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赔偿申请书

2024-05-22

工伤保险赔偿申请书(共9篇)

篇1:工伤保险赔偿申请书

申请人:

性别,年龄,民族,籍贯,住址,单位,职务。

被申请人:单位,

地址:法定代表人:

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xxx年x月xx日

请求事项申请劳动行政部门依法认定申请人在×××时间受伤为工伤。

事实及理由:申请人是xx单位职工,于xxxx年x月x日被招入该单位,担任xx工作,在xxxx年x月x日上班时间,因为xx发生xx工作事故,致使申请人受到严重伤害。申请人受伤后,在xx市xx医院住院治疗,现已治疗x个月,花费医药费xxxx元。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特申请劳动部门对申请人受伤一事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认定本人此次受伤为工伤。此致xx县(市)劳动保险部门申请人(签字):

附件:1、2、3、等证明材料共x份xx页

xxxx年x月x日

篇2:工伤保险赔偿申请书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在工伤保险机构投了工伤保险的才有这个程序。

单位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

二、工伤认定程序

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工伤(亡)事故进行调查确定是否属工伤的程序,这是一般工伤必走第一步。但用人单位书面认可为工伤的,又没有投工伤保险的情况下,可以不走这一程序。

注意工伤认定的两个时间:单位没有提起工伤认定的,工伤者一定要在事故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部门提出申请。社保经办机构调查认定后,书面通知单位及伤者。

三、工伤鉴定程序

工伤鉴定是在申请工伤鉴定的职工被认定为工伤的基础上(即走完工伤认定程序后),在其医疗终结或医疗期满之后,由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对其进行的评定伤残等级的行为。广义的工伤鉴定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和致残等级鉴定。窄义的工伤鉴定指致残等级鉴定。

四、协商赔偿程序

工伤鉴定以后,就可以依据鉴定的标准计算出赔偿数额了。单位投了工伤保险的`,就直接由国家工伤保险机构依据标准发放工伤保险待遇。没有投保的(特指在工伤保险机构投保),则依据标准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五、劳动仲裁程序

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不了的,则可以依据劳动仲裁法规提起仲裁程序。

六、法院审理程序

对劳动仲裁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对一审法院判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七、执行程序

仲裁或者判决生效后,用人单位不支付赔偿费的,则可以依据生效法律文书向法院执行局提起执行申请,由法院执行。

八、申诉程序

篇3:工伤保险赔偿申请书

1、工伤的概念及认定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没有对工伤的概念进行界定, 只是对工伤范围做出了规定。工伤较为合理的定义应为:工伤, 也称为职业伤害, 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 因工作、执行职务或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的活动, 发生意外事故而受到的伤、残、亡或患职业病, 包括工业事故造成的伤害和职业病造成的伤害等。它是劳动者的人身伤亡事故, 而不是财产遭受损害的事故。工伤事故具有双重性质, 即按照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 它具有工伤保险的性质, 而据民法理论和实务, 工伤事故属于工业事故, 又是一种侵权行为。

2、工伤保险赔偿概念

工伤保险赔偿就是指按照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由用人单位为其职工向工伤保险机构缴费, 在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 由工伤保险行政机构承担的向工伤职工支付保险待遇的责任。

二、民事人身损害赔偿

1、人身损害的概念及认定

侵权行为法中所称的人身损害, 不仅仅包括轻伤害、重伤害和轻微伤害, 还包括致人死亡, 以及未造成人身权损害的对身体权的侵害。人身损害程度的认定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由法律规定的专门司法鉴定机构对其人身损害程度进行鉴定。

2、人身损害赔偿的概念及认定

人身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的健康权、身体权、生命权受到不法侵害, 造成致伤致残、死亡的后果以及其他损害, 要求侵权人以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侵权法律制度。对受害人来说, 人身损害赔偿是一种重要的保护人身合法权益的手段, 对侵权人来说, 它是一种重要的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

三、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的比较

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在实质上都是对主体人身权 (健康权, 身体权, 生命权) 受损害的赔偿救济;但二者仍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选择适用上更是不尽相同, 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 法律属性不同。前者在性质上属于社会保险责任, 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其关系到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民事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是私法上的责任。

第二, 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工伤保险赔偿责任是劳动法所确立的对劳动者合法权益进行倾斜保护的法益宗旨的价值体现;而民事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则是在公平理念的指导下, 对受害人所受损害的赔偿。

第三, 涉及的主体不同。工伤保险赔偿责任是工伤保险机构向作为受益人的工伤职工所承担的责任, 同时它还涉及到作为缴费义务人的用人单位;而民事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所涉及的民事主体仅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侵权行为人和受害人双方主体。

第四, 引起赔偿的原因不同。工伤保险赔偿责任是由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职工发生工伤事故而引起的, 其实行用人单位无过错责任原则。而民事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则是由于侵权行为而引起的, 通常情况下, 除非有法律特别规定。

第五, 适应的法律和解决纠纷的途径不同。因工伤保险赔偿而发生的纠纷, 应当适应劳动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 当事人首先应当提请劳动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后若对仲裁不服的, 再向法院提起诉讼。民事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则主要由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来调整, 其可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诉。

四、确定工伤事故中的人身损害赔偿

目前, 在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的竞合适用上, 世界上主要存在四种立法模式:

1、选择模式, 系指被害人仅得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与劳灾补偿之间, 选择其一, 不存在两种方式都适用的可能。

2、免除模式, 是指遭受意外伤害的劳工, 仅能请求工伤保险

赔偿, 而不能以侵权行为的规定, 向加害人请求损害赔偿, 即完全免除侵权行为人的责任, 由工伤保险取而代之。

3、相加模式, 是指允许受害雇员接受侵权行为法上的赔偿救

济, 同时接受工伤保险给付, 即获得“双份利益”。该模式对受害职工极为有利, 但却违背了工伤保险创设的目的, 加重了雇主的负担。

4、补充模式, “补充者, 谓被害人对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及劳

灾补偿均得主张之, 但其取得者, 不得超过其实际所受之损害。”此种模式赋予当事人很大的选择权, 即两种救济途径都可以选择, 只要最终获得的赔偿数额“不得超过其实际所受之损害”即可。

“自动选高机制”应当是一种理想的模式, 即在面临着民事赔偿和工伤赔偿的选择时。具体说, 基于“自动选高机制”设计工伤保险赔偿和民事赔偿竞合之选择模式有以下三点基本思路:

第一, 免除模式应当作为普遍模式。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工伤事故的发生具有客观必然性, 此时, 填补工伤者的损害就成为唯一的追求, 或者说只能够实现填补损害的目的, 否则就会过多地增加用工成本和司法成本。

第二, 补充模式应作为第三人侵权的主要模式。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 应当允许当事人有一定的选择权, 工伤制度只能承担补差功能。

第三, 选择模式应当作为雇主重大过失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 工伤者先行领取工伤保险待遇, 再向雇主寻求民事赔偿待遇, 但要扣除已经领取的工伤保险待遇。

五、结语

总之, 通过上面对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的比较, 我认为确立工伤事故中的人身损害赔偿是很有必要的;并将其在即将制定出台的《劳动合同法》或我国《民法典》中加以明确规定, 在实践中也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在实质上都是对主体人身权 (健康权, 身体权, 生命权) 受损害的赔偿救济;但二者仍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选择适用上更是不尽相同。本文试图从劳动法所确立的对劳动者合法权益进行倾斜保护的法益的角度, 对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进行比较, 以求能有所收获。

关键词:工伤事故,伤保险赔偿,身损害赔偿

参考文献

[1]董保华等.社会保障的法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董保华等.社会保障的法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2]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利明, 杨立新等.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3]王利明, 杨立新等.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4]王全兴.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4]王全兴.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5]王益英主编.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5]王益英主编.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6]王泽鉴.劳灾补偿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载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3册)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6]王泽鉴.劳灾补偿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载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3册)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7]许建宇.“有利原则”的提出及其在劳动合同法中的适用[J].法学, 2006 (05) .[7]许建宇.“有利原则”的提出及其在劳动合同法中的适用[J].法学, 2006 (05) .

篇4:工伤事故如何认定及申请赔偿?

我弟弟进入某灯饰厂打工,被机床压碎了右手食指。在住院期间,厂方支付医药费用,提供伙食,发放一个月的工资及300元误工费。我弟弟康复后回原厂上班,厂里却只字不提工伤赔偿事宜。

请问:关于工伤赔偿,法律有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受伤者在劳动中右手食指压碎3根,可鉴定为几级残废?可以申请赔偿哪些项目?大概可索赔数目是多少?

答:1.工伤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和个人雇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所遭受的人身损害,以及罹患职业病的意外事故。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法律对工伤赔偿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工伤认定申请由申请人提出,申请人包括:(1)用人单位;(2)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申请的,应当在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被鉴定、诊断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的30日内,向当地统管的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如果有特殊情况,经过劳动行政部门同意,该期限可以适当延长。如果用人单位未按照前述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提出申请,其期限是1年。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是工伤认定申请表;二是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其中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2.对于构成几级工伤,需要到当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鉴定中心进行权威性的鉴定。依据鉴定结论申请相应的工伤待遇,若企业没有为劳动者交纳工伤保险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对于职工受到一般的工伤伤害,规定享受工伤医疗待遇,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治疗费用,享受医疗费、康复治疗费、辅助工具费用、停工留薪、护理费等费用的核销;对于工伤致残者,规定享受伤残待遇,不同伤残等级,分别享受不同的伤残津贴和待遇;对于职工因工死亡,享受丧葬补助费、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待遇;职工因公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从事故发生当月起3个月内照发工资,从第4个月起停发工资,由工伤保险基金向其供养亲属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有困难的,可以预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50%。

4.工伤保险待遇包括以下几种:

(1)医疗保险待遇:

第一,治疗费用。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第二,治疗补助。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管地区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第三,康复性治疗费用。工伤职工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性治疗的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2)伤残辅助工具待遇: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3)停工留薪。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4)生活护理。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三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为统管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为50%,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的为40%,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为30%。

特约主持:毛威

篇5:工伤赔偿申请书

申请人:刘述成,男,39岁,身份证号码:***236,住址:湖南省汝城县濠头乡樟溪村上门头任组,电话:

被申请人:廖厚优,男,住址:江西省崇义县丰州乡白沙垇寨头组,电话:

被申请人:湖南省郴州汝城县集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林裕山 董事长

住址:湖南省汝城县集龙乡集龙街,电话: 申请原由:

刘述成从2015年4月29日至2015年11月1日,一直在郴州汝城集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所属集龙大垅下坑下坑口井下挖采萤石矿,时长7个月。刘述成组人员劳务工资以计量发放劳务工资,多劳多得。以拖拉机为衡量工具,装拖拉机一车混杂萤矿石交给廖厚优矿部二包头,矿业公司给100元一拖拉机做为劳务工资。

刘述成在2015年11月1日下午7时许,在集龙大垅下坑口井下工作点40多米高空竭坠落,致全身多处受伤,昏迷不醒。事故发生后,矿业公司管理人员紧急组织全坑口工人进行抢救,送到汝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急救,经汝城人民医院观察治疗二天后,转到韶关粤北人民医院治疗、手术、中西医理疗,住院时间二次 为期4个月。第一次3个月药费123970.59元,护理伙食费、转院车旅费、器具费、营养品等20376.14元。

123970.59+20376.14=144346.73元

第二次32天,药费、治疗费12445.93元,生活伙食费从2016年1月30日至2016年5月30日5个月10000.00元,另外买药427元,车旅费1000元,护理生活费3271元。

10000+427+1000+3271+12445.93=27143.93元

第一次总费用144346.73元+第二次总费用27143.93元=171490.66元。

以上二次药费、护理伙食费、车旅费、器具费总共171490.66元。

郴州汝城集龙矿业公司以支付174000元,以上总费用141490.66元矿业公司以全部支付,全部费用由集龙矿业公司承担,刘述成不承担费用。

根据职工工伤鉴定的原则,被鉴定人刘述成的伤残等级评定如下:

被鉴定人本次意外事故致颅底骨折、脑脊液鼻漏、中型脑外伤后人格改变,评定为七级伤残。

被鉴定人本次意外事故致腰3椎体压缩性骨折,内固定术后评定为八级伤残。

被鉴定人本次意外事故致左侧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 2 后评定为九级伤残。

被鉴定人本次意外事故致左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左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评定为九级伤残。

被鉴定人本次意外事故致外伤性牙齿缺失,根据法医临床检验所见,外伤性牙齿缺失评定为九级伤残。

根据职工工伤鉴定的晋级原则,被鉴定人的伤残等级评定八级伤残4例,七级伤残一例。

工伤赔偿依照各级伤残待遇计算公式:工伤伤残赔偿金=本人工资(元/月)×月数。

被鉴定人刘述成2015年3月29日—2015年11月1日受伤日7个月平均工资8235元/月。

被鉴定人刘述成工伤伤残赔偿项目如下:

人格改变评定7级标准13个月×8235元/月=107055.00元 左肩胛术后评定8级标准11个月×8235元/月=90585.00元 左肱骨左桡骨术后评定8级标准11个月×8235元/月=90595.00元

腰3椎体压缩骨折术后评定8级标准11个月×8235元/月=90585元

外伤性牙齿缺失评定8级标准11个月×8235元/月=90585元 以上伤残赔偿金额总共469395元(大写:肆拾陆万玖仟叁佰玖拾伍元整)。

取术后内固定物取出手术费20000.00元。牙齿修复费4000元。

护理人护理费计算:付永和(刘述成姐夫)、李艳(刘述成妻子),付永和2015年7月16日至2015年10月31日一直同刘述成在集龙大垅下井下挖采萤石矿,时间3.5个月,月平均工资8501.00元/月,付永和的误工费、护理费以刘述成伤后住院2015年11月2日至2016年1月30日3个月住院时间,付永和一直在护理的时间算:

护理人付永和的误工费、护理费3个月×8501元/月=25503元,见工资表,工资银行发放工资凭证。

李艳2015年11月2日至2016年5月30日7个月时间:

被扶养人扶养费

篇6:工伤赔偿后能否申请侵权赔偿

案情:机械厂雇佣的带班长马某在车间内修理机器时,敲打溅起的铁砂将在一旁协助修理的李某的右眼致伤。李某虽经住院治疗,最终造成右眼残疾(经鉴定为七级伤残)。机械厂业主原某仅支付7000元医疗费后,就不再赔付。之后,经李某申请,该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其为工伤,并经劳动仲裁委员会裁决机械厂赔偿李某各项费用4万余元。后李某又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马某对其进行侵权赔偿。

分歧意见:第—种意见认为,原告不应得到双重赔偿,理由是劳动局既已认定其为工伤,经仲裁由机械厂赔偿其各项费用4万余元,李某无权再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应驳回其诉讼请求。第二种意见认为,原告应得到双重赔偿,理由是工伤保险给付和侵权损害赔偿系两种不同的请求权,两者不能相互代替。

评析:同意第二种意见。在第三人侵权所造成的工伤事故赔偿中,应选择兼得模式,受害人既可以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待遇,还可以向侵权第三人要求侵权赔偿。

首先,工伤保险给付不能免除侵权人的民事责任。工伤保险法属社会保险法范畴,带有“公法”性质,以社会连带思想和社会风险理论为基本理念,以维护劳动者基本生存权为目的,旨在保障工人因工作导致伤害时获得必要救济,防止其陷人生活困境。而侵权赔偿实行的是过错责任原则。第三人侵权赔偿是其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不可能由工伤保险机构来替代,也不能因受害人受领有工伤保险给付而免除。如果第三人侵权所造成的后果因工伤保险给付而免除或减轻,作为实际侵权的第三人不承担由其违法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则是对侵权行为的放纵,既有违法理,更失之公正、公平,其不利于社会正义、社会和谐。

其次,工伤保险给付和侵权损害赔偿是不同的请求权,两者不能相互代替。两个请求权均可以独立存在,当一个请求权消灭时并不当然带来另一请求权的消灭。受领工伤保险给付不能替代或消灭受害人的侵权赔偿请求权。工伤保险法是从侵权法中发展并分离出去的,其宗旨是一种社会救济。职工发生工伤后享有工伤保险待遇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也是工伤保险机构和用人单位法定的义务。工伤职工与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之间就工伤保险待遇给付问题形成的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基于该工伤保险法律关系,工人享有给付工伤保险待遇的请求权。而第三人侵权是一种违法行为,因第三人侵权造成他人伤害,受害人对侵权之第三人产生民事侵权赔偿之请求权。

最后,双重赔偿具有可行性。《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职工工伤可获得双重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第二款规定:“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司法实践中,法院判决多支持受害劳动者双重赔偿。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引起工伤的“第三人”应该是指除用人单位和本单位正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职工以外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如果工伤事故是本单位正在履行工作职责的其他职工引起的,那么受害者不能再向引起工伤事故的职工提出人身损害赔偿。因为该职工是履行职责的行为,其行为后果由用人单位承担,此时受害者不能获得双重赔偿。本案中的实际侵害人马某并非机械厂的职工,而是其雇佣的带班长,应当认定为第三人侵权。当然,马某在承担了赔偿责任后,也可以根据雇佣合同的约定向机械厂追偿。

雇主对雇工承担赔偿责任后向侵权第三人追偿的法律意见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期间,因第三人(单位)的行车工操作不当,致使行车挂斗坠落,雇工受伤。雇工因人身损害向雇主提起民事诉讼,而雇主在承担了判决书确定的赔偿责任后,依法向第三人进行追偿。针对本案,第三人即被告方提出了以下两点异议:

1、雇工因雇佣关系而提起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作出的由雇主承担赔偿责任的判决书,可否作为确认第三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

2、第三人是否存在侵权行为,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对此,作为雇主的委托代理人,本人提出了以下代理意见:

一、就现有证据来说,可以认定被告的行车挂斗脱落致使原告雇工朱**头部受伤,被告依法应承担侵权责任。

1、从侵权案件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朱**受伤一事有明确的时间、地点、致伤的事实,也就是有明确的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市**区人民法院在(2006)**民一初字第**号判决书中对现场三名证人出具的证言进行了认定:被告的行车工违规操作,致使损害发生,可以明确该损害行为具有违法性,而且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从侵权案件的归责原则来说,本案也应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六条的规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在原告已经举证证明损害行为与损害事实具有因果关系后,即应由被告举证证实其没有过错,否则,应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3、庭审时,虽然被告申请两名证人出庭作证,但该两名证人均系被告公司职工,具有明确的利害关系,其证言效力较低。结合证人证言,两人均陈述原告雇工在被告厂区内受伤一事,但事发时并不在现场,也就是说其证言系传来证据,其证明效力应远低于直接的、原始的证据,即现场证人陈**等人的证言。在被告正常工作时间,朱**被运行中的行车挂斗致伤,而作为证人之一的樊**系被告的行车操作人员,却推说其不在现场,明显与**区人民法院在(2006)**民一初字第**号判决书已经认定的陈**等人的证言相矛盾。

二、关于**市**区人民法院(2006)**民一初字第号**和(2007)**民一初字第**号民事判决书认定事实可否直接作为本案证据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9条第1款第4项,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这里所指为裁判所确认的事实是指本案所涉及的事实已经在其他案件审理中被法院确认。如果本案诉讼的当事人有相反的证据足以推翻已为生效判决所认定事实的,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仍然要负证明责任。因此,在**市**区人民法院(2006)**民一初字第号**和(2007)**民一初字第**号民事判决书中所认定的与该案有关的事实可以直接作为本案证据适用,无须重新举证证明,被告如有异议,可举出相反证据推翻该生效判决所认定的事实。

三、原告已按照判决书确定的内容向雇工承担赔偿金的垫付责任,原告向作为侵权人的被告行使追偿权,符合法律规定。

1、依据**区人民法院(2006)**民一初字第号**和(2007)**民一初字第**号民事判决书明确认定的事实是:原告与朱**存在雇佣关系,朱**根据雇主的指派,在被告的厂区内工作时,被被告所有的行车挂钩脱落后致伤头部,事故发生后朱**提起诉讼,经法院判决原告作为雇主应承担赔偿责任,但可以依法向作为侵权人的被告进行追偿。上述事实已为生效的法律文书确认,完全可以作为原告向被告主张追偿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2、其次,原告在向雇工承担赔偿费用垫付后,依法可以向侵权的第三人进行追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

第一款规定:“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原告作为朱**的雇主,目前已依照判决书确认的赔偿项目进行了全额赔偿。因此,原告向导致本次事故发生的致害人即被告提出赔偿请求权,正是本案原告主张权利的法律依据。

篇7:工伤赔偿仲裁申请书

来源: 作者:

民事起诉

原告:性别:年龄:籍贯: 民族: 工作单 位: 联系方式: 地址: 委托人代理人: 被告: 法定代表人: 地址: 联系方式: 案由: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诉讼请求:

1、判令被告支付原告在2006年6月-2007年1月25日停工留薪期内工资福利待遇,共计人民币

【8216】元

2、判令被告支付原告在其职业病诊断后仍坚持在原岗位工作7个月期间的岗位津贴补偿费,共计人民币【7000】元;

3、判令被告尽快给予原告配制重度听力损伤相适用的助听器,并且承担与社保所能报销的差价;

4、判令被告支付告原告精神损失费【6000】元

5、判令被告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用。

(五)项)
原告在2005年11月23日诊断为职业性重度听力损伤,疾控中心处理意见为调离噪声作业环境和药物治疗。而此时被告又不闻不问,既未按照疾控中心的处理意见履行义务,也不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条安排原告进行治疗或给予岗位津贴,在诊断为职业病后长达7个月(2005年11月-2006年6月)时间里,由于被告对职工生命健康的冷漠对待,原告仍在原工作岗位上坚持工作,工作的同时原告始终请求被告能让其停工治疗,而被告始终以“再说”“厂部讨论”等借口推脱。目的是想让原告放弃停工留薪期(据原告讲:其他工人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只是迫于被告用工关系的有利地位而不敢申请职业病诊断或申请被拒)。原告带病继续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病情一拖再拖,使耳聋耳鸣继续加重。且在工作中根本听不到吊车的安全指挥铃声,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后在病情和身心实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原告于2006年5月多次书面口头形式向被告提出停工留薪的要求及自已准备弃工的情况下被告才同意于2006年6月1日休假工伤治疗。被告当时向原告提出如果要停工留薪治疗需要医院的休息诊断证明书才可为原告办理相关手续,应被告要求,原告分别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看病时出具的诊断书共分八次给被告,总共八张。到2007年1月25日病情稍有稳定后工伤治疗结束。
停工留薪期后,原告多次向被告提出想协商解决工伤待遇上的问题,但均被拒绝,只收到律师函一份。原告无奈之下,于2007年4月6日(30日变更请求)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委将其中的加班费除外计算得到原告在工伤前12个月平均工资为【1308.20】元。而实际情况是被告单位采用计件工资制,平时

给职工的工资条均不按规定发放基本工资,(绍兴市规定最低基本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670】元),而是按其厂的内部计算方法只发奖金和加班费,而被告在劳动仲裁时所提供的证据,却故意将平时工资条上的奖金名目更换成了工资名目,采用偷梁换柱的卑劣手段,降低原告工伤前的平均工资基数,达到增加被告经济效益的目的。而我方认为被告工资单名目上所谓的加班费其实是奖金的一部份,应该按照《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四条核算或直接按工伤保险基金交费基数【22464/12月=1872元】核算。对于停工留薪期期间的利息、清凉冷饮费、过节费虽不属工资范畴,但我方认为应该属于职工福利范畴,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的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进行核算。(核算清单见证据12)
原告在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诊断号:2005016)的诊断结论已经是属于职业性重度听力损伤,在医学上称为神经性耳聋,现有的医疗水平已无法医治,平时生活中因耳朵伴有严重的耳鸣无法正常的语言交流,晚上睡觉也会因耳鸣而长期失眠,给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经劳动局的协议医院诊断认为只有通过配戴助听器(经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来降低其耳鸣对身心的感官感受,而实际治疗中劳动局的协议医院并不开展验配助听器的业务,得知后去药店配助听器,试带后耳鸣反而增加,根本不适用病情。协议医院的医生认为原告在药店配的助听器只能达到扩音的效果,并不适用原告伴有耳鸣的病症,后经医生指点去绍兴市惠耳听力技术设备公司验配,试带后感觉效果较好,耳鸣能明显降低。但其市价,按原告目前的经济困难水平已无力承担。我方认为原告进单位工作近三十年,被告除手套、工作服外不提供其他任何劳动防护用品,原告在2005年11月23日诊断为职业病后被告仍不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在其应当知道已造成严重后果仍藐视法律,主观上放任事态的发生和扩大,严重侵犯职工的生命健康权。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第五十二条规定,被告应当承担给予原告配制合适助听器的责任,如果被告能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安全生产,及时对工作现场危害进行评价和发放劳动防护用品,那原告也不至于形成现在的重度听力损伤病症,也不至于不适用药店所售的助听器。此种困境,原告不得不向人民法院寻求救助。综上所述,我方认为被告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主观上完全不顾法律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客观上采取拖延职业病病人的治疗、不发放劳动防护用品、超时加班作业等行为已明显违反了及《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第五条、第十九条第(四)

(五)项、第二十条、第三十二条、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七条;《工厂安全卫生规程》第七十七条,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特向贵院提起诉讼,望贵院支持诉请为感!此致 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 起诉人: 2008年11月1日

篇8:工伤保险赔偿申请书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单位参加劳动过程中或者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下受到了伤害, 或者因受到职业性有害物质的影响导致劳动者受伤, 乃至残疾甚至死亡的时候, 受害者及其供养的亲属可以获得一定的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这种工商救济方式, 简单迅速, 能使受害者在短时间内获得赔偿, 从而实现对劳动者的充分保护。但工伤保险赔偿的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 赔偿标准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社会的最低标准确定, 在性质上更倾向于补偿性。侵权损害赔偿是平等民事主体在参加劳动过程中基于侵权行为引起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等法律条文中均对其所有规定, 在法律实践中一般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或过错责任原则。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工伤事故责任属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一种。但和工伤保险赔偿相比, 民事侵权赔偿的赔偿范围相对较大, 受害者既可以得到物质损害赔偿也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而且这种民事赔偿标准较高, 继而赔偿金额也较大。但这种救济方式存在诸如诉讼程序复杂、成本高等局限性。

二、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适用关系的几种模式

在审判实践中关于工伤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的适用关系这一争议长期存在。国外对两者竞合的处理提供了四种模式:免除模式、选择模式、兼得模式、补充模式。这四种模式各有利弊,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几种模式。

(一) 免除模式

免除模式, 我们也称替代模式, 即完全免除侵权行为人的责任, 是指受雇的劳动者在受到伤害, 发生工伤事故后只能选择工伤保险来请求赔偿。该制度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它仅适用于由同一雇主或雇主雇用的特定的人, 某些特定类型的事故 (意外事故, 职业或通勤事故) , 具体的伤害 (通常仅限于人身伤害) 和具体的事故 (通常仅限于轻伤) 。目前, 采用这一模式的国家以德国为首, 其次还主要有德国、法国、瑞士、挪威等国。这种模式可以减少诉讼,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有利于减轻雇主的责任。但这种选择方式往往使受害者的损失得不到应有的赔偿, 特别是受害者的精神损失得不到赔偿。

(二) 选择模式

选择模式顾名思义, 给了劳动者选择赔偿的权力, 即发生工伤事故以后, 受害者在侵权行为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给付之间, 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即选择侵权损害赔偿或者选择工伤保险给付。这种模式看似给了当事人选择对自己有利方式选择的自由, 实际上我们来想一下, 由于工伤保险补偿与侵权赔偿各自的缺点, 这样的所谓选择的自由实际上让受害者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受害者一方面当然想选择民事赔偿的方式, 但这种方式诉讼成本很高, 诉讼过程很漫长, 浪费时间更浪费金钱, 这样只能让受害者被迫选择通过讨要工伤保险来得到暂时的不足额的赔偿。看似给了受害者选择权, 实则没有多大的实惠利益可言。这无疑是不公平的。

(三) 兼得模式

兼得模式是指受害者在遭受伤害的时候可以同时取得工伤保险赔偿和民事侵权赔偿。这种模式使受害者的利益达到了最大化。在劳动者和雇主这样矛盾的角色里, 一方得到利益, 就必然意味着另一方会受损。无疑, 这种, 模式加重了雇主的赔偿责任。也有人认为, 受害人获得的双份赔偿其所得赔偿款总额可能会超过其实际所受损害, 同时也与“受害人不应因遭受侵害获得意外收益”的赔偿标准相违背。

(四) 补充模式

补充模式系指劳动者在发生工伤事故以后, 受害劳动者在其实际遭受损失范围内, 可以同时获得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和工伤保险给付。目前, 采用这一模式的国家有日本、智利及北欧等国。这种模式兼顾了雇主和受害雇员的利益, 可以让受害者在损失范围内得到足够的赔偿, 又可避免受害人获得超额利益, 同样也可减轻雇主的工伤负担, 让有限的社会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这种模式相对前述三种模式逻辑更为严密, 也更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所以在当下, 这种兼得模式已经被很多国家接受并运用到法律实践中。

三、我国对工伤赔偿法律适用的相关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该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 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 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 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1) 在对该法律条文的理解上, 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在参加劳动过程中, 劳动安全事故发生之后, 受伤员工可以按照签订的劳动合同和工伤社会保险合同的相关约定, 首先得到自己应有的赔付金。如果工伤保险赔偿金不足以补偿对受害者造成的人身伤害及经济损失的情况下, 受雇于雇主的从业人员或其亲属还享受有要求所从事的企业单位给付相应赔偿的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 受伤害的员工应得到最大化的补偿, 因此, 工伤社会保险赔偿与民事赔偿彼此独立, 不能发生替代关系, 员工理所应当可以享受双重赔偿。 (2) 从先关法律条文中, 我们可以看出工伤保险请求权和民事侵权赔偿请求权同时被受雇员工享有。由此可见, 我国工伤劳动者在获得工伤保险赔偿之后, 还拥有请求民事赔偿的权力, 但是采取兼得模式还是补充模式并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2003年,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对工伤保险赔偿与普通人身损害赔偿的关系做出了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伤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依法参加了单位的工伤保险统筹的受雇员工, 因在劳动过程中遭受工伤安全事故致使身体受到损害的, 该受伤的劳动者、其近亲属根据相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用人单位对其进行损害进行赔偿的, 告知其按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由于除用人单位之外的第三人造成受雇员工人身健康遭受危险的, 受害者请求该侵权第三人承进行赔偿, 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从此规定, 我们可以看出, 该司法解释对如何处理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民事损害赔偿的适用关系采取的态度是“混合模式”。但如果劳动者遭受工伤, 是由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 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赔偿责任。 (3) 针对这样的规定, 我们不免会有所思考:在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的时候, 我们规定的替代模式是否合理, 能否更好的处理受害者和雇主的关系?在存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 法律允许受害员工在得到工伤保险赔偿数额之后, 还得以行使民事侵权赔偿的请求权, 目的也是旨在充分保护员工的利益得到实现, 但具体是兼得模式还是补充模式呢?

四、笔者的观点及对未来立法的建议

现阶段我们处理工伤赔偿和民事侵权赔偿的关系时是分情况处理的: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的情况下, 采用替代模式;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 采用兼得模式或者补充模式。首先, 我就第二种情况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本人个人认为, 采取补充模式更为合理。第一, 首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兼得模式没有上限, 这样会出现受害人得到的赔偿超过它实际受到的损害, 这样会造成社会资金的浪费。而补充模式, 以不超过受害者遭到的实际损失为限额, 在此基础上满足了受害者的最大利益。第二, 发挥了工商保险制度存在的意义。工伤保险制度的意义主要在于替代用人单位的民事侵权责任, 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利益。采取补充模式, 则首先选择工商保险作为首要的赔偿方案, 如若不能得到充分的赔偿, 还可以将民事赔偿作为补充, 这种先后有序的选择方式体现部分替代的思想。第三, 充分保护了受害者的利益。相比雇主来说, 劳动者的势单力薄, 发生了工商事故, 不仅是受害者还是弱者, 雇出于人道主义的思想, 应给与受害员工最全面的请求权, 首先。在实践中, 单个的侵权人能力有限, 经济赔偿承受能力不足, 当面临的侵权赔偿数额很大的时候, 侵权第三人可能即使倾家荡产也无力足额赔偿, 此情况下受害员工依旧得不到应有的赔偿。补充模式意味着受害者可以有两种选择方案来请求赔偿。受伤的工人可以选择要求通过保险机构工伤保险, 追索之后, 如果补偿较少的社会保险机构的侵权损害赔偿外, 雇员有权向侵权人再次补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权对赔偿的侵权赔偿。受伤的员工还可以选择侵权人要求侵权损害赔偿, 如缺乏时间或缺乏赔偿实际损失, 受害人有权要求工商保险机构进行赔偿。

关于第一种情况下采用的替代模式, 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在请求工伤保险赔偿的同时, 可以向用人单位请求不同程度的赔偿。由于工伤保险待遇和赔偿范围“民法通则”第119节规定大致相同, 在此情况下并不能证明雇主有过错, 这个情况下受害者选择工伤保险赔偿是肯定的;但与此相反, 若能证明用人单位对工伤事故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 则可依一般的过错侵权责任主张侵权损害赔偿, 其范围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害、非财产损害, 但受害者获得的赔偿最后应当不包括其已领的工商保险赔偿数额, 即不应超过其实际遭受的损失。

立法建议:

(一) 目前, 工伤保险立法主要是由劳动部颁布的法规, 缺乏统领全局的法律法规。

尽管许多省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规, 但全国统一的强制性的工伤保险条例尚未出台, 情况远远落后于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应加快在这方面的立法步伐。

(二) 工伤保险应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 在立法上, 力争使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雇主和雇员, 充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三) 出台相关立法, 明确解决工伤保险与民事侵权赔偿关系的具体适用问题。

在此建议在二者竞合的情况下采用补充模式。在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的时候, 应视单位的不同过错程度追究相应的赔偿责任。

五、结语

工伤事故的有效合理解决关系到受伤职工的个人及家庭利益, 又牵扯到用人单位的经济利益和商誉。面对工伤问题的解决, 工伤赔偿和民事赔偿的适用关系已经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工伤保险制度无疑在解决劳动者赔偿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制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国针对用人单位和第三人的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立法方法, 我认为这种方式也有不足取的地方, 而且就具体适用的问题规定的很模糊。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即建议采取补充模式, 让受害者在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同时主张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和工伤保险给付, 但其最终所获得的赔偿或补偿, 但不得超过其实际遭受之损害。在不浪费社会资源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的满足受害者的赔偿利益。在处理单位侵权的时候, 也不应一味的采用替代模式, 而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过错、过失程度采取不同的做法。

摘要:在发生工伤事故的时候,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势必会就赔偿的问题产生利益的矛盾。而赔偿的多少不仅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家庭生活水平, 还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 所以研究工伤保险和民事赔偿的关系对解决工伤事故赔偿的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了解我国现阶段对工伤事故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我国在这方面的司法实践的基础上, 分析各种观点的利弊, 提出了对工伤保险制度与侵权赔偿制度的构建设想。

关键词:工伤保险,民事赔偿,适用关系,对策建议

注释

11 吴强.工伤事故赔偿中工伤保险与民事侵权的关系[J].济宁学报, 2009 (4) .

22 李适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释义.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120.

篇9:工伤保险赔偿申请书

我是一家公司员工。9个月前,我在上班期间给领导送材料过程中,不慎因地滑而摔伤。不仅花去6万余元医疗费用,还由于偏瘫肌力4级导致七级伤残。近日,当我向社会保险部门请求给予工伤待遇时,却被告知公司并没有为我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且已经超过申请认定期限,让我向公司索要赔偿。而公司则以申请工伤认定并非只是其一方的义务,我也有权申请为由,拒绝承担任何责任。请问:我该怎么办?

读者:杨茹怡

杨茹怡读者:

你既可以自行提起工伤认定,也可以直接要求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虽然《工伤认定办法》第四条、第七条分别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符合要求,属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管辖范围且在受理时限内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即基于公司没有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超出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受理时限,其有权拒绝作出工伤认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便已无法维护自身权益,因为《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四款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期“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即用人单位未在法定时限内申请工伤认定,只是不再适用工伤认定的行政程序,并不能因此剥夺作为劳动者应当享有和获得工伤赔偿的法定利益。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补救:一是鉴于如今已过去9个月但不满一年,你可以自行或通过公司工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二是要求公司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相应费用。如果公司拒不履行,你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请求判令公司担责。法院必然加以确认,从而让你落实自己的工伤待遇。

不实行坐班制的员工在单位受伤能否应当认定为工伤?

编辑同志:

2012年2月底,我与某某职业技术学院订立是为期三年的聘用合同(劳动合同),担任该学院营销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合同约定我的工作不实行坐班,每周三下午的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和上课时间到学校外,其余时间可以不到学校。但是,学校还是给我们安排每两名教师一间办公室,供我们教师备课和学生见面等使用。但我还是经常去学校的办公室和图书馆去备课。但在前不久我为备课去学校的图书馆查资料时,走到学校门口时突然下起暴雨,我急忙就向百米开外的学校图书馆跑去,也可能是跑的急了些,我在图书馆的台阶上重重地摔了一跤,高跟鞋底也摔掉了﹍﹍被同事送到医院诊治,医生诊断为:脚踝关节扭伤,右膝盖部位擦伤、红肿。需要治疗和休息。经过12天的治疗(花医疗费680元)和休息,已经基本痊愈。我认为我的伤应当算工伤,但学校领导说不是学校上课和业务学习时间也不是学校临时召集教师到学校的时间不能认为和工作有关系,不能认定工伤。请问,像我这种情况,不实行坐班制的员工在单位受伤能否应当认定为工伤?

读者:胡晓艳

胡晓艳读者:

从你来信对摔伤情况的叙述,对照国务院的《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来看,你的伤害是可以认定为工伤的。《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和第15条规定了认定工伤和视同工伤的若干情形,你的受伤情形比较符合第14条第(二)项关于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规定的。首先,你的伤害发生在学校即属于你的工作场所;其次,你受伤的原因是你为备课去学校的图书馆查资料,这显然属于你为上课进行准备性的工作,这是与你的教学工作有关的预备性工作,与教学有关的工作自然是工作时间(教师不实行坐班制,其工作时间不能认为就是上课时间和学校指定的到学校时间);第三,所谓“事故”是指意外的损失或者灾祸,你为躲暴雨在奔跑中摔伤,固然有你自己不够注意和小心的因素在内,但摔伤确实是在你当时的预料之外的情况,即对你来说,你的摔伤是你意外的损失或者灾祸。

你可以和学校的领导认真阐明上述法律的规定,领导是会通情达理进行处理的。如果实在不同意认定你的伤是工伤,你可以依法向学校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进行工伤认定。

经中介买到劣质房后,购房能否索回中介费?

编辑同志:

因购房结婚,我于三个月前,通过一家中介公司介绍,在一处小区购买了一套地段较好的二手房,并根据合同支付给了中介公司1万余元的中介费。不曾想,入住该房屋不久后,我才发现中介公司隐瞒了该房屋存在严重漏水、房屋质量差等事实。我遂与卖主办理了退房、退款手续。但我要求中介公司退回中介费,却遭拒绝,理由是虽然房屋的确存在各种问题,但其已履行合同帮我找房,并付出劳动,中介费是应得的,且我也能预料购买二手房屋难免会存在房屋问题,却依然购买,我自然无权索回中介费。请问:中介公司的说法对吗?

读者:陆琪琪

琪琪读者:

中介公司的说法是错误的,其必须退回中介费。

中介合同即为《合同法》中的居间合同,指的是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结合本案,中介公司为居间人,而你系委托人。一般情况下,居间人的根本任务是促成合同成立。如果居间人未能促成合同成立,则不得要求支付报酬,但可以要求委托人支付从事居间活动支出的必要费用。如果居间人已经促成合同成立,只要委托人与他人签订合同的要约与承诺符合法律规定,彼此意思表示一致,即不管该合同成立后是否能够产生法律效力,是否实际履行,委托人都应当按照约定支付报酬。依此对应,表面看来本案中介公司已经帮你找到所需房屋,并已促成房屋买卖合同成立并发生交易,你自然必须依约支付报酬。但这并非绝对,因为《合同法》第四百二十五条规定:“居间人应当就有关订立合同的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居间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要求支付报酬并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本案中介公司同样必须履行“如实报告”的法定义务,其隐瞒房屋存在严重漏水、房屋质量差等事实,正是对自身“如实报告”义务的违反,造成你购房判断的偏差,且从最终你与卖主办理退房、退款来看,如果中介公司作过“如实报告”,你也不会与卖主达成房屋买卖合同。故无论你与中介公司之间的居间合同是否解除,中介公司均无权获取报酬,已经获取的报酬也必须退回。

单位经营困,也不得削减员工的防护用品

编辑同志:

我们是一家公司粉剂车间生产农药的职工。半年来,由于销售受阻,导致公司经营日益困难,甚至已是举步维艰。为走出困境,公司在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降低支出措施,其中之一就是不再向员工免费发放口罩、手套、消毒清洗液等防护用品,而是要求员工自行解决。鉴于使用防护用品是确保身体健康所必须,如果自行购买,对我们又是一笔额外的负担,为此遭到我们反对,但公司却我行我素。请问:公司的做法对吗?

读者:席凤燕等12人

席凤燕等读者:

公司的做法是错误的。

一方面,对员工提供劳动防护用品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与健康所必须的一种防护性装备,对于减少职业危害,防止事故发生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劳动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工厂安全卫生规程》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五条则更加明确的指出:“在有危害健康的气体、蒸汽、粉尘等场所操作的工人,应该由工厂分别供给适用的口罩、防护眼镜和防毒面具等。”“工作中发生有毒的粉尘和气体,可能伤害口腔、鼻腔、眼睛、皮肤的,应该由公司分别供给工人冲洗药水或者防护药膏。”鉴于你们是公司粉剂车间的职工,所从事的是农药生产,而农药是一种有毒有害物质,工作过程中,难免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皮肤进入人体,从而危害健康,这也就决定了公司必须提供对应的防护用品。虽然公司削减你们的防护用品确实事出有因,甚至在某种角度上说是实属无奈,但由于对员工给予必要的劳动保护是每一家用单位的基本义务,公司也就无权以损害你们的身体健康作为走出困境的代价,而只能另谋他策。公司在你们拒绝后,仍我行我素,显然是对自身基本法定义务的违反。再一方面,你们有权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来维权。因为《劳动法》第九十二条已规定:“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或者未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设施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整顿……”。

未事先告知公摊面积导致歧义,购房合同能否解除?

编辑同志:

一个月前,我与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一份商品房认购书,约定我购买房屋的建筑面积为89.75平方米,每平方单价7880元,总价707230元;我必须在签订认购书的七日内与公司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并办理相关购房手续,如我不能按期照办,则视作自动放弃认购权利,且无权要求公司返还定金。而后我按公司要求支付了14万元付定金。可当我与公司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时,发现房屋套内建筑面积为73.92平方米,分摊公共面积为15.83平方米。我觉得公司在签订认购合同时不主动告知公摊面积,当属欺诈,遂要求解除认购合同并返还定金,但遭公司拒绝。请问:我的请求究竟能否成立?

读者:王晓倩

王晓倩读者:

你的请求不能成立。

一方面,公司虽未说明公摊面积,但这并不能成为你单方解除认购合同的法定理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出卖人通过认购、订购、预订等方式向买受人收受定金作为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担保的,如果因当事人一方原因未能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应当按照法律关于定金的规定处理;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方的事由,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未能订立的,出卖人应当将定金返还买受人。”即购房者可以单方解除合同并收回定金的前提,是出现了“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方的事由”。但本案却并不存在,因为即使你由于特殊原因,不完全知晓商品房建筑面积中肯定包含公摊面积,但鉴于此举系法律所允许的、众所周知的行业通行规则,也应推定你应当知道,而不能反过来怪公司没有说明。另一方面,公司的行为不构成欺诈。欺诈是指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基于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认购书属于预约合同,只是表明双方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意向,并不是具体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付款方式、交房时间、办证时间等直接影响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条款,应该由双方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继续协商确定。公摊面积自然不是认购书必须记载的内容,在你没有询问公摊面积的情况下,公司也没有向你主动说明的义务。正因为如此,决定了公司并不存在对你提供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情形。

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如何救济?

吴律师:

上个月的一天傍晚,我驾驶车辆在国道上正常行驶时,突然一辆农用三轮车从后方冲上来,撞上了我的汽车,对方驾驶员受伤。交警部门认定,我对此次事故负主要责任,这让我很冤枉。请问,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该如何救济?

读者高夏

高夏同志:

交警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属于证据中的“鉴定结论”,它虽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科学性和严肃性,但作为一种证据,其证据效力是待定的。因此,你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法律途径进行救济:一是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51条“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3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之规定,依法要求复核。上一级公安机关交警部门经审查分别作出“责令原办案单位重新调查、认定”的复核结论,或者“维持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二是在民事诉讼中向法院提出异议,并通过取证、举证和质证等诉讼环节阐明理由,尽力推翻该事故认定书。法院若认定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有充分依据,就可以不采信交警部门的事故责任认定,而根据庭审调查的事实来调整民事赔偿的比例。即把交警部门的事故责任认定和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比例分开。因为,事故责任认定是行政处罚的依据,而民事赔偿责任的确定还需要考虑优者危险负担原则,两者并非完全等同。

230031 合肥市清溪路13号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律师 潘家永

任期未满就终止劳动合同对吗

吴律师:

2009年6月,我与某服装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2011年6月,该公司成立工会,我被选为工会女工委员,任期3年。上任后,我积极维护女工的合法权益,引起老板的不满。2012年6月,公司以劳动合同期满为由终止了与我的劳动合同。我认为,我的劳动合同虽已到期,但工会委员任期尚未到,公司不应该终止我的劳动合同。请问,公司的做法对吗,我该怎么办?

读者唐娅

唐娅同志:

该公司的行为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我国《工会法》第18规定:“基层工会专职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员自任职之日起,其劳动合同期限自动延长,延长期限相当于其任职期间;非专职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员自任职之日起,其尚未履行的劳动合同期限短于任期的,劳动合同期限自动延长至任期期满。但是,任职期间个人严重过失或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除外。”《劳动合同法》第45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有本法第42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因此,你的劳动合同应在当选女工委员后自动延长至20013年6月,而非原劳动合同约定的2012年6月。你可以向上级工会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反映,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该公司改正错误,恢复你的工作。

230031 合肥市清溪路13号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律师 潘家永

工资待遇必须实行同工同酬

金女士咨询:

前年3月份,我与几位同事被某劳务派遣公司招用后,被派遣到这家国有企业工作。我们到这家国有企业工作以来,明显感到自己不是“亲生子女”,与这家国有企业的正式员工相比,在同样岗位上工作,干着同样的活,有时候比他们还要承担额外的工作任务,但却拿着比他们低许多的工资,看到人家调薪晋级,我们只有眼热的份儿,人家发福利,我们只能靠边站,人家发奖金,我们同样不沾边儿。我们经常借用小品演员范伟的一句台词这样调侃自己:“都在同一个单位干着同样的活,工资待遇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对此,我们曾去找这家国有企业的领导,要求解决这种分配不公的现象,他们说,我们是用工单位,工资及福利待遇是你们与劳务派遣公司的事,与用工单位没什么关系。我们去找劳务派遣公司,劳务派遣公司的领导却说,现在哪儿都是这样,我们也没有能力解决。

请问:对于这种分配不公的现象,难道我们只能默默忍受吗?我们应当采取什么途径才能得到解决?

律师答复:目前,许多单位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金女士所咨询的问题,很具有代表性,也具有普遍性,是一个十分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所谓劳务派遣,是由实际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公司首先签订劳务派遣协议,之后由劳务派遣公司代替用人单位招聘员工进行派遣。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单位将派遣用工当长期员工使用,但派遣员工与本企业正式员工同工不同酬、各种福利待遇差别很大,劳务派遣已经“变味”,损害了被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但是,二元用工体制下“按身份分配”的现象虽然被人们所诟病,但改变起来却非常艰难。

想必大家已经注意到,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讨论通过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修改,已经于今年7月1日起生效。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最大的亮点,就是明确规定了劳务派遣工享有与用工单位正式员工同工同酬的权利。

修改后的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用工形式进行了规范,第六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同时,修改后的新《劳动合同法》对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作出了相应的规范,第六十三条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前款规定。”

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修改后的新《劳动合同法》对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在实际操作中,被派遣劳动者的维权之路可能还会受到来自不少方面的干扰和阻挠,但只要有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真正把《劳动合同法》落到实处,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会得到有效的维护,就会实现体面劳动。

上一篇: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下一篇: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