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报告

2024-04-10

两高报告(精选6篇)

篇1:两高报告

审议两高工作报告发言提纲

听了*院长和*检察长所作的工作报告,总的感觉是两高报告虽然篇幅不长,但概括性强、内涵丰富、主题鲜明。报告用事实和数据做支撑,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全面具体,分析问题严谨客观、深入透彻,部署工作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可以说讲得非常到位,听得也非常“解渴”。从报告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法治建设、司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作用得到空前加强,彰显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强意志和鲜明态度,体现了法检两院守好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坚定决心和信心,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法检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是一个富有新意和特色的好报告。我完全赞同这两个报告。有三点突出的感受:

一是司法改革力度大。从201*年*月,中央深改组第三次会议司法改革被提上议程,再到去年深改组通过的文件中有三分之一涉及司法改革,可以看出,中央对司法改革工作高度重视,各项改革举措正在加速推进。正如两高报告中提到的巡回法庭、公益诉讼等制度,在201*年都成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一年无论是司法体制、司法程序,还是工作的具体方式方法,两高的改革力度非常大、亮点非常多,比如,为了杜绝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去年*月底,最高法分别在深圳市和沈阳市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实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重心下移,就地解决纠纷,方便群众诉讼,这不仅保证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而且还有利于最高法自身集中精力制定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释,审理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案件,同时也对地方法院审判案件和地方政府依法办事起到重要的监督制约作用,从而推进整个司法系统回归本位。再如,最高人民法院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

任追究制度,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同时发力,构筑防止干预公正司法的制度体系,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提供切实保障。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司法机关不受地方人、财、物的控制,保证了独立公正依法行使法院的审判权,符合司法辖区设立制度的发展规律。再比如,选择北京、内蒙古、吉林等***个省(区、市)作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对改变目前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冷淡”现状,将起到较为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司法为民效果好。两高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司法改革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务实的为民举措,让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最高法为解决“立案难”这个群众反映强烈的沉疴痼疾。去年*月*日起,在各级法院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对当事人的起诉只进行形式审查,只要当事人的起诉符合形式要求即可立案。这使得长期以来困扰人民群众诉权行使的“有案不立、有诉不理、拖延立案”等立案难问题成为历史。法院不拒收诉状、法官不拒绝审判,是现代司法的应有之义。作为司法改革的重要举措,立案登记这一改革举措,可以说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得民心、顺民意,也成为去年司法改革的一大亮点。自治区检察院积极回应群众反映强烈的“为官不为”“为官乱为”问题突出惩治渎职侵权案件、突出查办热点领域和群众关注的职务犯罪案件,切实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使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三是队伍建设抓得实。队伍建设是司法工作的永恒课题。按照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两高把队伍建设作为根本,全面推进司法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努力培养更多业务专家和办案能手,切实提高了法官、检察官和其他司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以零容忍的态度正风肃纪,惩治司法腐败,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努力实现“不敢腐”,为法检机关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作用提供了

坚实的人才保障。特别是建立了法官、检察官员额制,进一步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不仅体现了法院、检察院中法官、检察官的主体地位,而且让法官、检察官更科学、更合理地办案、审案,避免“案多人少”的情况出现。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一年,对加强司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两高报告对做好201*年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重点突出,任务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相信通过这些举措的深入实施,必将为“十三五”良好开局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新贡献。

提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继续加强基层司法队伍建设,进一步支持西部地区充实壮大基层政法队伍,完善司法从业人员培养机制和激励政策,引导法律工作者到西部、到基层工作,为推动法治建设提供更多的专业化人才。

二是建议全面推进司法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司法向智能化、大数据分析方向发展,提升司法现代化水平,促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

三是建议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调解机制。调解是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和有效途径,也是最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纠纷解决方式。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通过调解这种简便、快捷的方式,既可以节约诉讼成本,避免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让群众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省时、省力、省钱,又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议进一步整合各类调解资源,实现各种调解手段的有效衔接、相互配合,形成规范、长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中的正能量。

篇2:两高报告

2012年03月08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中提出,今年仍将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这给出了继续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明确信号。在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不景气的背景下,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释放国民消费能力,有利于扩大内需,同时也有利于经济发展真正造福于民。

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高,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全国24个省份调整员工最低基本工资标准,平均增长约22%;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

一系列的数据和事实展示出我国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已逐步驶向快车道,越来越多地低收者开始切实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这不仅增强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也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了坚实基础。

但继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也并非易事,特别是在经济增速预期放缓,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市场需求不振、融资成本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许多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岗位继续提高工资已出现困难。

因此今年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政府相关部门需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特别是要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使低收者有能力、有机会“自力更生”,创造更多社会财富。

让低收入者生活得更踏实,需不断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近年来物价一直牵着调控政策的鼻子走,但由于调控力度难以具体量化掌握,因此经常发生“谷贱伤农”与“菜贵伤民”轮替的现象。要使两个低收入群体都不受“伤害”,健全对低收入者的物价补贴制度十分必要,这样不仅增强了低收入者的幸福感,也可以让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少一些“掣肘”。

让更多低收入者收入不断增长,必须切实落实工资谈判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增长制度。低收入者在劳资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因此最低工资制度必不可少。“十二五”期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的目标需不打折扣的实现,从而使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

让低收入“住有所居”,必须继续落实好保障房建设任务。去年全年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万套,新开工建设1043万套,今年新开工保障房还将超过700万套以上。保障房建得好,也得住得好,在继续保证开工的基础上,必须提前做好后期维护管理资金的安排,通过“混居”及更多“廉租房补贴”等形式,降低住在保障性住房里的“标签感”。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许多省份已做出了“民生承诺”,有一些省份已经开始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让低收入群体的“腰包”鼓起来,不让低收入群体在收入倍增计划中“掉队”,各地的实际行动值得期待。

推行“南方供暖”是否可行?

2012年03月08日

今年两会你有哪些民生期待?由新华网联合百度新闻推出的网络调查显示,有关“南方供暖”的提案引起网民热议。其中,接近36%的网友表示支持南方供暖,而明确表示不支持的占15%。超过四成网友表示,希望“各地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供暖”。

近几年来,有关“南方供暖”的呼声频频见诸媒体报道。这一方面是由于南方冬季确实阴冷潮湿,和室内有暖气的北方地区比较起来相对难熬,且近几年南方多次遭遇灾害性天气,民众对冷冬的感受比较明显,改善采暖的呼声比较强烈;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房地产带动南方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也强化了改善采暖方式的需求,这一点在经济和技术条件上已无障碍。

一直以来,由于缺乏集中、高效的供暖方式,南方家庭冬季采暖可谓五花八门。目前,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和城市家庭,主要采取的是空调和其他电器设备供暖,而在部分农村地区,仍然依赖燃烧煤炭取暖。尽管这样,还是不足以在屋内保持恒定的热量,室内往往和室外一样寒冷,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散供暖热力损耗大,极易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且存在污染和安全方面的隐患。

改善居住条件、让南方居民也能温暖过冬,确实是一件民生大事,有关方面应该尽早启动“南方供暖”的可行性研究,回应公众期待。

当然,受南北地理和气候方面差异的影响,简单“移植”北方的供暖模式或许面临很多难题。比如,南方空气潮湿,容易造成热量过快散失,南方建筑物墙体厚度也和北方有较大差别,况且,集中供暖如果采取北方水暖模式,还将涉及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煤炭资源调配和运输,等等。笔者认为,这些挑战尽管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南方供暖”,但并不等于现有“南方供暖”模式不应得到升级和更新。事实上,在一些南方城市,新建商品房加装地暖已经在部分业主的要求下得以开展,其所积累的经验值得总结。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解决“南方供暖”问题有充足的民意支撑,但网友也并不赞同“一刀切”式的“南方供暖”。因此,解决南方居民供暖问题,还需要更多地听取南方居民的意见建议,更多地开展技术分析和政策扶持,才能切实解决“南方供暖”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居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让南方居民“温暖过冬”的目标并不遥远。

遏制“三公消费”关键在治权

2012年03月09日

近年来,关于“三公消费”的争议很多,在今年两会上也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尽管笔者并不赞成继续保留预算外资金,但要想真正规范和遏制“三公消费”,仅仅依靠预算恐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许多人或许认为,将财政经费使用全部列入预算,同时推进预决算公开,就可以让每一分公款都在阳光下支出,既杜绝了“桌子底下”乱花钱现象,也能在群众雪亮眼睛的监督下,迫使某些人规规矩矩,不敢存有非分之想。此话虽有些道理,但仍旧没有抓住“要害”。实际上,“三公消费”泛滥的本质是权力缺乏约束,因而治理起来既要看“钱”,更要盯“权”。

很明显,只要权力能够继续随心所欲,那就会“办法总比困难多”。其一,“三公消费”在账面上往往都是“名正言顺”,真相只有少数人甚至个别人知道,公开了民众也未必看得出。其二,即便将机关、事业单位及其所属企业统统纳入预算,某些人凭借手中的权力,还愁吃喝玩乐无人埋单?“转移支付”只会使一种形式的腐败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腐败,后果可能更为严重。

毫无疑问,遏制“三公消费”关键在治权。尽管预算确有必要,但说到底还只是把眼睛盯在钱上。唯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暗箱操作的空间;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废除“一支笔”审批,推行集体研究,扩大参与范围,做到公开透明;进一步强化问责,对挥霍者罢官免职“零容忍”,鼓励并为民众举报消除后顾之忧,才能保证预算货真价实,也才能有效遏制“三公”。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基层自治启示啥

2012年03月09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近年来,从村委会直选到居委会直选、工会主席直选,从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到社区事务公开„„基层民主正在越来越多的地区、越来越多的领域持续推进。基层群众自治,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末梢神经”。(3月8日《人民日报》)

基层自治让民主的触角更广泛与纵深延伸,这种趋势,无疑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如何提高自治能力,进一步激发民主活力?“两会”代表、委员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展开热议--在这些讨论中,我们应当得到有益的启示。

回首基层自治,成绩鼓舞人心。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到现在逐步建立起以村委会、居委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五年弹指一挥间,我国基层民主进步的脚印清晰可见--从这些“脚印”中,我们见证了基层民主的阳光与希望,也当让这样的阳光与希望继续洒照大地。

基层群众自治,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末梢神经”,基层群众自治,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胞单元。做好与促进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我们责无旁贷。必须继续高度重视,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创新思路,突破条框,让基层群众自治更有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以更加有力的指导,让基层群众自治在探索之路上迈出新步,总结出好的经验与成果;必须建立与健全更有力的法规制度,以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保障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认可与欢迎的基层自治成效,真正的取信于民,赢得更多的支持。

基础之固,国家之福,政权之福,民众之福。“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基层自治,围绕如何激发民主“末梢神经”活力热烈讨论,将一个重要的话题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基石”当牢,民主当先,让我们在这样的课题面前拿出行之有效的、富有特色的优秀答卷,让我们在这样的课题面前捧出一份满意的、受欢迎和赞扬的、充满希望的成果。

压缩三公消费不光是少喝几瓶茅台

2012年03月09日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在接受采访时称,有的地方说不能上茅台,但不上茅台,上一瓶进口的拉菲,会比茅台高得多。国家提倡勤俭节约,但正常的消费是不反对的。茅台是知名的民族品牌,作为中国人,不应该抵制。(3月8日《中国青年报》)

这两天,茅台酒被推到了2012全国两会的前台,全国政协委员林嘉騋还特地向大会提交了《关于禁止使用公款消费茅台酒的提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抵制不抵制茅台”,各方争议不断。其实,“抵制不抵制茅台”本就是个伪问题,推杯换盏之间,翻云覆雨的还是“公款吃喝”的大手。这一点上,争辩千万不要“跑偏”。

反对不反对茅台,就和反对不反对普拉达、LV一样,意义寥寥。合法商品,价高价低,爱买不买,又如果公共采购只买拉菲、不买茅台,还真是涉嫌品牌歧视,需要主张权利。但公众的担心显然不在于这里,而是如果一个品牌是靠公共财政养活起来的,不过是社会财富的左右手游戏,于公共利益的增益有什么裨益?2011年,茅台集团销售收入240多亿元,利税180多亿元,上交税费94多亿元,在贵州财政收入中占7%强,增加了就业,带动了农民增收和服务业发展。要捍卫高档酒的奢侈身价,起码要回答好记者提问--“到底有多少茅台酒被各级政府采购走了?”

这个问题如果难以回答,以下现象足以从侧面令人浮想联翩:此间有关茅台降价的消息满城风雨,无论酒家如何“辟谣”,市场暴跌的反应却是不争的事实,而茅台A股的股价也开始“站不稳”,自3月1日至本周三以来,贵州茅台股价已经下跌11.33元。面对这样的结果,分析人士都将之与去年11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开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应起来,其中明确规定“机关事务工作应当遵循保障公务厉行节约务实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政府各部门在满足机关运行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应当采购中低档的货物和服务,不得采购奢侈品购建豪华办公用房或者超范围超标准采购服务。被国人看做是奢侈品的高端白酒,在新政面前确实遇到不少阻力。

时下,网上网下都是一条声音:茅台不要成了“三公消费”的替罪羊。事实上,单纯鼓呼抵制“茅台”确实容易贻人口实,但限制无度的公款高端消费却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栗战书代表认为,“有的地方说不能上茅台,但不上茅台,上一瓶进口的拉菲,会比茅台高得多„„国家一定要始终贯彻勤俭节约,不倡导过度公款消费,但必要的、正常的、合适的市场消费、市场经营行为,我们是不反对的”。真正的问题是:茅台倒下,为什么站起的一定是拉菲?公款消费难道真的是“没有最贵、只有更贵”?茅台上的纠结,在政府采购环节恐怕很难用“市场消费”的逻辑来解释,毕竟,政府花钱和普通消费者掏钱不是一回事情,公共采购也绝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不然,政府何苦要大费周章晒账单?

“无酒不欢”在民间可以是无伤大雅的传统,但在纳税人财政的潇洒不羁里,不过是一个凌乱不堪的借口。面对“三公之辩”,茅台自然不能是替罪羊--但如果它和拉菲等一起消失在财政的账单里,又是什么罪过呢?

“刑诉法大修”何以牵动人心

2012年03月09日

刑事诉讼法草案再次对刑诉法修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针对这次修改中的亮点,新华网联合百度新闻共同推出一项调查,网民参与积极。

“刑诉法大修”为何如此牵动人心?除了人们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外,刑事诉讼法与我们每一个人基本权利密切相关是主要原因。

刑事诉讼法是一部规范刑事程序的最基本的法律,关乎到公权力配置与私权利保障,跟每一位公民的人身自由、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息息相关。因此可以说,关注刑诉法修正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更为重要的是,就修改程度而言,这次刑事诉讼法草案对刑诉法是一次“大修”。草稿不仅将“尊重和保障人权”首次写入总则,而且在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严禁刑讯逼供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等规定。在证人出庭范围、逮捕条件和审查批准程序等方面也进一步予以明确,从整个草案来看,内容很多、亮点频现。

另外,这次刑诉法修正也是自1996年以来、时隔16年之后的第二次,是我国坚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循序渐进推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不断完善的又一重大举措,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司法机关准确及时惩罚犯罪,保护公民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

总体而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是科学的、合理的。当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在刑事犯罪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在惩罚犯罪工作中面临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民群众对维护司法公正和保护公民权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刑诉法大修”是进一步加强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我国适时修改刑诉法,对于着力保障公共安全、着力化解社会矛盾,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于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也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是现代社会关系的主要调节器。这次“刑诉法大修”,顺应了社会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呼声,顺应了人们社会公平正义的更高期待。本次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如果正式通过,将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又一里程碑。我们共同关注。

如何用好“滚烫”的民生资金?

2012年03月10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3月7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采访时说,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4026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并将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和民生工程倾斜。(3月8日新华网)

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更离不开民生资金的大量投入。在两会关于民生话题井喷的特殊时期,欣闻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2/3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和民生工程建设,这无疑是一个暖民心、得民心的利好消息,更是一项德政惠民的实事工程。

好政策更要好落实。民生问题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民生工程的建设,容不得马虎,更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对民生资金的使用和流向,坚决不允许挪用或截留。中央安排的民生资金,饱含着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怀,更寄托着老百姓的期盼,显得很热、很烫,必须管理好使用好。

用好民生资金,要有正确的政绩观。加大民生投入,狠抓民生工程,是事关老百姓根本利益的大事要事,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不图虚名,不损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贴心的公共服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个别地方、少数党政官员,不能正确地树立以民为先、执政为民的思想和理念,狭隘地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事业,甚至挤占挪用民生资金,使很多民生工程成为了豆腐渣工程和伤民心工程。因此,各地各级党政官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否则就很难用好中央及地方的民生资金,甚至可能打着民生工程的幌子去套取国家资金。

用好民生资金,要有深厚的亲民情。要想赢民心,就得心想民,时时刻刻想着老百姓,事事处处贴近老百姓。然而,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就缺少亲民情怀。这些人作风肤浅,工作不实,往往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把深入群众作为口号,嘴上大说特说,会上大讲特讲,但却是“只闻楼梯声,不见来人影”,悬浮在官场,沉不到基层,不了解群众,结果,影响了干群关系,降低了干部的威信。群众的心是面镜子,照去什么样的光,就会反射什么样的色彩。官不在大小,钱不在多少,只要你亲民了,爱民了,为群众办事了,就一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民生资金的投入,民生工程的推进,都是一些具体的事情、细致的工作,没有深厚的亲民情怀,很难把实事做实、好事办好。

用好民生资金,要有严密的监督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生工程建设,特别是中央安排的这一大批民生资金的流向,必须规范、严格,才能真正做到财尽其用,而不致出现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等现象。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农”建设、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重大项目建设等投资领域,往往也是腐败高发区域。因此,必须加强监督、强化监管。

一要加大对领导干部审批权等公共权力的监督,将各项权力和过程进行全面公开,杜绝权钱交易和以权谋私等违法乱纪行为;二要加强项目包装、资金调度、工程质量等环节的监管,严格程序,确保每一笔钱都能用到该用的地方,用在刀刃上;三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媒体舆论;四要利用技术手段搭建电子监察平台,监管民生资金的流向,切实做到阳光透明,为人民用好钱、办好事。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民生投入,作为党和政府为民之善举,老百姓很关注,也很在意。我们各级各地党政部门要有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和如履薄冰的历史使命感,才能不辜负这“滚烫”的党心民心。

为教育公平再烧旺火

2012年03月11日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的重大工作时,再次用一个段落来描述教育工作,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并明确列出教育公平涉及的领域以及完成的进度,这显示了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决心,给全社会很大的鼓舞。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与全体人民利益攸关。近些年来,国家对教育公平看得重,抓得紧,解决了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逐步矫正了教育公平方面出现的偏差。各级政府积极解决城乡孩子平安上学问题,教育行政部门正着手制订“异地高考”方案,为困难地区的孩子提高学校伙食标准等等,我国教育公平正在毅然前行。

当前,社会对教育公平的需求依然十分迫切,事关教育公平的诸多难题仍需要进一步求解,教育中的不和谐、不均衡、不公平等因素仍然困扰着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比如农村教育硬件改善与优质师资队伍建设如何一起落实到位,比如城乡教育统筹规划与就近入学的原则如何更好地对接,比如城乡孩子如何公平地享受到现代教育的服务,比如素质教育目标与教育考评管理如何相衔接,比如教育优先战略如何真正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

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全身心、全过程的关注支持,需要更大的改革创新勇气,需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

把政府工作报告的蓝图变成教育公平的现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去做。教育投入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无疑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利好,但花好这些钱不是一件小事,不仅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还需要更多的刚性制度来保障,确保把钱花到刀刃上;破解择校热、入园难等问题,既要在学校数量、学校布局上下功夫,也要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花大力气,少些“锦上添花”,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与创新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保障方式相结合,让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人才获得公平的成长发展环境。

只要全社会凝神聚力,教育公平的阳光必然会越照越温暖。

品高法报告表百姓喜忧

2012年03月11日

3月的北京,仍然有些春寒。但是,每一个北京人都能感受到,春天的脚步已经到了。在这样的季节,以一个普通百姓的心态,细细地品读一下最高法院的工作报告,有惊、有喜,也有忧。

惊的是,我国法院去年办案的数字,已经高达1221万件。其中,担负监督、指导地方各级法院的最高人民法院,也办案11867件。这在世界各国的司法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而地方法院,去年办案的数量也高达1220.4万件,同比上升4.4%。这可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因为在我们中国,从古以来就推崇“和为贵”的思想,老百姓是存在厌诉的心理的,无诉是他们的最高境界,可是,面对这1221万件案件的数字,和持续上升的办案数字,我们看到了国人的心态似乎在改变,法院的职能似乎也在改变--那就是与时俱进地解决纠纷,审理案件,不让有司法需求的人进不了法院,不让有理无钱的人进不了法院,不让有据无钱的人没有一个法律上的说法。

喜的是,从报告中,笔者看到,司法为民,维护人权成为高法报告的主旋律;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报告的重心;通过审判活动,依法促进经济发展成为法院司法的核心„„这些都与国家的安全、人民的福址密切相关,希望这样的亮点更多一些,更实一些。我们的喜,百姓的喜,也会更多一些。

忧的是,从报告中,笔者看到,法院工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执行难、涉诉信访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法官还存在司法不廉、司法不公的现象,这对建设法治国家来说,是不能承受之痛;是令人担心的司法之忧。

我们希望,各级法院都能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维护司法权威,不能让老百姓打不起官司,也不能让老百姓在繁琐的程序面前打不了官司;更不能让那些打赢了官司,却得不到执行的人,心生失望和怨恨。这是我们的期冀,更是法律的要求。但愿,人民司法,能在人民的关切中,更加公正廉明,更加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人民的福祉,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司法保障。

法治正在前行

2012年03月11日

但凡受过现代启蒙的人,对于法治、司法正义、正当程序、公民权利等,总保持着一种难以割舍的理想情怀和对现实的高度警觉,二者若不能契合,则总免不了对国家进行一番抨击和指责,至少也是发几句牢骚以抒心中的闷气。这里面,骂得多的是司法机关,首当其冲的又是法院,谁叫你和法字沾边了呢?一些个案,当事人不服,媒体一曝光,顿时人言鼎沸,舆论滔滔,质疑声、否定声、辱骂声不绝于耳,当然也不乏理性的分析和评价,如去年陕西的药家鑫案、云南的李昌奎案。舆论起来了,法院很重视,该判的判,该改的改,最终作出的裁判,力求情理法各方圆融,作为一个学法的人,我知道这并不容易。再看看老百姓,也没了意见,说明对于法院的态度和行动,对于最后的审判结果还是认可的。当然,过程并非完美,就有专业人士从“一事不再理”或“舆论干扰司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批评。

事情过后,回眸一望,于重重乱像之间,倒能看出些中国法治前行的意味来。一是公民关心起本与己无关的事情,你的事变成了我的事,大家的事,这种关心和参与,体现了公民社会的发育和走向成熟,也是法治国家所必需的民众基础。二是大家想说的话能放开地说了,不但能说,而且能摆在公共平台上说,大家均能听到、评说,这不正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体现吗?三是法院的行动与作用。公民在法治进程中的所有参与,最终都将体现在法院(法官)的行为上。作为法治国家最重要也最显著的功能性机构,法院的一举一动都将带来对这个国家法治进程的种种解读。写作此文时逢2012年两会召开,《法院工作报告》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宏观分析素材。在这份报告中,从最能彰显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状态的刑事审判来看,法院在促进民生,保障人权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对于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刑事犯罪,如杀人、抢劫、爆炸、黑社会性质组织、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等,依法进行了严厉惩处;对于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瘦肉精”、“地沟油”、假冒伪劣药品等方面的犯罪,加大了惩处力度,体现了司法权作为国家权力之一,维护社会秩序,防止社会混乱和断裂的底线保障功能。另一方面,行使死刑核准权,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加强调解、和解和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体现了司法权对于公民人权的保障和人性司法的工作方针。司法对于保障人权的功能,显然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有所提高。

“法治”对司法功能的定义,就是在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谨慎地调整着距离。通过《法院工作报告》可以看出,法院在维护和谐、化解矛盾、惩罚犯罪、保障人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中国法治的进步。尽管当下距法治的理想状态还有距离,但缩小距离需要耐心和时间。毕竟,从中国有所谓法治至今,才不过三十年。

守公正、促和谐,国赔勇担当

2012年03月12日

两高的工作报告是每年两会的重头戏之一,今年也不例外。尤其是最高法的报告涉及面广,与民生的联系更加紧密,受到的关注程度也更高。我对今年高法报告总的感觉可以用三个“非常”概括。一是内容非常扎实,最高法报告全文大概8000字左右,引用了近百个数据,同时还有大量的实例,可以说确实做到了实事求是,不张扬、不邀功、不回避。二是语言非常平实,本次报告文风亲民,没有了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让不懂法律的老百姓也能一听就懂。三是总结非常全面,报告对民、刑、行政、执行、国赔等各项法院法定工作职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总结。

最高法报告刚刚公布,就发现网上已经有了不少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高法报告进行了评论。看了看,大家关注的重点还是民、刑、行政、执行等传统热点。我则想谈谈最高法报告中的国家赔偿工作。

可能很多人对国家赔偿不熟悉,确实,国家赔偿相对于传统的三大诉讼来说是法院一个较新的工作职能。通俗的讲,国家赔偿就是国家自身作为赔偿义务人,对遭受公权力不当侵害的相对人给予赔偿。这项制度的核心就是为公民提供人权救济保障,也就是通过法律对受到公权力不当侵害的个体利益给予补救和保障。此外,这一制度还起到适当限制国家权力,平衡制约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关系的作用。国家权力终究是要通过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去掌握和行驶,国家权力体系就好比是一台极其庞大、复杂的机器一样,而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正是这台机器中数量巨大的零部件。国家权力的复杂性和工作人员个体能力的局限性以及人性天然的弱点,决定了我们不能期望国家机器永远正确。从世界范围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彻底杜绝司法侵权行为的发生。因此从理论上讲,每个公民都有被公权力不当侵害的可能,可以说国家赔偿制度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对于一个法治社会来说,国家赔偿制度同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好比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仅仅规定权利而不规定侵权责任是不完整的一样,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讲,没有国家赔偿制度,我国的法律体系就是不完整、不健全的。

2011年全国法院共审结国家赔偿案件2035件,决定赔偿金额5019万元,单从数字来看,国家赔偿案件数量所占法院受理案件整体数量的比重较小。但一方面,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性不在于法院受理国家赔偿案件数量的多寡,而在于这项制度所确立的尊重保护人权、以人为本、依法赔偿的理念以及其从中体现的政治意义、法治意义和社会进步意义。另一方面,从公布的统计数据上看,国家赔偿案件每年的受理数量和赔偿金额都在逐年上升,2011年国家赔偿案件受理数量比2010年上升了21%,赔偿金额上升了33%。这说明老百姓的维权意识在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受到公权力的不当侵害时,相信法律,想到了法院,希望通过国家赔偿来弥补自身权益所受到的伤害。与此同时,法院也在积极努力地回应这种需求,严格执法、敢于纠错,履行了国家赔偿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庄严承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了司法公正。此外,在制度建设上为了确保新旧法律的衔接,最高法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的司法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对新旧法律适用上的衔接作出了规定。该解释遵循法不溯及既往和有利追溯的原则,这样的规定有力地保护了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切实体现了国家赔偿法修改的目的和宗旨。再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程序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的程序,对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立案审查的期限和处理方式、组织协商的原则、举证责任的分担、回避、质证的范围、中止审理和终结审理的情形等作了明确的规定,确保国家赔偿案件审理程序的公平、公开、公正。同时,各高院也都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规范性文件,对于案件审判流程管理、追责追偿、法律释明以及工作考评等方面进行了细化规定,部分条件成熟的高院还以各种形式对精神赔偿抚慰金进行了规范,这对进一步完善精神损害抚慰金制度,统一执法尺度,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011年全国法院国家赔偿系统以新法实施为契机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希望法院的国家赔偿工作能够更上一层楼,继续秉承司法为民的理念,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以及消除“官”民矛盾、化解“官”民积怨、促进“官”民关系和谐上能有更大的作为。

用法律的利剑捍卫公平正义

2012年03月12日

“今年两高报告聚焦的热点哪个最给力?”截至下午3时,在新华网和百度新闻联合推出的调查中,有超过六成网友选择了“查办贪腐深挖‘蛀虫’,显反腐决心”,表达出网民对司法机关打击贪腐工作的认可。

来自两高报告的数据令人欣慰,统计显示,检察机关去年全年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2567件44506人,其中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524人(含厅局级198人、省部级7人)。查办贪腐抓大不放小,充分显示出法律的威严和效率。

近年来,一些公职人员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滥用职权的行为频频曝出,既损害政府形象,也严重挤压社会公平正义。这些“害群之马”,有的在工程招投标环节收受回扣左右招标结果,有的在保障房配租中先行抢占谋取私利,还有的在公开招聘中做手脚照顾“关系户”„„利欲熏心,往往导致肆无忌惮。

公职人员滥用手中的权力,左右有限的社会资源配置,极易造成巨大的不公,引起公众不满。

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区域发展的快慢、个人财富的增减,极易放大个体之间的差异,导致个体发展上的不均衡。因此,如何维护个人发展的机会公平、如何合理地平衡社会资源配置,变得尤为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约束公权力,严惩贪污腐败行为,使权力规范运行,保障个体的合法权益。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讲话中强调,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充分表明了中央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行为的坚强决心。

对于司法机关来说,“超六成网民关注查办贪腐”无疑是一种鞭策:这一方面表明,法律在公众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公众相信法律部门“亮剑”必将捍卫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也表明查办贪腐仍然任重道远,司法部门应牢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更好地维护公民合法权利。

要不要发行“大面额人民币”

2012年03月12日

“您需要大面额人民币吗?”近日,新华网联合百度新闻推出的一项调查,引发网民热议。根据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网民并不赞成这一建议。其中,36%的网民认为,发行“大面额人民币”可能会引发通胀预期。

要不要发行“大面额人民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客观理性分析。

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日常活动中的大额支付不断增加,而且“大额人民币”从某种程度上确实也便于携带;有利于减少流通环节的时间,提高效率。从这个角度看,发行“大面额人民币”似乎也不无道理。

但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国内CPI连续走高,负利率长期存在,人们的通胀预期原本就较为强烈。通货膨胀虽表面与人民币面额无直接关系,但人民币面额的大小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通胀预期。一旦发行“大额人民币”将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冲击,上述36%的网民担心通胀加剧便是一个例证。

事实上,老百姓需要的并不是“大面额人民币”,而是不缩水的购买力。现在我们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老百姓手上的钱多到需要印千元才行,而是如何降低税赋,稳定物价,增加普通百姓的收入。试想,对月收入仅千元甚至不足千元的普通百姓而言,有多少日常消费是以千元为单位计的呢?

再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刷卡已经成为解决大额交易的有效手段,也越来越为普通百姓所接受。中国银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春节长假期间银联卡境内跨行交易金额达1029亿元,同比增长32%。在非现金支付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有必要印发“大面额人民币”也需打上一个问号。

关于发行“大面额人民币”的争论由来已久,发不发“大面额人民币”或许也只是个技术问题,但由此引发出的百姓对经济问题和切身利益的关切,才是更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光凭“企业报销”难遏三公浪费

2012年03月13日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提出“关于推进公务用餐和公务住宿改革的建议”,希望改“单位报销制”为“企业报销制”,即建立公务接待管理机构,行政单位在饭店、酒店等消费后,由相关企业到公务接待管理机构申请报销;行政单位领导只能消费、签单,不能再染指支付报销行为。(3月12日《京华时报》)

所谓“企业报销制”,按照全国人大代表叶青的说法,核心就是取消行政单位领导的直接报销权,改由饭店、酒店等相关企业到公务接待管理机构申请报销,实现消费主体与支付客体的独立两条线。笔者以为,这一方案倘若付诸实施,效果究竟如何,恐怕值得商榷。

很明显,“三公消费”之所以弊端丛生,原因主要在于三点:一是权力缺乏约束,单位领导尤其是“一把手”权力过大,想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二是公开力度不够,某些人弄虚作假、乱花乱报,民众既难知真相,也无从监督;三是处罚措施不严,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甚至已成为某些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即便偶尔被曝光,也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少有人曾为此受到严惩,结果自然形成不了足够的威慑。

由此观之,“企业报销制”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尽管表面上看,领导报销权被取消了,但实际上决定权仍掌握在个别领导手上,钱花得该不该,是不是乱消费,公务接待管理机构很难了解实情,最终还是签单者自说自话,而至于饭店、酒店等企业,追求利润是第一要务,只要能赚到钱,你让他怎样他就怎样,更别指望他们监督了。显而易见,“企业报销制”既不能有效制约权力,也无关“三公”公开,何用之有?

毫无疑问,“企业报销制”乃是新瓶装老酒,并未触动问题的根本。要想真正遏制“三公消费”,关键还是要将权力置于阳光下运行,譬如在单位内部废除“一支笔”审批,扩大知情和决策参与范围;在单位外部推进信息公开,将支出详情亮出来接受监督;同时进一步完善预决算制度,强化审计,严厉问责,对挥霍者罢官免职“零容忍”,鼓励并为民众举报消除后顾之忧。如此一来,看谁还敢继续肆无忌惮地乱花钱?

创新网络问政手段是百姓期待

2012年03月13日

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会场忙议政,会下织“围脖”,让今年的两会多了一道风景。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两会前后,中国政务机构微博较去年底上涨七成多,官员微博也上涨近七成,其中北京官员“微博控”最多。(3月9日中国新闻网)

其实从去年开始,北京等多地就开通了微博发布厅,政务微博成为了网络问政的一种新形式。不断涌现的政务微博体现出各级政府紧跟社会发展变化、创新服务手段,推进政务公开的探索和努力。积极利用网络应用的新形式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服务水平,是党和政府的要求,更是百姓的期待。

人们欣喜地看到,政府网站、政务博客、政务微博、政务客户端等不断融入政府服务成为亮点,并对推进政务公开、塑造服务型政府和新型政民关系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百姓的期望面前,政府部门的创新网络应用依然任重道远。

首先,要提高政府网站、政务微博等网络服务的质量。以迅猛发展的政府网站为例,到2008年底,中央部委政府网站的普及率就已达到96.1%,省市政府网站普及率更是达到100%,地市级政府网站普及率也达到99.1%,这为建设“网络政府”、宣传政府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据工信部下属的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的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政府网站的公共需求满足率和用户满意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要迫切解决一些政府网站存在的信息和服务失效问题。

其次,加强网上网下互动,拓宽网络问政之路。政务微博等网上问政虽然发展迅猛,但要真正让群众满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网络问政需要形成一个网上受理、网上网下办理、网上回复的完整链条。在搭建好网上受理的平台以后,需要充实的内容跟上,这样的服务创新才能满足群众期待,才能达到网络问政的目的,而如果网上热情、网下冷淡,群众自然不会买账。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遇到问题不“踢皮球”,使网络上的创新应用真正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务实举动。

篇3:两高报告

5月15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对非经贸合作从贸易来讲恰恰很有亮点。一季度中非经贸合作克服了当前外部不利因素,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可以用“两高”“两低”来概括当前中非经贸合作的特点。

对于一季度我国对非洲整体投资和出口情况,沈丹阳指出,一季度中非经贸合作克服了当前外部不利因素,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有很多亮点。主要可以用“两高”、“两低”来概括当前中非经贸合作的特点。

沈丹阳介绍,“两高”,第一个高是机电产品拉动我国对非出口高速增长,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对非洲出口增长了21.8%,达到252.4亿美元,这个数据是高于全国出口增速将近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机电产品同比增长19%,三倍于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成为拉动对非出口的重要引擎。其中我国企业对南非出口95台电机机车的项目于3月份完成交货,项目金额大约有4亿美元。还有正在实施的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铁路、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铁路,也将带动44亿美元国产装备和材料出口。

第二个高是基础设施合作新签合同额高速增长。一季度我国企业在非的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231.1亿美元,同比增长49.4%,完成营业额11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分别占海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的50.7%和36.8%。我国新签合同额位居前10位的国家中,非洲国家占了7席。例如,上海电气配电工程成套有限公司承揽的刚果(金)输变电线路项目,合同额为16.2亿美元,是今年以来我国海外新签合同额最大的工程项目。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安哥拉承揽的联合循环电厂项目和中国港湾在科特迪瓦签署的阿比让港口扩建项目合同额也分别高达9.9亿美元和9.3亿美元。

至于“两低”,沈丹阳表示,第一个低是对非重大投资项目的增速比较低。我国对非洲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一季度是5.3亿美元,同比下降45.9%。尽管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近期有不少对非投资重大项目都取得积极进展,未来的投资增速有望重拾声势。

第二个低就是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大幅拉低我国从非洲进口的增势。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自非进口是165亿美元,同比下降45.8%,资源类大宗商品量价齐跌是进口项额下降的主要因素,我国从非洲进口原油和铁矿石均价下跌都超过40%,进口量分别下降5.9%和21.8%,造成进口额同比下降都超过50%,从而拉低我国从非洲进口增速29个百分点。

篇4:两高报告支持率分析

令人期待的“新班子”报告

相对于2003年“两会”上重在总结5年任期工作的报告,今年“两高”新领导班子的报告显然更引人关注;同时,自1999年高法、高检出台“五年改革纲要”和“五年发展规划”至今时限已满,新的五年改革方案即将面世,而过去一年中无论司法机关负责人还是法学专家,对于司法改革都相当高调,探讨空前深入。因此,人们有理由期待这次的“两高”报告能够带出新的信息。

半个月前,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晨光教授与其他17名法学界专家一起,参加了最高人民法院的特邀咨询员座谈会。这次有最高法院院长肖扬等出席的座谈会,旨在征询专家们对于人民法院工作和最高人民法院报告(稿)的意见。肖扬向特邀咨询员们介绍了高法工作报告的一些构想和思路,提出这个报告要突出司法为民、司法公正、依法履行职责和创新精神。

王教授说,他是2003年夏天被聘请为高法特邀咨询员的,而高法专门针对工作报告向专家进行咨询,这还是第一次。

王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的印象是,这次报告体现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也更加务实。比如往年有关全国各地方法院的审判工作、司法改革的内容相对较多,今年则主要汇报最高法院自己的工作。这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因为最高法院对地方法院是指导而不是领导关系,地方法院的工作应该由他们自已对同级人大报告。

“这样使最高法院的司法职能更加突出,减少了行政色彩,是一个实在的改变。”王教授这样评价。

在他看来,这份工作报告对最高法院的工作作了客观、恰如其分的总结,对今后工作的改进方向明确可行。“报告突出了锐意改革的精神,明确提出了‘公正、效率问题’和‘司法为民’,推进司法改革的思路更加清晰。”

最高法院院长肖扬曾在去年全国人代会上表示,此前5年人民法院确定的39项改革内容已经完成了35项,主要包括建立了民事、弄事、行政三大审判体系,进一步完善诉讼证据制度,规范申诉和再审制度,建立健全司法救助制度,建立统一管理协调的执行工作新机制,改革法官管理制度,理顺专门法院的管理机制,仗审判工作更加透明、公平,促进司法公正。但一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还有待改革的深化和突破。

不少专家认为,最高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整体改革思路的规划和推进司法改革理念上影响深远,为其后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同时,据称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也邀请了专家参与提出意见。一位曾绥获邀为高检新的五年改革规划提供咨询的专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个规划的执法理念有很大转变,执法为民的导向很明显。而这些特点在这次的工作报告中都会有所体现。

支持率75%的背后

相对于近年来被评价为“突飞猛进”的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同时期“两高”报告受到的诸多质疑和不满显得非常刺眼,也引人深思。

据悉,全国人大对于“两高”工作报告的审议和表决,是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两部法律法规。但其中歼未明示表对决结果得出后的相关事项。而每年都要提前两三个月准备工作报告,这已经成为“两高”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著名法学专家卢建平认为,司法机关被视作“社会正义最后一一道防线”,随着法治观念的普及深化,人们对司法工作更加关注,同叫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两高”报告受到的质疑正反映了人们的朋望与司法工作实际状况的落差。

他说,事实上丁作报告只能反应司法改革的部分内容,写进报告的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大量有创意的改革动态没有在报告中呈现出来,而这也给一些改革提供了尝试的空间。

同时,工作报告主要是涉及“两高”一年来的工作,一些案件尽管人们高度关切,但因为比较敏感或牵扯其他部门,在报告中并没有反映。

王晨光教授认为,“两高”报告受到质疑与司法工作中的问题直接相关,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是个别人造成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急剧发展中的新变化。

他说,中国司法体制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恢复。在起初的立法阶段,“是否有法可依”是重点;如今到了法治阶段,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有法不依、违法行政的现象仍不时发生,司法机关能否依法办事,必然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人们难免会有不满,但不满意不等于没有发展,而是人们对于司法中存在问题的容忍度越来越小,要求越来越高。”王晨光说。

也有专家分析认为,社会舆论得到的信息不完全,把原本属于公安部门的社会治安问题归咎于法院和检察院;同时,一些人大代表代为转达的百姓申诉的处理情况,也会影响到代表们“两高”的印象。

连续两届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吴振汉说,各级法院是上下级监督、指导的关系,不是领导关系,全国3000多家基层法院、上万个人民法庭、近20万人的法官队伍的问题,“板子不能都打在高法身上”。

他认为,高法和高检围绕队伍建设、公正司法做了大量工作,对于存在的问题没有袒护隐瞒,而是积极努力解决。对“两高”评价要客观公正,要看主流。

专家们指出,人大代表关心司法,不仅要表达不满,更要有责任推动司法改革,比如通过修改两院组织法,以解决司法地方化、提高法官素质、保证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据悉,两院组织法的修改已列入本届人大的立法规划,而要期待在体制上有所突破还存在困难。

也有学者提出,人大在监督两院的同时,还应尊重审判权,人大可以提出质询,但不能取代司法机关行使审判权。目前地方人大有个案监督,但有时会形成决议,影响判决。因此要按照宪法的规定理顺人大和司法机关的关系。

司法改革“上台阶”

谈到目前司法改革推进的困难,多年从事基层司法工作的人大代表吴振汉一口气列举了五大矛盾:

第一,国家本位主义司法概念与现代法制要求的矛盾。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只重视红头文件和政策,轻视法律权威。

第二,司法权的配置不科学与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矛盾。地方法院的人、财、物都由地方政府管理,地方人民法院变成地方法院,有些地方甚巨以牺牲法律为代价发展地方经济。

第三,行政化管理膜式与审判工作自身特性的矛盾。一些地方把法院当作政府部门进行管理,搞行风评议时把法院也作为一个行政部门来评议,而法院内部管理也存在行政化弊端。

第四,法官职业的大众化与社会对法官职业化要求的矛盾。法官法律专业科班出身的少,同时待遇低、强度高的工作又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出现干部断层。

第五,经费保障不到位,没有真正做到收支两条线、“吃皇粮”,与公正司法的要求存在矛盾。

最高法院院长肖扬对于现行司法体制弊端的总结,正可与吴振汉的苦恼相印证。在去年的一次论坛上,肖扬坦率而尖锐地点出司法体制的“三化”——司法权力地方化、审判活动行政化和法官职业大众化。

他透露了官方正在或将要采取的八项改革措施,同时强调,其中“实践证明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如法院产生体制、监督方式、审级制度、法官管理等”,需要通过修改宪法和有关法律才能解决。媒体评论说,这是近年来官方高层首次表示要通过修宪来推动司法体制改革。

在一些法学专家看来,司法改革正面临“上台阶”的关口,此时,司法机关自身的努力已不足以解决问题,体制桎梏成为迫切需要冲破的瓶颈。

专家明确指出,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那种试图绕开制度瓶颈、以技术问题的解决推动整体改革的思路是过于简单和幼稚的。司法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性的变革必然依赖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应纳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部署中。

篇5:两高报告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忠厚

听了王胜俊院长代表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工作报告,作为法院系统的一名人大代表,我深受鼓舞,对这个工作报告表示完全赞同,对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工作充满信心。下面,我主要就法院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报告务实、扎实、朴实

王院长的工作报告全篇贯穿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关于“三保一弘扬”的要求,总体上给人留下务实、扎实、朴实的印象。报告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认为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主题鲜明。报告通篇贯彻了“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无论是在回顾去年工作,还是在部署今年任务时,都鲜明体现了这一工作主题,都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这一总体目标展开,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工作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二是求真务实。报告在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时全面客观,分析现存的问题时直截了当,部署2010年各项工作时科学合理,很好地实现了展示成绩、正视问题、明确任务的要求。

三是重点突出。报告主文虽然只有一万来字,但重点报告了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各项审判职能作用,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全面加强自身建设,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的工作内容,反映了人民法院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注和保障民生,维护和谐稳定的业绩。

四是论证充分。报告非常朴实,论据十分详细,做到用事实说话,以数据支撑,全文用翔实的数据,附件用大量的图表,展现了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情况,都十分精确、真实、客观。

二、2009年最高法院工作亮点纷呈、成效显著

对2009年最高法院工作,我个人总体上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以王胜俊院长为党组书记的新一届最高法院领导班子,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切实做到了“四个坚持”:就是坚持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坚持狠抓队伍建设,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强化基层基础。各项工作可谓亮点纷呈,成效显著。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五个更加”:

第一,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最高法院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法院实际,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要求确立为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导思想,并通过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认真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观活动,使广大法官深化了对人民法院人民性的认识,增强了大局意识、为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第二,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最高法院在过去的一年,带领地方各级法院,牢牢抓住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以及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明确了“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职能定位,找准了“三项工作重点”,即深化推入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通过充分发挥各项审判职能作用,在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这两个总体目标上出实招、出新招、求实效,亮点很多。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有四个方面:一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创造性地提出能动司法的要求,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司法政策、司法解释、司法文件,为全国各级法院更好的保障企业合法经营,维护金融安全,规范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出了及时有效的司法指导意见。二是促进“三农”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及时制定了审理涉农案件的意见,指导地方各级法院依法制裁坑农害农行为,保障农民权益和拉动农村内需政策落实。三是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最高法院大力践行司法为民宗旨,高度重视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将调解贯彻于立案、审判、执行、信访工作全过程,力求实现案结事了;高度重视破解执行难问题,开展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加强了执行联动机制建设,规范了执行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高度重视立案信访和审判监督工作,既重视抓办案质量,实现源头治理,又重视运用教育、协调、救济等手段,解决涉诉信访难题。

第三,改革措施更加务实。最高法院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不断推进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动力,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在完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过程中,一是着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从国情出发,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着眼于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立足于法院工作实际,不断改进法院工作。二是着力破解司法的实践难题。针对目前影响和制约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增强了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保障了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着力规范了法官自由裁量权,切实加强了监督指导和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更加注重了加强司法管理,通过开展绩效考核,加强司法业务管理、司法人事管理和司法改革管理,切实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十分关注并切实解决基层法院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会同有关部门改进司法考试办法,增加编制,推进法院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等有力举措,有效缓解了法官短缺、队伍不稳、保障不力的现象。

第四,队伍建设更加有力。一是提高政治素质,通过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法官服务大局,执法为民的法治理念。二是改进司法作风。通过创建“学习型、团结型、创新型”机关和开展司法作风大检查活动,以及推广东营中院先进经验、宣传宋鱼水、陈燕萍等先进典型,促进作风建设。三是狠抓反腐倡廉。通过开展司法廉洁大讨论活动和法院领导干部集中警示教育等活动,深刻反思存在的问题,汲取教训;通过创立司法巡查制度和建立廉政监察员制度,以及派出督导组检查“五个严禁”执行情况和开通举报网站和电话等,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自我完善;通过开展法官全员培训和法官教法官,远程教育、交流挂职以及各类培训班、技能竞赛等,提高广大法官正确适用法律、善做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第五,接受监督更加主动。最高法院始终把认真贯彻实施监督法,自觉主动地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放在人民法院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向人大报告,并依靠人大的关心支持审判、执行工作和自身建设中存在的困难;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做到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反馈;通过不断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机制,建立健全邀请视察工作、旁听庭审、定期通报、个别走访等制度,为主动自觉地接受监督建立了经常性长效机制;依法接受检察机关和社会各界监督,严格依法审理各类抗诉案件,依法纠正错误裁判,十分重视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主动接受监督不断加强和改进法院工作。

三、工作部署紧贴实际、科学合理

报告在部署2010年工作时,紧紧围绕党中央“五个更加注重”要求,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做到“四个坚持”。“五个更加注重”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底新年贺词中展望今年工作时提出来的,即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三项重点工作”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在去年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来的,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四个坚持”即坚持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坚持狠抓队伍建设,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强化基层基础,努力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的新发展。最高法院工作报告提出了具体的工作重点,即一要依法履行审判职能,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二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高效;三要努力提高队伍建设,确保公正廉洁司法;四要大力加强基层建设,进一步夯实法院工作基础,五要牢固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共同维护司法公正。

最高法院的工作部署,紧贴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贴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紧贴法院各项工作实际,是人民法院在认真研究分析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出的科学决策,是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的集中体现,是人民法院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的生动实践,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民法院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名法院系统的人大代表,我们一定会按照最高法院这一紧贴实际、科学合理的工作部署,立足江西省情,结合江西法院的具体情况,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风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昂扬的工作热情,更加有为的进取态度,为江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持续和谐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四、二点建议

借此机会,我想结合平时法院工作遇到的问题谈二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交通肇事“同命不同价”的问题,依照现行立法,交通肇事处理过程中时常出现因城乡户口不一,导致“同命不同价”的结果,这在社会上已造成极大反响,随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乡之间流动性加大,外来农民工进城、城里人下乡居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为解决“同命不同价”的问题,有些地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在实践中做法不一,影响司法权威,建议最高法院结合实际,细化相关的司法解释,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既做到司法人性化,又尽量避免和减少司法不统一现象。

篇6:两高报告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肉孜 ·司马义

王胜俊院长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简明务实、重点突出,既客观全面地总结了去年的工作,又以诚恳的态度正视存在的问题,根据党和国家大局安排部署了2010年的各项工作,充分体现了最高法院以及地方各级法院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战略决策开展工作的基本情况,以翔实的数据展示了人民法院实践“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的重大成效,在“能动司法、为民司法、规范司法、廉洁司法、阳光司法”等方面凸现出许多亮点。可以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成果丰硕,亮点纷呈,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狠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收结案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去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困难,社会矛盾集中凸现,最高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高达13318件,创历史新高;地方各级法院受理案件1137万余件,再创历史新高。在案件数量大幅度增长同时,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各类敏感、热点、群体性案件明显增加,办案难度特别是促进案结事了的难度明显加大。但是,全国各级法院在前所未有的繁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克服困难,创新举措,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最高法院和地方各级法院不仅受理案件数创历史新高,审结案件数也创历史新高,审判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审判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

二、坚持能动司法,服务“三保”工作大局 一是依法“保增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最高法院多次发文要求各级法院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应对措施,并先后出台了涉及适用合同法、保险法、破产法、金融法等多个法律的司法解释或指导性文件。在最高法院的指导下,地方各级法院纷纷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形势下审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去年年初,在自治区党委组织开展的农村土地流转大规模调研活动中,新疆高级法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农牧民民事纠纷案件审判工作的意见》,要求依靠基层组织开展调解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基层,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组织全区各级法院法官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提出司法建议,帮助企业寻求解困之策,对涉及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的诉讼案件,以积极的态度和稳妥的措施处理,努力维护自治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对大集团所遇到的涉法问题,都在第一时间提供优质服务。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都一视同仁,平等保护其合法权益。

二是依法“保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最高法院加强对地方法院审判工作的指导,出台了一系列涉农案件、房地产案件、房屋租赁、物业管理纠纷等方面的指导意见,将化解矛盾、案结事了作为审判执行工作的最高价值追求,将其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对于全国各级法院及时妥善处理好各类矛盾纠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依法“保稳定”,坚决惩处刑事犯罪。最高法院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惩治刑事犯罪的强烈要求,注重加强对刑事新类型案件、疑难案件、社会敏感案件和大要案的监督指导,去年制定出台许多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文件,为各级法院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以及杀人、抢劫、爆炸等多发性犯罪,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特别是在我区法院审理“7·5”案件过程中,最高法院给予了支持,从而准确、及时、顺利地审理案件。

三、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促进社会矛盾化解 去年,最高法院为进一步推进调解工作,召开了全国法院调解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出了“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全国法院紧紧围绕“案结事了”这一目标,切实转变重裁判轻调解观念,把调解作为民事审判的首要选择,把调解率、案结事了率做为评判审判工作的重要标准,强化庭前调解、庭中调解、庭后调解和委托调解,积极推动建立大调解格局,促进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比如,昌吉州、喀什两级法院已经初步形成了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三调联动”,在社区、农村广泛建立了诉讼联络员制度,大量的矛盾纠纷被化解在萌芽阶段,取得了民事诉讼案件收案数下降、案件调解率提升的良好效果。昌吉州法院的这一做法去年还被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进行推广。在最高法院的大力推动下,去年全国法院的一审民事案件调解率和撤诉率达到62%,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我区法院民事案件的调解率、撤诉率也达到60.72%。

四、全面清理执行积案,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去年,最高法院组织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采取的措施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全国法院共执结案件340.7万件,标的额达3430亿元,有效化解了一大批执行积案;我区各级法院克服困难,艰苦奋战,共执结案件31848件,结案率达98.57%,在全国名列前茅,受到最高法院的充分肯定。

同时,在清积活动中,最高法院通过部署、督促、检查,促使地方各级法院完善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合作,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完善执行工作考核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执行工作长效机制,使解决执行难问题有了一个较大的突破,也为今后的执行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创新涉诉信访工作方法,方便当事人表达诉求

我深深地感到,近年来最高法院高度重视涉诉信访问题,要求把立案信访窗口作为联系群众、帮助群众的重要场所,并于去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建设的若干意见》,确立了立案信访窗口的八大功能:即,诉讼引导、立案审查、立案调解、救助服务、查询咨询、材料转收、判后答疑、信访接待;明确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办事公开制、岗位责任制等,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增进审判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为了真正做好涉诉信访工作,从最高法院到地方各级法院,都实行了院庭领导定期接访、法官带案下访、预约接访、信访责任倒查等制度。而且,最高法院包括新疆高级法院,在原有一个立案庭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立案二庭,目的就是优化涉诉信访工作,及时处理当事人的合法诉求。这些做法的成效已经初显,2009年,全国法院涉诉来访同比下降了9.4%。

六、加强反腐倡廉和司法作风建设,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一是全面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这是2009年最高法院为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这项活动的主题是“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重点是更新理念和改进作风。最高法院开展这项活动,目的就是着力加强对“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的学习教育,强化专项培训、反腐倡廉、民意沟通、涉诉信访等10个方面的具体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和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一年来取得的成效可以归纳为“三强两高一低”:即,干警的政治意识明显增强,为民司法意识普遍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明显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明显提高,涉诉信访案件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在开展这个主题实践活动中,我区法院紧密结合新疆区情开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教育、征询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司法作风大检查以及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学校等“四走进”活动,大力推行巡回审判、流动法庭、司法公开,这些措施的成效也是非常明显的。

二是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最高法院对保持司法廉洁始终高度重视,决心也是坚定不移的,组织了全国性的警示教育活动,出台了“五个严禁”规定,并派出工作组到各地检查落实情况,严肃处理了一批违纪人员;建立了司法巡查制度,对各级法院进行明察暗访;在审判业务庭配备廉政监察员;公布了《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

三是切实提高法院队伍素质。最高法院在这方面推出了许多措施,比如,开展“人民法院人民性”学习教育,使广大干警在权力观上进一步树立“司法权来源于人民,司法权属于人民”的理念;大力推广法官教法官、岗位练兵、挂职锻炼等方式;启动了全国中级法院、基层法院院长轮训工作,计划用2年时间把3500多名院长轮训一遍;组成讲师团到全国各地巡回培训授课;确立了“公正、廉洁、为民”的人民法庭庭训等等。而且,最高法院注重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表彰推出了东营中院、喀什中院以及宋鱼水、陈燕萍等一批全国的先进典型,产生了非常好的示范效应和社会效应。根据最高法院的要求,我们自治区高级法院把今年确定为“司法作风建设年”并出台实施方案,加强对立案、庭审、调解、执行和信访等办案环节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一些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文明现象,同时大力开展法官教法官、岗位大练兵活动,切实促进法官素质的提高。

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符合国情的工作机制 根据中央的部署,由最高法院牵头实施的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机制改革任务有12项,为落实好这些任务,去年最高法院出台了《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及其实施 意见,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按时完成了刑事被害人救助、人民陪审员、司法公开等改革任务,并提前完成了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改革课题,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或指导性意见,使司法公开、司法民主、司法为民、民意沟通等相关制度措施得到迅速推广。

八、拓宽接受监督渠道,确保法院工作健康发展 最高法院特别是王胜俊院长,非常重视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其他群众的沟通交流,最高法院去年还启动了社会开放日,这是最高法院历史上的第一次。王胜俊院长和最高院其他领导多次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律师界进行座谈,并要求地方各级法院进一步加强与人大代表的沟通交流,听取意见,改进工作。

总之,2009年人民法院重点抓政治方向、司法理念、司法作风、司法能力、司法廉洁方面的工作,各项工作更加符合国情、体现民意,服务民生,并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司法”三项重点工作,对今年的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

王胜俊院长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后,十分关心西部地区法院的建设和发展。他要求最高法院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中央有关部门加大对新疆法院的支持和倾斜力度,在人员交流、法官培训、基本建设、业务经费、物质装备等方面给新疆法院更多支持和倾斜。

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亲身感受到了最高法院以及王胜俊院长对新疆法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最高法院一如既往地给与我们工作上的关心和支持。我提四点建议: 一是继续帮助解决我区法院审判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建议最高法院适当增加精通维语的少数民族法官。

二是继续在经费、物质装备、基础建设、人员编制、干部培训等方面加大对新疆的倾斜和支持力度,以加快新疆法 院的发展步伐。

三是尽快研发制作《中国审判法律应用支持系统》少数民族文字版,并免费配发给新疆法院及其人民法庭,解决少数民族文字审判资料不足问题。

上一篇:质量管理及奖罚制度下一篇:日语自我介绍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