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_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案_教科版

2024-05-24

三年级科学下册_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案_教科版(共5篇)

篇1:三年级科学下册_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案_教科版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

1.查阅和交流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

2.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3.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4.按卵生还是胎生、变态还是不变态给动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2.培养研究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难点

不同的生命周期。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图,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分小组选择其中一种动物,讨论这种动物一生中必须要经历哪些生命阶段,用流程图表示 这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并查阅资料了解。它的生命周期的时间(即寿命)。(在查阅资料中还要注意:动物的寿命问题较复杂,它同环境关系极大,尽量采用人工饲养条件下取得的数据。)

2.不同的生命周期

(1)比较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让学生能总结出它们相同的地方)

(2)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分类的标准就是是否经过变态,以及卵生还是胎生。

3、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动物生命周期和寿命的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活动方式主要以小组查阅资料和大组汇报交流的方式进行。)

(2)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每组从上述动物中选择两种,了解其生命周期及经历的时间,并把它们的生命周期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3)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资料,并用流程图或循环图表示它们的生命周期。为节约时间,流程图或循环图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鼓励学生能查找出某种动物的每个生命阶段的形态、行为、食物和生活环境。)(4)小组汇报交流。在某个小组汇报的时候,查阅相同资料的组,可以补充和提出不同意见。(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把大家认可的结果,填写在班级大表上。)

4.教师小结:

虽然动物个体最终会死亡,但是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

板书设计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

│动物名称 │生命周期(流程图)│生命周期的时间│

├─────┼─────────┼─────┤ │鸡 │卵。雏鸡。成鸡 │约14年 │ ├─────┼─────────┼─────┤ │蝴蝶 │卵。幼虫。蛹。成虫│约20年 ├─────┼─────────┼─────┤ │蜻蜓 │卵。幼虫。成虫 │约1年 ├─────┼─────────┼─────┤ │山羊 │小羊。成羊 │约15年 ├─────┼─────────┼─────┤ │熊猫 │幼仔。成年熊猫 │约20年 ├─────┼─────────┼─────┤ │鱼(鲤鱼)│卵。幼鱼。成年鱼 │约50年 └─────┴─────────┴─────┘

2013年7月22

篇2:三年级科学下册_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案_教科版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这一单元以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途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历程,并以养蚕的直接经历为基础,去认识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可是,由于我市处于北方,没有办法可以像南方老师那样领学生一起探究着养蚕,没有办法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亲自去实践,所以教学本单元初期我改变了一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标》中制定的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这一标准,我采用让学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达,交流观察结果,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体会到蚕的生长过程,以及把蚕丝制成丝绸的过程。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教学心得。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引领式“问题”出现,纵观整单元教材,把内容分成了三大部分:

(一)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二)可爱的蚕宝宝;

(三)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本来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认识蚕的生活习性,知道蚕的生长变化,激发学生养蚕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养好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做中学”以达到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经历蚕的生长过程,由于条件限制,我保留了这三大部分,但教学时我有了一些较大的改动。

(一)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首先,我出示蚕蛾的图片,学生们都对蚕蛾产生了兴趣,他们认为这就是平时见到的蛾子。这时我指出,这不是普通的蛾子,它是蚕蛾,你想了解它吗?你都想知道它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们都踊跃举手,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我从中选出重点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和学生们通过图片或录像进行一一解答。

(二)可爱的蚕宝宝是指蚕脱皮、做茧的过程,而这些内容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评议课文得到了一些经验,我就把评议课和科学课相结合,学生既通过文字了解到了蚕有脱皮的经历,又在录像和我的讲解中知道蚕脱皮的次数,怎样脱皮的脱皮和吐丝前蚕的状态等。在讲

(三)蚕宝宝变了新模样时,我真实的感受到千万不能小看学生。整个活动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同学从网上下载图片和资料为其他同学讲解,分享。我认为这一单元不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应注重在学生通过活动把已有的经验和所获得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的个性品质。

篇3:三年级科学下册_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案_教科版

二、教学背景:

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多少 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 了放大镜。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 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 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 简单光学知识。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科学词汇:凸透镜、透明、细节。

(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科学方法:正确观察、比较区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核心价值观:工具与观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凸”“透”镜。难点:能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放大镜。

放大镜放大倍数与大小无关,取决于它的凸度。

教学准备 教具

学具

说明与提醒

课件和展台

实物:放大镜、玻璃片、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平面镜片

放大镜、报纸(有图文)、透明食品保鲜袋、橡皮筋、水等。记录用纸

1.放大镜最好准备有:大小相同,放大倍数不同;大小不同,放大倍数相同。2.使用放大镜时要把观察到的图像及时记录下来,或写或画。3.放大镜使用方法指导。

教学流程

揭示课题运用工具记录新发现 自主探究 激发兴趣 使用领域掌握方法分析放大原因寻找共通处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在人体的感觉器官中,眼睛从外界接受的信息最多。那么,请你猜一猜人的肉眼能看清的最小物体有多大呢?

生: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单元导读里面有介绍)教师:因此人们往往会借助工具来观察身边的事物,而放大镜就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板书课题:放大镜)生:根据回忆汇报。2.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师引导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观察事物,掌握方法:

1.我们曾经用放大镜观察过很多物体,现在让大家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中的一幅图,怎样使用放大镜?请两三个同学来演示一下。

2.结合课本,讨论演示的同学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

3.边示范边讲解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正确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4.学生操作练习。

三、进入微小世界,比较中发现细节:

1.现在大家先用眼睛看下自己的手背,再用放大镜来观察,放大图像后,你看到了什么?与肉眼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

2.交流,比较:用眼睛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有什么不同? 观察手背记录表

用肉眼看到的用放大镜看 到的新发现

3.比较两个直径相同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哪个放大镜放得更大,放得更大的放大镜与另一个放大镜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观察报纸中的比较微小的字体和图片。

(可选择广告栏等字体非常小的部分,再次体会工具作用)

4.教师用教学录象出示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课件演示放大镜下屏幕图,直接用放大看课文的插图效果不好)教师简单解释放大镜下看到的细节,说明放大了物体的图像。(有条件,可欣赏幻灯片:“放大镜下的物体”,板书:放大图像)

5.小结:看来,放大镜的确拓展了我们的视觉能力,不仅让我们看清了细小物体,还发现了平时不太注意的细节。(板书:细节)

四、分析特点,探究实践: 1.观察探究放大镜的特征。

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板书:放大)观察:放大镜与普通的玻璃、平面镜片有哪什么不同?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有什么相同的特点。交流讨论。(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板书:“凸”、“透”)(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它的凸度)

2.教师出示盛满水的烧瓶、烧杯、透明水杯,塑料薄膜。这些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

3.小结: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五、结课,拓展延伸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机动)课外制作各种各样的放大镜(根据学生材料制作)(课内时间不够就用简图展示各种自制放大镜)。

板 书 设 计

放大镜

用途:„„ “放大”物像、细节 “凸透”镜

课外活动

1.运用不同材料,自制放大镜。(例如,水滴滴在玻璃板上)2.查阅资料:放大镜相关的知识。

生成预见

1.本课活动的重要工具——放大镜,通过对这两组有结构材料的研究,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放大镜不是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它的凸度”这些科学概念。利用两把同直径相同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的对比观察报纸上的文字,学生更是印象深刻,同时还发现“放大倍数大,视野缩小”的特点。

2.“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的活动,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学生所了解的各领域放大镜的作用是极其丰富的,有钟表匠、集邮爱好者、文物考察、古董鉴定、老人看报等等,交流之后,再让学生填写完成教材中的图表,以加深印象,积累资料。

课堂评估

1.“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要通过多种领域、职业的讨论来激发学生认识: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2.对于观察的材料,除了教师提供报纸、手背等观察对象外,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更多的东西,如指纹、衣服上的纤维、笔迹、纸纤维等,再通过交流,通过信息分享,使学生进一步扩大感性认识的活动面。

篇4:三年级科学下册_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案_教科版

第一单元 游戏里的科学

跷跷板 明城学校:韩炳善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本第六页图片,(可用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联想到他们玩跷跷板时的体验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指名答)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学生汇报交流。

认识杠杆尺。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使学生明确: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一样时,能平衡。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不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不一样时,也能平衡。总结: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谈话: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杂技演员走钢丝(可播放有关视频资料),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等。2.学生阅读课本第七页资料卡:了解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和作用。教师讲解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

(四)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2.课下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平衡的原理制作一个跷跷板小玩具。

1哈哈11

要求:

1、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撬石头的装置(杠杆),指出杠杆上的三点;

2、先用手直接提重物,感受物体重量,用杠杆撬重物,多次改变支点位置,感受手用力的大小;

3、小组交流,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实验探究杠杆作用要求:

1、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实验器材轻拿轻放;

2、支点左侧为重点,右侧为力点,改变三点间的距离,比较用力大小;

3、每次杠杆平衡后再做记录;

4、分析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举重若轻的杠杆

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篇5:三年级科学下册_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案_教科版

《各种各样的花》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教学流程作了调整,在复习油菜花构造的基础上,让学生 自由观赏周围的花,了解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性花和单性花,雄花和雌 花,然后引导学生开展对花的专题观察,这是对油菜花一种花的观察发展 对多种花的观察。校园里有一些花开放了,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了更多 的机会,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但自主不是放任,观察是一项有目的、有指向的活动,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常常会注意那些不该 注意的东西,为了提高观察的实效,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注意力放 在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观察什么、怎样 观察、怎样记录都在观察前让学生充分讨论,在小组内作好分工,为有目 的的观察作好思想准备。因为这是一次对生命世界的探究,所以我还着重 提示:要珍惜植物的生命,不要去伤害美丽的花朵;要注意安全,不要去 校园的池塘边。由于具体指导到位,学生增强了小组内各成员的合作,观 察也更有目的,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明白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上一篇:最暖心的父亲节祝福语文案下一篇:劳动教育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