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社会实践: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2024-05-21

高中生社会实践: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共8篇)

篇1:高中生社会实践: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谈到:“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力军。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悠悠华夏,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的经验和智慧的积淀和宝藏。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以祖国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引以为豪。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让我们更多的看到了世界的广大与美丽。可是当我们的生活变得日益国际的时候,我们要使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继承与创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了唤起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调查当代中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以及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影响。针对此项问题,本人对本校学生(调查者要求:年龄在12至16岁之间的中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在校生发放问卷,经数据统计:

二、调查对象:

在校学生

三、调查形式:

调查问卷

四、调查问卷:

1.你喜欢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还是外国的文化?

A.传统文化 B.外国文化 C.差不多

2.民族传统文化是积累多年的文化,那么你怎样看待民族传统文化呢? A.传统文化有其积极意义 B.不是所有都值得学习C.大多都不值得学习D.不知道

3.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

________ A.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

B.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国人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发扬推崇 C.随着西方文化的加深影响,传统文化将逐渐被淡忘

4.你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长吗?(包括书法、绘画、舞蹈和艺术等方面)A.有 B.没有,但想学 C.没有,暂时没有兴趣学

5.你认为在当今多种文化交织成的社会中,民族文化是否还存在着? A.依然存在 B.似乎还在 C.似乎再慢慢消失 D.看不到身影

6.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和多姿多彩吗? A.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 没有太多的影响 B.是生活的累赘,束缚着生活 C.没感觉

7.你认为民族传统文化会逐渐被取代吗? A.会 B.不会 C.难说

8.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发展意义如何?

A.促进中国各方面发展 B.有积极的意义,但不明显 C.没有影响 D.会拖累中国的发展

9.您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传统文化的?

A.书本及课外读物 B.父母长辈的教导 C.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 D.生活经历

10.如果您有机会学习一门中国传统文化,您会选择:(多选,选3项,并请按照兴趣程度从多到少排列)________ A.古代先哲思想和古代历史文学方面 B.传统书画艺术方面 C.传统戏曲方面 D.传统音乐方面

E.民间工艺(如剪纸、刺绣、制陶瓷等)方面 F.饮食(八大菜系、民间小吃等)方面 G.古代建筑、服饰方面

H.传统科学(如中医药、天文、地理、农业等)方面 I.舞蹈武术气功等方面

J.民俗文化(如民族地区文化、堪舆即风水文化等)方面 K.中国象棋或围棋等传统棋类方面

* 调查结果如下:

1.你喜欢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还是外国的文化?

35302520传统文化15外国文化10差不多502.民族传统文化是积累多年的文化,那么你怎样看待民族传统文化呢?

25有积极意义 2015不值得学习10大多不值得学习5不知道0

3.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

2520发扬推崇 15并行不悖 10逐渐淡忘 50

4.你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长吗? 2520促进发展15意义不明显10没有影响5拖累发展0

5.你认为在当今多种文化交织成的社会中,民族文化是否还存在着?

302520依然存在15似乎还在10慢慢消失5看不到身影0

6.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和多姿多彩吗?

4030多姿多彩20生活累赘10没感觉0

7.你认为民族传统文化会逐渐被取代吗?

252015会10不会难说50

8.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发展意义如何? 252015有10想学没有50

五、调查总结报告

传统文化的“出路”

如今,大多数的中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比较了解和重视的,而且对于积极的传统文化还是很提倡的,但是,大多数青年学生只是知道有这个传统,却已经不知道其来历和所包涵的文化底蕴,大多数的青年对传统民族艺术都没有过学习经历。很多同学更喜欢西方的文化,更愿意参加西方节日,从这点可以看得出现在的青年们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此次调查,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出现的问题。

鼓励青少年进行体验、学习,更可以为青少年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老师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继承优秀传统,激扬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大胆进行创新,积极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汲取养分,赋予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努力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领会其内涵。

而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也应该以多角度多方面学习了解以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了解品味广博厚重的民族文化,帮助我们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文化选择观。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我们的名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最终培养青年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大家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在外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价值判断,批判地吸收借鉴,从而学以致用,但应该牢记,中华民族文化才是我们的根!让我们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弘扬,青少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培养了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我们也可以让祖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1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外国文化潮涌,我们也可以让外国人认识中国优秀文化。作为主人翁的青少年只有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才能更好地使中国文化熠熠发光。如今外国人纷纷来华学习工作,世界各地人们学习普通话,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有着无限的自豪,更体现了我们将国家与个人融合在一起的高尚情操。文化需要传承,做接班人的青少年们更应该好好学习祖国传统优秀文化,做个称职的接班人!

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 既学文化,又学做人,帮助自我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我们才能完成历史、现代及未来赋予我们的任务,我们的文化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篇2:高中生社会实践: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

实践的主题:了解城市中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方法,发现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解决办法。

实践时间:2011年暑假

实践地点:实践者所生活的城市-靖江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文化资源指具有文化特征和人类进步活动痕迹的,具有人文和传统价值的资源,包括历史遗迹、民俗文化、乡土风情、文化历史、民族音乐、宗教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则是指历史形成的,对区域社会政治、经济进步起过重要作用,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文化存在。传统文化资源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以可感的物质化、符号化形式存在的、可度量的文化资源;另一种是以思想化、智力化、想象性的形式存在的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

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域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对于不同的地域,传统文化的利用与保护具有它们不同的方法与手段。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保护及利用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把传统文化的利用与旅游也结合起来已经是一个普遍利用的方法了。我们从中也能够看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与旅游有机结合才能显示其优越性。既将传统文化开发成可供人们旅游观光、学习、休憩、研究的产品,才能充分发挥其魅力,为当地人民带来一定经济利益和荣誉感,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政府的号召下,我所生活的城市一方面加强对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深挖内涵,另一方面不断加快现代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利用效益。在城市建设中,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条例,积极保护挖掘民间传统文化,精心组织搞好文化资源普查、规划和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有机结合新新策略显示了巨大优越性并取得了一定规划的成绩。就从城市最主要的交通道路来讲,路东完整的保留了城市中最古老的文化遗迹,并以此遗迹为中心建设了社区人民广场,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会为市民上演美丽的灯光秀。路西是城市中最繁华的步行街商业中心,各大商场聚集此地,显示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整条道路被一棵棵法国梧桐包围,真正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但在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方面,多多少少的,总会有问题存在,在这次的实践调查中,就着实发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产业链。向上看,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例子: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规模宏大,馆藏丰富,但游客看完后大多一走了之。现在博物馆是不收费的,这样岂不等于守着金山挨饿?为什么不把有关内容以不同形式产品出售?至少可以做有关文化介绍的书籍或小册子,让游客进一步了解,更会吸引潜在游客。在我们的城市中也是如此,大多数游客也就是这样游览结束就离开,我们的景色可能并没有给他们留下多大的映像。这是在将文化利用与旅游业结合的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主导产业集中在传统优势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新闻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增加值较小,使得许多优秀文化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城市都有其自己的特色,但没有将其特色发展到最大,这特色也就不能称之为特色了。

传统文化利用与发展令一个问题就是缺少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开发优秀文化资源的中流砥柱,没有专业人士参与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只能是粗放式的、简单的、低水平的开发利用 ,由此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大多只是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这样必然会对一些市场潜质极高的文化资源造成浪费甚至埋没 ,并且有可能失去再度开发的机会具有较高文化造诣、具有传统文化开发经验的领军人物和专门人才,对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合理开发是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城市许多文化产品仍处于低端、初级阶段与专业人才的缺少,创新型文化人才的缺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面对问题的存在,我们也制定了一些应对措施。

1.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价值

合理的开发利用传统文化应建立在有效的保护宣传基础之上,建立健全的保护

机制是合理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前提。在加强保护基础之上,应把握适当分寸,做到保护与开放,保密与宣传的适度结合。要知道,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及时有效的保护,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化子民的宣传与发扬。

2.实施品牌特色战略

文化资源的开发及文化产业的壮大 , 必须依靠文化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将城市中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并将其与城市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不破坏生态效益及市民利益的前提下,做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双丰收。

3.引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文化产业人才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力、文化创意创新力、文化制度构造力、文化政策制定力、文化资源培植力、文化借鉴汲取力、文化环境营造力、文化产品生产力、文化市场培育和管理力、文化产品营销力等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性、决定性因素。要积极引进在传统文化研究开发及管理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物,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产业合作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高水平的开发,同时与地方高校合作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人才资源。

感想与总结:

篇3:高中生社会实践: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教学调查与思考

一、问题背景

作家茅盾曾说过:“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 谈不上多, 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总结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后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你要问他的经验, 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可见, 教材的更新永远赶不上时代的节奏, 课本上有限的几篇文章决不能培养出曹雪芹、鲁迅、余秋雨这样的大家。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而作为我们农村初中, 开展课外阅读, 优化学生课外阅读状态更是刻不容缓。

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 如《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等等。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可见, 良好的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 一是阅读数量远远不够, 二是阅读质量没有保证。

二、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原因

在前期的调查研究中, 笔者曾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本校600名学生 (每个年级200名) 的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现就部分调查情况列表如下:

部分名著阅读情况:

《西游记》《三国演义》, 看过的约占10%。《水浒传》, 看过的约占5%~8%。

《红楼梦》, 看过的几乎为0。一本诗集或剧本, 都未接触过的约占16%。

课外阅读兴趣, 无兴趣的学生约占43.5%, 有原因进行阅读的约占61%。

针对上述调查情况, 笔者觉得困扰我们当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原因众多, 具体分析如下:

(一) 学生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少

据调查报告统计:学生一周内阅读量极少的约占40%。每天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下的占68%。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大致如下:

1.书源不足。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和藏书量的不足, 各级的重视力度不够。许多农村初中由于经济因素忙于房屋、教学设备等硬件的添置, 而无力购置新的类似于图书的软件。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组建图书室 (馆) , 有的仅作“摆设”而已。

2.家庭重视不够。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 农村初中生拥有书籍的数量是有限的。

3.被其他信息渠道抢占。多数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忙于外出打工赚钱, 致使家庭教育的管理出现真空状态。

4.课业负担偏重或家务劳动太多, 能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学生在校的课外时间 (尤其是后进生) 多数被老师“好心”的辅导和补课所挤占。

5.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据调查, 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 随年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显著, 不同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频率和痴迷程度极不平衡。

6.本身缺乏挤劲和钻劲, 不能很好地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读书读报。

(二) 学生对课外读物选择的错位

调查显示, 农村初中生对生活情趣类书籍的选择为37.9%, 比选择科技、科幻类的图书高出12.2个百分点;男性学生是以科技、科幻类图书为第一喜欢阅读的书籍, 女性学生却是以童话类图书为第一选择;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学生都把科技、科幻类图书列为第一喜欢阅读的书籍, 部分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却把不良信息读物摆上了选择的行列。笔者认为造成课外读物选择错位大致有如下原因:

1.农村学生的阅读选择受学段差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和学习成绩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其中以年龄差异对选择课外阅读内容的影响最大。心理学显示, 青少年中低段学生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 随着年龄增长抽象理性思维才会逐渐占据大脑思维的份额, 所以绝大部分初中生课外阅读时会产生重读图、轻读文的现象。

2.农村初中学生审美品位不高, 导致不良信息读物的介入。现在, 除了图书, 各种传播媒体如洪水猛兽, 铺天盖地, 防不胜防,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比如:网络、电视、手机等, 其中不健康的信息资料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从而导致他们心态扭曲, 产生早恋、烦躁、暴力、厌世、玩世不恭等心理, 给将来的社会、家庭埋下了定时炸弹。

(三) 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

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自身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低。据一问卷中“是否有意坚持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这一问题进行调查, 得出否定回答的学生占43.5%, 为了作文和竞赛所需而选择课外书进行阅读的人占61%。这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

据一保守的统计数据显示:“69%的学校依旧把学生考分的高低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尺度, 73%的学校每学期依旧组织统一考试、阅卷, 按平均成绩给各班排名次, 并把排名情况与教师年终考核、评优奖金挂钩。”所以, 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掉以轻心, 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 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 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八节课, 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 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习题, 课外阅读时间少之又少。而对于面临中考的学生来说, 基本上就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了, 除了必要的体育课外, 他们都只能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不仅强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 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得学生忽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曾祥芹, 韩雪屏主编.《阅读技法系统》.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2]庄松辉主编.《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马笑霞主编.《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 2001年版.

[4]惠丹主编.《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

[5]《面向21世纪上海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上海教育出版社.

[6]《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抓好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2002年12月.

[7]《语文教学与研究》《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考》.2003年12月.

篇4:高中生社会实践: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在经济快速发展、多元文化格局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多重冲击的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并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高中生还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受事物外表吸引及迷惑,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走向极端或进入追求非主流文化前卫的误区。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利于他们的德育养成,也成了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因此,本次调查活动的开展,就是为了充分了解我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并依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合适的方案,更好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中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影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落到实处,在真实意义上对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起引导作用。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的对象是全校随机抽取出来的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有效数量为400份,回收比率100%。

一、数据统计及分析

为了使数据更加直观易于分析,该部分除了简答题,选择题一概使用饼状图呈现。

(一)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第1题:当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时,你脑海中第一浮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数据分析: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如实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的认识,我们将第一题设计为填空题。该题的数据在统计上存在交叉性。根据问卷统计,有347人提到了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节等,占总调查人数的93.5%,比率很高;有225人提到了与文学文字相关的,如古文、古诗词、乐曲、书法等内容,占总调查人数的56.25%;有63人提到了思想层面上的,如儒学、理学、道德等内容,占总调查人数的15.75%,比率较低。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局部,相对片面的,未能较全面深入地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第2题

数据分析:由数据可以看出在学校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并不是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基本上还是倾向于教学与考试有关的内容。

第3题

数据分析:对传统节日的来历和纪念意义只有12%的人表示非常关心,说明很多学生只是把过传统节日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并未真正深究过节的原因。

(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认知情况

第4题

数据分析: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留下来的古诗词可谓多如牛毛。然而,由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学生能主动去背诵并理解的古诗词少之又少,甚至有13%的学生给出了“几乎为零”的答案,这不得不引人深思。

第5题

数据分析:中国四大名著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然而竟然只有5%的学生看过并多次读过四大名著,有10%的学生基本没看过,剩下的也只是阅读过其中的一两部。

第6题

数据分析:“儒、释、道”作为中国最主要三大思想精神,虽然在历史上曾经出现三教合一的现象,但三者的区分还是比较明显的。由目前得到的数据,我们发现只有4%的学生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20%的学生基本不了解这三大思想精神。

第7题

数据分析:鉴于前面三道题的统计数据,这道题得到的结果几乎没有什么悬念。82%的学生偶尔看,也就是说,学生们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的接触是微乎其微的。

综合以上四道题,虽然调查涉及面比较狭窄,但得到的数据却一致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冷落”的现实。绝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主动性,能得到的知识往往也是在简单的学校教育中获得的,换句话说,学生较少能通过掌握学习方法去学习更多课外的知识。

同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可能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总体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二是目前绝大部分的教育教学还未能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学习主动性的认知,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三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几乎起到了绝对的决定性作用,很多学生甚至家长都过度地依赖于学校教育。这些都成了目前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事实。

第8题

统计显示,造成高中生不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观原因要远远大于客观原因,然而,不难看出,最根本的原因,依然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与冷落,不仅仅是学生这个群体,而是整个大环境。

(三)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与定位

第9题

数据分析:近九成的学生倾向于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虽然有9%的学生表示对之不关心也没有什么了解,也有3%的学生认为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保守,但数据还是表明了一个相对乐观的事实,即传统文化并不是真的处在一个很尴尬、被排斥的位置上。

第10题

数据分析:不管学生理解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但只要他们愿意去了解,就总会有办法的。毕竟方法是可以寻找的,但人的意愿往往都是难以违背的。

(四)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能的途径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数据分析:结合学生的平时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途经以及意愿,我们首先发现数据一致地表明了“利用网络、报纸、杂志、书籍等方式”可以作为一种相对合适的方式促使学生学习并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学校教育作为学生目前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最后,家庭教育在普及传统文化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第13题的数据表明,不管通过哪种方式、哪些渠道,最有助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是学生自身能自觉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并激发学生对这方面文化的兴趣,明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促使他们主动认知。

(五)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认知

第14题

数据分析:近几十年来,“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文言文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到底有没有起作用?由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可知,答案还是相对肯定的。

第15题:在你学习过的文言文中,对你影响较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简答题)

近18%的学生提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近30%的学生写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有近35%的学生答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剩下的学生提到的句子也大多集中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句子。这些语句很多都是出自《论语》,其后便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大致是因为这些语句与为人、治学的态度有关,且具备励志作用。

第16题:有人说“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应该作为当代学生道德品质的评判标准,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简答题)

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成三类。一类是完全肯定了这些品质,认为这必须作为当代学生道德品质的评判标准,并能够结合现实情况分析具备这些品质的重要性,这一类所占的比例大概为38%。一类是持辩证看法的,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么多的品质,好学生不应该只有一种定义,而“真善美”应是最根本的要求,并着重强调了在当下最需要的、最必须具备的品质是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感恩奋进等,这一类所占的比例大概为53%。还有一类就是敷衍了事,只写了“认同”或“不认同”的,这一类人的潜台词,大致就是“无所谓”。综合这三类学生各自占据的比例,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的,但应该辩证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问卷分析总结

(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很不乐观,需倡导学习并拓宽认知渠道

绝大多数的学生不能明确理解什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甚至是非常片面的,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对这方面知识的忽视,缺乏必要的主动性,但他们还是有意愿去接触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的,毕竟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在倡导学生学习这方面文化的同时拓宽认知渠道,才能更好地认识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片面肤浅,需正确引导并学会辨认思考

文化是具备时代性的,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文化,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符合时代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鉴古才能察今,继往才能开来。对于当代的学生,不仅要培养他们敢于担当的勇气,还要培养善于创新的能力,在辩证思考中不断前进。

(三)学校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必须起先导与示范作用。而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不乐观,与目前的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部分学校的办学方向也不断调整以迎合社会的需求,重教轻德,重分数,忽视思想道德建设。这种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就目前的形势,很难对教育模式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我们只能针对存在的问题,细化后一一攻破,逐步取得新的发展。

三、拟实施的方案

(一)重视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如果高中生为传统教育和社会现实所困惑,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为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所困惑,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总是以二元的价值观念判断事物,并且囿于情感左右理性,将难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加强高中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在心理上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民族认同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社会思想文化,从而增强他们对社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对高中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他们在心理上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他们具备爱祖国、爱人民、勤劳勇敢、勤俭节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等良好思想品质。

(二)回归本土,重视本土文化现象

我校是潮汕地区的一所高级中学,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深受潮汕文化的影响。潮汕文化是以明朝洪武年间设置的潮州府为中心发展演进而来的汉族区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至少包括潮汕方言、潮汕民间文学、潮剧、潮汕音乐、潮汕工艺美术、潮汕地区的汉族民间艺术、潮汕地区民居、潮汕地区民俗、潮汕名贤、潮汕农艺、潮汕商业文化、潮汕饮食文化、潮汕宗教文化、潮汕侨批文化、潮汕慈善文化、潮汕地区旅游文化等。其中的绝大部分文化都从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潮汕文化以其自身的民间性、兼容性、精细性和开拓新等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生会更容易接受这种本土文化,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有意愿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

然而潮汕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且其中有些并不一定能符合时代的需求,甚至有悖于人性,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需要加以相对客观公正的引导。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若能将潮汕优秀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定能在潜移默化间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当学生开始留意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并进行辩证的思考,他定能从中获取某种相对科学的、有利于养成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正能量。

(三)借助书刊,充分利用书刊优势

读本的内容,可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国学经典和民风民俗为载体,以学校为平台,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为切入点”进行编写。内容可融合部分经典的民风民俗(以潮汕民风民俗为主)和国学名篇名句(以“四书”、《礼记》、《增广贤文》、经典名篇等为主)。全书大体上可分为民俗走廊和经典阅读两大部分,围绕人生、道德、情操和治学等四个方面进行编排。

读本编订后,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还得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读本,能学以致用。依据目前的教育模式,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开展主题班会,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认知,并以读本为母本,进行关联性的拓展阅读,加深对读本内容的理解。了解民俗,更好地适应生活,同时诵读经典,含英咀华,增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习惯和高尚品德。二是由读本关联生活,回家与父辈祖辈多交流,听听他们讲祖先们的故事、他们自己的故事以及一些民间故事,在了解民风民俗的同时,学习父辈祖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会换位思考,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拼搏。

(四)营造氛围,落实校园文化建设

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以“感恩·和谐·奋进”为核心内容的校园特色文化,有了比较良好的育人氛围。那么在接下来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开展相关的活动。

1. 建设文化走廊,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宣传栏应建设在人流量比较大、学生经常往来的地方,内容应以图文的形式呈现,方便师生观看。

2. 班级形象设计,推崇书法、剪纸等艺术。书法、剪纸等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鼓励学生继承、发展与创新。

3. 收集学生的座右铭以及原创自勉格言,制成小展板,挂在教学区显眼的地方,时刻勉励英才学子。

4. 进行朝阳读书活动,建设图书角,形成书香校园。

5. 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诵读经典,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学习古文、培养情操以及提升素质,奠定文化底蕴的综合目的。

6. 开展诗词讲座,提升师生诗词创作能力,收集师生作品,甄选后结集出版,推广诗词文化等。

如果能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落实高中生德育养成教育,无疑为学校教育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既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将创新工作落到实处,不仅使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高尚品格,完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张学炬,巩玉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 华人时刊:校长, 2014(10):64-65.

[2]李峻. 发挥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体作用[J]. 现代教学,2015(Z1):23.

[3]朱术.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5):45-46.

[4]张岂之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10.

篇5:高中生社会实践: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关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

所 在 院 系: 专

业: 小 组 成 员: 学

号:

关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

摘要:陕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远古至近现代,陕北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陕北不仅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还用厚厚的黄土哺育了中国革命。陕北地区所拥有的积淀深厚、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陕北民俗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调查陕北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状况,全面发现陕北民俗文化发展的现状,从而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其民俗文化,使黄土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字:陕北 文化 黄土 民俗

引言:

文化属于社会范畴, 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与人类的存亡相始终, 它是历史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陕北文化是指在陕北高原这块特定的黄土地上, 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陕北高原北靠鄂尔多斯高原, 东尽黄河, 南接八百里秦川, 西连河套, 处于北方游牧区向中原农耕区的过渡地带。这一地缘关系决定了陕北文化处于草原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河套文化的包围之中, 并受着这些文化的影响。这些年来, 陕北文化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 许多文人学士们涉足于这块土地进行文化考察和研究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看重陕北文化, 将它进行研究, 足见其在民族文化史上所踞的重要地位。

正文:

一、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意义与目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全国人民今后五年努力奋斗的伟大目标。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各地文化艺术创新型体系建设,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忽视的紧迫任务。而通过发展各地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才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使古老文化一直流传,再加以创新加入时代的元素,得以更好的发展。

二、陕北文化

陕北是中国东部与西部的结合处, 也是黄河文明和草地文明的结合处, 又是土地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处。千百年来, 这里是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前沿, 这里的民情风俗有其独特之处。

(一)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对流行于陕西榆林、延安等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以语言质朴、内容丰富、地方特色浓郁而见称。它是一幅生动的陕北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折射出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

陕北民歌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叠字的运用。如“风刮芦草忽闪闪,年轻的朋友蜜罐罐;桃树花开粉团团,新交的朋友面粘粘;白面片片肉臊臊,想你想成半吊吊”;这些叠字都是口头语的提炼,它能使所表达的事物更形象更逼真,也充分反映了陕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质朴、豪放和诙谐的性格。方言土语的娴熟运用,如:“避风湾湾阳崖根根,这达正没人盛格阵阵”;这些口语化、生活化语言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泼辣的情调,给人一种亲切感。

另外,有些民歌只有用方言唱出来才能赋予鲜明的地方色彩。如“你妈妈打你不成才,露水地里穿红鞋”,普通话“才、鞋”不同韵,而陕北方言中“鞋”读“孩”,用方言演唱,既解决了押韵问题,又突出了地方风格。

修辞手法的集中运用,比喻如:“白格生生的脸蛋西北风吹,你是哥哥的心锺锺。站在那圪塄上了不见你,眼泪珠呀好比连阴雨”。夸张如:“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拿起哪个筷子我拿不起个碗”,形象地描写了人想人的那种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无奈心情。“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穷” 其中有比喻,有夸张,有对偶,有比兴,短短两句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真可谓语言中的精华,这就是陕北民歌中的语言文化价值。

陕北民歌能原汁原味地传达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传唱出一种和传统文化联结的悠长人生,传递着陕北人纯朴的至情至性和全部的心灵秘密,揭示出陕北人生命的真实。因此解读陕北民歌,既有助于从民俗文化视角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陕北民歌,也有助于从民歌中探索陕北民俗。

(二)饮食习惯

陕北历来为半农半牧区,陕北人忠厚善良, 勤劳俭朴, 待人诚恳, 好客守信, 极具吃苦精神与忍耐精神, 而一旦奋起, 则敢于斗争, 且十分勇敢, 具有鲜明的北方汉子的特点。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 陕北农作物以种植高粱、黍子、糜子、荞麦、小麦、玉米为主。主食以用小麦、荞麦制作的面食为主,如荞面、剁荞面、荞面圪坨, 辅食有油馍馍、枣糕、黄米捞饭、小米干饭、糜子糕和杂面等。“荞面圪坨羊腥汤, 死死活活相跟上”中咏到的“荞面圪坨”是陕北人的主食之一。陕北人将和好的荞面搓成长条, 用大拇指捻成小指头蛋儿大小的卷儿, 然后煮食。吃时浇上羊肉臊子汤, 味美无比。吃荞面圪坨一定要配羊腥汤, 圪坨与羊腥汤两者不可缺一。

陕北人素喜食用油糕, 它不仅营养丰富, 而且“糕”与“高”同音, 寓有兴旺发达、节节高升的吉祥之意, 表达了陕北人企盼步步高的美好心愿。逢年过节、祝寿满月、婚喜乔迁之际, 糕馍为必备食品, 因而亦称“年糕”、“喜糕”、“寿糕”。米酒是陕北人普遍饮用的一种家酿酒, 其色泽黄亮, 酸甜适度, 口味绵醇, 回味悠长, 带有浓厚的地方风味特色, 因而颇受群众喜爱。在订亲时, 两家人面对面相坐, 吃油糕、喝米酒, 决定儿女终身大事,将人情、亲情、爱情和糕香、酒香有机地融为一体, 更增加了爱情生活的情趣和欢快喜悦的气氛。

(三)服饰特点

“ 羊肚子手巾水上漂, 年轻人唱曲子解心焦”中的“羊肚子手巾”个民俗词语。“羊肚子手巾”头上戴是陕北中老年人的惯常打扮。因为陕北多风沙, 且穷苦人常在山野间劳动, 所以, 把白色的毛巾打结盘于头上, 一来可挡风沙,二来可遮暴阳, 三来可擦热汗, 可谓一物多用, 又叫“白羊肚手巾”。把这种白色毛巾喻称为“白羊肚” , 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1)羊子在陕北广被放牧, 羊子和人们的关系密切, 用人们最为熟悉的东西作喻, 易于为人所理解;(2)在陕北, 几乎每家都有羊子放牧, 牧羊人又多以白毛巾为遮阳挡风沙揩汗之用,故以之作喻, 乃自然之理。有人认为, 陕北人喜欢穿光板羊皮袄和白颜色的服饰。这种衣裘尚白的习俗和戎狄之族是分不开的。以崇尚的颜色不同而分为赤狄、白狄等。陕北为白狄所居, 党项羌亦有尚白的习俗, 如元昊就把自己所建的王朝称为“白上国”, 这种尚白的习惯就一直深深地溶化在陕北人的潜意识之中, 支配他们的心理前后达几千年之久。如今, 头戴“白羊肚手巾”的陕北人形象已深深地扎根于全国人民心目中。

(四)窑洞文明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明弘治年间延安知府有诗道:“峰头辟土耕成地, 崖畔剜窑住作家。”窑洞是陕北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港湾。

陕北的窑洞有土窑、砖石窑、薄壳窑三种。土窑是延安地区窑洞中最常见的“老祖母”。石窑是陕北窑洞中的“富贵者”, 是土窑的继承和发展。土窑是挖出来的, 石窑是箍起来的。窑洞内的设施以土炕为主体。陕北天气寒冷, 夏季很短, 土炕是居家生活必不可少的。陕北人的窑洞把厨房与卧室合二为一, 烧饭的锅头连着大炕, 灶口为蛤蟆嘴形, 无论是烧柴还是烧煤, 都不用风箱。做饭时, 灶火的一部分热量通过炕道, 烧热了土炕, 既做了饭,又取了暖, 一举两得。土炕还是陕北人家庭生活的红火中心。来人盘腿上炕, 米酒、红枣端上桌, 宾主交谈, 其乐融融。前炕紧靠窗户和门口, 这给年轻人谈情说爱创造了空间。

(五)出行方式

陕北人过去走亲访友, 逢集赶会, 多靠步行;稍微富裕的家庭, 一家三口出门, 妻子怀抱孩子骑驴丈夫则牵驴;坐轿者,骑马者, 则都是富户人家。“骑驴婆姨赶驴汉, 怀中抱个肉圪蛋(小孩子)”形象地反映了陕北人的行旅习俗。

现在,由于陕北地区黄土高原山大沟深, 生活所需之物资过去多由骡马驮运。于是, 脚夫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种古老职业。脚夫以骆驼、骡马或毛驴等牲畜为伴, 因乡下人多认为牲畜是有灵性的, 是性灵。所以, 脚夫又叫赶性灵的人, 脚夫的工作就是赶性灵。走在前面的性灵在额头上被装扮上红缨和三面小圆镜,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像三盏点着的灯。“走头头的骡子儿三盏盏灯, 戴上那个铃子哇哇的得那个声。”

(六)民间工艺

陕北民间工艺主要有:剪纸、石雕、刺绣、面花、泥塑、民间画等。陕北剪纸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表达方式自由率性,外在形式粗犷大气,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漂亮的窗花,新婚的洞房上也要有制作考究的窗花;石雕主要在榆林的绥德、子洲一带较多,其中石狮的雕刻最有特色;刺绣在以绣鞋垫、鞋面、枕套较多,近年来,绣鞋垫的很多,而绣鞋面、枕套这些工艺传承的很少了;面花主要流行在榆林东南部一带,每年清明节,这些地方民间都有蒸面花的传统;泥塑在陕北大部分地方都有,主要在庙会上的泥塑最多。民间画原来主要是炕围画和箱柜上的油画,近年来,这些民间画好多地方都失传了。

陕北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无论过去和现在,它始终都以它大气雄宏的艺术特色而深受世人喜爱,但是,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陕北文化也面临着重重危机,特别是青年一代审美情趣的变化和对艺术时尚化的最求,陕北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组成,对陕北文化的全面保护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陕北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之路及现状的调查

(一)文化建设推进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革命十三年期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精英来到陕北,推进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采风,传播先进文化,创新民间艺术,使得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出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春天,出现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一批广泛传唱而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同时,陕北剪纸、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曲艺等各项民间艺术门类无论是题材还是表演形式都进入了创新发展的繁荣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在党和人民解放思想的大潮中,逐步摆脱“文革十年”的思想禁锢,思想文化空前活跃,陕北民间艺术也开启了新时期的繁荣发展。基层文化机构在新时期党的文化思想指导下,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种类、传承人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形成了各类民间艺术集成,并在实践中推进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党的文化政策理论的指导下、文艺工作者的推动下、广大陕北人民群众的努力下,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得以保护传承。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政策的出台,榆林小曲、安塞腰鼓、陕北大秧歌等优秀的民间艺术门类先后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是在改革开放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蚀,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保护和传承状况不容乐观。

(二)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现状 首先,陕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失衡。随着陕北能源资源开发,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而在追求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建设,给陕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造成极大的冲击。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中传统的民俗逐渐被淡化了。春节期间,陕北农家窗户上的精致窗花已被金粉印刷品替代;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流行音乐替代陕北民歌、信天游了;民俗活动、大秧歌逐渐失去了其激情奔越的特性。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渠道逐渐被堵塞,传承观念日趋淡薄。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因此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和自身的完整性,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根基被动摇了。

其次,民间艺术文化的市场化、规模化生产缺乏。近年来,陕北的少量民间艺术文化品类进入文化市场,这为民间艺术文化产品融入市场经济做了初步的尝试。但陕北民间艺术的专业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缺乏专业人才的帮助与指导且管理力度不够。再加上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市场开发意识淡薄,进入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文化品类主要以独立小店经营为主。整个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传承还缺乏规模性和影响力,没有进入到大市场良性循环的领域中,长此以往,将逐渐丧失弘扬地方民间文化艺术的广大市场。

最后,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人才严重缺失。当今时代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口传身授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方式正在迅速消失。目前地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基本处于自觉自愿状态,所以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受西方强势文化渗透,教育与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传承脱节,使得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难以形成一个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群体,传承人才资源严重缺失。

(三)陕北文化的传播

相对乐观的情况由中国当代作家路遥所写的《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此书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近日在榆林开拍电视剧,众多著名演员学习陕北方言,并在网络中交流,一定程度向人们展示了陕北方言。随着日后《平凡的世界》开播,陕北文化也会更多的出现在大众视角中。

(四)在陕北地区关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问卷调查 经过对陕北地区的一部分调查,我们发现95%的问卷填写者对家乡传统文化有大概的了解,相对学生来说,如若没有特殊情况与爱好,学生更喜欢学习相对流行的舞蹈与乐器,而非具有特色化的陕北民歌和乐器,对于家长,对于有天赋的孩子会支持学习传统文化,通常情况下没有其他想法。其中少数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为了拥有一门特长以便于升学。

四、陕北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针对陕北文化的现状,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到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

产业化的推动,发挥民间艺术文化的经济效应。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文化发展体现其经济功能。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只有大力发展了民族文化产业,专业文化和群众文化才有经济支撑;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民间艺术文化才能繁荣发展;只有在文化建设中引入产业机制,民间艺术文化才能够适应时代需求,实现良好的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进一步强化文化的市场经济意识,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从而不断创新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发挥民间艺术文化的经济效应。

引入教育体系,培养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创新人才。把民间艺术文化教育引入教育体系,在日常教育中积极开展民间艺术文化的普及教育,树立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唤醒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激发青年一代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关注。把民间艺术文化引入教育体系可以培养青年一代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同时逐步培养起民间艺术文化的欣赏群体和传播者,进而为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创新做好人才准备。与此同时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学校不能只注重文化课、注重升学率,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国家将来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所以学校也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灌输与教授。最后公众应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继承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源远流长。附录:

关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之问卷调查

您好:

我们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今天来调查了解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状况,目的是更好的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该问卷没有任何涉及关于个人隐私的问题,不会给您带来麻烦,希望得到您的配合,谢谢!

1、您知道家乡有哪些优秀传统文化吗?()

A、知道

B、知道,但不全

C、不知道

2、您对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多少?()

A、非常了解

B、了解不多

C、不了解

3、您对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吗?()

A、非常感兴趣

B、很感兴趣

C、不是很感兴趣

D、不感兴趣

4、是否对家乡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到骄傲?()

A、是

B、否

C、没感觉

5、有兴趣学习一些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吗(陕北民歌 剪纸 唢呐 腰鼓 秧歌等)?()

A、有

B、没有

6、平时会欣赏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吗?()

A、经常

B、偶尔

C、从来不会

学生请回答:

7、课余时间是否会去报名学习一到两项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如陕北民歌 剪纸 唢呐 腰鼓 秧歌等)()

A、会

B、不会

C、其他

8、(按实际情况选择回答)如果正在学习某些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是()A、自愿要求

B、家长要求

C、学校组织

家长请回答:

7、除了文化课,您觉得孩子是否有必要去学习一些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A、有

B、没有

8、是否支持孩子学习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A、非常支持

B、如果有天赋就支持

C、不支持,觉得浪费时间

9、(按实际情况选择回答,可多选)如果正在支持孩子学习某些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

A、跟风,很多人都在学

B、为继承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篇6:关于社会文化建设的实践调查报告

学院:外国语学院09级6班

姓名:陈双

学号:29401060

2奉化,我们美丽的家乡,她位于浙江省东部,关于社会文化建设的实践调查报告。她境内源远流长的沂河水,惠泽着沂蒙人民,孕育了奉化的文明。改革开发以来,奉化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的奉化城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交通便利、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然而经济的发展、工厂不断的建设给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奉化的环境污染状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冀此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找到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

二 调查过程及结果

此次调查活动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面收集资料和数据,尽量获得第一手资料,力求真实和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到图书馆查阅了一系列图书、报刊资料,以便更好的了解家乡概况,历史沿革、发展规划;到市环境保护局索取了有关环境监测数据;在城区选点实地观察并采取水样;到几家企业调查了排污及治理情况;走访了城里的一些居民,了解了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及对其污染危害的看法,调查报告《关于社会文化建设的实践调查报告》。要想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并作出准确评价是很困难的,限于我们自身的能力,我们只能以主观估测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家乡的环境现状、影响、趋势作出一些粗浅的评价。

(一)实地观察过程及结果

本次城区实地调查,我们一共选取了六个观察地点(分别为橡胶坝处、中山路、大成路附近、市图书馆附近、工业园附近、居敬社区附近)进行了大气污染状况调查。观察表明,奉化大气状况尚属良好,工业区大气有少许刺激气味,晴天时大气能见度不太高。个别地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如橡胶坝处河段水色浑浊,散发出臭味,水样pH值测定表明,其pH为酸性。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水质变黑发臭是水中氨氮含量超标,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据调查这种状况主要是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水体造成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河道的下游,一台台挖掘机正在进行清淤工作,据了解,是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治理此河道,几个月后此河段的水有望变得清澈。

(二)企业调查结果

我们走访了几家造纸厂和钢管厂,发现这些企业内都有一定的污染治理设施,排出的废水的水质都较好,能达到排放要求,有的企业还能够将水处理后循环使用。

(三)居民调查结果

据调查,很多人认为,目前奉化的环境大大不如十年前了,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经过环保部门和广大市民的努力,几年前脏臭的河水如今已经变得清澈了许多,污浊的空气也变得新鲜了许多,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确实改善了许多,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还有一些河水存在一定的污染,有些时候市区内的空气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等等。被访者普遍认为,确实应该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被访者就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纷纷提出了意见和看法,他们也表示愿意从自身做起,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为把我们的奉化城建设得更美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见人们对周围的环境还是十分重视的,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是很强的。

篇7:高中生社会实践: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二、调查目的:探究春节习俗,了解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

三、调查内容: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2.年夜饭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3.放鞭炮: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 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

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5.给红包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6.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饺子: 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 方小吃,也是北方的年节食品。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

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篇8:高中生社会实践: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新课程,普通高中,体育俱乐部,选项,俱乐部制,场地器材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忽视学校体育工作, 就谈不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已经在全国大中小学深入开展并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计划的实施,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都作了具体要求, 因此学校体育工作者既要深入研究又要积极探索课外体育活动模堂教学。学校体育由体育教学、运动竞训、群体活动三部分组成。其中群体活动各校除课间活动和为配合校园活动组织体育节或活动周外, 主要的活动形式有在课表中反映的并能保证的体育活动课。传统的理念认为, 体育活动课是体育课的延续故活动课不管是场地器材的安排, 还是班组活动都是统一性。其管理模式制约了学生自主性能力的发挥, 导致学生对体育活动课的态度与传统体育课的态度一样的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活动课。课程改革把学生从传统的体育课模式带入了充满活力激情的新的教学模式中来了。那么体育活动课是否也需要改革呢?传统的理念是否要改变呢?这是摆在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值得探讨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本文通过对南通市普通高中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基本情况的了解, 研讨普通高中开展俱乐部选项制活动课实施的可能性, 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推进普通高中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 本调查以南通市市所有普通高中为调查对象。采用发问卷、回收问卷、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比较法。《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是国家对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是中小学校办学应达到的最基本标准, 是教育检查、督导和评估的重要内容。对照体育场地器材方面明确的条件, 从硬件上满足实行课外活动俱乐部在体育场地器材上的需要。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样本

本调查向南通市所有普通高中群体发出调查问卷55份, 回收到52份。其中二星校2所, 三星校34所, 四星校16所, 占调查总数的94.5%, 符合调查标准。

2.2 比较《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基本标准》

(1) 体育场地。

(1) 普通高中国家标准 (如表1) 。

(2) 南通市普通高中 (如表2) 。

2.3 结合《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选项内容、兴趣的调查报告》分析

(1) 你认为阻碍你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如表3所示。

从以上表可以看出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普通高中都能按照国家的基本配备标准来配备, 特别在经常开展体育项目的器材配备上超过了国家标准。

(2) 结合学生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现况来看:篮球 (34.4%) 、羽毛球 (19.6%) 、排球 (14.7%) 、乒乓球 (10.9%) 、健美操 (9.7%) 、足球 (6.8%) 、跑步 (2%) , 球类项目居多, 这些对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都作了具体要求, 因此传统的体育活动课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与模块教学下俱乐部制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有了新的要求。原有的配备标准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4) 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 我市在场地器材设施上具备成立中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基本条件。南通市经济相对较发达, 有成立中学体育俱乐部所需要的基本设施, 南通市目前有四星级达标校17所, 三星级达标学校35所, 二星级达标学校3所。

3.2 建议

上一篇:初一这样的人让我佩服题材作文700字下一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