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信访举报制度

2024-04-23

乡镇信访举报制度(精选8篇)

篇1:乡镇信访举报制度

乡镇信访举报制度

为进一步明确各级在信访工作中责任,密切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接受公众舆论的监督,根据《信访条例》和《控告申诉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信访处理要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处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与思想疏导教育相结合,及时就地依法解决问题。镇党委、镇政府设立信访接待室,专责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来电工作,统筹、管理、监督各部门单位、社区、村委会处理信访问题的情况。镇党委、镇政府设立书记、镇长接访群众日,分管(包片)领导定期接待来访群众。

二、镇党委、镇政府以及各行政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党政一把手是信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镇信访接待室要建立《信访登记簿》,负责信访的登记、呈批、立案、调查、督办、复信、上报、归档等工作。

三、实行信访工作管理目标责任制,把信访工作纳入镇对村(单位)干部的百分考核中,与奖金挂钩。镇委、镇政府以及各部门单位、各村委会在职责范围内,对群众信访事项应在1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书面告之信访人,对受理的信访事宜应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对上级机关交办的信访案件,要在30天限期内办结并回复,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信访工作,亲自批阅信访件,重要的信访事项要亲自检查落实情况,及时研究解决信访反映的重要问题。

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单位的信访案件,发案单位应牵头协商处理,协商解决不了的,报镇党委、镇政府或上一级信访部门裁定,决不能互相推诿。

四、重要信访事项是指:(1)反映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建议;(2)反映党政领导干部思想作风问题;(3)反映群众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4)落实各项政策中突出问题和普遍存在的问题;(5)检举揭发违法违纪和各种刑事犯罪分子;(6)人数较多的联名来信或集体上访及一些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7)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上级领导机关交办的信访事项;(8)需要列入重要信访事项督办的信访问题。对重要的信访事项,要指定专人负责,分管领导包案。

五、要将信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当地,防止越级上访。

六、对党员、干部或党组织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和其他不正之风问题的检举、控告信件,由镇纪检部门处理。无论是署名还是匿名的检举、控告,只要不属诬告陷害,一律不准公开信访者的姓名,不准核对笔迹追查检举人、控告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检举人、控告人进行威胁、压制、刁难、打击报复。对如实检举、控告或反映情况的要给予支持保护;对于检举、控告不完全真实的,除不真实的部分予以解释说明外,对符合事实的部分应予适当处理;对于检举、控告不实的,必须分清是错告还是诬告,对于捏造事实、制造假证、诬陷他人的,必须追究党纪政纪及法律责任。

七、处理信访案件,必须坚持公正、公平原则,不得徇私舞弊,不得打击报复,不得泄露信访秘密,更不得将信访人的检举、揭发材料或者有关情况透露、转给被检举、揭发人员或单位。

八、对本单位职责范围的信访案件,应当受理而不受理,或受理后按政策规定能解决而不给予解决,或未在规定限期内处理,或因案情复杂不能按期结案,但在事前未向信访者说明原因,而造成信访者到省、市上访的,依据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分管(包片)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篇2:乡镇信访举报制度

一、基本原则

1.实行信访工作领导负责制,信访处理坚持“分工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镇委书记是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各分管领导是直接负责人,一岗双责各有关部门负责信访具体工作。

2.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定办理信访事项,坚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办理信访案件做到不积压、不拖延、无差错,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二、信访制度

(一)**镇领导接待日制度

1.为了保持我镇党政领导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和规范我镇信访工作,根据《信访条例》及相关文件精神,建立本制度。

2.镇党政班子成员以轮流值班的形式,负责当天的来信来访。

3.信访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受理属于我镇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倾听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帮助解决各种问题,不得推诿、敷衍、拖延。对不属于我镇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向有权的机关提出。

4.对待来电、来访要热情周到,耐心听、认真记、主动问、尽心答。能够解决的及时给予办理,不能及时解决的要做好解释工作。

5.当天值班领导受理的信访事件或上级机关、上级领导批办以及其他部门转办的信访案件,由办公室负责做好登记并报主要领导批转。

6.对上级机关,上级领导转交的信访事项,办结后由承办单位或具体承办人及时将办理结果形成书面报告交主要领导审核后,由办公室反馈上级机关和上级领导。7.接待群众来访的当天值班领导与信访事项或信访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8.严格执行信访工作纪律和工作保密制度,保护来信来访人的合法权益。

9.各值班领导和工作人员,在信访工作中要认真负责,依法办事,若出现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失职、渎职行为,将严格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信访条例》的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刑事责任。

(二)**镇信访工作首问责任制度

1.信访办公室为首问责任人,负责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承办、转办、处理、回复等工作;

2.凡第一位接待和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及时办理、跟踪服务。

3.对反映本辖区范围内的问题么,要及时送交分管领导审批,迅速组织调查、答复;

4.对群众提及的不属于本辖区职责权限内得要求事项,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并设法结转或指导前往有关职能部门;

5.对主要领导下达有关部门、人员办理的群众投诉、求助事项,要及时向主要领导了解办理情况,并将办理情况反馈给投诉者;

6.首问责任人接转群众时要文明礼貌,诚恳热情,不得为难群众;;

7.首问责任人的工作应接受镇党委的检查和监督。

**镇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为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强化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对不重视信访工作,工作被动,造成群众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和重复上访的,采取以下办法追究各相关单位及负责人责任。

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给予单位通报批评。

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属实,但因责任单位不处理或处理不当,导致群众进京上访或重复到省、市和区上诉的;

进京或到省、市、区群体上访,事先没有预报,控制措施不力,事后不按要求到现场做工作的;

有权做出处理决定的单位,不给上访群众出具《上访问题处理意见书》的,不按时反馈情况的。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按照 干部管理权限和法律程序,根据情节和后果,分别给予责任者批评教育、党纪政纪处分。

对本级职责范围内的信访问题,不接待,不处理,推卸责任,激化矛盾,导致群众越级上访,造成经济损失或社会影响的;

对群众上访和可能出现的集体越级上访没有及时上报,不听调度,拒绝前去做工作,以致误事,造成社会影响的; 在信访问题时有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行为,致使信访问题处理不公,造成恶劣影响或冤假错案的;

④在处理信访问题时违反规定,泄露秘密,使信访人遭受打击报复,造成严重后果的;

⑤对群众集体上访、静坐、游行或上访人员寻衅闹事,不出面做工作,疏导不力,甚至放任不管,矛盾上交的。

二、对信访工作目标考核不合格和出现重大集体越级上访事件,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由镇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谈话,视其情节作出组织处理。

三、对信访工作目标考核不合格的,予以一票否决,取消评优资格。对该部门主要负责人予以调整。

四、本《制度》由镇信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镇信访复查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镇信访工作,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行为和信访工作程序,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结合本镇信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复查及复核范围

1.上级部门交办,要求进行复查的信访件; 2.区信访局交办,要求进行复查的信访件; 3.本镇认为要复查的信访案件。

二、复查时限

自受理复查之日起,15日提出复查意见,并书面告知信访人,同时报上级机关。举行听证会,听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时限内。

三、复查要求

1.复查事实是否调查清楚,定性是否准确,证据是否可靠,适用法律是否合法,处理意见是否恰当。2.复查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3.经复查后,发现事实不清、或定性不当,程序不符合的,要提出纠正意见。

4.信访人对复查后的本镇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告知其持本乡镇书面答复的调查处理意见到上级有关部门或区信访局申请复查。

5.本制度由本乡镇负责解释。信访制度预测排查制度

1.信访工作人员每月对辖区内来访或来信2次的重复信访、署名信访、联名信访、久拖不决的缠访户,组织、策划集体上访的关键人物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进行一次认真排查筛选;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事关全局和稳定的敏感问题、容易诱发群众共鸣的问题、廉洁自律的重要问题等要超前预测分析、排查研究,及时向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反映预测排查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劝阻、早解决。

2.预测排查出的信访问题或线索要逐件落实包案领导、责任人以及结案信访时限、落户调查进度和处理结果,镇信访办要逐件督办指导。

3.镇信访领导小组每季度一次或在重大会议、节日、活动前对解决苗头性、隐患性的情况,以及转办的重要信访问题进行督察,超前工作,及时处理解决。

4.加强调查研究,掌握信访发展态势、规律,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群众信访举报。对群众政党的信访举报行为,要支持和保护;对初信初访务必逐件落实,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对预测排查出的疑难信访、可能出现的集体上访事项,以及突发性事件,镇领导要亲自处理解决。

5.加强信访协调,仅仅依靠党委政府处理信访问题。排查出来同时涉及其它部门问题的信访,要请示党委、政府确定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共同处理解决;对不属于我镇受理范围的问题,要向群众做好解释,引导群众向有关主管部门反映,重要问题还要帮助联系办理。**镇信访分线报案制度

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我镇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按分工范围协同抓的信访工作局面,特制订本制度。

1.由分管领导负责落实分管职责内的信访工作; 2.分管职责内出现的越级上访、投信反映至市、省以上等重大信访案件,经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确认后,由分管职责领导进行包案办理,亲自约谈、亲自阅办;

3.对涉及各部门、各村范围内出现的越级上访、投信反映至市、区级等信访案件,由各部门、各村负责人进行包案办理;

篇3:乡镇信访举报制度

一、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受理制度的重要性

制度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 使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信访举报就是群众通过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 对党员、党组织或者行政监察对象的违法违纪行为, 向纪检监察机关进行检举、控告和申诉的活动。通过信访举报受理制度的调整, 在这一过程中举报人、被举报人和纪检监察机关三方形成以下关系: (一) 被举报人实施违纪违法行为, 这是信访举报活动发生的前提条件; (二) 举报人的检举、控告、申诉行为激活了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程序, 但这一行为并不逻辑地产生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效果; (三) 纪检监察机关对符合条件的信访举报进行受理, 从而正式启动整个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程序。

在这个关系链中, 有以下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信访举报工作具有政治性和准司法性的双重属性。

一方面, 通过解决信访问题, 使各种违纪问题得到查处, 不正之风问题得到纠正, 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解决, 信访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 通过筛选、加工、整理信访反映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为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和部署工作的参考依据。信访举报工作以监督、执纪、问责的方式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据此, 信访举报的受理应当是严肃的, 也是严格的。

(二) 信访举报受理权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权力, 作为纪律检查权和行政监察权下一位阶的子权力, 与调查权、建议权、督促权等权力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就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的查办程序而言, 信访举报被受理后, 纪检监察机关才能对问题线索做进一步的处置, 通过初步核实、谈话函询等方式进行初步调查, 发现确有违纪事实、需要追究党政纪责任才能进入立案程序。不难看出, 信访举报的受理事关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能否进入案件查办部门的视野, 受理权的行使应当受到监督和制约。

(三) 纪检监察机关对信访举报的受理不同于法院对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和刑事自诉案件的受理。

我国法院的案件受理制度改革, 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即只要当事人提供符合形式要件的起诉状, 法院一律接收, 极大的保护了当事人的诉权。而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的受理更接近于立案审查制, 但是目前还缺乏有效而完备的制度约束和程序要求, 使得各级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对群众的来信来访是否受理在判断尺度上存在标准不一的问题。

二、纪检监察信访举报主体的条件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属于纪律检查工作范畴, 一部分属于行政监察工作范畴。这就导致了关于纪检监察信访举报主体条件的规定, 散见于《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条例》 (以下简称《控申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以下简称《行政监察法》) 、《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保护检举、控告人的规定》 (1996年1月19日) 等法规文件局面, 目前尚无一部完整的法规制度对此做出系统的规定。

(一) 举报人的条件———谁可以反映问题?

信访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民主权利。虽然《宪法》并没有“信访”二字的记载, 但是根据纪检监察制度中对检举、控告、申诉的规定, 可以在1982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中找到权利依据。[1]学者普遍认为“信访权”是《宪法》第41条所赋予公民权利的次生权利。举报人通过揭发、检举、控告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监督权力运行, 实现权利救济。信访举报既然是一种权利, 那么非经法律明文规定予以排除, 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滥为干预或者禁止。《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保护检举、控告人的规定》第二条也表明了对这一权利的认可和保护, 第二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纪检监察机关检举、控告党组织、党员以及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纪违法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拦、压制检举、控告人依法进行的检举、控告。”可以说, 现行纪检监察规范没有对举报人的资格条件做出限制性规定。信访举报人不必须是违纪违法行为的受害人, 或利害关系人。也没有对信访举报人的权利能力或行为能力做出要求。

同时, 现行纪检监察规范对举报人的举报方式也没有限制, 可以采取实名举报, 也可以采取匿名举报;可以个人举报, 也可以集体举报;可以逐级举报, 也可以越级举报。但是, 根据《关于依纪依法规范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 鼓励和引导群众署实名举报和逐级举报。

(二) 被举报人的条件———反映谁的问题?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是对党组织、党员、行政监察对象, 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的重要渠道。这是由我国党内监督与行政监察合一的监督体制决定的。现行纪检监察规范对信访举报中被举报人的条件要求, 首先是身份适格, 即被举报人应当是党组织、党员或行政监察对象。党员和党组织的身份是十分容易明确的, 这里的行政监察对象包括: (一)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2]。 (二)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以委任、派遣等形式任命的人员[3]。 (三) 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及其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3]。其次, 被举报人应当是被认为存在以下行为之一:一是党员或党组织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二是党员或党组织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三是党员或党组织其他败坏党风的行为[4];四是行政监察对象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2]。身份条件和行为条件同时具备, 才可以作为被举报人被检举和控告。

三、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受理范围的条件

实践中, 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多种多样。世事现象本身纷繁复杂, 举报人表述也各具特色。有做事实描述的, 有做大量价值判断的, 有宣泄情绪的, 也有兼而有之的。并不是所有的群众反映都要予以受理, 除了前述信访举报的当事人要符合条件外, 对反映的问题也要做出判断、筛选, 从而确定哪一个问题是属于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受理的范围。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受理哪些问题?有三个主要文件做了规定:

(一)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第三条:

纪律检查机关受理检举、控告、申诉的范围是:对党员、党组织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 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 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和其他败坏党风行为的检举、控告;党员、党组织对所受党纪处分或纪律检查机关所作的其他处理不服的申诉;其他涉及党纪党风的问题。

这一文件对受理范围的规定有两个特点:一是过于概括, 不便于操作。比如, “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问题, 仅2014年5月中央纪委法规室编写的《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办案常用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手册》[5]就收录了111个文件, 并在《编辑说明》中特别说明“重点收录基础性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规定”、“为遵守国家保密制度, 对于保密和限定发放范围的规范性文件, 本书未予收录”。这本手册只是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办案工作常用法规制度的汇编已达111个, 还有没有编入的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办案之外的其它法规文件及纪检监察工作以外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等大量党内法规文件, 可见纪检监察工作法规文件之多。二是过于抽象, 不便于把握。比如, “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问题, 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十分抽象的政治概念, 每一个概念都有广阔的历史背景、不断发展的内涵及层层延伸的次级概念。在受理信访举报的工作实践中, 用以衡量具体的甚至是现象性的举报问题时缺乏具体而明确的标准。笔者认为, 这一条规定可以作为原则性规定, 应当再通过列举等方式对受理事项或受理事项的特征做出补充规定, 从而便于受理工作的开展。

(二)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条例》第十条:

纪检机关对检举、控告以及发现的下列违纪问题予以受理:1.同级党委委员、纪委委员的违纪问题;2.属上一级党委管理在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党员干部的违纪问题;3.同级党委管理的党员干部的违纪问题;4.下一级党组织的违纪问题;5.领导交办的反映其他党员和党组织的违纪问题。属下一级党委管理的党员和党组织重大、典型的违纪问题, 必要时也可以受理。

这一文件规定的逻辑结构仍然是“行为主体+违纪问题”。但是什么是违纪问题?什么是可以作为案件来受理的违纪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2003年12月31日) 第九条规定了“违纪问题”的定义。第九条规定: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违反党和国家政策、社会主义道德, 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 依照规定应当给予党纪处分的, 都必须受到追究。不难看出, 违纪问题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 违纪性, 即被举报人的行为违反了党纪国法;第二, 危害性, 即被举报人的行为危害了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第三, 应受惩罚性, 即被举报人的行为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第九条规定是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总则, 从宏观上描述了什么是违纪问题。随后在分则中对具体违纪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 从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四个方面规定了每一个错误的成立条件。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六条:

监察机关建立举报制度,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任何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违反行政纪律行为, 有权向监察机关提出控告或者检举。

这一规定对行政监察类信访举报的受理范围限定为“违反行政纪律”。那么, 行政纪律具体指哪些纪律?目前, 尚无系统文件规定。《行政监察法》第十八条虽然没有具体明确何为行政纪律, 但是对监察范围做了进一步限定:监察机关对监察对象执法、廉政、效能情况进行监察, 履行下列职责: (二) 受理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也就是说, 行政监察所涉及的行政纪律事关监察对象的执法、廉政和效能情况。

参考文献

[1]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J].法学研究, 2004 (3) :6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1997年5月9日) .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 (2004年9月7日) .

[4]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 (1993年8月22日) .

篇4:古代的举报制度

设置“诽谤木”

相传这是中国最早的举报形式之一。据《史记·孝文纪》二年追记,远在5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就立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政有缺失,民得书于木。“诽谤”的原义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类似现在的提意见等。在尧舜时代,人们在交通要道上埋设立柱,作为辨认道路的标志,即路标。除这个作用外,人们还可以在木柱上刻写意见,因此,称为“诽谤木”。到了晋代,“诽谤木”又称为“华表木”、华表木顶端用横木与之相交,竖于交通要道,还叫表木。诽谤木之制,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改为在诽谤木旁设一木函(即匣)。《梁书》卷二载:老百姓给官府提意见,可以“投谤木函”。这种用木头做的匣子,很类似我们今天的意见箱、举报箱。

设置“肺石”

设立在朝廷门外的石头。民有不平事,得击石举报申诉。石头为赤色,形如肺,故名。此制起于西周时代。专门记载周朝典章制度的《周礼》一书说,朝廷将设立“肺石”的初衷告知百姓,凡远近孤苦伶仃和老幼之人有什么需要向朝廷禀报的,本人可立于“肺石”旁击之。最多三天,主管官吏就会听其申诉,情况属实,将告知上官对下官治罪。这种石头,一直流传到唐宋时代。宋·沈括《梦溪笔谈》载,长安城故宫里就有一块唐代的肺石,其制如佛寺所击响石而甚大,长八九尺,形如垂肺,肺石上还有文字说明。但因风吹日晒雨淋,已经不能读下来了。所以选择肺形,一是便于垂,二是肺主声,声所以达其冤也。

设置“缶后筒(xiàngtǒng)”

缶后筒是我国最早类似于今日举报箱的器具,出现于西汉时代。《汉书》载:“又教吏作缶后筒,及得投书。”唐代颜师右在为《汉书》作注时,引用了前人关于“缶后筒”是什么器具的话,说明“缶后”如瓶,可受投书,“筒”是竹筒,是官府受密事用的。缶后筒就是一种接受信件的器具,好像储钱罐,上面有个小孔,可入不可出。

设置铜匦(guǐ)”

铜匦是唐代武则天于垂拱二年设置的。据宋代王傥辑录的唐人遗闻、逸事、言语的《唐语林》记载,铜匦是一个叫鱼保宗的人上书建议设置的。武则天悦而从之。后来,鱼保宗因为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被人告发,判处死刑。铜匦是一个方形铜匣,东南西北各置门,可进不可出,各依一色,共为一室。东面名曰延恩匦,青色,喻仁义,有赋颂及希望得到官爵的信件投此门。南面名曰招谏匦,丹色,喻忠信,有言时政得失及直言谏诤的信件投此门。西面曰申冤匦,白色,喻公平,鸣冤叫屈的信件投此门。北面曰通玄匦,黑色,喻聪智,有玄象灾变及军谋秘第的信件投此门。铜匦的设置,表达了武则天以“仁义、忠信、公平、聪智”四德统治天下的愿望。总的看,其设置是成功的,其特点:一是具有多种功能,集举报、建议、举荐、反腐等于一匦,有多种用途。二是使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庶民百姓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有了对国家大事发表看法和倾吐自己心声的机会。三是对举报人给予特殊待遇和特殊保护政策。司马光《资治通鉴》载,谁是举报告密者,所有官员都不得询问,举报人到京城告密,由官家的驿站负责接待,给予相当于五品官的供应标准。举报人到京后,引到皇帝所在的地方,即使是农夫、猎户、打柴人,都能得到召见。如果举报属实,很快就可以授予官职。四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铜匦的设置,使之成为武则天了解天下大事的窗口,使其对下情有较深入的洞察,有利于巩固其统治。

当然,铜匦的设置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武则天规定,告密有功者赏,不实者不追究,结果,告密者越来越多,案积如山,武则天就提拔了一批告密者充任新法官,这些人多无赖出身,性情残忍,善于罗织罪名,造成了新的危机。

在设立铜匦的同时,武则天还下令设置铜匦院,隶属中央三省之一的中书省。据《新唐书》卷载,以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任理匦使,为负责人;天宝九年(750),玄宗以“匦”声近“鬼”,改理匦使为“献纳使”。

设置“登闻鼓”

相传尧舜禹时,就已有了“登闻鼓”的雏形,当时曾设立了供欲直言谏诤或申诉冤枉者使用的“谏鼓”;宋代高承认为敢谏之鼓起于尧时,并认为这是登闻鼓的始源,他在《事物纪原》卷一《登闻鼓》中说:“昔尧置敢谏之鼓,即其始也。”

登闻鼓的正式出现,大约在晋代。《晋书》卷三载:“西平人鞠路伐登闻鼓,言多妖谤,有司奏弃市,帝曰:‘朕之过也。’而舍之不问。”

以后,历代都有登闻鼓。

宋代,登闻鼓的作用发挥得较好。史籍中多有记载。如《宋史》载,太宗雍熙元年(984)开封寡妇刘某支使婢女告到官府,诉其前夫前室之子王元吉毒己将死,在严刑拷打下,元吉被迫承认有此事。不久,刘某死去。但“元吉妻张氏击登闻鼓称冤,帝召问张,尽得其状”。原来,刘某与别人通奸,被王元吉发现,她便先发制人,诬告王元吉想毒死她。王元吉之妻张氏通过击登闻鼓,上达太宗,弄清了真相,为丈夫讨回了公道。再如《宋史》记载,“六贼”之首的户部尚书蔡京强占四邻良田,“民又挝鼓上诉”,结果,蔡京败诉,坐罚金二十斤。当时,蔡京正受到徽宗的信任,大权在握,但他却败诉了。看来,登闻鼓确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篇5:乡镇信访接待工作制度

导语:为认真贯彻执行《信访条例》,加强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建设,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根据《东兰县党政领导干部信访工作接待日制度》,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十七大精神和《信访条例》,围绕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内容和目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政能力,畅通信访渠道,妥善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促进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为构建平安和谐长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建立镇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各村(社区)统一规范、畅通有序、方便群众、统筹兼顾、科学高效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工作机制。切实形成领导带头、责任明确、齐抓共管、各负其责、标本兼治、解决有力、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的信访工作格局,把本辖区,本部门群众反映的问题和矛盾隐患解决在属地和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努力开创信访工作新局面。

三、工作职责

一是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负总责”和“一岗双责”的职责,认真负责本镇、本村(社区)和本单位受理的群众信访事项。

二是能够当场解决的力求当场解决,当场解决不了的要明确责任服务承诺,限时和限期办结,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要明确告之当事人,并做好思想疏导工作。

三是镇级领导接待日,除接待正常来访外,主要解决各村(社区)、各部门已受理,但没有解决或难予解决好的信访事项以及跨村(社区)、跨部门解决不了的问题。四是接访领导按首问责任制要求,既要负责接待,又要负责对来访问题的处理,切实做到“六包”即包接待、包协调、包督办、包落实、包稳定、包劝返。五是镇信访接待室和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做好接待日的组织实施,主要做好领导干部接待前、接待中、接待后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中坚持“谁值班、谁接待,谁接待、谁负责,谁主管、谁办理”的原则。

四、工作方法

(一)参加接待的领导人员范围

1、镇级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信访接待日的领导为镇党委、人大、政府、纪委实岗副科级领导干部。

2、各村委、镇级各部门参加接待日接待的领导为支书、主任和部门负责人。

(二)接待来访时间

1、镇领导接待日:按照县级规定,每星期安排一个工作日,明确一名实岗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负责接待来访群众,同时,因急事急访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随时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进行接待。

2、村(社区)每星期应相应安排一个工作日,由村(社区)主要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同时,要落实好常年值班接待制度,方便群众有事能找能办。

3、镇级各部门每星期应安排不少于半个工作日由部门负责人接待群众来访,并坚持日常接访和定期下访,把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在基层。

(三)接访地点

1、镇级领导干部接待来信来访一律安排在党委、政府信访接待室,即司法所办公室。

2、各村(社区)领导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地点,一律在本村(社区)办公室。

3、镇级各部门领导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一律在本部门办公室。

(四)接待来访安排、公示和接访方式

1、镇级领导接访由镇信访室与党政综合办及镇政府各部门协调联系,确定本月接访领导和接访时间,并在月初书面公示。

2、各村(社区)、镇级各部门领导接待来信来访的时间和日常值班接访制度均应进行公示。

3、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每次由一名领导干部接访,或相关领导干部联合接访,对重点信访人和重大信访问题也可约访或下访。领导干部接访时,要摆放公示牌、标明姓名、职务,参与接访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填写《长乐镇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登记表》,根据领导要求,逐件签署具体办理意见。

(五)信访事项的处理

对在信访接待中所反映的问题,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一包到底、一案一清”的原则和“六包”的要求进行处理,信访人员应将领导干部接访时填写的登记表及其来访事项交办通知书分别送达有关部门和来访群众,承办单位应在60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根据接待领导和分管领导同意后及时答复来访人。对案件复杂、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信访件,召开信访听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届的意见后,再进行调处。

四、工作要求

(一)各村委、镇级各部门领导都要充分认识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落实制度,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定期分析和排查本辖区信访热点,制定化解措施,落实责任人。

(二)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对本辖区内的一切信访案件严格实行“六包”制度,如因工作不力造成越级到县、市、自治区、京上访的,主要领导自费先带回上访人员,再追究相关责任。

篇6:乡镇财政所信访接待制度

一、来信、来访者申请调处纠纷或反映情况,应由接待人员按规定填写接待登记表,简要记述来访人的意见和请求。

二、接待人员在进行登记时,一定要认真负责,尽量记录当事人的原话和原意,切不可将自己的的分析判断代替当事人的陈述而记录进去。

三、接待人员对来信、来访人员的要求,按纠纷受理程序或请求服务事项及时予以分类处理,在调处纠纷时要遵循《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信访条例》原则,不得违反。如要移送处理的,要按照矛盾纠纷移办制度移送。

四、接待人员对当场能答复、解决的事项,应认真落实解决;对不能当场答复、解决的事项,应向来访人耐心解释,并约定答复、解决的时间、地点、经办人员。

五、接待人员对超越职责范围的事项,应向来访人讲明受理的部门和途径。

六、对须内部移交的事项,应做好移交时间、主要情况、意见、书证及接交的登记。

七、值班安排:星期一刘爱国;星期二李泽军;星期三陈清友;星期四刘爱国;星期五李泽军。

篇7:乡镇推行信访说事制度探索

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做到“大事小事不出村、矛盾纠纷不上交”,牢固筑起维护基层农村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该镇2009年1-5月份接待群众来信来访56件(次),人数146人次,分别是去年同期减55.35%和52.74%,取得良好成效。

一、基本做法

(一)加强领导,建立信访“说事”工作机制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党群副书记、组织委员及各片片长为成员的镇领导小组,由党群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镇“说事”活动的组织实施。村级成立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村委会主任为副组长,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和村文书为成员的村领导小组,负责村“说事”活动的具体运作。

2、加强业务指导。抽调责任感强、业务熟悉的年轻干部担任业务联络员,全程跟踪指导“说事”活动,在镇村两级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对支委、村委、村文书、大学生农村工作者等80余人开展集中培训,熟悉说事活动要求,负责相关议题的申请登记、公告张贴、会议记录和活动宣传等工作。

3、建立考核制度。将“说事”工作纳入各村目标责任制考核,说事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村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和指导,对办结事项进行回访,了解有无新的意见和要求,防止问题出现反弹。同时,大力宣传说事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组织、先进个人,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

(二)规范程序,确保信访“说事”制度有序运行

1、干部问事。村里通过广播、宣传窗等形式,及时提醒村民于每月5日、20日到说事室申请登记,村两委会则于6日、21日确定说事议题,议题和参会村民名单于每月7日、22日在村务公开栏公告。下芭蕉、山后胡等村不回避敏感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主动将村道建设、山林分户等敏感问题列入说事议题,向村民说明现状,解释原因,消除潜在的矛盾隐患。

2、村民议事。固定每月的10日、25日为村民“说事日”,参会的村民可对说事会确定的议题和矛盾纠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还可对村班子工作进行质询,并对干部作风问题提出意见。莲花村村民在说事会上提出土地征用款及村干部廉洁等问题,村干部将土地征用合同、征用款和有关规费等进行说明,消除村民疑虑,增加干群信任。

3、民主定事。村两委会对村民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将问题分成立即办理、分步实施、村级办理、上级办理等类别,分别制定解决方案。若遇重大事项,须召集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山后胡村个别村民因承包山林少、生活贫困等原因要求山林重新分户,该村考虑到重新分户涉及有关法规,又关系村民利益,因此召开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商议,根据国家山林承包政策决定维持原状不变,群众表示理解。

4、承诺办事。对说事会上通过的事项或确定的解决方案,由村两委会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并由承办人员当场作出办理承诺。杰上村住宅区域内一老坟墓迁移问题,在说事会上明确由村书记协调有关政策,村主任上门做好坟主思想说服工作,现坟主已同意拆迁。

5、办毕评事。在问题解决或事项办结后,具体承办人员向说事会报告完成情况,积极询问村民意见,尤其是反映问题的村民对事件办理的满意度,主动接受村民的考评监督。村民们对目前解决、答复的56个问题都表示认可。

二、主要体会

**镇推行村民信访“说事”制度,让村民把心里的“郁闷”说出来,把肚子里的“怨气”撒出来,把邻里间的“小疙瘩”解开来,把新农村建设的“好点子”讲出来,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说事”制度的实施,形成老百姓说事、党员及村民代表议事、联村干部和村干部办事、党委政府督事的良好运行机制,拉近了干群距离,转变了干部作风,提高了干部工作效率,村民的矛盾纠纷及时得到化解,有力地推进和谐村庄的建设。

(一)干群联动,拉近了干部与村民的关系

1、“说转”了干部作风。通过“说事”制度,村民可以直接质询村干部的工作情况,加强了群众与干部间的交流,沟通了干群感情,拉近了干群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如下芭蕉村党员在说事会上指出村书记发展党员时程序不到位,村支部及时纠正,重新召开党员会议,按程序进行,得到党员和村民的谅解。

篇8:论信访制度的完善

一、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1. 信访总量虽然有所下降, 但激烈程度上升

国家信访局对2010年的信访成果总结为“三个下降, 一个好转”, 即信访总量下降, 集体上访下降, 初信初访量下降, 信访秩序好转。但是在信访总量下降的同时, 激烈程度却在上升。在信访工作中, 通常用来信和来访的比例即“信访比”来评价激烈度, 这一比例与较过去有所提高, 反映社会矛盾的加剧。

2. 非制度化的信访增多

非制度化的信访主要表现为:集体上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 在同一信访事件中具有多个 (5个以上) 信访人共同信访行为。2003年, 全国信访部门共接待集体上访31.5万批次, 712万人次, 分别比上年上升了41%和44.8%, 其中50人以上的集体访批次和人次分别比上年上升33.3%和39%, 单批集体访人数达800余人, 创单批次进京上访人数的最高记录[2]。据统计, 尤其在市一级, 大规模的集体访已占群众集体上访总人数的一半, 占信访总量的三分之一强, 其已经越来越成为群众信访的主要方式[3]。重复上访是指信访人就同一问题反复在不同部门上访, 以引起信访机构重视的行为。现在每年的上访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复上访。过去由于交通状况、利益涉及面等原因, 群众上访往往就地、就近, 以到县、市上访为主。近年来, 随着中央对信访日益重视、交通状况改善以及媒体舆论的渲染等, 上访群众往往舍近求远、从基层到中央的信访量呈“倒金字塔”结构。据国家信访局统计, 2003年, 国家信访局受理群众信访量比上年增长14%, 其中, 受理群众来信增长10.7%, 受理群众来访批次、人次分别增长20.6%和29.9%;而地级信访局受理群众信访量仅增长0.3%, 县级甚至下降2.4%[4]。

3. 信访机构之间相互推诿

现行的信访机构庞杂繁多, 归口不一, 造成了信访受理上的人为模糊。许多信访机构之间的责权不明确, 信访机构之间相互推诿塞责, 增加信访人的信访难度。于建嵘等对632位进京上访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 他们走访的部门平均在6个以上, 最多的达到18个。

4. 地方政府“截访”和打击报复

一些地方官员为维护个人或部门私利, 防止地方问题通过信访渠道被上级知晓, 采用“堵、截、卡”的办法来阻止群众上访。国家信访局的门外就有许多的“截访者”, 他们一般是地方派往北京的公安人员, 为了不引起警觉, 他们一般身着便衣, 采用试探、诱引和威逼的方法把上访者带走。于建嵘和他的6人课题组曾于2004年5月至10月展开过迄今国内最大规模的针对上访人群的专项调查。对于632位进京上方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 55.4%的上访者因上访被抄家或没收财务, 53.6%的上访者因上访被一些干部指使的人打击报复[5]。

二、信访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源

(一) 过分强调信访责任制

推行信访责任制在追究相关领导渎职、失职责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在基层的实际操作与制度设计的初衷却常常发生背离。比如, “信访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变成了:各级党政领导成为信访直接责任人, 辖区内访民进京上访次数与领导的乌纱帽直接挂钩, 信访责任追究制最终演变成了上级对基层低信访低指标甚至零指标的要求。迫使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 减少信访量, 提高政绩。这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信访总量, 但很多矛盾只是暂时压制, 一旦爆发就会很激烈。

(二) 我国的信访机构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我国的信访部门作为党和政联合设立机构, 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接受和转发信息的部门, 没有解决问题的权能, 所以信访案件最终解决到什么程度, 只能取决于具体政府职能部门。有资料显示, 每年信访部门直接查办的案件只占信访总量的5%, 而大量信访问题, 80%都和政策、政府利益有关, 各级职能部门间往往职责、利益纠缠不清, 再加上没有监督机制来约束, 造成多数问题不了了之。

(三) 信访工作缺乏广泛的公民参与

虽然民主行政理论一再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认为公民参与可以解决政府与民众的冲突, 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 但现阶段的信访工作却没有让公民参与其中, 更没有把公民对政府回应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标准, 所以, 不能持续追踪政府部门对问题的解决和回应。

(四) 信访机构缺乏统一的协调处理机制

现行的信访制度是一个机构重叠、条块分割、归口不一的多元组织体系。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相关职能部门, 均设有信访机构。信访部门众多, 而不能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 没有统一的处理程序, 致使许多案件只能在上下级或部门之间流转, 却找不到相关责任主体, 使得公民的请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三、完善信访制度的对策

(一) 加强法治宣传, 树立正确的信访观念

信访中, 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群众不理解政府的有关政策, 造成重复上访、暴力上访等。这就需要接待信访的部门和人员对上访者进行不断的宣传, 讲解相关政策, 缓解群众的不理解情绪, 争取把矛盾消除于萌芽之中。上访群众也要树立正确的信访观念, 听从接访人员的劝导, 避免重复上访和暴力上访。

(二) 完善信访责任制

信访案件, 有很多是基层政府难以根本解决, 大多数学者认为通过赋予基层更多的实权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 辽宁省沈阳市推行“集权信访”, 就是将公安、法院、民政等19个部门的力量集中在一起, 以“小政府”的强势模式, 来推动信访案件的解决。要想减轻基层信访的压力, 就应该不过分强调信访责任制, 不把信访量与地方的政绩和官员的考核相挂钩, 不搞信访大排名。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提出了“五不”, 来给基层信访减压, 即不搞排名、不搞信访责任追究、不搞领导接访、中央一级单位不再给下级开信访移办单、不限制公民越级上访。

(三) 增强信访部门的独立性, 加大信访部门的权能

首先, 使其具有独立身份, 把信访部门从其他的党政机构中脱离出来, 只有这样信访机构才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其次, 要建立和加强其对相关部门的制约机制, 使得信访部门能够及时有效地监督相关部门对信访问题的解决和回应。

(四) 引入公民参与和监督机制

可以制定追踪制度, 了解公民对政府的回应是否满意。同时, 还可以在信访工作中加强信息公开, 把政府的回应置于整个社会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之下, 从而加强社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引入公民参与的最大价值在于把公民对政府回应的满意度作为对政府工作的衡量标准, 通过公民的评价和监督, 使政府的运作避免或减少偏离民意的可能。例如淮安市通过一套软件, 将投诉、查询、反馈、监督管理集于一体, 对信访案件进行跟踪、协调和督办。这样大大提高了信访工作的办结率。

(五) 建立完善统一的信访接待和解决机制

首先, 理顺和规范信访机构的组织体系, 信访部门成为一个身份独立的垂直管理的机构, 规范信访部门的职责和功能, 确定信访部门的职权范围。其次, 规范信访的处理程序, 确立严格的办事标准。我国现有的《信访条例》己确立了许多行政信访程序制度, 如登记制度、交转办制度、督办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访听证制度、信访问责制度等, 这些制度在保护公民权利, 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方面起着一定作用。但仍存在不足, 如信访机构监督权的保障缺乏细致规定, 只有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才能使信访问题的处理程序更加规范。

(六) 创新工作机制, 构建网络信访平台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许多信访部门设置了网站, 群众通过网络更便捷地反映问题, 降低了信访成本, 加快了信访速度。但受经济条件和部分地方领导意识的约束, 不少地方的信访信息化水平较低。在很多信访网站上, 多是内容纪要, 大小政策, 没有群众和信访部门的沟通窗口。为此, 应该设立专门的沟通窗口, 方便群众反映问题;设置在线问答, 为信访人在提出信访事项、查询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提供便利。信访机构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尽快建成全国互联网络, 不仅可以方便群众, 还可以减少越级上访人员数量, 而且可以打破地方对上访信息的垄断, 从而使得下情上达, 使中央领导能很快掌握政策贯彻执行的情况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参考文献

[1]陈红梅.解读信访制度[J].学术界, 2005, (6) :59—65.

[2]应星, 晋军.集体上访中的“问题化”过程[J].清华社会学评论, 2003, (4) :20.

[3]章朝平.解决大规模集访的法宝[J].民情与信访, 2003, (5) :42.

[4]王学军.贯彻落实《信访条例》的几个问题[J].瞭望, 2006, (40) :8.

[5]李秀平, 吕娟.上访:别样的滋味[J].法律与生活, 2002, (8) :10.

上一篇:对组织生活会的认识下一篇:历任农业发展银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