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公开课教学反思

2024-05-21

中国石拱桥公开课教学反思(通用18篇)

篇1:中国石拱桥公开课教学反思

公开课讲授我选择了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这一课,第一课时讲授的是说文对象的特征。这节课整体来说思路比较清晰;课堂容量较大,课堂节奏很是紧凑,学生状态很好,课堂气氛很是活跃。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开头导入用心的设了不通材质的桥:独木桥、铁索桥、石桥。现代化的立交桥、抽象的彩虹桥、鹊桥等等。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显得导入过长,不简洁。

2、对于新知识讲解很清晰,但依然有急躁抢占学生思维时间现象。

3、备课中涉及的问题过于细致,导致讲授的过多。

4、提问学生的频率过高,以后要制度的控制提问学生的数量。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要做到越简洁越好,还要将课堂问题的设计进行高度整合。将大问题防御课堂讲授,给同学们留有更充足的思考时间,将一些细小的问题当做当堂练习来巩固。

细节之处水平见,需要提高的还有很多,路还有很长,唯有继续努力。

篇2:中国石拱桥公开课教学反思

茅以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生字词,掌握其读音和词义;了解说明文文体知识。2.能力目标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学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2)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明确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学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以及使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2.教学难点

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品读法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

(1)掌握生字词注音及释义;(2)了解作者与说明文 文体知识;(3)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第二课时

(一)(二)明确学习说明文的方法(1分钟)

师: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

首先明确,就文章体裁而言,本文属于——说明文(拉成声音,等学生自己回答。)说

明文要如何来学习呢?请看大屏幕。这四点便是我们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一起来读一遍:

1.把握准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把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理清说明顺序。

本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前三项内容。

(三)把握准说明对象及其特征(3分钟)

看到第一点,“抓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本课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对,不是桥,也不是石拱桥,而是中国石拱桥。这是我们由课题已知的)。

但是,文章开篇,作者的写作对象就是中国石拱桥了吗?快速浏览后告诉我。是吗? 生:不是。

那文章开头写的是——石拱桥。(看到文章开头三个字,是什么?所以文章开头写的是?)

哪些自然段? 第一二自然段。

所以,文章并未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而是先写石拱桥,作为引子,作用是:引出真正的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那现在检查一下作业情况,练习册填空题的前两题已经要求完成了。找个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很好,在哪儿找到的?能否对应上原文?

原文: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可是,一二自然段不是写石拱桥吗?为什么我问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你要在第二自然段里找呢?

明确:中国石拱桥也是石拱桥,具备石拱桥的特征。

所以,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回顾并板书在课题左边)

(四)把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0分钟)

师:那本文中,作者是怎样来介绍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

明确:(看到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作者主要通过例举中国石拱桥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座桥——赵州桥和卢沟桥来进行说明。请问,在说明文中,这种方法叫作——举例子。它是一种说明方法,对不对?

我们现在来解决本课的第二大问题——把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师问:除举例子之外,还有哪些说明方法?

自由回答,常见的如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或许能回忆起。

PPT展示常见的10种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作引用、摹状貌、作诠释。(一起读)

合作探究

师:为了说明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征,作者采用了相应的说明方法。接下来,我们的任务是小组合作,在关于这两座桥的内容中,找出这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明确要求:

站起来回答时,严格我们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

第一步:告知位置(告诉大家你找到的说明方法在课文中的位置,其他同学明确位置); 第二步:读出句子(声音洪亮地读出你所找到的句子,其他同学用笔勾画下来,关键字词圈出来,比如列数字,你就把数字圈出来);

第三步: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PPT展示格式:“这句话使用了„„的说明方法,更好地(准确地、形象生动地、突出地)说明了该事物的什么特征。”)

关于回答格式的PPT出来之后,进行解释“该事物”指说明对象。

注意:找的说明方法所在的句子要能反应说明对象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以特征为单位。

一二大组负责赵州桥,三四大组负责卢沟桥。

形式优美:

(1)引用唐朝张张鷟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征。(说明桥洞的形状,平缓的线条美,张开的弓有力量美,你觉得弓是美的,没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你需要明白作者紧接着说„„是想强调没有陡坡的特征。)

(3)摹状貌 “有的„„有的„„有的„„”描绘了狮子的生动姿态,生动地说明了卢沟桥的形式优美。

(4)引用了马可波罗的话,和“卢沟晓月”来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图片欣赏)

结构坚固:

(1)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这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结构坚固的特征。

(2)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赵州桥桥结构坚固的特点。

(3)作比较 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把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突出了卢沟桥的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1)列数字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这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的特征。(此句之前那句虽未涉及说明方法,但也是桥历史悠久的特征。)

(2)列数字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1189到1192年。”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卢沟桥历史悠久的特征。

再次印证:说明方法的使用,是为了讲清楚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我们写说明文的话,只有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那你的说明文才算成功了。茅以升先生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中国石拱桥的三大特征进行介绍的。

找出赵州桥与卢沟桥的区别,补充完未找完的说明方法。

但这儿有个问题,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征都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完全相同,那为什么还要例举两座桥,不是重复了么?只写其中一座,把它介绍地更加详细行不行?

不行。为什么?

要明确:赵州桥和卢沟桥真有完全相同吗? 不完全相同。以上三个是共同点,那不同点是?

分别从位置、修建时间(所以两座桥的先后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先写赵州桥,因为它先修建,是目前为此最古的石桥)、结构特点来区分不同。对照PPT的表格找到相应的句子,句子中涉及说明方法要求学生讲出来。

结构特点:

赵州桥:五自然段第一句,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的特征。引用唐朝

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说明了赵州桥的构造奇特。分类别 如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分类说明,条理清楚,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卢沟桥: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桥的结构特点。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揭示了卢沟桥的本质特征,是联拱石桥。读原句。

有多少个石拱?11个。而赵州桥只有——一个长拱。所以,是单拱石桥。除此之外,卢沟桥还具有历史纪念意义。

(五)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6分钟)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老师产生了一些疑惑,不吐不快。说明文语言不是讲求准确性吗? 可我刚刚发现,文中有许多地方用语不太准确。如第三自然段,“《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一句中的“大约、可能”,这些词,明明都不确切,怎能说准确呢,应该通通删掉,这样语言就准确了,你们同意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同意。

教师追问:为什么?谁能讲讲理由。(看表!根据课堂进度决定是否分小组联系课后习题二)

讨论使学生明确:“大约、可能”在这里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这是作者根据已有资料记载进行的推测。删去后变成确切的时间和准确的记载,反而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说明不准确,不科学了。(这告诉我们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征:1.留有余地。)

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认为还是有道理的。茅以升固然是桥梁专家,是很了不起的学者,但是很早的这个桥梁的记载啊„„你想啊把所有的资料都找得这么全,而且古人对于桥梁的记载呢丢三落四,这些年来没有保存下来,现在人所看到的已经是很少很少了,找来找去找不到。找不到怎么办呢?就能写一个确切的年代了吗?不能这样写。估计一下,留有余地,说话有分寸。你比如说,“石拱桥我国几乎到处都有”,如果把这个“几乎”给去掉的话,那就是“我国到处都有”,这话准确不准确呢?

生:不准确。

师:我国有的地方是有,有的地方没有。你说这个“旅人桥”吧,如果你把这个“大约”去掉,就是建成于公元282年,这话说得有点太什么了?

生:肯定。

师:太肯定了!太绝对了!那么人家就问了:你说建于282年,你把材料拿出来给我看看,哪本书上记载着282年呢?找不出来呀!那么,作者就根据自己的推测,大约是在这个时候,这话讲得留有余地,有分寸,看上去似乎是不准确,但是实际上是准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语言呢在对这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讲话要留有余地,这反而是准确的。这就是语

言准确的第一个方面:讲话要有分寸,要留有余地。

教师追问:这种去掉关键词来分析语言的方法,我们叫它“删除法”。

那该留有余地,我又有疑问了,看到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小数点都出来了。用“大约”“左右”不行么?为什么?

明确:因为这是现代的桥,作者严谨治学,思考周密,写文章之前是拿着尺子反复精确地测量了的。所以,用确切的数字进行准确的说明,证实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二个表现在用数字说明)

最后一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画图法:“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中的“各”字使用严密、准确。“各”表示在大拱的两肩上分别有两个小拱共四个,去掉“各”后,意思变为只有两个小拱,数量少了。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语言表达不准确。

茅以升用的是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他不是像你说的在大拱的上边有四个小拱,也不是说在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1]两肩*(加重语气),这个位置点得太准了!桥本来是没有肩的,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把桥呢说成像人一样还有肩膀,这个位置关系表述得非常准确。所以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这个语言呢准确了,读者他就体会得清楚;如果不准确,读者就模模糊糊的,搞不清究竟在哪个地方,你看这语言的准确性重要不重要!我看咱们从这个地方可以总结出一点:他说两肩,这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也就是说在说明事物的时候,为了准确的来说明,我们可以采用形象化的语言。你们记下来。(学生记录。教师板书:

3、形象化)。

总结: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品味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六)总结(1分钟)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组桥。特别的震撼人心,对吗?我们说中国的石拱桥,凝结了古往今来广大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很多还经受住了赛条约璀璨。而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座座现代化桥梁,气势恢宏,雄伟壮观,极大程度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作为人类的一员,这着实值得我们骄傲。不论是遥远的过去,还是触手可及的现在,我始终相信,人类的勤劳和智慧一定会带领走

向更好更远的未来。各位,未来在你们这儿,要加油!

篇3:中国石拱桥公开课教学反思

所谓“有效教学”,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 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值得肯定的几点

首先, 教态自然大方, 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前后连贯, 教学内容条理清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其次, 创设情境, 巧妙导入。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这一环节令我费尽了心思, 同时也是我这堂课上的一大亮点。“导入”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提高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虚拟语气是英语语法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很多同学都会谈其色变。如何导入才能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正视虚拟语气呢?我想到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些话比较励志;我还试图在网上搜集一些歌词中带有虚拟语气语句而且在学生中比较受欢迎的歌曲;我还想到了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台词。思考再三, 我决定用最后一种方法导入:播放相关音频、视频, 通过幻灯片给出这段经典台词的英文版本, 紧接着让学生在诙谐搞笑的气氛中找出含有虚拟语气的台词。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课堂气氛很活跃。这种借助视频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 消除了很多学生学习虚拟语气的心理障碍, 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教学目标在张弛有度中实现。良好的课堂气氛, 无论是对学生, 对老师还是对教学效果, 都有很积极的推动作用。《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保持愉快的心情, 人在心理愉悦的情况下, 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明显提高。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我想这样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课堂应该是“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 能尽自己最大努力活跃语法课堂的气氛, 使学生在学中乐, 在乐中学, 这也是我在实际教学中一直努力追求的。英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除了看教师能否精确传授、认真指导外, 还要视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热情是否高涨来确定, 学生积极的配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二、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第一, 教学过程中汉语过多、英语较少。在英语专业课上, 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 以英语为授课语言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在上课之前, 因考虑到高师学生普通较低的英语水平以及英语语法课的特殊性质, 我还是决定课上用汉语对虚拟语气这一语法现象进行讲解, 以便学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 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对于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 他们其中一部分毕业之后会承担一定的英语教学工作, 因此不仅要理解、掌握语法内容, 而且对其要能够用英语加以表述、讲解, 这些都是他们必备的素质。所以, 在以后的语法教学中, 我会更多地使用英语。

第二, 教学过程中练习较少、讲解过多。因本章虚拟语气内容较多, 在授课时花费较多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阐述, 虽也有针对性练习, 但未能把握好比例的分配, 没有做到讲练有效的结合, 在巩固和反馈环节上还有待改进。

第三, 课件中文本出现错误, 超链接衔接不够连贯。这一点是我感到最愧疚的。课件中的例句出现了两处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是输入文本时马虎导致的。还有一张幻灯片在播放时超链接出现异常, 导致不连贯。我暗暗告诫自己, 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细心, 细心, 再细心。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反复播放仔细检查课件。

篇4:公开课教学反思

一、过度包装,成本太高

据笔者观察,现今流行的公开课大都经过精心的包装,并且评比的级别越高,包装就越厉害。如,为准备一节上档次的公开课,往往兴师动众,有的甚至竟准备一个月有余,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节课往往经过多次修改教案,反复地试讲,准备各种教具,请教研员或专家指导、讨论等等,一般说来,经过这样的多次打磨,好课居多。即便成功,也是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但这是得不偿失的。首先,它打乱了教师和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其次,使学生的课业受到干扰;再者,这样的课是刻意打造出来的,非常态的,一般教师即便是作课者也难以做到平时这样上课,因为投入太大。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花费教师过多的精力。

二、功利性太强

既是评比,就难免把讲课者分个三六九等,无论是观摩课、研讨课,还是评优课等,对讲课者本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能够参评县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优质课,一旦评上,各种荣誉和利益就会接踵而至,因此就助长了部分教师为获奖而讲的不良局面,唯获奖是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心讨好听课者和评课者,曲意逢迎,其课甚至是讲给听评课者听的。

讲公开课的教师大都追求完美无缺,在各方面尽善尽美,十分挑剔。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太多的课都一窝蜂地使用课件教学,一味追求看点、图热闹,于是,把课上成了课件的展示课者有之;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虚情假意的伪讨论和庸俗做作的表演者有之;一味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以至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者更有之。

当然,公开课作为积极有益的教研活动,我们不能因为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尽力发挥它的长处,规避它的弊端。

三、教师应苦练基本功,勿作秀

上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脱颖而出,或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往往有—些做法会与众不同。如用影视、诗歌等新颖别致的导语,精心选取知识内容作铺垫,以及教学细节的处理与教学机智的运用、教具的制作,或课堂分组讨论,或组织学生表演等等,适度运用是正当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热闹,甚至哗众取宠,都是不适当的。我们应该看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要取决于讲课的科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应因材施教,不能一成不变,更要力戒矫揉造作。

上公开课的教师,受名利等因素的影响,常在课题的选择上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往往会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教学内容,或较易出彩的课,鲜有讲一些教师普遍感到困惑或新课程急需解决的课题。如就语文而言,讲课文者居多,很少有教师讲怎样作文和修改作文的。就是讲课文,也大都喜欢讲散文和诗歌,讲议论文的不多。因此,我们应提倡一课多讲,几人上同一节课,以利比较和取长补短。

四、正确运用课件

时下用课件上课日渐泛滥,尤其是公开课,简直到了无课件不成课的地步。当然,课件运用得当,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但是不宜过多过滥,否则五光十色的画面会使学生转移注意力,产生审美疲劳。我们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师生对话变成生硬的人机对话,更不能把课件变成现代化的黑板。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课件,我们应运用课件去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手段紧密结合。

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评优质课的标准不应以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为唯一标准,评价一堂课课件的运用成功与否的标准应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与三个纬度的充分落实。

五、追求常态化

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大可不必去追求完美,不必去追求面面俱到。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可一味模仿他人。无论是讲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应摆正心态,不要刻意追求功利化,而应充分展示自己平时教学的风格,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力戒浮夸,追求真实。一劳永逸式的讲课不可取。

篇5:中国石拱桥公开课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了这节活动《中国功夫》。让幼儿更多的了解我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激发幼儿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萌发幼儿喜爱民族文化的积极情感。培养幼儿对中国武术的热爱,懂得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

活动目标:

1、了解武术的作用,并尝试模仿武术动作。

2、知道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武术的气概。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已了解了一些有关中国功夫的知识。

2、相关图片及视频。

活动过程:

一、看看、学学武术动作。

1、欣赏中国武术视频。

提问:我们在哪里看到过中国功夫?<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中国武术?武术有什么作用?

小结:中国功夫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体育运动,它能锻炼身体还能防身自卫。

2、幼儿交流模仿各自学到的武术动作,如冲拳、砸拳、推掌、亮掌、弓步、马步。

二、欣赏并理解歌曲《中国功夫》。

1、欣赏歌曲

提问:这首歌曲听上去感觉怎么样?

小结:雄壮有力,有气概。

2、幼儿尝试学唱歌曲中的基本句子。

3、师生讨论: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够唱出练武的刚劲有力。

三、表演武术操

1、教师引导语:现在我们把学的中国功夫表演一下。一起做一个神气的中国人。

2、集体表演武术操——中国功夫。

活动延伸:

1.从幼儿的表现上给予表扬鼓励。

2.拓展延伸到相关中国功夫音乐。

3.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幼儿从小把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始终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幼儿不再是原有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探索体验式学习。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为幼儿提供观察、体验、探索、表现的空间。为幼儿的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幼儿围绕活动,进行自主观察、运用多途径的方法感知探索活动的内容,并自由地表达与表现,教师只需要适时、适宜、适度地予以支持、引导。整个活动以欣赏表现为主要形式,活动的氛围宽松、自主,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注重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始终把孩子推在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对歌曲的学唱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篇6: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张月梅

作为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说明文,压缩为一课时完成,教学中主要突出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和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其他的只能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本作为精读的“赵州桥”部分,因时间关系,读得也比较粗略。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卢沟桥“部分也是匆匆而过。品读语言大多有老师代替。反思原因:安排预习不够扎实,课堂安排不紧凑,问题设计不够精准,平时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阅读量也太少自主阅读没有形成习惯。今后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给学生,授之以“渔”,并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7: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在导入时,我播放了《北京的桥》歌曲,并在黑板上出示事先准备的多媒体图片(各式各样的桥和一道美丽的彩虹),然后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国石拱桥》。大家首先熟悉了石拱桥的外形,弯弯的像一条彩虹。我想这样的导入,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这条优雅的弧线和美好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在感性上认同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雅。增强直观形象性。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平实的说明文,内容浅显易懂,如果按常规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注意力必然分散,学习积极性不会高。因此,在上课时用几段生动形象的图片把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介绍清楚,设计了6个探究题目,逐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实际效果来看,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二、以简单有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

以填表格和课堂练习的形式,明确说明特征,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点拨引导,理清说明顺序,指认说明方法,突出重点。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给予方法指导,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突破难点。

其次,在了解作者过程中我插入了一个关于作者茅以升的小故事,既为了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更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坚固。

三、教学设计有问题,留下遗憾

1、 贪大求全,内容过多,时间安排不合理,整堂课感觉起来前松后紧,尤其是设计的问题多而碎,使学生容易产生混乱。而且每个问题都浅尝辄止,因为我贪大求全,既想把单元主题理清,又想把《中国石拱桥》这一课说透,结果造成两项都涉入不深,挖掘不透,学生对有些问题理解的不够深刻。

2、粗心毛糙,不注意细节。“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方法决定效果。”我自认为我态度认真,积极备课,但是忽略了细节,问题设计、总结、练习中都有重复现象,这样,不但没有突出重点,反而显得内容过多,时间紧张。我自认为我设计的一个延伸迁移题是一个亮点,应该能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但时间不够,就没有显示出来。

3、导语设计不够精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精彩的导入语是每一堂课的提神之笔,我要更加重视。

篇8:中国石拱桥公开课教学反思

余秋雨的《信客》将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思考相融合, 内涵丰富, 感人心扉。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 体味作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我运用了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确定学法为通读感知文意, 品读赏析语言, 精读探究拓展。

紧扣“信客”的品质内涵,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走近信客 (导语激疑激趣)

由于“信客”这一职业是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的一种产物, 而且在当今这个年代已经消失, 所以学生在情感上会有陌生感、距离感。因此, 导语部分我设计了让学生畅谈自己最向往的职业, 进而使学生了解社会不只需要一些伟大的职业, 还需要很多平凡的职业, 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到具有同样工作性质、同样精神内涵的信客身上, 使学生对这一陌生的职业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二、了解信客 (视频加深印象)

如何切入, 如何创新地解读“信客”这个人物形象, 是我看到这个课题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具体描述“信客”这个职业, 设置“信客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这个话题, 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 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话题强调的是整体感知和基于个性的体验, 自由度相当大, 这使得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都有机会言说。

在明确“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私人职业之后, 通过播放一段介绍“信客”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信客的职业特点。

三、品读信客 (两个活动助推)

为了进一步解读人物形象, 同时挖掘文本的教育内涵, 让学生树立诚信为本、宽容待人的做人理念, 我采用了“招聘启事”“个人档案”这两个活动, 并创设了相关情境。

活动一:如果年轻信客离开这个职务后, 村里因无法与外界联系而贴出“招聘启事”, 这则“招聘启事”应如何填写?此活动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再次感知文章, 紧扣文本提取有用信息, 既把握了信客这个职业的特点, 也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活动二:年轻信客死后, 人们翻出了他的档案。当年他是如何填写他的档案的?此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促使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 对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把握, 并为揭示信客品质做好必要的铺垫。

通过对具体事例的理解分析和对思想内涵深入挖掘, 学生们体会了信客三十载风雨历程的艰辛与苦涩, 通过作者赞美信客的言行, 学生们感受到了他的精神品质。在所创设的活动中, 学生们七嘴八舌, 讨论热烈, 我随即把信客的精神品质写到黑板上:恪尽职守, 诚信无私,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等。

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到信客的人格魅力,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文本的情感世界沟通, 文本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在内化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心灵境界。

四、铭记信客 (第三个活动升华)

在最后一个环节, 设置了活动三:人们敬重年轻信客, 纷纷为他立碑扬名, 他的墓碑上会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根据信客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的概述, 运用简练的语言, 为去世后的信客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墓志铭”, 通过这个活动, 既内化了信客的形象品质又锻炼了学生的动笔能力, 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五、总结感言

苍凉孤寂原是生命的一种底色, 信客的人生充满了坎坷磨难, 但历史的沧桑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好人终有好报!

祝天下所有任劳任怨、宽厚善良、默默奉献的人们一生平安!

六、课后反思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完整、清晰。通过三个逐层推进的小组活动, 完成了对整篇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 并达到了长课短教的目的, 让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善良和诚信的洗礼。学生在这堂语文课中, 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他们是满怀激情的!对于我这个新教师而言, 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课堂也是快乐的、新鲜的。

篇9:《秋声赋》公开课教学反思

构思的导入内容如下:大家学过朱自清的《春》,里面把春天比作娃娃、姑娘、小伙子,如果说春天朝气蓬勃,那么比较而言,写秋该用什么词呢?我们学过了哪些关于秋的诗词呢?

依次导入的话,下一个程序是什么呢?通常切入文本是依自然节的顺序,这种方法不免俗套。我曾经借公开课上过歌德的《最后一课》,把师生告别的最后一节放在前面上,采取倒叙的方式,效果也还不错,此文能否也顺序颠倒一下?况且,我的导入提问是秋天里该体现出什么“气”?而这一问直指课文第二节。这一节除了介绍秋天的形状,还写了秋的含义(兵象、刑官、五行、十二律)。于是决定就先从课文的第二节进入。然后再依次转入一节、三节。这样的安排打破常规,为的是不落俗套。

课堂的流程大体定了下来了,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不少,一片迷茫中,似乎也看到了些亮光。

关于第一节的教学安排如下:

首先一二节转换,用衔接语。师:我们学习秋气,最初是从秋什么写起的?(生:秋声),有必要一起来学习第一节。

1.朗读第一节,完成字词练习、句式学习。

2.写秋声的句子是什么?大家找出来。

3.“初、忽、其触余物也”这些词语能去掉吗?为何不可?(写出了秋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顺序)

4.文章又采取那些修辞来描绘秋声的?(波涛夜惊?摇金铁皆鸣?摇衔枚疾走)

关于第三节的教学安排如下:

我们学习了秋声一节,又知秋状、秋义了,作者由秋产生了对人生的感慨,那么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

1.学生朗读第三节,学习该节的字词句式。

2.描写人生衰老的句子是什么?

3.人生为何衰老?(百事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4.面对岁月催老,作者的态度是什么?(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5.念谁为之戕贼,又何恨于秋声,“念”为何意,又如何读呢?(本来这个字未挖掘,原是打算让学生通读全节,直至背默,但是在完成备课后,心里总觉得本节朗读定位不准,把握不到位,若总是停留在泛泛朗读,未免肤浅,于是抓住此字,不及其余,反而有所收获。)

二、课文阅读理解的安排

读写能力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能力,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古诗词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教学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引导学生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接触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欣赏品味,领略古诗词的无穷魅力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享“渔”而得“鱼”,在逐步提高鉴赏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阅读教学一直是当前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鉴赏。“阅读作为最为切要的技能技巧,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不能泛泛地处理,而是要有感情地读,深入地读,有重点地读,没有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朗读是不够的、肤浅的。对关键字词的停顿、音韵的处理、高低音的区别,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觉得先前安排学生朗读还不到位,不着重点,于是决定将第一节描写《秋声赋》的几句话突出,第二节最后一句话突出,第三节抓住“念”字,这一处理,我感到较满意,全文朗读没必要,甚至会影响教学进程,“满把抓”是不必要的,这样做到全面和重点相结合,主要和次要相结合,教案特色也就彰显了。

三、公开课的体会与教学反思

其一,懂得一些阅读古诗词的技巧。课堂上,在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

其二,学会了一点古诗词的能力。在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整体感知——揣摩感悟——质疑探究——拓展创写”课堂模式。

本节语文课的活动,我认为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围绕“赏读、感悟”安排活动。这个“主体问题”就是就是如何突出活动重点,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赏读古诗词。

第二,注重“张弛有度”的环节设计,让学生从心里去思考问题,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第三,抓住“诱导时机”启发思考。及时把握住教育时机,才能体现活动者的教学智慧,才能真正给学生以启迪。

篇10:《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1.充分备课:教师要对所讲课文做充分的备课,至少读5遍,把课文中所涉及的所有知识都做到了然于心。清清楚楚。然而这只是备课的第一步,做到了“读透”。然后再把这些知识有取舍的在课堂中呈现。这是讲课之前的第一步,却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节好的课,不仅要备课文,还要备学生。在这节公开课之前,我在另外四个不同的班试过课。效果不太好,存在很多问题。但这都没有引起我的重视。我认为十班的效果会比其他班好,却不知每一次的试课都是锻炼,都能提高。白白的浪费了这几次机会。每一次的试课都是真试。这样才能真正成长。

2.课堂最重要:不管课前做了多少准备,最终的目的都是呈现在课堂,都是让学生有所收获。所以一定一定要注意课堂学生的掌握。在我的这节公开课上,针对学生的回答我没有做到充分的评价,有些学生的针对说明方法的回答是不正确的,我却没有及时的给予纠正。

篇11: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实施教与学

1、情境设置:利用课件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及特点。

2、三读:在预习基础上速读、细读、研读三步语文实践活动的运用,由浅入深的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问题讨论: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在学习中相互合作,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1、速读课文,给标题加定语。既让学生认识本文的说明类型及对象,又引导他们在预习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完成目标二的达成。

2、细读课文。让学生细读写赵州桥、卢沟桥的段落,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在这两座桥上的体现。这一问题是目标二的深化,更是目标三的延伸。

研读课文,探究选择例子时要把握的一般规律―共性与个性。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选材指导,为课后的习作训练打下基础。

最后,用小练笔,以“尧头黑瓷”为题,写一篇小习作。让学生现学现卖、即学即用,达到重构知识的目的。

篇12: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罗信焕

11月20日,三元区进修学校组织全体八年级语文老师,到岩前中学开展说明文教学同课异研讨活动,我承担了这一次活动的公开教学。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上区级公开课。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因此从心理上相当重视。那天正好该讲《中国石拱桥》,我查了很多资料,请教了好几个老教师,自以为准备的还算充分。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教学目的,概括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我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并从中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明确说明顺序,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中国石拱桥》我安排了两课时,这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分析说明方法,品析语言,完成课后练习。

收获是:

1、备课首要的是备知识,老师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及要传授的语文知识,要了如指掌。对于知识,教师要自成体系,这样教学过程才会循序渐进。

2、课堂提问要有梯度,使学生每次回答起来都不觉得太难。

3、有学生不会的知识,及时讲解;有学生遗忘的知识,及时提醒温习路径。如:说明方法,学生不容易明确。老师先提示学生看说明方法列表,等学生用排除法判断准确后,再诠释一下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4、及时小结,注重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照应。如:先分析4-6段,分别总结说明元素,比较两座桥的异同。然后分析1-3段,联系前面的内容总结文章主要部分的思路。归纳9-10段内容后,再联系全篇总结文章内容、构思、以及说明元素在其中的呈现方式。

5、利用好教材配套习题进行拓展延伸。如:重视对练习四提供的材料与课文对应内容进行比较思考。

不足之处是:在整堂课上,我意在培养学生初步阅读学习说明文的能力,故课文的相关拓展没有涉及。再有就是多媒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我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回答造成了束缚,因为我的预设答案,使得课堂师生衔接不够自然。

今后需改进的措施:课文的讲解不能仅限于讲清楚的阶段,可适当给学生相关的拓展,以丰富并运用所学知识;多媒体的使用可适当而不必过量,做到我使用它而非被它所左右。

篇13:中国石拱桥公开课教学反思

一、巧妙设计课堂导语

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新颖别致、动人触情的导入, 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教师应特别注重新课导语的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 以教材知识为依据,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状况, 巧设教学情境, 渲染气氛, 使学生能尽快集中注意力, 进入美妙的情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怀着期待、迫切的心情探求新知。特别是借班上课, 与学生第一次接触, 巧妙设计导语, 显得尤为重要。

当正式进入课题前, 我做了简单的开场白:各位同学, 大家好!很高兴来到我们某某学校, 走进我们三 (6) 班, 与同学们一起分享40分钟的快乐时光, 希望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这样的开场白, 一方面, 让我与学生有了第一次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陌生、紧张的课堂气氛。

接着我用了一段有关苏州民生的视频———市委书记蒋宏坤的讲话“在民生问题上投入再多也不为过”, 让学生了解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关注民生问题, 努力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这样, 既消除了原有的枯燥乏味, 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强调, 教材内容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识欲望。而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既枯燥又抽象, 如果处理不好, 就会使教材知识成为“一潭死水”, 学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思品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 所以, 教师必须要善于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从而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第一部分“关注民生”时, 我采用了2011年11月25日公布的“苏州2011年十大民心实事工程”的材料, 另外我手里还拿了今年9月份开始实行的学生e卡通, 让学生亲身体会党和政府在关注民生问题, 从而再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民生的相关知识。又如, 讲第二部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时, 引用了发生在身边的两份材料, 材料一是班级某学生的父亲参加了医疗保险后, 减轻了高额医疗费带来的压力;另一份是苏州市实施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 贫困家庭有了生活保障。然后再抛出问题: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何重要意义?这样的情景创设, 给学生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三、努力促成自主学习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 告诉学生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什么应该, 什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认识的容器, 而不是认识的主人;把学生看作是千篇一律的, 而不是个性化的。一般表现为教师讲授多, 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 学生自主探究少;教师在台上滔滔地讲, 学生在台下默默地听。这种灌输式教学和简单化的处理, 导致的结果是思想品德课堂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学生不喜欢也不愿上思想品德课, 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于是, 我在这节课尝试了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式, 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如, 讲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心系西部大开发”时, 我就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核心、意义;2.西部大开发的意义;3.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4.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意义。让学生阅读课本后寻找答案, 学生很快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如, 讲到“党和国家为什么要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 (或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 ”时, 我采用了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讨论形式, 讨论后请每个小组成员代表发言, 其他小组成员补充说明, 最后我归纳总结。在整个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我自始至终和学生在一起, 和他们一起讨论、分享成果。在此过程中, 使一些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意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 既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自信心。

新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自主、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用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 启发学生思考, 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师生的互动, 促进情感的升华, 才会使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活的气息, 迸发智慧的火花, 流淌人文的情怀。

四、积极发扬团队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 集体力量的有效开发将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本次公开课的前期准备就充分利用了教研组的智慧, 积极发扬了团队合作精神, 集思广益, 将每一位老师的智慧融入到了我的教学中去。

当我试课的时候, 我们教研组全体成员都参加听课, 听后各抒己见, 提出了更好的教学策略, 包括材料的选用、各个环节时间的安排、对学生的启发、知识之间的过渡等。如在讲第一部分“关注民生”时, 除了引用“苏州2011年十大民心实事工程”外, 最好还能引用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 如学生e卡通, 这样学生就能从自身感受到党和国家关注民生问题。又如, 结束第二部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后, 如何过渡到第三部分的“心系西部开发”呢?有位老师就提出可以这么过渡:人与人之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收入悬殊、先富后富的差别, 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那么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情况怎样呢?由此引出:地区发展不平衡, 为此,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正是因为教研组的集思广益, 产生了思想与智慧的火花, 才使我的这节课日渐完美并成功完成, 可以说这节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尝试, 我不仅能力得到了锻炼, 而且学到了很多东西, 使我感受到了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收获良好效果的快乐, 也看到了学生的那种渴望创新、探索、渴望表现的要求, 还看到了学生们的巨大的潜能, 更大的发展性、可塑性, 为我在今后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基础。

篇14:《埃及》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是学生走进国家之后的第二个国家。主要介绍了埃及的概况(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埃及是北非最重要的国家,了解埃及对于深入了解非洲地理特征有重要意义,也为学习其他国家做出铺垫。

在我看来,一节好课的成败大多数都取决于课前的备课。在备课过程中着重考虑以下三点:

一、教材知识的梳理和教材的二度开发

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中,“地跨两洲”和“沙漠广布”属于自然地理范畴,“发展中的工农业”和“富有特色的旅游业”属于人文范畴。但是教材在安排上又把一部分人文特征穿插在自然环境中,为了内在逻辑的完整性,我打破了教材内容的顺序,把“地跨两洲”中的人文特征方面放到了“沙漠广布”的后面,继而连接后面的学习。为了时间的连贯性,把“富有特色的旅游业”放到前面,通过引入文明古国之后再讲述“发展中的工农业”。

二、教学重难点的设置,争取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课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苏伊士运河及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因为学生有学习国家的基础,所以放到最前面学习,也比较容易掌握。另一个是尼罗河,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尤其是对埃及古代文明及现代经济的影响。所以本节课后半部分以尼罗河为主线,通过旅游资源分布图及埃及矿产和物产分布图来讲述尼罗河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资料及小组讨论以便有个整体的认识。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最后要求学生来总结教学内容,从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能力水平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习了日本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国家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同时,通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大多数学生也掌握了读各种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材料归纳问题的能力。

篇15:11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摇着摇椅,听着涛声,岁月流过眉间这篇课文采用钱梦龙老师的教学设计,着重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三个特点:用词准确、抓住特点、讲究顺序,11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学生很快便找到石拱桥的特点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也能很快找到赵州桥和卢沟桥在这三个方面的对应文字,教学反思《11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说明顺序知道是逻辑顺序,明白第5段四个特点采用由主到次的顺序,但是对第5段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理解上有点难度。

用词准确的例子学生找得很快。教师提醒年份不是列数字。

篇16: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刘宣旺

通过讲《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我最大的体会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预设与生成还有一定距离,而且由于个人对王敏勤教授新理念的理解也有偏差,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还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另外教学中切忌贪大求全,否则会顾此失彼,收效甚微。尤其是听了王敏勤教授和成浩主任的点评和各位老师的批评建议,我深刻认识到我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我要深刻地反思,扬长避短,争取不断地完善日后的教学。

课堂按照最初的设定,平稳地进行着。可课后我却发现我讲得太多,没有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充分展示学生的思想,并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我们的课堂,应该说教师都在课前备好,然后再处心积虑地让学生往我们事先设好的圈套中钻,如果他们都在课上被拉进来了,就如同跟着导游游了一遍景点,那么教者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教学任务完成了。这其实说穿了还是一种伪课堂。

真正的课堂,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充分展示学生的思想,并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现将不足分析如下:

一、贪大求全,内容过多,尤其是设计的问题多而碎,让人感觉结构不清晰,使学生容易产生混乱。而且每个问题都浅尝辄止,因为我贪大求全,既想把单元主题理清,又想把《中国石拱桥》这一课说透,结果造成两项都涉入不深,挖掘不透,学生对有些问题理解的不够深刻。在以后的问题设计上,我“要做问得巧的智者”,用灵活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深入学习。

二、粗心毛糙,不注意细节。“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方法决定效果。”我自认为我态度认真,积极备课,但是忽略了细节,问题设计、总结、练习中都有重复现象,这样,不但没有突出重点,反而显得内容过多,时间紧张。我自认为我设计的两个延伸迁移题是一个亮点,应该能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也更能检验出学生完成目标情况,但由于自身对主题式教学还有一定理解的误区,所以出现了虎头蛇尾的问题。

三、作为一名教师,忽略了最重要的课堂常规,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有时还受课件的限制和牵引,有些知识点没有让学生记下,这样也会造成学生只热心地参与活动,掌握知识却如过眼云烟。

四、导入语设计不够精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精彩的导入语是每一堂课的提神之笔,我要更加重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目标明确,问题设计精巧,结构清晰,合理安排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如当 “你还知道哪些建筑园林,名胜古迹?”这个答案出现时,我能够相机引导:“根据你的游览经验和见闻来谈谈?”那么学生的思路将会更清晰地打开;当学生提出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而教者又不懂的问题时,我能先请教其它学生有没有人懂这个问题的,如果还没有,我能够引导他们:大千世界奇妙无比,世间的知识无止无境,它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只要我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我们就能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将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上随时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我们教者应该因势利导,抓住闪光点,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知识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我们不能死守教案,照本宣科,应顺学而导,注重生成,以求最大限度地将我们的课堂成为一种有生命的、有质量的、鲜活的真课堂。

今天的语文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各种观点、各种思路如雨后春笋,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的转换。但不管怎么转化,老师毕竟还是老师。我以为今天的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应该和旅行团的导游一样,而学生则象是游客,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语文知识的百花

篇17:中国石拱桥公开课教学反思

南陵县城东实验学校 杜宣静

一、教学背景:

在学习说明文中,学生对于说明顺序的问题不容易理解,尤其是逻辑顺序不懂。《中国石拱桥》是一篇标准的说明文典范,说明条理极为清晰,并运用了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两种说明方法。所以,我打算以文中说明赵州桥的部分,尤其是第五段说明赵州桥四个特点的部分为例,教会学生学会说明文的顺序。在此背景下,产生了这份微课作品。

二、教学目标:

以《中国石拱桥》中说明赵州桥的部分为例,学会说明顺序

三、教学方法:

运用图片、视频直观展示说明对象的特征,然后利用分解法,逐层分析。

四、教学重点:

赵州桥四个特点的排列顺序

五、教学难点:

对于赵州桥结构的说明

六、教学过程:

(一)、以说明文的三种顺序,导入本知识点的学习。

说明文的三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二)、观看视频,了解赵州桥的特点。

特点:

1、只有一个弓型大拱

2、拱肩上各有两小拱 3、28道拱圈拼成大拱

4、结构匀称环境和谐

(三)、具体分析赵州桥的四个特点以及四个特点的排列顺序。

从主到次——逻辑顺序

(四)、引申说明顺序的种类及要点。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依次进行说明,说清事物的空间状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五)、拓展: 布置任务:

思考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写卢沟桥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2、两座桥的排列按哪种顺序说明的?

3、第九段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采用了什么顺序?

4、从整体看,全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七、教学总结:

这节微课,我以一个极小的段落,重点分析本段说明顺序,然后延伸到对三种说明顺序的学习,最后布置思考题延伸拓展,当学生在根据微课所学内容正确解答后,三种说明顺序的知识点也就在举一反三中掌握了!

篇18:中国石拱桥公开课教学反思

一、反思教学设计与实施是否体现新理念

笔者在听课时发现, 在reading & comprehending中 ,教师没有 给学生足 够的思考空间 ,而是问题一呈现,即要求学生集体回答,而在discussion中,当学生讨论: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wild animals?看似热闹景象的背后,却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学生用汉语讨论,更有甚者呆坐着,并不参与其中。陈述观点时,只有陈述的学生夸夸其谈,乐在其中,而大多数学生默默静坐,很少有人去聆听。

反思: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言的学习需要学生静态思考、理解、吸收新知识和培养新技能。但是授课者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吸收时间,而是牵着学生的思维向着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发展。笔者认为, 教师要归还学生的学习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思”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discussion中,教师只追求热闹的假象,当问题呈现时,只关注个体,而忽略了“第三方”,并未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笔者认为,教师设计时,应该考虑学困生的知识水平,如给些套用句式或useful expressions, 使得这些学生能参与其中。而当他人陈述观点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做好笔记,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完善。

二、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合理而有效

(一 )反思导入是否激活教学、激发兴趣

在导入时,教师采用激趣式教学与标题问题法,用视频来展示Jane Goodall在非洲野外观察、记录黑猩猩的日常活动及与黑猩猩亲密接触的场面。用视频导入新课, 形象、直观地给学生进行了知识的input,同时激发了 学生的好奇心 与学习热情 ,并为进一步解读标题和内容预测做好准备。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教师将标题问题化,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有效的预测,打破了师讲生听的传统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整体性与层次性

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从revision→lead-in→self study→cooperation & discussion→improving→homework环环相扣 ,自然过渡 ,梯度适当 。同时 ,教师还描述了学法点拨,设计目的与预期效果,为实施教学提供了依据。而且由整体把握到逐段阅读,教师挖掘教材,精心设计,要学生快速跳读,归纳概括,整体感知;精读细看,抓关键词,捕捉细节,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了阅读能力。总之,本堂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整体性与层次性, 有效帮助了学生知识的生成。

(三 )反思教学游戏是否有效推进了课堂 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游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激趣方法适当地运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游戏时,更应注意游戏的可行性、可控性和全面性。该教师在选词时,应该选用适合游戏的词汇,这样使得教学游戏行之有效,收放自如。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那些基础差、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多加鼓励,使其克服畏难、胆怯的心理,大胆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三、反思教学资源是否合理有效地利用

在本堂课中,课件贯穿始终,而教师成了地地道道的“放映者”。且课件制作精美,配有有趣、可爱的卡通图片。但笔者发现课件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忘记去查找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

上一篇:怀远二中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措施下一篇:结婚发朋友圈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