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改革问题的初步探索

2024-04-23

管理改革问题的初步探索(精选6篇)

篇1:管理改革问题的初步探索

关于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用车

管理改革问题的初步探索

中共马山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 韩艳斌

当前,公车私用已经成为一个发生在群众身边十分普遍的腐败现象,群众反映非常强烈。据专家统计,我国大约共有350万辆公务用车,公车的不合理消费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支出的沉重负担,公车开支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车私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大大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到90年代后期,全国公车开支已经是当年的国防开支的两倍。因此,“车改”势在必行。从各个地方“车改”实践的情况来看,最终取消公车,实行公务用车的贷币化管理是大势所趋。但问题的关键是,要推行货币化管理必须要有雄厚的财力作为支撑。全国目前只有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市开始逐步推行。而中西部等省份经济欠发达地区,按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还不具备推行公务用车的货币化管理的客观条件。况且各地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客观条件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之前,如何规范公务用车的管理,遏制公车私用现象已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反腐倡廉所面临的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文试着以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积极推进体制和制度的改革。

我国现行公务用车仍在沿袭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套管理制度,养一辆公车加上雇一名司机,一年可能要用10多万元。一辆私车的年维护则可能只需一万多元,而出租车的运输成本则只有公车的13.5%,对公务用车的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是节约政府运作成本、节省财政支出的可行之道。从一些已实行公车制度改革地区的实践证明,改革后一般可节约开支1/2或1/3。公务用车改革既不能回避也不能一刀切,只能以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勤俭节约精神的方式,逐步加以扭转。据报载,从2004年9月17日起,上海市公安局机关各处室数百辆公务用车,包括市公安局110警车,都将委托上海强生集团集中管理,通过高度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有效节约公车使用成本并遏制“公车私用”。上海市公安局机关的这一做法给予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否可以把公车委托给公司进行管理,作为在最终取消公车前一种公车管理转型的有效办法,从而实现公务用车的社会化管理。以马山县为例,将县委、县政府以及县直单位现有的150多辆公务用车全部委托给公司进行管理,实行独立核算,自收自支。各单位司机的安置,根据公司的需要进行况竞聘上岗,一部分进行分流。各单位的公务用车由公司进行统一调度,费用实行政府采购,由财政按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核拔。此举的好处在于:一是杜绝领导干部驾驶公车,公车私用;二是杜绝专职司机公车私用,同时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减轻财政负担;三是便于纪检监察部门进行监控。

二、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监管

第一,要从根本上解决监督难的问题。目前,导致公车私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公车使用的监管不力。其中的一

个难点就是公车管理使用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纪检监察机关人力有限,不可能每天每时每刻派人跟着公车转。有时公车一出门是公用还是私用很难进行监控。而对老百姓来说,是公车还是私车根本上就不知道,那就更说不上进行监督。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公车使用监督难的问题呢,给公车上一个“标签”是个好办法。据报载,浙江平阳县制止公车私用出新招:全县除了公检法司等具有特殊标志的车辆外,600多辆公车都被统一贴上“公车”标志,同时公布举报电话,让群众一起参与公车监督。公车标志是一张长11厘米、宽8厘米的硬纸板,外观面为金黄色,上印醒目“公车”字样,用强力胶粘贴在汽车挡风玻璃的右下角。对着车内的一面印有“不允许酒后驾驶、不允许领导干部驾车、不允许公车外借、不允许用公车学习驾驶”4句警示语。如有违犯,经举报查实后,则按有关文件给予党纪和经济处罚。据介绍,采取这一举措后,平阳县的大小排档、饭馆前已很难见到公车的影子。从平阳县实践的情况来看,标明身份防私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给公车私用者带来了相当的心理压力。标明了身份,对于公车私用者来说,用起车来心里自然不会很舒畅,而对于好“显耀”公车私用者来说,也许就没有那么风光。二是有利于群众参与监督。贴“标签”之举,使公车由隐身变成现身,增加公车使用的透明度。如今公车私用的现象已经极为普遍,仅靠政府部门内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一纸标志,将公车私车区别开来,无形中也增大了监督范围和力度,无论公车私用走到哪里,监督的眼睛就盯到哪里,无所逃遁。三是增强了实用功能。将有关规定条条框框明示出来,既简明又直接,使各级领导干部时时刻刻都能看得见,时时刻刻都得到警示,而无漏洞可

钻,无借口可行,最大可能地从主观上杜绝了公车私用的违规念头。

第二,要明确监管重点,实行节假日封车。从调查的情况看,节假日是公车私用的高峰。根据笔者的观察,节假日期间,特别是清明、中秋、春节以及“五一”“十一”两个长假,路上跑的多为公车。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是属于公车私用。因此,有必要作出明确的规定,节假日期间,公车实行封车入库,除特殊任务经申报核批外一律不得外出。今年“十一”期间,马山县首次下发了封车过国庆的新规定。同时,纪检监察加强了对公车封车入库的突击检查。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公车入库率100%,无一公车私用现象,据估此举为财政节约开支2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要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平时要与新闻媒体联手,通过“明察暗访”的形式,加强对酒楼、舞厅、旅游景点等娱乐场所的检查;在节假日,推行公务用车例行检查制度,加强与交警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对公车上路进行检查监控。经核实属公车私用的,一律给予曝光,并按规定给予处分和经济处罚。

三、加大对公车私用的行为惩处力度

有专家言:在没有彻底取消公车之前,遏制公车私用的关键在于提高公车私用的成本。目前,各地对于公车私用行为一再三令五申,但现实中,治理公车私用给人的感觉总是说多了,做少了———文件发了不少,可真正拿出行动或措施却很少看到。从马山县的情况来看,关于公务用车的管理只是对车辆的配备、使用方面进行规范,但对于公车私用的处罚,并没有作出具体的

界定,还是停留在通报批评教育的水平上。同样,对于公车私用的问题,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纪处分条例》也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而据报载:意大利最高法院2004年10月21日驳回锡耶纳市现任市长布赞卡的诉状,裁定布赞卡的妻子搭乘其公务专车违法,维护锡耶纳上诉法院对他6个月徒刑的判决。1995年8月布赞卡担任锡耶纳省省长时,曾用自己的公务专车将外出旅游的妻子送到南方的巴厘市码头。其妻旅游结束后,布赞卡又派专车司机把她接回。意消费者协会联合会就此将布告上法庭,指控他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2002年2月,锡耶纳法庭以“侵吞公款”罪判处布赞卡2年零1个月徒刑。布赞卡不服判决,向锡耶纳上诉法院提出上诉。他说,他在去巴厘之前曾咨询过省府秘书长和行政法专家,他们都认为省长因任何事外出都可使用公车,以保证人身安全;而且往返巴厘的汽油费是他自己支付的。2002年12月,锡耶纳上诉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将原判徒刑减至6个月。布赞卡仍然不服,继续向国家最高法院上诉。最高法院对有关案卷审核后裁定:国家官员的妻子一律与公务需要无关,维持锡耶纳上诉法院的判决。(〖 来源:三湘都市报 2004/10/25 17:47 作者:穆方顺 〗)。从这一则报道来看,国外一些国家已经把公车私用的问题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来进行解决。相比之下,我国对于公车私用的处理要相对轻得多。如果有人因为公车私用而丢官或是受到法律的惩处,我想:公车私用现象消失的日子就已经不远。由此可见,惩处力度不大,成本过低,也是公车私用现象泛滥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公车私用的惩处力度。从当前我们所处的政策、经济环境条件去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公车管理。

一是要重新修订公务用车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公车私用的党纪政处分的档次作出明确的规定。凡是发现公车私用的一律以顶风违纪加重处罚。

二是要加大对公车私用的经济处罚。每逢节假日总能遇到长长的婚礼车队,其中有一景就是车号牌用诸如“百年好合”之类的红字遮挡,当中不乏公车私用的。这种行为是违法的,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号牌应当按照规定悬挂并保持清晰、完整,不得故意遮挡、污损。故意遮挡、污损或者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的,将处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只是笔者根据其他地方的一些实践的成功经验得到的一些有益启发,对象马山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前进行公务用车管理改革所提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是否可行仍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 在当前的条件,我们不能坐等时机,必须要与时俱进,根据各个不同的阶段对公车管理改革进行逐步探索,不管我们所做的努力成功与否,多做总比多说要好一些。

篇2:管理改革问题的初步探索

作业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补充和延伸,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生而言,作业提供了学生实践和应用的机会,它对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对教师来说作业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布置课外作业是每个英语老师应该重视的课题。为使作业切实成为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辅助方式,我们脚踏实地地做了些探索,我们的方法得到了领导和同行们的肯定和认可,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具体做法如下:

一、“趣”字为先,改革作业内容的设置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我们把作业从单一的“抄写”形式中走出来,让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巧妙结合唱、画、演、制作、收集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知识技能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等活动联系起来,让作业富有趣味和吸引力。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我们设计了不同的作业类型:

1、画画写话型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把学生的思维直接和感性经验联系起来,把学习的内容形象化。例如,学新单词后,我们让学生画一画单词。起初采取让学生制作卡片的形式巩固所学单词,即:卡片的上半部画画,下半部分写单词,或者正面画画,反面写单词。这种形式的作业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屏幕上展示)。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思考,如何在学生喜欢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07年秋天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英语教师远程研修学习,收获颇多,产生了主题式记忆单词的想法。集体备课研讨时,我的想法得到乡镇英语老师的赞同,我们共同研究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让学生建立一个词汇本,以主题的方式把学过的单词画一画。如三年级第一册 Module 6 School这个模块,主题就是“学校”,学校里有教室,教室里有桌椅、黑板、门、窗户,还有老师和同学。我们让学生以学校为主题画一画刚才提到的单词,再用英语向同学或家长介绍自己的画:(在屏幕上展示)“This is my school.”“This is my classroom.” “This is a desk”...这样学生由画面联想单词,由一个单词“school”联想到“classroom、teacher”等许多单词。再如学习Module 3 Colours时,我们让学生用课上学过的五种颜色画自己最喜欢的事物,然后用英语与同学进行对话(在屏幕上展示,情景再现)。这样学生就在兴趣盎然中巩固了句型What colour? It’s „.而且牢固地记住了“red”“blue”等表示颜色的单词。再如四年级第一册Module 2 Directions我们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等内容,然后用英语做介绍。(在屏幕上展示)新标准英语教材中的很多模块都可以采用主题记忆的方法:3年级第一册中的Module 7 Birthday、Module 9 Family、Module 10 Body,3年级第二册中的Module

1、Module 2和 Module 5等。主题式单词记忆法,将单词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再不会把单词变成一个一个孤立的词,从而提高了学生单词的巩固率。当然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三年级作业以画一画,说一说为主,四、五年级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写一写。(例子)实践证明主题式画画写话,比起让学生死记硬背地记单词,效果要好得多。现在很多学生画儿画得非常漂亮,英语说得也非常流利。我们还把画得好的画贴到墙上或者当作自己的教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成就感。

2、调查实践型

小学生总是能从各种活动中找到乐趣和自信。我们经常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布置一些任务型作业。如在教学 “tall,short,fat,thin”这些形容词时,我们布置学生回去和家长比比高矮、胖瘦,再说一说“I’m short.”“My father is tall.”等。这样抽象的单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就变得形象生动,记忆也就更深刻了。再如四年级第二册 Module4 Unit 2 Will it be windy in Beijing?,学习运用一般将来时预报天气,我们布置学生晚上收看天气预报,并做记录,第二天让学生到课堂上用英语汇报记录结果:“It will be windy in Penglai”“ It will be sunny in shanghai „„”,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把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英语走进了生活,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真正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3、演、唱型

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唱、好演。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给他们

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教材中有许多chant 和英文歌曲,我们除了让学生能很好的演唱外,还鼓励学生大胆的改编,并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这样既让学生记住了单词,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举一个例子,最好呈现在屏幕上)另外我们还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排练一些情景剧让学生表演。例如五年级第一册 Module 2 Shopping,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创设多种情景:或到水果店,或在玩具店,或在文具店购物,根据场景,动用所学英语知识编写对话并表演,学生兴致很高,积极合作自编、自导、自演,这样学生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在特定的情境中亲身体验角色,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培养了交际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多元作业,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作业设计的趣味性探索外,我们还积极地开发新的学习资源,使作业设计形式多元化。我们的做法是:

1、找一找,记一记——多渠道储蓄英语知识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接触、学习英语的途径很多,我们鼓励学生主动从生活中学习英语。注意收看电视、广播或上网去汲取丰富的课外资源,寻找自己身边的英语并记在专用的本子上。活动中学生搜集到大量的英语词汇:一些国家的英文缩写“USA”“UK”,中央电视台的英文缩写“CCTV”,一些知名商标,如“Panda” crest(佳洁士牙膏)”等。我们还推荐学生收看一些英语动画节目,如少儿频道智慧树版块中“洪恩少儿英语”、“希望英语”等,收看节目的同时要求学生用一个本子及时地做记录,这样学生既欣赏了节目,又学到了英语,可谓一举两得。通过这类作业,学生对自己能发现并学到这么多身边的英语而高兴。在鼓励学生获取生活英语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对课本知识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如四年级第一册Module1学生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又继续学习了white、purple、pink三种颜色,我让有兴趣的同学在掌握好书中三种颜色外,再找一找其他颜色的英文说法学一学,如golden(金色)brown(棕色)等。第二天让学生当小老师,将课外学到的知识教给同学,成功地当一次小老师,我们就记录一次。每周五统计,将积极参与的学生名单贴到我们学校的宣传栏中,学期结束,根据成绩评选“英语小博士”。这样,多渠道地学习英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的学习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良好的铺垫。

2、听一听,录一录——英语作业新视听

听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优美的语音语调少不了反复地听录音。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们布置录音作业,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利用周末将本周学习的内容录下来,每周一次。然后,我们有选择的把录音在课堂上放给同学们听,互相鉴赏,互相交流,听到同伴的录音,其他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开始阶段,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听,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当学生们的听辨能力提高后,教师就将权力下放,让小组长代为听评,记录下学生的成绩。每周五将录音好的学生名单贴到学校“英语天地”的宣传栏中,学期结束根据学生的录音成绩评选“英语朗读小明星”。小学生的好胜心强,为了追求最佳的录音效果,争取自己的录音也能在教室里被播放,他们自然就会不厌其烦地听磁带,模仿练习,反复录制磁带,以达到最佳效果。录音的作业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听说作业难以及时得到反馈而影响学生英语能力发展的难题,同时也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乡村小学哑巴英语的现象。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听说水平也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3、画一画、编一编-----创办英语手抄报

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英语书写的基本规范和格式,我们就让学生自己编写英语报。英语手抄报是学生阶段性学习的巩固与提升,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学生创编的英语报分为两类:一是校报(校报的编辑们由各班优秀学生组成,合作办报)二是个人英语报。作业布置时间是每月办一次,寒暑假各办一次。每次创编手抄报的时候我们都给予适当的指导。如学习颜色后,学生就把自己搜集的有关英语颜色的单词,颜色都有什么含义,有关颜色的谚语等关于颜色的英语知识为主办一期手抄报。这样,学生平日搜集的资料就有了用武之地。另外,我们还以节日为主题办手抄报,例如万圣节(Halloween)、圣诞节(Christmas)等,让学生收集有关节日的传说和相关知识办报,更好地去体会英美文化,感受异域风情。这项作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能力。报纸办好后,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英语报的质量进行评选,评选出

优秀作品在学校宣传栏中给予展示,记录每次的评选结果。学期结束,评选出“最佳英语编辑。”

4、试一试,我能行———我的作业我做主。

在作业布置方面,我们十分注意因材施教,做到作业的布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别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确保“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例如同样一篇课文,布置三个不同层次的作业。A:听录音,把课文读准确。B:读熟课文:C:表演课文。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积极性,我们在布置作业时,不硬性规定哪些学生做哪类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乐于尝试,并能充分展示自我,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把布置作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在学习四年级第一册Module3关于动作的句子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练习。第二天,有的学生画出了自己喜欢的动作并写一写(呈现在屏幕上),有的学生剪贴出自己喜欢的动作(呈现在屏幕上),有的学生两人一组,一边表演动作一边对话。“What are you dong? I’m playing football。”„„学生的展示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这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当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时,学生就会还给你无限的惊喜。自主作业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越来越喜欢英语了。

三、创设校园英语学习氛围。

(一)“英语天地”宣传栏

在我们学校的大厅中有一块名为“英语天地”的宣传栏.这是我们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们经过大厅都会驻足观看。“英语天地”共分为三个版块:

1、英语知识介绍.如:说英语的国家有多少?中国节日的英文说法、英国重要节日、圣诞节、万圣节的来历等英语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表扬台 表扬在英语课堂中表现优秀或者进步大,完成作业好的学生。这个表扬台是同学们最喜欢的栏目,因为它记录着他们成长的足迹。

3、优秀作业展示:展示英语手抄报和优秀英语作业。

(二)英语活动室:

我们镇湾子口小学还创建了英语活动室。走进活动室,你会感受到浓郁的英语氛围。墙上贴满英语报、英语图片,现在又增加了有关奥运运动项目的英文介绍;展示台上摆

有老师搜集的1-6册学生会学到的英语单词实物,并贴上英文标签。同学们可以在活动室里学习英语。这些活动的开展,形成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优化了英语教学环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加强家校联系,实行完成作业“三位一体机制”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石。开学初,我们向家长发放《致家长一封信》,信中讲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指导家长如何辅导学生听录音,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等内容,同时附上老师的联系方式。随后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准时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将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反映给家长,以便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现在,家长已改变了过去认为自己不懂英语对孩子放任自流的做法,习惯于关心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的家长还重新复习英语,与孩子一起学习,对学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本学期,我们打算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这一资源。

五、多元化评价,为每个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探索课外作业改革的同时,我们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贯彻始终。多元化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有成功的机会,它像根魔术棒,让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英语,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不同的课外作业为不同才能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有语言天分、模仿力强的同学在录音作业上多努力,成为“英语朗读小明星”;有画画才能、艺术感强的同学可以争当“最佳英语编辑”;善于学习和积累的同学在找一找,记一记中发挥自己的专长,争当“英语小博士”。我们坚信: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一个成功的孩子: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篇3:军队任职教育模式改革的初步探索

一、当前军队任职教育现状

目前的士官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有三种:

1.操练方式。以教员讲解为主, 反复举例说明, 学员在教员指导下通过习题的操练来掌握和巩固知识。

2.探练方式。在教员指导下变式训练, 以探索问题的解答为目标。

3.结合专业训练方式。在讲练方式的基础上, 教员结合本专业进行大量举例, 不断深入专业领域, 以增强学员对学习的兴趣, 学员通过反复地讲练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这三种教学模式, 其核心是“练”、“掌握知识”, 这就是目前任职教育的主要特征, 也是大多数学历教育的主要特征。这对于掌握理论知识, 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和常规解题能力确实相当有效, 然而大量模仿性练习, 使得教学缺乏创新意识, 对于培养能动手、会应用的技术型士官人才更是不利的, 只能加重士官学员学习的负担, 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更谈不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二、军队任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全国教育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应试教育正在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型。但是多年来,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从教学思想、观念到方法等方面, 均不同程度地与当前素质教育不相适应, 军队任职教育也不例外。

就拿我所任教的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来说, 绝大部分士官学员为任职教育, 学员们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 对课堂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厌学现象严重等情况。此时如果课堂教学仍然采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传统教学方式, 这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会使学员对学习的厌倦情绪进一步加重, 不仅使我们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并且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在基础知识还是在操作技能上都不过关, 更谈不上实现为基层培养优秀士官人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打破旧的教学模式, 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任职教育模式。

三、任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军队任职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 但是和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完全等同, 它是对普及型教育的延伸, 是另一种类型的教育模式。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培养的士官学员应当“会管理、精操作、能创新”, 是基层技术岗位上的技师、能手, 所以其人才培养应走“实用型”的路子, 而不能走“学术型“、“理论型”的培养模式。任职教育更不同于生长军官的高等教育, 不应过多强调其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 而应将其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 强调其知识的应用性、学员思维的开放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因此, 士官学员的教学内容必须充分体现“以基层岗位需求为牵引、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士官为目标”的原则, 力求贴近岗位任职施教, 体现“联系实际, 深化概念, 注重应用, 重视创新, 提高素质”的特色。

四、任职教育改革模式的探索

(一)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士官学员的学习基础较差, 通常是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所以, 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每堂课开始时即向学员讲清楚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下课之前留出5分钟做小结, 指出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应掌握程度的最高要求与最低要求。在每学期课程刚 (下转272页) (上接270页) 开始时间里, 我甚至还要教学员课后如何看辅导书,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 引导学员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 化繁为简, 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

高等教育通常被称为“精英教育”, 其课程向来以抽象著称。而任职教育使这种“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 强调的是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任职教育教学的关键是学员学到了什么, 是否会应用。教员所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烦琐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 让学员易于接受。比如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 可为什么我们平常看到的却是平面呢?对于这个问题, 我在课堂上是这样给学员分析的:其实这就是以直代曲, 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认为是一平面, 一条弯曲度很小的曲线也可以认为是直线。这样就给学员一个具体的可供想象的空间, 使他们懂得用这一数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结果, 不仅加深了学员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而且也利于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三) 口头报告作业, 贴近解决军队实际问题

除了传统作业之外, 增加新颖的报告作业形式, 丰富教学手段, 活跃课堂气氛, 体现学员对所学的知识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例如数学课上, 教员提出问题:幂函数与指数函数对于装备火力控制各有何实用价值?抛物型曲线对于射击弹道控制有何帮助?你能举出如今电子信息对抗中的例子来说明正弦型曲线的应用价值吗?给学员一两天准备的时间, 下次上课由学员自愿上讲台作口头分析, 报告其研究结果, 教员当场点评并给出成绩。这种作业方式不仅可以督促士官学员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整理、归纳和组织, 加深理解, 提取其中的学习思想和方法, 而且可以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 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还能增强学员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锻炼学员表述自我思路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 考核形式的初步探索

任职教育考试不同于高考, 也不同于研究生入学考试, 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 而是为了评价学员的学习质量和教员的教学质量。传统的限时笔试是不可能得到准确的评价的。为了适应加强对士官学员素质、能力考核的要求, 配合任职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本人对考核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将学员的总评成绩分成三块:一是平时成绩 (占20%) , 包括平时作业、提出问题、上课发言、报告作业成绩等;二是开放式考试成绩 (占30%) , 这部分考核由学员自由组合, 三人一组, 教员事先设计好题目 (例如军队物资采购优化方案设计) , 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 学员可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 并对可能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合实际给出可行性建议, 最后以论文的形式上交评分;三是闭卷考试成绩 (占50%) , 这部分以考核学员基本概念、理论掌握能力为主, 按传统的考试方式, 限时完成。这样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考察学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又可以改变考试成绩表上一片“红灯”和不及格率逐年增加的现象, 有利于帮助学员端正学习的态度, 克服恐惧感;有利于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培养学员以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摘要:通过对当前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现状分析, 阐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努力方向, 并对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任职培训,教学改革,院校

参考文献

[1]张述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0, (10) .

篇4:管理改革问题的初步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实施,培养兼备过硬专业知识和较强专业英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大学工科专业教育改革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就目前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英语 问题分析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56-02

前言

在经济、科技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科技文化的国际交流已经常态化,科学技术已经无国界。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实施,必将迫切需求兼备过硬专业知识和较强专业英文交流能力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而生物医药是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的高科技新型产业。因此,培育英语素质过硬,可以检索、阅读国际最新前沿文献,撰写英文专业论文,可以熟练与外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的复合型制药工程人才,是提高我国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水平,发展和振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必要基石之一。而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然而,目前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和认识误区[1],诸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单一,教学计划不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难点、重点知识的讲解缺乏技巧性和启发性等[2-4]。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教材及教辅资料的选取,教学计划及知识内容的合理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以及重点、难点知识讲解方法等环节的教学改革,作了初步的探讨。

1.制药工程专业英语存在的问题与认识误区分析

1.1教学目标不明确

当前,对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认识误区主要有:

(1)认为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记忆一定量的制药专业基础词汇。在大学普通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一定量专业词汇,就可以较好地阅读和理解专业英文文献了。然而,大学普通英语目的是训练学生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听、说、读、写”等英文能力;而科技英语由于其表达观念的抽象性及严谨性,需要多层修饰和限制,普遍存在长句和难句,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结构和表达特点。因此,只掌握一些专业词汇,根本无法对专业英文文献进行较深入理解。

(2)认为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仅仅是训练学生阅读和翻译的能力,所以授课重心放在了教材范文的逐句翻译上,而对写作教学重视度不够,并且几乎缺失对学生相应听说能力的培养。

1.2 教材及教辅材料缺乏多样性

据初步调查,目前,各个高校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普遍存在课本单一,内容陈旧的问题。有的教材五年甚至十年不变。并且,内容系统性强,难度适合的教材比较少。因此,加强制药专业英文教材修订和建设,与时俱进,在教学中积极引入本学科学术的前沿进展,是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面临的必要任务。

1.3教学计划不合理

教学计划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与相关理论课安排顺序不合理:有些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在专业英语课程之后,存在没有学习过的专业知识首先出现在专业英语课堂上。导致专业英语教师需要补充相应的专业知识。

(2)课时太少,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制药工程专业英语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般少于30学时。这样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较系统讲解,只能忙于赶进度;而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则浅尝辄止。

1.4教学方法和手段死板无创新性

目前,专业英语的教学普遍使用板书教学,多媒体的利用度有限,只是在黑板上逐词逐句讲解,学生以作注释和笔记的形式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是灌输式的,比较枯燥,学生昏昏欲睡,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5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

在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对单词和句子做简单的翻译和讲解。而没有系统深入地解析词汇的分类、长难句的结构分析,句子间的连贯性和段落间的承启关系及文章主旨的总体把握。

2.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2.1 明确教学目标

新形势下的制药工程专业英语应该着眼于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提高其专业英语交流的综合能力。在强调专业词汇和阅读翻译的基础上,还应开展专业英文写作和听说教学。课程需要设置相应教学专题,并积极创造环境,培养学生正确表述专业学术知识的口语能力,以适应学术交流的日益全球化趋势。

2.2教材和教辅形式的多样化

针对教材及教辅材料缺乏多样性的问题,尽量选择具有专业基础性和系统性,难易度合适的教材。此外,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查阅科技英文文献。在学科学术最前沿的视野上,以制药学术研究最新的权威文献如:Nature,Science等期刊论文为补充例文,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育其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此外,可以选取生物医药方面的英文专利、工艺及设备说明书材料作为补充支持材料,培养学生工程化英语素质。

2.3教学计划的合理规划

首先,应该统筹优化制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保证相关专业基础课先修的前提下,开展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提高对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适度的增加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学时,以使师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较系统的学习这门课程。

2.4 采用创新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与板书教学相辅相成,多维度,高信息量地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播放一些国外名校的教学与实验视频、英文学术报告视频以及一些与制药工程专业相关的科普或纪录片。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下利用校园网资源自主学习。

2.5 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讲解

针对在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的问题,专业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英文学习,并且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提高自身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便深入浅出地把难点重点讲解透彻。

限于篇幅,结合作者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以下从专业词汇的讲解、长难句的分析两个方面作简要举例说明,以抛砖引玉。

(1)英文专业词汇的讲解

讲解专业词汇时,要按词根分类讲解,要在构词法的角度,学习相同词根添加不同前缀和后缀的一类词。同时要讲解,一些基本原则,比如,后缀派生词词义基本不变而词性变化;前缀派生词一般词性基本不变而词义有所变化,例如: cardiac 心的, cardiovascular 心血管系统, pericardial cavity 心包腔,cardiology 心脏病学都具有词根“cardio心脏”,可以放在一起讲解。而其中 “-ac”是形容词后缀;“peri-” 前缀代表“周围的”; “ology”是名词性后缀 “…学科”;而cardiovascular是合成词由“cardio(心脏)” 与“vascular(血管)”组成。这样从构词法角度出发,讲解一类专业词汇,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容易记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

(2)长句的句子结构分析示例

以史志祥主编《药学专业英语》中的一个长难句为例,简要说明长难句子的分析和讲解方法[5]。

A fast-increasing number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mouse models with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bnormalities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undoubtedly will contribute to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regulate human heart development in health and disease.

这个句子很长,有很多后置的定语修饰短语和从句,让人一看有点眼花缭乱。划线部分是的主句。“of genetically modified mouse models”修饰“number”;“with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bnormalities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修饰“mouse models”;“that regulate human heart development in health and disease.”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mechanisms”。如此分析,学生可以较透彻地理解长难句的分析方法和句子的整体含义了。

结语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实施,培育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交流能力的新型复合制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在作者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就目前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期为我国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华.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08,6: 70-71.

[2]吴宇华,黄立新. 大学工科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z1): 174-176.

[3]熊艳,熊力,吴学文. 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3):137-138.

[4]张秀兰,张珩,杨艺虹,巨修炼,杨建设. 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2006, 22(2):27-29.

[5]史志祥. 药学专业英语[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5-35.

作者简介:

宇光海,男,讲师,博士。

篇5:管理改革问题的初步探索

设置机构和人员的编制,并实行与政府相同或是相似的运行逻辑和机制,都经历了设立—膨胀—精简—再膨胀的非良性循环。在机构改革中,许多高校没有认真地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问题,只是对行政权力重新进行拼装组合,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增加管理的机构和人员的数量、职能,因人设岗而非因事设岗,这样每一项工作都被人为地分割为若干部分,分配到相关部门,职责细化到个人,管理变成了目的本身,为管理而管理。其最终导致了当前高校行政系统内普遍存在的机构膨胀、办事效率低的现象;但是为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政府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按照教育的规律管理学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1.2 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

整个高校的行政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机构都是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各部门间的工作要相互衔接、彼此理解、相互配合、彼此服务,而由于机构的膨胀,高校机关内部功能条块的分割以及越来越细的划分,使得各机关在具体行政运行过程中,虽然做到了各司其职,但各自又只是完成了其中一小部分,这种片面追求管理的高效率使行政管理人员目光日益集中到本部门利益上来,从而重事不重人,忽略了对学校整体利益的全盘考虑。。

1.3 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等院校面临的形势、任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使以往的习惯做法、工作经验和程序规范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又由于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一些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思想观念陈旧,由此形成了工作人员办事因循守旧,人浮于事,不钻研业务,不能打破条条框框、冲破禁区,这些情况的存在使管理者无法为学校领导当好参谋、当好助手,制约着行政管理部门指挥、组织、协调功能的发挥,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1.4 行政权利挤占学术权利

大学被视为事业单位,在管理上主要是沿袭行政管理体制,远远偏离了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师治校等基本精神,大学不是或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政府行政体系在大学系统内的延伸。

2 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探索

2.1 转变行政管理的观念。更新行政管理的观念是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新的观念或观念体系的建立应当立足于高校,面向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国际合作与竞争以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新时期,行政管理者应当树立如下几种观念,

2.1.1 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高校投融资体制的转变,社会化办学的冲击,高等教育产业的日渐深入发展,都迫切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以经营学校的理念来指导学校的管理工作,不断壮大自己的办学实力。

2.1.2 树立重岗位,轻职位的观念。在环境多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行政管理者应切实转变本身的权力价值观,不能以仅有的内部管理权力去实施简单的内部管理,以展现自身权力的威性,所有行政管理者应是职位与岗位相称,而不是岗位与职位一致。

2.1.3 树立重智力,淡化资历的观念。在高校行政管理中,“论资排辈”的资历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资历老就经验丰富,往往单凭过去的经验来管理和指导工作。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要实现从单纯经验型向科学、创新型的转变,要淡化资历观念,敢于突破陈规,不断探索,创造性开展工作。

2.1.4 树立质量效益的观念。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需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据此下达任务和对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同时行政管理者应以效益求发展,以实干求进步,个人权益的获得应以其对行政管理效益的.贡献为标准,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益。

2.1.5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树立浓厚的服务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所从事的工作既是服务于领导,服务于广大的师生,更是服务于教育事业,服务于社会。只有这样,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才会在现实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实行开放管理。建国以来,我国高校管理采用的是借鉴前苏联做法形成的校、系、教研室的封闭性管理模式,它具有复杂的科层结构,行政级别和“官本位”在管理过程中居主导地位的特点;学校办学主要依附于政府部门,内部各系统之间封闭、缺乏协作与理解、分工过于明确。

2.3 实行特色管理。高校管理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是人们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和长期的高校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管理思想、管理技能及管理作风的稳定性表现,是高校自身优势的体现和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标志,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办学的效益。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高校管理也应是多类型、多特色的,只有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才能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2.4 完善分配制度,激活激励机制。对高校主体的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全部内容,因此调动高校主体的积极性是一所高校行政管理的根本。在行政管理中制定和运行一系列与多样的基层单位和专业组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应用明确可行的、符合组织和组织成员切身利益的、能够鼓舞人心的恰到好处的目标,建立真正能够奖勤罚懒、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工资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5 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制度改革,提高高校行政人员的素质,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不但在理论研究上比较落后,而且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也比较滞后,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总体水平偏低,大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而高校行政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就需要管理者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见能力和应变能力,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又需要管理者依据一定的组织和程序照章办事。这些都需要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从而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与程度。

3 结束语

篇6:管理改革问题的初步探索

“骨法用笔”,并不是同“墨”没有关系。在中国绘画中,笔和墨总是相互包含、相互为用的。所以不能离开“墨”来理解“骨法用笔”。对于这一点,吕风子有过很好的说明。他说:

“赋彩画”和“水墨画”有时即用彩色水墨涂染成形,不用线作形廓,旧称“没骨画”。应该知道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又该知道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会使人有“生死刚正”之感,叫做骨。难道同样会使人有“生死刚正”之感的点和块,就不配叫做骨吗?画不用线构成,就须用色点或墨点、色块或墨块构成。中国画是以骨为质的,这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怎么能叫不用线构的画做“没骨画”呢?叫它做没线画是对的,叫做“没骨画”便欠妥当了。

这大概是由于唐宋间某些画人强调笔墨(包括色说)可以分开各尽其用而来。他们以为笔有笔用与墨无关,笔的能事限于构线,墨有墨用与笔无关,墨的能事止于涂染;以为骨成于笔不是成于墨与色的,因而叫不是由线构成而是由点块构成——即不是由笔构成而是由墨与色构成的画做“没骨画”。

不知笔墨是永远相依为用的;笔不能离开墨而有笔的用,墨也不能离开笔而有墨的用。笔在墨在,即墨在笔在。笔在骨在,也就是墨在骨在。怎么能说有线才算有骨,没线便是没骨呢?

我们在这里敢这样说:假使“赋彩画”或“水墨画”真是没有骨的话,那还配叫它做中国画吗?(《中国画法研究》第27—28页)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风骨”。刘勰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

呤铺辞,莫先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

焉”《文心雕龙·风骨》。对于“风骨”的理解,现在学术界很有争论“骨”是否只是一个词藻(铺辞)的问题?我认为“骨”和词是有关系的。但词是有概念内容的。词清楚了,它所表现的现实形象或对·于形象的思想也清楚了。“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不是歪曲,不是诡辩。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所以“骨”之外还要有“风”。“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既重视思想——表现为“骨”,又重视情感——表现为“风”。一篇有风有骨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这就同歌唱艺术中讲究“咬字行腔”一样。咬字是骨,即结言端直,行腔是风,即意气骏爽、动人情感。

四、“山水之法,以大观小”

中国画不注重从固定角度刻画空间幻景和透视法。由于中国陆地广大深远,苍苍茫茫,中国人多喜欢登高望远(重阳登高的习惯不是站在固定角度透视,而是从高处把握全面。这就形成中国山水画中“以大观小”的特点。宋代李成在画中“仰画飞檐”,沈括嘲笑他是“掀屋角”。沈括说:

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似此如何成画?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

(《梦溪笔谈》卷十六)

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色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中庸》),这就是沈括说的“折高折远”的“妙理”。而从固定角度用透视法构成的画,他却认为那不是画,不成画。中国和欧洲绘画在空间观点上有这样大的不同。值得我们的注意。谁是谁非?

第四题  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关于《乐记》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音乐,特别对于音乐的社会作用、政治作用,向来是十分重视的。早在先秦,就产生了一部在音乐美学方面带有总结性的著作,就是有名的《乐记》。

《乐记》提供了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对后代影响极大。对于这本书的内容,郭沫若曾经作了详细的分析(参看《青铜时代》一书中《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一文)。我们现在只想补充两点:

(一)《乐记》,照古籍记载,本来有二十三篇或二十四篇。前十一篇是现存的《乐记》,后十二篇是关于音乐演奏、舞蹈表演等方面技术的记载,《乐记》没有收进去,后来失传了,只留下了前十一篇关于理论的部分,这是一个损失。

为么要提到这一点呢?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是全面的,它并不限于抽象的理论而轻视实践的材料。事实上,关于实践的记述,往往就能提供理论的启发。

(二)《乐记》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音乐和政治的关系。一方面,强调维持等级社会的秩序,所谓“天地之序”——这就是礼、”,一方面强调争取民心,保持整个社会的谐和,所谓“天地之为”——这就是“乐”:两方面统一起来,达到巩固等级制度的目的。有人否认《乐记》的阶级内容,那是很错误的。

二、从逻辑语言走到音乐语言

中华民族音乐,从古到今,都是声乐占主导地位。所谓“丝不

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也。”(《世说新语》)中国古代所谓“乐”,并非纯粹的音乐,而是舞蹈、歌唱、表演的一种综合。《乐记》上有一段记载: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囊木,倨中矩,句中O累累乎端如贯珠。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歌”是“言”,但不是普通的“言”,而是一种“长言”。“长言”即“歌”是“言”,但不是普通的“言”,而是一种“长言”。“长言”即入腔,成了一个腔,

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走入音乐语言、艺术语

言。为什么要“长言”呢?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情感的语言,“悦之故言之”,因为快乐,情不自禁,就要说出,普通的语言不够表达,就要“长言之”和“嗟叹之”(入腔和行腔),这就到了歌唱的境界。更进一步心情的激动要以动作来表现就走到了舞蹈的境界,所谓“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种思想在当时较为普遍。《诗大序》也说了相类似的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是说,逻辑语言,由于情感之推动,产生飞跃,成为音乐的语言,成为舞蹈。

那么,这推动逻辑语言使成为音乐语言的情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古代思想家认为,情感产生于社会的劳动生活和阶级的压迫,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为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韩诗外传,嵇康《声无哀乐论》)。这显然是一种进步的美学思想。

、 三、“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从逻辑语言进到音乐语言,就产生了一个“字”和“声”的关系

问题。

“字”就是概念,表现人的思想。思想应该正确反映客观真实,所以“字”里要求“真”。音乐中有了“字”,就有了属于人、与人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但是“字”还要转化为“声”,变成歌唱,走到音乐境界。这就是表现真理的语言要进入到美。“真”要融化在“美”里面。“字”与“声”的关系,就是“真”与“美”的关系。只谈“美”,不谈“真”,就是形式主义、唯美主义。既真又美,这是梅兰芳一生追求的目标。他运用传统唱腔,表现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情感,创造出真切动人的新的美,成为一代大师。

宋代的沈括谈到过“字”与“声”的关系,提出了中国歌唱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他说:

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宇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宫为商歌之,此“字中有声”也,善歌者谓之“内里声”。不善歌者,声无抑扬,谓之“念曲”;声无含韫,谓之“叫曲”。(《梦溪笔谈》卷五)

“字中有声”,这比较好理解。但是什么叫“声中无字”呢?是不是说,在歌唱中要把“字”取消呢?是的,正是说要把“字”取消。但又并非完全取消,而是把它融化了,把“字”解剖为头、腹、尾三个部分,化成为“腔”。“字”被否定了,但“字”的内容在歌唱中反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取消了“字”,却把它提高和充实了,这就叫“扬弃”。“弃”是取消,“扬”是提高。这是辩证的过程。

戏曲表演里讲究的“咬字行腔”,就体现了这条规律。“字”和“腔”就是中国歌唱的基本元素。咬字要清楚,因为“字”是表现思想内容,反映客观现实的。但为了充分的表达,还要从“字”引出“腔”。程砚秋说,咬字就如猫抓老鼠,不一下子抓死,既要抓住,又要保存活的。这样才能既有内容的表达,又有艺术的韵味。

“咬字行腔”,是结合现实而不断发展的。例如马泰在评剧《夺印》中,通过声音的抑扬高低,表现了人物的高度政治原则性。这在唱腔方面就有所发展。近来在京剧演现代戏里更接触到从生活出拨,从人物出发来发展和改进京剧唱腔和曲调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四、务头

戏曲歌唱里有所谓“务头”,牵涉到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等问题,

所以我们在此简略地谈一谈。

什么叫“务头”?“曲调之声情,常与文情相配合,其最胜妙处,名曰‘务头’。”(童斐伯《中乐寻源》)这是说,“务头”是指精彩的文

字和精彩的曲调的一种互相配合的关系。一篇文章不能从头到尾都精彩,必须有平淡来突出精彩。人的精彩在“眼”,失去眼神,就等于是泥塑木雕。诗中也有“眼”。“眼”是表情的,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曲中就叫“务头”。李渔说:

曲中有“务头”,犹棋中有眼,有此则活,无此则死。进不可战,退不可守者,无眼之棋,死棋也;看不动情,唱不发调者,无“务头”之曲,死曲也。一曲有一曲之“务头”,一句有一句之“务头”,字不聱牙,音不泛调,一曲中得此一句即使全曲皆灵,一句中得此一二字即使全句皆健者,“务头”也。由此推之,则不特曲有“务头”,诗、词、歌、赋以及举子业,无一不有“务头”(《闲情偶寄·别解务头》)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务头”的问题,并不限于戏曲的范围,它

包含有各种艺术共有的某些一般规律性的内容。近人吴梅在《顾曲麈谈》里对“务头”有更深入的确切的说明。

第五题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一、飞动之美

前面讲《考工记》的时候,已经讲到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其实不然。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

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蹬在那里,吐着舌头。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瞟眇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

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例如,郑板桥这样描写一个院落: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题画竹石》)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天井,给了郑板桥这位画家多少丰富的感受!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领导我们“游”,而且领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强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Cyzanne)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

为了碍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

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水光千里抱城来”(许浑)。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

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

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三、空间的美感(二)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

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

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见计成《园冶》)。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

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人

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镜中”(王维诗句)。“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诗句)。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偏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选自《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 探索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解读之路

★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应用探索论文

★ 教师--中国希望中之希望

★ EF初步认识

★ 初中的物理课堂在探索中前行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探索

★ 中(一)班下学期教学总结

★ 中国西南低温成矿域铊矿床生物成矿初步研究

★ 景观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非艺术类高职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研讨之一

上一篇:房协下一篇:长安大学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