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违整治情况汇报

2024-04-09

双违整治情况汇报(精选8篇)

篇1:双违整治情况汇报

自20xx年1月1日制止“双违”工作开始以来,白云办事处抽调各个站、所、室的精兵强将成立了制止“双违”监察执法中队,中队下设两个分队,每队10人,每天对辖区内的“双违”情况进行全面巡查,发现情况及时制止和处理。

为了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健全机制,白云办事处在20xx年6月出台了《白云街道办事处关于加强违

法建设违法用地查处工作的规定》。按照此规定的要求成立了制止“双违”信息举报中心和制止“双违”办公室,信息举报中心主要负责收集、接听各个渠道上报的“双违”信息,并及时传达给执法中队,更全面,更及时的处理情况;制止“双违”办公室主要负责“双违”工作资料的整理、总结、上报,同时监督制止“双违”执法中队对“双违”建筑的拆除处理情况。此规定对“双违”治理工作从宣传、发现、处理以及到后续的监督管理各个工作环节都制定了明确的管理办法,把办事处“双违”办、党政办公室、办事处纪检会、制止“双违”监察执法中队、社区、村作为具体责任主体.采取统一领导、部门联动、综合整治、互相监督的制止“双违”工作长效机制。规定了一套完整的“双违”治理工作的工作流程。抓紧抓实抓好,坚决遏制双违行为,做到守土有责。并完善了保障体系。拨出专项资金、专门交通工具、专业拆除器械,确保巡查、拆除、制止工作的有效开展。

20xx年9月白云街道办事处出台了《白云办事处居民建房规定》,对建房条件、建房申请、建房复核、建房监督各个环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管理措施。规范了正常建房的申请渠道,并打击了违法建房的行为。

20xx年1月1日至20xx年5月16日期间,白云办事处共有存量“双违”10户,制止“双违”监察执法中队已联同规划、土地等部门对这10户“双违”建筑进行了彻底拆除(附件1)。20xx年5月16日以后新增“双违”7户,制止“双违”监察执法中队也已联同规划、土地等部门对这7户“双违”建筑进行了彻底拆除。

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极大的遏制了“双违”现象的发生。但由于“双违”工作的艰巨性,一些“双违”建筑容易出现反弹的情况,多次制止、拆除仍不见成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白云办事处创立了“’双违’工作两小时回头看”的管理制度,对已经发现并拆除过的“双违”建筑,由所在社区派专人进行两小时一查看,两小时一上报。避免了“双违”行为反复出现的情况,非常有效的对“双违”行为进行了控制。

截至11月20日前,白云办事处对以往“双违”治理工作的具体事件,进行了严格的归档整理,并建立了详细的工作台账。辖区内存量“双违”和新增“双违”建筑的处数、位置、违法时间、处理情况及处理之后的跟踪监督情况都有详细的记录,和完整的工作台账存档。

20xx年初,白云办事处与下辖的各个社区、村签订了“双违”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各个社区、村都制定了本年度“双违”治理工作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及具体的责任追究制度。20xx年6月,白云办事处对2个信息上报不及时,制止工作不得力的社区进行了责任追究,、具体责任人受到了党内警告等处分。办事处纪工委和制止“双违”办公室严格监督各个部门的“双违”治理工作,对各个责任主体实行重奖重罚和责任追究制。做到一周一督查,一月一兑现。

自“双违”治理工作开展以来,白云街道办事处在街道党工委书记韩守业、办事处主任刁晗的带领下,对“双违”治理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全体职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双违”治理工作的历程详细记录,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逐渐完善工作长效机制和具体管理措施。极大地控制了“双违”现象的发生,较好的完成了“双违”工作的各项工作任务。

篇2:双违整治情况汇报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对全县干部职工双违清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党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成立专项工作领导组,局长任组长,负总责,各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精心组织,开展好全县交通运输系统所有干部职工违法用地、违规建设的清查工作。

一是严格要求,明确责任。召开专门会议传达县三治办文件精神,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明确各单位、股室责任人,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落实清查责任。

二是严格程序,如实申报。通知到每一名工作人员,包括病假、请假、借调、驻村人员,所有人员必须亲自填写清查登记表,不准代填代签,不准代按指印。

三是严肃纪律,规定凡存在“双违”行为而没有如实申报,经群众举报或有关部门查实的,对本人和担保人停职停薪,接受县有关部门处理;对存在“双违”行为较多而又没有如实申报的单位,其主要领导就地免职,并接受县有关部门处理。

四是严格审核,全面公示。每名干部职工清查表经单位领导和局领导双重审核,签字把关,全局所有人员统一登记公示表,在局机关和各二级机构分别进行了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经过大量的教育动员和政策宣传工作,我局目前主动申报存在“双违”情况共3人,已经接受县有关部门相应处理。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全体职工干部的法律法规教育,特别是土地建设使用方面的政策学习,为我县有效遏制违法用地和违规建设行为,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城乡建设有序实施,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交通运输局

篇3:双违整治情况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将2010年11月~2011年5月和2011年11月~2012年5月分别作为我院开展抗菌药专项整治前、后的时间段 (简称整治前、后) , 分别从整治前、后我院门诊处方中每月随机选取5日按顺序抽取1500份, 各9000张处方, 对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的样本进行比对, 分析门诊使用抗生素情况。I类切口手术选取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修补术、骨折内置物取出术四类手术, 按住院号随机抽取整治前、后上述病种出院病历各125份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我院网络系统统计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分布、使用金额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抗菌药物指标变化情况见表1, 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见表2,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3, 所用抗菌药物种类分布见表4。

3 讨论

3.1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指征更加严格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卫生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要求二级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控制在20%以内,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60%以内[2]。我院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依据制定了相应奖惩措施, 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责任状, 邀请有关专家开展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培训, 对医生进行考核, 由药剂科对处方进行点评规范医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由表2可知, 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原来38.90%降为22.80%, 但仍未达到卫生部的要求。抗菌处方合格率也有大幅度提升, 整治前一些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 没有细菌感染的证据, 医生由于用药习惯, 往往采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的方案, 整治后这种无指征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3]。

3.2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所改善

整治后Ⅰ类切口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出现下降, 但未达到卫生部的要求。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按要求做到术前0.5~2h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 术后使用抗生素一般不超过24h, 但个别病例超过48h, 甚至超过三天也没有进行药敏实验。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是抗菌药物规范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 需使用时, 要严格掌握适应症、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4,5]。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1999年制定了预防外科手术感染的指导原则, 目前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30%, 用药时间多控制在一天以内[6,7]。整治后我院Ⅰ类切口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和选用抗菌药物种类两个方面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使用率虽有所下降, 但仍居高不下达68.8%。原因除了没有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和医生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不够重视外, 患者通常认为手术后使用抗生素是必须的, 从而干预医生用药, 为避免出现感染而导致医疗纠纷, 医生因此过度依赖抗菌药物。对此除了加强行政手段的干预, 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给予惩处外, 还需要采取措施, 以降低医生因此产生的风险和压力。

3.3 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和结构趋向合理

整治前后我院抗菌药物金额占药品比由原来33.7%降为14.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值由101.5%降为56.4%, 抗菌药物使用率由45.3%降为29.3%。药剂科严格按照规定将在用抗菌药物的种类限制为35种, 对抗菌药物采用分级管理, 控制了抗菌药物的使用金额。有效避免了临床医生为经济利益而使用抗菌药物, 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前提。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是应对耐药菌或多重感染等的常用方法。由于对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等认识不足, 联合用药常存在用药指征过宽、联用抗菌药物种类过多和方式不当等问题, 因此联合用药的不合理性普遍存在, 不恰当的联合用药不仅不会起到期望的效果, 还会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 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和身体负担, 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引起二重感染, 危害患者的健康[8]。整改后门诊一般不允许联用注射抗菌药物, 全院二联用抗菌药比例由34.7%降至22.3%, 三联用抗菌药比例由1.2%降至0.4%, 对需联合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的要求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任重道远, 需要卫生主管部门提供政策指导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要向广大民众宣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科普知识。医院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强化医务人员的专项培训, 利用临床药学人员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的情况, 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措施。同时广大医务人员必须抱有高度责任感, 以优良的专业素养推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实施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变化。方法 对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实施前后抗菌药物使用DDD值、使用种类、占药品比、使用率, Ⅰ类切口手术及部分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实施前我院抗菌药物使用DDDs值、占药品比、使用率分别为:101.5%、33.7%、45.3%;实施后为:56.4%、14.3%、29.3%, 实施后抗菌药物使用种类趋于合理。结论 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的实施, 对规范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具有积极作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其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

关键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朱路.不合理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9) :79-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卫办医政发[2012]32号[Z].北京, 2012.

[3]房徽, 辛玲歌, 李欣.我院2006~2008年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09, 15 (5) :302-3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58号[S].北京, 2004.

[5]王自贵.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36) :168.

[6]Holtom PD.Antibiotic prophylaxis:current recommendations[J].J Am Acad Orthop Surg, 2006, 14 (10) :98.

[7]Barie PS.Mondern surgical antibiotic prophylaxis and therapy-less is more[J].Surg Infect (Larchmt) , 2000, 1 (1) :23.

篇4:双违整治情况汇报

1.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加快示范村建设步伐

2006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扎实推进“百镇千村”和10个整体推进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2010年转入深入实施阶段,启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村镇改造和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按照省里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全省确定了1000个省级示范村,通过努力要逐步达到人口相对集中、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比较完善、环境优美、乡风文明先进的农村社区中心的建设目标。示范村的建设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是“六通、六改、五建、三化”。

“六通”是指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电视、通信息网络。行政村主干道达到油路、水泥路标准,街道和巷道硬化;村内群众饮水达到安全标准,有条件的可兴建自来水设施;照明用电和动力用电进屯入户,全面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大力推广户用沼气池,有条件的可建设秸秆气化设施;基本普及有线电视;电话、电脑等信息网络进村入户。

“六改”是指改住房、改院落、改厨房、改厕所、改圈舍、改街道。拆掉土坯房、茅草房和危房,有条件的农户搞好旧砖瓦房改建新建;对村屯各住户的院落进行统一改造,达到整齐美观;适应燃气需要和节能要求,对厨房进行必要的改造,推行新型节能灶;室外厕所达到封闭、卫生的要求,有条件的建室内冲水厕所;改变农村圈栏养畜、棚架养禽式的散牧散养、人畜混居的状态,推行房舍式、暖棚式养畜养禽,有条件的统一建设牧业小区,做到人畜分离;对街道和巷道进行统一规划,尽量达到宽窄有度、整齐划一、方便行走、节约占地。

“五建”是指建村部、建卫生所、建文体场所、建农民科技夜校、建垃圾处理场。村部建设要达到省里有关要求和标准;村内有一所适合新型合作医疗和满足农民保健防疫需要的卫生所;村内要有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微机音像室和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建一个能容纳100~300人的农民科技夜校;在村外建一处统一堆放垃圾的处理场。

“三化”是指美化、绿化、亮化。重点是搞好室内外墙壁和院墙的粉刷,在院落外统一堆放柴草,房前屋后和村道、街道、巷道两侧栽花种草植树,沟塘、荒山、荒坡和农田防护林带搞好植树造林,对于不适于耕作的搞好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村屯整体绿化率,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对于有条件村屯的重点道路和居住区实施亮化工程。

6年多来,全省新农村建设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全面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省新修道路5.3万公里,修建围墙1800万延长米,建新大门19万个,修建排水沟2939万延长米。修建村部4283个、农民夜校2467个、卫生室4494个、农家书屋7021个,科普画廊2850延长米,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建设畜禽养殖小区742个。新建大型秸秆气化站26个,安装路灯5.19万盏,完成绿化23365万延长米,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2.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按照省里的总体部署安排,对全省现有行政村、国有农林牧渔场、林区和矿区1万多个村级单位,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以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为内容的“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活动,并注意防止“前清后脏”的现象发生。一是加强村屯道路、路边排水沟、院墙、大门的统一整治,达到整齐美观。二是加强农村绿化美化和亮化,建设魅力村庄。三是加强农村垃圾清理,实现统一收集、转运和填埋,大力推进城镇环卫下乡。四是加强农村水源保护,防止出现畜禽粪尿、垃圾、工业废水污染水源。五是加强农村人畜分离,集中建设畜禽养殖小区,防止出现畜禽粪便污染农村空气。六是大力推广粪尿分集式卫生厕所,发挥其卫生环保、减少蚊蝇滋生,进一步净化农村环境。七是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新式采暖设施,重点推广大型沼气池和秸秆固化颗粒燃料,改变秸秆污染农村环境的状况,同时抓好秸秆统一堆放点的建设。逐步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完善村屯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八是在整治农村环境中,注重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土地整理、推行村屯绿化工程、普及卫生厕所活动及推广清洁能源等项目紧密结合、联手运作,努力在综合整治、联合整治、集中整治上实现新的突破。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屯貌明显改观,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省1万个村级单位新建休闲文化健身广场664个,新建公厕、室内冲水厕所和户外粪尿分集式卫生厕所17.6万个,新购置垃圾箱和新设垃圾处理场点21691個,配备垃圾转运车2059台,清理垃圾16694万立方米,清理柴草垛416.9万个,清理粪堆404.8万个,清理路障97.3万个,绿化美化自然屯6801个,安装路灯亮化自然屯1048个。

3.不断增加专项投入,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省里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在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辐射引导下,各级财政也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据统计,6年时间,全省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达到298.29亿元,平均每年投入都在50亿元左右。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1亿元,放大效应达到25.5倍。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达到29.72亿元,占10.6%;部门和单位帮扶资金和实物折现17.59亿元,占6.28%;整合项目投入65.79亿元,占23.47%;社会捐助投入4.4亿元,占1.57%;带动乡村和农民投入169.79亿元,占60.58%。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新格局,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市带县、城帮乡,促进了城镇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4.不断完善帮扶制度,营造合力共建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为加强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工作的领导,省里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帮扶制度。全省坚持千名领导干部、千个部门单位、千户企业帮扶建设1000个示范村,坚持把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与省委开展的“三帮扶”和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紧密结合,形成强大帮扶合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仅2011年全省就有2714名领导、3829个帮扶部门和单位、2777名指导员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帮扶企业达到4645家。其中,参与帮扶的大型企业192家,中型企业317家,小型企业4136家。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帮扶村现场办公累计9572人次,平均每个新农村建设点都有2名以上领导进行现场办公、工作指导、落实资金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

5.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切实增强村干部实践能力

篇5:双违整治情况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医院制定了专项整治活动的工作方案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院长与临床科主任签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状, 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对全院的医护及药剂人员进行培训, 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概念等, 并针对培训内容进行了考试。对考试合格的医生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对考试合格的药剂人员, 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由院长主持召开了手术科室科主任专题会议, 并专门针对手术科室进行了“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专题培训。开展抗菌药物处方及病历点评内容包括: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点评, I类切口经皮下脊柱整合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点评, I类切口全膝关节置换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点评, I类切口关节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点评等, 及时将点评结果反馈给临床相关科室, 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全面梳理。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本院原有抗菌药物44个品种, 59个品规。经过梳理后, 抗菌药物品种数为42个 (文件规定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 , 品规53个。各类抗菌药物的品种及品规数均符合文件要求。重新制定了本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并利用微机系统对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了限制, 杜绝医生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对微机系统进行了改造, 建立了抗菌药物统计系统,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利用该系统, 可以实时查询临床各科室及每位医生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使用率, 每种抗菌药物的使用金额、使用数量及排名等相关信息。

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 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按照要求向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报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数据信息, 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送耐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等相关信息。见表1.

注:*I类切口手术高危因素为76%

2 结果

现本院抗菌药物应用各项指标基本符合要求。

3 结论

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 本院抗菌药物各项考核指标均好于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

4 讨论

4.1 经过一系列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 本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大幅下降, 使用率也有所下降, 但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依然较高, 主要原因在于本院I类切口手术高危因素比例较高, 为76%, 而不存在高危因素的手术中, 也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 这也是本院下一阶段需重点整治的问题。

4.2 在点评的病例中, 部分病例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不合理, 这与以往医生用药习惯有关, 有待改正。

4.3 卫生部印发的“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3]:颈部外科 (含甲状腺) 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骨科手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抗菌药物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卫生部印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头孢唑啉或头孢呋辛用于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甲状腺、乳腺、腹外疝、关节镜手术无需联用抗厌氧菌抗菌药物。根据上述要求, 个别点评的病例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药物选择不合理的情况, 个别医生使用喹诺酮类药物预防手术感染。

4.4 个别病例存在无指征联合用药情况。

摘要:目的 总结本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情况, 以便下一阶段进行改进。方法 通过各项数据对本院抗菌药物整治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应用各项指标基本符合要求。结论 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 本院抗菌药物各项考核指标均好于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

关键词: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应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2]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篇6:双违整治情况汇报

【摘 要】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于规范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方法:收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前后5年的资料,分为整治前(2009年到2011年第二季度)和整治后(2011年第三季度到2013年),比较整治活动前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整治活动后,抗菌药物季度销售金额从413万下降至328万,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全部药品销售的比率由26%降至1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88%降至6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92.4DDDs/(100人·d)降至60.3DDDs/(100人·d);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从60%降至28%。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效果明显,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后,极大促进抗菌药物临床的合理用药。

【关键词】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66-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pecial rectification on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Method The data of relatedindex of antibiotic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fiveyears (from 2009 to 2013) were collected, which wa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the before and after the special rectific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was fully analyzed. Results After the rectification,antibiotics sales was decreased from 4.13 million to 3.28 million, with the sales ratio of drug revenues from 26% to 15%.Antibiotic utilization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drops to 66%.The use intensity was decreased from 92.4 DDDs /(100 person . d)to 60.3 DDDs/(100 person.d).Besides, the antibiotics prescriptions of patients in outpatient come down significantly from 60% to 28%. Conclusion Special rectification of antibiotics has obvious effect on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our hospital,and it improves the management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hospital.

Keywords:Antibiotics; Special rectification of antibiotics; Rational use of drugs

根据2011年4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陕西省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陕卫医发[2011]141号)文件的精神,规范和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1-2],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重心[3-5]。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6],减缓细菌耐药的发生率[7],已成为保证医疗质量和用药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加强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提高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院从2011年7月起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为评价专项整治活动对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效果,对我院2009~2013年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医院HIS信息系统, 选取 2009~2013年每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数据,包括:药品销售金额、抗菌药物金额、门诊处方、出院病例等资料,抽取的处方及病例范围涉及普外、骨科、妇科、心内、泌尿、消化、神外等科室资料。排除新生儿及70岁以上老年复杂性疾病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 2011年7月,我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响应卫生部的56号文件,分析医院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全院《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实施方案》,并成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进行有效干预。

1.2.2 具体干预措施 质量控制小组首先明确专项活动的各科室责任人(各科室的主任),签署各科的整治目标责任书,并对全体医护人员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启动大会。逐级逐层次渗透院里整治抗菌药物的决心。

主要实施内容:①完善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②控制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③加强细菌耐药监测;④实施抗菌药物处方合理性专项点评;⑤监管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使用;⑥规范I、II、III切口的抗菌药物预防用药;⑦严格限制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⑧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费用比例。通过上述方案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检查、处方点评等活动,并针对每季度存在的不合理情况进行反馈给各临床科室,制定持续整改方案,保证专项整治活动的可持续性。

1.2.3 资料处理 将收集的资料分为两组,以2009年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的数据为对照,以2011年第三季度到2013年的数据为干预组,比较实施专项整治后,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情况。回顾性比较门、急诊患者,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调研专项整治活动前后的抗菌药物销售金额与药占比情况。其中,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以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抗菌药物的DDD表示[4],计算公式如下: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100/(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

1.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两组独立样本的Mann Whitney U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统计结果

2.1 2009~2013年各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变化 我院在2009~2013年各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变化如图1所示。整治前(2009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呈上升趋势,季度最大销售额突破470万元,整体在413万上下波动(413±38.1);整治后(2011年第三季度到2013年第四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在持续下降,季度最小销售额为277万,整体在328万上下波动(328±38.2)。两组间各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67;P<0.01)。

2.2 2009~2013年各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在药品销售总金额中的比重变化 我院在2009~2013年各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在药品销售总金额中的比重变化如图2所示。整治前(2009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全部药品销售金额的百分比,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第三季度的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约占全院药品销售金额的1/3,整治前的各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约为全部药品销售金额的26%;整治后(2011年第三季度到2013年第四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全部药品销售金额的百分比,呈较快的下降趋势,2013第二季度的销售金额比已降至10%,整治后的各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约为全部药品销售金额的15%。两组间各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68;P<0.01)。

2.3 2009~2013年各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我院在2009~2013年各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图3所示。整治前(2009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稳定,各季度使用率都在90%左右;整治后各季度抗菌药物使用率整体呈现持续较快下降,到2013年第四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已降至50%,呈现较大的改观。整治前后两组间各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81;P<0.01)。

2.4 2009~2013年各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强度变化情况 我院在2009~2013年各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强度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整治前(2009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比较稳定,各季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都在93DDDs/(100人·d)上下波动;整治后各季度抗菌药物强度整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到2013年第三季度开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已降至40DDDs/(100人·d)以下,呈现较大的改观。整治前后两组间各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23;P<0.01)。

2.5 2009~2013年各季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重变化 我院在2009~2013年各季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重变化如图5所示。整治前(2009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呈现较大波动,2009年第四季度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70%,其他各季度物使用率都在50%以上;整治后各季度抗菌药物强度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到2013年第一季度开始,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已降至20%,整治效果明显。整治前后两组间各季度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518;P<0.01)。

3 讨论

卫生部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之前,我国抗菌药滥用情况是非常严峻的,远远高于WHO 规定的30%的抗菌药物使用率[8]。而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甚至高达90% 以上,这远远高于国际用药水平,这一情况不仅仅反映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的不合理,更暴露出我院对于抗菌药物的滥用的危害性没有充分的认识,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医生的合理用药的意识十分淡薄,对患者抗菌药物的治疗模式存在极大地问题,不断发生的细菌耐药情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针对上述问题,我院依据国家和陕西省关于抗菌药物合理方面的政策,在2011年7月份开始制定并实施了具体的“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实施方案”,通过成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定期督查全院各科室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鼓励药剂科调剂人员及时上报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每季度开院内大会通报各临床科室(具体到医生个人)的抗菌药物处方和医嘱不合格率,并反馈给各科室,要求认真反思自身存在问题,写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和时间明确的整改目标,落实到个人。经过两年半的持续的PDCA模式整顿[9],我院目前的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监管有了很大的改观。其中,我院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3年第一季度开始,一直维持在20%以下;2013年第四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维持在50%以下;2013年第三季度开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已降至40 DDDs/(100人·d)以下,这些指标已达到卫生部的要求[2]。此外,通过控制抗菌药物的销售量,也有效地降低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但是,我院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目前,多种病原菌感染的复杂病例,采取抗菌药物联合用时,临床医师多根据经验进行用药方案的制定,建议在病人用药时注意监护血药浓度,及时考虑方案的调整,加强针对性用药,提高治疗水平,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减轻滥用抗生素对病人造成的痛苦。

综上,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管和干预是临床用药的重要内容[11-12],提高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性,需要多环节监管和多方的参与,其中临床药师对于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的合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用药,随时根据最新的用药信息,合理调整我院对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模式,持续加大监管力度,才能提升医院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最大保障患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S].2011.

[2]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08-19.

[3]梁新亮.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0.

[4]徐芸.某三甲医院2011-2012年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3.

[5]左煌,李红霞,黄颖莉,等.某三级甲等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1):6649-6651.

[6]马珍,周月琴,马渝,等.专项整治活动对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房,2015,26(20):2780-2783.

[7]周新,王晓燕,杨炯,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7):1656-1658.

[8]张文悦,翟所迪,张慧英,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国际指标的调查干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157-160.

[9]李世根,李立军,庞志坚.PDCA循环法规范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224-226.

[10]李艳,梁娣.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药品不良反应对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8):1094-1096.

[11]张婷.某院2011-2012年抗菌药物管理和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42):3943-3945.

[12]杨骅,韩志云,杨亮蕊,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影响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5,8(3):81-82.

篇7:双违整治情况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文资料来源大兴区卫生监督所2006-2010年工作年鉴, 大兴区打击非法行医和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报告以及投诉举报、行政处罚与专题调研等。

1.2 方法

依据全国打击非法行医统计报表, 对2006-2010年大兴区卫生监督所整治无证非法行医工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采用EXCEL和SPSS11.0统计软件对录入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2 主要治理措施

2.1 政府主导 部门形成联动

自2005年卫生部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以来, 大兴区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区 (镇) 长为组长的区、镇两级打击非法行医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工作会, 部署大兴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2008年大兴区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市场的工作意见》明确了属地政府负责所辖区域内非法行医治理和对出租房屋的管理等工作, 在非法行医数量较多的地区, 镇政府也将治理工作纳入对村委会的年度考核之中。

2.2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大兴区卫生监督所为打击非法行医执行机构, 设置了24小时投诉举报电话, 对非法行医始终坚持“发现一起, 打击一起, 处理一起”的原则。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 大兴区卫生监督所累计受理非法行医投诉举报462起, 依法取缔非法行医点1 311户次, 收缴和销毁非法行医药品12 300余公斤。自2008年5月高法出台审理非法行医司法解释之后, 对非法行医立案处罚47起, 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2人。2006-2010年间大兴区卫生监督所在整治非法行医工作中, 尝试在公安机关协助下对无证非法行医人取证, 建立无证行医处罚信息公示, 对到期限不履行缴纳罚款义务非法行医人, 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坚持实行打击非法行医与普及宣传教育相结合, 使流动人群和市民对非法行医危害认知度和防范意识不断提高, 投诉举报非法行医案件逐年增多, 综合治理无证非法行医使非法诊所数量明显减少, 非法行医初步得到遏制。

2.3 积极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宣传工作

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就医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编辑《大兴卫生监督》打击非法行医宣传专刊, 印制了标有“珍爱生命健康, 远离非法行医”字样的环保手提袋以及打击非法行医宣传展板。通过新闻媒体播报和登刊非法行医危害、安全就医警示和打击非法诊疗活动等信息, 在集贸市场、工业园区、建筑工地等流动人口聚集和非法行医活跃地区, 先后开展了10余次以“打击非法行医, 保障百姓健康”为主题的打击非法行医宣传咨询活动, 发放“致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开信”和“致非法医行者的公开信”以及 “安全就医手册”等各种宣传材料5万余份。还对部分流动人口开展了非法行医行为认知情况的调查等[2], 为进一步提高流动人群安全就医和自我防范意识,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4 建立非法行医行政处罚公示制度

为了更加有效地打击非法行医,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打击非法行医行为, 从2010年起在北京卫生监督网建立了大兴区无证行医处罚信息公示栏, 每季度将全区查处非法行姓名、地址、查处日期、办案机关等信息对社会公布, 加强社会监督, 震慑非法行医者, 防止无证诊所频繁变更地址逃避处罚。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非法行医仍屡禁不止

随着打击非法行医执法力度的加大, 在市场需求和利益的驱使下, 非法行医还在或以更隐蔽的方式从事非法诊疗活动。2009年以来, 随着大兴区北部等地区自然村拆迁工程的开展, 原来租住村民平房的大批流动人群逐步沿着交通干道向南部迁移, 非法行医也随着流动人群居住地转移而迁移, 多数诊所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诊疗活动以逃避监管, 几乎所有的诊所均采用药品与诊疗场所分离的方法来应对执法部门的检查, 呈现出隐蔽性强、彻底取缔难、反弹快等特点。

3.2 源头仍难以控制

经营场所和药品与器械及低端人群的需求是非法行医持续存在的基础, 非法行医多以出租房屋为其经营场所, 部分出租屋房主为了谋取租房利润置国家法律法规与要求不顾, 不仅为非法行医者提供行医的场所, 还帮其藏匿药品以及阻碍执法活动等。黑诊所的药品和器械供应来源复杂, 用药安全无法保证。

3.3 行政处罚取证与执行难

在查处非法行医活动的现场, 多数情况下是当事人为逃避应承担的行政责任, 不承认自己是违法行为的行医者, 调查、询问不配合或以各种借口与理由拒绝提供个人身份证和诊疗活动与收费收据有关的记录, 并采取药品与诊疗场所分离等办法应对执法检查等。有时即便有接受治疗的患者, 但就诊者又多为非法行医人的同乡与熟人等相对固定的需求群体, 除发生纠纷外也不会配合为执法部门取证, 在实际执法中经常遇到的违法主体认定难、调查取证难, 行政处罚与执行难等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4,5]。

3.4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查处非法行医过程中, 目前依据1994年出台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一般多是采取责令停止执业活动, 没收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再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由于非法行医者的流动性大, 罚款执行较困难且难操作。面对非法行医者的躲、赖、逃以及干扰阻碍执法等情况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 有时即便发现了存放药品的地方, 但由于非法行医者或房屋出租者不承认, 执法人员也无法进行处理, 这些情况不仅增加了监督机构的执法成本, 也使得取缔非法行医工作的难度加大。因此, 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是目前整治非法行医的难题所在。到期即使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也会因行医者逃逸难以落实, 这也是非法行医者罚款到位率低和处罚难以执行的关键所在[3,4]。

3.5 问责与执法风险

在目前打击非法行医工作中, 主要以卫生监督机构为主, 在完成繁重的日常医疗监督任务的同时, 还要承担打击非法行医工作。面对日益活跃的医疗市场和屡禁不止的非法行医, 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数量难以满足打击非法行医需要。随着政府和公众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日趋关注, 医疗安全监管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近年来各地陆续有卫生监督人员, 因在对非法行医查处过程中未能正确履行监管职责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因此, 如何提高卫生执法能力与防范行政责任风险,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领导、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非法行医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流动人群移居城市的一个特殊时期产物, 其存在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因素, 治理非法行医仍是目前一大社会难题, 也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打击非法行医应坚持“政府领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 建立打击非法行医工作的协调与长效监管机制, 采取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等措施, 形成打击非法行医的高压态势, 遏制反弹。

4.2 控制源头, 规范管理

要从根本上杜绝非法行医这一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 关键是要从源头入手铲除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加强对辖区内的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的规范化管理, 教育并要求出租房房主不允许将房屋出租给非法行医者, 使非法行医无房可租, 从而彻底铲除黑诊所的落脚点和非法行医的生存空间。同时要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领域的管理, 切断黑诊所的药品和器械供应来源。对违法、违规和虚假医疗广告依法进行查处[4]。

4.3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打击非法行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有关部门应组织对打击非法行医进行立法调研, 对现行的医疗卫生法规进行梳理并尽快组织修定, 简化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统一卫生行政法律与法规之间和与刑事司法间的有效衔接, 为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与管理提供法律保证[3]。

4.4 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防范执法风险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医政执法队伍的建设, 明确监管职责, 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能力培训。进一步增强卫生行政执法风险的防范意识,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提升行政执法能力与水平, 防止违法和不当执法行为的发生。加强与司法机关的沟通, 积极探索解决在治理非法行医工作中经常遇到的调查取证难, 行政处罚难与执行难和屡禁不止与复发率高等一系列执法难题。

4.5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群众就医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和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普及安全就医常识, 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非法行医的危害性, 引导公众选择正确的就医途径, 提高健康权益保护意识, 营造全社会共同打击非法行医行为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4.6 建立对非法行医行政处罚信息公示

鉴于非法行医者的流动性大, 且绝大多数人会选择逃逸或择地行医来应对执法机构的罚款与强制执行的处罚, 因此在同一行政管辖区域内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非法行医违法行为人信息库, 将其纳入监控范围。即便非法行医人择地行医, 在非法行医行为发生地的卫生执法机构, 也可根据非法行医行政处罚公示信息结果, 继续依法对其实施有效的行政处罚, 一旦符合并具备案件移送的条件时, 则由最终实施调查处理的卫生执法机构负责调取以往的处罚案卷, 并按规定程序移送公安机关, 卫生部门行政机关应定期将非法行医者行政处罚的相关信息函告公安机关备案, 实现信息共享[4]。

参考文献

[1]崔虔畅.非法行医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河北医刊, 2007, 13 (11) :1386.

[2]赵树奎, 吕建华.大兴区流动人口对“非法行医”行为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 2008, 2 (4) 180-181.

[3]吕建华.大兴区治理非法诊所工作情况与对策探讨[J].首都公共卫生, 2009, 3 (1) 44-46.

[4]吕建华.非法行医行政处罚难点与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 27 (4) 164-166.

篇8:关于我县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汇报

[关键词]企业用工;现状;对策

一、我县企业用工现状

根据我县企业落户情况及经济发展趋势,预计近两年每年将新增用工近3万人。据调查,目前我县各类企业约缺工2.2万人。从理论上讲,我县目前可供转移劳动力可以满足县内企业用工需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我县劳动力短缺现象将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

二、造成我县企业招工难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人员“招不进”

(1)大量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因为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过去多年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少在外务工农民又以“亲带亲,邻带邻”的形式,带走了不少劳动力;近年来灵璧籍高校毕业生又大多不愿意回乡,大部分留在外地就业。

(2)本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意识存在误区。一些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认为只有到外地去才叫工作,在家门口就业不如在外地工作光彩,所以宁愿选择外出闯荡。还有部分劳动力地主意识较强,认为外地企业来灵投资是来赚灵璧钱的,在心理上有一种抵触感,工作中稍有不如意就与老板对抗,动辄就选择辞职。

(3)年轻人缺少吃苦耐劳精神。“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即使本人不工作也有生活来源,没有生活压力,因此对待就业机会不够重视,只要稍有不满立即跳槽走人;而且一些年轻人自身素质较低,不能接受用人单位的日常管理,完全的自我主义,没有责任感;同时在家门口务工,跳槽成本相对较低,而一旦外出,他们往往会考虑从辞职到重新就业期间的机会成本,轻易不敢选择跳槽。

(4)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存在问题。培训机构随意往外地送人,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现个别非法机构和个人倒卖劳动力现象,严重扰乱了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2.企业因素——人员“留不住”

(1)有些企业后勤保障工作跟不上,缺少必要的食宿条件。个别企业甚至没有一间自己的职工宿舍,更没有专门的生活区。

(2)工资待遇明显偏低。调查发现我县54.7%的职工月工资在2000元以下,而外出务工人员中有58.9%的人月薪超过3000元。在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主要途径的情况下,显然外地企业的高薪对劳动力有更大的诱惑力。

(3)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部分企业生产季节性强,往往在生产旺季时千方百计地去招工,而在淡季时又想方设法去让工人离开,好像工人应当听从企业的招呼,让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人员流失严重。

(4)缺少人性化管理。对新招用员工未有全面的岗前培训,缺乏爱岗敬业、厂规厂纪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只注重处罚、指责,不能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引导和关爱,影响了人员的稳定。通过调查发现,用工比较稳定的企业,除了其市场比较稳定外,还与其有着良好的食宿条件,能够关爱员工有很大的关系。

三、破解企业招工难的对策

1.从政府和社会层面上解决人员“招得进”的问题

(1)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发挥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招工、求职登记,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适时组织乡镇(开发区)开展服务企业用工、促进群众就业专项活动,动员未能升学毕业生等群体到县内企业就业。

(2)引导中介组织服务县内企业用工。对非法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实行《职业介绍许可证》制度,规范整顿持证劳务中介机构,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引导和鼓励县内职业中介机构优先保障县内企业用工需求,扶持一批合法中介机构,为县内企业定向输送劳动力。

(3)规范职业教育秩序。加强对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的管理,对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进行重新审核评估。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一律取缔。严禁各类职业培训教育机构从事劳务中介活动,对违反规定的,依法处罚。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开展适应企业需要的针对性培训,为县内企业培养输送劳动力;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到企业实习与预备就业制度,积极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引导培训机构开办定向培训班,学员直接输送县内企业。

(4)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把握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集中返乡节点,通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座谈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业环境良好等有利条件,挖掘报道返乡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典型事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关注外出务工增加生活成本、引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引导就地就业。

2.从企业层面上解决人员“留得住”的问题

(1)企业负责人的用工观念要改变。现在的卖方劳务市场已经形成,劳动者在选择就业岗位时肯定要选择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舒心的企业。 我们的企业也应当在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上下功夫。

(2)要逐步改善工作环境。企业要按照行业标准来建设、布局厂房,规范企业的生产流程,要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同时要严格遵守劳动卫生法律法规,改革生产工艺过程,减少生产中的粉尘、噪音等污染,保持车间的温度和湿度,让员工在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劳动,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留得住工人。

(3)改善员工的基本食宿条件。有条件的企业要建设自己的职工宿舍,开办职工食堂,宿舍里要安装空调,食堂的饭菜要经常更新,保证员工可以吃得好、睡得安,以便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完善娱乐设施,满足职工文化、体育、娱乐需要,不断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4)遵守工时制度,减少加班时间。企业要根据劳动者身体承受能力来确定工作时间,尽量缩短劳动时间,同时要保证工人定期有固定的休息日,去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超过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以外的工作时间应该算作加班,企业要按规定支付加班费用。

(5)不断提高工人工资福利待遇。企业在确定工资标准时既要根据自身效益,也要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相匹配,同时也要还要充分考虑员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现实因素,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将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逐步提高到和苏浙同行业相当的水平,起码不能差别太大。同时企业要及时为员工办理录用备案手续,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并不得随意裁减人员。对女职工和未年成人要实行特殊保护,还要根据行业不同按时发放劳保用品。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非公企业劳动用工短缺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3(8).

[2]寇凤超.解决我国劳动用工短缺问题的对策探析[J]. 北方经济:综合版,2012(22).

[3]邵爱国,韦洪涛.促进企业基层员工稳定就业的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2(11) .

上一篇:我爱中国主题演讲稿2020下一篇:田桥镇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