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集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

2024-04-17

徐集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徐集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

徐集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开展“精细管理办校,内涵发展育人”活动,实现教师资源均衡合理配置,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县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有序交流的指导意见精神,并结合我校教师队伍现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教育内涵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均衡、人文、灵活的用人机制。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积极稳妥、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的原则。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实行个人申请与组织安排相结合,个人成长与教育均衡相统一,促进教师交流与保持队伍稳定相协调。

三、交流对象与条件

1、参加交流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身体健康,有较强业务工作能力。

2、单一学科任教满五年的教师,应有计划地进行交流。

3、夫妻双方都在本校工作的应交流一方。

4、评选高级教师及市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

郯城县红花镇徐集小学

2014.2

篇2:徐集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

语言文字是社会的交际的工具,写字是小学阶段基本训练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不断教育学生认识写好字的意义,逐步培养他们的写字技能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把字写的正确、端正。这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和进一步学习与未来的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了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字的优秀传统遗产,体会汉字的结构美、形体美,从中感悟中华民族的聪慧和创造能力,在写字中学会审美、学会勤奋、学会创新、学会做人,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关于识字和写字的教学要求,特制定学校写字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关于写字教学的要求为训练目标,以语文课本中的规范汉字为训练内容,以中华汉字中的正楷字为写字标准,结合语文教学的各种教学形式和综合实践活动,针对学生基础差,写字水平较低的实际,进行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长期性的训练,力争人人写德一手漂亮字,使学校学生的写字水平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二、写字要求

1、一、二年级写硬笔铅笔字

2、三、四年级写硬笔钢笔字和毛笔字,毛笔字以摹写、描红为主要练习形式。

3、五、六年级写硬笔钢笔字和毛笔字,毛笔字以临帖和独立书写为主要练习形式。

三、基本达成目标

1、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和软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书写正楷字时,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临摹正楷字贴,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具体工作措施

1、继续加大对广大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书法培训班。同时也加大对学生作业、作文、试卷等方面的书写要求,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的书写要求。

2、根据县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落实好写字训练,并确保练字质量。

3、学校统一发放练字用纸及练字样品,做到发放及时、使用及时、批改及时、回收及时。

4、充分发挥教室门前橱窗的作用,定期对好的学生作品进行展览,确实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

5、定期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写字比赛,其优秀作品在学校的展板上展出,学校组织专业人员对各班学生作品进行打分。

6、每学期利用重大节假日,组织学生写字书法展,要求书法风

格不限,字体不限,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7、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师写字教学研讨会,大会上交流教学心得,展评自己的书法作品及学生的作品,并评出写字教学先进个人,对在写字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与表彰和奖励。

徐集小学

篇3:徐集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

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对于推进优质校长教师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校际差距、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创办人民满意教育,对于教育人力与智慧资源的均衡分布,对于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融合互补,对于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和创新实践的关注,对于同劳同酬的基本均衡,对于校长教师职业倦怠和身心惯性疲倦的消弭,对于人的内在深层履职责任及其意识的激活驱动等教育软实力的全面均衡提升,意义重大,势在必行。然而,由于当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的岗位设置,以及学校规模、特色及其差异等客观实际错综复杂,启动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牵一发而动全身,注定成为一项高难度的系统工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顺利圆满实施并科学有序推进,笔者不揣简陋,提出策略思考如下,以收取抛砖引玉之效。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是交流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

校长教师交流工作要顺利开展,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事前,教育行政部门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本地域内各类学校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具体来说,一是各校的人员情况,包括校长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技术职称、工作年限及经历,还应了解每位交流校长教师的心理状态、家庭状况等;二是各校编制、岗位设置情况,交流学校现有编制、岗位设置总数多少,实际使用了多少,是有空缺还是富余超出,必须全面掌握;三是学科、骨干教师配置情况,本地域内各校现有哪些层次的骨干教师,各学科教师配置了多少,有哪些强项、特色和突出特点,还有哪些学科师资弱、骨干少,等等。

只有全面了解相应情况,制定方案时才能有的放矢,增强其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二、部门协调、灵活施策,是交流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科学制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时,除了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外,还应主动与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争取最大限度的宽松政策。一是编制部门,在严控总量的情况下,对校长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少量超编现象应予认可,但可要求其逐步消化到位;二是人社部门,由于岗位设置,在校长教师交流过程中,不可能有绝对对等的岗位适用,那么人社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保留交流校长教师原有的岗位级别,以达到稳定人心的目的。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过渡办法。同时,对农村、薄弱学校中小学高级教师的岗位比例要有倾斜等。另外,教育部门在办理交流校长教师调配手续时也应自主进行。所有这些,人社部门都不能人为设置障碍;三是财政部门,在保障现有各项政策待遇充分落实的情况下,还应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解决交流校长教师的交通、住宿等一些特殊问题,对开展此项工作积极、确有成效的学校要给予奖励等。总之,只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措施,交流工作才能顺利推进。

三、营建良好的工作氛围,是交流工作开展的必备条件

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都要尽力认真地当好东道主,从大处着手,从细处着眼,满腔热情、无微不至,为交流校长教师提供尽可能圆满的工作生活便利,把他们当做客人,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多,本校校级领导和教师很快就会和交流校长教师成为工作生活上的知音、朋友、亲人。交流校长教师生病或遇到困难,校领导、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学校应倡导本校教师主动听课,通过结对子、集体备课、深入教研等活动,让交流校长教师把各自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传授给本校领导教师,促进本校领导和教师的专业快速成长。对交流校长教师的尊重和关心,让交流校长教师萌生亲近感、归属感、欣慰感。这样长此以往,交流校长教师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交流服务的学校当成自己的学校,相应减少了“打短工”的潜在负面意识的滋生、干扰和影响。

四、目标引领、多措并举是交流工作的原动力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以激励和引导为主,综合运用经济待遇、培养使用、晋职晋级、评先评优等优惠政策,引导校长和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交流轮岗工作,激发校长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消除校长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身心疲惫感,不断激发其内在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激情,提高校长教师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应坚决杜绝运用行政措施简单生硬、粗暴强制交流的现象发生。

例如《意见》中所提到的“在职务评聘工作中,要将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累计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务的重要条件。城镇学校交流到乡村学校、优质学校交流到薄弱学校的教师,表现突出且符合初、中级职务晋升基本条件,在交流后的学校有岗位职数的情况下,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教师交流到新的学校后,按原有的教师职务及岗位细分等级予以聘用。优先任用具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管理岗位任职经历且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担任校长。”还有“在工资福利、培养培训和表彰奖励等工作中,要对参与交流的校长教师实行优惠倾斜政策。要切实保障参加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降低,且坚持在绩效工资分配中适当予以倾斜。优先保障交流校长教师使用教师周转房。优先安排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国培”“省培”和各级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对参加交流轮岗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校长教师,坚持在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工作中予以倾斜。”这些良好的政策都应一一得到落实。同时,学校要明确交流校长教师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将他们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履职绩效跟学校、年级、班级的进取目标打桩定位、捆绑落实。通过学校组织的系列活动,挖掘并有效发挥交流校长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拉近相互心理距离,增进师生感情融洽,进而合力提升学校的社会信誉度、美誉度。

五、严格过程管理、强化纪律遵循是交流工作的制度保障

为确保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落到实处,焕发学校新的旺盛生命力,对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实行科学严格的过程化管理尤为突出重要。一是学校要加强对交流校长教师的工作常态化跟踪,对交流校长教师的上课、辅导、坐班、开会、活动参与等常规工作落实情况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绩效等记录在案,进入业务档案。二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人事管理跟踪,定时不定时地对交流校长教师的履责情况跟踪考察,并将学校、师生、同事和社会反馈的信息予以客观综合,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档案,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经历纳入人事档案管理。

六、榜样示范,是交流工作顺利开展的催化剂

篇4:徐集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

关键词 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困境 机制 创新

近年来,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我国陆续出台了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响应国家的政策,解决我国在义务教育师资均衡方面所面临的难题,各地纷纷开展了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践探索。经过几年的试点工作,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一定时期内缓解了“择校热”带来的诸多问题,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很多学者对教师在交流和轮岗中所遇到的困难作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教师交流轮岗的运行机制问题。本文针对我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具体运用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创新我国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的一些意见。

一、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缘起及本质

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全称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制度,又称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它是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均衡,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其所属行政区域内的教师,在不同学校间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任教的制度[1]。从2006年首次在全国提出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的议案以来,将近10个年头,这期间教师交流轮岗成为研究的热点。最先推行教师交流轮岗举措的国家是韩国、日本、美国等,其中韩国是典型代表。历经几十年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探索,实行公立学校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在韩国历史上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韩国,所有公立学校教师以5年为一个轮岗周期定期进行校际轮换。这一制度作为缩小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师资队伍水平差距的机制,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2]。面对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在借鉴它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也开始了教师交流轮岗理论和实践的本土探索。

教师交流轮岗的本质,即实行教师交流轮岗的出发点,各国基本一致,就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然而,各国在地理环境、经济实力、政治制度、社会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对教师交流轮岗的本质认识略有不同。我国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对一部分学校采取的“优先发展”策略等各种因素,使得义务教育倾向于向城镇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则不断被冷落而逐渐衰落。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实现区域内校际师资均衡配置而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而有序地流动轮岗。因此,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教师交流轮岗的本质。

二、我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困境

一项教育政策的执行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偏差现象。所谓偏差现象,就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来的政策目标,从而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3]。因此,我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也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找到这项政策发生偏差的原因,即实施该政策的困境。

我国实施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政策的初衷,并未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的均衡配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

1.为薄弱学校派送优秀教师,却很难保证其教学质量

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下,很多优秀的城镇教师被调往农村的薄弱学校进行交流和支教。正常情况下,其他条件不变,优秀的教师资源与教学质量应该成正比,这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对于在薄弱学校进行交流、支教的优秀教师来说,他(她)们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轮岗教师对轮岗学校缺乏认同和归属感。虽然这些教师或是原来学校的骨干教师,或是名师,但是因为不能完全认同所支教的新学校,始终认为自己属于原来的学校,所以不会全心全意投入轮岗教学,只为完成任务而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面对新来的教师时会产生排斥感。学生对轮岗教师缺乏信任,对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的熟悉和认同也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重新与新老师建立师生关系。基于学生的心理和成长规律,即使再优秀的教师也很难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学生基础薄弱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尽管为薄弱学校提供优秀教师进行交流任教,却很难保证这些教师带来良好的教学成效。

2.轮岗教师管理方式不当

如何对交流轮岗教师进行有效管理,一直是执行轮岗政策面临的一个难题。一般而言,轮岗教师暂时“脱离”与原来学校的工作关系,并与所轮岗的学校建立暂时的工作关系,然而在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下,轮岗教师的工资、人事关系仍然在原来的学校,并由原来学校负责发放工资和福利。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教师在轮岗期间处于无真正管理主体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轮岗期间,教师本身不在原来学校,与原派出学校只剩下工资关系,这时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从得知,因此,原派出学校对教师的控制基本无法实施。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没有与轮岗学校建立稳固的工作关系,在轮岗学校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工作,从而对轮岗学校独有的教师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产生一定的排斥,使得管理效果欠佳。可见,在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下,学校既有的教师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对轮岗教师是行不通的。

3.教师交流轮岗评价与监督不到位

对轮岗教师的评价与监督不到位,是贯彻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所面临的又一重大困境。由于轮岗教师的人事关系属于原派出学校,人却在其他学校工作,因此,原派出学校通常疏于对教师的评价与监督。在轮岗学校,由于轮岗教师与本校其他教师身份不同,采取的评价方式往往也不一样。对于本校教师,学校通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且将考核与激励挂钩;而对于轮岗教师,由于学校唯一期望的是他们能够给学校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用终结性评价成为必然的评价手段。

从轮岗教师的角度来看,来自城镇的教师内心渴望早日回归本校,“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平时的教学工作,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交流轮岗评价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评价与监督密切相关,教师交流轮岗评价的不足导致教师交流轮岗监督的缺失。

三、我国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chane”,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将机制运用到不同领域就形成不同的机制。如教育机制指的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4]。由此推断,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就是教师参与交流、轮岗活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而机制创新,是各要素之间不断优化组合、革新创造的具体方式。因此,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的创新可以理解为:优化和革新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各部分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

1.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创新

教学质量的保证依赖于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及其有效运行。一个有效运行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既能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监督、考核,又能为学校的教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5]。因此,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创新旨在为良好的教学提供先进、科学、有效的运行方略和途径。

首先,在选派轮岗教师之前,应充分考虑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派往交流轮岗的学校,这样保障了教师与轮岗学校的融洽与协调,消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对准备进入轮岗学校教师的教学教案、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设计的教学目标进行仔细审核,然后对通过审核的教师进行农村或城镇教育教学的思维训练和方法培训,使其在差异较大的学校的教学能够得心应手。

其次,针对轮岗教师自身的情况和教学水平来安排相应的班级教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同时,应对接受轮岗的班级和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来接受新的教师,以便使其很快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

最后,原派出学校应对教师的整个轮岗过程进行跟踪。教师所在的轮岗学校应积极配合,将轮岗教师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及时反馈回原学校,以便作为教师日后返校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如此一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轮岗的目的。

2.人事管理制度的更新与完善

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与当前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不太吻合,因此,更新和完善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成为当务之急。有学者提出“县管校用”的人事管理制度,笔者对此不太认同,原因有两个。其一,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和调配教师的交流轮岗容易引起管理的“僵硬化”,直接导致教师交流轮岗流于形式;其二,若由上级行政部门调配轮岗教师,表面上看来能最大化整合资源,实质上没有有效利用教师资源,因为教师的实际情况学校比上级主管部门更清楚。

公立中小学具有办学自主权[6]。因此,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任制的趋势下,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人事制度下对交流轮岗教师的管理实行聘任制管理较为合适。轮岗教师与所调往的学校签订聘用合同,轮岗结束后返校时与原来的学校再签订合同,这样轮岗教师的工资人事关系跟随个人而流动;同时,考核教师的业绩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手段,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轮岗教学,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3.评价与监督机制的创新

创新教师交流轮岗评价与监督机制,主要在于建立多元的评价与监督方式。

首先,在选派之前,学校应对轮岗教师进行多方面的选拔考核,在了解教师各方面基本情况的同时对其作出初步评价。再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形式,利用校长、教师和学生对轮岗教师进行评价,这样多维度的评价主体会更加客观和公正,从而对轮岗教师起着更大的激励作用。

其次,要使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互相交流轮岗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套完整的评价体制作为引领是有必要的。在轮岗的各学校,应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评价更加科学和客观。

再次,在城镇和农村学校组织统一性的考试。考试是检测学生和考核教师的最简单而客观的评定方式,也是考证交流轮岗制度实施效果的评定手段。地方教育部门或者轮岗制度的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城镇学校的学生和乡村学校的学生进行统一的学业考试。这样不仅可以检测城镇与农村教学质量的真实差距,还可以判定在薄弱学校交流轮岗教师的帮扶效果。应在轮岗之前、轮岗期间和轮岗结束时都组织这种考试进行考核,这样不仅有利于交流轮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更有利于制度实施效果的不断提升。

最后,加强教师交流轮岗的监督、提高监督的透明度是创新教师交流轮岗监督机制的重要举措。由于监督不力,轮岗教师不能及时掌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政策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因此,应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政策的执行状况。实行群众监督和管理者、轮岗教师、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相结合的多元、立体监督机制。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懒散、懈怠的教师加以惩罚,以唤起教师的监督意识。

参考文献

[1] 马焕灵,景方瑞.教师轮岗政策实施问题检视[J].中国教育学刊,2009(6).

[2] 赵允德.韩国中等学校教师轮岗制度及其特点[J].教师教育研究,2014(3).

[3] 吴志宏,陈韶峰,汤春林.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孙绵涛,康翠萍.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J].教育研究,2006(12).

[5] 符建湘,傅晓军.高等学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思考[J].评价与管理,2006(4).

[6] 黄启兵.教师轮岗制度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篇5:徐集小学法制副校长工作总结

辛月顺

自担任莒镇乡徐集小学法制副校长以来,我本着为在校师生创造良好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环境的决心,从参与学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到法制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上好法制课,定期与教师和学生面对面谈话,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整理学校及周边环境,组织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全了打造了“学生安心、家长放心、学校称心”的教学环境,受到全校师生、乡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下面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参与学校依法治校和普法教育,做到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对学校法规、法制、安全等问题,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规范管理出谋划策,帮助学校制定依法治校和普法教育工作规划及实施方案。例如怎样利用学校有效资源和原有教育形式,从小处着手,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利用升旗前讲话时间,组织学生围绕校园、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学法守法演讲;利用校园广播每周播放一次法制教育专题篇;定期召开家长会,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常识,力求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配合、监督。这些举措都得到了学校的采纳,使师生在每一次小活动中都能受到法的教育,学习更多的法律常识,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指导学校抓好治安防范工作,帮助学校建立健全保卫制度,加大值班值宿力度,稳定校园秩序。现在中心校与中学都建立了保卫制度,在学校上课期间,实行封闭式管理,实行出入校门人员登记制度,安排干部值班,协同门卫,严格控制管理进出大门的人员和校门口的治安环境。校门口不三不四的社会闲散人员大大减少,校园秩序稳定,学生及家长安全感大大加强。

三、定期组织开展法制教育课,使师生及家长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我们每学期都要定期到学校组织开展两次法制教育课,涉及内容包括《交通安全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通过讲解这些法律、法规,使师生及家长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了我国法制体系,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学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得到加强。

四、协调有关部门整顿校园周边环境,特别加大对社会不良文化的清查力度,有效净化了校园环境。社会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使青少年不受有害毒素的侵害,及时协调乡文化站站、综治办等有关部门,组织警力不定期地对校园周边的商品店面进行清查,决不让学校周边有一点点污染,不让学生受到侵害。

五、针对个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1、针对个别学生信奉江湖“义气”、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以致走上歧途,我们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并配合学校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跟踪教育。2013年5月份,在值班过程中接到我乡某村村村民报警,称其家中被盗窃。迅速出警到现场后发现是几名学生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引诱,为了讲义气而协同作案。在查明情况后,将几名学生一起带到了派出所,首先教育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在学校开学后,又密切关注这几名学生的学习、思想道德及日常行为情况,对这种具有苗头性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调查教育,使他们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纠正。

篇6:徐集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

青州经济开发区徐集小学

一、指导思想

今年是全面实现“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目标的开局之年,我校将在青州市教育局及开发区教管办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依法从教,规范管理增效益,凝心聚力谋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校风进一步好转。

2、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团队精神进一步形成。

3、德育工作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培养。

4、345高效课堂和郭黎老师“151”快乐教学法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取得进展,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5、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6、做好迎接潍坊市、青州市教育局督导准备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规范学校管理

1、落实管理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职工考勤请假制度、教师值日制度、外访人员登记制度、师生外出登记制度、教学研究制度、家校联系制度和学校财产管理责任制等学校管理制度,把教师落实制度的情况作为教师年度工作考核、评先奖优、职称评聘、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2、深化校务公开。要认真贯彻落实青州市“少说多干,狠抓落实”精神,将教职工代表大会、行政会议、教职工会议、家长会、家长委员会、校务公开栏、队刊、给家长的信等多种形式及时公开学校重大决策、改革方案、教职工评先奖优情况、财务收入情况、招生情况等内容,不断规范校务公开工作。

3、接受民主监督。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要虚心听取广大教职工的心声,要自觉接受广大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发挥家长委员会对

学校的检查、监督和协调作用。学校将修订部分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小中高”评定量化方案、教师评先奖优方案等,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二)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要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继续开展以“弘扬高尚师德,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要继续组织教师观看、学习《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系列讲座,进一步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个人都是学校的缩影,都代表学校的形象,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全体教师要增强“我是一名光荣的徐小教师”的意识,时时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努力为徐小添砖加瓦。党支部要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开展 “五比五争”(比学习,争当读书楷模;比敬业,争当爱岗标兵;比爱生,争当帮扶典型;比业务,争当教学能手;比服务,争当奉献先锋)主题实践活动,党员同志要率先垂范,时时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处处成为“一面旗帜”。

2、加强师能培训。要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加强班主任日常工作管理,进一步提高我校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要重视教学骨干的培养,为骨干教师成长创造条件,给骨干教师压担子,鼓励骨干教师通过课题研究、上示范课、开设教育教学讲座等形式,总结、推广教育教学经验,发挥示范作用。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培养,从日常工作中,发现一批工作责任感强、教学能力高、工作成绩显著、善于协作的教师,加以培养,为新校区建设做好干部储备工作。学校将组织老师参加毛笔书法、普通话、教学比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3、活跃教师生活。要积极为教职工谋利益、办实事,要切实关心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增进健康,活跃身心,激发集体感和进取精神。学校将以教师节、元旦等为契机,举行教职工活动。学校将为老师们开展健身活动提供支持,营造温馨和谐、朝气蓬勃的教工之家。

(三)强化德育管理

1、开展教育活动。本学期要通过多种形式,重点对学生进行以下内容的教育。

(1)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举行“祖国在我心中”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建设幸福中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和“队史知识我知道”活动,使广大青少年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十二五”规

划要绘制的幸福中国新蓝图。组织学生参加“生活新变化”秋游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感受家乡变化、感受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强化文明礼仪教育。贯彻落实《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遵循“实践——体验——养成”的教育规律,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以“文明礼仪伴我成长” 为主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以遵守《规范》、《守则》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举办文明礼仪规范知识竞赛、“文明礼仪伴我成长”情景剧比赛、“文明礼仪伴我成长”征文比赛,把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贯穿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切实提升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知礼节、守礼仪的自觉性。

(3)开展“感恩教育”。要切实开展“感谢师恩,爱在永恒”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感激一切善待自己帮助自己的人。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五年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室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心理健康网页等辅助手段,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支持。

2、落实日常检评。要坚持以班风班纪、环境卫生、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为内容的学生行为规范日常检评和“三无”申报制度,定期公布评比结果,以评比促教育,促养成,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

3、拓宽德育途径。要拓宽德育途径,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要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健全家长学校机构,完善家长学校制度,组织家长学校开展活动,举办家长座谈会,举行教学开放日活动,提供家教咨询,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将试行家长义工制度,让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校园安全管理。

4、加强班级建设。班主任老师要加强班级的物质建设、制度建设和精神建设,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温馨环境,构建以学生成长为目标的自我管理规范,培育积极向上、互学互助的良好班风。各个班级的文化建设,既要符合小学班级文化基本建设“十个一”(一面国旗、一句激励语、一张学生行为规范、一面黑板报、一个学习园地、一幅画、一盆花、一个时钟、一个图书角、一卫生环保角)的共性要求,又要充分体现个性特色。

(四)加强教学管理

1、规范课程管理。在继续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强化英语口语教学的基础上,本学期学校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调整。

(1)增加体育锻炼时间。为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充分利用大课间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1小时的时间。

(2)加强写字教学。为贯彻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精神,提高师生书写水平,本学期将加强写字教学,每周设置一课时的写字课,根据低、中、高年段不同要求,开设硬笔、软笔教学,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耐力、毅力和审美情趣,端正写字,方正为人,营造墨香校园,创建写字教学特色学校。

(3)加强活动类课程管理。为有效提高活动类课程质量,本学期将进一步加强对活动类课程的管理与指导,把原本分散的时间集中起来,两节连上,有利于活动组的指导。各活动组、各班级要按照教学计划在相应的活动场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学校将加强对活动类课程的检查。校级活动组要加强对优秀选手的培训,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活动。学校也将举行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以多元化的内容,激发、稳定、强化和发展学生对各类活动的兴趣。

2、优化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不断优化日常课堂教学。教研组要坚持每周的教研活动,老师们要做好周前备课工作,开发课程资源,合理使用多媒体,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做到“三维”目标和谐共生,师生和谐相处,学习方式和谐交融,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将加强教学质量监督,通过随堂听课,定期检查教师教案、作业布置、批改的情况,力求使每个班级的合格率与优秀率双达标。要抓好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

3、改革评价制度。要继续遵循全面性、鼓励性、发展性的原则综合评价学生的素质,确实使用好“成长记录袋”、表扬卡。要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实现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使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五)优化后勤管理

1、加强财务管理。学校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实行收费公示制,做到规范收费,接受社会的监督。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票款分离”制度,学校财务收支全部纳入市教育局会计核算中统一管理。

2、美化校园环境。暑期学校已对两排教室墙壁重新进行粉刷、修缮,对部分年段教室的课桌椅、教师办公室、进行更换。学期初仍将根据实际需要对部分设施设备进行维修、添置,做好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

3、加强校安管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学校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切实抓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1)建立责任制度。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签订并落实 “安全保卫工作责任状”,确保师生安全。

(2)落实安全措施。要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队会等时间,通过广播、、宣传栏、黑板报、学校的《徐小周报》等渠道,组织开展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校舍安全、等安全教育活动,举行《突发事件应急疏散预案》演练,增强学生防范未然的意识,提高学生自救自护的能力。积极参加创建“交通安全文明学校”活动,开展“文明交通进校园”宣传月活动,增强学生交通文明和社会公德意识。继续与高柳派出所、青州交警八中队等部门配合,进一步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及学生安全管理,构建安全稳定的育人环境,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

篇7:徐集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

实 施 方 案

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进一步规范各学校办学行为,创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上级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以规范办学行为为重点,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建立健全工作监督、检查、督导、责任追究制度,全面纠正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工作任务

科学合理统筹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合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按照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增加考试科目课时,不得减少、挪用科学、品生(品社)、体育、音乐、美术等考察科目和非考试科目的课时。

2、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及作息时间

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过6小时,早晨、晚间、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不上课;上午到校时间不早于7:30,上课时间不早于8:00,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学校的课程计划安排和作息时间表要向学生和家长公布。

3、严格控制作业量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1小时。教师布置作业必须坚持“精选、批改、讲评”原则,以教师能全批全改为作业量的上限,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学生家长代为评改作业。

4、规范作业要求

小学文化学科要有规范的作业本,严禁让学生利用作业纸代替作业本写作业。教师要根据学段和学科特点及《徐集教办学生作业书写、教师作业批改要求》,建立学生上交及教师批改情况登记制。严禁私自组织学生购买教辅资料,不搞题海战术,不布置未经筛选的作业,不布置无效的机械重复性作业,对试卷和练习,教师事先应仔细做完,删除错题、偏题,有所取舍后才能向学生发放。作业批改要及时、准确,批语提倡使用个性化的语言;作业批改应以教师全批全改为主,学生自主评价、自主订正与学生间互评为辅;作业批改所使用的符号要规范、统一,1

评定结果采用等级制,教师要签写批改日期。作业批改后,要及时进行讲评反馈,并督促学生更正,更正后教师要及时批阅。

5、建立和实施学生课业负担公告制度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作业布置制度,如家庭作业申报制,班主任协调家庭作业总量制等,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作息时间、日作业量要求、课外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进行备案管理,并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信、学校公示栏等途径向家长和社会公告,同时公布校长接待日、举报信箱、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监督。

6、建立和实施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

(1)加强对学校的监控。县教研室、教办把减负工作作为评估学校的重要指标,增加在年度评估中的比重。另外,教办每学年对学校进行一次专项评价,对工作突出、成效明显、成绩优秀的学校和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

(2)建立并实施学校课业负担自我监测制度。教办减负工作领导小组对各校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或电话与家长沟通、下发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课业负担情况,作业批改情况进行监控,并将检查结果全校通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建立家长监督机制。各学校要将减负措施及时告知家长,通过问卷调查或家长会等形式,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对学校和教师的减负工作给予评价,并建立备查记录。家长对学校或教师有意见的,可随时通过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等向学校或教办反映。对实名举报,凡报必查,有错必纠。

7、建立和实施减负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职责。教办与校长、校长与教师层层签订减负工作责任状,明确责任。加大对减负工作的责任追究力度,对出现违规办学行为的学校,在各级各类评先评优中一票否决,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追究学校主要领导的责任,在取消其晋级、评先评优资格的同时,视违规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党纪和行政处分。对违纪教师除在评职、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一票否决外,视违规情节给予扣发绩效工资、通报批评、调离现工作岗位、解除聘用合同等处理。

8、加强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各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访、致家长书信等形式,做好对家长的宣传工作,引导家庭与社会理解、支持学校规范办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措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学校规范办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工作布置阶段。(11月10日---11月15日)

教办组织召开各学校校长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布置会,学习《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减负齐鲁行”系列活动的通知》(鲁教基字„2014‟11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通知》(鲁教基字„2013‟17号)文件精神,解读我县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施方案,提高各单位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做到人人清楚,责任落实。

各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召开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布置会,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成立学校减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校减负工作方案学校存档,并于11月15日前将减负领导小组、工作方案以电子版形式发送教办邮箱。

第二阶段:学校自查阶段(11月16日---11月19日)

各小学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对照本实施方案进行自查自纠,做到即查即改,结合实际情况写出自查报告,并于11月19日前以电子版以电子版形式发送教办邮箱。

第三阶段:重点检查阶段(11月20日---12月10日)

1、教办组织有关人员对所有小学进行实地检查,采取听汇报、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形式了解学校此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对于违反本方案要求的学校,一经查实,教办将进行通报批评。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学校和个人,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2、迎接县教体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检查。第四阶段:改进提高阶段(12月10日---12月底)

各小学根据自查及上级检查结果,调整改进本校减负工作,将本方案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标本兼治。通过校本研训、课改研究、教育理论学习,增强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扎实开展教学方法研究,深入进行学生作业、学生考试和学生评价工作的研究,提高减负工作成效。

第五阶段:巩固深化阶段(长期坚持)

各学校要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进一步巩固深化减负工作成果,根据活动有关精神,总结经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切实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篇8:徐集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有关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集中在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研究和教师资源流动方向的调节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教师聘任制的必要性论述, 制度与经验介绍, 教师聘任主体、教师资格、教师聘任合同、教师权利救济等方面。这些研究都强调对当前教师聘任制度进一步完善, 以适应中小学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形势发展。但是, 鲜有学者对教师聘任制本身进行反思性研究。后者的研究针对我国学校之间教师资源不均衡的现象, 提倡引进日本和韩国的教师交流制度。但是, 还没有学者对教师聘任制和教师定期交流制的结合问题进行过探讨, 究其原因是聘任制下的教师身份是专业技术人员;而定期交流制下的教师身份应该是公务人员, 其结合点存在矛盾之处。

教师聘任制是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出现的必然产物。教师聘任制具有聘任关系平等化、聘任关系契约化、聘用过程社会化和公开化、聘用机制竞争化等优点。计划经济时期, 教师的录用、任命和调配等管理工作都是通过计划与行政的形式和手段进行的。其弊端是用工形式僵化、教师流动渠道不畅、竞争意识缺乏。教师聘任制的实施推动了校际校内的竞争,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僵化的教育人事制度, 为学校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改变了铁饭碗和人浮于事的状况, 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相适应的人事制度, 其大方向和基本措施是正确的。

教师聘任制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困难: (1) 很多地方教师聘任制在1999~2002年进行过一段时间后, 要么陷入停顿状态, 要么徒具虚名, 要么校方说了算, 缺乏合法程序。 (2) 学校人事安排更加复杂化, 落后地区师范毕业生实质上仍然实行分配与调动的形式, 同时夹杂了学校聘用制度, 教师处在多重人事关系中, 人事变动中权力寻租和行贿受贿行为屡禁不止。 (3) 教育主管部门人事宏观调控能力降低, 区域发展教师资源失衡严重, 城乡和东西部之间教师待遇差别增大。一批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从乡村流向县城, 从县城流向城市, 从西部流向东部, 并且流失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 造成城市、城镇、发达地区学校教师富余而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师缺乏的现状。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中心学校教师拥挤而一般学校、薄弱学校、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缺编[1]。区域间教师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认为, 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学校实施教师聘任制不力, 而是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本身固有的缺陷所致, 即单一的教师聘任制不符合基础教育 (尤其是义务教育) 阶段的教师管理要求。

二、中小学教师身份的公务性质

从职业性质上而言, 中小学教师与市场经济中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和自由劳动力之间还存在差别。中小学是国家为实现国家教育权和公民受教育权的特定目的而设立的公益性机构, 学校行使的是法律授权或教育行政机关委托对教师行使管理的职能。学校与教师构成的关系主要由行政法而不是全部由劳动法调整。中小学教师从职业性质上来说肩负着国家的委托, 执行国家意志, 必须实现国家目的, 代表国家对接受基础教育的公民履行政府责任。《教师法》第三条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法》第八条教师的义务第二款规定, 教师要“贯彻教育方针……”第三款规定“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法制教育……”这些规定表明了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公务性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自由劳动者也有一定差别, 单一的市场自由聘任制难以保障教师的权利, 如工资福利待遇等, 也难以保证其义务的履行, 如忠诚于国家和不能罢工等政治要求。从这一点而言, 计划经济时期教师作为公务员的身份和工作派遣与调动制度也不是全无理由。

事实上, 当前西方国家大都仍然把中小学教师定位为公务员 (如在法国、德国、瑞典、意大利、比利时、芬兰、葡萄牙等) , 或公务雇员 (如英国和美国) 或教育公务员 (如日本) 。教师候选人由政府公开选拔, 择优录用。公民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教师职位后, 其身份就是国家 (或地方) 公务员, 适用本国的公务员法或根据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而专门制定的教育公务员法。他们的职业由国家及地方公务员法来规范, 纳入国家公务员行政管理系统中, 工资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承担。

在德国, 中小学教师归属公务员系列, 其法律地位适用联邦《公务员法大纲》、各州公务员法与薪俸法, 以及其他特别法令, 享有公务员法规定的各项权利, 如财产性请求权、人事代表的参决权、人事档案阅览权等等, 此外还享有一些特殊的权利, 如教育自由权。但是, 教师的某些权利也受到限制, 例如中小学教师享有工会或职业团体组织权, 但不享有罢工权;依公务员法, 教师负有忠诚、服从、职业守密、不收受馈赠等义务[2]。

在日本, 国立中小学教师享有地方公务员身份, 适用《国家公务员法》, 地方中小学教师享有地方公务员身份, 适用《地方公务员法》的各项规定。但是中小学教师工作性质和条件方面, 又区别于国家机关公务员, 单独有《教育公务员特别法》。根据法律规定, 非因法定事由, 教师不被降职、免职或处分, 同时, 教师的争议权 (如罢课) 受到禁止, 关于组织权、集体交涉权等基本劳动权利受到特别限制[3]。

英、美两国公立中小学教师是国家的公务雇员 (Public Employee) 。公务雇员在身份上兼有公务员和雇员的两种特征。教师的公务员身份, 是指教师主要由地方政府任用, 教师享有公务员的某些特权, 与地方政府在行政上是隶属关系。法律规定, 教师采取忠诚誓言宣誓以支持宪法和政府, 反对任何武力或暴力颠覆, 在工作义务和个人、财政、政治或家庭利益上与政府保持一致, 没有冲突等。教师的雇员身份, 是指教师与地方教育当局签订聘任合同, 约定任职期限以及与地方教育当局签订合约, 一经试用合格非罪犯或不道德、不合格不能被解聘。教师的雇佣和解雇不适用于一般的劳工关系法, 也不适用于国家公务法律条款, 而是由仅适用于学校雇员的法律明确规定[4]。教师的公务雇员制度, 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在自由聘任的前提下政府能够对教师资源进行调控, 另一方面能够按照公务员的法律保障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基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性质及国外对其法律地位的规定, 我们认为, 应重申教师的公务性, 在身份上重新确立公务员身份, 为教育人事部门在局域内学校之间的教师数量调节和流动的合法性确立依据。在此基础上参照美国教师聘任制度、日本教师交流制度, 并结合我国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聘任和交流制度改革设计, 重构我国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

三、中小学教师聘任制与交流制的结合

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源的不均衡问题, 不是仅仅对教师聘任制本身进行修修补补就能解决的。不可否认, 规范化的教师聘任制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平衡教师资源的问题, 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 教师的自由聘任制度正在加剧教师资源的不公现象。自由聘任的后果是那些有能力、有关系的教师拥挤于条件优越的东部地区学校、城市学校、示范学校、重点学校和中心学校, 而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则是那些能力相对低下, 缺乏社会资本的教师或基于出身限制在居住地的人员。理论上认为, 在劳动力自由聘任的市场经济中, 薄弱学校、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资源问题也可以通过市场中的自由聘任方式解决, 比如要推动教师从优越环境向不利环境的逆向流动,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给这些地区的教师设置特别优厚的待遇, 我们不用担心没有老师, 或者优秀教师去这些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安心从教。但是考虑到广大农村及其落后地区的学校数量上占据优势, 尤其是国家的教育财政紧张状况, 这种做法实践上行不通。同样, 平衡地区间教师资源的手段, 如提高工作环境条件、改善学校间、家校间的交通状况等规划短期难以实现;强行留置、惩罚性遣送部分教师或新生调配至艰苦地区长期任教, 既无法调动这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不符合民事性质的教师聘任制的平等性, 违反公平原则。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本身为权力寻租制造了机会, 成为教育主管领导收受贿赂屡禁不止的腐败渠道之一[5]。公平问题只能用政府公权力去解决而不能由市场职能去调节, 这是基础教育对政府责任的要求。以下, 我们以美国和日本的中小学教师任用制度来看政府在人事管理中的职责。

美国学区的教师聘任制度。美国教育采取地方分权制, 学区作为教育的基层行政机构, 它位居学校之上, 对教师聘任总体上作出指导、调节与控制。教师聘任以招募开始, 经录用和分配工作两个阶段, 最后以地方教育委员会与被聘者签订聘约为终[6]。 (1) 招募。招募工作主要由学区管理者负责, 根据当前及长远对教师的需求, 由学区人事关系部主任在报纸和杂志上公开刊登招聘广告。公开的有关空缺职位情况包括校名、年级、学科、职位的资格要求, 工作量、报酬以及申请程序等; (2) 录用。应聘者向学区递交申请表及相关的书面材料, 主要包括毕业证、教师许可证、测试成绩单、健康证明以及推荐信等。面试选拔委员会 (由学区课程与教学部主任、人事关系部主任、学务长助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务长各一名、空缺职位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学科、年级主任组成) 通过提问、交谈、笔试等方式全面考察申请人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性格特点、交往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素质, 考核合格后由学务长提出录用的建议; (3) 分配工作。选拔委员会向学区教育委员会或学校董事会推荐, 并由学区教育委员会或学校董事会决定聘任, 签订聘约, 试用期三年。应聘者的工作安排等细节性的具体的操作过程由校长全权负责。签定长期聘约的教师, 若在试用期获得学区和学校管理者的好评, 可申请转为终身聘用。获得终身聘用资格的教师受终身聘用法的保护。

在美国, 学校与教师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都在合同中明确体现出来。教师聘任一般都包括两份合同:一份是由教师工会与地方学校董事会签订的集体合同, 来构架教师聘任的一般条件;另一份是学区与教师个人签订的合同, 在集体合同基础上更加具体详细地规定某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由教师个人与学校董事会签订, 只对个别教师有效。教师也可以拥有关于训练或其他额外任务安排的单独或补充性合同。

可以看出, 美国的教师聘任体现出以下特点:学区在教师聘任中起着组织、领导和调配的作用, 学校董事会与教师工会及教师签订聘任合同的方式来规定学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规范学校和教师的行为, 调节学校和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 细则明确具体, 易操作。

日本中小学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是指以促进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和满足教师专业全面发展为目标, 所有中小学教师在一所学校任教若干年后, 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需要, 规定教师在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进行定期流动的制度。在日本, 中小学教师的定期流动属公务员“人事流动”, 如升迁、调离、流动换岗及自然减员、退休等范畴。教师的定期流动带有义务性质, 日本法律规定, 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教师的人事管理权限集中于县一级教育主管部门。按文部省的要求, 日本中小学实行教师定期流动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以及多样的经验积累;二是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保持学校之间的水平均衡;三是打破封闭状态, 保持学校办学的活力。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的政策规定, 流动的对象分为几种情况: (1) 凡在一校连续任教10年以上以及新任教师连续6年以上者; (2) 为解决定员超编而有必要流动者; (3) 在区、市、街道、村范围内的学校及学校之间, 如教师队伍在结构上 (专业、年龄、资格、男女比例等) 不合理, 有必要调整而流动者。另外, 日本对不应流动者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如任教不满3年的教师、57岁以上未满60岁的教师、妊娠或休产假期间的教师、长期缺勤的教师等。具体做法是, 每年11月上旬由县一级教育委员会发布教师定期流动的实施要旨, 内容包括地区的指定, 有关原则、要求等。全体教师都填写一份调查表, 其中包括流动的意向, 最后尊重本人意愿并与之商谈后由校长决定人选, 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核, 最后由县 (都道府) 教育委员会教育长批准 (校长则由教育长直接任命换岗, 本人也可以提出申请) 。到来年的4月新学期前全部到位[7]。

日本教师流动的特点是实施过程由政府全程组织和管理, 教师流动过程中政府主导色彩较浓。日本没有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分, 学校教育质量差别不大, 中小学教育发达且均衡化程度高, 这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教师的定期交流制度。教师交流制度对提高教师素质和工作热情, 积累丰富经验以及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保持学校间的均衡发展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特别是对偏僻地区的薄弱学校状况的改善, 意义更为显著。据日本文部省1995年统计, 当年在不同种类学校之间流动的教师有12268人。其中, 小学教师84.2%转任到初级中学;初中教师84.2%转任到小学;高中教师85%转任到了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到小、初、高的比率分别占40.4%、27.5%和32.1%。偏僻地区学校同其他地区学校之间以及不同类型学校之间教师交流的比例大致平衡[7]。

就我国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而言, 我们不能回到计划经济时期单纯的任用与派遣制上去。但是, 考虑到中小学教师基于其教书育人, 为民族素质打基础等公务性职业特点, 纯粹的市场化聘任制度也不适用于中小学。此外, 我国的教师聘任制规定聘任是在学校法人和教师之间进行, 但是, 我国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差别很大, 势必影响到教师聘任状况。同时部分学校, 如某些村学校、教学点实际上缺乏法人的教师聘任行为能力。因此, 引入定期交流制度, 在教师聘任制中保障学校的用人自主权, 同时加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整体管理和调配能力, 教师的聘任权力适当上移是合理的。参考美国和日本的教师人事制度, 以及我国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中的技术类公务员的聘任和异地交流制度, 有必要把教师的身份定位为专业技术科类公务员。惟有如此, 才能从法律上保障教师权利的享有和责任的履行, 使“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要求具有合法性, 保障教师的福利, 杜绝中小学教师罢教问题。这是定期交流制度实施的先决条件, 也是当前教师人事改革问题困境的症结之一。

四、教师聘任制中定期交流的政策与法律保障

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实施是市场经济建设中教育改革的一个必要环节, 该制度加大了教师工作的活力, 但同时也引起了教师资源的过度不平衡, 引进定期交流制度可克服其缺陷。实施定期交流制度并不是说回到过去的教师任用和派遣制度上去。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制度与定期交流制度并不矛盾, 这两个制度的结合是指:教师的录用与流动要通过县、区教育人事部门总体规划、调节和管理。县、区对各类学校定岗定员, 对不同类别、级别教师分类管理。教师人事制度上总体坚持聘任制, 教师与学校双向选择。同时, 学校与教师的选择在政策与法律规定的流动的条件和范围内进行, 如教师的教龄、年龄、身体状况和学校的类别、位置、交通、医疗、自然条件和工作环境等等。聘任主体是县、区教育人事部门和缺编学校领导。实施过程是:根据个人愿望和学校需求, 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县、区教育人事部门录用和确定交流人员后, 根据其条件与学校类别派对, 然后这些教师与学校进行双向选择来聘任。建立教师聘任制与定期交流制相结合的人事制度, 能够解决当前教师资源严重不平衡现象, 提高经济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够提高教师教育中的校本培训水平, 推动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能够降低中小学应试教育强度, 使学校能够可持续发展。教师聘任制与定期交流制相结合的人事制度吸收了大陆法系国家的中小学公务员制度、英美国家的中小学公务雇员制度和学区聘任制度, 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定期交流制度, 密切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中小学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现状, 有利于理论上完善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

教师聘任制和定期交流制度相结合, 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与之配套的法律措施与制度建设。一是规定教师定期流动的义务性, 流动的程序、流动的期限、流动教师的待遇等要求。二是在教师职称与资格晋升、教师健康与生活状况、学校资源硬件、生活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三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行教师的社会化管理是降低教师流动的风险, 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促进城乡教师定期流动的重要支持因素。

中小学教师的人事管理权应该上移于县级教育人事部门。在公平原则下, 各县、区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制定聘任与交流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层面的政策。每个教师 (包括) 除年龄 (如男性50岁, 女性45岁) 、身体条件特殊外 (如某些疾病) 都定期 (如在同一学校工作3~6年后) 进行学校之间的交流, 并且其流动状况作为职称评定和福利待遇变化的依据。如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学校工作的经历作为晋升上一级职称和提高工资待遇的必备条件。除了实现发达地区之间的教师流动外, 还要落实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教师流动。

制定改善落后地区学校条件的政策是顺利实施聘任与交流制度, 平衡教师资源的关键。这些政策主要包括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聘任教师, 统一管理人事、工资, 统一配置师资;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尽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为教师流动创造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增加农村地区教师津贴等优惠政策;在核定绩效工资时, 应向农村教师倾斜, 使农村教师的待遇高于城镇教师;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 对长期在农村任教的教师给予政策倾斜等等。

参考文献

[1]薄建国.中小学教师劳动用工制度的完善——兼议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与路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8) :31-34

[2]徐广宇,教师身份的类型及其法律保障——兼谈我国教师身份及其法律适用.上海教育科研, 1995 (1) :8-10.

[3][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717-719.

[4]黄崴, 孟卫青.英、美、法、德、日中小学校教师法律地位的比较.比较教育研究, 2002 (6) :12-13.

[5]薄建国.代课教师的政策与法律问题———兼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与定期交流制度.中国教育法治评论 (第四辑) , 2006.234.

[6]陈驾.美国对中小学教师的管理.外国教育资料.1993 (1) :47-48.

上一篇:梁平县农委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下一篇:广元之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