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英语作文:元宵节的习俗

2024-05-23

元宵节英语作文: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

篇1:元宵节英语作文:元宵节的习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是由来已久习俗。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

Eating Tangyuan is an important tradition for the Lantern Festival. Tangyuan, also know as yuanxiao, is a Chinese food made from glutinous rice flour mixed with a small amount of water to form balls and is then cooked and served in boiling water.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元宵”,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形食品,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吃。

Traditionally, the balls come stuffed with sweet black sesame paste, although the fillings can vary. Tangyuan are eaten during Lantern Festival because of a homophone for union.

通常用黑芝麻做馅,但又不仅限于黑芝麻。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美好,吃元宵意味着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正月十五元宵必备。

Decorating and hanging lanterns is the main tradition of the festival, with lanterns big and small hung around households, parks, streets and other public spaces. Red lanterns of various shape and type will attract countless visitors to watch.

正月十五赏花灯是元宵节必有的另一项习俗。人们把大大小小的花灯悬挂于家门口、公园、街道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各式各样的红灯笼将会吸引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

Solving riddles on lanterns has been a popular tradition since the Song Dynasty. People write riddles on paper and stick them to the lanterns and if someone guesses correctly, they can pull the riddle off. The notes often contain messages of good fortune and wishes.

从宋代开始,猜灯谜就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民俗活动。人们把谜语写到纸上并悬之于灯,供人猜射。通常,谜底都是各种吉祥话和祝福。

The lion dance is one of the oldest traditions to celebrate the Chinese New Year. In ancient times, people regarded the lion as a symbol of bravery and strength and believed the dance could drive away bad fortune to protect people and their livestock. The custom has continued to the modern day and lion dances are performed at important events on the Chinese calendar, such as the Lantern Festival, to bring good luck.

舞狮子是另一项庆祝新春的古***俗。在古代,人们把狮子作为勇气和力量的象征,认为舞狮可以消灾降福。所以舞狮子的传统就延续至今,并且每逢佳节或庆典,如元宵节都会以舞狮子来祈求好运。

Dragon dance is a form of traditional dance an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culture. Like the lion dance it is most often seen in festival celebration. The dance is performed by a team of dancers who manipulate a long flexible figure of a dragon using poles positioned at regular intervals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dragon.

舞龙灯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与舞狮子一样,每逢佳节,人们都要耍龙灯。表演者由数十人组成,每人用一杆间隔支撑起一条长龙。

Chinese dragons are a symbol of China, and they are believed to bring good luck to people, therefore the longer the dragon in the dance, the more luck it will bring to the community.

龙是中国的象征,相传龙能够带来吉祥和好运。耍的龙灯越长,就越能给当地人民带来好运。因此,每逢春节、元宵节,人们都会举行耍龙灯的活动。

Walking on stilts, or Cai Gaoqiao, is another popular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for the Lantern Festival, especially in Norther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archives, our Chinese ancestors began using stilts to help them gather fruits from trees. This practical use of stilt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kind of folk dance.

踩高跷是元宵节的另外一项重要民俗,尤其是在北方地区。根据记载,我们的祖先踩高跷是为了从树上摘果子。之后,高跷就发展成为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艺术。

篇2:元宵节英语作文: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作文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也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闹花灯,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以吃元宵、逛花市、赏花灯、观礼花、猜灯谜,舞龙舞狮,来寄托对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我们一家刚吃完团圆饭,爸就说带我去看花灯,我非常的高兴。傍晚,一轮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几颗星星顽皮的向我眨眼睛。银白色的月儿随我一起逛花灯。我们一家随着热闹的人群来到花市。我认识的“小鱼儿”被爸爸顶在脖子上,她手里拿着荧光棒,头上带着红牛角,穿着红色的外套。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街道上,到处都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电子花灯,简直叫人目不暇接,随着一阵阵锣鼓喧声,两条蛟龙,在人群中间交叉飞舞。

这时,几声巨响,美丽的礼花接二连三地在空中开放,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六月的雪,有的像满天的星辰,还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篇3:元宵节的习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观灯: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猜灯谜: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是一种富有规戒、诙谐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元宵照井:

俗传元宵夜去观看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所以古代少女常在元宵明月当空之际,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貌来。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篇4:闽台元宵节的女性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等,是最为古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的氛围来自元宵夜,人们外出赏灯、观戏是此节最传统的庆祝仪式。元宵节历来是研究女性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因为传统大家族的女儿,只有在这一天才被允许出门夜游。也因此,元宵夜便不只是观灯赏戏,也是观赏美女之最佳时机,才子佳人之故事常常从此夜的眉目传情开始,这令元宵节充满了诗情和浪漫色彩。闽台两地喜闻乐见的陈三与五娘的戏剧,故事情节亦是从这一晚开始的。在闽台,另有一些女性习俗,则体现了她们对世俗生活的期盼。

听香听香之俗,盛行于元宵及中秋两节。《台湾民俗》(吴瀛涛著,众文图书公司2000年版)载,夜阑更深时,妇女先在自家神前,烧香点烛,掷答占卜应走方向后,走往该方向,于路上窃听人语,以其首先入耳片语,回家后再掷答,判断祈愿某事之吉凶休咎。

除在自家听香外,在闽南,还有妇女聚集在一座宫庙里听香的习俗。听香者在神像前烧香顶礼后,请求预示。然后举着香选个位置站着等候效应。听香的内容有婚姻、经商、前途等。听香者把听到的话语,到神像前投“信杯”问是与不是,再根据肯定的内容,猜测可否。

关于“听香”习俗的源起等,本刊2010年第3期蔡一鹏的《“听香”考源》已有详细论述,此处不再重复。(编者注)

祭东施娘

泉州有首流传甚广的歌谣《棕蓑娘》:“棕蓑娘,水芒芒(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裘;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这是元宵节女子迎紫姑仪式的祝词。《台湾民俗》“拜冬生娘”条载,是夕,妇女间另有拜冬生娘之古俗,即略备祭品与一双绣花鞋,祀之。冬生娘,亦称东施娘。相传,东施工刺绣、缝裁。少女慕其工艺,故祀之。《金门志》“岁时·上元条”记,闺女赛紫姑歌词唧哝,俗呼为东施娘。夹注词日:东施娘,教侬挑,教侬绣,穿针补衣裳。

棕蓑娘、冬生娘、东施娘在闽台两地发音类似,在闽台传说中,有认为其女神即为春秋战国寓言故事中效颦西施的“东施”。人们传说东施貌丑,却精于女红,在她二十岁那一年的元宵夜晚,为捡拾脱落于茅厕内的绣花鞋而溺毙。后世便传说少女如果想要学好一手女红,便需要在元宵夜准备祭品及绣花鞋、小衣衫等在厕所外祭拜,令东施娘显灵赋予巧手和好手艺。

此传说流行于闽台民间,但事实上祭拜东施娘应是中国传统中元宵节“迎紫姑”仪式在地方上的流变。与闽台称“东施娘”对应,各地对紫姑的称呼各不相同,仪式和祈求内容也千奇百怪。《民俗学集镌》之《紫姑的姓名》载:山东邹县日“邀厕姑”,广东日“请厕坑姑”,杭州曰“召厕姑”,苏州、绍兴称“坑三姑娘”。绍兴部分地区在灰仓里迎请,故称“灰接姑娘”。苏州有些是在门角边迎请,故叫“门角姑娘”。有的则因取象之物不同,而给以不同名称,如江西用瓜瓢象征紫姑,故称之为“瓜瓢姑娘”。同理,浙江宁波称“筲箕姑娘”,浙江海宁称“箩头姑娘”,广东兴宁、连南称“插萁姑”“菜篮姑”,还有称“笤帚姑”“针姑”“苇姑”者。

我通过对闽南一带老妇女们的口述调查得知,此类仪式在二三十年前还普遍存在于闽南乡村。祭祀一般在傍晚进行,姑娘们蹲在厕所或是墙角进行,嘴里念歌谣,摆些祭品,如小红鞋或小衣裳,边念边焚烧。祈求的内容以女红为主,也有人祈求姻缘与子嗣。

闽台未成年女子元宵节祀“棕蓑娘”仪式,乞求心灵手巧,精于女红,虽与全国其他地方占姻缘、占蚕桑、占得子等不尽相同,但乞求的都是传统妇女所赖以生活的东西,都是古代妇女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体现,从这一点来看,殊途同归。

台湾民俗中另有“关椅仔姑”。据载,上元夜,妇女间有“关椅仔姑”的卜占游戏,现在也不多见了。所谓“椅仔姑”者,系传说被继母虐待夭死的名叫三姑的一个女孩儿。当游戏者问卜的时候,抬椅子的人即凭摇动椅仔姑作答。游戏时念唱下面的文句:“三岁姑,四岁姐;阮厝(我家)亦有槟榔心,亦有番薯藤;好食不分恁(你),分阮三姑较是亲(亲密);亲落亲,亲豆藤;豆藤白波波,一条小路透奈河;行到奈河桥,脚亦摇,手亦摇。”人们通过此种仪式纪念她,既是女性对自身命运的同怜之感,也是元宵节“迎紫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寓意和人文含义类同。

偷俗 《台湾民俗》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中又载,是夕,有几种偷俗,为点缀上元夜之乐趣。俗以未字之女,偷取他人之葱菜为婚嫁吉兆。谚云:“偷敲葱,嫁好尫(夫)。”“偷敲菜,嫁好婿。”或以已婚妇女偷得猪盆而被人骂,为生男之兆。又以未婚之男偷得他家墙头硓咕石为吉兆。谚云:“偷栳咕,得好某(妇)。”也有“拔竹篱”的偷俗,“竹篱”音同“得儿”,是夜求子的妇女偷拔人家竹篱以为吉兆。唯类此偷俗,仅为象征性质,邻家得知,亦多不以为意。清代侯官人郑大枢曾有描写台湾风物的《风物吟》组诗十二首,其一日:“迎年红紫斗春风,四季花开渑露丛。未字女儿休折采,王昌只在此墙东。”作者自注:台俗,元夜,未字女儿偷折花枝,为人诟詈,云将来可得佳婿。(连横:《台湾诗乘》第六四种,台湾银行1960年版)

在闽台方言中,“葱”与“虺”、“菜”与“婿”发音类同,而花枝无疑即是爱情的象征,未婚女子通过偷葱、偷菜、偷折花枝,以谐音博吉祥,这种元宵节特殊的女性节俗,如今已经几乎绝迹。但是它广泛记载于台湾的各类民俗著作中,可见它曾是元宵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史料记载,元宵节之偷俗,自清以来,最盛行于广东、四川等地,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都十分兴盛。而这种特殊的节庆习俗,其实是一种最原始的巫术遗留。人们希望通过“偷”,与所偷的事物发生感应,进而拥有与其相同的特性。而这种特性,可以是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天然属性,比如多子的瓜果,成为人们求子的目标。也可通过人类赋予的特性,如葱本身并无含义,但“葱”的发音在一些地区与“聪”相似,故被偷来希望聪明;而在闽台地区,则因为其发音与“延”(即丈夫)相似,便成为未婚女性觅求佳婿的心理渴望的寄托。福建与广东是台湾移民的重要祖居地,又是古闽越、百越的聚居地,此类偷俗之盛行,与古代巫术的遗留不无关系。

钻灯脚这种因谐音而赋予物品特殊含义的习俗,还体现在元宵的“灯”上。因“灯”与“丁”谐音,闽台元宵夜挂灯、赏灯之盛,外地难以比拟。福建的泉州等地,花灯制作和规模等都可称中国之最,并引申出一些特有的女性习俗。

《台湾民俗》“上元·钻灯脚”条载,是夕,俗以妇女钻过灯下,为生男之兆。此因“灯”音通“丁”,取其添丁吉意。俗谓“钻灯脚,生男胞”,即为“穿灯求贵子”意。“钻灯脚”习俗在福建和台湾两地非常盛行,此俗是花灯文化的旁支,亦来自中国传统重视子嗣、多子多福的观念。但其在闽台之盛行,则是两地移民社会重视劳动力特性的最直接体现。而女子作为孕育子嗣的主体,在这种特殊的灯俗中所扮演的角色,颇能反映其性别角色及在家庭中的地位。

钻灯脚另有一种说法,即为一种隐蔽的相亲方式。闽台庙宇皆在元宵节张棚挂灯,故此处之钻灯脚,应大多是在寺庙进行的。古时经媒妁之言说成的未婚夫妇,在结婚之前鲜有见面机会。元宵夜是传统的中国社会最为开放的一晚,少女们可以名正言顺地随着母亲到寺庙礼佛赏灯,男方亦由父母或媒人安排前往寺庙,双方约定于寺庙的花灯下偷看对方,以确定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意。这是森严的礼教社会非常温情的一幕,这热闹的一夜过后,于思春的少女是一种回忆,也往往是一种折磨。

“钻灯脚”之俗在如今的闽台社会依然热度不减,每年的元宵夜,妇女们依然虔诚地到灯火通明的寺庙里祷求,然后在花灯下穿行,祈求家运、姻缘、子嗣甚或丈夫的仕途、商途。而年轻的情侣们也会手牵着手前来钻灯脚,祈求团团圆圆、姻缘天成。

篇5:元宵节的习俗作文

驱车大约2小时,我们就来到了超山风景区。一到大门口就能看见一块大石头印着几个醒目的大字:超山天下梅。好不气派!景区里真是人山人海。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草坪。大草坪上有许多梅花盆栽。那些红梅花艳若桃李,灿如云霞,又如燃烧的火焰,舞动的红旗,极为绚丽,颇具感染力。观赏后使我受到鼓舞,感到振奋,心中腾起异样的激动。而那些白梅花,它们又别具一格,如银雕玉琢雪塑,冰肌玉骨,是那么清丽超然,清雅脱俗,令我看了肃然起敬。还有我从未见过的黄梅花,黄得像玛瑙,也令人啧啧称奇。梅花枝干的姿态也是千姿百态的,有弯着腰的;有下面往左弯,上面往右弯的;有体态像蛇一样的;也有像人字形的,真是形态各异。草坪上可热闹了,有搭帐篷的大人,有在草地上奔跑放风筝的小孩,还有在草地上散步的老人们。

观赏完草坪上的盆栽,我们便上了梅花山。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往上走,许多漂亮的梅花树映入眼帘,有雪白的,有梅红的,还有红白交替的,一朵朵,一片片,让人陶醉不已。我们走在小路上,享受着梅花的芳香,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好不舒畅!

走着走着,我们走到了唐梅这里。据说此梅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树龄了,为梅仙子江梅的化身。我充满好奇,定睛一看,此梅姿态婀娜、造型独特,的确像一位仙子正含笑看着我。虽然它饱经风霜,但是仍傲然挺立,岁岁作花。再向前走一点,我们便到了中国戏剧梅花苑,它是以浮雕长廊的形式,将中国戏剧文化的发展史和500多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的手摸一一拓印展示,突出了超山自然梅与人文梅的完美融合。

参观完后,我们看见了三幅梅花图,其中有一幅画中写着“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冬天里,只有梅花傲然挺立,越是寒冷,梅花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难怪它位于“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

篇6:描写元宵节习俗的作文

在淄博一带,正月十六家家户户都去河里挑水做五色饭

用五种颜色的粮食煮成稀粥,据说吃了五色饭不患头痛病。临朐等地的小儿女,这天以五色米杂七孔针(一种植物)煮粥做巧饭,谓之“增智”。临沂、淄博地区的一些少女,这一天也做“乞巧饭”。她们先在村中挨家挨户地“讨米”,凑足一两碗后,自带炊具到河边淘米野炊。巧饭做好后,先祭河神,再喂鱼虾,最后大家一起吃,吃前还唱一些歌谣,据说姑娘吃了乞巧饭就会心灵手巧。吃乞巧饭的风俗,更多见于七夕。

滕州一带,正月十六日这一天,习惯把出嫁未久的姑娘接回来,俗称“叫闺女”。叫闺女必须是娘家的人亲自到婆家去接,一般是兄弟、姐妹或侄子。平原富裕人家套马车,山区赶毛驴,贫寒人家推独轮车,拉地排车或徒步。这时闺女住娘家可住十天半个月,但必须在二月二以前返回婆家。其他地区这天也有走娘家的风俗,但不一定由娘家接,有的是女婿送,路上对对双双络绎不绝,好事者聚在村头路边,指指点点,称“看新女婿”。

篇7:家乡的元宵节习俗600字作文

说起苏州的节日,除了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最热闹的就属于元宵节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吴中风俗,尤竞上元。”元宵节是苏州人尤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想体验“原汁原味”的苏式元宵灯会到山塘街是个不错的选择。

山塘街的元宵灯会十分热闹,整条街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气氛。山塘街的民居都挂上了灯笼,给山塘街的夜色增添了几分亮色。民居旁边的石路上挤满了人,一排排各式各样的花灯,有纱灯、宫灯、纸灯、走马灯……五颜六色,装饰精美,让人赏心悦目。河面上也很热闹,一艘艘小船来来往往,船上也挂着红色的灯笼,尤为喜庆。两岸的倒映在水面,使得整条河都亮堂起来了。横跨这河面的一座座桥,桥上人来人往,尤显得这个节日的热闹。

山塘街元宵灯会的活动丰富多彩,在元宵夜,苏州妇女早有“走三桥”的习俗。她们一般会挑名字吉祥的桥来走,如寿星桥、吉利桥、太平桥……我走过了纹祥精致的寿星桥,饱经风霜的吉利桥,后又走上了太平桥,望着远处,心里也祝愿一切都平平安安的。走完三桥,我来到一处摆放很多花灯的地方,正看着一个走马灯,灯的`四面画着山塘街的水墨画,画的很好,就像把这里的景色全搬进这幅画里。灯的下面还挂这个一个纸条,上面下着一个灯谜“社会在发展(打一个《水浒传》里的人名)”我立马想到了,是“九纹龙”史进,就这样边走边看边猜谜,乐在其中。

月亮升空,犹如白玉盘。这时,远处烟花四起,在上空绽放,绚烂多姿,美极了。看着此情此景,心中喜悦。

篇8:“元宵节燃灯习俗的由来”等8则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2008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1、玛雅人蓝色颜料之谜揭开科学家对玛雅人在祭祀和其他仪式中使用的神圣的蓝色颜料进行了分析,最终认定这种颜料是通过将靛蓝、矿物质及柯巴脂香等配料混合起来烧制的。

2、秘鲁发现戴面具的木乃伊这具保存完好、距今1700年前的木乃伊戴着一个木制面具,是在秘鲁利马一个繁忙社区的地下古墓中发现的。考古学家根据矛投掷器、织布机等陪葬品推断,这具木乃伊生前应该是秘鲁莫切文化中一位负责织布的重要人物。

3、具有灵魂的石头研究人员在土耳其东南部发现了一个具有2800年历史的墓葬纪念碑,让科学家对古代宗教信仰有了新的认识。这证明石器时代的文化认为灵魂是同身体分开的,可以栖身于墓碑之中。

4、北美最早粪化石考古学家在俄勒冈州东部洞穴中发现的距今1.43万年前的古人粪便,提供了迄今有关人类开拓美洲大陆的最早证据。研究人员甚至从粪化石中提取出DNA,这可能有助于揭开有关第一批美洲人的旷日持久的谜团。

5、最古老油画研究人员在阿富汗巴米扬山谷迷宫般的山洞中发现了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油画。

6、最早的欧洲人考古学家在发掘西班牙北部一座山洞时发现了一块直立人下颌骨,年代可追溯至130万年前。这表明现代人类的祖先比考古学家以前认为的年代早约50万年踏上欧洲大陆的土地。

7、最早的鞋考古学家在分析发掘自中国的具有4.2万年历史的人类趾骨时发现了一个代号为“天元一号”的人穿鞋的证据。

8、葡萄牙远古沉船在纳米比亚海岸附近从事水下钻石开采的地质学家获得了颇具科学价值的发现:一艘沉没于海底的16世纪货船,科学家在上面发现了近50磅重的金币以及导航仪器、象牙和其他宝物。

9、罗马帝国大理石人首考古学家在土耳其中部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巨型罗马帝王大理石人首。

10、捕鲸活动起源研究人员在俄罗斯楚科塔半岛考古遗址发现了一个长20英寸的海象牙,上面雕刻了海豹、熊和一船捕鲸人的画面。专家表示,海象牙的年代最早可追溯至3000年前左右,这表明上面的雕刻是“捕鲸活动的最早证据”。

古代姓与氏的区别

姓氏,作为血脉延续,最早出现在中国。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5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男子称氏,氏随父亲而来。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殊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娃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先有姓,后有氏,姓是氏的源头,氏是姓的分支;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有姓无氏。秦统一中国后,宗族制度瓦解,社会急剧变革,“郡县制”取代了“裂土分封制”。姓氏相别的制度发生动摇,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合称为姓氏。

最早的“律师”

世界上最早出现律师行当的地方或许是中国。按照《吕氏春秋》一书的说法,春秋早期,郑国就有个叫邓析的人,专门帮人打官司,小案子要人一件衣服,大案子要人一条裤子作为报酬,教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委托人想打赢官司他就有办法赢,想让人罪名成立他也有办法使人身败名裂。弄得郑国“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于是,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就把邓析杀了,这样一来,郑国“民心乃服,是非乃定,法律乃行”。如果《吕氏春秋》所说确实,那么子产是公元前543年执政的,死于公元前522年,邓析的活动和被处死也应该是在这一期间。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欧洲的雅典城邦里,还没有像邓析这样接受报酬提供法律服务的人,而当时的罗马还没有公布成文法,也谈不上有这样靠帮人打官司的行当。所以邓析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位开业律师。

敲竹杠的由来

用别人的弱点或寻找借口向别人敲诈钱财的行为叫“敲竹杠”。“敲竹杠”这个词的来源是这样的: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商船纷纷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的健康,牟取暴利。爱国官吏林则徐向清政府提出禁烟,并在广州海面派出官船巡逻,查禁鸦片。有一次,官船截住一艘走私船,一个官员抽着旱烟上了商船,监督手下人搜查。他无意之中在船篙上磕烟袋锅,这个动作可吓坏了走私商人。原来他们正是打通船篙,隐藏鸦片的。走私商人以为官员发现了秘密,他强作笑脸,趁别人不注意把钱塞进官员的手中。这个贪官心领神会,放走了走私船。以后,“敲竹杠”的说法就传开了。

“梨园弟子”原指乐器演员

旧社会常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其实,这种称谓最早并不是指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新唐书·礼乐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曲》。于是,他就挑选了300乐工在皇宫里的梨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曲》,李隆基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的由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末明初高则成的著名戏曲《琵琶记》有一句开场白:“今日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可见已是指戏曲演员了。木偶戏溯源

我国最早的木偶戏,在《列子·汤问篇》中曾有记载:西周穆王时,艺人偃师带了倡优来朝见穆王,倡优能歌善舞,但解剖一看,原来是用木头和皮革制成的木偶人。汉代时,木偶曾起到过退兵的妙用。据《乐府杂录》叙述:当年汉高祖在平城被匈奴王冒顿围困,匈奴带兵的主将是冒顿妻阏氏。当时城中断粮,危在旦夕,汉高祖的谋臣陈平了解到这位主将心多妒忌,便想出一计,用木偶制造了美女,用机关操纵,活动于城墙上。阙氏看见,担心攻下城池后冒顿将会纳美女为妾,自己失宠,便退兵而去,城即解围。之后,艺人便把木偶作为戏具进行表演,古时称为“傀儡”。傀儡戏的起源可能与祭典仪式的魔术同时存在,并且毫无疑问,原始人在创造书写文字之前就制造了傀儡。唐代时,提线木偶的制作已很精致。唐玄宗曾作诗赞美:“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到宋代,木偶的制作和表演技巧都有很大进步。1977年,在河南济源县克井公社出土了两件北宋瓷枕,分别画有杖头木偶和悬丝木偶,说明这两种木偶在北宋时期已非常流行。

戴高帽的由来

给人“戴高帽子”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这种陋习据称源自北魏时期。据清朝乾隆年间学者翟灏考证,北魏时有一个书生名叫守道晖,此人行为方式怪异,自我感觉却出奇的好。他平时喜欢戴高翅帽,穿大木鞋,每当有高官莅临,他都会穿着这身行头前去拜谒,跪拜时一直把头叩到木屐上,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后人就把戴高帽和拍马屁联系起来。明朝初年,官员“乌纱矮冠”,尚不以高帽为荣。但到了明朝中叶,风气大变,如明朝正德年间的兵部尚书王敞,“纱帽作高顶,靴作高底,舆用高杠,人呼‘三高先生’”。(文章代码:0229)

篇9:高中生元宵节的习俗作文

每逢元宵节,家家户户又像过新年一样,到处洋溢着快乐的气息。说起元宵节的习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讲究。

习俗一:吃汤圆

正月十五这天,天上的月儿圆圆,全家人一定围坐在一起,边看着文艺晚会,边品尝着包裹着甜蜜的汤圆,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以后的生活比蜜甜。

习俗二:扭秧歌

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全县的父老乡亲,都会自主的组成不同的团队,不远千里跑到县城,将各自精心编排的节目奉献出来。耍龙灯,扭秧歌,打鼓队。不同的节目让人应接不暇,百看不厌。

习俗三:放鞭炮、烟花

家家又都像过年一样,不约而同的燃放着炮竹,很多商店或工厂企业,也都会在这两天想尽办法的吸引人们的眼球,真所谓小家小放,大家发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睦,生意兴隆;也象征新年即将过完,勤劳的人们收回放飞的心情,满怀热枕的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乡下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今天是过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人们疯狂过年的最后一天,过了今天,明天就要各行其职,各干各的事了!

乡下的元宵节比城里更有年味,更加绚丽多彩。尤其是夜晚,就只能用&qut;五颜六色&qut;来形容了。无论是家里,还是街上,都是红红火火,从不停歇。从街中向天上看,各色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出一朵朵五彩斑斓美丽的花朵,真是漂美轮美奂。每家门前点着萝卜灯,里面点着蜡烛,大门外面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还挂着两个红红的大灯笼,从街头望向街尾,煞是好看。红红火火的大灯笼高高的挂着,显得街上带有年味。从街上走,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五彩缤纷的烟花给幽静的天空添加了几分色彩。

兴高采烈的孩子们抓住机会拿出各种各样的烟花来放,大人们则坐在一起说话,别有一番滋味。

篇10:元宵节习俗作文

元宵节习俗作文

(一)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啦,家家户户都在用笑脸迎接元宵节的到来。

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赶着做“元宵”我认为元宵其实是和汤圆一样的。都是那么园,那么白,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我觉得包元宵好好玩,在元宵里放入各种馅儿:芝麻,豆沙,桂圆,果仁等等,然后再包好。我想“元宵”这个“元”和团圆这个“园”是谐音,大概就是要把元宵搓得很圆才行,包好的元宵再放入锅里煮。这样元宵就做好了,家家户户就围在一起吃元宵了。就像这句话“闹元宵,煮元宵,骨肉团聚,满心喜。”

元宵节还可以观花灯。大街上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热闹而美丽。在这一天还可以猜灯谜,在灯笼下贴上一张张灯谜纸,既可以动脑筋,又可以观灯,还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礼物,真是一举多得啊!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听妈妈讲元宵节还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一天,情侣们手拉着手一起去观灯、看表演。笑声洋溢着整条街,幸福洒满每个人的心。

元宵节那一天最热闹的无过于放礼花了。街上人很多,每个人都站在了最佳观赏烟花的位置。放烟花的人来了,他点燃了烟花,“呯呯”开始放了。看,一只像老鼠一样的烟花冲上天了,一炸五颜六色的花点儿就在天上飞舞,过了一会儿又不见了。紧接着,又飞上了一朵花像流星雨一样从天而降,就像天女散花„„人越来越多了,笑声越来越响了,一朵朵“花”也越来越好看了„„大伙儿沉浸在欢声笑语的元宵夜之中。

元宵节家家户户聚在一起,累了,困了,一会儿就进入了美妙的梦乡,我想,人们也一定会笑得很开心的。

元宵节习俗作文

(二)爆竹声中,迎来了我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元宵节,早晨起床当然该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元宵用黏黏的面搓成,有大有小,放在笼里,毛巾盖着,铺着红纸。煮好的元宵,活像一个个胖娃娃。咬一口,烫烫的黑芝麻滚入心脾,舌头上留着那种甜蜜蜜的情思和味道,代表着一家和和睦睦的生活。

元宵节又称“花灯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看花灯,花灯的品种很多,有的是加菲猫形的,尖尖的耳朵,粉红色的小鼻子,樱桃似的小嘴。一打开开关,加菲猫中的风车“呼”的一声,风车旋转起来。泡沫球也上蹦下跳的,站在中间拉着小提琴的小女孩还唱着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有的是蜻蜓形的,大大的眼睛,小黑点般的眼珠,薄纱似的飞翼,一节一节的尾巴,只要推一下开头,蜻蜓绿色的飞翼就有节奏地跳起舞来。我买了一个莲花形的灯,小巧精致的莲花,叶子上白里透红,闪着明亮的光。

元宵节猜灯谜也是一个重要的活动,走在南峰服饰广场里,到处都是灯谜。“飘雪下雨(打一成语)”,“落花流水”,爸爸兴奋地说。“回答正确”售货员小姐说。“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打一字)”,会是什么呢?我苦思冥想,找到了答案:孙。

这个元宵节过得真有趣!

元宵节习俗作文

(三)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也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闹花灯,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以吃元宵、逛花市、赏花灯、观礼花、猜灯谜,舞龙舞狮,来寄托对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我们一家刚吃完团圆饭,爸就说带我去看花灯,我非常的高兴。傍晚,一轮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几颗星星顽皮的向我眨眼睛。银白色的月儿随我一起逛花灯。我们一家随着热闹的人群来到花市。我认识的“小鱼儿”被爸爸顶在脖子上,她手里拿着荧光棒,头上带着红牛角,穿着红色的外套。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街道上,到处都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电子花灯,简直叫人目不暇接,随着一阵阵锣鼓喧声,两条蛟龙,在人群中间交叉飞舞。

这时,几声巨响,美丽的礼花接二连三地在空中开放,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六月的雪,有的像满天的星辰,还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篇11:元宵节习俗作文

元宵节习俗作文(一)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啦,家家户户都在用笑脸迎接元宵节的到来。

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赶着做“元宵”我认为元宵其实是和汤圆一样的。都是那么园,那么白,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我觉得包元宵好好玩,在元宵里放入各种馅儿:芝麻,豆沙,桂圆,果仁等等,然后再包好。我想“元宵”这个“元”和团圆这个“园”是谐音,大概就是要把元宵搓得很圆才行,包好的元宵再放入锅里煮。这样元宵就做好了,家家户户就围在一起吃元宵了。就像这句话“闹元宵,煮元宵,骨肉团聚,满心喜。”

元宵节还可以观花灯。大街上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热闹而美丽。在这一天还可以猜灯谜,在灯笼下贴上一张张灯谜纸,既可以动脑筋,又可以观灯,还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礼物,真是一举多得啊!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听妈妈讲元宵节还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一天,情侣们手拉着手一起去观灯、看表演。笑声洋溢着整条街,幸福洒满每个人的心。

元宵节那一天最热闹的无过于放礼花了。街上人很多,每个人都站在了最佳观赏烟花的位置。放烟花的人来了,他点燃了烟花,“纭笨始放了。看,一只像老鼠一样的烟花冲上天了,一炸五颜六色的花点儿就在天上飞舞,过了一会儿又不见了。紧接着,又飞上了一朵花像流星雨一样从天而降,就像天女散花……人越来越多了,笑声越来越响了,一朵朵“花”也越来越好看了……大伙儿沉浸在欢声笑语的元宵夜之中。

元宵节家家户户聚在一起,累了,困了,一会儿就进入了美妙的梦乡,我想,人们也一定会笑得很开心的。

元宵节习俗作文(二)

爆竹声中,迎来了我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元宵节,早晨起床当然该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元宵用黏黏的面搓成,有大有小,放在笼里,毛巾盖着,铺着红纸。煮好的元宵,活像一个个胖娃娃。咬一口,烫烫的黑芝麻滚入心脾,舌头上留着那种甜蜜蜜的情思和味道,代表着一家和和睦睦的`生活。

元宵节又称“花灯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看花灯,花灯的品种很多,有的是加菲猫形的,尖尖的耳朵,粉红色的小鼻子,樱桃似的小嘴。一打开开关,加菲猫中的风车“呼”的一声,风车旋转起来。泡沫球也上蹦下跳的,站在中间拉着小提琴的小女孩还唱着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有的是蜻蜓形的,大大的眼睛,小黑点般的眼珠,薄纱似的飞翼,一节一节的尾巴,只要推一下开头,蜻蜓绿色的飞翼就有节奏地跳起舞来。我买了一个莲花形的灯,小巧精致的莲花,叶子上白里透红,闪着明亮的光。

元宵节猜灯谜也是一个重要的活动,走在南峰服饰广场里,到处都是灯谜。“飘雪下雨(打一成语)”,“落花流水”,爸爸兴奋地说。“回答正确”售货员小姐说。“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打一字)”,会是什么呢?我苦思冥想,找到了答案:孙。

这个元宵节过得真有趣!

元宵节习俗作文(三)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也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闹花灯,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以吃元宵、逛花市、赏花灯、观礼花、猜灯谜,舞龙舞狮,来寄托对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我们一家刚吃完团圆饭,爸就说带我去看花灯,我非常的高兴。傍晚,一轮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几颗星星顽皮的向我眨眼睛。银白色的月儿随我一起逛花灯。我们一家随着热闹的人群来到花市。我认识的“小鱼儿”被爸爸顶在脖子上,她手里拿着荧光棒,头上带着红牛角,穿着红色的外套。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街道上,到处都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电子花灯,简直叫人目不暇接,随着一阵阵锣鼓喧声,两条蛟龙,在人群中间交叉飞舞。

这时,几声巨响,美丽的礼花接二连三地在空中开放,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六月的雪,有的像满天的星辰,还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篇12:元宵节习俗作文

元宵节吃汤圆,意味着团团圆圆,和家安康,过了元宵节就等于过完了新年。

元宵节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其实古时候的元宵节不只是是元宵,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包括出门赏月、猜灯谜、吃元宵、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满清入关后,宫廷不再举办灯会,但民间办灯会的习俗已成,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篇13:元宵节习俗小学作文

在我们中国,农历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的习俗就是闹花灯,在我的家乡——揭西的习俗就有点不相同了,我们揭西的习俗是——“迎老爷”。

今天,是元宵节。你听,整齐的锣鼓声,这是在告诉大家,热闹的“迎老爷”活动,马上就开始了。那些“老爷”的“随从”也在准备。接着,热闹的“迎老爷”活动开始了。你看,人们紧紧跟在“老爷”的后面,“老爷”走过大街小巷,每一户人家看见老人来了就要放鞭炮,并且准备好香指定的数量,等“老爷”迎过后,把香插在紧跟随后的“香烟台”。当然,不止就“老爷”一位,还有“三山国王”,也不止只迎一上午,晚上也是有迎的:晚上,“老爷”经过的地方,难免会有几十户有钱人家会放放烟花嘛。

这就是元宵节热闹的“迎老爷”活动,我爱元宵节!

篇14:元宵节习俗作文600字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王朝。相传汉惠帝死后飞扬跋扈的吕后篡权,任用了大量吕氏亲信,宦官当权。吕后死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在老忠臣协助下登基,博采众议,在正月十五这天,一举扫除了诸吕残余势力。因古代“夜”与“宵”同义。正月又叫“元月”,为了纪念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文帝就将此日定为“元宵节”。从此,经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时,为显示大唐兴盛,国泰民安,逐沿用旧俗,每到“元宵节”这天,张灯结彩,欢庆狂欢,“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使这一节日更加兴盛。

节日期间,灯月交辉,游人如织,正如唐代诗人张说所描绘的:“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李商隐的诗曰:“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描绘了当时观灯时车水马龙的宏大场面。流传到宋代,在元宵之夜悬灯欢乐的规模更加盛况空前,花灯的装饰造型也更精美,灯节带给人们更多欢乐,更多光明。诗人苏东坡有诗云:“灯光家之有,笙歌处之楼”;大词人辛弃疾也曾有著名词作:“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些诗词描绘了当时元宵佳节满城花灯齐放,通宵达旦,歌舞笙乐的壮观场面。到了清代,据《京都风俗志》记载:清代太平年间每年元宵节都是:“通街委巷,灯光星布珠悬,皎如白昼”,“王孙贵客、士女儿童,倾城出游,谓之逛灯”,由此可见元宵节观灯的热闹场面。

到近代,这一习俗代代流传,至今仍经久不衰。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和屋内悬挂彩灯、大红灯笼,全家团圆,围坐一起,观花赏灯吃元宵,象征着“团圆美满,丰收和睦”,同时这一天还标志着是春节欢乐的最后一幕,热热闹闹过完了“元宵节”,才算是真正过完了春节。

篇15:元宵节英语作文:元宵节的习俗

今天是元宵节,就是吃汤圆的节日,就为了这个节日,我等了一年,就是为了在这个节日里吃汤圆,因为在今天妈妈会给我做水果馅的汤圆,又酸又甜,味道超级好吃,保证你一下子就能吃下十几个汤圆。不过这些汤圆是速冻汤圆。晚上我们吃完饭,就开始吃汤圆,汤圆煮好了之后我们三个人就开始吃了,我一口一个汤圆谁都不留。这一吃下来:我爸10个,我15个,我妈只吃了5个。

汤圆真好吃,下次我还要吃。

上一篇:二十条班规下一篇:父爱伴我前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