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技术的研修总结

2024-04-27

教师信息技术的研修总结(通用8篇)

篇1:教师信息技术的研修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教学,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现代教育教学。现在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创建高效课堂,这就不断要求教师们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水平,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形式。在此学习过程中,本人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将德育放在首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这种精神境界。要将思想道德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中去,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将多媒体教学贯穿于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创建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想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课件,使所学的知识容量变大,使孩子们的操作更加丰富了,使课程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教师要把学习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也就是核心的位置,把技术发展、教师学习、有效设计有机结合,成为三个支撑点,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

三、多学习,努力升自己。

在此学习中,我深深了解到教学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之前我虽然会使用一些word及excel等的编排,但不够精通。学习之后,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如何插入视频,如何使自己的课件更加完美,如何尝试着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向那些优秀教师学习,更加完善自己,让自己上课上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努力适应现今教学模式。并且走在同行的前列,成为领头羊。所以我会不断地参加此类培训,不断学习,反思自己,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达到共同学习和提高的目标。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我们不但要转变学生被动倾听的学习方式,还要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应利用多媒体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触动学生心灵的发展。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的状态,使他们学会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具有勇于表达个人见解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以生为本、师生的多向互动,产生“共振”作用,形成合力,打造有效课堂,提倡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演绎出一种共同探究、观念共享的和谐状态,从而有力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篇2:教师信息技术的研修总结

峰市中学饶振信

我是永定区峰市中学从教近三十年的语文老师,带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桃李满天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校学生人数锐减,老师相对富余,服从学校安排,我当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兼七年级的心理辅导老师。若不是实行延迟退休的政策,过几年就可以光荣退休,无事一身轻。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实施和延迟退休政策的实行,老师相对富余的状况会逐步改变,也许再过几年,师资还会出现不足的情况。作为从教多年且热爱语文教学岗位的老师,我不能存有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的思想,而是要未雨绸缪,要像时刻紧握手中钢枪的战士一样,随时等待祖国和人民的呼唤,到最需要的一线岗位上去。因此,我觉得这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非常及时、非常必要。通过培训,我获益匪浅。

一、培训为我校数字化图书管理打下了基础。我校虽然学生不足百人,但图书馆藏书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八千多册。以前都是用簿子登记造册,有十五、六册之多,上级检查时拿出来厚厚一大摞。学生借书情况统计,也要人工清点汇总,费时费力。过些时候,福建海峡出版社还准备捐赠十万元的图书给我校。如果还是像过去一样用簿子登记入册,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若能运用图书管理软件,实行数字化管理,则轻松省事多了。以后上级检查,只要打开电脑轻点鼠标,总共有多少册图书、新增的多少、各种类别的书有多少、学生借阅的情况等信息就一目了然。实行数字化图书管理,将大大提高图书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图书的有效利用率。

二、培训为我上好心理辅导课打好了基础。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可能有些领导也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是给工作量不够的老师凑数的。直到今天,学生手中还没有一本正规的教材。老师拿到手的还是网上购来的一本书,至于教参、教案和可供借鉴使用的课件,更是难觅踪迹。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心理辅导老师,要把课上得让学生喜闻乐见,其难度可想而知。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之前,学生上心理健康课的兴致不高,有的在做其他科的作业,有的干脆伏在桌子上睡觉,有的即使有听也是心不在焉。究其原因,除了学生不够重视,老师心理健康的知识不够丰富、教学手段单

一、教学水平不高也有很大关系。这学期我校更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创造了条件。我在制作课件时,也努力从网上查找资料,寻找可供参考的课件,精心制作每一堂课的课件。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感兴趣,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内心的困惑和追求,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前不久,我上了一堂《萌动的青春情》的公开课。导入新课时,引述著名诗人歌德的名言“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来激发学生对青春期异性交往这个问题的兴趣,课中列举了学生两性交往中存在的十几种情况,让学生去讨论“如果当事人是我,我该怎么做”。上课结束时,我即兴创作了一首诗《青春萌动不迷茫》——青葱学子情飞扬,伊甸禁果君莫尝。学业精进缘广结,渠成水到果辉煌。让学生当堂朗读,学生兴趣盎然,此课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可见,老师只要肯静下心来,勤于钻研教材,精心准备上课资料,精心制作好课件,课堂教学就能真正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训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过去靠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已经显得陈旧落后,而且是难以想象的。作为一名教师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应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就不能很好地完成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要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开发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要适应工作需要首先应掌握现代媒体技术。教师掌握了现代技术,有助于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我在原有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增强我对新时期现代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我们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巨大的作用,我们要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比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新课程的特点与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尤其是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直通车。因此,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新教材,新课程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目前,通过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充分显示了它的优势。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图文并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确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但是更重要的是善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能力的发展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又一重大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真正在教育改革中发挥关键作用。

篇3:教师信息技术的研修总结

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用信息化促进教师教育现代化正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潮流。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平台,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有效整合,以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本文探索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一、凭借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平台,充分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湛江市第四中学是广东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除了按项目办的要求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以及组织教师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国教师研修网等网站在线学习,还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开展的教师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在实施中做到校本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以校本研修作为载体,在研究与反思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校本培训制度,促进校本培训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为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学校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开展校本培训,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2]。教师在网上网下同步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在活动中更加突出了教师在研修中的主体地位及注重同伴互助与自我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对其他校本活动内涵的融合与发展。

二、开发校本课程,促进了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

学校围绕校本研修的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开发等相关问题,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学校通过实践总结了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各级各类竞赛促进课程的生成;以研究性学习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以专题学习网站作为校本课程普及延伸的平台[3]。

各学科组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信息技术科组组织主编校本教材五本:《数码相片的拍摄及后期处理》《电脑艺术平面设计》《网络信息交流》《网页制作》《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常规教学以及选修课程是非常有效的补充。信息技术科组被评为湛江市示范教研组(湛江市信息技术学科唯一的一个)。获得湛江市青年文明号、省示范教研组评比二等奖等荣誉。音乐组开发了《湛江市第四中学校园歌曲》,主要由爱国爱党、青春励志、感恩情谊、校园民谣、影视经典、外国歌曲等六个模块组成,特意收录了大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歌曲,用于师生教唱活动;语文科组开发的校本教材:《赏心悦目--湛江市第四中学优秀作文集(1)》,里面收集了教师及学生的文章,用于学生的选修课;美术科组开发了《水彩风景画》,用于选修课的教材。

三、借助网站平台,促进校本研修的开展

(一)开发建设学校网站平台,为师生的发展服务

“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进“三通工程”,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推进“无线校园”建设,东部和具备条件的城镇各类学校要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具备网络教学环境和备课环境,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配备师生用教学终端。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4]。

学校加入了“全国中小学网校”,学校借助“三通两平台”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利用学校网站及校园公告栏的相关栏目开展培训活动,在学科论坛板块,通过研讨,提高专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努力发展自己,成为教育的学习者、研究者、思考者、创新者和促进者。他们在互动中拓宽了自己的视界,在对话中分享了教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丰富了研究的思路。学校的网站资源平台(www.zjsz.net),包含了非常多的教育教学资源:试题资源、名师课件、名师教案、精品素材、网站平台、论文资源、数字图书、教育影视、OA系统、在线组卷、成绩查询、教师空间、在线报名、专题板块等。

(二)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师生的发展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是教育信息化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在网络时代下对学生学习、老师教学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化,基本形成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也主要体现在“人人通”上。实现“人人通”要注意发挥专业化企业的作用,充分调动建设与运营平台的优势,学校作为使用方,要在深入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上、在网络学习空间的有效应用上多下功夫,积极探索依托学习空间、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育内容,变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做出贡献[5]。

通过人人通教育云空间的应用,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构筑了一个以学生成长记录为核心,以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为纽带,以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驱动的管理、学习、交流、分享网络。个人的文章可以通过投稿的方式,如通过审核后,则可发布在本校的网站上,本校的文章也可通过投稿发布在教育局的网站上。

(三)通过微信及微信管理系统,拓宽师生、家校沟通的渠道

微信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是一个生活方式,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并称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据统计截止今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微信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现在学校已经开通微信公众号服务号“湛江市第四中学”,同时也开通微信公众号企业“湛江市第四中学”,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校内校外的管理及沟通能力,对外宣传,树立品牌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微信管理系统是一套基于腾讯微信平台,将网校应用与服务进行整合,而研发的一套校园官方微信系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此系统作为学校的官方门户,可大大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权威性,并快速实现家校互联。另学校开通了网校微站,并提供湛江市第四中学官方APP供下载使用,通过网校微站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快速搭建学校移动官方门户网站,为用户推送学校相关信息,还可快速实现家校互联,让教师、家长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通过校内教育资源平台,丰富师生的教学资源,为校本研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建设校内资源库丰富师生的教学资源。校内资源涉猎范围广泛,有最新的影视资源,有最新的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涉及的栏目内容主要有:政策法规、教学评估、教育教学、继续教育、课题研究、职称材料、招聘应聘、实用文档、教师文集、教师软件、教案课件、教育书库、各类论文、学生文集、写作辅导、高考作文、例题解析、中学试卷、学科图片和高校招生等。

校内教育资源平台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也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并且良好的界面,优秀的导航能力,详实实用的资料收集,方便的协作学习平台都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助于我国信息化的建设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校内资源如有需要共享或分享到校外访问也是可以的。

(五)通过第三方教育网站平台,快速提高教师校本研修水平

上海圆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以高三“课例教研周”活动为主题,选取国内样板示范高中开展活动。帮助学校提升教研实力和加大学校发展速度。学校教研部门组织本校教师及区内的其他学校教师一起参加观看网络直播视频以及开展研讨活动。对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学校购置了中学学科网的资源,丰富了师生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通过运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eduyun.cn/)、“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http://1s1k.eduyun.cn/)活动平台上的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最重要的载体,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与应用的衔接。特别是利用云计算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实现集约共享,推动资源建设与使用良性互动。为此,要抓紧建设教育网络资源中心,形成面向师生、面向社会的资源服务云模式。

(六)利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更加深入开展校本研修

学校以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为契机,更加深入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展校本培训,推进混合式培训。采取学校集中培训和教师个人分散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结合,专家讲座与互动研讨结合,现场观摩与操作体验结合,案例剖析与经验分享结合;组织开展网络和校本研修,建立教师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的网络研修体系,为参训教师训后研修和返岗实践提供支持。

培训的资源主要是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提供丰富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学科、不同起点的教师自主选学需要。具体内容包括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利用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开展协同备课、专题研讨;校本和区域研修的方法等,帮助教师掌握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促进专业发展。

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开展教学研讨,提高师生课堂效率

由于湛江市第四中学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各课室及功能室都装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为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平台提供教师利用电教平台上的“随堂录”功能,可通过安装于讲台上的控制面板实现“一键式”自动录制,教师上课时轻按录制按钮,课件开始录制;下课时教师再轻按停止按钮,课件录制完成,课程中间不需要录制时可轻按一下暂停按钮。录播停止后,软件会自动把网络摄像枪的画面和电脑的画面同步合成为一个多画面文件,让教师或学生课后观摩,共同提高。如要特定观摩老师讲课的内容,双击电脑画面方框则可全屏显示教师讲稿内容。这种功能对于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是非常有帮助的,特别是对于年青老师的成长帮助非常之大,虽然由于摄像枪固定,没法做到跟踪变焦等特定的功能,但可以完整的记录。就是一堂课的实录,年青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观看,以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对于认为不错的课件或实录可同步发布到局域网、广域网进行直播供同行参考,共同提高。

(二)使用校园集群控制管理系统,同步分享优质教学资源

校园集群控制管理系统可将任意一间教室录制过程课件可同步发布到局域网、广域网进行直播,让校内的各班级及校外其他学校均能看到现场上课情况。

每周一早上升旗仪式后,学校利用校园视频直播功能,将教育教学影片、或学校领导教师讲座直播到每个教室,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及进行有关的教育。可以同步播出学生主办的校园电视节目。每周二下午,全校教师政治业务学习时间,经常聘请专家作讲座,请学科组长、骨干教师作经验分享,请学校课改先进教师作教学经验和心得介绍,既可为不同学科教师搭建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又可培养自己的教学骨干。

(三)使用高清录播室,实现随时录播、直播课堂教学

使用高清录播室,方便教师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制作网络课程,开展网络教学,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自身智能终端设备,开展在线学习,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美好愿景。高清录播室:“一键式”录播中控系统,除了能管理课室所有媒体设备外,还能通过网络中控远程开启录播、跟踪等所有系统设备并进行远程管理。教师也可通过安装于讲台上的控制面板实现“一键式”自动录制,同时具有直播和锁定VGA图像等功能。

IE远程导播平台,导播平台集视频监视,视频切换、云台控制,音频调整,直播/录制、暂停等控制、直播监视等功能,在一个IE界面中显示及操作;可通过IE浏览器进行设备的远程配置、管理录制、直播、用户管理及IP地址的修改等操作。

(四)通过微课制作系统,提升教师教学研修技能

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实验、任务等)而精心教学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的、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教师通过在线制作微课,或线下制作微课,用于开展辅助课堂教学实践,比如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等。

目前教师开发微课的方法主要有:利用录屏软件;利用多媒体电教室的录播功能;使用学校高清录播室进行录制;制作摄录机进行录制。学校以开展微课相关的课题研究“微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部分教师在开展尝试运用微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开展信息技术相关课题研究的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近年来开展的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课题,并且已经获结题通过的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省级立项专项课题),网络协作知识建构支持工具的应用研究(省级子课题),利用Moodle构建网络学习社区的方法与途径(国家级子课题),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省级子课题),专题学习网站的有效性研究(国家级子课题),教学与检测题库管理系统(省级子课题)。现在已经获立项的省的2013年省的“强师工程”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性研究”(省级专项课题,2014年12月立项),微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国家级子课题,2013年1月立项)。

通过课题研究引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信息技术科组长杨伟洲老师,他成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家库入选专家,被聘为岭南师范学院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兼职教师,湛江市教育管理系统培训主讲教师,湛江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霞山区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第二届霞山区人民政府督学;是国家级高中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

六、借建设“工作室”之东风,促进校本研修活动的深入开展

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实现了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员提升的目的,为培养教师成为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名师作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名师工作室”、“研修共同体”的形式让优秀专业教师帮扶普通教师。目前,学校与岭南师范学院建成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学科的未来教师培养工作室,霞山区校长工作室1个,霞山区教师工作室2个,湛江市名师工作室1个,湛江市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这都为我校开展教研教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并为进一步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总的来说,校本研修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我们在开展校本研修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紧跟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在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尝试把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于校本研修工作中,结合网上网下搞好校本研修活动、网络研修活动,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探索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主要凭借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平台,充分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开发校本课程,促进了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借助网站平台,促进校本研修的开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通过开展信息技术相关课题研究的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借建设“工作室”之东风,促进校本研修活动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本研修,高中教师

参考文献

[1]尹祥.中小学校本研修研究综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04):27-31.

[2]杨伟洲.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成长[N].中国电脑教育报,2010-03-01D09.

[3]杨伟洲.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范例——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4]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J].中国远程教育,2015,(09):50.

篇4:教师信息技术的研修总结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修 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7-0017-04

一、前言

李克东教授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何克抗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这两位专家都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课程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师,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具体是指信息技术在教师、课程与管理等方面的有效应用。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在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同时,应该关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在信息化环境下,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关注信息技术所带给教师的理念变革和方法影响;另一方面,要思考在实践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亚太地区,信息通信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同各国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各国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1]

二、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2]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理解为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它不仅包括教师个体生涯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的发展,还涉及与学校、社会等更广阔情境的道德与政治因素。[3]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核之一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不同的专家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林崇德、申继亮指出,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尽管教师的知识构成是多要素、多方面的,但教师实践性知识是直接对教学实践产生作用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4]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是教师将知识与教学情景结合在一起,为了解决千变万化的课堂遇到的问题,在复杂不确定的情境中采取适合的决策。

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师个人教育教学经历的积累、感悟,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因此,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组建教师学习与研究共同体,开展校本研修。其中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作为常规校本研修的延伸,依托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平台,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问题为核心,能有效地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帮助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校本研修的内容

校本研修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教师教育新形式,它是以发展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为目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活动。校本研修是一种集学习、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学校及教师行为,是一种基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来自于教师、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是一种对教育教学经验理论的提升过程。[5]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是针对教师的个体要求,信息技术帮助教师更好地学习、反思;外部环境主要是针对教师的群体要求,信息技术帮助教师更好地相互交流、评价等,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对校本研修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平台支持。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具体包括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

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是指运用新课程理念,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研究,加强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开展深入的教研活动,最终实现教师知识管理的一种新型的教研形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同步与异步、集中与异地互动,体现民主、对话、协作的理念,扩大教研工作的辐射面,突破区域限制和时间限制,使教研活动获得极大的扩展,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有利于引发参与人员对教研内容的深入思考,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的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图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教师们进行校本教研应该是围绕课程来展开,包括课的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课后讨论、课后反思等。因此,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应该以“课例”为载体,以知识管理为策略,以行动研究为方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校本教研的教学设计、教学观察、教学反思、教学讨论等各个环节。

(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基于校本研修平台开展教学设计,备课老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意图发布到校本研修平台上,其他老师就围绕着这一教学构想在网上展开讨论。一方面,备课教师可以随时吸纳和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其他的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增删修改,使之成为自己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师网上集体协作备课。

(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观察

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观察,使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观察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观察所得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快速且有效地分析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录像进行组织与处理,如对课堂录像进行切片分析,把几段相同研究主题的课堂录像进行对比分析,把课堂录像片段与文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交互式视频课例等。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载体,基于网络的教学反思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教师的深刻反思创设了民主、自由、宽松的环境;另外,基于网络的教学反思具有公开性,它增加了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也可以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手段与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反思,如利用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等社会性工具软件等手段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帮助教师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师的知识管理。

(4)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

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校本教研为更加有效地实现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提供方便。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扩大了教师之间的交流面,也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宽松的交流环境,教师可以在校本研修平台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评判他人的观点。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与专家基于校本研修平台进行网上交流。

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是指立足于本校,以改变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对本校教师实施全面培训和网上交流研讨的校本培训。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培训学习的主体,而信息技术则是校本培训的工具和载体。

开展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教师校本培训,克服传统教师培训的弊端。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自主学习,减少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网络的快捷性有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网络的互动性有助于丰富教师培训的方式。所以,开展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教师校本培训,是适应形势发展、提高校本培训实效的需要。

(1)信息技术为校本培训交流提供支持

信息技术为教师开展校本培训过程中的交流提供支持。首先,中小学教师上课时间彼此交错,允许同步交流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而网络使得教师间的异步交流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延长交流的时间,为交流提供时间保证。另外,交流的时空也可以延伸到学校之外,比如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教师、校外专家进行交流,使交流的范围更广,获得的受益更大。其次,网络环境下交流的呈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概念图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培训交流过程中信息传递的载体。

(2)信息技术为校本培训反思提供支持

基于校本研修平台开展教师培训反思,既能保证随时随地进行培训反思和记录,又能方便地查找过往的培训反思记录,网上的反思记录也便于修改,且不受篇幅限制。网络允许每位教师将自己培训过程中的想法公开发表,当培训反思记录被公开发布以后,不仅可以为他人带来启示,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人的留言,反思者本人也可能获得进一步思考的启示和坚持反思的动力。通过他人的培训反思记录,不仅可以获得很多显性知识和启发,而且还可以跟踪他人思想成长的过程,挖掘其中的隐性知识。

(3)信息技术为教师协作学习提供支持

信息技术为校本培训过程中教师开展协作学习提供了支持,建构主义认为协作是学习的四大要素之一,协作学习的精髓在于共享与交流,网络环境有利于降低共享的成本,提高信息共享、知识共享、思想共享的质量;另外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协作交流过程可以保存,便于整理和回顾。

(4)信息技术为教师知识管理提供支持

校本培训的组织实体实质上是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教师知识管理有利于教师知识的生成、编码、共享等。校本研修平台不仅为教师搜集、分类、提取、利用、构建和创造知识提供了支持,也为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和学习过程作全程全方位的跟踪记录和评价提供了支持,有利于教师的知识积累、沉淀和共享。

3.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电子档案袋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与专业实践相关的各种描述性资料,汇整成个人专业成长档案。此档案可作为教师建构个人知识与理论的依据,亦可以作为促进教师反省与学习,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之用。

在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过程中,对教师的业务学习、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行为进行记录与分析,包括教师对教材的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习惯的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的学习反思和教学实践成果等等,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校本研修成长记录袋。通过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建立的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业务学习进行反思,有利于经验系统化并可随时调出供人分享,实践证明,这也是教师通向专业发展更高境界的阶梯;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成长记录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诊断与分析,不断调整校本研修的措施与方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的形式——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应该以“课例”为载体,以学科主题下的教学问题为中心,以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平台为支撑,以校本教研为形式,以行动研究为方法,以知识管理为策略,初步形成基于网络的学校教师教学研究与学习共同体。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的有效形式。

1.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的步骤

学校开展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的具体步骤如图3所示。

图3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的步骤

(1)确定学科研究的主题与问题

学科教师与专家探讨,列出各学科研究的主题,根据主题,提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2)开展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集体备课

根据确定的学科研究主题与具体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针对需要解决的课堂教学问题,选择相应的知识点,开展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重点对解决问题的教学片段进行详细地设计,在校本研修平台上撰写课堂教学片段的设计意图。

(3)收集和整理网络教学资源

许多教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整合网络资源,因此,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师共同收集和整理网络教学资源,上传到相关学科的网络资源管理平台中,使网络资源能够共享。

(4)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录像的拍摄,方法一是多位教师的同题跟进式课堂教学实践,方法二是一位教师的多次课堂教学实践。经过这样的集体实践、讨论、修改教学设计、再实践……,在研究学科有关问题的同时,每一个参与的教师都能从中获取经验,发现不足,及时进行弥补。

(5)开展课堂录像分析

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根据研究的问题对拍摄与编辑的录像进行数据分析。目前,国际上课堂录像分析的方法有“Flanders方法”、“S-T方法”等,国内一些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也在研究课堂录像分析的方法。学习这些先进的方法,可以自行设计评价量规,形成各个学科对课堂录像片段进行分析的方法,课堂录像分析的方法要便于教师实施。

(6)撰写教学叙事反思

教师在校本研修平台上以教学叙事形式撰写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叙述的是课堂中解决教学问题的录像片段中的教学故事,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要尽可能描写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等等句子。叙事要体现教师对事件的反思,体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目的是通过写“自己的教学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7)开展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讨论

基于校本研修平台,教师之间开展讨论与分析。在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平台,进行网上的交流讨论,从而更好地达到同伴互助的目的。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政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2.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的作用

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能使教师不断学习,有效实现教师知识管理,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从校本研修的实践经验中学习

教师自己的实践积累是教师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知识来源,教师的智慧、经验,课堂上发生的事件,都是非常宝贵的知识,教师要从自己积累的这些经验中学习。

围绕教学片断所进行的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自始至终需要教师的全情投入、认真思考,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中,每个教师都经过几次试教,教研组内反复讨论,教师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拍摄成录像,课后,组织专家和听课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一边思索着专家和其他教师的意见,一边观看录像,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每个环节还能怎样设计得更好些。因此,课例研究的过程能促使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发现不足,不断从自身实践经验中学习。

(2)教师在开展校本研修的实践中向其他教师学习

教师的很多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来源于对其他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和有经验教师的观察和模仿,教师间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学习,教师之间的听课和研讨活动是教师获得隐性知识的最佳渠道,因此,教师要向其他教师学习。

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课例研究,也就是该课例以自己为主;另外一种是自己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而是参与以其他教师为主的课例研究。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研究,教师都可以在开展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向其他教师学习。在以自己为主的课例研究中,从围绕课堂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对课堂录像片段的分析,再到基于网络的教师讨论,其他教师积极地参与到课例研究中。在此研究过程中,肯定涉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教学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等教师知识,因此,教师可以从其他教师那里学到很多知识。在参与以其他教师为主的课例研究中,教师们可以从被考核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录像片段、教学反思中学习到很多教学知识,这些知识有显性的知识,也有隐性的知识。

(3)教师通过校本研修知识库进行自主学习

在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课例库中,根据学科研究的主题和相应的教学问题,存储着一个围绕教学问题的课例,一个课例包括解决这个问题的课堂活动片段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活动所需的网络资源,解决该问题的课堂录像片段,对录像片段的分析,教师课后以叙事形式撰写的反思,其他教师听课、讨论后的意见与建议、专家的点评等内容。在一个课例的各部分内容中,包含着教师教学问题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没有参与该课例研究的教师,通过认真浏览和学习该课例,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获取有关教学方面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另外,由于校本研修课例库是基于网络的,教师可以随时在可以上网的地方通过网络浏览课例研究库,学习其他教师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巧,获得有关的教学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已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张际平.信息通信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 2007(1):28-31.

[2]卢乃桂.信息社会的人才要求[J].教育研究,2000(11):8-11.

[3]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76.

[4]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2(1):104-111.

篇5:教师信息技术提升个人研修总结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我用心投身网络研修的学习当中,切实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网络学习培训,自觉参加讨论,自觉上交作业。透过研修,使我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我透过深入学习,从而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务必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职责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用心研修,深刻感悟

在培训期间,我坚持在日常教学中抽出时间在网上学习,透过这次研修学习,学了不少知识,为我营造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使我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我觉得在理论的构成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培训中有超多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深入浅出的阐明了理论,透过与专家,学员的在线互动交流,专家的真知灼见与精辟见解,以及同行的精彩点评,交流与感悟也让我意想不到的收获,专家的讲座,每一专题的各个观点及案例,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借鉴和启迪。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培训中,我还阅读了超多的先进材料和记录了一些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并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必须要做到有所用。

研修提高,优化课堂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用心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远程研修,引领前进

通过信息技术2.0的学习,改变了我的教育教学的思维方式,给了我前行的动力。每一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我们的班级,在新的作业、日志、研讨话题中汲取我需要的营养。从专家学者那里学到了很多,也从身边的优秀教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学习的过程是短暂的,但学习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篇6:教师信息技术提升个人研修总结

一、回顾所学

本次信息技术2.0的学习分为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线上培训主要分为五个模块,在模块一的学习中主要根据自身所任教的科目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用到和感兴趣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在这个模块中,我主要选修了声音的处理、视频的制作以及文字的编辑处理,还有电子白板的技术,从这些学习中,我对于课件的制作以及白板的使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模块二,主要是师德师风学习,师德师风建设自造是每个老师必修的内容,各种师德师风建设和各种准则学习的同时,进行自查自纠和反思。模块三,论坛研讨,为我们交流讨论信息技术提供了平台。模块四,成果提交,是进行实际行动与操练,这能够很好的检测自己是否有所收获。模块五的总结,既是知识的整合也是反思与总结。线下培训,是分学科进行培训,利用每个星期的教研时间找专门的老师进行培训。

二、总结收获

通过信息技术2.0的学习,对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开始在教育教学中尝试运用,学会了声音制作、文字编辑、视频制作技巧,对以后录课有了帮助,电子白板在教学中运用方便了师生互动,和知识的传播。另外线下的培训,指导老师根据不同的能力点逐步指导,我学会了使用“班级优化大师”布置作业、发布通知、家校联系、考评学生等等,还接触了很多新的软件,能够图文并茂地制作思维导图,尝试用剪辑大师来完成录课等等。

三、存在不足

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问题,有些信息技术能力,看似懂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在模块四的集体操作中,总感觉做得不够好,有些信息技术能力吃不透,这就造成了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这就造成了信息技术不但不能够很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反而增大了备课量,和教师们的压力,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去熟悉和解决。

四、努力方向

篇7:信息技术2.0教师个人研修总结

本学期按照校本研修方案,在郝晓丽校长的带领下,校级管理团队认真研读相关文件梳理内容,加强校本研修,在学中用,在用中学,通过整校推进实践,总结实践经验。从本学期之初,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师信息化素养水平,校级管理团队从全局视角对学校智慧教育与智慧校园发展的方向、目标与途径进行总体规划与设计,制定“一划二案”。经过校级管理团队、校本研修指导团队、教师发展中心几经修改和研讨,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学校通过规范化管理,严密组织,全体教师按时完成线上20学时学习和5学时考核任务,并依据校本研修方案,完成线下20学时研修和5学时的应用考核;学校经过筛选评分,评出3份优秀信息技术应用设计方案和反思。

各教研组充分将信息技术与本学期课题研究进行融合,教师们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希沃助手的使用,互动式动画演示,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使思维可视化。语文组“晨曦雨露”阅读校刊的发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文学创作的乐趣。英语组结合中考听说考试的要求,利用朗读配音,听说软件评分,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理化生组借助网络视频资源,例如手机拍照、抖音、短视频、一师一优课、空中课堂等资源,利用ev录屏软件、剪映、编辑星、快剪辑等软件对视频进行编辑,制作成微课,进行导入、重难点的讲解。

篇8:教师信息技术的研修总结

一、农村小学的小学科教育基本现状

从课程设置来看, 所有学科一律平等, 无所谓大小。那何为学校的小学科呢?它是在现实中被学校群体默认使用的一种称谓, 指的是语数英以外的其他学科。它们在课程中所占课时少、任课教师数少, 而且学科地位被边缘化, 是弱小的学科群体。具体表现在:

1. 课程普遍不被学校重视

不少学校不设课程或虚设课程, 以课程表为伪饰, 兼科教师将课表的小学科课程上成主科课程;兼科教师对小学科课程缺乏深入研究、课堂质量不良, 领导没有或较少关注小学科的质量情况。例如, 广州市白云区4个乡镇共73所小学, 人和镇从没有固定调研课的学校, 江高镇学校领导对小学科从未调研课达64% (见表1) 。

2. 校本教研未有实质性开展

小学科任课教师不开展或少开展集体备课、观课研讨、研究反思等校本研究活动,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 除语数英学科外, 较少见到小学科校本教研的原始性材料, 包括计划、总结、集备记录、听课记录、学业期末评价记录等, 也较少见到有学科业务学习资料、学科电子资源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材料。4个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档案资料调查情况 (见表2) 。

3. 学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之路艰辛

小学科专任、专业学科教师人员数量较少, 开展校本教研少, 对专业缺乏追求, 学校对小学科关心激励少;也有一些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 但被学校转岗教主科, 本学科成为其副业 (见表3和图1) 。学科专任率普遍较低, 任主科兼教信息科占了主要比例, 可见, 小学科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之路较为艰辛。

4. 学生学科素养发展不均衡

由于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师的学科态度、课堂的教学质量、学校校园文化生态等各种原因, 导致学生除了语数英以外, 其他学科素养的发展甚为薄弱, 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被制造成公开的秘密:学习是语数英, 评价也是语数英。

二、农村小学的小学科教育问题分析

上述小学科教育的问题在各种层次学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但在农村小学中问题尤为突出, 越是偏远的学校、学校规模越小的学校, 问题越严重。归结其原因有:

1. 教育价值取向明显功利化

在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 小学科没被纳入升学评价体系, 因而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强大的功利驱动之下, 应试的压力从一个学段往一个学段下移。不同的价值取向, 必然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 为了短期的升学利益, 在显性或隐性的文化舆论面前, 学校的教育活动形成了大小学科与主次学科、主流与非主流教师群体等俨然成型的文化生态, 还有现时的绩效工资方案在教学成果利益分配的差异, 更让小学科教师感觉被边缘化。

2. 区域教育资源调配有先后

白云区在城市化进程中, 原农村地区逐步转化为城乡二元化结构地区, 致使区情愈加复杂。尽管近年来已加快了对小规模学校的合并, 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校舍改造、实验室配置、图书采购等教育装备的建设, 但是在改造进程中, 区域资源调配有先后, 显然, 农村学校硬件资源调配的投入对学校带来的促进作用, 及不上早期已发展、现已进入软件建设进程的学校。特别明显的就是钟落潭镇、江高镇等镇偏远农村小学。

3. 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缺编

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是农村小学的老大难问题, 也是影响小学科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城乡差异带来的农村骨干教师流失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生源减少, 教师政策性超编造成的“只出不进”影响学校改变队伍编制结构, 还有就是课程改革中新增的课程设置如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缺岗。因此, 农村小学长期缺编信息技术、音乐、艺术、等学科专业人才。

4. 学校校本教研管理缺力量

在新课程专项调研中我们发现, 大部分学校在校本教研这一块上做不下去。基本形式上是有的, 例如学校公开课、科组活动、教师集中学习等, 但是缺乏建设成效。例如学校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科组活动研什么?怎么研?这些问题, 都是学校缺乏认识的。学校开展的专题讲座缺乏校本性、针对性、系列性、延续性、反馈性, 而且是纯理论、较虚空的专题, 缺乏一些实践性问题的诊断和专项研究。意识、方法、理论也相当缺乏, 导致此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缺乏校本研修的专业引领和管理人力。

三、缓和小学科教育问题的策略思考与实践

教育的责任不允许等待与不作为, 缓和小学科教育问题, 笔者认为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种研究机构需要加大重视和研究解决力度的。针对目前状况, 笔者提出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政策、强化资源配置、加强培训等方面策略在教师研修建设上改善小学科教育问题。以下是策略及实践方法。

1. 更新教育观念, 发挥多元教育文化导向

在行政管理上, 调研员要深入调研区域小学科教师专业配置及岗位现状, 要从区域整体科学配置人力的角度出发, 系统筹划小学科专业人才的招聘与培养;在专业发展机会上, 要平等对待小学科教师, 优秀的小学科特色学校及教师要扶持,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支持小学科优秀教师潜心发展。

在业务管理上, 各级教科培研究机构要从自身做起, 除却小升初、中考、高考等专项研究外, 还要均衡资源和力量分配, 在部门建设上重视小学科教科培研究工作, 别让小学科研究人员本身也生存在被边缘化的状态, 积极性受到打击。只有由上至下的教科培机制建设及文化导向规范、持续, 这才有可能对下产生导向、督促、引领、建设的作用。

2. 优化教育政策, 实施多样化师资交流方式

农村小学缺人用, 缺人才用, 都是长期存在的难题。要缓和它就要建立多样化的人才交流方式, 形成一种有效的全区或全市的人才交流机制, 谓之“活水工程”。例如:

(1) 教研员蹲点基层:到边远农村学校建立教研工作站、引领周边学片发展;蹲点学校扶持特色学校建设等。

(2) 教师对岗交流: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去开展学年性支教、农村教师到优质学校交流、骨干教师学片内对岗交流等。

(3) 结构性转岗调整:超编教师区内流动, 结构性超编教师转岗、跟岗培训交流等。

这些方式, 虽然受惠面窄, 似乎有点望梅止渴, 但一定程度上, 是一种缓和的策略。待小学科人才逐步引进, 结构性缺编问题逐年缓和, 小学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师资交流方式就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强化研修引领, 实施多层次研修管理机制

在实践中, 建立多层次的区域性教科培研修管理机制, 以机制去制衡大小学科的落差过大, 一定程度上推动学校小学科的运作。

建立“区教育发展中心—镇教育指导中心—学校”三级研修管理机制, 加强第二级教研业务领导力和指导力的建设, 为三级教研的力量传播起促进作用。

从业务管理上操作:第一级研修管理为“区教育发展中心—镇教育指导中心”;第二级研修管理为“镇教育指导中心—学校”。

从研修建设上操作:第一级研修建设为“教研员—学片中心组长”;第二级研修建设为“教育指导中心—学校”研修指导及“学片中心组长—学校教师”研修指导。

每一级研修管理和建设承担的职责和任务都不一样:在第一级更多的宏观策略调控指导, 在第二级更多的是具体学科、具体业务操作引领和指导服务。在这样的研修管理机制下, 由市、区落到校这一层, 小学科活动被忽略、被打折扣的现象得到较好的改善。

4. 分层分类, 开展多类型教师研修培训

“万金油”似的小学科教师岗位特点, 除个别教师有主动发展意识和行动外, 大部分都是趋于被动执行。因此,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3个方面, 小学科就更依赖于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的力量了。所以由区组织的分层分类培训显得特别重要。

(1) 分层次研修培训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设置培训课程, 可开展的分层次培训有:岗位新任教师教材教法培训、骨干教师展示课、研究型教师课题实验课等, 还有教学中心组沙龙活动、教研会团队业务培训等。

(2) 分阶段、分类目研修培训

开设的分类培训包括学科专业知识类培训和学科教学知识类培训。由于信息技术科任课教师本身对信息技术懂得都不多, 我们分阶段开展各类培训 (见表4) 。这些培训实操性强, 对教师岗位工作有切实帮助, 而且讲授效果好而受到教师们的高度认同。

(3) 跨时空网络研修培训

教研员引领业务骨干活跃在学科社区平台上, 开展课后评议、专题研讨、资源共建等活动。例如, 信息技术科的学科网络社区建设 (http://byite.cn) , 不仅做好了信息发布、资源共建等常规工作, 还有基于社区的教师教育博客耕耘等。在平台上, 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展开专业对话, 拓宽教师交流的途径, 实现跨时空网络研修。

5. 质量监测, 发挥评价诊断反馈作用

建立小学质量评价体系监控新课程实施后小学学业质量, 具体是以“主科+小学科”组团式实施抽测。抽测之后, 学科教研员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 对各镇学校情况进行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对比分析, 例如优秀 (A级) 率、不合格 (D级) 率, 学生样本差异程度分析等 (如表5和图2所示) 。

同时, 也将结合区“小学教学水平综合评估”工作, 将小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科抽测评价写入指标, 这样利于促进各学科相对平衡的良性发展。这不能不说是对小学科教育发展的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大舞台[EB/OL].http://www.hpe.sh.cn/ShowNews.asp?ArticleID=10121

上一篇:《瀑布》教学实录(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下一篇:河北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