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

2024-04-21

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精选6篇)

篇1: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

楚雄州千村扶贫开发整村 推进工作考核验收办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楚雄州千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2009—2011年实施意见》,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重民生、强基础、培产业、促增收,尽快改善最贫困的村和最贫困的人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及原则

(一)考核对象:2009实施扶贫开发项目的100个行政村中的500个贫困自然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考核范围为1 0个县市政府和州级有关部门(名单附后)。

(二)考核原则:一是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体现客观公正,对行政村各项建设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考核评价。二是定量考核为主的原则。所有指标实行量化,以量化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三是全面组织验收的原则。在乡镇、村自检自查的基础上,由州、县市组成考核验收组,分别对年内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四是坚持百分制考核的原则。按照行政村实现“一好二能三通四健全”的总体目标,将农户“9有”、自然村“8有”、行政村“8有”的具体指标分解开,量化评分,实行百分制考核。

80%—89%农户有卫生厩或独立畜厩,得2分; 70%—79%农户有卫生厩或独立畜厩,得l分; 卫生厩或独立畜厩比例达不到上述标准,但项目实施当年上述比例增加20%以上,得1分;

3、人均有一亩400公斤以上稳产农田地(5分)稳产农田地面积达到人均1亩,得5分; 稳产农田地面积人均在0.9—1亩之间,得4分; 稳产农田地面积人均在0.8—0.9亩之间,得3分; 稳产农田地面积人均在0.7—0.8亩之间,得2分; 稳产农田地面积人均在0.6—0.7亩之间,得1分; 稳产农田地面积人均低于0.6亩,此项不得分; 人均稳产农田地低于o.6亩,但项目实施当年上述指标增加0.1亩以上,得2分。

4、有安全卫生的人畜饮水(6分)

90%以上农户有安全卫生的人畜饮水,得6分; 80—90%农户有安全卫生的人畜饮水,得4分; 70—80%农户有安全卫生的人畜饮水,得3分; 安全卫生的人畜饮水比例达不到上述标准,但项目实施当年上述比例增加30%以上,得3分;安全卫生的人畜饮水比例低于7 0%,不得分。

5、有稳定的产业增收项目或劳务收入(6分)90%以上农户有产业增收项目或劳务收入,得6分; 80%—89%农户有产业增收项目或劳务收入,得4分;

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1期的,得l分。

(二)自然村实现“8有”(总分1 5分)

1、有村组简易公路,村容整洁。(3分)简易公路通达率8 0%以上,村容整洁,得3分; 简易公路通达率7 0—8 0%,村容整洁,得2分; 简易公路通达率5 0一7 0%,村容整洁,得l分; 简易公路通达率5 0%以下或村容不整洁,不得分。

2、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3分)

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9 0%以上,得3分; 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7 0—9 0%,得2分; 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5 0一7 0%,得1分; 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低于50%,不得分。

3、有入村入户的通电条件(2分)

有通电条件,农户通电率9 5%以上,得2分; 有通电条件,农户通电率8 5—9 5%,得1分; 农户通电率低于7 5%,不得分。

4、有硬化通畅、卫生整洁的村内道路(2分)村内道路硬化率达9 5%以上的,得2分; 村内道路硬化率达85%一94%的得1分; 村内道路硬化率低于8 5%的,不得分。

5、有广播电视信号(2分)

100%自然村有广播电视信号,得2分; 90%以上自然村有广播电视信号,得1分;

没有的不得分。

6、有合格的办公用房、卫生室和村

一、兽医(3分)(1)有办公用房的得1分,(2)有村卫生室及医务人员,有常用药品和医疗设备,得1分;

(3)有兽医室及兽医人员,有常用药品、器具,得l分;

7、有能满足适龄儿童就学的村完小(2分)校舍无危房,教师合格率9 5%以上,得2分,校舍无危房,教师合格率8 5—9 0%,得1分; 校舍存在危房,或教师合格率低于85%,不得分。

8、有一支有战斗力、凝结力和创造力的基层党组织(1分)。

有一支有战斗力、凝结力和创造力的基层党组织的得1分,基层党组织弱的不得分。

(四)综合指标(总分2 0分)

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指标(6分)

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l 0%以上,得1分; 在1 0%的基础上,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加0.5分,最高只能加到5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低于1 0%,不得分。

2、行政村农民人均占有粮食指标(4分)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以上,得4分;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低于3 0 0公斤,不得分。

合评价,初步确定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形成综合考核报告,报州委、州政府审批。此项工作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

(二)方法:考核验收的具体方法按《实施意见》和考核验收办法的要求,围绕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采取“听、看、查、测、访、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听”:听取县市、乡镇、村和下派挂职干部的工作情况汇报,全面了解掌握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看”:考核组实地查看项目完成情况和项目建设质量等。

“查”:认真查阅行政村建设工作的相关资料,包括与此密切相关的各类报表、账务、总结和工作落实情况的原始记录、照片等,对“听”的情况进行核实。

“测’’:对“安全饮用水”、“群众对村班子的满意率”等考核指标,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检测、测算和评议,力求科学、合理。

“访”:采取个别走访的形式,深入农户调查了解,倾听群众的反映,对量化指标进行直观验收。

“议”:在“听、看、查、测、访”的基础上,考核验收组进行集中评议、定性分析和定量评分,形成综合考核验收报告。

四、考核结果评价‘

按“定量考核为主,百分制考评"的原则,根据考核得分确定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州级部门整合资金名单

州财政局 州发改委 州农办 州农业局 州畜牧局 州林业局 州扶贫办 州水利局 州交通局

州民族事务委员会 州国土资源局 州卫生局

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州民政局 州文化局 州广电局 州教育局 州科技局 州烟草公司

篇2: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

学校基本情况

山东省青岛市开发区实验小学建于1975年,现在校生有2300余人,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学校秉承“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孩子”的办学宗旨,把拓展学科教学的着力点放在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校本选修课上,采用“轻松学习, 快乐成长”的教学方式。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学校重视电化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化教学一直走在全区的前列,目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学校在推进数字化校园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提高课堂实效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加大投入,做好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建设

全校所有教学班以及专用教室均已安装了电子白板和触控多媒体一体机,学校每学期定期组织全体教师演示交流和学习,并且在全国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比赛中多人获得一、二等奖。随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的提升和教师无纸化办公意识的普及,学校逐步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同时利用FTP服务器进行学校资源库建设、文件传阅以及材料的收发。学校教师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的办公软件和系统,能较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学校通过拍摄微电影和微视频的形式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2.加强培训,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学校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高效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学校首先从培训入手,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活动,16名教师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4名教师参加了山东省一师一优课评选活动,12位教师参加了全国及市“翻转课堂”微视频活动,10位教师参加了中央电教馆在山东省组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交流活动。教师通过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最新动态及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为教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校教师能恰到好处、高效实用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动态演示图形变幻、故事演绎课文内容、清晰呈现作者照片及文字资料、动画呈现原汁原味的英语等,带给学生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把课堂转为“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学校获得的荣誉

篇3:楚雄彝族传统服饰的开发对策研究

彝族服饰是彝族人民穿在身上的文化,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实践经验的积淀和思想意识的凝聚。在市场经济下,对彝族服饰的开发对策进行研究,不仅能对彝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更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和构建本土化特色设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于当今的设计语境和审美潮流,指出了彝族传统服饰开发的层与度,并从服饰图案的二次重构、色彩体系的创新运用、服饰造型与工艺的传承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楚雄彝族服饰创新开发的新对策。

关键词:

彝族服饰 民族文化 开发对策 文化创意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1-0128-02

一 楚雄彝族服饰的传承现状

服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象征,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①彝族服饰作为承载着彝族历史文化的符码,其形制、色彩、元素、材料、工艺、装饰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郭沫若曾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由此可见,彝族服饰是彝族传统文化的表征,更是彝族人民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2014年国庆10月1日-4日,笔者到元谋县小凉山乡进行彝族服饰调研,走访了活佛寺村和把示者村,发现有黑彝、傈僳、蛮族等彝族传统服饰,从走访的情况来看,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彝族服饰,留存情况较好,究其原因,与彝族小聚居的村落形态有极大关系,受汉族影响较小,服饰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相对完好。但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彝族服饰新的一面,如在装饰中,彝族服饰已经不是全套的以刺绣来表现,出现了拼贴的方式,即采用市场上现有的新图案、新布料与传统彝族服饰进行重构,不仅使服饰的装饰特色得到了新的提升,也使彝族服饰的传承与多元化发展寻求了一条新的道路。

彝族服饰作为彝族民间艺术具有原生性、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活态性等特征,其在彝族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是自然而然地传承和更新着,这离不开它所依存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其传承具有自发性、沿袭性和活态性的特征。活态性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民间艺术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活态性传承。然而,在其原有的文化生态背景下的传承都已经消失殆尽,我们还能寄希望于市场经济下的彝族服饰蓬勃发展吗?博物馆的留存只为我们留下了彝族服饰最初的样貌。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历史的进程总是不可逆转的,新事物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事物的灭亡,就彝族服饰而言,现今的物化形态也是彝族人民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经历了长期的更迭才形成的固有样式。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彝族服饰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其内在的文化驱动力,也离不开当今的技术条件和经济环境的促进。

二 楚雄彝族服饰的开发对策

(1)开发的层与度

有学者说过:“服饰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遗产,当我们研究它时,不能把它看作是单一的服饰样式的传承,因为服饰本身包含了广泛的社会内容,它往往和众多的社会、文化等现象相联系,既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了这个民族复杂的社会意识,充分显示了该民族文明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精神内核。”由此可见彝族服饰是一种有文化的形式,对服饰的开发不能简单地从样式传承来思考,更应该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创新。民族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凸显强劲的竞争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并不意味着要将民族传统文化置于一个很高的层次来复制,而是要在传承中扬弃,在发展中创新。

在市场经济下,彝族服饰的开发必然要与新技术、新材料、新的审美思想相对应,因此,如何开发?开发什么?便成了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首先触及的便是“层”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彝族服饰的开发不应只是样式的简单传承,更应对服饰的文化内涵语义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在准确把握彝族服饰的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在准确把握内涵语义的前提下进行彝族服饰的开发才能兼顾在开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其次便是开发中“度”的问题,度即尺度之意,市场化的民族服饰带来了民族元素滥用的问题,这便是度的把握不够,在开发中要注意取舍,切忌民族元素和色彩的简单挪用,不应让现代的服装样式承载过多的文化要素,而应该对元素、色彩等要素进行分析、分解和二次创造,使民族传统元素呈现出既不丢失传统文化因子又能以全新的样式展现出新的风貌,形成一种简洁的、凝练的美。

(2)服饰图案的开发

楚雄彝族服饰图案也独具特色,也是彝族服饰在开发过程中最被滥用的层面之一。比如彝族服饰上具有代表性的火纹、八角花纹、羊头纹、马缨花纹等装饰图案,在市场化的服饰装饰中,通常是拿来主义,笔者曾到元谋县、彝人古镇、牟定彝和园实地调研,发现别具一格的彝绣已经演变为机器织绣,已丧失了其原有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气息,取代的是干篇一律的装饰风格,大量的彝族服饰图案被简单的挪用,目的只是为了展现彝族风格。当然,这也是彝族服饰现代演绎的一种方式,只是在彝族服饰的装饰上不够大胆创新,另外,这也影响到了彝族服饰的自我吸纳与改变,比如笔者到元谋小凉山乡活佛村进行调研,发现现在的彝族服饰会在局部采用了新布料的机绣纹样进行装饰,结合他们自身的手工刺绣,使彝族服饰展现出了新的风貌,这是彝族服饰活态发展的特征之一。

彝族服饰图案虽然在主题意象、文化背景、造型特征、构成形式、文化功能等方面有所研究,但是这些对图案本体的梳理和总结很难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创新运用。对彝族服饰图案来说,图案的元素、构成、色彩等都是图案自身的视觉语言,作为设计师,继承和创新传统民族文化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因此图案的开发必然要根植于现代的构成理论,并在图案原有的构成形式中运用现代构成进行二次创新,既传递彝族文化又符合现代审美,使图案焕发出崭新的风貌,协调传统与现代的视觉美感,让观者产生审美共鸣。因此,休谟曾说,美不代表对象中实有的东西,它只标志着对象与心里器官功能之间某种协调或关系。“文身及装饰是人类祖先以具象的自由形状投入功利实用的最早方式之一。”[1]因而,彝族服饰图案是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在开发中除了装饰美感之外还要兼顾经济效益,图案的二次创造可以使彝族服饰兼顾审美性和经济性,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基本形变异、异形同构、分解重构、同质同构、异质同构等现代的图案设计方法对彝族传统服饰图案进行二次创新,使图案在元素、骨骼、样式上产生全新的样貌特征,以此来刺激消费市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nlc202309040130

(3)服饰色彩的开发

服饰色彩是每个民族的标准色,是各民族相互区分的重要特征之一。楚雄彝族支系繁多,每个支系的色彩都不尽相同,但在调研中,发现现有的彝族服饰多根据原有的服饰色彩来选择和使用,比如多用黑色、蓝色、玫红色作为底色。彝族服饰色彩是彝族人民审美意识和审美取向、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阿恩海姆说过:“色彩能够表现情感,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2]但在服饰开发中,色彩的运用也不是一味的模仿或追求极致的原汁原味,服饰固有色的运用固然能产生良好的统一性,形成标准化的视觉样式,但这或许合法却并未合目的性。彝族服饰色彩的开发,应基于其特有的色彩体系进行创新,结合现代审美,在保留原有色彩风格的前提下,通过色彩自身构成特性的改良以及色彩相互关系的重构,产生一种新的色彩视觉语言。

具体说来,可根据彝族传统服饰的色彩,提取并建立色彩体系,明确各色彩要素的主次、从属、附属与点缀的关系,进一步确立色彩的比例关系,在开发中,通过置换色彩、改变色彩的对比关系、加入流行色彩,并从明度、纯度、冷暖着手,改变色彩的样貌特征,使色彩展现出传统与时尚兼具的特征。

(4)服饰造型及工艺的开发

服饰是人们的心理投影,它的创作基因,是建立在对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心态的反映上的;这是隐匿的,是内层的。相对来说,服饰艺术的美的形式,则是它的可视的外层。②对彝族服饰来说,其美的形式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比如小凉山的黑彝,其全套服饰分为头饰、上衣、围脖、围腰、裤子,而蛮族服饰分为头饰、长衣、上衣、裙子,二者无论造型还是装饰都风格迥异,这些别具一格的造型都作为服饰艺术美的形式传递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就具体开发而言,并不是将彝族传统的服饰造型以其原有的样式留存下来,在开发中应将服装的形制进行分解重组,融入现代的服装设计理念进行创新。例如:在2007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著名时装设计师张肇达先生进行了高级时装发布会,他以《西藏》为主题,创作了五十五套具有浓郁西藏风格的霓裳华服,将西藏的美注入到现代服装世界,用服装为视觉语言向观众展现出梦境般雪域高原的魅力,给人带来无限想象。张肇达先生在进行“西藏系列”服装设计时,运用了大量采集于西藏,但又进行了改良与调整的孔雀紫、湖蓝、藏青、松石绿、鹤顶红、雪域白、金黄等色彩,同时结合叠加、褶皱、流苏、皮毛、分割线等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表达了质朴中的细腻,粗犷中的奢华,用西方现代服饰艺术的表现手法创意诠释了东方民族文化之经典。这是对藏族服饰精髓深刻理解之后做出的创造,而不是形式上、表象上的简单模仿与组合;它是空间的互换,灵魂的交流,因此,才能够展现出该组服装气贯长虹的灵动之美。[3]

柳宗悦指出:“生活中的器物所体现的美,就是工艺之美。只有丰富、温润、健壮的生活器物,才可以具备工艺之美,这样的美与离开生活的美相比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工艺是生活之工艺,工艺之美也只有从生活中产生。在这里,就能找到工艺之美的强韧基础”。[4],艺术的目的在于体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自然一角体现艺术家的一种气质和感受。[5]彝族服饰工艺是生活之工艺,更是美的工艺。从种类来说主要以刺绣、挑花、镶嵌为主,彝绣工艺更是天资聪颖的彝族妇女世代传承发展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彝族妇女们巧夺天工的技艺使这种古老的工艺在不断流变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不断的发展变化,展现出一种美轮美奂、如梦似幻的意境美,也造就了具有浓郁彝族文化特色的霓裳华服。但在当今的服饰开发中,这种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美的工艺却被了无生气的机绣替代,机绣带来了大批量的生产,却使彝族服饰丧失了原有的文化气息。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并非谁取代谁的问题,在开发中,可筹建一些彝绣手工作坊并与服装厂合作,应注重二者的有机融合,比如在一些关键的装饰部位采用手工刺绣,而在次要部位采用机绣,使二者相得益彰。再者,将彝族刺绣图案进行分解重构,进行人工刺绣,再运用到当今的服装设计中,使彝绣工艺与新面料、新工艺相结合,共同塑造一种具有彝族风格的美的形式。

三 结语

彝族服饰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彝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彝族人民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传统的彝族服饰应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到合适的传承和弘扬,在图案、色彩、造型上要运用现代构成理论进行分解重构,并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去,力求得到专业认可和创造经济效益。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今的设计语境和审美潮流,指出了彝族传统服饰开发的层与度,并从服饰图案的二次重构、色彩体系的创新运用、服饰造型与工艺的传承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楚雄彝族服饰创新开发的新对策。

基金项目:楚雄师范学院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专项项目《楚雄彝族服饰数字化保护及开发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zzx1203

注释

①袁杰英编著,《中国历代服饰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2003年6月第9次印刷,为《中国历代服饰史》作序,田自秉。

②袁杰英编著,《中国历代服饰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2003年6月第9次印刷,为《中国历代服饰史》作序,田自秉。

参考文献

[1]邓福星主编、王菊生著,《造型艺术原理》[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8页

[2]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原译,《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84年版,第460页

[3]胡月航,《藏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运用>田,艺术探索,2011年第25卷第1期

[4] [日]柳宗悦著,徐艺乙译,《工艺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43-144页

[5]李正周,《云南省楚雄州彝族服饰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分析》[J],设计, 2014年07期。

篇4:小学科学趣味实验的开发研究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对趣味实验的开发

1. 对教学实验的开发和探究

在科学课上对实验较感兴趣, 好奇心也较强, 但这种兴趣和好奇心经常处于一种偶然的、自发的低级状态, 缺乏持久性。为了能使小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保持浓厚的兴趣, 我们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开发, 把它们变成取材容易, 探究性强的趣味实验。如在学习《能量》这单元时, 为了让学生明白水的冲力有多大, 和六年级学生一起设计了趣味实验《小水轮转得快》。本实验获得杭州市2006中小学生创意实验比赛一等奖, 学生尝到了“趣味”的甜头。在杭州市2007中小学生创意实验比赛中, 我们学校设计的一组趣味实验《反冲力》也获得了三等奖。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更大了。

2. 在科学实践课中进行趣味实验开发

科学实践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课。我们利用学校每周三下午的两节科学活动课, 开展趣味实验教学。为了保证趣味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我们建议并组织编写了一到六年级12册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快乐科技园》, 校本教材编写并投入使用使趣味实验活动有了载体。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有学生必读的科学名言、相互问一问的QQ不倒问、包罗万象的科学万花筒、能使头脑更灵活的头脑有氧操、还有在做一做中体现的创意无限、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试一试, 给科技活动课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快乐科学实验系列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实验操作上, 我们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 分年段操作:低段从观察入手, 重点进行小实验游戏教学和实践活动, 浅显地讲解一点游戏的原理。中段从实践入手, 重点进行科学小实验的探究和实践活动, 让他们从玩中领悟出一些小实验或小游戏的原理。高段从创新入手, 重点进行科学小实验的改进和创新。有了成功的实验后, 在做很多其他实验时, 学生都会自觉地考虑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做类似的实验。

3. 建立趣味科学实验室

根据趣味试验需要, 学校建立小科技活动室, 场馆由车模室、作品陈列展示厅、快乐实验学习室、手工五金制作区等组成, 各区域配置了各种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每星期开放接待同学自由来活动区进行快乐实验活动, 为学生搭建起学习的平台, 成为师生科技活动的乐园。

在科技活动室的快乐实验项目, 只要一到年级开放时间, 同学们都很有兴趣地去参与, 而且, 快乐实验项目随着研究活动的不断开展不断增添新的项目, 使同学们对此保持很好参与率和新鲜感。

4. 编写《快乐实验室》为了使科学教育不再局限于国家

课程, 也不再局限于课外活动, 而是走进了课程建设之路。配合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动手做》系列科技丛书, 我们编写了《快乐实验室》。它在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本质的不同。在课程的定位上, 它与学科课程并列, 它是科学课程补充和完善。在编写理念和指导思想上, 以符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 作为科学课的辅导读物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手册。在取材上, 以身边的材料, 生活中的实验, 身边的实验为主, 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在内容设计与选择上, 选取的实验比较生动有趣, 实验器材易于准备, 易于学生制作, 现象明显, 易推广。本书以任务生活场景的变化为线索单元 (4个) , 以主人公在不同场景中出现各种快乐科学实验为内容, 包括家里的科学、小花园的秘密、教室 (学校科学实验室) 、校外空间 (社区街道、自然风景、工厂、研究所) 。

在体例上, 以“情境引入→实验器材准备→动手试一试→博士爷爷的解释→资料拓展连接→科学名言”的探究流程来安排, 其中以3位主人公在生活中出现的科学实验为线索, 人物———小爱妹妹:对科学知识不太懂 (一知半解) 对一些现象老提问题;小迪哥哥:对学科很感兴趣, 掌握很多科学知识, 会做很多趣味的科学实验;科学家爷爷 (博士) :为小爱、小迪解答科学实验疑问、拓展科学思维空间, 以上人物以卡通画人物形象出现。

这些实验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都是学生感兴趣的, 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是能够引发学生快乐地投入到动手操作活动中去的。既有科技知识的学习, 又有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究, 更有创造性地拓展, 无不在引领学生快乐地走进科学天地。该书在学校使用和修订的基础上, 将于年底由浙江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二、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趣味实验的运用

1. 开足开好教材要求的实验, 确保实验教学有序性

科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活动, 这些实验活动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操作性都很强, 有的实验还是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 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于教材中的实验内容, 我们总是想方设法按照教材要求和介绍的方法, 组织学生去操作, 任何简单的或是复杂的实验, 我们都不放过。要求学生通过实验, 验证学习内容, 习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溶解的快和慢》时, 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控制变量和不变量, 并强调控制这些条件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在完成一系列实验后, 让他们进行吃方糖比赛, 并利用刚学过的知识对游戏进行解释, 从而加深了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改进课堂实验, 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在要求学生做好教材上的实验之同时, 我们还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对实验进行改进创新, 以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在《阳光下的物体》教学时, 各个小组利用带来的材料开始制作实验装置。有一个小组在教室里动手制作纸筒, 有二个小组照我的样子在做纸盒实验, 尽管知道温度上是不会有什么变化的 (但是他们不甘心, 想来个奇迹的出现) ;还有一个小组在一只塑料袋中装满水, 用温度计在测, 一看就知道想来个创新实验, 创意很好 (想知道袋中的水会不会热起来) 却可惜课堂的时间不允许有结论出现;另一个小组则拿了二只纸杯 (外面贴有不同颜色的纸) 在阳光下测温度, 余下也有一些同学则在各个小组间走来走去作观摩状……放手让他们开展活动还是让我们发现了许多惊奇, 而在指导每个小组的过程中我更得到了一些收获。

3. 设计拓展性趣味实验, 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现行的科学教材中, 有许多实验都留有“尾巴”, 要求学生课后去完成。但是, 据我们所了解, 这些“拓展性实验”完成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们在实践中, 采用设计拓展性趣味小实验的办法,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趣味实验在课外活动中的运用

学生趣味科学实验需要给他们一个提高展示的平台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尝试:

1. 校园科技节

校园科技节是学校科学教学活动一个综合的大型的展示平台, 我们在每年5月中旬都要进行校园科技节, 其中趣味科学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届校园科技节以“崇尚科学、探索创新、动手动脑”为主题, 在学校的操场举办了校首届校园科技节之《头脑风暴运动会》暨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学校授牌仪式。第二届校园快乐科技节以“快乐创造”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活动, 营造了科技创新氛围, 在全体师生中树立了科技创新意识。

2. 流动青少年宫

多方面的积极协助和努力是活动得以完成的保证。我校成功协办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流动青少年宫”富阳站和杭州市科普宣传周启动仪式武林广场站, 充分利用杭州青少年宫给我们的展示机会, 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准备一些有趣的小实验, 经过科技老师的筛选, 有六个趣味小实验胜出。这几个趣味小实验4月29日富阳站、5月20日在杭州武林广场参加的“流动青少年宫”活动中深受小朋友的青睐, 不少家长也饶有兴趣地加入“玩一玩, 想一想”这个行列。

3. 为中央电视台拍摄《异想天开》节目提供实验支撑

《寻找地理中心》、《水果电池》、《一朵火焰变两朵》……中央电视台的“异想天开”栏目获悉我校的这些饶有趣味的小实验后, 也在2005年12月3日到4日来我校对这些活动进行了节目拍摄录制, 学生对趣味小实验的兴趣更高了。

4. 科技基地与趣味实验

以科技教育为主题, 以我市科普教育基地为主要活动基地, 同时通过考察, 确定了在我们学校周边的科技含量高, 侧重于不同领域的工、农、兵等单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们确定了不同的教育基地和不同的教育目标, 作为不同年龄段的活动重点。中科院亚林所———认识新植物, 会制作植物标本;市气象局———认识气象标志, 了解气象与人类关系;中国古籍造纸文化村———了解中国纸文化, 学造一张纸, 感受古代印刷技术;中国水稻研究所———认识水稻新品种, 实践体验无土栽培;715研究所———舰艇声纳科技知识;富通公司———光通信电缆发展情况, 学做简单的有线电话。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 手脑并用, 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使他们的科技素质得到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此外, 我们还通过建立趣味实验科技社团, 通过快乐小实验的收集、试验、快乐小实验的展示、趣味小实验编报和论文撰写等途径, 逐步推进趣味实验的深入开展。

篇5: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

“转型”的背后, 是他对教育家梦想的不懈追逐。

他说,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不想当教育家的老师也不是好老师, 自己的理想就是能成为教育家。而正是凭借这份对理想的执着与坚守, 让他在教育岗位上孜孜以求, 永不懈怠。他领军的学校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身边的好学校”, 他本人也获“云南省名校长”“云岭教学名师”等殊荣。

他, 就是楚雄市鹿城小学校长李文伟。

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范本

2009年, 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楚雄市开始实施集团化办学的探索, 并决定以鹿城小学为试点, 先行先试。4月, 鹿城镇小花山小学作为鹿城小学分校区, 更名为“鹿城小学小花山校区”。

始建于1906年的鹿城小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 已经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办学资源, 是楚雄市的窗口学校。而小花山小学地处农村, 当时还没有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科学等科目教师, 实行“包班制”教学, 在鹿城镇的19所完小里, 考试成绩常年排在倒数第一。实施集团化办学后, 如何让名校带动弱校一起发展, 成了摆在鹿城小学校长李文伟面前的一大难题。

“既然都叫鹿城小学, 那么两个校区就不应该再分彼此, 而应加快融合, 实现整体发展。”接到上级的决策后, 作为集团化办学的具体实践者, 李文伟开始了对新的办学模式的思考。他带领学校领导班子提出“四整合六统一”的办学模式, 即:整合人、财、物、信息等资源, 统一办学思想, 统一校园文化, 统一管理模式, 统一人事调配, 统一经费审批, 统一学校规划, 使校区之间形成一体,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教师资源的整合是其中非常重要且难度不小的一环。“如果不进行交流, 鹿城小学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渗透不到小花山校区。”李文伟清楚地意识到。可小花山校区距离市区有8公里, 工作环境和条件都不如城区, 如何才能让两个校区的教师合理流动起来呢?

“这种流动需要一些杠杆来调节, 否则城里的教师都不愿意去小花山。”李文伟说。为此, 鹿城小学规定, 教师职称晋升, 必须有两年小花山校区工作经历。在评先推优、外出学习方面, 小花山校区任教的教师也享有优先权。此外, 在生活上也给予关照, 解决教师的交通、午饭和午休问题。

第一年, 学校安排了18名 (其中11名为小教一级) 优秀的年轻老师到小花山校区工作。可到了教师职称晋升时, 整个学校却只有6个中级职称名额。看到事先的承诺不能兑现, 李文伟着急了。他多次到教育、人事等部门奔走, 请求上级能考虑试点学校的实际。最终, 上级部门特批给鹿城小学11个中级职称名额, 让这些教师晋升了中级职称。看到规定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 第二年就有教师自愿申请前往小花山执教了。现在, 鹿城小学在校区间建立起了校长、教师合理流动的机制。李文伟将这一举措, 形象地比喻为“教师的搅拌运动”。

资源整合的成效如何呢?“资源整合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是非常大的。到目前, 小花山校区的成绩甚至还超过了校本部。”李文伟自豪地说。

李文伟的集团化办学初战告捷, 促使楚雄市政府继续扩大集团化办学的探索。2012年, 楚雄市人民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将楚雄市东兴小学校园进行整体提升改造后并入鹿城小学, 更名为“鹿城小学云荫寺校区”。

在李文伟的倡导下, 校本部与云荫寺校区实行一体化办学, 一至三年级学生在位于楚雄新区的云荫寺校区就读, 四至六年级学生则在位于市中心的校本部就读。

在李文伟的带领下, 过去薄弱的小花山小学和东兴小学在较短的时间内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促进了义务教育在区域内的均衡发展。同时, 集团化办学也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2009年以前, 鹿城小学每年只能招6个班、400名学生, 现在, 该校每年能招14个教学班、700名学生, 大班额现象也得到了控制。在过去,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想要进鹿城小学这样的“名校”读书是不可能的, 而目前, 农民工子女已经占该校在校生总数的70%以上。

在鹿城小学集团化办学取得成功后, 楚雄市又决定推广鹿城小学的经验, 先后在北城小学和师院附小开展了集团化办学。

探索特色化发展之路

选择一所学校进行改革试点, 除了这所学校要拥有一定的办学实力外, 其当家人也需要具备改革的勇气和魄力。而李文伟从不缺少探索和改革的精神。

2004年8月, 李文伟出任鹿城小学校长。虽然学校的不少教师在楚雄市出类拔萃, 但李文伟却发现一个“怪象”:工作上教师们都习惯于单打独斗, “各班的教学、复习资料等不愿分享, 测试、评讲都是悄悄进行的”。

一个人的教学成绩提高就行了吗?怎样才能促进全校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呢?为此, 李文伟开始在全校推行团队捆绑式考核, 教学成绩考核的对象不再是教师个体, 而是年级学科组。

虽然新的考核方式最初在教师中存在一些反对的意见, 但随着考核方式的深入推进, 却积极改变着教师的工作方式和习惯。每个团队都在开展集体磨课、研讨等教研活动, 只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教师们也学会了在团队教研中贡献智慧、汲取营养。

慢慢地, 大家发现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距在缩小, 考试平均分差距从十多分缩小到了一两分之内。同时, 老师们学会了集体分工、相互协作, 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除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李文伟还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鼓励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他的治理下, 鹿城小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近些年, 鹿城小学依托校园位于楚雄文庙的优势, 把经典诵读纳入课程计划, 每天开展30分钟的经典诵读, 塑造了“传承经典、彰显国学魅力”的校园文化。同时, 大力开展校园足球, 共16次夺得云南省少年足球比赛冠军, 两次代表云南省参加西南五省区全国校园足球比赛获得冠军。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全方位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塑造了健康的心智, 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结合学校、学生实际, 坚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让李文伟和他的学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父亲的职业精神在他身上延续

说起李文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的养成, 对其影响最大的人, 莫过于他的父亲李廷骧。

1987年, 李文伟高中毕业。在那个市场经济逐渐兴起的年代, 李文伟向父母提出了做生意的打算。但这一想法遭到了当了一辈子教师的父亲的拒绝。恰逢父亲所在的学校缺老师, 李文伟便按照父亲的意愿, 到离城140公里的树苴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让李文伟没有想到的是, 这一次遵从父亲意愿的职业选择, 自己一干就是28年。

在代课的时间里, 李文伟逐渐对教育工作产生了热情。“走上讲台后, 要有东西给学生, 如果没有东西给学生, 我在讲台上就站不下去, 我发现我缺的东西很多。”生性好强的他不甘于停滞不前, 开始了刻苦的函授学习。李文伟清楚地记得, 在函授学习的那段时间里, 自己唯一的娱乐, 就是看过一次录像。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91年7月李文伟函授毕业, 顺利拿到大学文凭, 同年12月, 转为正式教师。

“父亲为人非常正直, 一身正气。很多时候为了工作都顾不上家庭, 甚至于关心学生比关心自己的孩子还要多。”提起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的父亲李廷骧, 李文伟感慨万千。

而父亲身上的这些宝贵品质, 何尝不是李文伟的真实写照呢?

“执着、好学, 有一副‘要么不做, 要做就要做好’的犟脾气”, 这是李文伟的同事给予他的评价。

从代课教师到教改先锋, 从教学岗位到管理岗位, 28年来, 李文伟为学校教育事业付出心血和汗水, 勇挑改革重担, 不断探索创新, 为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特色化发展闯出了路子。

篇6: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联动机制

1.加强组织建设

为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 全体校委会成员组成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统管学校安全工作。学校还根据《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的要求, 建立健全了覆盖校园全时空的安全防范机制, 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分解体系。

2.坚持制度管人

学校十分重视通过制度管人。除健全完善了涉及门卫管理、校园值班巡查、师生食堂卫生等的十项制度以外, 还制订了学生课间安全管理、学生集散护送、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等制度。针对学校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事故, 学校又分别制订了食物中毒防控、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校舍和建筑物安全、极端恶劣天气应对等十项应急预案, 使学校的安全防范、安全保护、安全应急等措施覆盖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从而构建起一个全时空覆盖、全面有效的师生安全防护网。而每学年初与全体教职工签订的《安全责任书》, 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安全责任。

3.实现内外联动

学校与海安经济开发区交巡警中队、海安经济开发区中心派出所、海安火车站铁路公安派出所建立了综合治理、护学值勤、规范接送学生挂钩对接工作制度, 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责任书》和《接送学生车辆管理及学生上放学交通安全责任书》, 从而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安全防范和平安创建联动机制。

二、加强宣传教育, 强化安全意识

1.营造安全教育环境

学校在教学区及活动区张贴了许多安全提示语, 提醒学生注意活动安全;在师生食堂张贴了食品卫生知识条幅, 提醒食堂工作人员及广大师生注意食品安全;在校园主干道两侧及学校门前公路两侧竖立了交通安全警示牌, 提醒大家注意交通安全。

2.开展常规教育活动

学校通过进行国旗下讲话、上好班会晨会课及制作板报橱窗、开展红领巾广播等常规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宣传。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 安全知识是其重要内容;每周二的晨会课是学校规定的安全专题教育课;每月一期的学校橱窗及班级黑板报都有涵盖防火灾、防触电、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食品中毒、防网络诈骗等安全知识内容;学校红领巾广播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知识宣传等。

3.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在开展常规安全教育活动的同时, 学校还抓住各种特殊节点, 开展专门的安全教育。例如, 每年3月是“安全教育月”。每到这时, 学校都要结合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 (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 制定周密的活动方案, 并认真付诸实施。每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在此前后的防灾减灾宣传周, 学校在进行相关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的同时, 还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紧急疏散演练。这样的演练活动, 不仅强化了师生安全意识, 更使他们清楚了紧急疏散线路, 增强了出现突发事件时的逃生本领。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12月4日, 我们都要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此外, 在“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宣传活动日和“12·1”世界艾滋病日等, 我们都要开展相应的专题教育活动。

专题教育活动和与常规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 有效增强了学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提高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三、加大经费投入, 增强防范能力

2011年以来, 学校先后投入近30万元, 从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增强了校园安全防范能力。在人防方面, 学校按规定聘请了两名保安, 并为他们配备了电警棍、强光手电、警用催泪喷射等装备。在物防方面, 学校购置了40多个灭火器;为所有教室都安装了防盗门窗, 确保了教室内全套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安全。此外, 在校园周边道口, 学校树立了警示牌, 并在路面划设了人行横道线, 安装了减速带。在技防方面, 学校沿校园周边围墙安装了先进的电子围栏周界报警系统, 在校内各重点区域安装了20多个高清摄像头, 在微机房等处安装了监控系统。所有电子监控系统都与公安系统联网, 一有情况发生, 学校安保人员和公安部门即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四、顺应时势变化, 突出工作重点

学校安全工作不仅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工作内容多, 还具有时势变化快的特点。因此, 海安经济开发区实小根据时势的变化, 调整工作举措, 突出工作重点, 以增强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春季是传染病多发季节, 学校即加强食品卫生宣传教育, 提醒食堂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工作, 教育学生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 同时做好个人卫生工作。夏季天气炎热, 是儿童溺水事件多发季节, 学校就扎实加强防溺水专题教育, 提醒学生做到“六个不准”: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秋季气候干燥, 是火灾事故多发季节, 学校就教育学生不玩火, 更不放野火, 以确保自己及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冬季不少路面结冰, 人在行走中很容易摔倒甚至摔伤, 学校就教育学生走路时要避开结冰路面, 无法避开时则要减速慢行, 确保自身安全。

此外, 在个别地区出现涉及校园的侵害案件、失窃案件或交通事故时, 学校便及时加大校园安全防范力度, 切实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上一篇:现实表现自我鉴定表下一篇:应届大学生毕业实习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