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老妈作文

2024-05-07

话说老妈作文(精选6篇)

篇1:话说老妈作文

网上总有人说南方女人脾气好,说话也温柔,我在手机屏前沉默了几分钟,看向了我老妈——她可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正宗湖南人。

亲爱的度娘告诉我:湖南是南方的,那就说明,老妈是湖南人=南方人=脾气好,说话温柔!

我深深地表示怀疑,老妈的脾气可不温柔,应该说是暴躁。现在怀了小孩,脾气就更加不好了!

例如说,语气的轻重,音量的大小都可能成为引爆她脾气“核炸弹”的导火线。

不是我无端污人清白,举个例子:有一次在去学校之前准备行李,她问我准备好了没,我说准备好了。结果你猜怎么着,她嫌我声音小,说我在学之前某一位声音很小的`同学说话。哪里有啊?我无语极了,只好放大音量再回答她一遍。她又说我说话语气太冲了。

我无语,只好默默地翻个白眼,心中不免暗暗吐槽:“正常跟你说话嫌我声音小,大声跟你说又嫌我语气太冲,那咱俩干脆别说话呗。”

我不想多说话,她又说我态度不好,连老妈都不亲近,又把我给臭骂一顿,郁闷,郁闷死了。

老妈,你为什么就不能心平气和地跟女儿说话呀?

篇2:话说老妈作文

说起我的老妈,认识她的人都说她“气质好、有女人味。”尽管我对这些形容词一无所知,但我知道我的老妈确实长得眉清目秀。她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成长的每一步。她还像一个无所不知的宝葫芦,在我遇到难题时给我答案。

在我心中,老妈很有才华,平时喜欢舞文弄墨。闲暇时她还会写一些小诗来助兴。记得有一次,她的一首小诗被网上引用,她竟然高兴地为我做了一大桌好吃的菜来庆祝。吃饭时,她还诗兴大发,不忘给我来两句藏头诗:“何家娇儿嘉聪慧,灏瀚科知长大探。”

看!我的老妈很有才吧!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哦:她还为她一个客户的公司写过几篇童话故事和歌词呢!很多人都叫她“文艺女青年”呢。

有才的老妈做菜也有一套,她被我尊称为“厨神”。尤其是她做的那个“香菇肉饺”皮薄馅儿多,包的形状又千奇百怪,让人一看就忍不住垂涎三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是老妈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所以老妈也特别爱臭美。每天晚上无论下班多晚,她都会坚持练瑜伽,还说练瑜伽可以让人变得美丽动人。

篇3:话说老妈作文

【例1】一次挫败的经历, 一个难忘的胜利, 一篇睿智的文章, 一句善意的劝慰, 一种特别的爱好……凡此种种, 会使你的知识得以丰富, 智慧得以增长, 让你站上人生新的高地。

请以“那一刻, 我迈上了新台阶”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009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作文试题)

【例2】请以“今天真好”为题, 写一篇文章, 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 不少于600字。

(2009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

比较上述两题, 我们发现, 虽然同样是全命题作文试题, 但是, 在题目结构上, 兰州题采用的是“导语+文题+要求”形式, 而南京题是“文题+要求”形式。由于没有了用来开启思维、示范思路或暗含限制的导语, 南京题呈现直截了当的特点。我们把这类只有文题和写作要求的全命题, 叫做“直陈式全命题”, 简称“直陈题”。从2007年起, 这类试题在中考中一直呈大幅上升势头。据不完全统计, 2009年中考有17个考区选用了直陈题形式, 占全部49个全命题考区的34.7%。其中上海 (“在学海中游泳”) 、江西 (“我很幸运”) 、安徽 (“师生之间”) 、芜湖 (“那一次, 我很感动”) 、山东烟台 (“一次特别的拜访”) 、浙江台州 (“取暖”) 、广西桂林百色合卷 (“感受节日”) 等考区都是中考命题改革的前沿考区。另外, 还有河南、吉林、宁夏、湖南长沙、四川成都、福建宁德等15个选题作文考区也包含有直陈题备选。

仔细研究17道直陈题中的文题, 我们发现, 在语言上, 它们具有词义浅显、通俗易懂的特点。比如, “我们一起走过” (江苏南通题) 、“从那一刻开始” (浙江温州题) 、“生日快乐” (山东淄博题) 、“我们初中生的故事” (福建三明题) 等和上面列举的文题一样, 都运用了常见常用的词语或者短语作为题目, 一看就能知题意;在内容上, 它们具有指向明确、力求丰富的特点。指向明确, 是说文题或指明了写作人称对象, 或指明了地点范围, 或指明了事件性质, 或指明了主要情感, 等等。至于力求丰富, 且看南京题中的“今天”一词, 它可以解释为“当前” (就是写作时的那一天) , 也可以指事件发生或经历的“某一天” (如最近的一段时间、未来一段时间中特定的某一天) , 还可以解释为“现在” (指当今时代) 。这些含义, 并不艰深, 都是我们经常见到、多次用过的, 所以, 稍加思考是不难找出来的。诸如此类的, 还有上述列举淄博题中的“生日” (可以是个人出生之日, 也可以是组织诞生之日) , 南通题中的“一起走过” (可以指一起走路, 也可以指一起生活、学习、工作过) 等。命题者选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 可以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 让文题具有更强的普适性, 让考生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更灵活的写作思路。

直陈题的兴起, 跟2007年以来中考作文命题思路变化有关——随着本世纪初开始的话题作文等开放式题型全面普及, 使得中考作文中宿构问题愈显突出, 一些投机取巧者有了可乘之机;同时, 过于宽泛的选材立意构思空间, 让统一评分标准变得难以操作和落实, 一定程度上影响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而全命题、特别是直陈式全命题等题型能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 提高考试选拔人才的有效性, 因此, 这些题型必将会得到更普遍的应用。

应对这类题目, 一是要找准题眼, 吃透含义。所谓的“题眼”, 主要是指文题中标明主要限制的关键词语, 是写作内容的“重心”。一般而言, 它是指主谓短语类文题中的谓语, 偏正短语类文题中的修饰语, 动宾短语类文题中的动词, 疑问句式文题中的疑问代词等。对题眼, 要通过直接解词释义、近义辨析、置换比较等方式, 准确、深入把握其含义。比如, 南京题中的“真”就是本文题的题眼, 它是指程度很深入, 意义不一般, 超过平常。所以, 文章中要注意写清写透“好”在哪里, “好”有多深、多大。

二是要对接背景, 整体把握。语言都有一定的潜台词, 潜台词里往往包含话语表达的背景。所以, 我们要深入领会文题之意, 不妨挖掘出题目的潜台词。比如, “今天真好”这道题, 试问一下, 今天真好, 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于是, 我们就会发现, 原来, 此题是建立在昨天不好或者昨天一般的基础上的。因此, 文章中最好有点出此意的话语, 在比较中写出“真好”。另外, 如果文题是由多个词语组成的, 要注意这些词语之间的关系。

三是要打开思维, 锁定内容。有导语的全命题, 导语中大都旨在开启写作者的思维, 所以, 我们迅速进入构思写作状态更便利。对于直陈题来说, 我们要快速打开写作思路, 可以画出一条树状图来, 树的不同枝子代表不同的类别, 比如“时间枝”“人物枝”“地点枝”“情感枝”“事物枝”等。在每条枝子上, 画线作为丫, 每一丫标注一个可写的对象, 比如, 还是说南京题, 在“人物枝”上的丫上, 可以分别标注“执政为民的温家宝”“辛勤工作的环卫工人”“敬业的某某老师”“作风大变的地方官员”等等, 这些人, 都可以作为你写“今天真好”的对象。这个树状图, 可以标注出数不尽的可写内容。这时, 需要你确定好写作中心, 找出最能表现中心、自己最有把握的材料来, 作为写作内容, 从而实现提高写作速度和质量的统一。

附录2009年江苏南京市中考满分作文精评示例

今天真好

南京市一考生

人生只有三天:昨天, 今天和明天。但唯有今天是真好!唯有今天是最好! (开门见山, 摆出人生“三天”和文章中心论点, 为下文的比较说理奠基)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写“昨日”, 突出“不可留”。看看下文中, 是不是写了今天是可以抓住的。两相对比, 可见“真好”) 昨天的一切都已经成为往昔, 一切都幻化成回忆。回忆如同那西下的夕阳, 那西下时一瞬间的美景, 那份令人心醉的美景, 看得见, 回忆得起, 但却又怎么也留不住;又似那昙花一现的瞬间, 花香似乎还在鼻尖, 那娇美的身影似乎还在眼前, 可是一回头却难以再寻回。 (以夕阳、昙花作比, 说明昨日也“好”, 但不过是留不住的“好”) 人, 如果沉湎于昨日之美好, 而一味抱怨今日之辛劳, 那他注定一事无成。人, 如果慨叹于昨日之伤感, 而不思今日之进取, 那他就会在哀怨慨叹中结束一生。 (在上文写昨日特征的基础上, 这几句写了人们对待昨日的不可取态度。表达逐层深入)

而明天的一切又都是那样的遥遥无期, 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 那样的难以预料。 (本段观点摆在段首, 很鲜明) 就像那海天相接的海平线, 你看得到, 却又永远到不了, 你每一次前进, 得到的也只是那一条海天相接的线。如果你一直期待明天而今天不付出行动, 那明天再怎么美好, 也就是水中月镜中花。 (前面写的是明天的特征, 后面写的是人们对待明天的不可取态度)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我辈之中, 大言不惭要当科学家、政治家者比比皆是, 但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 一直把握今天的又寥若晨星。 (名言和成语的运用都很恰当, 精彩) 如此这般, 成科学家、当政治家, 那不过是对明天的幻想罢了。明天的幻想罢了。明天幻想明天的幻想政治家, 那不过是对明天的幻想罢了。

今天, 只有今天才真正地属于我们。只有每一个今天我们才可以牢牢地抓住;只有每一个今天我们才看得见, 摸得着, 感觉得到, 才握在我们的手心之上! (上述两个“只有”句, 侧重对比昨天写今天) 只有在今天, 我们才可以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只有在今天, 我们才可以真正地作出贡献;也只有在今天, 我们才可以真正地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上述三个“只有”句, 侧重对比明天写今天) 不过, 不要在今天为昨天而悲伤, 因为“当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 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星星”。所以, 就让我们在今天即将成为昨天的时候留下自己应留的东西, 让自己的今天无悔无憾!不过, 不要在今天为明天而做不必要的猜想, 因为无论东方的“寅吃卯粮”, 还是西谚的“鸡蛋没有孵化前不要数小鸡”, 都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明天不可预知, 也不可预支。所以, 让我们在明天快要到来的时候留下自己今天的风采, 让自己的今天无悔无憾! (这两句, 告诉我们怎样正确对待今天)

人生三天, 把握今天的光芒, 方能抹去昨天的怅惘, 才能成就明天的辉煌!朋友, 请你牢记:人生只有三天, 努力请从今日始!只有流出了汗水, 你才可以大声高唱:

今天真好! (“只有流出汗水了”, 强调了正确对待今天的关键, 是对前面观点的深化)

【简评】

对比手法是本文说理的最有力武器, 也是本文的最大亮点。在文章的第二、第三段里, 作者分别集中笔力论述了昨天已逝不可留、明天未到不可期, 阐明了沉湎昨天与幻想明天危害无穷, 第四段论证了今天才真正地属于我们, 说明我们要在今天努力, 从而留下该留的东西。由于对比用得好, 不仅从反面说理, 也从正面讲清道理, 使得通篇文章立意高远, 视野开阔, 说服力强。

篇4:看图作文,我有话说

看图作文,如何充分利用图画的优势,在写作方法及能力培养上凸显教学的指导功能呢?从孩子学写作的视角看,图画作文有话可说,但话要说得好,更要写得好,就是一个有话要说的事情。

一、看图作文,“想”比“看”更重要

看图作文,你可以看到的是画面,看不到的是画面中省略的、隐藏的更多的画面,连续性的画面,甚至人物开口说的话,心里想的话。这些更为丰富的动态过程和情境,都无法在一张或几张画面上呈现出来。因此,看图作文,依据画面的“想象”比仔细“观察”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想象是无穷尽的,而观察则是有局限的。吴琳老师首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正是看到了“想”比“看”的重要性。

如何想象?如何才能产生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特别是从一张图画上,想象出一个合情合理而又趣味无穷的完整故事,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到的。比如獾教狐狸打领带这张图,如果没有打领带的生活经验,你就无从想起,即使再大胆,也很难想象出那个教打领带的情节,所以,想象需要孩子的生活经验。而现实是我们中国的孩子,一般在小学四年级之前,没有学过打领带,但是孩子一定学过系红领巾。系红领巾的经验是可以迁移的:为什么要学习系红领巾?谁教你的?如果是妈妈教你的,那么妈妈是怎么示范的?怎么帮你系上的?你是怎么学会的?你系上红领巾之后,走在校园里是什么感觉?这些经验,其实都是可以移植到獾教狐狸打领带这个故事里去的。所以,想象需要经验的迁移,而教学就是要促使学生学会联系,学会迁移。有了这样的经验迁移是否就可以想象得丰富了呢?未必如此。一般的孩子都是这样想的:獾怎么教?狐狸怎么学?开始狐狸怎么也学不会,獾还是很耐心地教,最后狐狸终于学会了,獾很高兴。如果仅仅这样想象,就落入了“套路”,体现不出孩子真正的想象力。教学要在这个“情节”的独特性上发挥作用,怎么想?往哪儿想?你唯有堵住这一条“套路”,孩子才会有更富创意的想象:狐狸要去参加一个派对,非得系领带不可,可是怎么也系不像;雄狐狸要去约会;狐狸第一次当模特走秀……有了这样的情节,故事就不会千人一面了,就会饶有情趣了。想象,常常会带给人创造的快乐和激情。

二、看图作文,“讲”比“写”更丰富

孩子都会说话,看着图画自然就能开口讲故事,不管故事讲得是否生动形象,总是能讲的;但给孩子一张画,让孩子拿起笔来写一个故事,哪怕是一段话,孩子都觉得很难很难。我们常常说:能说就会写,写无非就是把说的话记下来而已。其实,说和写并非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写”不是“说”的书面记录机。讲故事,具有现场感,面前有一个或一群活生生的听众,因而你的讲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有讲的动力。何况在讲的过程中,可以视听众的反应进行调整,以便更吸引听众,所以边讲边在积极地思考和想象,构想出更美妙的情节或场景来。而写的时候,是一个人,没有对象感,也没有需要感,因此是一种独白。没有丰富的心灵世界和丰富的情感推动,一个人是很难静得下心来,写出那么丰富而美妙的文字的。所以,看图作文,如果没有充分的讲故事作为前提,直接看图写作,无异于一种精神“折磨”,把本来很美好的绘本阅读,变成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了。少了兴致,作文教学就没了意义。吴琳老师的作文课,讲述的部分非常充分,每一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想,去说。因为她知道,“讲”会比“写”更丰富。唯有“讲”出了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教学最需要研究的是,从说到写的转化规律。

三、看图作文,“对话”比“情节”更生动

看图作文,我们常常重视情节的构想,因为情节最易吸引人,也最能表达意思。但是,图画中的人物,在具体的情境中,一般都是开口说话的,而且会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图画中一般都没有直接标示的,需要我们看图时根据画面人物的位置和动作,想象出那个对话的情境。讲故事的时候,画中的人物往往会开口说话,而一旦到了写的阶段,学生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物所说的话都省略了,或者变成了一种转述。于是,我们会看到学生的作文显得很简单,也很单调,就是什么人怎么做。“让人物开口说话”,指导学生写好图画中人物的对话,甚至透过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则是一种叙事构思方法。比如獾教狐狸打领带,可以通过对话,把狐狸为何要学打领带的情节表现出来,而不是用叙述的方式。两相比照,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真切的认识:对话,真的会比情节更生动;或者,对话,会让情节更生动。如果学生缺少对话的想象能力,你不妨通过表演的方式加以还原,把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生活情境。这样的教学是否更有意思呢?

四、看图作文,“读”比“改”更有益

作后如何讲评?这是一个很少讨论的话题。因为我们的教学管理部门有很明确的规定:认真批阅,字词句的错误要圈出订正,且有眉批,须写总评。因此,批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负担,不仅仅需要智力,还需要体力。然而实际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往往只看几眼,甚至只瞄一眼,看个等第就合上了。改得越多越细,孩子看得越少,因为他们觉得有点难堪。小学生的作文,应该多就少改,只要文通句顺,就算达标了。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更无必要追求文学化的语言。孩子写作,重要的是能够把自己的话写通顺,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如此而已。

正因为如此,让孩子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用自己的耳朵来听,评判是否通顺、是否清楚明了。你听懂了,就是写清楚了;你听得耳顺了,就是写得通顺了。就是这么简单!长期坚持,必然养成学生自读自改的好习惯。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这或许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而一味地要求教师详评细改,有的时候反而得不偿失。依我看来,“读”比“改”更可靠,也更有益学生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

篇5:话说家乡作文

“这道题的考点是……”老师在台上讲着枯燥无味的内容,烦闷的教室里,似乎早已没有人专心聆听,我脑海里一直在想怎么办,我没有带伞,难道要淋雨回家吗?不会的,爸爸应该会带伞来接我的吧?这些大大小小的疑惑瞬间充满了我的脑海里。

望着窗外的雨越下越大,雨哗啦哗啦的往地下落,在地面上展开了一朵一朵白色的莲花,此时的雨势还不大,只是如同细线一样,飘飘柔柔。到后来,雨滴犹如豌豆般大小一颗颗的落下来,击打着大地。

“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激动地跑出门外,来观看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只有我忧心忡忡地坐在窗前。

只见同学们连忙收拾书包,等待着父母的到来。

在茫茫人群五颜六色的伞中,我坚信一定会有爸爸的身影,爸爸一定会来的。

于是,我坐在窗前写起了作业。

我看了看表已经过去半个小时了,望望周围的同学,惊恐的发现只剩我了,我心急火燎想着爸爸是不是忘记了,我内心失落到了极点,我不管了,不就是淋一场雨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背起书包就往茫茫雨海中冲,可我才知道我错了,雨滴毫不留情地打在我身上,我十分痛苦,我拖着湿透的身躯在雨中挣扎着,就像掉进漩涡中惊慌失措的小鱼。

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到家中,见看见爸爸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着手机,我心里的怒火一下点燃,还没等我开口爸爸却先对我说:“孩子你不是也好好回来了吗?自己一个人也回来了,爸爸不能一直陪你呵护你,你以后的道路会更艰辛,那都要你一个人承担,你应该学会独立,爸爸也不是对你不好,你……”听到这里我顿时理解了爸爸的苦心。

篇6:话说清明高中作文

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特别富有人情味。那,就是清明。

扫坟节、鬼节、死节……这些如繁星般数不胜数的别称统统都属于清明。它一般在公历4月5日拍拍手两袖清风地来。它这一来,也带来了香气四溢的食物和欢笑声。

踏青,是比较传统的一个习俗,脚踏青草,观赏那春意盎然的大地。

在中国,古往今来,祭祀祖先早已蔚为习惯。铲除杂草,放上事先准备完毕的`供品,每当此时,家家户户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寄托对先人的思念。

如果要数孩童的最爱,定是放风筝莫属了。这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古时候,如果某人生病,只要把他的病状写在风筝上,将风筝放飞,等风筝线断了,他的所有病都会随风飘走,人也会逐渐恢复健康。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不仅只有那绵绵的雨点儿找不到家,落在湖边、帽子上……到处都有它们的足迹,也是杨柳发芽抽绿之时。插柳,也就开始了。

除此之外,还有牵钩、蹴鞠、蚕花会等妙趣横生的项目正等着你一起去参加哦!

唔……哪里飘来一阵诱人的香味?顺着味道望去,近了!近了!咦?怎么回事?人们在张罗着什么?哇!绿油油的艾草团子、肥嫩的螺蛳……这次真的是大饱眼福,“口水直流三千尺”啊!对了!说起这些寒食,还有一个令人为之敬佩和惋惜的传说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春秋时期,重耳被迫流亡出走。在此期间饿昏过去。一名叫做介子推的忠臣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后给重耳吃。重耳回国后做了君主,也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大加封赏了那些忠臣,却惟独忘了介子推。得知介子推和老母隐居深山后,晋文公派人去找,但却没找着。有人出个主意,晋文公便三面放火,留下一方,让介子推出来。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抱着老母已经在柳树边死了。晋文公发现有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从此,晋文公就把4月5日定为清明节,介子推死亡的山就叫作“介山”,在今江西一带。

“来帮忙挂一下艾草!”

呀!不好!妈妈已经来催我了!下次,我们再来吸收更多的知识吧!

上一篇:一些关于英语面试的问题下一篇:2023年9月18日国旗下讲话稿918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