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酒香的百姓故事

2024-04-19

有关酒香的百姓故事(精选5篇)

篇1:有关酒香的百姓故事

老向喜欢喝酒远近闻名,只要是酒他就能说出子丑寅卯,比如:茅台,他说:“酱香型酒,因使用小麦做原料,喝到嘴里有一种麦酱的香味,但这种酒初生产出来不太好喝,酱味太浓,须是陈酿,即窖藏;五粮液,清香型酒,新生产出来酒好喝,当然陈酿更好喝。”他说:酒有酱香型、清香型、浓香型、兼香型等等。平常经常跟他在一起喝酒,不觉增长了许多关于“酒”的知识,他说有一种浓香型的酒其制作工艺是酒酿出来是热的时候把陈皮、甘草、等十几味中药加上生猪油(上好的板油)放进酒池,加盖焖一段时间,然后把药渣去掉勾兑装瓶。我们不信,他还特地找来这种酒让我们品尝。他也能说出关于酒的不少故事,如,红军用茅台酒洗脚治伤的故事、周总理喝酒的故事。在我们眼里老向就是“酒”文化的集大成者。

老向为人爽快,他在一个基层单位当头儿,平常有酒有菜总是请我们去他家喝两口,但我们在他家没喝过茅台、五粮液之类的名酒,因此我们常怀疑他跟我们说的有吹嘘的成分。每遇到这种时候他会跟我们急眼,罚我们多喝一杯。老向是一个爱好十分广泛的人,喝酒就不是单纯的喝酒了,他会跟我们聊摄影、书法、绘画、文学、种花、养鱼、养鸟等许多内容,谁跟他有一种共同语言他就跟谁喝一杯,因此在他家喝酒我们不担心自己会喝醉,每一次都是他先喝醉,他老婆总是埋怨我们:“我们家老向把你们当朋友,你们总是整他,没见你们喝醉一回,老向却常醉,你们也太不像话。”于是我们就有些怕到老向家去喝酒了,有时候老向请几遍我们都推说有事,老向很难过,突然间没了朋友,一个基层干部,上级不能成为朋友,总是颐指气使;同级干部之间不勾心斗角就不错了,一次老向讲:“单位的另一个干部提出在靠近家属区的办公楼花几万块建一间舞厅,他当时没敢答应。”后来跟我们一起喝酒问我们的意见,我们说,“这个领导存心不良,音响一开,那些老头老太太心脏病一犯,你哭都来不及,这分明是让你钻烟囱。”

老向吓出一身冷汗,说:“一起当领导,何故变着法子害人?”下级也不能成为朋友,一旦做了朋友就蹬鼻子上脸,再也无法领导了。他有一种很强失落感。

不到老向家去喝酒,我们几个哥们还是常聚会,只是生活水平下降了很多,有时一捧花生、几块臭豆腐,几根野山椒我们也能每人灌下去半斤二锅头。开始老向不知道,不来跟我们聚会,后来他学乖了,只要一看到我们几个人一扎堆就断定有酒喝,就自己凑过来,把我一顿好批:“老陈,你这人真不仗义,我每次有酒有菜总是请你们,你们倒好,几块臭豆腐也舍不得,不请我喝几杯?”我们不好意思说怕他老婆,自己的老婆都不怕怕别人的老婆算怎么一回事?只是推说:“菜不好,不好意思请领导和我们一起同甘共苦。”

老向说:“说来说去,还是没把我当朋友,不够意思。”老向还是老毛病不改,一喝起来就把握不住自己,有一次,双休日,我做了几道菜,本打算也把老向叫上,不想他早已有先见之明,说:“我闻到就香了,不请自到,你总不至于拒人于千里之外吧?”那天大家都兴致挺高,五个人喝了七瓶二锅头,喝着喝着,突然发现老向不见了踪影。

我们还说:“老向什么时候走的,怎么招呼也不打一个。”剩下四个人喝完了白酒又喝啤酒,后来发现老向躺在地上酩酊大醉。于是我们找来一块木板把老向抬回了他家。他老婆哭着说:“我们全家就指望他,你们做的好事,他要是有个三张两短,你们一个也跑不掉。”

过了几天,我们又见到老向,老向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老婆说你们以后还是到我们家去喝酒,我在家虽然也喝醉,但不会醉得这么厉害。”

我拍了拍老向的肩膀说:“真有你的,竟然用这么损的招数对付你老婆,也把我们吓得够呛。”

篇2:有关酒香的百姓故事

小傅犹豫了一下,拿起十几元一包黄鹤楼扔了过来,把那一包价值二十多元的黄鹤楼塞进坐在她身边另一个年龄偏大女人兜里,大概那个年龄偏大的女人的丈夫抽烟。小傅这一个小小的举动立刻就让老于感到郁闷了,老于跟小傅那可不是一般的关系,说起来老于一大把年纪,自从小傅当上头儿以后,他整天就跟在这个女人屁股后面,像一条哈巴狗一样跑前跑后,摇尾乞怜,大家都觉得挺奇怪,一个老头儿跟在年轻女人后面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只要是当头儿就有一股淫威,有一次开全体职工大会,内容是政治学习,无非是某个重要人物的讲话,我这人烟瘾大,当然也有可能对于所谓重要人物的讲话不太以为然的潜意识在里面,于是无所顾忌信步走出会议室点上一支烟,慢悠悠地抽着,老于也跟在我的屁股后面溜出了会议室,我顺手给他一支烟,他刚点着火。头儿小傅就走到他的面前,厉声而又威严地说:“老于,政治学习这么严肃的事情怎么能随便跑出来抽烟?把烟掐灭了进去学习!”

老于看看我,大约心想,他先出来抽烟,而且我的烟也是他给的为什么不批评他呢?想归想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好乖乖地掐灭了烟走进会议室去了。

虽然小傅批评老于的时候很严肃,但是对老于还是很好的。有一次,我和老于一起骑自行车遛弯,一不留神竟然到了中午,老于对我说:“老哥,我们中午随便找一个地方喝一杯酒吧?”

我说:“你总是变着法子让我请你喝酒,今天饿着肚子回家吃去吧!”

老于说:“你今天不请我喝酒,我让头儿请我们喝酒这总该行了吧?”

我说:“看你有没有这个面子了,上次我们加班到了吃饭的时候,头儿板着个脸说:‘大家回家吃饭吧,吃完了快一点来继续加班。’今天什么公事都没有,头儿能答应吗?”

老于拿出手机来拨通了头儿电话说:“头儿,我在外面办公事,赶不上吃饭的点了,我在餐馆随便吃一点吧?”然后关了手机对我说:“老哥,妥了,公款吃喝吧!”

那个时候,小傅当着头儿,正是用人之际,所以明知老于糊弄她,也对老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今,她已经不需要用人了,自然对老于也就不放在眼里了,其实就我个人的想法老于根本就不必郁闷,你跟当官的打交道通常都是人一走茶就凉。

就在老于还处在郁闷之中的时候,敬酒开始了,先是那个考上大学的孩子过来敬酒,接着孩子的父母也过来敬酒,这些敬酒不过是走一个过场,怎么说中华民族也是礼仪之邦,一些传统的礼节总是少不了的。

虽然经过两轮敬酒老于仍然没有从郁闷的状况中走出来,就在这时候提拔小傅的老领导老杨过来敬酒,说起来,老杨跟老于那可是老感情了,当初,老于调戏马处长的小姨子受到了行政记过处分,别的单位都不要他,老杨点名要他,老杨属于善于用人的那种类型领导,凡是别人不要的他要过来,这个人必然死心塌地为他卖命。曾经有一个姓苟职工跟大家关系不融洽,大家都不喜欢这个人,老杨偏偏重用他,最后小苟真的成了老杨的一条狗,让他咬谁他绝不含糊。老杨把老于要过来以后还时常跟他称兄道弟,偶尔还请老于洗洗脚,老于于是成了老杨最贴心的跟班,谁要是说老杨一句坏话,老于敢跟这个人拼命,后来老杨退休了,老于时常怀念老杨。

老杨端着酒杯走过来环顾一桌人,有几个曾经是他在职时的麻友,先敬几个麻友的酒,然后才对我说:“哥们,敬你一杯酒!”我自己对自己有一个评价——鹅卵石掉在粪坑里,又臭又硬。我说:“老杨,你怎么说也是领导,敬酒不敢当,一起喝一个吧!”

老于以为轮到自己了,谁知老杨说:“老于,你这个逼东西,我就不跟敬酒了。”说完扬长而去,老于更加郁闷了。

篇3:用百姓的视角去说百姓的故事

一、创新形式全力提高栏目质量

《百姓百事》尝试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 突出情节、细节, 以更轻松、更生动、更故事化的方式报道新闻。编辑以独特思想和手法, 赋予节目更多的内涵, 使节目更加神形兼备。相比以往的电视新闻栏目, 《百姓百事》完全从严肃的时政时事的“框框”中跳了出来, 真正把视角贴近了平民百姓。市民关心的正是《百姓百事》所关注的。这其中, 既有舆论监督, 又有人文关怀;既有市井琐事, 又有人生百态。《百姓百事》报道的是发生在鹤岗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事, 关注鹤岗百姓的心声。

《百姓百事》在原有栏目设置的《百姓视线》、《新闻360》等子栏目的基础上, 去年又扩版新增加了《百姓新家居》、《百姓车时代》两个板块, 这样使栏目又增强了服务功能, 更加适合老百姓的生活需求。《百姓新家居》、《百姓车时代》板块播出后, 收到的效果良好, 一方面满足了百姓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栏目与百姓之间的互动性。创新节目形式的同时我们又将节目时长增加到20分钟, 在节目的信息量方面又做了进一步调整, 使信息量更加多元化。并与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联系, 在全台建立了首个信息互动平台, 每期节目百姓可以直接参与其中。同时在注重舆论监督的同时, 更加注重百姓衣食住行的实用性、指导性, 使节目更加贴近百姓。

二、精心策划全力提高栏目水平

细节决定成败。《百姓百事》之所以得到受众的认可和青睐, 我们认为, 在宣传报道中我们坚持了“三贴近”原则, 同时也是精心策划的结果, 栏目又在报道策划上下功夫, 对重点选题实行重点策划, 对监督类报道实行跟踪式报道策划。在策划中, 我们加强大编辑部策划意识, 提高策划能力。成立策划小组, 由编辑记者共同确定选题, 制定统一报道方案, 并实行专人负责制, 从采访到成片由专人负责, 并对结果进行跟踪问效。仅2010年我们就组织开展了供暖进行时、迎战大风雪、欢欢喜喜过大年、创建“三优”文明城、走进旅游节、美在鹤岗等20多个重点选题的报道策划, 形成强大宣传态势, 突出报道的针对性, 加强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栏目在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 还注重把影响百姓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策划重点, 除了完成报道策划外, 还在服务功能上加强策划。经常对准百姓生活中的一个个矛盾焦点, 破解一个个难题, 在老百姓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我市居民苏长志由于跟着女儿在浙江生活, 但是户口一直在我市, 在换取二代身份证时, 就是一个小小的身份证, 使苏长志从浙江往返于我市很多次, 长达三年之久也未能将身份证办下。后来苏长志给《百姓百事》栏目打来了求助电话, 栏目组得知后非常重视, 派骨干记者郞殿庆承担选题采访任务, 他多次帮着跑社区, 跑派出所, 经过记者的努力, 派出所用一天的时间就为苏长志办到身份证, 苏长志给栏目组送来锦旗, 并激动地说:“真没想到跑了三年的事情, 记者只用了三天就给办成了, 深表谢意。”仅2011年栏目就为百姓解决难事愁事上百余件, 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十面。

三、勇于奉献团队合作出精品

一年365天, 《百姓百事》不休息, 只要有新闻, 《百姓百事》的记者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百姓百事》拥有一支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的精英团队, 这里的记者是全台最年轻的团队, 最有活力的团队, 也是最有战斗力的团队, 在采访中无论遇到什么苦难, 大家都会微笑着接受挑战, “办法总比困难多”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在完成新闻报道的同时, 栏目还十分重视创优工作, 培养团队的创优意识、精品意识。在日常采访中, 注重创优作品的选题挖掘, 对创优作品从选题策划、采访到制作进行跟踪式服务, 争取把选题培育成精品。同时还把重点选题从采访到播出环节都力争打造成精品, 全力提高节目的质量水平。在2011年度省、市新闻奖评奖中《谁动了我的救命钱》获市新闻者协会一等奖、省新闻奖三等奖;系列报道《六线公交客车为何停运》获市新闻者协会三等奖;《地下商业街沉浮启示录》获市新闻者协会二等奖;《小小邮递员发明健身车》获省科技好新闻评比二等奖。

篇4:“财产性收入”的百姓故事

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在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会有较为多样的投资理财渠道,让老百姓获得各种“财产性收入”。

一个奋斗了10年的三口家庭,拥有十几万或几十万的存款并非难事,如果是高级白领或民营小老板,几百万甚至近千万的身家财产也不少见。

不过,问题在于,中国投资环境过于跌宕起伏,让所谓的“理财”变得困难。曾经的股票“牛市”,如过山车一样跌到谷底;曾经平平淡淡的楼市,又如火箭一般突然飙升到顶峰,几乎全是突如其来,无从预判。

其它投资理财渠道,如银行理财产品、文化艺术收藏品、黄金、期货,可谓各有各的门道,有些甚至“水深得很”。平民百姓要去趟浑水,不死几亿脑细胞恐怕都难有收益。广大市民,应如何在各种投资渠道中摸爬打滚,让辛辛苦苦打工、经营赚来的积蓄保值升值,获得所谓的“财产性收入”呢?

股市:一蹶不振

2000年,青岛的王先生开始炒股,那时的股市,可谓一路向好,节节开花,王先生的十几万元投进去,在几年之内就升成几十万、上百万的资产。到了2007年的股市高峰,强大的“牛市”更是使王先生的家庭资产变得极为可观,买房、买车完全不在话下。

“当时,人们充满幻想,觉得股市一定会就此高歌猛进下去。”在这种氛围之中,王先生并没有产生多少警惕感。

王先生有不少朋友是做海外贸易的,他们经历了1997年金融风暴的大起大落,深知资本市场的风云诡异,当时就劝告王先生:见好就收,不要过于贪心。可是王先生的太太认为股市一定没有问题,反对将钱抽出来。就这样,王先生错过了一次全身而退的机会。

2007年下半年,股市忽然大崩盘,所有人措手不及,都傻了眼。看着自己的几万、十几万、几十万“一块一块”地蒸发,包括王先生在内的大部分股民被伤得体无完肤,王先生的家庭财政状况从此严重缩水,一蹶不振。

“看着钱蒸发的速度,真的让你非常心痛。人心的贪欲占据了意识,之前根本没有时间去冷静考虑。只有那些经历过1997年金融风暴损失的人有刻骨铭心的经验,然而我们这些人都觉得股市会一直好下去。”

相比之下,广州袁松荣先生在股市中的损失就小得多。在牛市转为熊市、从6124点到1664的暴跌以后,股市开始反弹,这个时候,袁先生认为“熊市”应该已经结束,立即投进10万元,随后股市果然继续向好,涨到3300点,袁先生立即放出,赚了好几万,沾沾自喜。

“输钱皆因赢钱起。”袁先生说,当时他因为赚到了小钱而信心倍增,到3100点时再次投放十几万,谁知股市不升反降,直线下滑,一直到现在还维持在低点。“我现在亏了一两万以及利息。”

他的损失算幸运的,从2007到2012年,中国A股市值共蒸发24%,股市被普遍质疑为“圈钱运动”。当然,中国的几乎所有股民也都在怀念着“6124”这个经典数字,只是,“有多少点可以重来,有多少人愿意等待?”人们用改编的歌词来调侃着股市,并永远与它保持了距离。

楼市:步步高升

袁先生的家庭总资产接近千万。他的主要资金不投在股市,而在房地产。

从15年前开始买进第一套并非用于自住、而是用于出租的房子开始算,至今他已拥有四套房产。房产就是他的全部身家。

1997年,他在广州的偏僻郊区买下一套78平方米的新房,从1997年到2004年,这套房子一直出租,租金仅为900元上下。“1997年到2003年,楼市都是隐隐下跌。”

感到租金上涨无望的袁先生,在2005年将房子卖掉,然后在广州的老城区买进了一套又残、又破、又旧的二手房。他的想法是等待拆迁。当时广州政府对居民给出的拆迁补贴已经升得相当高,不少居民都希望自己的老房子“被拆”。

然而,拆迁没有等来,等来的却是房价的猛涨,让袁先生欣喜万分。2005年到2012年,这间又残、又破、又旧的老屋的价格飙升四倍,而那个位于新区、被他卖掉的房子价值飙升了三倍。

如今,拥有四套房产的袁先生过着“收租公”的生活,每个月收到手的租金达1.2万元。自己的服装生意可以完全不管,仅靠收租就能养活一家四口,衣食无忧。

袁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假如我现在拿100万元买一套房,然后出租,每个月的租金大概在1800-2000元,而且作为房东我要去打点一些很繁琐的事情,而如果我将100万存到银行的话,每个月什么都不用干就能拿到2000-2500元的利息。”

“所以,如果单纯按照财产性收入来说,银行利息比房屋租金还要划算。可是问题在于,我买了房子可以保值升值,而且房屋租金虽然现在不高,但是未来一定会不断上涨,最终超过利息。”

房地产可谓目前最稳当的投资渠道之一。不过,门槛的相对较高,让多数平民老百姓无法进入。另外,在从事二手房中介生意的李汉强看来,即使是投最稳当的房地产市场,其实也有不少讲究。

“年轻人买房子都喜欢买新房,买高层,其实从我们投资理财的角度来看,买房子是越旧越好。房子越旧,性价比越高。”

李汉强的几次投资都投在了广州老城区的二手房。这些房子由于比较旧,屋龄大多在15年以上,因此很多人不愿意去买,价格比新城区一手房便宜相当多。同时,这种老房子处于老城区、市中心,拥有极为成熟的社区配套,因此未来无论出租还是出售,价格绝对平稳,也即李汉强所说的“跌无可跌”。相反,新城区的一手房,在诡异的市场环境中,风险大,出租难,性价比较低。

“论租金回报率,老城区比新城区高;论房价升值潜力,新城区比老城区强。”李汉强由此得出结论。不过,根据记者的调查发现,李汉强的这个结论并不适用于所有城市,例如在青岛,老城区和新城区的房屋价值特点又是另一种风貌。由此可见,楼市虽稳当,但作为投资者,也要考究很多因素,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nlc202309021550

文物艺术品:可望而不可即

炒股,买房,存进银行……这些都是常规动作,那么有没有一些“非常规动作”能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实现一些小富呢?目前的答案依然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文物艺术品市场,相对而言是一个新兴的投资理财市场。把握得好,一夜暴富,把握不好,倾家荡产。

广东省文物艺术品行业协会副会长罗雄介绍,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正在日益向好。“虽然2012年受大环境影响,这个市场也是一片寒冬,然而单件成交价格过亿的文物为数不少,收藏的人数也一年比一年多。文物艺术品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可替代性。只要是真正的名家大作、真正有较高人文艺术价值的作品,价值就永远摆在那儿,而且这些文物肯定是越来越少。”

目前活跃在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有三类人:一、专家学者,买来做研究;二、富裕人士,买来送礼、家居装点;三、企业老板,买来作为投资品,很多老板已经意识到,家里购买一套真皮沙发,还不如购买一套有收藏价值的红木家具,前者越坐越贬值,后者越坐越升值。

不过,真正能够进入文化艺术品市场进行投资的人,大多也仅局限于企业老板而已,普通的小老百姓的余钱,很难在市场上“输得起”,因为这个市场风险太高。据罗雄介绍,目前,中国还没有对民间开放的法定文物鉴定机构,也就是说,即便你请来了故宫的专家给你的文物开出“真迹”鉴定书,打起官司来也没法作为有力证据,因为官方不认。

其次,文化艺术品的“真伪鉴定”和“价值鉴定”需要投资者具有极高文化水平,大多数平民老百姓、企业老板要从头学起,并非易事。因此,老板们即便炒文物,大多也要聘请“枪手”,为其代理投资。而“枪手”又必须德才兼备。

罗雄提醒记者,文化艺术品有一种普遍的圈套:一些小有名气的书画家,他们的作品艺术价值并不高,但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炒作,通过自己人在拍卖会上暗箱操作,本来只值5万的字画可以卖到50万——这种骗局,已经让不少投资者上当了。“这种案例相当多。”

由此可见,文物艺术品门槛高,门道多,并非是适合平头老百姓的投资领域。

中国“财产性收入”状况堪忧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股市让人悲观失望,楼市让人望洋兴叹,文化艺术品则是“道道”难防,其余如国债、银行理财产品、黄金、期货等理财渠道,有的风险太高,让人防不胜防,有的收益太低,还不如把钱直接存进银行。因此,一些受访者直斥“财产性收入”为伪命题。

青岛的马玺认为:“财产性收入是个伪命题,目前中国压根没有任何一款稳当、保守的投资可以跑赢‘通胀’。所以我从来不去投资,我拿几十万给我老婆,让她去创业,这样还有一拼。”

青岛的王先生也相对比较悲观,他说“按照银行的话讲,‘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但是经过1997年和2008年两个波折,老百姓还有多少财可以去理?理财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了。”

广州的李汉强先生则针对理财方略提出建议:“很多人认为‘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我认为,由于每一个领域都是很专业的,很多门道,所以我主张‘不熟不做’,我把所有钱都投在了我最熟悉的房地产领域。”

篇5:浅谈蓉城百姓故事潮

一、以百姓故事为平台, 挖掘出感动成都故事人物

成都“百姓故事会”的讲台上, 人人都是讲述者。成都“百姓故事会”为老百姓搭建了一个讲述身边故事的平台, 讲述的故事是自己和街坊邻居, 脚本是熟悉的身边热人和事, 老百姓在话人间真情、摆生活百态的讲述中娓娓道出感动成都的故事、人物, 如孝顺媳妇张天欢、“仁义哥”王冬、都江堰“最美司机”高洪明、《曹家巷的龙门阵》、《看图说二环》、《我是成都人》、《开往幸福的地铁》……这些感人的故事及人物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挖掘出49名成都典型人物入选“中国好人榜”, 如成都市新津县“80后孝顺媳妇张天欢”、“抗洪英雄沈长明”, 特别是张天欢的故事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四川文明网、成都电视台、成都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多家媒体、网络的关注, 其中四川文明网以《丈夫车祸离世“80后”孝媳妇誓与公婆相守终老》为题进行网络报道, 并在腾讯微博以“身边活雷锋”为题进行网络宣传, 中央电视台还邀请其做客《社会与法》栏目。

二、以百姓故事会为抓手, 助推了讲成都故事能手

成都市20个区市县在百姓故事活动开展中, 按照“全民参与、突出主流、塑造典型”的总体思路, 积极探索有效工作机制, 注重整合资源, 打造亮点, 挖掘典型, 推出一批批讲故事能手, 特别是美国人陈德荣及他的弟弟陈德忠,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听他们讲成都故事, 一口标准地道的成都话, 让你绝不会想到他们不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正是这些讲故事能手助推了成都“百姓故事会”活动持续开展, 成都20个区市县结合各自的实际将成都“百姓故事会”开展的如火如荼, 如新津县以评说新津历史故事、本地往事, 精心编排快板将当地的经济、生活变化, 政府发展政策方针表演出来。成都市新津县老干部、老党员夏尚林同志为群众讲起了自身在战争年代艰苦卓绝的奋斗故事。夏老曾是原新津武工队政委, 在新津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了数年, 几次身临险境, 他都临危不惧、大义凛然, 夏老用他的亲身经历以及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染了所有倾听其故事的听众, 让众多的人体会到了幸福来之不易。新津县方兴镇花碑社区74岁的老党员杨桂芳等人用表演小品《杨大爷家的小故事》的方式, 见证了成都市农民生活与居住环境的改变……

三、以百姓故事会为契机, 道出了群众的幸福生活

成都“百姓故事会”以“摆龙门阵”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 道出了老百姓的身边事、身边人, 也道出了城市的变迁、环境的变化, 更是道出了老百姓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 如:以成都市“北改”最前沿的曹家巷居民生活为主要素材创作的《曹家巷龙门阵》, 故事通过居民对“北改”后美好景象的憧憬, 表达了曹家巷广大居民对“北改”的深切关注和热切支持;以反映二环路工程建设的故事《看图说二环》、以地铁2号线为创作主线的故事《开往幸福的地铁》……这一个个源于身边的感人事, 让观众在欢笑、感动、幸福之余, 也多了几分回味与思考。这种以讲身边事、百姓事的方式, 让群众真实感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大发展、大变化, 即道出了老百姓幸福生活, 也倡导大家要爱护今天的居住环境和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树立新文明、新风尚。

成都“百姓故事会”的开展形成了以继承优秀传统、传播历史文化、品味百姓生活、讴歌人间真情、倡导城市文明、颂扬时代精神的生动局面, 它自上而下的引领和推动, 收获了自下而上的成果和影响, 让成都20个区市县的城乡群众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中增强了生活的幸福感, 增强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也鼓舞了城乡群众用双手去创造幸福成都的信心和决心。

摘要:成都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 推出了以老百姓讲身边事的成都“百姓故事会”, 按照“全民参与、突出主流、塑造典型”的总体思路, 全市20个区市县结合自身的特点, 创新举措, 拓展思路, 无论是城市, 还是乡镇, 甚至是农民集中居住区、村 (社区) 等老百姓集中的地方都开展了“百姓故事会”, 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到讲故事、听故事、说故事的活动中, 以老百姓讲身边事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 挖掘出了感人至深的成都模范故事、模范人物。

关键词:蓉城,百姓,故事潮

参考文献

[1]俞彬.对群众文化的一点思考[J].文学教育, 2010 (10) .

[2]成都故事感动成都人[N].成都日报, 2013-1-16 (02) .

[3]刘志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故事品牌栏目带[EB/ON].人民网, 2013.

上一篇:关于物信学院“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的通知下一篇:压岁钱的小学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