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性说明文范文400

2024-05-11

文艺性说明文范文400(精选4篇)

篇1:文艺性说明文范文400

多重比较,解读文艺性说明文

——《蝉》课内自读教学设计

重庆外国语学校

李凝昕

教材定位:

《蝉》是部编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原文一共四个部分,分别是《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歌唱》《蝉的卵》,本文将第二部分《蝉的地穴》和第四部分《蝉的卵》选编在一起,完整的讲述了蝉从卵到幼虫再到成虫的生命历程。

从分册编排和单元来看,部编八上新教材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单元阅读方法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其中教读篇目《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自读课文是《蝉》和《梦回繁华》。五单元写作训练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后附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提取文艺性说明文的知识信息,把握说明对象特征,品味文艺性笔法。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提取文艺性说明文的知识信息,品味文艺性笔法。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品味文艺性笔法。

教学流程:

一、对比小思《蝉》与本文,明确文体说明文及阅读重点——文章的知识性。

二、速读提取课文的知识信息,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相关定义印证,明确课文介绍了蝉的生长历程。

三、对比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蝉”与课文,归纳出文中主要用到的文艺性笔法。

四、总结并引出“文艺性说明文”的类别概念和阅读方法。

具体步骤:

一、课前导入:

学生吟诵与蝉有关的古诗。

教师:在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描写歌咏蝉的佳作,其实,写蝉的文章也不少。这节课,我们要翻开有“昆虫的史诗”之称的科普巨著《昆虫记》,进一步来认识了解蝉。请

学生勾画注释一的作家作品。

二、对比浏览明确文体:

《蝉》位于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五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旧版的七年级人教版教材也有一篇《蝉》。我们首先来对比一下,新旧两篇《蝉》,有什么不同呢? 投影:

小思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抖,没有声响。它就是在树上知知不休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声音却那么的响,竟响彻一个夏天!

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里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学生浏览对比。

明确:法布尔的《蝉》是介绍由观察研究得来的蝉的知识,小思《蝉》是由一只病蝉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一篇是说明文,一篇是哲理小品文。

投影: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读者以知识的文章体裁。

教师:说明文以把事物和事理说明白为主要追求,读说明文,首先要读懂其中的知识。

三、速读提取知识信息。

教师:法布尔在文中为你介绍了哪些蝉的知识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把知识要点勾画出来。

投影:速读《蝉的地穴》和《蝉的卵》其中一篇,提取知识信息。教师:这篇文章近三千字,我们来分一下工,一部分同学解读《蝉的地穴》,另一部分同学读《蝉的卵》。

投影: 主要知识点:

每年夏至,蝉的幼虫从地面的小圆孔爬出。蝉的幼虫有极黏的液体可以做灰泥。

幼虫做成涂墁很坚固的墙壁。

幼虫考察天气。

幼虫击碎顶盖爬到地面。

幼虫寻求地点脱皮。

幼虫变成平常的的蝉飞去。蝉在干树枝上产卵。

蝉卵约三四百个。

蚋毁掉了大部分蝉卵。

蝉卵孵化变成幼虫。

鱼形幼虫到孔外脱皮。幼虫落到地面寻找隐蔽。

幼虫扒掘地面钻入不再出现。

幼虫在地下生活四年。

教师:围绕蝉主要的生长变化过程,找出最主要的几个句子。明确投影:

每年夏至,蝉的幼虫从地面的小圆孔爬出。幼虫寻求地点脱皮。

幼虫变成平常的的蝉飞去。蝉在干树枝上产卵。

蝉卵孵化变成幼虫。

幼虫扒掘地面钻入不再出现。

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上面的话连起来,为大家介绍蝉。

学生连句成段。投影:

每年夏至,蝉的幼虫爬出变成完全的蝉。幼虫寻求适当的地点脱皮,然后变成平常的蝉飞去。蝉在干树枝上产卵,蝉卵孵化变成幼虫,幼虫挖土钻入不再出现。

教师:如果为这段话加一个结尾,你会说?(这就是蝉的一生。)

总结:原来,从《蝉的地穴》,到《蝉的卵》,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蝉的一生。通过提取关键性的知识信息,我们了解了蝉的生命历程,把握了蝉的主要特征。

四、对比品析文艺性笔法

教师: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也有对蝉的介绍。投影:

蝉科:同翅目的一种,雄虫发音响亮的类群。本科昆虫通称蝉,俗名“知了”,全世界已知约3000种。

不完全变态;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卵产在植物组织内;孵化后幼虫钻入土中生活;幼虫蜕皮后称“蝉蜕”;成虫生活在植物上。教师:同学们提炼出来的句子和大百科全书的介绍非常接近。其实,要介绍蝉的一生,100来字就可以了,但是法布尔却写了近三千字。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他们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这次,同学们在两个小标题《蝉的地穴》或者《蝉的卵》自由选读一篇,重点对比两个文本对同一个知识点的解说。把你的发现批注出来。

学生对比自读。引导梳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客观准确的陈述蝉的知识; 法布尔的《蝉》采用多种写作手法: 多种表达方式——说明中的叙述、描写;

多种表现手法——拟人的修辞;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多种特色句式——排比句;反复句;

有特色的用词——精准连贯的动词;流露作者情感的词语; 语言风格:生动形象的表达;充满情感的表达。

投影: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昆虫类科学家。被誉为“科学界诗人”。因为著作《昆虫记》享誉世界。1910年,法国学术界和文学界曾以“昆虫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五、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提取了关于蝉的知识,又赏析了作者精妙的笔法。

像《蝉》这样,既为我们介绍了科学知识,又表达得非常生动有趣,用了种种表现手法写出来的说明文,如果要给它一个称呼,称为“文艺性说明文”或“科学小品”。投影:

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是说明文的一种。常在说明中运用文学的笔法,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具体的描绘,写得生动活泼,兼具有知识性和文艺性。总结:

我们在阅读文艺性说明文时,要按照提取知识信息和赏析文艺笔法的阅读策略来读书。可以找到同题文或同体文进行比较阅读,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与特色风格。总结全课明确文体: 课后建议同学们继续阅读《昆虫记》的相关篇目——《蝉和蚁》、《蝉的歌唱》等。

篇2:文艺性说明文范文400

平实的语言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选用平实说明的说明文一般是以解释科学原理,说明制作过程、步骤,或介绍建筑物等为主的文章.适用于说明科学性及条理性较强的说明文,更多的是给读者以理性认识.

生动的语言,常常用较形象的手法来说明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能使语言达到生动效果的方法有:1.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性加强;2.现身说法,利用生活感受,可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易于让人接受;3.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可使被说明事物栩栩如生,而不是枯燥无味.采用生动语言的说明文大多是文艺小品和科普读物,这类文章在给人知识的同时,又强调文章的生动性.

篇3:文艺性说明文

文艺性说明文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主要题材,用轻松活泼的文艺性笔调写成的说明文。它让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艺术的享受,是从语言角度不同于平实说明而与平实性说明文相对应的一类说明文。

1.文艺性说明文既有文学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又有科学的严谨性与扎实性,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备。所以这类说明文常常综合运用说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的是,文中的描写目的不同于记叙文要通过生动的形象去感染、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而是为了把说明对象描述得更通俗,更易懂,让读者看得明白、读得有韵味。

2.善于使用打比方、摹状貌、引用、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为了形象生动地介绍说明对象,文中常用比喻、拟人、引用、对比等修辞,但在答题时,不能说成修辞手法,而是要说成使用了打比方、摹状貌、引用、作比较等的说明方法。

3.作者主观情感的倾注。平实性说明文一般都是客观地介绍事物事理,不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但文艺性说明文却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倾向,譬如以动物为题材的说明文,常常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自然与环境为题材的说明文往往含有作者的忧虑之情。

大自然在反抗(节选)

□[美国]雷切尔·卡逊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很少人提及。

生物学家布里捷说:“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对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我们使用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我们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现今一些地方,把无视大自然的平衡当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今天的自然平衡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沿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的活动影响过于频繁时,它就会变得对人不利。

人们在制订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是由于存在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第一个生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昆虫学家伯特·麦特卡夫说:“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残杀的战争。”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杀死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

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蟲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托马斯·赫胥黎曾计算过,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时间中所能繁殖的蚜虫的总量相当巨大。

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这些昆虫的绝大多数都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糟糕的是,往往在这种天然保护作用丧失之前,我们总是很少知晓这种由昆虫的天然敌人所提供的保护作用。

这种起天然保护作用的昆虫种类繁多。黄蚂蚁捕获那些不移动的蚜虫,并且用它的汁液去喂养幼蚁。黄蜂在屋檐下建造了柱状泥窝,并且用昆虫充积在窝中,作为黄蜂幼虫将来的食物。黄蜂飞舞在正吃着料的牛群的上空,它们消灭了使牛群受罪的吸血蝇。大声嗡嗡叫的食蚜蝇,把卵产在蚜虫出没的植物叶子上,而后孵出的幼虫能消灭大量的蚜虫。瓢虫,也是一个最有效的蚜虫、介壳虫和其他吃植物的昆虫的消灭者。草蜻蛉靠捕食蚜虫、介壳虫或小动物为生,每个草蜻蛉都能消灭几百个蚜虫。

昆虫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天然特性,因此它们一直都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使之倾向对我们有利一面的斗争中的同盟军。但是,现在我们却把炮口转向了我们的朋友。一个可怕的危险是,我们已经粗心地轻视了它们在保护我们免受黑潮般的敌人的威胁方面的价值。

……

加拿大昆虫学家尤里特十年前曾说:“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

(选自《寂静的春天》,有改动)

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两方面?

2.文中的画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

篇4:文艺性说明文

学会用活泼与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达到知识性、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文艺性说明文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一般的说明文以将事物或事理说得清楚明白,使读者能够接受为目的,而文艺性说明文,除了要说得清楚明白,还要生动形象,使读者欣然接受。因而在写作文艺性说明文时应注意:

1.表达方式上: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还可辅以欣然叙述、描写、议论,甚至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栩栩如生地讲段故事,绘声绘色地写段风景,慷慨激昂地抒发感想……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既能增添文采,还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2.说明方法上:如介绍事物的形态时可使用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引用的说明方法可以引出说明对象,或是作为说明的依据,如引用典故、故事传说、诗词名句等;也可以使用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来充实说明的内容,使说明更丰富精彩。

3.说明语言上:不仅要准确、简洁,而且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可采用拟人化手法,以自述、寓言、童话等形式,丰富说明的语言,增强其文学性。

总之,文艺性说明文,在形式上、手法上灵活多样,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挥艺术想象,进行生动说明。

趣谈筷子

□刘 静

筷子,是中国人独创的进食用具,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古时候筷子被称作“箸”。据说,后来吴地的船家因为“箸”与“住”同音,容易使行船搁浅,为了避讳,便改成“筷子”,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的意思。

筷子的诞生,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估计在我们的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时,便有它了。因为从火堆中提取烤熟的东西,直接用手是不可能的,只能借助棍子之类的东西,这棍子之类的东西大概就是筷子的雏形吧。关于筷子的种类,据一位筷子收藏家说,有600多种。如早期商朝的象牙筷,春秋时期的铁筷、铜筷,后来的金筷、银筷,现在的竹筷、木筷等。其实最为普遍的还是竹筷、木筷,还有塑料筷子。它们既不像金属筷子那么笨重,又不及金属筷子那么名贵,它们做工简便,易于就地取材。筷子的形状,一般是下端圓上端方,看上去匀称、可爱。

筷子不只用来进食,还有着特殊的作用。人们所说的“筹算”,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用筷子来计算的一种方法。汉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也曾提到过利用“筹算”来计算体积和容积。在唐朝,筷子还象征人的刚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赐过宰相宋璟一双金箸,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这就是“赐箸表直”的典故。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明知尼克松总统惯于使用刀叉,他还是安排了筷子,这确实令人纳闷。其实我们的总理是用心良苦,他用筷子来招待客人,寓意两国和平相处,不动干戈。难怪一位加拿大记者连忙把这双筷子收起来珍藏。当然,筷子最大的功用还是用来吃饭的。

一双普通的筷子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着该民族人民的处世风格。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体现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答西方人问时所说:“中国人从来是崇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以看出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区别。”

点评

文章紧扣题目中的“趣”字,谈古论今,简洁生动地介绍了筷子的渊源、变迁和用途,文采斐然。作者掌握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引传说、故事、诗句、典故、数据等,在文章中灵活穿插使用,使得文章不仅内容充实,而且趣味横生。

请搜集整理几种鸟的资料,并写一篇简短的介绍鸟类知识的文章。

思路点拨:选择恰当的形式。鸟类知识很广泛,介绍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也不能太过单一。因此,为避免所介绍的知识显得零乱,可以以故事的形式串联起来,如以“森林中的考试”为题。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兼顾文章的知识性与文艺性了。

上一篇:大学生销售公司的实习总结下一篇:工程管理部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