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社会调查报告

2024-04-22

生活社会调查报告(共6篇)

篇1:生活社会调查报告

近年来,新闻媒体在招聘采编人员时,存在着并不十分看好新闻系毕业生的情况。同时,业界人士也普遍反映,新闻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满足媒体发展的需要。身为一个在校的新闻系学生,本着对专业的喜好和对未来就业前景的关注,笔者选择这一课题进行了历时14天的调查研究。

调查对象:

纸质、非专业性媒体

调查方法:

1、采访:分别通过直接采访和电子邮件采访的方式,采访了《汕头日报》副总编辑苏伟钿和《广州日报》政文部记者陈翔。

2、查阅:通过查阅国内新闻专业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文,获得材料。来源有《新闻记者》、《当代传播》、《新闻知识》等。

3、网上数据搜索: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一部分数据来自中华英才网、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等网站所进行的相关调查。

毕业生能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是一个专业的设置价值所在。那么新闻专业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否能够受到媒体的青睐,从而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呢?让我们先看看从新闻院校、新闻学子、媒体三方面调查了解到的一些情况:

I、新闻类专业:暴增至661个

据教育部高教司据统计,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66个;95-间,共增58个,平均每年增长10个左右;00-间,共增335个,平均每年增长70个左右;到了,我国新闻类专业已达661个,即在一年的时间内新增新闻类专业点202个。

去年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新闻类专业在校生有12万余人。661个新闻类专业中,新闻学占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专业点为24个。

II、就业比例:新闻毕业生“不做新闻”

综合各大新闻院系的资料来看,毕业时最终进入到媒体从事新闻工作的本科新闻系学生,只占总人数的30%-40%。以复旦大学为例,201x届新闻学院学生的毕业走向资料显示,35.1%的人去了各类报社、通讯社和杂志社,5.4%的人进了广播电视电台,有4%的同学进了站,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19.9%的人在各类企业从事市场、咨询、行政等工作,有9.4%的人在专业广告公司就职。2.1%的人在国家机关从事其他机关工作。

从媒体招聘的比例来看,新闻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也远达不到大多数的标准。《广州日报》近年来定期招聘的人员中,新闻毕业生也只是占到4-5成,没有超过半数。

III、媒体:您要新闻毕业生吗?

宁波某报编辑不久前在该报评报会上称:“除人大、复旦等几所高校,其他大学应该取消新闻专业。”其原因是该报近年来招收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功底差,写作能力明显不如中文、历史,甚至是其他专业的毕业生。

虽然其观点比较偏激,但却反映出媒体招聘时并非别看好新闻系毕业生,反而时常青睐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情况。甚至有人发表这样的怪谈:想做新闻别学新闻,害了自己;学新闻的别做新闻,害了社会。

从三则材料和数据中可以看到,新闻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攀升;“窝里斗”的同时,与其他专业毕业生之间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媒体招聘时普遍存在不看好新闻系学生,而更青睐其他专业的学生的情况。这些都导致了新闻系的学生在毕业时并不一定能够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显然,是因为新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与媒体所需要的人才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那么媒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复合型人才VS专门型人才

在采编上,媒体到底需要的是“万金油”人才还是专门型人才?这个问题是业界经常加以讨论的课题。通常的观点有两种:一是需要新闻专业“万金油”式的人才,有一定的写作功底,什么题目需要都可以写作;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专门的路线需要专门的记者去跑,不同路线的记者是来自不同专业的专门型人才。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汕头日报》的苏伟钿副总编辑却给出了一个新颖的答案。她的回答是:这与报社的财政能力有关。财政能力较强的媒体,能够提供更多的版面,版面的专业性也更强。此时它就有可能需要对这一专业领域比较了解的,非新闻系学生来担任记者,并且经济上也有这种支撑能力。而对于市县一级的媒体,广告收入较少,部分支出仍需财政补贴,经济能力较弱。每天的4-8个版面并不能按照不同领域来划分,有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生无法发挥其专长。所以这些媒体选择在各个领域都能采写到新闻的“万金油”式人才,在经济上比较实惠的做法。

有专家认为,新闻系的毕业生上手快,但发展空间较小;而其他专业的学生虽然在写作能力上已开始不及新闻学生,但是一旦掌握了采编技巧,就具有复合性优势。苏副总编表示赞同这种观点,并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新闻系的毕业生对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格式等比较熟悉,上手快,较善于把握新闻角度。但在做某专业领域的采访时,就显示出缺乏专业知识的缺陷。”

《广州日报》的陈翔记者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新闻系学生确实存在上手很快,新闻敏感比较容易培养的优势;劣势是不够专,比较浮,驾驭大题材、大稿子能力不是很足。比其他专业学生上手快是必定的,但发展得看各人。如果能够突破浮在表面的特点,新闻系的学生还是可以往上发展的。

照此看来,新闻系的学生要想在媒体中取得发展,就应保持住自己的专业优势,克服“万金油”式人才缺乏其他专业知识、“不够专”的弱点。而大多数克服弱点的成功经验,是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新闻系学生能够在大学其间除了学好本专业课程外,更多的接触其他领域的知识,最好是能掌握另外一门学科知识或专业技术,从而达到知识上的“复合”。另一方面,在专业技能上,除写作技能外,新闻系学生还应当掌握摄影、美编、编辑软件使用等专业技能,达到技能上的“复合”。

苏副总编认为,像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媒体所普遍需要的。这类学生在应对媒体内部调整时,适应能力更强。这也应当是新闻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向之一。

要技能,更要素养

在调查媒体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时,笔者发现无论是受访的编辑、记者,还是其他专家学者的文章都指出,新闻系学生在完成深度报道方面,存在着一定不足:苏副总编认为,刚毕业的新闻系学生书生气太重,缺乏人生阅历和从业经历,在做深度报道时,难以做到“深度”采访;陈翔记者认为刚毕业的学生普遍缺乏驾驭大题材、大稿子的能力,也缺乏文采。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大学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关。新闻专业的学生虽然经过一定的新闻教育和实习环节,但是与社会的接触仍然太少,实习机会也不够多。这与媒体需要知识储备和经验阅历俱佳的人才的情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学者何志武在他的文章《新闻教育面临的几大困惑》中指出:虽然新闻院校一般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但这方面的功夫仍须加强,既要让学生树立“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意识,又要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艰辛又充足的精神准备。缺乏勤奋吃苦精神的学生即使学历高,专业也好,但不能吃苦,采访不花工夫,写稿马马虎虎,这样的新闻从业人员很快就会被媒体所淘汰。最近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某家报纸媒体招聘了若干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做记者,在职业培训阶段,就有三分之二的新记者因为吃不了苦,成了逃兵。这是新闻毕业生所应当积极避免发生的情况。

一直以来,新闻业界都存在着“记者是吃青春饭的职业”的说法。针对这种说法,业界人士朱学东毫不犹豫的批判道:“这是心态问题!”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时举例说,在国外很多记者都是满头银发,在工作中他们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尴尬。资深记者的经历、磨难,对于他的工作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韧性和毅力都是记者克服年龄问题的法宝。

这一板块的观点是:媒体对人才的需求除了技能上的要求外,还要求记者们拥有专业素养。这里所说专业素养应该包括知识储备、经验阅历、社会责任感、韧性和耐性等。如果新闻毕业生具备了这些,必然会更受媒体欢迎,从而增大留在媒体工作的机会。

营销、管理、传媒技术等其他方面的非采编人才

有专业文章指出,目前我国的新闻人才结构呈橄榄型,即采编人员为主体,其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比重较小。而据统计分析,合理的媒体人才结构应该为哑铃型,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主,日常工作人员比例较小。由于以前市场化程度低,导致媒体人才(除采编人员外)储备严重不足。随着改革日益深入,中国传媒业被逐步推向了市场,专业的营销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开始出现空缺。(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许多文章将营销和管理两方面的人才需求合二为一,称之为“经营人才”。本人并不十分赞同。)近年来,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寻找记者、编辑,寻找懂管理、营销的人才需求呼声不断。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共有5000多家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达55万人,但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却不到1%。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缺乏,几乎成了媒体的“通病”。

“媒体职业经理人”是一个比较新的职业名词,指那些熟知中国传媒国情,懂得新闻业务知识,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理念及技能,以媒体经营管理为职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他们一般应具有三种能力:一是把握政策的能力,有政治头脑和制度意识;二是熟悉新闻业务,懂得编辑和采访等基本新闻业务知识;三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懂得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学等基本经管知识。发行人、总经理、总编辑、内容总监、发行总监、广告总监、生产总监、人力资源总监以及网络媒体的首席执行官等,均可称为“媒体职业经理人”。

在媒体经营的过程中,对媒体产品(即报纸、杂志)和广告版面的营销工作,决定了媒体的经济来源。一个媒体中,具体运行营销工作的部门有发行、广告、印务等部门。苏副总编指出,一个懂得新闻传播规律的经营者,知道如何通过传媒,来为媒体创收。另一方面,媒体经营体制改革以后,对管理型人才的也产生了极大的需求。媒体管理层也同媒体营销一样,需要管理人员同时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懂得新闻传播的规律。目前,我国媒体的管理人员大多从新闻业务部门提拔起来,有的是上级行政部门委派的,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也缺乏经营管理现代传媒的经验和意识。

媒体对营销、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同样也是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别于上文提到“复合型人才”的是,这是媒体内部运行、管理的人才需求,是职业领域的复合,而非采编上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对新闻系的毕业生,更多的是要求他们在营销和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的能力或经验,要求较高。

除了营销、管理方面,媒体对非采编人才的需求还体现在传媒技术方面。笔者归纳的传媒技术,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美编技术、印务技术等。网络的日益发达,也带动了纸质媒体向网络媒体领域发展。在这过程中,对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有一技之长的新闻毕业生,进入报社后可以得到专才专用,属于比较受欢迎的人才之一。美编和印务方面对就业者的新闻素质没有太大的要求,但是这两方面的`人才也是一个媒体经营运作所必不可少的,也应该成为新闻毕业生选择进入媒体工作的考虑方向之一。

结论:

从调查的数据和结果来看,媒体对采编人才的需求体现在复合型人才和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人才上。其原因是新闻媒体不愿为支付培训成本,需要一进媒体就能干活,而且还能具备多方面能力的人才。而刚出校门的新闻毕业生却恰好普遍需要较长的“预热”过程。另一方面,媒体还需要运行方面的营销、管理人才,需求量相当大,并且仍有增大的趋势。

结合自身经验来讲,通过这次调查,笔者发现在媒体人才方面,供求双方存在着错位。而要改变这种现象,提高新闻毕业生的就业率,则需要新闻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等方面尽早与市场需求接轨,培养出媒体需要的人才。

篇2:生活社会调查报告

目前,世界环境危机日益突显,表现为白色污染的扩张,如垃圾包围城市,还有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由巨大的温室效应引起的大范围的厄尔尼诺现象,极端天气数量大大增加,海平面上升引起岛国的恐慌,如南太平洋的岛国图瓦卢和度假圣地马尔代夫正准备举国迁移离开美丽的家乡温度的不断爬升,正给人类带来生存的危机。

巨大的危机带来的是深刻的反省,人类大范围的无节制的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和滥伐森林是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灾难,2009年人类国家联合召开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讨论制定了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倡议合作书,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控制和缩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由此可见二氧化碳在这中间扮演了何种角色,想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人类自进入煤炭工业时代和石油工业时代以来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爆炸式的增长,人类将林立的高耸的烟囱当作是工业文明的象征,长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酝酿了现在的环境危机。现在,为了形势需要,人们开始提倡“低碳生活”,所谓的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它给我们提出的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对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告诉《生命时报》:“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首先,减碳主要落实在生产上,如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任官平强调,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低碳族”,“低碳”又代表什么呢?简单来说,“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包括以下一些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倡导低碳,呵护地球。

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自然滋润;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

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

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

经过手工DIY的再创造,你会发现原来废物也是宝,这样的家居环境健康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些不容易注意的几点:

1.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

2.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

3.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

4.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用在附近公园等适合跑步的空气清新的地方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

5.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不开汽车改骑自行车,或步行;

6.在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开启程序少些等,这样可以节电。

7.如果可以,尽量少看电视。建议多看书,既可节电,也可以增长知识。

8.用剩的小块肥皂香皂,收集起来装在不能穿的小丝袜中,可以接着用。为了获得真实的资料,特地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根据社会调查回收的情况,经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图表信息

篇3:生活社会调查报告

1 公益活动的参加意愿对居民幸福指数的影响分析

在西方, 许多人认为幸福感和满足感完全是个人的事情, 是孤立且以自我为中心的, 但事实上, 幸福感也来自于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是由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构成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得整个社会运转起来,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也是个人表达爱心、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活动, 是个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兰州市居民普遍具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 有88.7%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希望为社会贡献个人的微薄力量 (见表1、2) 。

由表2可以看出, 兰州市居民中18~30岁的青年人更愿意投身到社会公益活动中。青年人是促进社会繁荣昌盛的一股劲流, 是国家的建设者, 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因此, 兰州市居民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对塑造城市良好形象, 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会治安对居民幸福指数的影响分析

狭义的社会治安指人们居住区的安全, 如避免盗窃的发生、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等。广义上的社会治安, 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等。因此要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编制一个“安全网”, 满足居民的安全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安全需要是个人需要层次中的第二层次需要, 平安是安全层次的最基本需要, 是民心所盼。当个体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后, 就会追求一种安全的机制, 良好的社会治安状况是个体安全需要的一种体现, 如要求避免受到外界对身体的侵袭和伤害等。满足居民的安全需要, 就是要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1]。调查结果显示:仅有8.0%的居民认为治安环境差, 没有安全感可言。虽然从总体上来说, 大部分人认为治安环境良好, 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因此, 相关政府部门应完善城市治安体系, 保障人民安全, 确保良好社会秩序建立。

另外,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还发现, 兰州市三县五区中皋兰县的治安状况较好, 有68.6%的被访者认为治安较好 (包括治安“很不错”与“还行”两种, 见图1、表3) 。造成区域间治安状况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区域位置、面积的大小及经济发展状况。一般而言, 越趋于城市中心、经济越发达, 治安管理的难度越大。

3 社会问题对居民幸福指数的影响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2]。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政府就必须下大力气完善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服务。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加快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具体表现为:积极扩大就业, 拓宽就业渠道, 尤其关注青少年及社会底层群众的就业问题;使收入分配合理化、公平化, 人人都可以获得自己应得的报酬;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改变以药养医的格局, 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起病;加强食品检测监管力度, 保证食品安全等。

本研究选取时下最热门的8个社会问题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 兰州市居民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依次是:医疗 (61.0%) 、房价 (59.6%) 、食品安全 (57.3%) 、社会保障 (57.1%) 、收入分配 (48.8%) 、就业 (47.8%) 、教育 (44.9) 、社会安全 (42.0%) 。可见医疗、房价、食品、社会保障是影响兰州市居民幸福感的4个主要问题 (见图2) 。

和谐社会, 民生为大;民生问题, 幸福为本[2]。医疗是民生之需, 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 政府应及时调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等;住房是民生之急, 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至关重要;食品安全是民生之基,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保证民生幸福筑牢坚厚的基石[3];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 政府一定要把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优先目标。

4 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与居民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

人体是幸福的感受器, 有了健康的身体, 才能更好地把握和体验幸福。健康是幸福的基础, 是幸福的特征和载体, 健康是获得幸福的第一步。因此,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的需求, 也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一步。

通过对兰州市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 我们了解到:有45.2%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满意 (包括“不满意”与“很不满意”) 。因此, 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城市居民亟需的一种安全保障 (见表4) 。

调查显示:年龄在18岁以下的被访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最高, 为12.5%, 同时不满意度也最低, 为12.5%。未满18周岁的城市居民之所以会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出此评价, 大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不太了解相关的医疗保障制度, 因此, 其评价并不具有代表性。另外一个现象是:18~30岁及31~42岁的被调查者普遍对医疗卫生服务抱有很大的期望, 不满意度 (包括“不满意”与“很不满意”) 分别为50.8%、47.5% (见表5) 。

红古区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最高。笔者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 永登县的医疗卫生服务看似覆盖面很大, 实际上居民对其的满意度并不高, 可见很多医疗优惠政策并没有广泛惠及大众 (见表6) 。

5 压力与居民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

压力与幸福感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压力对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和幸福感对压力的缓冲[4]。被调查者在评判自己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时, 选择“非常大”和“比较大”的比例分别为28.4%和32.2%。也就是说, 有60.6%的被调查者认为压力大, 25.6%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适中, 其余被调查者则认为压力较小或者没有压力 (见表7) 。

兰州市居民压力大的现象说明其在面对工作和生活时, 幸福感不强, 幸福程度不高。调查发现居民对工作上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方面;生活上的不满意主要为经济压力, 可见收入水平仍然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6 构建幸福和谐城市的思考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发展、环境优美、人际和谐、全体社会成员快乐幸福, 这也正是居民幸福感的具体体现。政府应着力解决城市居民生活中的难题, 如就医、住房、就业等, 使居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6.1 解决居民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提升其幸福感

首先, 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医疗保障服务体系,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健全城镇居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改善社区、养老机构及福利机构的健身设施。

其次, 解决居民住房难问题。政府应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确保住房建设均衡协调发展;推进住房保障制度改革, 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设, 解决低收入者住房难问题。

再次,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并加强食品安全检测监管力度。如完善工伤、失业保险, 建立工伤、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 加大监管力度, 杜绝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最后,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尤其关注高校毕业生、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建立全社会关注就业、服务就业机制,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从而确保社会和谐, 民众幸福。

6.2 正确认识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政府必须意识到:不能一味强调GDP至上, 应把关心居民感受、关注居民生活、满足居民愿望放到议事日程上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能仅仅极大化今天的幸福, 将其作为政府绩效的面子工程。另外, 幸福指数的研究只能作为一种手段, 通过对其计算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找出相关政策的不足。应充分认识到幸福指数与GDP是同等重要的两大指标, 两者不是对立的, 应相互促进。不能因为追求GDP的增长而忽略居民的幸福指数, 同样, 也不能只强调幸福指数等而忽略GDP。

参考文献

[1]钱雪飞.统分结合测量居民幸福指数[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65-66.

[2]张荣山, 刘英魁.提升民众幸福指数与构建和谐社会[J].前沿, 2012 (19) :121.

[3]蒲丽娟, 王伟.食品安全问题的伦理反思[J].广西社会科学, 2013 (1) :109.

篇4:生活社会调查报告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周口师范学院辅导员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辅导员参与体育生活的动机是健身、休闲娱乐、完善自我等动机;体育生活时间大多在傍晚;体育生活空间主要集中在校内体育场馆;体育生活内容以排球、篮球、跑步为主;影响教师体育生活的主客观因素有缺乏兴趣、不喜欢、锻炼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目的;没有时间、缺乏组织和缺乏经费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校辅导员体育生活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体育生活方式 调查 分析

本研究从体育生活方式的视角,对周口师范学院辅导员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社会学的调查与分析。发现该群体的体育生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好面向辅导员这个层面的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调查周口师范学院辅导员共85人。其中,男辅导员48名,女辅导员37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依据研究目的内容,通过期刊网及其他互联网查阅和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20余篇,并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选取了体育生活动机、体育生活内容、体育生活空间、体育生活时间等几项指标。设计了“周口师范学院辅导员体育生活方式问卷”,对上述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在实施调查问卷前,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保证了问卷质量的可靠性。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问卷85份,其中有效问卷79份,有效回收率92.9%。3.数理统计。运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对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讨论

(一)体育生活方式内涵

1986年,加拿大最先提出了“积极生活”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年在日内瓦召开了“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的主题会议。同时启动了“全球积极生活运动”。“积极生活运动”是指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从事的身体运动的所有领域,是一种体育活动受到尊重并融入日常生活增进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体育生活动机

在辅导员的运动休闲生活中,促使他们参与体育生活的动机是多样的。经调查统计发现,在辅导员的运动休闲生活动机中,前三项动机的次序分别为健身、休闲娱乐、完善自我。这说明了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思想活跃,知识面广的年轻队伍。认识到体育生活的价值,不断追求健康休闲的幸福生活。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动机的比例最低,说明了辅导员还未充分意识到运动休闲生活的多重功能。运动能作为与大学生交流与沟通的丁具,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体育生活时间

1.参加体育生活的时间段。周口师院辅导员的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主要选择在傍晚,比例为82.6%,其余时间段的比例分为早晨3.1%、晚上9.3%、工作期间5%,这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有关,既要担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工作繁忙,又要坐班,故选择在下午下班后的时间参与体育健身。2.每周参加体育生活的次数及时间。

(四)体育生活空间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周口师院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调查显示,辅导员选择校内体育场馆的比例最高85.5%、经营性健身俱乐部9%、居住社区5.5%。说明辅导员参与健身的场所一般都选择在校内体育场馆,校内的健身场馆是免费。

(五)体育生活内容

调查显示,辅导员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的项目集中在:排球、篮球、跑步;比例分别为65%、56.5%、4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辅导员的体育生活内容集中在那些普及面广、简便易行、投入不多并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中,以健身、娱乐效果好的项目最受欢迎。这为丰富辅导员体育生活项目提供了依据。

(六)影响辅导员参与体育生活的主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周口师范学院辅导员体育生活的主观因素依次为:缺乏兴趣,占36.2%;不喜欢体育活动,占26.1%;锻炼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目的,占23.5%;怕累,懒得动,占14.2%。2.客观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周口师范学院辅导员的体育生活的现状主要为:大多数辅导员参与体育生活的动机是健身、休闲娱乐、完善自我等动机,在傍晚和工作休息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大部分辅导员选择体育生活的空间为校内体育场馆;体育生活内容主要以排球、篮球、跑步为主,每周锻炼一次以上参加体育活动,每次的体育生活时间为一小时以上,每次参与体育生活的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周口师院辅导员体育生活的主观因素主要有缺乏兴趣、不喜欢和锻炼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目的等;客观因素主要有没有时间、缺乏组织和缺乏经费等。

(二)建议

1.加大体育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增强辅导员参与体育生活的积极性。

2.高校应重视辅导员的体育生活。加强高校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经费,开展辅导员体育活动。

3.鼓励辅导员多与大学生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在促进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同时,又参与体育生活。

参考文献:

[1]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2004:26.

篇5:宠物生活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物状况调查报 告 xxx xxx

xxx

20xx-x-xx至20xx-x-xx

::::

社区宠物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调查课题:了解宠物生活

二、调查人:xxx

三、调查来源:

1、宠物生活问卷(注:调查问卷见附表)

四、调查目的:深入城市的宠物生活,从而了解它们。

五、调查内容:

1、宠物的身份:人有贫富贵之分,它们也都不例外。平平凡凡的一个出身,竟然会给它们带来了一系列的苦恼——不少人认为,只有在宠物店中的动物才可以算得上是“动物”。没有这名号的动物只能在远处看着那些受宠的动物,自己挨饿、挨苦、挨冻……所以,我提倡,多去关爱被抛弃、流浪的动物。

2、宠物的食品:选择正确的食品,能给它们带来健康。了解它们的需求也是很重要的,动物的品种有区别,需求也不同。例如,在街边流浪的猫狗,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吃垃圾、人类扔掉的食物,人吃的饭菜会很咸,它们吃后会掉光毛发,这是不健康的。

3、怎样养好它们:想要养好它们,首要条件是去查阅针对它们不同的饲养方法,少部分的人会为它们的到来和今后做好准备。数据显示,大部分人都是了解一些,少数会深入了解,令我欣慰的是,大家都是很爱它们。

4、每天有多久和它们相处:保持与宠物的友情,每天和它们相处是必要的。每天和它们相处1个小时,坚持一年,就会相处了365个小时,15天又5个小时,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呀!每天与它相处时间,决定了和它们之间的亲密度。时间越长越好,对它们的关爱度也就越大。

5、了解它们生病的状况:预防疾病,要从了解症状开始。为了不让它们患

上大型的疾病,当它们开始发作时,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预防,所以只有深入了解病情,才方可抵御一切的疾病。

6、知道它们的习惯吗: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惯,可以为它们更好的生活环境。每一只宠物都有不同的性格,所以,每一只宠物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宠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惯是有用的,例如,在潮湿的环境下,它们的身体会十分的潮湿,这时我们需要让它们多在有阳光的地方多晒太阳。

7、有定期带它们做体检吗:定期体检对它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人,每年都需要体检一次,为的就是保护身心健康。那么,许多人会问,宠物需要体检吗?当然,而且,它需要常常去体检。例如狗,它们有一种坏习惯:俗话说狗改不了吃屎。这句话说明了狗喜欢吃垃圾的习惯,吃垃圾当然会得病,病菌就会日积月累,带它们做体检会查出许多问题出来,体检还是有必要的。

8、有防疫大型疾病吗:比如狗、猫,它们每年都需要打疫苗,这是为了预防像狂犬病这样的大病感染了它们。狂犬病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病,一但感染,必死无疑。所以,给它们防疫大型疾病是必要的。不少的主人都有为自己宠物预防,这点是值得表扬的。

9、宠物在心中的地位:宠物在心中究竟是什么一个位置呢?有爱心的人会把宠物当成家中的一成员,那么,把它带回家难道不是做好心理准备了,把它当成家中的一员了吗?这一点,大部分的人都忽略了,不是家中的一员,难道是小孩所谓的“玩具”吗?当告诉宠物们听后,它们一定会十分的失望,所以,我呼吁大家,好好珍惜你们的宠物吧!

10、宠物的归属:当不得不离开自己最心爱的宠物时,我们能做的是祝福

它们过上比现在更好的幸福生活,同时应该将它移交给拥有一个好的环境的家庭,只有这样,你才会不后悔,自己没有给它们带了不好的,而是送上自己最好的帮助。我在这里呼吁大家,请不要随便的抛弃它们,即使你给了最好的给了它们,它们依然忘不了你。

11、调查分析:调查问卷发放46份,收回44份,有效问卷44份,根据调查,分析如下:人们对宠物的关爱程度逐渐增加。

12、建议及措施:

1、有更多的人关爱动物,领养在收养所的动物,及在马路边的流浪动物。

2、即使不能养它们,只有在马路边见到它们,请给它们一些食物。

3、不要去虐待它们,请去好好爱它们,给它们一个家。

4、当做好准备要养他们时,请好好对待它们,把它们当成家中的一成员。

六、调查结果:通过调查,我了解宠物在城市中的生活,这次调查让主人们回忆起自己是怎样对待宠物的,还有自己对它们的关爱程度,为宠物们在家庭中立足创造更好的环境。

篇6:低碳生活假期社会调查报告

低碳生活假期社会调查报告 3 篇

低碳生活假期社会调查报告第 1 篇

随着人类科技突发猛进,废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臭氧层变暖,好多动物濒临灭绝,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都和人类自生不保护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有关。倡导低碳联盟,环保生活已经迫在眉睫了。随着世博会的召开,低碳生活理念逐渐被人们熟知和接受,绿色文明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重要方向。经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财政金融系党总支研究决定:为丰富大学生暑期生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拉近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距离,让大学生自由开展暑期实践调查活动。

[一]实践方法:7 月下旬天气非常炎热,我于 25,26 日二天在南岳路金湾商业广场附近对商业区内的商家和消费者进行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和简单的采访。关于低碳生活,通过对媒体报道、学术期刊以及现实状况的关注和分析,我发现:生活细节、出行方式、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低碳生活主体以等问题日益成为焦点。因此,我就根据低碳生活中较为突出的生活细节等四个方面,编制了一份低碳生活调查问卷。

我在爸爸的指导下本着客观、全面的原则设计本次问卷,问题从易到难,从微观到宏观,包括了生活细节、出行方式、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效果、市民对低碳社会的看法等涉及低碳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次暑期调查采取随机的调查方法,于客流量较多的周六、周日以消费群覆盖县各阶层的金湾商业广场为例抽取样本。共发放问卷 110 份,收回 103 份,其中有效问卷 100 份,有效回收率为 90.9%。以下是我的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

您好!我是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学生,想利用这个暑假做一个有关于低碳生活的社会实践调查,设计了这样一份调查问卷,望您在百忙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回答相关问题。本问卷无对错之分,而且您的回答是绝对保密的,调查结果仅供我个人研究使用。因此,您不要有任何顾虑,我真诚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帮助。谢谢!1 您的年龄阶段 A15岁以下 B1520C2130D3150E51 以上 2 您对低碳了解多少 A 在报纸,电视上关注过 B 略有耳闻 C 不知道 44%48%8%3 您经常做到的行为有(多选)A 随手关灯,关开关,拔插头 B 及时清理空调 C 剩菜冷却后,用保鲜膜包好放进冰箱 D 不乱丢弃废电池 E 充分利用太阳能 F 在阳台上种花草97%16%23%43%12%28.%4您能否做到生活用水重复利用A一直都能 B 经常 C 偶尔 D 从不 8%27%51%14%5 您购买电器时,着重节能指标的程度 A 非常看重比较看重不看重 30%61%9%6 您

能否做到垃圾分类投放 A 能 B 愿意分类,但不知如何分类 C知道如何分类,但没有分类垃圾箱 D 从来不会 36%34%22%8%7在外出就餐时,您是否会使用一次性筷子及餐具 A 一直 B 经常 C 偶尔 D 从不 26%25%37%12%8 您主要是用什么交通工具出行(多选)A 公共交通工具 B 私家车 C 出租车 D 电动车 E 自行车 F 其他 69%8%18%50%37%10%9 在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实行后,您在超市或商场购物时是否会主动购买塑料袋 A 一直这样 B 经常 C 偶尔 D 从不 17%24%49%10%10 您觉得谁是低碳生活的主体个人政府企业 49%25%26%。

[二]调查结果分析首先,在调查中我发现打多数老年人节俭,环保意识比较强,而青年人这方面需要继续努力,调查中老年人都还比较支持我的工作。从第三个问题至第七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既有值得提倡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被调查中有 97%的人能够做到随手关灯、关开关、拔插头,43%的人不乱丢弃废电池;在购买电器时有 30%的人非常看重节能指标,61%的人比较看重节能指标,即高达 91%的调查对象在购买电器时重视节能指标,反映了公民节能和环保意识的加强;但是仅有 12%调查对象利用太阳能。同时,在生活用水的重复使用上,能坚持重复用水的仅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 8%,而从不重复使用生活用水的却占到 14%,由此可见,在太阳能和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湖南省作为人口大省,我县也是一个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从地

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技术水平等各个方面来看,在太阳能利用方面都有潜力做到更好。在此,我做出大胆预测,如果以人口为单位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那么我们所节省的能源将十分可观。

其次,关于垃圾分类投放的问题,36%的调查对象表示能做到将垃圾分类处理,34%的被调查者愿意分类但不知如何分类,22%的人知道如何分类但没有分类垃圾箱,仅 8%的人表示从来不会将垃圾分类处理。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群众有意愿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但受小城镇公共设施不完善、知识普及推广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垃圾分类投放在实际生活中受到限制。

再者,关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问题,由上表可知,在政府大力提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情况下,依然有 50%以上的调查对象选择使用一次性筷子及餐具。人们热衷使用一次性筷子大多是为了方便或认为使用方便筷比较卫生,一些餐饮业经营者为迎合顾客需要而免费提供一次性筷子。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市场每年消化一次性筷子 450 亿双,消耗木材 166万立方米,这样触目惊心的数字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应该只停留在呼吁阶段。

还有,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我依次对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出租车、电动车、自行车和其他出行方式进行了调查,近两年,电动车备受人们青睐,迅速发展为民众出行的 5 主要交通工具,如上表所示,除了公共交通工具外,电动车的使用率达到了 50%。对于电动车这一交通工具,它不仅价格适中,且节能环保,但电动车的电瓶可能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另外,据调查结果显示,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实行后,塑料袋使用量明显减少的调查对象占调查总人数的 59%,这一数据表明,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明显变化,使用情况有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一部分的调查对象塑料袋使用量没有变化。

最后,关于低碳生活谁是主体的问题,有 49%的调查对象认为个人应该是创造低碳生活的主体,25%的调查对象认为是政府,26%的被调查者则认为是企业。这些数据说明,人们能够意识到:低碳社会的创造需要从个人做起,个人是主体,同时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只有三者齐心协力,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社会。

[三]实践结论根据以上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大体总结出人民低碳生活的基本状况。从生活细节、塑料袋使用状况等方面来看,一方面人们在随手关灯、不乱废电池、看重电器节能指标这些项目上做的比较好,另一方面在其他的低碳行为细节上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就出行方式而言,虽然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较高,但电动车这种交通工具的迅速兴起,可能会给环境带来新的污染。同时,从调查中我们可以

看出大部分市民的低碳意识较为强烈,也能够认识到低碳社会的建设是个人、政府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在态度上是正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实的生活与低碳生活也还存在较大差距,人们低碳意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的并不多,仍需我们大家继续努力。

[四]实践意义第一,就个人而言,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要树立起积极参与的意识,认识到个人才是低碳生活的主体,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细节中入手,如用积水来冲洗马桶;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减少硬盘工作量;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定期清洗空调;电视机少待机或不待机;用中火烧水等。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配合政府、企业和一些社会组织开展的有关低碳生活的活动,为早日实现低碳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低碳成为一种习惯!

第二,在低碳生活的建设中,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的实现低碳生活,企业要配合政府积极地投入到低碳经济的建设中来,投资低碳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同时企业应看到低碳产业做为一种新兴产业,有着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技术含量、高效率、高收益的特点,它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的市场。作为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就应该抢先占领这个市场。

第三,低碳经济是新一轮的技术改革和产业改革,需要政府创造环境推动其发展。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行政政策、推动立法进程、宣传推广相关知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从宣传推广相关知识方面来说,政府既要从宏观方面进行宣传,更要从公民的日常生活入手。政府也可以通过新闻策划,借用舆论的力量,促使民众树立节能环保观念,营造低碳生活氛围;发放环保手册,普及市民环保知识;制作公益广告,让低碳观念深入人心;用志愿宣传活动、知识竞赛等新颖的方式,吸引群众参与其中;开展社区低碳之家评比活动,使人人争做低碳之星。其实,说实话,我自己在进行这个调查活动之前,对低碳生活的理念也不是非常了解。为了这个调研了解低碳生活之后,发现这种生活方式其实是很有意义,也很有趣的。不仅能够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而且能够健康积极地享受生活,是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想要做到也很简单,各个方面都有。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身,亲身了解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用实际行动去更好的理解国家采取推动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的政策措施,领会国家的相关政策对创建两型社会的积极影响;作为大学生,我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主动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低碳生活关键是从小事,从细节,从个人

着手。不是刻意的节俭,而是自然而然的选择返璞归真的生活。不应该只是为了节省钱的做法,只有享受这种生活状态,才能坚持下去,低碳生活必然成为一种新风尚。低碳,让生活更美好!

低碳生活假期社会调查报告第 2 篇

一、实践主题:

通过对白色污染进行调查,了解白色污染对地球与人类的危害,以便对环境污染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培养不随意丢弃垃圾的良好个人习惯。提高个人素质和实践能力。走出课堂,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协作能力,宣传环保概念。因此,我们对白色垃圾以及废旧电池等对环境有极大危害垃圾进行实践调查。

二、实践形式:

1.对各年龄段人群进行询问。

2.在草坪捡拾废旧电池。

3.去快餐店进行实地访问

4.上网查询资料

三、实践时间:

_年 01 月 13 日到_年 02 月 13 日

四、实践地址:

五、实践人:

六、前言:

为了贯彻党中央又快又好发展战略目标,把我国建立成 9 绿色节约性社会,党中央下达了怎样加强环境保护的诸多建议。也为之做出了很多努力。在这股改革之风的吹动下,我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对各级同学鼓励,鼓励我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环境环保行动。因此,我对环境保护做出了初步调查。

当今中国已经形成人人重教育的良好局面。而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将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形势的严峻性,必将对环境保护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把有关环境的知识写进教材,可以多在大学校园组织环保讲座。这样,从青年学生抓起,环境保护便有了后劲,便会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七、实践过程:

1、根据我们的询问得知广大群众存在乱丢废旧电池现象。有八成的人是将废旧电池扔掉,其余两成人则攒起来放在家里的角落。七成的人知道乱扔是危害环境的,其余的人则浑然不觉其危害。目前只有一位同学知道在百货大楼周围有可以回收废旧电池的地方。

2、我们在_小区的一家小快餐店里打听到:他饭店忙时会在一天用掉塑料袋 150 个左右。而我们农场有数十个饭店和用餐场所。

3、在一个垃圾箱口处,统计了一下,半个小时扔大大小

小包装袋、快餐盒与塑料制品的次数:早上总共扔了约 200次,中午扔了约 100 次,晚上扔了约 90 次,这仅仅是一个垃圾箱,一天之内废弃的塑料如此多,不难想象全国乃至全球废弃的塑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4、我们利用网络进行研究。在网上我们寻找到了一片广阔的空间,使我们对白色污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新型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树脂(PS)。在这些污染物中,还加入了增塑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

(4)得知为创建文明卫生农场,自六月份起限塑,硬性规定使用可降解塑料袋。我们的农场变得整洁得许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

品现象相当普遍。

化学电池主要含有贡、镉、铅、镍、锌、铜等重金属。据有关专家称,一节干电池里含有 50-100mg 的贡,一旦电池中的水银混入地下水,则可能通过农作物或饮用水进入人体,损伤人的肾脏。更危险的是,水银在水中,水银在水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无机水银转变成甲基水银的积累,并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使得受水银污染的水中,鱼体内的甲基水银比水中高上万倍。

一旦人使用这种鱼过多,甲基水银便进入人的体内。又由于甲基水银容易被吸收,不易降解和排泄,容易在大脑积累,从而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重者发疯至死。所以说,电池中的贡的污染不能低估。有关方面的资料表明,一枚指甲大小的废纽扣电池,能污染 60 万升的水;一节 1 号电池烂在地里,可使一平方米的土地草木不升。这的确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除了上述的汞污染之外,废电池中的镉和铅也同样带来了不少的危害。其中的铅会破坏神经系统,影响人的智力。而镉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害,也是对人有害的元素。它可通过食物、水、空气经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积累在人的肾脏和骨骼之中,会导致贫血,代谢不正常,患高血压、肾脏功能失调等疾病,严重的会引起一种令人可怕的疼痛病,这种疾病会使人的骨头变得脆弱,最终会断裂。其他的 12 如锌、铜、锰等金属若在体内大量富集,也会使人免疫力下降!

八、实践体会与结论

经历这次的实践,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保护环境,又要发展经济,就需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应突出解决六大关键问题:

1、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

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环境伦理观,反对不符合国情、大肆铺张浪费的思想观念。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发展观,使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渗透到所有一切社会管理工作之中。

2、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状态,要创造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条件,特别是建立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

3、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在产业和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努力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继续开展绿色创建试点示范活动。

4、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

5、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

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

6、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

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支持和协助,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

经过以上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垃圾的管理和回收。多数人知道乱扔废电池对环境有危害,但苦于找不到可回收电池的场所,只能扔进普通的垃圾箱中。

人类共同寄居的地球和共同享有的天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了地球上的生命,为了保护我 14 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我相信,有了科学的方法,再加上我们的实际行动,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拥有一片美丽而完整的蓝天。

低碳生活假期社会调查报告第 3 篇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尽可能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样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我们只要拧紧水龙头,熄灯一小时 从点滴做起。是否人们都在进行低碳生活?他们又是如何进行低碳生活的?我们应该怎么做?为此,我利用暑期开展 低碳生活,绿色地球 的调查活动。

调查时间:_年 8 月 2 日 调查对象:马军巷北区 8 幢 1单元的居民

调查方法:

1.制作一份调查问卷,从问卷上了解人们平时是怎样进行低碳生活的。

人们进行低碳生活的情况调查,涉及居民共 30 名。

已做到人数 未做到人数

用节能灯 26

随手关灯

关闭电器后拔掉插头 8

衣服选棉质亚麻丝绸

随时携带环保购物袋 6

懂得废物利用

调查结论:

从调查中发现,低碳生活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但对其认识却明显缺乏。在调查中,有些人认为低碳生活离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太过遥远,觉得这是一种理论上的美好设想,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也有市民觉得,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市民自身力量难以实现;还有市民认为这样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觉得不可行;只有不到半数的人真正认识低碳生活对人类生活的重大意义,并在生活中处处思考并努力做到节能减碳。

调查建议:

其实低碳生活很简单,它就是一种态度,只要你愿意每天少看几小时电视,多看一些书;洗好手后,拧紧水龙头;还有每天熄灯一小时 这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为了养成 低碳 这个好习惯,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下面是我搜集的我们日常生活中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一些低碳的金点子: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自然滋润;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 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

又能帮助改善睡眠;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

上一篇:英语童谣儿歌下一篇:我愧疚缠身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