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经典导游词

2024-04-23

白鹤梁经典导游词(精选9篇)

篇1:白鹤梁经典导游词

白鹤梁是造山运动时自然形成的,长约1600米,宽约10到15米,东西向延伸,与长江平行。背脊标高约为138米,比当地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至3米,随着每年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夏隐冬现。梁体分为上、中、下三段,题刻位于中段长约220米、宽约15米的梁体上,迄今发现有题刻约165段,文字约3万余字。题刻始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终于1963年。现存最早明确纪年的是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

梁上的18尾石鱼雕刻,记载了1200多年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况,为研究长江水文、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葛洲坝和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曾经以此为依据,白鹤梁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长江古代水文站”和“世界水文资料的宝库”。

白鹤梁题刻是世界上已知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水文题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白鹤梁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题刻中有一尾标注最早的枯水题刻的石鱼,它的眼睛正好是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比1865年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尺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当地有“石鱼出水兆丰年”之说,据称如果石鱼在冬天枯水期露出水面,则第二年必是丰收年。“石鱼出水”是当地人期盼丰年的“吉兆”。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白鹤梁上题刻,使其成为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为一体的“水下碑林”。梁上汇集的300多名文人墨客以8种书体留下的3万余字的题刻,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价值,其中尤以宋代大文豪、书法家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最为著名。

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馆长黄德建说,白鹤梁题刻在科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

篇2:白鹤梁经典导游词

在重庆境内长江与乌江的交汇处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古巴国故都涪陵。古时称为地处北纬29°43′,东经 107°24′。全长1600米,宽10到15米,自西向东延伸,呈一字形与江流平行。水位标高137·81米,梁脊高出最低水位2米,低于最高水位30米。距长江南岸100米,东临长江与乌江的汇合处。从唐至今逾1200余年的文字题刻170余段就镌刻于其上,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白鹤梁题刻。

白鹤梁题刻始刻于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现存题刻165段,3万余字,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其中涉及水文价值的题刻有108段,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比1865年我国在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文站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故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

据有关部门观测,白鹤梁唐代石鱼的腹高,大体相当于涪陵地区的现代水文站历年枯水位的平均值,而清康熙二十四年所刻石鱼的鱼眼高度,又大体相当于川江航道部门当地水位的零点。1988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三峡大坝蓄水175米后,白鹤梁题刻将永远淹没于近40米的江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白鹤梁题刻保护工作,对白鹤梁题刻的保护与否,直接关系到向世界昭示三峡工程是否属于文明工程的关键。白鹤梁保护工程先后共产生了7个保护方案,有10余名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参加了白鹤梁保护方案的评审工作。经过十年的反复论证,根据国际“威尼斯宪章”中不可移动文物以原地保护为主的原则,国家采用了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以“无压容器”的保护方式,创造性地修建了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处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白鹤梁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是三峡工程的四大文物保护项目之首。白鹤梁保护工程动工修建,5月18日正式落成,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科学技术创新一等奖,总投资约2亿元。

篇3:白鹤梁经典导游词

1954 年, 河西大地震, 从祁连山到龙首山, 从黑河到长城, 几乎都被撕裂, 而后, 重新归于安宁。

地, 是我们的根。

地上有塬, 塬上有草。纵向观察整个中国的近代文学与电影史, 便是这塬上草生长于塬而带给人的震撼。西北烈, 吹过塬上草, 草晃动, 看似无力却绵长。真正的力量, 像诗一样, 就是这厚重的土地。草在塬上, 为塬带来生机。而塬上的草, 生长着便是生命的呼吸, 是塬的生命的二次重新建构。

真正好的改编电影源于文学, 但又与文学保持距离。

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中有一个概念,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远”便是保持克制, 保持与文学的距离。时空在银幕上跳动流转时, 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地旁观, 无法真正进入与之融为一体。毕竟, 电影叙事的时间范围是完成时, 至少最低限度, 也是将要完成进行时。

《白鹿原》, 关中两家族的兴衰史, 几代人命运宏大的交织和错综, 文本经典早已经变成了史诗。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时, 正值文革结束, 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开始解禁。解禁了, 开放了, 但是八十年代作家的清醒和文学的自觉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对历史的判断依然存有顾虑。真正的身份认同和价值判断标准尚未形成, 自我认同发生断层。不可避免的, 他在白鹿原的创作中就有体现。好的电影, 好的导演, 好的编剧, 必然是不能脱离生活与历史的。也一定会尊重生命, 尊重个体和他们的生活体验。

后来, 我们看到了王全安执导的《白鹿原》。

真正成熟后你会发现, 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可能重要的不是听到你太多的呼声和自我表达。更重要的是看到并认清社会现实后的你, 还能学会倾听。于是, 一系列倾听后的尊重、冷静、怜悯、判断也随之而出。他去了渭河平原上游走了一遭, 然后开拍。至少在此时, 写下这些字时, 我心中认为《白鹿原》, 是原作者、导演、每个电影里的人都在接近真正的成熟。成熟不是不分立场, 更不是过分暧昧。

保持距离, 接近成熟。电影《白鹿原》相比文学作品, 迟来了26 年, 也恰好是26 年时间流走, 陈忠实在八十年代创作自觉中的弱项在电影改编时得到了弥补。在文学中, 作者对女性角色田小娥有着深深的暧昧, 女性主人公在整个作品中并没有被他赋予一个清晰的立场定位。当然, 并不是作者的问题, 前面已经说到了, 是写出文本的那个时代和环境的特殊性决定的。

保持距离, 是一种成熟。《白鹿原》, 整个电影的影像中, 始终都注视着、思考着、解构又重建着文本。王全安的克制使影片保持了与文学的距离。不再对原作中的女主人公保有暧昧。有了立场, 有了要表达的内容中最根本最深厚的东西。因为远观, 女主角在影像中才具有了导演所赋予的立场, 是爱, 是性, 是孕育的化身。而这种认知, 是没有暧昧可言的。电影中多人的命运与女主角联系, 大起大落, 大张大合, 导演的立场是纯粹的同情, 同情代替了原作中的暧昧。同情, 就是立场, 电影的立场。有了同情, 才产生了与文学的距离。文学成为电影后, 女人与土地的关系, 变成了女人离不开土地, 女人就是土地。所有人命运的起承转合, 都与土地紧紧相连。女人, 土地, 孕育着白鹿原上所有的悲欢离合。

就像塬和塬上一棵草, 如果没有了距离, 完全走近了草, 就会破坏塬上的意境;更甚拔掉了草, 塬也会因此失去生命的活力。唯能做的, 就是保持距离。静静地看着塬上草的生命经历和体验。距离, 是一种成熟的表达。是文学到电影的成熟。

文学经典改编成电影, 是镜像的破灭与重新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中, “太极”抑或者是“中庸”的概念处处蕴含。但它是柔中带刚, 也是以柔克刚, 它像一个鸡蛋一样, 生命由内向外冲破束缚而诞生。塬上的一棵草, 是固有土地的破裂而重新结构出的新生命。电影, 是世俗神话, 是真实历史与现实的镜像。更重要的是, 电影打破了文学的镜像重新结构出了新的生命。在文学作品中, 所有的能量都用在了文字上, 留给电影改编的空间就很小了。当文学经典改编成电影时, 必不可少地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就是镜像的破灭, 然后由编剧也好导演也罢, 去重新结构, 重新诠释出一个不一样的影像样本。

可能, 只是为了电影中人物去实现一个简单的梦想或愿望。但这个梦想和愿望能否实现却要看导演重新结构的能力。这种能力, 便是二次创作时的个人诠释和解读。同样, 像塬上草和塬, 这种能力也离不开生命和生活, 离不开土地和体验。

镜像的破灭是痛苦而充满怀疑的。苏童获悉李睿珺改编《告诉他们我乘着白鹤去了》时, 心中或许是有几分忐忑的, 但当他们漫步在农家小院, 当第一个镜头是水灵灵的芦苇湿气, 当最后一个镜头伴随有宗教意味的悠长绵延的音乐结束、黄土终覆盖过老马的头顶时, 苏童落停了。整部成片完整叙述完毕后, 作者和观众才明白, 打破的已经被完整地重新结构。电影是综合的艺术, 是时间的艺术。电影压缩了文学文本的叙事时间长度, 却整整延长了作者、主人公和观者三倍的生命。

故事很简单, 并不像前文提到的《白鹿原》那样宏大。除去身份限定, 仅仅就是一个老人和两个孩子的故事。老人只求按自己的意愿死去, 告诉他们我乘着白鹤去了。用心看过电影, 我们会发现导演用仅29 年的年轻的生命体验和生活阅历洞察了一个老人的终极愿望:面对死亡, 乘鹤西去。如若解读文本和电影的关系, 简单的可能会总结成:电影改编应该遵循文学原著。但这种尊重原作看似未改变原著, 实际上没那么简单, 它是重新的结构。当人们在议论该片是否意图在火葬和土葬的死亡方式上站队、当人们在讨论在导演老家拍摄是否因为经费问题时, 我想说, 不要仅仅只看到这些。你有没有看过小津安二郎的电影, 有没有看过侯孝贤的电影?有没有感受到过“平淡中蕴藏的张力和震撼”?炊烟、芦苇、鸭子、棺材、水塘……都是最真挚的生活质感的体现。打破文学文本的平面镜像, 还原生活的真实质感, 在此行动上创造和重新结构的电影影像才能更加立体、丰盈和温润。我们的那些无力时刻, 我们的那些软弱, 我们的那些情怀, 才会被一一重新唤醒。整个过程尘埃落定后, 电影完成了突破文学的重新结构, 而影像给了人与文学不同的、新的感受和情绪。这时的情绪, 是纯粹且没有任何杂质的。

福柯的后结构主义中有一个观点, 即面对所压制着的、压抑着的、对抗着的东西时, 人或事物种种挣扎对抗斗争的过程, 本身也是另一种重建。老马倔强地、近似荒诞地以“活埋”的方式在水塘边的大树下结束了生命。是老马的, 更是导演对文学文本中“死亡”问题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当昔日好友离开了日常同在的时光, 当目睹了土葬和火葬而产生的争执, 面对文本和影像表达探讨的主题“死亡”, 主人公是挣扎的, 内心是对抗的。影像的时间跨度便像鸡蛋破裂一样, 是压抑而斗争的内心思想的活动过程, 电影中最后一捧黄土覆盖时, 重新结构完成, 人物最终归宿确定, 导演意志表达, 观众情绪点燃。挣扎对抗中的重新结构是回归到了生和死的哲学命题。

这在影像本身和文学本身中, 是主人公的行为, 对“死亡”镜像的打破和重新结构;在影像之外和文本之外, 便是导演对作者所构建的“死亡”议题镜像的打破和重新结构;而在接收的受众心中, 对文学、影像本身, 对其各自叙事产生的情绪和思想的镜像, 又是一种打破和重建。打破的是个体对主题的固有认知, 重新结构的是一种保持距离的冷峻的思考方式。苏童落泪, 电影诠释的情感震撼和打动了文本的原作者。

上面文字中提到的镜像的破灭和重新结构, 是文本和电影内的、文本和电影外的、受众心理三者的镜像的幻灭与重建。我试图寻找出更多, 但是转念一想, 电影从文学改编过来时, 要想变成一部好的电影, 首先具备的镜像的幻灭与重建至少应该是具有上面提到的这三个方面。

如果塬上一棵草是假的或者嫁接的, 便不会保有长久的生命力。恰是因它从这塬上土中萌芽而出, 经历了种种成长的坎儿, 所以不同于塬而具有了更多元、更丰富的生命意义。这种生命意义, 便是文学的镜像打破, 影像哲理的重新建构。

文学作品改编电影, 必须牢牢扎根于我们生活成长的土地和泥土。

塬是什么?土地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故乡, 我们的时代, 我们的岁月中周遭发生的大小事件、悲欢离合、生命体验。无论在文学文本中, 还是电影银幕上, 抑或是我们置身的社会现实中, 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但可以肯定, 渺小的我们也是重要的, 因为我们立在这儿。而相对于渺小而言, 伟大的土地才是真正的主角。它是生活的主角, 生命的主角, 文学和电影的主角。

《白鹿原》, 关中家族社会五十年的兴衰史, 源自渭河平原上游的这片土地;《告诉他们我乘着白鹤去了》, 老马实现死亡愿望的场域源自主人公脚下成长衰老的这片土地。人, 在天地间站着活着。离不开的, 就是这片土地。也是不管贫瘠、富沃, 土地包容和馈赠给了我们一切。无论双眼疲惫或者炽热, 无论血脉蓬勃或者静谧, 当我们讲故事时, 不管文学还是电影, 都不会忘记, 故事的开始是发生在那片土地的。

这土地是文学之源, 也是电影之源。

一抔黄土, 一条河, 一座山, 一片川。

塬上草, 静静在塬上。一棵草, 就像一个人, 屹立在那儿。

参考文献

[1]白银市志编纂委员会.白银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99.

[2]陈忠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

篇4:白鹤梁导游词

涪陵两江广场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毗邻白鹤梁水下碑林,总面积220xx平方米,。比重庆朝天门广场还要大两倍 ,是重庆最大的景观广场。据了解,两江广场坐落在长江与乌江的两江交汇处,占地面积达220xx平方米。从这里看两江交汇处,长江的水很混,而乌江的水很清,可谓泾渭分明。看完两江交汇处,可从涪陵市区顺着大堤一直走到白鹤梁。

白鹤梁最著名的是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建造花费2。1亿人民币,耗时7年。过去是天然的,现在要想看到原有的面貌,必须乘坐长91米长的电梯下到水下177米处,才能见到白鹤梁的真面目。

游人都是为白鹤梁石刻鲤鱼而来,据介绍,白鹤梁题刻以石刻的鲤鱼为水标,记录枯水变化,预卜农业丰欠。许多题刻围绕着“石鱼出水兆丰年”,说明 “石鱼现,果大稔”的规律。令人叹服的是古人刻鱼为标,与现代水文观测原理十分接近。在国外,设固定水标观测江河水位变化,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1220xx年前,就采用类似手段记载长江水位的变化,被誉为“长江最古老的水文站”、“长江水文资料的宝库”、“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是三峡库区唯一的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题刻不仅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3万余字题刻,隶、行、草、楷诸体皆备,虞、褚、颜、柳、欧派并存。题刻精工,文词优美。有的雄浑刚健,有的隽秀飘逸。有的龙飞凤舞以成趣,有的仪态万千而生辉,颇具唐宋以来各派书家的遗风。

我为我们中华民族而骄傲,为我们祖先的智慧而感叹。

篇5:白鹤梁导游词

亲爱的旅客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阳光明媚的周末与大家准时相约在这台旅游车上,我是来自重庆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我身后的这位是经验丰富的张师傅。今天将由我们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涪陵的白鹤梁。我很荣幸这次能陪同大家一起游览白鹤梁景区,我会热诚为大家服务,让大家有一个精彩和难忘的旅程。我们的车子将在约两个小时后到达白鹤梁,在此,我想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白鹤梁。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江心,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十五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提到白鹤梁就不能不提到长江。大家都知道,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也是全世界第三长河,它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其源头沱沱河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汇入东海,全长6300多公里,且流域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5。

言归正传,白鹤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中心的长江之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景区,是浩瀚江水中的岩砂质天然石梁。它自西向东延伸,与江流平行,呈14.5度的斜度向江心倾斜,常年伏没江中,只有在冬春交替之际,长江进入枯水期,才会部分露出水面。白鹤梁,古称巴子梁,关于其名称的来历,一说是因为白鹤群聚集梁上而得名白鹤梁,还有一说是相传唐时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

石刻上有自唐广德元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15尾,其中作为水文标志者3尾,计3万字,其题刻、图像断断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上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还有浅浮雕、深浮雕、线雕、呵图案、花边等,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其水下碑文之多,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堪称世界水下一大奇观,故又有“水下石铭”之美誉。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白鹤梁的科学价值于是得到世界公认。

建国后我国研究文物的学者和水文科学工作者到这里考察,他们发现白鹤梁石鱼石眼所处的水位与现在航道部门记录的当地水位零点位置基本一致,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这意味着早在12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对长江水位的变化有一个准确的记录。所以,白鹤梁又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古人不仅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记录下了长江水位的变化,还从中发现长江水位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他们观察到每当长江水位在枯水期落到石鱼下面的时候,第二年往往是一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所以自古就有“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说法。这些石刻当中最出名的得算唐代的所见鱼和清代的双鲤鱼。

由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位于淹没水位线下的白鹤梁题刻将永远沉没于江底。为了保护好这一水下瑰宝,让后人能观赏这一文物,国家投入了2亿元建造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因为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又形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而且增加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整个保护工程,从2003年正式开工,到2006年9月三峡大坝提前蓄水至156米水位,原本两年的水下施工期被压缩为一年,期间又经过了两年多时间的漫长停工期。2009年5月18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举行落成仪式。保护工程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水下博物馆的保护罩体工程设计名“穹顶”,位于题刻正上方,呈椭圆形将整个题刻平面覆盖。游客有三种参观方式可供选择,一是由于水下保护罩体墙外设有游人参观通道,游客可由岸上经钢制廊道乘自动扶梯进入水下保护体

内,透过玻璃舷窗欣赏白鹤梁题刻。保护体内还安装了6徘、150组灯源,每组灯源有九个小灯组成,而每个小灯里又藏着8个聚光灯和闪光灯。白鹤梁水下保护体犹如一个璀璨的水晶宫。二是游客可以在长江防护大堤上建造的陈列馆内,根据自己的需要,操作摄像头,通过电脑屏幕从不同的角度近距离观赏白鹤梁。三是爱好潜水的游客们还可以通过身穿潜水观看。

刚才提到了三峡工程,在这里我就简要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吧。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湖北宜昌市的三斗坪,坝长1983米,最大坝高为185米,最高运行水位175米,总蓄水量393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1820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相当于1991年全国总发电量的1/8,相当于十座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在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风光呈现出了另一片高峡出平湖的震撼景色!

篇6:涪陵白鹤梁导游词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导游,通常会被要求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更有条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涪陵白鹤梁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涪陵白鹤梁导游词1

各位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涪陵白鹤梁,我是你们的景区导游,小李,我会热诚为大家服务,给大家有一个精彩和难忘的旅程。

在长江与乌江的交汇处有一座古巴国的故都——涪陵,在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有一道长1600米,宽约15米的天然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鹤群居梁上,展翅嬉戏、引颈高歌,白鹤梁由此得名。

在这其貌不扬的地面建筑之下,正掩藏着白鹤梁一段惊世骇俗、耐人寻味的前世今生。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一起去探寻这白鹤梁的前尘风华。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一楼序厅,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白鹤梁最大的一尾石鱼,它雕刻于清代,长3。1米,重达3。5吨。白鹤梁上共有石鱼18尾,而我们的镇馆之宝是始刻于唐广德元年的“线雕双鲤”,请大家跟着我上二楼,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两尾石鱼就是我们的镇馆之宝了,前面的一条是雌鱼,身长1。08米,口衔莲花;后面的一条是雄鱼,身长1。07米,口衔蓂草,它们身上的鳞甲各有36片,我想大家已经猜到了,六六大顺嘛,六是非常吉利的数字。

民间有句谚语,说的是“燕子低飞蛇盘道,大雨不久就来到”,大自然的天气预报可谓是五花八门,而我们白鹤梁更是为人类的天气预报谱写了一段传奇历史。1963年,考古专家来到白鹤梁上进行考察,惊奇的发现,两尾石鱼眼睛的高程,与涪陵当地水文站的零点水位在同一水平线上,比1865年英国人在武汉江汉关水文站所设立的第一根水尺,要早1100年。这意味着,早在1200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对当地的长江水位有了一个非常准确的记录。大家请跟着小李走,后面的朋友请跟上。

好了,朋友们,我们现在所处位置是水下博物馆内的交通廊道。请大家注意看了,从这些廊道上的参观窗口便可看到真正的白鹤梁题刻。白鹤梁题刻汇集了唐宋以来千余年各派书家遗墨,荟萃了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名体书法于一梁,大放异彩,千古流芳,因此白鹤梁又被誉为“水下碑林”。这里的题刻、图像断断续续记录了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于研究长江中上游的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都有着重大的史料价值。

都说四川有都江堰,咱们重庆有白鹤梁,虽然两者的功能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都是我们的老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且造福了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

好了,朋友们,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就由大家自由参观,如果大家觉得透过这参观窗口还不足以满足你们对白鹤梁的好奇的话,也可以通过前面的水下摄像头处,通过移动操作,全方位多角度体验白鹤梁的魅力。现在是两点五十分,三点五十在此处集中,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祝各位玩的愉快。

涪陵白鹤梁导游词2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游览参观。我是你们本次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黄。非常高兴有机会可以为大家服务。愿迷人白鹤梁和我服务可以为大家带来一段轻松预约旅程。

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白鹤梁概况。涪陵白鹤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之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景区,是浩瀚江水中岩砂质天然石梁。石梁全长1600米,平均宽度15米,共有题刻165段,石鱼18尾,观音两尊,白鹤一双,主要分布在长为220米中段石梁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题刻常年没于水下,只有冬春季节江水枯落时才露出水面。不过,因为三峡高位蓄水,为防止白鹤梁从此以后淹没水中,所以在2003年2月开始修建水下博物馆用来保护题刻,水下博物馆于2007年年底竣工。

白鹤梁,故称巴子梁。关于其名称来历,一说是因为白鹤群聚集在梁上而得名,还有一说是相传唐代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来得道,乘鹤西去,故名白鹤梁。梁上石刻常年没于水下,只有在冬春季节江水枯落时才露出水面。古代人以刻石鱼作为枯水水标。每当江水退、石鱼见,就意味着一个少雨枯水周期已经过去,丰收年景即将来临,因此又有“石鱼出,兆丰年”之说。

白鹤梁共记载了自唐朝迄今1200年间72个年份枯水资料。石刻鱼中最著名为唐代所见鱼和清代重镐双鱼,并作为原始枯水水标,经现代勘测:“唐代所见鱼腹高相当于涪陵水文站历年最低水位平均值;清代双鲤鱼眼高大体上等于川江航运部门涪陵地区水位零点”。经1200多年历代沿用,古代先民通过长期对枯水周期认识、观察并掌握枯水变化规律结果,而石鱼水标每三五年小露一次,十年大枯一次,六百年为一个极枯水位级。不少细心人将石鱼出水时间,观鱼者姓名、籍贯和石鱼露出江面到枯水线距离用尺量测出来,刻在石梁上,日积月累就形成了1200多年极其珍贵水文记录。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至今保存完好一座以“石鱼”作为枯水标志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题刻还有着重要艺术价值。梁上题刻纵横交错,篆、隶、行、楷、草皆备,颜、柳、苏、黄俱全,还有少数民族文字题刻,题刻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以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大诗人黄庭坚题名最为珍贵,除此之外还有朱昂、吴革、晁公武、刘忠顺、庞恭孙、刘师文、王士祯等700余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题记,汇集文学、书法、绘画、题刻艺术为一体,可谓历代名家书法之大成,素有“水中碑林”之誉。

随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兴建,举世闻名白鹤梁题刻将永远沉没在水下,为了保护这一人类珍贵文化遗址,采用了极富创造性“无压力容器”保护方案,在原址上修建了“水下博物馆”,对白鹤梁题刻实施有效保护。2009年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白鹤梁博物馆由水下保护体、参观廊道和交通廊道、地面陈列馆三大部门组成。人们可从地面陈列馆通过坡形交通廊道扶梯下到水平交通廊道,然后进入参观廊道,透过专用窗口观赏题刻,也可以通过水下摄像系统实时将影像传播到地面陈列馆演示厅进行全方位观赏。这一极具创新设想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水下博物馆。

好了,白鹤梁基本情况我就先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接下来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感受白鹤梁独特魅力吧。请大家注意安全跟我走。

涪陵白鹤梁导游词3

各位团友:

大家好!

我是来自重庆旅行社的导游,我姓李,大家叫我小李就可以了,这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别看李师傅年纪轻轻,驾驶技术可是一流的哟,所以我们大可放心乘坐。在这里,我代表旅行社对各位团友的光临表示最衷心的欢迎,同时,也希望在我们两的真诚服务和各位贵宾的支持下,在重庆的享受得到一个圆满的快乐的旅程。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才露出水面。相传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

白鹤梁上还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

白鹤绕梁留胜景,石鱼出水兆丰年。

白鹤梁上的石鱼石刻,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价值,又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来为世所重视。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鹤梁上刻有“枯水季节,若石鱼出水面,则兆年丰千年如许”的石刻题记。

之后我们去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水下博物馆就是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一个保护壳体。游客朋友们可下到带参观窗的水下通道,透过玻璃舷窗欣赏白鹤梁题刻。保护体内还安装了6排、150组灯源,每组灯源由9个小灯组成,而每个小灯里又藏着8个聚光和散光灯。白鹤梁水下保护体将犹如一个璀璨的水晶宫。游客朋友们可在长江防护大堤上建造的陈列馆内,根据自己的需要,操作摄像头,通过电脑屏幕,从不同角度近距离观赏白鹤梁。同时,少数专业人士,还可通过潜水的方式参观白鹤梁。

好了,现在我们前面马上就要到景区了,请大家做好下车准备,去感受这神奇的景观吧。

涪陵白鹤梁导游词4

白鹤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长江江中心的一块天然石梁上,关于白鹤梁这个名字的由来,一说是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一说是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得道后乘鹤仙而去。不管怎样,白鹤梁这个名字是很有诗意的。

白鹤梁是在造山运动时天然形成的`,像一只俯卧在江中的巨鳄,其身长约1600m,宽约15m,东西向延伸,与长江平行,背脊高约为138米,在三峡大坝蓄水前,比当地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至3米,随着每年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夏隐冬现。

在1200多年前,也就是唐朝广德元年,有人在白鹤梁刻下两条石鱼,记录了当时的枯水水位。此后,效仿者不断,共形成了石鱼雕刻18尾,生动记载了一千多年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资料,被称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在白鹤梁石鱼文化中,还有着“石鱼出水兆丰年”的民间传说。我们的祖先认为石鱼出水的来年,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农民辛勤劳作,就可以换来一个好收成,主政的地方官们,可能有一个好的政绩,他们把出水的石鱼称作“祥鱼”。不仅如此,自唐代就开始,每当石鱼出水时,历代文人雅士,包括黄庭坚、柳公权、苏轼、朱熹等都会乘船来到白鹤梁,吟诗作赋并将诗文题刻于岩上,至今石刻上留下了文人墨客3万多字真迹,篆、隶、行、草皆备,所以又被誉为“水下碑林”。

20xx年整个三峡工程竣工后,水位提高到175米,在长江两岸山体上“135”、“175”水位线标志随处可见,“时间紧迫”这是当时参与三峡文物抢救的专家们的`共识,他们用“抢救文物”四个字来表达他们的迫切心情。配合三峡工程进行的文物保护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三峡工程建设的形象,是衡量三峡工程是否是文明工程的重要标志。白鹤梁就属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程。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曾经夏隐冬现的白鹤梁石刻将长眠于水下40米深处,为了供世人观赏,国家创造性地修建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该项文物保护工程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于20xx年5月18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开馆。

透过水下博物馆的玻璃舷窗,大家可以直接欣赏白鹤梁题刻,更有解说员通过各种有趣的历史故事,将白鹤梁1200年的历史展现给大家。如果你觉得凭肉眼观察仍不过瘾,水下博物馆内还设有遥控装置,通过这些装置,你可以将白鹤梁拉至眼前看个够。所有的参观将在40米以下的水位进行,滚滚长江将从这个水下博物馆的穹顶上流过,非常特别的体验哦。当然,可能有的游客朋友们在担心水下的安全问题,请放心,水下博物馆在设计时,已经将船只的冲撞抵压考虑了进去,同时,水下博物馆是个无压容器,不会给身体带来任何不适。

篇7:白鹤梁经典导游词

第一,白鹤梁篆书题刻较为鲜见地反映了宋代篆书书法面目。宋代篆书在唐代李阳冰篆书的影响下发展,而对宋代篆书产生直接影响的书家是五代宋初的徐铉,黄庭坚曾说:“鼎臣(徐铉字鼎臣)笔实而字画劲,亦似其文章。至于篆则气质高古,与阳冰并驱争先。”在黄庭坚看来,徐铉与李阳冰篆书皆“气质高古”,规整平正是宋人认为的篆书审美标准。刻于熙宁元年(1068年)的《徐庄涪陵石鱼题刻》为当时的涪陵尉郑阶平所书,该作用笔恪守中锋,浑厚圆润,就是一件取法徐铉篆书的作品。同李阳冰篆书相比,此作一些弧形笔画多圆中见方,这种处理与徐铉篆书相似,可视为宋代篆书的艺术特色。刻于绍兴十年(1140年)的《宋周诩等人石鱼题刻》也是一件篆书作品,与《徐庄涪陵石鱼题刻》相比,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此作结体狭长,用笔方圆兼施,纵向取势,与唐代书家史惟则的《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有近似之处。

第二,隶书题刻沿袭唐法,风格工稳,字形端庄。白鹤梁宋代题刻中隶书作品有刻于淳熙五年(1178年)的《冯和叔石鱼题刻》,该作与《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等当属一脉相传,结构严谨,波挑恪守汉碑法度,美中不足的是古厚之气不及汉碑来得强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宋隶受到唐隶影响较深,工稳有余,古厚不足。宋皇佑年间,书家王砺受诏以古隶书《献穆公主碑》,蔡襄曾称其曰:“君隶字乃得汉世旧法,仆所作但唐隶耳。”虽然是蔡襄的自谦之语,却也反映了宋初隶书便受到唐隶熏染这一客观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宋隶向更大的方向发展。此外,刻于宝庆二年(1226年)的《李公玉题记》,其风格与《冯和叔石鱼题刻》近似,该题刻采用双钩刻石的方法,在碑刻中比较少见,当时采用双钩刻法,不知道出于何种目的,一种可能是江中礁石石质较硬,不易刻画,也可能是由于刻写的时间有限,故采用这种简便做法。与楷、行作品相比,宋代隶书作品数量较少,这些隶书题刻的出土,正可以补充书史之不足,为我们提供了宋代石刻隶书的直接材料。

第三,除篆隶题刻之外,白鹤梁宋代题刻中书体绝大部分为楷书,这些作品虽然风格多样,但绝大多数题刻重视法度与传统,取法唐贤宋儒,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等书家的书风影响在这些题刻中随处可见。宋初作品尽力规模颜书,努力做到形神上与颜书的契合。南宋时期作品虽取法颜书,在书写时有意加入了行书用笔的意味。

取法褚书者如元丰九年(1086年)《吴缜石鱼题刻》,点画瘦劲,秀美闲雅,用笔和结字上都可见褚遂良书法的影响,这在颜、苏书法触目皆是的白鹤梁题刻中比较特殊,说明褚书在宋代仍然有其一定的影响。另外,从白鹤梁石刻的不少题刻中看到苏东坡、黄庭坚书法风格的影响。这也证明了艺术的多样性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

第四,除了上述列举刻石外,还有一些作品则是我书我体,这些作品中法度的成分被明显削弱,加强个人书写的意趣,带有其明显的个人书体特征和审美取向。如乾道七年(1171年)《卢棠石鱼题刻》和淳祐八年(1248年)《邓刚石鱼题刻》,这两件题刻的用笔、结字均不甚着意,率意而书,意大于法,这种只关意趣,无意法度的书风在白鹤梁宋代题刻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当然,白鹤梁宋代题刻中也有不少刻石比较粗率、朴拙。如绍兴年间《绍兴石鱼题刻》仅存“绍兴仲春日□□石鱼出水,□□看记”简短的文字记载,也没有署书者姓名。楷书草写,大小错落,率真朴拙、耐人寻味,特别是“春”、“石”、“水”等字的长笔画,妙趣横生,在审美趣味上接近北魏造像题记。这种刻工与写手皆不出名的“穷乡儿女造像”,可以视为南宋民间刻石书法作品的代表。

篇8:介绍白鹤梁导游词

非常荣幸有机会为大家服务,大家参观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我,预祝大家有一个愉快的旅程。

白鹤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长江江中心的一块天然石梁上,关于白鹤梁这个名字的由来,一说是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一说是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得道后乘鹤仙而去。

不管怎样,白鹤梁这个名字是很有诗意的。

白鹤梁是在造山运动时天然形成的,像一只俯卧在江中的巨鳄,其身长约1600m,宽约15m,东西向延伸,与长江平行,背脊高约为138米,在三峡大坝蓄水前,比当地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至3米,随着每年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夏隐冬现。

在1200多年前,也就是唐朝广德元年,有人在白鹤梁刻下两条石鱼,记录了当时的枯水水位。

此后,效仿者不断,共形成了石鱼雕刻18尾,生动记载了一千多年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资料,被称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在白鹤梁石鱼文化中,还有着“石鱼出水兆丰年”的民间传说。

我们的祖先认为石鱼出水的来年,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农民辛勤劳作,就可以换来一个好收成,主政的地方官们,可能有一个好的政绩,他们把出水的石鱼称作“祥鱼”。

不仅如此,自唐代开始,每当石鱼出水时,历代文人雅士,包括黄庭坚、柳公权、苏轼、朱熹等都会乘船来到白鹤梁,吟诗作赋并将诗文题刻于岩上,至今石刻上留下了文人墨客3万多字真迹,篆、隶、行、草皆备,所以又被誉为“水下碑林”。

整个三峡工程竣工后,水位提高到175米,在长江两岸山体上“135”、“175”水位线标志随处可见,“时间紧迫”这是当时参与三峡文物抢救的专家们的共识,他们用“抢救文物”四个字来表达他们的迫切心情。

配合三峡工程进行的文物保护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三峡工程建设的形象,是衡量三峡工程是否是文明工程的重要标志。

白鹤梁就属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程。

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曾经夏隐冬现的白鹤梁石刻将长眠于水下40米深处,为了供世人观赏,国家创造性地修建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该项文物保护工程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于205月18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开馆。

透过水下博物馆的玻璃舷窗,大家可以直接欣赏白鹤梁题刻,更有解说员通过各种有趣的历史故事,将白鹤梁12的历史展现给大家。

如果你觉得凭肉眼观察仍不过瘾,水下博物馆内还设有遥控装置,通过这些装置,你可以将白鹤梁拉至眼前看个够。

所有的参观将在40米以下的水位进行,滚滚长江将从这个水下博物馆的穹顶上流过,非常特别的体验哦。

当然,可能有的游客朋友们在担心水下的安全问题,请放心,水下博物馆在设计时,已经将船只的冲撞抵压考虑了进去,同时,水下博物馆是个无压容器,不会给身体带来任何不适。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我们的参观时间是一个小时,一小时后在这里集合,在参观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看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以防遗失。

篇9:涪陵白鹤梁景区导游词

白鹤梁是在造山运动时天然形成的,像一只俯卧在江中的巨鳄,其身长约1600m,宽约15m,东西向延伸,与长江平行,背脊高约为138米,在三峡大坝蓄水前,比当地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至3米,随着每年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夏隐冬现。

在1200多年前,也就是唐朝广德元年,有人在白鹤梁刻下两条石鱼,记录了当时的枯水水位。此后,效仿者不断,共形成了石鱼雕刻18尾,生动记载了一千多年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资料,被称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在白鹤梁石鱼文化中,还有着“石鱼出水兆丰年”的民间传说。我们的祖先认为石鱼出水的来年,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农民辛勤劳作,就可以换来一个好收成,主政的地方官们,可能有一个好的政绩,他们把出水的石鱼称作“祥鱼”。不仅如此,自唐代就开始,每当石鱼出水时,历代文人雅士,包括黄庭坚、柳公权、苏轼、朱熹等都会乘船来到白鹤梁,吟诗作赋并将诗文题刻于岩上,至今石刻上留下了文人墨客3万多字真迹,篆、隶、行、草皆备,所以又被誉为“水下碑林”。

整个三峡工程竣工后,水位提高到175米,在长江两岸山体上“135”、“175”水位线标志随处可见,“时间紧迫”这是当时参与三峡文物抢救的专家们的`共识,他们用“抢救文物”四个字来表达他们的迫切心情。配合三峡工程进行的文物保护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三峡工程建设的形象,是衡量三峡工程是否是文明工程的重要标志。白鹤梁就属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程。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曾经夏隐冬现的白鹤梁石刻将长眠于水下40米深处,为了供世人观赏,国家创造性地修建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该项文物保护工程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于205月18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开馆。

透过水下博物馆的玻璃舷窗,大家可以直接欣赏白鹤梁题刻,更有解说员通过各种有趣的历史故事,将白鹤梁12的历史展现给大家。如果你觉得凭肉眼观察仍不过瘾,水下博物馆内还设有遥控装置,通过这些装置,你可以将白鹤梁拉至眼前看个够。所有的参观将在40米以下的水位进行,滚滚长江将从这个水下博物馆的穹顶上流过,非常特别的体验哦。当然,可能有的游客朋友们在担心水下的安全问题,请放心,水下博物馆在设计时,已经将船只的冲撞抵压考虑了进去,同时,水下博物馆是个无压容器,不会给身体带来任何不适。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我们的参观时间是一个小时,一小时后在这里集合,在参观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看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以防遗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涪陵白鹤梁景区导游词4

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白鹤梁的概况。涪陵白鹤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之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景区,是浩瀚江水中的岩砂质天然石梁。石梁全长1600米,平均宽度15米,共有题刻165段,石鱼18尾,观音两尊,白鹤一双,主要分布在长为220米的中段石梁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题刻常年没于水下,只有冬春季节江水枯落时才露出水面。不过,因为三峡高位蓄水,为防止白鹤梁从此以后淹没水中,所以在2月开始修建水下博物馆用来保护题刻,水下博物馆于年底竣工。

白鹤梁,故称巴子梁。关于其名称的来历,一说是因为白鹤群聚集在梁上而得名,还有一说是相传唐代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来得道,乘鹤西去,故名白鹤梁。梁上石刻常年没于水下,只有在冬春季节江水枯落时才露出水面。古代人以刻石鱼作为枯水水标。每当江水退、石鱼见,就意味着一个少雨的枯水周期已经过去,丰收年景即将来临,因此又有“石鱼出,兆丰年”之说。

白鹤梁共记载了自唐朝迄今1200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资料。石刻鱼中最著名的为唐代所见鱼和清代重镐双鱼,并作为原始枯水水标,经现代勘测:“唐代所见鱼的腹高相当于涪陵水文站历年最低水位的平均值;清代双鲤鱼眼高大体上等于川江航运部门涪陵地区的水位零点”。经1200多年的历代沿用,古代先民通过长期对枯水周期的认识、观察并掌握枯水变化规律的结果,而石鱼水标每三五年小露一次,十年大枯一次,六百年为一个极枯水位级。不少细心的人将石鱼出水时间,观鱼者的姓名、籍贯和石鱼露出江面到枯水线距离用尺量测出来,刻在石梁上,日积月累就形成了1200多年极其珍贵的水文记录。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至今保存完好的一座以“石鱼”作为枯水标志的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题刻还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梁上题刻纵横交错,篆、隶、行、楷、草皆备,颜、柳、苏、黄俱全,还有少数民族文字题刻,题刻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以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大诗人黄庭坚的题名最为珍贵,除此之外还有朱昂、吴革、晁公武、刘忠顺、庞恭孙、刘师文、王士祯等700余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题记,汇集文学、书法、绘画、题刻艺术为一体,可谓历代名家书法之大成,素有“水中碑林”之誉。

随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举世闻名的白鹤梁题刻将永远沉没在水下,为了保护这一人类珍贵的文化遗址,采用了极富创造性的“无压力容器”的保护方案,在原址上修建了“水下博物馆”,对白鹤梁题刻实施有效保护。年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白鹤梁博物馆由水下保护体、参观廊道和交通廊道、地面陈列馆三大部门组成。人们可从地面陈列馆通过坡形交通廊道扶梯下到水平交通廊道,然后进入参观廊道,透过专用窗口观赏题刻,也可以通过水下摄像系统实时将影像传播到地面陈列馆演示厅进行全方位观赏。这一极具创新的设想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水下博物馆。

上一篇:会审流程制度下一篇:微电影评论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