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选举辩论的两件趣事

2024-04-18

美国总统选举辩论的两件趣事(精选7篇)

篇1:美国总统选举辩论的两件趣事

1992年,美国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首次引入“市民大会”的形式,先由盖洛普民调机构抽样选出一班“未决定将票投给谁的选民”做现场观众,再由他们直接向候选人提出问题,而电视辩论的舞台上,也移走了传统的讲坛,改为让候选人坐在高脚椅上辩论,并且可以随意走动,增加与观众的互动。

辩论开始后,一位女士向两位候选人提问:“知道不知道国债越来越多对于普通市民生活的影响?”

老布什率先回答,但他的态度非常冷淡,言语间都是官话、套话,绕来绕去,较为空泛。这位女士认为他的回答并没有解释清楚,锲而不舍地纠缠在这个问题上,对老布什咄咄相逼。老布什却始终没有改变策略,不停将问题绕开。轮到克林顿作答时,他则向前走了几步,来到这位女士跟前,用诚恳的语言,微笑着与她分享自己很多朋友的类似遭遇,克林顿与现场群众的互动,让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时,老布什却做了一个动作:他悄悄地拉高了袖子,低头偷偷地看了看手表。偏偏这个动作,被摄像机拍了下来,并向全国观众直播出去。

这场电视辩论结束后,美国一位著名记者说,打从老布什偷偷看表的这一刻开始,“总统竞选战提早谢幕”。的确如此,老布什偷偷看表的小动作,让许多选民产生不满,导致其支持率大大下降,最终竞选失败。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一边是老布什冷冰冰的态度,一边是克林顿热呵呵的笑脸,观众当然会喜欢克林顿。可谁想到,老布什不仅表面冷静,心里也很自在,竟在直播中偷偷看起了表,这种做法既不尊重对手,也不尊重提问的现场观众和观看电视直播的选民,支持率下降也在所难免了。

篇2:美国总统选举辩论的两件趣事

原来,电视台为了直播效果好,加强了舞台灯光;为了让候选人看起来精神抖擞,要求候选人站立辩论。肯尼迪事先了解到这一点,预料到灯光加强,现场温度肯定升高,便在比赛时,穿了身较薄的西服。而怕热、刚刚因脚伤住院两周的尼克松却忽视了这些信息。

比赛当天,尼克松不但拒绝化妆,甚至连胡子都没刮就走上了舞台;电视台也按照原计划,打开了所有的灯,将舞台照得恍如白昼,自然,舞台上的温度也特别高,尼克松只得在辩论中不停地拿手帕擦拭额头上的汗;并且,站了一段时间后,尼克松的刚痊愈的脚就开始隐隐作痛,表情也变得痛苦起来。

结果,电视观众们看到的尼克松连胡须也没有刮干净,形象十分邋遢;并且,脸色苍白,额头汗水清晰可见,不停地擦拭汗水的动作显得他十分紧张;甚至,表情也越来越痛苦,看起来十分疲惫。而肯尼迪则不同,年轻英俊、仪态潇洒,整场辩论神情自若、游刃有余。两相对比,观众心中有了判断,辩论结束后,肯尼迪的支持率直线上升。

尼克松万万想不到,自己会败在几个他压根儿就没注意的小问题上。一场辩论下来,他在观众心中就成了形象邋遢、上台紧张、表情疲惫的代言人,如此印象,支持率又怎能不下降呢?可这事儿怨天怨地怨不了任何人,虽然说输的有些冤枉,可谁让他自己不注意呢?

篇3:美国总统选举的制度与理念

一、民主党和共和党分配党代表名额时采取的计票规则

美国总统选举看似选民通过选票直接选举总统候选人, 实际上, 实行的是两级代表制的间接选举制度。第一级代表指的是在全国党员代表大会上, 由党代表选举产生总统候选人, 第二级代表指的是由选举人对总统候选人进行投票选出总统。既然是由代表选举总统, 那么之所以需要选民投票选举总统候选人的原因就在于, 党代表名额的分配是由各位总统候选人的支持率来决定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采取不同的计票规则来分配党代表名额。

(一) 民主党的“比例代表制”规则

“比例代表制”就是说, 所有的代表名额是按照选民投票的比例来分配的。但是有个前提, 那就是每个竞选人在一个州必须获得超过15%的选票, 才有资格继续参加竞选, 否则就被淘汰出局。这同时也意味着, 一个竞选人只要得到15%的选票就能够获得相应的代表额。因此, 竞选人在一个州里只要获得超过15%的选票, 即使输给对手, 也并不是一无所获。根据选举结果确定下来各位总统候选人的党代表名额后, 依据名额在该总统候选人的支持选民中选出对应数额的党代表。这些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 称为“普通代表”, 他们代表着选民的意愿。除此之外, 民主党的党员代表中还有一部分特殊的代表———“超级代表”, 他们无需通过选举产生, 只按个人的意愿进行投票。这些代表主要是民主党的高级领导人、国会议员、州长以及其他一些要人。在2008年, 超级代表票一共796张, 大约占据了总选票的20%。在竞选人获得“普通代表”支持的票数接近的情况下, 这些“超级代表”就能起到关键作用。

(二) 共和党一般采用“赢者通吃 (winner-takes-all) ”规则

共和党在各个州采用的规则并不完全一致。大多数的州采用的是“赢者通吃 (winner-takes-all) ”规则, 也有少数的州采用比例分成规则。“赢者通吃”规则, 就是说一位竞选人在某一州获得选民的票数最多, 那么该州所有代表的票都归该竞选人所有。

(三) “比例代表制”规则和“赢者通吃 (winner-takes-all) ”规则的利与弊

对比两党的规则来看, “赢者通吃”的规则能够缩短竞选时间, 尽快在党内取得一致意见, 令候选人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整合政策, 做足准备, 以期在接下来党与党之间的大选竞争中获得优势。而民主党的办法虽然比较能够反映民意, 但是在竞选人力量不相上下的情况下, 很有可能会拖长竞选时间, 消耗竞选资金, 进而削弱未来的力量。

二、总统候选人的产生

正式选举的第二阶段———政党提名总统候选人, 一般在选举年的7、8月份, 两党分别举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提名总统候选人。

(一) 政党提名总统候选人制度的由来

政党提名总统候选人制度, 就是在选举年的7、8月份各党分别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上, 由代表各州选民出席的党代表投票选出该党的总统候选人。而在其建国之初, 是由国会提名产生总统候选人。随着美国党派政治制度的确立以及总统地位重要性的增加, 国会逐渐放弃了提名总统候选人的权力, 改由政党提名总统候选人。

(二) 代表各党的总统候选人的产生过程

在全国党代表大会上, 由各州党代表投票选举总统候选人, 获得半数以上代表票的总统候选人赢得党内提名, 成为代表该党的总统候选人。由于每个候选人在各州所获得的代表票在第一阶段———地方预选中就已经确定, 且这些代表在参加竞选时就明确表明自己支持哪一位总统候选人, 所以现在投票只不过是形式上的过场。

投票之后, 根据投票结果, 获得半数以上代表票的总统候选人就赢得了提名, 随后两党正式宣布本党的总统候选人。这意味着两党从“党内竞争”的预选环节, 正式进入了“党党竞争”的大选环节。

三、选举人团制度及其利弊分析

正式选举的第三阶段———全国投票选举, 一般在选举年的11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的次日举行, 由全国选民投票, 选出各州支持的总统候选人与选举团。

(一) 选举人团制度的含义

选举人团制度, 就是先由各州议会按自行决定的方式选派或委任一定数量的总统选举人, 再由总统选举人组成的一个虚设的选举人团, 在全国统一的投票日各州分别投票选举总统, 赢得选举人团过半数的多数的候选人为总统。而选民投票选举总统候选人的目的在于依据选举结果决定整个州选举团代表票的归属。该制度在依据选举结果分配选举团代表票的归属方式上采用的是“赢者通吃”规则, 即各个州的选举团代表票都必须投给获得本州选民票最多的总统候选人。除了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外, 其余各州都实行选举人团制度。

(二) 选举人团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选举人团制度是美国整个选举制度的核心。美国总统的选举实行选举人团制度是在1787年联邦制宪会议上设立的。但当时在考虑如何产生总统的问题上, 制宪会议曾考虑过多种方案, 包括国会选举、州 (议会或州长) 选举, 以及选民直接选举。但这些方式最终都没有被采纳。

第一, 如果实行国会选举制度, 总统势必受制于国会, 总统如果没有名副其实的独立性, 联邦政府权力制衡的原则便不攻自破。

第二, 如果实行州 (议会或州长) 选举制度, 不仅存在同样的弊病, 而且各州 (尤其是大州) 还可就总统选举进行利益交换, 从而使总统部门沦为州的政治工具, 不仅损害联邦政府的崇高性和独立性, 也将毁坏共和政治的基础。

第三, 如果实行人民直接选举总统制度, 从理论上讲, 最能体现民主, 但由于美国人口、地域等因素, 操作起来并不现实。

因此, 就1787年的政治现实而言, 选举人团制度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设计, 因为它解决了制宪会议面临的几个现实难题。首先, 由选举人选举总统, 保留了“精英民主”的现状, 免除了对“暴民政治”的担忧。其次, 禁止国会议员插足总统选举, 保证了立法与执法部门的权力分离。再次, 由州议会决定产生选举人的方式, 赋予了州一定的影响总统选举结果的权力空间, 并允许其有自由选择合适的产生选举人的方式 (包括选民直选) 。最后, 当出现没有候选人赢得选举人团过半数票时, 由于由众议院投票选举总统, 而且选举总统时, 以州为单位计票, 每州代表有一票表决权, 使得大小州有均等的权力选择总统。

(三) 各州选举人团人数的确定

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 州无论大小, 在参议院都有两个席位, 而众议员的人数则根据人口来决定。这样, 既保证了各州在联邦政府中的权力与独立性, 也照顾到了人民的利益。目前美国一共有50个州, 50个州的参议员一共有100人。目前美国有435位众议员。另外, 首都华盛顿特区还有3张选举人票。这样加在一起, 各州选举人团的人数一共是538人, 也就是说全国共有538张选举团人代表票。选举人团投票表决, 一般于选举年的12月份举行。为了防止州与州之间进行政治交易, 美国宪法第12条修正案规定, 各州选举人团代表统一在各州分别投票, 选举人须将所有被选为总统之人和所有被选为副总统之人分别开列名单, 写明每人所得票数;在该名单上签名作证, 将封印后的名单送合众国政府所在地, 交参议院议长收。

(四) 选举人团制度的利与弊

1. 选举人团制度存在的优势

由于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各州有着自己独立的政治体系, 因而也就有了代表各州不同的利益和诉求。因此, 选举人团制度有利于平衡各地区选民的利益, 这也可以刺激选民的投票积极性。

2. 选举人团制度存在的弊端

选举人团制度不能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投票权。以怀俄明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为例, 怀俄明这个只有51万人口的小州, 拥有3张选举人票, 相当于每17万人拥有一张选举人票;而加利福尼亚这个拥有3600多万人口的大州, 拥有55张选举人票, 相当于每66万人才拥有一张选举人票。这样一来, 怀俄明州每位选民对选举结果的影响力相当于加利福尼亚州每位选民的四倍, 不利于调动大州选民的积极性。

这种制度可能会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少数选民选票支持的总统候选人会获得多数选举人票, 从而赢得选举, 违背了多数选民的意愿。为了理解方便, 以下表中的数据做一分析。

若以选民的意愿计算:A候选人在C州和D州总共获得745万选民票, B候选人在C州和D州总共获得743万选民票, 所以A候选人获胜。

若以选举人票制计算:A候选人在C州的支持率高于B候选人, 由于“赢者通吃”, 所以A候选人获得C州3张选举人票。B候选人在D州的支持率高于A候选人, 所以赢得55张选举人票。所以B候选人获胜。由于美国实行的是“选举人票制度”, 也就是“赢者通吃”制度, 所以B候选人当选美国总统, 而民众的意愿是希望A候选人当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0年布什与戈尔之间的“总统争夺战”。2000年, 全国投票结束后, 除了佛罗里达州以外, 各州相继公布了选举结果。根据当时的结果, 戈尔在2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获胜, 共得266张选举人票 (之所以少了一票是因为哥伦比亚特区的一位保证投票给戈尔的选举人投了空白票) ;布什赢得了29州, 得到246张选举人票。从当时结果看, 两人都没有赢得当选要求的270票。而佛罗里达州拥有25张选举人票, 这意味着, 无论谁赢得了佛罗里达州普选票的多数, 该州所拥有的25张选举人票就能保证胜利者当选。最终, 佛罗里达州经过一番重新计票的波折后, 确定在该州的600万普选票中, 布什赢得2 912 790票, 戈尔赢得2 912 253票, 因此, 布什以537张普选票的优势赢得了该州的25张选举人票, 最终以271:266的微弱优势赢得了大选, 成为美国第43任总统。但从全国的普选票结果来看, 布什共获得50 456 141张, 戈尔共获得50 996 039张, 布什比戈尔落后54万张左右。这样一来, 选举结果就背离了民主选举的最初目的。

四、总统的诞生

依据宪法第12条修正案的规定, 参议院议长在参议院和众议院全体议员面前开拆所有证明书, 然后计算票数。获得总统选票最多的人, 如所得票数超过所选派选举人总数的半数, 即为总统。如无人获得这种过半数票, 众议院应立即从被选为总统之人名单中得票最多的但不超过三人中间, 投票选举总统。但选举总统时, 以州为单位计票, 每州代表有一票表决权。三分之二的州各有一名或多名众议员出席, 即构成选举总统的法定人数, 选出总统需要所有州的过半数票。最后获得半数以上代表票的总统候选人当选总统。也就是说, 在只有两个总统候选人的情况下, 其中获得过半数的代表票, 也就是270张选举人票的总统候选人就赢得了大选。如果两个候选人各获得269张选举人票, 就要再由众议院进行投票表决。清点选举人票后, 依据计票结果, 由参议院院长正式宣布哪位总统候选人当选新一任总统。接下来, 根据宪法第20条修正案的规定, 总统就职典礼于1月20日在国会山前面举行。宣誓就职的仪式通常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宣誓就职过后, 由新任总统发表就职演说。至此, 每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便落下了帷幕, 新总统便开始了为期四年的执政生涯。

五、结语

美国总统并不是由全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选举程序。其实, 同所有的政治制度一样, 美国的民主选举制度也如同硬币存在着两面性。经过两百多年的演变,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运作和内容与1787年的原始设计已经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党派政治制度渗透和主导了总统竞选的整个过程, 从组织和动员选民、提名候选人、筹集资金、制定政策纲领均通过政党来运作。虽然美国的资产阶级政党均具有私利性, 争端不断, 但是在面对政治危机时, 还是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摘要:美国总统不是由全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的, 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选举程序。由于美国总统选举采取的是选举人团制度, 因而总统当选也并是人们通常想象的“票多者得”。美国总统选举中的选举人团制度尽管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端, 但它的基础却依然牢固。

关键词:美国,总统选举,直接选举,间接选举,选举人团

参考文献

[1]龚小夏.驴象庄园[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173.

[2]刘璐.美国总统大选谁获胜[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13.

[3]王希.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评述[J].美国研究, 2001, (1) :18.

篇4:金钱,美国总统选举的“母乳”

2004年总统选举中,布什一共募得3.67亿美元,而民主党候选人人凯瑞募得3.29亿美元。

今年选举,募捐更是节节升高。大部分州的初选还没开始,希拉里和奥巴马两个候选人的筹款额,已经分别超过了1亿美元。预计,全年选举活动总开支可能要超过14亿美元。那么,候选人们用于选举的钱是如何合法取得的?

美国法律对候选人募捐是有限制的。1971年美国《联邦竞选法》详细对竞选捐款和开支设限,经过不断修正,目前规定,企业和工会不得向候选人捐款,个人和团体对总统候选人捐款总额不能超过2300美元,而且凡超过200美元的捐款都要上报联邦竞选委员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站详细追查每笔大额捐款来源。所以,这些受监控的捐款,被称为“硬钱”。

一笔2300美元是不多,但成千上万的2300美元就蔚为壮观。美国竞选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展出相当娴熟的募款技巧,被称为“打包策略”。例如,说服很多人同时分别捐款,这样在总量上等于巨额捐款。而很多利益团体,也通过这种打包策略支持相应候选人,希望选后能支持有利于他们的政策。同时,随着互联网重要性的增加,候选人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面值低于200美元的小额捐款,因为不需要上报而更加方便。因此,虽然有硬钱的限制,捐款还是呈火箭式上升。

不过,更值得关注的不是直接捐给候选人的硬钱,而是捐给两党的钱,这些钱并没有规定捐款上额,并且不受限制,而且可以通过党中央支持候选人,因此被称为“软钱”。两党收到的软钱越来越多,动辄就是数百万的大额捐款,1992年,软钱总额约8600万,但到了2000年,就高达4.95亿。2002年,参议员麦凯恩(也是今年的共和党候选人之一)联合两院同事,推出了《两党竞选改革法》,禁止两党再收软钱,只能接受来自个人的有限捐款,并且需要上报。这样一来,限制加强了。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软钱很快找到了新方向,主要是民间根据美国税法第527条规定建立的所谓“527组织”。527组织没有募款上限,可以随便“独立”花钱打所谓“议题广告”。不过,一般的选举广告结尾,必须是“我是某某某,我支持这个政策/信息”,而527的议题广告与此不同,不能和某候选人“协调一致”,给予直接支持,只能攻击另外的候选人和他的政策。2004年最著名的527组织,是亲共和党的“快艇老兵要真相”组织,以打击民主党候选人克里越战服役历史信用为主要目的,共花了1700万美元,从而间接地为布什当选立下汗马功勞。大部分527组织都是由超大额捐款资助,这就为富人和利益团体干预大选提供了有效的管道。

对于是否要进一步严格规范软钱,在美国社会有相当大的争议。支持方认为,允许这些527组织等机构不受限制地大做广告,等于让任何选举财政规范都失去了意义。反对方认为,社会团体和组织不受限制地做议题广告,是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不得侵犯。

篇5:新媒体与美国总统选举

关键词:新媒体 美国 总统选举 奥巴马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型的媒体形式出现,并且在许多方面影响人们的生活,其中也包括对美国总统选举的巨大影响,尤其是2008年和2012年奥巴马在选举中成功的运用了这些新媒体,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一、新媒体的涵义

(一)新媒体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把新媒体界定为“网络媒体”。

美国学者列维·曼诺维奇(Lev· Manovich)认为,新媒体是一种与传统媒体形式没有相关的一组信息,但这些信息可以根据需要以相应的媒体形式展现出来。[1]

笔者认为,所谓的新媒体,就是区别于传统媒体,如报纸、户外、广播、电视的“第五种媒体”形式,这种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的特点

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在传播方面拥有着许多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特点。

1.信息传播量大

显而易见,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有着比传统媒体更丰富的传播载体和信息容量,这决定了新媒體在传播信息量上比传统媒体要更大。首先,网络作为一个虚

虚拟空间,有着十分庞大的储存量。其次,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资源形式丰富。互联网则兼具了所有传统媒体的资源形式,既有及时性的传播,也有深度报道,既有文字图片,也包含了声音和画面,可以说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把信息传递到需求者面前。

2.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一点就是,新媒体不仅仅只是一个传播形式,门户网站、社交媒体、聊天工具、电子邮箱、网络游戏、手机应用、网络视频、数字电视等等,新媒体具有非常多的种类,使得其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3.信息发布与接受的互动性

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其互动性。传统的媒体传播模式是单向传播,接受者只能被动的接受,而且可选择的范围有限。而新媒体则不仅仅可以供接受者选择需要的信息。

4.参与者的个性化与大众化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决定了他传播范围的广泛,这就使得接受的人更多,普通民众更多的参与进来,在新媒体时代成为拥有话语权的草根群体,打破了过去媒体被精英掌控的局面,草根在新媒体时代的崛起使得一切媒体传播都不能忽视他们的作用。

5.信息传播的跨时空性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在一个地方发布信息,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接收到,在过去发布的信息也会长时间的保留,并且可以很方便的获取到,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体发布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高效。

二、新媒体在总统选举中的作用方式

(一)新媒体对总统选举资金募集方式的补充

除了大财阀和富豪之外,基数更大的普通的募集也是很重要,这就使得新媒体在选举资金募集中的作用大增。

(二)新媒体对候选人营销的丰富

在前互联网时代,营销的手段包括巡回演讲、电视广告等,方式单一,影响力小。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传播信息量大、速度快、互动性强、更加平民化,所以新媒体对总统选举的营销就十分重要。

(三)新媒体时代选民的变化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除了对候选人的巨大影响之外,还对选民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力。首先,对选民关心选举程度的提高。其次,对年轻选民的影响巨大。

三、奥巴马2012年的成功策略

(一)在资金筹集方面

在2008年,奥巴马就成功的利用新媒体中的广大个体选民成功的募集到资金,在2012年,奥巴马继续沿用这一策略。

美国总统竞选是“金钱选举”的游戏,“钱袋子”是进入白宫之门的钥匙。学者预言2012年竞选将是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白宫之战。从当前看,共和党有几位总统参选人“吸金”明显能力不足,大部分竞选经费还是自掏腰包。在美元铺路选举总统中,奥巴马的筹款能力明显更胜一筹。

(二)营销方式多样

首先是,开发网站。这无疑是网络营销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网站在奥巴马竞选总统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类重要的网站,奥巴马不仅聚集了人气,更是名利双收。其次是,电子邮件营销。这无疑是目前最主流、最有效的网络营销方法与手段之一,奥巴马竞选团队正是通过电子邮件营销才取得了这种效果。最后是视频广告、植入式广告、搜索关键词广告,这使他成为互联网最引人注目的网络“红人”。

(三)吸引年轻选民和少数族裔和女性

美国大学校园,从教授到学生多数都支持民主党的政策。美国年轻人向来支持民主党,所以两党在年轻族群支持度差距甚大,奥巴马的社会政策倾向自由派,包括女性权益和婚姻平权等,所以学生和无政党倾向的年轻人较为支持。这次大选前的民调显示,全美国黑人绝大多数倾向选择奥巴马,而不是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美国女性选民在2008年就曾把奥巴马送进白宫。在这一年的大选中,妇女选民占选民的53%。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的美国总统选举表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谁能把握住这些特点,并且成功的运用他,谁就能在以后的选举中笑到最后。

注释: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2.

参考文献:

[1]周鸿铎.政治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杜俊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3]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陈妍.政治传播与媒体政治化——当代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大众媒体角色分析[D].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6:美国总统选举习语一瞥

1. That man has managed to stay in office for ten years by being a regular fence-sitter. He never makes up his mind how to vote on an issue until he’s sure whether most voters are for or against it.

2. The governor of our state ended up as a lame duck when he lost the election. But he had a golden parachute—he was offered a job as a senior vice president in a big company in his hometown.

3. Sometimes you can tell who is going to win a big office like President or Governor by watching how many other politicians come running to jump on his bandwagon and get credit for[以……得到好处] supporting him.

4. This is going to be a close election. The only way we can win this time is to work as hard as we can to win over the swing voters.

5. Some of the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are more interested in sound bites than sound policies while some others will go on the stump in the whole state to look hard for votes.

Answers

1. fence-sitter就是指那种两面观望,看准了如何行动才对自己有好处的“骑墙派”。另外,on the fence意为骑在篱笆上,举棋不定。

2. lame duck是指竞选失败、即将卸任的官员。golden parachute就是那些卸任的官员失去他们原来的工作后在经济上提供保障的安排。

3. to jump on the bandwagon指表态支持某一候选人。很早以前,候选政客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往往会雇用一支乐队在马车上演奏。马车上贴了许多鼓励人们投票的标语。这种有乐队的马车就叫bandwagon。那些小政客为了让人们知道他们和这位候选人关系好,就会登上那辆马车,即jump on the bandwagon。

4. swing voters就是那些动摇不定,还没有决定把票投给谁的选民。

篇7:我看美国2008年总统选举

迄今为止,我参加过两次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2000年,投了戈尔的票,我是衷心希望他能在当了八年副总统后被“扶正”,从比尔·克林顿的影子变成前台的主角儿。他最后没能坐上椭圆形办公室的交椅,我私下认为完全是共和党的一个阴谋,因为偏偏“栽”在佛州,当时身为佛州州长的杰布·布什怎么都脱不了瓜田李下的嫌疑。2004年,虽然不太感冒约翰·克里。可偏偏是他披上了民主党的出征战袍,让我别无选择,实在因为不喜欢布什,便只好把票投给了在我看来是弱弱相加的克里&爱德华兹组合。

08年的选举,可谓噱头不少。光是目前几个领跑者所具有的种族、性别、年龄和宗教背景就让人们津津乐道,兴奋不已。一场大选,折射的不仅是谁有能力掌控这个超级大国。还反映了这个国家并且也只有这个国家才能凸显的种族对立,、男女平等、宗教信仰、甚至意识形态差别等等棘手问题。加上各种八卦和猜测,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总统”、“第一个黑人总统”、“最老的总统”和“第一个信摩门教的总统”等等廉价“帽子”和“头衔”漫天乱飞。

厌烦了布什八年的执政,民主党是憋足了劲儿想把皇帝拉下马。但谁挑大梁?谁能真正有筹码与共和党较量?

俨然水火不容

希拉里先声夺人,集前第一夫人和参议员的资本,挟丈夫的余威,高举健康保险、教育平等和改革移民政策等令旗,意欲攻占共和党不善占领的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等领地。比尔·克林顿不甘寂寞,大概是久违了政治舞台的聚光灯,曾经一度,楞是把希拉里的“单口相声”变成了夫妻“二人转”,强势出位与奥巴马频频过招,口水战此起彼伏,让人怀疑竞选总统的是他而不是他老婆,这种帮倒忙的努力非但没能替希拉里拉到更多的选票,搞得连民主党阵营的人都看不下去,连呼“Shut Up”。

奥巴马这匹黑马,异军突起,以“求变”为旗帜。网罗了大批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更因为血浓于水的缘故,把一向是希拉里票仓的黑人选票争夺去不少;加上“重男轻女”的男选民们的支援,一下把希拉里逼到了垓下的地步,她现在面临的局面可以用“Do or Die”来形容。

我一向看好希拉里,尽管现在奥巴马的行情见涨,大有拨得头筹的趋势,但我感情和理智的天平仍旧倾向于希拉里。作为一个女人,说她权力狂也好,野心家也罢,登高一呼,让全世界的眼光都集中到自己那张已不年轻并渐呈老态的脸上,实在需要勇气和智慧。常常纳闷儿,为什么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如英国和德国等都不认为让女人“打点”举国上下的事务是稀罕事儿,而在向来标榜男女平等并视为女权运动前沿阵地的美国。却对由女人执政有这么大的阻力和怀疑。我曾经在公共汽车上听到一个男士说他反对希拉里的唯一理由就是因为她是女性,是个大有主见的女人。这个理由听起来荒唐,但却是许多有选举权男性公民的真实想法。尽管这个国家有一支浩荡的女性从业大军,尽管这个国家有女国务卿,有女,部长,有女太空人,有女牧师。但这个国家似乎还不能接受一位女总统,没准备好由一位妇女来统领三军。尽管许多行业都由女性执掌牛耳,但惟独超级大国的最高权杖似乎不能由女人来掌握;认为那样便削弱了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形象,由女人当家的国家便易于让人鱼肉和宰割了。别忘了,布什之所以在当年的选举和连任时皆成气候,与红色之州那些保守和传统的选民有关,不信你到中西部那些农场和酒吧问一问,看有多少人男人愿意他们的老婆主宰他们事务的?家事尚如此,遑论国事了。

希拉里和奥巴马雌雄对垒导致男女选民楚汉分明,似乎妇女们更倾向于投希拉里一票;两人种族不同的事实又把黑人和白人这个纠缠了几十年的历史问题表面化、白热化,黑人投奥巴马便像是投自家兄弟。而投希拉里哩,像是投邻家大婶。虽也慈眉善目,但终归是别人家的,隔了一道墙。我上周参加了民主党在本州的地方选民大会(Caucus),当宣布希拉里和奥巴马各自的支持者可以“物以类聚”时,原先混坐在一起的我们开始合并同类项,这个组所有的黑人,连同显然年轻许多的选民,都坐到了桌子的另一端,而年老的选民,连同西裔和亚裔就自然地坐到了桌子的这一端,俨然水火不容。

谁能最大限度代表自己的利益

甭以为选民投票时都以千秋大业为重,一定要投最适合国家前途的人做总统。当那些总统候选人拿出各种亲民姿态拉拢选票时,选民也在权衡谁最能最大限度地代表自己的利益。加州的大部分西裔在初选中之所以把票投给了希拉里,显然他们认为奥巴马可能更代表黑人的利益,而克林顿女士当选会更多站在自己一方。亚裔的感情也很复杂,他们更多地把自己归纳在白人的阵线内,似乎要划清自己与黑人的界限。实际上,在求利益求发展方面,黑人、西裔和亚裔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有太多同病相怜的地方,有太多携手共进的需要,然而,西裔和亚裔对黑人群体的心理排斥导致了他们更认同白人的价值,不自觉地往白人的队伍靠拢。西裔在美国的人口大有超黑人的趋势,所以任何一个总统候选人都不敢忽视它们的存在,但亚裔的声音却十分微弱,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亚裔开始参与政治,但就普通的亚裔百姓来说,他们对政治显然不热情,对谁做总统漠不关心。亚裔只有在李文和那样的案子降临到自己头上后才可能明白:民主党和共和党谁主沉浮,那是相当的重要!

我的底线是:只要不是共和党执政,哪个民主党候选人我都支援。我其实并不反对奥巴马当总统,但我不赞成奥巴马现在当总统。奥巴马年轻气盛,形象挺拔俊朗,一水儿的好口才,对年轻人极具煽动性。虽具备领袖的风度,但毕竟缺乏经验,而这个国家目前急需的是一个能马上扭转局面的人,现实无法给他提供足够时间和机会进行“培训”或“锻炼”,老百姓也无法等他成熟后再率领我们扭转乾坤,布什和共和党留下的这个烂摊子,不是靠奥巴马那一个个动听的口头许诺便可以收拾的。我从奥巴马提出的施政策略中只看到理想和蓝图,只看到一个又一个的空头支票,我看不到他将如何立马从伊拉克撤军,看不到他如何给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提供保险,看不到他如何给日益下沉的经济加注强心针,看不到他如何在国

际大舞台上长袖善舞,继续维持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我看到的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但不是一个能马上力挽狂澜的救生船长。

我与许多天真的人一样,以为这黑白双雄最后若能联手起来,组成竞选总统/副总统的梦幻组合,便能整合民主党所面临的分裂,便能消弭男女之间、黑白之间和年龄之间的分歧。但看俩人公开的表态,似乎都不肯委曲求全,都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仔细想想也是,如果让希拉里作正宫娘娘,比尔·克林顿显然就变成白宫不言而喻的“二把手”,奥巴马便只能做“形象大使”了。那么让奥巴马当一把手,希拉里侧室而居又如何?历史上我们只见“老少配”——老布什配丹奎尔,克里配爱德华兹,何曾见过总统/副总统是“姐弟恋”的?

都是利益集团代表

话说回来,虽然希拉里和奥巴马都标榜自己代表民主党的希望,是那些没有工作、没有医保、没有住所、没有健全家庭人们的“救星”,但看看他们各自背后的势力便不难看出,他们首先还是他们自身利益的维护者,是他们背后鼎力相助的利益集团的代表。你以为泰德·肯尼迪,约翰·克里以及奥普拉·温弗里是谁?他们可都是些腰缠万贯的重量级人物,他们倾力相助的可不是另一个JFK,他们所以支援奥巴马,傻子也看得出来,因为较之希拉里,他会更听话,更能与他们合作而已。

那些对民主党表现出空前热情并兴冲冲赶往投票站的普通选民们,他们心里又何尝不明白,总统候选人不过是要利用他们手中的票来达到一己的目的而已,而且这一切都必须在“民主”的幌子之下完成。这种形式上的民主,貌似神圣,实则空虚,让人们每四年“操练”一次宪法赋予的权利,仅此而已,至于当选后的总统能否兑现竞选时的承诺,谁又真的去计较?!

如今,鹿死谁手犹未知,我们即将看到的会是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更为激烈的冲突,将看到民主党党内两名候选人之间更为惨烈的攻击和残杀,那些已让美国焦头烂额的伊拉克战争、经济衰退、反恐措施、非法移民、贫富悬殊等等问题都会在今年11月份大选前被作为筹码在各个政治阵营营被操纵和利用,举国上下,还会像集体服了兴奋剂一样。继续亢奋和激动下去,不到尘埃落定的那天,被选举机器带动起来的选举狂热就不会减退下去。

约翰·麦凯恩早与我无关,“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至于奥巴马,我除了怀疑,还是怀疑,但愿历史会证明我的判断是错的。

我关注的焦点仍一如既往在希拉里身上,即便如今她最后的结局是功败垂成,她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老王,自由撰稿人,现居美国翡翠城。)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美国总统选举辩论的两件趣事】相关文章:

美国总统选举弊端07-09

美国总统选举过程07-09

美国总统选举方式07-09

历届美国总统演讲07-08

历届美国总统名单07-08

美国历届总统列表07-09

美国历任总统名单07-09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07-09

美国总统大选演说07-09

美国总统电台演说07-09

上一篇:光之轮轮滑协会各项规章制度下一篇:高考成语熟语必备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