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自信 抵达成功

2024-05-24

确立自信 抵达成功(共4篇)

篇1:确立自信 抵达成功

自信,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精神。一个人缺乏自信,就会像汪洋大海上漂浮着的一朵浮萍,无着无落,无依无靠。从着层意义上说,拥有了自信,就拥有了渡过海洋、抵达宽阔彼岸的船。 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拥有自信,推崇自信,从而借助自信,抵达成功。 爱因斯坦,代表着一个世纪科学成就巅峰的名字。他拥有着绝对的无与伦比的自信力。他的“相对论”发表后,很快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攻击和漫骂。有人还用极具“创新意识”的手段,挖空心思地炮制了一本看上去论据确凿的书,书名为《百人驳相对论》。对此,爱因斯坦没有对自己的学说产生一丝的怀疑。他这样说:“假如我的理论是错误的.,一个人反驳就足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 可不是么?对于代表虚无和空洞的零来说,即使一千、一万个又有多大意义呢?就如同一个大大的洗衣盆里,用肥皂制出那么多的泡泡,遇上一点儿小风就烟消云散;而唯有真正的自信,永远有着绿树常青的生命力。 马克思这样说:“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 对!站起来!别让怀疑和自卑把你压得腿永远弯着。让自信的力量在你的腿上注入万吨向上的力!黑格尔的话更证明了这一点,他说:“我坚信,只要不间断的努力,从各方面进行探索,总有一天会取得有分量的成果。”他还说过我们更熟悉的一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黑格尔在哲学上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是与他的自信力分不开的。 当然,我们的自信,绝不同于自以为是或孤芳自赏。自信永远是一种冷静的态度和客观的自我评价,永远是一种科学的进取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永远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和遭遇困难永不低头的精神。那种顽固不化、固执已见的自以为是或孤芳自赏,是多少头力大无比的牛也拉不回来的悲哀。 所以,面对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面对新世纪遇到的各类难题,面对人生路途上的坎坷和挑战,让我们申时度势,科学地分析自己,勇敢地相信自己,借助自信,走向成功的彼岸。同学们相信自己,你一定能成功。 最后,我要对大家说:“用自己的自信,抵达你成功的彼岸。用我们大家的自信,再创七小的辉煌。” 侯术强 3月

篇2:确立自信 抵达成功

2. 地位越高,自我评价就越高,自信心多强,能力就有多强。我们总能表现出与环境的和谐平等。——赫兹里特

3. 信念是有益的,但它不具有真理性。——阿米尔

4.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底意志。——高尔基

5. 人的强烈愿望一旦产生,就很快会转变成信念。——爱扬格

6. 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梁启超

7. 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贝蒂

8. 信念!有信念的人经得起任何风暴。——奥维德

9. 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史典》

10. 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拉罗什夫科

11. 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史典》

12. 缺乏信心并不是因为出现了困难,而出现困难倒是因为缺乏信心。——塞内加

13. 一个生意人不想破产,好比一个将军永远不预备吃败仗,只自得半个商人。——巴尔扎克

14. 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培根

15. 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华特贝基霍

16. 宁肯折断骨头,不能放弃信念。——蒙古

17. 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培尔辛

18. 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苏格拉

19. 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陆九渊

20. 人必须要有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居里夫人

21. 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伏尔泰

22. 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列夫托尔斯泰

23. 教育能增加人固有的价值。有素的训练能坚定人的信心。——贺拉斯

24. 虚起来,要不然他就混不下去。——邓小平

25. 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徐特立

26. 不管我们踩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布莱希特

27. 无论如何,流言总不能吓哑我的。——鲁迅

28. 价值产生信心,信心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征服世界。——华特H柯亭姆

29. 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好机会来临时,立刻抓住它。——狄斯累利

30. 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才能与坚毅来达成它。——约翰渥夫甘冯歌德

31. 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却是力量。——弗烈德利克罗伯森

32.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33.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法国

34. 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威尔逊

35. 天生我材心有用。——李白

36.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雨果

37. 信心是人的征服者;它战胜了人,又存在于人的心中马。——法塔伯

篇3:自信——成功的基石

一、消除自卑, 重树自信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自信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数学课堂中, 我们也不难发现, 自信与自卑两者的累加效应。愈是自信, 愈会成功, 愈成功则愈自信。反之, 愈是缺乏自信愈会导致更深的自卑。与自信相对的自卑, 来源于对周围事物的躲避心理, 来源于对他人的紧张心理, 来源于对自身的否定心理。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或惶惶不安, 或知难而退, 或束手无策……针对这种不良情绪, 如果不及时纠正和疏导, 学生就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循环, 最终导致自信心丧失殆尽。作为一名教师, 应引导学生剖析自己的心理、学会调节情绪、增强自我认识, 让学生把失败看作是再学习的机会, 把困难当成自我磨练的机遇, 从多个环节中寻找差错并再尝试、学习, 这样就可能获得成功。而不要一味鼓励学生争第一, 更不要把他们一时的失利看成是永恒的失败。而要用我们的爱心、信任、和鼓励使学生重树自信心。

二、从爱入手, 培养自信

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爱能激发学习热情, 能给学生以勇气和信心。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 才会对取得成功充满渴望, 才能去拼搏, 去奋斗。

1. 让师爱洒向每个孩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冰心也说过,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对学生的进步和自信心的建立有巨大的推动力, 因而老师要把自己的爱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特别是“学困生”。因为他们平时很难听到教师或同学的夸奖, 对他们来说受责备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和自尊心。在我的数学课上 (课后) , 首先我平时多和他们谈心, 了解他们的心理, 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他们多一些表扬和关心, 少一些批评和责备。在余娟实小工作时, 我班上有一名残疾学生曹某某, 从接到他时, 他就有一种自卑感、失落感, 在学习上也缺乏主动性, 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障碍, 作为教师的我有责任开导他, 鼓励他向困难挑战, 建立自信心。我经常找他谈心, 向他介绍张海迪身残志坚, 不怕挫折的事迹, 介绍电影《典子》中, 失去双臂的典子, 怎样乐观、开朗而又自信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教育他要做自信、自尊、自强的孩子。最终, 重塑了孩子的自信心。

2. 相信每个孩子。

熟悉、了解学生是信任的前提;热爱、信任学生是尊重、重视的基础。只有信任、尊重学生, 才能使学生的天赋、才能、兴趣和力量得以充分的发挥, 才能使每个学生成为有用的人。这里谈的自信不是弃之不管, 也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 教师通过采用积极肯定、鼓励期望的态度、语言、教学技巧、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心理氛围, 使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成为开发学生学习愿望的源泉, 使学生以自信、自强的态度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一次“班长竞选会”上, 一位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同学 (王某) 勇敢地参加了竞争, “虽然我各方面表现不太好, 但我也想当干部, 为同学服务, 请大家投我一票吧!”面对满含热泪与真诚的期待的目光, 同学们给予热烈的掌声, 在大家的鼓励、支持下, 他如愿以偿, 真的当上班长, (其实, 选他之前, 我心中已经有了班长的人选是杜某, 杜某是我的数学科代表, 成绩非常的优秀) 。事实证明, 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自从王某当班长后, 他自身的形象改变了, 班干部的作用更明显, 各项活动的开展也更有成效, 数学成绩也进步很大, 第一次取得了90分的数学好成绩。在期末班级工作总结会上, 王某说:“是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 使我信心倍增, 使我相信我能行, 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

三、体验成功, 获得自信

一个人若经常体验到失败的痛苦, 就会低估自己的能力, 对自己产生怀疑, 丧失信心。因此我们教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使学生获得成功, 增强其成功的体验, 有了成功的体验, 肯定了自己, 相信了自己, 增强了自信心, 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去探索, 去争取成功。为帮助学生成功, 我们必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 满足学生的需要, 创设成功机会。

四、科学评价, 增强自信

评价是学生受刺激最大的一个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 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 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教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 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 就会愉快、积极, 增强自信心。反之, 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针对班级中这类学生, 我总是千方百计找其优点, 从优点入手。在制定各项活动目标时, 我们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要一下子提出很高的要求, 令学生“望而生畏”, 而应从较低要求开始, 让学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 品尝成功的“滋味”, 然后再逐渐加大力度, 在活动告一段落或结束时, 给以适当的评价。学生一旦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便会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担忧与分心, 集中精力面对任何压力和挑战。如在举行数学知识竞赛时, 学生如果这次的回答比上次的更完整, 方法更优, 就应表扬, 使其认识到有努力就有进步, 同时再给他们提出新的要求, 使他们在看到光明的同时也感受到压力。同时, 对于优秀的学生, 数学教师也不能忽略, 上课的时候只知道提问差的, 对于他们无论怎么举手都不提问, 久而久之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挫伤, 甚至对数学学科失去兴趣。

篇4:好的报道是一次成功的抵达

关键词:抵达 现场 细节 内心

首先是抵达新闻现场,回到新闻发生的土壤。

现场不仅是新闻信息的最重要的来源,更重要的是,只有活跃在现场,前方记者才能拥有自己个性化的视角,获得独家的新闻事实。

但是,到了现场还不算,还要到达“标志性现场”。所谓“标志性现场”,是指每一个新闻事件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现场。它是一个点,而不是一个面,在这个点上,新闻信息最密集,受众的关注度最高。它的发展变动往往牵动着整个新闻事件的全局和走向,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只有抵达标志性现场,才能直通新闻核心。

2010年4月14号,青海玉树地震。下午1点半,笔者从军方得到消息:国家地震救援队将于下午3点携带救援重装在南苑机场集结登机。军令如山倒,此时已来不及回家取御寒衣物和生活用品,我把分别装着采访机、海事卫星、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的四个背包往身上一绑,直接从电台驱车赶往南苑机场,和国家地震救援队队员一起登机飞赴灾区。

19点55分,飞机降落在玉树巴塘机场。我冲出机舱,寻找有利地形,准备架设海事卫星电话帆板。此时却发现自己的手怎么也不听使唤,这才感觉到了寒冷。从北京出发时只穿了一件单衣,而这里的气温是零下4度,六七级的大风寒冷刺骨。紧接着是头痛和气喘,这里海拔近4000米,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已顾不上这些,我将电话帆板对准西南方向,拨打直播间的电话报道救援队到达灾区的消息,待线路接通,已喘得上气不接下气。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救援队员们没有片刻停留,马上展开营救。我随救援队员携带微波、蛇眼生命探测仪爬上废墟、钻进倒塌楼板的夹缝,寻找生命迹象,直播报道救援进程。

作为记者,只有回到新闻发生的土壤,才能化抽象为具体,也才能让报道变得更加真实和鲜活。在广播现场报道中,前方记者是听众在新闻现场的代表,他要将所见所闻所感汇聚成形象生动的听觉元素传达给广大听众。前方记者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让听众通过自己的声音“看”到正在发生的新闻,而且还要牵引着听众的“目光”聚焦整个新闻进程中最值得关注的焦点,这个焦点就是直播的报道主体。地震救援现场的报道主体是废墟下面的幸存者。广播特写《玉树地震:一次成功的救援行动》自始至终聚焦关注被困在废墟下54小时的藏族小女孩,她的命运始终牵动着听众的心。报道过程中,身处新闻事件最前沿的前方记者牢牢锁定报道主体,这有赖于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对新闻现场的快速感知能力。对报道主体聚焦不实或是焦点游离是报道的大忌。

第二是抵达事件细节,呈现新闻进程中的纹理脉络。

作为历史的记录者,记者要善于捕捉大历史中的小细节,因为是众多细节的碎片构成了真实的可以触摸的历史。

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说过,写历史,写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像他一样活一遭”。新闻亦是如此。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事件发生的原点,记者也要尽量抵达这样的位置,呈现新闻进程本身的纹理脉络,而不是预设判断和想当然,这是记者的责任。惟有这样,听众才能更好地理解新闻事实,报道也会更加心平气和、客观理性、接近真相。

此外,广播记者要善于感知、捕捉和还原丰富的新闻现场音响,用声音记录历史。广播特写《玉树地震:一次成功的救援行动》叙事依靠音响层层推进,由现场音响和现场播报节选而成,全部是现场“原生态”。

现场报道对前方记者驾驭现场和即时表达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前方记者担负着现场采访、现场播报、现场协调、现场控制的重任,这就要求记者具备机敏的现场观察能力,出口成章的现场播报能力,一点即到的现场采访能力,收放自如、随机应变的现场控制能力。

首先,记者的表达要准确到位。记者在现场,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看到的许多东西对听众来说都是新闻,千万不要熟视无睹。前方记者要提高自己的目击报道水平,做到及时有效、思路清晰、准确到位地传递新闻信息。

其次,记者的表达要生动形象,让听众眼中有物。记者是听众在现场的代表,是听众的眼睛和耳朵。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告诉听众,这就要求记者的讲述要有画面感和现场感,要像电视镜头一样捕捉情境,让听众通过记者的播报实现“身临现场”、与新闻同步。

再次,记者的表达要口语化。记者应该将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事实自然地讲述出来,增强报道的交流感和亲切感。此外,广播媒体线性传播稍纵即逝的特点要求记者的口播必须简洁、明快、果断。

最后,记者的情绪状态要饱满,富于感染力。在广播现场报道中,记者的情绪和状态也是有效新闻信息的组成部分。兴奋饱满的情绪和状态会成为记者新闻敏感的催化剂,帮助记者在纷繁复杂的新闻线索中发现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信息。

第三是抵达人物内心,寻找听众与新闻人物之间的心理共鸣。

其实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通往人心的道路是最艰难的道路。

没有一条新闻是与人无关的,所有的新闻写作都是寫给人看的。好的报道要抵达人物的内心,在听众和新闻人物之间建立起心灵之桥,寻找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做到这一点,记者要目中有人。尤其是灾难报道中,我们要更多地去关注灾难中的人,关注他们的遭遇、他们的感受和他们的困惑。

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想要的东西,而要努力感受生活中发生了什么。生活本身已然丰富多彩,我们要做的是怀揣一颗真诚敏感的心陪伴着听众一起走在寻找的路上,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滋味,共同去经历。惟有放弃先入为主的冲动,才能看到世界本来的面目和它背后的必然性;惟有真实地呈现,才能唤起际遇各不相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王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记者。曾报道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突发事件。其中,汶川特大地震直播报道中,他随救灾部队敢死队先水路开进、再徒步急行军,冒死挺进震中映秀,是全世界最早到达映秀,并最先从震中发出报道的媒体记者。他的报道为汶川地震救援提供了重要依据,被听众誉为从震中传出的“生命的电波”。)

上一篇:文明就餐礼仪的重要性下一篇:曹操高二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