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笔记最新

2024-04-23

官场笔记最新(精选9篇)

篇1:官场笔记最新

官场笔记》所得

一、谁走得远其实很清楚,领导身边的人走得最 远!

二、要主动,不要等着领导来了解你,要主动接 触领导,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领导,才能不断进 步。

三、在机关里。早请示晚汇报,这是迅速接近领 导地不二法门。

四、为官的艺术是平衡,平衡是手段,也是目的。

五、世界上大多数事情,只要转换角度,都能由 坏事变成好事,这符合辩证法,更是一种能力。

六、官场人和事都复杂,没有深入了解,看到的 听到的或许都是表象。

七、眼尖、手快、腿勤、嘴紧,这八个字是委办 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八、城府是怎么炼成的,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忍着 不说、忍着不问的过程中炼成的。

九、感情,在基层工作中很重要,感情好了,互 相信任了,许多可左可右的事情也就好办了。

十、凡是人间种种的优良品德和恶迹,都能在农 村中找到范本。

十一、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特别是涉及利益的 时候,更是原形毕露。

十二、任何内容都必须借助于形式,繁文缛节就 是

礼,是官场必不可少的程序。

十三、经常说牢骚话的人,就算做了再多的事,领导只会记得他的牢骚,而会选择性忘记他做的事。

十四、酒风看风格,牌品看人品,这是官场老手 察看干部的牢靠窗口,事实证实,酒桌和牌桌上确切 能体现一个为官者的真性格。

十五、当干部必须得学辩证法,否则瞧不清前进 的道路,不仅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这句话经 历了无数先辈的血泪教训。

十六、领导最喜欢作如下批示: “请依法处理。” 这句话进可攻退可守。事情办好了,领导英明。出了 事,则是违反领导批示的结果。

十七、调研工作看起来很重要,实际上也很重要。但是领导重视才是真正的重要,若是领导不是从内心 重视,再好的调研成果也将会束之高阁,成为一堆废 纸。

十八、解读上级政策有诀窍,合格者了解上级准 许做什么,优秀者关注未禁止做什么,高手则引导政 策走向。

十九、豆芽长成天高。还是一盘小菜,在祝书记 面前,我始终是小侯。

二十、每个单位都有埋头苦干者和偷奸耍滑者,领导将难事交给埋头苦干者,将私事交给偷奸耍滑者,于是皆大欢喜。

二十一、官场上的莽张飞多半都是假装粗鲁,借 着粗鲁来实现自己的意图,聪明人啊。

二十二、官场,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关系是向 上爬升的重要动力,而且,官场就如女人的心情,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多一个朋友总要多一条路,少 得罪人就是官场的生存法则之一。

二十三、领导爱打篮球,单位就有一只好的篮球 队,领导爱打网球,单位人人都打网球,让我们祈祷 领导有一个好的爱好。

二十四、官场行走,最需要理解能力,从云山雾 里的官话和看似无意的行为中发现实质问题,这是一 位成功领导的必备素质。

二十五、在这种半正式的宴席上,大家都聊的是 废话。聊废话其实是一种本事,真正的高手能将废话 聊得生动活泼,让听废话的人觉得宾至如归。

二十六、官场是最大的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却没有出去的勇气;外面的人想进来,却没有进来的 路子。二

十七、送礼也是艺术,送得合适。不仅能办成 事。还能交成朋友。

二十八、正常上下关系,在官场中意味着关系的 疏远!

二十九、领导的话也不能全信,特别是领导的客 气话不能信。

十、在办公室清谈国事政事很容易,可是要解 决实际问题却很难,而现实是清谈国事政事者有话语权,解决实际问题者常常做着吃力不讨好的事。

十一、我们对小学生的标准很高,总是教育小 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要胸怀世界,要勤劳勇敢,而对于政府官员,道德标准就明显降低,只要能做事,不贪腐,就是好官。

十二、当下级要沉心做事,不耍小聪明,或许 短时间要吃亏,但是厚积薄发,总会在意想不到的时 候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十三、人性天生有弱点,有时候摆足架子,别 人才把你当做人物,在官场更是如此。

十四、官职越高,承担的责任越大,一句话往 往决定人的命远,不轻易表态就成了常态,这就是稳 重。

十五、在官场,会做人往往比会做事更加重要。三

十六、贪官对下一代的安排:儿女们是房地产 商,侄儿侄女们当领导,远房亲戚则是材料供应商。

十七、社会上有一个怪圈——“政府怕百姓、百姓怕流氓、流氓怕公安,公安怕政府”。政府官员 交上几个公安朋友,很有用处。

十八、越级,分为向上越级和向下越级,两种 越级都不符合官场规则。但是程度又稍有不同,向上 越级是大忌,越级者自以为聪明,却经常死得很难看。向下越级者都是领导。中间层级的领导经常将火气窝 在心里,敢怒不敢言。最多腹诽一句“四处插手”或 者“管得太细”。

十九、没有当官的老子,你就得有当官的脑子。四

十、为什么牺牲以后才能当典型,因为不会再 犯错误。

官场里流传的真理、领导的逻辑:

领导说让你看着办,不是不让你办,而是让你抓紧办;领导说再想想,不是他没想好,而是要你别再想了;领导征求你的意见,不是真的广开言路,而是在寻求同谋;

领导找你吃饭,不是让你品评美食,而是让你去买单;领导表扬你,不是因为你真干的好,而是在笼络人心;

篇2:官场笔记最新

1、作为县委书记,他在县里是绝对权威,可以随时让手下干部来见面,哪怕是凌晨,哪怕是暴雨大雪,他从来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从来不解释。

2、在机关工作,许多事不用点破,彼此心领神会是最好的状态。这需要有悟性,不少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分到机关,一来就碰了钉子,很多年都在机关底层爬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从事机关工作特有的悟性。

3、跟着祝焱这一段时间,侯卫东见了许多人,学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渐渐掌握了官场节奏。节奏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可言传只可意会。

4、侯卫东是新管会主人,自然不愿意与岭西日报这种大媒体争论,虽然说道理越辩越明,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赢了道理却是输了感情。

5、关系就像是存款,用一次便少一点,所以最好的朋友关系要用在最关键时期。

6、在机关里,早请示晚汇报,这是迅速接近领导的不二法门。

7、官场,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关系是向上爬升的重要动力,而且,官场就如女人的心情,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多一个朋友总要多一条路,少得罪人就是官场的生存法则之一。

8、一边做事一边发牢骚,这种做法叫做割卵子敬神,卵子被割掉了,神也得罪了。

9、官场行走,最需要理解能力,从云山雾里的官话和看似无意的行为中发现实质问题,这是一位成功领导的必备素质。

10、忍耐和等待是官场中人必备的素质。

11、在岭西的政治艺术中,有领导人出席的新闻才有政治价值,才是政治格局的睛雨表。

12、他得势的时候,哪里瞧得上我,不会真心跟我交朋友,现在落了难,才是交朋友的好时机。

13、正常上下级关系,在官场中意味着关系的疏远!

14、机关最讲究关系,人言可畏,我们两人都要重视,千万要小心。

15、县委最实在的权力是用人权,掌握了用人权也就控制了全局。

16、这事你要记在心里,不要记在本子上,春节期间自古就有访亲拜友的习俗,有一些对益杨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领导需要在春节前后拜访,既可增加感情,又可以得到领导的指示,这事很重要,切不可掉以轻心。

17、有几个关键人物必须记住,大年初二或是初三,一定要想尽办法给周书记拜年,具体时间要跟黄秘书长联系,带什么礼物征求祝书记意见,每年都是他亲自定。市委姜林副书记是分管组织的副书记,与祝焱是党校的同学,很熟悉,可以安排在初三以后去。市委这一块,周、黄、姜三人是重中之重,肯定要去,市委其他常委如何安排,要看祝书记的时间。

18、祝焱是益杨县的一把手,他说一句顶很多句,只要他在场,下属们自然而然会集中精神关注着他的神情,很多时候不必点出名字,下属也能理解他是在跟谁说话,一来二去,他养成了说话不用主语的习惯。

19、进了官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要变,不要想着真理,也不要想着正义,你只需站在侯卫东的位置想问题,就能推断侯卫东下一步想要做什么,这是屡试不爽的经验。

篇3:官场笔记最新

这个实验室的负责人Yang Fu-liang对法新社说,采用这种技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将变得更小、更轻和更便宜。

目前,笔记本电脑的重量很少低于1.5公斤(3.3磅)。但是,这种最新的芯片技术可能把笔记本电脑的重量减少到500克(0.5公斤)。这是一种迄今为止最高级的芯片技术。

篇4:尤凤伟的新官场笔记

尤凤伟,山东牟平人,著名作家。1943年出生的他,近年来回归中短篇小说写作,至今已完成六七十万字,其作品不断发表于《十月》《收获》《当代》《江南》等大型文学刊物,几乎每一篇都引起很大反响,被连续转载。

官场小说——作家以独特角度观察以中国政治官员为核心的大众生活、执政能力和社会现实,以及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的现状与进程。由于中国官场生态的独特性,以及官场文化的庞杂,官场及其所附着的土壤,成为作家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利益之外,烛照人性幽暗的光芒

丹普县委书记尚增人落马,市府副秘书长宋宝琦深感忧虑,因尚增人曾赠与他几盒价值不菲的海鲜和一个笔筒。后经证实,这些确实都是正常礼品,他不禁长出一口气。不料接下来的情节风云突变:丹普寺上香时,宋宝琦不知道的情况下,尚增人命一私企老板以宋宝琦的名义捐了10万香火钱。

面对这一纪检结果,审查部门集体无语。最后,有人提出:“这事佛是一方事主,哪个愿多事,惹佛不高兴啊?”宋宝琦平稳过关,此事不了了之。

“10万香火钱”揭示的是司空见惯而少人专注的一个隐秘世界:当物质的力量延伸到精神的领域,应该怎样面对?政界小说并非只停留于利益争夺的写实层面来取悦读者,它同样可以寻找到烛照人性幽暗的光芒。面对巨额香火钱的集体失语,其实只是显露的冰山一角,水面之下还有一座沉默的冰山。

这篇名为《金山寺》的小说,明写官场,实写信仰。几乎同时,尤凤伟发表了一篇《桥》,写的是半个多世纪前国人为信仰遭遣受惩。在《金山寺》创作谈《心怀敬畏》中,他写道:“人人心中可以有自己的精神慰藉,相信‘三尺之上有神明’,警示自己‘人在做,天在看’;也可以没有,是个无神论者,即便这样心中的另一种神明应熠熠发光。这神明就是人间正道,是真善美。”

近幾年,尤凤伟将笔触伸向广阔的社会现实,尤其以官场为中心,描画扭曲的世道人心。“官员有官员的苦衷,我写官场,还是设身处地考虑官场的人,考虑正常的欲望和思维。在目前的体制下,官场如果写得太片面,一是不可信,二是不好玩。”

其实,尤凤伟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写官场小说,这么多年来,他笔下的官场生态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官员在贪的方面有禁忌,少有以权发财的意识,如果有,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处理力度。体制对腐败造成很大的可乘之机。贪为何屡禁不止?有一句话叫‘伸手必被抓’。官员贪污被纠查的概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他断言:“目前中国的官场小说整体状况应该说只是擦了官场一个边儿,没有涉及到内里。如果写官场内里,一定惊心动魄。”

中国故事:

社会变异的文学表达

尤凤伟的中短篇小说,切口小,却直抵人心。广受好评的中篇小说《中山装》,以一件中山装为引线,讲述了身为房地产老板的将军之后孟军回家乡捐赠将军的革命遗物,所遭遇的官场生态与人性角逐,外遇、同志、红楼、总套、拿地、挖坑、冒领、诉讼……一系列词汇背后,是社会异化的深度陷阱。最后出现的那个近似鲁迅笔下老年闰土的农民,成为小说唯一的人性之光,展示出革命老区数十年未改变的悲苦命运。

《中山装》将革命叙事和当下官场结合,真实反映历史和现实。“革命到底是为了什么,为谁革命?”尤凤伟特意设置了一个情节:孟军欲寻找一个老区的女孩,作为女儿的伴读出国留学,一切费用由他负担,却被女孩的父亲拒绝。由此提出“塔西佗陷阱”,将小说上升到哲学层面:如此背景之下的政治生态,该如何挽回民心?

《中山装》的发表历经波折,被几家刊物退稿,后来才在《十月》发表,被多家刊物转载,并获《十月》文学奖。

“多少年过去了,老区依旧贫困,特别是孩子,少数人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去,历经艰难,大部分人去城市打工,就像我的中篇小说《鸭舌帽》中所写。”最近,尤凤伟所住的楼上加保暖层,一帮民工在院子里搭帐篷住,寒冷的冬季,雨雪肆虐,底层人艰难的生存状况让他动容。“作家无论何时不能舍弃他们,尽管我们无能为力。”

这就牵涉到一个常识问题:中国作家写中国故事。

尤凤伟在不断审视、反省:你写的中国故事有几分成色?能不能给广大读者一个无愧于心的交代?或者说能不能担得起中国作家这个称号?

20多年前,他写了一篇叫《沉默的格》的小说:一个哑孩用画画的方式告诉人们,他母亲伙同情人用绳子勒死父亲。几年后,东北煤区竟真的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这让他惊诧,不由得想:“现实生活是那么地丰富多彩,有发生任何故事的可能性,任作家怎么虚构,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如今,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又是如何?“应该说现实为作家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奇崛甚至令人惊悚的写作素材。如果说以前作家虚构出一部作品,还会担心是否真实,那么现在不会了,任你怎么‘胡编乱造’,都赶不上社会‘进步’的脚步。让人惊愕、匪夷所思的案件、事件层出不穷,官场博弈、财富掠夺、拐卖人口、杀人越货……桩桩惊心,件件动魄。”

尤凤伟反问道:“这一切,是不是中国故事?”

当然是。

nlc202309011700

“生活琐事、恩恩爱爱不是不可以写,但这种生活也应渗透到大的历史格局中来。比如孩子上学,家长的艰难跋涉,搞关系花钱,这些事情背后是什么?任何的日常生活,都带有很深的社会因素。完全脱离了社会的写作是不现实的。”

面对社会,背靠文坛:

作家应该承担知识分子的本分

“面对社会,背靠文坛”——尤凤伟自嘲,除了作品在外“游荡”,如今他很少介入文坛是非。“作家作家,坐在家里”——他调侃目前的生活状况。

中短篇小说不断引起轰动,朋友们就问他是不是整天写。“其实不是,我写作很快,一个中篇小说,构思好了,半月二十天就写完了。先在稿纸上写出来,请人打印,在打印稿上改成‘大花脸’。有时需要改三四遍,最后改得和第一稿完全不同。”尤凤伟说,“写完了一篇,就再写下一篇,有时休息一两个月,也算是玩吧。我写作不累,主要看兴趣。”

他经常谈到作家的牺牲问题:“我的学历是初中,没有知识分子身份,但我进入写作状态,就把自己当成知识分子。只要拿起笔来,向社会发言,就成为知识分子。”在他看来,好作家更应视自己的写作为公益,承担知识分子的本分,而不是逃避乃至背离。

上世纪80年代末,他为《青岛短篇小说选》写的序言里说:“我认为任何一部堪称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思想上都应是博大的,都应闪耀着真理与正义的光芒,都应对历史与现实承担着责任,同时在艺术上又是精心盛满魅力的……”

眨眼间,近30年过去了,他依旧矢志不渝,认为文学作品应具备钻石的品格:坚硬而有光泽。“作为一个中国作家,有责任、义务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真实地呈现出来,给社会进步以推力,非此便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充其量只是一个文字匠人。”

曾有媒体将尤凤伟稱为“不合时宜”的作家。“到了我这个年龄,升官,我已经退休了,无官可升;发财,写此类小说也发不了财;出名,也不在乎什么名气了。”回首蹉跎岁月,尤凤伟感慨道,“我的写作充满了艰难,没有天时、地利、人和。一道道‘跘马索’令其不得畅行。就想如此干脆‘泥盆洗手’算了。然而面对社会人生,总有挥之不去的东西令自己欲罢不能。这就是我目前写作的真实境况。呜呼哀哉!”

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他写过战争,写过土改肃反,又从历史烟尘转到对现实的强烈关注。从《生命通道》到《中国1957》,再到《泥鳅》《中山装》,不难发现,尤凤伟的小说创作有一种少见的苦难意识、悲悯情怀,以无法回避的疼痛,将历史和权力穹顶之下小人物置于矛盾尖锐冲突之中,如评论家洪治刚所说:“让他们饱受内心的折磨与煎熬,然后再通过无法回避的价值抉择,展现出他们潜在的精神向度及其人格魅力。”

不得不提到他的经典之作《中国1957》,“也许我永远再写不出这样一本书了。我翻着看着,竟不相信是自己写的,写作时状态太好了,我没参加反右,只采访十几个人,但是写作一泻千里。如果要我留下一本书,留下这一本心安理得。题材是重大题材,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得好,是一本政治书,但是读起来不枯燥。”

篇5:官场笔记读后感

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还是先谈一谈自己在迷上看这本之前的一些故事吧!

生活在农村,祖宗十几代都如此,因此村里很是落后,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或是政治还好,都一个样。经济发达,政治发展不起来;而文化更是落后,村里特迷信鬼神。一开始,我们并不是佛教子弟,只是后来,村里来了一伙“接祖宗”的封建迷信行骗者,村里的妇女很信这一套,或许就是因为想念家里祖宗吧;有时还高些祖宗在梦里“托话”的说法,弄得村里人都由原来的“完全狗屁理论”观点变为“半信半疑”。“接祖宗”**过后不久,又来了个宣传佛教的信徒,他们全家都信这个。一开始,只是他一个人来行骗(骗那些没有文化的傻家伙),后来,他在一家暂时“安家”;再接着,看时机成熟,便把全家都请来宣传佛教了;当然落地当然在原先定好的那家。不出几个月,全村的妇女几乎都相信起这个佛教来了,哎,性子来了想拉都拉不住!此时,村里的大男人们都是不是很赞成信这个佛教的;所以,那些活动都是背着村里大男人们,而知妇女们在搞地下活动,平时无事时就拿在饭桌上念叨,希望家里男人“回心转意”。而那时的我才读小学,不懂事,只知道围着大人们跑着圈圈玩,也没多注意家里的长者们谈些什么,只是隐约有些关于“信佛”的言论。再后来,不知过了多久,大约有两三年吧,村里都相信这个东西了。所以,从我真正懂事时起,我便生活在封建迷信中;虽说我并信这个,因为这个与学校教的相悖,学校一直在大力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宣传科学,反对迷信,坚决打击封建迷信这一套落后腐朽文化思想。在这两方面的同时攻击下,我思想很是复杂,都不知道是相信党相信科学,还是向家里给我灌输的迷信汤!带着点迷信思想,我一直寄希望于神的保佑,希望真能有家里人或是大家伙都在奉行的“神”,这样我就可以“顺利考入名校”了,不说北大,至少给我个武大也行。每每跟着妈妈去拜神的时候,有些许不愿意,总是半推半就的跟着就去了;等到真正见了“佛”(其实就是几尊木雕)心里还真有点透不过气的感觉,不只是听老妈在家说的多了也有点迷信了,还是看着那些个威严的栩栩如生的木雕有一点害怕了,总之是有点害怕。此时,我也会不知不觉的学着老妈平时祈福的样子,合拢双手,闭上眼睛,在心里默想:菩萨啊菩萨,要是你真的存在的话就保佑我今年高考考好一点吧!——现在想想还真是有点天真,不得不感叹:让你心动的不是天真,是无“鞋”!

再后来,高考不利,考上了三大,也就是我现在坐着的位置。因为高考之前很无“鞋”,所以一直都很迷信,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很迷糊。现在想一想高中我都干了些啥,我还真想不到几件有意义、值得回忆的事情,还真有点愧疚!进入大学后,学校很是开放,没有高中之前管得那么严,所以,有很多以前不了解的事情,在大一上学期,在室友以及同学的“开导”下,思想大大解放了,对网络也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并加深了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特别是Internet!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有以前的书呆子,那种只顾看课本成天伴着课本而对于课外知识一无所知也一无兴趣的书呆子,变成了有那么一点书香味的假小书生了!以前一看到书就想睡觉,没有读书的劲头,现在终于改变了那么一点点。于是在寒假,回家无聊,下了几篇演讲稿,看完后激情大发,又不知是哪根神经不对劲了,拿起以前高中时候买的而没时间读的《官场笔记》看了起来。这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晚饭吃完立马又投入其中,只因其情节太吸引人了。晚上狠了狠心,决定通宵也要把这本《官1》看完。结果,不知不觉就到看到主人公侯卫东在基层的官场之路已接近尾声,马上要进入镇里当副镇长了,对其官场之路真的还就吸住了我之心。好像我就站在他旁边一样,一直在为他捏一把汗。但我没继续看第二本,看看钟,已是凌晨六点半,天已大亮,只是过年过节的,没人起得这么早。此时,我还是睡不着,于是,起了一个大早,放了鞭炮以示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这是家乡习俗。由于天气挺冷,便独自个烧起火来,这才感觉到没有老妈的话,还真不好办,但还是烧着了。烤着火边,脑子里还是侯卫东的影子。当然,是人都要睡觉,不睡觉还真受不了。这不,坐了一会,便有了睡意,虽然是洗了脸、刷了牙,但还是撑

不住,等老妈他们起来,我我又爬到床上睡了起来。

梦中,又是侯卫东的故事:

学习法律,在学校混的不错;毕业后去应了公招,考了个第二名,被分配到青林镇,一个落后封闭跟不上时代的镇;经过一番折腾,又从镇被分到具体工作岗位——上青林乡,刚来乡下,啥子都不懂,侯哥很是低调,事事顺从当地人官人,这不,刚到就被习邵勇、秦大江等灌了个烂醉。在乡下没啥事做,不久侯哥便和他们这些地头蛇混熟了。面对爱情的逼迫,侯哥不得不承诺三年内就混进沙洲市,以讨好未来的丈母娘。这下子,侯哥闲不住了,看到上青林的路一直很是不好,于是便与几个村干部商量起修路的事,尽管困难重重,猴哥还是不顾一切的投了进去,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在公路亲自带头监督,为此,村里人都管他叫“疯子”,于是侯疯子的大名就这样远扬了。可是,尽管侯疯子拼命修路,为村民干实事,可是镇里的领导看不到做了也是白做。后来经过高组长的提醒才记起要去镇里给镇长、镇党委报告工作。就此,侯疯子便开始了他的升官之路„„从中体会到一点,这个社会,不管是官场还是商场或是情场也好,光做不宣传是不行的,这样是不会有出息的。看来,中国共产党也并不是很那个啥嘛!!

路修好以后,上青林三个村的村委会主任、驻村干部、以及那七千多村民对侯疯子都是感激不尽,从此,侯哥在基层的威信就此树立起来了。

篇6:《侯卫东官场笔记》经典语录

1、要主动,不要等着领导来了解你,要主动接触领导,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领导,才能不断进步。

2、你去拜年,领导或许并不能特别上心。你不去,领导多半会记在心上。

3、侯卫东只是一个普通的干部,书记赵永胜对他并没有特别的爱与憎。昨天阻止侯卫东调入计生办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此次调动是镇长秦飞跃提出来的。

4、在益杨习惯里,不管正职还是副职,皆按照正职来称呼。比如肖兵,正式称呼应该为肖副部长,可是这样称呼听起来很是别扭。基层同志一律称呼他为“肖部长”,没有人会把“副”字加上去。

5、我有十名公招人员的名单及详细情况。这十个人就是以后益杨的政治明星,这关系我得留着,现在关系就是生产力。有九条关系就有了九条路子。

6、工作组远离政治中心,领导看不到你,不了解你,如何提拔你?

7、谁走得远其实很清楚,领导身边的人走得最远!

8、他才到镇里工作,得罪了某个领导,结果在镇里无事可做,无人理会,变成了一个影子人,被边缘化了。边缘化意味着镇里有他不多,无他不少,他的仕途算是完了。

9、“事不管大小,皆向领导汇报”,这是县府办老前辈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之一,来到了青林镇,他便将这个经验充分发挥。事实证明,这一条经验在乡镇依然管用,至少赵永胜就很喜欢部属汇报工作。

10、各界人士腐蚀干部最常用地两招,一是美人,二是金钱,招数虽然平常老套,却总是能点到人的死穴。

11、一般权威们都是在最后关头发言,这种发言其实就是拍板。

12、县委办很重要职责就是为领导服务,特别讲究纪律和保密工作,眼尖、手快、腿勤、嘴紧,这八个字是县委办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13、在这种博弈中,智力与知识都是次要的,人性中的贪欲,人性中的怯懦,往往会占据上风,凡是能控制贪欲与怯懦的人,在人生各个战场都将胜多负少。

14、祝焱指点道:“益杨县委只有八个常委,马县长重用刘坤是有道理的,你好好揣摩其中奥妙,而且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揣摩。这样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15、发展就如打开一扇窗子,新鲜空气进来了,难免飞进来几只苍蝇。

16、如果一件事情,基本地路径错了,就算努力十倍,也没有好结果,甚至越是努力,离成功地道路就越来越运

17、长时间担任一方之主,习惯于发号施令,习惯于一念之间决定他人命运,就容易强大的自信心,这也就是所谓的官威。

18、摸着石头过河,在河里是不能多说话的。

19、世界上大多数事情,只要转换角度,都能由坏事变成好事,这符合辩证法,更是一种能力。

20、城府是怎么炼成的,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忍着不说、忍着不问的过程中炼成的。

21、关系就象是存款,用一次便少一点,所以最好的朋友关系要用在最关键时期。

22、一边做事一边发牢骚,这种做法叫做割卵子敬神,卵子被割掉了,神也得罪了。

23、送礼也是艺术,送得合适。不仅能办成事。还能交成朋友。

24、官场,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关系是向上爬升的重要动力,而且,官场就如女人的心情,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多一个朋友总要多一条路,少得罪人就是官场的生存法则之一。

25、在机关里。早请示晚汇报,这是迅速接近领导地不二法门。

26、场行走,最需要理解能力,从云山雾里的官话和看似无意的行为中发现实质问题,这是一位成功领导的必备素质。

27、一步高步步高,一步错步步错,这是官场升迁中血泪总结。

28、忍耐和等待是官场中人必备的素质!

29、办公秩序向来规范,秘书之间一般是不串门,也很少在办公室里谈私事。

30、在岭西的政治艺术中,有领导人出席的新闻才有政治价值,才是政治格局的睛雨表!

31、他得势的时候,哪里瞧得上我,不会真心跟我交朋友,现在落了难,才是交朋友的好时机。

32、正常上下关系,在官场中意味着关系的疏远!

1.盗墓笔记经典语录

2.爱情经典语录

3.经典语录伤感

4.《论语》经典语录

5.活着经典语录

6.感人经典语录

7.经典语录

8.何炅的经典语录

9.经典语录爱情

篇7:《侯卫东官场笔记》读后感

好的小说家从来不用铺陈哲理,只要把故事讲得精彩,明眼的人自会从中悟出千秋。我感到,用上面这段话来评价小桥老树的?篇自传体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小说的内容挺精彩,境界挺大气。

《侯卫东官场笔记》大底是可以被看成一本个人日记的,它展现在其中的生活如行云流水一般源源不断。许多的人和事随着时空的改变不再出现,因为人生无处再相逢,也有一些人和事柳暗复花明,使得伏笔丛生。小说的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展开,主人公对生活与官场的认知能力与驾驭能力也随着接触面的扩展而不断增强。这部小说也可以被看成一个人的成长记录,因为这里描写的不仅仅是一个在官场中打拼奋斗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场场风花雪月的爱情传奇,它还非常详尽地记录了一个男人的成长、成熟的过程。就像作者自己所言:他(侯卫东)的蜕变和成长总是在不经意间完成……奇迹在琐碎的生活中渐渐发芽,渐渐绽放。

侯卫东的人生起点就像他的生命起点那样是从混沌开始的,当他离开多彩的校园生活,告别殷殷嘱托的亲人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他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道难题:那些有社会关系的同学轻松拥有了理想中的岗位,而他——侯卫东,一个以优秀公招党政后备干部身份毕业的学生,却几经波折,被一只无形的手推到了偏远、荒芜、封闭、名不见经传的山区。落后的环境、贫乏的生活、苍白的文?与侯卫东的才华、梦想和经年的学识积累大相径庭。每当他独自走在破烂不堪的小镇,他都参不透自己为什么会被“发配”,那种被命运戏弄被抛弃之感使他日益痛苦。在经历了无数个绝望的夜晚和心灵的挣扎以后,父亲“男子汉要有所担当”的话唤醒了他,他开始了拯救自己的历程。

他从最简单最平常的事做起,一件一件地做起。在山村治安综合治理活动中,他拥有了“勇敢的名声”,在为村里争取改造工程时,他成了“修路的疯子”,而且无“心”插柳却凭借着地理的优势顺“理”成章地成了百万富翁……在这得失之间,侯卫东实现了自己与这片荒?之地之间极为和谐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以精彩的答卷完成了自己生存中的第一场博弈,冲出了这片禁锢人性的穷乡僻壤……

从乡镇到县城,从基层到官场,侯卫东开始面对一个又一个机遇与挑战——县委书记的专职秘书,——市委书记的专职秘书,这些近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炙手位置及其深藏于无限风光中的险境,他都一次次不失心智地从容应对,从不曾自乱方寸,他不仅仅拥有着与生而来的智慧,也具备着后天得天独厚的人脉。在他与县委书记祝焱的默契工作之余,你可以品得出他们之间那种情同父子密如师友的信任与爱护关系;与市委书记周昌全之间纯粹的上下级关系,使他的工作能力、政治眼光、思维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历练!他低调行事,从不随意展露锋芒!官场之上的机敏;同级相处的审慎;朋友之间的不遗余力;对对手的当机立断。可谓世事洞悉,人情练达。细品之,你会发现,在他身上少有的正是那种让人痛痛不得,爱爱不得的书生气,多的恰恰是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对升沉荣辱的担当能力!¬正是凭借着这份勇气和魄力,侯卫东成为官场上的风云人物。从上青林的“田坎干部”到市委书记的专职秘书,到成津县委副书记,再?沙洲市副市长,省委副秘书长,十年的时间,侯卫东完成了他的人生蜕变和成长……

篇8:古代官场应酬史

权力与应酬

权力与吃喝应酬, 有时是个“鸡生蛋, 蛋生鸡”式的问题。古代为官者, 吃喝应酬是常态, 几成官场规则, 有时甚至不吃喝不应酬, 就做不了官, 掌不了权。同样, 历代农民起义虽常有“均贫富”之类的口号, 但若真想起到煽动性效果, 还是得拿大鱼大肉和女人说事儿。也正因此, 农民起义往往陷入“革命尚未成功, 大家已经堕落”的怪圈, 久贫乍富的义军在酒色财气面前迅速腐化, 甚至比他们曾经反对过的人更加不堪。

以权力换取酒色享受, 自古便有。早在周代, 《周礼·天官》中就有记载, “凡王之馈, 食用六谷, 膳有六牲, 饮用六清, 馐用百有二十品, 珍用八物, 酱用百有二十瓮”。这种宫廷宴会在后世因为物资的丰富而愈发繁复, 最盛大的当数每年阴历大年初一的大朝会之后的宴饮, 百官均要参加, 还可以携眷, 这个古代最高规格的公款吃喝活动从周朝便已开始, 直至清亡。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朝设“迎新送故之法”, 地方官上任和离任都得送礼, 一般送故以三年为期, 即离任后三年内, 原任职所在地每年都得去送礼。各州郡甚至设置了“送故主簿”这一岗位, 专职迎来送往。这一制度并没有财政拨款, “饷馈皆百姓出”, 所谓“花公款”, 成了“花公众的钱”。有人以为越是皇帝昏庸、吏治混乱的黑暗年代, 官员越热衷吃喝, 其实不然。官员应酬吃喝之风, 与政治是否清明基本无关, 有时盛世反而更为流行。比如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宋朝, 就是官员吃喝风最为流行的年代。《宋史》记载, 宋朝设有“旬设”之制, 每一旬都有一次公费宴犒, 将公款吃喝变成了国家制度, 各衙门动用公款宴请都有公开账本, 名为“公使苞苴”, 这种用于公务接待的公款即称“公使钱”。名臣范仲淹曾解释过公使钱存在的合理性, “窃以国家逐处置公使钱者, 盖为士大夫出入及使命往还, 有行役之劳。故令郡国馈以酒食, 或加宴劳”, 认为这一切都基于公务, 让来往公务人员能够安心工作。

这些制度使得官员动用公款吃喝成为常态, 宋孝宗时的平江知府王仲行与祠官范致能、胡长文常用公款请客, “一饮之费, 率至千余缗”。北宋的尹洙曾在《分析公使钱状》中记载, 庆历三年, 仅渭州官府官员, 每月便有五次公款吃喝的宴会。《朝野杂记》记载, 两宋时各衙门南宋时东南诸郡公使“帅臣监司到署, 号为上下马, 邻路皆有馈, 计其所得, 动辄万缗”, 也就是说, 不但有得吃, 吃完还可以拿礼物。仅仅扬州一地, 每年用于馈赠的小礼品就花费了十二万缗, 一缗等于一千钱。苏轼也曾慨叹扬州的接待之“高大上”, 称“八路舟车, 无不由此, 使客杂还, 馈送相望”。北宋时, 杭州已极为繁华, 朝廷派赴该路的监司大多在城内设立办事处, 杭州当地还得专门安排一名官员负责接待, 大名鼎鼎的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时就疲于应付接待任务, 甚至称这里是“酒食地狱”。时人曾这样描绘宋朝的公务接待:“送故迎新, 交错道路。受迎者, 惟恐船马之不多见;送者, 惟恨吏卒之常少。穷奢竭费, 谓之忠义;省烦从简, 呼为薄俗, 转相仿效流而不反。”此外, 宋朝还曾有“凡点检或商议公事、出郊劝农等, 皆准公筵”的规定, 即官员下乡工作时可以公款吃喝。

也有人以为吃喝应酬都是贪官才做的事情, 能臣干吏估计不好这口, 文人型官员可能会自恃清高不屑为之, 其实这种观点大谬。最典型的反面例子当数北宋宰相吕蒙正, 他因母亲被休, 年少时饱受歧视, 靠个人努力考取状元并一路扶摇直上。他成功拜相后, 大有凤凰男的姿态, 生活极为奢侈。清人笔记中曾说他最爱鸡舌汤, 每日后院宰杀的鸡堆积如山。此事真伪并无定论, 不过吕蒙正毕竟是一代名臣, 遭遇外界提醒和抨击后, 立刻收敛, 回复了原先的节俭状态。关于这个“鸡舌”的典故, 前几年还曾被安在唐代官员李绅身上, 指他生活豪奢, 尤其爱吃鸡舌。李绅曾历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节度使和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等要职, 拜赵国公。但真正使他名垂千古的还是那首小孩也会背的《悯农》,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早已是千古名句, 提示大家要爱惜粮食。不过他与鸡舌的故事并未见诸史料, 估计只是以讹传讹, 但以其地位和唐代风气, 生活豪奢倒不会假。

有制度, 难约束

对于公款吃喝, 大多数朝代都将之视为严重作风问题, 并出台各种制度予以限制。如汉景帝时就曾立法, 要求官员到任、离任及外出巡视时若接受宴请, 必须自己掏钱买单, 否则将免官。最严苛的要算是北魏献文帝, 他规定若官员在地方巡视时吃掉一只羊、喝掉一斛酒, 就“罪至大辟”, 也就是判处死刑, 同席吃喝者也有协从罪名。

五代之时, 有买宴之风之说。“五代之时, 不特方镇入朝买宴,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 (927年) 三月, 幸会节园, 群臣买宴, 则在朝之臣亦买宴矣”。换言之, 不仅仅地方军人和官员要买宴, 朝中大臣们过来陪吃, 也得自己掏腰包。直到后周时, 太祖郭威才为此举画上句号, 他拒绝了官员侯章的“买宴钱”, 表示“诸侯入觐, 天子宜有宴犒, 岂待买邪!自今如此比者, 皆不受。”买宴表面上看是将公款吃喝的花销转嫁给了官员, 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国库开支, 但熟悉官场运作的人都清楚, 官员有各种办法可以将之再度转嫁, 比如回自己单位报销, 或者转给下级买单, 即使真的一度自掏腰包, 也可以通过横征暴敛或者索贿将之讨回。

在吃喝风最盛甚至将之制度化, 变成官员福利的宋朝, 也曾立法整顿吃喝风, 而且堪称历朝历代中立法最为详细的。如《庆元条法事类》记载, “诸道守任臣僚, 无得非时聚会饮宴以妨公务”, 各州县官“非遇圣节及赴本州岛公筵若假日, 而用妓乐宴会者, 杖八十”。《职制敕》则规定各官“预妓乐宴会者各徒二年, 不应赴酒食而辄赴各杖一百”。从这一点来说, 前述的“旬设”制度甚至有点“高薪养廉”的意味, 希望借助公款吃喝的制度化, 规定时间与规格, 以此限制公款吃喝的次数。湖州知州刘藻在任上“专事筵宴, 库帑告竭”, 被降职罢官, 前文提到的“一饮之费, 率至千余缗”的王希吕、范成大与胡元质等人, 也被宋孝宗“怒而诎之”。

宋代文学家苏舜钦也曾因公款吃喝落马。他曾担任集贤校理、监进奏院 (所谓进奏院, 即藩镇节度使的驻京办) , 而且还有后台, 老丈人杜衍时任宰相。有回他将公家的废纸卖掉, 用所得买酒设宴, 还招来乐妓助兴。结果被老丈人的政敌得知, 立即指使御史弹劾, 苏舜钦以“自盗”罪名被免职, 并被赶出京城。

宋朝还有个规定, 要求当权者“不得取食味于四方”, 即不得向各地索要地方特产和美味, 防止横征暴敛。《邵氏闻见录》记载, 宋仁宗有次病了, 皇后想找江淮一带的特产糟白鱼给皇帝补身子, 但寻遍京城, 一无所获。恰巧宰相吕夷简的夫人到宫中给皇后请安, 皇后想起吕夷简是寿州人, 家里也许有, 便对吕夫人说:“上好食糟淮白鱼, 祖宗旧制, 不得取食味于四方, 无从可致。相公家寿州, 当有之。”吕家果真有, 于是吕夫人赶紧把糟白鱼送至宫中。

这些制度虽然在某些节点和事件上起到了约束作用, 却无助于改变整个官场风气, 大吃大喝贯穿于两宋, 直至灭亡。更值得思索的是, 明朝从一开始就对公款吃喝予以极大约束, 但公款吃喝乃至迎来送往的密度却不亚于宋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低微, 因此对官员腐败深恶痛绝, 甚至到了矫枉过正的程度。他的制度建设直接影响了明代官场生态, 但遗憾的是, 这种影响基本上是负面的。明代官员的俸禄极低, 法令中对腐败行为的制裁极为严厉, 动辄上升到杀头甚至灭门的程度, 但与此相对应的是, 在朱元璋死后, 明代官员在腐败道路上前仆后继, 大贪频出, 各种五花八门的行贿受贿手段层出不穷, 几乎可以编一本《官场腐败大全》。吃喝风也随之盛行, 成为腐败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而迎来送往偏偏就是明代官员不可避免的官场规则。文学家袁宏道曾在万历年间当过吴县知县, 才上任几个月, 就致信朋友大吐苦水, 说人人都觉得做官好, 其实做官真辛苦, 做知县尤其苦, 因为“上官如云, 过客如雨”, 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接待。

应酬吃喝依附于官场生态

公款吃喝乃至迎来送往之所以成为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决的风气, 与官场生态有着直接关系。

宗承灏曾在《灰色生存》中写道:“中国古代官场是一个熟人社会, 很多事玩来转去最终都要纠结在“人情”二字上面……熟人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私人利益的对接管道, 并通过这种管道把人与人联系起来, 将各个点连成一条线, 最后构成一张张无所不在的关系网。而灰色收入正是这一张张关系网捕进去的鱼和虾, 网越大捕进去大鱼大虾的概率就越高。关系网越织越密, 灰色收入也就愈演愈烈, 并进而成为深度扭曲的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在熟人社会里, 人情大过天, 官员无论是想升迁还是想自保, 都必须通过付出大量交际成本来维系人情。吃喝作为交际的必要手段, 与送礼一样, 就此成为通用的官场规则。

但与此同时, 历朝历代官员的俸禄大多不高, 要维系这种“灰色生存”, 就需要更多灰色收入, 这些灰色收入的重要来源就是公款。比如明代, 地方官的主要收入其实是地方财政收入的截留, 即俗称的“火耗”, 京官的主要收入则来自地方官的馈赠。清朝曾以明朝为鉴, 试图整顿风气, 明令京官去地方, 上级领导到下属单位, 出差费用一律自理, 地方和下属单位也不能宴请馈赠。可是清朝沿袭了明朝的低俸禄, 京官待遇尤其低, 因此外放或出差都成了发家致富的机会。地方官为了升迁, 也会尊重京官的“话语权”, 常年孝敬。二者相互作用, 形成了在皇权体制下根本无法动摇的利益链。在这种大背景下, 动用公款吃喝简直就是“小儿科”的行为, 何况, 即使官员自掏腰包, 这笔饭钱的来源大多也非正道。

清朝道光年间的进士张集馨著有《道咸宦海见闻录》, 此作也是后世研究官员灰色收入的重要资料, 如《灰色生存》和《隐权力》等书都曾将之引为资料。他曾在翰林院呆了六年, 三十七岁开始外调, 宦海浮沉, 历任山西朔平府知府、陕西督粮道、四川按察使、直隶布政使、河南布政使和福建布政使等职。他对自己的总结是:“应酬不可谓不厚矣!”即使没有迎来送往, 本地官员彼此间也少不了各种宴会, 以联络感情。尤其是张集馨身为督粮道, 更不能占着肥缺不会做人, 所以必须在自己的收入里面拿出一大部分用于官场接待和联络。

篇9:林彪笔记中的官场策略

《我也批过彭德怀》

黎洪的短文读来有一种痛彻肺腑的力量。他说,当年他仔细研读庐山会议文件,对批判彭德怀的决定怎么也想不通。他认为彭德怀说的都是实情,根本不是什么反党反社会主义。《安徽日报》的四个编委也找他发牢骚,很愤慨地质问凭什么说彭德怀里通外国。黎洪说,他和他们的想法完全一致,但是却严肃地警告他们,这话不能到外边说。黎洪说他不敢表达不同意见,还违心地批发了许多批判彭德怀的稿子,违心地表态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决定。

四十年过去,黎洪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回首往事,他在文章里痛切地责备自己,话也说得很重。他说:我在总的方面是奴性十足地服从谬误的,没有一次按照党性原则去坚持真理,反对错误。他说,当时在党员干部中,像他这样的至少要占到90%以上。黎洪设想,如果情况反过来,90%以上的人采取坚决反对的态度,中国的历史将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样子。

我非常敬重黎洪先生的忏悔诚意和忏悔深度。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当年他真错了么?他的设想真有可能出现么?黎洪讲得很清楚:个人甚至整个编委会的反对言论将给个人和报社引来灭顶之灾。实际上他也写道,有一个编委不听他的劝告,忍不住在外边说了些话,对批判彭德怀表示怀疑,结果被打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我想,那90%的人与他的处境相似,即使他们有不同意见,也不敢有任何公开的表示。他们是没有组织的,他们的不满只不过是个人的不满。没有组织的千百万不满,其力量与一个人的微小不满没有多少差别,难以对实际状况形成有效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之下,违心的表态,违心的拥护甚至参与,难道不应该看作人们合情合理的选择么?彭德怀在庐山的遭遇是一种标志。

这个标志表明:响应公开的号召,按照党性原则说真话,讲出亿万人正在因政策失误陷入饥荒的真相,已经遭到了严厉的禁止。违背禁令的结果,就是被宣判为人民的敌人、党的叛徒、国家的罪人,即使你的地位和功劳像彭德怀那么高,也逃脱不了身败名裂的厄运。与此相反,违背党性原则去奉承最高领导,说他是正确的,将他的胡作非为吹捧为英明伟大,不仅毫无危险,还有升迁的希望。

当然,这个标志的这种含义是得不到公开正式的表达的,这只是一种潜规则。但这种真实的规则是如此清楚,真实的奖惩是如此分明,实际情形又表明这个潜规则在《安徽日报》社的周围已经生效。在这种情况下,黎洪还应该拿自己的脑袋往花岗岩上撞么?当然,为了纸上写的漂亮原则敢于以死相拼,敢于将自己的脑袋磕碎在巨石上,这样的人是了不起的,这是不折不扣的道德上的圣人,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不过人们似乎不应该为了自己不是圣人而责备自己甚至痛骂自己。真正应该责备的倒是那些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圣人的人。

《林彪与个人崇拜》

在1999年第10期的《炎黄春秋》杂志上,刊登了冯建辉先生写的《林彪与个人崇拜》。文章很长,分析得也很透彻。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倒是林彪自己写下的几句话。林彪写道:“党性遵命性也。”“遵命乃大德、大勇、大智。”“民主集中制--服从--纪律。”“勿讲真理而重迎合。”“主席就是最大的群众,他一个人顶亿万人,所以和他的关系搞好了,就等于对群众搞好了,这是最大的选票。”“决议不好也同意——头等意义,不然是书呆子。”

文章责备林彪,说他是两面派,为了个人得失不讲原则。这种责备当然是正确的。以道德的是非标准评判,林彪的这些话很没有廉耻。但是按照真假的标准判断,林彪是否说出了一种真相呢?我认为他所说的正是一种制度运作的真相,他描述了官场潜规则,以及适应这种潜规则的最佳策略。

潜规则是这样一种不明说的东西:用博弈论的语言来说,它是一种纳什均衡,在这种均衡之中,每个参与者都采用了利益最大化的策略,选择了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从个人生存发展的角度看,每一方都找不出比这更好的选择了。所以这是一种最稳定的格局,尽管它未必是合乎理想的格局。无论任何人入局,从长远的观点看,他必然要采用这套策略,不如此行事的人将被淘汰出局。

1959年夏天,在庐山会议上收拾彭德怀的时候,最高领袖决心已定。他要踢开前进道路上的一切绊脚石,在个人专制的体制下,他也完全具备这个能力。这时候,无论是黎洪还是比他的地位高得多的中央委员们,合理的应对策略是不当绊脚石,因为绊脚石将被踢入监狱或劳改场。

林彪的对策更进一步,他积极主动地帮助最高领袖清除驾前的绊脚石。他在庐山上当面对彭德怀说:“只有毛主席能当大英雄,你我离得远得很,不要打这个主意。我有暮气,但没有这个野心。”林彪的策略深得最高权力的欢心,他本人也因此取代彭德怀,于庐山会议之后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并主持军委工作。

从个人的角度看,林彪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如果我们跳出道德评判的圈子,把这当作一局棋来评论,显然各方的应对都是有道理的,但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林彪的选择比黎洪的选择更积极主动,因此也更胜一筹。相反,永远坚持真理的要求,以人民利益为唯一宗旨的党性原则,则是一种注定被淘汰的自杀策略。当年宋襄公不肯向正在渡江的敌军发动进攻,渡江完成之后又不肯向没有列好阵势的敌军发动进攻,以为这样的策略不道德,毛泽东对这种以道德操守为核心的策略嗤之以鼻,说那是蠢猪的道德。林彪用“书呆子”这个词代替了“蠢猪”,不愧为毛泽东的爱将。

不喜欢林彪是可以理解的,把林彪看成一个傻蛋则万万不可。正统党史一直希望人们把林彪当成一个反面教员,的确,在这位反面教员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出乎意料的东西。

上一篇:激波(爆炸波)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下一篇:辽宁盛川消防安全工程有限公司企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