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散步说课稿

2023-02-02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散步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说课稿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散步》。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1 -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

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

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

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

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

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

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略)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背影》说课稿

吴山二中 邱荣林

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背影》,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汇报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关于过程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

1、关于教材地位和作用

《背影》这篇文章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它又是构思精巧、叙事中结合抒情的散文的代表篇目,所以,学习这篇课文,体会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中蕴涵的父子深情,理解文章选取的独特角度,为以后阅读同类作品、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挖掘学生的人文精神,应是一个重要基础。

2、关于教材内容的确定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在上节课疏通字词、理清全文结构和感情脉络的基础上,重点讲解本文写作特色及语言风格。这样

一、二课时的难度体现一定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可接受性,同时还能达到精讲精练的目的。

3、关于教学目的

依据课程新标准和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⑴ 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⑵ 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⑶ 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重点是领会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难点是构思的角度。

4、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生而言,领会散文的能力是不足的,又由于学生受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所以教学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二、关于教法的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知识水平,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既注重教师的启发,又注重学生的相互启发,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尽量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课堂上,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

三、关于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通过读文质疑、筛选问题、讨论交流来积累知识、总结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引导学生深化创新。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本课时新授内容

以《散步》一文引入,文中作者运用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平实)朱自清的《背影》更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这节课我们来体会学习。

2、讨论交流

分两步,第一步由教师放录音,投影两个小问题,并做示范分析,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难点,问题如下:

⑴ 文中四次写到背影,哪一次给你的印象最深?

⑵为什么这一次的印象深呢?

学生通过简单的思考讨论,不难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第二次,另一个是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 背影 。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领会本文的构思角度“背影”,从而直接进入到本课的分析难点而不至于偏离。

第二步学生自疑讨论。在这一过程里,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相关语段,写出自己设计的问题,并自由发言,师生共同筛选最符合教材要求、富有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如:

⑴父亲爬月台的动词中,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

⑵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白发等等,而只写了背影呢?

⑶文中写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是什么原因呢?

⑷父亲在文中一共说了五句话,分别有什么含义呢?⑸最后作者又写到背影,有什么作用呢?„„

这样安排的目的 ∶

⑴学生通过质疑、解疑,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⑵让学生认识到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的结合的重要性。

⑶通过筛选总结问题串,分散重难点,突出关键。

3、练习巩固

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写出一篇表现父母亲情的短文交流。

4、课堂小结

为改变课堂小结成为知识机械重复这种现象,教师先让学生回忆重点内容,由学生总结,教师给予肯定和评价。

五、关于本教学设计的几点说明

1、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知识为载体,以展示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线,突出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金色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金色花》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以亲情为主题,所以,学习本单元要将情感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结合,用新的教育理念,使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启发学生在社会中体味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真情。而《金色花》这首散文诗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奇特优美的想象和生动浅显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母子情深图,易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味作品情感。

2、指导学生合理想象,倾诉内心挚爱。

三、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学习文中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利用想象表达感情。

根据以上重点难点,应把精力放在朗读和拓展练习上。(详细方法将在教学步骤中体现,这里不再赘述)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不同感官理解课文,并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练笔法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将按一课时、七环节进行教授。

(一)导入

朗读诗歌《真爱》,创设情境,话题导入:

1、你生活中最爱的人是谁?

2、你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你的爱?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用心朗读课文,感受母子情深。

2、学习合理想象,表达内心真爱。

(三)扫清文字障碍

出示生字,齐读正音

(四)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思考问题

2、出示问题组:我以什么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我具体为妈妈做了那些事?

3、板书总结:金色花(花瓣儿、花香、花影)母子情深

4、齐读课文,体味真情。(配乐)

(五)品读赏析

1、找出最能表达母子情深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2、品读3-5自然段,体会想象的合理性。

(六)拓展运用

1、展开合理想象,抒发内心真情。

2、小组讨论,互诉真情。

3、纸鹤传真情(在折纸鹤的纸上写一段话或几句诗,再折成纸鹤送给最爱的人。)

(七)布置作业

用实际行动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四篇:初中语文说课稿: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优秀说课稿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

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

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

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

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 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老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

妙处。

(3)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

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

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老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六、说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

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景中有情 热爱、赞美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水:温暖、清亮、透明

第五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

尊敬的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为你打开一扇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内容及程序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为你打开你一扇门》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凭借自己对文学的深刻感悟向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的一篇美文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册课文的特殊地位,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为你打开一扇门》安排于异地可,实际上也是为出入中学的学生打开了一扇培养语文兴趣、学好语文的大门

2、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体会文学作品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语言,结合本篇课文以丰富的语言、多种巧妙修辞来介绍文学的特点,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目标:a、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和领会文学的内容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 b、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体会文学的魅力

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你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读则善疑”、“读则善思”的读书习惯 情感目标:a、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b、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其中,了解和领会文学的内容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教学重点,难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文学魅力的作用

二、 说教法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围绕中心议题合作学习,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三、 说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从感性到理性,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 说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了两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重点讲解12节第二课时讲解3到5节,同时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一步感受文学丰富的内涵本说案所说的是第一课时

五、 说教学程序

1、通览全书,激发兴趣通过目录学习,让同学了解课本设计,通观全书

2、文章导入,初步识文:

导入: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门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珍禽异兽、奇珍异宝,今天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今天著名作结赵丽宏先生讲引领我们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接着板书课题【上课伊始,用一段故事引入新课,引领学生一同进入文学之门,创设探究学习的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朗读课文,初步试问【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并理解文章意图,是为谁打开的】

简介北京,明确写作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体现作者的用心,便于理解文章】

3、再读课文,分析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思考问题(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行间,数分钟后,集体交流,教师引导点拨并作小结归纳)

【这段时间是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路,结构再次感知文章】

文章围绕标题中哪一个字入手来构思全篇的?有事这样安排文章结构的呢?请大家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货默读、或低声阅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边读边设疑,然后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讨论,遇到疑难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学生自读,合作讨论学习)

学生说疑,教师适当评说,引导学生设疑,懂得怎样怎样的疑问有价值对合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思考

【这一过程让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一个大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生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经历了将作者的言语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读则善疑”“读则善思”的读书习惯得到了培养】 深入研读12节 (1)打开这些关闭着的门,我们会收获什么?如果不去开门探寻,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2)面对关闭的门,怎样才能打开呢?

(3)文章有没有开门见山就提“文学之门”?

【在学生结合课文感受到文学魅力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所学知识的创新:另一方面,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 例句分析 (1)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这句话中的两个“世界”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一个“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第二个“世界”指:领域】

(2)第二节中运用了“只要„„只要„„”一定会的句式,你能用这个句式说一段话吗? 句子深层分析,让学生体味句子的美,并学会运用这种句式,提升语文能力

5、课堂小结:听过同学们热情洋溢的发言,我们感受到了文学丰富的内涵,并且也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似乎已经叩响了文学这扇大门在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领域,只要同学们带上孜孜不倦的精神充满探索的渴望,我们一定会打开每一扇门,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开每一扇关闭着的门,挖掘深陷其中的宝藏

6、课后作业

复习生字词,并掌握 预习35节

完成课后习题第3题

【这样设计作业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积累词语,同时预习是为下一课感受并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作准备】

(二) 《繁星》 A本课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是初一语文教材的第二课,担负了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及表述能力的任务;本课紧呈第一课的修辞练习,是学生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的好机会;同时,作为一篇教材建议略读的课文,本课应以练习为主,是放手让学生锻炼、展现语文素质的舞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关于课文作者、背景及相关修辞手法的资料,学习本文修辞的运用

2、诵读欣赏课文,理解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产生欣赏星空的共鸣,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3、仰望星空,发挥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完成写话练习 重点:发挥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完成写话练习 难点:理解、感悟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

B.在欣赏中注意用心去感悟和思考,在讨论中求同存异 C.发挥联想与想象,思维活泼开放 指导思想

倡导学生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意识;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发扬合作精神;在思考与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个人独特的感悟,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的新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

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或书籍,获取关于巴金的情况和创作背景

回顾第一课学习的修辞手法,复习它们的概念,观察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有兴趣的同学写一首关于星星的小诗或一段关于星空的文字

二、导入与预习成果的展示

请同学朗诵自己创作的关于星星的诗歌或文段,引出课题:繁星

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巴金生平、代表作品、本文的创作背景等资料,老师加以补充 学生指出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说出它的概念,并造一个使用该手法的句子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使用了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例句:“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智慧的积累,也是一种感情的积累”

三、朗读比赛

指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品味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邀请学生分别朗读第三段,比一比,谁读得更有感情

四、讨论与分析

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几次看星?每次看星的时间、地点怎么样?作者看到的星空是什么样的?思考的结果请学生以表格形式写在黑板上

注意仔细阅读课文,抓住课文细节,通过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对于看星是三次还是四次的争论,鼓励有不同的意见

讨论:作者每次看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原句回答,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观察与感受变化的规律 第二个问题可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来谈,还可以联想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内容,得出感受随环境、心情、修养、阅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适当联系第一单元的作文指导思想:有感而发)

分析:课后第三题列出的重点语句,在这些句子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鼓励学生抓住重点词汇,进行跳跃式的联想,如看到“母亲”就联想“摇篮”、“温馨”、“安详”或“家园”、“故乡”、“祖国”等,从词汇练习中明确作者的感受,分析中请学生保持求同存异

五、感悟与联想

欣赏关于星空的不同风格音乐(温柔浪漫的、平静自然的、凄楚哀伤的),注意用心感悟音乐中流露的情感,听完后发表自己的感悟

看星空图片,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音乐欣赏中的感悟,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完成以繁星为主题的写话练习

设计特色: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实践,从听说读写等多方面锻炼学生能力不拘泥于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强调联想与感悟,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讨论后明确:前两次为“我”表达“爱星天”情感打下了铺垫,起烘托作用

五、拓展训练

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人生阅历都存在个性差异,那么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再次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短文,待第二课时交流) 三《冰心诗四首》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是以生活内容为单元编排的第一单元以亲近文学为主题前两首诗歌《母亲》、《纸船》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抒情短诗,后两首《成功的花》、《嫩绿的芽》是鼓励青年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哲理小诗四首诗意蕴隽永,语言清丽,风格细腻明丽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从《母亲》和《纸船》中体验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的不同 2.从《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中探讨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3.学习冰心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等特点 4.朗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 2.想象的手法,凝练的语言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因材施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平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

1、

2、

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四,品读课文: 1.学习《纸船》

(1)导入 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大声朗读《纸船》,请说出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3)品味语言:

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达诗人强烈感情的诗句,并作批注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2.学习《母亲》 (1)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美妙的旋律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思念集体朗诵《母亲》,思考: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 (2)自由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①“心中的风雨”指什么?(指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喻)

②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说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3.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1)内容:前者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后者表达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2)形式: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委婉含蓄,托物寓意

五、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假如明天是母亲节,你将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母亲》《纸船》

2.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假如明天是你母亲的生日,请你亲手制作一张贺卡或叠一只纸船,并写一句祝福的话在上面,送给母亲 3.预习下两首诗 第二课时(《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宝剑缝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然而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当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整体感知: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三.合作探究:

探究1: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探究2:成功来自奋斗,你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导入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都想不辜负美好的青春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航行,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2.全班齐读,教师简单评价 3.品味语言: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或者句子用得最准确,把它找出来并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 4.合作探究

学习了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之后,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小组合作交流,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同学评价 5.让学生齐背《嫩绿的芽儿》 6.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五、布置作业 :

1.结合《嫩绿的芽儿》寓意,写一段文字,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三步曲 2.课外收集名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三个事例,并写一段感想谈你的看法 (三) 《安恩和奶牛》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是以生活内容为单元编排的第一单元以亲情为主题《安恩和奶牛》是本学期第一次选编进教材的一篇小说主要还是通过阅读外国优秀短篇小说,进一步理解文学的价值发现真、善、美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

2.学习小说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的关系 3.了解故事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需求的善良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你看到过奶牛吗?对它了解多少呢?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关于奶牛的小说 2.《安恩和奶牛》选自《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作者约翰尼斯 延森,丹麦(国籍)的小说家、诗人,代表作《漫长的旅途》 3.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标出段落,划出生字词

2.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要理清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 3.本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两部分,请说说各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 —2段 描写集市上安恩老太太的外貌和她的奶牛

第二部分:3 —19 段 集市上贩子、屠夫们对安恩产生误会,安恩说出了事情真相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人物

1、第一小节主要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从这些语句中可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呢?

外貌和神态描写,安恩是个不太富裕,但自尊、勤俭、有高尚趣味,沉静、安详的老太太

2、第一小节中有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反衬安恩的沉静和安详

3、第二小节主要是对牛的描写,从中可看出这是一头怎样的牛?从哪些语句中又可以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呢?

是头年老、美丽,健壮结实、甘于奉献的好牛从“依偎”“蹭”还有它的漂亮可以看出安恩很爱牛,把牛照顾的很好,跟牛很亲近

三、研读第二部分,深入了解人物

1、读完小说的第一部分,你对后面发生的事有没有自己的猜想?有哪些是你没想到的?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

故事结尾的出人意料设置悬念,引人思索,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2、对于文中写的几次买牛人,安恩分别是怎样的态度?最后为什么“似乎有些窘迫不安”?可以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她的态度是拒绝,从谦恭到不屑,到坚定的拒绝

因为她知道自己给别人造成了误解,不知该如何解释不卖的原因 可以看出安恩是个爱怜牛,同时也很善良,怕自己给别人造成误解

3、在安恩拒绝了众多的买主之后,终于有人对此寻根究底,不断追问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很耐人寻味请你揣摩一下其中的语气

先是疑问,后是猜测,最后不满、愤怒,语气越来越强烈

4、对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安恩是怎样的反应,可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对于疑问,安恩只是一般的回答对于猜测,她感到歉意,想做些事情让对方消气对于不满,安恩感到愤怒和无助看出安恩是个善解人意的人

5、被质疑、责难的安恩为什么还坚持不卖奶牛呢?请结合最后一个小结说说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她把奶牛当成和自己同类的生命看待尤其是三个“我们”

6、小结人物形象和情节特点

四、概括文章主旨和写法

1、从安恩和奶牛身上,我们能读出点什么? 我们更可读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在里面,一种淡泊与坦然的生活态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孤独是痛苦的能够读懂孤独,理解孤独,解除孤独,这样的主人是伟大的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人和动物都和谐了,那人与人之间呢?

2、文章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呢?

充满矛盾、设置悬念,卒章显志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细节描写

五、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续写本文字数在150—300字左右

六、拓展延伸:

近些年,随着丁克家庭的增多,很多丁克夫妻在放弃生育下一代的同时,却又想享受为人父母的温馨与乐趣,于是他们养了宠物,把宠物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日三餐像对待孩子那样给宠物配餐,增加营养每天要给宠物洗澡换衣服闲暇时还抱着宠物逛街,旅行还自称是宠物的爸爸妈妈安恩和丁克家庭,你更欣赏谁?说说你的理由

七、课堂小结:

安恩勤俭、淳朴、善良、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她把奶牛当做和自己平等的同类,当做自己的老朋友,当做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给以精神的关怀,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给我们的心灵以震撼,让我们读到最后非常感动,安恩这一人物形象也因之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 (四) 古代寓言二则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 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

一、主题思想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 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 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 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 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二、思路结构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四、写作特色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 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 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2、课前须掌握的字词与句式

3、反复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口述故事情节 [学习内容及学法指导]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堂学习]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如“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寓意:骄傲使人落后、失败 “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这就是寓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读《刻舟求剑》时,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五、翻译复述故事内容,并思考讨论

1、找出《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就 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

3、《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 号”这一细节?

“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4、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六、共同完成“拓展练习” [巩固与延伸]

1、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2、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或《刻舟求剑》的故事

3、选择两则寓言中你喜欢的一则,小组表演,注意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五) 往事依依 A.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往事依依》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写了小学时墙上山水画对我的影响,后又讲到学生时代读书的乐趣,最后讲往事对自己的影响,并抒发感悟

我计划用四课时进行教学,下面就是第一教时的教学,分教学理解、教学目标、教学程序三部分谈谈自己的设想,至于教法、学法都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中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园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如描绘评注图像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的入神情态(第五段)文末概括依依往事给自己带来的不竭动力等等,都宜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

根据本文内容,我概括了3个教学目标,首先对课文中的不懂的生字词的理解,并要求熟记;其次引导学诵读诗句,并通过诗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并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我是想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本文教学目标和解决本文重难点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都已经读过很多古诗词,看过许多名著,所以我首先问他们“你们读过《家家诗》吗?你会背其中的那些诗句呢?”再问他们“你们读过《水浒传》吗?你喜欢里面哪个英雄人物呢?为什么?”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而后安排揭题、审题,用课题扩充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掌握快捷准确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不会读的或读不准的字音画下来,而词义较浅显的,便可简要讲解,力求省时高效,再是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层,切实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其次是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3、请学生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并摹仿教师在讲课时的样子这两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 的方法归纳出出本文的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训练的难点

三、品析赏读课文:

“课文中用了很多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情感,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把课文默读一遍,感受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用得好?”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装产体作用,在读的过程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表达、朗读等各种能力 最后,照板书课堂总结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牵引学生回顾学习这一课的学习全过程总的归纳方法,为下面的教学作准备 总之,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装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幼时记趣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幼事记趣》一课以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说教法、说学法、说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学生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往事依依》、《幼事记趣》、《十三岁的际遇》和《为人细胞》,展示了一个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本单元里作者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童年,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作者在文中说的真话,抒的真情,无不让学生受到感染,珍惜这人生最宝贵的金色年华而《幼事记趣》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二、 说目标确定 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样样实现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和本课实际,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能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三、说重难点的确定

只有把握了重难点,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难点: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四、说教法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三步教学法: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六、说设计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从课内的基础到课外的延伸,依照“三步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习得知识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尤其如此,一次成功的语文新课导入,对整篇课文的教学能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几幅孩子玩耍的场面,配上导语,创设情景,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那么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童年的趣事„„是不是还历历在目呢?(学生讨论)清代著名文学家沈复也和大家一样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事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文学家的童真童趣(板书课题) 这样的导语设计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2.因为学生刚学文言文,所以我本着“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的方法,注重抓基础,给学法

(1)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

(2)齐读课文,教师注意引导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层次并归纳段意 3.学习文言文要有所积累,,根据新课标的几点要求,制定两点: 4.疏通文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深层含义,教师提出两个问题: (1)文中写了怎么样的童年生活? (2)“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5.让学生品读课文中的精美词句,并要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6.深入探究,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2)“物外之趣”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二)拓展延伸

如果说在课内习得了知识是把握了基础,那么拓展便是基础的延伸,兴趣的再次激发,能力的再更深层次培养

让学生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迁移应用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并讲给同学们听听

七、说作业

作业训练是检查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学习与评价》中的练习,便适合作本课的作业训练 十三岁的际遇

一、教材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所撰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她以优美空灵的笔调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十三岁的际遇以及北大的人文精神,此篇课文堪称为散文阅读的经典之作

《十三岁的际遇》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初中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二单元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起到了汇总归纳的作用此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进而在鉴赏阅读中,既调动学生的现象思维能力,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能力,更要注意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教材编排及本单元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本课生字词

2、能力目标:掌握自学课内自渎课文的技巧

3、情感目标: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做了如下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学习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根据这一提示,应把本课的能力目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根据本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更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因此本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我教学的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他们对散文已经不陌生了第

一、二单元已出现了朱自清、鲁迅、魏巍等作家的经典之作因而大多了解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节课抓住现有学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三、教法、手段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散文鉴赏的分水岭既承接了前边课文又对今后的散文自学起到了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设疑、讨论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我准备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本课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采用投影仪将本课的不同阶段显示出来

四、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抓住学生与作者的年龄共同点,导语为:“同学们此时的梦想是什么?”进而导出作者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北大

其次提出自学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环节由学生到讲台板书、解疑目的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明确自学步骤

再次展示北大相关图片,简介北大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暗示本文的中心思想,即北大的人文精神

第四默读全文,布置相关思考题

1、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2、本文的段意分别是什么?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同学们的自学课内自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对散文的掌握程度此环节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并及时给出参考答案

接下来为课堂练习,我主要抓住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的“际遇”二字,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际遇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

再接下来为课堂小结具体做法是学生先说,教师做结此环节目的是理顺知识体系、突出重、难点

最后为布置课后作业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我抓住学生对成功的片面理解,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功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的精神

伟人细胞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从田晓菲《十三岁际遇》到沈复的《幼时记趣》等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好文章,特别是秦文君的《伟人细胞》《伟人细胞》选自当代作家秦文君的小说《男生贾里》选段共记述四件事:化敌为友,健美风波,打工失败,自领破书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运用了夸张手法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贾里到底有没有伟人细胞

2、学习本文巧妙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伟人细胞”体现在哪里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兴趣非常浓厚因为课文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多的发表个性化见解的空间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学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朗读、勾画、讨论、交流、点评等方式完成本文的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与课前准备:安排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整理字词的音、义

2、贾里为实现“伟人梦”计划干了几件大事?结果怎样?

3、从贾里身上你得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设计意图及依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课堂上的语文实践那么,如何实现提高语文素养与个性化阅读之间的契合呢?现结合七年级自读课文《伟人细胞》的教学设计加以阐述

(一)课堂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人想成为科学家,有人想成为将军,有人想成为明星„„男生贾里也有一个愿望——想成为一代伟人!他的愿望能实现吗?他身上具有“伟人的细胞”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伟人细胞》一文,走进这个极富个性的初一学生——贾里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结合学生的实际谈,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且在情感上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憧憬

(二)整体感知:认识贾里——了解内容

1、 贾里的伟人标准是什么?(豁达洒脱、旗帜鲜明、有恨有爱、轰轰烈烈)

2、 贾里自认为身上有哪些伟人细胞?(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3、 贾里为了圆他的“伟人梦”他计划作了哪些大事?结果怎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通过讲述故事了解情节,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再提出用四字短语概括既有对内容的熟悉,又有语言的概括提炼

(三)研读课文:

1、组织学生从四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研读:进一步了解贾里这一人物形象(贾里、邱士力、鲁智深这三个人物你最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2、引用名言进行说话训练

3、拟订自己的成功计划

这样安排给学生有选择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集体交流中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名人名言的朗读与积累,能够熏陶学生的思想,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向导和前进的动力所选取的“成功”和“学习”的名言,既针对初一学生的发展,又针对本课的内容,即要成为伟人所具备的素质

(四)能力拓展: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的“续写初二的贾里”环节,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领略课文的主旨后,个性化的描绘贾里的未来虽然在写贾里,但是同学们将会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未来,更想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伟人细胞,要去成为伟人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思想收获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发挥,课文内容的体验,思想情感的教育,尽在这一个过程中

(六) 社戏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社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社戏》是新课标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同时这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文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淳朴风情的赞美和对美好童年的无限眷恋“景物描写细致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词语运用准确传神”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重点

由于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是本文教学的其中一个重点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生动传神,人物性格极具特色,所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体会江南水乡的淳朴善良的风土民情,是本文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教学难点

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段意,提炼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童年的难忘之情和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感情

(2).掌握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与抒情的关系品味心理描写的细腻技巧和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

(3).通过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4).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4.教学设计

(1).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2).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5.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三个步骤,分别是:1、预习法、问答法2、质疑法、精讲法3、赏析法和点拨法

(1).《社戏》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儿童的故事,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仿,因此会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在教学上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先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领悟然后再在课堂上提问、检查学生对全文故事情节的整体概括能力和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本文结尾处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存在矛盾,面对这一矛盾,教师应采取质疑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对于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采取精讲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的困惑得到清楚明了的解释,不要让疑问留到课下

(3).《社戏》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学生在阅读时的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会很在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赏析的教学方法,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针对在答疑时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不宜追求惟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三、说学法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正确运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

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认真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有深度的评价

3、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学习分析人物言行,把握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课堂教学分为了两个课时,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设计的导语是:

法国的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形容童年“是一生最美好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系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用文字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童年的画卷上学期我们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陪童年鲁迅度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继续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此导语以名人名言导入,后面联系曾经学过的课文,既开门见山的引出“童年趣事”的文章主题,又使学生重拾了对旧课文的印象,激发了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以及具有文学常识性的词语进行提问,(例如:读音中“省亲”的“省” ,“行辈”的“行”,“潺潺流水”的“潺”等;社戏、神棚、归省等词语的意思)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三)回顾作者,交代背景

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作者生平与故事背景,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四)概括情节,划分层次

通过让学生默读课文的方法回顾全文,然后以提问学生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围绕这个故事有展开了那几件事情,以了解学生对课文段落的划分情况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五)依据思路,书写板书 (七) 端午日

各位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下面我从教材、目标、重难点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设计简单阐一下:

一、说教材

1、《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①、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②、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同学们已经初步表现出对地方风俗的浓厚兴趣加上端午节是同学比较熟悉的节日,所以这一节课的任务是让同学们对风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学会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①、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②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

二、说:程序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新课、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小结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

由提问传统节日而引出端午节,接着多媒体介绍屈原的传说并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介绍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再以“同学们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吗?”一句来引导揭题,板书课题“端午日”--沈从文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计划是5-8分钟

2、在初读课文阶段,我设计了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并以些为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用第三个问题导入下面评析“赛龙舟”“捉鸭子”的场面这一过程计划是8分钟

2、精读课文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介绍赛龙船场面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古诗欣赏中、龙舟视频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去分析场面对赛龙舟场面的赏析,我以分析桨手的风采为突破口,针对文中描写桨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学生对赛龙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的情况,我制作了一个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从多角度来描绘桨手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多媒体上两幅在江中疾馳的龙舟展开想象,

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打出三幅观众人山人海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文中找描写观众的文字,教者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这一过程计划是20分钟

3、小结并升华 在小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许多 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美地相结合,就构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就亲身领略到了东方文明的美丽和神奇”

接着让学生们欣赏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文艺演出剪辑的2分钟短片

在最后的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 同学们, 在雅典,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魅力,世界为之惊叹,为之喝彩开放的中国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开放的中国同学们!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 这一过程计划是5分钟

4、作业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

三、多媒体介绍

1、课前我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以便在教学中使用如赛龙舟的视频,雅典奥运会文艺演出的二分钟剪辑,风俗习惯的flash动画,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

2、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图片、视频、音乐的欣赏,口语表达等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我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通过探究练习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学会自学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是教者在意引导他们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分析,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还采用了自读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法,并作出规定:在“议”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议,在“结”的过程中,指令其中一个人任记录,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问时,其中一人作代表发言 (八)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1.体会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体味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 4.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2.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发掘春节习俗中蕴涵的美好寓意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式: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与活动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酝酿过年气氛)

1.这首歌,是歌唱家宋祖英的《好日子》,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我想请同学们说说看,你觉得歌曲中所唱的好日子,指的是哪一天呢? 明确:春节

2.春节是我们一年中最期待,最快乐的节日,春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同学们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江南一带过年有哪些习俗呢?

明确: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年夜饭(团圆饭)、祭祖、守岁、迎春、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财神、回娘家、初六送穷

同学们说了很多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下面,让我们随着老作家刘绍棠到京郊运河家乡,去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是怎样的情形 (幻灯:课题)

1.题目“本命年的回想”,同学们告诉我,你们的本命年过了吗?本命年只有一次吗?作者这篇文章写在几岁时?

明确:我国习惯用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六十岁

2.作家刘绍棠简介: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作品推荐:《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幻灯)

3.检查预习:生字词(幻灯)

二、去北方过年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富年味的一段 明确:第四段

1.那么,就请同学们跟着新年的音乐放声朗读这一段,找找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习俗(配上背景音乐:《喜洋洋》,画面显示各种过年习俗的图片)

明确: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幻灯) 顺序:时间顺序,感情逐步递进

2.在文中找找你最喜欢的片段,体味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灾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明确: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作者语言生动传神,不多几笔,勾勒了一派热闹的生活情景,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

3.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你觉得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从中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

明确:1.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4.课文小结: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三、今昔“年”对比

1.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说说你现在新年是怎么过的? 明确: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四、提前过大年(背景音乐:张也《万事如意》)

1.五个组各司其职: 第一组 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第二组 一幅年画

第三组 写一幅春联

第四组 拟写几条过好春节的建议

第五组 写一条拜年短信 春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

1、2设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学生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美(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五)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此环节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六)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10分钟) 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 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2分钟) (十) 三峡

说教材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一、 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二、 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 说教学媒体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 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出示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 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 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 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十一) 《济南的冬天》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充满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从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学习本课,一方面有利 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学到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作品中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据此并结合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反复美读,提高学生欣赏品评美文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③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

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我以审美为突破口,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教学,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按照审美过程的规律,我把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设计成三个大板块,即“课文品读三部曲”: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并在每个板块中引用一句名人名言作为这个环节的“眼”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情感,领悟美的意境,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辅之以如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示范品评法、个性化教学法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据此并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美文诵读法、画面再现法、鉴赏品评法、合作探究法 ,做到授之以渔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课下布置大家找来一幅最美的图画,自己配上一段欣赏画面美的文字,要求尽量多地用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准备课前交流

(此环节的设置,用一种新颖、生动的形式解决字词教学,既可以督促学生预习又可以初步训练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

大自然多姿多彩,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古诗有:“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冬天,在北方人们的眼中一向是寒风凛冽,冰封雪冻,然而在一代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被描绘得那么美丽多情,温馨可人,富有诗情画意那么济南的冬天究竟美在哪里?请大家赶快走进《济南的冬天》跟随老舍先生去切身感受一下吧! (此环节我用优美的语言创设一种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绪,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立时把学生引入学习本文的情境中)

三、品读三部曲之一——发现美

美读课文:即读时一要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读出感情,二要有适当的表情,

四、品读三部曲之二————欣赏美 1、“评析式”品味欣赏 ①教师评析示范: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深厚,文中不少凝练形象的词语和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值得仔细品味下面就请同学就你喜欢的段落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老师在课前对自己喜欢的作了一番评析,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同学们在评析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些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老师将打印好的“薄雪覆盖小山图”评析分发给学生 ②学生评析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最深刻最独到的阅读体验写成鉴赏评析的文字,看谁能用特别得体、特别生动、特别详实的语言展示出来此环节为了避免欣赏语段的重复,把五个段落分给八个组,每组成员完成本组段落评析任务外,还可选其它段落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对作品中感人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环节是学生自主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课文中多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肯定能得到学生的青睐,

2、体验反思 :体会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赞美之情的句子探究“为什么老舍眼中济南最美?”

五、品读三部曲之三————“创造美” 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济慈

1、如果你喜欢写作,你可以把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也可以对课前准备的优美画面再次进行描写,注意要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如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2、如果你擅长绘画,就画出想象中的济南美景 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十二) 夏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夏》,它是由著名特级教师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的第四篇课文

一、 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该文被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该单元前三课分别是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欣赏到了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了解了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以及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第四课同样是美文,但语言的风格同文章描述的季节一样更加个性和张扬,更加有热烈的时代气息

2、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大部分的学生很少读到写夏季的文章,崭新的内容、明快节奏、多彩的画面更加容易接受和领会

3、是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的对学生阅读和欣赏美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初中学生在对苏教版新教材的学习中,已经逐步习惯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且表现欲和竞争精神很强,尤其是在朗读美文这一方面相当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 (十六)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一、说教材

《以虫治虫》这篇文言文精简、短小,较容易理解,并且知识点较少,所以我设计的教学重点在知识能力方面是疏通文意,掌握几个重点的实词,这符合中考和课改注重基础的要求;其次,本文虽说是古文,但是极具现实意义《以虫治虫》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本单元是让学生关注科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学习科学;再者,也可以深入挖掘本文以虫治虫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进行绿色环保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联系课文的背景,感知全文,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 “穰” “悉”等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情况,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

2、了解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知晓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懂得科技进步可以促进绿色环保事业,科技能够让环境和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三、说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 方”、“悉”等

感知全文

难点:了解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知晓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懂得科技进步可以促进绿色环保事业,科技能够让环境和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四、说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结合以上所要达到的目标,我设计的教案如下:

1.由一则关于今年内蒙古地区发生严重虫害的新闻报道引入以前古人是怎么对待虫害的,即密切联系了实际,又让学生从关注现实的兴趣当中去迫切的想了解过去的古人的做法,这能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2.简单了解作者、作品后,今年进入知识学习的重点,围绕着这个重点进行了三个步骤的教学,先是小组活动,把不理解的字、词、句说出来,疏通文意,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再是关注重点字词,由教师点出重要的实词让学生回答,接着是字词诊所,让学生充当医生,找出翻译错误的词语,这样即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比较及时有效的进教学反馈最后总体感知本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3、最后几个环节一步紧接着一步进行深化拓展是本节课程的一大亮点:

第一个问题是承接上面“用一种虫子(傍不肯)治理另外一种虫子(子方虫)”的答案的,我叫学生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对你有何启示? 很自然的学生就回答出庄稼会减产或者颗粒无收,我们去保护益虫,而益虫要在一定环境下才能生长,因此我们更要保护然资源,才能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由此第一个主题就会从学生的嘴里自然而然地说出来了

第二个问题是与本课导入相呼应的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是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发生严重草地螟虫害的某个乡的乡长,你还会采用哪种方法?

这样让学生能够运用当场所学的知识(生物防止)结合现在实际的科学发展水平(用飞机、人工喷洒农药)来综合考虑问题,教学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不仅仅有一种教学的美感,并且可以检测到学生是否通过这节课深化了认识 到此为止,似乎可以结束本节课程了,但是我又提出了一个当今还存在的科学与环保没有完全相结合的现实状况:“也许有同学也会有疑问,很多农药它们虽然杀死了害虫,但农药是否对环境和人类也有害处呢?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肯定会回答,农药也有毒,对环境和人类也有害,有毒副作用,解决的办法就是发明一种无毒无害的药物,即能消灭害虫,又对环境和人类没有危害的药物 教师就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出本文的两大主题的结合处:所以老师期望在座的同学能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技术,将来能发明一种对环境和对人类损伤率最小的药物来杀灭害虫就像现在的环保油漆,它克服了以前气味浓,污染空气和环境、对人体造成损害的缺点让科技和环保同步,让科技使人类、使大草原、使人类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谐

这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以不同的形式来学习文言文知识点;深化拓展是亮点,教学结构前后呼应,把两大主题:科学与环保通过深化拓展的环节较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梵天寺木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讨论,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 灿烂的古代文明翻开中国古代史,我国在科技文化等许多领域都几乎始 终处于世界的前列四大发明就是杰出的代表 哪位同学能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同样举世瞩目

中国古人建造了许多庄严宏伟、设计精巧建筑,其中的一些建筑虽然经历了漫长岁月,却仍屹立巍然,完好无损,成为我们民族古代科学文化伟大成就的象征

在杭州,曾经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梵天寺如今,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终于损毁殆尽,而名噪一时的梵天寺木塔彻底消失在的尘世间如果不是沈括,如果不是《梦溪笔谈》,也许这座宏伟的建筑早就为世人所遗忘我们就会忽略这项伟大的成就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梦溪》二则中的《梵天寺木塔》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有学生简要回忆并介绍)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先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大屏幕中的生字,谁会读?

2、自己大声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声音要洪亮,愿意读的举手(2人) 你先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4、齐读不带标点的课文

三、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合作完成: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翻译课文如有疑难,同桌互相同学请教

师提示: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

2、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先解释句中的词语,再翻译句子

3、试一试:看大屏幕,翻译课文

四、公元964年,在沈括的家乡杭州,梵天寺里,工匠们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一座巍峨的木塔将要屹立于此但是开工不久,工匠们就遇到了难题? 出示问题,用现代汉语回答

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2、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

4、解决这一难题有何目的及意义?

5、人们是如何评论的?

五、进一步思考: 木塔建成,是工匠们在建造过程中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喻皓却是作者在短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这是为什么?

除了描写喻皓的语言和神态外,哪些语句还表现了他的的技艺的高超?

五、发散拓展:《梵天寺木塔》仅用一百余字就清楚的记述下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的建筑理论

而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充分表现了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今天的中国人依旧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中国的科技辉煌 你知道哪些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提示:如航天、农业等方面?

小结: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华夏5000年的辉煌成就而自豪;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们将担负起祖国腾飞的重任感受到这些古今科学成就的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提高观察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无愧于我们的历史责任(1分钟) 作业:给同桌出一份练习,检测两篇短文字词句意的掌握情况

(十七) 天上的街市

一、 说教材———教材分析

整体把握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过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因此,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仍然有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语文常识

1、 了解作者作品:郭沫若、诗集《女神》、话剧《屈原》

2、 了解现代诗、新格律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体裁有关知识

基础知识

1、注意下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隔、甚、缥缈、陈列、定然、珍奇、宽广、闲游

2、初步培养炼字、炼句、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

文学积累 诵读涵咏,背诵全诗教学重点

1、 联想与想象、创新能力的指导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创造的美好意境

3、 理解诗中作者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联想和想象、创新的能力,体会这首诗联想与想象的表达作用

二、 说教法——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说 明

多种方法的综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 说学法——学法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学 法 说 明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对这样通俗易懂的现代格律诗,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黎世法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诗歌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体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四、说程序——教学过程(本课可安排1课时)

引入新课 教师介绍作者郭沫若,明确本诗为新诗,现代格律诗,介绍本诗创作背景 让学生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明确本文文体特点,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粗读)

1、 教师启发联想、想象,指导训练方法明确: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取熟读成诵

3、 讨论:①诗中哪些句子是写实的?它们起什么作用? ②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想象的?它们起了什么作用? ③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 初步欣赏感受诗歌炼字炼句的艺术

2、以读促学,增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知识迁移能力强化

1、 改写课文,把本诗改写成记叙文(可作口头作文或课外练笔)

2、 尝试自己创作新诗(现代诗) 进一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

总结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由学生总结归纳,教师适当补充强调 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课重点、难点,学有所得

布置作业

1、 整理笔记

2、 背诵全诗

3、 课外练笔(见上) 强化重点,温故知新 (十八) 《七颗钻石》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语文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下面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8226;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次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童话表达了作者美好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本文情节简单,但包含的内涵很深刻围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计划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学习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致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精读品悟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感受文本蕴含的教育意义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上设计了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认识本课8个生字,正确认读10 个生词,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

在能力目标上,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在情感态度目标上,体会爱心对别人及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引领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课文,通过生动活泼的读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在读中识字、写字,积累语言、感悟语境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直观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文识字,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练生字,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不但领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读、说、思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二)讲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大家一起读一下,再看看有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注意呢?

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水源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说明了当时动植物和人都会因为缺水而死,因此让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

2、那么在这个干旱之年,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第二部分、 十九《蔚蓝的王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专门选取的四位作家作品,有诗歌、散文诗、童话故事,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篇篇都驰骋想象,这些根植于现实生活的想象,饱含哲理,给人启迪其中屠格涅夫《蔚蓝的王国》是一篇散文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梦境,表达了美好的情怀

二、学生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七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但好奇心、求知欲、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大,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竞争性、趣味性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及时给与鼓励,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持续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散文诗这一体裁,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这种文学作品,通过朗诵与优美语言的赏析,产生对这种体裁的喜爱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散文诗,领悟作品的内涵,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写作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 学会使用想象写作手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是学会使用想象写作手法

五、教学方法:

配乐朗诵法、情感教学法和设问教学法,让学生在语言的感知和品味中感受想象的魅力,进入“蔚蓝的王国”,体会迷人的意境

六、学习方法: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任务驱动学习法,圈点勾画批注学习法,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通过诵读赏析感悟大海之美、语言之美

七、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趣,导入情境: 1.播放瑜伽音乐《海边》,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音乐去想象大海及想在海边的事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感受,再请几位同学谈一谈,教师总结学生发言

2.海常常给人博大、自由、轻松、幸福的感觉,也常常成为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伟大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也不例外,我为何说他伟大呢?谁来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呢?

3. 屠格涅夫心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散文诗《蔚蓝的王国》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三)二读课文,品味语言: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赏析

(四)三读课文,质疑探究:

(五)四读课文,领悟感情:

(六)拓展延伸,想象练笔: (七)结束语:

二十《皇帝的新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皇帝的新装》它选自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第26课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依据,改变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现在我就本校学生的情况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自我评估五个方面,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 学生情况分析

1、 学生刚刚涉及“童话”要精要地向同学介绍这种文学体裁知识,要求学生自己了解一些安徒生在这一领域的成就

2、 这种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童话的讽刺意义很可能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教师应适当点拨,使之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

3、 学生对文中问题的理解分析易文去矣去,且理解肤浅,务必引导学生要独立深思,各抒己见,对问题的认识一定要言之有据

二、 说教材

1 本文内容、地位、作用

本文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当众出丑的故事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

这个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都属于文学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作家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无论是作者扣人心弦的叙述,还是那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都将使学生增加阅读兴趣去体悟是培养学生积极以人生态度和正确的理想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语言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好教材教材选得好,不失童趣又有思想深度,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更是扣人心弦,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

2本课的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童话的讽刺意义 (2)、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复述、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思维训练中,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表达力 (3)、了解童话想象夸张是特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4)、在“师生合作下,生生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A、 重点:领会主旨的深刻内涵,复述课文 B、 难点:想象与夸张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 教学计划

本课计划二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三说教法

实践证明,优秀的教师该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教法选择上要以“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学生”的理念为原则,选择能使每个学生自主去学习的教法因此,我围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贯穿教学过程,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 朗读分析法:课上我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一是让大家感受课文情节以及人物的说话语气,备表演之需,二是边听边想问题,一举两得

2、讨论法:课文中的某些问题我给大家设置了讨论的机会,让同学们合作体会共同学习解决问题的快乐,也能活跃了课堂氛围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课标理念

3、 演示法:这节课我还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电影动画片段,以使大家复述课文时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又是很好的复述材料,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使大家感受到童话的魅力

4、讲故事法:在复述课文时其它已经贯穿了老师的讲和大家的讲,使大家能在故事中学习知识

四、说学法

实现教学统一,使学生能主动活泼,自主主动学习是实现教学效果的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指导学生感受、表达、自学、归纳、探究、表演等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用心体会、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共同探讨等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讨,激发学生积极性,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想”、“自己试”、“自己说”、“自己找”、“自己演”与他人讨论合作,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心理特点,我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全过程,安排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出课题 导语不应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来,我是以问题的形式这样来导入的:

说起童话,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了,你们喜欢吗?(喜欢)在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好,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我想大家也喜欢[接着出示课题: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图片(1)]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复述 我先让大家把收集到的安徒生的资料进行交流 [老师出示图片(2)] 让同学们对作者有一定了解后,接着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老师出示图片(3)] 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为这篇童话加一个副标题——一个怎样的皇帝 [出示图片(4) 皇帝的新装 一个——的皇帝] 接着我让同学们讨论发言,说出原因,让大家在听中,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皇帝有一定的认识后,我便出示了图片(5)[出示] 再次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课文分段,从而又一次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这时,我就请同学们合上课本,根据我下面出示的图片复述课文了我出示四张图片,[出示图片(6)]让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然后找一个同学复述第四图片给大家听这样的“再创造性”复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学生也保持了兴趣并推进了第三环节的进行

(三)观看动画影片,大家模仿表演 为了让大家能再次理解课文,感受童话的大胆想象和夸张,我播放了最后一部分——展新装这样的影片放映是很好地利用了多媒体的条件,给学生创设了感性认识的丰富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丰富本节课的内容,更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模仿空间由于影片的人物栩栩如生,假恶丑,真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此过程,使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体会到童话作品的生命力 接着让大家结合课文进行情景表演 角色:皇帝、小孩、爸爸、百姓

要求:抓住人物性格、神态、语言、表情自然

(四)、作业:不改变本文原意,发挥大胆的想象,给原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生字词拼音下一篇:全球会计专业大学排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