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概况

2024-04-20

1工程概况(精选6篇)

篇1:1工程概况

设计号:12447-1

一、工程设计概况:

本工程为地上六层,房屋总高度为19.00m。

本工程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本工程按抗震设防烈度为八度。混凝土的环境类别:地上为一层,地下为b类,厨房卫生间为a类。砖体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结构的设计使用的年限为50年。

二、地基处理及基础型式:

1.采用钢筋混凝土筏式基础,地基处理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地基。

2.地基铲探:挖至设计标高进行铲探,梅花形布点,间距1000,探深2500。

三、材料及构造要求:

1、混凝土强度等级:基础垫层为C15,基础为C30,其余构建均为C20(卫生间厨房楼板及周边圈梁为C25,)

2、砖体:±0.00m以下砖砌体采用M10水泥砂浆砌MU10粘土实心砖,±0.00 8.087mm砖砌体,采用M10混合砂浆砌筑MU10KPI型粘土空心砖,8.87mm以上砖砌体采用M7.5混合砂浆砌筑MU10KPI型粘土空心砖,梁上墙体用M5.0混合砂浆砌非承重粘土空心砖。3等厚300mm高的C20素砼翻边

一、工程概况:

1、本工程为和谐小区1#楼位于

2、本工程地上六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190..米(消防高度),室内外高差1.00米;总建筑面积5603.58㎡,其中地下755.28㎡,地上4848.3㎡,其中阳台面积267.36²,建筑物基地面积755.28²。

3、建筑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4、建筑设计的分类为四类多层住宅。

篇2:1工程概况

工程建设概况见下表

1.2 工程设计概况

1.2.1 土建工程

本工程耐火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主体为框架结构。

建筑及结构特征

建筑面积5054.4平方米 总 高 15.8m

层 数4层 外装饰 外墙面砖、石材

砌 体 普通砖、粘土空心砖、加气砼砌块 水、电讯 生活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热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消防控制、配电照明、CATV系统、电话通讯、消防系统

主要项目建筑用料及工程做法如下:

① 墙体工程:±0.000以下,用M5水泥砂浆砌筑M10普通砖,±0.000以上,用M5混合砂浆砌筑M7.5普通砖。

② 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2.2 机电工程

① 电气工程

本工程电气安装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建筑防雷及接地系统等的安装及调试,总用电负荷安装功率为120KW。

② 室外工程

本工程室外包括室外道路以及室外绿化工程。

3.2 施工组织

3.3 施工部署

3.3.1 部署的原则

① 施工部署的总方针:以确保工程目标为前提,以公司实力和建筑市场情况为基础,以工程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人、财、物的部署,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控制。

② 发挥我公司具有大批各类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以及具有大型工程总承包施工经验的优势,按总包管理模式对该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圆满实现各项施工目标。③发挥企业优势,在施工机具设备,周转材料,劳动力等方面加大投入,进而达到集中优势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最优的产品,创造出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3.3.2 施工区段的划分

本项目根据本工程特点将其划分为主结构和装饰以及室外绿化三个施工区段进行管理,分别组织成建制的劳务企业进行施工管理。

3.3.3 施工顺序

① 总的施工顺序:

结构制作和土建基础平行施工,装饰和电气施工穿插施工,室外地坪和绿化最后施工。

各施工段本着先地下,后地上;先结构后安装,先安装后装饰;在结构施工阶段以土建施工为主,安装各种预埋穿插进行;装饰施工阶段各专业工种与土建交叉作业,同步施工的原则进行施工的安排。

② 主要分部工程施工顺序

土建基础施工完毕进入结构安装阶段

水、电、空调、消防等安装预埋与主体施工同步进行。

装饰工程阶段的施工顺序为:门窗安装、室内抹灰、楼地面垫层施工,顶棚墙面涂料(从上至下)施工、镶贴地面砖、大理石(从上至下),安装工程紧密跟进。装饰阶段,施工与安装工程交叉,直至同步进行,协调各工种有条不紊在作业区内开展工作,圆满完成各项施工目标。工程主要分部分项施工方案

6.1 钢筋工程

本工程所用钢筋类型有两类,HPB235、HRB335和HRB400三种,钢筋直径从φ6~Φ25不等。所有进场钢筋除具有出厂合格证及出厂材质证明书外,还必须在监理工程师的见证下取样送检,经检验合格后才准用于施工中。钢筋的材质和力学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98)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91)

《普通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701-97)的相关要求。

6.1.1 钢筋的进场检验及取样程序

① 进场时供货商出示材质证明书,收料员会同试验员共同比照钢筋生产厂家的备案登记证和出厂合格证,并核对钢筋吊牌检验其炉号、批号与出厂合格证上的填写是否一致,核查钢筋外观质量、钢筋规格、数量,若材质书与现场核查不符合则立即退场。进场钢材材质书必须出示原件,并至少有一份材质证明书报项目部存底。存底材质书可以是复印件,但供货商必须签署原件存放地、供应本现场的规格数量、经办人并加盖供货商章;且必须有监理工程师核查合格、准许使用的证明记录。

② 进场检验合格后,试验员报请监理工程师核查并在监理工程师的见证下取样待送检;同时试验员持钢材规格、数量清单报钢筋工长,由钢筋工长完善试验委托单的内容(主要是使用部位)。

③ 试验员、钢筋工长分别根据进场材料完成各自的施工记录(钢材取样台帐、试验工日志、施工日志等)以备查。

④ 钢材现场取样试验结果出来后,试验员及时将试验单报相关方查验(监理工程师、项目总工程师、钢筋工长)。钢材必须有现场检验合格的证明后才能使用。

一般钢材主要进行强度及弯曲试验,对于一级抗震设计(主楼框架)的部位,还必须满足强制性规范中关于抗拉强度实测值、屈服强度实测值、强度标准值三者相互间关于比值的相关规定。

⑤ 试验员将材质书及现场复检报告向档案管理员移交。

6.1.2 钢筋加工及绑

材质复验及焊接试验→配料→调直→除锈→断料→对焊→弯曲成型→成品堆放

钢筋配料前由放样员放样,配料工长认真阅读图纸、标准图集、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施工方案、规范等后核对放样图,认定放样图钢筋尺寸无误后下达配料令,由配料员在现场钢筋车间内完成配料;钢筋加工后的形状、尺寸,规格、搭接、锚固等均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钢筋表面洁净无损、无油渍和铁锈、漆溃等;

钢筋调直延伸率Ф6.5、Ф8 ≤4%

钢筋断料采用钢筋切断机,断料前检查钢筋配料无误后进行断料,断料时加上弯起钢筋延长部分,钢筋弯曲调整值如下:

弯曲角度 30 45 60 90 13

5调整值 0.35d 0.5d 0.85d 2.0d 2.5d

6.1.3 钢筋连接方式

框架竖向结构及梁中≥18钢筋采用剥肋滚轧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机械连接接头按JGJ107-96标准选定A级接头,按JGJ108-96标准进行施工和验收。其它钢筋采用搭接连接,钢筋连接接头的位置应按《砼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的要求相互错开。

① 剥肋滚轧直螺纹机械连接施工

施工工艺:钢筋下料→剥肋滚轧直螺纹→螺纹质量检查→套筒连接→接头检验→钢筋绑扎

② 钢筋原材料下料加工时用台式砂轮锯进行切割,每次下料时钢筋应切割到位,断面要平整并与钢筋轴线垂直。断面不得有毛刺,否则剥肋时无法把毛刺剥掉,滚轧后在丝头端部会产生一扣的虚假螺纹,影响连接质量。

③ 钢筋丝头加工检查后应立即带上塑料保护帽,防止在搬运过程中碰伤或污染,避免吊运到施工层后无法连接或连接不到位。

④ 在施工现场应严格控制好丝头加工长度。设备出厂时一般将丝头长度控制点先调整好,到现场后用挡铁控制钢筋的初始位置,即可保证丝头加工长度。当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使螺丝松动,丝头长度控制点发生位移,影响到加工长度,应及时进行调整。

⑤ 钢筋连接时套筒外露的钢筋丝扣圈数不得超过1.5圈,最好控制在1±0.5圈范围内,既不能外露丝扣太多,也不能一点不露。如果一点丝扣不露,就不能保证钢筋端面互相顶紧贴合,对接头的变形量影响很大。

6.1.4 质量要求

① 钢材原材料必须符合相应材料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

② 钢筋加工:受力钢筋的弯钩、弯折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设计及相关图集的要求;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应符合③ 钢筋连接: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及接头位置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机械连接应有生产厂家的型式检验报告,正式大批量加工前应对各种级别的钢筋进行试生产以检验施工工艺。

④ 钢筋安装时,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钢筋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如下表:

6.2 砼工程

本工程所有砼均采用现场搅拌砼,用须经过严格审查,砼配合比设计要求砼先进行试配。本工程楼地面砼摸板采用0.8mm厚木模板。

6.2.1 砼的振捣

采用ф50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对钢筋较密的梁柱接头、墙体内采用ф30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每个浇筑点准备两台相同型号的振动棒,其中一台备用。振捣时振动棒插入新浇制砼的全部深度,持续时间约15秒,然后慢慢拔出,以防产生空隙。插入点的间隔距离不大于振动棒的振捣半径,即500㎜左右。砼振捣时振动棒不得振动模板及钢筋,分层浇注时,每个浇注层不超过500mm厚。对结构楼板、卫生间、屋面板均辅助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以确保砼振捣的密实性。

6.2.2 操作要点

本工程砼采用现场搅拌,插入式振动器振捣梁、柱、剪力墙,平板振动器振捣现浇板的方式浇筑。

所有准备工作完善后,由项目经理签发砼浇筑令,开始搅拌砼;砼的搅拌由持上岗证的机操人员操做,JDY350搅拌机搅拌;搅拌过程中严格计量工作,后台由专职质检员把关控制砼标号,黑板标明。砂石车车过秤,水泥专人投放;砼

搅拌时间严格按规范控制。

为保证砼从出罐到成形的时间短,人工手推车进行地下水平运输,我司在现场配备1台塔吊以保证垂直运输,个别塔吊不到位处由人工手推车水平运输,水平面施工砼浇筑前跑道搭设完毕。

浇筑砼时,砼自由倾落高度不大于2m;振动器操作做到“快插慢拔”,防止发生分层、离析现象;控制振捣时间,一般每点振捣时间20-30S,当砼表面不出现气泡、泛出灰浆时停止振捣;振动棒插点间隔30-40cm均匀交错插入,按次序移动,以防止漏振;砼浇筑完后,小木锤轻敲模板,检查砼浇捣密实度,杜绝蜂窝麻面及狗洞的出现;

主体砼浇筑做到“换人不停机”,采取两班人轮流连续作业;在浇

筑柱砼前柱接头处先辅垫5-10cm厚同砼相同配比砂浆;浇筑时施工缝留在跨中范围内,板留在次梁方向的1/3处;接头时也先浇一层同浇筑砼配合比相同的砂浆;现浇板砼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拖动时浇捣人员用脚踏紧;

柱施工缝的留设,梁下口10cm处设一水平施工缝,板上口处设一水平施工缝; 结构柱和梁板按二次浇筑完成,即浇筑与柱连成整体的梁板时,在浇筑完毕后停歇1-1.5天,再继续浇筑;

砼浇筑完毕12小时内用水养护,一般情况下不低于七天;

砼浇筑过程中每按规范要求取试块;

篇3:1工程概况

1 墨中两国经济社会人口和卫生状况比较

墨西哥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都是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且具有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和发展任务繁重等相似的国情,两国在卫生发展方面也面临着更多相似的挑战。

1.1 经济社会与人口状况

墨西哥国土面积197万Km2,位居拉美第三位。墨西哥有31个州和1个联邦区(墨西哥城),其州政府下设市(镇)和村两级政府。全国共有2 000余个市镇。

2004年,墨西哥人口达到1.06亿人,是拉美第二人口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31%,低于我国57%的农业人口比例。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仅首都墨西哥城就聚居了2200多万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1994-2004年,墨西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远远快于我国9‰的速度。2004年,墨西哥60岁以上人口仅为7.6%,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我国的10.8%,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

墨西哥是拉美经济大国,国内生产总值居拉美第一位。2003年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 260亿美元,在总量上相当于我国的三分之一强;人均GDP达到6 121美元,约4倍于我国的人均水平,但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墨西哥人均GDP达到9 168美元,而我国达到5 003美元(GDP未校正前),两国差距明显缩小。1990年以来,墨西哥经济增速不高,人均GDP年均增长1.4%,而中国则高达8.5%,我国经济在发展势头的强劲性方面明显优于墨西哥。

墨西哥于1810年独立,并于1824年颁布第一部宪法,形成了联邦制国体。

1.2 卫生资源与健康状况

在卫生资源方面,墨西哥每千人口拥有医生1.98人,护士0.9人,牙医0.79人,医院床位1张。从总体配置水平来讲,与我国相比,医生较多,护士接近,而床位资源较少。2003年每百万人口拥有CT1.5台,远远低于我国4台的配置水平。

在卫生筹资方面,2003年墨西哥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达到6.2%,稍高于我国4.9%的水平。墨西哥的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46.4%、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1.7%,这两项指标明显高于我国17%和4%的水平。药品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21.4%,约相当于我国的一半。由于近年来墨政府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提高。

在健康产出方面,墨西哥婴儿死亡率为20.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8‰,孕产妇死亡率为51/10万,2004年墨期望寿命为74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报告,在全球191个国家中,墨西哥卫生系统的整体绩效排第61位,但公平性较差,排第144位,整体绩效好于我国。

2 墨西哥卫生体系的发展与演进

在过去180多年历史中,墨西哥卫生体系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墨西哥卫生体系的演进和改革,是对卫生改革的目标、政策和策略不断调整和完整的过程,也是该国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变迁的结果。

2.1 初步创建阶段

1824-1942年是墨西哥现代卫生体制初步形成时期,出现了收治穷人的慈善医院、面向中产阶级的私人医院、面向普通居民的公立医院。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政府将卫生服务等社会服务作为政府的职责,但由于国家经济实力有限,只能提供有限的公共卫生的资金和服务。因此,于1917年建立了公共卫生部(Public Health Department),整合了松散的卫生服务机构,如教会医院和慈善机构,并初步建立了一些近代化的医疗机构。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公共卫生部只负责对公立和私立卫生机构的管理,工作重点是改善农民的一般卫生条件,防治传染病等。

1937年,墨西哥公众救助部(Ministry of Public Assistance)成立,与公共卫生部一起,协调不同卫生服务机构的政策,卫生工作重点是对特殊人群的保护,比如儿童、国家公务员和军人等。政府与农村的民间组织合作提供医疗服务,政府还在城市以及部分重点农村地区建立了公立医疗机构。

2.2 全面发展阶段

1943年至20世纪70年代,是墨西哥卫生体制初步建立和全面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卫生部、私人保险和医疗机构组成的复杂而彼此分割的卫生服务体系。政府整合了原公共卫生部和公众救助部的职能,成立了卫生与救济部(Ministry of Heal th and Assistance),扩大了对贫困人群的卫生服务职能,制定了全面的公共卫生政策,与州政府共同负责医疗服务的提供,对卫生机构以集中管理为特征。卫生部还成立了墨西哥儿童医院,作为第一家国立卫生研究机构,承担复杂的三级医疗服务、专科培训和科研工作。但是,这一时期医疗机构建设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贫困人群很难得到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许多家庭只能依靠自己财力,利用质量低下并缺乏管制的私人机构提供的服务。

同在1943年,墨西哥成立了社会保障部(IMSS),负责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政策与管理,主要是不同的工会和行业建立的保险计划。社会保障部的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是私人部门正式就业的职工及其家属。后又建立了石油工人医疗保险(PEMEX)、军人保险(Army,Navy)等其他强制性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石油工人、军人及其家属。社会保险基金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雇主和雇员的工薪税,分别占保费的1/3。

1959年,建立了公务员保障制度(Institute of Security and Social Services for State Workers,ISSSTE),其覆盖范围包括政府雇员及其家庭。社会保险基金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和雇员的工薪税,分别占2/3和1/3。

1960年,墨西哥政府根据《社会保障法》进行了一些扩大社会医疗保险收益面的尝试,希望将临时工和农村的工人也纳入医疗保险体制内,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社会医疗保险的扩面工作陷于停滞。

2.3 局部调整阶段

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末,是墨西哥卫生服务体系局部调整阶段。墨西哥政府针对卫生体系在筹资公平性方面逐步暴露出严重的缺陷,将初级卫生保健扩大到缺医少药的农村地区和城市贫困人群,针对具体问题推进了一些改革方案,但成效不明显。

20世纪70年代,各州利用IMSS等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对穷人的社会保护,给农村居民和非正规部门的从业人员提供部分社会保证待遇,使贫困人群可以利用卫生部门以外的资源获得医疗服务,即由社会保险部门实施的医疗救助项目(IMSS-CO-PLAMAR,后来称为IMSS-SOLIDARIDADE和OPORTU-NIDADES)。该项目由IMSS农村事务部负责协调管理,由政府和IMSS签订协议,利用IMSS的医疗机构为城乡贫困人口提供医疗服务,经费由联邦政府拨付,覆盖了1400万人口。

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政府为了扩大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提高整个卫生体系的服务质量,建立了更加统一的全国卫生改革的政策框架,协调社会医疗保险部门与卫生部门所属服务提供者间的关系,墨西哥政府第一次试图将卫生服务提供的责任转移到州政府。于是,在1984-1988年出现了第一波“权力下放”改革,联邦政府的医疗救助项目和医疗服务均由州政府直接负责提供。但只将一部分职能下放给州政府,而不是卫生行政管理权限的全面下放,而且,只有经济发达的14个州进行了这项改革。总统同时也成立了一个自任主席的“健康内阁”,支持在不同部门间达成改革共识。

1983年,墨西哥还通过“宪法修正案”和“卫生基本法”,赋予每个人获得健康保护的基本权利。“公共卫生与救助部”更名为“卫生部”。1986年,墨西哥成立了全国健康委员会(National Health Council)主要职责是协调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卫生政策。但是,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联邦财力陷入历史最低点,加上利益集团的压力,使卫生改革再次陷入停滞。

20世纪90年代,墨西哥又重新启动了第二波权利下放改革,剩余的18个州参加改革行动,完成了权利下放改革计划,将更多的卫生管理职能和责任以及相应的筹资责任下放给州政府,以进一步强化州政府卫生服务体系(State Health Services,SHS)。卫生部制定了“1995-2000年卫生改革计划”,将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几项改革放在重要位置,提出了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特别项目“保险扩大计划(Coverage Extension Programme,PAC)”,同时,在1990年早期开展了针对贫困人口的减贫项目,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就是原来成为Solidaridad,后来改为Progreas和Oportunidades的救济项目)。但是,截止到2000年,在墨西哥1亿人口中,大约52%没有医疗保险。

由于墨西哥不同的医疗保险计划都有一套独立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独立的管理机构和组织以及独立的医疗服务机构,形成复杂的管理系统,增加了不同部门之间政策的协调难度,影响了墨西哥卫生改革的总体绩效。

2.4 整体改革阶段

2000年以后,墨西哥进行了结构性和制度性卫生改革,即在医疗保障、服务提供和管理体制方面整体推进,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健康保险的全民覆盖,保护全体居民免受疾病风险的威胁。改革推进的策略是先从没有医疗保险的人群入手,针对收入最低的脆弱人群建立新的保险项目,而不急于对现有的社会保险IMSS和ISSSTE等进行改革,使改革容易起步和实施。卫生部制定了“2001-2006年全国卫生规划”,提出了全面卫生改革的思路,其中以建立“社会健康保障制度”为整体方案,以建立“大众健康保险(Public Health Insurance,PHI)”作为改革的突破口,逐步实现健康保障制度全面覆盖的目标。2003年4月,通过《社会健康保障制度(System of Social Protection in Health,SSPH)》法案,于2004年1月1日生效,其目的是到2010年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

根据SSPH方案设计,墨西哥不仅将健康保险覆盖全国居民,而且将对纵向分割的卫生管理、筹资和服务功能进行改革和整合。但是,由于整合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更多的时间完成,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实质进展。

在着手进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同时,新一届墨西哥政府对药品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进出口检验检疫等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的监管机构和监管工作进行了整合,成立了卫生部领导的“健康保护与监督局”,对其组织结构、目标和功能进行了全面调整,改变了过去仅仅加强卫生过程监管职能的传统,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威胁人民健康的危险因素的预防上。同时,对原来分散在联邦政府不同的部门的监管职能进行了整合,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卫生执法”,降低了协调成本,提高了执法效率。

健康保护与监督局的职能大幅度扩展,形成了9大项目、涵盖248个行业的健康危险因素的保护与监督工作,包括传统的药品监督局的审批工作,如医疗器械、药品、血液制品、组织、器官移植监管;工业产品的毒性、危险性审查,如农药、化肥、化学制品和基本化学品;各种民用产品的卫生,如食品、烟草、饮料、化妆品、生物制品等监督审查;职业卫生,如职业危害暴露检测和预防;环境卫生:如水、土壤和空气和污染检测。

3 卫生体系面临的挑战与改革的动因

墨西哥政府推行面向全体未参保人群的“社会健康保障制度”,背后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

3.1 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自1982年开始,墨西哥改变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实行了以自由化、全球化、市场化、私有化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该政策导致的经济社会后果对卫生体系造成了很大冲击。第一,面对失业人口和不正规就业人口规模大幅度增加的现实,以正规就业为基础的社会医疗保险体制,难以为全民提供相应的健康保障;相反,由于正规就业人口通过其政治影响力占据了大量的公共卫生支出,使其他人群的卫生保障状况恶化。第二,经济增长缓慢和经济危机不断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收入下降,不得不削减公共支出,减少包括卫生在内的公共服务提供。例如,1982年公共卫生支出占政府支出的6.2%,到1988年则下降到2.5%。这种状况,严重削弱了卫生系统为贫困人口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第三,由于贫困的加剧,未被正规社会保障覆盖的人群的支付能力下降,卫生服务的可得性随之下降,陷入贫困与疾病相互加强的恶性循环。

因此,尽管在1983年,执政的制度革命党已经意识到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可能产生的弊端,修改了宪法,提出享有卫生保障是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利,并据此制定了《卫生基本法》,提出要将卫生保障扩展到全民,解决卫生保障的不公平问题。但是,在上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这一政治承诺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3.2 以正规就业为基础的卫生保障体制造成体系和社会的割裂

自1929年开始执政的革命制度党政府,依赖高度组织化的正规就业人员的支持以维持统治地位,陆续建成面向正规部门的IMSS,ISSSTE、PEMEX等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正规就业的人群及其家属加入保险时有政府财政的大量补贴,健康保障也没有范围限制,得到服务时几乎免费。获得医疗保障事实上成了这个人群的特权。

墨西哥社会医疗保险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是,建立了直接隶属于本部门的医疗服务机构,并且只服务于特定的参保人群。也就是说,墨西哥的IMSS和ISSSTE不仅负责被保障人群的医疗保险筹资,还负责卫生服务提供及其管理,因此,形成了纵向整合的、以特定职业人群为目标的医疗保障和服务提供体系,造成了墨西哥卫生体系的割裂。

没有纳入上述医疗保险制度的“剩余人群”主要是脆弱人群,包括在其他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人口,如城市的个体户、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失业者和农民。他们虽然理论上可通过卫生部举办的公立医疗服务系统获得免费医疗服务,但是,应该享有哪些服务却没有明确界定。而且,由于公立医院所需资金主要来自联邦政府,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卫生服务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患者就医必须排队等待,还要自己付费。在患者不满意公立诊所和医院服务质量时,不得已必须自己花钱利用私立医疗机构的服务,因此,没有医疗保险人群获得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权利事实上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结果是医疗保险覆盖人群不仅获得了政府的保险补贴,还通过利用更多的卫生服务获得了更多补贴,形成所谓“双重保障”。保险覆盖范围外的人群由于利用公立医院提供的服务少,事实上很少获得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补贴的好处,成为“没有保障”的人群,造成了墨西哥“有保障人群”和没有保障人群”的社会割裂。

3.3 权力下放导致地区健康差距扩大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为了改变原来高度中央化、官僚化的政策决策和执行机制,使服务提供者能够灵活对地区和患者和需求作出灵活反应,同时为了缓解联邦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地方增加卫生投入的积极性,改善资源的配置,墨西哥卫生部先后实行两轮权力下放,把提供卫生服务(主要是初级保健诊所和二级综合医院,第三层的专科服务继续由联邦卫生部负责提供)的功能和责任下放给州政府,由各州卫生部组建各自的卫生服务署向没有社会保障的人群提供卫生服务。在那些富裕和管理能力高的州,权力下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其他州则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出现了卫生投入和服务下降的情况。各州之间在卫生投入和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方面差距扩大。部分富裕的州,卫生支出超过政府预算的20%;而在部分贫穷的州,州政府的卫生支出不足其政府预算的5%。最富裕的市区婴儿死亡率仅为9‰,最贫困的地区高达103‰;贫困地区的婴儿死亡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8%,而期望寿命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岁,低于墨西哥城10岁。贫困妇女的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达40%,而全国平均水平为26%。在Guerrero州的贫困社区孕产妇死亡率高达283/10万,而全国平均水平为51/10万。

尽管在1986年成立了国家卫生理事会(由联邦卫生部部长主持,各州卫生部部长参加)负责协调联邦与州以及州之间的政策制定,但是卫生政策协调还是变得困难了。

3.4 卫生投入不足以及筹资不公平

由于以上的各种原因,导致了墨西哥的卫生投入不足和卫生筹资不公平的状况。卫生投入不足的主要表现是墨西哥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以及人均卫生费用、卫生资源的人口比率远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处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拉美国家。例如,在2003年墨西哥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仅为6.2%,远低于OECD国家8.6%的平均水平;人均卫生费用583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调整),远低于OECD国家平均2 307美元;2003年,墨西哥每千人口的执业医生、护士和急诊医院床位数分别只有1.5、2.1和1,分别相当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1/2、1/4、和1/4。

卫生筹资及资金分配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公共支出在社会保障覆盖和非覆盖人群之间的分配差异很大,占全国人口约50%的没有保障人口获得公共支出只有33%;而占全国人口47%的享有社会保障的人群占有公共支出的66%。在改革前的2002年,正规就业的社会保障机构服务的人口每个家庭从联邦政府获得平均约2076墨西哥比索的补助;而卫生部服务的人口平均每个家庭仅获得922墨西哥比索。2002年,社会保障组织获得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66%,而卫生部系统仅获得34%左右。(2)联邦政府对各州的财政补助差异很大,按人头计算,补助最高的州相当于最低州的5倍。(3)各州政府的人均公共卫生支出差异更大,达到89~100:1。(4)超过50%的家庭没有健康保险,缺乏财务保护;而且收入越低的人群,享有医疗保险的比例越低。收入最高的20%人口中的60%有保险而最低的20%人口中仅有10%有保险。(5)卫生总费用中,公共支出只占46%(OECD国家平均是72%),私人保险占2%,私人自费则占到52%。(6)每年有2~3百万家庭面临灾难性卫生支出(超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30%)或因病致贫,其中没有保险的人群占到85%。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把墨西哥的卫生筹资公平性排到了第144位。这一排序在墨西哥内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成为推动墨西哥改革卫生保障体制的重要外部力量。

3.5 2000年墨西哥的政府更迭促成了改革

在2000年7月大选中,连续执政长达71年的墨西哥制度革命党丧失了执政地位。国家行动党的福克斯以明显优势当选为新一届总统。福克斯当选总统后,一方面继续坚持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强调要公平分配收入、扶贫和关注人的发展,走“第三条道路”。卫生领域作为人类发展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和扶贫的重要策略,列入新上台的国家行动党的重要议事议程。2001年,在充分研究并吸收超过22000件公民的建议书的基础上,刚刚上任半年多的福克斯政府制定了《国家卫生规划2001~2006—墨西哥卫生民主化:迈向全民覆盖的卫生体系》。该规划强调了卫生民主化对于墨西哥政治和社会转型的不可或缺的意义。所谓的卫生民主化,核心是把卫生保障当作一项公民的社会权利,而不是一种商品、一种恩赐或特权,国家有责任创造条件,确保全体公民不论其支付能力和居住地点都能获得必需的卫生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该规划指出墨西哥卫生体系面临公平、质量和财务保护三大挑战,提出了包括确保公平筹资在内的五大发展目标。作为促进公平筹资、向没有社会保障的人口提供财务保护的基本策略,该规划提出要建立卫生社会保障制度(SSPH),主要是大众健康保险制度(Popular Health insurance/PHI)的计划。

参考文献

[1]Gonzalez-Blocka.Miguel,Sandifonfb.Peter,Ruizc.Jose' Arturo,Rovirad Joan.Beyond health gain:the range of health system benefits expressed by social groups in Mexico and Central America[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1,52:1537-1550.

[2]Gakidou.E mmanuela,Lozano.Rafael,Gonzalex-pier.Eduardo,etc. Assessing the eff ect of the 2001-06 Mexican healthe reform:an interim report card[J].Lancet,2006,368:1920-1935.

[3]Lozano.Rafael,Soliz.Patricia,Gakidou.Emmanuela,etc.Beenchmarking of performanfce of Mexican states with effectve coverage [J].Lancet,2006,368:1729-1741.

[4]Frenk Julio.Bridging the divide:global lessons from evidence-based health policy in Mexico[J].Lacet,2006,368:954-961.

[5]Marie Knaul.Felicia,etc.Evidence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system: policy reform to remedy catastrophic and impoverishing health spending in Mexico[J].Lancet,2006,368:1828-1841.

[6]Fernk Julio.Evidence-based policy:Three Generations of Rrform in Mexico[J].Lancet,2003,362:1667-71.

篇4:1工程概况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各国经济刺激政策效果的显现,世界经济出现回暖迹象,相关国际机构逐步调高2010年经济增长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1月底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9%,世界贸易将增长5.8%,其中中国经济将增长10%。2010年4月,IMF进一步将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4.25%,其中:发达经济体表现依然乏力,预计将增长2.3%;亚洲经济体处于领先地位,预计2010年和2011年将分别增长6.3%和6.5%;中国经济继续维持10%的增长预期,印度经济预计将增长8.8%。

从国内来看,2010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发展。2010年第1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1.9%,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见图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 7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 3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我国经贸发展的外需环境也有所改善,外贸进出口出现恢复性快速增长(见图2)。2010年第1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28.8%,但单月出口额尚未恢复到2008年的最好水平;进口自2009年2月以来一直保持强劲反弹态势,2010年第1季度实现进口额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64.6%,3月进口额已超过2008年的最好水平,并出现7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22010年第1季度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回顾

2.1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实现预期增长目标

在经贸形势回暖的推动下,2010年第1季度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1%。原预计2010年1—2月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增长20%以上(其中内贸航线吞吐量增长35%以上),3月增长率降至15%[1];实际2010年1—2月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同比增长25%,其中,内贸航线吞吐量达到601万TEU,同比增长约40%,是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年3月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万TEU,同比增长13.5%,增长率较前2个月明显回落,主要原因是2009年前2个月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大幅下降。从总体上看,2010年第1季度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预测结果一致。

2.2各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差异明显

2010年国内外经贸形势的好转带动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迅速增长,但各港表现存在明显差异。

(1)2010年第1季度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43万TEU,受宁波—舟山港和连云港港分流外贸航线箱量的影响,同比仅增长14.6%,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预期水平。此外,上海港与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差距达到49万TEU,较2009年第1季度扩大9万TEU,原先对上海港将超越新加坡港的预期目前看来过于乐观。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深圳港和广州港分别依托外贸航线和内贸航线,2010年第1季度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26.7%和28.2%,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2010年第1季度宁波—舟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76万TEU,增长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其中:外贸航线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贸航线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北方港口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2009年整体保持小幅增长。2010年第1季度,大连港、天津港和青岛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18.4%,12.6%和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青岛港外贸航线和内贸航线双双低增长,集装箱吞吐量仅273万TEU,是我国前10位集装箱港口中唯一以个位数增长的港口。

(5)厦门港得益于内贸航线的快速增长,第1季度集装箱吞吐量增长25.4%。

(6)连云港港和营口港分别依托外贸航线和内贸航线的快速增长,第1季度分别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2万TEU和82万TEU,同比均增长60%以上,表现格外突出。

2.3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总体上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最高水平为日均36.6万TEU。随着国内经济增长以及外贸步出低谷,自2009年9月以来,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逐步回升,2010年1月日均吞吐量达到37.1万TEU①,总体上已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从结构上看,内贸箱增长是推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回升的主要因素。历史上,我国港口内贸箱吞吐量的最高水平为日均10万TEU。在国家拉动内需、扩大投资等政策的影响下,内贸箱吞吐量迅速恢复,自2009年5月以来,已连续突破日均10万TEU的水平,2010年1月更是达到日均11.3万TEU的历史最高水平。受国际贸易形势的影响,外贸箱吞吐量尚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9月,我国港口外贸箱吞吐量曾达到日均24.2万TEU。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外贸箱吞吐量最低曾降至日均16.4万TEU,目前徘徊在日均22万TEU的水平,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

32010年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展望

影响2010年经贸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例如:全球股市再次大幅下挫、希腊陷入债务危机、国内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等。尽管如此,基于2010年第1季度我国GDP和外贸进出口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相关国际机构对世界经济的乐观预计,本文将我国GDP和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预期分别调高至9.5%和25%,并相应调高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预期。

(1)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有望增长15%。在第1季度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实现预期增长的基础上,考虑到经贸发展的良好态势,将2010年4—12月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率调高5个百分点,其中:4月由15%调高至20%,5月由8%调高至12%,6月调高至15%。我国港口日均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见图3。

(2)调高外贸箱吞吐量增长率。良好的外贸进出口发展态势将推动外贸航线的运输需求快速增长,因此,将我国港口外贸箱吞吐量的增长率由原先预计的6%上调至14%。预计2010年6月我国港口外贸箱日均吞吐量将创新高,8月外贸箱吞吐量将创月度新高,这标志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贸箱运输需求的影响逐步消除。

参考文献:

[1] 贾大山. 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J]. 集装箱化,2010,21(2):13-17.

篇5:1工程概况

达到合同要求。

(一)基本做法 在学习兄弟工程监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确立了自己进行工程监理的基本做法:

1、统一思想、理顺关系、确立统一的管理与监理体制。

2、建立监理组织机构。

3、监理组内部建立岗位责任制,并建立了例会和月度报告制度。

(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的体系为:(1)承包人自检;(2)监理人员抽验;(3)监理公司检查组定期组织检查。质量控制是从原材料的质量抓起,对每道施工工序严密把关,监理人员旁站监督,使工程质量较以往有显著提高。从历次质量检查的情况来看,质量呈逐步提高,没有发现不合格的计量工程。当然,各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情况是不平衡的,但只要发现有不合格工程,就坚决推倒重来,从而保证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篇6:1.1中国卫浴行业概况

一、中国卫浴陶瓷行业的发展前景-机遇与挑战

1.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陶瓷卫浴行业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卫浴产品生产与销售国,卫浴洁具占世界总量的30%。全国洁具总产量约1.7亿件,其中潮州近5000万件,佛山产区2000多万件,唐山卫浴约2000万件,长葛近4000万件。尽管在主要发达国家,卫浴陶瓷行业已经成为夕阳产业,但在中国,未来数十年内,这一行业都会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一是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未来2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70%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将会有上千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新增住房将会成为卫浴市场稳定的增长点。

二是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按照国家计划,未来5年建设的保障房将会达到3500万套,此后也将保持较高比例增长。

三是新农村建设。目前,多数农村地区尚未普及卫浴设备,而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农村市场庞大的需求会得到逐步释放。

四是老城区改造。在一些大中城市,老城区改造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其中,更换老旧卫浴设备也是一个巨大需求。

2.严峻挑战

一直以来,陶瓷卫浴的原料构成和生产工艺决定了它必然要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与能源,陶瓷卫浴产业也必然无法回避原料、能源、环保这三大问题,而此前三十年建筑陶瓷卫浴产业的粗放式发展,更让这三大问题成为陶瓷卫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阻碍。

2011年我国的陶瓷卫浴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CPI一路攀升、各类物价持续上扬、人民币升值,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政策,央行加息等。受原材料、燃料大幅涨价,运输费用提价以及劳动力工资等费用增加的影响,某些企业综合成本上升了15%以上。

3.产业格局的变化趋势

最近二十年来,我国卫生陶瓷企业的发展建设主要有这样三条途径:一是原有陶瓷制造企业扩展到生产卫生陶瓷如东鹏陶瓷、新中源陶瓷、新明珠陶瓷 等,这种扩张主要是看重建筑陶瓷与卫生陶瓷相类似的终端渠道;

二是从休闲卫浴发展到卫生陶瓷生产,由于休闲卫浴生产制造门槛较低、对资金、技术、规模等的要求都比较低,当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后,必然向卫生陶瓷方向扩张,代表企业阿波罗、浪鲸等;

三是水暖五金配件(卫生陶瓷上游配件)的生产企业向卫生陶瓷领域扩展,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有福建的路达、九牧、申鹭达等。

随着后两种模式的发展扩张加快,卫生陶瓷的产业格局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估计在未来几年,卫生陶瓷产业三分天下的局面将逐步过渡到五分地盘:佛山、唐山(丰南)、河南长葛、潮州、福建。

二、中国主要陶瓷产区及企业

1.佛山

佛山卫浴产业的“萌芽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领军企业为佛陶集团属下的钻石公司和上华建陶。主要有“彩洲”、“钻石”、“乐华”等近十个品牌。90年代后期,从这两家企业中,先后分化出若干家卫浴企业。具有很强的家族化痕迹。如箭牌、法恩莎、安华、美加华和唯可陶就属于同一家族。除此之外,金牌、吉美、奥斯曼和英皇、卫欧、高帝都分属于不同家族。

除这些民营企业外,国际品牌如科勒、乐家等都在佛山建有生产基地。佛山周边具有卫生陶瓷原材料(黑泥、粘土等)的优势。强大的建筑陶瓷集群又形成了人才的优势。作为区域品牌的“佛山陶瓷”的产地效应等吸引生产企业落户于此。

佛山的卫浴企业主要聚集在三水、南海、高明等地。三水是佛山的主要卫浴基地之一,主要企业有浪鲸、科勒等。南海是佛山中小卫浴企业的集中地。以生产浴室柜为主,企业生产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的居多。益高等卫浴企业也是坐落在这里。而高明区是近年来兴起的卫浴基地之一。有法恩莎、安华、英皇、华美嘉、欧波朗等企业。

佛山作为卫浴产品采购中心的地位也在本世纪初就确立。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佛山卫浴企业的采购半径在30—80公里左右,无论是采购成本,还是物流时间成本,都远远领先于其它产区。其中,南海是全国重要的铝型材生产基地,中山的玻璃加工具有领先水平,而顺德、南海的五金加工水平全国领先。佛山休闲卫浴关键材料的采购几乎全部集中在1小时车程之内。

2.唐山(丰南)

唐山是中国卫生陶瓷工业的摇篮。1914年唐山启新洋灰公司陶瓷车间开启了中国现代卫生陶瓷制品的先河。1924年,启新瓷厂在借鉴外国生产卫生陶瓷经验的基础上,使用部分国产原料,利用煤烧倒焰窑,生产出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为中国带来了马桶革命。这为后来唐山成为中国卫生陶瓷工业的发源地和摇篮奠定了坚实基础。1982年唐山建筑陶瓷厂的前进牌洗面器荣获国家质量银奖,1987年唐陶牌成为第一块卫生陶瓷名牌。

唐山卫生陶瓷主要集中在丰南地区,丰南卫生陶瓷以惠达为龙头,主要厂家有梦牌、丰华、北方瓷都(唐山国有),总产量在1300万件左右,其中惠达900万件,梦牌250万件,丰华和新投产的北方瓷都各为60万件。

在唐山的卫浴企业中,惠达无论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综合配套能力及品牌力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但除惠达之外的其他企业,主要以贴牌(OEM)生产为主,对外依存度过大。此外,还存在原料面临枯竭、劳动力短缺等挑战。

对于唐山(丰南)来说,如何发挥惠达龙头企业的优势,有效进行产业整合,打造北方地区乃至全国最大卫浴生产基地,将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课题。

3.潮州

2000年前后,潮州开始由日用、工艺瓷向卫生瓷演变,是产业的原始积累期。2002年潮州卫生陶瓷崛起,几乎是家家户户开陶瓷厂,以家庭作坊为主体。目前有执照的企业就有1000多家。其中,较具规模的企业将近600家,年产量接近4000多万件。潮州卫浴生产总量占据全国卫浴行业总量的一半左右。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潮州卫生陶瓷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多数企业处在“作坊式、家族式、夫妻店、父子兵”的初级阶段,经营管理模式亟待升级。(2)以0EM生产及外销为主,赚取的是微薄的利润。容易受制于国外市场需求和汇率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潮州卫浴企业有超过三分之一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3)区域品牌弱,导致产品的议价能力低,同样档次的产品,售价和出厂价比佛山同类产品要低很多。(4)缺乏龙头企业,除恒洁外,较少全国知名品牌,目前还没有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潮州卫浴企业也开始大力实施由“外向型”向“内向型”的转变,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以恒洁卫浴、梦佳卫浴、东姿卫浴为代表的潮州卫浴开始从中低端市场迈向高端市场,或进入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大卖场建专卖店,或独立建专卖店。这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潮州陶瓷区域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的提高。

4.福建

福建拥有南安、厦门、漳州、泉州、福州等卫浴生产基地。其中,南安与厦门生产规模最大。厦门拥有水暖、卫浴制造及相关配套企业近100家,以品牌企业路达、建霖、松霖为代表的水暖卫浴生产企业及以威迪亚、瑞尔特等公司为代表的卫浴配件生产企业占据中国卫浴行业大量出口份额。

南安以中宇卫浴、辉煌水暖、申鹭达卫浴、九牧洁具等为代表的内销企业,品牌数量占据了目前中国市场上的相当比例,也成为了目前中国卫浴产业基地中发展速度最快、增长潜力最大的产业基地。目前已有600多家水暖企业,年产值超过70亿元,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水暖卫浴产品从单一产品延伸到全产品链是一个大趋势。南安水暖卫浴企业也由过去单一做水龙头,延展到卫生陶瓷、淋浴房、橱柜等,在市场上实现一体化产品布局。近年来,南安龙头五金水暖企业如九牧、辉煌、申鹭达、中宇等纷纷涉足卫生陶瓷、淋浴房产品生产,企业产品线更为丰富和齐全。

南安水暖卫浴企业在专业卫浴品牌服务机构的协助下,通过“明星+广告+营销年会”的模式,极大地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以中宇、辉煌、申鹭达、九牧等为代表的一线品牌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声名远播。以特瓷、宏浪、乐谷、龙尔、TOCC、恒通、奥美期、申旺、爱浪、申雷达等为代表的二线品牌发展势头强劲,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新兴品牌正在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辉煌水暖于2010年正式推出了新品牌——欧联卫浴。欧联卫浴将在中国市场上直接面对国际卫浴巨头科勒卫浴。2010年,“九牧”洁具提出了6年达到销售过百亿的市场目标。在南安本土,中宇、九牧、辉煌、申鹭达4大中国名牌带动了当地600多家制造企业和全国一千多家配套企业的发展,如今,南安本土水暖卫浴企业,产品已经完善到厨卫一体化,区域品牌影响力大幅度增长。

5.河南长葛

河南长葛的卫浴产业起步于1974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原最大的卫生洁具产区。长葛现有卫生陶瓷生产企业74家,生产线96条,年产卫生洁具4500万件,国内逾三成的卫生陶瓷产品都来自长葛。

长期以来,长葛卫生陶瓷产品一直在低档徘徊。“工程瓷”这一特殊的产品种类和名称,也几乎成为长葛陶瓷的代名词。由于很多住宅在购房合同的约定,在交房时必须安装卫生洁具。这时,很多地产商便采用低档次的长葛陶瓷。但这些房屋在交到用户手中后,所安装的洁具产品全部被砸毁拆除,住户重新安装卫生洁具。砸毁后的洁具成了“垃圾”,“工程瓷”或“垃圾瓷”的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

2006年之后,当地政府意识到了水暖卫浴行业在30年间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也遇到了严重的价格恶战、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低等问题,开始采取措施,推动产业提升。经过几年的努力,长葛陶瓷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但长久以来,长葛水暖卫浴在众多经销商眼里都是低端的代名词,正因如此,各大品牌几乎都将注册地放在了佛山、上海等地。目前长葛74家企业中,尽管已有厂家把注册地迁回到了当地,仍有40多家企业在外地注册。由此看来,长葛的发展之路还非常漫长和艰难。

三、卫浴陶瓷销售渠道的变迁

中国卫浴行业的市场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行业销售渠道发展史来看,先后经历了厂家直销、产品批发、区域经销、品牌代理、分公司制、合资经营等发展阶段。从目前来看,卫浴陶瓷市场大概可以分为四种营销模式:一是传统的区域经销商代理制;二是专卖店零售制;三是超市销售;四是工程代理。近两年,一些大中型陶瓷企业也开始谋求从小区、家装、互联网、分公司直营等方面创新。

近年来,百安居、HOMEDEPT、东方家园、家福特、华美乐、好美家等建材超市对其他建材流通渠道造成很大的冲击。但由于建材超市集中的品牌有限,再加上超市的操作模式无法满足工程客户的要求,建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超市难以扮演主角的角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将出现多种渠道模式共存的现实。

目前,区域授权总代理、总经销制仍然是卫浴陶瓷企业最主要的营销方式。其中,大部分知名品牌的卫浴陶瓷企业都是采用经销制渠道来建设自身的网络。经销商有着独立的经营机构,打款从厂家进货、获得经营利润、多品种经营、经营活动过程很少受厂家的限制等特征。经销制之所以广受企业的欢迎,是因为经销制比较灵活,有利于企业在开拓网点的过程中节省巨大的成本。生产企业只需专注产品的生产和品牌建设就可以了,而市场的推广和终端的销售等繁重的工作就全权交给经销商去做。

采用分公司制的以外资品牌为多。这种方式能让企业更直接和全面地管理商家,同时也能储备库存,进一步提高供货的速度,帮助商家开拓市场。目前分公司制已在广东陶瓷企业中蔓延,一些企业希望能通过分公司的渠道模式重点去培育市场。原因是目前陶瓷市场的开拓已经不再是一味地追求网点数量多少,企业更学会了追求终端市场商家的健康发展,因此,分公司的渠道模式正好适应企业对终端质量的要求。

在卫浴陶瓷的终端销售中,专卖店是最重要的一种渠道。近年来,陶瓷行业开始进入大店时代。动则上千平方米,单装修投入少则上百万,多则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元。店越建越大,装修越来越豪华,甚至刮起奢靡之风,投入日益剧增,众多本不想卷入其中的品牌和商家也是无奈跟进。

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三四级市场还处于空白状态。事实上,农村市场陶瓷消费已经成为陶瓷行业最大的增长空间,如何覆盖和强化四级市场的终端渠道,是很多卫浴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

随着住宅产业化的推进,精装房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大客户渠道、工程渠道重要性的上升。在主要大中城市,工程比例往往占卫浴销售的三成以上。而对于部分品牌,则可能占一半以上,为此,主要卫浴企业纷纷成立大客户部和工程部,强化开拓这一销售渠道。

上一篇:综合市场可行性报告下一篇:侄儿送给生病的姑姑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