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债务,夫妻共同财产承担

2024-05-23

个人债务,夫妻共同财产承担(通用14篇)

篇1:个人债务,夫妻共同财产承担

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若夫妻一方对外有债务应还款或有其它侵权行为而应承担赔偿责任的,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在没有特许约定的情形下,此个人债务应以夫妻共同财产偿还。

1、《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可以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这条规定透露了两个信息,第一该财产约定只是对内有效,对外无约束力,第二即若第三人不知此财产约定,则在第三人眼中夫妻财产仍是共同财产,个人负债应由夫妻共同财产清偿。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24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

因此综上所述,除了有特殊约定,即(1)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2)债权人明知夫妻间有财产协议,那么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所付债务,应由夫妻共同财产来清偿。

篇2:个人债务,夫妻共同财产承担

凤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

我叫,与借款人 现为夫妻关系。借款人在 银行申请的 万元(具体金额以借款合同为准)借款开展 经营活动,该项经营收入全部归家庭共同所有。今后,无论家庭发生任何变故,我愿与借款人共同承担偿还该笔借款的责任,此项偿还责任将不可免除和不可撤销。

特此声明!

声明人签名(指印):

年 月 日

附:结婚证、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

夫妻共同承担贷款债务声明书

凤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

我叫,与借款人 现为夫妻关系。借款人在凤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申请的 万元(具体金额以借款合同为准)借款开展 经营活动,该项经营收入全部归家庭共同所有。今后,无论家庭发生任何变故,我愿与借款人共同承担偿还该笔借款的责任,此项偿还责任将不可免除和不可撤销。

特此声明!

声明人签名(指印):

年 月 日

附:结婚证、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

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贷款债务声明书

凤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

我叫,与借款人 为父子关系。借款人在 银行申请的 万元(具体金额以借款合同为准)借款开展 经营活动,该项经营收入全部归家庭共同所有。今后,无论家庭发生任何变故,我愿与借款人共同承担偿还该笔借款的责任,此项偿还责任将不可免除和不可撤销。

特此声明!

声明人签名(指印):

年 月 日

附: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

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贷款债务声明书

凤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

我叫,与借款人 为母子关系。借款人在 银行申请的 万元(具体金额以借款合同为准)借款开展 经营活动,该项经营收入全部归家庭共同所有。今后,无论家庭发生任何变故,我愿与借款人共同承担偿还该笔借款的责任,此项偿还责任将不可免除和不可撤销。

特此声明!

声明人签名(指印):

年 月 日

附: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

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贷款债务声明书

凤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

我叫,与借款人 为姐弟关系。借款人在 银行申请的 万元(具体金额以借款合同为准)借款开展 经营活动,该项经营收入全部归家庭共同所有。今后,无论家庭发生任何变故,我愿与借款人共同承担偿还该笔借款的责任,此项偿还责任将不可免除和不可撤销。

特此声明!

声明人签名(指印):

年 月 日

篇3:个人债务,夫妻共同财产承担

我国现行《婚姻法》第19条中的第三款,有如下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 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婚姻法解释(二)》中第24条有这样的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 《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 从以上规定中我们可以发现,夫妻的共同债务认定过程中存在两个标准,一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反映出夫妻二人因爱结合,形成一个婚姻家庭的共同体,体现其经济属性,二人为这个共同体所担负的债务理当归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这也是对于夫妻各方在法律上所具有的独立人格的尊重;而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从而提出的推定规则,旨在避免夫妻假离婚并将全部财产划归给二人中某一方从而实现债务逃避并对债权人权益造成侵害。在司法实务中,推定规则确实能较好地保护交易安全并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但是存在过度偏袒债权人利益的问题,忽视了非举债的那一方在法律上的独立人格及其个人价值。

一、夫妻债务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

夫妻共同债务个人债务举证责任如何分配?为了达到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统一,笔者认为应该将推定的优势与认定的长处结合起来,从而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共同债务和个人债务确认制度。当涉及到夫妻二人中的某一方负债时,出于保护第三方权益的目的,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公正地分配好举证的责任。离婚案件关于夫妻债务的处理,和一般民事诉讼一样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原则,举张共同债务的一方有义务提供相关的证据,证明自己举债时对方知晓,得到对方同意,或者证明自己的举债用于了夫妻或家庭的共同生活。举张是个人债务的一方也有义务提供相关证据进行辩驳,进行证据对抗,否则法院就会作为夫妻共同债务处理。

其次,要注意平衡好第三方和夫妻中另一方的利益。从现有的法律来看,不管是婚姻法还是相关司法解释都对第三人在夫妻债务的关系上给予了一定的保护,只是侧重点不同,但在实务中经常会出现利用法律的第三人利益的保护而串通虚假债务,损害配偶另一方利益的虚假诉讼。因此如何平衡第三人和另一方配偶的利益成为理论和实务中的难点问题。婚姻法司法解释二中第24条的规定,是从平衡和保护配偶利益和第三人利益为出发点的。笔者认为关键是要结合婚姻法的基本规定和法律体系解释规则,从家事代理的理论核心着手,重证据,理顺证明责任,就能很好地平衡三方利益。

第三,要保护没有过错的第三方的合法利益。对于过错方,应当加大举证责任力度,减轻无过错方的举证责任。没有过错的第三方利益,可以适用民法的代理制度和善意取得制度来加以保护,对于过错方的配偶,在明确债务责任的前提下,还可以适用婚姻法过错方可以不分或少分财产的规定进行合理的规制。

一般的情况下,举证的责任应该由借债的那一方来承担,即当夫妻当中的一方存在与外界结成的债务关系时,应该由举债的那一人来负责举证,非举债方没有举证责任。如果举债的配偶一方当事人无法证明另一方是否明知,那么就应当由第三人另外承担替补的举证责任,这种情形还可能包括夫妻串通协商以逃避债务即举债方的避债行为,此时, 由第三方代替举债那一方举出证据证明此举债人的确参与结成了债务关系或者夫妻双方确实共享了此债务带来的好处。首先,第三方应该证明债务确实存在,然后,则要举证证明此债务应该认定为共同债务。

二、我国夫妻家事代理权制度的革新与完善

一直以来,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的争论都是基于该法条的适用问题,重实践轻理论的结果。如果我们将该条置于夫妻家事代理权理论中,就不难理解该法条的用心良苦。

夫妻家事代理权是指配偶之间在一方处理家庭日常事务和与第三方进行与日常家庭事务有关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时候拥有代理配偶一方的权利。夫妻一方的意思表示视为夫妻双方的的意思表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将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一中明确规定了该项制度。

日常家事代理权是由法律做了明确规定的,一般只能在日常的家庭生活需要中行使,而因为日常家事代理所产生的费用将由夫妻双方承担。日常家事代理权可以使夫妻间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因为日常生活中需要处理的事情非常繁琐,如果所有事情都笼统地需要夫妻共同处理,将带来诸多的不便。所以我国应该将日常家事代理权制度进一步地完善,使得夫妻一方处理日常的生活事宜更加便利,这样也更符合于夫妻双方和债权人等的利益需要。

其实基于夫妻分别财产制度来认定夫妻债务要显得简单一些,更为便利。因为当实行分别财产制度时,夫妻二人在生活当中,具有更大的经济自由度,其各自的财产关系对于外界而言将变得更加明晰。但是有些时候,在家事代理权的范围之内夫妻二人出于服务共同生活的目的引发的一些债务关系,就算采用的是夫妻分别财产制,也可能会被视作共同债务。

《法国民法典》第220条明确规定: “夫妻双方均有单独订立以维持家庭日常生活与教育子女为目的的合同。夫妻一方依此缔结的债务对另一方具有连带约束力。”还规定:“依据家庭生活状况进行的活动是否有益,缔结合同的第三人是善意还是恶意,对超过日常需求的开支,不发产生这种连带责任。以分期付款方式进行的购买、借贷,若未经夫妻双方同意也不发生连带责任;但若购买与借贷数量较少,属于家庭日常生活之必要, 不在此限。”根据此规定,法国明显是采用夫妻家事代理权原理来认定永久性负债的,并且,对于家事代理权的范围作了比较详尽和相对严格的限制性规定,以减少夫妻之间因家事代理而带来的风险。在法国夫妻个人的债务主要包含夫妻个人婚前所担负担的债务、自有财产婚后担负的债务以及未经对方同意的保证责任承担的债务。在《法国民法典》中, 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制的实施状况下夫妻债务的界定主要考虑的是夫妻一方或共同债务形成的时间、举债目的、相关债务利益大小和主观状态等因素,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地平衡夫妻双方和债权人的利益。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知,首先,不同的夫妻财产制度都有可能产生共同债务,只是在不同财产制度下关于共同债务产生的依据和范围大小有不同而已。 其次,必须有明确的立法限制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因为虽然夫妻结婚组成了家庭,但并未完全成为一体,夫妻各自的独立人格依然存在。有一些国家和地区虽然也是采用共同财产制度,但是对于夫妻共同债务方面的把控依然会很严格。因为共同财产制度下使用共同的财产来清偿夫妻二人的共同债务,更多地是为了维护债权人的权益以及保护交易安全。而且是否有益于共同生活作为我们分析考量的重要因素,同时还要综合其他因素,没有经过配偶另一方同意的恶意开支或明显超过生活所必要限度的债务来作为夫妻共同债务处理。除此之外,我国还应该配备一些相关的措施用来帮助确定债务的属性,从多角度来维护夫妻财产安全和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维护社会财产交易安全。

三、完善和推动立法,明确界定夫妻共同债务,为识别夫妻个人债务和共同债务提供法律依据

篇4:个人债务,夫妻共同财产承担

在丈夫华某的朋友眼中,他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哥们儿,谁有事找他都会尽力帮忙。但有时却帮过了头,让我也跟着吃了不少亏。去年冬,他大学时的一个同学来到我们家中,说是做生意被人骗了,现在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了,当时家里也没有钱,而且这个同学和我丈夫多年没有来往,所以我不同意丈夫给他借钱。但是,华某却不听我的劝阻,向邻居借了1600元钱并明确说是资助他。最近,我与华某因为感情不和,双方同意离婚,在分割财产时,华某提出要共同偿还资助同学所负的那笔债务。对此,我坚决不同意,可华某又说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负的债务都是共同债务,如果我不一起偿还他就向法院提起诉讼。请问,夫妻一方资助他人所负的债务也要共同偿还吗?

小琳

小琳朋友:

你不用为此而担心,如果华某要起诉让他去,他最终的结果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也就是花去了诉讼费用又赢不了官司。因为有些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负下的债务不是共同债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7条对此明确规定:“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扶养、赡养义务所负债务,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离婚时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下列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扶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3)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篇5:个人债务,夫妻共同财产承担

(一)夫妻共同债务及个人债务的认定

1、夫妻共同债务、个人债务的认定原则及范围

(1)《婚姻法》的相关规定:

a 《婚姻法》 第四十一条: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b 《婚姻法》 第十九条第三款: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2)司法解释所确定的推定规则:

a 婚姻法解释二 第二十三条:债权人就一方婚前所负个人债务向债务人的配偶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够证明所负债务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除外。

b 婚姻法解释二 第二十四条: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

c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7条: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负债务,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离婚时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

下列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

(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3)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4)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

d 《民通意见》第43条: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从事个体经营或者承包经营的,其收入为夫妻共有财产,债务亦应以夫妻共有财产清偿。

篇6:个人债务,夫妻共同财产承担

拆迁房屋是夫妻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还是婚后共同财产

导读:目前,离婚案件中涉及到房屋拆迁问题的越来越多,已成为分割夫妻财产的难点问题。离婚案件一旦涉及房屋拆迁问题,首先要确定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即被拆迁房屋是夫妻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还是婚后共同财产?

确定被拆迁房屋的性质,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被拆迁房屋是夫妻一方婚前财产,安置房是按使用人口标准安置的,夫妻另一方有一定的产权份额。

2、被拆迁房屋是夫妻一方的婚前财产,夫妻双方婚后对房屋进行了扩建或者添附,夫妻另一方也有一定的产权份额。

3、被拆迁房屋是夫妻一方父母的财产,安置房是按使用人口标准安置的,夫妻双方均有一定的产权份额。

4、被拆迁房屋是夫妻一方父母的财产,夫妻双方在与父母共同生活期间对房屋进行了扩建或者添附,夫妻双方均有一定的产权份额。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情况。前两种情况下,夫妻双方占安置房所有权的分额有较大悬殊,在具体分配房屋时,应着重考虑所有权分额较多的一方,给予对方相应的补偿;后两种情况下,安置房所有权的主要分额是夫妻一方父母的,夫妻双方所占分额相对较少,应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处理。

在审理涉及房屋拆迁问题的离婚案件时,按《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依法分割。夫妻双方因离婚而导致夫妻关系终止时,夫妻共同财产关系也终止。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应坚持平等原则和采取各半分受主义,对妇女和未成年子女利益适当予以照顾。夫妻离婚时分割拆迁安置房也应当遵循上述原则进行。

二、调解处理。离婚案件中涉及到拆迁房屋处理的,只要关系到案外人的民事权利,只能进行调解。大多数情况下,促成当事人和案外人就拆迁房屋问题的处理达成一致意见,法院仅就其中的夫妻共同财产部分对拆迁房屋处理意见中具有可执行内容部分制作民事调解书。

三、另案处理。通常情况下,法院只能就离婚问题和范围明确的夫妻共同财产部分先行作出处理,而对涉及其他共有人权利的拆迁房屋的处理,可告知当事人另案起诉。

文章来源:律伴网 http://www.lvban365.net/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篇7:个人债务,夫妻共同财产承担

沪高法执[2005]9号

为进一步规范夫妻个人债务及共同债务的执行程序,统一法律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等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本市法院执行工作实际情况,经充分调研并听取了相关审判业务庭的意见,制定本解答。

问题1:在涉及夫妻个人债务及共同债务案件的执行中,如何界定财产的执行范围? 答:在涉及夫妻个人债务及共同债务案件的执行中,执行机构首先应就债务性质作出判断,再根据债务性质区分确定可予执行的财产范围。对于个人债务的案件,应当执行被执行人的个人财产;对于夫妻共同债务案件,则男女双方均是被执行人,可以执行其夫妻共同财产和各自的个人财产。问题2:执行机构如何判断债务性质? 答:执行中,对所涉债务是个人债务还是夫妻共同债务,执行机构首先应依执行依据中的认定作出判断。

执行依据中没有对债务性质作出明确认定,申请执行人未申请追加被执行人配偶(包括原配偶,下同)为被执行人的,按被执行人个人债务处理。

执行依据中没有对债务性质作出明确认定,申请执行人主张按被执行人夫妻共同债务处理,并申请追加被执行人配偶为被执行人的,执行机构应当进行听证审查,并根据下列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应当认定为被执行人个人债务的,作出不予追加决定;(二)须另行诉讼确定债务性质的,作出不予处理决定;

(三)除应当认定为个人债务和执行中不直接判断债务性质的情形外,可以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裁定追加被执行人配偶为被执行人。

问题3:在执行依据中没有对债务性质作出明确的认定时,哪些情形,执行机构应通过听证审查认定为个人债务? 答:对于执行依据中未明确认定债务性质,申请执行人又提出追加被执行人配偶为被执行人申请的案件,执行机构在听证审查中应当严格依据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个人债务性质及范围进行认定。

根据《婚姻法》第19条、《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的规定,我们认为,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执行中应当认定为被执行人个人债务:

(一)申请执行人认可该债务为被执行人个人债务的;

(二)被执行人或其配偶举证证明该债务形成于被执行人婚姻关系依法解除之后的:

(三)被执行人或其配偶举证证明申请执行人知晓被执行人夫妻间约定财产分别所有的;

(四)被执行人或其配偶举证证明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明确约定该债务为个人债务的。问题4:在执行依据中没有对债务性质作出明确的认定时,哪些情形,执行机构应当告知申请执行人另行诉讼明确债务性质? 答:实践中,有些被执行人在婚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形成的负债,虽然形式上不存在《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但书内容规定的属于个人债务的情形,但存在一些从法理上或情理上宜作为个人债务处理,或者是执行机构在听证审查中,当事人均未充分举证导致债务性质难以判断的情形。对于这些情况,从平衡保护申请执行人债权实现和被执行人配偶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通过申请执行人另行诉讼解决为妥,而不宜在执行程序中直接作出债务性 1 质的判断。此外,对于被执行人个人名义所负的婚前债务,根据《婚姻法解释(二)》第23条规定,原则上为个人债务,但债权人证明该债务利益用于婚后家庭生活的,按共同债务处理。对此,听证审查中可能存在申请执行人就债务利益是否用于被执行人婚后家庭生活,举证不能或举证不足,这种情形同样不宜在执行程序中作债务性质判断,以另行诉讼的方式解决较妥。

综上,我们认为对于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申请执行人坚持要求按共同债务处理的,应当告知其另行诉讼明确债务性质:

(一)被执行人或其配偶举证证明申请执行人知晓该债务系被执行人基于赌博、吸毒等不合理支出所负担的;

(二)被执行人配偶举证证明该债务为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恶意串通形成,可能损害其合法权益的;

(三)被执行人或其配偶举证证明该债务形成于被执行人婚姻关系缔结之前,且申请执行人无证据或所举证据不足以证明该债务利益用于被执行人家庭共同生活的;

(四)根据该债务的性质应属于被执行人个人债务的;(五)其他执行中难以作出债务性质判断的。

问题5:执行依据中没有对债务性质作出明确认定的案件,执行机构告知申请执行人另行诉讼后,如何执行? 答:对执行依据中没有对债务性质作出明确认定,又属于需申请执行人另行诉讼明确债务性质的案件,执行机构在告知申请执行人另行诉讼后,先按被执行人个人债务案件进行处理。已查封、扣押、冻结的被执行人夫妻共同财产,在申请执行人诉讼明确债务性质期间,暂缓分割和处分。

申请执行人另行诉讼,取得被执行人配偶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生效判决后申请执行的,应当与原执行案件并案执行;申请执行人另行诉讼,但生效判决确定被执行人配偶不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原执行案件按被执行人个人债务案件执行。问题6:在个人债务案件执行中,执行机构对被执行人的财产应如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控制性措施? 答:个人债务案件,执行机构仅能执行被执行人的个人财产。夫妻一方为被执行人的,实践中可执行的财产可能呈现出三种形态:一是直接由被执行人占有或登记在其名下的财产;二是由被执行人与其配偶共同占有或登记在双方名下的共同财产;三是属于被执行人夫妻共同财产,但被被执行人配偶单独占有或登记在其名下。对此,我们认为应区分处理: 对于第一种情形,根据动产依占有、不动产依登记的判断所有权归属的基本原则,可直接视为被执行人的个人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控制性措施。

对于第二种情形,其财产权利状况为共同共有,其中包含被执行人应有的份额。根据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14条的规定,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控制性措施并通知被执行人配偶。被执行人在共同财产中所享有的份额由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配偶间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由被执行人配偶提起析产诉讼或申请执行人代位提起析产诉讼确定。财产份额确定后,应对属于被执行人配偶份额部分裁定解除控制性措施。

对于第三种情形,虽然被执行人配偶单独占有或登记在其名下的财产应视为其个人财产,但是根据《婚姻法》关于婚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财产为夫妻共同所有的法律原则,在申请执行人提供证据证明该财产是在被执行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情况下,执行中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或冻结等控制性措施。但,执行机构已查明该财产为其他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归被执行人配偶所有的除外。执行机构对被执行人配偶单独占有或登记在其名下的财产采取查封、扣押或冻结等控制性措施的,应当同时通知被执行人配偶并告知其自被告知之日起十 2 五日内可以提出执行异议。被执行人配偶逾期未提异议的,执行机构可依法处分被执行人在该财产中所享有的份额。

问题7:在个人债务案件的执行中,对于直接由被执行人占有或登记在其名下的财产、或由被执行人与其配偶共同占有或登记在双方名下的共同财产所采取的控制性措施,被执行人配偶以该财产实际为其所有为由提出异议的,执行机构如何处理? 答:对此,执行机构应当进行异议听证审查,并作出适当的财产权属判断。从合理保护被执行人配偶合法权益出发,我们认为被执行人配偶举证证明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为该财产为其所有,并裁定解除已采取的控制性措施:

(一)执行期间被执行人未离婚,申请执行人知晓该财产为被执行人夫妻间约定归被执行人配偶所有;

(二)被执行人在执行期间或之前已离婚,该财产依离婚时的离婚协议或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归被执行人原配偶所有。

除上述情形外的,执行机构应驳回其异议。听证审查期间,被执行人配偶另行提起确权诉讼的,应中止听证审查。确权诉讼终结前,暂缓对该财产的处分。问题8:在个人债务案件的执行中,被执行人配偶对已被采取控制性措施的直接由被执行人占有或登记在其名下的财产,以实际为共同所有为由提出异议的,执行机构如何处理? 答:由于被执行人配偶的异议中隐含了该财产中有部分利益应当归属于被执行人的主张。因此,即便该财产应为共同财产的理由成立,根据共同财产可予查封、扣押、冻结的规定,被执行人配偶的异议尚不足以排除控制性措施的效力。对此,执行机构可以直接告知其于一定期限内另行提起确权诉讼解决。确权诉讼终结前,暂缓对该财产的处分。

问题9:在个人债务案件的执行中,被执行人配偶对已被采取控制性措施的由其占有或登记在其名下的财产,以实际为其所有为由提出异议的,执行机构如何处理? 答:由于对此种形态下的财产采取控制性措施,是基于《婚姻法》的相关原则对动产依占有、不动产依登记的所有权归属推定的一种例外,目的在于防止被执行人减少责任财产、逃避债务。虽然对保护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从合理保护被执行人配偶合法权益角度,需要在执行中给予救济。因此,结合《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我们认为听证审查中,被执行人配偶提供证据证明下列情形之一的,执行机构应裁定支持其异议:(一)该财产为被执行人配偶于婚姻关系缔结前购买的;

(二)该财产虽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但系以被执行人配偶个人财产购买的;(三)该财产根据申请执行人知晓的被执行人夫妻间财产分别所有的约定,归属为被执行人配偶所有的;

(四)该财产为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明确排除被执行人所有,并只归被执行人配偶所有的;

(五)该财产依被执行人离婚时的协议或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为其配偶所有的;(六)其他依据法律、司法解释规定可认定该财产为被执行人配偶个人财产的。听证审查过程中,被执行人配偶另行提起确权诉讼的,听证审查程序应当中止。确权诉讼终结前,暂缓对该财产的处分。

问题10:被执行人在执行期间或之前已离婚的,离婚时的离婚协议或生效法律文书在执行中如何适用?

篇8:个人债务,夫妻共同财产承担

1 现行夫妻共同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规则之规定演进

男女双方自愿组建成家庭成为夫妻后, 表明夫或妻一方对另一方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任, 但不可推断出夫或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所有夫或妻一方所负债务都承担共同清偿责任。自从我国首部《婚姻法》1950年颁布以来, 便对夫妻共同债务的承担规则作出相应的规定, 该《婚姻法》第24条规定, “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担的债务, 以共同生活时所得财产偿还”, 在2001年《婚姻法》第41条中基于同样的民法学原理得以同样规定:“离婚时, 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 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 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 由人民法院判决。”该规定的立法原理是从夫妻一方所负债务的目的考虑, 也即当夫妻离婚时, 夫妻一方或双方所负债务, 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还是夫妻一方个人债务, 以所负债务的目的和内容作为区别标准。凡所负债务是为了夫妻双方家庭共同生活之用, 即可明确为夫妻共同债务, 反之, 则为夫妻一方的个人债务。这就是我国《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多年来坚持的夫妻债务共同承担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11月公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规定, 其中第17条明确规定, 夫妻为共同生活需要或者履行抚养、赡养等义务所负债务, 在离婚后, 应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只有夫妻一方为了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对外所负债务, 才能在法律上确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离婚后才能由夫或妻承担连带责任。该司法解释确定日常生活需要所负债务的基础上, 根据司法实践实务的需要, 确定了夫妻双方对夫或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负债务的承担规则。由此也可推断,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不应确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也即不存在夫或妻对该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200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 该解释第23条规定, 债权人就夫妻一方在婚前所负个人债务要求夫妻双方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法院不予支持, 但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家庭日常生活除外;第24条规定, 债权人就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要求夫妻双方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法院则予支持, 应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所负债务一方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 或者能够证明属于我国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从文字文义上解释, 对夫妻一方对外所负债务的确定规则, 最高院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取消了债务用于夫妻家庭共同生活的规定, 只要在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外实施法律行为所负债务, 离婚后, 夫或妻就应承担连带的清偿责任。但从婚姻法立法目的和民法学基本原理进行解释, 该条规定应解释为是在夫妻共同生活需要大前提下所负债务才归责于夫妻共同债务的法理阐释, 请容稍后详述。

在理论上, 夫妻一方对外作出法律行为所负债务, 包括婚前作出和婚后作出。问题是, 由于大量存在双务、有偿法律行为。夫妻一方在婚前以自己名义对外所负债务所产生的法益归属于婚后夫妻共同财产, 则在司法实践中确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由夫妻双方共同清偿。因为在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婚后所得共同共有法定财产制原则下, 尽管表面上作为夫妻一方个人债务, 和夫妻婚后所得共同财产没有关系, 但若夫妻一方在婚前实施法律行为负债, 婚后把该负债产生的利益用于夫妻家庭生活, 则应确定为夫妻共同债务。这就是最高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3条规定的立法目的, 这也从反面推断出, 只有用在婚后家庭共同生活情况下, 不管是婚前夫妻个人或婚后夫妻个人所负债务, 都应归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由夫妻双方共同对该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无独有偶, 浙江省高院在2009年9月公布了《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其中第十九条规定, 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日常生活需要所负债务, 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日常生活需要是指夫妻双方及其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事项, 包括日用品购买、医疗服务、子女教育、日常文化消费等。但夫妻一方超出日常生活需要所负债务, 应当属于个人债务。由此可以看出, 浙江省高院在总结司法实践和判例中对下级法院关于夫妻共同债务责任承担规则, 应严格按照我国婚姻法立法目的, 紧紧围绕婚姻日常生活需要并对日常生活需要作出更细化规定这个大前提, 有利于各级法院对夫妻共同债务承担的判决和操作。

从上所述, 对夫妻共同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则在体系上存在一体唯一性, 在历史解释上, 不管是我国法律规定, 还是法院在制定司法解释时, 都遵从了为家庭共同生活所负债务这个基础。

2 现行夫妻共同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规则之目的解释

最高院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第23条规定的用于“日常生活需要”这一立法目的非常明确, 在市场经济中平衡保护第三方债权人利益, 保障社会交易安全, 对债权人起到一定程度有条件的保护;加强我国《婚姻法》中确定夫妻共同财产制为原则, 表明民法理念中民事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在婚姻法学中的应用。但对该解释第24条规定, 各地法官囿于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 造成司法司法实践中案件判决结果的相异以及实质上不公平。如仅从文字表层意思理解, 抛开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前提所负债务, 将非负债一方配偶置于被告地位并让其最终承担责任, 这会损害其财产权益, 出现社会不公现象。

笔者认为, 应从民法理论中的代理权理论出发, 以日常家事代理权制度作为解释基础。对于日常家事代理权制度, 尽管在我国《婚姻法》及其相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但在第18条夫妻共同财产制中规定了“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 有平等的处理权。”但怎样理解平等的处理权?如何正确理解平等处理权以及日常家事代理权和平等处理权存在什么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 (一) 第17条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平等的处理权应当理解为: (一) 夫或妻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上的权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处理夫妻共同财产的, 任何一方均有权决定。 (二) 夫或妻因日常生活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做重要处理决定, 夫妻双方应当平等协商, 取得一致意见。他人有理由相信其为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 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为由对抗善意第三人。”

我国婚姻法学理论界多数派学者认为, 关于“处理权规定及其解释”就是我国法律规定中关于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规定的雏形。日常家事代理权在我国学理上只是一种法定代理权, 而非经意思自治一只形成的委托代理权, 但该法定代理权只是限于日常家务或者为日常生活需要。由于夫妻组成家庭后, 不是所有日常生活交易法律行为都有夫妻双方名义作出, 如法律要求婚后家庭所有法律行为必须由夫妻双方作出, 于经济和实践也是不可能、不现实。因此, 夫妻之间的法定代理权应运而生, 除了大件交易法律行为之外, 日常生活需要法律行为只需要夫或妻一方以个人名义作出即可对夫妻双方发生效力, 不管是积极财产还是消极财产行为, 所以婚姻法司法解释 (一) 第17条第一项直接规定对于因日常生活需要处理积极财产, 任何一方都有权决定。尽管最高院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第二十四条只是泛泛做出了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规定, 但根据日常家务代理权理论背景以及立法目的解释, 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归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应该内含“日常家务”限定词这个大前提。因此, 法官对该条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要考虑“日常生活需要”所产生的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才由夫妻共同承担清偿责任。正好浙江省高院根据社会实践以及民法学原理, 其颁布的《关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指导意见》第十九条规定了只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夫妻日常生活需要而一方对外作出法律行为而负债才归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并在第十九条第二款对“日常生活需要”作了切合实际的界定。如果否认日常家事代理权, 不管夫妻一方对外负债是为了日常生活需要还是非因日常生活需要, 把这样一种负债归属于夫妻双方共同债务, 明显违反了民法关于民事交往中的公平原则, 更常见的情形是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经常出现伪造一方债务达到不法目的。这种以身份附属关系确定夫妻共同债务唯一要素违反了现代民法人格独立和自己责任基本原则。这对并不参与法律行为负债的另一方配偶来说, 极其不公平, 也违反了夫妻之间的和睦和信任, 违背了人伦的诚信基础, 不利于社会稳定。

如果不深入了解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立法目的, 法院在审理案件中, 苛刻地将举证责任强加到非负债一方配偶的身上, 往往会产生不知情负债一方败诉后果。因为法院不合理分配的举证责任对不知情的配偶一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 特别是对法律观念和证据保存意识不强并习惯于按照习俗和习惯做事的夫妻一方。因此, 应从立法根本目的上对该条款进行解释适用, 要从“日常生活需要”举债进行举证, 否则会不顾法律正义和民法原理损害另一方的合法权益, 失去了法律应有的公正和平衡。

综上所述, 对最高院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理解和适用, 应以法律解释学原理中的文义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为角度, 按照民法理论中的日常家事代理权制度, 只有从日常行为所负债务角度出发, 才能把以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负债务归责责任得以确定, 也即只有夫妻一方是为了家庭日常事务所负债务才能把最终债务承担责任归责与夫妻双方承担, 这正是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表现, 也是民法总则所确定的民事交往中的公平原则。

摘要:夫妻共同债务连带责任的承担, 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碰到非常多, 特别是当夫妻离婚时, 夫或妻一方是否对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债务承担责任, 尤其重要。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责任承担规则是由婚姻法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组成的, 它从共同承担连带责任转换到一方单独承担责任。单纯从文义解释角度看, 现行的夫妻共同债务连带责任承担规则从保护交易安全出发, 注重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非负债一方配偶的合法权益实际上受到了损害。但从目的解释和司法实务操作中, 应从民法学原理日常家事代理权以及立法本意出发, 需要正确理解和适用最高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规定。

关键词:夫妻共同债务,代理权,日常家事代理权,连带清偿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黄松有.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3]李永军.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4]薛宁兰, 金玉珍.亲属与继承法[M].北京:社会学文献出版社, 2009.

[5]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篇9:个人债务,夫妻共同财产承担

A在通常情况下,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双方共同所有,债务也以共同财产偿还。但是,我国《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的财产清偿。”但这种约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具体说来,如果你和王林订立的是书面协议,这个协议对你们双方就有法律效力。至于你需要不需要替王林还钱,关键要看康某借钱给王林时是否知道你们夫妻间的这个协议。如果知道,你就不必替王林还钱,否则就要替他还钱。

离婚时放弃继承遗产有效吗

Q我与丈夫胡某因感情不和,分居已两年有余。一个月前,胡莱父亲去世。留下40余万元的遗产。胡父没有立遗嘱。其遗产应由胡某兄妹4人继承。胡某立下放弃继承遗产的字据后,向法院起诉与我离婚。因此离婚时,我也就无权要求分割。可是,胡某的放弃很可能不是真正的放弃,如果他们兄妹4人另有秘密约定的话,他仍会得到相应的遗产。请问我应怎样处理此事。

A《继承法》第2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6条规定:“继承人因放弃继承权,致其不能履行法定义务的,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无效。”

根据前述规定,胡某放弃继承权的表示是否发生放弃继承的效力,应看其放弃是否导致其不能履行法定义务。胡某放弃继承,必然会影响到你在离婚诉讼中可主张的夫妻共同财产的多少,但是,胡某继承不继承遗产,不属于对你应尽的法律义务,胡某放弃继承,也没有涉及到其对你的法定义务的履行。因此,胡某放弃继承遗产的行为是有效的。

同居者分手可否讨要损害赔偿

Q我和男友尹某同居一年多后,我发现尹某别有妻室,我想离开他,却发现感情上已被他俘虏。尹某似乎已经看穿我的软弱,所以他经常打我。我的一根腿骨曾经被他用棍子敲裂。我终于下决心要离开他了,但他伤害我这么深重,我不能就这样说走就走。我想依据婚姻法通过法院向尹某索要损害赔偿,不知道法院会不会支持我。

A婚姻法规定的赔偿为“离婚损害赔偿”,其请求权的主体和事由都是特定的——主体只能是受损害的无过错的配偶;事由只能是因重婚,因有配偶与他人同居,因实施家庭暴力,因虐待或遗弃家庭成员等。总而言之,它是对离婚损害的一种赔偿,所以请求权只能是“过错”方的配偶。而你与尹某只是同居关系而非合法夫妻,你们之间不能互称“配偶”,因此你所遭受的暴力不是婚姻法规定的“家庭暴力”,说白了,你是没有权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的,提出了,法院也不会受理。

篇10:个人债务,夫妻共同财产承担

在省直事业单位的考试中,民法内容的考查一直是重头戏,其中对夫妻个人财产和共同财产的区分是经常出现的一个考点,这个考点的考查有一定难度,往往考查对法条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并对二者进行区分。那么,你对它们的区别掌握了吗?我们现在就通过以下几道题来检验一下你对它们二者的区别是否真正掌握。

【例题】甲、乙为夫妻,结婚前,甲父母为两人购置了一套商品房,房屋产权人为甲。婚后两年,甲乙由于感情不和诉至法院请求离婚,根据《婚姻法》此商品房的产权应归属于()。

A.甲 B.乙 C.甲的父母 D.甲乙共有

【答案】A。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结婚前,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自己子女的个人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双方的除外”。该题目中,已明确告知甲乙结婚前,甲父母为两人购置了一套商品房,但是房屋产权人为甲,所以应认定该商品房为甲父母对甲个人的赠与,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该商品房为甲的父母对甲个人的赠与,且已经登记在甲的名下,产权已经发生转移,因此不属于甲的父母所有,故C选项错误。该商品房属于甲的父母对甲个人的赠与,属于婚前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故D选项错误。

【例题】甲婚前全款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并办理了房产证,婚后甲主动表示将商品房一半产权赠予妻子乙,并重新办理了署有二人名字的房产证。后甲和乙感情破裂,欲离婚,该商品房应作为()来分割。

A.甲婚前个人财产 B.乙婚后个人财产 C.甲和乙夫妻共同财产 D.产权不明财产

【答案】C。解析:A选项,该商品房为甲婚前购买,原本属于甲的婚前个人财产,但是婚后甲主动将该商品房一半产权赠与妻子乙,并办理了产权变更,此时该商品房的一半产权已经转移,甲仅拥有该商品房的一半产权,故该选项错误。B选项,甲赠与乙的只是该商品房产权的一半,并非全部,所以该选项表述错误。C选项,乙接受甲的赠与,拥有了该商品房的一半产权,故该商品房属于甲和乙夫妻共同财产,该选项正确。D选项,该商品房的产权很明确,即甲乙各占一半,因此该选项表述错误。

【例题】甲、乙结婚后,甲父去世留下遗嘱,将其拥有的一套房子留给甲,并声明该房屋只归甲一人所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甲将该房屋出租,租金为甲个人财产 B.甲、乙无权约定将该房屋变为共同财产 C.该房屋经甲继承十年后变成甲乙共有财产

D.如甲将该房屋出租,该房屋及租金均属甲乙共同财产

【答案】 A。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五条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A选项,根据甲父的遗嘱,该房屋由甲一人继承,房屋产权归属于甲,即该房屋属于甲的个人财产。该房屋出租所得租金,属于孳息,应当认定为甲的个人财产,因此该选项正确。B选项,甲因继承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基于对房屋的所有权,甲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因此该选项的表述错误。C选项,该房屋经甲继承十年后变成甲乙共同财产的表述明显错误。D选项,该房屋产权归属于甲,房屋所有权及出租所得租金,均属于甲的个人财产,因此该选项表述错误。

以上是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为考生做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1:夫妻共同债务

2.夫妻共同财产,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婚前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自合法婚姻缔结之日起,至夫妻一方死亡或离婚生效之日止。

3.夫妻共同财产的来源,为夫妻双方或一方所得的财产,既包括夫妻通过劳动所得的财产,也包括其他非劳动所得的合法财产,当然,法律直接规定为个人特有财产的和夫妻约定为个人财产的除外。

4.夫妻对共同财产享有平等的所有权,双方享有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

5.不能证明属于夫妻一方的财产,推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6.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原则上应当均等分割。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财产的来源等情况,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篇12:夫妻应共同承担教育孩子责任

教育和培养孩子是家庭中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任何一方包办都是不合适的。只有夫妻双方认识一致、配合默契和行动积极,才能在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中防止偏差,收到有益于孩子的最佳教育效果。

15岁的李燕燕,因为情绪不稳,怕考试,不上学,初中未读完就休学了,在家更是成天发牢骚,怨骂父母。父母只好为孩子请心理医生。

李燕燕之所以休学,主要原因是因为父母没有共同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李燕燕的父亲是一个工作狂,平时很少回家,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家庭事务一概由妻子料理。而作为母亲,李燕燕的妈妈在责备丈夫很少管家的同时,也只是简单管理孩子的生活问题,却疏忽了思想上的正确教育。

李燕燕的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少语,学习成绩一般,但又好胜,总想做一位居里夫人式的女人。她的情绪波动大,适应环境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强,还要求苛刻。她要求父母采用各种途径,不惜以高额的金钱代价多次转学,但终因考试成绩差、怕考试而不上学,以致有四门功课不及格,最后不得不休学。

据李燕燕母亲说,燕燕小时候可不是这样,而是一个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邻居也称很乖巧的孩子。后来,由于夫妻双方缺少配合,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影响和伤害,开始变得内向,不善交往,加上自尊心强,要求完美,偶尔有控制不住的反复洗手的症状,对环境适应也比较差。李燕燕对母亲虽有反抗,但最终总是服从母亲的决定。

后来,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夫妻双方都从各自的问题中找到了对孩子没有尽到共同责任的原因。

从此以后,李燕燕的爸爸经常回家,也很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应有的关怀,使孩子感受到父爱,学到了父亲的宽厚、豁达和坚强的生活态度。燕燕的妈妈也减少了对丈夫的责怪,并克服了对孩子的不良教育方式,而是调整心态,积极和丈夫商量,共同关心燕燕,使燕燕从母亲的.体贴关爱中感受到母爱的温暖。父母的这一切变化,使李燕燕的情绪有了本质的变化,她不再埋怨父母,也不消极对待自己,生活中开始有说有笑,并告诉父母,自己想要复学。

今天,在我们的许多家庭中,大多是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中,只要夫妻双方恩爱相处,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有一个共同培养孩子的愿望和行动,孩子才会得到良好的人生启迪,才能健康发展。但如果只有一方努力、一方放弃或者双方因其他原因而对孩子施教偏激,孩子的成长就容易导致畸形发展,一些孩子的恋父或恋母情结以及其他不良厌学情绪等行为的产生,都是这种偏单亲或偏激施教的结果。

篇13:论夫妻共同债务认定

(一) 夫妻共同债务的概念

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定义, 学界各学者有着较为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夫妻共同生活中, 因生活、生产、经营所欠的债务”。有学者认为“夫妻共同债务, 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双方或一方为维持共同的生活的需要或出于为共同生活的目的从事经营活动所引起的债务”。也有学者认为“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因婚姻共同生活及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履行法定抚养义务所负债务”。

笔者认为, 可以这样定义夫妻共同债务:“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夫妻为了共同生活或家庭共同经营活动所负以及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履行法定抚养、赡养义务所负的具有夫妻合意的债务”。

(二) 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

我国对于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相关立法有如下几条:

1.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意见》第十七条规定: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负债务, 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离婚时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

2.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 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 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 由人民法院判决。

3.2004年实施的《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 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

笔者认为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应综合目的论与时间论, 既要考虑债务的目的, 也要考虑债务产生时间, 同时考虑夫妻举债的合意。夫妻为了共同生活或家庭共同经营活动所负以及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履行法定抚养、赡养义务所负的具有夫妻举债合意的债务才是夫妻共同债务。

二、夫妻共同债务现行立法的不足

(一) 法条之间相互冲突, 认定标准混乱

对比前述立法可以发现, 《若干意见》第十七条和《婚姻法》第四十一条以目的论来判断夫妻共同债务, 将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负债务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而《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第二十四条是采用时间论作为判断标准, 推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都为共同债务, 然后再规定两种例外排除情形:能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的或者是婚姻法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情形。在共同债务认定上同时存在两种矛盾的认定标准使很多法院疑惑在审判类似案件的时候该遵循哪一标准。

(二) 举证责任分配不公

《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在采用推定的同时, 对共同债务采用了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 即由债务人的配偶去证明该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如果无法证明, 就推定该债务是夫妻共同债务。该现行立法有失公允, 明显倾向保护债权人利益, 而忽视保护对债务不知情的债务人配偶。这最终无疑严重侵害了承担共同债务的债务人配偶一方的合法权益。

(三) 易引发恶意举债或虚构债务的道德风险

夫妻共同债务推定规则容易引发单方恶意举债或与第三人串通虚构债务的道德风险。这类事件多发生在夫妻感情恶化时, 由于《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采用推定规则, 夫妻一方很有可能通过恶意举债或虚构债务把另一方拖入债务之中, 但债务人配偶却很难免除自己的责任。这样, 夫妻债务推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婚姻中的无赖行为, 增大了夫妻间相互欺诈的可能。尤其在目前离婚率逐年上升的情况下, 恶意举债或虚构债务的情况会愈演愈烈, 进而导致社会道德风险增加。

三、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思考建议

(一) 完善日常家事代理权制度

日常家事代理权是指夫妻一方因日常家庭事务而与第三人为一定法律行为时互为代理的权利。日常家事代理权的意义在于, 日常家庭事务相对繁杂, 夫妻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 必然产生一方对另一方事务的代理。为了保障夫妻双方的利益和第三人的利益, 同时维护交易安全, 有必要规定夫妻家事代理权。

我国现行立法尚缺乏对于日常家事代理权制度的明确规定, 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在立法中规定:对于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日常家事所负的债务, 应认定夫妻共同债务;但若超过了日常家事代理权的尺度和权限, 就应认定为个人债务。

(二) 明确认定共同债务的界定标准

为了完善我国夫妻共同债务制度, 就有必要明确认定共同债务的界定标准, 这一标准可以将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和其他债务清晰地区别开, 保证共同债务由夫妻共同清偿, 防止将个人债务混淆成共同债务, 保护夫妻非举债方的财产, 保证夫妻双方与第三人的交易安全。笔者认为应明确认定共同债务的界定标准如下:夫妻为了共同生活或家庭共同经营活动所负以及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履行法定抚养、赡养义务所负的具有夫妻举债合意的债务才是夫妻共同债务。

(三) 合理分配债务的举证责任

如前所述, 在现行立法下, 夫妻一方要举证证明另一方的债务系个人举债而非夫妻共同债务难度极大, 导致了很多情形下当事人明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损, 却找不到途径救济。在现实中, 夫妻非举债一方往往根本无法举证, 而依据法律规定却要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最终这些债务都会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因此, 笔者认为, 在夫妻共同债务认定问题上应当规定只有举债方能证明所举债务是夫妻共同决定和确实是用于家庭共同生活需要的才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否则, 按举债一方个人债务处理。这种举证责任在现实中更具有可行性, 也更公正合理。

摘要:由于我国立法规定过于简单, 在如何认定区分夫妻共同债务和个人债务上学术界和实务界产生了很大分歧。本文从夫妻共同债务的概述入手, 通过分析共同债务的概念、认定标准, 得出现行法律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建议解决完善共同债务认定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夫妻共同债务,认定,不足,完善

参考文献

[1]陈苇.《婚姻家庭继承法学》, 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5年.

[2]马原.《新婚姻法法条释义》,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年.

[3]蒋月.《夫妻的权利与义务》,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年.

[4]张伟, 赵江红主编.《家属法学》,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年.

[5]唐雨虹.《夫妻共同债务推定规则的缺陷及重构——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之检讨》, 载《行政与法》, 2008年第07期.

篇14:个人债务,夫妻共同财产承担

评析:我国《婚姻法》第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依此规定,若债权人主张共同债务,需要证明债务人夫妻是否合意举债或该笔债务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生产。现实生活中,债权人可以通过要求债务人夫妻共同签字来确认债务人是否合意举债。《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此规定将该债务是否用于债务人夫妻共同生活或生产的举证责任分配给了债务人双方,并已表明债务人无举债合意,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谁主张谁举证,如果债权人不能举证证明该债务是用于债务人共同生活或生产,那么就应以债务人提供的证据和债务人约定为主。

主持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规定,夫妻共同债务主要是以下这些:

婚前一方借款购置的财产已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为购置这些财产所负的债务;

因日常生活所负的债务;

因生产经营活动,经营收入用于家庭生活或配偶分享所负的债务;

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治病以及为负有法定义务的人治病所负的债务;

因抚养子女所负的债务;

因赡养负有赡养义务的老人所负的债务;

其他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债务。

确认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属于夫妻个人债务还是夫妻共同债务,一般以夫妻有无共同举债的合意以及有无共享债务的利益为判断标准。

如果夫妻有共同举债之合意,则不论该债务所带来的利益是否为夫妻共享,该债务均应视为共同债务。尽管夫妻事先或事后均没有共同举债的合意,但该债务发生后,夫妻双方共同分享了该债务所带来的利益,则同样应视其为共同债务。

栏目主持人:王保军

联系电话:15037107444

上一篇:是什么阻止了你成为想成为的人励志感悟下一篇:高职班级管理制度及班干部职责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