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尔太太的童话故事

2024-05-01

施耐尔太太的童话故事(共6篇)

篇1:施耐尔太太的童话故事

谢谢您,施耐尔太太 童话故事

你认识施耐尔太太吗?她是荷兰最仁慈的一位老太太。

有一天,施耐尔太大骑自行车出去玩,瞧见路边一些郁金香茸拉着脑袋,没有一点精神。

施耐尔太太弯下身子问它们:“你们病了吗?”

一朵郁金香说:“暴风雨吹断了我们的腰,好疼啊!”

施耐尔太大安慰它们说:“别伤心,我会帮助你们。”

她小心翼翼地把受伤的郁金香挖出来,放在自行车的篮子里,带到镇上的医院去看病。

医生瞪大眼睛,摇了摇头说:“啊,不!我不会给花看病,你找别人吧。”

施耐尔太太带着受伤的郁金香,走遍了所有的医院,也找不到会给花治病的医生。她叹了一口气,只好把它们带回家,种在自己的小花园里。

看来,人间没有医生会给可怜的郁金香治病了,也许在童话世界里才能找到帮助。她拖着患风湿病的腿爬上阁楼,翻找出一本积满灰尘的厚厚的童话书,看书里有没有医治郁金香的方法。

她把书从头看到尾,又倒着看回来,一连看了三十三遍。起初,书中插图里的红狐狸、小妖精、戴睡帽的老仙人都没有搭理她,后来,它们都慢慢转过脸来,露出了奇怪的笑容。说也奇怪,书里的字母忽然排出一句话:“如果郁金香生病了,抹一些绿蝴蝶翅膀上的粉就好啦!”

施耐尔太太很高兴。可是她只见过白蝴蝶、黑蝴蝶、黄蝴蝶和花蝴蝶,从来也没有见过绿颜色的蝴蝶,怎么办呢?

她想,童话书里说的`不会错,就骑着自行车出去找了。 她顶着太阳,冒着风雨,费力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走遍了整个荷兰,也没有找到童话书里讲的绿蝴蝶。她累了,停下自行车,坐在海边一个沙丘旁休息。 忽然,她抬头瞧见沙丘上有一棵奇怪的小树。

噢,那不是树,是一根古老的手杖,不知是谁插在沙丘上的。奇怪的是,手杖上面长满了绿色的树叶,正迎着海风轻轻晃动着呢!

施耐尔太太仔细一看,不是绿树叶,是一些从来也没有见过的绿蝴蝶,它们在轻轻扇着翅膀呢!

施耐尔太太高兴了,连忙爬上沙丘问它们:“喂,绿蝴蝶朋友,请你们给我一些翅膀上的粉,给郁金香医病,好吗?”

绿蝴蝶们说:“我们从海那边飞过来,快要累死了,要吸一些带小金色点儿的银甲虫做的提神剂,才能恢复元气,去帮助郁金香。”

施耐尔太太没有见过带小金色点儿的银甲虫。不过这没有关系,她可以去找呀!

她连忙骑上自行车,又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跑遍了上荷兰和下荷兰,仔细扒开每一丛草,到处寻找这种奇怪的甲虫。

她咬着牙不停地踏自行车,脚脖子肿了,实在累得没有办法,只好坐下来喘一口气忽然,她听见一阵很轻很轻的呻吟声,连忙扒开草一看,原来是许多带小金色点儿的银甲虫,抱着肚皮直哼哼,露出非常难受的样子。

施耐尔太太问它们:“我能帮助你们吗?”

小银甲虫们说:“我们吃了毒蘑菇,肚子疼啊!只有半夜从月亮尖上掉下来的露水,才能救命。”

施耐尔太太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月亮尖上有露水掉下来。不过这没有关系,她可以照办呀:

她不顾腿疼,搬了一架梯子,爬到最高的一棵大树上,坐在树顶,脱下帽子,双手托着接露水。

弯弯的月儿,只散放出来一片淡淡的银色亮光,一滴水珠儿也没有掉下来。

施耐尔太太急了,抬头对月儿说:“善心的月亮仙子。请给我一些天上的露水珠吧!带小金色点儿的银甲虫吃了露水,才能做提神剂。绿蝴蝶喝了提神剂,才能帮助受伤的郁金香。”

说也奇怪,天上的月儿似乎听懂了她的话。只见一道奇异的银光一闪,装在施耐尔太太的帽子里的月光,就变成了许多透亮的露水珠了。

施耐尔太太高兴极了,谢了月亮,连忙爬下树,把露水珠分给肚子痛的小银甲虫们。

带小金色点儿的银甲虫舔了一下露水,肚子立刻不疼了,连忙分头找药草,不一会儿,就造出了神奇的草药提神剂。

绿蝴蝶喝了提神剂,恢复了精神,赶快扇着翅膀飞起来,去给郁金香医病。

施耐尔太太跛着脚,慢慢骑着自行车回家,走到屋子后面的花园里,忽然看见美丽的郁金香排成几个香喷喷的大字:“谢谢您!施耐尔太太。”

天上飞来一群绿蝴蝶,也排成几个字“谢谢您!施耐尔太太。”

低头一看,一群带小金色点儿的银甲虫从篱笆缝里爬进来,也排成了一行会动的字:“谢谢施耐尔太太。”

作者小记:

这篇故事写的是我的朋友、法学傅士施耐尔(B.Snel)。这个又瘦又小的老太太非常热情善良,总是骑着自行车到处跑来跑去。她要我捎的中国礼物,是一件自行车雨披。我对她说:“你这样喜欢中国,干脆到中国来骑自行车吧!”

我喜欢她这样的“故事原型”,对她说:“我打算把你写进一篇童话,让中国孩子都看。”

她听了,翻着蓝眼珠说:“可是我不认识你们的中国字呀!”

我说:“这好办!”就先写成英文,给她看了,把她逗得乐呵呵的,再翻译成中文拿回来发表。我向读者小朋友保证,施耐尔就是这样的人,一点也没有走样。

和她分别许多年了。不久前听说她患了中风,又患了老年痴呆症,孤单单地住在养老院里。无儿无女在身边,西方的老人就是这样凄凉。

篇2:全职太太们创业创富的故事

现在, 有不少的全职太太, 一边快乐地带着孩子, 一边拿着比先生还高的薪水, 生活得十分惬意。相信她们的创业故事一定能给您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Private服饰顾问”——闲赚时尚钱

林太太是学服装设计的, 结婚第三年生了孩子后就在家中创办了一个工作室, 专门帮一些忙人做个性化的“Private (私人) 服饰顾问”。

她的主顾们基本不会买商场里批量生产的衣服穿。林太太在为自己的工作室选衣料时, 看到上品材质, 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该衣料适合哪个主顾的气质和喜好, 然后立即打电话过去, 事先在电话里对花色、用途等做一番说明, 如果正合对方心思, 也正好有时间, 这位主顾就会马上开车过来一起挑选衣料。林太太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方的气质、身材、身份等特点, 给出挑选的理由, 待双方都满意认可了, 才会付钱买料。

料子买回以后, 林太太并不急着赶制衣服, 而是要先做一套毛坯出来试穿, 再根据肥瘦进行修改。等一切都搞妥当后, 她才会真正拿正经料子下手, 以保证万无一失。在这样细致周到的服务之下, 主顾们想不满意都难。在配饰的选择上, 几位主顾也会征求林太太的意见, 包括手里的包, 手上、脖子上、耳朵上戴的首饰, 以及丝巾等等。

而每逢该换季的时候, 林太太都会亲自去主顾家里, 再亲手打开她们的衣橱, 帮她们淘汰旧衣服, 规划下一个季节要添置的新衣服。找出的旧衣服其实并不旧, 只是式样稍微有一点过时罢了。所以, 对于一些还有利用价值的衣服, 她会根据自己的能力给出相应的修改方案:比如这里拆掉, 那里加些点缀……虽然都是有钱人, 可是, 对于有创意的节省, 她们还是蛮欢喜的。

给这些人做私人服饰并为之做些必要的搭配, 要价当然不会太低。不仅因为衣服做工本身价格昂贵, 而且这还是针对私人的独一无二的贴身服务。另外, 经常陪这些人逛街也会有不菲的收入。时间就是金钱, 客户的心里自然明白:林太太付出了时间, 自己就应该付出金钱,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林太太说, 如今她做“Private服饰顾问”已经3年了, 做得蛮开心的, 既长了学问, 又长了见识, 还和很多主顾培养了极好的私人交情。一路做下来, 有银子可赚, 还对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真是一举多得!

“Net bottom数码拍客”——乐中大淘金

今年28岁的尹太太曾是一名网络程序员, 在一次公司裁员中被无情淘汰出局了。之后她没有再找工作, 索性做了一名全职太太。

有一天, 尹太太去看一位朋友。朋友是个自由职业者, 一席话启发了她:“我现在业余做‘Net bottom数码拍客’, 就是在快快乐乐中大淘金;因为现在有好多图片网站, 他们就像是中介一样, 只要把自己拍的好照片发上去, 他们卖掉照片后就会给你提成。”见朋友“一不小心”卖出去三五十张照片, 收入可抵自己一个多月的工资, 尹太太真是羡慕得目瞪口呆。

为了做一个“Net bottom数码拍客”, 尹太太在专业网站看了许多关于相机镜头的介绍, 然后花了8000多块钱买来一台高像素智能数码相机, 就上街开始演练了。回来后, 她马上给图片库发了封e-mail。5分钟不到, 就接到对方的电话, 说想看看照片。尹太太马上把自认为是精品的图片发了过去, 图片网站很快就有了回音, 说她的照片拍得不错, 要求签约, 卖出一张照片, 双方各拿50%。受到鼓励的尹太太立即挑选了十几张照片, 传到了该网站。第5天, 就有杂志选用了她的3张照片。

数码相机的普及, 给了不少网友赚钱的机会。只要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 选取的角度或是拍摄的事件具有相当的独特性, 一般都能卖得上好价。现在图片库需要的图片种类很多, 什么突发事件、图片故事、旅游民俗、都市风情, 只要有内涵的照单全收。

第二个月, 尹太太收到图片库给她寄来的上月图片使用费时, 不由得吓了一跳:3800元!比上班时的工资还多出1300元。“游玩、赏美、拍照并快乐着, 这么好玩又赚钱的Net bottom兼职, 我可以做一辈子的!”尹太太一脸幸福地说。

“Weekend妈咪外教”—过了赚钱瘾

李太太原是一家小贸易公司的翻译。一天, 她挺着八个月的大肚子在自己租住的小区里散步, 突然听见两位妈妈在边走边聊。“我家孩子的外语太差了, 送出去培训, 路又太远, 新东方怎么不在这里设个点?”

李太太一听乐了, 新东方?自己可是持有新东方教师资格证的呀, 想当年一心狂热地想出国没去成, 在新东方把英语练得炉火纯青, 因此还成了翻译。

接下去的一个星期, 她围着小区不停地转悠, 发现那个占地两千平方米的幼儿园一到周末就空空如也。李太太终于与小区幼儿园的管理者谈定, 她出钱租下幼儿园的周末使用权。然后, 李太太立即在社区的网站里发帖子, 说有一个“Weekend (周末) 英语妈咪”到小区来设址, 不知道有没有支持者, 出乎意料的是, 当天跟帖的就有30多人。她心里有了底以后, 就到公司老总那儿去请了两年产假。

就这样, 李太太开始招聘人员, 购置教辅设备与资料。就在生下女儿的那个月里, 她的另一个孩子——“Weekend妈咪外教”学校也诞生了。李太太招了两个外语学校的学生作为自己的助手, 他们负责招生, 管理, 并辅导学生们练习对话。

对于小区的学员, 每人每月收费300元。由于她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持有新东方的教师资格认证, 她得到了许多挑剔家长的认同, 前来报名的学生非常踊跃。第一天报名的就有40多位, 这样, 除去租金、设备和人员工资等费用外, 她的月收入有上万元呢。

这位全职太太的收入却一点也不比当白领的先生少!

“Character专卖花草籽”——遐想中聚财

朋友举家迁往北京, 委托刘太太帮忙处理在本市开了四个月的一间小店。那小店地处公园路比较繁华的地段, 当初朋友资金微薄, 只租下仅仅9平方米的空间。由于预先交付了半年的租金, 所以她带着不做白不做的想法决定试干两个月。

刘太太联想朋友以往的生意, 走马灯似的做过服装、休闲饰品、零售饮料、时令鲜花等等, 却一直都在惨淡经营。她仔细思索, 觉得朋友败就败在一味地跟风做大路货上。根据店面、环境与市场的创意, 刘太太决意开张一家“Character (个性) 专卖花草籽”店, 目的是在遐想中聚财。

要知道, 现在无论是鲜花还是盆栽植物, 成本都不高, 但附加了高昂的运输保养费用和损耗, 价格就不是大多数城市居民乐意接受的了。而刘太太经营的那些小小的花草籽就不同了, 不仅运送费用低廉, 几乎没有路途损耗, 而且货源又很广泛, 更重要的是, 它们的保存空间有限, 保存方式也比较简便, 9平方米大的店铺就足够了。

为了吸引顾客, 她在店面装修上格外费了点“遐想大自然”的心思与“Character (个性) 专卖”的特色:以本色的木质材料做室内主体构架, 又在原本狭小的店内安装了不同角度的射灯, 使光线柔和但又具有放射感。她还把各种花草籽和球茎放在袖珍的手工布荷包里, 然后分门别类挂在精致的卡通墙钉上, 使得它们看上去更像一些小巧可爱的饰品。另外, 刘太太还把自己日常拍摄的一些花卉照片张贴在相关的花草籽旁边, 附加一点文字说明, 既能使顾客产生美妙的感官遐想, 又增添了小店的文化氛围。

开始的时候, 很多熟人并不看好她的花草籽生意, 大家觉得她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了, 现今卖鲜花, 卖盆景多干脆, 多时髦啊!但是, 刘太太为店铺打出的广告理念是:这是一项开发遐想财富的创意——目睹花草籽从平凡到绚丽开放, 不仅可使人享受一种美丽的成长过程, 而且个中情调所给人的感悟要比鲜花一时的艳丽长得多。随后, 陆续就有不少熟人、朋友纷纷上门购买刘太太的花草籽, 或作为自己的家居点缀, 或当成“神秘”礼物赠送亲朋。甚至还有小学老师领着学生来选购, 原来是为了让孩子们记录下花草籽从种子到发芽、开花的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

现在的家居绿化通常在阳台和户外, 不仅要考虑环境的空间方位、阳光照射面、结构等等, 还要了解顾客和家人的情况, 然后因地制宜提出好的建议。同时她还联系了几个会手工制作的朋友, 把一些看着不起眼的废旧材料经过改造, 变成各种简易的花架、花盆、花箱等, 这样又可以让她挣到一笔配件收入。

篇3:我和太太“AA制”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们都补发了晋级工资,加上二人当月工资,那个月就有近3000元“额外”收入,这本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可是我们却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我热爱摄影,因此早有心换台进口相机。谁知太太坚持“民以食为天”,要把钱用来买电冰箱、微波炉。现在可就不一样了,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存款,我不仅买相机如愿以偿,同时还陆续买了日本渔竿、摩托、传真机等。

当然,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会认为夫妻之间AA制太缺少人情味,感情会因此而逐渐淡化。我们却不这样认为。每次我出差,都会用自己的存款特意为太太精心挑选一件礼物。

篇4:太太团故事

德国人一向低调,国家队的球星们也是,他们很少让自己的“另一半”暴露在聚光灯下,因此与高调张扬的英格兰太太团相比,德国太太团则给人以低调、内敛的印象。

然而,本届欧洲杯,英格兰太太团已经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相反战绩更为出色的德国队,他们的太太团逐渐抢占了各大网站的头条位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赫迪拉的女友蕾娜的存在。

团结,永远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德国球员当然深谙其中的道理,但太太团之间却产生了矛盾。据《阿斯报》透露,由于过分招摇且被媒体过度关注,赫迪拉女友蕾娜成了德国太太团成员集体针对的公敌。

身为顶级模特的蕾娜,知道如何让自己的风韵最大化。每场比赛中,蕾娜都会穿得花枝招展,她有时甚至会选择相当暴露和大胆的衣着,并因此成为了最受媒体关注的德国太太团成员。作为德国队场边一道靓丽的风景,蕾娜总会在赫迪拉弟弟拉尼的陪伴下现场观战,拉尼目前是德国U17国青队成员。在蕾娜和拉尼身边,还有赫迪拉的父母亲。

据《阿斯报》透露,蕾娜因此而成了德国太太团集体针对的对象,其他太太团成员对她过于嫉妒,并向德国足协投诉。德国足协已经通知蕾娜,以后再去球场现场助威时,不得穿着过于招摇或暴露的衣服。

收到通知的蕾娜似乎有所收敛,6月29日德国与意大利的半决赛,出现在看台上的蕾娜低调了许多,穿着也给人以“淑女”的感觉。

蕾娜一直以来都以“大胆”著称于世,上赛季她曾和赫迪拉拍了一组激情写真。在其中一张照片里,蕾娜全裸上阵,赫迪拉用手握住她的胸部挡住了关键部位。赫迪拉有着突尼斯血统,一家突尼斯杂志刊发了这张写真,但却因此倒了大霉。突尼斯警方以“伤风败俗”为罪名,将这家杂志的三名记者统统逮捕。

黄皮肤

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在欧洲杯上一夜走红如今早已称不上奇迹,作为球员妻子一夜之间扬名海外在欧洲杯的历史上却不多见。

作为一名来自布雷西亚的前锋,迪亚曼蒂的名气远不及卡萨诺、巴洛特利,甚至连阿巴特、蒙托利沃都不如。不过在今年欧洲杯上,他被广大球迷认识,不是因为他踢得多好,多么惊世骇俗,而是他有一个来自中国台湾的老婆。

迪亚曼蒂的妻子名叫西尔维娅-谢,生于台北,3岁时移民意大利。19岁,她考入米兰博科尼大学学习经济学。大学后,西尔维娅进入了演艺圈,是资深音乐节目主持人,名气远远大于迪亚曼蒂。2008年,西尔维娅与迪亚曼蒂走入婚姻殿堂。

篇5:大屏幕的普耐尔MOMO11

现在的国产平板屏幕越做越大,面板越用越好,分辨率越来越高,做工也越来越强,普耐尔MOMO11小鸟版是一款采用9.7英寸IPS屏幕的轻薄平板,看看它能否让我们满意。

外观轻薄,配置足量

机身方面,机器很薄,机身厚度仅为9.7mm。很轻,重量仅有635g。背面使用铝合金面板,质感、手感和散热效果都不错。机器设置了返回、音量增大和音量减小等物理按钮,独立的音量调节按键很实用,毕竟用音量调节的地方很多,实体键无疑更方便。从轻薄考虑,机器舍弃了标准USB接口,而选用了MicroUSB接口,很多手机就是这种接口。值得一提的是,机器配置了1GB内存,从实际使用来看,512MB内存有些捉襟见肘,因为除掉后台程序外,可能只有一半左右的内存可用,运行大型程序或多个程序会比较卡。1GB内存就好多了,不用经常清理后台程序。

屏幕方面,机器采用了9.7英寸IPS高分屏幕,应用很出色,可视角度很不错。

在线视频、本地视频很给力

机器播放在线视频会采用了HTML5方式,一般很流畅,不过建议经常观看在线视频的朋友使用客户端,如腾讯视频HD、PPTV、奇艺和快手看看等,有海量的高清片源,播放更加流畅。

对于本地视频,1080P以下的视频可以通杀,不会出现掉帧,或音画不同步的情况。即使播放2160P的测试片《鸭子》(24fps),一样流畅,看来A10芯片方案在视频播放方面的确很BT。

图书、漫画一览无余

由于屏大、分辨率高、内存大,打开上百MB的PDF速度很快,翻页也很流畅,无论是横屏还是竖屏,都看得很清楚,无需手动缩放那样麻烦。看纯文本、HTML等格式的图书,一页可以容纳很多内容,不用频繁翻页。看漫画很爽,一般可以满屏显示,文字也看得很清楚。看来,屏大好看书。

炒股、QQ很轻松

用平板炒股的朋友不少,方便嘛,可以随时看行情,由于屏大,机器可以一屏显示更多的股票和相关信息,可以一次监控更多的股票,可以抓住更多的黑马,关键时刻屏大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使用QQ聊天等软件,一次可以显示更多的好友,聊天更方便,不用总是拖来拖去,自带前置摄像头,天涯咫尺!

上网很轻松

上网,网页的绝大多数的内容会一屏显示出来,一般不用左右滑动,字体也较大,阅读很方便,

拍照很清晰

在光线较好的情况下用后置摄像头拍照,效果令人满意,用来上传照片,或者发到微博,与朋友们共享很不错。

游戏整体不错

由于不错的GPU性能和大容量的内存,游戏整体表现不错。捕鱼达人很流畅,还可以采用双战模式,由于屏大,分成两半一样面积不小,与人乐乐当然要比独乐乐快乐!玩水果忍者不是一般的爽,机器支持10点触控,可以左右开弓。玩空中攻击战HD非常流畅,屏大更能再现空战的惨烈和气势。会说话的汤姆是一款简单而搞笑的游戏,可以模仿你的说话,这样的小游戏自然非常流畅。不过玩某些游戏有些杯具,如都市赛车5,画面不满屏,集中在屏幕左下角,点击按钮存在漂移的现象,操作需要凭感觉,玩有些游戏存在闪退的情况。

要说明的是,机器默认将数据包存放在16GB的内置存储空间中,因此不用单独购买TF卡,也不用担心数据包存放空间不足的问题。

编辑寄语

9.7英寸10点高分屏,A10芯片方案,1GB内存,16GB存储空间,双摄像头,不足一千元的价格,机器性价比突出。不过,由于操作系统很新,机器对游戏的兼容性有待提高,还好这不是硬伤,喜欢iPAD又买不起的朋友可以考虑考虑这款替代产品。

篇6:中美老太太相遇故事新编

九月二十五日,《读书》编辑部与经济观察研究院(《经济观察》报业集团)针对美国的次贷危机联合召开“金融帝国的挽歌”座谈会,这组文章是这次座谈会部分人发言后整理出的文字。五篇文章从五个不同的角度谈与美国金融危机相关的几个问题。

中美老太太相遇故事新编

陈彩虹

一个曾经振聋发聩的故事

这是一个在中国流传很广的故事。

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相遇。中国老太太说:“我辛苦工作了几十年,终于攒够钱买了一套房子。”美国老太太说:“我辛苦工作了几十年,终于将住房贷款还清了。”

记得这个故事刚开讲时,社会普遍的解读,是说美国人的生活理念和方式优于中国人。美国人崇尚负债生活,通过向金融机构借款,提前住进新房,享受了生活。中国人则重视量入为出,省吃俭用积蓄,辛苦一辈子买了套新房,却来不及充分享用。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故事具有振聋发聩的意味。虽然我们不能说,这个故事带动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更不能够肯定地说它带来了与此关联的经济和金融制度的巨大变化,但我们有理由说,这个故事的确有它改变中国人的生活理念,进而促进生活方式变化,并推动社会经济和金融制度改革的某种功效。

科学是讲究“可观察性”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摒弃了原有的生活理念,负债生活成为社会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个人和家庭贷款购买住房方面。相应的社会经济和金融制度,也从完全不能有个人和家庭的私有房产,更没有对个人和家庭的贷款制度安排,发展到了个人和家庭不仅可以拥有房产等私有财产,而且金融机构对个人和家庭的贷款已经占到全部贷款量相当大比重的全新格局。假如新一代的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见面,她们可能就会有相同的感慨了。

但,美国人不甘寂寞,他们通过“创新”,让我们不得不保持对美国老太太新的关注。美国人的住房“次按贷款”制度以及关联的金融产品生产、交易,又在真实的世界里,充分地展示出了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新的差异。这种差异由于“次按贷款”危机的爆发,显得格外突出。

在学术文本里梳理故事线索

爆发于二○○七年夏季的美国“次按贷款”危机,至今还在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演进。经济学界大多用“还未见底”来描述这次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灾难,同时,其隐含的对全球经济走向大衰退的忧虑十分强烈,毕竟美国的危机牵涉上了太多的外部经济体。在大量讨论和分析这次美国“次按贷款”危机的文本中,我们很容易就读懂了“次按贷款”游戏的特点,读懂了它带来的灾难是技术上的必然。

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是以借款人还本付息的能力为前提的。这是基本的经济常识。美国的“次按贷款”从原理上讲,是违背这样常识的制度安排,即贷款给了实际上并没有还本付息能力的借款人。那些信用评分很低,低到本来不被金融机构注意的借款人,从金融机构借到了大量的货币资金去购买住房。在“次按贷款”设计者和操作者的眼中,借款人本身虽然没有还本付息的能力,但住房作为抵押品,有益于美国经济的增长和住房价格的上涨,贷款连同高额利息的回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在这里,重要的不是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而是住房价格的增长速度。例如,借款人从金融机构借到十万美元的住房贷款,若住房价格增长10%,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只要不高于10%,本息回归就全然无忧。

美国的住房价格持续不断地攀升,能确保美国的金融机构将贷款的本息收回吗?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生活中看,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从市场的角度讲,住房不过是众多商品中的一种。依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价值决定的,虽然商品的价格会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起伏不定,但它终究会围绕商品价值而变化。这个曾经被称之为“价值规律”的经济学理论总结,将“价值”和“价格”进行了认真的区分,其通俗说法就是: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就下降;商品求大于供时,价格就上升;但价格的变化只可能以商品的内在价值为中心出现上下变化,而不可能持续地上升或是下降。这个规律表明,商品的价格若是出现较长时间远离“价值”的上升或下降,它一定会有回归内在价值的力量,带来价格相反的变化。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商品价格的起伏变化也的确是一种常态。这是我们每天都可以观察到的。尽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量的供应是由一个称之为“中央银行”的机构人为决定的,从表面上看,它使得某些商品的价格在一个较长时间里有着上升的趋势,其实,这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带来的单位货币降值造成的,也就是百姓日常认定的“钱毛了”。过去买一个茶杯只要一元钱,如今买一个同样的茶杯需要十元钱,这与其说是供求关系造成了价格变化,不如说是如今单位货币代表的内在价值(即学界称的购买力)降低了。如果我们舍弃现代货币供应量逐年大大增加的因素,商品价格时升时降的变化,就是一个平常得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和真实的事实。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住房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美国人只用简单的盘算,就认定,借助美国的金融机构贷款来购买住房,不需要付出任何的额外支出,就可以“以房还贷”甚至于赚个盆满钵溢。美国的住房需求就在这样美妙的前景预计中迅速增大起来,它甚至超越了人们对住房居住的需求,而将住房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或“资产”进行投资来赚钱而已。

美国的金融机构也以同样的思维方式,认定住房价格的上涨将保证所有住房贷款,获得完全的本息回归,而不论借款人是信用等级高还是低。加之,信用等级低下者,金融机构可以追加更高的利息要求。既然住房价格的上涨可以将信用等级和风险的关联完全消除,贷款给信用等级低者只意味着更多的回报,“次按贷款”的快速增加也就再顺理成章不过了。

由此,勾勒出一个美好和谐的格局:美国人不需要任何的辛苦劳作,便可充分享受高质量的住房并可能获得额外的收益;金融机构则在相应的贷款提供和金融服务中,获得货币资金日益增多的回报。

住房还是那样的住房,却在大量需求的推动下,价格一路暴涨,“泡泡”有了雏形。金融机构又在大量提供“次按贷款”中,虚拟地增加了更大的住房需求,进一步推动了住房价格的上涨,将“泡泡”吹得越来越大。而且,美国的金融机构还通过所谓的“金融创新”,以“次按贷款”作为基础,创造出了能够流动起来的证券形式推向国际市场,扩展了更大的融资空间,将全世界大量的投资者,都引入到了美国国内的住房市场上来,使得“次按贷款”的规模上升到了世界性的级别,“泡泡”的体积也就大到极致了。

毫无疑问,“泡泡”越大,就越难承受任何外在力量的挤压,也就越容易破灭。近些年来,当美国住房市场的价格水平一度出现下降的走势时,美国人设计的看似完美的“次按贷款”的整个循环链条便突然断裂开来,“泡泡”瞬间绽开口子,房产迅速缩水,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贷款的金融机构本息无法收回,购买了相关贷款的“次按债券”投资者,其手持债券价值大打折扣,损失惨重,一场巨大的灾难就这样来了。

从人性、意识形态和制度层面开掘故事的寓意

上述对美国“次按贷款”危机的经历过程和危机必然到来的技术性结论,给予我们编写新版“中美老太太故事”提供了清晰的线索和丰富的内容。但是,除了技术性的结论之外,我们有必要深入到“次按贷款”危机更深的层面上去,将危机背后属于人性、意识形态和制度层面的原因揭示出来。

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次危机的最后根源,莫不是人性的贪婪和人性贪婪的意识形态化,以及“人造”制度对人性贪婪的极端化推崇和支持。这次“次按贷款”危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启动的领域是在与人们生活直接关联的住房上而已。

关于人性。住房是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它的使用价值就是供人居住,并由此构造出“现代家庭”的形式。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住房的获取通常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创造或能够创造的经济价值为边界,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来进行。不论市场交易的方式多么复杂,只要人们获得住房的直接目的是居住,并限定在家庭创造或能够创造的经济价值范围之内,那么,这样的住房获取,我们就看成是正常的住房需求和合理的经济价值支付。

按照经济哲学的观点,所谓“正常需求”和“合理支付”是有清晰的自然边界或有社会公认边界的,它们与人性的内在规定是善是恶无关。或者说,这样的需求和支付与人性的贪婪没有关系,因为它们属于人生存最基本的要求和人的能力所及的范围。

美国“次按贷款”首先突破的,就是美国人对于住房的“正常需求”和“合理支付”边界。从大量学术文本中,我们知道,许多美国人购买住房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居住需要,而是试图谋取更多的经济收益或称投资回报,其中相当大比重的美国人购买住房,超过了家庭经济价值创造的能力,完全依靠银行贷款来购买。这等“正常”和“合理”边界的不再存在,就将人性中“贪婪”的一面展现得非常充分了。

关于人性“贪婪与否”之争古已有之,至今也是智者仁者各持己见。就美国“次按贷款”危机可观察到的事实论,人性是贪婪的,或至少是有贪婪成分的。但是,我们不应简单化这样的本质性判断,因为人性的贪婪,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支持下形成,并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够展现出来的。如果我们是社会意识形态论者,或是制度主义论者,那么,人性就不过是一种社会性,即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力量和制度的力量,造成了人的贪婪,而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在这里,我们需要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关联的制度安排进行讨论,看看它们在人性中究竟有何等的作用,进而深刻地理解美国“次按贷款”危机。

关于意识形态。美国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从其主流宗教和哲学之源看,是认定人性贪婪自然属性的。建立在意识形态之上的经济学,其基本假定就是“人是自利的经济人”。从通常意义上看,“自利”不能与“贪婪”画等号,前者只是对于自己利益的关心胜于关心他人,它有一个理论或心理上的边界;后者则是突破了这种边界的极度自私自利。然而,经济学是完全接受并高度认可“人具有自然的贪婪本性”这种判断的,它用“自利”一词,只是强调人对于自己利益的关心是一种“经济理性”,而“贪婪”应当归列到“不理性”或“非理性”的范围内。从本质上论,“自利”和“贪婪”是同根兄弟,差别的只是同质规定下的程度。若用一根端线来表现人性,一端为极度利己即贪婪,另一端为极度利他,那么,自利是靠近贪婪一端的。换言之,自利与贪婪相比是相对合理的存在,贪婪则是自利走向极端的表现。在许多情况下,经济学家甚至于将“自利”与“贪婪”等同起来使用。

经济学的人性假定与真实人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在可见的社会现实面前,人贪婪的一面不时地以历史经验出现,这便是科学研究所见得到的“可观察性事实”,经济学的假定得到了证实;另一方面,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假定,从学界扩展到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强化成了人们的普遍意识,成为一种近似于信仰的认同感,在社会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总是将自己和他人看成“经济人”,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这进一步地导演出了更多的贪婪故事。

面对现实世界,我们很难说清,究竟是人类贪婪的故事证明了“经济人”的假定,还是“经济人”的假定带来了人们意识认同的普遍化,进而催生了人类的贪婪行为。不过,我们总是可以这样认为,人性中有自然贪婪的一面,但后天意识形态造成人们“经济人”的行为增加,或者说贪婪故事的增加,让我们不能绝对肯定人性的贪婪完全是与生俱来的,后天人类意识形态的力量也是造就这种属性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美国的“次按贷款”危机,背后有着非常深厚的“人性贪婪”社会意识形态化的力量催动。美国人不仅用“贪婪”解释自己也解释别人的言论行为,进而解释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和现实,而且被“贪婪”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我行为模式,在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里,“贪婪”地对待他人和外部世界。“次按贷款”危机,不论从最起源的住房贷款购买者,到最终极的“次按债券”购买者,特别是相关制度的构建者,无一不是在这样意识形态支持下的行为者——或自我“贪婪”地贷款购房,投资相关债券,或视他人“贪婪”来设计经济和金融制度。鉴于此,我们说,美国社会对于人性“贪婪”认定的高度意识形态化,亦是本次危机出现或是加速危机出现的罪魁祸首之一。

关于制度。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人性贪婪常常受制个体生命的有限和自然环境的有限。譬如说,你想在有生之年拥有无限多的金银财富,你的生命长度和地球上的金银储量便限制了你的欲望。然而,人类社会自己制造出来的制度环境,则完全可以打开一个有限个体生命里的无限追求空间,这便是人类所谓的“制度创新”游戏。在美国的“次按贷款”危机中,就是由于美国人创造出了相应的信用等级制度、抵押贷款制度、资产证券化制度和没有边界的金融及衍生产品的市场交易制度,引诱出来了人们对于财富追求无限的欲望,美国人早先还有一定边界限制的“住房梦”,由此转化为无边界的“富翁梦”,加上少数的个例在这等制度游戏中,得到了巨额的货币财富数量,导致出整个美国社会人人都可能成为“亿万富翁”的幻想迷漫开来。

一个本来十分简单的道理,即人类不可能超越某种基本边界来创造自己生活和生存空间的铁律,就在这种近似于疯狂的制度安排之下,消失得无影无踪。无疑,一剂社会性制度安排的毒药,当然要由整个社会的剧痛来承受。在美国的“次按贷款”危机里,我们再一次读懂了制度安排的双刃性,尤其是它巨大的社会破坏性。

按照制度学说的理解,美国的这次危机是制度安排不当造成的。若是我们换个角度,从人性上去看,制度安排不当,还是由于人性的“贪婪”带来的。一方面,因为制度的安排者,也是人,他们受自己“贪婪”之性的驱动来构建制度,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出一个无限的“贪婪”制度空间来;另一方面,他们安排制度所依据的,也是社会他人在人性方面表现出来的“贪婪”属性,他们认定人们会高度地信仰和接受这样的制度安排。

究竟是人的“贪婪”本性造成了制度安排的畸形,还是制度的力量,导致了人性的扭曲?换言之,究竟是人性为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还是“人造”的社会制度为主导力量?我们对此是很疑惑的,不过,在我们的理解里,人类社会的制度安排,的确带来了人性善恶的某种激励或是驱动力量,至少,它是一种重要的加速力量。坏的制度,为人性的贪婪提供最完备的彰显动力的空间。

在相当的程度上,我们是人性“贪婪”论者,但我们同时也是人性“贪婪”可改造论者。对于后者,我们的看法是,意识形态是可以转化的,制度安排是可以调整的。虽然说,经历过无数次由人的“贪婪”造成的灾难后,人类社会并没有因此而除去人的“贪婪”本性,否则,“次按贷款”危机就不可能出现或只是轻微地带来负面影响,但我们还是坚定地认为,人性“贪婪”的这种规定,具有弱化和改造的可能,尽管这样的弱化和改造需要相当长时间,需要更多更大的痛苦经历。

中美老太太故事新编

美国“次按贷款”危机发生之前,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见面了。

中国老太太说:“向你们美国学习,我从银行贷款买了房,辛苦了好些年,现在快还清贷款了。”美国老太太说:“我们又创新了,我什么辛苦也没有付出,从金融机构借‘次按贷款’买房不用还,还能赚钱,下辈子都不愁啦!”

中国老太太羡慕不已。

美国“次按贷款”危机发生之后,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又见面了。

这次美国老太太抢先说:“明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还贪心去借‘次按贷款’买房,活该现在一无所有!你们可千万别学我们!”

上一篇:《我爱我校》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中考志愿怎么填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