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情思作文

2024-05-19

春雨情思作文(精选5篇)

篇1:春雨情思作文

天空飘来一朵乌云,又飘来一朵……一朵又一朵的乌云汇成一大片。天空灰蒙蒙、阴沉沉的,不一会儿,下起了雨。

轻柔、飘逸的雨丝落了下来,好像一根根闪着银光的丝带。雨点儿滴在花上,花儿显得更加娇艳欲滴了;雨点儿洒在草上,草儿变得更加碧绿了;雨点儿落在屋檐上,成百上千个雨点汇成一条条丝线,顺着屋檐滑了下来。

雨越下越大,由雨点儿变成了雨珠儿。雨珠儿打在树叶上,拨动了树叶的琴弦;雨珠儿敲打着玻璃窗,唱出清脆的歌谣;雨珠儿飘在池塘中,飞出朵朵水花

雨又变小了,成了雨滴儿。雨滴儿淅渐沥沥地唱着小调儿,好像无数颗露珠,又似千万颗小水晶球,真是粒粒珍珠啊!它们是上帝的安琪儿,带着神圣的使命,来冲洗大地,冲洗世界,冲洗一切。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虹。赤、橙、黄、绿、青、蓝、紫,好一道七色彩虹,横跨在半空中。柳叶上滚动着一颗颗亮晶晶的珠儿,晶莹的雨露渗入到它那干渴的身躯内。它舒服地拂动了细长的手臂,精神抖擞地站立着。

雨后的世界显得更加清新、明朗,因为圣洁的雨水已经冲洗了每一个角落。我爱雨后的世界,我更爱雨后世界里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们,瞧,他们不正用七色彩练在装点着我们祖国的春天么?

篇2:春雨情思作文

谈及春,许多人想到的是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邀三五好友,或去游山玩水,或去公园里看百花竞放,或去丛林中听莺歌燕语,然而春天带给我的却是绵绵细雨。

对于在农村土生土长的我来说,早已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就这样寒来暑往,四季轮回。春种秋收,“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年中播种希望的季节,是忙碌的季节。也只有在淅淅沥沥的绵绵春雨中,我才能忙里偷闲来欣赏春天的魅力。因此,在我的印象中,没有春暖花开,没有呢喃鸟语,也没有百花绽放,有的只是那蒙蒙的细雨。杜甫曾有诗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犹如滴滴甘露,丝丝蜜饮,滋润万物。看,那淅淅沥沥的绵绵春雨;听,那滴滴答答的喃喃细语,像种子破土而出,如柳枝抽出嫩芽,犹百花含苞待放。

雨细风轻,烟雾朦胧,充满了无限诗意。我喜欢上了春雨。春雨不比夏天的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倾盆如注,它有的只是默默无闻、绵绵连连、轻柔温顺;我爱上了春雨,因为它没有秋雨的凄凉冷清、寒气瑟瑟,它有的只是温润如玉、烂漫无比。

一场春雨滋润了大地万物,一场春雨蕴藏着勃勃生机,一场春雨预示着五谷丰登,它给人间万物带来新的希望。每到春雨来临,我都会手撑一把雨伞,感受春雨的丝丝润滑,感谢春雨给予我希望。我愿化作丝丝春雨,默默无语,滋润万物大地。

篇3:春雨情思作文

关键词:树叶,体验,引领,深刻

我比较喜欢写,也就十分重视写作教学,所以自认为写作指导是很到位的。后来受到教研员的启发,才发现原来自己的作文教学根本不叫教学,应该叫开“两会”——开头是表扬会,结尾是批评会。在学生的作文中,我只是当了一个裁判,一个法官而已,可学生需要的是教练呀!

光知道不应该那样做,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实在是太痛苦了。幸好,在“国培”的“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听到了县里初中一位语文教师的作文指导课。这堂课带给我的不只是耳目一新,更有醍醐灌顶之感。

按照教研室的布置,主题是作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这位教师没有用什么“给作文穿一件漂亮的外衣”等标题来命名自己的课,而是独辟蹊径,用“一片树叶”作为标题。

在整堂课的构思中这片树叶是教学的切入点。进教室时教师手握一片树叶,导入语是把作文比喻成一棵树,把语言比喻成树叶,紧接着就让学生来说自己与手中树叶的缘分。到此,这堂作文教学课顺利进入了教师预设的情境,课堂气氛十分轻松。然后教师用了一段颇有文采的话来形容自己与落叶相遇的美好。我相信听教师那么煽情的话,学生和我一样都想知道到底是怎样不平凡的一个经历。

这个成功的悬念,把学生的胃口吊起了,这正是树叶作为切入点的使命,接着是以落叶为对象的写作训练。

白板上显示了一段话:“那天清晨,我走在上班的路上,突然从树上落下来一片树叶,碰到我的肩膀,落到了地上。我把它拾了起来。”

学生们看到这段话时纷纷笑了起来,见此情景,教师故意问:“我这段文字好吗?为什么?”学生们当然能够答出不好和不好的原因——没写出美好来。若是一般教师指导,可能到这个地方就觉得可以了,因为觉得学生有眼光了,可事实是有眼光并不表示能动手。那么我们这位教师怎么来做到真正的引导写作呢?请看下面几个问题:

“什么样的清晨呢?”“那片树叶怎样落下来的呢?”“我是怎样拾起来的?”“拾起来时我想到了什么?”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提出来的,然后也是学生来回答。问答之后,就开始独立修改。通过展示表明学生们所改的的确丰富多彩。到此,教师还将实践经验总结为方法——围绕主题,追问细节。而后教师又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并向学生讲解自己写作时的心理。可谓有方法的指导,还有兴趣的培养,怎能不让学生受益多多呢?

这只是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

我相信通过添加修饰语进行描摹的方法,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做到了,但是这位教师能够与前一个环节一脉相承,继续以“一片树叶”为对象进行教学,让“一片树叶”成为整堂课的线索,让作文指导不再支离破碎,这表明教师最终要在片段教学中完成一篇散文的指导。

果不其然,到了第三个环节时,教师让学生再次凝视,用心凝视,并且用抒情化的语言引导学生看、闻、听。此时此刻,整个课堂气氛被教师优美深刻的语言推向高潮,学生们在与树叶的交流中感情也自然凝聚。然后,就是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把自己的思考付诸笔端。

不用说,学生们笔下的树叶不仅仅是一片树叶了,它上升为一种生活,一种精神,一种思想。而教师在学生的习作展示后还不忘进行总结:作文要提高档次,语言表达中,我们还要学会尽量不要“就事论事”,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现象想到社会现象。由形象到精神,由外在到内在。

到此,一篇有血有肉,有形象有灵魂的作文就诞生了。无形中学生既明白了具体的描写方法,也明白了怎么抒情,还能明白借物抒情类散文的基本结构,这不能不说教师指导有方啊。

接着,教师还不忘在课本中寻找印证,引导学生在诸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等课文中去体会描写中的抒情议论。最后,教师还不忘巩固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三个方法小试牛刀。这样,一堂课短短四十五分钟,学生的语言居然有了明显地提升。

不过,我更看重的是老师以“一片树叶”为载体,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的意识。

篇4:故乡情思作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远离故乡的游子,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父老乡亲,思念故乡的一草一木。

辽宁省喀左县第三小学

五年五班

篇5:故乡情思作文

故乡:土。

村里的人每天干完活回家,身上总沾满了土;每次刮大风,村里都会尘土飞扬,弄得人眼耳口鼻都是土,刚刚洗过的头发一摸就能抓下两把土来。所以,小时候故乡留给人的印象就是到处土混混的,很脏,让人十分讨厌。我那时十分向往城里的柏油大马路,没有土,又平坦,走在上面舒服极了。长大后自己果然离开了那满是土的家乡,来到了铺着柏油马路的市里。但这里却不像我想的那样,这里的人仿佛随着土的“封印”也变得麻木、冰冷。到处充斥着铜臭味,人们极度自私自利,没有乡下人的那份真诚朴实。这时我忽然明白,土意味着乡下人的那份淳朴、勤劳与有情有义。

故乡:树。

在外生活,每每受到打击便会想起故乡的大杨树。它那挺拔坚韧的形象时时激励着我:要勇敢地战胜种种困难。在家乡时,看到大杨树,父亲总会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长大了一定要学它!”那时的我却觉着它没有什么,没有桃李的硕果累累,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但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我渐渐明白了父亲话语中的含义:他是希望我能像大杨树那样不畏艰苦,在哪儿都能生根发芽。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干旱炎热;不论土地肥沃还是贫瘠都一样长得直、长得壮,不低头,不弯腰,直指天空!

故乡:月。

城市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仿佛被什么罩着,令人喘不过气来。月亮那恬美的光总也透不过来,所以城市中很难见到好看的月亮。而故乡的月却永远是那样明,那样亮,那样美。小时候读李白的《静夜思》觉得可笑,“月”有何可“望”?“乡”有何可“思”?长大后才体会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份思念与真情,才会感受到“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那份孤独与寂寞,才会懂得“月是故乡明”。

上一篇:以雪为题目的寒假作文500字下一篇:小抄写员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