体现其过程性和曲折性。很多考生仅由一件事情生发出成长的感慨, 显得单薄而仓促, 势必与高分无缘。

有一类作文题, 如“开出自己的花”“升起心中的太阳”“守望心灵的阳光”等, 都是动宾短语。对这一类文题的审题, 将写作的重点落在“动词”上, 体现在具体过程中, 即如何“开出”自己的花, 如何“升起”心中的太阳, 如何“守望”自己心灵的阳光, 不侧重于“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 也不侧重于“这样做了之后”的结果。在安排全文提纲时,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必须重点考虑。

很多中考文题中带有“最”“也”“还”“更”“其实”“又”“终于”等副词, 这些词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而是体现着一定的审题难度, 也是考查考生行文结构能力的抓手, 因此虚词不“虚”, 副词不“副”, 必须重视。如“总有一把钥匙属于我”, 其中“总”就有丰富的潜台词。它暗含曾有过寻找适合自己的那把“钥匙”的经历, 既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百转千回, 又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会心一笑, 把其中的层累写出来, 即可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篇5:2008年河南中考满分作文

(1) 题目: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

要求: (1)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2)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2)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然后作文。

(1) 一花不成春, 独木不成林。

(2) 如果你想走得远, 请和大家一起走。

(3) 一只蚂蚁来搬米, 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 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 轻轻松松进洞里。

要求: (1) 根据材料寓意作文, 题目自拟。 (2)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3)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导引]

2008年的河南中考作文仍然是选题作文形式, 试题题型有继承也有变化, 继承了去年的命题作文, 而把去年的半命题作文变成了今年的材料作文。

第一个题目“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 此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命题作文。写作此题须注意:

一、只能选叙事性体裁。此题限制比较大, 体裁上已经明确不得使用诗歌形式, 除此之外根据题目特点也不能写成议论文和说明文, 而是只能写成叙事性的文章, 比如记叙文、小说、剧本等。

二、内容需有故事性。既然题目中出现“故事”二字, 那么文章的内容就必须有故事性, 情节曲折生动为佳。

三、注意“我”在文中的地位。“我”是主角, 所以在文中安排“我”的位置时要注意, 自己不是配角不是导演也不能只是故事的线索, 而是主角。

第二个题目是一个材料作文, 所给三则材料都是以“团结”或者“合作”为话题的材料, 要求中提示根据材料寓意作文, 所以此题就相当于以“团结”或者“合作”为话题的作文了。此题所给材料可以用, 也可抛开不用, 文章扣其寓意即可。写好此题, 同学们可以进行如下构思:

一、扩展其中一个材料, 写成童话故事。三则材料都是有着深刻哲理或寓意的材料, 扩展其中任何一则材料, 写成一则童话故事, 将会是一个不错的构思。

二、运用所给材料, 写成议论文。所给材料可用其中一则或者几则, 然后再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论证, 以证明“团结”或者“合作”的意义即可。

三、取材料寓意写成寓理于事的记叙文。把团结或者合作的道理寓于一件生活小事中, 写成一篇记事小文, 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

河南中考考生

在故事发生时, 他还是个七八岁的孩子, 他常常做些让大人们意想不到的恶作剧。但是, 因为他还只是个孩子, 所以大人们除了偶尔斥责几句之外, 都不把他做的那些调皮捣蛋的事放在心上, 就这样, 他的胆子越来越大, 闯的祸也越来越大。

那天, 他带着一群和他年龄相仿的小孩子, 先是来到几棵小树下, 噼里啪啦一阵响声过后, 小树没了, 小孩子们手中每人多了一根斩妖除魔的“金箍棒”, 然后, 他带着那帮小孩子, 挥舞着木棒, 呐喊着直奔目标。

他们的目标是坐在河沿上的一个傻子, 傻子傻乎乎地吮着手指, 眼中闪动着品尝美味的神情。

只见为首的那个小孩子拿着木棒指向傻子:“妖怪!”然后猛地打向他的屁股, 傻子被打得躺在了地上。他看着突如其来的敌人, 无可奈何地睁大眼睛看着那群孩子。为首的孩子好像觉得这样还不够有趣, 就转身跑到河里抓了一条鱼, 强迫傻子吃下去, 使傻子享受了一顿“活鱼生吃”的“美餐”。看着傻子吃生鱼的傻样子, 孩子们都快活地笑起来, 他们觉得太有趣了。

突然, 笑声消失了, 只见傻子正用手向张成“O”形的嘴里乱掏, 脸色发紫, 眼里泪水乱滚。孩子们有些害怕了, 都你看我, 我看你, 最后把目光都投向了为首的孩子。为首的孩子显然也有些害怕, 但他为了保持“首领”的风度, 就大模大样地一挥手说:“没趣, 走吧!”其他孩子如获大赦, 作鸟兽散, 疯狂地沿着回家的路跑去。

为首的孩子刚跑到家, 还没来得及喘息, 就有人拉着傻子找上门来了, 那人一迭连声地喊:“干吗欺负一个傻子, 他只是个傻子啊。”傻子嘴里噢噢地叫着, 看到小孩, 吓得直往那人身后躲, 大颗大颗的泪珠顺着肮脏的面颊淌下来。问清了原委后, 孩子的爸爸一把夺过孩子手中的木棒, 狠狠地打向孩子, 边打边说:“要是你是这个傻子, 别人这样欺负你, 你会怎么想?”那人慌忙拦住爸爸, 说:“他只是个孩子, 教育教育就行了, 别那样打他。”傻子也不哭了, 悄悄地拿过爸爸脚边的木棒, 扔出老远。

孩子哭了, 那泪中有深深的忏悔。从那时起, 他再也没有捉弄过傻子, 他明白了, 傻子也是人, 而且是个应该受到特别照顾的病人。

那个为首的孩子就是我, 那些孩子是我当年的小伙伴, 那个傻子真的是个傻子。这是发生在我童年的故事, 我, 就是那个故事的主角, 可惜是一个不光彩的反面的主角。

【简评】

选材新颖独特, 情感坦诚感人。

文章选用自己童年的一件傻事。“我”无知地毁坏小树、愚弄傻子, 他让人感到可气可恼, 这是一件小作者专有的材料, 可谓事例独特, 因此写出的文章不但引人而且感人。

文章对自己的不当行为做了深深的忏悔。本文的主角是一个反面角色, 不过这个“主角”也是一个勇于自我解剖的人, 作者敢于把自己的丑事拿出来, 与读者坦诚相见, 并且细致剖析自己。文中的这份坦诚让人感动。

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

河南中考考生

现在请听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

在一个贫穷的乡村里, 有一对夫妻, 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 夫妻俩倾尽了自己的心血。后来孩子大了, 上学了, 成绩还不错, 夫妻俩很高兴。南

夫妻俩开始拼命地干活挣钱, 因为, 孩子要上学了, 需要花费的地方更多了。他们暗下决心, 一定要倾尽全力供养孩子上学, 考上大学, 别再像他们那样, 过着苦日子。

到了初中, 原来学习成绩挺好的孩子学习却变差了, 精神也越来越萎靡不振。夫妻俩看在眼里, 疼在心里。他们更加关心孩子, 他们怕孩子学习太累, 身体出了毛病。

终于有一天, 老师把孩子的父母叫到了学校:“你把你的孩子领走吧, 他老是上网吧, 打游戏, 已经没得救了。”明白了真相, 孩子的父母惊呆了, 他们简直不相信孩子会做出这样的事。但孩子青黑的眼圈告诉他们, 这一切都是真的, 真的!

孩子的父母把孩子领回家, 一路上, 他们三人谁都没说什么话。回到家, 父亲拿起铁锹狠命地向那棵大树根下刨去。孩子茫然地看着父亲, 不知道他这是要干什么。父亲终于刨累了, 他蹲在地上, 大口地喘气。母亲拉着孩子, 让他看父亲刨过的地方:那里, 埋着一大堆各式各样的奶粉瓶子。“看, 这些都是你喝过的奶粉啊。你现在大了, 可你这样对得起谁啊?!”母亲忍不住抽泣起来, “我们养你, 指望你能像这小树一样, 越长越高, 越长越直, 最后长成可用之材, 没想到你……”母亲哽咽着说不下去了。父亲猛地站起来, 拍着孩子的脑袋说:“没想到, 你长成了歪脖子树, 你说, 你对得起谁?”孩子低下了头, 悔恨的泪水在眼里打转。

孩子转学了, 孩子用功地学习。每当上网的念头在脑海里打转时, 他就会想起那棵大树, 和树下的那一堆奶粉瓶子, 还有母亲的泪眼, 还有父亲忧愤的神情。终于, 他忍住了, 他让父母欣喜地看到, 他正像那棵大树一样, 努力地向着蓝天生长。

——故事讲完了。最后我要告诉你, 那个故事中的主角就是我。另外, 我还要告诉你, 我要把父母的希望在以后故事中一一实现, 我要做父母渴望中的故事的永远的主角。

【简评】

故事感人, 主旨深刻。

父母都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子女的?从这篇文章中, 我们可以体会出父母之爱的无私、伟大。子女都是怎样成长的?从这篇文章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成长的曲折。故事在父母大爱和子女堕落的对比中,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文中记叙了一件父母教育孩子的小事, 在父母之爱的感召下, “我”最终醒悟, 并决定“要做父母渴望中的故事的永远的主角”, 是爱, 唤回误入歧途的少年。这个家庭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也是值得很多家长深思的。

小蚂蚁的故事

■河南中考考生

在森林中, 住着很多小动物, 它们都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其中, 还有一个蚂蚁家族, 它们在一棵枯树上找到了一个温暖安逸的家, 也在森林中住下了。

有一天, 一只小蚂蚁偷偷地跑出了家。它来到小溪边, 在小溪边尽情地玩耍, 它玩耍了很久, 玩累了, 就躺在树下休息。过了好久, 它睡醒了。但它感到肚子空空的, 它就想:现在已经是中午了, 爸爸妈妈该饿了, 我现在就去找东西去, 这样爸爸妈妈就能夸我了。

于是, 它就开始找食物了。它跑了很多地方也没找到食物, 它脑袋迅速地转了一圈, 想:狐狸伯伯家里应该有很多食物, 也许可以找到一些。它于是就又加快了步伐向狐狸家里跑去。刚好, 狐狸刚吃过午饭, 地上掉了一些米粒。小蚂蚁看到后非常高兴。于是, 它就抱了一粒最大的米粒。但是, 那粒米粒对于小蚂蚁来说是太重了。小蚂蚁无论怎样抱它、背它、推它, 但它还是安如泰山, 一动也不动。

小蚂蚁非常伤心地坐在了地上。刚好有一只小蚂蚁在这经过要回家, 它看到小蚂蚁非常伤心的样子, 就跑去问它出了什么事。于是小蚂蚁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它。它听后高兴地说:“你不用伤心, 我帮你搬!”于是它们两个就搬那粒米粒, 但它们的力量还是不够, 那粒米粒只稍微动了动。它们累坏了, 坐在那休息。这时, 小蚂蚁的一个朋友来找小蚂蚁, 小蚂蚁的朋友把事情都看在了眼里。于是, 它上前也帮助小蚂蚁搬米粒。嗬, 那米粒竟然动了。于是, 它们三个同心协力, 终于把米粒搬到了小蚂蚁的家里。

小蚂蚁的爸爸夸了它们三个, 并把米粒分开让它们吃。然后爸爸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你们团结的成果, 你们要记住只有团结才能把事情办好, 也只有团结的力量是最大的。”它们郑重地点了点头。

【简评】

拥有丰富想象力, 材料改写也改出了一篇妙文。

从本文中, 我们看到了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素材本来是短短的三句话, 作者素材中的人物、事件丰富上许许多多生动的成分。这是与作者平常善于观察和思考分不开的。

经过改写后, 原文中的童谣变成了一则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小蚂蚁”经历三次, 最终和朋友合作成功搬米, 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文章最后作者借蚂蚁爸爸的话点明主旨, 使得故事不但有趣而且内涵丰富了。

制胜绝招

■河南中考考生

愉快的寒假过后, 可能是我们假期中懒散惯了, 在开学的头几周里, 我们步调总是谐调不起来, 以至于我们班的纪律、卫生、文明等一系列的分数都被扣掉不少。

班主任看到这种情况可急坏了, 很想赶快改变这种局面。奇怪的是, 班主任什么也没说, 只是让我们出去拔河, 这可把我们高兴坏了。

拔河比赛前, 她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两组。不知道是班主任有意还是无意, 其中一组有好几个瘦弱的学生, 相比另一组力量悬殊很大。幸运的是, 我被分到力量强大的一组。看着毫无信心的对手, 我高兴地想:“对方这下输定了, 他们没我们力量大。”

比赛要开始了, 老师把垂头丧气的弱队叫到一边, 说了几句话。老师的安慰不会给对方增加力量的, 我想。

随着班主任一声令下, 比赛开始了。双方都使足劲儿朝自己的方向拉。我看得出对方明显站得比我们要整齐, 他们的队形差不多成了一条线。他们口中还喊着整齐的“一二三”, 最后猛一拉, 我们竟然被拉了过去, 他们赢了。

“老师教给了你们制胜绝招。”我们大声喊。老师笑了, “我的确教给了弱队制胜绝招, 不过, 这可是个非常简单的绝招啊, 我只是让他们站在同一条线上, 把劲用在同一点。”我们仍然疑惑地看着班主任, 班主任看出了我们的疑惑, 然后又解释说:“不错, 你们队看起来比对手强大, 可你们拉绳子的时候用的是蛮劲, 有的向左偏有的向右偏, 力量就分散了。而对手则劲往一处使, 合力力量就大了。”老师接着又说:“我们这个班相对于其他班, 本来还算是一个‘强队’。可是为什么我们班近来的得分下降了呢?原因是大家平常团结得不够, 办事不能站在同一条线上, 没有把劲凝聚在同一点上啊!”

我们恍然大悟了, 我们的落后, 原来是团结合作得不够啊。由此, 我又想到, 这个“制胜绝招”还可以扩展到一个大的群体, 甚至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或者民族只有团结一心了, 它才会强大起来啊。

【简评】

巧设谜局引人读, 寓理于事点题巧。

题目为“制胜绝招”, 是什么绝招呢?作者在题目中就为大家设了一个谜局, 引得我们不由得想要读下去。文章最后, 作者才亮出谜底:制胜绝招就是团结。

上一篇:全屋定制五一促销活动标语(60句)下一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