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2024-05-22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精选13篇)

篇1: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三毛,你明年有什么大计划?”他问我。

“没有什么特别的,过完复活节以后想去非洲。”

“摩洛哥吗?你不是去过了?”他又问我。

“去过的是阿尔及利亚,明年想去的是撒哈拉沙漠。”

这段话出自此书中的一篇《结婚记》,尽管荷西极不情愿三毛去撒哈拉沙漠冒险,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追随她,甚至比三毛先行到了非洲来探路。三毛与荷西在非洲度过了一段随心所欲极为幸福的日子,所以三毛妙笔生花地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此书中收录了十七篇文章外加附录两篇和九篇书信。每一段文字每一篇故事都是他们幸福生活的见证。在书中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地讲述着异国风情,有可爱又可气的邻居,有国人所不能理解的撒哈拉威风俗,有内心想探寻的风景。

有时候喜欢是如此妙不可言,就像因为糖果能给人的味觉以甜味所以喜欢了糖,也似百合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钻进了鼻腔渗透到五脏六腑让心一悦从而喜欢了百合。而《撒哈拉的故事》让我的耳目一新,内心回归从容,所以我对它爱不释手,并且从此爱上了三毛这位作家,也爱上了三毛身边的那个大男孩荷西。荷西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三毛所做的任何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品完他们的故事后,让我觉得荷西和三毛从此成为了最美爱情的代名词。

读这本书可以随心所欲,不用去思考文章背后的意义,三毛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让人一目了然,辞藻可能不是极其华丽,但是在最平实的语言间仍然能感受到浪漫,越咀嚼越醇香,像一壶尘封多年的老酒一般令人回味无穷。就像三毛为表对荷西的思念便写下这样一句话:“每想你一次,天空上就飘下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也不知是语言的伟大还是三毛的情愫悲怆,读这句我的心也在绞痛,因为思念如此可怕,让人丧了心志失了魂魄,甚而选择结束生命以慰藉内心的伤痛。荷西离开之后,三毛笔锋陡转,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悲伤,最终自了生命,让世界少了一个痴情的人儿,多了一份悲伤!

在这十几篇散文中,每一篇故事的叙述,画面感都极强,每读完一段文字一幅画面也随之呈现,让人有探索下去的欲望。这种欲望迫不及待,但又深怕速度一快就错过了某些精彩之处,让人读得小心翼翼的。这许多故事的画面感都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所以这异域风情也极大的吸引着人。有娃娃新娘的习俗,有铜片的符咒······这些风俗藏匿于三毛的字里行间,躺在撒哈拉的怀里。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因为一本书爱上一个人。读了《撒哈拉的故事后》三毛便成了我最喜爱的作家,也相继读了她的传记及其其它书籍。因为在这本书中三毛所描写的繁琐的生活细节中,她是一个奇女子,她喜欢将拾取的破烂改造成为有用的物品,而这一喜好是她七八岁时被嘲笑的梦想。那时的她要当一个拾荒者,到了青春年少时亦没有忘却。人贵在能坚持被嘲笑的梦想。荷西了解三毛,结婚时送了一副骆驼的头骨给三毛,让三毛无比欢喜。三毛乐于助人敢于探索,不顾荷西反对也要去救助邻居长了脓包的小女孩,可喜的是救助成功,所以三毛也就更加乐于当医生了。书中鲜活的形象深深镌刻在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忘却,所以对这本书也更加喜爱。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的闪光点就像沙漠中的沙粒,要用心去堆砌,方可一望无垠。

身受生活压力的你不妨去读读这本书,因为前往沙漠生活,不是谁都有勇气,我们需要三毛的勇气和大无畏,更需要三毛的洒脱。走进撒哈拉的故事,领会异域风情品评不一样的生活,感受在粗犷的沙漠中三毛特有的的柔情,亦可咀嚼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故事。在书中,你会发现阅读的美妙会感受到世界的新奇会聆听到自我的心声。

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过了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地铺展到视线所能及的极限。你的视线所能及《撒哈拉的故事》。

篇2: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海上繁花朵朵,民国烟雨中,最灿烂的,无疑是张爱玲。可我却无意中与三毛结缘,将她铭刻于心间,缘分是个奇妙的东西。若有缘,纵使相隔万水千山,百年时光,也能只一眼,便认定;无缘,近在眼前,也就错过了。命盘里早已刻下的四季轮回,世事变迁无从更改,正如我与三毛,三毛与流浪。

早就熟知三毛的命运,却莫名对这本在沙漠中诞生的《撒哈拉的故事》有着特殊的情感。第一次看这本书时,它静静躺在红木桌子上,阳光斜照进来,洒在米黄色的封面上,六个金色的字写进了我的心中。鼻尖,若有若如的书香缭绕,带着历史的尘烟,陪着民国的烟雨,悄然而至。

半晌,轻轻合上书页,手指拂过封面、出神,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尘土漫天的沙漠,一方小小的屋子,还有两个相依的人。那是半生的流浪之后,令人心安的一次停留,却不是最终的归宿。那个义无反顾陪着三毛去沙漠的人啊,最终将命也留在了那个土地,一个最终不属于他的国家的土地。

命运兜兜转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三毛,又成了天涯行者。再度流浪,只为寻觅一个归宿。在她于繁华尘世中坦然抽身之后,是否觅得一方净土呢?我们不得而知,只是数十年数百年之后,凡世间不会再有一个三毛了。有的缘分,终究只能维系在文字中了,有的离别,就真的不会见面。

每一个人,在真正找到栖息地前都有着一颗流浪远方的心。就像三毛,因为一张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就来到了撒哈拉,就像我心里的烟雨江南。

江南好,风景就曾语。梦里的江南,绵绵细雨缠绵了岁月。邂逅了江南小城的一场春雨,在新柳抽芽时,洒下喜悦的泪水,滋润每一方土地。江南的雨,总能轻易落在我心中。

荡舟秦淮间,打捞起的是风流才子的折扇,粉红家人的发髻,还是,只一段沉淀下来的过往?河畔,隐隐有歌传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有些愿望,最后还只是一个愿望。江南,终究只存在于我的梦中。远方,有时是一生也抵达不了的。生活在城市的我们,过着单一重复的日子,磨平棱角,害怕改变。我们为那抵达不了的远方找了许多借口,却都在真正有所行动的人面前粉碎。

看过这样一段文字:

从前的从前都已消散,天空黯淡,守着影子不再张望的时光。

也许可以学着候鸟的样子,逐温暖而居,随季节启程,再千万里依路而归,还是旧时庭院,寻常屋檐。

一下子就想到了三毛,她也是这样,随时随地启程,在未知的远方停留,不同归期,只求无憾。

穿越千年的时光,多少沧桑变桑田,人心却一直是这样,纵使能够坦坦荡荡,也做不到磊磊落落,试问,有谁会愿意坐在饭店里。以十几倍的价格吃着自己打来的鱼?有谁会愿意开车几百里只为寻一个骆驼头骨?有谁会愿意结婚时没有凤冠霞帔,也没有白沙翩跹。只有一件简单的裙子,步行结婚呢?在这物欲横流的人间,三毛做到了这些。

人生就像一场折子戏,你我都是戏里的青衣,演绎着注定了结局的故事,戏散,自是归去,如舟过无痕。虽然如此,可有太多的人似乎一生都在追求着名和利。三毛是特殊的,她的一生不为利来,不为利往,只求不负时光,不负生命,多好!

篇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整部书中, 或许根本感觉不到语言有多么铺锦列绣, 而是用平实的语言, 像在给一个老朋友讲她一段旅行的日子, 读着她的文章, 有时仿佛感受到了来自大沙漠中充满异国风情的热风拂过脸颊, 有时读着那些沙漠中女人的遭遇, 却又揪心无比, 像三毛一般对她们的遭遇愤愤不平。通过她眼里的世界, 我们对于心灵的栖息地仿佛又打开了一扇窗户。

一、笑看风雨的人生态度

三毛, 出生在重庆一个普通的家庭,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她在初中时期就读完了市面上可以买到的世界名著。这样的一个奇女子, 普通学校自然是容不得她的。休学后, 在父母和顾福生、韩湘宁、彭万墀三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 在诗词古文、英文和绘画方面都打下了基础。就像别人说的那样, 她就是像一个孤独流浪的灵魂, 哪里都无法留住一颗流浪的心。在来到西班牙之后, 她终于遇见了那个让她愿意许下誓言, 并深爱一生的人, 那个人就是荷西。随后她在自己作品里, 大都写到了与荷西快乐无忧的婚后生活, 也正是有了荷西, 才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最可爱、最快乐的三毛。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 三毛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在大沙漠里发生的事, 既有沙漠的少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习俗, 更有她与荷西简单而又浪漫的生活小事。或许我们都会觉得在沙漠生活真是件洒脱而又浪漫的事, 对三毛的流浪生活甚至充满美好的向往, 但当你翻开这本书时, 你会发现, 三毛在一件件讲述她在沙漠里发生的事时, 在字里行间, 仿佛感受到她的脆弱和忧伤, 但她从不明明白白讲出来, 她永远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积极开朗、苦中作乐的流浪者的形象, 这正如她的母亲所说, 她从不逃避命运, 总是勇敢面对人生。

三毛曾说:“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 在于是否痛快活过。”生命里即便有许许多多困难与无法抗拒的命运的捉弄, 但我们要学会乐观看待它们, 用积极的心态迎接它们, 在书中的《素人渔夫》这篇文章里, 三毛讲述了她与丈夫两人因为经济困难, 迫不得已体验了一把上街卖鱼的故事。故事的开始, 三毛列下收支账单告诉荷西今年赚了很多钱, 并安慰荷西在沙漠的辛苦是值得的, 荷西起了兴致, 两人便去了当地最好的饭店消费了一把, 回来之后, 三毛又把账单支出的另外一部分告诉荷西, 赚来的钱都被花光了, 两人便信誓旦旦地说再也不帮别人拍照, 也不再去旅行了。最终两人通过自己打鱼卖鱼, 赚来了一笔钱, 还是大吃了一顿, 花光了赚来的所有钱, 哭笑不得的三毛又继续开始了以前的生活。沙漠的生活在旁人看来是既浪漫又神秘的日子, 但缺水, 经济落后, 生活习惯的不同这些问题时而不时像小插曲一般发生在三毛的流浪生活里。在发现支出和收入抵消时, 并没有直接告诉荷西, 而是安慰他今年的收入很多, 让单调的沙漠生活多了更多情趣, 卖鱼的经历让爱尝试新事物的三毛苦中作乐, 在荒芜的沙漠中, 她总能找到一个方式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使漂泊的心灵得到慰藉, 正如她所想的那样, 生命有长短, 但她想要的是痛快地活好每一天。或许真的像周粲说的:“根据我从三毛的书中得出的印象, 我同意三毛是一个真正生活过的人。生活过的人很多, 但是‘真正’生活过的人, 恐怕就少之又少了。”[1]

三毛这样的奇女子生活的方式自然是那样的理想主义, 钱放在棉袄口袋里, 想拿便拿, 直到拿完后才发现钱已经花完了, 再和荷西一起体验卖鱼的乐趣。当爱情面临物质生活的威胁, 三毛却说:“爱情是一种奥妙, 在爱情中出现藉口时, 藉口就是藉口, 显然已经没有热情的藉口而已, 来无影, 去无踪。如果爱情消逝, 一方以任何理由强求再得, 这, 正如强收覆水一样的不明事理。”试问现在还有谁能做到爱情只追求精神的快乐呢?

三毛在用自己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 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执著的追求, 面对苦难时, 依旧坚持内心的信念, 以极高的热情拥抱生活, 使心灵找到可以依靠的地方。

二、心怀信仰的流浪人生

“三毛不是美女, 一个高挑着身子, 披着长发, 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 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 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 到处逢人说三毛, 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 艺术靠征服而存在, 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2]贾平凹曾这样形容过三毛, 她用爱与流浪, 唤醒灵魂对纯真与自由的渴望。

曾经有一位读者说, 在读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后, 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看到三毛面对强悍无法抗拒的宿命时, 用灵魂哭诉, 用灵魂与之抗争, 继续选择流浪, 做一个不被一切红尘世事牵绊的追梦人, 他的心中或许就像其他人一样, 感动于三毛洒脱的面对苦难, 热爱眼前的生活, 只求心灵找到真正的归宿。

有人说三毛的一生就完成了两件事, 一件是走遍千山万水的流浪, 她的一生仿佛都是伴随着长鸣的汽笛声, 她的流浪旅程得不到大众的尊敬, 得不到体面的生活, 没有现有生活的安逸乐趣, 没有家人在身边的嘘寒问暖, 还要和爱的人一起忍受生活的艰苦, 终有一天甚至会忘了你从哪里来, 要去往哪里, 她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旅行, 寻找存在的意义, 在一场又一场陌生的事物面前寻找心灵的慰藉, 这不就是流浪的意义吗?另一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浪漫爱情, 三毛曾说:“每天想你一次, 天上飘落一粒沙, 从此形成了撒哈拉。”可见她对荷西的用情之深。在于荷西相识后, 三毛得到了她想要的爱情, 在书里, 她向我们描绘了她与荷西婚姻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们的生活充满情趣, 让多少人为之羡慕与动容。对于三毛这样的流浪者来说, 像是无处漂泊的千年的情, 终于有了一处栖息地。

“我喜欢的是她那种爽朗的性格, 好像很柔弱, 其实却很刚强。她把很多凄怆的际遇, 都能写得生气勃发, 洒脱浑厚, 她不是不知忧愁伤感, 但在生命里还有比伤感更强的东西。”[3]彭歌曾这样形容过三毛内心的刚强, 三毛之所以能够经得起流浪途中的孤独, 不为世俗的东西所牵绊, 其内心刚强的来源是她的信仰, 有人一提到信仰就会想到宗教信仰, 其实对于信仰来说, 宗教信仰只是信仰中最狭隘的一部分。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信仰, 来自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感悟, 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带给你的感动, 它们足以让你感慨万千, 让你拥有巨大的力量, 那就是生命的力量, 就是所谓的信仰的力量。

对于三毛来说, 只要能带给她指引, 带给她感悟的就是她所追求的信仰, 她是一个基督教徒, 却也喜欢佛家, 甚至还会看《金瓶梅》这样的书, 在三毛的世界里, 宗教不是限制你言行的东西, 它是你用来感悟生命的东西, 只要你心怀信仰, 所有宗教就是一样的, 你只需要跟随自己的心, 满怀对生命的感悟, 这就是你的信仰, 就是信仰的力量。

真正的流浪者是不会有“为什么要去流浪”这样的问题的, 因为对于流浪, 他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意义, 有人说,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对于流浪者来说, 既然选择了流浪, 便要放下尘世的牵绊, 去自己心中的理想的世界, 如果你还在纠结徘徊, 就请你立即背起行囊上路吧, 不要问为什么, 当你在流浪的路上时, 就会找到想要的答案。

三、善良心灵的追梦之路

在黄沙漫天的撒哈拉沙漠, 一切都显得那么荒芜, 生活在当地的人们仿佛与世隔绝, 落后的生活方式与思想, 女性与奴隶所遭受的灾难时时刺痛了三毛与我们的内心。书中的《哑奴》这篇文章就描绘了一个沙漠里奴隶的生活, 善良的三毛同情奴隶被财主虐待, 便常常偷偷跑去给哑奴送吃的和钱, 即便已经这样帮他了, 但三毛还是觉得不够, 她觉得她的帮助只能帮他度过眼前的困难, 却打开不了他一辈子的枷锁, 改变不了他的命运, 所以她心怀愧疚, 在奴隶被买走时, 她竟泪流满面, 这就是三毛, 一个心怀怜悯、善良的三毛。

“等到阿布弟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走出房来时, 他的朋友们就开始呼叫起来, 声音里形容不出的暧昧。在他们的观念里, 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4]。在《娃娃新娘》里, 三毛描绘了落后腐朽的撒哈拉居民的婚俗, 从言语间可以感受到三毛对这种行为的谴责与愤怒, 她无法忍受一个还是花儿一般年纪的女孩就这样失去了追求幸福的权利。

她悲天悯人, 在面对命运的无情捉弄时, 她同情别人的苦难, 她说她的同情不是施舍, 施舍就成了同情的罪, 她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向人们传达勇气的正能量, 她说:“个人的遭遇, 命运的多舛, 都使我被迫成熟, 这一切的代价都当是日后活下去的力量。”

人生来就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出生在不同的起跑线, 沙漠里的女人和奴隶他们生来就身份卑微, 他们无法改变这一现实, 但平等是相对的,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至于周围的环境怎样限制你, 这都是平等之外的事, 即便生活有这么多无法改变的不公, 但我们仍需要满怀希望与热情面对生活, 因为你要相信, 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公平的事, 没有人可以阻止你追求你想要的幸福。

三毛通过她眼里看到的世界告诉我们, 即便眼前一片黑暗, 但我们还是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用努力改变命运, 用心灵感受这个世界存在的善良与平等, 无论前方是荆棘丛生还是鲜花盛开, 都要勇往直前。

四、结语

“所有人世间关于生命的哲学, 都不是用来说与听的, 而是用来感悟的, 用来热泪盈眶的”[5]。一世清欢曾这样形容三毛带给我们的生命哲学。她用一生的流浪情结, 写尽世间繁华悲欢离合, 用她的善良, 乐观, 对生命的热爱, 唤醒了一代人的灵魂对纯真与自由的渴望, 虽然三毛已经离开了我们, 但她以记忆和文字的方式重新活在人们心中, 从此, 有一种, 敢爱敢恨, 敢于追求梦想, 心怀希望活好每一天的生活方式叫三毛。

摘要:《撒哈拉的故事》的出版, 使得“三毛热”迅速横扫整个华文界。书中以散文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沙漠中遇到的奇事逸闻及沙漠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用朴实而流畅的文笔讲述了她如何笑看沙漠中的种种苦难遭遇, 坚持自身的信仰, 为自己的心灵找寻栖息地的过程。本文从三毛的人生经历出发, 从她的生活态度、流浪人生观及心灵寄托三个方面论述整本书想要传递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撒哈拉的故事》,流浪,信仰,善良,归宿

参考文献

[1]贾平凹.贾平凹作品集第十二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268.

[2]周粲.我不是三毛迷——读《温柔的夜》[N].南洋商报, 1979-11-12.

[3]三毛.温柔的夜[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3.

[4]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30.

篇4:撒哈拉故事读后感1000字

看了《撒哈拉的故事》里的故事,我也对在撒哈拉居住的人有了简单的了解。他们叫撒哈拉威,如果别人用语言伤害了她们,她们就会说:你伤害了我的骄傲。

撒哈拉大沙漠很缺水,迎接他们的只是黄沙。但三毛、荷西还是要坚持,面对这么不好的生活,还留了下来。他们把自己的家装扮的很漂亮、很有情趣,别人都说他们建成了艺术宫殿。三毛和荷西在那里结了婚。也成了名人,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身上有新奇的东西,都跑来跟她借,如:红药水、刀叉、肥皂……借了也不还,不借还要骂你。撒哈拉威人有很浓的体臭,那些人几乎四年洗一次。有一次,三毛找到一个洗澡的地方,叫“泉”,结果里头臭气熏天,虽然被人热情接待,但是根本受不了,三毛还是在家里洗澡。一直这样,三毛、荷西一直住在沙漠。

这就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里的生活,这就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大家一定要去看哦!

撒哈拉故事读后感4

一位有着异乡情结的台湾女子。那时以为很特别的女子!

撒哈拉沙漠吸引着她的灵魂。在她第一眼看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她就深深的爱上了这里。那儿的故事,多么传奇!

我想,对于三毛来说,她对这里的感情绝不低于她的故乡。因为这里孕育着她的说有,她的爱情、她的家庭、她的经历。那呈载着她和他爱人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在撒哈拉沙漠的那段日子,被藏在他记忆的最深处,在荷西永远的离开她后,那也许也是一处不愿被触及的痛吧!

她那么引人注目的经历。所有发生在撒哈拉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勾引着无数读者的向往。很多人追求她那种生活。但很多人都没有勇气去过那种生活。她那种敢想敢干能够把自己的行动付诸于行动中的性格也正是许多人喜欢她的原因。

篇5: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题记

撒哈拉千变万化,他的名字,原来叫做“空”,但三毛说那是“永恒”,沙漠里有风暴,但沙漠是永不退色的梦,风暴过去的时候,一幅万里平沙,碧空如洗,空,仍是永恒。

三毛生于浙江,长于台湾,死于台湾,但她却永远无法忘记她的第二故乡——撒哈拉,虽然三毛只在那生活了两年但却让她铭记了一生。撒哈拉,一个你不可及的梦。

荷西苦恋三毛整整6年,最后和三毛于撒哈拉当地的法院公证结婚,荷西去世之后,撒哈拉保存了她和荷西的记忆。这也是三毛留恋撒哈拉的另一个原因。

三毛刚到撒哈拉的时候,租了一个空荡荡的房子,她和荷西坚持不用战备的存款,于是一切只能白手起家,一点点的打拼。

在那一片随时可能丧失生命的险恶环境里,三毛运用她的智慧与勇气,面对那不能逃避的苦难活得泰然,为自己的存活,找出了真正的意义。

三毛总是很平静,似乎永远是那一副情淡的样子,无论是一朵花在她面前绽放,还是一座城在她面前倾覆,这便是来自沙漠的骨气啊!

三毛是一个极其热心的人,她的邻居是撒哈拉人民,那些撒哈拉的女人生病了,却不肯去看医生,三毛这时便挺身而出,替她们简单整治给他们药,帮他们补牙——用指甲油去补牙,撒哈拉的居民有什么需要,也会去和三毛借,三毛也总是很热情的借给他们——即便知道再也要不回来了。

撒哈拉人们一再地说——想成名于安乐生活,美味食物和喜欢跟女人们舒舒服服过日子的人,是不欢迎来到撒哈拉的。

我也想像三毛一样,穿过明媚的忧愁的雨,去往一个自己向往的方向,直到遇见那片薄绿的田野,那洪壁之中的清泉。

旅行的意义绝不单单是从一个你熟悉的地方,到达他人熟悉的地方。

我向往一次旅行,向往远方,向往远方未知的挑战,向往异域他乡未知的生活。如果我是三毛,把我放在撒哈拉里,我不会熟悉的面对那种环境,对于无数的未知一无所知时,我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我能像三毛那样乐观,真性情,潇洒吗?“欲载王冠必承其中”,三毛用她的乐观,坚强承受下来——无论是在撒哈拉时生活上的苦难,还是后来与荷西死别的心头之痛,她都承受了下来。

三毛承受了苦难,并对苦难有了自己的思考,于是苦难聚成了她一生的财富,奈何情深总不寿,三毛一生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远方、对于读书写作都一往情深,情太深,所以三毛的浮生苦短,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那些我们记忆中的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终于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撒哈拉再也等不来这个来自东方的奇异女子!但我们深知纵是情深不寿,三毛也经不住对这个世界一往情深,在滚滚红尘,她以最美的姿态,写着最美的章华。

篇6: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三毛是一位十分坦诚率直的女性,因为感受到一种难言的乡愁,便与荷西——她的丈夫,一齐奔赴撒哈拉沙漠,流浪于异国他乡。荷西对她苦恋,会支持她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期盼,这或许也是三毛与荷西挚爱的原因吧。

在撒哈拉沙漠,有欢喜,有温情。三毛会以自己所阅览的书籍为鉴,给左邻右舍治病,缓轻在封建思想下不愿去医院的人们的疼痛,每每帮助别人,自己也会更开心,这教会我们“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即使在如此偏僻之地,三毛也结识了一位好友——姑卡,是一个活泼的女孩,她也为三毛的沙漠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在撒哈拉沙漠,也有无奈、愤恨。他们居住于坟场旁,邻居是撒哈拉威人,没有受过教育,大都思想封建,这也给三毛带来不少困扰。左邻右舍总是仗着她的善良借东借西,嘴里说着还,却言行不一,从不归还。一次,三毛受邀去一家撒哈拉财主家做客,却看见一个还没有板凳高的孩子服侍着整桌大人,这让三毛于心不忍,便与他一起烤肉,而后又给了他200元钱,却又无奈,自己给的只有物质上的一点微薄帮助,却改变不了他们卑微的地位。那一次观看婚礼的记忆,也令三毛难以置信。她的朋友姑卡在10岁时便出嫁,即将成为母亲,这样难以启齿的陋习在当地竟习以为常,足以见知识改变命运,也启迪我们要努力学习,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为了未来能有机会改变现状。

在撒哈拉沙漠,还有惊险。一个傍晚,天色渐暗,三毛与荷西仍踏上寻找化石、贝壳的路途。荷西在前行中,不慎跌入沼泽中,难以脱身,且愈陷愈深。我想,三毛当时一定是百感交集,既慌张又努力镇定。不幸,难得遇见的一辆救命车里竟是些流氓,给了三毛更大的挑战,在自身摆脱危险后,将轮胎抛给荷西,后又将自己的长裙撕成条状给他,终是得救了。不知那时三毛是否有过悔恨、懊恼之情,这多变的沙漠啊,给了他们血与泪的教训,但,也加深了他们与这片大漠的情谊。

对于生命的解释,三毛这样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她还说:“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快乐活过。”三毛,一朵盛开的沙漠之花,她让平淡的生活注入爱的情愫,滋润生命的心田;她让平凡的人生多些洒脱,丰富自由的境界。这,即是丰盈的生命,神往的生活。

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贫乏而又富足,苦乐交织,但她始终保持对万物好奇,以最浪漫、最真性情、最洒脱的心态去面对,是一位自由不羁的浪迹天涯的女子。从三毛身上我感悟到她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应学习的正是面对挫折敢直面,面对束缚敢冲破,面对人生敢挑战的“三毛精神”!

篇7: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700字

我是个不爱读书的人,尤其是小说之类的,但是《撒哈拉的故事》改变了我,是她影响了我的性格,改变了我的习惯,拓宽了我的视野,懂得了人情世故,是是非非,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潜移默化的促使我的成长。

一个人的美到底来源于哪里?是外在的浓妆艳抹还是内在的修养和气质?如果你知道三毛,答案就不言而喻了。无论是从现实生活中还是从她的书籍上的图片,不难发现,三毛是个不折不扣的“村妇”形象,不烫不倦的头发,素面朝天、不施粉黛的面容,但是谁又能说三毛不美呢?她让我觉得一个女人的美绝不来自于好的装扮,不来自于临水照花的娴雅气质,而是来自于内心独自面对的勇气,是一种对待事物的平和心态和自信的表现。即使在沙漠那种恶劣的环境下,三毛依然能够乐观的面对生活,在荷西面前能够毫无掩饰的表露自己的一切,我觉得那就是一个女人所应该拥有的最本质的东西。什么是美?自我就是美。

爱情

爱情是没有国界的,爱情是无期的,爱情是无条件的,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个傻瓜放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不要,而跑到除了沙子还是沙子的沙漠去呢,我想只有三毛了吧,还有为了追寻爱情而一直追随三毛的荷西。我很是佩服三毛的敢想敢做,更钦佩荷西为爱而放弃一切的意志,这不是言情小说,而是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他们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诺言,在酱醋油盐的平淡生活里有的只是默默地追随和依恋,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却使两个人在异国他乡扎根生长,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一旦选择了就无怨无悔的赋沙漠以生气。

在文章中三毛从没有提及与荷西有什么不愉快的情节,他们永远生活在冒险的快乐之中,但是我从来就不相信他们的爱情中没有羁绊,也许他们并不向对方表露,因为身在异国,值得依靠的也就只有彼此了。在三毛的经历中,曾经的失去也许是她平静的接受这段沙漠爱情的根源,所以,对于过往,淡漠比深究来的更加实在,眼前的才是值得珍视的。

生命

三毛曾写道:“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地事。”在我二十年的生命历程中,没有体验过生老病死,也没有感受过人们所谓悲喜交加,生活就是这样,跟烧水一样,开了自然就沸腾了。我不知道生命对于三毛意味着什么,人间的戏剧化情节似乎都曾发生在她的身上,悲伤的、激情的、探索的……

记得<死果>中三毛对荷西说,也许我本身一直就有结束自己的欲望。也许是对于生活已经没有些许的追寻,在地球的另一片国土上,面对陌生的面孔已没有了曾经探寻的欲望,从撒哈拉到美洲之行,看得越多,对自己的生命越是一种冲击。生命诚可贵,可是当淡漠一切的时候,生活的价值也就只是观日升日落了,不要去追究三毛的离去,对于一个洒脱的人,在命运的问题上也是一样的,难道不是吗?

我想每个人对三毛的评价都是不同的,但是就《撒哈拉的故事》而言,不能否认,三毛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在异国的所见所闻,而是她的体验让她自己收获了什么,她的笔尖给读者带来的什么。

篇8:《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00字

焦作市明天高中 张豪爽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的作品,三毛原名陈平,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与最疼痛都夹杂在其中,这本书写的就是她去撒哈拉生活的经历。当她看到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时,她一眼便爱上了这里,她看到的是沙漠里安静、简单、朴素的生活,她对于大城市里的灯红酒绿甚至感到厌恶。

三毛的先生是个外国人,他得知三毛想到撒哈拉生活时便二话不说提前申请一个工作到撒哈拉沙漠里,安顿好等三毛来,三毛被荷西这种精神打动了,在沙漠里和荷西结了婚。

三毛是个热心肠的人,她十分乐于助人。她并不是医生,她却靠着自己的小药箱,给这里的妇女看一些小病,而妇女不去医院的原因竟是医生是男的,她们不愿给医生看放下面纱的自己,所以她们从不去医院看病,这可以看出大漠妇女的思想是多么愚昧。三毛初来沙漠的雄心之一就是用她的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的生活情态,为了实现这一雄心,她便坐送水车进入真正的大漠,她对大漠里的居民有说不出的喜爱。当送水车刚一停稳,她便扛着自己的相机给当地的孩子们的拍照,她的这一举动吓坏了当地的中年男人,他对三毛说“你收了他们的灵魂,他们快死了。”他们认为把照片记录下来就是把孩子们的灵魂收起来,他们追着三毛打,直到三毛把空白的胶片给他们看,他们才放心散了去。这写出了荒漠原住民对科学是多么的无知。

篇9:《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00字

《撒哈拉的故事》就像一头摄像机,记录了三毛和荷西在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各种奇特经历,从三毛与荷西历经三个月领到结婚证、白手起家一步步将小陋屋打造成美丽的罗马、在小镇阿雍当“巫医”悬壶济世开始,到为了寻找化石丈夫荷西陷入沙漠沼泽差点丧命、无意间中了毛里塔尼亚的巫术、拿到如登天梯般难的驾驶证,再到三毛和军曹、沙仑、姑卡、哑奴、沙伊达、巴西里建立友谊又亲眼见证他们各自的不幸,我看到了三毛的善良、坚强、智慧和奇特。她在艰难的沙漠环境中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适应了不久就风花雪月了起来。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她对这里的人是又爱又恨,对这个地方又陶醉又头疼。

其次,读完《撒哈拉的故事》,感觉就像跟着三毛进行了一次沙漠探险,了解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撒哈拉这片沙漠里的政治、生态、文化环境,跟着她描述的故事,有好几次被其中背后的文化吸引了去,想深入去探索,譬如《死果》里的巫术、撒哈拉威人的洗澡文化等。

有时候也会对三毛描述的故事真实性进行质疑,但是转而一想,故事来源于生活,作家只不过用了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而已,而语言本来就具有艺术性的啊,所以,享受其中就好了。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你想不想跟着三毛去探险呢?

篇10:《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最近喜欢上听书,可以闭目静听,声音在空荡的房屋回响,似乎自己孤独的生活还有个伴。

听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自己仿佛被带入书中。年幼时读此书,没有太多的印象,对于他们的爱情和自由生活也没有太大的感触。后来在书摊上看到三毛的这本书,凭着幼时模糊的记忆,觉得本书可能没多大看点,无非是成年人的爱情故事,也就没能买下它。当听到此书时且听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我沉醉了。

我喜欢三毛的性格,叛逆不失独特,热爱自由,还带有一点偏执任性。遇到荷西的她是幸福的,两个真心相爱的人,没有太多物质的束缚,真实地做着自己,有着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抛开世事的纷扰。这些是我所向往却又不可得的东西,所有觉得它弥足珍贵。

可能是我看书的代入感很强,总觉得我就是三毛,三毛就是我。读过很多的书,只有三毛的书让我有如此强烈的代入感。包括她的想法,她的叛逆,她的自由洒脱和偏执。

说起三毛,几乎所有人都会说她乐观,说她豁达,说她会生活。记得她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异乡的,在一段时间里,我也有和她当时一样的心境。心情特别差,觉得自己的世界空无一人。不过随着时间的洗涤,慢慢地学会了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听歌,习惯独自一人的时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多了一个伴侣,但他不一定就是荷西。平凡的生活需要活出自己精彩,感情需要两个人的共同经营,一心只顾自己的感受只能导致无尽的争吵。听着他们的故事,我想着虽然自己没有这样突破世俗的爱恋,但是我们也是自由恋爱到结婚。很多东西不是以前所向往的那样,内心会疑惑,但我慢慢发现,感情是双向的,不是要求对方无尽的付出,生活中的每一点都是我们感情的升华。

期望着也在努力着,在这个城市,生活工作节奏不用太快,收入不是很高,有一个小房子,有一个心爱的男人,有自己的孩子。房间可以小,但是要干净整洁。最好有个读书室,养一只猫,和猫一起在午后晒太阳。有一个小阳台,在阳台上养满花。

篇11: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在《哑奴》一文中便体现出了非洲仍存在着残忍的奴隶制度,还有三毛的邻居对这位哑奴的迫害与不尊重,但三毛却尽力去解救他们,并认识了一位善良的哑奴,他说不了话,住在简陋的地方,还要为妻子和一个孩子生活操劳,三毛尽所能给他们送吃的、穿的,他们一家对三毛感激不尽,但三毛还是很内疚,她只能给予他们一家这些。

三毛与荷西刚来到这个物质缺乏的沙漠时,他们的房子破破烂烂,经过三毛与荷西大面积整修后,简直可以说这所房子是一个艺术宫殿:到垃圾场找到废弃的汽车轮胎做的鸟巢式沙发;用玻璃和铁皮制作的风灯;用麻布缝制的彩色条纹窗帘……这些在平常人眼里看起来都是废品的东西,在三毛手中全部变为了宝贝,体现了三毛热爱生活。

三毛还随身携带着药箱在明间当起了“巫医”给人们治病,这也传播了中国人民的博爱精神,虽然知道邻居找自己借东西,实际上他们自己也有,但三毛还是很热心地借给他们,这也是值得赞扬的。

篇12:《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500字

《撒哈拉的沙漠》应该算是记叙性的散文集,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异域风情的偏远之地,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人性的交织在一起。不是亲身去过那片土地的人,简直实在无法得到更多的信息了,恰好我们的作者在西撒哈拉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给我们这些读者呈现出世界另一个角落的故事。

在内容方面,全书有十七篇散文,大体上一篇一件事情(后附十余封),这些都是从作者的视角出发的一些列诸多趣味而又离奇甚至是惊险的故事。如果可以的话,书的名字应该可以取名“撒哈拉奇遇记”。很多故事简直奇之又奇,堪比奇幻小说,那样多的戏剧性故事,叫人啧啧称奇,也许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吧(书中的诸多人物形象令人深刻)。作者把她亲身经历的故事娓娓道来,有的令人笑,有的叫人苦,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为何全部都碰巧让我们的作者遇上了呢?

说实在的,有些故事让人想忘都忘不了,无论是爱情婚姻、还是种族冲突,亦或是生活琐事,我必须承认,作者的文笔颇佳,故事情节都处理的非常到位,而且她还时不时插入一些充满哲理的段落。想必在异域环境的触动之下,作者凭借其扎实的文字功底,想写出精彩的故事都不难,最后我们读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同身受。在这里本文就不重复故事情节了,书里那些悲欢离合、风土人情,还请诸君翻看,待来时共勉。

篇13: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600字

我喜欢三毛的特立独行,她背上了行囊,毫不犹豫,开始了她那独一无二的沙漠之旅,带我们体现到了一望无际的沙漠的风土人情。她的性格是十分洒脱的。

我喜欢三毛的执着。在一个常人不敢去的地方,三毛却完成了她的。虽然条件艰苦,困难,物质缺乏,但三毛从来没有过自己的梦想,带着风尘落处的昨日故事,带着对沙漠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向往,她怀着一颗坚毅执着的心与坚定的,毅然走向了她的选择。人活着,就该有与抱负,为了梦想而,让平淡的注入爱的情愫,让爱滋润的心田。

我喜欢她的待人。三毛在《芳邻》中描绘到的邻居让我忍无可忍,借刀叉吃饭,借冰箱装骆驼,感受“飞羊落井”的滋味……三毛对他们的宽容可以消融一切,他们虽然肮脏,但在三毛眼中看来,是可爱的,三毛说:“因为有了他们,沙漠的日子才变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三毛的想法总是那么奇怪,但每一次都会成功,她从来不抱怨在撒哈拉的生活多么苦多么艰难反而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这里的生活。她的朋友们在最后都没有一个很好的结果,这时让人非常惋惜的,但三毛仍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是让人非常敬佩的。

上一篇:我的暑假周记200字下一篇:Word入门教程设置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