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文明路小学班班通工作总结

2024-04-26

中牟县文明路小学班班通工作总结(精选11篇)

篇1:中牟县文明路小学班班通工作总结

中牟县文明路小学班班通工作总结

文明路小学 冯涛

学校“班班通”开通和应用,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回顾“班班通”的简短的使用经历,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班班通管理和应用情况

1、领导重视、健全制度

多媒体教学是全新的课题,网络资源应用于教学也是全新的课题。新生事物的出现和成长,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措施给予辅佐,是难以成功的。为了更好地利用远程资源,充分发挥“班班通”的作用,把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与学校教育、及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效用,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却是学校的工作立足点。为此,郑全岭校长组织学校“班班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制定了《班班通设备的使用与保管制度》、《电子白板使用技术培训制度》、《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及考核制度》等,为更加有效地利用好“班班通”设备,更加有效地利用好优质教育资源起到了很重要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2、技术引领、交流协作

“任何一种行为或措施,没有先期的探索和铺垫是难以铺开的。”我们认识到教师个人的计算机水平及远程资源使用水平,直接制约着学校远程资源的使用水准。为此,我们一方面在提高教师个人计算机水平的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先后制定了《电子白板使用技术培训制度》、《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及考核制度》等;另一方面,加大培训和考核的力度,促使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上新台阶。在县统一培训的基础上,学校在开学初及教研活动中多次对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及交流活动如集体培训、分散练习、年轻技术熟练的教师带老教师等。通过学习培训、相互交流,使全体教师认识了‘班班通’设备系统;知晓了远程教育各资源的类型及来源;让每位教师熟练掌握、会独立操作基于‘班班通’建构下各资源如何使用。扫除了教师用“班班通”设备运用远教资源的技术障碍。

3、适度的要求、及时引导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是新生事物,限于教师的技术水平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影响,开始教师觉得不习惯、麻烦。为了真正发挥“班班通“实效,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班班通”,对应用情况定期进行检查,鼓励教师多用、用好“班班通”。经过近一月的运行,如今,通过引导和尝试使用,教师逐渐认识到使用的好处,尝到应用的甜头,从而从强迫使用到自觉使用,从不习惯到离不了。语文课上,学生可以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欣赏到老师搜集的课文背景材料、图片、课文朗读、解说及疑难解析等内容;数学课上,抽象的理论已变成形象的画面,枯燥的知识已转化为丰富多彩、赏心而悦目的立体动态图象,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和不同的体验。现在教师均能自觉使用课件或网络资源备课、上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自觉学习和自我发展意识明显增强,人人会和堂堂用的比例有了较大提升,课堂教学面貌有了很大改变,整个学校教学呈现出一种新气象。

4、初尝甜头,竞相使用

网络资源量大而丰富,涵盖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对教师帮助很大;《专题教育》学生最为喜欢。资源的调用顺畅,使用便捷,可以使资源真正走进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目前,我校教师利用“班班通”使用网络资源已斐然成风,许多教师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才能得到了施展,技术娴熟、脱颖而出,如张超、孔丽敏、陶秀玲等,就是老教师们也不甘落后,经常虚心向年轻教师问这问那,甚至让年轻教师手把手的教她们如何使用。课堂教学也基本上告别了“粉尘”,增添了色彩,增大了容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增浓,学习效果得以提高。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我校教研工作的攀升,我们深信:“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必将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二、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目前,我们学校教师对多媒体基本操作技能能够掌握,但还有待加强训练; “班班通”设备管理兼职人员有时既要上课,又要帮其他老师调试机器无法应对。这些都是班班通工程实施的瓶颈,也是下一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

班班通的应用,为老师重组知识,再造课程,创新课堂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供了必要条件。实施“班班通”是促进我校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将围绕“班班通”校园信息化平台,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和管理,不断推进信息化应用水平,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用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真正使文明路小学成为一颗璀灿耀眼的明珠。

中牟县文明路小学 2013年1月

班 班 通 工 作 总 结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负责人:冯 涛

单 位:中牟县文明路小学 日 期:2013年1月10日

篇2:中牟县文明路小学班班通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学校“班班通”开通和应用,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回顾“班班通”的简短的使用经历,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2013年“班班通”建设6个教室,学生总数154人,教职工人数15人。

二、班班通管理和应用情况

1、领导重视、健全制度

多媒体教学是全新的课题,网络资源应用于教学也是全新的课题。新生事物的出现和成长,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措施给予辅佐,是难以成功的。为了更好地利用远程资源,充分发挥“班班通”的作用,把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与学校教育、及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有效作用,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却是学校的工作立足点。为此,程校长组织学校“班班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制定了《班班通设备的使用与保管制度》、《电子白板使用技术培训制度》、《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及考核制度》等,为更加有效地利用好“班班通”设备,更加有效地利用好优质教育资源起到了很重要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2、技术引领、交流协作 “任何一种行为或措施,没有先期的探索和铺垫是难以铺开的。”我们认识到教师个人的计算机水平及远程资源使用水平,直接制约着学校远程资源的使用水准。为此,我们一方面在提高教师个人计算机水平的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先后制定了《电子白板使用技术培训制度》、《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及考核制度》等;另一方面,加大培训和考核的力度,促使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上新台阶。在县统一培训的基础上,学校在开学初及教研活动中多次对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及交流活动如集体培训、分散练习、年轻技术熟练的教师带老教师等。通过学习培训、相互交流,使全体教师认识了“班班通”设备系统;知晓了远程教育各资源的类型及来源;让每位教师熟练掌握、会独立操作基于“班班通”建构下各资源如何使用。扫除了教师用“班班通”设备运用远教资源的技术障碍。

3、适度的要求、及时引导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是新生事物,限于教师的技术水平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影响,开始教师觉得不习惯、麻烦。为了真正发挥“班班通“实效,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班班通”,对应用情况定期进行检查,鼓励教师多用、用好“班班通”。经过近一月的运行,如今,通过引导和尝试使用,教师逐渐认识到使用的好处,尝到应用的甜头,从而从强迫使用到自觉使用,从不习惯到离不了。语文课上,学生可以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欣赏到老师搜集的课文背景材料、图片、课文朗读、解说及疑难解析等内容;数学课上,抽象的理论已变成形象的画面,枯燥的知识已转化为丰富多彩、赏心而悦目的立体 动态图象,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和不同的体验。现在教师均能自觉使用课件或网络资源备课、上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自觉学习和自我发展意识明显增强,人人会和堂堂用的比例有了较大提升,课堂教学面貌有了很大改变,整个学校教学呈现出一种新气象。

4、初尝甜头,竞相使用

网络资源量大而丰富,涵盖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对教师帮助很大;《专题教育》学生最为喜欢。资源的调用顺畅,使用便捷,可以使资源真正走进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目前,我校教师利用“班班通”使用网络资源已斐然成风,许多教师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才能得到了施展,技术娴熟、脱颖而出,如徐凌云、赵顺根等,都是五十左右岁的以老师也不甘落后,经常虚心向年轻教师问这问那,以经常打电话问我等;课堂教学也基本上告别了“粉尘”,增添了色彩,增大了容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增浓,学习效果得以提高。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我校教研工作的攀升,我们深信:“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必将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三、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目前,我们学校教师对多媒体基本操作技能能够掌握,但还有待加强训练;学校可供教师备课、制作课件的电脑太少;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及网络管理人员,“班班通”设备管理兼职人员有时既要上课,又要帮其他老师调试机器无法应对。这些都是班班通工程实施的瓶颈,也是下一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实施“班班通”是促进我校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将围绕“班班通”校园信息化平台,不断推进信息化应用水平,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用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3:“班班通”助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13年,我校每个班级实现“班班通”全覆盖;2014年,进行了使用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我不断摸索着试用,在不断地试用中,我对电子白板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班班通”交互式一体机交互性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可直接参与课件的操作,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促进学生主动、协作、探究学习,形成了高效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资源图库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很丰富,可以随时调出你想搜索的图片和信息;教具俱全,工具栏中的各种笔、聚光灯、喷桶、克隆……特别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的制作简单,在教学中,我适时恰当地选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

一、以“白板”为媒,借力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新课导入时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要引起学生共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的PPT课件只能按预先设定的顺序线性展示,学生只能看听,无法亲身操作。而白板中的活动挂图、配套资源库、个人资源和各种工具等都可以随时调用批注书写,并适时调整。如教学苏教版第五册《认识分数》先用拉幕将两个小朋友去野餐分食物的情境遮蔽,使学生对拉幕后面的内容有所期盼,注意力专注在白板上。呈现情境后,让孩子到白板前实际拖曳分一分苹果和矿泉水,说说动手分的过程,为什么这样分,引出“平均分”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后面两人如何分一个蛋糕找到新知切入点。再请孩子到白板前用“魔术棒”画一画怎么分一个蛋糕,用“拍照”功能分出“一半”,追问:这半个蛋糕还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制造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新知的愿望。孩子直接参与课件的演示和操作,这样多方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学习兴趣。又如,《认识角》让孩子从主题图上的物体或平面图上找角,由于二年级的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在主题图上找到的角只是留在白板上一个“点”的印记,我尊重孩子认知上暂时的“盲点”,适时提出:该怎样比划角?激发孩子跟着老师学习正确比划角的欲望。显然使用“班班通”交互式一体机,情境的呈现方式更多样、更生动、更有生成性,资源更多,更贴合学生知识“最近发展区”,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机会参与到课件创设的情境中拖一拖、画一画、写一写、填一填,注意力更集中,学习的主动性更高,为高效课堂提供可能。

二、以“白板”为桥,着力演示,突破重难点

数学学科抽象思维高,逻辑性强,尤其是涉及到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不好理解,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演示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学的难度。如在教学一年级《加减混合》时,就可以利用资源库中的图片,先在白板上呈现一棵大树上有5只小鸟,让学生表达“树上先飞来了5只小鸟”,接着现场克隆拖动2只小鸟,“又飞来2只小鸟”,这时学生对“5+2”的问题就有了清晰的理解,然后再用电子笔拖走其中一只移走,让学生描述“又飞走了1只”,提出问题:现在树上有多少只鸟?本来抽象的加减混合问题,由于提供大量直观的运动图像,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学生马上就可以理解,及时生成了课堂所需的素材,生动形象,使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有趣,易于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以“白板”为介,重力操作,启发思维

传统的多媒体设备更多的是演示功能,师生无法任意参与变动已制作好的课件,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具备随意放大缩小、拖动、即写、即画、即擦、剪切等功能,在教学中学生有更多的操作机会,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操作中能得到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教师再及时引导理性分析,教学重难点就会突破,同时教师还可以把握生成资源,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让多位学生在白板上从不同的起点利用电子笔描出图形的一周,运用电子白板技术拖曳功能将学生描出的“图形”和“图像”分离呈现,让学生从白板上留下的痕迹能直观清晰地认识到无论从哪一点出发,只要沿图形的边线一周回到起点,就是图形的一周。此环节教师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利用白板“写写拖拖”功能更直观感受“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有效地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再如,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师在白板上拖出6个桃,要求分成两堆,尽管每个学生手中有小圆片操作,操作后同桌交流,但交流范围还是有局限性。汇报展示分的过程和结果时可以让多位学生在白板上拖曳操作分桃子,再引导观察几种分法中哪一种与众不同,引出“平均分”,借助分桃子的图意理解并描述“平均分”,想想6个桃还可以怎么平均分,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概念,最后进行判断辨析。像这样在大屏幕白板上亲历分桃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等,直观形象,启迪了学生思维,抽象的“平均分”概念有了具体的表象支撑,概念的形成过程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为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四、以“白板”为梁,倾力共享,生成互动

班班通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不仅能够更加全面而多样地展现各种教学资源,而且为课堂教学中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提供了良好的媒介。电子白板软件装入平板电脑,学生在电脑上学习,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和电子白板呈现学习互动,将学习的情况、作业和效果等“拍照”通过无线伺服器形成班级局域网络,传输信息到电子白板,及时呈现,反馈学习的状况和结果,供师生共同纠正、讨论和分享,进一步开展集体的学习和互相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如《周长的认识》在学生充分感知“周长”这一概念后,围绕“一片树叶的周长究竟有多长”这一问题,精心组织了同桌合作活动。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可选的多样化的操作材料:树叶、直尺、线、小棒(其中小棒是多余材料)。老师巡视时及时把几种展现操作过程细节录像下来,上传到白板上,让学生汇报方法和测量到的结果,先用线沿着树叶的边线围一周,把围到的线放到直尺上量一量,围到的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结合交流生生之间互评,分享操作经验:围一围要注意什么?(紧贴边线围一圈、掐住终点)量一量要注意什么?(拉直、0刻度)。学生分享活动经验后说明把弯曲的边线的长转化成直直的一段线的长,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作“化曲为直”。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使教学更加生动,加强了师生间思想的碰撞交流,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五、以“白板”为梯,添力反思,认识提升

“班班通”交互式一体机可以将课堂上师生所有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储存起来,它记录着课堂中“教”与“学”的每个细节,便于形成个性化的授课纪录,看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成为教师的重要课程资源,促进反思。同时也可以观看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帮助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进一步了解学生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学习风格的差异,为今后的授课、反思和评价提供参考。同时,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学生也可对讲过的内容进行回顾复习,便于巩固以前的旧知识和内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有效弥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不足。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当前,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融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生动。当然,在“班班通”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并非强调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来辅助教学,适时适量地运用白板技术,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摘要:随着“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作为最为核心工程的“班班通”内容丰富、声画并茂、互动性强,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在“班班通”环境下,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表现数学,创造数学,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打造学生善学、想学,教师会教、善教的高效课堂。

篇4:“班班通”助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班班通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班班通”是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数字投影仪、大屏幕、电子白板等为终端显示的设备。它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通道和信息内容,联通到每个教学班级,通过多媒体硬件设施电子白板、电脑、背投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系统。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2013年,我校每个班级实现“班班通”全覆盖;2014年,进行了使用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我不断摸索着试用,在不断地试用中,我对电子白板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班班通”交互式一体机交互性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可直接参与课件的操作,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促进学生主动、协作、探究学习,形成了高效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资源图库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很丰富,可以随时调出你想搜索的图片和信息;教具俱全,工具栏中的各种笔、聚光灯、喷桶、克隆……特别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的制作简单,在教学中,我适时恰当地选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

一、以“白板”为媒,借力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新课导入时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要引起学生共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的PPT课件只能按预先设定的顺序线性展示,学生只能看听,无法亲身操作。而白板中的活动挂图、配套资源库、个人资源和各种工具等都可以随时调用批注书写,并适时调整。如教学苏教版第五册《认识分数》先用拉幕将两个小朋友去野餐分食物的情境遮蔽,使学生对拉幕后面的内容有所期盼,注意力专注在白板上。呈现情境后,让孩子到白板前实际拖曳分一分苹果和矿泉水,说说动手分的过程,为什么这样分,引出“平均分”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后面两人如何分一个蛋糕找到新知切入点。再请孩子到白板前用“魔术棒”画一画怎么分一个蛋糕,用“拍照”功能分出“一半”,追问:这半个蛋糕还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制造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新知的愿望。孩子直接参与课件的演示和操作,这样多方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学习兴趣。又如,《认识角》让孩子从主题图上的物体或平面图上找角,由于二年级的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在主题图上找到的角只是留在白板上一个“点”的印记,我尊重孩子认知上暂时的“盲点”,适时提出:该怎样比划角?激发孩子跟着老师学习正确比划角的欲望。显然使用“班班通”交互式一体机,情境的呈现方式更多样、更生动、更有生成性,资源更多,更贴合学生知识“最近发展区”,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机会参与到课件创设的情境中拖一拖、画一画、写一写、填一填,注意力更集中,学习的主动性更高,为高效课堂提供可能。

二、以“白板”为桥,着力演示,突破重难点

数学学科抽象思维高,逻辑性强,尤其是涉及到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不好理解,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演示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学的难度。如在教学一年级《加减混合》时,就可以利用资源库中的图片,先在白板上呈现一棵大树上有5只小鸟,让学生表达“树上先飞来了5只小鸟”,接着现场克隆拖动2只小鸟,“又飞来2只小鸟”,这时学生对“5+2”的问题就有了清晰的理解,然后再用电子笔拖走其中一只移走,让学生描述“又飞走了1只”,提出问题:现在树上有多少只鸟?本来抽象的加减混合问题,由于提供大量直观的运动图像,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学生马上就可以理解,及时生成了课堂所需的素材,生动形象,使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有趣,易于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以“白板”为介,重力操作,启发思维

传统的多媒体设备更多的是演示功能,师生无法任意参与变动已制作好的课件,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具备随意放大缩小、拖动、即写、即画、即擦、剪切等功能,在教学中学生有更多的操作机会,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操作中能得到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教师再及时引导理性分析,教学重难点就会突破,同时教师还可以把握生成资源,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让多位学生在白板上从不同的起点利用电子笔描出图形的一周,运用电子白板技术拖曳功能将学生描出的“图形”和“图像”分离呈现,让学生从白板上留下的痕迹能直观清晰地认识到无论从哪一点出发,只要沿图形的边线一周回到起点,就是图形的一周。此环节教师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利用白板“写写拖拖”功能更直观感受“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有效地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再如,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师在白板上拖出6个桃,要求分成两堆,尽管每个学生手中有小圆片操作,操作后同桌交流,但交流范围还是有局限性。汇报展示分的过程和结果时可以让多位学生在白板上拖曳操作分桃子,再引导观察几种分法中哪一种与众不同,引出“平均分”,借助分桃子的图意理解并描述“平均分”,想想6个桃还可以怎么平均分,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概念,最后进行判断辨析。像这样在大屏幕白板上亲历分桃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等,直观形象,启迪了学生思维,抽象的“平均分”概念有了具体的表象支撑,概念的形成过程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为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四、以“白板”为梁,倾力共享,生成互动

班班通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不仅能够更加全面而多样地展现各种教学资源,而且为课堂教学中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提供了良好的媒介。电子白板软件装入平板电脑,学生在电脑上学习,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和电子白板呈现学习互动,将学习的情况、作业和效果等“拍照”通过无线伺服器形成班级局域网络,传输信息到电子白板,及时呈现,反馈学习的状况和结果,供师生共同纠正、讨论和分享,进一步开展集体的学习和互相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如《周长的认识》在学生充分感知“周长”这一概念后,围绕“一片树叶的周长究竟有多长”这一问题,精心组织了同桌合作活动。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可选的多样化的操作材料:树叶、直尺、线、小棒(其中小棒是多余材料)。老师巡视时及时把几种展现操作过程细节录像下来,上传到白板上,让学生汇报方法和测量到的结果,先用线沿着树叶的边线围一周,把围到的线放到直尺上量一量,围到的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结合交流生生之间互评,分享操作经验:围一围要注意什么?(紧贴边线围一圈、掐住终点)量一量要注意什么?(拉直、0刻度)。学生分享活动经验后说明把弯曲的边线的长转化成直直的一段线的长,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作“化曲为直”。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使教学更加生动,加强了师生间思想的碰撞交流,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五、以“白板”为梯,添力反思,认识提升

“班班通”交互式一体机可以将课堂上师生所有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储存起来,它记录着课堂中“教”与“学 ”的每个细节,便于形成个性化的授课纪录,看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成为教师的重要课程资源,促进反思。同时也可以观看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帮助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进一步了解学生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学习风格的差异,为今后的授课、反思和评价提供参考。同时,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学生也可对讲过的内容进行回顾复习,便于巩固以前的旧知识和内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有效弥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不足。

篇5:小学班班通培训学习总结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自如,在教学中遇到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利用“班班通”电子白板教学,在教学中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比较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利用“班班通”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有助于加快教学速度,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巩固,在普通的课堂上,老师要用粉笔板书,这样浪费时间,教学中常常出现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利用多媒体充分利用时间,也有效利用时间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篇6:司巷小学班班通项目校本培训总结

按市教育局的要求,我校于2012年8月17日上交了制订的班班通项目校本培训计划,计划中定于8月23日上午进行全校教师校本培训。今天上午如期开展了本次校本培训活动。上午八点钟开始培训,教师们都在八点之前赶来学校认真参加了培训学习。一开始由蔡校长介绍了校内班班通工程安装的情况,并讲了这次培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接着由培训教师陈华,讲了什么是班班通工程,以及国家实施这项工程的意义。随后结合幻灯片讲解了对班班设备的规范操作、校内管理和维护等相关知识和要求,最后着重介绍了“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且播放了“科大讯飞”公司的讲解视频,老师们观看学习得很投入,收获都很多。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培训,我校圆满地完成了此次班班通项目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活动。

司巷小学

篇7:中牟县文明路小学班班通工作总结

我校是我县教育资源整合后成立的一所完小,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安装、开通,更是如虎添翼。全校师生“学远教,用远教”蔚然成风。我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已经步入了一个有计划、有步骤、有规模、有成效的良好运作态势。从“班班通”到“校校通”,有了一些经验和收获,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国家重视,硬件到位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服务是教育部为配合现代远程教育扶贫工程而设立的服务项目;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伟大工程。在上级领导的悉心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校成功成为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模式三”项目学校。为了使远程教育设备“模式三”能在我校得到充分利用,使我校师生能够享用优质资源进行教育、学习的互补,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此,学校加强了领导,做到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保证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安装、运行。

二、拟定制度,科学管理

学校配备了专职远教管理员。温泉小学积极组织专职远教管理员参加各种相关培训,提高管理员的专业水平。除此之外,还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计划和制度,主要有:(1)《珍泉小学远程教育工作计划》(2)《电教室使用制度》(3)《珍泉小学电教室使用记录》(4)《珍泉小学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三、硬件到位,加强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首先以硬件建设为基础。此项工作得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有关人员配合电教站远程教育“模式三”设备的安装。我校“模式三”项目建设已初步完成,先后建成了多媒体教室2间,设吊顶投影仪2架、设大屏幕2台、打印机2台;卫星资源接收室1间。现在,设备都一一到位,并且工作正常,能接收远程教育IP资源,各功能室及相关资源都能正常使用。

四、利用资源,提高质量

远程教育设备“模式三”,的安装,为学校的教育教研工作上升一个台阶提供了新的契机。“模式三”安装以后,我校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展教育教研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教研活动,在保证设备正常有序地接收到中央电教馆卫星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学校围绕教育资源有序开展了各种教研活动。定期组织教师收看教育节目,组织教师利用教育资源开展了各种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活动中。

1、学校积极动员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授课,制作ppt课件,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及时将各学科示范课、同步课堂等优秀课件,以及学习资料、综合信息等相关资源整理,方便保存。

3、物尽其用,上好每一堂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教研组及时开展教研活动,引导教师选用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备课、上课。

4、配合教务处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展课件制作竞赛、教师说课竞赛,课堂教学竞赛、教师美文诵读活动,为教师能力的提高和展现自我提供了彰显自我的一个平台。

五、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数量少。多媒体教室2间,全校6个班,基本能保证平时的教学。但教师备课办公没有计算机,学生还没有计算机教室,极大地制约了我校学生素质的发展。

2、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特别是运用幻灯片、Flash等整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还急需有待提高。

3、经费不足。很多时候有计划、有设想,却难以有行动。经费问题确实困扰着每一位远教工作者。

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8:“班班通”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班班通”已开始在小学教学中推广运用。 运用“班班通”使远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大大改善教学环境, 丰富教学手段, 使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融于一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 下面我谈谈使用“班班通”辅助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感观展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 ”由此可见兴趣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是艰苦的劳动, 时间长了, 很容易使人感到疲惫、烦躁, 从而懈怠。 如果有了兴趣, 学习就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 就会让人感到精力充沛。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 因此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影响教学效果。 “班班通”声像兼备, 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 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 同时刺激学生多感官, 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 这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求知欲, 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 教学中, 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心情舒畅, 思维活跃;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鼓励, 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 使学生在充满情趣与快乐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 合理组织画面, 配以动感, 不仅可以传播大量教学信息, 而且可以变静为动,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充分利用“班班通”设备, 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挖掘学生潜能

“班班通”设备的巧妙利用, 可以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班班通”设备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语文阅读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语文教师应积极利用“班班通”设备强大的辅助教学功能, 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点,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课本所选文章中一些经典性描写需要仔细品味, 方能悟其真谛。 如果能够运用计算机强大的辅助教学功能, 设计一些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多媒体课件则无疑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 挖掘其创新能力。

三、“班班通”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流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 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鉴于语文的这一教育特点, 合理有效地运用“班班通”, 就可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中, 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还要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 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 他们思考问题时, 经常出现思维障碍, 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的现象。 利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 会开启学生思维闸门, 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四、“班班通”是课堂中导航质疑解难的“催化剂”

在引导学生初读感知、 精读感悟、 品读赏析每一篇课文时, 我紧扣教材, 依据教参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班班通”多媒体教学手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在“班班通”的导航下, 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师生的共同感悟、轻松阅读、大胆想象迎刃而解。 去掉了老师干涩枯燥的讲解, 褪去了学生“空中楼阁”的想象, 而是在以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文字为载体, 以“班班通”中形象直观、传神的画面为蓝本, 让学生自然走进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中, 如身临其境。

五、运用“班班通”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 提高了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积极主动地思考, 并具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是现代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通过“班班通”屏幕呈现教学内容、展示学习目标、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思考、讨论并做出回答, 对学习情况与回答及时迅速地给出判断,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 积极主动地学习。 同时, 便于课堂的及时反馈、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拓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尤其是练习设计, 容量大, 方便快捷。 利用“班班通”设备, 其训练效果非常好, 是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

篇9:中牟县文明路小学班班通工作总结

一、巧用“班班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力量。多媒体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认识起“催化”作用,赋予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在儿童的认识与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之者不如知之者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为学习开了一个好头。例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制作了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现代建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北京的变化和美丽,接着让学生欣赏了不同地方的夜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焕然一新的王府井,古老的故宫,错落有致的立交桥,灯光闪烁的长安街,一幅幅活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了美妙绝伦的意境中,学生的学习激情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对北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在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尽管文中对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但只靠老师的语言进行说教,有的学生还是难以感知。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不愿意学,这样便无法理解第三个儿子的孝顺。我们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把三个孩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此时,同学们会感到有趣,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妙用“班班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具有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的优越性。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们所使用的课件一般都是图文并茂的,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五彩缤纷”的意思,我在教学这段时,让学生观看秋天里金黄的稻子,红红的高粱,黄黄的树叶,以及花坛里竞相开放的各种颜色的菊花,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词,而且还找了几个意思相近的词來代替,还会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教学时,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比较抽象,光凭老师的讲解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困难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将瀑布从高山上飞泻而下的景象做成动画,让学生观看,孩子们在惊叹大自然的神奇之时,自然而然理解了古诗。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人的感官接收运用越多,对知识则越容易理解。班班通电教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改善了人脑获取知识信息的感官功能,提高了视觉形象与听觉印象传递的效率。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以《渔舟唱晚》的优美旋律伴随着富有感情的诵读,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在美妙的效果下,抽象的意念变成了真实的、可感的、动人心弦的感情,那种恬淡、闲适的“复得返自然”的画面随着浮现于学生的脑海。这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加深了,并且在内心多了一份怜悯和欢畅。

三、善用“班班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每天的刺激、启迪,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经常会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的现象。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合理处理感性材料,优化感知刺激,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系统,为其形象思维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接触的虽然是非常形象的语言描绘,但仍不是形象的本身。我们运用声形兼备的课件,传授知识,不仅使学生接触抽象的语言符号,而且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形象的世界,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在第二段问到“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瓶子和小石子自己动手操作这一过程,学生一边动手做,一边说过程。学生亲自动手做了,就能把乌鸦喝水的过程说的有条有理。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学中还应把握重点词语的教学。而这个过程中“渐渐”要求学生能换词理解。于是,在学生有了大体印象之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瓶中之水随着石子的递增而慢慢升高的过程。这时,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了“慢慢,缓慢”等词语,水到渠成。这也就是用实际操作帮助了思维,用情景促进了思维,让一个本身看不到、摸不到、听不到的童话故事从无到有,既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内容,理解了重点词语,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向精密发展。

篇10:班班通与小学语文教学

——李春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的实施,为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孩子,视野窄,对一些新事物和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除了电视外,就是课堂学习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这样有利于农村孩子掌握课本知识,接受新事物,理解新概念,更快更好的认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我在农村小学工作的几年中,经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沐浴了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使我深深地感到新课改的优越性,特别是多媒体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帮助和优化。它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轻松自由地学习,在愉悦的氛围中,不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突破了原有的课堂局限,拓展了师生的信息量,寓教于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获得成功的一种推动力。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抓住小兴安岭“美”的特点,用多媒体手段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通过课件依次展现在学生面前,伴着轻松愉快的音乐,随着有感情的朗读,画面美丽的景色与课文描写相对照,形、声、音、色浑然一体,创造出“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优美情景。此刻,学生仿佛进入茂密的林海,置身于娇艳的野花丛中,追逐着活跃的小鹿群„„那满地蘑菇似乎伸手可得,那神奇的人参似要频频招手„„学生此时的情感已和作者发生了共鸣,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小兴安岭。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讨论,在浓厚的兴趣中分析、理解、品味、感悟,从而加深感受美的意境。这不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儿童的认知活动是伴随着一定情感的,而孩子们的情感是最容易被激发起来的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主动、直接。在课堂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有感染力的眼神和个动作,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气氛,都作用到每个学生的心灵。多媒体无疑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例如在教学《香港,一颗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一幅幅生动画面,把学生带到课文中所描绘的境界中去,那么课堂一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香港夜景一段时,首先让学生闭上双眼,关掉电灯,拉上窗帘。老师边倒数五个数边放课件,当学生睁开双眼,一幅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的香港夜景展现在学生眼前,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巧妙借用多媒体展示,不但可以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热情,还可以弥补小学生的认知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展现在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陌生事物有较详细的了解,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巧妙地衔接起来,从而丰富 学生的思维,使作文课变得生动活泼。如在指导学生习作《我的课余活动》时,我录制了学生课余时间拔河、踢毽子、跳绳等活动的场面,上课时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画面,主动地接受信息,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更清楚无遗,场内、场外热闹气氛,同学们一言一行更令人兴奋,达到了不吐不快之感,激起了写作愿望。当学生写作时要重点描写某人时,有关的画面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便于更细致地观察写出逼真的场面。学生有目的、全面、细致、精确地观察,迅速“理清活动的全过程”,能够抓住重点、按活动顺序来写清楚。可见,电视媒体提供物像指导观察显神通,学生观察时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思维时有凭借、有条理,写作时必然有序、有理、有神。

篇11:中牟县文明路小学班班通工作总结

大路槽乡大路槽小学:冯华权

摘 要:“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训练方式之一,“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地位与作用连接着认知与运用,贯穿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由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语文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激发学生以“读”促“悟”,为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为学生的思维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多媒体 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语文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习方式,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激发学生以“读”促“悟”,为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为学生的思维拓展了空间。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个体力求达到认识某种事物时,就乐于参与某种活动,这种积极的意识倾向来自于他对所要认识的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远程教育资源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内容也贴近儿童的生活。“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训练方式之一,“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地位与作用连接着认知与运用,贯穿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由此,如何充分发挥读的作用,使语文课堂在琅琅的书声中充溢智慧之味,便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追求。而信息技术以其动态、直观、立体化的呈现方式,为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和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促使语文教学中的“读味”更浓。

一、巧用多媒体的提示功能,提升读的品悟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借助媒体效果呈现的提示功能等,就能使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读指向更明,使边读边思更有深度,使阅读与理解更加相得益彰。如《詹天佑》这篇课文以“詹天佑是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为中心来叙述他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其中“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课文的难点。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既要“朗朗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又要“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还要“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因此,在教学《詹天佑》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就分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第一层次:运用媒体呈现课文内容,在难度的词句上运用点击变色的效果引导学生关注并指导学生读仔细让学生读得“言从字顺”,即读通、读懂、读得流利;第二层次: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时,边读边动笔,对关键词句进行圈点批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交流,通过媒体课件出示内容,运用划线、加深颜色、变色、闪烁等提示功能,显出重点,通过动画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词句的书面意思,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第三层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动手,做一做“小小工程师”,设计图纸。很快,一张张设计图纸通过实物展示台在大家的眼前。这样一来,为学生创设了体验过程,仿佛身临其境,使原来觉得乏味、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乐趣横生。继而激烈的讨论,迸发出了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氛围,展示了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课堂成了他们体验、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乐园,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读中体验,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展露无遗。在愉快的教学中,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语言顺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丰富知识,发展语言,开发智力。

二、巧用媒体的直观优势,彰显读的感悟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语文学科的本色就是学习语言,让学生从文章中通过朗读,体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文字语言,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媒体的直观优势则可以在文字与感悟间架起形象、生动的桥梁。如在教学《赵州桥》这一篇课文时,我就以朗读为抓手,充分利用媒体的直观优势,引导学生边读边悟。教学中,我采用了自读、默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在课堂上,先以课件出示学生交流中获得的“疑”,引导学生循着心中的“疑”去充分地读书,思考,探求。我指导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自读感悟: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赵州桥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赵州桥有哪些特点?画出文中的具体语句读一读。3.赵州桥有什么价值?显然,这三个问题不难,但一定要仔细读书才能完成。这样,学生就能分两个层面进行读书了。第一层面:了解课文字面上的内容,认识赵州桥的特点,了解了这一层面的内容,媒体课件就可以用图示进行阅读总结,使学生一目了然;第二层面:深入文字,透过文字感受赵州桥的价值。最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体会思想感情: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在创设这样的语言情境后,再出示与之匹配的画面,使语言与画面充分对接,由此,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就能真正感悟到其价值: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它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后人的骄傲!

三、巧用多媒体的综合性能,发展读的思辨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如果学生不经过思考而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因此,我们就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及时点拨。激在关键处,促在思考点。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综合性能,如果能适时、适当地运用,教学效果便会更加凸显。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课文时,在交流中我重点抓住了一些话反复品读: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同志们!用石头砸!”、“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话是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走向死亡的真实举动,也是他们不怕牺牲,坚决完成任务的动力。这些话更充分表现了表现了五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教学时我把这句话作为多媒体课件的主界面,始终展示在学生眼前,并抓住这句话四次品读,通过层层深入地学习,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五壮士崇高和伟大。第一次品读:让学生找描写五壮士掩护任务的句子细节描写,这是初步感知;第二次品读:在初步感知后让学生找文中哪些语句和词语感受到五壮士的决定?出示课文中的相关词语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画面后,再次借助多媒体的直观优势出示画面,并紧扣学生的思维点,启发学生思考、交流后再读。第三次品读:利用课件,出示链接的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同学们感受五壮士面临的绝境,谈体会之后再读。这三次读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五壮士不怕牺牲的精神。第四次读:在学习了解了当时所处的环境后,让学生观看五壮士砸敌人,最后跳崖的课件动画,学生就能充分理解五壮士的坚贞不屈和不畏牺牲的精神。由此,学生也在交流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积累,在读中深化了思辨,获得了体验和感悟。

四、巧用信息技术,强化朗读训练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没有唯一的答案”,所以人们都说“有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运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听力非常方便,也非常有效。一是充分发挥语音室的作用,用现成的语文教学光盘或课文朗读磁带强化学生的模仿朗读。这类教学软件声音纯正,能够唤起学生练习朗读的兴趣。对学生理解这类课文,体悟作者的感情是很有帮助的。二是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调节,引发和调动自己的情绪,让学生融入在课文里,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场景,再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讲解,让学生仿佛看到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看到了她手里一根根给她带来快乐和希望的火柴,跟着她快乐和失望,在他们心灵深处燃起了对小孩子的同情之情。这样的教学,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给学生的朗读起到了示范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之于以读为中心,注重在读中体验、读中悟道、读中深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来讲,善用之,即能为语文课堂之读增味、提味,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与方法》李克东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谢幼如: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班班通”教学平台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班班通”教学平台的迅猛发展和所体现的先进性,得以广泛应用于小学教学的各个学科之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突出了它的优势。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班班通”,充分发挥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产生相应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闰土所做的四件事的动画图片一一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缤纷的色彩,优美的音乐,独特的动作,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唤起了学生一次次的高呼,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各种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状态,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去。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多得多。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妙解疑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然而,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班班通”教学平台,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其他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如,在执教《詹天佑》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这部分,集中地体现了詹天佑的杰出、创新精神。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讲清这一难点。为此,如果制作一个课件,运用动画技术,巧妙地将詹天佑设计的两个火车头在“人”字形线路上运动:(因为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学生看到这样绝妙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为詹天佑的杰出、创新所深深折服。

三、拓展课堂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班班通”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能够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为课堂所用。利用“班班通”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随时展现在课堂。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40分钟的上课时间便被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鲸》、《松鼠》等课文时,我利用网络超文本的特性,结合教学目标,编辑整合了“资料库”,这给学生提了开拓视野的广阔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拓展知识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网上阅读“资料库”中的相关信息,小组之间交流,拓展知识面,探索课程以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训练。资料库将与鲸、松鼠有关的知识分类归纳整理为:生物、文学、摄影、军事、考古、航天、仿生、农业、集邮、科技、奇闻、数学十二个科目,每一科目,都提供了大量有关鲸和松鼠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新了解到的知识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在这些科目中,所有的知识都与鲸和松鼠有关,但介绍的角度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科目,角度也有区别。所以当我们通过网络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时,便可多角度、多方位和多途径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拓展课堂空间,增强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通过“班班通”教学平台的教与学的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如,学习《将相和》《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历史题材的课文,由于这些课文的内容距今天的时空比较远,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教学时,我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放给学生看,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五、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赏析能力即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班班通”的应用为作文教学提高学生评改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能引导学生进行“实战训练”,领悟评改作文的方法,养成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例如,在指导学生“缩写文章内容”这一作文时,我先将准备好的范文《景阳冈》缩写通过“班班通”的展示台展示,并在范文的旁边附上本次习作的要求。(用不同的文体、颜色显示)首先让学生欣赏佳作,在这一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照原文,对缩写后的文章进行判断、讨论、评价、衡量是否达到习作要求,并讲出称其为佳作的理由。其次让学生评改“病文”,选择个别同学的作文进行当场点评,如“主次是否分明,语句是否通顺„„”,对“病文”逐篇剖析、诊断,从大处加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并把修改的地方用红色显示,提醒学生稍加对比。再让学生动手对选取的任何一篇文章进行缩写,再自改、互改,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总之,“班班通”教学平台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深入到了课改的前沿。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运用 “班班通”教学平台,能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形象、有趣,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班班通”的运用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活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牟县文明路小学班班通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中牟县商品房备案查询05-22

中牟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析09-11

中牟县黄店镇调研报告04-13

中牟商业调研报告04-11

中牟房地产市场分析09-13

中牟房地产市场分析04-12

中牟一高教学实验楼投标文件04-30

上一篇:在青干班结业仪式上的发言下一篇:后槽小学校园足球三年发展规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