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研究报告

2024-05-08

李白诗歌研究报告(精选6篇)

篇1:李白诗歌研究报告

李白诗歌研究报告

高一一班 贾卓冉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李白,少年游侠和羽客。二十岁以后,李白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思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

但是,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想符合。所有的所有,都在他的诗情中,他的豪情中。

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极度强强盛,经济文化呈现空前繁荣景象,人民创造精神也有所发扬。同时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又潜伏着各种危机。《古风》第四十六首说: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侯想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一方面是空前强大帝国的繁荣气象,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在强大繁荣外衣的掩盖下已开始走向奢侈和腐化。在《古风》第三首里,李白又用咏史的形式作了类似的描写: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诗人表面是咏史,实际是对唐王朝极盛而渐衰的征象深表忧虑。诗的后端写秦始皇菜肴蓬莱,显然是讽刺唐玄宗好神仙求长生的荒唐梦想。

国家的强大,鼓舞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热望。这种心情,在盛唐诗人中是相当普遍的,李白则表现的更为突出。他在许多诗歌里借历史人物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他幻想过一种君臣之间互相礼让尊敬的平等关系“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当他意识到这种想法不现实时,他又极力称赞那些功成身退、不事王侯的清高人物。例如《古风》第十首: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万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对鲁仲连却秦的功绩深表仰慕,对鲁仲连意轻千金、顾笑平原的风度更倾心折服。

后来,他到长安所见朝廷当权的李林甫、高力士之流更是贪鄙自私、不学无术的小人,他自然也就日益伴狂自负。“一生傲岸苦不谐,思疏媒劳志多乖”,就是他政治失意的悲剧。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常常是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当他政治失意后,这种诗歌也写得特别多,特别好。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优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他好像要登涉这些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和天仙神灵相往来。从静谧优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战栗的深林层巅,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真。最后由梦境幻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缤纷的神话世界。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像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梦醒后,他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一千多年以来被人称为“谪仙”“诗仙”,但是,他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像盛唐边塞诗人一样,对保卫祖国边疆的将士曾经做过热情的颂歌。在《塞下曲》六首之一里,他写道: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在塞外凄寒的艰苦生活里,将士们的报国雄心却丝毫不变。其他各首里,用“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鼓舞前方士气;用“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安慰后方家属,也同样体现了爱国的精神。

但是,到了天宝年间,唐统治者穷兵黩武,不断向吐蕃和南诏用兵,发动战争,断送士卒的生命,破坏人民的生产,引起了李白极大的愤慨,他前后写了好几篇反对这种不义的战争。《战城南》更是概括了当时穷兵黩武的现象而写成的名作。安史之乱发生后,战争的性质变了,他虽远在江南,却写成了一系列的充满爱国激情的诗。《赠张相镐》说:“石勒窥神州,刘聪劫天子。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他在安史乱后能写出这些充满爱国激情的试,说明他和王维、高适、岑参等盛唐诗人有所不同。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们上面所说他的政治上的远大抱负,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权贵势力,对封建社会一切压迫和羁束毫不调和的叛逆态度,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主要表现。这些思想内容,错纵交织地贯穿着他的优秀作品。当然,由于内容性质、感情色彩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他有一些作品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例如那些描绘揭露黑暗现实面貌、幻想成分较少的作品就属于这一类。

但是,李白究竟是一个封建时代的诗人,他的理想,无法超越他的时代和阶级事业的限制;他的反抗,也更多是针对他阶级内部的黑暗现象,针对妨碍他个人自由发展的那些压迫和束缚。他的要求和党是人民的利益有一定相通的地方,但也和人民的要求本质上有区别。他那种要求个人绝对自由的倾向,在现在看来,只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

李白是一个极其矛盾的诗人。他蔑视权贵人物,蔑视荣华富贵,这是主要的。但是,他往往又以接近皇帝、权贵为荣,又对荣华富贵表示羡慕或留恋。至于沉迷酒杯,昏饮逃世,消极地感叹人生。

他是不一样的,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异类。他的诗篇,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经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世间唯一的李白。

篇2:李白诗歌研究报告

摘要:本文以李白歌行体诗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李白歌行体诗的概况、内容、艺术特色、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李白歌行体诗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反映盛唐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的,抒写自己理想与情怀的,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及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的诗歌以及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等,其艺术特色十分鲜明,李白的歌行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李白歌行

艺术构思意象跳跃

目 录

一、引言………………………………………………………………………………………3 二、李白歌行体诗歌创作概况……………………………………………………………… 3 三、李白歌行体诗歌的内容„„„„„„„„„„„„„„„„„„„„„„„„„ 3

(一)反映盛唐时代和精神面貌的诗歌„„„„„„„„„„„„„„„„„„4

(二)抒写自己情怀与理想的诗歌„„„„„„„„„„„„„„„„„„„„4

(三)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及批判的诗歌„„„„„„„4

(四)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5 四、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5

(一)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5

(二)雄奇奔放的诗歌风格„„„„„„„„„„„„„„„„„„„„„„„6

(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7 五、李白歌行体诗歌的影响………………………………………………………………… 8 参考文献……………………………………………………………………………………… 8 致 谢……………………………………………………………………………………………10

引 言

李白是盛唐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他留下的近一千首诗歌中,尤以其歌行体诗歌广受人们赞誉。李白是一流的诗人,一流的诗人往往有一流的表达方式,尽情、尽兴。李白最狂,也最具豪情,他是与其同时代的杜甫心目中的人气之星,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李白,因而李白研究也具有开放性。李白诗歌创作除了天赋外,更多的是对前人成果的汲取,这点在其歌行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李白,歌行则是必读作品。本论文以李白歌行体为研究对象,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及其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李白研究的深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李白歌行体诗的创作概况

歌行体是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在唐代以前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完善的过程。《唐音癸笺》中也提到歌行体诗歌通常以歌、行或者歌行命名。胡应麟认为七言古诗都可以作为歌行研究。自古以来,人们对歌行的界定就不统一,尤其是在歌行与乐府之间,很难划清界限。清人冯班在《钝吟杂录》中提到歌行,并简单总结了歌行发展的几个阶段:①魏文帝《燕歌行》对歌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南北朝时以鲍照《拟行路难》、江总《宛转歌》等为代表,已经初步具备歌行的体制;③初唐以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等为代表,歌行获得进一步发展;④盛唐以李白为代表,歌行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综合前人观点,本文对歌行的界定如下:歌行应属于古体诗一类,它源自于乐府,题目多沿乐府古题或自创新题;句式以七言为主,但也夹有杂言;内容多指事咏物,抒写情意,篇幅较长;气势起伏跌宕,开阖多变。

根据篇幅长短,本文将李白歌行分为以下两大类进行浅析:①李白歌行中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的长篇歌行。如:《襄阳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烛照山水壁画歌》等;②李白歌行体诗中的短篇歌行。此类代表有《乌栖曲》、《古朗月行》、《秋浦歌》、《把酒问月》等。

二、李白歌行体诗的内容

李白歌行体诗歌内容十分丰富,有描写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抒发个人思想感情的,有描写战争的,有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有歌颂友情的诗歌等。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其内容。

㈠李白歌行体中反映盛唐时代和精神面貌的诗歌。过去人们总说李白诗多写一己之怀,没有像杜甫那样的关心国家,关怀人民的诗歌。其实不然,李白的“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是众所周知的,而且他的作品也确是能够反映国家和历史的。这方面的诗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反映盛唐清平景象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如:《君子有所思行》中写出京城的壮观景象,紫阁与山接连,战马成群,军容整齐,整个京都充满生机。《将进酒》中黄河奔流不息的气势,也是盛唐气象的展现,奔腾的黄河正是因盛唐这样的盛世而显得更为壮观。这其中也包含李白的盛唐自豪感与自信心。⑵反映社会由盛转衰前夕的矛盾和痛苦的作品。盛唐社会表面一片繁荣,实则隐含很多矛盾。李白正是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向世人展示出了这些潜伏着的危机。如《蜀道难》中,诗人借写自然蜀道的艰险,引申到对社会政治形势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切忧虑之情。

㈡李白歌行体中抒写自己情怀与理想的诗歌。李白是唐代诗坛的巨星,是非常有个性,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他很早就意识到大丈夫要有四方之志。因此抒怀壮志的诗歌在其歌行体中占据很大分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抒发自己政治理想以及理想破灭后仍继续追求的诗歌。如《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是天宝二年的作品,当时诗人受到最高统治者唐玄宗的赏识,流露出志得意满的情绪,并表示要建功立业,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胆雪胸臆。”《梁园吟》是李白政治失意,离开长安后所作。虽然诗歌突出表现了诗人醉酒放诞的思想和生活,但是诗人没有就此沉沦,虽被排挤,但仍不失信心。诗歌末尾作者坚信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使社会安定,老百姓安居乐业。②借用古代人物讽喻现实,抒发情怀。《梁园吟》借用战国时期的信陵君,信陵君当年是何等豪贵,如今却连坟墓都保不住;梁孝王当年的宫殿是何等华丽,如今也已不见踪迹;枚乘、司马相如也早已成为古人。表达了诗人对富贵难以长久,人生无常的慨叹。③表明自己功成而不受禄的思想品格的诗,这点在《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诗歌结尾处写到一旦理想实现后,诗人就会和杨山人同去山林过隐居生活。

㈢李白歌行体中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及批判的诗歌。《行路难》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以天地宽广反衬自己的失意和悲愤;诗中反映出唐代上层社会喜欢拿斗鸡进行游戏或赌博,上行下效,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学会斗鸡就有机会结交上层人物,进而打开仕途之门,这是当时许多人进入官场的捷径。“昭王白骨縈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反映了诗人对唐玄宗的失望,也是对上层统治集团的无情嘲讽。

㈣李白歌行体中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李白一生漫游大江南北,与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在他的部分歌行体诗歌中,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关怀与同情。①写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诗歌。如:《秋浦歌》其十四描写炼矿工人的辛勤劳动,旺盛的炉火把工人的脸照得通红,然而他们还是坚持在月夜中进行生产;其十六描写农民的渔猎劳动,描绘出农家老翁一家人和谐的水上劳作场景。②描写战乱中人民惨状的诗歌。如:《扶风豪士歌》是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避难东南时所作。诗中“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乱如麻。”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刻画出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③描写妇女命运悲惨的诗歌。这类诗歌也多是描写因为战争,丈夫远去参战,妻子独守空房的悲剧。如《北风行》中描写幽州思妇悼念战死边地的丈夫,因而高呼“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真实地刻画出女子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此外,李白歌行体中还有很多描写他对故乡思念的作品,以及与酒有关的诗歌在李白歌行体中也有很大的份额。

三、李白歌行体诗的艺术特色

李白是歌行的集大成者,歌行在李白手中,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形式也更为自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首先,李白的歌行体诗歌创作更为自由。他学习《诗经》“言志”传统和“比兴”手法,拓展了歌行的思想内容,他吸取楚辞奔放的激情和丰富的幻想,使每一首都闪烁着其思想的光芒,喷射着生命的烈焰。他吸收诸子百家自由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为歌行的发展开疆拓土。其次,李白除去六朝辞赋和诗歌颓废浮华的一面,在保持歌行刚健清新的基础上增加了动人的色泽和音乐性,使其更富有表现力和吸引力,使得歌行在句法上获得千姿百态的奇观。经过李白的改造,歌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海阔天空,包罗万象。可以叙事、抒情、写景、发议论,纵横捭阖,任意驰骋。所以,人们常说:李白歌行非诗、非赋、非文;亦诗、亦赋、亦文。看似矛盾,却符合事实。李白在歌行中找到了他浪漫主义的最好形式,创造了一系列“惊风雨,泣鬼神”的名篇,形成了他特有的风格。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艺术特色。

㈠李白歌行体诗精巧独到的艺术构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⑴李白歌行体诗构思新颖、精巧、独特,使得后人在同一题目下所创的作品无一可以与之匹敌。如:《乌栖曲》前人如徐陵等人的作品多描写男欢女爱,李白则写吴王宫中的狂欢,主题基本相同,但是构思却不同,一是改变了原先作品七言四句、二韵的形式,加上一个单句结尾,意味更深长;二是以时间为线索,写出吴宫淫荡生活的过程,而且形成姑苏、夜、吴宫、西施、5

落日、滴漏、秋月、天明这样典型的环境,写出君王不可避免的乐极生悲的下场;三是与一般歌行不同,本诗采用纯客观叙写,不用一句贬词,却具有强烈的讽喻意义,冷峻深刻,这也是李白歌行体诗风格多样性的一个体现,此诗含蓄,深沉,形成与豪迈奔放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贺知章曾评价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再如《将进酒》,本意就是劝酒歌,前人创作此题多是五言小诗,主题就是单纯的强调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而李白则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及个性特征,将其改为大篇长句,并且运用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浪漫主义诗风,将此题写深,写透,写彻底,形成独具特色的、豪放的劝酒歌,而且主题更加深厚,在劝酒的同时,肯定自我价值,虽然道路坎坷,但是仍然相信自己。使人一读诗歌,就能被诗中那种自信的人生态度所感染,这也是这首诗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⑵李白歌行体诗的思维跳跃性比较大。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诗人在构思诗歌时,对意象的选择具有灵活性。因为思维的跳跃及感情的起伏较大,所以其意象的排列也具有很大的时空跳跃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①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跳跃组合。这方面的典型作品如:《行路难》其三“子胥自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子胥、屈原不是同时期的人物,吴江与湘水又非同一地点,而李白却将他们用来形成相互映衬的意象,揭示同一主题,即但凡正直之人总会受到排挤的不幸,给人留下凄凉与悲愤之感。②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意象跳跃。如《江上吟》中,“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通过所处空间不同的两个意象,在对比的同时,抒发出自己不合流俗的志向;《梁园吟》中,“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也是通过空间转换写出自己失意后的放诞生活。③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跳跃。李白运用此方式表达人世的沧桑。如:《梁园吟》中,“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慨叹富贵不常在的事实;《江上吟》中“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也是说明随着时光流逝,权势功名皆会不存在,唯有美文才能“光焰万丈长”。

㈡李白歌行体诗体现出雄奇奔放的诗歌风格。众所周知,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是主观色彩最浓的,而作为浪漫主义大师的李白,其歌行体诗的主观色彩尤为浓烈,他的长篇歌行总是体现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气势,是他独立不羁的个性及率直、狂放精神的真实写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⑴李白歌行中多选用第一人称叙述,作者的情绪、观点、态度、人生观都直观地展现在作品中。通过他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李白是志存高远的人,通俗点讲,李白一生都渴望做宰相,辅佐天子治理天下。然而现实的黑暗却断送了他的理想。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其内心形成深刻的矛盾,对黑暗现实强烈的反抗和奔放的性格使其作品呈现出喷发式的恢弘气势。如《襄阳歌》中塑造了一个醉酒的诗人形象从“醉 6

如泥”及“倒着接蘺”中不难发现。诗人高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想学当年不惜小妾换骏马的曹彰,坐在雕鞍上,唱着梅花落的曲子,车旁挂上凤笙龙管。就连当年富贵到极点的秦朝丞相李斯都比不上自己的醉酒生活。下文以“君不见”领起,借用晋朝羊祜的例子抒发出人生短暂,功名无法长存的悲哀。全篇语言奔放,气势纵横跌宕,意境开旷神逸,表现了作者初入长安,功业受挫的心境。《江上吟》中“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抒发出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权势威力及豪华奢侈是不能长久的,唯有光辉词赋可以永垂不朽。全诗抒发了作者对统治者及功名富贵的藐视。李白虽然积极入仕,但是他渴望的却是功成身退,这点在其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⑵李白歌行体诗歌中的自然景物是他个人性格的具体化,是诗人自身的真实写照,因而也具有豪迈奔腾的气势。如同其人,他笔下的景物不仅雄奇瑰丽,而且在其中透露出的是一个豪放诗人的形象。他所选取的景物多是大景,动景,而非小景,静景,如《将进酒》中奔流不息的黄河形象。《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中“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无边无际、气势磅礴的长江,使人在感受自然壮阔景象的同时,被诗人大胆的想象所感染。读到《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天姥山的巍峨形象即刻跃然纸上,真正让人领略到天姥峰“仰望如在天表”的气势。《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将黄河与华山写得有声有色,气势磅礴,黄河如丝从天边涌来,华山高峻的样子让人为之惊叹。在这些景物描写中,隐藏着的却是一个拥有豪迈的气概,奔放的感情,开阔的胸襟,高远的眼光,磅礴的气势与飘逸的性格的诗人形象。

㈢李白歌行体诗中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李白常常借助于想象、幻想、夸张、神话或带有强烈抒情色彩的议论以及灵活自由的散文笔法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构成了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借助丰富大胆的想象,诗人多次在诗歌中描写到大鹏,高飞的大鹏是诗人自由精神的写照,也是诗人理想的化身;《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通过想象、夸张手法描绘西岳华山以及黄河,在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同时,表达了他所追求的宏大的理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梦境的形式,借助于想象及幻想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对神仙世界向往和追求的诗人形象,实则更写出诗人在政治失意时渴望解脱的苦闷心情。诗人绝对不会卑躬屈膝,侍奉权贵,这点在诗歌结尾时表现得最为明显。《远别离》中借助娥皇、女英及尧、舜的神话传说,以扑朔迷离之笔,隐含了诗人对奸臣当道,正直之士倍受排挤的黑暗政治的深切忧虑之情。《战城南》结尾处指出兵者是凶器,人们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动用,以议论的笔触写出诗人对战 7

争的批判以及对统治者随意发动战争给人民造成灾难的痛恨之情。《行路难》其三“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也是借助议论笔调,叙写古人功成不退的悲惨结局,借以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恐惧。散文笔法的运用是李白歌行体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在章法上更为自由;句式上自由灵动;语言上清新明朗,使得歌行体更别具特色,这也是李白恢复歌行自由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李白歌行体诗的影响

歌行体诗到李白手中,不管在内容、形式,或是艺术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并得到极大的发展。李白通过对《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赋的广泛学习,扩大了歌行体诗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歌行体诗的表现手法,把歌行体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歌行体诗歌“仙气”较浓,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模仿来的,但是后人对李白歌行体诗的学习却一直在延续。唐代的韩愈、李贺、李商隐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李白歌行体诗的影响。韩愈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石鼓歌》酣畅淋漓,气象宏大,颇具李白歌行体诗歌特色。李贺也深受李白乐府歌行的影响,他的诗歌多借用乐府体裁进行创作,任意驰骋想象,表现其苦闷情怀。宋代苏轼也曾经模仿李白,苏轼诗歌中清雄的一面也是受李白歌行体诗歌的影响。清代李梦阳《雪山歌送万子》和李白《蜀道难》也有不少相通之处。黄景仁的七言古诗以雄伟的笔触描写壮丽的祖国山河景色,抒发内心磊落之情,明显带有李白歌行体诗的特色。其中《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是其名篇,见者还以为是谪仙复出。龚自珍傲岸不羁、自信的个性也和李白非常相像。其长篇歌行《能令公少年行》以奇特的想象描绘出与污浊的现实形成对比的太湖隐居天地,借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批判,也明显受到李白歌行体诗抒情方式的影响。

总之,李白是歌行体诗歌的集大成者。也正如李白当年所设想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毋庸置疑,李白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而作为其诗歌艺术成就代表之一的歌行体诗歌也定将熠熠生辉,始终在文学研究的视野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9月第一版

〔2〕安旗,李白纵横探〔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 〔3〕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李白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4〕李文初编著,汉魏六朝诗歌赏析〔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5〕吕慧娟 刘波 卢达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隋唐五代)〔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6〕《李白歌行特征论_兼论歌行的诗体定义与形式特点》马承五,华中师范大学; 〔7〕《大气恢宏》——李白与盛唐诗新探,张瑞君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8〕中国李白研究会 马鞍山李白研究所合编,20世纪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M〕,太白文艺出版社,第816-837页;2000年

〔9〕金涛声 朱文彩编,李白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出版,2007年第一版; 〔10〕周汝昌 周振甫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杨丽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杨丽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她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这篇论文是在杨丽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篇3:李白诗歌研究报告

一、语文教材里的李白诗歌作品

中学语文教材里选入的李白诗歌作品主要有:《渡荆门送别》、《行路难》、《蜀道难》、《越中览古》、《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在这些诗歌作品的教学实践中,从诗歌的体裁层面分析,既涉及到律诗的教学问题,又涉及到古体诗的教学问题;从诗歌情感的层面分析,既涉及到作者豪放情怀,又涉及到作者的无奈;从教学的内容层面分析,既涉及到语言赏析的教学,又涉及到作品主题、意境的探讨。因此,下边结合诗歌教学实践的系统性,以李白诗歌作品的具体教学实践为参照物,对李白诗歌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进行详细地阐释和客观地说明。

二、李白诗歌作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思李白诗歌作品的教学实践,参考目前对李白诗作的研究,特别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诗作的研究,对李白诗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 语言赏析中存在的问题

诗作语言赏析的教学具有系统性,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广大的教师却忽略了语言赏析中的系统性教学。所谓的系统性是指对诗歌每一句语言的赏析都必须结合语境、修辞、情感、方法进行分析。所谓的语境是指诗歌涉及到的相关语境,既包括作者的写作语境,也包括作品的文本语境,而且还包括作品的评析语境。作者的写作语境是我们理解诗歌作品的基础,文本语境是我们分析作者语言运用技巧的材料,而最后的赏析语境是我们拓展学生思维的关键。修辞是指结合诗歌的文本对作者运用技巧的分析。结合具体的诗作文本,分析作者的语言技巧,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水平,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所谓的情感就是作者通过诗作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因此,在诗歌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把成人的分析结论强加给学生。应该充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最后,所谓的方法是指诗人写作诗歌的方法。就具体诗歌而言,特别是那些借景抒情的诗歌而言,掌握写景的方法无疑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渡荆门送别》的语言赏析实践中,每一个语文老师都会把“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为重点。结合语境,可以知道这两句语言描写是为了衬托作者那种即将远游的欢快心情;结合修辞我们可以知道文中那“飞”字,那一“结”字,凝结着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结合写景的方法分析,远景与近景的配合,既突出了作者故乡那种美景的层次,又再现了作者随着景物变换而产生的欢愉心情。因此,在这样的系统分析下,学生理解最后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2. 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教学策略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作的统筹性安排。而在具体的诗作教学中,广大的语文老师一般都注意到了李白诗歌所在教材的单元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对李白诗作的整体性编排意图。每一个语文老师都知道,无论是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还是初中的语文教材中,高中的语文教材中都有李白的诗歌作品。如何把李白的这些诗歌作品统一起来,进行整体性的教学,这恐怕是众多语文老师所没有想到的问题。从大家熟知的那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静夜思》到高中选修教材中的《将进酒》,作者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都是语文教学实践应该关注的问题。如果对语文教材中李白诗歌作品编写意图没有正确的理解,不仅不能教好这些作品,而且也不能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中关注上述那些具体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对李白诗歌创作特色的掌握。所以说,在教学策略的层面上,对李白诗歌作品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对语文教材编写者具体编写意图的分析,以及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对其诗作的教学作出整体性的安排。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对李白诗作的整体把握,又关注每一首诗作的与众不同。

3. 拓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其它内容的教学一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需要根据李白诗歌作品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训练。所谓的拓展教学就是指任课老师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结合具体的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训练。在李白的诗歌教学实践中,目前的拓展训练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的拓展就是指语文老师根据具体的诗作,选择李白本人其它相似的诗作进行拓展训练;第二种形式的拓展是指语文老师根据具体的诗作内容,选择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拓展训练。虽然这样的拓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拓展的目的,但是这些语文老师却忽略了另外几种重要形式的拓展:

首先,任课老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诗作内容进行创作知识的补充式训练。如,结合《将进酒》这首诗作,向学生补充一些唐朝贬谪诗作的研究进行知识的拓展。如果学生把李白的贬谪经历与这首诗作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就不难理解那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就不难理解那一句“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了。当然了,在具体的拓展环节,还可以把这首诗作与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与《再游玄都观》等诗作结合起来,共同探讨贬谪对诗人的影响。

其次,任课老师还可以结合相同题目的诗作进行比较性教学。在诗作的比较中,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及产生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中学语文教材选入李白《行路难》一诗。李白所写《行路难》共计三首,虽然每一首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都不相同,但是在这诸多的不同之中,还表现出一种相似的内容,即都在抒发一种仕途的坎坷。与此相同题目的诗作,还有柳宗元的三首《行路难》。如果把他们的诗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既能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特别是在比较两人的不同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如,当我们把柳宗元诗作中的“睢盱大志小成遂,坐使儿女相悲怜”、“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风台露榭生光饰,死灰弃置参与商”与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归去来”、“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等进行比较分析的时候,对于柳宗元和李白的创作风格、诗作的主题思想就会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古代所有以《行路难》为题目的诗作及其基本内容也会有所感悟。从而以后的古代诗歌学习夯实一个知识性的基础。

总之,在中学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李白及其诗歌作品的教学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关注。上边所列举的几个教学问题仅是个人反思教学实践的一点感悟,上边具体的论述也仅作抛砖引玉之举,以期引起广大同仁对李白诗歌教学的关注。

摘要:李白诗歌作品被水广泛地选入了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在目前的诗歌教学中,本文拟对李白诗作语言赏析教学中缺乏的系统性问题,拟对李白诗歌作品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地解析、本文拟对李白诗歌作品教学拓展环节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广大任课老师对李白诗作教学关注,以期引起广大语文老师对诗歌作品教学的关注。因此,本文在反思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李白诗歌作品,存在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卓昊.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青年文学家,2014.

[2]杨永勋.初中语文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效整合之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15).

篇4:李白诗歌在法国的译介与研究综述

【关键词】李白诗歌 法国 译介

李白的诗歌由来华传教士和汉学家们传播介绍到法国,在法国大地上掀起“李白热”。本文将对李白诗歌在法国的译介和研究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将法国的李白诗歌译者与译作相结合,梳理发展脉络,并探析其对法国诗歌界的影响。

一、不同时期李白诗歌在法国的译介和研究情况

1.十八、十九世纪来华传教士的初步译介。这一时期对李白诗歌译介贡献最大的当属德理文侯爵。1862年,德理文侯爵在巴黎出版了唐诗翻译集《唐诗》,选译李白诗歌24首。其译本与原诗基本逐句对应,附详细注释,原诗中涉及的典故、隐喻详细标注,篇幅较长,比较忠实诗歌原文。但作为最早的李白诗歌翻译者,其译文也出现跳译、漏译的情况:如《将进酒》中,他只翻译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会须一饮三百杯”和“钟鼓馔玉不足贵”到“惟有饮者留其名”这16句,涉及“岑夫子”到“请君为我倾耳听”和“陈王昔时宴平乐”到“与尔同销万古愁“这14句未译。

2.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期,非汉学家的创作性翻译。朱迪特•戈蒂耶,法国著名的唯美主义诗人,是此时期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1867年,朱迪特•戈蒂耶,在家庭教师丁敦龄的帮助下出版了其创造性的译著《玉书》。收录李白诗歌达19首。《玉书》中所译李白诗歌均未作注解,也不参照前人的译文,而是凭朱迪特•戈蒂耶自己的喜好与想象重新书写。其译诗用符合法国审美的西式表达诠释中国古典诗歌,既迎合法国人的欣赏视角,又符合他们的诗歌阅读习惯,因而在法国受众庞大,影响深远。朱迪特•戈蒂耶这种不遵循原诗格式、不作注释与解说,自己重新组织语言再创作的方式也是一种翻译处理方法。只是在这种处理方法下,其作品中有一部分虽署名为李白的诗歌,无法与李白诗歌原文相对照。

3.二十世纪译者身份多元化。这一时期,李白诗歌的译介研究多由一些在中国工作和生活过的法国外交官、法国学者以及留法学生来从事,李白诗歌的研究和译介更加深入展开。据可考证资料,可以梳理出以下人物:保尔•克洛代尔、贝儿佩尔•布尔诺、吉斯兰•让•玛丽、姚昌复、乔治•马古利、保尔•戴密微、让•皮埃尔•迪耶尼、吴德明、保尔•雅各布、泽诺•比亚尼、帕特里克•卡雷和程纪贤。

保尔•克洛代尔翻译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贝儿佩尔•布尔诺著有《李太白诗歌四十首》,选译与中国绘画、书法、儒家和道家思想相关的李白诗歌;1925年,吉斯兰•让•玛丽与姚昌复合作译著《狂热的蝉:李太白诗译注》;法国汉学家乔治•马古利编辑《中国文萃》,选译李白多首诗歌;30年代留法学者徐仲年、罗大冈对李白诗歌进行了研究和选译。徐仲年著有《李太白的时代、生平和著作》和《李白诗》,罗大冈著有《首先是人,然后是诗人》;1962年,著名汉学家保尔•戴密微主编,让•皮埃尔•迪耶尼和吴德明等汉学家合作编译《中国古诗选》选译了李白诗歌。在保尔•戴密微的带领下,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还曾被多次重译成法文;1983年,汉学家保尔•雅各布出版法译唐诗集《唐诗》,选译李白诗歌;1984年,巴黎的阿尔夫出版社出版了李白、李商隐的诗选;1987年,泽诺•比亚尼和帕特里克•卡雷合作出版《空山:3-11世纪中国诗选》,选译了李白诗歌。九十年代初,法籍华人文学家、翻译家程纪贤(1929~),笔名程抱一出版了《水云间:中国诗歌新译》,选译李白多首诗歌。

二、结语

从德理文侯爵到程抱一,不难发现其翻译风格与翻译内容都是明显存在差异的。译者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与专攻选译迎合自身研究方向的李白诗歌进行选译,译文又会因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的了解程度而呈现差别:德理文侯爵忠实原诗采用直译,朱迪特•戈蒂耶采用不忠实原文的意译,程抱一则以文本为基础,以实例为根据,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李白诗歌的译者历经:来华传教士-法国汉学家-留法学生、法国外交官-法籍华人程抱一,经历了法国人---中国人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受众面不断扩大,影响不断加深,译文的质量也逐日提高。

参考文献:

[1]董斌孜孜.诗仙远游法兰西——李白诗歌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J].贵州社会科学,2011,11.

篇5:李白诗歌浅析

——《唐诗三百首》选读论文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一、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的思想性格: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他的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把盛唐士人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理想化了。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他仕途失意的时候,便进一步走向道教。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他的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其实是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自于这样的思想基础。他的明朗、自信、奔放的感情,也基于这样的人生向往。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从诗人一生来看,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屈居逆境,诗人的襟怀始终是豁达开朗,纵有忧愁,亦不是愁眉不展,哀痛欲绝,而是忧愁缠绕之中,能独立派遣、寻找欢乐,驱散愁云,这就显示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和豁达的性格灌输到诗作中,就必须使自己作品的风格变得豪放雄迈、明朗潇洒、落拓不羁。

二、李白的艺术个性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发的火山。

李白受儒、道、侠思想和盛唐气象的熏染,又一生怀才不遇,这对其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

(一)豪放雄壮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司空图在《诗品》中用“吞吐大荒”、“处得以狂”来形容豪放的情状;以“天风浪浪”,“海山苍苍”来描绘豪放的气势。

就主体而言,李白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气度、骨力等内在的素质必然表现在作品中,显现在风格上,从而具有如下特点: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出格夸张;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放不羁。

就客体而言,李白描写对象,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美,或者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表现出如下的特点: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限。

李白的诗歌确实带有一种雄壮之气。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例如《蜀道难》感情就特别强烈,写到激情处,甚至当头棒喝蜀道上的行人:“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读起来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受。《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感情也十分强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种博大豪壮的情怀,可以说正是李白诗歌的基调。

(二)神奇瑰丽

李白诗歌的奇主要在于它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

1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2李白还好写一些奇幻的境界。如《古风》第十九写他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借写梦游天姥山,却引出了一个虎啸鸾鸣、仙人纷至的神奇境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种境界可谓奇之又奇。

3李白也好写一些奇异的景物。如《蜀道难》写蜀道,它不仅写了神话传说,把人们带入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神话世界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神奇想象中;而且它把蜀道上的自然景物也写得非常奇异。写山势高危,行路艰难,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上有突兀而立的高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挡住了太阳的运行;下有深不可测的河川,冲波激浪,曲折回旋,展露骇人的声势。这两句融夸张和神话为一体,直写山高川险,突出蜀道艰险难行。接着又借黄鹤和猿猱来反衬山势高危,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三)飘逸洒脱

杜甫《春日忆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诗评)苏轼《东坡题跋〃书李太白诗》也说:“李白诗飘逸绝尘。”所谓飘逸,既是指李白浪漫洒脱的风采,也是指其诗歌超脱、潇洒的一种艺术风格。

李白是一个才情浪漫、飘逸不群的诗人,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一种多么飘逸的风采呀!他狂傲不羁、飘逸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这是何等的气魄呀!他可以潇洒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程度,他整日幻想着那“驾鸿凌紫冥”的神仙生活,以至于他的死也被后人传说成是“跳江捉月”、“骑鲸升天”,死也死得潇洒飘逸。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最具有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如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至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李白个性飘逸不群,他蔑视礼法权贵,追求个性自由。他的这种人格精神在对月亮的描写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折光反映。李白现存诗900 余首,其诗作内容丰富,意象繁多。据前人统计,在李白诗中,明月意象共出现76 次,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 处。在李白的笔下,月亮是那样纯洁、那样光明、那样令人向往。它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理想的寄托。天上事与人间事相通,月亮也具有了人的生命和感情,可以与人进行情感的交流。明月与诗人的交流既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质,又是诗人表达飘逸情趣的载体。或者说正是由于李白那特有的诗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他的诗带上了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四)天真率直

李白《古风》其一云:“圣代复玄古,垂衣贵清真。”《古风》其三十四云:“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云:“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李白论诗主张“清真”,反对字雕句琢,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杜甫也称赞他“嗜酒见天真”,可见李白具有天真的个性。的确,李白性格天真,灵魂透明。他胸无城府,襟怀坦白,敢讲真话。他的大喜大悲,他的喜怒哀乐,总是表露得淋漓尽致。李白的诗歌,无论在语言上、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能让我们看到一个狂放不羁、傲岸率性的诗人形象,诗人不刻意追求什么语言和方法,在自由与放纵之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诗风,他的“天真”,是一种天然之真,是开朗与豁达,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是一种不受任何拘束的烂漫的心情。

(五)清新自然

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因此,李白诗的意象,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李白诗歌的语言清新、明快,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他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称誉别人的作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好可用来说明诗人自己的语言风格。如“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这些诗句无不清新秀美,自然天成。李白还有些诗句写得很豪壮,甚至用散文句式入诗,但也同样非常自然,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等。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以大鹏自喻,足见其气势不凡。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是月亮,其《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的形象在李白的诗中反复出现。他的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篇6:李白诗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生平创作经历,深入解析李白诗歌思想,鉴赏其诗歌艺术特色 2..搜集整理李白名诗名句 教学重点:

1.对李白诗歌思想进行分类解说

2.讲解过程中将生平经历创作思想两者结合 3.名句整理赏析 教学难点:

1.学生讲解时,目标不一定明确,需要教师点拨

2.体现语文教学特色,避免成为历史课,不以考据为目的,注重诗歌语言艺术特色 导语设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清的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这样的人被称为诗坛领袖(曹魏三父子,陶渊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但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天才诗人,他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名声之大,响彻寰宇,他的傲气才华令皇帝拭吐,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是谁?今天我们就进入大唐的圣殿,顶礼膜拜一座丰碑——李白 教学过程:

每组讲解李白生平经历,名诗,思想

一.李白生平

1。出生碎叶,五岁移居四川青莲乡,二十岁前巴山蜀水漫游,二十岁后仗剑去国漫游全国名山大川,早期到家侠客思想为主

2.二入长安供奉翰林,思想中融入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和纵横家思想。粉丝是鲁仲连苏秦张仪,结交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上有皇帝贵妃权臣,下有歌女道士隐者平民百姓,生活五光十色,此时积极用世,蔑视权贵。中晚年;四处漫游,仍是道家思想思想,超出物外看人间的欢喜悲哀,李白如大鹏展翅晴天,如苍龙蛟龙掀起冲天巨浪,于是盛唐的最强音响彻天地——李白的诗歌

二.李白的诗:诗成笑傲凌沧洲

盛唐最辉煌的一面是由李白诗歌表现的,其诗最大特点:清新 俊逸 豪放 具体分类:

1。自然之子。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漫游中度过的,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余《望庐山瀑布》《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蜀道难》 2.。自由精神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睥睨一切的心灵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笑傲王侯的气概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揽天地于怀抱的精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屈势力,蔑视权贵的性格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自由洒脱精神的压抑苦闷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容纳万物的胸襟

3.盛唐豪气

酒后竞风采,三北弄宝刀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侠风中的豪气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济公立世的豪气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自傲中的豪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绪万千的豪气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失意中的豪气

五花马,千金裘,呼二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醉境中的豪气 酒中诗仙

青春李白诗歌中最常见的两个物象:月

月代表了思乡之情,更多是虚无缥缈,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之情。关键字:思乡酒既是其豪爽性格的物化,又是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创作的催化剂 李白关于酒的诗歌

李白斗酒诗百篇

酒是天才诗人创作的灵感源泉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仙风道骨,酒中谪仙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酒中之落寞 把酒顾美人,清歌邯郸曲

酒中之洒脱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醉中之消极避世 举杯消愁愁更愁

举杯之无奈自遣

综合评价

李白诗

雄浑 劲健

豪放

三.补充李白诗歌名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后人对李白评价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遣怀

课后总结:这节课的设计初衷是锻炼学生独自筛选材料,制作课件,课堂讲解的能力,学生对李白生平创作思想影响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类,全面讲解了李白诗歌中的名篇内容和艺术特色,比较难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进行点拨。体现了枫叶课堂创新要求: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感知。但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和缺憾,体现在以下几点

1. 选择的课题太宽,学生选择材料时茫然,不会取舍,讲解时无法突出重难点,几个小组讲解内容有很多重复,学习效率不高

解决办法:李校长提的建议很好:事先将整个课题分成若干板块,每组分工一个板块,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整体难度降低,但对所负责的板块加深了难度,讲解时也避免了同一内容单调重复的讲解。

2. 学生做课件前教师指导不够,学生讲解不规范,内容凌乱。

解决办法:事先梳理出授课环节,明确各组讲解流程,对每一组要告知重难点体现教师引路人的作用

3. 由于教学设计过于简单,内容讲解时,课堂前半节课学生精力集中,学习状态较好,后半节课内容重复后学习状态不好,疲倦者不少。

解决办法:学生学习不能只是听说读,还要有记忆的存储,最好的储存办法就是设计题目,让学生边学边做题,达到加深记忆,学有所得的目的。4. 教师总结内容不规范,重复前面学生讲解的内容太多

上一篇:都是一种锻炼作文400字下一篇:做一道拿手菜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