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岗小学贫困生资助管理评审小组及工作职责

2024-04-19

李岗小学贫困生资助管理评审小组及工作职责(精选5篇)

篇1:李岗小学贫困生资助管理评审小组及工作职责

李岗小学贫困生资助管理评审小组及工作职责

为了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做好我校寄宿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费补助发放工作,根据上级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和我校实际,特成立我校“寄宿贫困家庭学生”评审小组。

一、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成 员:学校行政领导(含中层干部)、班主任、相关村(居)委员会(或支部委员会)主要成员(各1名)、学生家长代表(6名)。办公室设在行政办公室,由周文成同志分管并具体负责日常事务。组 长:张卫东(书记、校长)*** 副组长:周志平(副校长)*** 姚 奎(副校长)*** 成 员:

曹刚(总务主任)*** 钟林(办公室主任)*** 王勇刚(教务主任)*** 贾亮(会计)*** 潘良全(出纳)*** 焦安琴(教务副主任)*** 董丹(德育处主任)*** 各班班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董丹负责日常工作,负责资料收集与上报,钟林负责相关影像资料收集,贾亮、潘良全负责资助资金的管理与发放。

漩口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职责

1、在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校委会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县关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方针、政策。

2、加强学习、切实掌握各项学生资助政策的目标任务、对象界定、救助标准、工作程序、申请办法、工作责任等。

3、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和咨询等工作。

4、收集和掌握学校贫困生有关信息,建立好文件档案、贫困生档案、受助学生档案。

5、资助资金拨付到校后,设立固定公示牌,每发放一笔资金都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及时将资金发给享受对象。

6、对资助项目和受助学生情况登记汇总,并建立相关原始档案和电子档案。

7、建立永久性的救助台账,做到收入和支出分明。

8、完成县资助中心和校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9、负责学校资助对象资助管理的各类报表,按时向上级报告各类资助工作开展情况,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资助情况。

10、负责做好资助经费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资金使用中的风险发生。汶川县漩口小学校 2014年3月13日

二、评审小组主要职责

1、全面组织领导该项工作,做到“三查”(调查、核查、审查)和“三公”(公平、公正、公开)。

2、负责宣传解释协调工作。

3、办公室负责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贫困生评审、补助、监督、管理制度

孟山寄宿学校

一、评审制度

1、评审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

2、努力把这项民生工程做细、做好。

3、评审程序:学生自报——班内评议——班级考核——学校复核——监督组审核——学校公示——学校上报。

4、对于误报、错报、漏报要及时更正和做出合理解释。

二、监督制度

1、学校成立贫困生经费补助管理、评审、监督领导小组。

2、对评审的整个过程、手续要跟踪监督。

3、发现不合理、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及时公布、纠正。

4、监督人员要自觉履行职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三、专职人员职责:

1、有爱心、热情服务。

2、有责任心,认真履行职责。秉公办事。

3、有细心,把工作做细、做好

4、要专心,保证此项工作无疏漏。

四、档案管理制度

1、贫困助学资金使用关系党的政策的实施,关系民生工程,资料重要,要提高认识。

2、资料要全面、完好、存放有序。

3、资料要专人专柜。没有经过允许,不得打开。

4、注意资料的安全、完整、保全。以备查核。

水曲小学学生资助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和规范我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有效地实施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切实解决我校贫困生因家庭、低保家庭、残疾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问题,深入做好学生防流控辍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资助对象

资助对象一是小学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二是我校学前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孤儿、残疾学生、贫困军烈属家庭子女、残疾家庭子女、享受农村低保或特 困救助(特困户)的家庭子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子女、贫困单亲家庭子女、家庭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农村 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及双女户家庭学生、移民贫困户子女是重点资助对象。贫困程度相同条件下,品学兼优学生优先。

二、资助项目

贫困生资助项目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寄宿贫困生生活费补助;二是学前教育保教费。我校资助贫困生的具体方式是在核定资助对象时,根据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确定。我校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方式对资助对象进行资助,不随意改变资助方式,更不随意更换资助对象。

三、资助程序

资助对象按下列程序及要求核定:

(一)指标下达。我校贫困学生资助名额、经费由教育局确定,再按比例分到各年级进行上报、审核、公示、发放、备案。

(二)信息公开。学校通过召开学生大会、班会、在校内醒目处张贴公告等方式向学生及学生家长公开资助信息,包括资助条件与名额、资助方式与标准、申请时间与评审办法等。

(三)资助申请。学生或学生家长(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资助申请,填写由学校发给的《特殊家庭困难学生教育资助申请审核表》。《资助申请表》经受助学生所在村委会(社区)、乡镇(街道)民政办公室分别审核、确认、签字盖章后,送交学校作为评审确定资助对象的依据。

(四)评审公示。学校成立由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成员不少于7人),按资助名额,依据《资助申请表》所记载的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 度确定资助对象。资助对象确定后,学校应在《资助申请表》上签署明确的审核意见并加盖公章,然后将资助对象名单分别在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的村(社区)进行 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5天。公示期内如有异议,学校及评审小组要对有关情况进行重新核实。

(五)汇总上报。公示期结束后,学校将公示无异议的资助对象汇总,报送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四、资助经费

资助经费,由教育局同财政局按核定的资助对象和标准核拨到我校。学校财务室按资助花名册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或学生家长。

五、资助管理

我校德育处负责全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并成立贫困学生资助领导小组,学校校长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这项工作,确定专人具体负 责贫困生登记、核实及资助对象的公示、报送等工作。我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制度,建立有关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从制度层面保证公 开、公正、规范、有序地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六、资助监督

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学校将贫困生资助政策、资助工作程序、资助对象及资助方式、标准等在学校校务公开栏公布,接受广大教师、学生的监督。在校长 领导下,组织各方面的人员,对学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确保有限的资助资金用于最急需的贫困学生。学校年终督导考核内容将贫困学生资助工 作纳入,并占一定权重。

篇2:李岗小学贫困生资助管理评审小组及工作职责

沛县五段镇姜庄小学

姜庄小学贫困生评审制度

为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费,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党和政府的民生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贫困学生评审制度如下:

一、学校成立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民主评议工作。

组长:XXX

副组长:XX

组员: XXXX各班班主任

认定评议小组成立后,成员名单在校务公示栏内公示。

二、申请生活补助费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品德优良;

4.勤奋学习,积极上进;

5.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三、资助对象及困难学生认定办法:

在我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资助孤残学生、城乡低保家庭或持《特困职工证》家庭的学生、革命烈士或因公牺牲军人子女、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遇天灾人祸或重大疾病造成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及家庭人均年收入2000元以下学生。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应向学校提出申请,填写《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经费申请表》同时提交提交相关主管部门颁发相关证明材料或村(居)委会或乡镇(街道)民政等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

四、资助申报审批程序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学校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和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组织相关人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和评议。

1、申请资助的学生于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填写《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经费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相关证明。

2、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

3、公示无异后,学校将资助名单,公示情况上报上级资助小组审核确定。

五、资助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资助资金全部发给贫困学生本人。将学生或家长签字后的发放汇总表加盖学校公章由校长签字后报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六、受资助学生名单、资助项目和金额应在学校校务公开栏公布,建立档案,并报上级部门备案。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资助资金用于最急需的贫困生。对于出现问题的严肃查处。学校长期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对象评定工作举报投诉信箱和电话,广泛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诚信教育,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教育学生如实提供家庭情况,及时告知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变化情况。如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发生显著变化,学校应在新学年及时做出调整。

篇3:李岗小学贫困生资助管理评审小组及工作职责

1.1 对贫困生的认定不规范

1.1.1“困难调查表”形式化

目前, 高校衡量一名学生是否贫困, 最有力的“证据”是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但这份调查表的可信度, 可能要打点折扣。据了解, 一些学生自己填好家庭收入状况, 到乡镇有关部门盖个章很容易, 然而, 有些地方反倒是真正困难的学生找不到盖章的地方。而高校的相关部门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都做深入了解, 学校对于学生是否贫困的最初依据就是这张并不一定真实的证明.

1.1.2 利益面前缺乏诚信

在申请贫困生资助方面, 贫困生群体存在缺乏诚信、隐瞒实际情况, 影响了资助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公平性。不少学生为了申请贫困生资格, 在填写家庭收人时尽量少报, 或者故意夸大家庭困难程度, 而生源地政府开具的家庭收人情况“贫困证明”水分很大, 导致学校难以了解学生真正的经济状况.

1.1.3 民主评议看“人气”

随着贫困生资助覆盖面积的加大, 不管一个班级有没有贫困生, 它都会拥有几个“贫困生名额”, 班里除了公认的困难学生, 剩下的那些学生如何界定可能就会仅仅凭评议小组的印象或是“人气”来决定了, 平时人缘好的自然上了“贫困榜”。于是, 有些学生或宿舍为了小团体的利益, 会全面发动人际资源, 在班级民主评议中发挥作用, 以获得贫困资助, 然而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贫困生往往会被忽视。用这种看似公平的形式所得到的结果却不容乐观。

1.2 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健全, 政策难以落实

1.2.1 助学贷款政策不健全, 贫困生难得实惠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开展助学贷款业务, 但一些地区和银行、地方政府执行不力, 贷款规模有限, 助学贷款远未成为解决贫困生学费的主渠道;在开办助学贷款业务中, 个别地区、个别银行还存在着各种不尽人意的问题:一是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难, 贷款手续繁杂等障碍重重;二是条件苛刻, 往往导致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不成功等问题的发生;三是各地财政、教育、金融机构等部门, 对开展助学贷款重视不足, 部门间缺乏协调统一;四是基层教育部门政策宣传不到位, 工作效率低下, 致使个别困难学生没有全面了解国家政策, 不知道如何解决上大学所面临的经济方面的困难。

1.2.2 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 执行力度不够

在过去多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践中, 尽管中央领导非常重视, 政府成立了各级贷款管理中心和协调小组, 有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制度, 但仍出现了银行自己随意停办和不执行合同情况的发生。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 如贫困生认定标准, 办理贷款相关手续, 贷款本金的还款机制, 个人信用体系、制度保障都缺少强有力的法律约束。这些问题不彻底解决, 就会继续阻碍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开展。在实际过程中, 个别政府、个别学校、个别人由于对国家教育政策缺乏高度的认同感、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内容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 难免在落实国家教育政策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1.3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仍需加强

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 他们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引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 因此, 相对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部分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 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 他们或者因四处奔波打工学习时间不能保障, 或者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不能集中精神学习, 由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从而成为高校中的“多困生”;还有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 而对未来迷茫悲观, 感到前途无望, 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及当前改革的态度看法等问题。而且, 一些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的学生, 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 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同, 往往存在着不可判知的心理空间。

2 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规范资助制度, 确保政策有效执行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规范资助工作的程序是做好学校资助工作的前提保证。为此, 高校应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 结合国家资助的相关政策, 制定系列资助管理办法, 明确申请资助的相关程序, 规定资助的评定标准, 力求用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资助工作在规范、健康、有序的条件下顺利开展, 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要突出经济困难问题这个实际问题, 加大资助力度, 有效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实现。

其次, 妥善处理新旧政策和制度对资助工作带来的不便。原来各高校均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种资助制度, 各高校也都建立了相关的贫困生认证办法。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新的政策和制度, 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有了统一的政策标准。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针对新的资助体系, 加快统一管理的力度, 出台一些普适的办法, 明确高校在操作时哪些问题应该做, 哪些问题不能做;要求高校尽快制定、修改和完善现有各项制度, 避免政策执行前后矛盾, 保证国家的惠民、惠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出现偏差。

第三, 建立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贫困生认定审批、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动态贫困生档案制度等, 严格按照资助政策公开、资助对象公示、资助程序透明的要求, 加大监督力度, 保证贫困生收益。力争使进入贫困生档案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确确实实的贫困生, 也要使贫困生档案包括所有的贫困生。

2.2 加强心理教育, 使贫困生树立诚信和报恩的意识

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培养受资助学生的良好品德,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高校教育工作应充分认识到健康的心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成人的重要性, 通过“精神扶贫”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对待自身的实际情况, 积极面对生活, 从心理上克服经济贫困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育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和感恩意识。

要联系贫困生的实际问题, 结合家庭困难现状, 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 分析贫困生心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心理干预、心理辅导等方法引导贫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 通过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讲座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帮助, 及时化解不良情绪, 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从资助育人的角度来看,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 并引导他们将这种意识升华为关爱社会、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我们还应在培养和增强学生诚实守信和知恩图报意识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激励他们自立自强、发奋学习, 激发这一群体奋发向上的精神, 不断优化校风学风;高校应围绕提升受助学生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演讲、征文、辩论、主题班会等形式在贫困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爱校、诚信、感恩、艰苦奋斗等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国家和社会的关爱, 增强受助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受资助学生通过自觉参加公益性活动, 用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的关爱。

2.3 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参与贫困生的资助

社会捐赠是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从目前来看, 社会奖学金和社会助学金无论是从奖助金额上来看, 还是从奖助范围和数量上来看都是很少的。

因此, 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取得联系, 搭建好高校与社会互利联动的平台。第一, 校企联合。高校充分利用其人才资源优势, 把若干企业作为其学生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的基地, 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某种智力和劳力支持, 而企业则为高校提供相应的经费用于贫困生资助。其次, 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高校按照企业对人才规格和数量的需求进行定向培养, 企业则为高校提供一定经费用于被定向培养的贫困学生。第三, 高校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在对企业进行文化调查的基础上, 帮助其进行企业文化创新的策划, 甚至可以通过直接参与来繁荣和发展企业文化, 为企业的广大职工注入精神力量, 从而赢得企业的经费支持。总之, 建立一个以国家为主体, 企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新的资助工作机制, 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

2.4 积极拓展勤工助学途径

2.4.1 不断完善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勤工助学工作不仅要达到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目的, 更要实现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资助不应当是简单的经济援助, 学校应注重引导、支持学生通过自力更生、自我救助, 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在资助工作中应始终把有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放在第一位, 破除学生“等、靠、要”的思想, 鼓励学生勤工助学, 自食其力;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争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仁人志士的关心和支持, 为家庭困难学生积极拓展助学渠道。其中, 建立高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 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形式, 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争取让学生进入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锻炼学生的知识型、技能型岗位, 把人才培养、就业服务与助困工作结合起来, 实现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多赢。

2.4.2 支持创办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心等社团组织

建立以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实践载体的社会实践社团组织, 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自主创业等实践活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摸索实践了一个很长时期, 还进行了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赛, 自主创业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实践模式也丰富多彩。在校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 结合社会需求, 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的思维理念注入到自主创业中, 使更多的贫困生不仅经济上得到收益而且能力上得到锻炼, 也为毕业后个人独立生存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摘要:近年来, 国家对高校贫困生出台了很多政策, 对贫困生的资助逐年加大投入, 针对贫困生的教育资助确实减轻了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但资助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在资助政策和制度、贫困生教育、资助形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并提出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

参考文献

[1]姜旭萍, 李四芬.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 2008年9月.

[2]王雷.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探索[J].科技信息, 2008年第22期.

[3]李雪峰, 鲍玉仓, 王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2008年12月.

[4]张健.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与培养教育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3月.

[5]张蕊.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08年第15期.

篇4:李岗小学贫困生资助管理评审小组及工作职责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资助工作 对策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学生交费上学的十余年来,缴费上大学的观念已基本形成,与此同时产生的高校中貧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更好地研究和解决贫困生资助工作问题是当前面临的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及其建立的意义

高校贫困生是个相对概念。一般来讲,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上学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困难的学生。这些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住宿费、书费等基本费用。在具体的资助工作中,通常把家庭人均收入较少,有一定数额债务,只能缴纳部分学杂费,基本生活费接近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定为“贫困生”,而把家庭经济收八没有任何来源,基本上靠借债上学,无力缴纳学杂费,在校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称为“特困生”。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在高等教育阶段初步建立起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资助形式有效解决了高校贫困生的上大学问题。具体情况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后。可通过“绿色通道”及时报到,入校注册后核实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资助帮扶。在资助体系中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各高校的春秋季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岗位等形式的帮扶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除此以外,国家还积极倡导、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助学金,一道帮扶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及有效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贫困生资格认定缺乏有效的认定机制。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是高效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这一基础工作的水平和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果。现行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认定。多以学生自述为主,或由学生家庭所在的街道或乡镇民政部门等开具的证明材料。一方面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量化标准的缺乏、区域经济收入水平的差异、学生对家庭收入量化认识的模糊及其个人诚信度等因素的存在,给资格认定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另一方面,由于街道或乡镇民政部门等所提供的证明材料的可靠程度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公正性,导致的结果是部分非贫困生获得了贫困生资格,而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却得不到应由的帮助,造成了资助工作中“贫困生不贫困”的情况存在,影响了资助工作的公平性。

贫困生资助工作缺乏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高校贫困生是一个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群体,因为经济上的贫困,他们肩负着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希望;因为贫困。他们的求学之路比常人艰辛;因为贫困,他们的内心常常比较脆弱。在实际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中,重物质轻精神的情况比较典型,人文关怀、个人尊严、感情需要和心理抚慰很难得到尊重和满足。爱心企业资助大都需要举行捐赠仪式,树立和宣传企业形象。为保障资助工作的公正性,贫困生的信息在一定范围内的公示通常的做法。保证了资助工作的有效监督。这些工作形式的出发点和目的无可非议,但使贫困生心理上承受着巨大压力,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资助工作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

贫困生资助工作时段过于集中。导致难以解决突发事件造成的贫困问题。由于政策因素,每年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主要集中在固定的时段,而且刚性的政策要求必须按时、按量、足额下发。一方面,这种方式使国家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得以有效落实;另一方面,却对于阶段外时段因病、因灾或家庭突发变故等原因造成的贫困生问题关注较少。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每年都与一些学生因病、因灾或家庭突发变故形成的新增贫困大学生群体,而由于资助时段过于集中的原因,不能满足贫困生资助工作现实的资助需求。

贫困生资助工作重给予性扶持轻主体性激励。在目前的贫困生资助基本上都是无偿给予的,过多的给予性扶持会使部分学生和家长在思想上走八了误区,一味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完全把希望寄托在资助上,“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这种情况的出现还会引起一些学生的攀比心理的滋生,出现不贫装贫的现象。因为一些学生看到某些贫困学生不努力,学校活动也不积极参加,也没有为学校和班级做出多少贡献,但一纸贫困申请就可以得到资助,其数目比自己通过努力学习和优良表现而得到的奖学金还要多,很可能产生心理的不平衡,不贫装贫现象就会滋长。这从每学年学生报到时交学费的情况就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到。一些本来自己能够交学费的家庭根本就不带学费到学校,一些本可以通过亲戚朋友筹集学费的家庭也不再努力筹集,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从家里带来了学费到校,但就是不按时交纳学费,而是采取观望的态度,影响了资助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建立、健全的贫困生资格认定的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牵头制定、出台认定高校贫困生的统一标准体系:工作中强化诚信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关爱、友善、礼让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使“应受助者得助”。要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心。做到人员到位、制度到位、职责明确,严格工作程序,从贫困生的申请、审核、公示、建档、跟踪调查、违纪查处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督和管理,消除人为因素和主观操作的影响,随时取消弄虚作假学生的资助资格,并予以校规校级的惩处;采取定期资格复查的办法对全部的贫困生进行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核实,确保贫困生资格认定的客观、真实性。

高校的资助工作要高度重视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通过关爱、启迪、和引导,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不畏艰难,敢于面对贫困,面对困境,提高自身素质,搞好知识储备,这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内在要求。在资助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体现人文关怀,激发贫困生的主动性、发挥主体能动性。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将人文关怀作为贫困生资助的核心理念来对待,加强对贫困生的经济关怀、精神关怀、学业关怀和能力关怀。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维护贫困生的自尊和人格,培养其高尚的人格,给他们提供精神动力。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和效果。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培养他们养成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良好品德和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根本目的。资助工作使贫困学生获得物质支持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使他们获得发展的精神动力,最终融入生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以期将救助精神和爱心发扬光大。形成文明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构建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

设立高校贫困生救助基金,解决学生个人或家庭突发变故造成的贫困生问题。政府在每年的资助工作经费中按比例提取,各高校从办学经费中按比例配套,积极争取社会捐资助学,进一步拓宽资助经费来源渠道建立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出资设立的高校贫困生救助基金,使贫困生资助工作实现全方位、无缝隙的高度覆盖。

篇5:李岗小学贫困生资助管理评审小组及工作职责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贫困生的标准难以界定, 给资助工作带来一定的操作难度。

家庭经济困难带有明显的地域性, 其标准难以统一。贫困生难以界定, 资助对象就难以确定, 资助工作就难以进行。目前我市高校还没有形成一套客观的、准确的界定方法或标准, 对贫困生的界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课题组通过调查了解, 我市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证明判断法”。只要有当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就可以认定是贫困学生, 或者以当地国家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为参考。但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水平差距较大, 经济发达地区贫困家庭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家庭相比, 可能不算贫困。同时, 个别地方政府对贫困证明把关不严, 所出具的贫困证明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二是“经验判断法”。有人说看学生的穿着打扮, 如果学生穿名牌、染头发、涂脂抹粉等, 就说明家庭经济并不困难。这一说法也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质疑。有的学生可能出于爱美或“面子”的需要而对自己进行适当打扮, 有的学生的名牌可能来自亲朋好友的赠送或假名牌, 有的学生可能为了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或为了求得一个好的勤工助学岗位而打扮等, 因此, 不能完全凭学生的穿着打扮来认定是否为贫困生。有人说凡是使用手机或电脑的学生均不能认定为贫困生。但是手机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通讯工具, 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价格也比较低。电脑更是成为某些专业学生的必备品。因此, 课题组在调查时有贫困学生明确提出:“应该深入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 而不以学生目前的表现或拥有物来决定该生是不是贫困家庭学生”。

三是“综合判断法”。既要看证明材料, 又要观察其外在表现, 还要使用其他“招术”, 比如通过同学了解其衣、食、住、行等情况, 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向当地政府、家庭调查了解, 对享受名单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等方式来判断其经济是否困难。这应该说是目前较理想的判断方法, 被众多高校所采用。

贫困生的标准难以界定, 给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带来了操作上的难题, 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家庭、政府、高校共同来解决的问题, 或许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 多元化资助体系的不平衡性比较突出, 体系的合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我市高校已初步建立,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 课题组通过调查分析, 发现这个多元化的体系存在诸多不平衡性, 体系的合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多元化资助体系中“多元”之间的不平衡, 主要指奖、贷、助、补、减之间的不平衡。

奖、贷、助、补、减在多元化资助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助方式、资助效果都有所不同, 不能偏重一方而忽略其他资助方式, 必须使多元有机结合, 形成资助合力, 才能达到最好的资助效果。但课题组通过调查, 发现多元化资助体系中多元之间存在诸多不平衡:

一方面表现在同一高校内部的不平衡。个别高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更愿意享受“免费的午餐”, 不需要学校出资的比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就积极争取, 凡需要高校自筹经费解决的, 便想方设法对这部分资金进行挪用或挤占。因此, 难免出现个别高校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较少的现象, 因为这项支出越多, 学校的经济利益损失就越大。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通知》 (教财[1999]7号文件) 要求, 各高校应从学费中提取10%作为资助经济困难学生专项资金。但据课题组调查了解, 个别高校对这一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表现在高校之间的不平衡。课题组通过调查分析, 认为多元化资助体系在普通高校建立的情况比民办高校要好, 重点高校或教育部直属高校建立的情况比一般院校或市属院校要好。甚至有些政策个别高校不能与其他高校同等享受, 同时, 个别高校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 在贫困生资助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 多元化资助体系显得比较脆弱。因此, 出现了高校之间的不平衡。

2、多元化资助体系中“一元”内部的不平衡, 主要指奖、贷、助、补、减内部的不平衡。

课题组通过调查分析, 发现多元化资助体系不但存在着“多元”之间的不平衡, 在“一元”内部也存在诸多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表现在同一高校内部的不平衡。课题组通过调查分析, 发现同一高校内部存在“一元”的不平衡, 尤其在不同专业之间的不平衡性表现得非常突出, 比如:拿勤工助学来讲, 中文、数学、外语、物理、美术、音乐等专业的学生相对比较容易, 而生物、地理、历史、体育等专业的学生却比较困难。因此, 课题组在调查时, 相当部分贫困生提出希望学校能够更多地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拿奖学金来讲, 企业或个人在艺术设计、绘画等专业方面所设奖学金相对较多, 而中文、数学等专业相对较少, 历史、生物、体育等专业就更少甚至没有。奖学金还存在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之间的不平衡。由于贫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有限, 很多贫困生来自农村, 在音乐、美术等技能方面以及社会交往等综合素质相对较差, 个别贫困生还因营养不良导致身体素质较差, 出现体育等科目考试不及格现象, 贫困生在奖学金评比时存在着先天的劣势。因此, 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当中, 非贫困生的人数往往占绝对优势。

另一方面表现在各高校之间的不平衡。课题组通过调查分析, 发现不同高校之间也存在“一元”的不平衡性, 尤其是不同性质高校之间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比较突出。比如:拿国家助学贷款来讲, 前面已谈及民办高校不能像普通高校那样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同时, 国家在助学贷款政策方面有两个“一刀切”, 一是每年贷款最高限额“一刀切”, 即每生每年最多只能贷6000元。对于办学成本较低、收费相对较少的高校来说, 完全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要。而对于办学成本较高、收费相对较高的艺术院校来说, 学费标准一般在12000元——15000元/年不等, 6000元对于他们只能是杯水车薪, 因此艺术院校在这方面的压力比较大。二是贷款人数“一刀切”, 即各高校申请人数不得超过学生总人数的20%。据课题组调查了解, 发现个别高校贫困学生人数已经超过学生总数的20%, 甚至达到30%, 意即还有相当部分贫困学生不能申请助学贷款;拿勤工助学来讲, 专业院校却优于综合院校或普通院校, 据调查了解, 医学、美术、音乐、电子类的高校勤工助学岗位明显多于其他专业的院校;拿奖学金来讲, 企业或个人更愿意到重点高校或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立奖学金, 而普通院校尤其是职业学院、民办高校这方面的吸引力却非常小。

多元化资助体系的不平衡, 削弱了体系的合力, 制约了贫困生资助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三) 贫困生资助经费来源渠道窄, 金额少, 资助工作面临“无水之源”的困境。

目前我市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生学费收入, 而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高校面临学费收缴困难的问题, 个别高校学费拖欠现象非常严重。学费收缴困难, 导致学校经费紧张, 从而形成了“学生拖欠学费——学校经费紧张——资助经费不到位——资助工作不到位——贫困生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怪圈。

(四) 媒体宣传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一定出入, 高校面临较大舆论压力。

如今, 贫困生问题已经演变成社会问题, 引起了社会各届的高度关注。因此,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都加大了对国家助学贷款等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宣传。但也有个别媒体报道不实, 对家长和学生产生训导的现象, 尤其是导致部分家长或学生误认为国家助学贷款非常容易申请, 只要提出就可立即办理, 他们却不知道要经过申请、审核、公示、批准等程序, 除了学校审核外, 还需要银行的严格审核, 因此, 审批时间较长, 手续比较复杂, 个别家长或学生却对此不理解, 从而产生很多误会。

(五) 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管理还需要加强。

从课题组抽取的样本来看, 大部分高校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管理比较规范, 但也有个别高校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管理还不够规范, 特别是在机构、人员、经费、制度等方面还需要加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评估或检查等方式来促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管理, 以提高全市贫困生资助工作质量。

二、解决贫困生资助工作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 大力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 减少因贫困生界定难带来的操作难题。

国家助学贷款自1999年推行以来, 一直实行学校所在地贷款制度。但由于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核实和贫困生界定工作难度大等原因, 给国家助学贷款的前期操作带来诸多不便, 尤其是给个别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和家长以可乘之机。课题组调查时, 有高校表示, “个别有钱家长报到时明目张胆地说, 自己把钱存到银行可获得利息, 国家助学贷款不收利息, 不如把自己的钱存入银行后向学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学校也拿不出确凿的证据, 只好向银行推荐, 银行也无法找到相关证据, 也只好同意发放。”这种尴尬局面经常会遇到, 违背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初衷, 在大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实行生源地贷款制度主要有两大优点。一是便于调查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 能够真实反应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真实水平, 从而有效避免“有钱人申请助学贷款”的现象, 保证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公平、公正, 使真正贫困的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二是便于银行收回贷款。目前, 出现众多大学毕业生不归还贷款的现象, 其重要原因在于毕业生有机可乘, 工作流动性大, 工作单位、联系方式、住址等更换频繁, 银行和学校难以找到其本人。如果采取生源地贷款制度, 可由父母或当地亲戚作见证人, 明确见证人有提供贷款学生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的义务, 便于银行追收贷款。

(二) 采取措施, 维持多元化资助体系的平衡性, 形成资助合力。

以“奖、贷、助、补、减、缓”为主体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必须保持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平衡, 才能发挥最大的资助效力。因此, 要维持体系内部的平衡, 应该从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入手。

1、适当解除政策性限制, 减少因政策原因引发的不平衡性。

课题组经过调查了解, 认为因政策限制导致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国家助学贷款上。因此, 课题组建议国家应该对助学贷款政策作适当调整。一是扩大发放范围, 主要是指民办高校贫困生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民办高校也应该与普通高校一样享受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才能保证政策的公平性。二是提高最高限额, 主要是指要适当照顾收费较高专业的贫困学生。课题组调查了解到, 目前国家规定的每年最高申请额度为6000元的标准能够满足普通专业学生的需要, 却无法满足艺术、表演等高收费专业学生的需要。比如我市美术专业最高每年学费为15000元, 加上住宿费、书本费、杂费、写生费、材料费、生活费等, 每生每年至少需要20000元, 6000元对于他们来说缺口实在太大。而对于每年学费不足6000元的学生来说, 还有盈余。因此, 为了保证其公平性和合理性, 可以将每生每年最高申请额度调整为应交学费的80%左右。这样既照顾了不同收费标准学生的需要, 也并非100%贷款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其应交学费的20%也是应该的。三是增加申请人数, 主要是指要适当照顾贫困生比例较高的高校。对于贫困生人数超过学生总数20%的高校应予以适当照顾。

2、努力寻求资金支持, 减少因资金问题引发的不平衡性。

资助贫困生其核心在于资金问题, 有了足够的资金, 众多问题均可迎刃而解。而缺乏资助资金的问题在我市高校普遍存在。要解决此问题,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增强自身“造血机能”, 多方筹集资金, 尤其是要争取社会资金的投入。同时, 高校也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从学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 确保专款专用。

3、加强资助工作管理, 减少因工作缺位引发的不平衡性。

要保持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平衡, 关键在高校。因此, 高校在资助贫困学生工作方面必须积极主动, 广开财路, 确保工作到位。但课题组调查了解到, 我市个别高校在贫困生资助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 造成了资助体系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因此, 作为高校要切实加强资助工作管理。

一是要加强资助工作的基本建设, 包括成立专门资助机构, 落实资助工作专职人员, 加强资助工作制度建设等, 确保资助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

二是要加强对奖、助、贷的管理。奖、助、贷是多元化资助体系中的关键因素, 处于明显的主体地位。在奖、助、贷这三个主体方式中, 勤工助学是广大贫困生最为关注的资助方式。因此, 各高校在设立多种奖学金, 加强助学贷款管理的同时, 应更多地加强对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因此, 作为高校一是要制订相关制度, 加强对勤工助学活动的领导和管理, 确保勤工助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贫困生建立维权通道。二是要多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岗位, 校内零时工的岗位可以让贫困生担任, 同时广泛发动老师积极到校外寻求岗位。

(三) 建立评估制度, 明确责权利, 形成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长效机制。

评估可以促使高校加强管理和投入, 可以形成激励机制, 提高高校资助贫困生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达到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的目的。同时, 作为政府还要加强立法, 合理制订相关政策, 进一步明确高校、银行、政府、家长、学生在贫困生资助方面的责权利, 提高资助工作效率。通过以上措施, 形成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长效机制。

上一篇:串村小学典型材料下一篇:字自我介绍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