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2024-05-03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精选8篇)

篇1: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理清课文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过程 :

一、了解单元要求。

二、导入 新课文,提示课题。

“冀中”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地道战”的?

三、课堂预习。

1、默读课文。

2、各自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思考预习题。

4、提出不理解的内容。

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全文可分几段?

(1―3)(4―7)(8)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讨论交流。

(1)为什么称“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总结第一段段意。

(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

2、思考文后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和地道战的历史地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读后讨论。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是在第几自然段讲的?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孑口”有什么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

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

(4)人们在地道里怎样进行通讯联系?

“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3、总结段意。

(这段主要讲地道战的特点。)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句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什么?第二句讲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全文。

五、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六、作业 :

1、熟读课文。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一张地道示意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练习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2、了解记叙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交流地道示意图?!

二、概括中心。

1、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举例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

(这篇课文通过讲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表现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了解记叙方法。

1、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将中心表达出来的?

2、讨论。

3、小结:学习课文有条理地记叙。

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厕”“虚” 半包围。

2、默记本课生字,然后写在练习本上。

3、指名读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4、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指导结合句式了解词语用法。)

五、作业 :

预习《赤壁之战》。

冀中的地道战

篇2: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辅之以电影录像资料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读、思、讲、辩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三)疑点

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解决办法

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交流已知,揭示课题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读过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十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18 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后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l)此句通过让学生回忆电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理解“堡垒”。

(2)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交流理解“敌后游击战争”。从而使学生明白,这句话将地道形象地喻为“堡垒”,突出强调了地道在对敌斗争中所显示的威力。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3.放电影《地道战》片断(光盘,介绍地道的结构及人们怎样通讯联络一段)。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篇3: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人, 是需要信念和理想的, 越是在这种情况下, 越需要一种精神来支撑和引导职工抱团取暖、与企业一起迎难而上、共度危机。就是这时, 中宣部下属的《时事报告》杂志社打来电话, 2013年底他们实地采访而刊发的《冀中能源道德建设的创新探索》受到各大国企的关注, 希望冀中能源能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实, 推出经验。而此时, “善行河北”活动也在冀中能源进入了关键阶段。内外条件的共同作用下, 2014年, 冀中能源党委“大爱冀中”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大爱冀中”一方面是号召职工们要以“大爱之心”来爱企业;另一方面是挖掘出具有“大爱之心”的冀中能源道德典型, 进一步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精神, 激发正能量。

近年来, 大型国企在职工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一直在探索,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很多都停留于表面, 一年一度的表彰会, 虽然试图打造一道道“道德大餐”, 但效果并不太理想。如何进一步深化道德建设, 用道德的正能量把职工的心温暖起来、凝聚起来、鼓舞起来, 已成为经济危机下国企职工道德建设的一个新课题。“‘人无德而不立, 业无德而不兴。’我们这次道德主题实践活动, 要的不是推出多少道德模范这种结果, 而是一个让职工接受道德教育、思想提升的过程。所以, 必须要做到接地气、重创新、显实效。”这是冀中能源党委在活动伊始对宣传部提出的硬性要求。

接地气, 道德模范在基层

生活中有很多麻烦, 往往回到最初的起点, 才能找到解决它的最好办法;工作中有很多争议, 往往回到问题的核心, 才能获得豁然开朗的契机。这次的道德实践活动要避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就必须先了解职工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活动。因此, 在活动开展的前两个月, 宣传部分批蹲点到各矿厂职工中进行调研, 职工们的认识却并不一致。

“思想道德就是个虚的东西, 能顶吃顶喝?”

“评模范, 大家评。现在还有人关心这个?”

“创意虽好, 但要实打实。这样基层心服口服!”

……

越是最本真的话, 越是最珍贵的。一场调研下来, 困难就明显摆在面前:经济寒冬助长了职工的危机意识和自怜情绪, “情绪低引爆点”常常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触发。在这种情况下开展道德建设系列活动, 一点儿失误, 甚至一个言词、表情都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但是如果工作不开展, 无法完成上级任务不说, 企业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也将会停滞不前。“从国家到省里, 现在都在抓道德建设, 这项工作, 冀中能源也一直走在同行前列。越是形势紧张, 职工思想道德建设越不能丢。所以, 这场硬仗不但要打, 还要打的漂亮!”2014年春节刚过, 年味儿还没有散去, 宣传部“大爱冀中”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就全面铺开了。

最受职工关注的, 就是道德模范的申报和评选过程。以往都是以单位推荐申报为主, 评选的时候, 也经常要考虑到各单位的名额平衡, 这就有可能造成所谓的“不公平”。为保证评选的公平公正, 冀中能源对活动进行了重新规定:

1.设立推荐箱, 不管单位还是个人, 都有资格直接向集团推荐道德模范候选人。

2.冀中能源宣传部必须要深入所推荐的道德模范所在单位, 了解他们的事迹, 发现虚假, 不仅通报批评, 还要取消年底本单位评优资格。

3.每个单位推荐1~3名人员组成“道德评议会”, 既可以全程参与评比工作, 又可以在评议现场向评议会重点推荐本单位影响较大的道德模范候选人。

4.一切让事实和职工来定, 严格按照投票结果进行, 不再考虑各单位先进名额的平衡。

……

“接地气, 不管是谁, 也不管以前多大名气, 这次评选要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让职工自己来评出自己心中的道德模范, 使评选过程成为职工道德教育的一个过程”。围绕这一目标, 当“道德评议会”对推荐的521名道德模范候选人进行评分后, 为方便职工群众的推荐、投票和监督, 冀中能源首次全面开通了报纸、网上投票、热线电话、电子邮箱等多种渠道共同投票的方式, 从6月13日起, 由道德评议会评出的“爱岗敬业、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和热心公益”五个方面102名入围的先进典型正式接受职工群众的投票。

“集团大了, 人太多了, 有些道德模范并不认识, 单纯看材料也看不出什么。所以, 在打分过程中, 我会找被推荐人所在单位的熟人打听, 有的还会到其工作单位去问。”参加评审的张矿周永胜说。

“学习道德模范事迹的过程, 也是一个思想净化的过程。有时, 看着一直让自己感动的道德模范分数上不去, 真的很着急。每天评审碰头时, 都有争吵声。”冀中股份的韩晓磊参加评审工作后感触颇深。“我知道邢台矿有个人叫李福来, 五年来精心照顾植物人妻子, 女儿三次考上名牌大学都偷偷撕掉通知书, 可是在这次评选中总体分数并不是太靠前。我向评议会反映, 有的评审却认为其照顾的是自己的妻子, 是应该的, 相比较照顾没有亲情和血缘的事迹影响弱一些。但是我认为:人是要有爱的, 只有爱自己家人的人, 才会去爱别人。就这种精神, 有几人能够做到?”韩晓磊激动地提出来自己的看法, 讲李福来事迹时, 他眼睛有些潮湿:“各单位共同参与评审, 这是一件很神圣、崇高的事情, 我必须要为他争取, 把他的这种精神传给更多人!”后来, 评议会又专门对李福来进行了投票, 韩晓磊才长长舒口气。

在评选期间, 华药的齐名被授予“全国最美职工”称号。这一喜讯传来, 也使评议会的成员精神一振。在此之前, 齐名已以较高的分数排在“爱岗敬业”前列, 这一消息, 无疑是对评审工作的一种肯定。正巧, 华药的江虹也是评审会成员, 她就利用小组碰头的时间, 向其他单位的人讲起了齐名工作中的感人小故事。

航投的陈爱军在评审期间, 每天不仅要把工作的进展向本单位汇报, 还要把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传给本单位职工学习:“521位道德模范候选人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 一时间好像走进了一个个圣洁的精神家园。航空是个新单位, 相对于有几十年历史的煤矿而言, 道德模范少一些, 尤其是感人肺腹的事迹少一些。道德精神是要共享共学的, 这也是单位给我派的任务。”

……

活动的顺利推进, 来自基层的良好反响, 也激发“道德评议会”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牵头负责这次“大众评议”的宣传部翟谦饱含深情地在日志里写道:“最能打动人的, 是最质朴的情感。太快脚步, 让人容易忘记人性中最美的东西。我们的任务, 就是通过活动开展, 消除道德传播的雾霾, 把来自基层、来自身边道德的温度传递给职工, 激发起他们心底的爱, 引导更多职工一路追随道德的脚步!”

重创新, 六大举措环环相扣

“大爱冀中”道德主题实践活动是“善行河北”活动在企业的深刻体现。之所以能够快速稳步推进, 与它的三个维度是分不开的。

一是“德”之维度。活动思想重“德”, 以弘德扬善、引领风尚为旨归, 无论哪一项活动都是围绕“德”字而展开。

二是“行”之维度。活动开展重“行”, 突出实践层面的“基层”与“真实”, 让职工群众成为活动的参与者、执行者。

三是“魂”之维度。活动效果重“魂”, 以打造兴企之魂、强企业之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道德教育融入文化的软实力建设中。而要实现这三个目标, 创新举措必不可少。

举措一:打造企业道德符号。征集职工家属意见, 对已在全国全省打响的道德模范重新定位, 如“大信儿子”王腊旭、“大勇矿工”杨海军、“大义妻子”赵海芬、“大爱家庭”梅巧娃、“大孝女婿”索维利、“大忠职工”米义平、“大美青工”黑保军等, 使每位道德模范都成为企业的一面道德旗帜, 就像提起铁人王进喜, 人们就想起大庆油田;提起郭明义, 大家就想到鞍钢一样, 通过提升道德模范的知名度来建立起冀中能源道德建设各方面的“道德符号”。

举措二:建立企业道德网站。“大爱冀中”道德网站经过数次修改和完善后, 5月21日完成网上调试, 正式面向社会上线运行, 成为河北省第一家企业道德网站。同时, 还开设了“大爱冀中”道德QQ群, 便于职工群众能够通过QQ群来反映活动中的漏洞和问题, 及时接收最基层的意见和声音。

举措三: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大胆摒弃了传统的级级申报、泛泛宣传等模式, 采取“所在单位推荐、身边职工推荐、三级集中评选、事迹公开公示”的形式, 让每个基层一线的职工都能为心中的道德模范投票, 监督评选情况。宣传部用三个月时间整理了各单位和职工推荐的521名道德模范事迹, 同时, 还从子公司各选出1~3人组成了近40多人的“道德评议会”, 评选和监督道德模范产生的各个环节。

举措四:制作一首《道德歌》MV。2014年5月21日, 《道德歌》MV在集团大楼大屏播出。以中央文明办推出的《公民道德歌》为背景乐, 各级道德模范为MV的主角, 配以集团公司道德建设方面的真实画面, 整个MV给人以温暖、向上、感人的视觉印象。

举措五:组织道德巡回演讲。道德建设要深入一线, 必须选择一种基层职工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传递下去。相对而言, 事迹演讲效果最佳:一是场地不限;二是可以深入到班组、井口、车间等一线场所, 避免了职工厌烦的“重形式、重场面”弊端;三是形式灵活, 可以是道德模范本人讲, 也可以是熟悉道德模范事迹的人来讲, 使道德文明教育更生活化、更接地气。冀中能源深入开展了道德巡回演讲活动。当前, 各子公司的道德模范事迹巡回演讲已如火如荼展开, 择时, 冀中能源巡回演讲也将拉开序幕。

举措六:开展道德故事展播。根据中央各项规定和企业经济形势, 冀中能源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把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制作成个人形象片, 已搬上了企业内部的电视和道德网站的相关频道。从8月份开始, 将与河北卫视进行沟通, 在这一全省平台进行展播, 进一步激发社会的道德正能量。

这六项活动看似独立, 其实环环相扣:评选道德模范, 为道德模范库建立提供了真实信息;道德模范库里的感人事迹, 又是道德歌制作的最真实素材;道德歌的传唱, 为道德巡回演讲和事迹展播营造了浓厚氛围。而所有的活动, 都将通过“大爱冀中”道德网站这一平台展示出去、传播出去。可以说, “六个一”道德工程建设, 横到边、纵到底地织起了一张密密的道德教育网, 引导职工发现道德精神、学习道德精神、传播道德精神, 自觉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为冀中能源和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显实效, 感受一次次道德的洗礼

近年来, “某某哥”“某某姐”“最美”等一系列充满生活气息的名词成了中国人熟悉的网络语言, 而冀中能源围绕“大爱冀中”来定位的“大义儿子”王腊旭、“大义妻子”赵海芬、“大勇矿工”杨海军、“大孝女婿”索维利、“大忠职工”米义平、“大美青工”黑保军等一个个闪耀着“大”字光环的普通人, 让职工感觉温暖而亲切。他们向职工们传递着一个信息:无论何时, 特别是在当前困难经济形势下, 乐于奉献、敢于担当, 依旧是时代和企业主旋律, 来自身边普通人的善意温暖, 将点燃职工们心中的希望, 道德精神仍将在百里厂 (矿) 区展现出它特有的魅力。

场景一:“道德讲堂”讲出道德力量。2014年5月14日, 中央电视台《安全之路》大型纪录片在东庞矿拍摄, 摄制组刚进矿区, 发现职工们都往会场走,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以“爱在东庞”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开讲了。央视导演刘彦专门到课堂听了一堂课后, 把这个活动的画面拍摄了下来:“安全也需要这种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来支撑, 听完这些来自一线的事, 真的很感动。”而这种“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 用身边人说自己事, 用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文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冀中能源各个单位都在开展, 通过让广大职工在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过程中接受教育, 使崇尚德行的道德实践活动更为丰满。

场景二:“传统教育”结出“累累硕果”。邢东矿在以传统文化加强职工思想教育方面的探索已有些年头。“大爱冀中”活动开展后, 邢东矿又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 从规范职工日常行为、培育安全素养和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个方面入手, 提升了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矿党委书记达乙更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来打造企业团队的实战经验, 撰写了10万字的《以传统文化教育来建设企业团队探析》书稿, 由企业管理出版社正式出版。矿动力科支部书记袁德润, 在职工中大力提倡互帮互助和勤俭之风。只要是动力科职工, 红白事必有人按“新规矩”操持。一家有事, 有人帮忙, 办得又俭朴又“新风”。

场景三:“道德建设”引出“微电影热”。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媒体, 以其精短性和深刻性受到欢迎。峰峰集团利用这一媒体资源, 以道德模范事迹为蓝本, 自编、自拍、自演了一系列道德微电影, 通过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来教育广大职工, 弘扬传统美德。目前, 已拍摄爱岗敬业道德模范、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微电影8部、微视21部。曾参与了多部微电影拍摄的峰峰集团张和平在接受采访时说:“当道德的力量通过微电影展现出来, 我们心中会有一种感动和温暖。同时, 也能深刻地感受到:学习道德模范、赞颂冀中好人、倡导文明风尚, 正成为职工家属的共识。”

场景四:“道德演讲”绘出“中国梦”。“一个人的梦想是渺小的, 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梦聚在一点, 就能构成一个绚烂的中国梦。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护士……”5月17日, 在邢矿集团总医院多功能大厅内, “中国梦赶考行———百姓道德故事汇”正在进行中。台上, 演讲者声情并茂地讲述;台下, 职工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情到深处, 台上台下是一片感叹、感动的共鸣。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杨莉芹, 在“感动冀中”的同时, 5月29日又肩负重任, 代表冀中能源参加河北省的比赛, 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动河北”。

场景五:“深挖掘”树起“模范夫妻档”。“五一”假期刚过, 冀中能源道德QQ群有人发过一个信息:建议关注王腊旭媳妇王洪香。于是, 宣传部重新对王腊旭的材料和事迹进行了学习整理, 把目光拉长, 放在了其妻王洪香身上:王洪香原姓霍, 为了支持王腊旭几十年照顾丧子老工友夫妇, 主动把姓改为了王。可以说, 王腊旭所有一切, 都离不开这个通情达理的好媳妇来支持。宣传部开始对王洪香进行了深入挖掘, 把她的事迹制作个人形象片放在了道德网的“道德故事”栏目中, 树起了冀中能源第一对“道德模范夫妻档”。

……

太多太多的场景, 太多太多的感动, 太多太多的温暖, 赋予了“大爱冀中”道德主题实践活动鲜活的生命力。企业道德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思想教育的过程, 更是一个企业综合健康程度的指示表, 它的背后, 展示的是一个企业的道德风貌和文化底蕴。

但回头想想, 这些“感动和温暖”能坚持多久?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中国历来都有向道德模范致敬的传统, 在传统背后, 浮现的却是渴望道德模范“高大全”和整个社会永恒美好的一种理想。遗憾的是, 这只是一种理想, 要使这种“理想”永远地延伸下去, 必须要有一种适合的机制来保障和推动, 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所以说, 道德建设, 尤其是企业的道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每个职工的共同建设和维系。否则, 活动只会止于“感动”, “热泪盈眶、深受感动, 一夜之后, 依然一切如常”, 这就脱离了这次“大爱冀中”主题实践活动的初衷。

篇4: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尊重学生,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其活跃的时候,无论他回答问题对错与否,我们都应当给予鼓励,这是发散思维的一种激励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生本教育和发散思维并重呢?我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时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提起《冀中的地道戰》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地道战》这部影片。这部影片对于9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很熟悉。这是一部在特定年代发生的,在平原地区人民所发明的一种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特殊战斗形式,是一部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这一课时我想到了这部影片。我想,如果用这部影片来导入新课,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使影片和文本相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散学生的思维,答疑解惑,使之无师自通。这岂不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发挥生本教育作用的一副良方吗?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我让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包括可上网上查相关资料;其次,我让学生熟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接着,我告诉同学们说在解答你们的疑惑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放一部故事片。一听说放影片,学生的热情立刻被调动起来,教室里一片沸腾。有的说看什么电影?有的欢呼雀跃。当我告诉同学们是一部和我们课文有直接关系的影片时,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我组织好同学们,便放起了《地道战》这部影片。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了,同学们的思绪也随着影片此起彼伏。通过影片开始的介绍,使同学们明白了地道的产生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随着影片的深入,同学们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画面。当高老忠为了救乡亲们而牺牲的场面出现在画面上时,一个同学高喊道:“为高老忠报仇!”立时,教室里喊声一片。我暂停播放影片,适时对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影片播放到日寇发现了地道口并且向地道里放水和毒气时,周铭同学大声叫道:“日本鬼子太坏了!”当看到大康组织群众把上一层的地道口盖上盖子时,大家欢呼了起来;当看到高传宝在高房工室上利用听筒向地道内喊话时,陶楚沅同学叫道:“看,地道里的‘电话’真的可以听见那。”

影片结束了,可同学们还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我适时地把学生们引回到教材中。我就问了一句话:“同学们,看完了电影,你们可不可以把你们在电影中解读到的信息告诉给老师呢?”话音刚落,同学们思维又活跃了起来。马骁同学说:“地道太神奇了,竟让日本鬼子在不知不觉中灭亡了。”陶楚沅同学说:“我认为地道口设置得很隐蔽,有开在锅底下的,有开在马槽下的,还有开在树洞中的等等。因此,才不会敌人发现。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很很聪明。”同学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从地道的产生,结构到地道的作用,以及文中的疑虑在发散思维中迎刃而解。在总结全文时,张馨月同学的发言给全文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她说“冀中的地道战之所以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只有聪明的中国人才会想出这样的办法,才会让日本侵略者无处藏身,自取灭亡。”在整篇的教学过程中,我只说了一句话,却让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这节课既是一堂生动的生本教育课,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之一教育课。

篇5:语文教案-冀中地道战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发明力,认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读过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十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18

冀中的地道战,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三、精读课文,深入学习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荫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深邃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荫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荫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3.播放情景朗读。

四、总结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必定顺序写的方法;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明白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探究活动

篇6: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播放情景朗读课文。

三、提出自学要求。

1.学生默读思考: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个部分?说说为什么?准备好以后,说给你的伙伴听听(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 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 —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

(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教学板书:

冀中的地道战

产生 式样 大洞、气孔顽强斗志 打击敌人无穷无尽 特点联络自己的智慧

篇7: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理解重点词语。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介绍时代背景

1.板书课题后提问。

哪位同学来解释“冀中”?在预习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经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中部平原。)

当你看到“地道战”三个字时,你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我想的很多,主要是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2.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

(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二)解释词语,理解重点词语。

牢固:坚固、稳定。

防备:做好准备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毒辣:心肠或手段恶毒残酷。

吆喝:大声地喊叫。

扫荡:用武力或其它手段扫清敌人。本课指日本侵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口:本课指地道里小得只容得下一个人爬过去的关口。

堡垒:在重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纺车:手摇或脚踏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的工具。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不计其数: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牢固:坚固、稳固。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

警戒: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岔道:分岔的道路。

转移:改换位置,从一方移到另一方。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然后分小组讨论,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并板书。

第1自然段:介绍当时的情况。

第2自然段:地道战的产生。

第3自然段:概括介绍地道战的规模和作用。

第4自然段:具体介绍地道里的构造。

第5自然段:介绍地道的出口和通道。

第6自然段:介绍地道怎样防火、防水、防毒。

第7自然段:介绍地道里的通讯联络。

第8自然段:介绍地道战的结果。

2.课文主要内容: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进攻;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3.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

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找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老师演示表现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二)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交待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呢?

(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修筑封锁沟、封锁墙,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说得好。日本侵略军修筑封锁沟、封锁墙,就是要使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相互之间不能来往,不能联合起来打击敌人。于是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打击敌人。这就是“地道战”产生的原因。

(板书:封锁沟封锁墙地道战)

这一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呢?

(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护自己;二是能够更好地打击敌人。)

(板书: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在第3自然段中哪句话、哪个词最能总结“地道战”的情况?

(第一句话中的“奇迹”一词。)

“奇迹”是什么意思?

(“奇迹”是想象不到的很不平常的事。)

“地道战”的确是个奇迹。课文又从三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第二段,这一段是以任丘的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样式和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

(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地道的内部和地道的出口两层。)

地道的内部构造分为哪几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按顺序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

(板书:地道内部高、深、天洞、小洞、气孔)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重复地道内部构造的特点,并在同学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地纺线呢。”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冀中人民在这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

课文是怎样介绍地道出口的呢?地道出口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重要词语。

(板书:地道出口

口外:荆棘陷坑

口内:坚固的洞迷惑洞

死道:地雷

活道:口)

教师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李白诗里的一句话。讲的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夫,古代成年男子的通称。关,关口。莫,不能的意思。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这一段。

这一段对地道的构造及特点介绍得比较清楚,使我们学习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存自己,又能够打击敌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道战”的确是——

学生齐答:奇迹。

(四)学习第三段。

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同样说明这是“奇迹”。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

(敌人想方设法破坏,冀中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想出许多妙计来防备。)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破坏防备)

(用“土”和“沙”灭火;吊板用来挡住毒气;利用枯井暗沟防备水攻。任凭敌人想出什么毒计,冀中人民也有妙计来对抗。另外,因为地道都是通着的,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去。)

(板书:火攻毒攻水攻土沙吊板枯井暗沟)

教师用箭头将上下板书连接起来并小结,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这些内容。

冀中人民还有更先进的方法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因为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发明了“无线电”“有线电”。我可要提醒同学们,这可不是现在的“手机”“呼机”,它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下面这段话大家就会清楚了。

学生读收,教师板书。

(板书:无线电——吆喝有线电——拉铃)

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在书上及电影、电视节目中获得的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第一课时后指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泥巴等材料做一个任丘的地道模型,也可以鼓励学生画一张冀中地道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抗敌妙计,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最后使学生明白这句话是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妙计的总结,同时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五)学习第四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教师提出问题。

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呢?

(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尾?

(总结性的结尾,写清了地道战的结果和作用。)

请同学把开头段和结尾段连起来朗读,让学生体会前后互应的作用。教师板书。

(板书:

为了粉碎“扫荡”——“扫荡”被粉碎了

简直是个“奇迹”——留下惊人的“奇迹”

(六)总结板书,进一步理解课文。

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从而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

(七)请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作业。

篇8:程子华与冀中地道战

程子华同志是1939年1月到达河北抗战腹地——冀中抗日根据地就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和冀中军区政治委员的,后兼任中共冀中区委书记。他按照毛泽东主席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指示,很快建立了人民武装委员会,组建了青年抗日先锋队、游击小组、基干民兵和自卫队等武装组织。而这些武装组织在对日作战中运用自如的主要战术就是“地道战”。

冀中是个大平原,开展地道斗争比较早。最初的地道比较简陋,是由地洞发展起来的。这在当时是件新生事物,免不了评价不一。有的人反对,说它是畏敌情绪;有的人赞成,认为能攻善守,就是在区党委内部也有争议。为此,1941年程子华同志亲自深入到开展地道斗争比较早的蠡县、高阳等地调查。在掌握了大量事实和情况后,他向区党委报告了调查情况,认为,挖地道是敌伪碉堡附近的群众在敌人残酷蚕食的特殊情况下,为保存自己、反对敌人的一种有效斗争形式,应予肯定和推广。经认真研究讨论,区党委和军区领导统一了认识,要求各地普遍地开展地道斗争。

1942年夏,程子华同志又将他的亲身经历和深入实际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了《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争》一书,全面介绍了冀中人民武装斗争的历程,总结了冀中人民创造的在平原地区建设根据地和开展游击战的经验。在程子华的大力推动下,冀中平原上的地道得到迅猛发展。以后的实践证明,冀中的地道成了一种“人自为战、村自为战、户户相连、村村相接”的特殊形式的平原游击战争的主要战术,这是冀中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的实践中做出的杰出创举。就是这个杰出创举,使得冀中平原成了敌后抗战的一面大旗,始终屹立不倒。冀中军民所挖掘的地道成了中国抗日史上著名的“地下长城”,名扬海内外。

1944年6月,八路军总政治部将《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争》一书压缩整理后发表,并加了按语,其中有一段评语是这样写的:“敌后各根据地都应该学习冀中组织人民武装的经验,把敌后每一个根据地都变成敌人的火阵,把这匹吃人的野牛活活地烧死。”

实用能战的地道战,又反转来促进了冀中平原民兵队伍的快速发展。到日军投降时,冀中民兵已发展到20万之众,自卫队员已达到250万之多。就连日军华北派遣军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冀中平原民兵组织的不断壮大,导致“军与民混成一片,将一望千里的冀中平原由农地变成阵地”。由冀中人民自己创造、由程子华同志总结推广的“地道战”,终于将侵冀日军埋葬在了冀中平原上!

上一篇:淘宝卖家感谢信信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优秀教案《放电影》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