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信仰心得体会

2024-04-24

看信仰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看信仰心得体会

看信仰心得体会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1>

近日,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成为我我们党员干部热议的话题。在收看了这部纪录片后纷纷感慨:“这是一部激人奋进的党史教育片,它带给人们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真实可信”。

通过观看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这样一个先进的、坚强的集体中,始终有无数马列主义的信仰者,为了追求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事业不辞劳苦甚至不惜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首先要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从他们身上找到前进的信心、榜样的力量,要充分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构成,充分了解其先进性合理性和伟大性,以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在认识上根本的认可和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可能去积极的传播和践行,所以大量的社会主义书籍是必看的,各种先进模范的视频是要看的,因为这是改变一个人观念的大问题,是对所有新时代人们进行的精神领航。

我们已经远离硝烟烽火,对共产党人的考验依然剑悬头顶。是执政为民,还是执政为己?是贴近群众,还是酒色升平?是公私分明,还是占公为私?是为大多数人利益奋勇开拓,还是为小集团利益围墙筑垒?在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刻,是挺身而出还是胆怯逃离?在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里,我听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新一轮的集结号:到“中国共产党100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心得体会 )我们经历了多少艰难险境,多少次历尽艰辛,绝地前行。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利益,这是共产党人信仰的出发点,是共产党人由始至终对人民最庄严的承诺。或许前面还有湍流险滩,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将人民视为上帝,人民就会成为承载我们的大地,我们就是不可战胜的。“责任、人民、国家”,让我们记住这些神圣的字眼。它们会赋予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它们会让我们产生战胜畏怯的勇气和舍弃安逸的精神。它们将指引我们做该做的,能做的,和我们会做的,去为神圣使命而奋斗。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2>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张文芬10070502015)

6月24日至25日晚,为庆祝建党91周年,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全篇共分为三集。第一集:只要主义真;第二集:壮志换新天;第三集:时代先锋行。每集时长约50分钟,影片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信仰》兼具了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以人带史、以事论理,主题鲜明突出,故事真实感人,表现手法新颖,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优秀电视片。该片着重“有情、有义、有力量”的表达,用人的故事讲党的道理,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虽然只有短短三集,却包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镜头资料,是我们党克服重重困难走向胜利的缩影,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的宝贵教科书。

90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

观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共产党员的信仰,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三集里,分别阐释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面貌以及党员的理想信念。系统地观看下来,我发现不论是“只要主义真”的建党之初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壮志换新天”的建国之初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抑或“时代先锋行”的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时期,不同时期党员的使命和职责不同,但是党员的信念始终不变,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论是奔向战场杀敌,还是跳入油田挖井,或者献血植树造林,行为不同,可信仰始终如一,正如片中彭湃的孙女彭伊娜所说:“他们更关注„大我‟而不是„小我‟,所以他们是为了实现一个„大我‟去寻找信仰,去践行信仰。”国家和民族是“大我”,个人是“小我”。共产党员可以为了“大我”而忽略“小我”,甚至可以牺牲“小我”来保全“大我”。生命对于人的意义不言而喻,可比生命更高的东西是什么呢?“时代先锋行”这集中有一段话给出了答案——“一位外国哲人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反复地思索,越会觉得它永远新鲜,并不断增长对它的赞叹和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

我认为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科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德才兼备,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知识渊博的合格接班人。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要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实际,认真查找不足之处,从现在做起,团结同学,坚持正义,少说空话废话,多干实事正事,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创先争优,努力学习,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添砖加瓦。第三篇

袁红波

中组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级组织部门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观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按照上级的要求,我于2012年6月24日-26日分别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该片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时长50分钟,该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一部兼取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

通过观看《信仰》,本人认为:信仰和信念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和思想境界,是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信仰和信念涉及到我们执政党的指导思想、社会制度、发展方向、前进道路、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是每个共产党员政治立场、政治原则的根本问题。

看了《信仰》,使我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科学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在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中增添工作新干劲、树立新形象,在工作中干出新的成就。

通过观看《信仰》,我看到了个人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让我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工作的的信心和干劲。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勤奋学习。加强学习是坚定信仰和信念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学习,做到“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学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从而督促自己,不断进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节拍,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体现价值,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强化理论学习,增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自觉性。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它是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掌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必须的思维方式。

二、培养自己的世界眼光。新世纪,谁有世界眼光,谁就能抓住时机,在经济和科技竞争中领先。作为执政党最基层的党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开阔的视野,学会敏锐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三、爱岗敬业。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坚定信仰和信念,最根本的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我来说,能否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能否自觉地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确立并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自己能否不断进步的关键。要锤炼忠诚坚定、攻坚克难的作风、埋头苦干的作风。特别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面临考验的关键时刻,既要有信仰信念,更要践行信仰信念;既要开拓创新,更要埋头苦干,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一鼓作气、一马当先的魄力,发扬勇当标兵、争当尖兵的锐气。在免疫规划工作中苦干、实干,干出样子、干出水平。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做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模范。

罗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袁红波

篇2:看信仰心得体会

最近,我观收看了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它分三集,第一集只要主义真,第二集壮志换新天,第三集时代先锋行它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人的核心价值观。 看完影片,我感触很多。我们的党从初期以马列主义为信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通过人的努力,建立了我们的国家。也是这种信仰支撑着我们的、建设、改革,走过这90多年,直至今天。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富裕的社会里,员们仍然在平凡的生活中做着平凡的事,但它是有益于党的发展的事;是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是有益于人民的事。这是因为员的信仰没有变,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党的事业就会永远持续下去。

信仰是抽象的,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表现出来,一个时代的前进,靠的是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民族的发展,靠的是积极进取的意志;一个带领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更需要在各个领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创造一流业绩才能把自己的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在新时期人信仰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践共同富裕的理想。不同时期的优秀员代表雷锋、黄继光、王进喜、华罗庚、郭明义、吴孟超、孔繁森、李林森、杨善洲等激励着我们积极向上,牢固树立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作为一名员,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思想上的先进性,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顾大局,守纪律,立足本职岗位,努力改革创新,自觉奉献,创先争优,坚持廉洁奉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员的宗旨,坚持心中的信仰,积极发挥人社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把我县建成文明和谐的新五华而努力奋斗。

篇3:看信仰心得体会

在以往的研究中, 论者有的认为苏轼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1, 有的认为苏轼笃信道教2, 更多的人认为苏轼具有一种佛道融合的信仰3。然而, 持单重信仰观点的学者往往只是执其一端, 对另外一种宗教在苏轼身上的影响加以回避。持双重信仰论的学者则大多没能很好地解释这种融合得以实现的原因。本文试对苏轼就佛教与道教的信仰情况分别进行论证, 并对形成这种信仰格局的原因加以分析, 由此窥及这一时期士人信仰的普遍状况及宗教发展的时代特点。

一、苏轼对于佛教的信仰情况

苏轼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这在民间传说中被概括演绎为苏轼与佛印和尚的种种逸闻趣事, 增添了很多传奇色彩。而问题在于, 苏轼与佛教关系的密切程度。苏轼究竟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徒, 他对佛教是带有兴趣的浅尝辄止, 还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崇拜?对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1、苏轼与僧人的交往情况

苏轼一生中与僧人交往无数, 且其中许多人有名姓可考, 有事迹可寻。对此, 前人已有许多详尽论述, 在此我们仅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说明。

维琳, 号无畏, 与苏轼是生平至交。从苏轼诗中可知, 维琳与苏轼为同年生人4。并且, 维琳的师父怀琏禅师与苏轼及其父苏洵均有交往。杨曾文先生在《苏轼与禅僧的交游》5中认为, 怀琏是苏轼结识最早的著名禅师, 并由此开始真正接触禅宗。因此, 维琳与苏轼可以说具有一种同门情谊。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曾力排众议, 邀维琳担任径山禅寺住持, 改变了径山寺不接纳外来住持的传统。由此可见苏轼对维琳的信任与厚望。苏轼晚年从海南流放地归来, 身患重病, 气息奄奄。维琳得知后特地赶来, 陪伴苏轼度过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二人情谊之深, 由此可见。

参寥子, 名道潜, 号参寥。苏轼诗文中常常提及这位参寥禅师, 有学者统计其在苏轼诗文中共出现一百余次, 是苏轼诗文记载最多的僧人。苏轼有首著名的《百步洪》诗, 便是与参寥禅师泛舟百步洪时所作6。参寥本名昙潜, 苏轼在杭州时, 爱其诗文, 为其更名道潜7。苏轼偏重参寥, 大约因为参寥善诗, 与苏轼同好, 二人常有酬唱之作。参寥有诗句云“禅心已作沾泥絮, 不逐春风上下狂”, 为苏轼所赞。8后苏轼被贬南荒, 参寥遭受牵连, 被责令还俗。由此也可见二人关系之密切。

了元, 号佛印, 即民间传说中的佛印和尚。佛印应当是最为人们熟悉的宋代禅僧之一。民间传说中演绎出了许多佛印和尚与苏轼禅机斗趣的故事, 其中虽不乏夸张、传奇的内容, 但在真实历史中, 苏轼也的确常与佛印借助禅机佛理相互调侃谐谑, 其事多见于《冷斋夜话》及时人笔记中。苏轼为人喜好幽默调侃, 并且是这方面的高手, 甚至常有人被苏轼的谑语弄得狼狈不堪。而佛印在这方面与苏轼的性格十分相像, 并且可以说是棋逢对手, 因而两人能够流传下许多逸闻趣事, 供后人玩味。

通过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到, 苏轼不但与僧人交往密切, 甚至可以说是这个圈子中的重要成员。这些著名禅僧可以接受苏轼为其更名, 以及借助行政权力对僧院事务进行干预, 可见苏轼在当时的佛教界众中具有较高的威望。事实上, 早在杭州时期, 苏轼就已因结交众多名僧而得到佛教界的广泛认同。正如参寥在悼念苏轼的诗作中说:“当年吴会名友缁, 尽是人天大导师。”9可见苏轼与佛教界的密切程度已经可以达到算作其门中人的地步。

2、苏轼的“居士”身份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关于这一“居士”的含义, 历来颇有争议。若能确定其为佛教修习者的“居士”, 则自然可以非常有力地证明苏轼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佛教信徒。

“居士”原本为佛教用语, 专指在家修行的佛教信徒。有时也指有才能而隐居不仕的世外高人。后来, 一些文人士大夫为了附庸风雅, 也喜欢在自己名号上加上“居士”二字。因此, 单从这一名号上无法认定苏轼的佛教徒身份。并且, 佛教居士所持戒律较为宽松, 且多有可通融遮罩之处, 因而从日常行为上也很难判断一个人的居士身份。即便如此, 从一些历史细节上, 我们还是可以见出一些端倪。首先, 苏轼曾在《胜相院经藏记》中写道:“有一居士, 其先蜀人。与是比丘, 有大因缘。”10比丘, 即比丘僧, 指出家僧人。将比丘与居士对举, 可看做苏轼对自己居士身份认同的一个依据。另外, 苏轼文《记南华长老答问》中记载, 苏轼常穿衲衣, 有一次为了见客在外面套上官服。他对南华长老说:“里面着衲衣, 外面着公服, 大似厄良为贱。”而长老回答他:“外护也少不得。”11外护也为佛教用语, 指在家信众护持佛法的职责。从此段可以看出, 当时的佛教高僧也是认同苏轼作为居士的外护身份的。因此, 基本可以认定, 苏轼在当时是一个公认的佛教信徒。

3、其他表现

除上述几个方面外, 还有其他一些事实也可以证明苏轼的佛教信仰。首先是苏轼对家人的影响。这点充分体现在苏轼侍妾王朝云身上。朝云是苏轼晚年的重要伴侣, 曾伴随苏轼远黜岭南。朝云是一个忠实的佛教信徒。由于她出身低微, 文化水平不高, 其对佛教的信仰应当与苏轼的影响大有关系。苏轼有《朝云诗》云:“阿奴络秀不同老, 天女维摩总解禅。”12将朝云比作天女, 而以维摩诘居士自比。又有《悼朝云》诗云:“驻景恨无千岁药, 赠行惟有小乘禅。”13可见, 苏轼不仅将朝云视为亲密伴侣, 甚至有将她看做禅中教友的倾向。

另外, 从苏轼对佛法的理解程度和修习成绩上, 也可看出其信仰之深。据说在苏轼临终前弥留之际, 维琳禅师在他耳畔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苏轼喃喃应道:“西方不无, 但个里着力不得。”14可见, 苏轼即便再弥留之际, 依然保持着对佛理的清醒认识:一时的一念执着, 并不能通往西方, 甚至恰恰是与佛教的理念相违背的。在这一点的认识上, 苏轼甚至超过了身为禅宗高僧的维琳。可见苏轼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之深。

二、苏轼对于道教的信仰情况

与佛教相比, 苏轼对于道教的信仰程度相对较少为世人所了解。这一方面由于苏轼与道教人士的交往不如与僧人交往那样密切, 另一方面与其交往的道士大多不甚有名, 有的甚至没有留下确凿的事迹。但从苏轼的诗文中, 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与道教的密切关系。

1、苏轼与道士的交往

苏轼对道教的接触可以追溯至其童年时期。苏轼自己在文中称:“吾八岁入小学, 以道士张易简为师。”15童年苏轼在跟从张道士读书识字的同时, 必然也耳濡目染了一些道教的内容, 而且事实证明, 这段童年经历在苏轼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他成年后依然时常记起这位张道士。苏轼晚年曾梦见回到张道士处, 张为其演示道法的玄妙。此事记载于苏轼《众妙堂记》, 文末题注为“戊寅三月十五日”16戊寅年为宋哲宗元符元年, 公元1098, 其时苏轼已经七十余岁了。可见张易简对苏轼的深刻影响, 为苏轼打开了一道通往道教世界的大门。

除此之外, 苏轼还曾与多位道士有过交往, 载于苏轼诗文中。如一位姓陆的道士, 名惟忠, 四川眉山人, 是苏轼的同乡。陆道士能作诗, 曾得到苏辙的赞赏。陆道士长于内丹外丹的理论, 自以为能够长生不死。然而苏轼曾告诫他说:“子神清而骨寒, 其清可以仙, 其寒亦足以死。”17不想被苏轼一语言中, 陆道士最终患瘦疾而终。苏轼为其写作墓志铭, 大为感叹。由此也可看出苏轼对于道教理论也是颇有见地的。苏轼被贬惠州时, 有道士邹葆光, 一日对苏轼说:“今日今月皆甲午, 而午时当庚甲合。人之遇此也难, 请书《天蓬神咒》。”18而苏轼则果真依其言而行。可见苏轼对于道教的言说及符咒也持有信念。苏轼与道人们在一起除了讲论道义、研习修行方法外, 还一同饮酒、作诗, 鉴赏珍奇宝物。可见, 道士在苏轼的日常交往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

2、苏轼对道教典籍的研读及修炼实践

苏轼对道教典籍是真正下过一番工夫的, 曾系统阅读过道藏。苏轼有诗《读道藏》, 记述了自己研读道藏时的情况:“乘闲窃掀搅, 涉猎岂暇徐。至人悟一言, 道集由中虚。心闲反自照, 皎皎如芙蕖。”王尧卿注曰:“终南县有上清太平宫, 宫有道藏, 先朝所赐书也。”19从诗中看, 苏轼不仅认真研读, 而且颇有心得, 大有出世绝尘而去的念头。可见其对道教理论的倾心热爱。也正因为如此, 苏轼在日后作诗为文中, 对于道教典故能够信手拈来, 甚至运用一些常人难解的冷僻典故, 如他请王安石辨析“冻合玉楼寒起粟, 光摇银海眩生花”20, 日后也传为了一段佳话。可见道教理论已经充分贯彻到了苏轼的思想及文学创作中。

除了理论研究外, 苏轼对于道教的修炼功法也进行了不懈的实践。关于这一点,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只不过他把一部分修炼功法归为瑜伽术。实际上, 道教的修行功法及理论本身就融合借鉴了许多外教的法门甚至民间的奇门秘术。因而, 大可以将这些功法统归于道教的修炼方法。事实上, 苏轼对于炼丹服食的确十分热衷, 在诗作中经常提到自己炼丹制药的事情。好在苏轼对于丹药并未过于滥用, 经常服食的都是一些养生保健的药物, 因而没有像前人那样由于过度服食而有损健康。另外, 苏轼对于所谓内丹修炼甚为在行, 掌握了许多内丹修炼的方法, 如吞津、干浴等。这些方法从中医学的角度讲的确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助益, 苏轼也通过它们在颠沛流离的后半生中得以保持身体的康健。

三、苏轼多重信仰格局的形成原因

通过以上论述, 我们可以看到, 苏轼对于佛教和道教都有过很深入的研究, 并产生了深切的信仰。并且, 这两种信仰并非交错分布于苏轼人生的不同阶段, 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重叠的。甚至在苏轼晚年, 在人生与思想的成熟期, 仍然同时保有着两重信仰。甚至于在苏轼的同一首诗作中, 能够同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信仰倾向。如苏轼《悼朝云》诗云:“驻景恨无千岁药, 赠行惟有小乘禅。”21其中, 上句意思是以丹药驻颜, 显然是取道家用意。而在另一首《朝云诗》中则说得更为明确:“阿奴络秀不同老, 天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 舞衫歌扇旧因缘。丹成逐我三山去, 不作巫阳云雨仙。”22可见, 苏轼在与朝云一同参禅修佛的同时, 还在悉心从事炼丹活动。那么, 苏轼究竟何以能够同时保持着两种看似不相容的宗教信仰呢?对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 苏轼对于佛教和道教的信仰是有着不同的侧重的。对于道教, 主要侧重于修炼功法方面, 尤其是有助于养生保命的方法, 一直为苏轼所喜爱。至于道教的思想理论, 苏轼则一直采取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 甚至对其过分夸张的神秘色彩有过批判:“天师化去知何在, 玉印相传世共珍。故国子孙今尚死, 满山秋叶岂能神。”23对于佛教, 苏轼则主要对其思想理论青睐有加, 而较少从事系统艰苦的修行活动。苏轼结交的僧人主要为禅宗弟子, 其佛教思想也倾向于禅宗一派, 但在苏轼的诗文中却较少提到他进行禅宗最重要的禅修活动, 想来也是由于与苏轼洒脱随性的性格不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苏轼对两种宗教的不同取用也是有着自己的原则和目的的, 其核心便在于养生。从事道教修炼固然是一种养生的极佳方式, 而学习佛教思想, 则可以看做是一种调节心性的“精神养生”。在现实中, 苏轼也的确有着对于养生的需要, 尤其在其长期的贬谪生涯中, 恶劣的生活环境给他的健康带来了很大问题。在海南时, 苏轼便掌握了一套养生保健的方法, 每日梳头、沐风:“理发千梳净, 风唏胜汤沐。闭息万窍通, 雾散名干浴。”24同时配合佛教达观随遇的思想状态, 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使苏轼熬过了艰苦的海南生活。而苏轼的这种养生追求也并非个别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层生活水平的提高, 养生之风在唐宋士人中一度颇为流行。因而佛教、道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可以说与养生风尚有着密切的关系, 受到了养生文化的重要影响, 同时也充分影响着古代养生文化。

第二, 佛教与道教在这一时期处于一种宗教发展的特殊状态。两种宗教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借鉴, 甚至呈现一种相互融合的态势。道教参考佛教, 弥补了自身理论建树不足的缺陷, 完善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佛教借鉴了道教源自民间、亲近民众的优点, 在传教过程中努力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甚至效仿道教强化了其神秘色彩。同时, 对于两种宗教来说, 士大夫都是传教的重要对象。士大夫有良好的经济保障, 宽裕的日常生活以及较高的文化水平, 是宗教传播的理想对象。因而, 无论佛教道教, 对士大夫都采取一种开放、拉拢的姿态。因而, 在苏轼执着于炼丹服食的时候, 仍然能够与佛教朋友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样, 他对佛教的信奉也并不妨碍与道士们的密切交往。可以说, 佛教与道教在物竞天择的传播繁衍中均采取了一种妥协态度, 削弱了自身的排他性。

第三, 士人思想本身也具有一种独特性。身为传统士人的苏轼, 从根本上还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儒家的最高理想, 对内是完善自身, 对外则是兼济天下。因而苏轼的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入世的。虽然几经贬谪, 然而苏轼几乎一生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 甚至到了海南还不忘为当地兴学校、易风俗。然而在坚持这种人格理想的同时, 他又难以摆脱宗教的诱惑力。这一方面是由于佛教、道教为了拉拢士人, 投其所好, 在文化上显现出一种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 在古代精神生活不甚丰富的条件下, 宗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客观需要。因此, 同诸多士人一样, 苏轼对于佛教、道教一直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既心向往之, 又不能下定决心脱离俗世。这一点用苏轼自己的话可以做一个最好的诠释:“乐天作庐山草堂, 盖亦烧丹也。欲成而炉鼎败, 来日忠州刺史除书到。乃知世间、出世间事不两立也。仆有此志久矣, 而终无成者, 亦以世间事未败故也。”25可见无论对道教还是佛教的信仰, 都是儒家思想基础上的一种补充。

综上所述, 苏轼对于佛教与道教都是有着充分的信仰的。这种看似独特的信仰格局来源于养生风尚的重要影响, 宗教发展的特殊阶段, 以及士人思想的独特性。并且, 苏轼的这种信仰结构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士人的这种信仰状况对中古宗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宗教的世俗化、平民化过程中, 士人处于中间一环。宗教对士人的妥协、拉拢, 是其进一步向民间俯首的基础。宗教在向士人的传播过程中也重新塑造了自己的面貌和姿态。这一切对于中古社会由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处在北宋中期的苏轼对佛教和道教均有一定程度的信仰。其对两种宗教的信仰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这种双重宗教的信仰格局具有一定普遍性, 与宋代士人的养生风尚、宗教发展的特殊状况以及士人思想的独特性有着密切联系, 并对中古时期的宗教发展及社会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篇4:从家庭宗教信仰看幼儿欺骗

摘 要: 本文是在宗教心理学的范畴内,尝试运用需要理论解释幼儿欺骗的原因,通过分析家庭环境的作用,论证家庭宗教信仰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幼儿欺骗,为幼儿诚实知耻的培养提供教育建议。

关键词: 需要理论;家庭宗教信仰;幼儿欺骗

家庭宗教信仰,作为群体对超自然现象的一种敬仰渐渐出现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们对它能增强亲社会性行为的普遍认同,让这种群体性的信仰被接受。在加拿大皇后大学的Kevin Rounding等心理学者(2012)的实验中,启动了一些和宗教相关的概念后,人们会表现出更强的自控力。例如能够延迟满足。宗教信仰仿佛燃料一样,补给人们控制自己的能力——当参与者因为一项苛刻的打字任务殚精竭虑后,若仅是排列一些宗教的词汇,就能在接下来的无解的几何题上坚持更长的时间。而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Azim F. Shariff和Ara Norenzayan(2007)的一项实验中,被试在一个完全匿名的环境下,决定将自己收到的10美元分配一部分给一个陌生人。当启动了和宗教有关的概念后,64%的参与者分配了对方5美元甚至更多。而对照组中,只有12%留给对方5美元,没有人给别人比自己更多的钱。说明宗教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感,增加亲社会行为。

然而,以往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看,对于宗教能增强个体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多从成人的角度来探讨,而且国内外也很少有研究表明宗教信仰对幼儿领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从研究角度上看,研究选取的角度基本局限于助人、合作、分享等范围,而对诚实知耻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选取幼儿为讨论对象,拟运用宗教需要理论分析幼儿欺骗行为产生的原因,阐述家庭宗教信仰对幼儿欺骗行为的影响,以期对幼儿的诚实知耻教育提出建议。

一、幼儿欺骗的原因

宗教心理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一般人的需要分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一个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往往会引起妨碍社会和集体的极端行为。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精神生活的需要就上升到主要地位。满足精神生活的正当需要,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往往能够推动人们对社会和集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幼儿欺骗行为是指幼儿有意做出与事实不符合的陈述或用不正确的方式隱瞒事实真相的一种情境性行为,具有有意性、策略性和信念性的特点。由于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尤其期望得到别人的赞美或表扬的低龄幼儿,容易出现夸张、虚构的虚荣性。当幼儿把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交汇融合进自己的世界,然后将各种素材进行随意加工,加上幼儿不具备逻辑抗辩能力,为了逃避受谴责,于是逃避性谎言与便成为幼儿一种自我防御性行为。幼儿欺骗行为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所引起的。

1、物质需要。物质需要,主要是指社会化的物质产品,如必要的衣着、生活用品等;这与幼儿欺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幼儿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对一切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新奇美丽的事物更是成为幼儿心里渴望得到的。一旦这种渴望出现,幼儿便会以此为动机产生相应的行为。这种行为有可能出现的现象:一是请求父母满足;二是自己想办法满足。

在幼儿认知或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当幼儿为了满足外在的需求,而请求父母满足无法实现,自己又不能设法满足时,就可能会透过欺骗行为来达到目的,再藉由社会环境所给予的回馈讯息,幼儿将此讯息内化,欺骗就成为达成目的的手段。

2、精神需要。精神需要,主要是指一定的文化、艺术、科学知识、道德观念、政治信仰、宗教信仰和文化体育生活,以及必要的社会生产和社会交际活动等。精神需要似乎与幼儿欺骗的动机之间没有太大联系,但笔者认为,欺骗对有经验的幼儿来说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它可以成功实现各种精神上的愿望、避免受责罚、获得赞赏及注意等。

精神上的愿望:幼儿期的孩子还没完全脱离家长或者家庭环境,独立走向社会,因此他们渴望被爱,被关怀,与此同时建立的与父母家长的依恋关系也更为强烈深厚。他们渴望父母家长爱的承诺,关心的承诺,具体行为上的依恋与满足。一旦父母给出的关怀和爱的成分减少,幼儿会采取方式以满足自己的精神上的依恋,但这种行为导致的欺骗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多次的发现或者根据幼儿对成人获得依恋的方法上模仿得到的。

避免受责罚:为逃避可能的惩罚或洗脱罪过而欺骗。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家基·诺特分析:欺骗是因害怕说实话会挨骂的避难所。幼儿一方面被教导“不可欺骗”,另一方面幼儿却有曾因诚实而挨骂的经验,这种矛盾的结果,是造成幼儿因自卫而欺骗的主要原因。有些幼儿因做错事又担心老师苛责严惩,或功课不好却忧虑家长的处罚,有经验的幼儿就会知道利用欺骗的手段,轻易逃避来自父母家长的责罚。当这种因欺骗而避免责罚的行为成功后,幼儿的欺骗手段就会增加。

获得赞赏及注意:孩子欺骗的另一种目的,是为了博取父母的赞美及注意。如果父母不能察觉或沾沾自喜,这等于是在鼓励孩子欺骗。幼儿因自我意识的萌芽、对爱和关心的需要,渴望从周围的人群中得到足够的注意。一旦这种需要不能及时被满足,幼儿就会出现哭闹的行为,长期哭闹无果后便会采取欺骗行为,直到满足。这也是一种因精神上得不到满足致使幼儿欺骗的一种表现。

二、家庭环境的作用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些学者对经过处理的豚鼠胚胎进行实验后,将实验结果大胆地推移到了人类的性格遗传上,并认为,虽然幼儿的发展会受到天性的影响,但遗传的天性不仅不是决定因素,甚至远远达不到40%或一半的影响力。这个遗传部分占有40%,一般称为孩子的天性。形成性格另外的60%则跟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等)、宗教信仰有关,特别是父母的教育模式。他们认为,环境,即包括家庭环境及成长环境对幼儿影响重大,尤其是家庭所能提供的教育与爱,是幼儿性格形成的决定因素。美国哈佛大学完成的一些研究显示:儿童大概从两岁开始就在自制力(包括延迟满足和诚信知耻)等性格方面有了差别。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幼儿的态度为幼儿对社会的认知奠定了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幼儿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

nlc202309021526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文化环境、家长教育方式、家庭观念与幼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品格的形成。

三、家庭宗教信仰與幼儿欺骗

家庭宗教信仰,作为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在同一个家庭之内,一人或几人存在一种宗教信仰,而其他成员保持绝无任何宗教信仰的状态,或者是一部分人宗奉一种信仰,而另一部分成员则为另外一种宗教信仰。对于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而言,向那些未染宗教信仰的人宣说教法,促其皈依,并使那些信仰他种宗教的“异教徒”放弃原来的宗教信仰,同化于自己所执的信仰当中,这是他们神圣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种同化过程,往往是从家庭之内的亲近之人开始的。这种因为宣教同化后在一个家庭内产生共同的宗教信仰的结果便叫做家庭宗教信仰。

但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不同,人们崇拜的对象、目的、功能也出现了差异,由此派生出来的神灵家族的谱系、称谓、品性、分工、作用也各不相同。因此,没有一种特殊的独立性很强的社区神。菩萨、上帝、安拉等作为家庭及个体的独立性神灵,存在于不同的家庭之中。因此,家庭的宗教信仰可能会有很多种,例如,一个家庭信奉基督教,一个家庭信奉佛教或其他。

作为一种家庭文化环境,一个家庭内所有成员对宗教产生的共同信念,同样发挥着宗教的作用。家庭中长幼、尊卑、夫妇、亲子之间的关系,往往因这种信念,接受同样的教育和启示,得以美化家庭生活,调和亲子之间的关系。一个家庭的信仰对幼儿的诚实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深度论述。

认知:有宗教信仰的家庭,父母家长因受到宗教教义、律法的熏陶,在教育幼儿方面也将这种宗教性的教义和理念传达给幼儿。例如,基督教文化中,基督教著作《圣经》中有这样关于幼儿欺骗的故事:以撒的儿子雅各为争夺哥哥以扫长子的名分,在母亲的帮助下,成功以一碗红豆汤欺骗的他的父亲,结果受到了咒诅。由此说明,基督教信仰中有以反面教材来教育人们应该诚信知耻的例子。又如,佛教文化中,弘一法师的著作《佛经》中提到的所谓的十大恶行中,欺骗就排名第四,由此可见在佛教信仰中,对欺骗的厌恶。不同宗教信仰的家长,将这种关于欺骗的认知,经常以不同语言交流方式传达给幼儿,告诉幼儿应从小懂得不能欺骗,欺骗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对自己的影响。3~6岁的幼儿处于认知形成的关键期,大脑在不断接受这种信息的重复录入后就会逐渐形成对欺骗的正确认知,为他们的行为作出导向。

另外,宗教中关于爱、信任、助人、诚实等的教义也会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而良好亲子关系中幼儿感受到被爱、被需要、被欣赏、被接受,被信任奠定了孩子与他人之间信任的适应基础,家庭冷淡、无爱的孩子,由于爱和信任的需要没有被满足,长大后不易相信别人,容易造成不良的心理,而欺骗行为的出现,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

综上所述,有宗教信仰的家庭,由于宗教教义和家长思想变化的原因,幼儿不容易形成欺骗的心理动机。

行为:幼儿在家长的行为中潜移默化,接受行为的陶冶,孩子对家长是信赖和尊敬的,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宗教信仰的家庭在对其所信仰的宗教教义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上,能相应克制与约束自己的行为,因为他们知道,那些不正确、不符合教义与社会规范的行为,将会受到宗教律法的制裁与自己内心的强烈谴责。因此,根据宗教教义的规范,家长会格外注意自己的行为。例如,在基督教文化中,家长们相信,他们的教育方式应使幼儿的行为都能逐渐反照和彰显出圣经所描述的基督徒生活方式。他们成为一个成熟的基督徒是最重要的,而一个成熟的基督徒的品格就包括有爱心,为人处世真诚,有自制力等。所以,基督徒家庭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行为常常是答应孩子合理的要求后能说到做到、用正面鼓励的方式教育孩子应该如何正确处事、相信孩子能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家长们藉着教义训诲和自己的榜样,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灌输给孩子,孩子也会相应在行为处事上模仿家长的行为,达到诚实,有爱心,能自制。又如,在佛教文化中,法智法师在《觉悟人生》中也写道:子女行为的养成,家长是第一责任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处处要从自己做起。家长是一面镜子,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眼中,孩子无形中已受到熏陶,行为也更加与家长类似。

综上所述,家长的行为能影响幼儿的行为,有宗教信仰的家庭,由于家长爱和诚信的行为,常常会减少幼儿欺骗行为的产生。

四、结论

1、需要引起幼儿欺骗。幼儿欺骗的产生,常常是幼儿各种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特别是在4岁后,幼儿的欺骗开始带有有意性,但还处于萌芽阶段,其目的是为满足某种欲望、避免责骂,并常伴有较强的紧张不安、恐惧内疚等情绪体验。此时的家庭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幼儿的欺骗就会发展成更严重的道德问题,影响幼儿的良好心理品格的发展。

1、家庭宗教信仰能减少幼儿欺骗。信仰宗教的家庭,由于家长们对宗教教义的笃信不疑,逐渐形成与教义相应的言行举止,在影响亲子

关系的前提下,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对幼儿造成影响。认知上,家长们将诚信知耻的教义通过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传达给幼儿,告诉幼儿欺骗将造成的后果,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诚信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经验;在行为上,家长在学习和把握宗教教义的基础上,自身形成符合教义和社会规范的诚信行为,并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常常表现类似的行为,幼儿在理解、模仿后也不容易形成欺骗的行为。在幼儿的认知和行动分别间接收到来自宗教教义的信息后,其欺骗动机和行为都会相应减少。

五、教育建议

对幼儿欺骗的研究,从皮亚杰时代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是心理学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幼儿欺骗心理的动机和欺骗策略的理论认识也逐渐清晰,但如何减少幼儿欺骗的产生,提高幼儿的道德品质却是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根据以上的论述,笔者作了如下建议:

nlc202309021526

1、满足幼儿合理需要。物质需要:孩子提供的物品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接受能力、兴趣倾向等设定。而且讓孩子知道买了就要好好利用,否则再不会给买。教育孩子分清楚他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家庭条件,这样就会引导孩子正确选择自己的玩具、书本、衣物等。

精神需要:教师与家长应走近幼儿,通过“亲一亲”、“摸一摸”、“抱一抱”等方式,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与孩子建立融洽和谐的依恋情感。另外弯下身子,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满足他们多种情感需求,多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允许他们自由活动、自由谈论,让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当他们的想法得到肯定时,孩子的自信心也会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2、适当的宗教教育。适当的宗教教育是社会发展所必要的,也是幼儿家长、幼儿园老师、其他教育人员所应该践行的。

家长们应吸取宗教教义中对幼儿发展有益的精华,把有关欺骗的经典故事通过亲子共读、睡前故事等方式传达给幼儿,教导幼儿应该诚信知耻,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新认知,知道欺骗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幼儿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也应渗透宗教中善良、诚实的形象。语言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活动、认知活动、阅读活动将这些有关诚实,善良的故事告诉幼儿,不断渗透。社会领域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语言教学后,开展诚实守信的户外活动,例如:躲猫猫,木头人,点鼻子等社会游戏,提高幼儿的诚信意识。

教育相关部门也应该在幼儿用书上适当增加神话故事或神话形象,特别是在诚实守信方面的神话形象,例如罗马神话中的诚信女神菲得斯、希腊神话中守护诚信的赫尔墨斯等,增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了诚信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Lim C,Putman RD.(2010).Religion, Social Networks,and Life Satisfac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75(6):914~933

[2] Gebauer JE,Sedikides C,Neberich W.(2012).Religiosity,Social Self-Esteem,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n the Cross-Cultural Specificity of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Religiosity.Psychological Science,23(2): 158~160

[3] Inzlicht M,Tullett AM. (2010).Reflecting on God: Religious Primes Can Reduce Neurophysiological Response to Errors.Psychological Science,21(8):1184~1190

[4] Mochon D,Norton MI,Ariel D. (2011).Who Benefits from Religio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01: 1~15

[5] 李亦园.信仰与文化[M].台北:巨流出版公司,1978:111

[6] 李传英.影响5岁幼儿有意说谎的因素及教育对策思考[J].中国德育,2008(3):30~33

篇5:看信仰心得体会

高科集团党委:

根据高科集团党委6月29日下发的关于组织收看电视教育片《信仰》的《通知》精神,天地源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收看了该电视教育片。现将天地源党支部组织学习观看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收看基本情况

根据天地源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党员分布特点,经过党支部支委会研究,决定:公司总部、**公司和创典公司所属党员分别于7月2日、3日、4日三天下午在高新国际商务中心27楼会议室集中观看;上海公司、**公司和天津公司所属党员根据自身工作实际自行组织观看,但是必须在7月4日之前将三集电视教育片收看完毕。

根据收看签到情况统计,共有党员XX人次、积极分子XX人次收看了教育片。

二、交流学习情况

《信仰》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分为“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时长50分钟,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该片兼具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以人带史、以事论理,主题鲜明突出,故事真实感人,表现手法新颖,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优秀电视片。

为了能让党员和积极分子通过观看电视教育片《信仰》讲述的有关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领悟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我支部在每集电视教育片播放完毕之后组织了党员交流学习活动。

交流学习围绕着党员学习体会、对该教育片的评价、工作打算等内容进行,各位党员和积极分子畅所欲言,纷纷谈了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认真对照查找自身不足,提出提升改进措施,形成了加强党性学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通过观看《信仰》电视教育片,天地源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全体党员表示,定将坚定信仰,时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工作中学先进、赶先进、变先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而努力奋斗。

篇6:看信仰心得体会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学习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本院组织了本次“与信仰对话-‘科学发展新成就’校园报告会”活动,以引导青年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科学发展的新成就,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关于信仰

信仰,是一种精神,是一样坚信的事物,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寄托。所谓信仰,就是将自己最信任的东西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信仰,是集体或个体的精神之魂,缺乏信仰的集体或个体就像一张置身于漫天的繁星夜空下的面孔,看繁星点点银河皎皎而迷乱头脑。信仰一旦缺席,生命即会陷入泥潭。因此与信仰对话,是生命个体或集体之所需。信仰,开启一扇心灵与智慧之门。

那么,对于青年学生的我们来说,信仰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1、灌输神圣信念,庄严人类生活

2、提供终极关怀,温暖人类心灵。

3、肯定奋斗意义,鼓舞人类创造

4、变换人生得失,顺导人类生活

所要坚持的信念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

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是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对十八大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选好十八大代表,是开好十八大、完成大会各项任务的重要基础,关系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首先要使党的十八大代表推荐提名和选举产生过程,成为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发展党内民主的生动实践。推荐提名和选举产生党的十八大代表,是党员依据党章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实践,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生动运用。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在代表推荐提名和选举产生过程中,把民主集中制教育贯穿其中,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党内生活,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忠实履行党员义务,严格遵守有关纪律规定,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其次是要把选好党的十八大代表,作为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的决定。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代表在党代表大会召开和闭会期间,享有代表资格,行使代表权利,履行代表职责,发挥代表作用。与过去相比,党代表肩负责任更重了,素质要求也更高了。十八大代表的选举,是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后的第一次全国党代会代表选举。做好推荐提名工作,选出高素质的十八大代表,是确保党代会代表履行好职责、发挥好作用的重要前提,是把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到基层,不断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力保证。

最后,今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好全年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整体部署上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娱乐活动

1.各寝室节目(与以下节目穿插)2.诗歌朗诵(男女混合)

3.我爱你VS不要脸

规则:众人围坐成一圈,规定只能对自己左边的人说“我爱你”,对右边的人说“不要脸”。两人之间只能连续对话3次。一旦有人说错,即受罚

4.抢椅子

台上置三张椅子,邀请四个人上来,放DISCO音乐,四个人伴着音乐围着椅子转,当音乐骤停时抢坐椅子,未坐到者淘汰;减一椅子,三个人续前动作,当音乐骤停时抢坐两张椅子,未坐到者淘汰;最后两人抢坐一张椅子,坐到者为胜。(凳子自带)5..数7

游戏的规则:首先人要多一点,5人以上。任意一人开始数数,1、2、3„„那样数下去,逢到7的倍数(7、14、21„„)和含有7的数字(17、27„„)必须以敲桌子代替。如果有谁逢7却数出来了,就输,有谁没逢7就敲桌子的,也输。奉劝没有数字观念的人不要玩这个,很容易输的。(带动全班)6.你画我猜(先分类,弄点简单的东西)

上一篇:华信碳素2011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定置管理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