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2024-05-07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精选6篇)

篇1: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上海高中文言文课文、文学常识归纳

一、《种树郭橐驼传》

1.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有《柳河东集》。文体:寓言。

2.内容概要:通过对郭橐驼种树情况的记述,映照当时弊政,表达了作者关于“养民”的思想。

3.艺术手法:

①立意新颖:烦政扰民;

②对比、类比手法。(类比:养树--治民;他植者—长人者)

二、《病梅馆记》

龚自珍: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近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内容概要:通过对病梅的批评,批判社会政治,状物和议政溶为一体,这篇以生活琐事为题材的小品寓托着深刻的政治内容。

艺术手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题发挥,以梅喻人,借物议政。

三、《促织》

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字,“志”即“记”,“志异”即记叙奇闻轶事。

内容概要: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艺术手法:

①借古讽今的笔法:借明朝喻清朝,讽刺揭露贪官虐吏; ②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

③跌宕起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四、《阿房宫赋》 选自《樊川文集》。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内容概要:本赋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唐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艺术手法:

①使用大量的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传统技巧; ②语言特点:使用若干散句,整散结合; ③注意韵脚变化,更加自由奔放。《黄州快哉亭记》 选自《栾城记》。

苏辙:字子由,晚年退居颍川,自号颖滨遗老,又号栾城,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内容概要:苏辙被贬筠州期问,借为快哉亭作记,寄情于山水间,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慰藉,表现出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艺术手法:

①以“快哉”之意行文布局,自然流畅; ②写景议论之间,寄寓深刻,令人回味。《项脊轩志》

选自《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人。

题中“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内容概要: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植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艺术特色:

①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②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③采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来表情达意 ④语言清新、凝练。《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又题为《孔雀东南飞》。内容概要:

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控诉; 对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反抗精神的赞美; 对珍惜美好婚姻、爱情、生命的愿望。艺术手法:

①双线结构:矛盾冲突一线与爱情纠葛一线,交替发展; ②叙事前呼后应,互为映衬;

③形象鲜明,描写见性格,对话有个性。④比兴、铺陈等手法的运用,景物渲染。《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称为“诗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与杜甫并称“李杜”。

内容概要: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艺术手法:

①借告别题材,抒情言志; ②用梦幻内容,写现实之事; ③以夸张手法,描绘幻想世界;

④借灵动诗体,表现恣肆奔放的感情。《诸子喻山水》 1.选自《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鲁国人,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2.选自《韩非子》,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3.选自《管子》,管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4.选自《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后世称为“亚圣”。5.选自《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

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6.选自《孙子》,孙子:名武,字长卿。

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兵法》。

内容概要:通过先秦诸子有关山水的十一则议论,展示了古代先哲们对山水的思索和感悟,表达了他们由山水悟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艺术手法:

设喻说理的议论方法,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将深奥的哲理浅显化,给人以鲜明清晰的认知和生动形象的美感。《秋水》

选自《庄子•外篇》。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庄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人,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

内容概要:文章通过黄河、北海、天地以及人与万物的对比,旨在宣扬相对主义思想。启示我们宇宙是无穷的,而人的认识受时间、空间、个人因素的影响.只有不满足于现状,努力上进,才能突破局限,超越自我。艺术手法:

①议论说理形象化; ②设想奇特,章法谨严; ③气势充沛的语言特色;

④比喻、对比、铺陈等手法的运用。《前赤壁赋》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赋是介乎韵文(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内容概要: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表达对于宇宙、人生的见解。艺术手法:

①景、情、理紧密结合:充满诗情画意又寄寓人生哲理; ②“以文为赋”:诗歌的情韵,散文的透辟; ③语言可感:形象优美,精譬恰当。《游褒禅山记》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内容概要: 阐述“志”“力”“物”三者统一的做事条件; 提出“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艺术手法:

①因事说理:不重景物描绘,而重阐述哲理,给人以思想启迪;

②叙议结合:叙为议立下根基,议是叙的回应和提升,前呼后应,环环相扣。《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自《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内容概要:本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赞美了蔺相如的智勇与爱国主义精神,即对敌斗争的坚持和对同僚的退让;同时也赞美了廉颇的忠于赵国与勇于改过。

艺术手法:

①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 ②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③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④叙事写人详略得当,运用反衬手法。《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内容概要;文章以自然现象设喻,以历史教训佐证,规劝唐太宗李世民要“居安思危,积其德义”,力戒骄怠奢纵,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体现了魏征不顾个人得失,勇于直谏的精神。艺术手法:

①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使说理形象、透彻;

②语言上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③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雄辩的逻辑力量。《〈新序〉二则》

刘向: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代表作有《五经通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1.《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内容概要:通过季札兑现心中许下赠送宝剑给徐君的诺言,赞颂了季子以诚信为贵的高尚行为。艺术手法:

①运用对话描写展现人物的诚信品质; ②故事虽短,然故事的展开一波三折。2.《宋人有得玉者》内容概要:子罕在他人献玉之宝物时,不以物质的“玉”为宝,而是以精神的“不贪”为宝,展现了子罕崇高的精神境界。艺术手法:

①在人物对话中,文旨显现;

②在比较选择中,结论自明。《训俭示康》

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陕州(今山西夏县)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概要:

俭可使人廉洁自奉,成就事业清名;侈则使人贪得无厌,直至败家亡身。

本文是一篇父亲对儿子的训诫,作者要求儿子及子孙要崇尚节俭,不追求奢靡。艺术手法:

①举例繁复而不显累赘; ②正反对比而角度不一; ③语言朴实不矫情造作。《过秦论》

贾谊: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辞赋家。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最著名。内容概要:本文通过叙述秦从秦孝公至秦亡由盛而衰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事实,指出秦政的过 4 失在于夺取天下后不施仁义,遭到天下人的反对,终至国破身亡。以此提醒汉统治者要以秦为鉴,广施仁政。艺术手法:

①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出中心论点,用叙事来说理; ②运用对比手法;

③大量运用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表现主旨。《师说》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内容概要:本文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表现出作者“奋不顾流俗”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艺术手法:

①论证严密,说理透彻; ②对比手法逐层深入论证; ③整句和散句穿插变化。《石钟山记》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

内容概要:本文记叙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明自己的写作意图。艺术手法:

①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而是先议论,再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②景物描写,用笔精炼,生动形象逼真。《劝学》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内容概要: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人要成为君子是要靠后天努力的。

艺术手法:

①善于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来说明学习的道理; ②善于用对比的方法来加强论证的效果;

③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读来琅琅上口。

篇2: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纪年:有干支纪年法,如“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帝王年号纪年法,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王公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蔺相如列传》)。

2.纪日:有干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特定称谓纪日法,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月末叫晦,如“七月既望”(《赤壁赋》)、“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3.纪时:有十二时段纪时,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如“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十二地支纪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午战于彼,未还于此”(《柳毅传》);更鼓纪时,如“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篇3: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整体阅读,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学会阅读浅易文言文,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但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学习缺乏能动性、学习兴趣低、效能也较差。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文言知识学习变得有趣、有效,如何处理好文言文中“文”和“言”的关系?我在近几年的文言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从整体上理解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把握。依文学“言”,学生可以在发现、质疑、体验、探究等阅读过程中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感受古代语言文字的活力和魅力,最终实现识文读文的目的。

一、以疑辨“言”,激发学生自主发现的内驱力,活化文言知识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倡质疑,由疑而入,这是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而文言文知识中充斥着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内容,教师把质疑、批注、点评的机会和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走进由不知到知的言语揣摩和习得的过程。

在上《黄州快哉亭记》时,我将课文分成两大部分,请学生以大组为单位各自研究部分课文。研究任务为: (1) 讲述段落大意。 (2) 说明两三处翻译重点。 (3) 对字意或文意理解不清楚处质疑,或对另外组的研究提出质疑。在这样的任务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大家很快翻译了全文。而学生的质疑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全班争论。比如一位同学提出自己曾见过“始得平地”中“始”的两种翻译,不知如何取舍。我提示大家可以在句群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辨析。通过对后文的分析,大家认为这部分写了长江流变的三个阶段,而“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只不过是为江流其后的“其势益张”蓄势,释为“起初”更符合文章的逻辑。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理清作者的议论思路,对词义的理解也更到位了。

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质疑和解疑,其内容和表达都是基于自己心理成长的,不仅更容易引起同学的共鸣和自我的投入,同时也能让教师抓住学生困惑和易混淆的关键处,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找准突破口,加强教学针对性。

二、以述活“言”,激发学生整体认知的兴趣,趣化文言知识

教师叙述,学生听,初看这是传统文言教学的套路。但是用文本故事的生动形象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从而调动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为学生学习知识创设生动情境,是撞击学生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感知、启发学生联想记忆的有效方式。

我记得一个学生曾经给我讲过这么一个经历:高中时他特别喜欢上古文课,原因就是老师很会讲故事。于是我在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时候,给学生讲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学生沉浸在故事内容的悲欢离合之中,同时又对秦罗敷的“可怜”、刘兰芝的“精妙”有了无意识的印象。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在故事的跌宕起伏中加以阐述的,学生无意中接受知识的效果有时比刻意强调更佳。更重要的是因为对内容产生兴趣,受到情境的熏染,所以课后学生自己乐意去钻研相关的词汇和语法。

三、以问串“言”,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整合文言知识

好的问题能串联起一篇文言文的重要词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理和志趣,同时自然地理解文中的知识重点。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巧设脚手架,将知识点有机融入文章整体文意和内容的理解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掌握知识,化腐朽为神奇,化枯燥为生动。

在上《病梅馆记》时我先问了学生一个极简单的问题,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马上引出了“病”字在文中的一词多义,通过比较,学生轻松掌握了“病”的形容词含义和使动的活用现象;通过“病”这个关键字,我又让同学思考:梅病态的情形是如何的?怎么变成病态的?是谁把梅变成病态的?一系列问题又让学生抓住并理解多个关键词,如“曲”“欹”“疏”“斫”“删”“锄”“鬻”等的词义,同时理清了文章的内容。最后我问学生,最能反映作者情感的句子有哪些?学生找到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和“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两句。的确,这两句正是作者龚自珍面对清朝人才制度一体两面的情感。借助这两句话的情感力量,学生又进一步懂得“烈”和“穷”字的内涵。

正是一个个巧妙的“问”,给学生理解字词和文本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自觉地将文言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四、以品悟“言”,激发学生互动体验的情感,渗透文言知识

所谓掌握,不应是只知道解释为什么,还应尽可能品味到词的内涵,明白它不同现代语的美妙之处。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运用吟咏、移情、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充分调动自己和他人的内在情感,咀嚼体验、互动交流、合作分享,从而加深对文言字词的把握。

《项脊轩志》是一篇清新平淡中蕴真情的古文佳作。正因其淡,学生难赏其意。这时,我请学生品味某些文言字词,感受其内涵,从而品赏到文章的韵味。赏析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深入理解字词内涵的过程。在第一段中,我引导学生关注“偃仰”“冥然”两个词,并尝试模仿和想象。偃亦仰,偃仰乃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的动作;冥乃暗也,此处指静默无声的神情。同学们在这样体验中,感受到了悠然自得、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第二段中,我与同学们一起品味文言虚词“矣”。联系上下文,我们从细节“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中,读到了家庭的混乱破败;从“先是”和“迨”的今昔对比中,读到了大家庭分崩离析的情景;还从“始为篱、已为墙”这短短六个字,读到了家庭变迁的无奈。在一遍遍的朗诵中,我们越加发现“矣”字中暗藏着作者无尽的辛酸和哀叹之意。这样一来,学生对“矣”这个虚词的理解也就更饱满了。

五、以拓探“言”,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延伸文言知识

将文言知识放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背景之中加以探究,才能更显出古代汉语深厚的韵味,才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时空来自主思维、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学习陶渊明《饮酒》为例,我们必然要掌握诗中一些抽象性的词语,如“悠然”等。所谓“悠然”,是因为“心远”。心境远离喧嚣和人事,不以世俗和名利为羁绊,所以才能悠然于田园山水之间。显然单纯讲解是苍白的,但当我们把《饮酒》放在魏晋时代大背景下观照,找到具体事例来加以拓展,引入活水,那么学生的理解容易了,探究的欲望也被勾起了。

上课时,我介绍学生学阅读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相关故事。比如魏晋名流刘伶“以天地为栋宇”的典故,就颇能验证当时名士不受正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束缚,洒脱不羁的特点。可以说,陶渊明的“悠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悠然自得,更有一种“心远”的时代精神的投射。不仅如此,“悠然”二字中还渗透当时的一种审美情趣。一切自然是审美化的,非功利化的,由此才能在清贫的生活中有“悠然”一说。《世说新语》中“阮籍醉卧”的典故正说明了这一点。在拓展阅读的刺激下,学生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魏晋同时期的诗人、魏晋风度和相关作品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探求的可能。

心理研究表明,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呈现,更要关注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心理特点。改变文言知识学习无趣低效的状态,把一个个孤立的词语,一个个枯燥的语法知识置于文本之中,在情境中生成、在互动中收获、在自我建构中上升,这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味,有助于文言文教学的长期目标。当然置于阅读环境下,文言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受到一定的削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7级教育硕士

参考文献

篇4: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借此理念,我尝试推行一种以文本为载体、少教多学、少讲多做,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初读抄查—翻译归纳—赏析挖掘—联想领悟—拓展延伸—积累应用。看起来似乎环节繁杂原始,实际可概括为“翻译解疑归纳(文字层面)、赏析挖掘领悟(文章层面)、拓展积累应用(文学和文化层面)”三大环节,再简而化之就是“翻译—赏析—拓展”。操作简明有效。其实质就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活文言文教学。下面我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翻译解疑归纳——翻译文本,解答学生疑惑,归纳文言现象

(一)初读抄查。首先是“初读”,就是学生调动积累来朗读,边读边猜意思。“读”是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进而了解文本的大体内容,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其次是“抄”,“抄”是要求学生动手将课文下面的注释,摘要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头上去,以能体现常用文言现象的字词句为主。教材的注释本是很详尽的,给学生时间,学生完全可借这些注释大致读懂原文,但学生往往不太重视它。“抄”这一做法,无疑是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抄完之后还有不理解的怎么办?最后就是“查”。注释再详,也不可能释尽原文中的每一字词句,况且学生不同,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查”,即要求学生对注释未涉及而自己又感到理解有困难的字词,自己动手查一查相关工具书、参考书,并将查得的东西用红色笔录于课文旁边,以便使难点更醒目。此法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翻译归纳。首先是“翻译”,即对着已“抄”“查”好的课文,逐字逐句地口译。此过程肯定还会有疑问,可以同桌或前后桌协作,也可学生互问互答,或与参考书比对;最后再上传学生尚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就典型问题进行点拨,既为点拨,老师便没必要对原文章句作通篇的讲解,而应侧重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及重难点的诠释、讲解。以学生对字、词、句的意思已没疑问为分界线。至此,学生大致实现读通、读熟课文的目的。 “归纳”是指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整理并归纳文言现象,即归纳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以“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为原则,其实就是结合语境理解,归纳在笔记本上。“归纳”这一环节也可放在学习完课文的复习阶段,可以整个单元一起分类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类整理,这样有助于词语的积累。把这些东西专门积累在本子上,长此以往就会积少成多,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也为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这些环节是学生独立自主学好一篇文言文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这些环节,尽量安排在第一课时当堂完成,不得已让学生带回家的,要有检查落实的后续措施。

二、赏析挖掘领悟——赏析文本内容,挖掘并联系实际领悟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疏通完文字层面的文意,接下来就是文章层面的内容“赏析”了。可以像学习现代文那样,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若干个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具体清晰明了,能引领全文和体现教学重难点,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据此先归纳各段大意或文章主要内容,再借助设计的若干个问题赏析文本内容,挖掘其思想情感内涵,并要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来观照——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于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学习后明白什么,悟到什么,都应该归纳总结,以提升阅读品位,获取熏陶。

(一)赏析文本内容。即对文言文段落及全文,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予以理解与归纳。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可设计以下四个问题:

1、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

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

第一个问题是引出文章的第一段。讨论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是引出文章的第二段。烛之武出场是由于佚之狐的推荐,这是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衬托出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第三个问题是引出文章的第三段。分析烛之武的劝谏艺术,体会烛之武的辩才。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四层:①“亡郑”于秦无利可图。②“舍郑”于秦可得实惠。③晋君不可信。④阙秦利晋不可为。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第四个问题是引出文章的第四段。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的内容、结构及语言就能够理解和归纳了。

(二)挖掘并联系实际领悟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即挖掘文本语言文字表层下隐含的深层次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内涵,联系实际观照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升阅读品位,获取熏陶。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容和观照古人的人生价值观。

1、晋国攻打郑国有“无礼于晋”和“且贰于楚也”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与秦国根本没有关系。为什么秦国要和晋国一起围攻郑国呢?

2、烛之武能说退秦伯除了有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之外,还有什么客观因素吗?

3、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四点理由中最关键的是哪一点?

4、结合全文,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探究第一个问题,学生联想到秦国帮助晋国是作为同盟者出兵,只是意图获取点好处。从而挖掘出秦晋围郑的真正原因是为了争夺利益,扩张势力,称霸诸侯,进而联系实际得出“春秋无义战”的结论。

探究第二个问题,学生联想到秦国和晋国只是为了利益暂时联合,他们联合的基础不稳固。这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客观因素之一。另外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胸襟开阔的君主,这也是客观因素之一。进而使学生领悟到劝谏能否成功,除了要考虑劝谏者说理的艺术,还要考虑被劝谏者的客观因素。

探究第三个问题,学生得出的结论应该是“阙秦以利晋”这一点理由最关键。从而使学生联想明白国与国之间的结盟或战争,都是一个“利”字使然。

探究第四个问题,学生一方面认可他是一个深明大义、不卑不亢、能言善辩、有勇有谋的爱国者形象,另一方面又认为他有些清高和孤傲。联系实际,从现代人的眼光看,烛之武满腹才华,却等到70岁,才被启用,除了有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等原因外,也有烛之武自身的性格缺陷。这一个问题的探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时能够一分为二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人物和事件。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就达到了深层次的赏析,提升了阅读品位,明白领悟到了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以上两个小环节,可根据具体文本灵活运用。既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同时,“赏析”的过程,教师切忌包办。凡是学生在课下注释或课前提示中能找到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能够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来解决的,教师适时提醒,及时鼓励;凡是经过点拨学生可以心领神会的,教师要及时启发指导。

三、拓展积累应用——拓展同类课内课外文本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和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经过了“赏析”的过程,学生能够揣摩咀嚼理解词句而更准确、深入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接下来就要借鉴古代文学大家的写作技巧,体味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加强积累与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迁移运用的能力。

(一)拓展同类文本阅读。即学习了一篇文言文,可介绍学生在课内或课外阅读与其同类型或相类似的文言文。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之后,可向学生介绍《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弭谤》等同类型文本,它们都是古代臣子对君王的劝谏,因此,可以让学生以这四篇文言文为载体,搜集资料、探究古人的劝谏艺术及其对现代人的处事意义。教学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后,可让学生对比阅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探究二者在语言、写作方法及思想观点等方面的异同。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可将本文与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进行比较,探究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

(二)积累写作素材和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即把文言文中涉及的人、事、物及写作技巧作为作文素材和方法积累在自己的写作素材和方法本里,在作文时有意识地加以借鉴和运用。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其人其事就可用于作文时“爱国”“智勇”等方面的话题;叙事过程中,作者体现的“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巧设伏笔,首尾呼应”、“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艺术手法值得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借鉴。教学《鸿门宴》时,刘邦、张良、樊哙、项羽、项伯、范增等其人其事可在作文中灵活运用于各种话题。教学《劝学》时,荀子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论述。其中所体现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议论文写作范式和在论述中运用的比喻、正反对比等论证方法都值得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借鉴运用。

以上所介绍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中可视课文篇幅的长短,或整篇进行,或逐段进行,也可根据学情调整或删减部分环节。总之,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得、自悟和语感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

篇5: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必备常识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必备常识归纳1

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必备常识归纳2

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必备常识归纳3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小编推荐:语文诗歌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必备常识归纳4

宗法

(1)庙堂:太庙指天子的祖庙,如“入于太庙,还矢先王”(《伶官传序》)。历代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后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在庙堂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如“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2)排行: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如“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3)伦常: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2.礼俗(1)冠礼:古代男子在20岁时,把头发结起来,举行加冠仪式,叫“结发”“弱冠”“加冠”,表示成年,如“结发同枕席”(《孔雀东南飞》),“冠者五六人”(《侍坐》)。(2)婚礼:女子出嫁叫适、归、于归,女子回娘家省亲叫“归宁”,如“吾妻来归”“吾妻归宁”(《项脊轩志》)。

(3)丧礼:丧礼中穿一周年孝服的人称“期”,穿九个月或五个月孝服的人称“功”,一般指关系较近的亲属,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4)宾礼:九宾,古代外交中最隆重的礼仪,由九名宾相接引宾客上殿。如“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见面礼称“质(贽)”,如“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5)尊卑:车座上以左为尊,如“公子从车骑,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朝堂和官位上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次之南向,次之北向,次之西向,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必备常识归纳5

历法天文

1、纪年:有干支纪年法,如“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帝王年号纪年法,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王公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蔺相如列传》)。

2.纪日:有干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特定称谓纪日法,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月末叫晦,如“七月既望”(《赤壁赋》)、“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3.纪时:有十二时段纪时,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如“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十二地支纪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午战于彼,未还于此”(《柳毅传》);更鼓纪时,如“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4.分野: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划分地面区域,某个星宿对着某个地面,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如“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

篇6:文言文文学常识(最终版)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王安石,是改革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二五。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上一篇:初三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我们的社区250字下一篇:初二物理应该怎样学最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