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让梦飞起来

2024-05-07

文明礼仪让梦飞起来(精选3篇)

篇1:文明礼仪让梦飞起来

让梦飞起来

——谈小学生的理想教育

内容摘要:新时期下小学生的理想多样的、善变的,我们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开展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并引导他们为实现理想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理想 目标 引导 努力 活动

理想,是奋斗的目标;理想,是学生的灵魂;理想是人生进取的动力,理想是事业成功的源泉。“人之立世,不可无理想”,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对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要。然而,新时期下学生的理想是多样的、善变的,如何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把理想的种子播进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呢?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深入了解新时期下小学生理想的多样化。

二十一世纪,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学生不再是一个个等着灌水的空瓶子,而是一扇扇等待敲启的大门。新时期下,社会利益的多元化造成了孩子们人生价值和理想信念的多元化。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未知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求知的渴望、自我价值实现的设想、社会交往的需求、五花八门的矛盾、突如其来的异想天开„„记得我们儿时的理想都比较单纯:当教师、当解放军、当工人,往往以祖国的需要,长辈的期盼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民的经济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许多父母都非常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提高,舍得在智力培养、兴趣提高上投资、下功夫,却很少对孩子进行远大理想的教育和培植。再加上社会上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等不正之风的影响,许多学生口中的理想仅是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大官、挣大钱。从政、经商、体育明星、歌星等是孩子们心里的未来。我在三年级进行了一项有关“我的理想”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0名学生中,希望长大当商人挣大钱的有30人,希望长大当明星、歌星的有16人,当老师、医生、律师、警官等的有33人。在他们众多的理想中,当农民、清洁工、普通工人、当边防战士的人少之又少,他们认为这些职业太苦太累,而且挣钱少。心理学家认为过去的孩子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理想,而今天的孩子们则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来完成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追求的价值不一样,自然也造成了理想的差异。而且,少年儿童理想具有不稳定性:多变;容易受环境影响;一遇困难容易灰心丧气,半途而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正确地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不懈地努力奋斗。

二、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远大的理想。

1、言传身教,正己正人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是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博学、爱生、宽容、理智......一位教师,他的言行举止往往对他的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孔子正直仁德,尊重信任的态度,使他的三千学生也能够以同样的胸襟相互信任。海伦凯特要是没有老师的循循善诱,相信她的一生是不会这样多彩。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是要严于律已,以高尚的品格,美好的形象影响教育学生,这样做往往会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2、树立榜样,激励引导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看大不看小,看近不看远。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中整场生活的榜样必须不断地放到儿童眼前。”因此,榜样应具有可接近性。让“英雄人物”由远及近贴近学生生活,让行动目标根据学学生实际化高为低。例如有的男孩子崇拜篮球明星姚明,就引导他们向偶像学习,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因为姚明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像亲切的大哥哥,以他为榜样来激励自己,孩子们是非常乐意接受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们可以以班上或学校中的同学为榜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树立理想。我们班的小晖是一位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好同学,我常常在班上大力表扬他,让同学们以他为榜样。因为这个榜样具有可接触性,就在孩子们的身边。学习上,生活上,他们都会自觉地以小晖为榜样,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的“当每个人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时,人们可以相信,就连最淘气的学生也会变得深沉和严肃起来。”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理想教育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也不能以其它内容和形式取代的。

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童年是播种理想的最佳时期,他们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种理想将推动他们奋斗不息。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活泼好动,往往以兴趣为动力,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应结合孩子们的具体情况,开展各项有益身心的活动,寓理想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既激发了兴趣又培养了能力。

(1)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理想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教育是不可能仅仅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体系,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它既包括教学和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包括参与社会生活和集体活动。道德教育过程的两个组成部分应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第二课堂活动是培育孩子们理想的沃土。爱好唱歌跃跳舞的同学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歌星、舞蹈家,就让他们在文艺队的训练中发挥特长吧!喜欢画画的孩子就让他们在美术小组的涂鸦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吧!爱好写作的同学,作文组的培训可能会孕育出未来的作家„„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在同伴的影响下,一颗颗理想的种子播进了孩子们的心灵。(2)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不能坐而论道,要组织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从中获得证明教育,要求正确的经验和富有情绪色彩的体验。例如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参加“清理乱张贴现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清理乱张贴现象的同时,体会到清洁工人的艰辛,同时,也学到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增强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例如每年村的征兵、送军活动,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参加“欢送新兵光荣入伍”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为国争光”这些思想肯定会影响着孩子们,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

(3)利用班队活动进行理想教育。

在开展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因此班队活动的作用也是巨大的。班级也要开好“我的理想”主题班会,让学生畅谈各自理想,教师加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目标的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相结合的正确理想。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80周年之际,由乐从镇教育组和镇武装部组织举办的国防教育图片展览活动在我校进行的时候,我们组织了全校的学生参观看图片,并组织学生写好观后感,让孩子们增强国防安全意识,树立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我们开展了"我与奥运同行"的一系列活动班队活动,例如"迎奥运,树新风"的班主题会;"我喜爱的奥运明星"资料搜集展示会;奥运知识手抄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品味奥林匹克精神,学习奥林匹克健儿的顽强拼搏精神,从而培养美好的愿望。(4)在学科教学中注意理想教育的渗透。

小学教材中有许多生动的感人形象(特别是语文和品德课的相关教材)。透过课本,我们可以看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人民解放、新中国建立不惜牺牲生命的年轻战士董存瑞、刘胡兰;崇尚科学、孜孜不倦的居里夫人、李四光;作为领袖却依旧勤俭、为人民利益、为祖国强盛奋斗终身的周恩来、朱德„„他们的不朽形象,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崇高精神,正是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品格的有效载体。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渗透,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体育课中渗透运动健儿艰苦训练,不怕失败的思想;科学课中渗透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技术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思想„„

志当存高远,让孩子的梦飞起来,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意义重大。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赖华强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途径》何颖,《新德育》2008年第四期。

3、《魏书生教育方法100例》李兆德编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年

篇2:文明礼仪让梦飞起来

夏天的风,有阳光的味道,拂过心田,掀起阵阵热浪。还记得我们一起为社会实践准备着的那些日夜,都有过迷茫,有过身心疲惫,但依然坚持着,依然满心期待着。是我们的坚持与信念画出了一个新的起点,我们爱的起点。迎着风和朝阳,我们坚定地踏出了惠来实践行的第一步,向着我们的目的地出发了。

车上的时光被欢笑、歌声和酣眠填满了绚丽缤纷的色彩。作为通讯摄影组的成员,我们知道身上的责任很重。留住我们实践团的点滴美好,是我们心底坚守的约定。谢谢我们的组员这么用心记录着实践过程中瞬间的美丽片段,用心去定格美丽的瞬间。回来后看着一张张照片,感慨、感动、感激,照片里的每一个故事我们都知道,我们都记得,能跟别人说上几天几夜,说着我们所经历过的一切,然后满足地笑着,幸福着。

坐在车上望着窗外不断变幻的风景,感觉自己越来越靠近一片未知的奇妙土地。大片大片金色的稻田、不远处蓝蓝的海滩,整个视野瞬间变得如此宽阔,这和故乡那峰峦起伏的景色很不一样。

当车载着我们抵达惠来一中时,第一次踏足这片土地,感觉既新鲜又奇妙。

当天晚上我就和惠城分队在惠城一中住了下来,这里的住宿环境比我们想像中的要好很多。到来第一天的下午,大多数队员都是收拾好床铺就休息了,毕竟经过长途奔波大家也都很累了。很高兴我能够跟着黄锐睿团长和惠来大学生联合会的三位同学去联系当地的企业。

我们走访了惠来广播电视台、中国邮政惠来支局、惠来图书馆三个地方,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功夫茶和当地的三轮车。来这里之前,我都知道潮汕地区的功夫茶是很有名的,这次总算见识了,在走访这三个企业的过程中,我喝的茶不下10杯,那些领导也相当热情,不断地给我们沏茶。还有当地的三轮车也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在街道上随处可见到三轮车,三五个人挤在一辆车上其实也是另一种特别的体验。

欢笑与汗水编织我们的梦

在惠城,我们通讯组的成员有厚斌、志豪、耀津、和我。在这里,我们和惠城分队一起用欢笑与汗水共同编织成美丽的梦。酸酸甜甜,苦苦咸咸,不仅仅承载着我们实践队员的爱与汗水,还盘托着当地孩子和村民的热情与爱护。能被孩子们这样喜欢着,簇拥着,是世界上最动人的场景,最动心的回忆,这应该是义教的小老师们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吧。

其实在惠城是不用我们自己下厨煮饭的,都是从外面叫外卖。管理伙食的是两位团长,每次差不多到开饭时间的时候,大家都坐到宿舍门口外面的墙上对两位团长喊:“老板,开饭啦!”不知道为什么,久而久之,这名话就成了陆明君师兄的代名词,每天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大家就会对明君师兄喊:“老板,开饭啦!”而他为了插开话题就会对着天空喊:“灰机(飞机)。”假如哪位同学工作做得不好,师兄就会对他说:“没饭开哦!”那场面的确很好玩。

义教的过程也是很快乐的,我们认识了很多小学生,甚至和他们成了好朋友。其实在义教这段日子里,大家也是很辛苦的,由于当地的总工会是一所培训机构,那里学生的知识面参差不一,我们很难把握义教知识的深度。知识太难了,怕他们接受不多,知识太易了,又怕他们没兴趣听,而且我们不仅仅是带给他们知识,还要带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以及我们的经验,启发他们去思考,去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义教队员们经常备课到深夜,在那段与星星,与蝉鸣作伴的日子里,我们付出了汗水,但是我们也一起欢笑,一起编织我们共同的梦想。

再说说我们通讯摄影组的那些事。每次出行,我们都要带上一件其它队员所没有的东西——数码相机。我们记录了实践活动的点点滴滴,记录我们的欢笑、汗水与泪水。每次晚上我们除了写日记还要写通讯稿,真的很感谢我们的组员,他们都很优秀,很努力,每天晚上

他们都能够准时地把通讯稿交给我,并且没有任何怨言。这里面还有一件趣事,有一次我们出去调研,厚斌同学从侧面拍到了一位plmm,回来整理相片的时候,他特地剪切出来,还经过ps后放到他的手机壁纸。那张相片在数码相机上的代码是0063,从那以后,“0063”就成了厚斌眼中女孩的代码。我们用欢笑去编织通讯摄影组的小梦。

放飞我们的梦

当西埔村的队员回到惠城的时候,我们实践团所有队员终于相聚了。说着彼此经历的一切,既兴奋又感动,我们向西埔队员倾诉我们的趣事,他们向我们说了一句西埔生活的真实写照:“没有教室我们怎样睡觉,没有水井我们怎样洗澡。”虽然心里有种舍不得的情愫在蔓延,我们还是很快进入了文娱汇演的最后准备阶段。

各个文娱节目的排练、场地的布置、音响设备的调试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着。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是担忧,但能做的只是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看得出大家都累坏了,从模拟社会实践到准备再到真正实践,各个阶段有很多繁琐的细节,可正是凭借着我们的毅力和共同奋斗的目标,大家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如今,到了最后展现我们实践成果,展现我们实践风采的关键时刻,再累再难我们也会共同面对,一起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做得更好。

7月16日晚上8时,我们的文娱汇演终于拉开了序幕。看着台上队员们的用心演出,环顾四周观众的反响,关注着我们组的拍摄情况,心里紧张极了,幸好一切都在顺利进行着。最后的大合唱《朋友》更是牵动了在场观众的心,大家一起唱响夜空,撼动心魂。晚会结束后,大家疯狂拍摄留念,也真累坏了我们通讯摄影组的成员,但是看着大家的笑容能够被我们定格,我们也知足了,再辛苦再累我们也不怕。

篇3:阿联酋的中国少女,让梦飞起来

三年前,正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的瓦娃接到妈妈从阿联酋的来信,说已为她办理了赴阿访问签证,叫她放弃学业来帮忙打理生意。

瓦娃的妈妈是浙江人,她的命运充满波折与艰辛,不到20岁的时候,被家人许配给一个游手好闲的上海男人,婚后全靠她做裁缝赚钱养家。她先是开裁缝店,随后办服装加工厂,生意越做越红火,可她的男人却越来越不成器,没钱花了就爬进她的仓库偷东西拿去卖。她忍无可忍,终于在瓦娃10岁那年跟他离了婚。1989年有人介绍她去阿联酋开餐馆。等她交了钱,来到阿联酋的迪拜(Dubai)却傻了眼:没人接机,说好的餐馆更不见踪影。一向争强好胜的她,不愿回头让亲友耻笑,历尽了千辛万苦,硬是白手起家,开了一间名为“中国之星”的贸易公司,并租了一个临街铺面,在异邦创下了自己的基业。

1995年5月14日,年仅18岁的瓦娃来到了迪拜。她一出机舱,只觉热浪“轰” 地扑面而来,立即领教到热带沙漠气候的厉害。阿联酋位于波斯湾南岸,有“油海七珍”之称,由7个盛产石油的酋长国组成。迪拜距首都阿布扎比200多公里,是该国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令瓦娃意外的是,这个城市从外观上看非常现代化,与想象中的阿拉伯风格相去甚远。

妈妈把瓦娃派去打理商店。那个取名“东上海”的商店在迪拜中心市场边上,面积有30个平方,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从中国的瓷器、雨伞、鞋袜到保龄球、阿拉伯大袍,应有尽有。瓦娃每天上午10点打开店门,开到午间1点,午休之后,下午4点又开门,直到夜里12点。

刚开始时,瓦娃对这个阿拉伯国家还有一点好奇心,尤其对阿拉伯女子的装束充满了兴趣。在大街上看到的阿拉伯女子个个都披着一袭黑纱,直拖到地,在烈日下走着,袅娜飘逸,仿佛一缕青烟。她们头上也蒙着黑纱,只露出一双异常美丽的大眼睛。据说阿拉伯女子在家里可以穿着五颜六色的长袍,还可饰以精美的珠片,但出了门就得罩上黑纱。一个阿拉伯女孩子告诉瓦娃:“我们出门如果不穿黑纱,就好像不穿衣服一样。那是多么可怕的事!”

瓦娃是个喜欢热闹的女孩子,习惯了大上海的繁华拥挤。她在这里一个朋友都没有,每天守着巴掌大的商店,望着店外单调、清静的街景,她开始问自己:“我千里迢迢穿洋越海来这里,到底是为何而来?”

她怀念中国的生活,她更思念国内的男朋友——朱江。他是学音乐的,打得一手好鼓,留一头长发,穿着黑色紧身衣,十分潇洒帅气。一半是沙漠一半是海水的异域,一天比一天空虚寂寞的日子,瓦娃越来越对朱江魂牵梦系。

1995年8月下旬,瓦娃的舅舅随一个访问团来阿联酋。她英语好,便充当导游领他们四处游览。舅舅回国时,妈妈叫瓦娃一块回去,办好长期签证再过来。瓦娃心中窃喜,当下收拾东西重返上海。

她到处找朱江,谁知他好像在这座城市消失了一般,音讯全无。半个多月后,她才打听到他的消息,原来,他辞去工作带上自己心爱的爵士鼓,北上京城寻梦去了。当两人通上电话,朱江只说了句:“你来北京吧,我想你!”在北京火车站,瓦娃和朱江紧紧拥抱在一起。

朱江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搞了个乐队,挤在租来的房子里,吃、住和排练一体,条件相当艰苦,但他们干劲十足,为出人头地的那一天而努力。瓦娃就近在三里河一家设于地下的小招待所住下来。她美滋滋地想:“就这样和心爱的人在北京流浪,多诗意,多浪漫,比呆在阿联酋不知强多少倍!她也有自己的想法,从小练了10年琴,像许多青春少女一样心怀歌星梦。她去北京市文化局参加歌手考证班,经过一轮培训和考试,她如愿考上了歌手证。

发证那天下午,瓦娃叫朱江陪她一起去,可朱江要跟伙计们排练。瓦娃有些生气,到文化局领了证,便一个人去逛王府井。逛到华灯闪烁,肚子饿了,她拐进一条小巷,找了家小面馆坐下。等她吃完东西要付账时,伸手一摸摸了个空,顿时吓出一身冷汗——

她那装着护照和所有钱物的背包不翼而飞!

瓦娃急得抽抽噎噎哭起来。夜已深了,风里夹着寒气,瓦娃衣着单薄,瑟缩于长安街头。

不知不觉,她竟步行回到了三里河的招待所。更深人静,大门紧闭,瓦娃又累又困又冷,抱膝坐在台阶上,竟迷迷糊糊睡着了。拂晓,招待所那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打开大门,发现她几乎冻僵了,赶忙把她拖进房间,塞进被窝里。她得了伤寒,在床上躺了好几天。朱江闻讯跑来看她,说了许多好话,两人又和好如初。

瓦娃病好之后就去找工作,她想起妈妈那句话,“女人要靠自己”。几天后,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活儿,在LuckSevenDisco舞厅做领班小姐。

为了省钱,瓦娃搬出招待所,与朱江在邻近中央戏剧学院的罗五巷租了间小房子。双宿双飞后,瓦娃才发现,朱江对她虽然很好,可是他的大男子主义很让人受不了,常当众发脾气,给她脸色看。瓦娃不是个乖娃娃,更不甘受人约束。于是,这两个个性都很强的小情人经常吵架拌嘴。

有个叫晓晓的北京女孩下班后常来串门,跟朱江学打鼓。瓦娃晚上要上班,深夜才回来,这样晓晓和朱江单独呆在一起的时间反而比瓦娃要长了。一天晚上,她正要上班去,晓晓又来了。朱江像往常一样送瓦娃出门,走在胡同里,她见他心不在焉,老频频回头看,便语中带刺地说:“她又来找你了,你别送我了,快回去陪人家吧。”

当晚,瓦娃总是心神不安,就跟经理请假提前下班。当她回到家打开房门一看,顿时惊呆了,只见朱江和晓晓缠绵在一起……

几天后就是1996年春节了。除夕之夜,瓦娃流着泪,写了一首歌,歌名叫《妈妈,我错了》——“我以为我翅膀硬了,可以飞了。噢,妈妈,我错了,我把这世界想得太简单。我以为一切能有依靠,噢,妈妈,我错了……”她把这首充满悔恨、沾着眼泪的歌寄给遥远异邦的妈妈,向妈妈认了错,希望妈妈原谅自己的任性。

1996年4月30日,瓦娃听从妈妈的安排,乘上飞往迪拜的航班。这次她拿的是妈妈为她办好的长期签证,她有种逃避的感觉,她要忘掉北京的一切,回到迪拜从头开始。

瓦娃心中歉疚,一回来就拼命帮妈妈干活。那段时间阿拉伯大袍很好卖,常常脱销,每天都要去几十里外的仓库拉货。午间人们都休息,找不到搬运工,瓦娃便跟妈妈开车去。货柜又大又沉,母女俩根本抬不起来,只好找工具撬开柜子,几件几件地搬到车子上,回来又几件几件地搬进店里。天热得很,瓦娃汗流如注,几乎中暑,可是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抱怨和怠慢。

从妈妈身上,瓦娃悟到了什么叫脚踏实地。半年不见,妈妈的生意蒸蒸日上,在阿治曼(Ajman)又开了一个饭店,名为“中国玫瑰”。妈妈因为要忙别的生意,就让瓦娃负责打理。偌大一间饭店里只有瓦娃和一个厨师两个人,瓦娃过去从未做过餐饮业,端菜、铺台布、洗碗碟,乃至配菜都要学。她不负妈妈所望,把饭店打理得头头是道,井然有序。

“中国玫瑰”生意日隆,妈妈的香港美容保健中心又开张了。母女俩顶着烈日、冒着风沙到马路上散发传单,还像辛勤的推销员一样挨家逐户敲开别人的家门。瓦娃跟着妈妈,体验着什么叫创业。

香港美容保健中心开业半个月后,适逢香港回归,瓦娃提议妈妈在报上刊登一则广告,既庆祝香港回归中国这一盛事,又表达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并为美容保健中心做宣传。7月1日,当地影响最大、覆盖整个海湾地区的英文报纸《海湾新闻》出现了一则“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中文广告。这是当地第一个华人自费用中文登报庆祝香港回归,引起许多华人的共鸣,中央电视台对外频道对此作了报道。

香港美容保健中心因此名噪一时,生意越来越旺。

瓦娃接手香港美容保健中心后更加忙碌了,从中午12点到深夜12点,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一天,一个年轻的阿拉伯人来推拿,他把这里当成色情场所,进了房间就拿出个安全套。给他推拿的女医生四十多岁,儿子都上大学了,当下红了脸,又不会英语,不知如何解释,急忙退出来。正跟瓦娃说着,那男人也出来了,瓦娃用英语对他说:“先生,你想错了,这儿是正经地方,你想要别的服务请到别处去。”

那人却不动,反凑近她说:“我们交个朋友吧。”瓦娃玩自己的电脑,不理他。他靠得更近了,满脸的奸笑。突然,瓦娃感到他的手搭在了自己的腰间,她抓住他的手“啪”一声摔在台面上,顺手操起个烟灰缸往他身上砸。那个阿拉伯人吓得抱头就跑。

在国外做生意,没权没势,经常招来一些莫名之灾,有时还闹到警察局去。

一个30来岁的阿拉伯人看上了美容保健中心的年轻女医生丽莎,经常来骚扰她,屡遭拒绝后恼羞成怒。一天他上门来,指名要丽莎为他推拿。做完后出来,他声称丢了500迪拉姆(阿联酋货币),指着丽莎大叫大嚷道:“一定是她偷的,房里再没有别人,不是她是谁?”丽莎急红了脸,辩解自己是清白的。那人凶巴巴地说:“你们中国人都不老实,不信?搜她的身就知道了。”丽莎不愿受这样的侮辱,就自己掏口袋,不料掏出来一看,果真有一张皱巴巴的500迪拉姆!原来,在推拿的过程中,他偷偷把钱塞进她的口袋里,以此来诬陷她。

那人立即打电话招来了警察,警察不由分说把所有人都带到了警察局。像这样无端遭殃的事,前前后后发生过好几次。这些事情给瓦娃很大刺激,她体会到了寓居他国的无奈和丧失尊严的痛苦。

瓦娃发现,她的生活又渐渐陷入一种模式中:上午11时起床,12时到美容保健中心上班,直到夜里12时下班,看一会电视,然后上床睡觉。她在日记中写道:“现在的生活其实很不错,物质上的东西几乎应有尽有,可心里却是空空荡荡,不知道自己该去追求什么,为什么而活着,好像没什么目标了。”

自从离开北京重返迪拜,她曾决心帮妈妈做生意,不再做不切实际的梦。两年过去了,她终于发现,她仍不甘心!

在无聊和孤寂的日子里,瓦娃每天晚上下班后都沉迷在电脑前,在互联网那虚拟的世界里寻找一丝心灵的慰藉,成了一个“网虫”。一天,她又在网上漫游,不经意间来到了一个名叫“缘月刊”的网站(www.nease.net),这是由一位广州创作人制作的独特而出色的原创网站,一群专业创作人在这里开设了文学与音乐专栏。热爱音乐的瓦娃一下子就被其中的“梦音乐”专栏吸引住了,她抱着试探的心情向专栏主持人阿彪发去一封电子邮件。从此,她和这位广州知名音乐人成了网上朋友,经常通过ICQ(一种网络通讯工具)交流。这网上奇遇重新点燃了瓦娃的梦想之火,1998年年初,她又开始计划离开迪拜。

为了向妈妈有个交代,她说想去国外读书。她通过互联网向新加坡方面发出申请,新加坡ATT学院接受了她的申请。

8月2日,瓦娃离开迪拜,飞赴新加坡。入学手续很简单,学制也很自由,学生无须拴在课堂上苦读,只要修够学分就可以了,这正合她的心意。安排妥当后,8月底,她飞到了广州。

瓦娃在广州逗留了两个月,在阿彪的热心帮助下,她第一次走进录音棚,录制了3首歌,其中一首是一部香港新片的主题歌《相聚不相依》。阿彪把这些歌曲拿到广东各电台打榜,安排了一个又一个到电台做嘉宾与听众交流的机会,同时,有关她的专访文章也陆续出现在羊城报纸的娱乐版上……

上一篇:高三生活与哲学检测下一篇:防灾减灾开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