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看电影天河观后感

2024-05-10

教师看电影天河观后感(精选6篇)

篇1:教师看电影天河观后感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产生活最重要的资源。从古自今,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水抗争的历史,大禹精神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不仅如此,中国水资源分布还极为不均,南多北少,南涝北旱,尤其是华北地区人口稠密,严重缺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启动了南水北调工程,解决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地区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电影《天河》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主题,再现了丹江口大坝加高、库区和沿线移民搬迁、引水管线穿黄工程、建造五棵松暗涵、北京通水等场景,让观众对这一伟大工程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和认识。正如电影名称一样,现实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天河。南水北调分为东中西三段,其中电影主要展现的中线工程全长1277公里,累计投资多亿,移民30多万。工程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的丹江口水库东岸岸边引水,经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流到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和天津城区,为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以北京市为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一期工程将为北京送水10.5亿方,极大缓解北京干旱缺水的现状。

整个影片聚焦南水北调工程,将关注点放在了展现决策团队、一线工程建设者和沿线移民的整体风貌上。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李幼斌、俞飞鸿、段奕宏主演、高明、小香玉、濮存昕、陈宝国郭达、姜昆、郁钧剑、黄宏、宋春丽等大腕明星的倾情联袂出演,扮演的角色也可谓个个出彩鲜明。影片以李幼斌饰演的水利工程师董望川为切入点,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副总指挥,他承担着太大的压力与责任,也做出了太多的牺牲与奉献。作为董望川的妻子,俞飞鸿饰演的周晓丹则是挂职负责移民搬迁工作,关键时刻给丈夫以坚定支持。段奕宏饰演的江浩则是董望川的学生兼得力干将,尽管有过迷茫,有过委屈压力,但最终坚定站在恩师一边,为工程顺利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与以往主旋律影片惯常塑造的高大全形象不同,董望川、周晓丹、江浩等形象虽不完美,却是极为真实和贴地气。作为夫妻,又同为工程的重要工作者,董望川与周晓丹为工程忙于各自工作,聚少离多,感情也会出现问题。作为技术专业人员,江浩也会有自己的利益和追求,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也会跳槽高薪企业谋求更好的薪水和发展。作为普通人,董望川也会面临住在库区的亲属带来的情感压力。在种种矛盾、压力、纠结、困难之下,他们没有只顾自己的小家小利,而是摈弃前嫌,同心协力,最终攻克了各种难题,顺利完成了所有工程任务,让北京市民喝上了清澈甘甜的汉江水。他们代表和塑造的正是一个个有血有肉、默默奉献、实实在在的南水北调工程人员和库区人民。正是这种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真实,让观众由衷产生感动和感染。

遥想大禹当年,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为了治理洪水,大禹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为大家舍小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奋斗,最终完成了治水的大业,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今的南水北调的“大禹”们同样为了万千民众饮水,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默默奉献、艰苦奋斗,在他们身上闪耀的正是新时代的大禹精神。这种精神是甘于奉献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创造创新的精神,是大公无私的精神。如果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一条人间的天河,那么大禹精神就是一条精神上的天河。正是工程建设者们无私践行和大力弘扬,大禹精神才能在新时代闪耀辉煌的光芒,指引和鼓舞着我们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共同努力和奋斗。

做人不忘本,饮水当思源。电影只是艺术化的表现,在电影之外,南水北调工程中还有无数个感人故事、无数个无名英雄。今天,我们在享受南水北调带来的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不能忘了那些默默奉献的工程建设者和无私奉献的库区人民。我们要用好汉江水,也要向工程建设者学习,继承和弘扬大禹精神,让大禹精神在新时代更加闪耀。

篇2:教师看电影天河观后感

影片中的很多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总工程师,李幼斌饰演的董望川几乎牺牲了自己全部的个人时间,始终战斗在一线,指挥和监督着工程的进程。段奕宏饰演的企业工程负责人江浩,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将自己重病的父亲接到工地,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工作,充分体现出了他爱国敬业的精神。还有大槐树村的村民,在听说工程为了避开村里祖坟要将烈士陵园搬迁后,冒雨跪地请求副市长周晓丹保留烈士陵园的场面,不免使人为之动容。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在人民群众和国家的利益面前,经过很多人对于小我的牺牲和水利人的艰苦奋斗,才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一项壮举。影片采用先抑后扬的方式,从一开始工程开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人为阻挠,到群众了解了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意义后所做出的牺牲,也反映出了人性本善的道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在一些工作的开展上,我们会遇到百姓的不理解,导致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作为机关政府的从业人员,我们应该对群众有耐心,跟群众讲道理,做好群众工作,这样一来相信没有人会不理解。

在我看来,当前的社会,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少了很多责任和担当,不管是对于一些处在高层的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的党员群众,都是如此。然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的身边并不缺乏榜样,不仅是影片中提到的水利人,还有电力人、航天人、油田人等等,他们无不在用几十年甚至一生的坚守,为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奉献着自己的全部。而对于我们大学生村官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看似平凡的岗位上,用心坚守,执著向前,努力拼搏,为基层事业和新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

篇3:教师看电影天河观后感

“语文容不得半点虚假”

访谈者:何老师, 从您的课堂走出来, 我看到了一种质朴、真实、鲜活、丰富的语文课。您对孩子们说过一句话:语文容不得半点虚假。请您谈谈, 您心目中的“真实的语文”是怎样的?

何建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 储存于心, 用之于行, 指导品行, “文以载道”如此简单。常常说,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学《花的勇气》, 孩子们能从中明白生命的内涵需要勇气, 学会学习上面对难题时克服畏难情绪, 努力解决难题的勇气;读《万年牢》, 让学生真切感受“认真”、“实在”, 坚守做事为人、认真正直的底线, 在生活中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次自己负责的劳动值日, 还有答应别人的事情, 必须认真负责到底的责任心……

我想, “真实的语文”就该如此。反之, 嘴上说着“言必信, 行必果”, “中华民族, 礼仪之邦”, 不到五分钟, 就违规违纪, 出口伤人, 这是言行不一, 虚假语文。读着《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课上滔滔不绝地发表着呼唤和平的铮铮誓言, 课下却因鸡毛蒜皮小事, 吵翻天, 甚至大打出手, 这也是“虚伪语文”, 至少可以说是未能内化于心、表之于行的语文。因此, 当孩子们读着《全神贯注》, 争先恐后地夸赞罗丹的专心致志, 醉心艺术, 个别孩子才坐下没多久, 就说小话, 搞小动作时, 我就得提示他们“语文容不得半点虚假”。于是孩子们会马上坐正专注于听讲。

在我看来, 语文的本真应该是塑造纯洁心灵的彩虹, 是培育美好人格的绿洲。尤其是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 语文教给孩子们的就是善于把阅读理解和积累随时学以致用, 内化其精髓, 成为培育良好情操, 形成美好人格的食粮。如此, 语文或许更能焕发其真正鲜活的生命力。

阅读与学习合作构筑“真实”的语文课堂

访谈者:“语文”是小学阶段, 甚至可以说人的成长中最核心的课程之一。结合“生本”实验, 您认为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

何建芬:记得张俊洪教授就高效教学的涵义谈到当前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他指出, 没有什么教育能比小学教育显得更重要!一个人一辈子的教化, 很大程度上都在小学阶段打下基础。没有不会进步的学生, 只有不会让学生进步的老师!近年华阳小学构建“以学定教”的生本课堂, 是为追寻一种为孩子们生命成长服务的高效课堂, 关注学生每天争取进步一点点。作为教师就应该追逐阳光、雨露, 才能更好地春风化雨, 成为孩子们生命成长的“贵人”, 进而让高效的教育教学塑造学生成长的灵魂。

访谈者 : 您认为这种课堂对孩子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何建芬:我认为, 孩子们所需要的“语文课”应该是让人交流分享的平台, 让人思维碰撞的空间, 让人收获进步和满载学问的天地。以学生为主体, 以知识为主线, 以阅读为主导, 以自主合作学习为手段, 成了我构建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的四大标尺。

访谈者:您如何为孩子构建这种“语文课”?

何建芬:首先, 阅读很重要。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 而是“读本”。就这一读本, 我喜欢开展三个阶段的阅读:一读作整本通读, 开学拿到新书, 不上新课, 与学生一起用两周的时间把新书当小说看, 了解本册学习涉及的阅读范围, 定好本册教材阅读拓展的相关书目;二读单元导读, 搜寻本单元学习的目标、重点定位、难点突破、整合知识, 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方式解决相关问题;三读精讲与略读相结合, 精读课文强调预习与初读感受, 落实重点详细品读, 难点以读感悟, 合作交流中习得。其目标关注的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这对于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尤为重要。

以读为本, 以读拓展, 以读积存, 更是构建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有力保障。以读引读, 读一篇带动多篇阅读;以读引说, 读进文本说出感受与理解;以读引研, 读完单元主题课文, 引发专题学问探讨, 编写阅读报告, 展开阅读交流分享;以读引写, 读有所悟, 读有所想, 写下了真情实感。这些都成为了语文课上的常态常规。

其次, 就是学习合作。教师在课堂上要学做“牧羊人”, “放牧”的情怀, 与孩子相伴, 组建学习小组, 让学生的个体阅读在伙伴的合作交流中运用生发, 实现课内外阅读的交融, 让学生在合作中互动互补, 交流中进步, 分享中提升。因此, 我的语文课堂常常像拉家常, 也有聊天般引发的共鸣, 偶尔还会争议得面红耳赤。师生平等和谐, 指点讨论间, 阅读促使知识建构顺势而成, 文化渗透也无痕。

小课堂传承大文化

访谈者:您怎样在信息技术下让学生在“语文课”中传承中国的汉语言文化?学生包括异国文化的学生又传承到怎样的文化“因子”?

何建芬:我想, 技术已经渗透进我们的课堂, 融入我们的生活, 成为一种现实形态。而语文课堂包含三个层次:文字的, 文学的和文化的。孩子由牙牙学语, 到识字阅读, 到文段体会, 到篇章感悟, 到阅读自然, 阅读生活, 阅读社会, 阅读人生, 这一发展的过程, 就是孩子成长的历程。从文字的识记, 到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到文化的承传, 可以说是一项人类要付诸于全身心持续努力的工程。

在新的技术背景下, 我首先做的事情是引导孩子的兴趣。从丰富多彩的同步识字课件到研发了“识字教学网络辅助系统”,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让学生学习热情持续高涨, 从低年级的大量识字, 到中年级的广泛阅读, 到高年级的大语文学习, 信息技术为他们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帮助。

其次, 鼓励孩子或通过PPT, 或网络作分享报告。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 学生学会推敲文字, 学会分享感悟, 学会表达想法和观点, 他们的视野更开阔, 思考更深入, 表达更具个性化。我想, 现实中人类文化的传承不过如此。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给教师, 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文化的传承与共享成为可能。

访谈者:在您的课堂上, 孩子有什么特别的表现?

何建芬:回到课堂上, 无论哪个国籍的孩子, 只要相聚在我们的语文课堂, 就要学会“入乡随俗”, 收起满口的“English”, 藏起满手的繁体文字。于是, 这些异国孩童跟本土娃娃学得不亦乐乎, 从“一二三”到“aoe”, 慢慢地, 能说流利的中国话, 能写规范的中国汉字, 能围绕主题创作完整的篇章;能在课堂上抓词品句, 能读此想彼, 旁征博引, 各抒己见, 言谈之间形成思想, 分享之余开启心智, 共鸣之处碰撞火花……由此, 交流着情感, 传递着文明, 承载着梦想, 孕育着情怀。汉语言文化犹如五彩的纽带, 牵引着孩子们学习、探索、追寻。

访谈者:您的学生小小年纪, 既熟知董存瑞、文天祥, 又知晓亚里士多德、牛顿, 您认为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怎样的方法或手段弘扬中国语言文化?

何建芬:在文化共享背景下, 在西方文化冲击中, 我慢慢发现, 培养智慧学生要比训练聪明学生更重要。我常常对孩子们说, 语文无处无生活, 生活无处无语文, 两者生生不息。“晨读晚诵”贯穿小学学习生活的始终, 经典作品, 各年级各学期分期分批熟读成诵。午间闲暇听故事, 看视频, 中外名家名篇齐欣赏。晚上不忘亲子共读, 谈天说地趣无穷。课前一分钟“见闻大家谈”, 天文地理, 时事新闻, 社会热点, 各抒己见, 持之以恒。有时孩子通过网络搜索, 查阅资料, 编写报告, 制作PPT;有时他们在平板电脑中随时记录阅读心得, 储存现场创作, 专题阅读、整理分享课上, 小组汇报展示, 互动交流, 各显神通。

不可置疑, 文化无国界。教育教学犹如穿针引线, 给他一根针, 串起万条线, 例如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就像一根根色彩斑斓的线, 不断被学生所搜索、整理、交流和分享, 慢慢在他们记忆深处潜滋暗长;教育教学如同一根针, 经过老师在课堂的点拨、指引、激发, 串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条线, 编织孩子们心底里中国语言文化的根基, 日积月累, 厚积薄发, 古老的文明自然得以传承。

访谈者:最后, 您认为语文教师在文化传承中应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姿态?

篇4:电影《天河》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了我们观看了一部纪实题材电影《天河》。我本以为这部电影会如纪录片一样的枯燥乏味,可看完后给我的感受却与之前截然不同。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事情。在这样宏伟大气的题材下,这部电影却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不同的人对于理想,对于情感,对于家园的坚守,更让我们看到了这艰难工程背后包含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线工程副总工程师董望川对家人的留言——“我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 他曾对他的学生江浩说过他的理想就是成为像他岳父一样的水利人,就是为国家的水利做出贡献。董望川作为一个水利人,为了自己的工作,为了引丹江水到京津,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他的这句话虽然简单,却字字苍劲地体现了他对于工作兢兢业业,为了理想的孜孜不倦。

电影的名字叫做“天河”,讲述的却是一条“地上的河”,表达出的却是人们“心中的河”。董望川的妻子周晓丹无条件的支持与付出和她患有严重心脏病却仍坚持工作的坚强让人不得不啧啧赞叹。作为一个女性,她要为自己的家庭坚守;作为一个副市长,她为了拆迁治污工作,不念私情,勤勤恳恳,为自己的工作而坚守。这何尝不是人们心中汩汩流淌的一条坚守之河啊!

还有董望川的学生江浩,他上有病重老父亲需要照顾,下有年幼女儿需要抚养,为了自己的家人,江浩在现实面前决绝地离开了自己的老师。我们能说他是忘恩负义的吗?看到后来我才明白他其实在家庭与理想的坚守中没有放弃任何一方,而是凭借着自己才华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找到了一个权衡点。当然,他不顾自身性命,冒险修好盾构机的场景的确很让人感动。这是人们心中流淌的奉献之河。

另外特别令我感动的是,由于工程施工要牵涉到将当地村民的祖坟一并迁出,村民们坚决不能答应,这是他们灵魂的根。政府做出了绕道,将烈士陵园迁出。百姓群众冒雨请愿,坚决不能迁陵园!如果没有烈士们的浴血奋战,也就没有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最后,还是让出了他们祖祖辈辈的祖坟。他们倾盆大雨中的屈膝让多少人为之动容?这就是人们心中流淌的牺牲、团结之河!

篇5:有关看电影《天河》的个人观后感

在南水北调这一大背景下,工程人员家庭的命运折射出这令人震撼工程的“险”和“辛”,移民搬迁的“情”和“痛”,环保治污的“艰”和“难”。这些点点滴滴都让我十分感动。

当工程人员江浩不惜生命,抢险过后离开了现场为自己生病的老父亲喂药的时候,那时全场一片肃静,我和周围的同学不禁留下了眼泪;当移民搬迁时乡亲们在烈士园与自家祖坟做出选择时,我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当搬迁老人的小狗乔乔为了陪伴老人追随车队,不远千里跑到老人新家门口,与老人重逢时,我不禁感叹小动物对人们震撼的情;当工人们为凿开涵洞而抛洒下汗水时,当工程人员晓丹为了工作,由于过于劳作导致心脏病突发时,我开始明白了,他们都是伟大的人,为了国家这个大家放弃小家的利益,甚至放弃生命……

篇6:观看电影天河观后感

说了这么多这么详细,肯定有人要说,电影的立意、主题、精神都领会到了,还有必要进电影院观看吗?当然会有,首先影片航拍的南水北调整个工程的美景很值一看,如果不去电影院观看,这辈子都体会不这项伟大工程的壮观与宏伟,就像到北京不爬长城一样,是人生的一大遗憾,我个人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要观看的电影。其次就是全明星阵容,不仅汇集了有李幼斌、高明、俞飞鸿、段奕宏、林妙可老中青三代演员领衔主演,更有近百位明星鼎力加盟出演,不管路人甲还是领导乙,全部都由明星出演,如果电影办一场盛大的首映礼,再次集结所有明星,就是办一届电影节的水准,大家完全可以在电影院来一个“明星大找茬”,看看你认出多少位明星,这个难度和南水北调工程有得比。最后,就是我对于影片中感人的细节没有进行详解,影片中很精雕细琢的细节,都被刻画得非常完美,只能告诉你这部影片讲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好故事,但感动这事儿,还是要自己用心去体会。

《天河》,这是一条神奇的天河,会将你感动的泪水注入这条天河,11月15日我们一起去电影院畅游这条天河吧。

上一篇:创业者自我评价标准下一篇:爱情保质期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