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感动日记

2024-05-13

妈妈的感动日记(精选7篇)

篇1:妈妈的感动日记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曾经有一件最让我感动的事情,使我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下雪的早晨。大风夹杂着雪花吹打着行人的脸。昨天还碧绿的草地如今已变成白茫茫的一片。我和妈妈吃完早饭,便去上学。

一路上,寒风凛冽,北风夹着雪片和小冰粒吹打着我和妈妈。由于我出门时忘记了戴口罩,妈妈看我非常冷,便把口罩给了我。我问妈妈:“你冷不冷?”妈妈说:“你不冷,妈妈就不冷。”去学校的路上,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脚下感觉越来越沉重。我看看妈妈冻得通红的脸,本来十几分钟就能走到,我仿佛像过了一个世纪。终于到了学校,妈妈看看我灌满了冰雪的鞋,用手摸摸我的袜子,全都湿透了。妈妈说:“咱俩都穿三十七号鞋,来,换一下鞋袜吧。”我连忙说:“那可不行。”可妈妈非要我换,我只好答应了。

换完鞋袜,妈妈拍拍我的肩膀,微笑着说:“上课注意听讲,走吧!”我穿着妈妈暖和的鞋走进了学校,妈妈却穿着我又湿又冰凉的鞋袜去上班了。此刻,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我要好好学习,用我的行动和努力来回报妈妈对我的爱!

篇2:妈妈的感动日记

岁月无痕,当我们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心灵,总有一段段在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无法忘记,每当我们拾起它时,心里总会涌动着一丝久违的冲动,这便是感动。

我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家里看一个电视的时候,我看见了里面讲了这样一件让我感动的事情。

在一个冬天的季节里,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一个人来到了河边上玩,突然,他看见了河里的冰很厚很厚,就跳到河的上面去游玩。正在他玩得开心的时候,前面有一个冰块化了的洞,由于他的鞋子有点滑,小男孩滑的也很快,所以没能停下来,猛地一下,小男孩就闭上了眼睛,掉进了河水里。小男孩就在河里扑腾,喊救命,那声音响亮无比,岸上有许许多多的观众在那里看,但是却没有一个观众去救这位小男孩,小男孩被河水越漂越远,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位正在买东西的小伙子听到了那边吵闹的声音,急急忙忙的跑了过去,他窜过了人群,跑到河岸边奋不顾身的跳到了下面,只见小伙子衣服全湿了,脚一蹬石头冲了过去,像游艇那么快。去救这位小男孩。这时,风渐渐大了,水流也突然变猛了起来,就在小男孩的那个位置还形成了漩涡,这一幕,给在场的人们都带来了紧张的心情。小伙子加快速度,用尽全身的力量去拯救小男孩。快了,快到了,在人们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下了一半。可是,就在人们感到快要成功的时候,小伙子却被那个大漩涡卷了进去。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坚信着自己一定能安全、顺利的和小男孩一起回到岸上。他向死神做了赌博,他游呀游,看见了小男孩的头,便说:“孩子,别害怕,我这就来救你!”小男孩却丝毫没有反应,他很担心小男孩会坚持不住。小伙子已经没有力气了,再加上水的阻力,已经游了差不多两个小时,这给小伙子在救小男孩的过程中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又过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就在马上要救到的时候,一股水流冲了上来,就像死神给小伙子来个下马威,孩子又漂远了,这时已经将近了一个钟头,人们看到这情况,便报了警。不到三分钟,救援人员就到了。他们了解了情况,立即下了水。水流让救援人员就像对付一头狮子一样,必须用他们的智勇营救。真是众人拾焰火焰高啊!居然在短短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救上了小男孩。就在这令人高兴、激动的时候,那个小伙子却消失在了水面上。于是,救援人员又展开搜索,营救小伙子。水流大的无法想象,经过三个小时的生死考验,还是没有小伙子的线索。

篇3:妈妈的感动日记

这便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传达给我们的。它也许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语句但它却用最简单的语言,轻轻勾勒出那个早已被时光埋没的时代,还未等你读完,便已潸然泪下。脑海中浮现的只有那一幕幕沉重得要让人几近窒息的画面,使得热泪再度充斥眼睑。

纵览这篇文章,仿佛瞥见那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正在眼前上演、重复、再上演……作者以自己在塞尔维亚当地的经历为线索,为我们喃喃道出一处处触痛心灵的场景,其中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那两位幸存老人的话: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记忆依稀,似乎又回溯到了曾经的那个年代,那曾经一同坐在教室里嬉戏玩耍的时刻。无忧无虑,争相讨论着,各自的心愿、各自的梦想。后来,我还是我,可你们却不在了。留下空空如也的教室和空空如也的小镇。也许,一个人留下,便是最大的痛苦。

现在看来,我们似乎已无法理解那个时代人们所遭受的创痛。那必须与所爱的人、所爱的世界作永远的道别的痛苦、不舍。曾经的记忆最终只能化成流水一片,什么也抓不住、什么也挽不回。但,即使这样,却仍希望在生命中的最后一秒将自己最真实的心情、最热切的爱,袒露出来,毫无保留。小小的纸条上歪歪扭扭的字迹,简简单单,却饱含了所有人对所爱的人最真切的情感。

“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

孩子颤抖地拿起笔,伴着枪口触上后背皮肤时浸透全身的冰凉,咬着牙,抓住那最后的一刻,写下了他这一生最后的一句话。那之中是痛、是爱、是对曾经一同走过的那段短暂时光的无尽感谢。

如今,战火早已平息,高高的山坡上清风依旧。白色的雏菊被风吹拂着,飘逸四方,形成一幅美丽而哀伤的画。但在这片平静背后,我们却仿佛可以看见,那一天,无数个或稚嫩或沧桑的面孔上,泪水纵横。面对身前残酷的枪口,他们紧紧地相拥着,低下头在对方耳边轻轻道出了一句话。

篇4:失聪儿子的“同桌妈妈”感动中国

陶艳波与丈夫杨德智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被分配到秦皇岛工作。1992年,他们有了儿子,给儿子取名杨乃斌,希望儿子将来文武双全。

1993年,陶艳波和丈夫带着8个月大的儿子回老家齐齐哈尔探亲时,儿子经历了一场高烧。高烧过后,陶艳波发现,无论在儿子周围和背后怎么拍手,他都没有反应。夫妻俩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被确诊为高烧性重度神经性耳聋。

为了给儿子治病,陶艳波和丈夫跑遍了全国各地十几家知名医院,但诊断结果都一样——孩子的耳神经已经坏死。

“快教孩子学唇语吧,孩子的最佳语言期为0~7岁,再这样跑来跑去就把他耽误了。”北京一位医生告诉陶艳波,北京一家聋儿康复机构提供专门针对聋儿父母的培训。

一语惊醒梦中人,学唇语成了陶艳波唯一的希望。为了儿子,在众人的不解和惋惜声中,她毅然辞去铁路疗养院的正式工作。辞职的当天晚上,从不写日记的陶艳波在笔记本的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一句话:“教育乃斌是我终生的职责。”

在北京那家聋儿康复中心的几十名学员里,只有陶艳波一个人是聋儿家长,其余都是各地特教学校的老师。每天上课,陶艳波都坐在教室的第一排。通过一个月的突击训练,她便掌握了唇语的基本要领。

回到家里,陶艳波把要教孩子说的话分别写在儿子的手上和卡片上,然后她坐在小板凳上,让杨乃斌坐在高一点儿的凳子上,母子俩的口唇保持在同一高度。她还把儿子的一只小手放在她的脖子下面,以便儿子感受她说话的时候声带是如何震动的,再让儿子看着她的口唇是怎样发音的。当时,杨乃斌年纪很小,学唇语根本不得要领。被封闭在无声世界里,他动不动就烦躁地哇哇大哭,甚至用小手打妈妈、推妈妈。

一晃两年多过去了,虽然陶艳波每天不厌其烦地教儿子唇语,可希望总是变成失望。陶艳波没有放弃,她相信只要坚持,总有铁树开花的那一天。

陶艳波的执着和坚韧终于换来了奇迹。杨乃斌4岁生日那天,看着生日蛋糕旁黄灿灿的香蕉,他伸手想摸摸,却怎么也够不到。一瞬间,他突然鬼使神差地回头,望着陶艳波喊了一声:“妈妈”。为这一声呼唤苦苦等待了3年的陶艳波一下子愣住了。回过神后,她大声叫着在厨房忙碌的丈夫:“孩子他爸,你快来听啊,我们的儿子会喊妈妈了!”打那以后,陶艳波更加耐心地教儿子唇语。

转眼间,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陶艳波决定带杨乃斌回老家齐齐哈尔上学,她准备做陪读妈妈,让孩子去正规学校读书。当时,很多亲戚觉得陶艳波疯了,陶艳波却坚持认为聋哑学校没有语言交流环境,儿子在那里学说话会更难。

陶艳波带着儿子去学校报名。尽管她认为儿子能说话,但面对一个没有听力、语言表达含混不清的孩子,校长还是拒绝了。陶艳波没有放弃,她带着孩子跑遍了附近十几家小学,仍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受杨乃斌。

在陶艳波的不懈努力下,事情终于有了转机。有一天,陶艳波带着儿子又来到一所学校。虽然杨乃斌听不到校长在说什么,但他看懂了校长的表情,便拿起画笔,在纸上画了一幅家乡公园的宝塔,用含混的发音对校长说:“学校里你最大,如果你让我读书我就有学上。不然,我就永远没机会读书了。”

儿子小小年纪竟能说出这番话,让陶艳波大吃一惊。校长也被杨乃斌的求学欲望打动,终于答应了母子的请求。不过,校长也提出了疑问:“孩子耳朵听不见,咋听课呢?”

校长的疑问也是陶艳波的心病。那天晚上,她一宿没睡,思来想去,终于打定了主意。第二天早上,她带着儿子来到学校,恳求校长同意自己跟孩子一起上学,她来当孩子的“耳朵”。校长同意了陶艳波的请求。

课堂上,杨乃斌被安排坐在第一排。为了不挡住后面的学生,陶艳波从家里拿来一个15厘米高的小板凳,坐在儿子旁边当他的同桌。上课时,陶艳波一边时时提醒儿子,让他别走神;一边忙着记笔记,把老师讲的东西尽量多地记下来,回家再讲给儿子听。

让陶艳波欣慰的是,自己的工夫没白费,儿子学习特别刻苦,成绩出人意料地优异,每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

母子相伴津门苦读6年

2004年,陶艳波从电视里看到,北京协和医院引进了一种澳大利亚人工耳蜗,能大大提高听觉障碍者的听力。她还了解到,因幼年时期药物过敏等原因导致后天失聪的孩子,佩戴人工耳蜗是最好的办法。于是,陶艳波和丈夫卖掉老家的房子,东拼西凑了20万元,让儿子接受了左耳植入人工耳蜗手术。杨乃斌的左耳终于有了70%的听力,能听到3米以内正常说话的声音。从那以后,陶艳波更加努力地教儿子说话。

2005年,杨乃斌小学毕业时,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为了让儿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也为了离丈夫工作的地方北戴河近一些,陶艳波带着孩子来到天津上初中。

那年暑假,陶艳波带着儿子敲开一所初中校长办公室的门。校长注意到杨乃斌左耳上的助听器,问道:“孩子听力不好吧?”陶艳波急忙掏出儿子在小学获得的各种学习优秀证书。看校长没吱声,陶艳波又把儿子课余获得的“书画特等奖”证书、“游泳冠军”证书一张张都掏了出来。最终,校长收下了杨乃斌。

初中开学后的第一节英语课还没上完,陶艳波就低下头抹开了眼泪。原因是老师采用了全英语教学,陶艳波一个词都听不懂。她心急如焚,向英语老师请教她该怎么办。老师建议她买个录音笔,把课堂内容全部录进去,每天下晚自习回家后再一句一句地听录音讲给儿子。陶艳波按老师的建议去做了,母子俩晚上听录音学英语,每晚都要学到一两点钟。

在妈妈的帮助下,虽然学习上的问题杨乃斌可以克服,但自卑心理却越来越重。读小学时,因为很多家长不能接受课堂上有家长听课,他换了三所小学。来到天津读初中后,因母亲陪读他看到了别人歧视的目光,他无法释怀。

读初二时,一次杨乃斌上厕所,几名高年级的男生满口脏话地说着他的妈妈如何如何。当时,杨乃斌热血上涌,攥紧拳头就朝那些男生冲去,有一名男生被打得流了鼻血。

后来,陶艳波知道了儿子打架的缘由后,什么也没说,流了大半夜的泪。后来,杨乃斌理解了妈妈的苦心,妈妈希望儿子不要等着让社会接受,而是学着融入社会。

2008年7月,杨乃斌被天津重点高中民族中学录取。丈夫担心儿子学习压力太大,建议陶艳波让儿子改上普通高中。陶艳波却坚定地说:“压力再大,由我和儿子承担,放心吧!”

杨乃斌上高中后,陶艳波感到压力更大了。由于长期精神紧张,她开始大把大把地掉头发,头顶秃了很大一块,视力也下降了,眼镜近视度数达600多度。

高考前,儿子的学习更加紧张。为了跟上老师的进度,陶艳波每天早晨五点半就把儿子叫醒,带他读一个小时英语、半个小时语文,早餐之后再到学校参加正常的晨读。每天七节正课,陶艳波一堂不落地陪着儿子听下来。为了不影响老师第二天讲课的进度,每天晚上,她还要带儿子把第二天要上的课先预习一遍,把那些难懂的、不理解的问题用红线标示出来,把要提问的问题写到一个小笔记本上。

高考前一个月的一天早上,陶艳波骑着电动车带着儿子飞快地往学校赶。因为没有注意到路面的一处下水道井口没有井盖,电动车被绊倒了,陶艳波一下子被甩出好几米,杨乃斌也摔倒在地。他忍痛站起来,看到妈妈手上、腿上鲜血直流,人也被摔蒙了,他抱住妈妈大哭起来:“妈妈,我不去上学了,我们赶紧去医院吧!”

陶艳波虽然疼得直掉眼泪,却咬着牙对儿子说:“你必须去上学,快走!”看儿子不肯,陶艳波虎着脸不理儿子。无奈,杨乃斌一步一回头地向学校走去。

儿子走后,陶艳波被好心人送到医院,左腿缝了5针。医生让陶艳波留院观察,但她却坚持回家给儿子做午饭。第二天,陶艳波又一瘸一拐地陪儿子上学去了。

2011年,杨乃斌以56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拿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陶艳波欣喜若狂,想和全世界分享这份快乐。

16载无声母爱感动中国

杨乃斌学的是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专业。大学的课程更加繁重,陶艳波还是一如既往地陪儿子上课、做笔记。高等数学较难,她一个月就用掉了4个厚厚的笔记本。陶艳波的韧性也感动了大学的老师,很多专业课老师每周会抽出固定的时间专门为他们母子开小灶。

校方考虑到杨乃斌每天都要给人工耳蜗充电,就把他寝室的电路修改成24小时不断电。母子二人每次共同听课时,同学们都帮他们占第一排的座位。课余时间,任课老师a也经常在家或办公室给这对母子进行单独辅导。通过大家的帮助,杨乃斌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处于前列。

儿子进入大学后,陶艳波的教子理念发生了转变。她知道,儿子即将踏入社会,必须让他学会独立生活,培养他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为了让儿子多与同学接触,陶艳波让儿子尽量在学校住宿。每天晚上,她陪着儿子上晚自习到近10点钟,看到儿子回宿舍后,她再坐公交车回家。

在陶艳波的苦心帮助下,杨乃斌逐渐开始了独立的学习和生活。陶艳波陪儿子读书十多年来,谋生的担子全部落在丈夫身上。儿子的成长也促使陶艳波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她想找份工作,帮丈夫减轻负担,也好尽快攒够钱,给儿子的另外一只耳朵植入人工耳蜗。

杨乃斌读大二时,校方低价租给他们母子一间屋子,让陶艳波在那里做起了快递业务,杨乃斌也时常过来帮忙。

大二暑假期间,陶艳波建议儿子考驾照。杨乃斌不太理解妈妈的意图。陶艳波说:“因为你以后要像正常人一样上班、结婚,要负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杨乃斌这才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陶艳波最开心的莫过于儿子能在逆境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次又一次突破。在妈妈的引导下,现在的杨乃斌能比较正常地与人交流,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他还经常主动地帮助别人。一名同学考试挂了好几科,杨乃斌便主动提出帮他补课,每天在快递收发点给他讲题。其他同学知道这件事也跑来问他功课,陶艳波也帮忙解答。

上大二那年,杨乃斌喜欢上同系一个有着灿烂笑容的女孩。他对妈妈说,那女孩的笑让他想到黄金海岸的沙滩,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

看着儿子说起那个女孩一脸陶醉的神情,她知道儿子喜欢上人家了。陶艳波鼓励儿子说:“斌斌,你有爱的权利,有了喜欢的女孩,就大胆去追求。即便失败了,也证明你有追求幸福的勇气!”

在陶艳波的鼓励下,杨乃斌大胆地向女孩袒露了自己的心扉。面对表白,那个女孩却反问他:“谢谢你对我的厚爱,不过,你能经常陪我吗?”这句话让杨乃斌顿时语塞,毕竟他还要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习,确实没有过多的时间花前月下。

听儿子说了他向女孩表白失败的经历,陶艳波鼓励他说:“儿子,人家姑娘说得对,你现在还没有多少能力给别人幸福,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要做的就是要锻炼自己的翅膀,为将来做一个优秀、出色的男人打好基础。到了那一天,会有更优秀的女孩看上你的。”

陶艳波和儿子同桌16载,一路培养听障儿子成人又成才的事迹感动了万千网友,众望所归,陶艳波当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2015年春节前夕,陶艳波一家三口到北京参加了颁奖晚会的录制工作。节目录制中,陶艳波向主持人提出,希望他们一家三口一起上台领奖。她说她陪读16年,是丈夫一个人工作供他们上学,更不容易。主持人爽快地答应了。当一家人共同走上舞台领奖时,现场观众都被感动得流下眼泪。

篇5:妈妈感动了我日记

救援队长召集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大家分头寻找,一旦有了线索立即顶报!”过了一下午,终于有人找到了这位小伙子。说“就在离漩涡不远处大概100多米左右的方向找到了一个被冰冻的东西。于是大家都用了全部力量,把冰冻的东西拉了上来,大家一看,原来是那位勇敢的小伙子,他的身体已经僵硬了。“这真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呀!”“为了救小男孩,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真是勇敢!”人们都纷纷议论着这件事。就在那么几分钟,在场的观众全都为这位小伙子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虽然最后这位小伙子没能幸存下来,但他的这种高尚品德永直的大家学习。

篇6:感动妈妈的话

思念就像河流般,滔滔不绝地流向大海,流向我的心房。

喜欢你的笑容,喜欢静静的看著你,我的忧愁像云一般一下子就飞去了。

【感动一句话情书精选10篇】

篇7:妈妈的感动作文

妈妈,温暖的怀抱总是迎接着迷惘的我们,等待我们归来,悬崖边,如梦似幻的我们,渐渐模糊,一声亲情的呼唤,便化作一阵温暖的春风,将迷惘的我们唤回;悬崖边,亲情充斥了一切,风,不再凄惨凌厉,天空不再黑暗如夜,阳光划破了天际,带来一条五彩玉带,打散了乌云,让更多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妈妈,谢谢,谢谢你唤回迷茫的我们。

妈妈,温馨的港湾永远为远航后疲倦不堪的我们敞开,如一杯温暖清香的绿茶,为远航后的我们准备的绿茶,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与温暖,即使外面的雨下的再大,风吹得再猛烈,我们也不用害怕,因为有妈妈:妈妈为我们遮风挡雨,为我们留下温暖的家妈妈,谢谢,谢谢你让我在你的怀中茁壮成长。

妈妈,如一盏指路的明灯,永远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指向天堂;妈妈,如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到达温暖的彼岸,让我们在新的环境中更加快乐地成长,泪水与欢乐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彼岸却是花团锦簇的繁华。迎接我们的,是天堂的光明与快乐妈妈,谢谢,谢谢你为我们指出光明的航向。

妈妈,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无数苍白无力的词句化作一句谢谢,感谢妈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每一件事都让人感动,因为,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上一篇:摄影促销活动方案下一篇:capm模型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