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采访与写作

2024-05-10

小记者采访与写作(精选8篇)

篇1:小记者采访与写作

第一课 怎样培养新闻敏感性

一、怎样培养“新闻鼻”

有这样一段电视纪录片,不知道小记者们看过没有?

海关警察得到消息,一个身上携带毒品的罪犯要混在人群里,要通过海关。但是,这个罪犯隐藏在哪里呢?怎样在人山人海中及时准确地把他抓到呢?于是,海关警察立刻带上警犬赶到了海关。

一到海关,警犬便翘起鼻子,使劲地闻起来。他不停地闻,不停地搜索,在排除一个又一个过关的行人之后,终于在一个可以的男人面前停住了。警察立即上前搜查,结果在罪犯身上最隐藏的地方搜出了四包海洛因。走私毒品案当即告破。

这个案件的告破,应当归功于警犬。警犬为什么能够破案呢?因为它有一只灵敏的鼻子。

警犬需要有一只嗅觉灵敏的鼻子,小记者也需要有一只嗅觉灵敏的鼻子。当然,小记者的鼻子不是用来嗅海洛因,而是用来嗅新闻。于是,我们给小记者的这种鼻子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叫“新闻鼻”。小记者朋友们,“新闻鼻”既然不是指的真正的鼻子,那么它是什么东西呢?

哦,它原来是一种本领。这种本领就是新闻记者对新闻的敏锐嗅觉,也叫“新闻敏感性”。所以,“新闻鼻”就是“新闻敏感性”。

好啦,下面我来举两个例子,大家就能知道什么是“新闻鼻”了。第一个例子。

1964年10月15日,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下台。这一消息,前苏联的通讯社塔斯社是在第二天的晚上8点30分公布的。在此之前,绝对保密。但是,法国的记者却早在当天下午6点55分的第一时间就报道了这个消息,比前苏联的通讯社早了25小时35分钟。

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一个外国记者怎么能比当事国的通讯社还提早发出消息呢?他是怎么得知这个消息的呢?原来,15日之前,这位法国记者就听说当时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有可能发生变化,他就十分警觉。15日这天,他发现一天之内,在前苏联接连发生了三个重大的“异常现象”:一个是赫鲁晓夫没有出席他必须出席的记者招待会;一个是在当天出版的前苏联执政党的党报《真理报》上赫鲁晓夫的名字不见了;另一个是当天必定要出版的前苏联执政党的机关报《消息报》竟然没有出报。这位法国记者敏锐地嗅到了这些变动,根据这些异常的现象,他断定:赫鲁晓夫出了大事情。

我们说,这位法国记者具有极强的“新闻敏感性”,他具有一只十分称职的“新闻鼻”。第二个例子。

美国《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到了剧场,发现剧场的没口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本场演出,因故取消。这位记者便空手而归,归家睡觉去了。半夜,睡梦中他突然接到总编辑的电话。电话里,总编辑对他大吼:“你是怎么搞的!你采访的女演员的消息在哪里?你快起来看看,人家的报纸都登出了消息啦:女演员自杀了!”

同样是一块牌子,上面写的同样是“因故取消”,《纽约时报》的记者没有嗅出什么新闻,而别家报社的记者却嗅到了“女演员自杀”的爆炸性新闻。

我们说,《纽约时报》这位记者没有“新闻敏感性”,他不具备“新闻鼻”;而别家报社的记者有“新闻敏感性”,具备“新闻鼻”。

二、怎样寻找新闻线索

有了“新闻鼻”,怎么就能嗅到新闻呢? 原来,嗅到新闻,首先必须找到“新闻线索”。什么是“新闻线索”呢?

噢,还是让我们来举两个例子说明吧。第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到农村采访,在一个村子里偶尔听到了一句话:“刘永家挖地挖出个瓦罐罐。”

“挖地挖出个瓦罐罐”,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就找到了刘永家。刘永原来是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我从他那里了解到,瓦罐罐是他帮助爸爸挖地时挖出来的。开始,爸爸一位这个瓦罐罐是个普通的泥罐子,没什么用,就拿回家放在了院子里。后来,村子里有人说这可能是件文物,是件值钱的宝贝啊!于是,爸爸就做起了发财梦。他偷偷地找到了走私文物的人,想卖一个大价钱。这件事被刘永知道了,他听老师说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应当交给国家,不能私自出卖,就劝爸爸把瓦罐罐献给县博物馆。可是,爸爸不作声,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一天,爸爸趁着天色未良,把瓦罐罐装进竹篓,背起来就悄悄出了村。刘永发现后,知道爸爸要去卖文物了,就立刻追上去。经过一番说理,终于说服了爸爸。父子两人高高兴兴地把瓦罐罐送到了博物馆。博物馆登报表扬了父子俩。

根据这些事实,我写了一篇新闻《保护国家文物的好孩子》,登在了报纸上。

我的这篇新闻,是怎样发现的呢?就是听了“刘永家挖地挖出个瓦罐罐”这句话发现的。那么,这句话就是这篇新闻的“新闻线索”。有了“新闻线索”,顺藤摸瓜,就能写出新闻来。

第二个例子。

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位小记者张一弛,在与同学聊天的时候,听说王允同学的大姑妈要从台湾回来探亲。那时候,海峡两岸相互往来刚刚开始。张一弛想:分离了40多年的亲人得以相聚,这里一定有好新闻。他立即找到了王允,问清楚大姑妈到来的时间。在大姑妈到达王允家的当时,张一弛及时赶到了王允家,举起相机,拍下了久别重逢的亲人相见时的热烈场面,充分表现了海峡两岸同胞渴望统一的迫切愿望。这样的照片在当时十分难得,所以很快就被报社采用了。

张一弛的这张照片新闻是怎样得到的呢?就是来自聊天中“大姑妈要从台湾回来探亲”这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张照片新闻的“新闻线索”。有了这条线索,接着追下去,就能发现好新闻。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来回答什么是“新闻线索”这个问题了。可以这样回答:新闻线索就是新闻现象的初步显露。请小记者们记住:新闻线索是一种“初步显露”。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打两个比喻。

有人在山里偶尔发现了一块铁矿石,于是在这个位置挖下去,结果挖出了一座铁矿。这块“铁矿石”就是这座铁矿的“初步显露”,就是铁矿的线索。

有人在大街上偶尔闻到了一缕酒香,他追寻着酒香走下去,结果在一个深深陶小巷子里发现了一家酒厂。这缕“酒香”就是这家酒厂的“初步显露”,就是酒厂的线索。

可见,要发现铁矿,首先要找到那块“铁矿石”;要找到酒厂,首先要闻到那缕“酒香”。同样,要采访到好新闻,首先就要找到“新闻线索”。

怎样发现“新闻线索”呢?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小记者们听说过这句话吗? 是的,小记者要想采访到好的新闻,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自已的视觉功能和听觉功能,时时处处捕捉新闻线索。要把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变成一架不停转动的雷达天线,搜索着一切可能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你们说;是吗?

那么,怎样通过眼睛和耳朵发现新闻线索呢? 方法一 注意重大事情的预告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来举个例子。

北京有一位小记者张帅。有一天,他接到学校大队辅导员的通知,请他去参加区里的“优秀少先队员表彰大会”。他想,既然是优秀队员表彰大会,那么这些优秀队员每一个人一定都会有生动的故事,一定能写出很好的人物报道来。于是,他决定抓住运个机会做一次采访。

“优秀少先队员表彰大会”召开那天,张帅早早来到会场,他找到大会的主持者,索要了每一位受表彰的队员的事迹材料。这些材料中,有一位队员名叫景达。景达是个助人为乐的“热心肠”,他的事迹十分感人。班里几个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一碰到作业中不会做的问题就去找景达,他不仅做到热情回答,还能根据每个人在学习上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知道,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景达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细致呢?原来,他为了帮助这几个成绩较差的同学,私下为每一个人做了一个“学习小档案”,记录了每一个人知识缺陷的情况和进步的情况。这样一指导起来,就能做到“治标又治本”。还有,班里每天总有个别同学忘记带圆珠笔,每当这时,景达都会举手站起来,拿出圆珠笔借给同学,解决同学的燃眉之急。为什么能这样?原来他事前准备了好几支圆珠笔,放在一个小盒子里,以备有同学临时忘记带笔的时候借给他。不过,他借笔却不惯同学的坏毛病,借完后,他总要在课后对那个同学说一句:“下一次可不能忘带哦!”还有,同学们想借书,都愿意去找景达;鞋带断了,愿意去找景达;甚至两人打架,也愿意去找景达帮助解决„„小记者张帅越看越感动,表彰大会一结束,便专门采访了景达。事后,他借用“有困难找警察”这句社会上流行的话,写了一篇人物报道《有困难找景达》,受到了好评。

好了,小记者们,现在我们来想一个问题:张帅的这次报道,线索是哪里来的呢?就是他从“注意重大事情的预告”中得来的。生活中,重大事情的预告是经常有的。比如,学校要召开什么大会,比如某某节日,大队要举办什么活动,比如社会上要有什么展览,等等,这里面都有新闻线索。小记者们可要多多注意听和看哟!

方法二 注意周围人们的议论 这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再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

有一天,小记者李欣听到两个同学在一起议论。一个说:“哎,你听说了吗?五(1)班的王超昨天晚上被派出所叫去了。”另一个说:“没听说啊!还有这事呀!”这两句议论,立刻引起了小记者李欣的注意。她想:这两句话后面一定有新闻。于是,她顺着这两句议论追下去,找到知道这件事的同学,找到了派出所,又找到了王超本人。经过一番采访,原来是王超检举了一个偷窃居民楼内消防器材的盗窃分子,为社会治安做了一件大好事。事后,李欣写了一篇很好的新闻报道《他走进了派出所》。

第二个例子。

一天,小记者赵童童听到一个同学大声喊:“嘿,六(1)班的‘小偷公司’破产了!”他立刻警觉起来:什么“小偷公司”?怎么“破产”了?于是,他就紧追不放进行采访,结果了解到是这么回事:六(1)班里有几个同学凑在一起摆阔气,常常到餐馆里吃喝,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开始跟家长要钱,慢慢发展到偷偷拿家里的钱,被大家称为“小偷公司”。后来,班里开展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的活动。活动中,这几个同学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彻底改掉了坏毛病。小记者赵童童根据采访,写出了一篇很动人的报道《“小偷公司”破产了》。

在以上的两个例子中,《他走进了派出所》的新闻线索是哪里来的? 《“小偷公司”破产了》的新闻线索是哪里来的?它们都是来自“注意周围人们的议论”。

可见,能够引起人们议论的事情,一定是大家感兴趣的事情,同时又是尚未被大家完全了解的事情,那么这种议论中一定会有新闻线索。

方法三 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 这是怎么回事?

还是让我们来举个例子说明吧。

有位小记者叫周宁。一天,班里的一个同学宋强上课迟到了,进教室时,只见他裤子上撕了一个口子,脸上也划了一道伤痕。这个现象立刻引起了周宁的注意。他想:宋强是从来不迟到,也从来不打闹的,今天这是怎么啦?宋强今天这种变化,背后一定有文章。课后他仔细了解,原来,上学的路上,一位老爷爷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没有井盖的管道井里,宋强立即跳下去把老爷爷救了上来,自己被剐破了裤子和脸。周宁很快写了一篇报道《他为什么迟到?》,受到了大家的赞扬。

俗话说,事出有因。事物发生了变化,表明它有了新的发展,它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发展过程。留心这种变化,就能发现新闻线索。好了。“怎样发现新闻线索”,就讲到这里啦。

三、判断新闻价值的五条标准

“啊!有了新闻线索,快快采访去吧!”看,有的小记者高兴得跳起来了。

发现新闻线索,就可以马上去采访了吗?

不,先别着急。发现新闻线索后,要仔细分析一下,看看这条新闻线索有没有新闻价值。有新闻价值,再去采访,没有新闻价值,则不要 去采访,否则就是无效劳动。

“怎样才能看出有没有新闻价值呀?”看,这位小记者又发愁了。别发愁,我来告诉你:怎样判断新闻价值。

判断新闻价值,有五条标准: 标准一 正确

正确,就是这条新闻线索的内容在思想上是正确的。或者说,它对读者是有益的。

新闻的功能,是影响舆论。少年读者模仿力很强,读了新闻便会照着新闻中的言和行去行动。新闻的思想正确了,就能引导读者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产生积极的新闻效应。如果新闻的思想错了,就会把读者引向错误的方向,产生消极的后果。

比如,新闻的内容讲的是一位少年帮助残疾人克服生活困难的事迹,就会引导公众都来关心社会上的困难者,产生人文关怀的积极效果。如果新闻的内容讲的是一位少年,在自己并不会游泳的情况下,贸然跳下河水抢救落水儿童,就会误导少年儿童片面理解“舍己救人”,只讲勇敢,不讲机智,导致众多少年儿童做无谓牺牲。

思想正确,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看新闻的实质意义对读者有无益处。

标准二 重要

人们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需要了解信息,需要新闻。但是,每天涌入人们耳朵和眼睛的信息是大量的。人们并不需要了解所有的信息,而只需要了解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对信息做出选择。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呢?当然是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例如,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国家关于教育的重大政策;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成长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代表新思想、新观念的人和事;具有启发意义的各种课外活动等等,都是重要的。而那些小道消息、流言蜚语,就是不能选择的。

标淮三 及时

新闻是明日的历史,历史是昨日的新闻。这就要求新闻必须做到及时。就是要看看这条新闻是不是最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如果这条新闻线索很有意义,但是它已经是一年以前或一个月以前发生的,那么它就不再是新闻了,也就失去了报道的意义。

新闻是易碎品,特别讲究时效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及时性就没有新闻。

标准四 新意

新意是什么?新意是指已知事物或现象的新的组合、新的发展。新闻所包含的信息其中有些方面的内容是人们已经知晓的,但还有很多信息却包含着人们尚不知晓的或不确切知晓的内容。新意,就是要挖掘那些人们尚不知晓或不确切知晓的内容。

比如,有位小记者写过一篇报道《有多少课桌椅不合格?》,内容是反映六年级的学生还在使用一年级时使用的课桌椅的问题。过去,人们也关心课桌椅问题,但大都是关心课桌椅破烂的问题。这篇报道写出了“人在长高,桌椅却不长”的问题,这就发现了新意。

标准五 接近

新闻事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对新闻价值有重要影响。与读者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大。

新闻事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指的是什么呢?一是地理距离;二是心理距离。

写发生在大家身边的新闻,就能够使地理距离缩短。写大家特别关心的新闻,就能使心理距离缩短。有一位小记者写过一篇报道《当我们被朋友“出卖”》,一下子抓住许多同学的兴奋点,拉近了同他们的心理距离。

怎么样?小记者们,这回知道什么样的新闻线索具有新闻价值了吧?希望你们寻找更多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

有新闻价值了吧?希望你们荨找更多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

第二课 采访前应做哪些准备

小记者们,前面咱们已经弄懂了“怎样发现新闻线索”。那么,有了新闻线索,是不是就可以马上去采访了呢?

哦,有的同学说可以。理由是:新闻就是要快嘛,不马上去,不就错过时机了吗?说得有道理。

哦,还有的同学说不可以,理由是: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不做好充分准备,怎么能采访得好呢?说得也有道理。

叫我说呀,应当把两种意见结合起来,就是既要快,又要做好充分准备。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要在纸面上做好充分准备;在时间急迫的情况下,来不及在纸面上做准备,也要在脑子里做必要的准备。总之,在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这是肯定的。

那么,采访前应当做好哪些准备呢?

一、了解背景材料

有小记者问,什么是背景材料呀?

背景材料,是指这个新闻事件大概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新闻中的主要人物大体是什么样的人物;还牵涉哪些相关的事件等。

举例来说吧。

有一天,报社编辑部收到一封小读者来信。信的内容是7个少先队员告校长的状,说“六一”儿童节这天,校长不为队员们组织活动,反而让全校同学搞了一天卫生,他们很有意见。信的末尾,签了7个人的名字,还摁了7个小手印。

记者们一看,这可是上个很好的新闻线索呀!便决定做一次认真的采访。

采访前奏做哪些准备呢?记者首先想到了要了解背景材料。于是立即给这所学校的上级团委打电话了解情况。经过一番了解,情况是这样的:这所学校“六一”儿童节这天的确没有为队员们组织活动;有意见的不仅是这7个队员,全校的少先队员意见都很大;这位校长的决定并不是有意识地剥夺队员们活动的权利,而是有一定原因的,他过去一直挺重视少先队活动;这件事后来又有了新的进展„„ 了解了这些情况,记者心里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底数,知道该怎样制订采访计划了。最后,记者根据采访,写了一篇特别生动的报道,文章发表后,深受小读者欢迎。

再来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

在一次“全国少先队学科学、爱科学”表彰会上,有一个农村小学的养羊小组受到了表彰。我得知这个线索后,决定去采访。可是,除了知道有这么一个养羊小组之外,别的情况就知道得很少了。比如:这个养羊小组所在的农村的经济是不是发达?他们养羊的主要意义在哪里?养羊小组有什么主要事迹?共中主要人物有谁?等等。于是,我找到了表彰大会的组织单位了解情况。组织单位为我提供了这个养羊小组的事迹汇报材料,我看后了解到,这个养羊小组所处的农村以牧羊业为主要生计,经济十分落后;当地羊的品种低劣,产毛量低,质量差;养羊小组的主要事迹是进行科学实验,改良羊的品种;这其中还有一位很优秀的辅导老师„„了解了这些情况,我制订采访计划心里就有了底了。了解背景材料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找到重要的如情人问询,可以打电话到相关的单位了解,可以查阅寸有关材料,也可以上网查询同类资料,等等。

有的小记者可能会说:“新闻事件是什么,到了那里一采访不就知道了吗?还用了解什么背景材料呀!”其实不然,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话吧:“有备而来和无备而来,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这一点,我有切身的体会。

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学校冬季锻炼的新闻,由于事前没有了解背景材料,就盲目地去了。到了那里,也不知道找什么人,问了几个问题也问不到点子上,对方应付两句话就没词儿了,结果我只好拍了几张表现学生们冬季锻炼场面的照片就回来了。

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一开始就没有认真了解背景材料。

还有一次,我去一所学校采访某中队集体关怀患癌症小伙伴的事迹。采访前,我看了许多介绍这个中队的材料,这其中有患病小伙伴的情况、中队集体的情况、辅导员老师的情况、学生家长的情况等等,这些我都有了大概的了解。采访中,我能提出许多问题,引领着采访一步一步进行。

这是一次成功的采访。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事前了解了大量的背景材料。

二、制订采访计划 国家建设要制定“五年计划”,学校教学要制定“工作计划”,小记者采访怎么能没有计划呢?

有的小记者可能会说:“咳,计划赶不上变化。要什么计划呀!”这话可不对。变化是对什么而言呢?当然是对计划而言的。那么你连计划都没有,还谈什么变化啊?那不是越变越乱吗?

那么,怎样制订采访计划呢?

哦,还是举例来说吧。

还举上面说的那7个小手印的事情吧。记者在前去采访之前,制订了一个比较周密的采访计划。这个计划是这样的:

“7个小手印”新闻采访计划

1、来访时间:2001年7月10~13日。

2、采访地点:山东省×县×小学。

3、采访对象:a、摁手印的7个同学; b、执笔写“告状信”的同学; c、7个同学所在中队辅导(班主任); d、大队辅导员; e、校长; f、家长。

4、收集材料:照片、相关的笔记。

5、新闻主题预测:可能是“尊重儿童正当权益”。

6、意外情况:事情可能比收到“告状信”时有了新的变化,应根据情况改变采访计划。

7、准备采访工具:采访本、照相机、签名用的笔和白纸等。看,这就是一个“采访计划”。

可能有的小记者会说:“噢,这就是采访计划呀,那我也会制订。”那可是太好了。不过,如果不是照猫画虎,而是能说出制订采访计划的几点要求,那就更好了。

什么是制订采访计划的要求呢?应当这么说:要确定采访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收集资料、现场拍照、预测主题、预料变化等。

前边已经讲过,如果采访前的准备时间比较充裕,采访计划应当制订得比较详尽一些,并且写在纸上;如果情况比较紧急,来不及详细制定,更没有时间写出来,那也要在脑子里把计划想一遍,有个“心里计划”。总之,制订采访计划这个过程是不能缺少的。

有的小记者可能会说:“啊呀,采访还要制订计划,这么麻烦哪!”是啊,不麻烦怎么能保证采访成功呢?还是那句话:不打无准备之仗嘛!

篇2:小记者采访与写作

一、创建宗旨

本社团通过开展采访、征文、演讲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起丰富课外知识、增长才干的平台,普及新闻采访、摄影、写作、编辑等基本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和采访等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快乐健康发展。

二、机构设置

1、机构的组建

本社团现设有团长一名、副团长两名,共有秘书处、采编部、宣传部、外联部四个部门。每次活动由记者团全体成员共同参与采写、编辑、策划的,着力于宣传校园文化,积极配合学院做好校园宣传工作。

2、机构的完善

随着社团队伍的壮大和活动的举办,社团负责人着力于在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有益的改进和创新:增设“秘书处”,负责社团的文讯工作和财务管理; “联络部”将升级为“联络策划部”,着重加强成员的策划活动、探索精品活动的意识; “网络部”将升级为“网络摄影部”,为建立专门的网站作准备,并提高活动照片和视频的质量,普及摄影专业知识。

三、常规管理

1、人才梯队建设 社团指导老师统筹各方面事物,带领学生策划开展活动; 会员主要以普及知识和参与活动为主,不参与策划组织,因此对于会员,社团负责人主要在通知活动和收取反馈信息上下功夫.2、内部财务

财务全权由秘书处负责人管理,包括记账、现金和收据的保管、报账。对于现金和收据,指导老师不经手,但在记账、向社联报账环节,起监督的作用。在社团负责人的规划中,下学期新一级学生接手协会后,将实现财务公开化、透明化,协会内部相互监督。

3、文讯宣传工作

1、文讯工作是由秘书处的通讯员负责,活动通讯要求当晚12点完成并发往社联文讯部邮箱;照片的拍摄和视频的制作由网络摄影部负责。

2、宣传工作由宣传部全盘负责,包括日常对社团的包装宣传、活动前的造势及海报、展板的制作,活动后期的成果的展示。

4、日常活动的策划和总结

(1)每星期固定地点和时间组织社团活动,活动前采用点名制,连续三次不参加的作退社处理,并通报相关班主任,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之一;

(2)采用奖励制,根据稿件的数量和质量来考核活动成效。

(3)文讯工作是由指导老师负责,活动通讯按要求及时上交;照片的拍摄和视频的制作由网络摄影部负责。

(4)下学期始协会的策划部分将由干事逐步接手直到全面负责,不仅要在例会上总结得失,还有形成相应的书面档,作为社团资料归档保存。

四、日常活动

(一)组织会员在实践活动基地参加实践活动;

(二)对会员进行新闻写作、摄影摄像、播音主持、演讲口才等专业知识培训;

(三)组织会员到工厂、企业、学校等进行社会采访实践;

(四)组织会员跨地区交流学习。

1、每星期集中时间,组织

2、活动采取集中培训与实地相结合等方式,注重实践和应用。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需求,采访特定的事件和先进人物,弘扬社会正能量。组织社团成员参加有报社记者带队的外出采风活动,接触社会,提高采访等社会实践能力,报道校内外先进事迹、人物,弘扬社会正能量:①学雷锋主题活动,传承雷锋精神;②节约环保主题活动,提倡节约,树立环保意识;③“缅怀先烈,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主题活动,培养成员的感恩意识;④纪念五四运动主题活动,继承发扬五四精神;⑤文明礼仪主题活动,报道身边的先进人物,弘扬文明礼仪。

;辅导撰写、修改新闻稿,提高成员写作水平

五、成果展示及影响

本社团将多窗口的展现社团成员的成果。

首先,利用网络平台和画报展示。本社团将充分利用市四十四中网页与流动展版,向全校及时展示本社团活动的情况和成员的优秀作品。

其次,借助《昆山日报》这一媒体。本社团将选择成员的优秀作品向《昆山日报》投稿,借助媒体力量,展示成员的成果,促进成员的发展。

1、(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不定期的组织采访活动

三、参加活动的对象

喜欢摄影及写作爱好者(二年级-六年级 人数不超过16人)

四、小记者具备条件:

1、品学兼优,喜欢摄影、并热爱写作的学生

2、诚实、正直、认真负责、积极进取的学生

3、不怕吃苦、不怕累的学生

4、自尊自爱并乐于助人的学生

篇3:小记者采访与写作

1 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能力完善与提高的重要性

在实际报道中,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能力的完善与提高,是确保新闻事件报道准确性、及时性的基本前提之一。重视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能力完善与提高,有利于改善部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心理浮躁、缺乏严谨等问题。其次,广播电台记者对于自身的采访能力必须有相对清晰的认识,在新闻事件的采访和播报中才能实事求是,按照客观事实的性质进行报道。此外,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能力完善与提高,也要求广播电台记者重视采访录音的环节,对于提高报道的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广播电台记者写作素养的完善与提高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广播电台记者的写作素养,是直接影响新闻报道质量的重要因素。广播电台记者写作素养的完善与提高,有利于广播记者避免不良的写作习惯,在最快的时间内根据客观事实写出专业的新闻稿件,并保证稿件的质量。其次,广播电台记者写作素养的完善与提高,也将在一定的程度上,促使广播记者清晰、准确地进行新闻写作,最大化的还原报道的事实真相。

3 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能力与写作素养培养策略

3.1 重视细节,采写方式由点及面

广播电台记者需要重视细节报道,实现采写由点及面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广播电台记者的专业能力。广播电台记者在处理新闻内容的细节方面,是最能彰显其写作能力的。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广播电台记者是否能够选择合适的新闻视角,是评价其自身新闻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可见,重视细节,采写方式由点及面,对于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能力与写作素养培养策略而言,是一种相对有效的策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细节问题,通过具有感染力的文字以及由点及面的采写方式,给社会大众呈现出真实、客观的报道才能实现自身工作的目标。

3.2 采写技巧灵活多样,正确把握采访尺度

在广播新闻的报道中,如何实现采写技巧灵活多样、正确把握采访尺度,是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能力与写作素养培养策略中很重要的一点。实现采写技巧灵活多样,正确把握采访尺度的目标,有利于广播电台记者在各种新闻报道中灵活地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在广播电台的新闻报道中,记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才能在新闻事件的前期采访中进行合理的新闻策划,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和后期制作。

3.3 深入挖掘大事件,采写中彰显人文关怀

目前,社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广播媒介的经营范围也逐渐从原始的新闻事件报道,逐渐转向关注百姓的焦点问题,以适应当前媒体竞争的发展趋势。在实际工作中,广播电台记者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其深入挖掘大事件,并在采写中彰显人文关怀,有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感染力,突出广播记者直观立体的新闻报道特色,为广播电台的整体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能力与写作素养培养中,重视培养广播电台记者的深入挖掘大事件、并在采写中彰显人文关怀的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促进广播电台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重视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能力与写作素养培养策略研究非常关键。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广播媒体为了获得长远的发展,在群众心里建立牢固的地位,就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条件,让听觉和报道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形成,需要优秀、专业的记者团队。为了进一步应对激烈的竞争局面,结合记者自身的素质,深入探究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能力与写作素养培养策略,进一步提升记者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非常重要。

摘要:摘戛在实际生活中,广播节目有着不同于电视及其他媒体的特点,并以其独特的特质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和青睐。相比较而言,广播传播在当前媒体竞争中保持着自身的特色。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发展空间,需要不断提高广播记者的个人水平和个人能力。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能力与写作素养培养策略,成为各个广播电台管理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将简要分析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能力与写作素养培养策略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不断的提高广播电台记者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广播电台记者,采访能力,写作素养,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王丹洋.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能力与写作素养[J].中国传媒科技,2014,(8).

[2]郤勇.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与写作素养[J].魅力中国,2014,(7):287-287.

篇4:小记者采访与写作

关键词:新闻采访;角色定位;采访权具体来讲,记者的角色定位指的是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采取合理的采访方式,要让被采访者接受报道。记者的权利指的是在将自己的职责严格履行下去的基础上,对有利于报道的规范进行享有。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体现出来。因此,人们需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1新闻记者角色的新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新闻节目日趋成熟,对新闻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那种模式下,新闻记者只是完成采访工作,播音员来完成报道工作,那么就可以了解到新闻记者主要是将那些新闻采访进行报道的。近些年来,传媒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技术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那么新闻记者往往将现场报道和现场直播的方式应用过来,以便促使新闻节目的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现场感得到增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机结合节目现场采访和节目播出。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第一时间站在镜头之前,同时将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样就给现代新闻记者赋予了一个新的内涵,新闻记者除了要单一进行新闻报道之外,还需要语言发声、语言调整以及播讲等等,在采访提问的基础上,评述和分析新闻事件,将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给挖掘和发表出来,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矛盾

新闻记者的工作职业性质以及其他的一些附加权利都是其职业角色所决定的,但是对于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来讲,需要其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并且对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承担。因此,在对自己的职业要求进行履行时,就可能会有矛盾存在于其和社会角色之间,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1)记者角色定位错误。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大部分的新闻记者都将自己单纯的作为一名记者,完全客观中立地进行新闻报道,没有及时地加入到社会管理中来,将事件真相客观准确地报道出来,向公众尽可能地还原新闻事件的全貌。在这一个过程中,新闻记者只是一个叙述者,针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发表自己的建议,以此来力求真实客观地进行报道。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种角色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报道事件产生的结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有矛盾存在于基本人权以及绝对客观之间;针对这种情况,新闻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就可以将自己定义为一名参与者,把自己融入社会事件中,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机地联系新闻报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记者角色的越位。除了上面一个问题,记者角色的越位也是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所采取的采访方式、语言习惯以及对人态度等都与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相符合;新闻记者往往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忽略,对自己的作用过分强调,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程度的干预作用,甚至新闻信息的价值趋向都由自己引导,这样就存在着严重越位现象。特别是近些年来,新闻记者的角色越位问题日益严重。众所周知,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就是对正确的信息进行传播,以此来对公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客观、公众以及全面都是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3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和职责义务

(1)新闻记者的采访权。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指的就是他们对新闻信息自由搜集的权利。新闻记者就是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采访报道,但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却是对信息进行搜集。也就是说,新闻记者要想履行自己的采访权,就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搜集。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自由采访是新闻记者的权利,可以自主采集新闻信息。同时,为了保证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新闻记者需要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社会和公众:首先是在報道事实过程中,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中立客观地报道,将更加准确的信息提供给社会公众。其次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将新闻知识和新闻背景给提供出来,对大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另外,对政治社会开明自由进行介绍和阐述,对社会法律正义进行有效地维护。在这些要求下,新闻记者就需要合理行使采访权,认真履行采访责任。因此,广大新闻记者就需要深入到第一线基层之中,对相关情况进行具体了解,如果有人干预到了这个过程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行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权造成了妨害。因此,新闻记者享有的首要权利就是采访权。具体来讲,为了保证新闻记者可以正常享有社会权利和职业权利,那么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政府的合法权益不受新闻记者自由新闻采访活动的影响,那么就不能够限制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

(2)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通过笔者的研究和调查发现,新闻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记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主要变化体现在这些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就在于新闻记者。因此,新闻记者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讲,必须要履行守法义务。所以,新闻记者就需要结合具体要求来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具体而言,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性的维护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职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闻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记者权利义务带来了一定的改变;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来体现的,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于新闻记者来讲,需要找准自己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履行相关的责任义务,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促使新闻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参考文献:

[1] 李娜,贾都督.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的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3,28(15):188189.

[2] 孟旭舒.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语用角色定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6(19):192193.

[3] 袁雪梅,李嘉,王亮.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中国地市报人,2013,19(10):103104.

[4] 田林.浅谈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新闻传播,2012,26(15):111112.

篇5:小记者采访与写作

《小记者采访》二课堂活动已接近尾声,在这短短的一个学期里,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先将本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在实际工作中是用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心扉的。具体做法是:①选用一些趣味性、故事性的文章,找学生读在学生兴趣很高的时候,并结合短文内容写一些自己的想法、感受。②按中高年级,每人发一本课外书,让学生静下心来读,并且边读边摘抄优美词句,让学生积累知识,扩大视野。

二、指导学生阅读,掌握阅读的技巧。

首先让学生初步领悟短文的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情感。②范读,让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感受文章的音韵。优美的音韵就像溪水一样不知不觉流入学生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③导读。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品味文章的优美与绝妙。首先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生字词障碍,接着展开想象,把文字变成“图画”,以“图画”品味语言,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融入其中。

三、鼓励学生习作,提高写作的能力。

习作方面,尽量让学生自己去选写作的题目,一方面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掘学生写作的潜力。在作文过程中,及时对学生涌现出来的好词佳句,奇思妙想进行表扬,激励学生乐于写作,讲评学生的写作时,本着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对选材、构思、语言、开头结尾、过渡等,哪怕有点滴好处都不放过,均大加表扬,逐渐培养学生爱好写作的习惯。

四、调动学生模拟采访,培养表达能力。

首先,教学生如何采访,让学生课堂模拟采访,通过表扬,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课外采访,课堂表演,培养表达能力。

关晓霞

篇6:小记者采访与写作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佳媒介,互联网以其快速的传播速度促进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其中QQ、微信、百度贴吧等新兴的网络媒体出现在大众视线中。在科技时代里,广播电视记者的采访形式及硬件设施随之改变,多种移动终端应用在采访活动中,在采访过后,新兴的网络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佳途径。采访形式的改变对记者的要求逐渐增高,采访中不只是像从前一样需要现场文稿,现场的图像、视频成为采访工作的新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对移动终端的使用与应用程度极其重要。因此,广电记者在采访工作中既要适应网络背景下的采访活动,又要灵活运用多种移动终端,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总结采访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同时强化自身业务能力,在采访现场中能随机应变,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提升节目投放质量,提升自身乃至媒体行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公共信服力。

3.2广播电视记者自身素质的提升

随着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部分记者在采访时为了一己私欲,扭曲采访事实,降低了行业整体素质水平。这种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应该避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台记者要坚守自身职业道德,公正、理性的竞争,提升自身素质,打造一个有序、高素质修养的行业竞争环境,采访时要以事实报道为基本准则。

3.3采用媒介沟通的方式

一个完美的采访过程是建立在事实报道与有效沟通相结合的基础上的,因此与受访者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信息借助互联网传播可大大缩短传播时间,这也为记者的沟通提供了空间。在采访活动中,电视台记者要灵活的应用移动终端设备,比方说,某些临时性的采访工作,受访者未在现场,这时就需要网络语音与视频沟通的方式,这既加大了采访的信服力与采访的效率,又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性。

4结论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行业的转型,记者的采访形式也会随之改变。只有采取恰当、合理的采访形式才可以发挥出网络媒介的作用,广播电视台记者要充分运用移动终端设备与新兴的网络媒体,在贴近大众的同时,增强报道事件的真实性,为媒体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广播电视台记者在对新媒体事物的熟练应用下,也要逐渐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思维能力,使自身素质与媒体发展持平或更高,在采访形式的不断完善与创新下,使新媒体环境下的采访为大众所接收,进而促进媒体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融媒时代记者如何创新采访形式[J].新闻传播,.

[2]邓家美.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广播电视记者采访创新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7):129.

[3]李浩.新形势下提升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6,6(5).

[4]田媚.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策略研究[J].科研,2016.

篇7:新闻采访与写作

A 理论知识修养B 新闻专业知识修养C 基础知识的修养 【范长江】

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活动的实施是当时的局势促成的,1934年十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七月范长江开始了西北之旅。西北采访活动奠定了范长江在中国新闻界的地位,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即将成为抗日大后方的西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成功地启示A厚积而薄发,在采访前做大量的知识与资料的积累。B 超高的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C 充分运用眼睛明察细纺 【邹韬奋】

1933年七月到1935年八月,邹韬奋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流亡国外,将流亡做成一次旅行游记。成功原因是:采访的主题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一切采访活动都围绕弹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民族的出路何在所展开。多层次多侧面的深入采访,并且将静心观察与审慎思辨贯穿于采访活动的始终,从而解释问题的实质。邹韬奋能熟练的应用英语,还自学了法语德语俄语。【第一个报道日本投降的人】 曾安波 【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必须真实。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4.新闻中涉及的任务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5 讲究分寸,留有余地。【新闻小故事要求】

1取材范围小。2人物事件要真。3故事情节要奇。4涉及褒贬要慎。5表现形式要活。6语言文字要实。【风貌通讯】

用以反映社会变化及风土人情的通讯体裁。一般用于反映某个地区,单位发展变化中的新貌,从而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风貌通讯代表

范长江

风貌通讯采写特点要求A 强调一个跑字 B围绕一个变字C 融进一个情字 【社会新闻】

反映社会生活,社会会问题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俗称“8小时以外的新闻”,即工作,上班及以外时间发生的新闻。【文艺新闻】

以文化艺术及娱乐活动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连续性报道】 定义:对新闻人或事件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进行的报道。一般用于重大题材或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不断从新的角度反映过程的进展及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收到集中突出的宣传效果,以形成舆论和引起社会关注。【专访】

对新闻人物或者单位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分为人物专访,事件专访,问题专访。人物专访:新闻人物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

1精心选择人物2准确把握时机3合理安排观察4注意谈话纪实5控制访谈方向 【人物通讯】

较详尽的反映新闻人物活动与思想的通讯体裁。分为三类:一类是先进个人与集体的。如《热泪为什么一次次滚落——任长霞真情一生震撼采访记者》(任长霞传奇)另一类是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有争议,甚至是后进与反面人物。还一类是反面文章反面人物正面做的报道,如《歌声,在大墙里回荡》、【经济报道经济新闻】 1抓问题2抓事实3抓角度4抓趣味5抓通俗

多进行形象比喻 进行解释说明 采用数字换算 多穿插人物活动与具体场景 【政治新闻】

坚持三个立场: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坚持社会主义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建设;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 实事求是保证事实B作风踏实深入实际C 宏观选题微观选材D 知识广博善于社交 【新闻背景】

作用与类型:1衬托型(也称深度性背景材料):提供一些鲜为人知更接近事物本质与真相的材料,与一般性的现实材料做对比衬托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厚度。2解释性(诠注性背景材料):本着新闻报道一切以受众接受和明白为原则,凡是报道中涉及的可能使受众产生的不解困惑的事实,记者应适时提供这一新闻事实所产生的原因环境和条件等背景材料,帮助受众解惑释疑。3启示性(引发性背景材料):记者在报道中不直接发表议论做解释,只是客观地摆出一些材料。看似与报道的主要事实无直接联系,但含义深远,其引发的弦外之音与该报道的主题有着更为密切的逻辑联系。这种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处理方式收取的正是潜移默化的功效,能调动受众进入宽广的思维空间,进而品悟更为深层次的报道内涵。【导语的主要类型】

1叙述性(直叙式导语,概括式导语)2描写型(白描式描写手法)3议论性(政治性历史重大事件发现成果等)4橱窗式 【新闻结构】

1倒金字塔式(打破叙事常规,呈“头重脚轻”之势)2时间顺序结构3悬念式结构4并列式结构。

【新闻材料】

第一手材料(记者亲临现场通过观察访问等方式获得的材料,没有中转环节)。第二手材料(记者通过当事人口头或者书面提供所得的材料,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不是记者亲眼所见,所以真伪的验证格外重要)第三手材料(记者通过知情人口头或者书面提供所得的材料。常常在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不在现场,等记者到现场现场却时过境迁,这类材料真伪更加验证重视)【新闻主题】

即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在深入采访中,记者应怎样抓取事物的特点】 看准形式抓特点,通过比较抓特点,选择角度抓特点 【验证材料的严密】

1投入记者智力2再直接通过采访实践 【现场观察的注重】 就是指记者用眼睛采访。【提问的三种形式】

1正面提(两种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二是干部学者演员运动员外宾等,前者因为熟悉或者则是因为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顺应性强,容易领会记者意图,再则他们公务忙过于寒暄反而会显得多余)

2侧面探(性格内向,心理有话但谦虚不愿意说,想谈不知道如何谈,认识不到哪些是有价值的采访对象)3反面激 【采访对象采访前的心理分类】

性质内容上:1先期性心理2临访性心理

表现形式上:1积极配合型2一般协作型3蓄意应付型 【采访准备】 A平时准备

理论的准备,政策的准备,情况的准备,知识的准备,B 临时准备

收集新闻事件和任务的相关资料

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提纲 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6通过互联网搜索 【报道思想的明确】

新闻传播媒介在一定时期内或者阶段内为了达到预期传播目的而制定的新闻报道工作的设想,意图。所谓报道思想,即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它包括报道的范围,内容,重点,具体要求。记者进行采访的行动指南和工作思路。【新闻价值的定义】

指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偏重新闻政策,忽略新闻价值 只求新闻价值,不顾新闻政策 【新闻价值的诸要素】

1重要性2显著性3时新性4接近性5趣味性 【新闻敏感度作用】

1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2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有价值的信息。3有利于新闻报道的最佳角度。4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新闻敏感定义】 又叫新闻鼻,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感知能力。【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消息与通讯的异同

1表现对象不同2表现手法不同3人称不同4结构布局不同5篇幅长短不同.第一章

【消息与通讯的异同】

1、表现对象不同:一般情况下,消息涉及的题材及表现对象主要是事,而通讯涉及的题材及表现对象主要是人。

2、表现手法不同:消息以叙述为主,讲究简洁明快,不要过多描写,议论和抒情。通讯在叙述为主的基础上,主张与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各司其职。

3、人称不同:消息一般采用第三人称,记者不直接在新闻表述中出现。通讯则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兼用,特别是在访问记或新闻特写中一般常采用第一人称。

4、结构布局不同:消息的结构形式主要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通讯的结构形式则要比消息灵活自由得多,别具一格,主张创新。

5、篇幅长短不同:消息因为简洁单一,故篇幅较短,通讯社记得方面比较繁杂,故篇幅相对较长。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反映在活动程序上。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程序不能颠倒。

2、是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来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采访报道是第二性的,3、反映活动的性质上。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

4、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第三章

【新闻敏感】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新闻鼻】 【新闻价值的五要素】

1、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

2、显著性:是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

3、时效性:是指新闻发生的根据 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 最起码的特质。

4、接近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

5、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能否报道,一是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两者兼备就报道,缺一就不报道,两者之间应当相辅相成,互相制约。【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累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6、通过互联网搜索 【采访的准备】

一、平时准备:理论、政策、情况、知识

二、临时准备: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资料。

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对方心理的明晰】

一、掌握采访对象心理的必要性:可以使访问准备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和更趋完善。

二、采访对象采访前心理的分类:

性质上

1、先期性心理:指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

2、临访性心理:接受采访请求之后的心理 表现形式上

1、积极配合型:积极提供素材,显得十分主动。

2、一般协作型:公事公办,采访活动平静无高潮。

篇8:浅谈记者采访写作中的几点心得

那么怎么才能找到这样的主题呢?我认为总结起来就是三有和三性。所谓三有就是有用、有趣、有热度。“有用”是指:你的主题对广大听众的学习、工作、生活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趣”是指:你选的主题能够触碰到尽可能多的受众的兴奋点:“有热度”是指:社会当下普遍关注但又知之不多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再来看三性, 即贴近性、事件性和发散性。“贴近性”:你的主题必须是切合听众的实际。比如说:你的听众群主要是困难群体, 你却跟他们讲洋酒市场价格波动, 这种选题肯定失败, 甚至是要挨骂的。“事件性”:主题应该是因事而起, 因事而终。千万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来凭空想象, 这样的主题哪怕是以后写的再精彩, 最终也逃脱不了两个字, 空洞。“发散性”:是指主题能够延展, 而且这种延展要在两个方面来表现。其一, 受众的思绪能够延展, 通俗的讲, 要给听众想象回味的空间;其二, 主题本身的延展。我认为一个好的主题, 能够传承永远。

找个好的选题难, 有了好的选题, 如何组织材料更难。首先来谈谈采访对象的选取。我认为有四点很重要:1、最好是选取事件的直接当事人;2、如果第一条无法满足, 可退一步选择事件利害关系的攸关方;3、一定不能缺少权威的专家学者, 而且最好是多选择几个, 并且他们的观点对立;4、找到并能采访到促进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关键人物。

找准了采访对象, 接下来要考验的是记者的提问水平。作为记者, 如果不能驾驭采访对象, 甚至是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那将是一件既无奈又很丢脸的事情。比如, 有一位刚刚当上娱记的新人去采访一位著名的导演, 居然问他, 近几年您都拍过哪些片子, 哪几部又是您最满意的?这样的问题, 确切的讲, 这样弱智的问题, 立即让被采访者很不爽, 我拍过哪些片子你都没搞清楚, 那你跟着来起什么哄呀!所以, 确定采访对象后, 大量掌握被采访者或者说采访事件相关的资料, 是非常重要的功课, 提前了解的越多, 接下来的采访就会轻松自如。

其二, 一定要记住, 你问被采访者, 其实不是你要问, 是你在替受众问。不要随便把你个人的喜好掺杂其中;其三, 问题最好你事先熟记于心, 其实也应该熟记于心, 都是你自己列出来的, 怎么会记不住呢?不要面对采访对象提问时, 还手中拿张纸, 时不时的看下子。这个举动至少有两点弊端:一是会给人家你太不专业的感觉, 二是影响采访的顺畅和现场的情绪。其四, 虽说是采访, 但千万别只顾着提问, 而忘了倾听。倾听是对人家的尊敬, 可以鼓励被采访者的积极性, 拉近你和对方的距离, 倾听更可以让你发现采访对象无意中透露的关键信息, 这些不可多得的信息有可能会指引你的这次采访走向更为完美的境地。

万事具备, 就差写作。如何写作, 我相信既然可以入这行, 文字功底谁又能比谁差很多?我感觉现在记者与记者之间的区别, 或者干脆说差距, 在于观念。接下来我想谈谈这样几个观念。

一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传播与三十年前有何区别?三十年前, 通讯手段的制约, 以至于那个年代是个被动的资讯匮乏期。现在呢?消息不是少了, 而是多得用不完。那么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活跃在这个时期的记者, 不要再做加法了, 做做减法吧!打个比方, 天安门广场上只有一袋面粉, 这袋面粉就好比是新闻, 三十年记者们拼的是速度, 去晚了, 这袋面就没了, 而现在呢?就算你曼斯调理的过去, 一样的不会空手而回, 面粉何止是一袋, 成千上万, 数都数不完。这个时候大家该拼的不是速度了, 而是这袋面你拿回去后做成的是什么?现在最新的观点:新闻的第一落点, 不再是速度, 而是解读。换句话说:与其寻找新闻的独家, 不如寻找表达的独家。

二是不要总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 因此总想着要去替弱势人群说话。作为一名记者一定要明白一点, 在这个社会中, 每个人的价值、收入、地位都是与这个人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的。比尔盖茨和扫大街的大妈谁累?但他们的收入却是天壤之别。这是你不可能改变, 也不应该改变的社会现实。

三是要用事实说话。老在说要尊重受众, 说实话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与此同时你还得注意一点, 用事实说话不等于要你说冒犯的话。要知道, 在国外的媒体中, 什么是最忌讳的?虚假排第二, 冒犯排第一。

四是你写的稿件是新闻, 是客观事实。不是高中生在写作文。曾经看过一些实习生采写的新闻稿, 最通常的毛病, 废话多。而这些废话当中, 最多的就是一些形容词。这些形容词说好听点是为了修饰, 照我看来, 这就是一种伪装, 甚至是一种虚假。

五是一定要注重稿件的导语写法。一篇稿件的成功与否, 导语起着关键的作用。也不用多费口舌, 举个例子就会清楚。比如A稿件导语:“出席全国经济台年会的, 湖北经济广播新闻节目监制余飞, 昨天下午在经济台会议室做了一次报告。”同一内容, B稿件导语这样写:“那一刻, 余飞很尴尬。这一幕发生在昨天举行的全国经济台年会上, 当时, 有人问他, 余飞, 你还有激情吗?”

六是写作中一定要注意细节。其实, 伟大的主题很多, 但被世人认可并打心眼里接受的伟大作品却不多, 为什么?差别就在细节。细节的伟大才能换来主题的真正伟大, 从而让作品伟大。而且也只有细节才能真正打动人, 往往触摸到人们灵魂深处的就是一些常常被我们忽视的细节。而表现这些细节只需一两句话。比如说:某个有关房地产价格虚高的报道, 其中就有这么一句对细节描写的话:总理说了不算, 总经理说了才算。

上一篇:四字成语故事-曹冲称象下一篇:讲话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