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2024-04-14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共8篇)

篇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李大钊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李大钊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警察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李大钊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平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李大钊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习,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篇2: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要培养语感、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文本的叙述顺序,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和明确写作顺序。

3.品味文本语言,在朗读比较中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父亲的光辉形象。

教学过程

一、质疑“回忆”

直接出示课题,根据“回忆”质疑。(谁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二、理清“回忆”

请你把课本翻到46页,让我们一起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明白吗?好,开始。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篇课文比较长,我把难读的词语请了出来,你会读吗?请小老师来领读。

2.随机解决较简单的几个问题。

3.合作交流: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你能说一说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省略修饰语和个别情节,语句简洁。)

穿插视频:李大钊的生平,

三、走进“回忆”

请你再一次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先来学习父亲被捕前这部分,找一找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预设交流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1.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父亲在干什么呢?(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

2.谁来把父亲的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读出来?

3.为什么父亲要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联系第6自然段,点名写法:照应)

4.从父亲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你读出了什么?(时局紧张,不顾生命安危)

5.这就我的父亲,一起再读读这段话。

过渡: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出示: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我哪能离开呢?就是说我不能离开。

离开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

2.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选择了什么?这又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啊?

3.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4.是啊,我哪能离开呢?从这段话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呢?(反问)

5.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意志坚决,置生死于度外)

6.既然这两个反问句更写出父亲的`坚决,那么这样写行吗?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不行,缺少层次,递进)

7.体会得真好,那该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推荐一位读。

8.这就是层层递进啊,我哪能离开呢,让我们捧起书,一起再读一读。

我哪能离开呢,父亲依然不顾安危工作着,依然,引读: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依然工作着,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出示: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1.同学们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敌人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备而来,全副武装)

2.父亲面对这一群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全副武装,有备而来的魔鬼,父亲是怎样做的?请你找一找。

出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3.哪一词印入了你的眼帘?

4.严峻,父亲这严峻态度仿佛在告诉他们什么?让我走进父亲的内心,自己再读一读。

5.但是他为什么不说?(轻蔑,不屑)

6.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仅仅保持的是对敌人的轻蔑和不屑吗?保持的还有什么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勇敢,坚毅,沉着,视死如归的本色……)

7.齐读。

篇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1. 播放音乐《口占一绝》, 问:还记得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 (李大钊)

2. 回顾上节课内容, 揭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师引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文章作者是 (李星华) , 写于 (1943) 年, 那年正值李大钊逝世 (16周年) , 所以课题叫 (《十六年前的回忆》) ;我们还知道, 作者采用的叙述方法是 (倒叙) , 采用 (第一) 人称的叙述方式, 从第2段到文章最后, 依次叙述父亲 (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的情景。

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和文本进行对话, 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并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被捕前部分

1.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2~7段:

想想被捕前的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 找出能说明你观点的相关句子多读几遍, 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默读课件内容:提炼学法并板书:

读课文→表观点→谈体会

2. 学生默读课文2~7段, 并在旁边作批注。

3. 交流默读所得, 教师将学生所谈到的形容李大钊的词板书, 再让学生谈体会。相机指导学生对以下句子的理解:

(1) 父亲是很慈祥的, 从来没骂过我们, 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可笑的问题。他无论多忙, 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 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 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2) 局势越来越严重, 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 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这一环节中, 通过学生对李大钊的言行描写让学生体会到李大钊谨慎的工作态度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通过将李大钊现在的语言和以往的慈祥进行对比, 体现李大钊爱儿女更爱国家的情感以及谨慎的工作态度。

三、分组学习被捕时和被审时部分

1. 课件出示

分组学习:

第一组:默读课文8~17段:想想被捕时的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 找出能说明你观点的相关句子多读几遍, 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第二组:默读课文18~29段:想想被审时的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 找出能说明你观点的相关句子多读几遍, 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 学生按照各自的分工进行分组学习, 将自己的观点板书到黑板上, 以备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分工学习了“被捕时和被审时”的段落, 但我们的交流是共同的, 先请第一组的同学谈体会, 之后请第二组的同学谈体会。 (交流“被捕时”内容, 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对话, 以及文中对宪兵的描述,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残暴”“一拥而入”的意思, 并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 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运用对比的写法也能突出人物形象;

交流“被审时”内容, 引导学生详谈对以下两段的理解:

(1) 在法庭上, 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 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

(2) 父亲瞅了瞅我们, 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 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四、学习被害后部分, 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及其作用

1. 读课文最后三段, 用一个词形容全家的心情。 (悲痛)

2. 出示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段, 想想这是怎样的写作方法, 这种写作方法有何好处? (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 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3. 找文中相互照应的句子, 并做好标注。

第一对:我蹲在旁边, 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 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 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第二对:才过了两天, 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 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 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阎振三。

4. 出示《灯光》的首段和末段, 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是常用的写作方法。

五、拓展迁移, 升华主题

1. 课件出示:一个民族, 不能忘记历史, 不能忘记英雄。

师:十六年前的那一幕幕, 在作者的心中烙下了永远的印记, 其实李大钊的名字以及他所做的一切也永远镌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课件出示四幅画面) 。瞧, 为了纪念李大钊, 在他的老家河北乐亭和北京分别建立了李大钊纪念馆和烈士陵园, 邓小平爷爷还亲自题写了碑文。

2. 课件出示

课后拓展:

(1) 1927年的春天, 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 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 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 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 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2) 在我国的文学长廊中, 还有很多革命题材的小说, 如: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吴强的《红日》、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王愿坚的《小游击队员》、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

篇4:八十六年前的一本法理学教科书

我国“法学通论”著作的源头,始于清末留日学生的译介。比如,一九零二年,王国维翻译出版了矶谷幸次郎著的《法学通论》;一九零五年,张知本编译出版奥田义人等著的《法学通论》;一九零七年,刘崇佑翻译出版了织万田著的《法学通论》。清末民初的这些译著以及后来国人自己编撰的“法学通论”,一方面是当时法科学生的入门教科书,另一方面也是中国近代“法理学”或“法学理论”学科的重要知识来源。程波教授甚至断言:“《法学通论》教科书是中国(近代)法理学最重要的一种编纂形式。”(程波:《中国近代法理学:一八九五——一九四九》,商务印书馆二零一二年版,11页)

目前通说认为,“法理学”一词,源于一八八一年东京帝国大学穗积陈重的创造。穗积陈重由于受当时经验主义、实证主义法思想的影响,避免使用日本大学原有诸如“性法”、“自然法”、“法论”等课程名称,也不径直采用“法律哲学”的名称,而是创造“法理学”一词,用以讲授法根本问题的课程。只讲总论的“法学通论”,当然与法理学内容直接相关,而包含部门法各论的颇具实用性的“法学通论”著作,也与当时偏向于法律实证主义的“法理学”观念相一致。这或许是清末民初“法学通论”著作被视为法理学著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这也造成近代中国法理学研究与教学的一个重要缺陷,即实用主义倾向很严重。据何勤华先生统计,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法学通论作品中,有近七分之一的著作是由各种警官学校、陆军军官学校、警察训练所、国民党干部训练团等组织编写的讲义(何勤华:《中国法学史》第三卷,法律出版社二零零六年版,169页)。程燎原先生经考察也得出结论说:近代中国的“法理学”(“法律哲学”)学科内容常常表现为“法学通论”,且多为法的实证理论与知识(程燎原:《中国近代“法理学”、“法律哲学”名词考述》,载《现代法学》二零零八年二期)。

目前高校的法理学教科书,常常针对不同年级的法科学生,区分成“法理学导论”与“法理学专题”两种。就此而言,本书《法学通论》比较接近“法理学导论”性质的教科书,主要是一本当时法科学生的入门书。诚如述者所言:“法学通论者,总阐法学要义,示初学者以准的也。”疏注者解释曰:“法学通论者,为研究法学之准备,就法学之全体以求得系统的、概括的智识为目的之科学也。”不过,述者又言:“法学通论,一方为学者进攻专门之阶梯,一方又为普通人类所应具之常识。”在当时,“法学通论”的功能,的确不只是法科学生的入门教科书,同时也是现代法学观念和知识的重要载体,以及向民众传播现代公民所应有的常识的重要工具。

史学大家孟森也曾留学日本,专攻法律,其于一九一一年编撰出版的《新编法学通论》,是当时中国学者自己编撰的具有中国问题意识的早期作品。此书只有总论,其在“绪言”中提到,之所以不讲各论,是因为当时“六法无一颁布,仅有行政法范围内单行之数种章程,无从析为各论”,而当时具体介绍各法的课目名称为“现行法制大意”。在孟森看来,“法学通论”除有益于专修法学者外,还有益于“普通学科”和“普通国民”,在后者意义上,到六法体系建成之时,“法制大意”,即“法学通论”之变名(《孟森政法著译辑刊》〔中〕,孙家红编,中华书局二零零八年版,382—384页)。可见,最初的“法学通论”科目,承担着双重功能,具有双重性质,它既属法学专业的基础科目,又属通识科目。

而随着法制逐渐完备,法学学科趋于细化和成熟,也就有学者试图将“法学通论”区别于“法理学”和“法制大意”。如本书《法学通论》的疏注者王选对“法学通论”的认识,就与其老师夏勤和郁嶷的认识已有所不同。在“绪言”中,疏注者明确指出:法学通论“与专研究法律及权利本质之法理学不同,亦与以获得普通法律常识之法制大意有异”。这一方面反映了夏勤在“六版序”所说的“诸家论列,与时革新,学士疏注,不囿师说”之特色;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法学通论”在中国法学近代化过程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与复杂性。由上可知,对“法学通论”做精确完整的历史定位,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特别是不应笼统地骤下结论。尽管如此,可以断言,“法学通论”作为“治法学者之津梁”,乃是时人的共识。

据考证,《法学通论》正式发行于一九一九年,一九二零年再版,至一九二七年已出至第六版。时任朝阳大学校长汪有龄为该讲义作“初版序”,其落款时间为“中华民国六年十二月”,由此推算,讲义正文内容在一九一七年可能就已经成型。时人评价《法学通论》,说其“详明要约,辞旨雅训,教科善本”;今人程波则说其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学人编撰的法理学教科书”(程波:《中国近代法理学:一八九五——一九四九》,177—178页)。

的确,《法学通论》已有较多自己的见解与思考,述者和疏注者试图结合中国实际,融会各种学说,阐明法律思想,从而呈现出一定的时代感。二十世纪之初,正是法律实证主义在西方甚嚣尘上的时期,当时的中国法学深受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说延续至整个民国时期,《法学通论》亦不能置身度外。述者批判了天赋人权学说:“各人之权利自由依法律始得存在,无法律即无权利无自由。彼倡天赋人权说者,谓人类权利,与生俱来,无关法律,在今日无一顾之价值。”(49页)述者甚至断言:“关于程序的法律,但以规定办事之次第,无所谓正义不正义者。”疏注者附和曰:“欧西格言:‘恶法亦法。’良以法律既颁布后,即应认为有效,其善恶非所当问。彼审判衙门为司法之机关,而非议法之机关,纵或法律不善,应设法以改革之,不可谓非法律也。”(29页)

nlc202309020631

在尚未真正理解、消化和吸收西方源远流长的自然法和自然权利思想时,就迎来西方法律实证主义思想的高潮,并投之怀抱,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这就为以后中国超实证法的人权思想迟迟不见发达,以及保障人权的宪法审查机制迟迟难以落实,埋下了一个伏笔。不过,其中所蕴含的形式法治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也有重要借鉴意义。比如,关于国体与政体,述者更重视政体,而非国体。这与其规范论的视角有重要关系,也即夏勤和郁嶷强调从法律角度,而非政治角度研究国家。因为在他们看来,政治乃实质,法律乃形式。前者无形易变,后者确定有形。国体即“主权之所在”(政权归属),无形易变;政体即“主权之作用”(政权组织形式),确定有形。疏注者更是明确说:“政治根据法律而发生,有法律而后始有政治。”(48页)他们的规范主义思想和形式法治观念,显而易见。

在讲到“国家之目的”时,述者反对道德说和幸福说,认为全能国家包揽经济等诸事,干预私人领域过多,将会产生滥用权力、侵害自由之莫大祸害,但也不认可以权利保护为唯一目的之说,认为此说有极端个人主义之危险,而试图在二者之间取平衡,认可强有力之政府及其积极有为(15—17页)。

述者相当重视国家实力,认为权力为国家最重要的目的,“国家权力之消长,即其国运之兴替”,而权力之实质为兵力,并批判性地指出:“今日之所谓和平者,武装和平也;所谓平等者,权力平等也。”(18页)疏注者亦基于现实指出:“欧美亚之列强,其殖民与商船所及之地,即其兵力所及之地,是以其人民之能享有权利者,实祖国兵力之有以致之。……今日国际间无所谓和平,亦无所谓平等,即有所谓和平者,亦不过武装之和平,所谓平等者,亦不过口头上之平等,岂真心爱和平、平等而共期世界于大同者乎?”(19页)这些观点虽可能坠入国家主义和实力主义的陷阱,而需予以必要的警惕,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基于国家弱小、受欺凌的现实,而希冀国家强大和政府有力的真切情感。

述者甚至因为基于国体之国家分类跟国家之兴衰无本质联系,基于政体之国家分类与国家之兴衰则有联系,而推论基于政体之国家分类更为重要:“瞻人国者,不于其君主、民主之国体而卜盛衰,端于其专制、立宪之政体而课兴危。其国之国体虽君主,而政体倘立宪也,必盛且兴,反是则衰且危,史乘所昭,历有明征也。”(22页)可见述者对国家兴盛之期盼,展现了士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法学通论》,夏勤、郁嶷合述,王选疏,北京和记印字馆一九二七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二零一三年十月出点校版,张卓明点校)

篇5:《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课题:

10、十六年前的记忆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战地、围歼、茂密、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细读李大钊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讨论。

2、结合背景资料,体会李大钊视死如归的精神。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作用。

4、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2、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

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难点:联系当时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李大钊的收集李大钊的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刚过完清明节,清明节有什么意义?(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2、今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就课题质疑: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是谁在回忆?会议的是谁?回忆的是哪些事儿?时隔十六年了为什么还要回忆?

3、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的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4、学生如果了解的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

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2、1926年3月,割据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读通句子。

2、通过指名学生逐段读课文,检查生字认知情况。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划出质疑,课堂讨论识记重点词语的方法。

4、放课文录音。请同学边听录音边思考问题(课件出示):

(1)、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

(2)理解叙述、顺序

5、学生汇报交流。

二、小结:

(课文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捕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了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离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人的无比悲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悟父亲形象。

2、感悟写法。

一、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是对给你革命事业的信心)

二、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时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三、品系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哪些方面可以感受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可以感受到。)

A、(这里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让学生选择A、小孩子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B、请同学们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哪地方可以体会到?(指名答)(从第一自然段:父亲说的话可以体会到。)(课件出示): 父亲坚决的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A、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

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有危险,也坚决不离开北京,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B、请同学们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反问句使句子更加强烈。)C、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四、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1、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两句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找出来这部分内容中描写人物神态的话(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

3、课件出示:(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

走。

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不行,为什么?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A、把“严峻”、“惯有”两个词去掉行不行? B、从“惯有”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父亲平时对革命工作的态度)C、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了什么?

(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4、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对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的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请同学们找出来对比描写的句子。

先让同学在课本上勾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既要交流对重点句的感悟理解,还要交流、朗读体会。对学生认识模糊的老师要加以适当的指点或引导讨论,使学生对重点句正确深入地理解。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1)这句话是什么的对比?(指名答)

(把父亲烧文件的“我”提出的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

(2)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像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待亲人慈爱的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方面的统一。)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起到反衬的作用)

(2)同学们找出哪些对比描写的手法? 课件出示:“沉重的皮鞋声”和“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挤满”“像一群魔鬼”“每个人拿着一支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满脸横肉”、“冷笑”、“搜了一遍”„„

(1)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敌人的凶狠残暴、心虚。

(2)这样鲜明的对比,从反面衬出了什么?(指名答)

从反面衬出李大钊沉着、机智、临危不乱的英雄形象,也反面衬出了李大钊对敌人的极度的蔑视。

(2)请同学们还找出哪些对比手法? A、课件出示:“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B、这些词句是什么的对比?(指名答)(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C、这样写突出了什么?

D、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写突出了父亲处事不惊,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3)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及李大钊的临危不惧的敬佩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5、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请同学们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

(1)让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划出直接描写了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和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进行分析。(3)小组代表谈最感动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4)老师抓住学生回答后的关键之处,课件出示:

A、“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面,父亲人就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他那乱蓬蓬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

小结: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的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课件出示:

B、“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小结: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所

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不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第三课时

课题目标:体会开头,结构呼应的作用

一、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三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3、这是首尾呼应写法,内容上首尾连贯、前后照应。

4、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二、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内容上:

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的怀念父亲。B、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2)找出课文与下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A、工友阎振三一早在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指名答)(在军警中,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B、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入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C、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去一支闪亮的小手枪。)

D、4月6日早晨,妹妹换上新衣,母亲带他去散步去了。

(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了母亲和妹妹也被带来了。)

(3)说说前后照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这一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加深,是文章结构严谨,表达清楚。)

三、总结

听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四、作业布置:

1、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鼓励学生运用前后呼应的方法。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五、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前后照应

被捕前

被捕时

忠于革命事业

法庭上

篇6:《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文章。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二、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目标

1.会读写课文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体会光荣的革命传统。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用对比的手法,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理解文章所使用的倒叙的表达方法。教学要点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再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有那么两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前辈。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出示练习: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__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讲了四件事: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难后。

3.师小结: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你还想起,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文章,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呢?

出示练习:《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_________的表达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_________ 也采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1)学生自读生字词。

(2)小组检查互相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对未掌握字词的学生及时加以辅导。

(3)指导易错字“籍、残”等字的书写。

(4)学生按结构归类抄写部分生字。刑 籍 屉 窝 匪 哼

三、理清课文思路,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课文内容第一、第二部分

1.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按照时间的顺序,我们可以把文章分为几部分呢?

2.指名汇报交流。

3.自主再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思考:从这两部分描写,你认识了一个怎么样的李大钊?

4.学生自主学文之后在小组合作交流。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做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5.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正确的理解是()。

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 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 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通过反复阅读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出示练习:我哪能离开呢?请换种说法。6.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7.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1)文章“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怎么样的描写手法呢?(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做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出示练习: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大钊。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出示练习: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还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大钊。

8.教师小结。

四、内化情感,升华品质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第四部分的内容,找出能突出李大钊同志精神品质的句子写体会。

2.收集描写李大钊或者其他革命前辈的书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通过李大钊的外貌、神态等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作用。

2.体会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写法和作用。教学要点

1.学习课文第三、四部分。

2.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3.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式,那么运用倒叙描写了哪些内容呢?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同志。

二、体会忠贞,学习品质

1.默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问题:李大钊同志是个怎么样的人?从哪个句子哪些词语能看出来?请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写写你的体会。

2.自主读书并思考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3.汇报交流,随机品读。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出示练习:“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句话抓住了人物_________的外貌_________描写,说明了_________。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出示练习:

(1)从“瞅了瞅”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2)“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是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_描写,这可以看出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4.小结:学习了这一部分的内容,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体会沉痛,触动心弦

1.过渡: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李大钊先生的写照。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四部分,并思考一下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2.学生自主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画出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三段与开头的关系。出示练习:

我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4.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大家找出和下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③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④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⑤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5.小结: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6.知识小擂台。

①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慈爱()镇定()占领()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这样写的好处是()。③“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中的“伟大的力量”是指_________。

④学了《十六年前的回忆》,我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大钊。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呢? 2.教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开来,把和平之花呵护得更好吧。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前后照应 被捕前:局势严重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首尾连贯 被捕后:平静慈祥 坚贞不屈

篇7: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李大钊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李大钊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警察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李大钊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平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李大钊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习,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持工作

被捕时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法庭上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被害后无比悲痛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

一、训练要求: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三课时

三、重点难点:

1、读写重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释疑:

“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李大钊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被审”这一段,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李大钊同志伟大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待、夹)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李大钊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李大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第1小节是李大钊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李大钊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李大钊同志。)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平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平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李大钊离开北京,李大钊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李大钊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斗争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张工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李大钊不幸被捕。)

2、在这样的时候,李大钊,“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我的惊慌,李大钊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小结。

这一段讲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李大钊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二、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李大钊由于不屈服,已受过酷刑折磨。即使李大钊受过酷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2、李大钊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

(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僱,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李大钊同志平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4、小结。

这一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凶残的敌人,李大钊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通过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斗争的情景,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2、讨论文章的写法。

⑴什么是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⑵讨论课外练习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作者:陆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乐余中心小学教育平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

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烧掉文件书籍。

②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怎样描写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体会作者描写李大钊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其革命精神的方法。

课前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制作ppt 演示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首先知道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指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采用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来体现其精神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一)自主学习

1. 出示自学要求:自读第8—1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关键词句读出这些信息?(生自主学习)

2. 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3. 小组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大钊呢?我们一起学习18—29自然段。

1. 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相关的人物都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画出相关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主学习)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 展示汇报

4. 欣赏评析,点拨,指导读好句子。(相机板书: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预设句子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外貌和神态描写)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然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为了体现 “安定”、“沉着”,作者怎样评价父亲?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面对亲人也不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 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课件出示)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 拓展练习

★必做:老师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尝试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

开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选做: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4. 展示交流。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

李大钊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

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李大钊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大钊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李大钊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平静而慈祥的脸”李大钊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平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李大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3、我们看,这是李大钊就义前说的话。(出示李大钊就义前说的话。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当这段话响在我们耳边时,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小结:是的,李大钊那为了中国的进步、人民的解放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忆令人伤心悲痛,催人泪下。然而,忘不了的仅仅是4月28日这样一个日期吗?想一想,“我”忘不了的还有什么?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李大钊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李大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李大钊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生: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生: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生: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

(课件出示李大钊同志的遗像,同时低沉哀回的`《国际歌》响起)

(静默1分钟后,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李大钊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李大钊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李大钊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哀乐轻缓回荡)

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你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条。

生: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李大钊前辈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伟大的革命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独立,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不愧为岁寒三友。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

生:象征英雄的花,应该送给英雄。您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革命,以自己的生命奠定了中国革命成功的基础……您就像君子兰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安息吧,愿仁慈的地母的环抱里,用安您的灵魂……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

【上课】

一、听写课文的片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片段,学生听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学生听完后,课件出示片段)

请学生对照课文或屏幕自己批改,并询问听写情况,提醒破折号的写法及作用。二、学习理解李大钊对革命的坚贞

1、找出片段里,哪是写父亲的表情?

生: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生:还有“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2、思考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

生:是作者的联想。是作者根据父亲的表情联想到的。

3、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父亲的表情和作者想的句子并读一读,思考安定、沉着是什么意思?

4、引导理解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是那么安定,那么沉着?

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贞。

(板书: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

5、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正义的革命事业,为了全中国的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课件出示吉鸿昌、刘胡兰烈士的照片、简介及临刑前的伟大事迹,教师指名学生与自己感情朗读,每到动情处,学生自发由衷鼓掌,并加进齐读)

请学生谈谈感想。

三、学习理解李大钊对家人的关爱

1、李大钊同志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还有其它意图吗?

(学生沉默思考)体会李大钊对与敌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对家人的关爱。找出相关语段,从读中感悟。

(板书:对家人深沉热爱)

2、这篇课文是表现父亲对事业坚贞不屈,为什么要写到对家人深沉热爱呢?

3、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先抑后扬,先静后动)

四、深情缅怀李大钊

1、李大钊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生命献给革命事业,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纪念馆瞻仰缅怀他。

(课件出示:李大钊同志网上纪念馆,让学生参观)

2、纪念馆特意设了“网上献花”,请大家讨论一下送什么花好?

3、我们不但要献花,还要留言。请大家先自己在下面拟一拟自己的留言。等会,在课上将最好的留言代表我们班发表在网上。

(学生拟写留言)

4、同学们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5、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与其他19位革命志士被军阀张作霖残暴杀害了,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同志。时隔今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越来越不能足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的怀念,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改改题目。

生讨论后总结为《永远的回忆》(板书:永远的回忆)

6、(出示课件,《国际歌》哀回的音乐同时响起)

总结:牢记就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9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李大钊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李大钊的事迹。

(李大钊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前后照应

被审时——平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李大钊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1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描写了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

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发情感

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

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生自己说再汇报)

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习目标。(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习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

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独立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三、独立自学,重点点拨

1、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疏理:

a、先看知识树字词句篇读一遍。

b、重点汇报理解了哪些内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什么是前后照应,有何好处?

《十六年前的回忆》找出相照应的句子,开头结尾的关系,作用。

文章主要内容,写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文章倒叙的写法。

c、看13课课后题把没理解的一题第二问号作上记号。

本课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少收获,但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深入,精讲课上我们再读课文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表现来体会他的爱国精神。另外,虽然同学们能找到前后照应的句子,但理解这种写法还需在精讲课进一步深入。

d、质疑:本课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没疑,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前后照应,那什么是首尾连贯呢?生答。

e、检查读课文,自选你受感动的片段读,并说说为什么选这部分读。自练指读评价。

3、演练。

①看拼音写汉字(集体)

②用“√”选出正确读音。(个人做)

被难(nán,nàn)僻静(pì,bì)抽屉(tī,tì)棉袍(páo,bāo)

宪兵(xiān,xiàn)新夹衣(jiā,jiá)待了一会儿(dāi,dài)

③改错字(个人做)

敌人把父亲全身收了一篇。()()

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映,首尾联惯。()()()

④组词,娱误剧据袍抱阀伐宪先怒努(个人做)

四、自我检测,矫正补救

小组内

①听写生字词

②检查读课文组内互评

五、总结评价。

激励进步今天的自学课,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收获也不小,留成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将来为祖国的腾飞贡献力量。

教学反思:

篇8: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哪个词描写了“父亲”留给亲人的最后一个动作?想一想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做这个动作的?

生1:“望了望”这个词描写了“父亲”留给亲人的最后一个动作。

生2:“父亲”在说完“是的, 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 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这番话的时候, 做了“望了望”这个动作。

(师生共同朗读“父亲”的这番话。)

生3:是在“我”机智勇敢地抢在父亲前头说出我是父亲最大的孩子的情况下, 父亲“望了望”我们。

生4:父亲是在“我”的“多嘴”激怒了法官, 法官怒气冲冲, 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的情况下, “望了望”我们的。

(朗读相关语句, 读出法官的“怒”与“狠”。)

生5:父亲是在我们即将被押下法庭的时候“望了望”我们的。

生6:父亲是在与亲人见最后一面的最后时刻“望了望”我们的。

师:同学们会联系上下文读书, 真不错!让我们放眼整篇课文, 进一步透过“望了望”这个动作, 去仔细体会藏在父亲内心深处的那份深厚的情感。

师:“望了望”这一动作背后, 是一位深沉的父亲和丈夫。我们来讨论交流:透过这“望了望”,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生:我看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 他不忍心丢下年幼的孩子。所以, 忍不住“又望了望我们”。

师:多么独具慧眼的见解啊!从这一点看, 他还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

生:他还是一位有责任心的父亲。他更不忍心把抚养三个孩子的重担压在妻子一个人的身上。

师:你真是学习中的有心人, 连李大钊有几个孩子都被你读出来了。不过根据表达的需要, 作者李星华没有把她的家庭成员一一写出来, 确切地说, 李大钊有五个孩子, 他被捕时其他三个孩子因不在场而幸免牢狱之灾, 李大钊被害时大儿子葆华18岁, 大女儿星华16岁。

师:是啊, 往后抚养三个幼子的重担就全落在妻子那单薄的肩头上了, 这个比李大钊大5岁多的乡下女人质朴厚道, 深明大义, 长年默默地为他分担了不少苦累忧愁, 献出了最深沉、最伟大的爱。眼下她将面临的艰辛就可想而知了……作为丈夫的李大钊怎么忍心把一切都丢给她一人扛呢?此时此刻, 李大钊要传递的是———

生:自责、愧疚、感激、深爱、牵挂、眷恋……

师:让我们以朗读的方式, 来为李大钊传递深藏在他内心的复杂感情。

(学生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师:作为父亲与丈夫, 李大钊是有责任感的, 是深爱着他的家人的, 他理当为自己的家庭挑起那份责任。可是, 李大钊仅仅是一位父亲, 一位丈夫吗?

生:不是。

师:他还是———

生1:一名共产党员。

生2:一名党的地下工作者。

生3:一名领导北京地下党工作的革命者。

师:说得不错!李大钊还是党的领导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父亲对母亲说的话里读出来的。

师:你很善于揣摩人物的语言。生:我知道。我是查阅资料知道的。师:勤查资料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

师:作为一位革命者, 作为党的领导人, 李大钊最后这一望又望出了什么呢? (要求学生先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现在请各小组推举的代表在班上发言。

生:李大钊这最后一望, 望出了一个革命者对亲人的嘱托。

师:他想嘱托些什么呢?

生:他想嘱托妻子教育好孩子, 让他们长大后像他们的父亲一样为革命工作。

师:他希望革命后继有人。

生:这一望, 还望出了一个革命前辈看到革命后继有人的那份自豪。

师:说话是要讲依据的。能说说你的依据吗?

生:在父亲的影响下, “我”变得勇敢机智, 在凶神恶煞的法官面前, 我敢于站出来掩护哥哥, 抢着说自己是父亲最大的孩子。这说明“我”变得坚强起来了, 革命后继有人了。

师:革命的后代成长起来了。铁铮铮的事实, 确实令人信服!其他同学还有要说的吗?

生1:这一望, 还望出了一个革命前辈看到革命后继有人的那份欣慰。

生2:望出了一个革命前辈对革命后代所寄予的厚望。

师:革命前辈对革命后代所寄予的厚望是什么呢?

生1:是勇敢、是坚强。

生2:是在敌人面前的沉着冷静, 不慌不忙。

生3:是沿着革命的道路走向胜利, 去享受革命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师:本文作者李星华已经去世, 如果李大钊和李星华在地下有知, 他们一定会为遇到你们这样的知音而获得安慰。我要替他们谢谢你们!迎接红旗招展的崭新时代是李大钊梦寐以求的渴望, 虽然他没能看到这一天, 但是他坚信这一天必然到来。他相信他的后代们会迎来这一天, 珍惜这一天。他这一望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他这一望, 还望出了一个革命前辈对亲人的安慰和鼓励。

师:很有见解, 能说得更明白些吗?

生:父亲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他觉得自己参加革命是正确的, 哪怕为革命献身也是光荣的。他要安慰家人别为他难过, 也要鼓励家人坚强地面对一切。

师:多么深刻的理解, 多么了不起的李大钊。他对自己选择革命的道路无怨无悔, 他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 为了革命, 哪怕献出宝贵的生命, 也在所不惜。在绞刑架下, 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 (师生齐声慷慨激昂地读) :“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 必将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师:这深情的一望, 还望出了什么?

生1:这深情的一望, 还望出了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生2:这一望, 还望出了一个革命者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生:望出了一个革命者忠于革命、舍家为国的———

师:谁来帮帮他? (学生纷纷补充:气概、品质、情怀、高风亮节……)

师:同学们的理解越来越有深度了。此时此刻, 李大钊百感交集, 将千言万语融入最后这“望了望”里面。他的女儿李星华用如此朴实自然的语言抒写了内心深处的那份最真挚的情感———对生身慈父、对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先驱者的深切怀念。好一个“望了望”, 它因承载了一位父亲的深情和一位革命先驱者的高尚而显得深沉, 甚至神秘, 读来意味深长……

[教学反思]

本教学片段的成功之处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 深入研读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十六年前的回忆》以父亲和革命者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来写李大钊, 体现他是慈祥的父亲, 也是杰出的革命者。作为领袖人物他生命价值的体现应侧重于一个革命者的层面。因此, 我把教学的重点指向引导学生体会一个革命者的高贵品质。 (2) 体现“双主”地位。就体现教师教的主导地位而言, 我抓住聚焦李大钊情感的动作“望了望”这个点, 从父亲与革命者两个层面设计了两个有层次的话题, 由浅入深, 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对话和探究, 把学习的关注点辐射到整篇文章, 甚至延伸到课外, 收到牵一词而动全篇的效果。教学中, 我密切关注学情, 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评价、小结, 甚至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就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而言, 我尊重学生的个性, 倾听他们的见解, 欣赏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灵性, 用包含赞美之意的语言激励他们。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我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营造集思广益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你一言我一语, 把问题探究得更加深入。 (3) 读、悟、写、说、诵结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写一写李大钊作为一个革命者, 他最后的“望了望”有什么深刻含义。接着, 让学生充分地说, 深入了解李大钊, 在学生入情入境, 沉浸在对李大钊的敬仰与怀念中的时候, 我让学生动情地诵读。整个课堂张合自如, 进展有序。

上一篇:描写事业成功的句子下一篇:《蒹葭》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