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广玉兰》说课稿

2024-04-29

六年级语文《广玉兰》说课稿(共10篇)

篇1:六年级语文《广玉兰》说课稿

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要说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匆匆》。《匆匆》是现代着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是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联想。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一是教育学生要珍惜时光,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去;二是要学会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起来轻巧、婉转,适合朗读背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优美,含义深刻,适合朗读。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的美,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

1、围绕课题质疑。从课题入手,抓住“匆匆”两个字,理解题意,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领悟这些语句是如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3、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文章开头和结尾都用了一个设问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抓住这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到他人„„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时间的文章——着名现代作家朱自的散文《匆匆》”板书课题后鼓励学生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写下感受。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在这里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四)、感情朗读,深化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特别强调,把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的要求贯穿到各个学段。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特别是指导朗读的层次性。一开始,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再让学生自主研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让学生配乐读。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起来轻巧、婉转,在美妙、抒情的乐曲中朗读,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学生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课后延伸,拓展阅读。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回答了没有?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上,我力图遵循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板书重点词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积累优美的语句。

篇2:六年级语文《广玉兰》说课稿

一、说教材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9课。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乐斯泰写的一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用朴实、准确的语言,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本课思想内容有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但是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如何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对话,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促进对文本的认识呢?

二、说设计理念: 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给足孩子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地对话,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创设一个平台,让教师、学生、作者,文本进行平等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敞开心扉,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教学准备:课件

四、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法。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从“穷”字入手,采用长文短教、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

五、说学法:

为了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让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激发情感,开发智力,美的熏陶,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六、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巧用单元导语引出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的开场白是否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最为关键。因此,上课开始时,我巧妙地用了单元导语的内容做了一个听力测试。听力材料是“生活处处是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中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学生听后回答问题:这段话围绕哪个词语写的?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学习的劲头来了。接着,我就说今天我们就围绕“真情”一词来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去感受穷人与穷人之间浓浓的真情。

(二)课题布疑,检查预习

“预习”实际上是课堂的延展,它能使课堂40分钟的教学更有效。通过课前的预习,孩子们对文本会有自己的理解,会有整体的感悟。

所以在学生齐读课题后,我就抛锚布疑:穷人是什么意思?本文写了几个穷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做好板书。

(三)猜字谜写生字

由于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只要求会写字,所以在生字教学时,我抓住学生爱挑战,爱玩游戏的特点,针对每个生字都设计了字谜让学生猜,猜对后让学生写在黑板上。这样设计,创设了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做到课内留时间让学生写字,并且能及时纠正。

(四)回归文本,学生多层次读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我采用了多层次读的方法。

第一层次是全文朗读,找出比较难读的语段。在课堂中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难读的语段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最后指名朗读段落,帮助学生读通课文。如果学生还不能读通顺,我就进行适当的范读。

第二层次是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由于课文篇幅长,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应当允许学生逐步把事情说清楚。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全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守侯在小屋里,等待出海的丈夫回家。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的渔船,结果走进了西蒙家,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她就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回家,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第三层次是学生有选择性的研读,找出描写“穷”、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这个层次的设计,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放手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动口说一说,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再一次对话。同时,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结束语

我是这样设计的:“选择责任,选择实践良知,这是最重要的东西。选择爱,主动给别人爱,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为下节课作了铺垫,又能和学生在他们已有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摘录描写环境、心理的句子。

篇3:六年级语文《广玉兰》说课稿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我是中国人》。

一、说大纲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其中要求“3-6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和曲艺音乐”“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并从中享有乐趣”, 因此, 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时,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程中歌曲编排和京剧表演,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

二、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本课选自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京韵》, 该单元内容围绕京剧艺术, 旨在促进小学生对京剧的了解与体验。《我是中国人》是一首根据京剧中典型的西皮流水音调创作而成的戏歌, 全曲唱词简单明了, 朗朗上口, 唱出了作为中国人骄傲自豪的心情, 节奏和拖腔都具有浓厚的京剧特色。

2. 地位与作用:作为一首戏歌, 本课很好的将歌曲与戏曲元素结合在一起, 能够激发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兴趣, 增加学生对京剧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 在本单元中, 还包括了京剧《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选段, 本课的学习, 能为本单元其他课程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的设立, 我计划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 认知目标:学会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 做到字正腔圆, 富有韵味

2.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京剧的几项技巧, 例如拖腔, 颤音等, 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表演和欣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在学习和表演歌曲的过程中, 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与韵味, 加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同时, 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掌握京剧的曲调特点和几项技巧

2.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

三 、说教法

作为一种传统戏曲艺术, 京剧离学生日常生活较遥远, 学生平时对京剧的接触和了解比较少, 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京剧表演风格, 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 问答法:在讲课过程中, 我将按一定的教学要求, 对学生提出问题, 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 / 聆听音乐等等, 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演示法:首先, 通过播放京剧视频, 展示京剧脸谱, PPT等, 视听两方面结合, 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 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让学生对京剧艺术有直观的感受, 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习兴趣。其次, 作为教师, 我会为学生示范歌曲的演唱, 伴奏乐器的演奏等等, 能让学生直观的进行模仿、学习, 在避免长篇大论说教的基础上, 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京剧的表演风格。

3. 对比法:我将对歌曲结尾拖腔的有无进行对比, 这样能够凸显拖腔在京剧中的重要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京剧音乐风格, 更好的学习演唱这首歌。

除以上这些外, 我还将使用:讲授法, 律动法, 模仿法, 启发法, 等等。

四、说学法

(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分散注力, 并且活泼好动。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时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采用形象生动, 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和学生广泛参与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根据以往的课程, 五年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识谱演唱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 要把重点难点放在音乐风格的掌握和演绎上。

(二) 本课选自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该单元教学内容还包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两首京剧选段, 民族管弦乐《京调》, 根据京剧和评剧素材创编而成的歌曲《蚂蚁》, 我认为,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 《我是中国人》这首歌曲能够勾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为后面教学其他内容铺垫。

(三) 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 我将主要采用兴趣式指导法, 通过生动的演示,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他们在学习中广泛发散思维。同时, 我将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由学生亲身创编和演绎的环节, 鼓励他们积极运用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一) 课前准备:

1. 准备一批京剧传统伴奏乐器:板、锣、鼓

2. 制作一些京剧脸谱面具, 准备一些京剧道具

(二) 导入部分 (用时 5 分钟)

首先, 我会播放京剧《贵妃醉酒》的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 (到“乾坤分外明”) 在播放之前, 我会对学生说:“认真看老师播放的视频, 想想这是什么艺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 (播放视频) 在观看完视频后, 以五年级学生的水平, 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这是京剧。”这时我会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 并且进一步提出问题:“你们之前听过京剧吗?京剧有什么特点?”然后选几名同学来回答, 同学们的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的, 这时我将打开PPT, 结合PPT和刚才同学们的回答, 对京剧艺术的背景及它的特点, 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本环节目的: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本环节使用的教法:演示法, 问答法, 讲授法, 用时5分钟

(三) 学唱与编排歌曲

该部分用时25分钟, 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习掌握京剧的曲调特点和几项技巧, 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用时15分钟, 第二部分是能够熟练运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用时10分钟。

教学重点:将掌握京剧的曲调与技巧作为本课的是因为这首歌是一首戏歌, 旋律、节拍等音乐要素是树立这首歌京剧风格最根本的因素。要想掌握好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 首先就要学好这些知识点。

1. 首先, 我将为学生富有韵味地示范演唱这首歌的全曲, 在示范之前, 我会问学生:“仔细听老师是怎么唱这首歌的, 结合谱子, 思考这首歌是什么节拍, 节拍上有什么样的特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在示范完毕后, 结合谱子, 同学们会发现这首歌的节拍是1/4拍, 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一小节有四拍。这时我将告诉大家, 在京剧中, 1/4拍被称为“西皮流水板”。并结合PPT介绍流水板的特点, 【即“有板无眼”, 中快速节奏, 唱腔第一句从板上起唱, 其余唱句以过板开唱为主, 所谓过板开唱, 就是从后半拍起唱, 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落在板上。】此时我会带着学生将谱子与这些特点对照, 发现这首歌确实是一首按照传统的西皮流水风格创作的歌曲。

2. 接着我会要求同学们手点着“板”, 实际上就是手打节拍, 我再为同学们示范演唱一次。在同学们听过两遍示范, 对歌曲有了初步印象后, 我会让同学们手点板, 齐声念歌词, 然后我会问同学们, 这首歌曲说的是什么?同学们的答案应该是围绕着“讲文明”“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展开的, 这时我将对同学们的答案予以充分肯定。

3. 打着事先准备好的檀板, 要求同学们手打着板, 分句学唱这首歌曲。在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要求学生手打节拍, 是因为这首歌的节奏较为特殊, 从一开始接触歌曲就要求学生打节拍能够加强他们的节奏感, 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们掌握这首歌的节奏。

4. 由于这首歌曲的每一句, 都有不同的知识点。因此, 在教学中, 我将直接把这些知识点分解融入至分句教学中, 每一句都先学唱SF再学习唱词。

1首先, 我将在第一句中着重学习颤音。首先我将带领学生学习不带波音的SF, 我唱一句, 学生唱一句。等到同学们掌握后, 我将唱一遍带有波音的SF, 这时我将问同学们, 老师唱的跟之前你们唱的有什么不一样?相信大家会发现波音的存在, 这时我将为同学们介绍博音, 并将单独带领大家练习波音和加上波音后的SF, 在大家对波音有一定了解和熟悉后, 我将示范带词的第一句, 依旧是我唱一句, 学生唱一句。相信在学习了sf和波音后, 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很快学会带词演唱。

2在第二句的学习中, 我将着重于装饰音的学习。首先我会问同学们, 谱子上这个带有连线的小小音符是什么意思?可能有同学能回答, 也可能同学们回答不出来。这时, 我将告诉大家, 这是装饰音, 并介绍装饰音的作用。我将示范装饰音的演唱方法, 学生进行模仿。先是单独进行装饰音的练习, 然后过度到加上装饰音的整句SF练习。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带装饰音的SF后, 我将带着学生加词演唱。

3第三句的重点在于拖腔。拖腔是戏曲元素的重要体现, 拖腔的有无对戏曲风格的确立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将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整句的SF。在学生熟练后, 我将示范带词演唱, 但是在这部分, 我将只示范到没有拖腔的地方, 并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带词演唱后, 我将再为他们示范包含拖腔部分的第三句, 我会问同学们, 老师这么唱跟之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样唱是不是比之前的唱法更好?相信同学们会发现, 加上了拖腔之后, 整句更富于韵味, 更有意境。这时我将充分肯定大家的说法, 并且带着同学们练习拖腔和加上拖腔后的第三句。

5. 分句教学完成后, 同学们已经熟练掌握全曲的各个知识点和每一句的演唱。这时我会让同学们把整首歌连起来演唱。相信此时他们已经初步能够演唱整首歌曲, 至此, 教学重点完成。

该部分用时15分钟。用到的教法有:演示法, 对比法, 模仿法等等。

教学难点:作为一首戏歌, 戏曲元素是这首歌最鲜明的特点。学生在掌握了歌曲之后, 能否将戏曲风格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 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 我将播放一小段戏歌, 在播放前, 我将问学生:“仔细听老师接下来放的音乐, 看看音乐里有没有刚才我们学到的知识?”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聆听音乐。在聆听过后, 相信同学们会发现, 戏歌中包含了刚才我们分句练习时学到的装饰音, 拖腔等知识。该步骤是对上一部分的复习和检验, 也是对接下来教学的铺垫。

2接下来, 我会让同学们两两互唱《我是中国人》, 并让他们互相评价下对方唱的好不好, 跟刚才的戏歌片段比, 有什么差别?设定该步骤是因为同学们在集体演唱时需要专注于演唱, 比较难发现自己的缺陷, 两两演唱能够让同学们转换身份, 以旁观者的眼光来鉴别。然后我将对同学们进行提问, 同学们的答案一定是各种各样的, 相信他们会对自己同伴的演唱给予肯定, 但也会发现演唱没有戏歌中这么富有京腔韵味。

3这时我将肯定同学们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同时我将告诉大家, 刚才我们学习的颤音, 装饰音, 拖腔等, 都是京剧音乐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但要将这种风格表现出来, 光照着谱子唱是不行的。 (下接第258页)

4接下来我将为同学们示范演唱一遍富有京剧韵味的《我是中国人》, 然后我会鼓励同学们对我刚才的示范进行模仿, 我会带着同学们再演唱一遍《我是中国人》并鼓励大家带上京剧中常看到的动作, 如摇头晃脑等等。在演唱后, 对同学们的模仿进行肯定和鼓励后, 我将会邀请1-2位在刚才的演唱中表现比较好的同学上台表演, 借由他们的表演, 鼓励和激发台下的同学向他们学习。

5至此, 相信同学们对如何富有韵味的演唱这首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 我会要求同学们拿出最好的状态, 再一次演唱这首歌, 同时, 在这一遍的演唱中, 我将拿出锣鼓, 为同学们伴奏, 使整个演唱更富于戏曲意蕴, 同时也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本环节所用的教学法有:演示法, 对比法, 模仿法, 体验法, 等等。

( 四 ) 京剧表演的学习与展示

该部分是对所学歌曲《我是中国人》的延伸与拓展, 也是帮助同学们了解京剧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更是对于本单元后续学习《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京剧选段的一个铺垫。该部分计划用时15分钟。

1. 首先我会问同学们:“大家知不知道京剧中都有哪些行当?”同学们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 这个时候我将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色脸谱, 结合PPT为同学们一一介绍生旦净末丑这五个行当。

2. 然后我将选取小生和花旦两个行当, 播放台步视频, 我将带领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台步动作, (小生:自1:16开始, 请男生学习小生的台步, 女生学习花旦台步, 并给同学们时间进行练习。

3. 在同学们练习之后, 我将拿出脸谱以及准备的其他道具, 邀请几位同学戴上面具进行表演。并请没有上台的同学思考, 如何为这些动作配伴奏, 将这个问题作为学生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同时, 在同学们表演的过程中, 我也会鼓励台下的同学像京剧表演中观众们为演员叫好一样, 为自己的同学喝彩。

该部分计划用时15分钟, 所用的教法有:演示法, 模仿法, 体验法等等。

在结束了这个环节之后, 整堂课将在高潮中走向尾声, 这时我将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同学们会回答:“我是中国人”“拖腔”“台步”等等, 我将总结归纳同学们的答案, 帮助同学们再一次梳理今天的教学内容。此时我相信, 教室里的气氛一定是热烈而欢乐的, 同学们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即收获了快乐, 也收获了知识。

六、教学小结

篇4:六年级语文《广玉兰》说课稿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找拱形》。这一课是在前面一课研究了拱形的特点之后,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3、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活动,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提高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拱形承重的特点已基本掌握。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常规的不断熏陶和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品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

◆ 说目标:

正是对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所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1)、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说用具:

1、分组准备:(1)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2)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每组一个圆环(主要在实验时能更好地起到抵住拱足的作用。)

2、教师准备: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实物、课件等。

◆ 说教法、学法:

根据这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方法,有利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理念: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实物,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 说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教,甚至是满堂的灌,来使学生获取知识,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而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近几年来,我试行了一套符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五自”教学模式,来实施“先学后教”,并做了课题研究。现在我就《找拱形》这课是如何实施“五自”教学模式的,谈谈我的设计。

(一)激趣设疑,自主学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欣赏课件中的圆弧形、圆顶形等建筑物和周围熟悉的物品(如安全帽等)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类似拱形的结构。在此,我引导学生回顾拱形结构承重的特点,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拱形结构。同时板书课题来揭示新课的学习。

这个导入,我用知识铺垫,以旧引新,设置悬念,学生则回忆知识,引起期待,思考质疑,提出“它们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吗?”这个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二)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是讨论研究方法。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虽然,探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方法还受现场材料的限制,针对材料的特点和實验效果,选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实验,是学生有效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探究品质的一种培养。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去实验,能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同时蕴含问题。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其探究的质量无疑是一种考验。

讨论之后,我们最终选用了前几课中用过的材料:硬纸条。我在这时向学生出示这样的“探究活动记录表”。

探究活动记录表

许多同样的拱条可以组合成一个圆顶形。测试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在一起时能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方法

预测能承受的垫圈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能承受的垫圈数

一个拱形

二个拱形

三个拱形

更多拱形的组合

我们的发现: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随着拱形数量的增多,承受的垫圈数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预测这样的问题。一是源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要求,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成的探究过程。二是从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为学生后续的重难点解决做好认知上的铺垫。三是,与上节课《拱形的力量》的场景再现,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维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构建。

(三)归纳提炼,自觉巩固

有了方案,又做好了预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会成功,有的小组则不会成功,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问题,是对前面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材料数量使用的反思。从某种角度上将,需要部分小组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探究中,方案规划和考虑的更加周密。个人认为,实践中构建思维和构建思维之后再实践,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中同等重要。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需要。

合作探究之后,自觉地去整理数据,分析现象,汇报交流,最终获得这样的结论:拱形越多的组合,承重力越大。就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反馈矫正,自行提高

有了前面的理论作支撑,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半个乒乓球有多大的承重力?以及对塑料瓶形状的分析,那就轻而易举了。学生通过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放上重物试一试等方法,当堂检测了“圆顶形有拱形承载压力大地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的事实。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学习“球形”的受力特点。

紧接着,让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想到:眼皮、鼻子是拱形的,指甲是拱形的,屁股是拱形的,鸟类等动物的蛋也是拱形的,甚至有孩子会说“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也是由球形的子宫保护着”。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此环节的设计,还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就应该让儿童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来学习科学,通过观察、试验、综合及运用,在掌握科学概念原理的同时,获得对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五)课后延伸,自由发展

前面的“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学生兴致非常高,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讨论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我就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延伸“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建筑物、生物体上有拱形结构?请课后继续收集资料,下节课在一块分享。”

作为探究的延伸,学生绝对有这样的兴致去进行探究。这就是,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串成一个整体,一个过程,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

◆ 说特色: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里一次较为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尤其是对实验有效性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学生思维构建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本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体现在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提供策略支持。

我力求从上课到下课都在真正地全面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在这种充分期待与信任之中,学生就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我们教师要切实做个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

篇5: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抽签结果出来了,是一篇略读课文《顶碗少年》。我马上找来人教版第十二册教材,认真研读了起来。

《顶碗少年》是第一单元的课文,单元主题是感悟生活。主要写一位少年在顶碗表演中连续失败了两次,但他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在别人的鼓励下,面对压力,面对失败,挑战自我,仍然表演,最终取得了成功。文章主题鲜明,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这样一读教材,我对抽签结果的不满烟消云散。

带着庆幸,我又一次走进教材。无疑,《顶碗少年》能吸引学生,因为它情节虽简单但波澜起伏,尤其作者对少年的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适宜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所以,本文不仅适合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引导积累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再读教材,我居然高兴我抽到了它,对自己上好课充满了信心。

二、准确定位说目标

教材研读透了,该确定教学目标了。我从三个层面进行了关照: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二是年段教学目标,三是单元教学目标。

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的阅读要求是:指导朗读、默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其次,本册的阅读要求,一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二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另外,本册教材第一组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据此,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4、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我把“把握主要内容,懂得人生哲理,学习表达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三、观察分析说学情

应该说,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有过失败的体验,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但他们对“惊心动魄”的感受与理解可能不是那么深刻。这是上课之前我们就充分估计了的。另外,怎样在学习体验的同时受到语言的熏陶与感染,学习表达方法也是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的。

其实,学情的估计也仅仅是预测而已,毕竟没有事先充分了解学生,不知道学生的起点到底在哪里。且待上课时去发现,去调整。

四、关注发展说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的特色是情感真挚、强烈,容易使人受感染、被熏陶,但体会表演的“惊心动魄”并不容易。怎样突破难点?我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做充分的教学准备。首先是教师准备,研读教材,精选阅读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其次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让学生带着充分的预习走进课文。二是选择适合的学法与教法。学法上突出以读为主——理清顺序初读,直奔重点再读,细节感悟品读,角色想象朗读,细节描写范读。教法上采取了四个策略:

1、读题想象创情

在教师激情导入板书之后,让学生二读课题,边读边在脑中闪现文中精彩画面,并指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为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和课中的情感体验作铺垫。

2、咬文嚼字启情

语言是有温度的,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体现表演“惊心动魄”的场景、细节,抓住重点句,关键词,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于细微处体会表演的“惊心动魄”。

3、角色体验入情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其背后有无穷的韵味。要赋予语言鲜活的形象,使其充满生命力,就要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悟丰富美好的情感。读了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顶碗少年,站在这里表演,你是什么感觉?

4、想象朗读表情。

五、优化组合说教学过程

围绕着我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

(一)、揭题反馈,把握主要内容(此环节预计5分钟)

此环节首先借单元导语导入,板书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接着让学生齐读课题,结合课前的预习想象画面,描述画面。对课前的

预习进行检测,让学生带着充分的预习走进课文学习。然后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内容,点拨学法。

【通过对课前安排的预习情况的检测,既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新知识,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二)、直奔中心,初识表演之惊心动魄。(此环节预计2分钟)

一是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作者评价表演的话,引导理解“惊心动魄”,在追问的基础上自然引出课文2—7自然段的学习。

(三)、聚焦细节,体会表演之惊心动魄。(此环节预计25分钟)

在学生默读2—7自然段,找重点、品细节、谈感受、读片段的基础上,体会表演的惊心动魄。

(四)、想象、写话,获得人生启示。(此环节预计8分钟)

此环节虽短,但很重要。在这个环节教学之前,我给了一个铺垫:引导想象老者的话。再让学生联系开头与结尾,认真读,读出体会。人生启示的获得就水到渠成了。

六、回味课堂说反思

回看教学流程,把握一个“情”字,勾画一根主线,牢记四个目标,抓住三个细节,课中有悟有读,教学上有细节有“粗节”。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堂上也生成了一些精彩。上完这节竞赛课,我想了很多,现将自己的教学感受与各位同行分享。

1、精心预设,分步落实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确定了四个教学目标,怎样在各个环节去落实?我是这样做的:课前20分钟预习解决课文读正确的问题,纠正相关字的读音;课上读悟环节多种方式读,体会与读齐头并进。如此,第一个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表达吮吸”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落实,“懂得人生哲理”在第四教学环节落实。第三个教学环节主要达成第三、四个教学目标。

另外,关于人生哲理的感悟,虽然教学目标照搬教学参考时写的是“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但实际教学时,并没有牵引着学生往“失败乃成功之母”上靠,重在获得人生启示。

2、创新读题,搭设把握主要内容的阶梯

把握主要内容是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导高年级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直接让学生说,效果不好。“要素串联法”无疑很方便。但在这样的竞赛课里,如何体现?难度大。我根据学生实际,在“要素串联法”中加入画面想象的因子,让学生两次读课题,边读边想象文中的精彩画面,为学生搭了一步台阶。今天是第五次实践,效果很好。

3、善用媒体,帮助体会场面宏大

在集体备课时,我们认为“表演场所”是一个切入点,值得好好咀嚼。我们研读教材时,从文字中找到两个词“座无虚席”“异国旅游者”。相信学生也能找到。但是,如果仅仅抓“座无虚席”体会人多,抓“异国旅游者”体会演出的重要性,似乎有点空中楼阁,感受不出环境气势的惊心动魄。怎么办?在教研组老师的提醒了,我选择了图片。虽然我一贯反对用图片,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告诉我,图片帮助学生体会了场面的宏大。

篇6: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丝瓜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植物,是学生所熟悉的,而作者在这普通中突显了它的神奇,巧妙地将丝瓜生长的轨迹和作者波澜起伏的主观感想,感情跃动,融为一体,似乎让人觉得丝瓜真的有思想甚至有行动的。其实普通的丝瓜之所以这么神奇都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体悟人生的结果,这也正是我们大部分学生所缺失。现在大多数学生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缺乏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其实生活中不缺乏感动不缺少美。

因此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朗读、圈划,了解丝瓜的神奇。

2.体会丝瓜神奇之内在,学习明暗线交融的写法。

3.懂得一草一木也有情,明白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重要。

将本节课的突破口定为探究丝瓜的神奇,以此来统领对文本的解读,达到有效的互动。

课上主要通过朗读来促进学生对的理解,训练学生圈划、分析,整体感知能力,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先后安排3次朗读,第一次散读,意在让学生走进文本,了解内容,第2次角色读意在让学生感受作者将丝瓜生长的轨迹和作者波澜起伏的主观感想融为一体的巧妙。第3次读意在对文本的深入体会,懂得一草一木也有情,明白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重要。

同时作者季羡林是学生不熟悉的作家,通过对作者的视频介绍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一位鸿儒,一方面意在让学生有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体会。

篇7: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主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汽船剧烈撞击时,冷静自若,指挥60名海员平安脱险,本身却屹立在船主的岗亭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赞美了哈尔位船主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力。小说按“遇险—自救—殉职”的思绪睁开故事背叛,“遇险”是因由,“殉职”是了局,着力形貌的是船主哈尔威船主怎样冷静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体现了船主崇高的“忘我”精力。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便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体现哈尔威船主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巨大精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这一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是本册第二单元中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忠于职守、大爱无疆”。学生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又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以读促悟,理解感悟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精神和人性美。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课时

(一)、初读指导,扫清朗读障碍。

(二)、理清文脉,按提纲“遇险----自救----殉职”给全文分段。第一段是1、2自然段;第二段是3----28自然段;第三段是29----30段。

第二课时

下面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能够理解文章的脉络,对哈尔威船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学生地回答板书:遇险----自救----殉职

(二)、明确任务,学有方向。

根据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任务,课件出示学习任务:“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哈尔威船长一共下达来几次命令?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读一读课文,画一画句子,做一做批注。”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学有目的,学有方向。

(三)、品词析句,体会精神

1、学生根据上面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设计理念与思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研读文本就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了,学生在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之后,让学生再去读一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或感悟,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进行反馈交流。重点与学生讨论以下段落语句:

(1)、研读第一段,感受“危急”

指名说说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千钧一发。

指导朗读本段——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用急促、紧张的语调读出情况的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2)、研读第二段“救援”部分,感受船长“舍己救人”

交流: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达来几次命令?

学习第一道命令:

课件出示第3小节: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说说从这道命令中你读懂了什么?(这一句中的“吼”字,能体会出船长在大难临头时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妇女先走,60人全救出去”可以体会出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及舍己救人的形象,使学生进一步丰满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而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的这种精神是通过什么描写来体现的呢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从而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件出示第4小节: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问题:他真的忘记自己了吗?(也许他真的忘了自己,也许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无论他忘记自己没有,现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把60人全部救出去。)

指导朗读3、4节——读出船长临危不乱、忘我的精神。

学习第二道命令:

课件出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问题:为什么要下达开枪的命令?这个问题不急着让学生回答,先问学生这道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人们急于逃命,秩序难以维持,场面非常混乱。)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小艇会翻,诺曼底号上的人们将全军覆没。)所以哈尔威下达来这样一道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讨论:同学们想象一下,大副会开枪吗?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不会,因为船长的职责是救人,他在下第一道命令的时候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二是认为会开枪,因为当时场面非常混乱,为了控制局面,为了杀一儆百,保证让更多的人逃生。”

问:此时,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上面的分析,哈尔威船长指挥有方,镇定自若,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仿佛就出现在同学的面前。

再问:“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语言描写。”再次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件出示22小节:“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这一句,要学生体会在当时的情况下,船长是最高的权威,具有组织自救的权利和义务;人们同时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品德所感动,大家从心底对他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他成了上空出现的伟大灵魂,所以没有一个人再违抗他的命令,全部听从他的指挥,自救工作有序开展。

指导朗读第二段中重点段落,再次体会船长镇定自若、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3)、研读第三段,升华人物“灵魂”

课件出示:29小节“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来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了大海。”

指导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然后再通过朗读,读出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崇敬之情。

设计理念与思路: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导”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导,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来为学生理解课文、感悟哈尔威船长伟大精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读写结合,升华感情。

1、课文学到这,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形容他。(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2、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了(板书:以身殉职),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形象已经深深的留在我们的心里。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船长说,拿出纸和笔,写下你想说的话。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借助纸笔,拉近时空的距离,与哈尔威进行交流或对自己今后提出希望,力图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五)、总结全文。

老师以豪情的朗诵来竣事本节课。

篇8:六年级语文《广玉兰》说课稿

第二课时 reading

一、说教材

Global warming为人教版选修六第四单元。本节课为第二课时阅读课,是第一课时的延续。随着经济的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全球气温上升,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热门话题,由此可见,本课内容十分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全球变暖的起因、变化、发展。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树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难点:让学生通过讨论,表达面对全球变暖,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说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思考、观察、阅读、讨论等方法步步深入课文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有目标有任务,通过互相讨论,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及读前

Show the students some pictures and ask them some question.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出问题,借助多媒体展开问题,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思维,引发思考,通过温室的工作原理引出大气的温室效应,提出问题“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后果?”,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读中

Step I skimming (individual work)

Read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Step II Fast reading (individual work)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match each part with the main idea.

Step III Listening & Careful reading (individual and pair work)

Listen to the text paragraph by paragraph to find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设计意图:通过略读、快读、细读等阅读方法,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完成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读后

Show the students a short video and let them know the harm of global warming. So what can we do about global warming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意识到如果对全球变暖熟视无睹,灾难会随之而来,引发学生心灵共鸣,引起学生反思,唤起学生环保意识——全球变暖,人人有责。

Group discussion: What can/should we do? ( group work)

Then ask each group to share their ideas on the blackboard.

Please remember: Together, individual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设计意图:面对全球变暖的現实,让学生思考“全球变暖我该怎么做?”此环节为小组活动,讨论可源于本文,也可源于生活。小组中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投身语言学习的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会学习主人的滋味。使学生表现欲,敢于表现,敢于运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思想。把教学活动变成了真正的交际活动,并将课堂推向高潮。

七、说板书设计

老师书写标题及任务。学生将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使学生更大胆表达自己,与书写有机结合。

Global Warming

What can we do about global warming?

Group I Group II Group III Group IV

… … … …

… … … …

八、说作业设计

学生完成一篇书面表达,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九、说教学反思

篇9: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另外,“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产生了一咏三叹的效果。强化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并深化了主题。

教学目的

1、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

2、是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3、是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优美,感悟语言蕴含的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采取了三个步骤:

1、设计一个填空:“平时大家怎样形容土地?”尔后,围绕课题质疑:这片土地指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这片土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解决生字。

2、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通过读书、讨论和交流,学生明确了全文可分三大部分──先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接着告诉人们要善待土地,保护好河水、空气、动植物。最后强调,大地是人类的母亲,要保护好她。

3、品读课文前三自然段。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向他们介绍写作背景,然后,让大家再自由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感悟哪些内容让你感到神圣?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提到,所有的一切在他们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神圣的。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帮助大家再显那耕地纵横交错,植物绿如海洋;山脉连绵起伏,群山环绕,河水清澈见底的画面。让大家通过优美的语言想象美丽的画卷,然后通过诵读,把自己感受到的温馨、美丽、富饶、和谐的情怀表达出来。

这一部分不仅仅文字优美,适合引领学生想象,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作文水平。在我的启发下,有的同学想象到田地肥沃、植物茂盛;有的想象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有的能够想象出一幅天空蔚蓝,远处群山连绵,近处炊烟袅袅的完整画面。而且,只有充分体会到这片土地的神圣,激发起学生的神圣感,才有助于后面内容的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印第安人视土地上的一切为自己的兄弟姐妹的深刻含义。所以,这一节课,我不惜花大气力,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方式,来激发孩子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珍惜之情,为后面更好地理解: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做好了铺垫。

篇10: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如梦令》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诗文精粹”。《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代表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鸥鹭都吓飞了,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藕”这个生字,初步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理解、感悟词意。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地吟诵词,掌握学习词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品读词句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感悟词人快乐的心情以及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我把想象意境,诵读感悟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这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边读、边想、边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

著名古诗词评论家张中行先生曾说过:阅读古诗词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透过语句及意义而唤起诗情,走入诗境。鉴于这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渲染意境,激发情趣

感受词与诗的不同之处就是我这堂课开始的目标,课前我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并同时出示歌词,也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让学生去感受词的特点并相机交流,学生可能会说:词可以当成歌词唱、词的句式有长有短、有的词分上阕和下阕、词有词牌名等,此时教师出示词的知识,全班齐读。教师揭示课题以及作者,并加以解释。

在“大语文”环境下,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课前播放《月满西楼》并出示歌词,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词的特别之处,渲染优美的文学意境,唤起学生阅读的期待,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初读体会,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只有静下心来读进去读上心、才能有所感悟,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课堂上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层层深入的读,才能达到感悟词意、词境、词情的目的。

在初读前,我会范读词,接着,我提出自学要求:学习古诗词,就要利用全身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倾听,用大脑想象,用心感悟,用嘴巴吟诵。然后,我就让学生自由练读,并指名展示朗读。在这里我故意将检查自学说成展示朗读,虽然只是字眼的差别,但这样说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接着,我出示字词的注释,让学生按四人小组分组学习,尽量用自己的话讲词的大意说一说。

中国的古诗词凝练,含蓄,你能找出这首词都是围绕哪个字来说的吗?学生会找到可能会找到“兴”、“醉”、“记”这几个字,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哪个更合适,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醉字既表示景色美,更表示诗人内心陶醉,所以最合适。此时追问:李清照为什么而醉,引导学生再读词,找出词中描绘的画面。交流的同时,相机板书:西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三)、品读赏析,感悟醉意。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因此,想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

1、溪亭日暮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在潺潺的小溪边,作者眼前全是美景,嘴里还品尝着美酒,甜甜的,一直流到心里。耳畔似乎听到了 _______________,还可以闻到___________________。这可真是全身心的感受啊!在这样的地方欣赏落日美景一定更加诗情画意,瞧:此时教师边出示落日精美图片,边带领学生配乐诵读《三亚落日》中的段落:活跃了一天的太阳……在描述画面的过程当中,情不自禁的吟出经典的诗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景色让李清照醉了,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醉意。

2、藕花深处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品尝这美酒,李清照不知不觉就醉了,直到兴致满足了才回去,一不小心就进入了藕花深处。读到这个词语,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放眼望去,荷叶___________________,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有的__________________,仿佛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到这儿,我不禁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朗读把想象到的画面展示出来,表现作者内心陶醉。

3、一滩鸥鹭

如果说前两个画面都是描绘了静态的迷人风光,那么这个湖面这是动态的画卷。我会这样导入:钻进了这么美丽的荷花丛中,李清照又怎么分得清哪里才是回家的路呀!于是她——(引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读到这句,你又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说话练习。学生可能会想象到能看到李清照在奋力划桨,听到哗哗的水声和李清照爽朗的笑声。最后,学生依据脑海中的画面感,自由读全词,读出美感以及李清照快乐的心情。

这一部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想象放飞了孩子的心灵,唤醒了孩子所有的感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还注意融入一些旧知,比如《三亚落日》片段和诗句的积累,使学生旧知与新知产生联系。

三、联系背景,升华感情。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学完词,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提出李清照为什么会这么快乐,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李清照生活背景。学生通过阅读会发现,李清照早期生活环境优越、家庭幸福,婚姻美满,使她的生活多姿多彩,充满快乐。所以她才会牢牢记得这样一次快乐郊游的经历,所以在文章一开始,就写下了“常记”。融入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词,读出快乐、自在、幸福的感觉。

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随着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的不断提升,朗读的要求也是由浅而深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题目,既然词可以唱,那么这首词就是什么样的曲调,你能用你的理解来唱一唱吗?老师也想来唱一唱,你们想听吗?

总之,“熟读、想象、描述、体会、品味”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以古曲、古韵、古风、国画使学生充分享受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凝炼美,将学生带入中华民族传统的、博大精神的璀璨文化之中。

四、作业设计

【必做题】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如梦令》。

【选做题】

1、搜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读一读或唱一唱。

2、选择词中三幅画面中的任何一幅,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乐

一滩鸥鹭

上一篇:通州区忠义小学六届三次教职工大会提案解答报告下一篇:四一班文明卫生童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