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预警制度警

2024-05-02

高额预警制度警(通用4篇)

篇1:高额预警制度警

痔瘘医院大额医疗费用预警报告

及分析制度

为在制度上对患者住院医疗费用的发生和增长进行监督和规范,控制和杜绝住院患者非合理性大额医疗费用的发生,让医务人员自觉地、设身处地为患者的利益着想,更大程度上地实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制定本制度。

1、在医疗工作中必须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

2、医务科通过电脑监控系统,可以随时监控到超额费。

3、当医院住院部核算员发现患者的住院费用达到预警;随时提出通报

4、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等如实告知患者。

负责人和医院医保科、医务部发出预警。如患者为医保病人,则先由医保科初步检查患者的病历、用药情况、治疗方案等,如为合理方可治疗继续;如发现有不合理因素,则由医务部指派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专家再次核查患者的病历、用药情况和治疗方案等,发现问题,立即纠正,确保对患者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当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达到一定额度后,医院将上报给市医保部门。该预警制度对非医保病人也同样适用。各临床科室对本科室患者住院费用达到高额费用范围的,应对其费用组成进行认真的检查、核对,并将其列为该科高额费用的监控范围,进行跟踪监控。确保费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同时价格管理科必须认真履行医疗费用的审核职能,加强对全院高额费用的常态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科室,科室接到通知后立即进行整改,使不合理的收费行为得到纠正。

处罚措施

临床科室和价格管理科未对高额费用进行常态监控或发现问题不及时纠正,一经检查发现将规定进行相应处罚并在全院进行通报。

篇2:高额预警制度警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重庆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远程监控系统

预警、消警及信息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统一、规范重庆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监控的预警、消警及其信息报送工作,确保远程监控系统及时、有序和高效,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主要针对工程建设相关参建单位,各相关单位应遵照执行。第三条 施工过程中当判断可能出现预警状态时,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三方监测单位等相关监控单位在信息分析、报送的同时,应及时组织分析,加强监测、巡视,及时进行先期风险处置,并配合监控中心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四条 重庆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预、报警、消警及其信息报送主要实行三层管理机制。即由重庆市轨道工程建设及安全监管部门(以下简称“管理部门”,即第一层),重庆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远程监控中心(以下简称“监控中心”)、第三方监测(业主委托的监测单位)、现场业主代表,现场执行实施层(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施工监测(施工单位委托的第三方监测),即第三层)组成。

管理部门组成重庆市轨道交通建设及安全监管部门信息平台监控中心组成重庆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远程监控中心业主代表和第三方监测现场监控实施层组成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施工监测

图1 远程监控管理机制

第五条 报送信息包括一般性信息(周报、月报、年报、数据分析报告、巡查报告、监控管理总结)、预警信息(黄色预警)和报警信息(橙色报警、红色报警)。

远 程 监 控 中 心一般信息预警信息报警信息周报、月报数据分析报告巡查报告监控管理总结黄色预警橙色、红色报警

图2 报送信息分类

第六条 预、报警分为监测预警、巡视预警和综合预警。监测预警是根据上传的监测数据和监测项目控制指标值的比较,通过信息平台自动实施预警;巡视预警是通过现场监控实施各方上报信息平台预警评估表进行预警;综合预警是通过监测预警信息和现场监控实施各方上报信息平台预警评估表,并经综合分析、判定后实施报警。

第七条 现场监控实施层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情况和监测结果及时进行汇总和初步判断,并上报监控中心,作为监控中心预警分析的参考。

第八条 第三方监测单位和施工监测单位配合监控中心展开工作,是监控中心的咨询机构。

第九条 综合预、报警和消警由监控中心负责发布,并接受管理部门监督和审查。

第三章 一般信息流程

第十条 一般性信息包括周报、月报、年报、数据分析报告、巡查报告、监控管 3

理总结等,一般通过信息平台或书面形式并逐层上报管理部门。

第十一条 施工单位上报的日报直接报监控中心,周报、月报、年报等须经监理签认后报送;监理单位报送内容应包括对施工监控的监督、检查信息和自身独立的现场巡视信息。

第十二条 日报:施工单位、监测单位应于当日16:00前将当日监测数据、工程进度和施工现场情况通过信息平台上报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每日应综合监测数据和施工情况,对当日安全风险状况汇总并分析后形成全线各工点日小结,每日通过信息平台上报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 周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测单位应于每周一16:00前上报信息平台;监控中心经综合分析并在每周一18:00前上报信息平台。

第十四条 监控中心根据工程巡查和实施情况编写巡查报告、监控管理总结等,并及时上传信息平台。

施工单位监测单位周报,月报,年报监理单位工程监督,检查,巡视信息日报签字确认后的周报,月报,年报每日监测数据监控中心巡查报告,监控管理总结汇总分析形成小结信息平台轨道集团安全管理部门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监测单位设计单位

图3 一般信息流程

第四章 预、报警信息流程

第十五条 本流程针对日常监控工作中,可能出现综合预、报警状态的判定及其

信息报送。

远程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现场施工监控系统安全监测和风险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安全监控中心系统、硬件故障 安全隐患、截图监测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通知现场、系统开发商处理 联 合 巡 查风险源详勘报安全主管部门实时更新风险源报告反馈故障处理结果原因上传综合信息 一般安全隐患 重大安全隐患现场巡查报告安全监控中心记录处理结果、原因综合分析二次综合分析联系监测单位黄色预警联系施工单位 签发检查意见书 签发整改通知单安全可控综合分析录入标段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安全可控整改回复安全主管部门持续异常发出橙色报警综合分析录入 记录处理结果重庆监理轨道单位交通施工单位监测单位警情同是工地专家勘察会商落实处理措施红色报警督促、检查并作警情判定安全可控结束预警综合分析录入 图4 预、报警信息流程

第十六条 黄色预警 远程监控中心根据监测数据情况以及现场工程情况等多方因素,综合分析判

定后,启动预警,并报送黄色预警所对应的相关人员。2 黄色预警启动后,施工单位立即采取措施排除隐患。黄色预警启动后,施工监测应立即对数据异常的测点进行复核并采取加密量测措施,根据工况分析数据异常的原因,同时将数据和分析结果同步报监控中心、现场业主代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单位。4 黄色预警启动后,第三方监测,应立即对数据异常的点位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数据与施工方的监测数据进行比对,根据工况分析数据异常的原因,同时将数据和分析结果同步报监控中心、现场业主代表、项目一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黄色预警启动后,施工方监测和第三方监测单位在初步报告的基础上,应在四个小时内将书面报告补发到场业主代表、项目一部、远程监控中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远程监控中心发出预警通知后,应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测单位,在五小时内组织完成对异常原因的分析,并选择以下一种处置方式:(1)拟结束预警,进入消警流程;(2)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保持预警状态;(3)警情恶化,升级为橙色报警。第十七条 橙色报警 1 经现场各方及监控中心综合判断工程存在较高风险时,监控中心根据监测数据情况以及现场工程情况等多方因素,综合分析判定后,启动报警,并报送橙色报警所对应的相关人员。2 3 橙色报警启动后,施工单位立即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橙色报警启动后,施工监测应立即对数据异常的测点进行复核并采取加密量测措施,根据工况分析数据异常的原因,同时将数据和分析结果同步报监控中心、现场业主代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单位。4 橙色报警启动后,第三方监测,应立即对数据异常的点位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数据与施工方的监测数据进行比对,根据工况分析数据异常的原因,同时将数据和分析结果同步报监控中心、现场业主代表、项目一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橙色报警启动后,施工方监测和第三方监测单位在初步报告的基础上,应在两个小时内将书面报告补发到场业主代表、项目一部、安全保卫部、远程监控中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远程监控中心发出报警通知后,应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测单位,在三小时内组织完成对数据异常原因的分析,并选择以下一种处置方式:(1)拟结束报警,进入消警流程;(2)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保持报警状态;(3)警情恶化,升级为红色报警。橙色报警下的工作内容

(1)收到橙色报警通知后,项目一部立即组织监控中心、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三方监测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与险情讨论,对数据异常的原因做进一步分析,各方提出相关处理措施建议,确保领导能及时有效确定处理措施。同时通报安保部。

(2)处理措施确定后由监理监督、施工单位落实、监测单位进行全程监测(根据需要进行加密),监理单位加强现场巡查力度,第三方监测单位全程跟踪,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并结合工况出具分析结果。各方均将现场处理情况反馈到远程监控中心。

(3)监控中心加强针对性风险巡查并对加密监测数据进行及时综合分析和预测。结合最新监测数据、最新工况、地质情况、现场巡查结果、周边环境情况、工地的关联分析,通过数据追踪、风险源预判等手段对预警工点进行及时有效全程安全分析以及后期风险趋势预测,直到险情结束为止。

(4)当数据稳定、工程风险和隐患得到排除后,施工单位应提交消警申请报告,进入消警流程。第十八条 红色报警 本流程针对日常监控工作中判断可能出现红色报警判定及其信息管理。2 监控中心自收到监测和施工异常情况以及红色报警建议后,2小时内进行综合判定,对红色报警,应立即通过信息平台发布综合报警信息(对黄、橙色则进入一般预、报警报送总体流程),并以快捷、有效方式立即通知各相关单位。对可能发生突发风险事件,监控管理分中心应在1小时内进行判定,如判定确实可能发生突发风险事件,应立即通过信息平台发布综合报警信息(对黄、橙色则进入一般预警报送总体流程),并以快捷、有效方式立即通知各相关单位。监控中心红色报警判定及信息报送流程见下图: 第十九条 红色报警事件处理流程: 1 2 红色报警启动后,施工单位立即组织抢险工作。

监控中心协助轨道公司,立即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控中心(后台专家组)、第三方监测单位、轨道公司相关部门等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资深专家成立应急指挥工作组,到达现场,参与险情讨论,对数据异常的原因做进一步分析,各方提出相关处理措施建议,供领导参考,确保领导能及时有效确定处理措施,为隐患及时有效处理赢得宝贵时间,并组织力量进行抢险。3 施工方监测和第三方监测收到红色报警信息后,立即对数据异常或明显出现险情的部位加密监测,根据工况分析数据异常的原因和存在的潜在风险。将数据和分析结果紧急上报现场业主代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远程监控中心和项目一部、安保部相关领导、轨道公司主管领导。并在2小时内将书面报告补发相关单位及相关领导。4 现场业主代表在收到红色报警通知时,应立即启动现场应急预案,在1小时内组织现场执行小组完成对数据异常原因的初步分析,并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同时上报轨道公司主管领导和项目一部、安保部领导。5 处理措施由设计方进行技术审核把关,确定后由监理监督、施工单位落实、监测单位进行全程监测(根据需要进行加密)。监理单位加强现场巡查力度,设计单位加强技术沟通和分析数据异常的原因,第三方监测单位全程跟踪,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并结合工况出具分析结果。各方均将各自的工作第一时间上传至平台,以供高层领导及时了解现场情况。6 监控中心加强针对性风险巡查并对加密监测数据进行及时综合分析,结合最新监测数据、最新工况、地质情况、现场巡查结果、周边环境情况,通过数据追踪、风险源预判等手段对报警工点进行及时有效全程安全分析以及后期 8

风险趋势预测,直到险情结束为止。7 当险情稳定、工程风险和隐患得到排除后,施工单位应提交消警申请报告,进入消警流程。8 各方在消警后一周内,及时将警情相关报告报送至远程监控中心。

第五章 消警及信息报送

第二十条

在风险处理结束后,施工单位应提出消警建议报告,并根据预、报警级别的不同,报不同层级的监控管理单位审核后消警。

第二十一条

黄色预警的消警:由施工单位上报消警建议,监理审核确定后,书面报监控中心,并上报管理部门,最后由监控中心在信息平台上发布消警信息。

第二十二条 橙色、红色报警的消警:由施工单位上报消警建议,监理初审,征求管理部门相关领导的意见,报监控中心,由监控中心实施消警和在信息平台上发布。

第二十三条 如消警申请未获批准,则现场根据各级审批部门提出的改进意见落实相关整改措施,并继续保持预、报警状态,直到隐患彻底消除后结束预、报警。

篇3:高额预警制度警

1 最高额抵押概述

最高额抵押又称为限定额抵押, 是指抵押人与抵押权人约定, 在最高债权限额内, 在特定财产上设定抵押为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的债权作担保。最高额抵押权的特点:不确定性;从属性上的特殊性;债权额度的特殊性。

1.1 不确定性

《物权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对一定期间内将要连续发生的债权提供担保财产的, 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 抵押权人有权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就该担保财产优先受偿”。一般用户持续用电所产生的电费作为一项“一定期间内将要连续发生的债权”在设定抵押时需要对数额做出预测, 即在设定电费的最高额抵押权时, 其所担保的电费债权或尚未发生或虽已发生但仍处于持续的变动之中, 具有不确定性。

1.2 从属性上的特殊性

抵押权作为一种从权利, 在发生上、处分上和消灭上具有从属性。而最高额抵押权与普通抵押权在从属性上存在差异: (1) 在发生上, 普通抵押权的发生, 以主债权的发生为前提, 即普通抵押权是债权成立在前, 而抵押权成立在后;最高额抵押权则成立在前, 债权可能成立在后即先为电费设定最高额抵押, 后电费持续发生, 最终产生确定数额的债权。 (2) 在处分上, 普通抵押权要求债权转移的, 抵押权也随之转移;但对于最高额抵押权, 其所有担保的债权在合同约定的期间内经常发生变更, 处于不稳定状态, 如果允许主合同债权转让, 必然会发生最高额抵押权是否随之转让的问题, 以及对以后再发生的债权如何担保等问题。在我国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 为保障信贷和交易安全, 根据《物权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确定前, 部分债权转让的, 最高额抵押权不得转让, 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说明除非双方约定, 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权不得转让。 (3) 在消灭上, 普通抵押权要求债权消灭的, 抵押权也随之消灭;由于最高额抵押权所担保的并不是某一具体债权, 某一具体债权的消灭并不意味着全部债权的消灭, 即使某一具体债权消灭了, 以后还有其他债权发生的可能性。

1.3 债权额度的特殊性

最高额抵押权不同于普通抵押权, 其所担保的债权是不特定的, 需要订立最高额度, 否则无法确定抵押权人对其有限财产的支配范围, 从而有可能会对后顺位权利人的利益造成损害。

2 最高额抵押在电费中的运用

2.1 电费风险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含义

电费风险最高额抵押担保是订立最高额抵押担保合同, 使用电方不转移对抵押物的占有, 将该财产抵押为电费提供担保, 使电费债务风险变为有物权保障的法律事实。抵押合同对双方均有约束力。实行电费风险抵押担保, 在债务人破产时, 供电企业的电费债权有优先受偿权。更重要的是, 这样通常可以将用电方的不动产置于供电企业 (电费债权人) 的监管下, 使供电企业的债权较少受用电方经营状况的影响, 也有利于激励用电方积极筹措资金偿还电费债务。

2.2 在电费回收中设立最高额抵押的依据

供电企业和用电方处于市场中的平等主体, 基于自愿原则签订供用电合同, 但在履行过程中, 特别是在用电方出现经营受阻、履约能力下降或是诚信记录恶化的情况下, 有可能损害供电企业利益时, 则供电企业完全可以要求客户提供担保。最高额抵押作为担保的一种方式, 具有:由最高额度、不影响用电方资金流动又为供电企业提供保证的优点。

《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的不安抗辩权为供电企业要求欠费用户提供担保给予了法律依据。不安抗辩权是指在双务合同中, 先履行义务一方在后履行义务一方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发生恶化而有难以对待给付之虞时, 有权要求对方先为对待履行或提供担保, 在对方未为对待履行或未提供担保时, 有权中止合同而拒绝自已的履行。设立不安抗辩权, 目的在于预防因情况发生变化而使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害, 避免强制履行, 从而达到维护交易的公平与安全。我国司法实践中, 认为供电合同中供电方是先履行方, 所以供电方可以适用不安抗辩权要求用电方提供担保, 以防止用电方欠费而给供电企业造成损失。

2.3 最高额抵押权的确定

所谓最高额抵押权的确定, 是指因某一事由的出现而将原本不确定的最高额抵押权确定化的过程。很多原因可能导致最高额抵押权确定,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主债权已届清偿期而未获得清偿, 债权人就可以启动最高额抵押权实现的程序。

在一般情况下, 抵押权的实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是须抵押权有效存在;二是须债务人的债务清偿期限届满;三是须债务人未清偿债务;四是债务人未清偿不是由于债权人方面的原因。上述条件, 对普通抵押权和最高额抵押权都是适用的。普通抵押权具备上述条件即可以实现, 但最高额抵押权仅具备上述条件是不够的。最高额抵押权的实现除具备上述条件外, 还必须具备2个条件:

一是最高额抵押权所担保的债权数额已确定。最高额抵押权所担保的债权具有不特定性和不稳定性, 在最高额抵押权确定之前, 其担保的主债权处于不停变动之中, 债务有随时发生的可能, 也有随时被清偿的可能。因此, 抵押权人主张抵押权时, 除了证明最高额抵押权的存在之外, 还必须证明债权的客观存在, 如不能证明债权的确实存在, 人民法院或其他有关部门则不能支持其行使最高额抵押权的要求。即 (1) 供电企业与用电方在设立最高抵押合同时约定的期限已经达到, 也就是决算期届至, 最高额抵押理所当然确定; (2) 用电方违反供用电合同条款约定, 逾期30日且经催缴仍未缴纳电费, 供电企业予以中止供电; (3) 用电方以自己的特定物设定最高额抵押后宣告破产, 即用电方丧失了继续履行供用电合同、为所用电能支付电费的能力, 最高额抵押权也应从破产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时起确定。在这3种情况下, 电费没有继续发生的可能, 抵押债权数额即已确定。

二是债权已到履行期。抵押权人行使最高额抵押权, 除了证明抵押权的有效存在以外, 还必须证明所主张的债权已届履行期限, 也就是债权已到期。债权债务关系的履行期限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设定的债务人履行义务的期限, 在履行期限届满前, 债权人依照约定是无权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 债务人有权拒绝债权人要求提前履行的请求。对履行期限不明确的, 依我国民法、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债权人虽然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 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对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人应提供有效的约定证明, 证明其债权已到履行期限而债务人没有履行;如债务履行期限不明确, 债权人就应提供有效的催要证明, 证明债务人经催要而未履行。只有在债权到期而未获清偿的情况下, 抵押权人才可以行使最高额抵押权。

当事人不能在最高额抵押担保协议中约定债务人到期不履行义务, 将抵押物归抵押权人所有, 即“流质契约的禁止”。因此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应依照我国《担保法》第五十三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 通过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物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抵押物所得的价款受偿, 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通过司法诉讼程序实现抵押权。

2.4 最高额抵押权的行使期间

《担保法解释》第十二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的或者登记部门要求登记的担保期间, 对担保物权的存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 担保权人在诉讼时效结束后的二年内行使担保物权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该解释明确地否定了担保期间对担保物权存续的法律影响。但是担保物权的行使不能没有时间的限制, 否则将会导致担保权人滥用担保物权。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 担保物权可以因一定期间的经过而消灭, 该期间就是主债权的诉讼时效期间再加上两年, 性质上属于除斥期间;但若主债权诉讼时效一直没有完成, 则担保物权将始终存续。

2.5 最高额抵押权的实现

最高额抵押权一旦确定, 其直接后果就是确定哪些债权有优先受偿权, 哪些债权没有优先受偿权。“最高额抵押权所担保之债权, 其优先受偿之范围须受最高限额之限制, 亦即须于最高限额抵押权确定时, 不逾最高限额范围内之担保债权, 始为抵押效力所急, 超过最高限额之债权, 仍无优先受偿权。”也就是说, 在最高额抵押权确定时, 确定存在的, 在约定担保范围内, 不高于最高限额的债权有优先受偿权, 不在约定担保范围内, 或其数额超出最高额的部分没有优先受偿权。

这里涉及对“最高额”的理解问题。对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下称《〈担保法〉解释》) 第八十三条第二款将“最高额”明确规定为“实际发生的债权余额”。《担保法》第六十二条、第六十四条规定了最高额抵押所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抵押权的费用。”即针对供用电行为, 最高额抵押担保的范围可以包括:电费、违约金和实现抵押权的费用3部分。

《〈担保法〉解释》第七十四条规定了清偿程序:“抵押物折价或拍卖、变卖所得价款, 当事人没有约定的, 按下列程序清偿: (一) 实现抵押权的费用。 (二) 主债权的利息。 (三) 主债权。”

2.6 最高额抵押权消灭

导致最高额抵押权消灭的原因主要有:

(1) 债务清偿。包括用电方按期缴纳电费或抵押物经过依法拍卖、变卖, 并以所得价款偿还供电企业的电费以及用电方以其他方式偿还了电费。

(2) 抵押物灭失。笔者以为, 抵押权是从属于特定物上的他物权, 必须依靠一定的物存在, 如果没有了物, 也就没有了依附于物上的抵押权。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对不可归责于用电方的原因导致抵押物灭失, 用电方因此所获得的赔偿金或补偿费用可以用于供电企业的电费, 也可以作为继续提供担保的财产进行担保, 如继续提供担保的, 应认为是重新设定的, 原最高额抵押权消灭。对可归责于用电方的原因导致抵押物灭失, 应认为最高额抵押权消灭, 供电企业可以要求用电方重新提供担保, 或要求用电方清偿电费。

(3) 除斥期间的经过。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的某种权利的存续期间, 除斥期间届满后, 权利即消灭。我国《担保法》没有规定最高额抵押权的除斥期间, 但依照我国其它法律规范中关于除斥期间届满后, 权利即消灭的规定, 在除斥期间届满后, 抵押权人应无权要求抵押人承担担保责任。这也为供电企业敲响了警钟, 行使最高额抵押权应该及时、有效, 注意除斥期间使权力灭失。

2.7 在电费回收中设立最高额抵押的意义

(1) 最高额抵押权是确保电费债权实现的法律手段。最高额抵押权一旦设定, 使用电方以某一抵押物向供电企业担保电费的清偿, 从而等于扩大了用电方的责任财产范围, 使供电企业的电费债权实现有了更可靠的客观保障。

(2) 最高额抵押制度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措施。经济的井然有序首先表现为债的关系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债务也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 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可靠的保障, 也就会失去交易的安全, 难以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特别对于电力而言, 它不仅是一种基础能源, 电费还是一种国有资产。通过最高额抵押, 加强了用电方的信用, 国有资产也可以得到确保, 从而可以避免或减少纠纷, 增强交易的安全,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篇4:浅析财务危机的预警警源

【关键词】企业财务;财务危机;预警警源

[ 中图分类号 ]F 253.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5838-(2009)12-0017-02

一、对规模扩张带来危机的考虑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内部投资或并购方式,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然而,“做大”企业必须要考虑“适度”问题,因为“做大”与“做强”互为因果。

1.规模扩张与企业报酬的联系

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规模是不断调整的,但是规模的变动与企业报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企业规模变化所引起的报酬变化分为三种情况:(1)规模报酬递增。是指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量都增加后,引起了产量超比例增加。简而言之,报酬增加的幅度超过规模扩大的幅度。报酬递增是规模经济的结果,比如规模扩张后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产量增加,购销费用减少,通过专业化协作发展,从而使厂商降低生产成本。(2)规模报酬不变。当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能调整,规模增加幅度与报酬幅度相等。(3)规模报酬递减。当报酬增加的百分数小于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百分数,它是扩张规模不经济的结果,比如规模扩大引起的管理效率降低,各项费用增加等。

2.规模扩张发展方向及表现因素

随着一个企业规模的扩大,最初往往是规模报酬递增,然后可能是一个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如果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的话,企业将进入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因此,无论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都有一个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在做出扩张企业规模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生产规模是否适度,考虑是否建立了全面的与企业规模扩张相配套的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等。以免造成企业内部管理全面失控,形成规模不经济。其主要负效益表现为:(1)生产要素配置失调。如并购使部分生产要素过剩,则成为企业的负担。(2)企业规模过大,产品数量增加,打破了原有的市场份额结构,增加了销售难度,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3)管理成本上升。正常经营管理支出增加,任何企业都存在经营过程中必要的管理支出,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并够企业重新注册费、公告费用等。(4)内部监督成本提高。规模扩大后,企业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就要增加,传递信息的质量就会下降,这就需要利用监督职能来保证信息质量,因而增大了信息成本以及监督成本。

二、对多元化经营带来危机的考虑

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往往与多元化经营共生的,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几乎是我国大型企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模式。但是多元化的经营是有条件限制的,如果不考虑这些限制因素,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企业最终将以经营失败而告终。

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同时向不同的市场提供两种以上具有不同经济用途产品或服务的一种经营战略。多元化的特点在于:企业不同种类产品生产所依赖的核心技术或技术体系不只一个,而是多个,所面临的市场是不同产品种类的市场。企业经营多元化反映了企业经营业务领域的分散。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取决于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同企业所从事的经营领域有密切的关系,只有不断提高主营业务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然而在其发展中,还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市场空间的有限性限制了企业在原有领域中的继续扩张,产业的成熟和技术的普及使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些因素推动着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但是不可忽略多元化所带来的危机风险。

1.产业因素

如果企业主营业务竞争过度激烈,经营风险较大,通过多元化经营规避风险可能是明智选择。但是如果企业所处的产业已经是夕阳产业,发展前景余地较小,则不应采取多元化经营,给企业带来隐性财务危机,这种情况之下,一般都是企业销售额已经明显下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丧失。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优势的源泉,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范围以及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应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开发新产品技术的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资源因素

实行多元化经营必须考虑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因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集中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逐渐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与同行的优势差异。也就是说多元化经营必须具备资本、技术、管理和销售等前提条件,当企业存在吸纳不了剩余资本时,才有资格考虑多元化问题,才能在发展自己与其他企业上诸多方面的差异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成为今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素质因素

没有一个强大而协调、知识结构和决策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没有一批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多元化经营必然失败。

在2001年8月举行的“速度经济与变革创新——TCL集团20年成长反思研讨会上”,TCL集团总裁李东升曾坦陈TCL两大战略失误:一是没有抓住国内通讯产业发展的机遇,二是实行多元化准备不足,资源分散,战线拉得太长,真正形成有竞争力的行业不多。他指出,目前能够见到的TCL产品是已经形成竞争力的产品,其实还有很多是已经进入行业、多元化的产品,它们没有达到目标,有的项目甚至已经失败破产。

因此在实行多元化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其是否可行,不具备多元化的企业强行实施多元化,极易使企业在多元化后财务状况不佳甚至带来财务危机。

三、对内部控制带来危机的考虑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最关键、最基本的内部管理因素之一,因为企业要适应不同环境而健康发展,必然面临种种事务的处理和各项决策的做出。如果企业缺乏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就会进一步暴露企业管理体制的欠缺和导致管理失误,成为酿成财务危机的警源。

1.从委托代理关系角度分析:内部控制的弱化

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一般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组成。股东是所有者,并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任命最高管理人员,对公司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因此形成了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股东和经营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分公司经理、职能部门经理),管理者与员工等委托代理关系。作为委托人股东和作为受托人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两权分离的产物。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内部两权分离的产物。管理者从经营者手中接受了有关责任中心的托付责任,为了完成受托责任,管理者必须在责任中心内部设置一定的岗位,并配备适宜的员工来实施运作各种具体事项,从而形成了管理者与员工的委托代理关系。上述委托代理关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委托人带来了以下问题:

(1)信息不对称

由于委托人将资本委托给受托者,所以,对资本经营状况及受托人本身的一些情况,委托人了解得比受托人少得多。从所有者和经营者财务信息的掌握程度来看,经营者作为占有和掌握会计信息控制权,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完全有可能利用其手中暂时的控制权,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决定信息的生成和利用,如粉饰会计报表以迎合所有者的要求等。

(2)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的背离

所有者的目标是使企业财富最大化,最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从而实现资本保值增值。而经营者的目标是在经营活动中增加自身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报酬,并尽力避免其行为和结果之间的不确定性,付出一分劳动便得到相应报酬。所有者往往借助会计信息及时了解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业绩情况,从而对经营者进行必要干预。然而经营者的目标看重的是短期经营利益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这种利益驱动在会计上表现为夸大受托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损害所有者利益,如随意改变会计政策、提前确认收入、过度消费等。

(3)代理成本增加

受托人代理委托人订立合约的交易成本、机会成本、激励成本,经营者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获,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择手段,甚至还会作出有损于所有者利益的行为来。

2.从生产经营角度分析:决策失误

(1)决策盲目,没有建立必要的决策风险分析和控制程序

①盲目融资,造成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过低或者过高的债务比率都是不合适的。负债比率过低,说明面临的筹资风险较低,财务较安全,但总资本的成本比较高,会使得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所获得的收益较少;反之,则说明企业充分享受了财务杠杆带来的好处,但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大大增加,企业因此而出现的财务危机乃至走向破产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②盲目投资和委托理财,低水平重复建设。一方面,如果没有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一旦投资失利,不可避免的发生投资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③未进行现金预算控制,企业现金支付能力不足。如果企业现金流量充裕,可以及时购入业务发展中的生产材料和物资、固定资产等等。相反则可能面临危机。现金支付能力不足有两个层次:第一,支付性财务危机。企业在特定的时点上,现金流出量超过现金流入量,产生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第二,收支性财务危机,是指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出现的不能偿还的到期债务危机。如果在前期不编制现金预算,对企业的支付能力没有全局的把握,就可能由于过度的信用政策,过量的投资造成现金流量不足,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财务危机。

(2)决策实施过程失控,缺乏事中的监督和控制程序

①内部控制程序不完善。每一项决策的正确实施,都需要经过授权、审批、具体执行、记录和复合等几个控制程序,每一步控制程序都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缺少任何一步,内控程序都不完善,会给直接责任人以可乘之机,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弄虚作假、侵占企业财产。

②职责不清,岗位不明。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应该明确分工责任。

③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不符合内部牵制原则。将有关责任进行分配,使单独的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对任何一项或多项经济业务活动无完全的处理权,必须经过其他部门或人员的查证核对。

【参 考 文 献】

[1]李秉成.企业财务困境研究 [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职责与分工明细表下一篇:慰问信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