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端午古诗

2024-05-03

和端午古诗(共14篇)

篇1:和端午古诗

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4、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5、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6、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7、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8、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9、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10、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1、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2、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13、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14、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15、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16、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17、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8、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9、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20、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1、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2、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23、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24、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25、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26、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27、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篇2:和端午古诗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宋苏轼

银塘朱槛曲尘波。

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宋苏轼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缪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爨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

宋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

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

宋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

宋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篇3:探析端午节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是中国比较大的节日之一,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传承下来的民族节日, 体现了人民对屈原这样至死不渝的热爱祖国的民族认同。有其深刻的节日内涵, 他主要是让人民牢记爱国精神, 直到今天, 端午节仍然是中国人最熟悉和喜爱的节日。端午节中, 包含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内涵。

在端午节中, 人民举行了很多节目, 主要的节目有赛龙舟和吃粽子, 在两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 赛龙舟和吃粽子都有它独特的历史内涵, 我国的赛龙舟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而进行的活动, 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者屈原而流传下来, 而粽子主要是用来喂养河里的鱼儿, 以便让屈原的尸体不被他们伤害, 祈祷而用的食物。我们在端午节的历史内涵中也深刻的体会道路人们群众这些行为的内在含义, 反映了人们群众对社会的期待, 祈祷自己生活的环境中能多一些屈原来保卫自己的祖国, 这个节日也体会到了社会对爱国者的歌颂, 对这样的人物形象的追求, 想通过纪念他们来祈求国家的安定繁荣, 自己的生活富足安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 历史环境也发生着翻天伏地的变化, 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也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调整, 因为目前的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人们逐渐吧对爱国者屈原的纪念追悼之情转变为对现实社会的期待, 在端午节的节目表现形式中, 体现出的更强力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感悟, 以及节日带来的团聚和喜悦之情。

二、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的文化价值

端午节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它诠释了人生的意义、表达了民族的情感、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对端午节这样的传统文化的继承, 便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 从端午节的文化中, 反映了中华儿女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的标准, 体现了华夏儿女对文化的认知,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思想, 也体现了人们对国家团结和谐发展, 家庭和谐的追求, 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热爱, 也说明了社会进步。端午节的文化是中华几千年人们对生活美好和国家富强的一致追求, 现在端午节已经作为一种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与我们的民族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成为了中华儿女团结统一、积极向上的文化体现。在端午节的起源中, 人们通过屈原的爱国精神感受着人们对祖国的热爱, 今天透过端午继承和学习屈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让爱国的传统通过节日发扬光大。和民间小调中, 以表现情感为主的多属委婉用情类, 兼具抒情性与叙述性, 此类歌曲一般来说曲调进行平稳, 曲调构成多以三度以内平滑进行为主, 音阶五声、六声、七声都会使用, 如《两地相思》《双蝴蝶》《闻唱思家》等。从曲式结构上看, 很多六句体的淄博民歌一般只有三句不同的旋律, 其余三句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第三、四句往往重复, 形成情感表达上的强调和递进, 如《哭长城》《赶牛山》等。淄博民歌注重方言、语气词的使用, 风格鲜明, 地方色彩浓郁, 让人感到朴实、亲切, 巧妙运用装饰音、滑音等, 与当地人的语言习惯贴合, 如《换香油》《山高遮不住南来雁》等。

民歌, 是一面镜子。它传达人们的心声, 展现人们的生活, 反映民族的特色。从故事孟姜女传说到民歌《哭长城》, 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传达出人民心底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民歌不仅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而且我们在发展端午节的文化价值的时候, 其实我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传统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对传统文化的推广换个角度便是对民族文化的推广, 随着我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 中国的经济实力、人们的生活水平都逐渐改善、世界各国已经开始擦亮眼睛注视这个东方的巨龙, 世界各国学习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发扬这种文化的精神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 是民族特色的具体体现。

三、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一方面, 端午节文化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体现了人们在提倡科学发展的同时也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前进, 在端午节的文化体现中反应了人们的民族感召力和道德追求, 今天人们通过端午节的节日形式, 回顾这历史, 警醒着后人中国两千年的历史长河的文化, 通过节日的形式, 也能发挥人类的机敏, 把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民族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另一方面, 在端午节的文化中, 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便是充分发挥就人民群众的力量, 把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最为总体利益, 形成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追求。端午节的文化节目中, 人们可以通过节日加强人与人之间交往, 在节日的气氛下, 家庭团聚、亲人拜访、男女相会, 社会积极发扬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气, 使得社会大家庭其乐融融, 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使得社会向着和谐的发展目标前进。而且透过端午节的文化, 也体现了人们自我的理想和追求, 在节日到来之际, 赛龙舟、包粽子等节日项目都蕴含在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中, 也体现了人们对道德理念的弘扬。所以深入的发掘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 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只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节日文化, 才能引导人们建立法制社会、和谐家庭。所以法制端午节的文化价值对我国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端午节的文化价值是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价值的体现, 是民族的灵魂与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 也是人们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 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 继承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发扬端午节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是民族的使命,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杜宁.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文史杂志, 2004 (4) :12-13.

[2]保昌.四型屈原论.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12-23.

[3]刘玉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中申报端午为本国文化遗产.人民日报, 2004 (3) :12-14.

篇4:文人和农民的端午图像

文人的图像表现

文人的端午节图像比较单一,主要是纪念或辟邪的主题人物,如屈原或钟馗。屈原是文人们的化身,刻画屈原无不以自己为模特,以怀才不遇为核心,以孤傲清高为品格。塑造钟馗则在上述主题的同时,还着力将其描述成独往独来、自成体系,没有管辖系统,不受任何约束,可以随心所欲的乡野知识分子形象。

文人们表现的屈原,几乎所有的主题都是对屈原遭遇的不平的惋惜,这其中以表现屈原的江边苦吟为最多,图像模式是屈原独自漫步在江边,须发任凭江风吹荡,背景一片迷茫。明代的陈洪绶所做木刻屈原是一个人踟蹰徘徊在江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图1陈洪绶《屈子行吟图》)。陈洪绶的屈原,是明代文人们的普遍认识,也是中国文人们共同的图像模式。这种模式对後来的画家们影响深远,如傅抱石所作的《屈子行吟图》,在陈洪绶的基础上,增加了茫茫烟雨,增加了天低云暗的沉重背景。刘凌沧的《屈子行吟图》也同样以滔滔江水衬托屈原的孤独,展现一代文豪的寂寞和凄楚。描述屈原行吟,一是对屈原学问身份的图像诠释,二是表明屈原的怀才不遇,也是文人们的自况,三是对屈原遭遇的不平的心疼。一代才子,一位忠臣,却不遇明主,不被理解,除了自我了结,自行沉江,居然没有任何排解之路。将屈原只身一人置于江畔,在暗示了屈原结局的同时,也是想将屈原崇高起来,神化起来,让人们睹像思人,永远敬重、爱戴这位古圣先贤,重视文人,重视知识分子。

钟馗是神鬼辟邪类的主要形象,也是端午节人物图像中为数最多的表现。按照常规性的理解,钟馗图像的主题,是愤愤于科举制度,是愤愤于天下的不平。他的形象应该是嫉恶如仇、剑拔弩张的样子,是咄咄逼人的气势和打抱不平的形象。如画史所说,像吴道子画的钟馗形象,将恶鬼的眼珠都抠了出来,但实际所见的元代以来文人画中的钟馗,并没有这样残忍和凶恶。吴道子所创作的图像模式,实际上是受唐代佛教“地狱变”的影响,“地狱变”就是希望通过血淋淋的图像警戒观者,使之望而生畏,尽快皈依佛教。而元明清时期的钟馗图像,几乎没有直接和鬼怪们过不去的样子,更多的却是一些人情味和平民气息。可能在文人们的认识中,钟馗是一个不受任何约束的闲散高人,他没有上级,不受管制,独往独来,活的十分潇洒悠闲。有的时候甚至还做出鬼天子或鬼官的派头,享受着静街清道的待遇和前呼後拥的权威,享受着鬼族们的敬仰和膜拜。

在元明清文人们的笔下,钟馗出场的表现有群体和独身两种。群体题材是出游、搬家和嫁妹,独身表现则是神像或自我行乐图。如元代颜辉所画的《钟馗出游图》钟馗悠然自得地骑在毛驴上,虽然手提宝剑,但并没有要亲自出头的架势,倒是开道的鬼卒们,却斧钺钩叉摆出百般架势做出震慑的样子(图2颜辉《钟馗出游图》)。虽然,鬼卒们个个身手不凡,但是围绕在钟馗身边的小鬼们却架鹰拽虎般像是要去打猎一样,将钟馗的出巡演绎得轻松愉快。飞鹰走犬是自古以来权势者的享受,也是平民望尘莫及的娱乐,如今,一个落第秀才同样有此享受,何乐不为?固然,钟馗狩猎的对象是世上的恶鬼,但在狩猎的乐趣上,恶鬼和狐兔好像没有本质的区别。此外,舞枪弄棒的鬼卒们,怎么看怎么像市井上那些打拳卖艺之人,架势好看,却都是花拳绣腿,因此,钟馗的出游就更多了一些表演的成分,也许,在颜辉所画这幅画作之前,他真的看到过这样的行进式表演,或许,在民间有过这样的钟馗出游扮玩?如此,颜辉的这幅钟馗出游就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记录钟馗扮玩的图像,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文人们的不经意之间定格固化,这是颜辉所没有想到的历史贡献。明代钱谷的《钟馗搬家图》也是钟馗群体出行的内容,图中的钟馗及其夫人,悠然自得地乘坐着简陋的滑竿,漫无目的地在乡间闲游,其男女鬼仆们簇拥在钟馗夫妇身边,挑着酒食,夹着枕头夹着毡,俨然要去野游露营的样子(图3钱谷《钟馗移家图》)。图中冠冕齐整、满脸胡须的钟馗则像一个老实巴交、朴实厚道的七品芝麻官。也许,在钱谷的眼里,钟馗就是人间的一位良吏,一位为民请命的父母官。

受文人们的影响,民国年间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玉亭手中的彩塑《钟馗嫁妹》则更多了一些官场的派头。钟馗的妹妹乘坐着鬼卒们推的凤辇,钟馗则骑着一头桀骜不驯的毛驴,旁边还有华盖罩身,鬼卒们鸣锣静街,还扛着“回避”、“肃静”以及功名等全套执事,钟馗送嫁妹妹完全变成了炫耀权势和气派的游行。(图4张玉亭彩塑《钟馗嫁妹》),也许,民间艺人觉得不把钟馗纳入官场就不足以表现钟馗的威势。这是民间对于钟馗群体形象的认识。

单体的钟馗主要是打鬼的样式,最常见的是挥舞着宝剑做出降妖除邪的姿态,这是对钟馗辟邪职能的认识。但是,文人们也有变通的做法,就是继续将钟馗包装成一位文气十足的处士,而不仅仅是凶神恶煞的样子。

明代画家陈洪绶在1645年端午节为友人所作的钟馗,表现的则是一位隐逸山林的士大夫形象:其褒衣博带,足够容纳世界万象,其阔脸高鼻,没有任何杀气和威严,虽然,按照规范,他不得不在腰间悬一柄宝剑,也不得不拔剑在手,剑锋前指,手里还要端一只酒杯,杯中卧着一株菖蒲,但钟馗文人的儒雅气质却并没有因为辟邪的宝剑和菖蒲而被遮掩。这是明确为端午节所画的钟馗,其形象是独自一人,但与民间的钟馗不同,陈洪绶笔下的钟馗少了很多的辟邪气氛,却多了不少高士的意味。虽然,作为辟邪的基本要素如宝剑、菖蒲和雄黄酒都一应俱全,但在陈洪绶的笔下,却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半隐半现,并没有被特别的突出。这也许就是文人们心中对钟馗的理解。

nlc202309031852

比陈洪绶时代稍晚一些的指画大家高其佩,他所创作的《钟馗》也是孑然一身,甚至连宝剑也省略掉了,其辟邪的表现只是满脸飞扬的髭须,从肥大袍子中伸出的两指,翘上天去的帽翅和全神贯注的三角眼(图5高其佩《怒目钟馗》)。这种表情和姿势像是在数说恶鬼的不道,更像是在舞台上的表演,根本没有多少撼人心魄的震慑气氛。也许高其佩是模写了当时的表演程式?上海博物馆藏明崇祯时期顾绣《钟馗像》(图6顾绣《钟馗像》),钟馗则脚踩三足金蟾,抱剑俯身正在接受小鬼的献瑞。这里的钟馗俨然成了财神和寿星了。这是文人们对钟馗职能的附加和改变,也可能是为迎合当时社会时尚的变通。钟馗从打鬼英雄,摇身变成了祥瑞化身。不过,祥瑞和辟邪自古以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一对。钟馗变祥瑞,也可能是功利思想的表现。因为钟馗手里握着的毕竟还是出鞘的宝剑,辟邪打鬼也还是他的重要工作。

清人沈铭笔下的钟馗骑着一匹毛驴,正从山林归来。他手持笏版,表明是个公务人士,身後小鬼担着猎物、琴及吃酒的葫芦以及猎获的鬼怪,表明刚刚执行完公务。钟馗出猎就是其公务活动。晚清画家任伯年笔下读书的钟馗(图7任伯年《钟馗读书图》),作于1874年,画中的钟馗,抱膝而坐,其象征身份的帽子被随意扔在竹榻上,帽子上边还压着一本书,如此表现是对权势的藐视,也是对读书的尊崇。至于辟邪的菖蒲,则被安排成插花的形式,注解着端午节的主题。他的另一幅钟馗图(图8任伯年《钟馗兄妹》),则画钟馗和小妹,静坐在山野之中,吃酒赏果,无拘无束,尽情地享受着自然之乐。

农民们的图像认识

农民们的端午节图像有两大类,一是神道人物,二是避除五毒。神道人物主要是钟馗,避除五毒则包括五毒和避除的方式方法。和文人们相比,民间不怎么关注端午节是纪念哪个历史人物,也不在意钟馗是否和科举落第有关,对于人间不平有多少微词,他们所关注的是孩子的安全和子孙的繁衍,是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环境的安宁。因此,在民间的端午图像中,人们特别重视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毒虫,是如何祛除毒虫的有效方法,如果还要追加一些理念类的力量的话,则将民间信仰和宗教中的一些神力怪力借鉴过来,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立体防卫体系,保证生存安全。

首先是对端午节性质的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们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江浙地区的人们则认为是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节日,山西还有纪念介子推的说法。但是民间图像表现,几乎和这些历史人物无关,而是和有可能危及儿童安全的毒虫有关。所谓的毒虫被简化为五种,也就是民俗所称的“五毒”:蝎子、蜈蚣、蜘蛛、蟾蜍和蛇,其中又以蝎子为多见。

其次是如何消除这些危及人们安全的五毒。在避除五毒的表现方面,民间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认识五毒,二是剪除五毒。认识五毒的方式是将五毒的具体形象组合在儿童所见所闻、触手可及或最需要重点保护的头、脚和胸腹部,如虎头帽、虎头鞋、肚兜等服饰上。西北地区民间在儿童肚兜上(图9山西五毒纹肚兜),绣上五毒的样子,有的肚兜上没有蝎子,而是壁虎。按说壁虎是益虫,对人没有伤害和危险,但壁虎行踪诡秘,有可能对儿童造成惊吓。民间选择了壁虎,说明在五毒的认识上,除了能够直接致使伤害的蝎子、蜈蚣外,人们也担心儿童精神受到惊吓。甘肃庆阳的一件蛙枕上,绣有蛇、蝎子、蚰蜒、蜘蛛、蚯蚓等“毒虫”,其识读的意义之外,也可能有以毒攻毒的含义。那就是将这些“毒虫”绣在儿童的枕头上,保佑着儿童的头部不受侵害。和蛙枕相似的是各种香包,同样将五毒的形象绣在香包正面,以教育和警示儿童,辨识有毒的害虫,提防毒虫的伤害。河南十二月“剪歌”:“五月里,剪香囊,剪个香囊过端阳,香囊驱虫又避瘟,年年月月都健康”。歌谣说的是香囊避瘟,但香囊上的五毒则可以辟邪。山东滨州民间还有直接将五毒的形象做成剪纸(图10滨州五毒剪纸)的做法,张贴在房间里,以便更直接地教育儿童,认识五毒。

剪除五毒的方式有人工的、生物的和精神的几种。人工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拿剪子将蚰蜒、蝎子腰斩杀死。如山东半岛地区的剪除五毒剪纸,直接是一把剪刀剪着蝎子或蜥蜴的尾巴。东北满族的剪除五毒剪纸,画面以剪刀为中心,刀口之中是一只蟾蜍,周边点缀着蝎子、蚰蜒和壁虎。剪刀剪除五毒的形式,简单利落,一目了然。山西吕梁地区解释剪刀剪除五毒的民谣说“剪锥定安宁,百害不进门”。在门上贴这样的剪纸,就可以阻挡邪恶。

剪除五毒主要有啄食五毒的雄鸡和镇宅的猛虎。如山东《鸡吃五毒》剪纸中,一只雄鸡正在啄食一条蛇,雄鸡的前後左右则是蜘蛛、蟾蜍、蝎子和壁虎(图11山东剪纸《鸡吃五毒》)。为了更加简明,一些地区的鸡吃五毒没有将五种毒虫全部罗列,而是简化为一种,如鸡吃蚰蜒,鸡吃蜘蛛,最多见的则是鸡吃蝎子,这是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河流域民间的共同认识。因为蝎子是民居中最常见的容易伤害到儿童的虫子,所以,它又是最值得警惕和注意的毒虫。民间剪纸将鸡吃蝎子作为常用题材,既符合实际生活,也是对五毒的简化认识。山西《雄鸡锥剪》剪纸,画面中心是一把剪刀,左右对称两只雄鸡。这是将人工和生物祛除五毒组合的做法,表现的是双重的辟邪力量。画面中虽然没有五毒,但雄鸡和剪刀剪除五毒的意图昭然若揭。

虎除五毒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捕捉。如甘肃庆阳一件《虎食五毒》肚兜,肚兜上一只老虎的前爪踩着一条蛇和一只蚰蜒,後爪踩着一只蝎子,怒目而视企图逃窜的蟾蜍和蜘蛛。山东蓬莱的《艾虎》剪纸,老虎则站在艾叶上,正捕捉到一条蜈蚣。二是震慑。如陕西安塞一幅《艾虎》剪纸,老虎的嘴里叼着一枝艾叶,震慑着面前的蟾蜍和蛇,老虎背上还伫立着一只大鸟(图12安塞剪纸《艾虎》),这只大鸟很可能就是雄鸡的替身,可以和老虎一样降除五毒。庆阳一幅肚兜上,老虎居中,五毒则个个人头虫身,且都是美女的形象,围绕在老虎的周边。让老虎直接像公鸡一样去捕食五毒,实在是大材小用了,而且,现实生活中,老虎未必会理会这几条小虫子。但是民间屈尊老虎担当灭除五毒的小勾当,则是将老虎镇宅的职能扩大化了。猛虎镇宅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认识,也是民间镇宅的主要图像。山东蓬莱在端午节期间有将虎剪纸贴在门上用以辟邪的做法。长岛一带除了老虎形象外,还有狮子、猫,还要在大门上贴一对黄牛,牛身上书写“我是天上老黄牛,专到人间吃忧愁”的文字。

将镇宅和剪除五毒结合起来,意图是将家庭的安全和儿童的安全合二而一,这是民间功利的认识,也是最节约的方法。而将五毒和美女的形象嫁接在一起,有可能包含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偏见。

和老虎镇宅不同,民间还有“吸毒葫芦”的做法,如山东蓬莱剪纸《吸毒葫芦》,葫芦上端是一只老虎,下端则是五毒,葫芦背後还插着一把宝剑。长岛的《吸毒葫芦》剪纸,五毒不但被吸到葫芦之中,而且还有一把剪刀正在剪着蝎子的尾巴。山东滨州一带人们认为,“五月端午门上贴葫芦,为的是去邪免灾保平安”。将五毒吸到葫芦之中,有可能是受了道教或者《西游记》的影响,将葫芦当作了吸纳邪魔的法器。

宝剑除五毒,则是精神文化层面的表现。如山东长岛端午时节,就单纯剪一把宝剑,贴在门上。当地习俗,端午节期间,要在房门上贴葫芦、宝剑,窗上贴虎、猫,“凡是住房有孔通外面的地方都要贴”。这样做,据说可以防备外来邪恶的入侵,能够保证居住的安全。按照蓬莱民间艺人的说法,端午节期间,还有更具体的防卫措施,那就是在门坎上贴蛤蟆和火钳夹蛇的剪纸,防止毒蛇的进入,而在後窗旁、炕头、锅台贴鸡啄蝎、剪铰蝎、锥刺蝎的剪纸,则是因为这些地方都是蝎子经常出没的所在。不让蛇和蛤蟆进门,时刻注意身边的蝎子,这是民间自卫的认识,也是对家人的提醒。进入端午时节,也就进入了人虫共同生活的时期,在蛇虫容易出没的地方贴上相关的图像,就是提醒,就是告诫,时刻警惕,防止伤害。河南民谣:“五月里,五端阳,吃棕子,饮雄黄,金鸡贴在俺门上,蝎子、蜈蚣都死光”。这是对五毒的诅咒,是精神层面的防卫方法,也是民间比较常用的辟邪手段。

从众多图案可见,蝎子是五毒之中最常见也备受攻击的毒虫。其实在山西一些地区,不但五月端午要辟除五毒,谷雨节也同样要辟除蝎子。如在谷雨节期间,浮山“家家张贴雄鸡叼蝎子或老君斩蝎子的剪纸,谚曰:‘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拿七星剑,单斩蝎子精’”。如此看重蝎子的危害,应该是黄河流域民间的共同认识,是农耕社会中老百姓的普遍共识。

篇5:端午节古诗_端午节古诗词

作者: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篇6:和端午古诗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篇7:描写端午的古诗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三、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四、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篇8:优化古诗选编和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教育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第一学段要求“诵读……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段) 。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科书编写意见中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难易适度, 适合学生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者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了古诗, 1~12册的编选情况如下:

一、编选特色

1. 重视古诗词的学习。

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苏教版一至六年级十二册安排古诗65首。65首古诗各个时间段的都有, 有《汉乐府》、唐诗、宋诗词、元曲、明诗、清诗;编选的古诗体裁丰富, 有乐府诗、五言诗、七言诗、词;从作者来看, 有“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王之涣、孟浩然白居易、辛弃疾、苏轼、陆游、朱熹、李清照……;题材多样, 借景抒情的、寓情于景的、说理的, 有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思想感情的, 表达爱国之情的, 表现对亲人思念之情的。

教材中的古诗大都配有注释、插图。注释疏通词义, 求其简要, 帮助学生体味赏会;插图则以视觉形象与诗词意境相映, 帮助学生理解诗义。

编排注意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难度。四至六年级, 除五年级上册安排了3首, 其余各册课文安排古诗4首。

编者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中编写了诗歌, 共4篇课文, 1篇古诗课文。

2. 编排形式多样。

第一种形式是文包诗。文包诗作为苏教版教材的独创, 是为了降低学诗的难度, 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1~12册教科书中文包诗课文6课, 涉及古诗11首;第一学段1篇《咏华山》;第二学段3篇, 分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李广射虎》《但愿人长久》, 所含古诗分别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塞下曲》《水调歌头中秋》;第三学段2篇, 分别为《黄鹤楼送别》《望月》, 所含古诗分别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吟诵月亮的六首古诗名句。

第二种形式是将古诗单独成文。这是小学生学习古诗的主渠道。1~12册教材安排古诗课文18课, 编选33首古诗:第一学段4课6首古诗;第二学段6课12首古诗;第三学段8课15首古诗。编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每个学段的古诗数量由少到多。

第三种形式是在单元“练习”中又安排了古诗学习。一至四年级在“读读背背”板块中安排, 五、六年级在“诵读与欣赏”板块中安排。1~12册教材中共在21个单元练习中安排古诗学习, 共编选古诗21首。其中, 第一学段在6个练习中安排古诗6首, 第二学段在10个练习中安排古诗10首, 第三学段在4个练习中安排古诗4首。除此, 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三字经》《孟子》《老子》的部分内容, 安排了《古今贤文》7篇 (劝学篇2篇、环保篇1篇、合作篇2篇、读书篇1篇、真理篇1篇) 。这样的编选弥补了课文所选古诗量的不足, 也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名家名篇, 丰富了古诗文的内容, 使编选的古诗体裁更多样, 题材更丰富。

3. 文包诗彰显新特色。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 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 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学诗的难度, 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包诗”这类课文, 有的是全诗照引, 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 写出场景, 文章中包含诗句, 故名“文包诗”。内核是诗, 文是对诗歌的解释和补充, 诗是对文的精练和概括。诗话互照, 情景同现, 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

编者在三个学段均安排了文包诗课文。第一学段安排了1篇, 第一册第25课《咏华山》;第二学段安排了3篇,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各1篇;第三学段安排了2篇。

第一学段“文包诗”, 以讲故事的形式, 在文中巧妙地引出了古诗, 并提供了与诗紧密联系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教师可以借文学诗, 把诗和文对照起来, 在对照中提供给学生资源, 也让学生发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 以理解诗意, 体会诗人的情感,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

随着年级的升高, “文包诗”语言更加优美, 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更加丰富。景中寓情, 情中有景, 诗歌的意境更悠远, 为学生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加广阔, 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 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师要好好使用文本这个“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 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 去学习新的诗歌, 为学生自学诗歌铺平道路。

二、苏教版小语教科书古诗编选建议

作为利在千秋的教科书, 古诗的编选方面还可以在以下方面改进:

1. 力求形式多样。

苏教版教科书所选的古诗多为五言、七言绝句, 五言、七言律诗、词简短的要适当增加比例。除常用的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型教科书, 可以开发利用视听信息为载体的视听型教科书, 甚至立体的教科书。可利用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源, 将搜集阅读优秀的碑文楹联、诗篇词章的佳作安排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 使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的浸染。

2. 注意关联。

苏教版小语教科书中的古诗, 有的已被编者巧妙组合。但有的还要注意古诗在整册课文中所处的位置。如第四册教科书中第一课是《古诗两首》, 再就是练习7安排了古诗《江南好》。时间跨度为一学期, 数量也显得少了些。第九册教科书中的古诗安排同样是在学期初和学期终, 时间跨度太大。

编排时还要注意古诗在一个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如第七册第七单元是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单元。古诗《元日》、课文《春联》、练习7中“对对子”“读读背背” (内容为对联) 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习俗, 一同构成了一个“中国年”味十足的单元。同样,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这两首诗, 与单元内课文《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练习7》一同为学生揭示了读书学习的方法。建议编者在古诗编排时都能注意古诗和单元课文的联系。

3. 难易有序。

古诗本身有难有易, 编者在编排时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因素, 合理安排古诗。《池上》《小儿垂钓》放在二年级肯定没问题, 不必放到四年级。《石灰吟》放在第二学段学生也能读懂, 不必放在六年级下册。

4. 利于想象。

学习文包诗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能力, 而不是束缚学生的想象思维, 文包诗改写的语言是否空灵, 是否含蓄留白, 都值得思考。

5. 可以编排组诗。

孙双金等特级教师的组诗教学给我们编排古诗的启示:古诗词可以分组编选。人教版小语教科书的做法值得借鉴。在第七册第五课《古诗两首》编选《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都是写景的。第二十课《古诗两首》编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都是送别的。第九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编选《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表示思念之情的。

可以改变练习中放置古诗的现状。苏教版教科书在练习中编排古诗有的结合了本单元的课文, 其实也可以编选组诗。

四、优化古诗教学的策略

1. 关联组合策略。

古诗中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同是“垂钓”, 内涵却十分丰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是学生们三四年级时所学,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童趣、天真无邪的孩童学钓鱼的画面。大诗人柳宗元垂钓, 吟成《江雪》;诗人王士桢写垂钓之境的《题秋江独钓图》;张志和的《渔歌子》。诗人的生命经历不同, 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 所以就有了一首首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钓鱼诗”。这些诗作都被苏教版教科书所选中, 分布在各个年级教科书中, 教学时可以联系起来, 让学生学会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 读出它们的不同, 读懂这些诗歌。

除了以上所述的同一主题组合外, 还可以是同一作者的诗、同一景物、同一情怀的诗的组合。

2. 想象创新策略。

篇9:风和角黍香 隆“粽”过端午

“五月开筵捧玉壶,轻衫团扇记招呼。葛阳酒热金樽暖,角黍蒸香透绿蒲。”

——唐•郑谷

天府丽都喜来登饭店

杨凯

天府丽都喜来登饭店天宝阁中餐厅行政总厨

醉心于研究粤菜的烹饪技巧。无论是烹饪燕鲍翅,还是地道的粤菜,他都能将西餐用料和中餐做法融为一体,以独特的烹饪手法和精心研制的秘方,做出您意想不到的极品美味。

大厨推荐:今年端午节我们很早就开始准备了,在粽子的设计和口味上,更加讲究健康、绿色。推出的几款粽子不管是糯米还是馅料,都考虑到了营养健康的前提。比如杂粮在粽子中的应用。所有的米都采用进口糯米,馅料也十分考究。粽子的形态我们也打破了常见的三角状,推出了竹筒蒸制的粽子,竹子采用一年生,吃起来味道更加清香可口。

香芋竹筒肉粽借鉴云南竹筒饭的巧思,以糯米、香芋、新鲜枣、红豆为原料,用竹筒代替传统棕叶,更好地保留了棕子的风味和营养,口味层次丰富。

杂粮鲍鱼粽纯正的南洋风味,将“海味之冠”鲍鱼的鲜香,杂粮糯米的浓香与棕叶的清香完美结合。鲜而不腻,清而味浓,味道独特,具有滋阴清热、养肝明目等滋补健身的功效。

金沙蒜香咸肉粽绝对的川式口味。在传统的鼎湖咸水粽的基础上,以蒜香腌制肉粒,同时还加入了花生酱、玫瑰露酒等。先以秘制酱料腌制,后辅以热火焗烤,滤油,保证粽子蒜香而不腻。

豆沙咸水粽传统广式粽的代表,由低糖红莲蓉慢火细细蒸制而成,色泽润泽可人,营养健康,适合喜好甜味的人。

TIPS

篇10:端午的古诗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唐·殷尧潘《端午日》

篇11:端午节古诗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译文

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与了我一枝艾草。

故去的人已看不见,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

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篇12:端午的古诗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宋·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篇13:浅谈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关键词:语文,古诗,策略

一、古诗教学的现状

(一) 教师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 作为古诗教学, 弊端也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看到古诗教学的弊端, 从中吸取教训, 发现闪光点。针对现今小学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抓住重点, 联系实际情况, 根据小学生本身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古诗教学的主体为学生, 可是教师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进行讲解, 造成了小学生们学习古诗的障碍, 对古诗所处时代、社会环境、生活特点、语言习惯等都不了解, 总是觉得和自己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异, 让小学生难以理解以及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对古诗的特点、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特定的历史背景要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解决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扫除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障碍。教师要找到古诗教学中的突破口, 让学生们真正了解诗意, 感受诗人的情怀, 排除对学习古诗词的厌烦情绪。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陷入的几个误区:

1. 枯燥乏味的“演讲式”。

“演讲式教学”让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孩子们不知所云, 处于一种迷茫状态, 因为孩子们的知识储备量有限,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

2. 破坏诗歌的整体性。

老师在古诗教学中往往肢解语句, 重点放在就某个字词做讲解, 且要求学生记住, 在检查学生理解得如何时一般用问答法, 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 使学生们无法很好地领会诗的意境。

3. 一板一眼的翻译法。

古诗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 需要反复诵读, 才能深刻体会其意境。可有的老师却一味地照搬教案、翻译工具书, 进行字面的直译, 不加入任何情感, 小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诗的意境, 只会背, 不会理解。

(二) 家长不恰当的引导方法

从家长角度看, 在现今的社会, 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 那么古诗词作为最古典也是最精华的语言文化, 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孩子们的主要学习“对象”, 由于孩子们的年龄小, 对一些语言、事物不能理解, 只能靠死记硬背, 而且他们也不能理解自己背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处。如果背不下来或背不好, 还会受到父母的训斥, 这就让孩子们对学习古诗词产生厌烦心理, 不喜欢学习古诗词, 甚至一接触古诗词就会厌烦, 产生逆反心理, 不想学, 不愿意学。

二、小学古诗教学的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古诗素养, 让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注重小学生古诗教学的策略。

(一) 像艺术家一样投入, 读出诗的氛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 读诗是一条最可行最基础的途径。诗读百遍, 其义自明, 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 通过读, 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之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理解能力以及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能从不同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 从而恰当地表现诗的思想感情。

(二) 像表演家一样诙谐, 演出诗的趣味。

古诗文不是无情物, 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抒发情感, 而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味地死记硬背, 他们会感到很枯燥, 很乏味,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诗中表达的意境、情感排成剧目, 让学生表演出来, 既切合学生好动的特性, 张扬学生的个性, 又能让学生深切体验作者的感情, 达到感情的共融, 重现诗中的情境, 培养学生鉴定古诗词的能力, 增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成长。如在教授古诗《锄禾》时,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饰演一个农民顶着骄阳在除草, 时时用手背抹一抹脸上的汗水, 另几个学生却在边用膳边把饭粒随意地扔在地上, 农民愤懑地用“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诗来教诲他们……经过表演, 诗中那光鲜活泼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景和深长的哲理, 自然就会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 久久难以忘怀。

(三) 像歌唱家一样热情, 唱出诗的韵味。

古诗的形式极为工整, 采用对仗、对偶等方式, 极具美感, 而且有一定的平仄规律, 所以我们可以把古诗唱出来。孩子们对歌曲很熟悉也很喜欢, 如果给古诗配上相应的音乐, 会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把古诗当作一首歌来学习, 把唱歌导入古诗教学中, 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更有助于小学生们对古诗词的理解, 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四) 像画家一样专注, 画出诗的意境。

王维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形象地道出了诗本身的美的内涵。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 对诗词中凝练、含蓄的句子加以形象化, 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 在理解字意、词意、句意、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展开想象, 让古诗词中描绘的形象在学生们的头脑中再现出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 使学生们进入诗的意境, 从而得到美的熏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用绘画的形式把古诗描写的内容画出来, 选择其中优秀的作品张贴在橱窗上, 让学生在每天、每处都能触摸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的理解和记忆。张继《枫桥夜泊》中那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 经过诗人的艺术再创造, 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 也是孩子们笔下的一幅意境图。

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通过作画, 可以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 唤起学生们丰富的联想, 从而引导学生们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参考文献

[1]朱鲁娟.试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J].魅力中国, 2010, (07) .

篇14:古诗教学的反思和研究

关键词:古诗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古诗词体裁短小而魅力无穷,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应有效地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从小在精神和情感上受到古诗词的熏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笔者结合自己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泊船瓜洲》的教学,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研究。

一、激趣导入,自主了解诗人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古诗词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古诗词时,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学习,根本没有兴趣可言。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可以采用“以图说诗句”的方式导入新课。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图片,让学生用一句诗来表达,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因为都是学生已学过的古诗,所以他们都能够准确地表达。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配乐,让学生融入浓郁的教学氛围中,然后出示本诗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从图片中看见了什么。当然,最好让学生把图片上的内容说完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引入本课: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幅图可以用哪句诗表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以这样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步骤导入新课,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英国小说家本杰明·迪斯累利说过,“诗人是描绘心灵的画家”。想要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心灵的,就必须了解诗人。在结束导入后,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对于我们的诗人王安石,你有哪些了解呢?与大家一起分享吧!”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王安石的了解,让学生走进诗人,了解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写出这首诗的。这样就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而教师只能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二、吟诵诗文,合作赏析诗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吟诵是非常重要的。

1.反复咏吟,体会节奏、韵律

诗歌相较于其他体裁而言的一大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要想让学生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朗诵的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配乐的诗朗诵,让学生根据录音划分本诗的节奏。

比如,《泊船瓜洲》这首诗中的节奏是“二二三”。明确节奏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吟诵,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体会感情、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特色,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最后,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配着音乐和图片再进行情境诵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读出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2.合作探究,感受诗意、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并结合多媒体进行引导,让学生深入感悟诗情,感受詩人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千古名句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千锤百炼为一“绿”》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绿”字的来源,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能增长知识。以此让学生了解“绿”字作为本首诗的“诗眼”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 “明月何时照我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还”字体会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 盼望回家的感情。教学中虽有教师引导,但还是得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与“生成”。

三、展开想象,探究意象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象(物)与意(情)的组合,包涵着诗人的情思。而意境则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诗句相关,而意境则与全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在诗中,意象是起点,如春风、钟山、明月等,终点则是意境感受诗人思乡、盼望回家的情感。语文教学中每一步的教学设计都要有其目的性和针对性,因此,还可以设计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通过客观景物来表达感情,也就是如何进行借景抒情。

上一篇:夏口送长宁杨,夏口送长宁杨刘长卿,夏口送长宁杨的意思,夏口送长宁杨赏析下一篇:内修外炼,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