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儿童散文

2024-05-03

描写春天的儿童散文(精选8篇)

篇1:描写春天的儿童散文

有人说,

春天是绿色的。

青青的草地,

爽朗的心情。

是谁给了春天这种魔法?

是大自然爷爷那颗绿色的心,

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

/

有人说,

粉红的桃花,

火热的心情。

是谁给了春天这种魔法?

是大自然爷爷那颗粉色的心,

给春天带来了丝丝温暖。

/

有人说,

春天是无色的。

透明的水滴,

清澈的心。

是谁给了春天这种魔法?

是大自然爷爷那颗透明的心,

给春天带来了纯洁无暇。

/

我觉得,

春天是彩色的。

万千的事物,多彩的世界。

是谁给了春天这种魔法?

是快乐的小朋友那颗童趣的心,

给春天带来欢声笑语。

作者:杜谦雯

公众号:小学生原创

篇2:描写春天的儿童散文

蝴蝶在花间飞上飞下,

杨柳在河边摆动长裙,

鱼儿在水中摇着尾巴。

大地正在举行迎春的舞会,

篇3:儿童散文的“真”与“趣”

关键词:儿童散文,“真”,“趣”

儿童散文是专为儿童所创作, 有些虽不专为儿童所创作, 但能够为儿童所阅读欣赏。散文讲究意境, 儿童散文当然不能例外。所不同的是, 儿童散文的意境不像成人散文那样恢宏、饱满、深邃。它往往是通过童心、童真、童趣的自然流露所创设的独特的氛围和独特的情愫来拨动读者和听者的心弦, 使其动情动容, 在惊喜、欢乐之余, 品尝到一种韵味, 如同一股清清的溪流淌过心田。因此, 儿童散文创作, 应该具备“真”与“趣”的特点。

一、真

“真”, 是说儿童散文必须具有童心与真情。

童心即儿童的心灵, 即人在儿童期的纯真善感、自然直率的心灵状态。童心是最美的。儿童散文的最大特征是对童心、童真的真实的、艺术的表现, 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对儿童怀有一颗真挚、诚实、能与其同步振动的赤诚之心。只有这样, 他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所见所闻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他的所思所感才能引起小读者的共鸣, 他煞费苦心地构思营建起来的散文精品才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欣赏和接受。

我国明代中后期著名思想家李贽曾说:“童心者, 真心也。”他赞美儿童没有受到污染和侵蚀的真诚、纯朴之心。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丰子恺也是儿童的倾慕者, 他说儿童是“心声全部公开的真人人”, 始终对儿童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他的一生写了大量的有关儿童和涉及儿童的散文, 这些散文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构思, 洋溢着浓郁、真纯的童趣, 其自然流露的情感, 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回味无穷。《华瞻的日记》以儿童的视野、儿童的口气写出, 写了瞻瞻与邻居小女孩郑德菱之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友谊和无拘无束的感情, 将儿童纯真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把儿童天真美好的意愿描述得有趣可爱, 使人读后产生一种回到孩童时代的向往和冲动, 而这只有真正有天赋童心的成人才能这样真切地理解和描绘出来。评论家林非说:“他把自己化为儿童, 用儿童的心眼写下的《华瞻的日记》, 不仅心思、感觉、情绪完全属于儿童的, 连叙述的口吻、行文的稚气也是儿童的, 对儿童心理体察到可以乱真的地步, 这在现代作家中, 恐怕只有丰子恺抵达此境了。”[1]

儿童总是以纯真的“童心”看待世事, 他们眼中的世界与成人所看到的非常不一致。安徒生《小意达的花儿》中的小意达爱她的花儿, 她相信花儿与人一样有美好的感情, 像人一样爱唱歌跳舞, 不同的只是人白天醒着, 晚上睡觉;花儿是在白天睡觉, 夜里才醒着。印度文坛巨匠泰戈尔有一篇极为出色的儿童散文《金色花》, 写一个孩子幻想自己变成了一朵开在圣树上的金色花, 然后躲在高枝上、新叶丛中顽皮地跟妈妈开玩笑、捉迷藏, 让妈妈嗅到花香, 让自己的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 最后突然出现在妈妈面前。全文不满千字, 但却天马行空、自由不羁, 充分表现出童心的可爱。

儿童的心中总是充满了天真的想象和幻想, 年幼的他们会觉得, 世界上的万物, 诸如星星月亮、蜜蜂蝴蝶、花草树木, 也是和他们自己一样, 有生命、有感情、有喜怒哀乐, 因此他们乐于和世界上的花草鱼虫对话、游戏、交往、做朋友。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虽然知道万物并不是与自己一样地生活着, 但他们仍然喜欢以假作真。女孩子玩布娃娃, 明明知道布娃娃是布做的, 不会说话, 却喜欢和它聊天;明明知道布娃娃不会吃东西和睡觉, 却喜欢和它办家家;明明知道布娃娃不会生病, 却就是要叫它好好躺下, 给它打针……男孩子看见天上的星星会想法摘下来, 坐着的一把椅子可当作汽车;他会凭借想象幻想动物世界的情景, 什么大象用鼻子喷水给猴子洗澡, 孔雀生了只小鸡, 长颈鹿学会了打球, 等等, 他还可能把这些幻想当作真的事情去说给其他小朋友听。儿童的想象、幻想创造着一种可能存在与现实存在的奇特的不谐调, 虽然显得幼稚, 却充满了幽默趣味。因此儿童文学家陈伯吹认为, 儿童散文难就难在“用儿童的眼睛去看, 用儿童的耳朵去听, 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至20世纪始, 人们越来越强调儿童本位, 因而对儿童天性的崇拜、对童心的歌颂, 成了儿童文学最突出的思想文化特色。“天下之至文, 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童真是儿童散文的生命, 儿童散文要抒发儿童认同的感情, 就必须心中装着儿童, 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 以儿童的心灵感受世界, 以“我”之手写儿童之情, 并逐步将儿童放在心里转变为作家自觉的心理趋向, 实现作者自身与儿童读者的融合。

二、趣

“趣”是说儿童散文必须具有童趣、理趣和幽默感。

高尔基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一本正经地给孩子们讲述道理, 他们未必感兴趣, 他们首先要感受到一种阅读的快乐, 然后才在有意无意、似懂非懂中获得文化的熏陶。

优秀的儿童散文无不让人感觉到一股充溢全文的、天真的、诚笃的、纯洁的、令人忍俊不禁的童趣。郑振铎在20年代初译过泰戈尔一篇精致的儿童散文《纸船》, 文中刻画了一个幼小孩童将自己叠的纸船放到溪中去时的心理活动, 其中有这样一段充满童真的叙写:

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 仰看天空, 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我不知道是不是天上的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2]

作者写出了儿童心中天真的想象和幻想, 特别表现出了儿童独有的心理、情绪、思维方式、情感指向, 让人感受到儿童世界的趣味。

有些儿童散文是从成人的立场出发的, 或对童年作回忆, 或对儿童生活作客观的叙述描写, 或对儿童及与儿童有关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感触见解, 这些散文虽以成人为主角, 但也应表现出作者活泼的童心, 行文之中要洋溢着活泼泼的童趣。我们所熟悉的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回忆性散文, 冰心的《寄小读者》、《往事》等散文,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的一组以《童年时代的朋友》为题的儿童散文, 均以盎然童趣吸引着小读者, 不仅如此, 许多成人读者也非常喜爱它们, 因为作者绘声绘色的描写使他们“返老还童”, 复苏了他们的童心。

当今的儿童文学更多地强调游戏、娱乐作用。这也是20世纪儿童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本质所在。它“以娱乐而不是以自我完善为目的, 为了陶冶性情而不是为了增进知识”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因此, 游戏精神和儿童趣味应该是儿童散文应该具备的品格。

当然, 儿童文学作品的接受绝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快乐和嬉闹这一层面。一般说来, 儿童感受事物和审美时是比较浅层次和粗线条的, 但同时, 儿童审美意识又是发展的、向上的。一篇有内蕴的儿童散文带给孩子的首先是一种快乐感, 也许这种快乐只是美感层次中比较低级的部分, 但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或阅读次数的增加, 他们的审美感受将逐步得以提升, 进而进入到审美的各个层次之中, 获得更多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桂文亚是台湾儿童散文领域探索得最广最深的一位作家。她的许多散文都呈现出一种理趣之美。散文集《思想猫》已被公认为是其儿童散文中富于思考品质和理趣之美的作品。1995年出版的《美丽眼睛看世界》, 进一步显示出她对美与生命的直觉体验与智性思考。《屯溪老屋》中夕阳下的老人、老街、老屋沧桑而凝重;《影子》里的黑色通道恰似一场未竟的梦魔;《猫》像一位孤独的沉思者, 露出识透人间万象的神秘微笑……书中, 饱含着哲理思辩的格言式警句不胜枚举, “除非没有‘人’的存在, 还原到真正的太初, 否则, 所谓的‘美’, 实在也有赖于学习和创造”。 (《山城小调》) “一张面具可以使人产生各种美或丑的联想。面具, 不单可以强化真实存在的印象, 也可以把真实掩藏起来”。 (《面具》) 书中并无特别厚重的哲学思考, 但它展示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与审美眼光, “若有所悟, 若有所思, 刚好达到‘哲学的边缘’”。[3]

儿童散文的“趣”, 还表现在文中散发的幽默感。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幽默大师林语堂认为:“人之智慧已启, 对付各种问题之外, 尚有余力, 从容出之, 遂有幽默。”当代散文家秦牧称幽默是“一朵永不凋谢的智慧之花”。智慧是幽默的基石, 幽默显示出智慧。优秀的儿童散文总是善于以幽默、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 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如果说情感充沛、富有幽默感正是创造型儿童应具备的品格, 那么, 情感的熏陶、幽默感的培养正是优秀儿童散文奉献给儿童的美味佳肴。

在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桂文亚, 这位曾蝉联《少年文艺》读者年度票选最佳散文第一名的写作者, 其散文打动小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弥散于字里行间的幽默气氛, 《班长下台》、《小调皮》、《老师, 别打我》、《思想猫游英国》等作品充满了活泼天真的情趣和高雅幽默的理趣。如《小调皮》中有这样幽默有趣的情节:男生高明耀“老爱扭我手臂, 骂我‘爱男生”。终于有一天, “我”找到报复机会, 设计让高明耀挨了老师的皮鞭子。高明耀气得对“我”直嚷:“你给我记住!”“我”却不甘示弱回敬道:“不要脸, 爱女生, 爱周阿琴!”周阿琴是谁?读者一头雾水, 这时“我”悄声告诉大家:“别告诉任何人噢!这个名字是我在爱情小说上看来的, 是一个脸上长了麻子的丫头。”[4]作者以她谐趣、纯净的文学笔调, 为我们描绘了情趣盎然、灵动幽默的童年生活图景。桂文亚认为, 幽默即宽待世界的善心。因此, 在她笔下, 童年故事中的种种天真可笑的闹别扭、争斗、烦恼, 乃至出洋相、恶作剧, 都不仅仅是有趣, 而是表现为一种意趣盎然的童年生命感觉和想象方式, 表现为对这种生命感觉和想象方式及其价值的充分品味与肯定。于是, 这些童年感觉和故事的述说, 便成为一种幽默, 便拥有了一种活泼、俏皮的散文情趣。

无独有偶, 2006年9月, 两年一度的国际安徒生文学大奖和插画奖颁给了70岁的新西兰儿童文学作家玛格丽特·梅喜。当被记者问到获奖原因, 她说:“也许是我的语言吧, 评委们认为, 我的故事中的语言充满了童趣、诗性和幽默感, 也许这是打动他们的地方。”[5]

“美育者, 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 从本质上看, 幽默属于美的一种形态, 那么, 将幽默贯穿于儿童教育过程之中, 实际上也就成为对儿童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提倡儿童散文的幽默感, 无疑能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更好地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儿童散文作为一种直陈心迹的文体, 在与儿童进行精神对话中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少年儿童, 他们对“美”和“真”的需要分外强烈, 渴望跨越虚构中介直面真实, 而散文自身“情趣”、“理趣”兼有的特性正符合了他们的需要。在我国, 儿童散文有过辉煌的历史, 上世纪上半叶, 冰心的杰作《寄小读者》等曾影响过几代读者。目前大陆儿童散文虽然在总体的数量上胜于以往, 但像冰心《寄小读者》那样有影响力的作品还不曾出现。因此, 我们期待更多的作家投入到儿童散文创作领域, 为少年儿童精心“烹调”出更多适合他们阅读、文质兼美的散文作品。

参考文献

[1]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北京:中国佛教协会出版社, 1983:26.

[2]冰心, 石真, 郑振铎译.泰戈尔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178.

[3]桂文亚.散人散语.台湾:亚太经网股份有限公司, 1996:100.

[4]桂文亚.班长下台.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124.

篇4:让儿童拥有学习的春天

关键词:儿童;好奇;教育;学习;春天

儿童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总有无数的问题要问大人。记得女儿5岁时,一天傍晚放学路上,她看着红彤彤的又圆又大的太阳说:“妈妈,太阳晚上要去哪儿睡觉?”我知道,她现在是弄不明白天地球运行的原理的,即使讲给她听,她肯定也是云里雾里地弄不明白。于是,我说:“山的那边就是太阳的家,白天太阳走累了,晚上他要回家睡觉休息。”她很满意这个答案,不再深究下去了。

但有时我却回答不了她的问题。记得有次在街上,她看见许多花圈,便开始发问:这花圈是做什么用的?人怎么就死了?人死了他去哪儿了?天堂在哪?虽然我尽力依照她的思路解释,但她还是弄不明白。虽然没能让她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我知道,有一天她自己会弄明白的。

我们都知道,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人类的天性,好奇心更是探索这个世界的动力和源泉。一个人若一生都能对周围的世界不断地充满疑问,不停地思索下去,努力地探索下去,那么,他的一生将会拥有许多的成功。我想爱迪生、居里夫人、钱学森等都是如此的人。

但现在孩子10岁了,白天在学校里上课,傍晚回家写家庭作业。其他时间则看电视。偶尔也提点问题,也是寥寥无几。心中不免稍稍遗憾:她是不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在减少?为什么会这样?是学校教育的缺失,还是家庭教育的原因?

学校课堂上,为方便管理,教室布置非常整齐,学生安静听话。一般是老师热情洋溢地讲解教学要求的内容,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大都是围绕老师的思路来进行。他们可有自己的思索?据说,美国的教室不要求那么整齐,墙上贴满纸张、图表。看到颜色,看到图案,学生脑子里马上开始创造。在家里,孩子做家庭作业,空闲时间围绕电视里的五彩世界。想起小学课本中的一篇张衡数星星的故事,现在的孩子夜晚可关注过满天星光的景象?可否关注过月圆月缺的规律变化?古诗句“月挂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又是怎样的美妙境界呢?是呀,现在孩子正在逐渐远离大自然。

想起台湾作家三毛在一篇作品中把现在孩子称为塑料娃娃。在文章中她是这样写的:“我(三毛)奔入草堆里去采狗尾草时,所有的儿童,这一代都站在路边喊着:‘—姑姑,给我采一根——阿姨,我也要,拜托——狗尾巴,请你多采一点——’‘你们,为什么不进来采?’‘好深的草,我们怕蛇,不敢进去。’”她又这样写道:“现在的孩子,最大的悲哀在我看来,已失去了大自然天赋给人的灵性。”对此话,我深有同感。经常听说学生不认识韭菜与麦苗。我想不止这些,温室里的孩子,对大自然会了解多少呢。所以,星期日、假期里,父母都应带孩子走出家庭、走进自然。让他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感受生命的奇迹,感受鸟语花香的美妙,感受天高海阔的壮观。走进自然,培养孩子的心胸与大气,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教育及生活呀。

再看看居里夫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艾芙193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成为杰出的音乐家和传记作家。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她是真正的使女成凤的。为什么会这样?在《居里夫人传》里是这样写的:每天功课一完,她就让人带孩子到外面去,步行很长时间的路。空闲时,陪女儿骑自行车出游。一次为陪女儿骑马,她在山里旅行五天。正是这样,她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人格,训练强壮的体魄,让孩子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她成功地发掘了两个女儿的天赋,最终使他们成为杰出的人物。

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每个孩子都快乐。教育是站在孩子的今天,展望孩子的未来,帮助孩子最终能够成长为谋求生命的幸福和对未来社会有所创造、有所贡献的人。所以,教育应着力于孩子品格的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追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这是我们每个父母、每个教育者都应思考和去做的事。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完全可以把儿童的学习看做孩子一生学习的春天。从这个角度上看,良好的童年教育就等于孩子日后成功的一半。

让儿童拥有一个学习的春天,且这个春天应是绿意盎然、春光满园、姹紫嫣红的,这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那么,若干年后,他们定会拥有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

篇5:描写春天的儿童诗

春姑娘在哪里?我四处寻找着她。

我找到了,她在天空上,蓝蓝的天空上,南飞的大雁又飞回来了。

我找到了,她在树梢上,一棵棵树都吐出了嫩绿的新芽。我找到了,她在田野里,油菜田好似一片金色的海洋,一群群可爱的小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一片片碧绿的麦田,像给大地穿上了绿衣裳。

我找到了,她在山坡上,青青的小草像给山坡铺上了绿地毯,漫山遍野的花朵争相怒放,美丽的小蝴蝶围着它们,跳起了欢乐的舞蹈。

我找到了,她在小河里,沉睡了一冬的小河,哗,哗,哗,唱起了欢快的歌儿,清澈见底的河水,几乎能照出人影。

我找到了,她在教室里,一株株“小苗”,绿莹莹的,正吮吸着知识的泉水,在园丁的抚爱下,茁壮成长。

我找到了,春姑娘就在我的身边,春姑娘就在我的周围,时时弥漫着春的芬芳,处处充满着春的生机。

风娃娃真粗心/把自己的魔法书都弄丢了/它急得到处找/不小心碰翻了染缸/身上沾满了各种颜色/它也顾不上

风娃娃跑进树林/翠绿色落在了树叶上/所有的树木都换上了绿装!

风娃娃踏过花丛/大红色滴在了月季花上/鹅黄色掉在了迎春花上/淡紫色洒在了小野花上/所有花朵都穿上了斑斓的舞衣!

风娃娃跃过大海/深蓝色融入了大海/海洋披上了典雅的旗袍

风娃娃在草丛中找到了它的魔法书/它聚精会神地看了 起来

不经意间/它身上其余的青绿、粉红、天蓝、玫瑰红……/都流进了自然/小朋友/你们猜猜/这些颜色跑到哪儿去了呢?

春天来了/仿佛成了绿的世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儿/到处是碧绿如玉的草儿/大地/刚才还是一片平整的土地/猛一下出生了许多春天的使者/它们赋予春天新的绿洲/一场微微的细雨/给予大地无限生机

活蹦乱跳的兔儿/生龙活虎的小鹿/都赶着向大地膜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都得到了自由

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绿的柳叶,/白的梨花……

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小嘴巴……

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

小燕子说,春天是温暖的泥巢; 小鸭子说,春天是欢腾的小河; 小蜜蜂说,春天是香甜的花朵; 小山羊说,春天是绿色的草坡…… 小朋友说,春天是大家的欢乐!

屋檐的流水,滴答,滴答,解冻的小河,哗啦,哗啦,水塘的小鸭,呷呷,呷呷,南来的大雁,哏儿嘎,哏儿嘎,他们都在说:“春天来啦!

哗哗流淌的溪水,/是小溪的春天。/顽皮翻滚的浪花,/是大海的春天。/破土而出的笋芽儿,/是竹园的春天。/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是校园的春天。/在空中飞翔的风筝,/是学生们的春天。

叽喳,叽喳!/小鸟们开始了音乐会。/啊,春天是伴着歌声来的!/嗡嗡,嗡嗡!/蜜蜂们忙着采蜜了。/啊,春天是带着花香来的!/滴嗒,滴嗒!/小雨轻轻地洒向大地。/啊,春天是随着风儿来的!

小树的嫩芽/是春天的眼睛/明媚的阳光/是春天的微笑/孱孱的流水/是春天的歌声/蓝蓝的天空/是春天的披风/五彩的大地/是春天的衣裳。

高高的大山 /是春天的鼻子/美丽的蝴蝶/是春天的发夹/嫩绿的小草/是春天的眼睛/细细的春雨/是春天的眼泪/ 流动的小河/是春天的琴声。

篇6:描写春天的散文

迟子建

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 是一夜寒流和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 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 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 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 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 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 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 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 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 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 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 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 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 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 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 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春之怀谷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的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絮,每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后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千千万万在溪畔在江畔浣纱的素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记忆去垂询。

篇7:描写春天的散文

二月二刚过的某个夜晚,檐下的辣椒串子在风的怂恿下拼命地敲打着窗户,惊扰得让你的梦整夜处于一种提心吊胆里。但你依然不会气恼,因为你知道,春天终于要来了。

穿行在老街上,已经不像冬日里那般寒凉,手可以尽情地从袖管里伸出来,尽管风依然刮着。但风里的气息已经透出阵阵的暖意。让人的心顿生温润的意绪。 因为,这里毕竟是春天!

当第一只燕子掠过碧空,衔来南方的柳丝时,当浣衣女的笑声遍布河畔时,当贫瘠的大地披上阳光编织的那一身绿外套时,春天来到了。霎那间,河水清清,草叶浓密,花丝吐蕊,柳絮飘飞,密苇淹没石桥。妍丽的风信子迎风开放,活泼的杏花笑声甜甜,雍容的牡丹抬头不语,优雅的紫丁香也面向太阳,蜂团阵阵,粉蝶环绕,一朵朵蒲公英欢欣鼓舞,妃红、鹅黄、淡紫、蔚蓝、碧绿……大自然将最美丽的颜料洒向人间。

这一切,也都缘于春天!

原野里,一排排老杨树尽力地把枝桠伸向天空,仿佛在努力地够着什么。枝干上已经没有一片残叶,线条流畅爽朗,那虬qiú 劲的姿势里是一种迫切的等待,仿佛只要一声号令,便“哗”的一声打开身体里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心力。低洼处的蔓草已经耗尽了耐性,还没等残雪彻底地腾出地方,便在雪水描绘的土地黑黑的唇线上拼命地挣出嫩绿的芽子。不经意间让人顿生疑问:一向老实巴交的土地是否急着有话要说?

柳树依然没改掉去年的毛病,还是喜欢满原野的打听。偶尔的一点关于春的消息,便足够让它周身兴奋成浓密的绿。接下来几点调皮的鹅黄便急急地窜出来,翘首张望着,让人想起暖烘烘的阳光里直立着的土拨鼠……土地则依然选择沉默,但只要你轻轻地凑近,就能嗅到一派丰饶的气息正从它的每一个毛孔里奔涌而出。那是一通无声的战鼓,让所有的蓬勃和沸腾都整装待发! 没办法,春天毕竟无可阻挡!

我身体里的春天,略带潮湿气息的芬芳,贪婪的、精细的寻觅,心底升腾起一股醇厚的、甜蜜的喜悦,仿佛吮shun吸着母亲丰沛的乳汁。一股势不可挡的暖流瞬间漫过心灵的土地,布满兴奋的芽头。于是,积郁了长久的期待和新鲜的渴望,便被春天唤醒。一种神秘的、迷人的气息,萌发在血液里,真的已经彻底地被春天所感动,筋脉乃至灵魂酥烂如泥。 这绝对是一种别致的感受:幸福的醉着,温柔的笑着,在春天漫漫的野地里。

关于春天的记忆,不仅仅零散于自然的风物,当然也散落在人群中。

篇8:描写春天的儿童散文

1. 辅育院的“犯错、处罚、关禁闭”。

池塘畔底辅育院是一所被称为行为偏差青少年的辅育院, 是由公爵夫人资助的福利性的寄宿制学校。这里的学生, 都是些被认为顽劣不堪、令人伤透脑筋、屡被公立学校开除、令父母失望的问题儿童或者孤儿。他们年龄大小不一, 身高参差不齐, 但成绩却都是一样的差。哈善是严厉、自私、专制的院长, 他讨厌教育, 是被迫无奈到这个学院任职的。他认为这些孩子天生邪恶, 无药可救。“犯错、处罚、关禁闭”是他管教孩子的口头禅。起初学院的教师也奉行着这样的原则, 并因孩子们的害怕洋洋得意。然而, “犯错、处罚、关禁闭”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很管用, 但孩子们在私下里照旧我行我素、变本加厉, 并把教师当成仇敌, 伺机报复, 恶行层出不穷。

2. 新教师马修的教育感化。

1949年1月的一天, 克莱蒙·马修, 一位过气的音乐家, 初到辅育院, 便领教了孩子们给他的下马威。但马修不认为这些孩子天生如此, 不可改变, 他相信他们是可以变好的, 也不认为惩罚、禁闭是管教他们的好方法。面对孩子们的讽刺、嬉闹他没有严厉指责, 而是用自然幽默的方式一一化解。面对葛贺克砸伤麦神父一事, 马修不惩罚他关禁闭, 而是让他去照顾麦神父, 使他在照顾麦神父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马修不断尝试改善他和学生紧张的关系, 并向院长申请给予他管理的自主权。在一次查宿时, 马修听到了孩子们自编的嘲讽他的歌谣, 他并未生气, 而是开始了他的合唱团计划。他对孩子们进行了高、中、低音的区分, 并为每个孩子安排了适合的位置。不会唱歌的贝比诺成为了团长助理, 郭和须则成为了乐谱架。莫翰奇被马修发现并把他纳入合唱团, 他渐渐融入合唱团并展现了过人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教育感化下, 孩子们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不再在课间吵闹, 而是参与到有益的课余活动中。他们踢球、学习折纸飞机、玩小的降落伞;他们变得秩序良好、充满活力、尊重教师。整个校园的气氛似乎都变得和谐、温暖起来。

3. 儿童等级划分。

那时人们用比西量表智力测验和杜氏和罗氏墨迹测试二法对儿童进行测试, 把儿童分成七个等级, 分别为:正常、尚称足够、危险边缘、轻微智障、中等智障、严重智障、白痴。孟丹被测定属于危险边缘。孟丹被德贺医生描述成天生孤僻心理, 变态心理, 有残暴、依赖、破坏倾向, 是特别爱说谎的孩子。马修也默认了孟丹处于危险边缘的分析, 但也试图接纳感化他。他让孟丹试唱并认为他是极好的中音人选。但马修对莫翰奇说:“你总是做违背你本性的事,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孟”这句话激怒了孟丹, 孟丹甩门而出。孟丹的突然消失, 使院长深信就是他偷窃了20万。院长毒打孟丹, 孟丹奋起反抗, 被遣送回了警察署。

4. 马修的离去。

合唱团的事情被麦神父告知了公爵夫人, 合唱团大放异彩, 莫翰奇极其完美地展现了个人才华。马修建议莫翰奇的母亲把他送入里昂音乐学院, 他将帮写介绍信并申请奖学金。麦神父从厕所中发现丢失的钱物, 得知是郭和须所为。马修向院长替孟丹求情, 但院长不为所动。院长拿着寻回的钱物巴结上层, 想向上加封, 离开辅育院。然而, 就在此时, 辅育院着火, 火是孟丹为了报复所为。一切成为泡影, 院长气急败坏, 把罪责怪罪到马修身上, 辞退了他。马修在离去的道路上看到孩子们从窗户上扔下的写着道别话语的纸飞机, 倍感欣慰。此后, 莫翰奇进入里昂音乐学院, 终成一名卓越的音乐指挥家。麦神父、萧老师、郎老师等揭发了院长的暴行, 院长被辞退。马修此后一生从事音乐教育, 并不刻意追求名利。

二、影片关于在教育中应如何对待儿童的启示

1. 在教育中, 应当尊重儿童。

在教育中, 应当尊重儿童, 包括尊重他们的个性、爱好等。相信他们可以变好, 不给他们贴上天生就是坏孩子的标签, 伤其自尊, 导致其破罐子破摔。哈院长不尊重儿童, 把他们看成是天生的坏孩子, 认为他们不可能改好, 这些看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导致孩子们对他的反感和报复。而马修则坚信孩子们并不是天生如此, 可以变好。马修让孩子们写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设想, 教他们唱歌, 尊重他们的爱好, 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在组合唱团的时候, 为每一位孩子都安排了相应的位置, 使每个人都感受到受到了重视。马修在发现了莫翰奇的音乐才能后, 鼓励帮助他, 终使他进入里昂音乐学院学习。马修在歌词中这样写到:“我们是池塘畔底辅育学院的精英, 正因如此我们才令人伤透脑筋”, 这些帮助孩子们重新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尊重儿童, 才会得到他们的尊重, 后来孩子们表现出的对马修老师的喜爱, 以及用歌声、纸飞机给他送行, 还有贝比诺追随他一生, 都足以表明这一点。

2. 在教育中, 应当爱护儿童, 协调师生关系。

每个儿童都是不成熟的个体, 他们容易受到影响和伤害, 也容易犯错。这时候, 作为教师和家长不应当对他们实行打骂、禁闭等伤害身心的惩罚, 而应当首先注意爱护他们, 用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 劝其改正。就像对待葛贺克伤害麦神父事件一样, 不是去告密, 而是用另一种更为人性的惩罚代替禁闭, 并使葛贺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如马修向莫翰奇的母亲隐瞒他被关禁闭的事情, 维护其自尊心;还有, 郭和须的偷钱事件;等等。这些都表现出马修老师对儿童的爱护之情, 并通过这些事情和孩子们建立起感情, 使孩子们信任他, 融洽了师生关系, 最终引起孩子们的良好转变。而院长只会用一些简单粗暴的体罚去伤害孩子们的身体, 令孩子们感到恐惧的同时也充满了对他的仇恨。现代教育认为“爱护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 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 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2]。因此, 特别倡导以情感激励教育代替简单粗暴的体罚,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 讲究教育方法, 避免使用简单粗暴的体罚对待儿童。

影片中, 儿童的改变似乎是通过音乐的作用, 其实不尽然, 起作用的实际上是教育方法。马修老师以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为契机, 引导孩子们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有益的活动中来, 使他们在体会高雅艺术的同时, 也陶冶了情操。此外, 马修老师还把孩子们带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去, 如踢球、折纸飞机、投降落伞等, 使他们专注于良性的活动, 而不是整天无所事事, 无事生非, 从而使得纪律无为而治。他用让葛贺克去照顾麦神父的惩罚方式代替禁闭, 不仅使得葛贺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还使得葛贺克得到了麦神父的承认。他用给莫翰奇画像的方式为莫翰奇给自己画像的捣乱行为解嘲, 以及在查宿时听到嘲笑自己的歌曲时也并没有发火, 而是以此为契机, 发现了孩子们的兴趣所在。这些事件都体现了马修活用多种教育方法的高超的教育艺术技巧。而院长简单粗暴的体罚方式, 只使得孩子们的行为更加恶劣, 变本加厉, 并不断引起报复教师的恶性事件。

4. 应当建立制度上的保障, 引起全社会对儿童主体地位的重视。

马修教育儿童的方式, 引起了孩子们的改变, 也影响了其他代课教师教育方式的良好改变, 但是孟丹事件以及马修被逼辞职的结果都表明, 个人所能做的毕竟有限, 只有当整个社会都开始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时, 好的教育效应才能发挥得更广泛。我们可以从七个等级的儿童划分理论中和对孟丹的描述中体会到那个时代, 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和对于儿童在教育中地位的看法。他们认为儿童天生便有优劣之分, 且认为智力不好等于一切不好。孟丹便是因为智力低下, 从小便遭受歧视和非人般的对待, 逐渐变成了真正的危险分子。孟丹的危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因其智力低下, 遭受了父母及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逐渐造成的。在辅育院中, 孟丹或许也是可以被教化好的, 但由于人们对他的畏惧和偏见, 造成了他的悲剧。此外, 马修被逼辞职, 是因为哈院长根本就不热爱教育, 他只是推崇管教而不是教化。而如果建立具有保障性的制度, 使热爱教育的人从事教育行业, 使全社会都意识到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认识到智力不等于一切, 或许孟丹这样的悲剧会减少, 马修老师也不会委屈被辞。

三、现代儿童教育的反思

现代教育理念早已认识到教育中儿童的主体地位, 也早已认识到智力并不等于一切, 各个国家也都围绕以儿童为中心来改革教育。在我国, “关爱学生、教书育人”[3]早被纳入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 为尊重儿童保驾护航。但是体罚儿童、歧视儿童、给儿童划分等级、贴标签等恶性教育事件的新闻报道仍会出现在各大报纸和网站上, 可以说“犯错、处罚、关禁闭”的传统教育方式仍存在, 这些现象都说明现代教育理念还未深入人心, 还未内化成教师的职业信仰。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各种诱惑的增多,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瘾、视瘾、漫画瘾等现代问题儿童, 对这些儿童, 很多教师感到十分头疼的同时, 往往并不作为的把孩子遣回家去, 并把他们当成坏榜样在班级中警示其他学生, 而不是去寻找产生问题的本质原因和自身存在的不足, 也不使用教育方面的知识寻求对策, 解决问题。这些现象跟影片中对待问题儿童的方式极其相似, 因此现代教师应向马修学习, 吸取影片中的教育启示是十分有必要的。随着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 本影片的特殊教育经历所隐含的启示具有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放牛班的春天》影片[Z].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37.

上一篇:初二我们去远方下一篇:带月的成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