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雄

2024-05-19

我的英雄(通用9篇)

篇1:我的英雄

我的英雄观

——读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播火记》

“大时代,小人物,真英雄”

假如生命是一块铁,那么英雄会跳入最炽热的火海中,将自己锻炼成最具锋芒的剑;假如生命是一面旗,那么英雄会站在呼号的北风中,让自己痛快而自由地舒展;假如生命是一块礁石,那么英雄会挺立在海岸,祈求咆哮的巨浪将他割得棱角分明而又峭拔无比。因此,我觉得,英雄,不能终生碌碌无为、一心为己、懦弱胆怯,而应勇往直前。英雄,都拥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和一份高远的志向。

梁斌的《播火记》作为“十七年文学”中特别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一出版,即博得广泛的赞誉。小说以朱老忠、严志和等人同冯老兰一家两代的斗争历史为主线,描绘了锁井镇上的农民在以贾湘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生活与斗争。然而在耀眼的朱老忠英雄形象下,并没有掩盖看似小人物但却是真英雄—张嘉庆,虽然只在仅仅几章中提及到他,但在“高蠡暴动”中的作用却是无人能够替代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道路的选择体现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张嘉庆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中,“他家十亩园子百顷地,住的是青堂瓦舍,穿的是绫罗锻匹”生活美满、滋润,实属当时的“富二代”,而他并不是选择庸庸碌碌的享受生活,却选择的是走上革命的道路,国难当头,他明确自己肩上的担子,跟随共产党,带领农民争取赢得革命的最终胜利,让人们都过上美好、幸福、太平的日子,他的志向在与“众乐乐”而非“独乐乐”。

英雄是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如此单纯怎不叫人疼爱? 在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并行交叉且日益尖锐的情况下,“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张飞—张嘉庆登场了。在“二师**”中受伤后,他就一直在李豹家养伤,在朱老忠的分配下,二贵带着重要的任务来找他,在得知贾湘农派他去白洋淀团结改造一股武装力量,他欣然接受,既感新鲜,又知其沉重;然而让他兴奋的是,二贵带来了他日益盼望着的家伙—枪,“张嘉庆立时放下碗筷,跳起来捺住二贵的腰,把枪抽出来,举过头顶,大笑一声说:‘哈哈!张飞把伤养好了,枪也来了。’手里有了枪,病也没有了。他见了枪,饭也忘了吃,扳得机头咯咯地响,伸出胳膊就要响枪”放、捺、抽、笑等一系列动词,形象生动真切的描绘出当时张嘉庆的心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此时的张嘉庆如孩子般单纯与可爱,使我们对他充满怜爱与希望。

两次神奇,尽显英雄本色;英雄精神、英雄骨气、英雄傲气,让人肃然起敬。

去朱老虎家途中,我们领略到了张嘉庆的第一次神奇—在遇到一个彪形大汉向他索要钱财时,他的冷静、智慧与勇猛不得不让人为之敬仰,他借口说身上没带钱,让大汉留下地址,缺多少给寄去,却被黑大汉断然拒绝。于是他引开大汉注意力,掏出手枪,吓跑了他,张嘉庆并没有撂倒,因为他知道像这行的人也不是好过的,如此宽阔的胸襟不正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引领着、激励着人们向前奋进,用自己的点滴行动照亮他人,不正是英雄所为吗?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应属张嘉庆的枪法,在跟随李霜泗来到府上后,第二次神奇又上演了—看见李霜泗女儿在练习打枪,认为她得打法并不“科学”,于是自己亲自试了一把,结果让所有人为之惊叹,百发百中,简直就是个神枪手。抽、举、动等,极力表现出他技艺之高超,手法之成熟;他不仅站着打得准,而且当他们在点将台上比试时,张嘉庆所展现的依然是如此般的潇洒,“只听得前面马铃叮咚乱响,蓦地天上飞过一只水鸟,张嘉庆‘砰’的一枪,打下那只鸟儿,扑啦啦落在苇坨上”。正因如此,李霜泗看到他的能力和真诚后,内心发生了细微的转变,开始怀疑冯贵堂一伙人,加之,老山头的到来,以及赤裸裸的表达出想法和威胁,更使李霜泗对他们深恶痛绝,情感上更倾向于共产党,直到后来他彻底打消与张福奎为伍,而接受共产党,这一系列事情的发展,张嘉庆功不可没,最后李霜泗带着芝儿去刺杀张福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给予敌方重大的打击,革命斗争渐渐变得开朗起来。真诚待人、美好心灵、健全人格,亦是英雄赠予我们的精神支柱。

英雄的伟大在于他们拥有理想,并为之不懈的追求。张嘉庆心知李霜泗这支队伍对于革命战争的重要性,因此,在劝谏他加入共产党的方法、手段上亦为人所称道。在李霜泗的脑海里,所谓的共产主义就是“杀富济贫,扶危救困,有钱大家花,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所有世界上的人,大家都享福,都自由,谁也管不着谁,一律平等”,借此机会,张嘉庆向他宣传“只有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广大人民才能有了真正自由,有了解放”的思想,虽然这次宣传没有显著地成效,但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思想与李霜泗原先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他会重新审视共产党,也为最终接受奠定基础、做好铺垫。随即,张嘉庆采用了迂回战术,转移目标,通过芝儿了解了她的家人,所谓“知己知彼”才是取胜的关键,在向芝儿透露自己的心声后,张嘉庆说:“我想请你爸爸和妈妈出山,跟我们一起去抗日”芝儿内心也受到触动,表示愿意试试。善于把握机会,突显选择的智慧,当李霜泗得知老山头跑后,雷霆大怒,张嘉庆把真相告诉于他,更增加了对老山头的愤恨,让李霜泗认识到他们的为人,看到旧社会的黑暗;趁热打铁,他邀请李霜泗跟共产党走,保证把这个黑暗的旧社会打个粉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得坚持终于打动了李霜泗,他放弃跟随张福奎,而选择跟随共产党,“走!说走就走!一不做二不休,扳倒葫芦洒了油!”连续使用感叹号,也表明了他内心的坚定与不屈。

二、虽玉有瑕疵,莫能掩其美

一旦被人们视为英雄后,往往就很容易被神圣化、传奇化、虚构化;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英雄也是人,我们不能只是“平面”的去看待,而应学会“立体”的去了解、去分析,这样会使人物显得更鲜明、饱满、生动,更具生命力。

张嘉庆并非完美之人,也正因此,我认为小说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真正的时代英雄,而并非让人望尘莫及、遥不可攀。

张嘉庆因为性格有点暴腾,人称“张飞同志”,但张飞的粗中有细、勇猛,在他得身上也有所体现,张嘉庆对革命的忠诚与坚持,是值得歌颂的。

普通人的心理,英雄般的选择,史诗性的赞美。

在与朱老虎的谈话中,他了解到李霜泗是个杀富济贫的土匪,并且一直徘徊于是否被收编当“肃反”总队长时,“张嘉庆一听,心上直觉不安,他一生来,还没有和这行人打过交道,一时心上七上八下,嘴上可没说出来”从他内心的纠结与犹豫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并非没有思想和感情,他也懂得什么叫害怕;然而英雄所体现出的高贵精神就在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张嘉庆想到李霜泗对于革命的重要性,他选择了前进。一系列的心理、语言、神情描写,他已活生生的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所谓英雄就是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钦佩的人。

张嘉庆的枪法之神奇,已深深捕获了李霜泗父女俩的心,从芝儿看到他得第一眼,“听得背后有换息的声音,回过头来,仄起脸瞅了他一眼,见是个穿学生装的青年人,不觉绯红了脸颊”到展示出色才能,以至于“芝姑娘心上象开了一朵花,今天的客人,年轻又漂亮,她就老是笑眯眯儿的,象不知道什么是愁闷了,一声声赞不绝口:‘叔叔!好枪法!’霜泗说:‘看叔叔好吗?我们就不叫他走了,永远住在咱们家里做客,也为我们李家门里增增光!’他又上下左右瞧了瞧张嘉庆,心里实在高兴。芝姑娘说:‘是吗?巴不得!”由此可以看出芝儿内心对’他的肯定与喜爱,以及李霜泗对他发自内心的称赞,推断出芝儿已爱上了这个青年才俊,并且李霜泗有想他作为自己的女婿的打算,英雄配美女,自古都如此,因此读者对他们充满期待,然而文笔一转,张嘉庆转移话题,没能让他们表达出内心的想法。有人就觉得遗憾和惋惜,它并没有表现出英雄的全貌,没有正确处理感情,但当我们考虑到他此行的目的,是劝他们入党参加革命的;在战争年代,能够得到和平、温饱,哪怕只是暂时的,亦是件奢侈的事,但他并没有沉浸在享受中,他没有忘记自身的任务,还有更重要的事等着自己去做,所以我们不得不赞叹他这种不计儿女私情、有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精神品质。

三、琢也,磨也,但为美甚哉

瞬间发生的,正是英雄的生命乐章中的最强音!

在贾湘农与反动派军队斗争陷入苦境时,是张嘉庆带领着李霜泗一行人,冲破敌人的封锁,挽救了党,挽救了人民,为革命火种的存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应有的牺牲,他仅是革命中得一个小战士,然而他却无法被取代,虽然他只是星空中一颗并不耀眼星星,但他确确实实寻在,并贡献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对革命永远保持着一颗火热的心。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英雄不是被创造的成功,而是因为希望学会的感动。

**时代造就了平民般的真英雄!

篇2:我的英雄

安拉妈妈对我说道:“看你多勇敢!你是安拉的好伙伴,你帮下安拉吧。”

“快点挖吧!”我对它说,“你瞧,你的朋友家人都在那呀!勇敢点,安拉!”

我使劲地把安拉的前爪向前按,可是它却把前爪往后伸。忽然,它一下子坐了下来,全身瑟瑟发抖起来。我只能一天挖好几次示范给它看。

“你大胆一点,不行吗?”我停下来,关心地问。

“不不不不不!我不行。”安拉可怜巴巴小声说,“我一碰到泥土就手软,害怕。”“那么,你就想着愤怒的事情吧!然后用挖土的方式发泄出来。”我给它出主意。

“这样更不好!”安拉眼里含着许多“金豆豆”。

在这段时间内,其它上了学的小鼹鼠都已经学会挖土、挖洞了,并且把这当作一种无比好玩的小游戏。它们的老师不是年轻有力的大鼹鼠,就是十分健壮的老鼹鼠。为了圆满的结束六年级,顺利升入初中,小鼹鼠们必须要参加考试――挖一道深五米,宽一米的隧道,因为那些小鼹鼠已经学会如何挖隧道,所以一点也不担心。唯独那个胆小的小安拉还是原来一样,束手无策地站在那儿。看着同学们一个一个地挖出了一道道整洁的隧道,我为这个小安拉感到十分羞愧。

有一次,我生气地说:“安拉,你到底是不是一只小鼹鼠?”说完,便走开了。安拉慢慢地走到一边,应该是打算在那里等我吧!突然,它听到旁边有一点儿动静,紧接着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安拉安拉一回头,离自己不远处,看到一条大蛇,正张开大嘴,露出见见的毒牙,伸着长长的舌头向它爬来。小鼹鼠大吃一惊,竟忘记了自己害怕挖土、挖洞的念头,急忙用前爪不停地挖呀挖,一下子就挖了好远!当然,小鼹鼠的速度还是比大蛇慢,大蛇仍然紧追不舍。于是,安拉加快速度,继续不停地挖,它的前爪指甲掉了,鲜血染红了泥土,挖出了一条深四米,宽0。5米的隧道。刚好和老师及其它小鼹鼠们集合了。但是,大家都不敢面对大蛇只有安拉死死堵在洞口,并朝外面发出沉闷呼声。那条大蛇在洞口徘徊了一会,转身离开,消失的无影无踪。那些小鼹鼠和老师都被惊呆了。呆呆地望着它们眼前的神秘“英雄”。那么这“英雄”是谁呢?

“哇!真不敢相信,那位“勇士”就是……我的好伙伴安拉啦!

真的.是它,是它,所有的小鼹鼠都为它喝彩!

篇3:我的父亲,我的英雄

这让我想起了有关我那一天的情景。父亲那时还不太懂糖尿病, 当他看到诊断书的时候, 他怀疑医生是不是弄错了, 于是和医生在诊室里争得脸红脖子粗。父亲对医生说:“一定是弄错了, 小孩儿怎么会得糖尿病呢?”

事实证明医生并没有错, 是我的父亲弄错了, 在他的印象中, 糖尿病只是老年人才会得的“富贵病”。最开始, 父亲显得很沮丧, 似乎还不太能接受这个事实。可是很快, 他仿佛清醒了过来, 意识到现在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 父亲专门和母亲一道, 参加了一个糖尿病知识讲座, 学习1型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习应该怎么样照顾身患糖尿病的小孩子。他们还查阅各种科普书籍、报刊, 尽一切所能来了解1型糖尿病, 这种我们当时称之为“儿童期糖尿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父亲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亲自下厨, 为我制作符合营养要求的可口美味;为了让我能更好地适应平时的运动、学习、考试以及长大后的开车, 父亲经常都帮我确认和调整胰岛素用量, 让我随时随地无后顾之忧。

我记得在我9岁那年, 有一阵子我老觉得乏力, 不想动。当时, 我猜想这只是偶然现象, 可能是因为缺少休息, 很快就会好的。可是我的父亲不这样认为, 他坚持带我去看医生。他说:“无论什么时候, 都要重视身体所出现的新状况。因为这就像一个警示信号, 如果你置若罔闻, 情况就会越变越糟。”在他的坚持劝说之下, 我去医院做了检查, 结果发现我的甲状腺出现了问题。好在发现得及时, 在使用相应药物之后, 我又恢复了活力。

在我13岁那年, 我顺利地考上了本地最好的中学, 但是到开学时我却赖在家里不想上学, 因为我得知学校离家比较远, 以后需要在学校寄宿了, 而我不想在学校里面打胰岛素。父亲和我谈心, 他说:“小姑娘, 你为什么不去上学呢?”我愁眉苦脸地说:“别人都不需要在学校打胰岛素, 而我需要。我不要别人知道我和他们不一样!”本以为父亲会生气, 谁知他却哈哈一笑, 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和别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 这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 你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呢?何况, 打胰岛素有什么不对的呢?这就和患了感冒要吃药片一样, 是再正常不过的呀, 你根本无需为这个烦恼。”在父亲的劝慰下, 我最终勇敢地走出了家门。

在我16岁的时候, 是父亲陪我去报名参加了健身俱乐部, 从此让我养成了每天运动的好习惯, 现在的我, 已经是游泳、网球和自行车运动的业余好手;是父亲常常亲切地和我讨论身体状况, 用温暖、富有感染力的话语来为我鼓舞斗志。他常常说:“糖尿病是什么?我说糖尿病其实是你的朋友, 而且还是位良师益友。你想想, 要不是它, 你现在还会这么刻苦锻炼, 从而获得苗条健美的身材吗?要不是它, 你现在会这么在意饮食的营养成分, 从而让自己既吃得好又不会发胖吗?”

在我患上糖尿病19年之后, 父亲也在体检时查出了糖尿病——不是2型, 也不是普通的1型糖尿病, 而是一种被称作“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特殊类型 (参阅“知识链接”) 。

我们都为他担忧, 然而, 父亲并没有被这种疾病吓倒, 反而表现出更多的对生活的热情。他像19年前那样, 多方学习糖尿病的治疗和护理知识;他每周做五次健身训练, 在他70岁的时候, 还能每天坚持骑自行车15公里;他从不让自己闲着, 一有空闲就去参加艺术学习班, 每天看三份报纸;他还喜欢研究美食, 经常换着花样做一些既可口又适合糖尿病人的菜肴……他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家人以及亲朋好友树立起了一支标杆, 让我们意识到, 我们在身体、心理、精神、品味等等各方面应该如何修养自身, 从而能超然于疾病之上, 持久地获得身心的愉悦。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 父亲的血糖很少有过高的情况, 他检查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几乎从未超过6%, 甚至很少在5%以上。

父亲是一位编辑, 同时也是一位深受读者欢迎的旅行作家, 他机智俏皮, 热情四射, 和蔼可亲, 我的父亲就这样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 包括他的忠实读者。他对于母亲、我和弟弟来说, 就像是一位英雄, 我真为我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

去年冬天, 在万物萧瑟的11月份, 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发作夺去了父亲的生命。岁月不饶人啊, 以前父亲也经历过几次低血糖, 在家人的悉心照顾下都缓过来了。然而这次, 我们再也没能留住他。

英雄不再。最初, 没有了父亲的这个家, 处处都透着一种落寞与感伤, 那种情景, 我用文字实在难以表达。然而, 我想起父亲曾经对我说过的:“要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一个将快乐传递给周遭的人, 一个懂得照顾自己、从而保证自己能长远地践行理念的人。”我想, 我这辈子都会记住他的这番话, 好好地生活, 热爱我的生活。

知识链接

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篇4:我的“英雄媳妇”

关于她的宣传材料上描述:杨竹芳,从事侦监工作21年,处理案件1800件有余,没有一起错案、超期、违法违纪、被举报或投诉,并在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方面尽心尽力,成果突出。

而在段建民眼里,这是一个缺乏柔情的、大部分时间缺席家庭生活的媳妇。

杨竹芳在办案上既有热情,也有焦虑,导致工作起来“像个疯子一样”。案子,是她的热爱、自信和骄傲,但也附赠了她对一老一小两个段姓男人的一生愧疚

杨竹芳在讲台上作报告的时候,在观众席第一排就座的段建民不停地喝水,杯子已然见底,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将其端起——他大概是想躲在杯子后面。

“我要不是她老公我就擦眼泪了。”小学教师段建民说。他提前看过讲稿,也听杨竹芳在家练习朗读过,所以,他没有想到自己会那么激动。

“我那时突然觉得,她真的很不容易。”

他的媳妇,杨竹芳,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副科长,一级检察官,现在已经成为全国检察系统学习的楷模。

台上的杨竹芳,穿着检察官的制服,左前胸佩戴着一枚国徽(检察官们的“标配”)、一枚一等功奖章(省检察院授予的),一枚五一劳动奖章(昆明市的)。以前她还得过一个三等功的奖章,但不知放到哪儿去了,没戴。

将近半个小时过去,报告作毕,杨竹芳站了起来,老老实实地接受众多媒体闪光灯的“洗礼”。

段建民在台下,妻子的身影被记者们挡住了。他拄上身边的拐杖,走出报告厅,到走廊上抽了根烟。

结婚19年,段建民对杨竹芳认识的更新从未停止过。直到这天,他猛然意识到,媳妇成了英雄。

“我怀疑找媳妇找错了”

杨竹芳生于1966年,段建民大她三岁半,两人因着有共同的朋友,聚会时相识,自由恋爱后结婚。公务员和教师的结合,看起来很美满。

可结婚没多久,段建民就“恼得很”:杨竹芳几乎每天加班。别人下班都走了,而杨竹芳却不到天黑不回家。

“国家不是规定工作时间8小时吗,你怎么要干那么长时间?”段建民忍不住问。每天下班回家后,他都耐着性子把桌子擦干净,把地扫干净,把米煮好,就等媳妇回来炒菜,却总也等不到。

长期被晾在家里,段建民对媳妇形成了两种猜测:要么是在逃避家务,要么就是工作能力太差。

于是,虽然有着初入围城的年轻人的不平之气,但好性子的段建民还是进一步提出解决的方法——分工。你一三五,我二四六,这样总行吧?杨竹芳答应了。

段建民坐在家里等啊等。一三五,他做了所有的家务;二四六,依然是他。段建民火了,追讨媳妇的电话打过去,结果她不是在乡下办案就是在工厂办案。

吵架也是有的,但吵架有什么用呢?媳妇那里总有办不完的案子,“指望不上”。

“我怀疑找媳妇找错了。”段建民开始后悔,觉得“划不着”。

“我这个媳妇,杨竹芳,工作时间太多了⋯⋯”

基层检察人员工作量大,这在中国并不少见。平常的年份,杨竹芳平均一年要办100件案子,大概3天一件,有些案情复杂的涉及犯案人员多达二三十人,此外,杨竹芳和她的同事们也要定期回访,对失足青少年进行帮教。2004年昆明区划调整后,西山区检察院的案件数增长了三到四成,但侦监科的工作人员却难得增加一名。说到工作量,侦监科科长王霞直摇头,“太累太累”;说着说着,眼泪就止不住流下来。

2005年,侦监科人均办案150件,杨竹芳的办案数达到248件379人。

如此,杨竹芳的不着家,确实为工作量“所迫”。但那时的段建民哪里会知道呢?

段建民也承认,只要能呆在家里,杨竹芳确是贤惠能干。过年的时候,一大家子人,一到要做饭了,姊妹媳妇闺女全是推卸之词,个个忙着打麻将打扑克;只有他的媳妇不出气,默默地干活去了。

“我儿子小时候说了一句话:‘我最恨过节了。因为一到过节,我和他就找不到他妈妈。不管在哪个家里,他妈妈都在灶台上。”家里有“怨言”的不止段建民一个。

19年里的多数时候,段建民都是和儿子一起吃饭,有时杨竹芳回家吃个饭就又跑回单位加班。2008年前,杨竹芳一家就住在区检察院的四方小院里,按杨的话说,“方便加班”,1分钟就可以回到办公室,一头扎进卷宗。

除了烧菜好吃、唱歌好听,妻子杨竹芳再就没有其他的生活情趣了。即使有休息日,两人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安排。经常是杨竹芳去菜场把一星期的菜都买来,塞在冰箱里备用。他们家的冰箱巨大,有三层。

对婚姻和家庭的固守,让段建民忍着、迁就着,日子就那么度过。

“习惯了,认了,媳妇熬成婆了。”段建民承认,这个过程,并不好受。

警察都敬着我媳妇

真正让段建民打消对媳妇的“怀疑论”,是那些高大威猛的警察对杨竹芳的礼遇。

有一次,杨竹芳说要邀请派出所的干警吃饭,段建民也一同去了。七八个警察,都叫媳妇“杨大姐”,还一定要请她上座。杨推辞,他们偏偏不让。

“她一个普通女子,矮矮的个子,怎么能那么受尊敬?我当时虽然没说话,但感觉这个气氛不一样。”段建民说,他也沾了媳妇的光,被警察们唤作“大哥”。

饭还没吃完,杨竹芳就跑去结账,结果被告知“那个警察已经结过账了”。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这次的经历让他对媳妇刮目相看。

段建民当时所不知道的是,在警察那里,杨竹芳差不多就是个对业务说一不二的“领导”。

在西山区公安分局治安管理大队杨宏的印象里,杨师(昆明地区一种习惯性的尊称)很能挑毛病,“能挑出毛病那就是业务水平高啊”。办案时经常遇到杨竹芳打来电话要求补充证据,每当这个时候,杨宏他们“就只能低着头去认错吧”。

今年1月,一名男子从宁夏携带5千克麻黄碱到昆明交货,公安机关将其抓获,并以“运输毒品罪”提请批捕。人证物证俱在,批捕看起来理所应当,但杨竹芳最终传给公安部门的决定书却明明白白地写着“不予批捕”。

办案民警李建国不服,跑去跟杨竹芳理论。杨的理由是,法律规定,麻黄碱不是毒品,而是制毒物质,而且当事人的行为无法定性为贩卖,属于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情况。杨不仅口头解释,而且还形成了书面说理。这还不算完,最终,杨竹芳联合公安人员向上级机关提出完善立法建议,冀望于今后能将运输麻黄碱纳入法律约束的范围。杨竹芳对自己的工作看得很重,一旦批准逮捕,就要“剥夺人的自由和尊严”,这对个人来讲,是天大的事情。这一套办案、说理、善后做下来,李建国“心服了”。

刑侦大队重案直属四分队的唐云捷有个习惯,如果恰好赶上杨师办案,他都尽量把阅卷笔录准备好,因为他知道,杨师是不见到完整的材料就不发表意见的主儿。

还有一个细节,让段建民打消了对媳妇工作能力差的猜疑——有时段打电话到检察院去找杨竹芳,同事们语气里透着全是热情,叫起“杨大姐”很是亲切。

“如果她真是个脓包的话,人家不可能是那种态度的。”

种种迹象表明,段建民“冤枉”媳妇了。

同事们管杨竹芳叫“老中医”,专治疑难杂案。谁有想不明白的案子,就来找杨竹芳把关。西山区检察院检察长景迎宾说:“有些领导在专业上可能都不如她。”

错案和超时,这对检察官来说简直是两项“死罪”,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不会犯。而杨竹芳的过人之处是,“她连出现错误的苗头都没有”,这一点让景迎宾很是称道。

同事李健荣记得,杨竹芳爱说自己要“笨鸟先飞”,别人看一两遍的卷宗,她反复看,看供述、看现场勘验、看照片,对照起来看;她能根据卷宗里“他”和“她”的人称差别揭穿犯罪嫌疑人的谎言。同事王志琴记得,杨竹芳能一下子指出,路边停着的那辆车是他们三年前查办过的赃车,因为“她记得车牌号”。主管领导、区副检察长谭虹说,杨竹芳给案子作的背景资料和法律条文的准备,让人看了以后便觉得自己可以歇着了。

杨竹芳说:工作以来,自己经手的每个案子,都有记录,每个案件的特点、新出现的问题、背景资料的剪报、同事提出的而自己忽视的东西、跟法学专家的请教等等等等,全部记录在案,没事就翻一翻,回想一下。“有的时候卷宗一抱过来,我对这个(犯罪嫌疑人的)名字有印象,能回想起他干过什么。”

早已不记得什么时候,段建民不再埋怨;但害怕随之而来。段建民听说,看守所(指西山区的老看守所,新所已建起并投入使用,防护条件已大大改善——编者注)里发生过犯人掐住检察官脖子而差点闹出人命的事情,吓得要命——“那好歹还是个男检察官啊”。

段建民赶忙询问媳妇:(提审时)犯人有手铐吗?媳妇说:莫的(没有)。

段建民又问:(提审时)你们之间有围栏吗?媳妇说:莫的。

“哎哟!”这个昆明男人情不自禁叫出声来。

“害怕”接了“怀疑”的班,媳妇的工作怎么就那么让人不放心?

她那要命的“职业病”

其实,杨竹芳也是害怕的,只是内容与丈夫略有不同。

半夜一两点,杨竹芳会突然从睡梦中坐起来:咦,那个案子是不是超期了?!完蛋了!

黑灯瞎火的,段建民也被吓到;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段建民觉得不耐烦:睡了睡了,你不睡我还要睡呢。

再次躺下的杨竹芳根本睡不着:案子把柜子都塞满了,这个案子反复了几次,那⋯⋯最后到底出手了没?

早上6点,天刚蒙蒙亮,杨竹芳急急忙忙跑下检察院的家属楼,跑上几步远外的办公楼,翻出那个挂念了一晚上的案子:哈哈,没超期!

胖胖的体格,被楼上楼下的一折腾,上气不接下气,但脸上的表情顿时舒展开了。

心揣回肚子里,回家刷牙洗脸吧。

“就像疯子一样。”杨竹芳自嘲道。

职业病啊,段建民此时会对媳妇皱皱眉。“职业病”这个词,还是别人帮他想到的。“我的同事告诉我,你的媳妇有职业病。”

段建民慢慢体会,这才想起,媳妇的“职业病”有时已伤了他的自尊。

“她平时不怎么笑,很严肃的,那个眼神,讲话的那个调调:‘我叫你干什么,你听清楚了没有?”段建民发现,多年以来,对于这种强硬的语调,他已经被迫习惯了。

“啊!”这个昆明男人又一次大声地发出感叹词,“我又不是你的犯人!”

丈夫感慨时,杨竹芳坐在一旁。这个提审室里咄咄逼人、一眼就看穿犯罪嫌疑人内心的铁面检察官,不再像说起案子时那般得意和顺意。她微低着头,眼神有点飘忽:“我儿子也很反感我对他那么说话。但习惯了,改不了⋯⋯我这个人张口就只会讲案子,除了案子什么都不会讲。”

小时候上学的路上,杨竹芳会经过一座电影院,电影院里时有公审大会。那些常去学校抢东西、打人的“小混混”被法警押着,就在那里被公判。杨竹芳看中眼里,觉得很痛快,便想着将来也要做弘扬正义的工作。后来,她从云南政府专科学校毕业,成为一名检察官,得偿所愿。

年轻的时候喜欢自己的工作,是因为“刺激”。现在已经成为“老捕快”了,杨竹芳还是对工作充满热情。她将自己对工作的需要比作“说话时要眨眼睛”,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习惯。

案子,是她的热爱、自信和骄傲,但也附赠了她对一老一小两个段姓男人的一生愧疚。

景迎宾说杨竹芳是“硬骨头”,职业不可避免地塑造了她的性格。景迎宾描述杨竹芳“走起路来风风火火”。

“风风火火”这个词,段建民一下子想到了媳妇走路的样子——“咣咣咣过去,咣咣咣过来”,听着他都觉得心里一阵阵的紧张。

2003年的一天,段建民正在吃饭,接到一通电话:你媳妇出车祸了。他顿时觉得“心都凉了”。

媳妇是在通宵办案后的回程途中出的事。她驾驶的微型车被大货车撞得稀巴烂,人被方向盘卡住大腿动弹不得。40分钟后被救援人员从车里拽了出来。经检查,杨竹芳全身软组织多处挫伤,左半边头颅肿了起来。

万幸的是没有太重的伤。

段建民守在医院照顾媳妇,可第三天就发生了让他崩溃的事情。

媳妇说:我明天出院,去上班。

段建民急了:“检察院不是你一个人的,你不去地球不会不转的。”

媳妇不吭气。

“你不出事情,可以天天去上班。但一出事情,治不好的话,那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咱把伤治好,什么案件,什么事情都可以先放放。”段建民还劝。

媳妇还不吭气。

完了,又是一个被定了性的“铁案”。段建民心里明白,媳妇已经打定主意,再说也没用。

肇事司机一看杨竹芳要出院,高兴坏了——这能省下多少住院费啊。他赶忙对段建民说:出院后要多少营养品,我都包了。

段建民生气地想:病没治好,营养品有什么用!

媳妇还是回去上班了,理由是:案件太多,本该自己处理的转嫁给同事,她过意不去,再说案子绝对不能超期。

或许与这段经历有关,杨竹芳落下了偏头疼的毛病。每到天阴下雨或精神紧张劳累,头痛就找上门。她办公室抽屉里常备着止痛药。

杨竹芳拒绝别人给她做按摩,因职业养成的多疑性子,总让她觉得“按摩一不小心就会把头脆骨按碎”。

除了对超期的恐惧,来自犯案人员的威胁有时也会让杨竹芳害怕。她办过一个抢劫出租车的案子,提审过犯罪嫌疑人两次,最终由她批准逮捕。那天囚车把抢劫者拉进检察院大院的时候,杨竹芳正好牵着儿子的手出去上学。

这个抢劫者被当庭宣判了4年。在庭上,他用手指着右边眉毛偏上的地方,对杨竹芳说:“我记得你,你这里有颗痣,你儿子也在这里住,你刚才还送他去上学,”“咱们4年以后见。”

去年,段建民和杨竹芳一家搬出区检察院52平米的宿舍,住进了位于高新区的新房,140来平米。房子是教委集资建的,2000多块钱一平米,在昆明已属便宜。房款里,有14万是贷款,要还13年,1个月1341块,前些日子由于利息下调,每个月少还20多块。

杨竹芳尽量把账算得精细,毕竟收入不多。段建民说,老住所周边有几个饭馆、开在什么地方,他们完全都不知道。

篇5:我的英雄作文

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总觉得爸爸很神奇,无论什么事,他都能很从容淡定地处理。“只要肯放下面子,什么事都熬的过去。”这是爸爸经常说的一句话。

爸爸十四岁那年,爷爷去世了,从那之后,爸爸一人挑起了养活一家老小的重担。从看守摩托车到卖鞋,再到开小店。到现在,他已经在外打拼二十六年了。如今,他成了一家小公司的老板,也算是有稳定的生活了。

可惜,家门不幸。我有一个姑姑,但她不是我爸爸的亲生妹妹,而是我奶奶当年捡回来的弃婴。那个年代的人大都重男轻女,也难得有奶奶那般好心肠的人。姑姑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世,却一直很不懂事的认为奶奶平时的教训都是因为自己是捡来的孩子。于是,叛逆在心中扎下了根。

她早嫁,她不顾家人的劝说就嫁了过去。一晃,她已经嫁过去十五年了。人世间真的是世事无常,丈夫的出轨使她离家出走,一直杳无音讯,直至前段时间。

那会儿是暑假,我和爸妈到深圳度假,却被一通电话打破了欢喜。姑姑出事了,说是因打伤人而进了派出所,爸爸一听到这个消息,连夜从深圳赶到那个派出所。回来的时候,只见爸爸满脸愁容,往沙发上一坐就开始喝酒,妈妈急忙过来询问情况,爸爸说完情况后又喝了一杯酒。妈妈不满地看着爸爸。

“不是她自己要出去的吗?干嘛帮她,反正只是拘留几日,也好,让她在里面清醒清醒,反省她到底连累了多少人!”妈妈夺过爸爸的酒杯。

“她是我妹!我妹出事了,你让我不救?”爸爸终于控制不住情绪了。

电话那头,奶奶已经泣不成声了。“你不要救她了,让她死在外头算了,这是她自找的!”

“她是我妹!”

“可你不是刚把手头上的钱都投进你公司了吗?你怎么救?”

“反正我一定会想办法的,我一定会救的!”

爸爸看见我正在看着他,便拉过我的手,说:“你要理解爸爸,如果爸爸不这么做,你一定会以我这样的爸爸为耻,所以,你懂我意思吗?”

“嗯。一定要把姑姑接回来。”我点了点头。

篇6:我的英雄作文

20xx年6月17日凌晨,为了赶回村部继续工作,有一个女孩在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她就是黄文秀同志,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一名在脱贫攻坚一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用一颗滚烫火热的心照亮扶贫道路的好党员、好干部!

20xx年毕业后,黄文秀选择离开大都市,回到广西百色,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百坭村是深度贫困村,贫困户分布范围广,脱贫难度大。自担任百坭村第一书记以来,她就知道自己既要成为衔接惠民政策和贫困户的纽带和桥梁,努力做好党和国家政策的“代言人”,又要成为精通扶贫相关业务的“政策通”、熟悉文件规定的“活字典”、各项业务咨询的“多面手”。因此,对待扶贫工作,黄文秀一直努力耕耘,面对挑战迎难而上,面对失败永不气馁,不断锤炼意志品质,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当有村民不理解、不支持黄文秀的工作,认为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娃娃能干出什么名堂的时候,她也不反驳,只是默默地用脚丈量了百坭村的每一个角落,带着一个板凳、一支笔和一个本子来到每一位老乡的家中,用微笑和真心打开村民的心扉,记录下大家生活的点点滴滴,努力满足大家的需求和希冀。黄文秀每次去村民家中拜访的时候,都要经历一段十分陡峭险峻的路途,尤其是到了雨天,泥泞湿滑、坑坑洼洼的路就更是难行。但是为了更好地帮扶贫困户,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原生动力,让贫困户真正稳定脱贫,黄文秀知道她必须得去,无论风吹雨打,她都要去帮助他们。

在脱贫攻坚一线,黄文秀同志始终舍小家为大家,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她办公室的灯火还亮着,就为了多整理一份资料,多了解一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在她的带领下,百坭村全体扶贫干部始终秉承“跟我上”的决心、“有我在”的信心、“让我来”的热心,一点点改变村庄面貌、村民面貌,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而在这些发展和变化的背后,则是黄文秀同志的默默付出。而直到去世之前,黄文秀同志仍旧在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好干部的初心和使命,在奉献中扛起责任担当,在实干中彰显服务精神。

像黄文秀这样的新时代青年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始终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走在服务群众的最前端,用自己的主动付出、默默坚守,诠释着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更书写着新时代青年无畏、灿烂的人生。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丰碑上,他们灿若星辰,照耀后人。他们,是我们每一位青年心中的英雄,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向前的动力。

篇7:我的英雄作文

您是一束捍卫女权的光。“救一个女孩,可以救三代人。”于是,您立下宏愿:要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去,成就自己的人生。您亲手创办起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级中学。为了让女孩子们读书,您挨家挨户做工作,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

您迈过漫漫险路,苦劝让女儿早早出嫁的父母;您跨过道道坎坷,说服无奈辍学的孩子……您不惧崎岖,以爱之名,化身为披荆斩棘的战士,勇猛而决绝地斩除大山村民脑海里根深蒂固的荒芜杂草。您对女孩们温和而深情地说:“跟我走吧,在我那睡,在我那吃,自己下好决心,把书读出来!”您用一腔孤勇,凭一己之力,守住女孩的尊严,在她们的生命里激起层层波澜;您燃烧了自己最好的年华,点燃名为希望的红烛,照亮灵魂的高贵与璀璨。

您是一束点亮师德的光。您对自己要求严格,甚至是“不近人情”。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12点半,她一直在盯着女孩们学习。但孩子们不知道的是,您每天早上5点就会起床。考虑到山里有眼镜蛇,您要打着电筒检查教室和寝室每个角落,防止学生们被咬伤。严厉的面孔背后,是您点点真心汇聚出的温情。

您在云南省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时,一次课上突然晕倒,被确诊患有子宫肌瘤。为了不影响学生上课,您默默隐瞒病情,强撑起虚弱不堪的身体,忍痛上课,坚持至中考结束才接受治疗。您站于三尺讲台,传知识之火炬,点梦想之灯盏;您手持一支粉笔,写岁月春秋,刻生命赞歌。

您是一束孤独而倔强的光。当年,您不忍心贫寒孩子因家境而辍学,决心创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为了凑齐办学资金,您四处奔走,去街头募捐。无数的辛酸,无数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他人的误解。您无助过,崩溃过,大哭过,却从未放弃。您清楚,唯有让女孩读上书,才能走出贫穷;您知道,自己若是退缩,又会有谁带着她们越过人生难关呢?

您苦苦坚持着,孤军奋战着,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您用孤注一掷的勇气,与偏见斗争,终让女孩们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您说:“不管我到底生命能存活多久,都没关系,我一点都不后悔。只要她们后边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您以自身为光点,射出万丈光芒。

“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

篇8:我的同学是英雄

班上新来了一个同学, 叫梁子。班主任说他是英雄的儿子。他的父亲原来是一个普通的市民, 在一次与歹 (dǎi) 徒的搏斗中失去了生命。

我们学校是一所重点中学, 要想迈进我们学校的大门, 必须成绩优异。听说梁子的学习成绩一般, 我想, 他能够进我们学校, 可能是因为他的父亲。

班主任安排他跟我同桌。能够跟英雄的儿子同桌, 对于我来说, 是一种无比的荣耀。因为在我心目中, 英雄的儿子至少也是个小英雄。

他长得五大三粗, 同样是15岁, 却比我们高出整整一个头;他下巴上的胡须黑且浓密;他勾起手一用劲, 手臂上的二肱 (ɡōnɡ) 肌就突起老高。他在校运动会上拿了好几个单项第一, 体育老师让他当了我们班的体育委员, 新学期伊始, 班主任又任命他当班长。

英雄的儿子自然也应该是个英雄, 这些荣誉都是他应得的。我和他是寄宿生, 天天泡在一起, 大家都说我俩是形影不离的好哥们。

其实, 我跟他走这么近是有预谋的。我的目的是也要跟他一样, 成为一个英雄。俗话说, “近朱者赤”嘛。

经常有人远远地指着他说, 快看, 那是英雄的儿子!所以跟他走在一起的时候, 我总能感受到四处朝我们投来的一道道崇拜的目光。

但有人却没把他当成英雄, 那是学校里的几个小混混。他们借一次我跟梁子没在一起的时机, 把我挡在校园里的一个角落, 一个个乜 (niè) 斜着眼睛看着我。领头的一个说看我不爽, 要借50块钱给他们花花。我说我身上只有5块。他不信, 搜了我的身, 结果只搜出四块八。他说余下来的要我两天后给他。

我知道唯一能帮我的只有梁子。我向梁子求助。梁子嗫嚅 (nièrú) 地说, 要不报告老师吧。我说绝对不行, 要是被那群浑蛋知道了, 非整死我不可。最后, 梁子答应我跟他们好好谈谈。

谈话的地点在学校的小树林里。那群混混抱着双臂在我们对面一字儿排开。有梁子在, 我底气挺足。但奇怪的是, 梁子的底气却显得有点儿不足。他用一种很柔弱的声音对那群人说能不能放过我。那语气, 近乎哀求, 一点儿也不英雄。

领头的那人说凭什么?梁子没回话。我站在梁子身后低声说, 凭他是个英雄……那人没听清, 说, 什么?我壮了壮声势说, 凭他是英雄的儿子!

那人听清了, 冷笑几下, 将目光对准梁子说, 英雄的儿子算个鸟!老子打遍大街小巷无敌手, 是不是英雄, 先问问我手里的刀!

那人不知从哪里掏出来一把匕首, 闪着冷飕 (sōu) 飕的光。我打了一个冷战, 忍不住抓紧梁子的手臂。我竟然感觉梁子在发抖!他先是轻微地抖动, 接着突然抱头蹲在地上, 肩头急剧地颤动。我被他的样子吓呆了。那群人显然也没料到梁子会有如此大的反应, 一时间回不过神来。

更让我惊讶的还在后头。梁子突然从地上站了起来, 哭叫着往树林外跑去, 尖叫声在校园里回荡, 像极了一个疯子。只留下我和那群混混伫 (zhù) 立在原地, 呆若木鸡, 我愣怔了一会儿, 也朝着梁子的方向跑去。

追到梁子时, 他已经躺在了宿舍的床上, 用被子将自己包了个严严实实。起来后, 他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跟我去上课。

直到一个周末, 梁子对我说, 他很怕各种各样的刀。他的父亲就是被那样的刀捅死的。当时他也在场, 看见鲜血从父亲的肚子里涌出来, 像蛇一样蜿蜒 (wān yán) ……他不仅怕刀, 还怕经过父亲出事时的那条街道, 怕家里与父亲有关的任何物件。所以他的母亲才给他换了一个环境, 让他到这里来读书。他说他不是英雄, 是个懦夫。

我抱紧他, 像抱紧一个受伤的孩子。我说, 你是英雄, 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篇9:我的盖世英雄

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国庆节晚上,你带我去看彩灯。你把我放在肩上,步子很稳,仿佛永不知疲倦。回家的路上,我趴在你肩上睡着了。醒来已在床上,曙光初露,你在我身旁鼾声如雷。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你宽厚的肩膀。

有天夜里地震了,你连同被子一把抱起我,冲出家门。院子里挤满了惊魂未定的人,谁也不敢再进屋。寒风呼啸,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夜里,我在你怀里静静地睡着。

你跟新来的体育老师打赌(你是语文老师),倒立绕200米操场一周。那时还是煤渣跑道,体育老师坚持了50米就放弃了。你颤颤巍巍,愣是没倒下。我在一旁给你喊加油,嗓子都喊哑了。终于到了终点,你高举着被鲜血染红的拳头。那一刻,我知道,我的爸爸战无不胜。

有天下午,你骑着自行车,说要带我去一个好玩的地方。我坐在前杠上,被你带到一个大大的操场。铃声响了,所有的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奔向教室,只剩下我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操场。我四处找你,你却不见了。我很想哭。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走过来,把我领进了一(2)班的教室。

放学后,你来接我,没想到我跟邻居小哥哥跑回家了。你到处找不到我,一路骑车喊着我的名字。天黑了,你失魂落魄地回到家,见我一本正经地在写作业。妈妈笑着说,你们爷俩,算是扯平了。

后来,你教我骑自行车。刚学会时,我骑得太快,连车带人栽倒在灌木丛中。手臂和膝盖磕破了,脸上一道道血印子。你站在我面前,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呵斥——不许哭,爬起来。我硬生生把眼泪咽进肚子。记忆中又添了一笔,不近人情的爸爸。

还有一次,我过马路不小心被一辆自行车蹭了。我以为你又会骂我,没想到你猛扑过去,一把将车主拽到地上,怒吼着,一拳接一拳揍,直到路人合力把你拉开。车主躺在地上动弹不得,其实我只擦破了点皮。

初中时,忘了是什么事惹你暴怒。你飞起一脚,把我踢翻在地。我坐在地上,只是死死地盯着你。晚饭后,你硬拉着我出门,我冲在前面,你突然紧走几步,把手搭在我的肩头。我感觉到你在颤抖。回头一看,你哭了。你哽咽着说,爸爸错了,其实爸爸舍不得……

我见不得人哭,尤其是男人哭。爷爷的葬礼上,你一个快50的男人,蹲在地上,哭得像个孩子。我拉你,你紧紧攥着我的手,一遍遍地说:明明,爸爸没有爸爸了。

我成了你的样子

我们的对话越来越少。和你独处时,我浑身不自在。等上了大学,我几乎从不给你打电话。有一回忘了锁键盘,自动拨打了“爸”。你打回来,问我怎么了?声音异常和蔼。我说没事。你沉默了一会儿,挂了。

我觉得你一直对我很失望。早恋,闯祸,生病,说话结巴,没考上好大学。直到有一次,你喝醉了,搂着我的肩膀说,你一直是我的骄傲。

2014年秋天,儿子星野诞生。你高兴坏了,整天抱着他,眉眼间全是温柔的爱意。我妈说你偏心,当年对我就没这么好。你嘿嘿笑着,不回答。当然,我也不是个耐心的爸爸。星野经常半夜哭闹,连着几次哄不好,我揍过他的小屁股。

有一次推星野出去,差点被一辆逆行的助动车撞到。血直冲脑门,我一拳把车主打翻在地,直到星野妈妈尖叫着阻止了我。那一刻,我想起了你。这世界上只有过一个人,为我这般大打出手。我明白,我最终成为了你的样子。

奶奶跟我说起,年轻时你偷偷骑出爷爷的“凤凰”,在田埂上飞飙,最后连人带车栽进河里。十几年后,你站在我面前,用不容置疑的口气——不许哭,站起来。我想,是因为我,你才变成我见到的样子吧。

我们都是平凡的父亲。这辈子,大概只有一次成为英雄的机会——在儿子的眼里。为他日夜操劳,为他怒发冲冠,为他卑微地活着。他不会懂得这一切。他睁开双眼,看见的是参天大树,是盖世英雄,是暴君。

你老了,兩鬓斑白,一身肌肉隐退,看起来居然有了七八分慈祥。聊起那次跟体育老师打赌,煤渣把你的手掌磨得血肉模糊,你想放弃算了。可是不可以,我在看着你。

又说起送我上小学那天,你躲在柱子后面,偷偷地观察我。见我东张西望,然后咧开嘴,快要哭了。最后居然没哭出来。你不知道的是,其实我看见了你,所以才止住了哭泣。我转过身,噙着热泪,攥紧小小的拳头,一步一步走向教室。就像此后的一次次,我走向陌生的命运。

也许父子之间,注定会是这样的结局。在你的目光里,我渐行渐远,头也不回。因为有你,才无所畏惧。我的盖世英雄。

(王世全摘自《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7期)

上一篇:天生三桥管理站、后坪天坑管理站2011年工作计划下一篇:证婚人经典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