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前感恩词的作用

2024-04-23

餐前感恩词的作用(精选4篇)

篇1:餐前感恩词的作用

餐前感恩词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 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 感恩老师辛勤教导 感恩同学关心帮助 感恩农夫辛勤劳作 及所有付出的人!

感恩!

fànshízhīdãxūjiǎnyuēyùzhēnxiū饭食之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自奉必 须简约,宴客切勿流连。饮食约而精,园蔬 愈珍馐,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萝卜白菜保

huîyǐnshíwùjiǎnzã

huîzuîzǒushíshìkě

zhǎngzhěxiānwùtānkǒufùãrzìshāshēngqín

luïbobáicàibǎo

yîuzhěyànkâqiâwùliúlián

yǐnshíyuēãrjīng

yuánshūyīzhōuyīfàndāngsīláizhībúyìzìfângbìpíngānrãnshēnghîufú平安人生。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duìyǐnshí

wùguîzã

ruîyī后。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若衣

ruîyǐnshí

bùrúrãn

wùshēngqī

chúzhōngyǒushângfàn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lùshangyǒujīrãn

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祝大家用餐愉快!

zhùdàjiāyîngcānyúkuài

篇2:叠词的作用

有些叠词模拟声音, 非常逼真。例如:《古井》中用“叮叮当当”来形容挑水桶碰撞的声音, 用“吱悠吱悠”来形容扁担发出的声音, 写出了人们挑水时的热闹, 形象地说明了到这里取水的人多, 又从侧面反映了古井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 默默奉献的精神。

有些叠词描写形状, 惟妙惟肖。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 写海参蠕动用“懒洋洋”, 形象地表现了海参缓慢移动的样子, 憨态可掬, 逗人喜爱;写鱼的眼睛用“圆溜溜”, 非常逼真地写出了鱼眼的灵活与水灵。

有些叠词展现动作, 含义丰富。例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写汤姆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的动作是“慢吞吞”的, 十分恰当地写出了汤姆不想把鱼放掉, 可又不能违反爸爸的命令的矛盾心理。

有些叠词泼墨溢彩, 别有情趣。例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用“水灵灵”写出了水面波动的情景, 用“蓝晶晶”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 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又运用“绿茵茵”“黄灿灿”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 色彩艳丽, 引人注目, 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篇3:普贤国学馆:餐前恭诵感恩词

普贤国学馆仿效传统私塾,教授孩子传统经典和日常礼仪。孩子从4岁到9岁半不等。普贤国学馆是中国传统童蒙教育复兴的一个缩影。如何通过传统礼学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习惯和观念,又不失其烂漫的天性,普贤的探索有着真实的收获和困惑。我们在普贤度过一天,改变了对传统教育“中规中矩”的固有印象。

6:25 晨练 桃子湖祥和的清晨

早上6点25分,按响普贤国学馆的门铃。

开门的是个胖小子,刚睡醒的样子,一眼的陌生,下意识地点了下头,说哥哥姐姐好。

桃子湖清凉的湿气已经从窗子飘进客厅。孩子们陆续被叫起来,准备晨练。馆长饶层林和几位老师已经在客厅站好。孩子们显然还没有睡醒,揉着眼睛,打着哈欠,黄哲霖(哲哲)眯缝着眼睛,虎着个脸,忽然被从梦里揪起来,样子不太高兴。饶老师看他的样子好笑,捧起他的脸,他的小嘴儿撅得更高了。6岁的杜静山对着黑板上贴着的书法作品发呆,不知是参悟书中经义,还是在他的朦胧世界里神游。上面用隶书写着:“常爱书道有胜事,更于艺间思新声”、“以山月风林为友,览九流百家之言”,字体虽稚拙,但是字中的气象已透出几分来,这是孩子们周一到周四下午坚持习字的效果。

播放机里放着舒缓的《爱和乐》,尽管外面阴雨绵绵,这间小屋里,却温暖祥和。教孩子们经典诵读的夏昕介绍说,馆里一天24小时音乐是不间断的,白天是中国和西方的古典音乐,晚上则放些轻音乐。美好的音乐是普贤环境教育的一部分,“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人的五脏是相对应的,同时书法、习武、音乐(古筝、古琴)都是另一种读经的方式。”

“穿毛衣!把毛衣都穿上!不要出去了,外面下雨了!”功夫老师杨光风风火火地推门进来,身上带着清晨的雨湿气。夏老师马上向孩子们公布了这一“喜讯”。

7:30-8:00 早餐 “感谢天地滋养万物”

一番晨练过后,依礼,老师们鞠躬对孩子们说:“各位同学辛苦了。”同学回礼说:“老师辛苦了,谢谢老师……”话音还未落,奇奇就大喊:“吃饭啦!”一溜烟跑到饭厅去了。饶老师知道他们饿了,也笑着说:“亲爱的同学收拾一下,准备用餐。”一句话未完,孩子们都纷纷跑回屋子去了。

餐前照例要恭诵感恩词,同学们围坐在饭桌旁,饶老师站在桌边做引导:“请大家微闭双目,双手合十,直身端坐,诚意正心,诵念感恩。”然后同学与老师齐诵感恩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感谢天地滋养万物,感谢国家和平昌盛,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苦劳作,及所有付出的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请老师用餐。”

“请同学们用餐。”

栋为因为念诵时东张西望,被老师要求单独再默诵一遍。尽管肚子咕咕叫,但还是要受罚。他闭目诵了一遍,睁开眼,饶老师已经走开了,他大声说:“请老师用餐……”一连说了几遍,直到老师回答:“请栋为用餐”,他才拿起眼前的一片面包片。生活老师陈玲在一旁帮孩子们在面包片上涂上蜂蜜。馆里的规矩是“食不言,寝不语”,所以孩子们吃饭时是一天中除了睡觉以外,最安静的时候。

老师们统一在另一桌上用餐,同样要念餐前感恩词,因为老师的行为示范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们吃完饭,要说:我吃好了,请大家慢用。老师会回说,谢谢。大家陆续吃完饭,饶老师一直在强调“饭后六件事”。哲哲用小手推着抹布一点点擦桌子,阳阳拿着扫帚扫地,待会奇奇跑过来大喊一声:“我来了,该我拖地了!”他拎起拖布,先去沾了点水。一切准备就绪,8点钟,孩子们来到课堂,准备晨诵。这时,门铃响了。打开门,一个小男孩站在门口,眼里透着灵气,头型很酷。他叫王韬钧。我惊讶于不见送他的父母,原来父母都只把孩子送到楼下,让他们自己上来。

8:00-11:50 读经课程 动与静的教育

师生面向课堂正中的孔子像站好。饶老师点燃一根香,先为孔子敬香。然后正声道:“具足!”孩子们都站直身体,双手合十。“向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老夫子行礼!”向孔子鞠躬时,双臂要从两侧各划一个半圆,然后抱圆在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念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老师每念一句,同学跟着念一句,同时随着老师行礼。直到“礼成”为止,老师们的动作都一丝不苟。尽管在这样庄严的氛围中,孩子们还是难改调皮的本性,有的东张西望,有的逗笑。

第一堂课,读诵《笠翁对韵》,夏老师带着孩子一起唱诵。桌子下面是他们的“专用通道”,他们以此互相“联络”,甚至钻过去抓老师的裤子。他们的抢答声、说笑声已经完全盖过了音乐声,夏老师看样子已经对课堂的这个局面无法掌控,只能无奈地说:“我简直服了你们,真是一群猴子。”你完全看不出,这些孩子在刚入园的时候,简历上曾写着“胆小”二字。这种活跃度,在传统学校的课堂是看不到的。

让他们安静下来的方法也很特别——静坐,这是培养他们的“静定”功夫。孩子们很快闭上眼睛,安静下来。直到师生互道“辛苦”,孩子们又一溜烟跑去吃营养餐了。

夏老师来到普贤一个月了,他觉得内心很安静,和孩子们的相处很单纯,他觉得,老师其实是在向孩子学习,孩子的身上有大智慧。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眼睛、耳朵都在学习。“古时0-3岁时父母在教基本礼仪,进退、识字,3、4岁才入学开蒙。”第二堂课就是诵读《常礼举要》,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需要知道的日常礼节。包括居家、在校、处世等十二篇的日常为人礼仪。

QA《芒果画报》对话普贤国学馆馆长饶层林

礼的核心是“恭敬心”

《芒果画报》:读书和娱乐、规范和自由之间的平衡,这个教育的度如何把握,三年的教学,您有什么样的体会?

nlc202309030424

饶层林:其实,许多思想不用问天,不用问地,不用问老师,只要真正沉下心问自己,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答案。

我现在教学的设置,就拿太极图做参考,凡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太极图就代表着和谐、灵动和完美,万事不要去走极端。很多人一来就会说你们压抑人性,违背孩子的天性。其实我们是更深层次的关爱,小孩子该安静的时候要能安静得下来,一个小孩子心浮气躁,他读任何的书,学任何的课,都不可能读得通、学得深,但是该活跃的时候,能够疯得起来,这才叫动静相宜,这样的小孩子我觉得未来就是大有可为的人才。

至于这个平衡的度,我觉得三分之二应该安静,三分之一可以活跃。因为天地万物全部都在动,山水花草、地壳,包括我们的身体,永远都运动不息,其实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安静。“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觉得反而从小应该培养他们静定的功夫,这个功夫是已经快失传了,但是在古代农业社会,比较闲散恬淡,我们的老祖宗许多都能静下心来。现在进入信息时代,节奏加快,信息量膨胀,现在的人更难静得下心来。

我理解,学习的第一要务不是学习本身,而是你能先守住你的心,摄住你的神,才能够谈学习,因为你的心神散乱,读两分钟就开小差,那你能学到什么呢?

《芒果画报》:传统的礼背后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饶层林:所有的礼,无非就是一个 “恭敬心”。现在的人已经失去这个了,古人很讲究叫敬天畏地,这是做人的根本,因为“天地人”三才,人号称万物之灵,是天地之间的主宰,人的两撇,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人有敬畏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虫一鱼,都很恭敬,都很关爱,这个世界自然就祥和了,人与人之间也就自然和谐了。我们行礼前念的四句话,那是宋代大儒张横渠老先生写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习的意义都在这四句话里面。

(孩子们进来为我们送水喝:“请喝水……”)

其实刑罚也属于礼,是从反面培养恭敬心。杀人越货,从礼的角度,是违背得最厉害的,还有哪种罪过比剥夺人的生命更厉害,肯定失去恭敬心了。所以刑罚也是礼制的范畴。我所理解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孩子开始就像一团稀泥巴,你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约束拿捏成型,形成了一个毛坯,再慢慢打磨锻造,就成了一个成品,就可以把外面的框框去掉了。

《芒果画报》:我看到,礼的培养,不仅仅是读经,还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习惯当中?

饶层林:孩子正在读的《常礼举要》,属于童蒙读物之一,也是四到六岁开蒙时就要学完的。从起床、穿衣、晨昏定省、待人接物等。礼的实质很重要,但是外在的形式也同样重要。我现在陪孩子生活两年,饭前如果不念感恩词我就不舒服,这就是习惯成自然,外在的形式,慢慢内化进你的实质。

篇4:餐前感恩词的作用

一、在语言的修辞方面的积极作用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说, 如果用一个单音词就能表达出来的意义, 为什么要添加一个不表义的附加成分呢?这就要从偏义复词的特殊而重要的语言表达效果去研究。偏义复词的语言表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 使用偏义复词可以凑足音节, 使语句对仗、音节和谐, 增强音乐美。其二, 使用偏义复词可以起修辞的作用, 使表达含蓄委婉。

1. 体现音乐之美

文章的音乐美是由音韵的和谐、节奏的匀称、乐律的回环跌宕等因素综合形成的。汉语是有声语言, 语言中的叠音、双声、叠韵、平仄以及与语言有关的节奏、旋律等因素本身虽然并不表示意义, 但只要精心地把它们加以编织, 便可以产生音乐美感。古代汉语中十分讲究锤炼语言, 人们力求通过词语的运用, 以取得积极的表达效果, 使作品声韵和谐, 读起来琅琅上口, 听起来优美悦耳。达到音意兼美的语言表达效果。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所说:“声转于吻, 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 累累如贯珠。”偏义复词可以从某一面来满足这种语言表达方面的需求。在古代散文中运用偏义复词使音节和谐, 增强音乐美, 比如这样的句子:“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如钟鼓不绝。” (苏轼《石钟山记》) ;“今恩足以及禽兽,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独何与?” (《孟子·梁惠王上》) ;“禹稷当平世, 三过家门而不入” (《孟子·离娄下》) “祭礼祀相福, 死丧相恤, 祸福相忧。” (《管子·小匡》) ;“夫击瓦叩缶, 弹筝搏髀, 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真秦之声也。” (《史记·李斯列传》) 例1.以“钟”比拟风水与山水相吞之声, “钟鼓”显然是偏指“钟”, “鼓”无义, 是陪衬语素, “钟鼓”偏义复词的使用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例2.此文是孟子针对齐宣王以牛易羊衅钟之事发出责问的, 前文没有提到过“禽”, 可见, “禽兽”只偏指“兽”, 而“禽”是陪衬语素, 起到和谐音节的作用。例3.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禹, “稷”只是陪衬语素, 在句中没有实义。“禹稷”联合使用是为了使文章读起来顺口, 韵律和谐。例4中相忧的是“祸”而不是“福”, 因此在本文中“祸福”是偏义复词, 偏用“祸”义, “福”为陪衬语素, 起到凑足音节, 和谐韵律的作用。例5中“耳目”中“耳”义上, “目”字不表义, 因为“秦之声”无法“快目”。因为古人特别讲究音节对称、韵律和谐, 为了使文章读起来上口, 听起来优美悦耳, 他们会使用一些不表义的词来凑足音节, 整齐句式, 正是这些偏义复词在文章中起到了增强音乐美的作用。

2. 有利于诗歌的韵律安排

古诗词讲究格律, 对平仄、押韵、字数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律诗还要求对偶。偏义复词往往能满足这些要求, 也就经常出现于诗人笔下。我们看看这些诗句: (1)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陌上桑》七言古诗) (2)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杜甫《石壕吏》) (3) “葵藿向太阳, 物性固难夺。”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 “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兄弟。” (《孔雀东南飞》) 例 (1) 中“东南”为偏义复词, 因为日出方向应为东方, 本文使用“南”作“东”的陪衬语素, 起到使语句对仗, 韵律和谐的作用;例 (2) “出入”表示“出去”“进来”, 但其实本句说的是出门没有一条完好的衣裙, “无完裙”不是对“入”而言, 所以句中的“出入”的含义偏义于“出”, 而“入”无义, 只起陪衬作用。使用“出入”起到使语句对仗的作用;例 (3) “葵”是向日葵, 有“倾太阳”的本性, 而“藿”是豆叶, 没有“倾太阳”的本性, 之所以要说“葵藿”而不单独说“葵”是为了凑足音节, 和谐韵律;例 (4) 根据全诗看, 刘兰芝的父亲已经不在了, 她只有一个哥哥而没有弟弟。因此“父母”偏义于“母”, “弟兄”偏义于“兄”。之所以要说“父母”“弟兄”是使句式整齐的一种需要。偏义复词在诗歌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诗歌比一般文章更讲究格律, 对字数的要求、句式的整齐、平仄、押韵等有更严格的要求。偏义复词的凑足音节、和谐韵律的作用在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二、使语言表达更加含蓄委婉

我国是礼仪之邦, 很早就注重礼节, 这反映到说话写文章上。有时古人估计将会出现某种坏的方面的情况, 而出现这种情况对说话人、听话人来说都是不幸的或令人不愉快的事的时候, 或者说那些人们忌讳的话的时候会以相反意义的字眼来陪衬。从形式上看, 好坏两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语气就显得委婉、缓和一些, 这种偏义复词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使表达含蓄委婉。

1. 古代上呈给君王的疏、表中使用偏义复词, 使语气委婉缓和。

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成败之机, 在于今日。” (司马光《赤壁之战》)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藏否, 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例1句中“存亡”偏指“亡”, 而“存”无义。因为是上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说话必须顾及臣子的身份, 如果说成“此诚危急灭亡之秋也”, 话也通, 但不免给人以盛气凌人之感。“诸葛一生唯谨慎”说话作文自然也会掌握分寸。因此以偏义复词“存亡”来表达“灭亡”的意思为好。例2中诸葛亮在极力劝说孙权与刘备并力抗曹, 一方面要坚定他的信心, 另一方面也要让他明白事态的严重性。“成败”这一偏义复词的运用, 就恰到好处的表达了这种语言效果。例3“异同”偏指“异”, 本指“不宜异”, 但是为了使语言委婉、缓和, 用“异同”这一偏义复词, “同”无实义。例4“饥”, 饥荒;“穰”, 丰收。“穰”是“饥”的陪衬。这是上呈给皇上的疏, 故语言委婉。

2. 古人对皇帝的不满, 对君王发牢骚, 也要出语委婉, 字面上不表露痕迹。

上述例子中表现的正是偏义复词的这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 要说一些君王不喜欢听或者是忌讳的话的时候运用相反意义的字来作为陪衬, 比如“存亡”、“得失”、“成败”等等, 使用这些偏义复词, 文章的语气就不会显得生硬、凌厉, 君王看了这些疏或表的时候既不会迁怒于上呈者又能看清楚事情的严重性, 从而接受谏言, 改正错误。这就是偏义复词使表达委婉含蓄的修辞效果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含蓄委婉是古人的一种表达方式, 体现了当时文体的一种风格。如:“今公常从数骑, 一旦有缓急, 宁足恃乎。” (《史记·袁盎列传》)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 几至成败。” (《史记·魏公子列传》) ;“一旦缓急, 杜绝河津, 足以自守。” (《后汉书·窦融传》)

古人对人、特别是对君王用敬辞, 对自己用谦辞, 都有不敢冒犯或表示尊重的意思。在封建社会, 人们视君王或皇帝为天子, 因此, 古代记录君王的事迹的时候, 尽可能的去歌颂功绩, 即使因为史实要记录君王的不好的事情的时候, 语气也会比较委婉缓和。偏义复词的这种能够缓和语气的作用, 在这个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 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偏义复词存在其积极因素的同时, 也有不固定性、随意性的特点

一是同一组合, 有时偏义, 有时不偏义。如:“寒暑”可以偏义, 也可以不偏义, 《荀子·天论》:“寒暑不能使之疾。”“寒暑”就是“寒冷”和“暑热”。再如:“治乱”可偏义, 也可不偏义, 《荀子·天论》:“禹以治, 桀以乱, 治乱非天也。”“治乱”意为“太平”和“混乱”。又如:“缓急”可偏义, 也可不偏义。

二是同一组合, 表示词义的主字可在前也可在后。如:“耳目”, 《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瓦叩缶, 弹筝搏髀, 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真秦之声也。“耳目”中“耳”为主字, 即意义偏于“耳”, “目”为衬字;而李渔《芙蕖》:“是芙蕖也者,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耳目”中“目”为主字, “耳”为衬字。再如:“禹稷”, 《论语·宪问》:“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禹稷”中“稷”为主字, “禹”为衬字, 而《孟子·许行》:“禹稷当平世, 三过其门而不入。”“禹稷”中“禹”为主字, “稷”为衬字。所以, 我们在判断偏义复词的时候既不能望文生义, 分开解释, 也不能妄下结论, 不加分析, 以偏概全。总之, 认识了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对我们阅读和翻译古籍是大有裨益的。

偏义复词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它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受思维认识的制约。因为, 语言的精密化和完善化过程就是思维的精密化和完善化过程, 思维的形成和语言的形成相辅相成, 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思维认识因而贯穿了偏义复词形成、发展的过程。有的历代递相袭用, 从两个可单用的词渐渐固定下来, 成为一个偏义复词。有的词经过试用后渐渐丧失生成能力而被淘汰, 如“车马”、“休祲”、“园圃”、“缓急”等等。还有的词构词能力强, 既可以分开使用, 也可以作为合成词使用, 如“成败”“得失”“异同”“利害”“长短”等等。

总之, 偏义复词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纷繁复杂, 作为语言的一种现象, 它必然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作为思维的工具, 它一定在思维的作用下发挥作用。古代汉语的偏义复词至今受人青睐, 又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正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独特而重要的语言表达效果。对此, 我们务必要深入研究, 认真考证, 才会引导学生更加准确、高效地学习与运用好古汉语, 为其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关的词素组成的联合式合成复音词, 其中只有一个词素表示词义, 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没有实际意义。偏义复词在古文中经常运用。在语言表达中既有积极的修饰作用, 又有不易把握和判定的特点, 准确把握其特点与规律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献作品。本文对此谈了自己的认识。

上一篇:活熊取胆范文下一篇:镇七一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