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密公文管理工作制度》

2024-05-04

《涉密公文管理工作制度》(精选8篇)

篇1:《涉密公文管理工作制度》

涉密公文管理工作制度

一、各区县工商局、市局各科、室、队、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涉密公文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并坚持“谁经办谁负责”原则。

二、涉密公文可按照收文、发文两种情况分类。其中收文类涉密公文管理分为签收、登记、拟办、分送、传阅、承办、归档、清退、销毁等环节;发文类涉密公文管理分为起草、核发、登记、印制、分发等环节。

三、收文类涉密公文管理

(一)涉密公文的签收、登记由市局办公室机要员统一负责(各区、县工商局比照市局模式执行,下同)。机要员须逐件、逐页清点,如发现问题须及时向发文机关查询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涉密公文的标题、密级、发文机关、发文字号、收文日期、份数及流转、办理情况须由机要员逐项填写清楚。

(二)机要员将涉密公文呈市局办公室负责人提出拟办意见,并做好记录。拟办意见必须按照密级文件传达阅知范围有关规定或者发文机关批注要求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扩大传达阅知范围。

(三)机要员按照拟办意见,将涉密公文分送有关局领导阅批、研办,并做好记录。

(四)需要局领导传阅或传批的涉密公文,机要员须按照一-1-

定程序分送,并应随时掌握公文的去向并做好记录,避免漏传、误传和延误。切勿横传,以免造成传阅失控或公文遗失。

(五)按照局领导批示,机要员将涉密公文交承办单位承办或阅知。市局机关各单位须指定一位思想政治过硬的同志担任机要文书管理人员,负责签收本单位承办或阅知的涉密公文。

(六)涉密公文办理完毕后,承办单位应将涉密公文退回市局办公室,机要员应严格按照公文归档制度,将涉密公文收集齐全,立卷归档。任何个人不得保存涉密公文。

四、发文类涉密公文管理

(一)起草涉密公文必须在处理涉密文件的计算机上进行,严禁在非涉密计算机上处理。

(二)涉密公文须由承办单位专人办理,市局领导审定签发,市局办公室登记、核发。

(三)公文密级须按照有关规定由市局办公室核定,明确印发份数、发放范围。

(四)涉密公文的印制应做到准确、及时、规范、安全、保密。印制地点原则上应在市局机关内部文印,如确需送外单位印制,经市局领导批准后,送经市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定点印刷厂印制。

(五)涉密公文的分发必须认真登记,仔细核对,经机要通信网络发送;若需纸质分发的,要保证分拣、装封准确无误,并通过机要邮递渠道分发。

五、涉密公文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范围阅知,原则上应在办公室阅读,不得随意带出。

六、禁止携带绝密级公文外出。因公外出确需携带秘密级公文,应经市局领导批准,履行借阅手续,并采取保护措施,使密级公文始终处于携带人的有效控制之下;因公外出确需携带机密级公文,应经市局主要领导批准,履行借阅手续,并有二人以上同行,采取保护措施。

七、禁止携带涉密公文参加涉外活动。禁止将绝密级公文携带出境,因工作需要确需携带机密级、秘密级公文出境的,应按照有关保密规定,办理批准和携带手续。

八、绝密级和注明不准翻印、复印的公文不得翻印、复印。翻印、复印其他涉密公文,须经市局领导批准,并在市局办公室登记,注明翻印、复印的机关、日期、份数、印发范围、承办人、单位负责人。翻印、复印的公文要与正式印发的公文同样管理,使用完毕后,全部交还市局办公室统一销毁。

九、借阅涉密公文要经市局领导批准,严格在市局办公室履行借阅手续,限期退回。如需延长使用时间,须办理续借手续。

十、销毁涉密公文,必须按照保密主管部门相关规定执行,必须登记造册,经市局领导或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审批后送指定地点销毁,销毁时要有二人以上监销。

篇2:《涉密公文管理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涉密计算机信息保密管理工作,杜绝泄密隐患,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专人负责本计算机的管理,维护计算机正常运转,不得擅自接入网络或安装其他网络设备。

第二条 秘密信息不得在与国际互联网联网(外网)的计算机中存储、处理、传递。涉密的材料必须与国际互联网(外网)物理隔离。

第六条 各室发现计算机系统泄密后,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按规定在24小时内向县国家保密单位报告。

第七条 涉密的计算机信息在打印输出时,打印出的文件应当按照相应密级文件管理,打印过程中产生的残、次、废页应当及时销毁。

第八条 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涉密计算机造成泄密事件的,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将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条 本制度由单位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制度从印发之日起执行。

篇3:高校涉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探讨

1 高校涉密科研项目档案的内涵和特点

1.1 高校涉密科研项目档案的内涵

高校涉密科研项目档案是高校科研人员在国防科研、军工项目以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等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数据、声像、图表、实物等各种载体,并按一定的归档制度作为真实历史记录集中起来的科学技术文件材料。它包含一个涉密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到成果开发、推广、应用所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是涉密科研成果的直接体现。涉密科研项目档案所蕴含的具体信息,能为科研管理机构和科技人员在科研管理、科技决策、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信息和依据,对于今后的科研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其内容主要包括[2]:涉密科研项目准备阶段形成的依据性材料、研究阶段形成的过程性材料、总结鉴定阶段形成的结论性材料、成果申报奖励阶段形成的文件材料、成果后期的开发性推广应用性材料等。

1.2 高校涉密科研项目档案的特点

涉密科研项目档案除了具有记录性、原始性、唯一性等档案共性特征外,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其形成规律方面都有着其鲜明特点。

1.2.1 档案内容具有保密性。

涉密科研项目内容涉及大量国防预研、基础研究项目以及军工生产等国家重要课题研究,通常体现着一国最为高、精、尖、新的科学技术水平,极具价值。因此形成的成果档案大多属于尖端知识产权和高技术成果,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是敌对势力和谍报机关关注的重点,因此对于档案的内容要做好保密管理。

1.2.2 归档主体的多口性。

受管理体制的支配,涉密科研项目建档材料形成的主体较多,包括项目负责人、参加人、科技处、财务处、人事处、国资设备处等。项目负责人和参加人是科研项目档案材料形成的主体,特别是原始记录形成的主体。项目管理部门对项目进行管理所产生的具有行政性质的管理文件(包括项目批准通知、经费拨付通知、研究内容变更批复文件、项目负责人变更批复文件、处罚或奖励文件等)往往都需归档[3]。这些来源不同却又是产生于同一涉密科研活动中的材料,共同构成一个涉密科研项目的全部档案。

1.2.3 档案形式的多样性。

高校涉密科研项目不但包括国家、省、市的纵向项目,也包括高校与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项目;既有诸如国防基础研究、尖端项目等国防军工科研和生产项目,又有涉及国家秘密的统计数据、舆情动态、民族宗教等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涉密科研项目。其多层次性和科研方向的多样性,决定了涉密科研项目档案来源广泛,课题研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的档案材料既包括纸介质(如文件、资料、试卷、图纸、数据报表等)、磁介质(包括计算机硬盘、软盘、录音带、录像带等)、光电介质(电脑光盘、VCD、DVD碟片等),又有实物(如试样、半成品、仪器设备、工程设施等)。

1.2.4 档案收集周期性长。

从事的研究项目类型不同,研究对象和采用的研究手段各异,涉及的专业学科广泛,因而使得记录其研究活动的项目档案也不同[4]。涉密科研项目的研制周期一般相对较长,特别是一些高校承担的大型国防科研项目或重点军工型号项目,由于从立项开题到研究成果取得,每个环节都需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取得最终成果往往要耗费很长时间,这就使得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跨度较大,周期长。

2 涉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涉密科研人员归档意识淡薄

高校多数涉密科研人员重视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以及科研成果的发表与奖励等,轻视科研档案资料的积累、归档[5]。档案意识的淡漠甚至缺失使不少科研人员认为科研成果是自己辛勤劳动的果实,形成的科研文件材料属于自己,留在手中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些科研人员认为将科研材料交到档案馆后,今后查找麻烦,不如放在自己身边以便今后晋职称、评奖用,于是以研究项目涉密或关键核心技术资料保密为借口,不愿上交应归档的资料。还有一些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存在顾虑,担心自己的科研项目特别是实验记录、数据等原始资料归档后被别人利用。诸如种种原因就造成了涉密科研档案材料归档不完整。

2.2 涉密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建立了档案工作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都是借鉴常规性的科研档案管理办法,缺乏相应的涉密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在某些工作环节中缺乏配套和有效的制约手段,存在管理失控问题。一般来讲,高校科研档案的归档管理是由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档案进行检查验收,然后在一定期限内由科研管理部门统一向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归档材料。这种管理模式使得许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只能要求有关责任人把相关科研活动材料归纳整齐、上交齐全,但责任人交与不交根本无法控制;再加上一些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愿意深入课题组检查、指导和督促科研人员作好技术文件的积累工作;对上交的材料不认真审核整理;有的发现材料不全也听之任之,不及时责成课题组补交。这样难免造成高校涉密科研档案管理不可能真正实行“三把关”、“四同步”制度,使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方面失去了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不能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

2.3 合作涉密科研项目的档案系统性难以保证

由于各高校的专业优势不同,对于一些重大涉密项目的攻关仅靠一家单位的力量显然不够,需要两家甚至两家以上的高校或研究所等,利用多方的资源和优势联合攻关。这类项目因研究内容较多、研究人员庞大、周期较长,形成的原始材料种类多、数量多。按照国家关于档案集中统一保管的原则,这类项目应以主持单位为档案集中保管单位,其他合作单位形成的档案材料必须交由主持单位保存[3]。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合作单位所形成的建档材料往往在合作单位保存,造成档案的归属与保管产生了分歧。加之现在有些涉密项目发包单位也未对项目档案材料的形成和完整性等有严格规定要求,不需出具涉密科研档案归档材料完整性证明即可鉴定验收[6],导致科研档案归档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2.4 涉密科研档案一“定”终身

目前,大多数高校档案馆对其所保管的涉密科研档案,只标明密级而没有相应的保密时限,更不用说定期解密,多数都是超期“服役”。档案工作中定密不准、保密范围过宽、密级偏高等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存在重保轻用的现象,影响了档案作为一种有价值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档案资源浪费。

2.5 档案管理硬件投入不足,管理人员保密意识淡薄

许多档案馆由于经费匮乏,投入不足,在涉密科研档案管理上存在着涉密科研档案和普通科研档案同一库房保管的现象。门、窗、保险柜、监控器、防盗报警器以及专用打印机、碎纸机等库房的硬件设备不足,对档案的安全保密造成威协。另外一些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涉密科研档案保密的重要性,保密意识淡薄,对档案的定密、传阅、使用、存放、销毁等各个环节没有认真履行核查、登记、审批等手续,甚至有一些档案管理人员缺少职业道德,对上交的材料随意堆放,直接导致了档案的遗失甚至泄密。

3 高校加强涉密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档案法规的宣传,提高涉密科研人员归档意识

高校科研人员是涉密科研档案形成的主体,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的提高,将会使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高校可通过网络平台、讲座等多种方式开展档案宣传教育,使科技人员认识到“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增强科研人员在科研档案方面的法定权利与义务意识,从而使其从思想上重视科研档案工作,并在日常的管理中自觉积累科研档案资料,把“三纳入”、“四同步”的档案工作原则自觉融入到行动中。

3.2 建立健全涉密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制度,理顺归档程序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既是档案工作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也是实行档案工作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的依据及准绳[4]。高校应在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档案法》等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建立与本校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如涉密科研项目立卷归档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借阅制度等,制度内容应涵盖涉密科研项目从开始到结题的过程材料管理,明确涉密科研档案的归档操作方式,如项目档案的收集内容、整理方法、立卷方式、归档时间、保管程序和提供利用等,明确在科研档案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单位或个人的责、权、利,使各个业务环节都要有章可循。同时,档案部门应加强与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协调机制,从科研管理工作的角度提出建议或者共同制定有关制度措施,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7]。

3.3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

涉密科研档案工作者不同于普通文书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档案管理专业和一些科研知识,还要掌握相关保密知识,以便了解、管理、利用科研档案。一方面要通过定期培训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牢固树立档案信息安全保密意识;另一方面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操作,谁负责;谁出问题,谁负责”原则,建立起明确的岗位责任制,使各项具体工作责任到岗、责任到人,以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保密意识。另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涉密项目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的指导工作,强化涉密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并保证齐全完整。

3.4 加强对重大涉密科研项目与协作配套项目的档案管理

由于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时间较长,往往每一阶段中都有一些阶段性成果和新技术进步,这些档案材料既是学校的历史见证,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因此对重大涉密科研项目,在立项开始实施时,档案人员应当经常到各个课题组之中,了解课题组的工作进度及完成情况,对每个阶段产生的技术进步、最新成果、新立项的子课题分年度补充到科研档案中去,以免遗漏。另外,由于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投资规模大,涉及事务多,有的还包含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大型设备等事项,所以其产生的档案文件除科研技术资料外,还包括基建、设备等方面的文件、图纸、电子文件等。如果按门类管理档案的模式,会破坏重大科研项目档案的系统与完整性,为日后的利用带来不便。所以,可以把同一重大科研项目的档案材料集中立卷管理[8]。

对于高校与其他单位分工协作完成的涉密项目,高校档案机构应当保存一整套档案。协作单位除保存与自己承担任务有关的档案正本以外,应当将复制件送交高校档案机构保存。几个单位协作的涉密科研项目的归档可按《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或协议条款立卷归档。如确系涉及协作单位或该单位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应在协议书或委托书中明确涉密科研材料归档和归属,协作单位应将承担项目的档案目录提供给主持单位。

3.5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档案馆硬件设施

加强和规范涉密科研档案的保密工作,必需改变设备不足、保管条件简陋等硬件设施落后的状况。高校要重视档案馆硬件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保证专款专用。涉密科研档案室作为保密要害部位,从保密的角度考虑,不宜设在底层,应与非密档案分开保管,且存放涉密科研档案的库房与阅览室应分开。库房应安装铁门、防盗门窗,配备防盗报警器、保险柜等相应技术防范设施,购置保密专用打印机、碎纸机、复印机等设备,并做到专人负责、专柜保存、专门管理。此外,还要做好防火、防盗、防光、防潮、防蛀、防高温等“六防”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和自然因素对档案的损坏,使涉密档案的管理条件和办公条件达到科学化管理的水平。

3.6 与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加强对档案保密和利用的监督检查

涉密科技档案是档案馆中核心的材料,无论是保密还是利用都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须予以高度重视[9]。涉密科研档案在归档前,档案管理部门要联合科技处等部门对科研项目密级和保密期限重新进行鉴定。符合解密、降密或变更保密期限条件的,应当按规定程序进行解密、降密或变更保密期限后再归档保存。涉密载体在立卷归档时经过鉴定仍然属于国家秘密的,应当在档案卷宗适当位置做出与卷内涉密载体相同的密级标志,并在卷盒上加盖“秘密”、“机密”等印章进行标识,以便于档案人员和其他人员准确识别。另外,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科技档案保密和利用情况进行检查,包括利用范围、目的、效果等,及时堵塞失、泄密的漏洞,防患于未然,确保党和国家利益不受损害,使档案随时处于受控范围内。

3.7 加强技术防范,做好网络环境下的科研档案保密工作

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是科研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手段。随着计算机存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涉密科研档案信息存储在光、磁介质上,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失、泄密,介质的安全保密防范形势逼人,防范技术要求更高。高校档案馆要结合本部门档案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的实际,开发利用好自己的软件系统,在确保涉密科研档案安全保密的情况下,建立健全高校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同时,制定和完善档案信息网络安全保密的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各项保密措施,对上网档案信息要有专人负责进行保密检查,确保涉密科研档案信息的安全。

摘要:涉密科研档案是高校科研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涉密科研活动的真实记载。由于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档案意识不强、管理制度欠缺等诸多原因,涉密科研档案的管理水平和保护措施滞后。针对目前高校涉密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依据涉密科研项目的特点,提出加强高校涉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校,涉密科研档案,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杨晨光.高校成为我国自主科技创新重要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0-01-13

[2]侯丽丽.浅析高校科研课题档案的特点及管理[J].云南档案,2008(11):49-50

[3]孙站成,傅裕贵,许炎生.试论高校科研项目档案收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科技创业月刊,2008(10):96-97

[4]农燕玲.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7):83-84

[5]柯翠英.高校科研档案管理问题探讨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9(2):94-95

[6]孙天波.加强地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4):151-153

[7]孙厚娟,王震,李涛.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为契机加强涉密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2009(1):51-52

[8]任海英.如何做好重大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J].机电兵船档案,2005(6):14-15

篇4:《涉密公文管理工作制度》

关键词:涉密人员管理;管理制度;改善措施

近年来我国保密资格认证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在涉密人员的管理工作上,从建立涉密人员管理基本制度,到建立业务流程,从新业务逐步转变为一项日常任务。通过规范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保持严谨的管理理念和态度,细化涉密人员管理的各项流程,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发挥出涉密人员管理制度的作用。

一、涉密人员管理制度的问题分析

(一)保密工作宣传教育开展不到位。对于保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很多单位的保密教育不够深入、经常和系统,造成一些涉密人员出现了模糊的认识,认为只要推行了政务公开,就会无密可保、有密难保,容易在思想上麻痹大意。

(二)涉密人员业务能较低。在信息化和科技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涉密人员掌握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有所欠缺,保密工作仍然处于“守好门、锁好柜、封住口、管好文”的状态,容易出现泄密[1]。

(三)保密工作规律把握不准确。从现阶段的保密工作来看,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准确把握保密工作的规律。保密工作规律性主要是指在根本上对保密工作效能的发挥带来影响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其不仅存在于保密工作的性质、地位等宏观领域,也存在于保密工作管理的原则、程序和范围等微观领域。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涉密人员对保密规律性的认识与保护未能随之变化,不了解、不适应目前保密工作遇到的新的问题与情况,造成保密工作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措施不落实等。

二、涉密人员管理制度的改善措施

(一)强化对涉密人员的保密宣传教育。第一,做好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要根据涉密行业、层次、岗位和人员要求,合理制定培训内容,并创新培训方法,让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强;第二,实行涉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要加强对涉密人员的岗前保密教育,在招收、录用和上岗培训中增加保密法律知识,增强涉密人员的保密法制观念;第三,强化涉密人员的在岗、离岗保密宣传教育,以购置保密录像带、印发学习材料、开办知识讲座、组织知识竞赛、树立先锋模范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涉密人员的保密法制教育。

(二)健全和完善保密工作机制。第一,完善保密工作管理制度。要严格落实保密工作岗位责任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相协调的考核管理制度,明确领导和具体涉密人员的岗位职责,努力创造出各尽其职、相互配合、共同监督的工作环境;第二,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保密监管部门要深入到重点岗位和环节中,加大对保密设施安全、保密人员配置、规章制度落实等情况的检查力度,确保每个保密管理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监督;第三,实行奖惩激励机制。要投入更多的保密经费,将津贴及时发放到涉密人员手中,遵循奖罚分明的原则,给予保密工作做得到的部门或个人一定奖励。而对于违反相关规定,导致出现泄密问题的人员,要严厉追究其责任,如果造成的损失特别严重,还要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提高涉密人员的业务能力。保密工作管理主要是對“人”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涉密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才能提高保密工作的水平。随着高科技在信息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信息控制技术也更加先进,这增加了保密防范的难度,并对涉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政务应用开发、系统运行、重要设备维护等来说,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涉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认真钻研业务知识,掌握更多防治泄密的技术与手段。此外, 也要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对涉密人员的业务培训,丰富涉密人员的知识存储,帮助他们掌握更多先进的技术。同时,还要尽快打造出一支作风优良、技术熟练、政治可靠的技术人才队伍,让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安全有一个可靠的人才保障。

(四)稳定涉密人员队伍,规范管理程序。在对涉密人员的管理上,需要把好“三关”,第一,把好用人关。对进入涉密岗位的人员,要先进行资格审查,建立涉密人员管理信息,落实备案制度;第二,把好日常考察关。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督与考察,全面准确掌握涉密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同时按照日常考察情况,对涉密人员作出相应的奖励和处罚;第三,把好人员出口关。涉密人员在离职离岗前,需要与原单位签订离岗保密责任书,要在相应的期间内容对掌握的秘密事项履行保密义务,承担保密责任。

结语:总之,在涉密人员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过程中,对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尽快建立起长效机制,并从实际变化情况出发,对涉密人员管理制度进行更新与维护,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做好防患于未然,加强对涉密人员的管理,从而确保保密管理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参考文献:

[1] 李文娟,张波,韩吉平.从细节入手构建涉密人员管理长效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142.

篇5:涉密人员管理制度

涉密人员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涉密人员保密管理,全面规范公司的保密工作,根据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涉密人员分类与等级界定

第二条 本制度中所称的涉密人员是指在工作中产生、掌握、管理和大量接触国家秘密的人员。

第三条 在涉及绝密级国家秘密岗位工作或承担任务的人员为核心涉密人员;在涉及机密级国家秘密岗位上工作或承担任务的人员为重要涉密人员;在涉及秘密级国家秘密岗位上工作或承担任务的人员为一般涉密人员。

第四条 公司根据涉密人员工作任务、工作岗位及职责范围的实际涉密情况综合界定其涉密等级。

第五条 涉密人员的涉密等级界定,由各有关部门根据承担工作任务人员的实际涉密情况,提出初审名单,部门负责人审核确定后,报送公司总经办和保密委员会审批并存档备案。

第六条 公司对涉密人员实行动态管理。涉密人员所在部门根据涉密人员实际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责范围的变化,及时提出调整涉密等级的初审意见,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送公司保密委员会审批并进行调整。

第三章 涉密人员审查与保密责任书签订 第七条 公司对承担涉密任务,进入涉密岗位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并对审查情况书面记载备案。重点考评其现实政治表现、工作表现及学习及遵守保密法规制度和纪律的情况。

第八条 所有涉密人员按进厂、在岗、离岗、出国几个阶段签订保密责任书,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保密责任和义务。

第四章 涉密人员保密教育和管理

第九条 公司按照《保密教育制度》对涉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保密教育。

第十条 公司对涉密人员遵守保密制度和纪律以及接受保密教育的情况要定期进行考核,建立健全保密监督和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第五章 涉密人员保密津贴

第十一条 公司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承担涉密任务或工作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保密津贴制度,在对涉密人员进行涉密等级界定和其已签订《保密责任书》的基础上,审批发放保密津贴。

第十二条 涉密人员保密津贴随工作岗位和承担任务的实际涉密情况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第十三条 涉密人员承担多项涉密任务或一人多岗的,以涉密等级最高的任务或岗位确定其涉密等级和保密津贴。

第十四条 保密津贴发放标准:一般涉密人员保密津贴标准为300元/月。

第六章 涉密人员流动管理

第十五条 涉密人员脱离涉密岗位实行脱密期管理制度,应清退所有涉密文件、资料及物品,并不得接触国家秘密。脱密期一般为:核心涉密人员3年;重要涉密人员2年;一般涉密人员1年。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必要时可适当延长涉密人员的脱密期。

第十六条 涉密人员退休后,在其相应的脱密期内仍由公司按在职涉密人员进行管理。借调、返聘人员在涉密岗位工作的按照在职涉密人员进行管理。

第十七条 涉密人员申请调动的,经公司同意,先将其调离涉密岗位,待脱密期满,经公司领导批准,签订保密承诺书后,方可办理调动手续。对于尚在脱密期内需要办理调动手续的特殊情况,经公司保密委员会批准后,在其人事档案注明涉密身份和脱密期,并签订保密承诺书后,方可办理调动手续。

第十八条 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一般不得辞职。对于确有特殊原因而本人坚持申请辞职的非核心涉密人员,经公司批准,在其人事档案注明涉密身份和脱密期(有特殊要求的也应注明),并签订保密承诺书后,方可办理辞职手续。

第十九条 涉密人员不得擅自离职。对已经离职的涉密人员公司劝其(包括通过其家人、亲属劝其)返回单位。若本人要求辞职的,按涉密人员辞职规定办理手续。对不回公司又拒不履行保密义务和手续的,应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第二十条 涉密人员调动、辞职会使国家秘密安全受到威胁的和国家另有规定不得辞职的,公司可不予批准。

第二十一条 在岗涉密人员一律不准私自受聘于国(境)外驻华机构和组织工作。涉密人员在脱离原涉密岗位3年内不准到国(境)外驻华机构和组织工作。

第二十二条 在岗涉密人员和离岗脱密期未满的涉密人员,原则上不准因私出国(境)。因特殊情况需要因私出国(境)的,按照《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保密管理制度》规定,经公司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公司领导批准,并签订保密承诺书后,方可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三条 对于出国(境)可能威胁国家秘密安全的涉密人员,公司可不批准其出国(境)。

第七章 职责划分和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 公司保密委员会对涉密人员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涉密人员资格审查和等级审定、因私出国、调动离职等进行批准,并按照委员分工抓好督促落实工作。

第二十五条 保密办负责具体实施涉密人员管理工作:(一)涉密人员资格审查;

(二)根据部门初审意见进行涉密人员等级审定和变更;(三)组织和安排涉密人员签订保密责任书;(四)组织涉密人员保密教育活动;

(五)根据涉密人员涉密等级拟制保密津贴发放明细;(六)涉密人员的脱密期管理;

(七)对涉密人员因私出境、调动辞职等进行保密审查。第二十六条 涉密人员违反保密法规,泄露国家秘密的,公司将进行查处,并根据《保密奖惩制度》追究有关人员泄密责任。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八条

第八章 附 则

篇6:《涉密公文管理工作制度》

涉密和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确保测绘信息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保密公司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规定》以及西安市保密局、市规划局有关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出本规定

一、本规定所称移动存储介质,是指用于存储国家和我院秘密信息的硬盘、软盘、U盘、光盘、磁带、存储卡等存储介质。

二、移动存储介质分为涉密和非涉密两类。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又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种。

三、本院各部门拟用于处理我院秘密信息的移动存储介质必须填进行申报、登记、编号,并按其所涉及的秘密等级粘贴我院统一制作的密级标识,方能投入使用。凡未进行申报、登记均属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严禁用于存储秘密信息

四、密级移动存储介质只能存储绝密级信息;机密级、秘密级信息应存储在对应密级的移动存储介质内,其中高密级的移动存储介质可存储低密级信息。

五、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在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相互借用或复制时,秘密级的由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机密级以上的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并办理严格的登记手续。

六、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只能在本单位涉密计算机和涉密信息系统内使用;严禁借给外单位使用。因工作需要使用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向有关机关、单位提供涉密信息的,应由主管生产院长批准,并履行相关手续和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必须一事一盘(可用软盘)严禁提供与该项工作无关的其他涉密信息。

七、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不能直接与上国际互连网或其它公共信息网的计算机相连接。如需从网上下载资料,应该用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从上网计算机上下载资料后,通过中间机进行杀毒处理后,对资料进行存储并导入涉密计算机。

八、如使用移动设备转移存储保密数据,需在使用前格式化,并在使用后立即删除保密数据。

九、使用光盘备份的保密数据要登记编号,分类存放。

十、非本单位的移动存储设备一律不得和涉密计算机连接。因工作需要接收外来的移动存储介质应进行登记,进行病毒检查和杀毒后才可在涉密计算机上使用。严禁将个人具有存储功能的移动存储介质重要涉密场所。

十一、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保存必须选择安全保密的场所和部位,存放在保密设备里,每年要对涉密移动存储介质进行一次清查、核对;工作人员离职前必须将所保管、使用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全部退回

十二、含有涉密信息的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需送外部进行维修或作数据恢复时,必须到院保密小组进行备案,再到指定的具有保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并将废旧的存储介质(硬盘、软盘、U盘、光盘、磁带、存储卡)收回。

十三、涉密移动存储介质报废应由院保密小组履行批准、清点、登记手续,由院国资处统一组织实施。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在报废前,必须进行信息清除处理。信息清除处理时所采取的信息清除技术、设备和措施应符合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的有关规定。

十四、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销毁,由院保密小组登记造册,并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进行销毁,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销毁。

篇7:涉密人员保密管理制度

1.工作人员进入涉密岗位前,必须进行涉密资格审查。未取得涉密资格,不得从事涉密岗位工作,不得接触国家秘密。

2.保密工作领导小组会同人事部门等对涉密人员的涉密资格进行审查,填写《涉密人员审查表》。

3.对涉密人员要经常进行保密教育和必要的保密培训。保证涉密人员知悉其必须承担的保密义务和责任,以及应当享有的权利;熟悉基本的保密法规制度;掌握与其工作相关的保密知识和技能。

4.各级领导和保密工作管理部门要对涉密人员履行保密义务和责任的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涉密人员要严格履行保密责任书中确定的责任和义务。对涉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考核不合格的涉密人员应调离涉密岗位。

5.涉密人员实行脱密期制度。涉密人员脱密期期限根据涉密程度确定,一般为六个月至三年。

6.涉密人员脱离涉密岗位时,应主动清退期保管和使用的秘密载体。

7、对申请辞职的涉密人员,要征求保密工作领导小组的意见。

篇8:《涉密公文管理工作制度》

国家军工保密资格审查组到我所进行现场审查时笔者有幸被分配到管理组陪同审查, 在现场审查期间我们发现问题最多的是各部门涉密文件资料 (载体) 的管理。下面就结合本部门的保密管理工作和陪检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 谈谈如何解决保密工作中涉密文件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现阶段涉密文件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各保密单位纸质的涉密文件资料较多, 为工作方便大多都存放在个人手中, 虽然都建立了保密文件资料目录台账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 部门总目录台账和个人的分目录台账登记的内容不符。

以某部门为例:按照保密要求部门留存的涉密文件资料建有总目录台账, 个人留存的涉密文件资料要有分目录台账。部门要求每个人在留存涉密文件资料时要先到部门保密员处建立本部门涉密文件资料总目录, 然后每个人再建自己留存的分目录。在每月单位组织保密自查中都能发现总目录台账和个人分目录台账登记的内容不符,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目录台账多于分目录台账, 原因是由于个人留存的文件已销毁 (或已存档) , 自己只在分目录台账中作了删除, 但没及时告知部门保密管理员, 导致总目录台账多于分目录台账现象发生;二是总目录台账少于分目录台账, 原因是个人收到需要留存的涉密文件资料没按要求到保密员处建立总台账。

2. 建立的涉密文件资料台账内容不详细。

现场检查组要求台账的内容包括:文件资料的编号、发文单位、收文时间、份数 (含附件) 、文件密级、是否销毁 (或存档) 、销毁时间、监销人等信息都要在台账目录中体现。大多数台账都不符合要求。

3. 电子文件资料标密不规范。

现场检查组要求保存在电脑中的密级文件要建文件夹, 文件夹后要以最高密级标密, 文件标题可根据个人工作方便决定是否标密, 文件正文必须标密。但是一些标密要求与专家的要求有不一致的地方。

4. 涉密文件标密 (定密) 与涉密文件外带存在问题。

在工作中存在涉密文件资料需要与外单位进行交流, 在文件外带过程中, 规定机密级 (含) 以上涉密文件要2人共同看管防止泄密事件发生。但工作中的文件定密可能不准确, 有些文件中涉及的内容可能已达到机密级但定为秘密级文件, 会造成泄密隐患, 1人带涉密文件外出也同样存在泄密隐患。

5. 涉密文件复印件管理松懈。

因工作需要有时确需留存涉密复印件或外来涉密文件复印件, 但留存的复印件多数都无文件来源、经手人无登记记录。

6. 复印机存在泄密风险。

所有复印机都带有内存, 并且具有一次扫描多次复印的功能。好多使用单位并不知道复印过的信息需要被删除。

二、解决涉密文件资料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办法和建议

笔者认为, 要解决上述涉密文件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必须明确管理部门, 落实管理责任, 健全管理制度, 严格管理措施, 强化技术防范和监督检查工作, 严把文件资料的进出口关。凡是各种文件资料的进出均要集中管理, 统一建立台账, 统一办理借阅, 做到涉密文件资料全寿命周期安全可控。

1. 建议所综合档案室分别为全所各部门建立涉密文件资料台账, 文件资料的存放可参考收发报纸杂志那样分部门存放。

2. 各部门收到的文件资料 (包括个人收到的) 应由部门保密员及时送交所综合档案室建立本部门目录台账和按部门存放。建立的部门台账内容必须按审查组专家的要求尽可能地详细, 做到闭环管理。

3. 因工作需要有些涉密文件资料要长期参考或查阅的, 建议扫描到个人计算机中, 按相应密级电子文档管理, 该纸质文件送交所综合档案室并按要求建立目录和存放, 个人手中一律不留存纸质文件资料。

4. 需要借阅本部门的涉密文件资料, 由本人到所综合档案室办理借阅手续, 及时归还。

5. 个人计算机中的涉密文件标密, 全所要统一标准。

6. 确定定密责任人, 由该责任人组织落实定密工作, 解决“怎么定密“的问题, 建立规范化的定密程序。包括拟定、审核、批准、变更、解除、争议处理等定密工作的各个环节。

7. 涉密文件外带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议保密办公室结合各部门各专业的具体工作实际, 修改、完善涉密文件资料外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加强制度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提高外带涉密文件资料的安全性。

8. 涉密文件复印件原则上必须销毁, 确实需要保留的复印件, 应在涉密文件资料台账登记并注明是复印件, 并查找出文件来源。需要留存的外来涉密文件复印件或开会带回的涉密材料, 需由经手人在保密员处进行登记, 并在备注栏中简要说明后, 再由保密员根据领导指示上报或下发。

9. 关于复印机存在的泄密风险, 一般情况下泄密主要是针对使用部门而言的。对于这些部门只要从使用的角度严格控制, 确保硬盘与外界物理隔绝, 是可以避免泄密事件发生的。在维修过程中, 必须要求维修人员当面取下硬盘, 绝不可以让外部人员带走, 报废时也应将硬盘交保密部门销毁。另外要保证资料不被外泄, 重要信息不在除本单位以外的地方复印, 如果是应急情况下则必须要向工作人员提出清除记录。

10. 强化保密技术防范工作。现在通信、办公自动化设备、移动存储介质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已普遍应用于日常工作中, 对信息安全保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按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标准》要求, 采取人防、技防、物防的措施, 加强保密技术防范工作。要完善和落实相关的管理制度, 加强内部管理, 按照规定配备必须的防范设备, 控制好源头。

11. 强化保密监督检查工作。保密工作的原则是积极防范, 不能等出了问题, 再来亡羊补牢。因此, 要高度重视保密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使保密工作同军品科研生产同步开展, 同步检查, 同步考核, 实现保密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做到强化细节管理, 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强化问题管理, 使工作更具有目的性, 强化过程管理, 使工作更具有实效性。要不断总结保密工作的经验, 促进保密工作的开展, 要定期开展保密检查和自查工作, 使每一个环节都有制度管, 有人来抓,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泄密隐患。

三、小结

目前一些单位保密管理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纸质文件传递方式上, 建议应由相关部门开发一套保密管理办公平台软件, 可以提供标准化的保密流程, 指导在具体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保密事项、保密程序, 也可以及时掌握包括涉密人员信息、单位计算机信息、办公自动化设备信息、移动存储介质等保密相关信息。这样不但保证了工作中符合保密要求, 还能将各种相关保密资料进行自动备份, 方便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对所要掌握的保密知识、保密信息、保密制度等进行学习和查阅。使保密管理工作由复杂变得简单化, 也是既符合安全保密管理的要求, 又要使管理变得更简单方便、有效, 并且融入业务和日常管理的工作流程中。

上一篇:财监下一篇:关于节约用水的作文500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