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授权的协议书

2024-04-22

版权授权的协议书(通用9篇)

篇1:版权授权的协议书

版权授权协议书

甲方:北京

公司地址:北京

乙方:地址:身份证号:

鉴于:1、乙方是本协议项下授权MV/DV之完整著作权和邻接权的合法拥有者。2、甲方是拥有合法经营资质的MV/DV发行公司,适于本协议项下授权MV/DV的出版发行。3、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双方决定就甲方授权乙方使用其享有著作权及邻接权的MV/DV之事宜签订本协议,条款如下,以兹共同遵守。第一条授权内容1、授权MV/DV:MV/DV (暂定名)之所有影音制品。2、使用载体:MV/DV 。3、使用方式:甲方享有授权MV/DV之专有复制、发行权和专有信息网络传播权。4、授权区域:中国大陆地区。5、授权期限:年,自本协议生效之日起计。第二条关于节目复制发行:1、依据乙方授权许可,乙方享有该授权MV/DV之所有影音制品在授权区域内的专有复制、发行权。2、甲方负责提供报批、封面设计、发行、宣传所需之全部资料,如设计图片、文案、表演者的相片、签名、录音录像花絮片段、MTV宣传碟及甲方的商标样图等。3、依照行业的惯例,甲方有权在该授权节目之出版物上合理使用甲方的全部商标,亦有权合理使用甲方商标用于该授权节目之必要宣传。如有甲方不得使用的商标,乙方应向甲方作书面通知并附付该商标的样图。否则,视为默认许可使用。乙方保证许可甲方使用商标不侵犯任何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若因此而引起的法律纠纷由甲方负责处理并承担全部责任及费用。4、甲方负责授权节目的出版报批、生产、复制及封面包装的设计、印刷、上市发行、营销宣传。5、甲方可在授权节目之封面、海报及电视、网络、电台、多媒体、通讯、平面杂志等宣传渠道中使用乙方提供的全部资料,但仅限于本协议目的之用途。6、在授权有效期内,如发现有侵犯该授权节目之着作权、邻接权的行为,甲方有权自主决定向侵权者采取包括法律手段在内的一切行动以维护自身权益,乙方应全力予以配合。第三条保证条款1、甲方保证对授权节目享有合法、完整的着作权及邻接权,并保证对其提供的设计资料及商标享有合法的使用权。乙方担保确有授予甲方行使本协议约定事项的权利,其许可甲方使用并不构成对相关着作权人、邻接权人及任何第三人的侵权。2、为履行本协议之所需,乙方保证将应甲方要求出具该授权节目之完整的版权证明文件,包括但不限于授权节目之歌曲的词曲作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及相关权利人的授权使用证明等。3、乙方保证在授权期限内不再将授权节目之任何载体形式的发行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或授权给除甲方以外的任何第三方使用。4、乙方保证按本协议约定的范围、方式和期限使用授权节目内容。第四条保密条款对涉及双方任一方尚未向第三方公开的数据和信息,双方须保守秘密。任何一方对因签署或履行本协议而接触或了解到的对方未公开的数据和信息,亦须保守秘密,非经对方书面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人透露有关数据和信息。第五条违约责任1、任何一方如有违约或延迟或不履行本协议条款而导致相对方发生损害时,违约方不但应赔偿守约方的损失,还应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按守约方损失的一倍计算。2、如因钱款违约行为造成对第三方侵权损害的,违约方还应负责出面解决,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律师费、诉讼费及其他经济损失。第六条不可抗力1、如果本协议任何一方受不可抗力事件影响而未能履行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在不可抗力事件引起的延误期内中止。2、宣称发生不可抗力的一方应及时将不可抗力事件通知另一方,并提供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及其持续时间的适当证明文件,并应尽力消除或减轻不可抗力事件的影响。3、不可抗力事件持续超过60天或存在明显无法恢复履行本协议情况的,本协议即自动终止。第七条争议解决及适用法律1、就本协议内容或执行发生任何争议的,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第八条其他约定1、本协议的提前解除或终止不影响各方于本协议提前解除或终止之日以前根据本协议已产生的权利和义务。2、本协议由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于乙方取得出版发行审批的行政批文之日起生效。期满后,如双方无异议,则本协议有效期将自动顺延壹年。3、本协议一式贰份,双方各执一份,均具同等法律效力。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签订补充协议,并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盖章:

篇2:版权授权的协议书

游戏版权授权合同协议书样本1

甲方:

乙方:

1.根据着作权法有关规定,甲方委托乙方代理以下项目(下称“该项目”)的着作权登记代理事务:

2.乙方必须依法维护甲方的合法权益,为甲方提供的资料保密。

3.甲方应真实地向乙方陈述该项目的背景和资料及有关数据,积极配合乙方办理登记事务。

4.甲方可随时解除与乙方的委托代理关系,但如非乙方原因,所缴费用不退。

5.在本合同生效期间,如有相关资料中所列的“申请人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等项目中任何一项发生变化时,甲方务必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代理人,否则一切因此而造成的后果完全由甲方负责。

6.甲方支付给乙方的费用包括:

代理费

登记费

合计(大写)人民币

乙方指定帐号为:

户 名:

开户行:

帐 号:

7.本合同自乙方收到费用之时起生效,到登记通知下达或因申请不具实质条件被驳回为止。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签字):

代表(签字):

电话:

地址:

签署日期: 年 月 日

签署日期: 年 月 日

游戏版权授权合同协议书样本2

甲方:

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合法的基础上,经友好协商,就软件著作权登记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委托咨询服务事项

乙方接受甲方委托,就甲方软件著作权登记事宜提供相关咨询和服务,帮助甲方取得相应的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第二条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已确认甲方符合软件著作登记条件。乙方应勤勉、尽责的办理甲方委托办理的软件著作权登记事宜;

2、乙方应当在有关部门下发证书后,无偿协助甲方办理成都市软件著作登记证书资助,并及时将证书交付给甲方;

3、按甲方确定的登记计划要求,乙方全权处理及负责软件著作权登记的全过程,直至获得证书;

4、乙方对其获知的甲方企业信息负有保密责任,非由法律规定或者甲方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如有发生,甲方有权要求乙方给予至少人民币壹万元的赔偿。上述保密为永久性义务,不因本合同终止而解除;

5、乙方免费为甲方提供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书面建议和意见。

第三条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应当真实、详尽和及时地向乙方提供委托咨询服务事项有关的全部资料,并保证所提供的文件和资料不构成对他人的侵权且无权属纠纷:

2、甲方从乙方获取证书之后需及时将应付款支付给乙方。

第四条委托咨询服务费用

1、乙方经与甲方协商一致后,乙方按每件软件著作权登记人民币元(大写:元整),共件,共计人民币元(大写:元整)向甲方收取代理费用(该费用包含办理期间产生的一切费用,含官费);

2、付款方式:在甲方拿到证书后,甲方向乙方支付本项目咨询和服务费用按件支付,应付金额(人民币)=证书件数_元/件;

3、结算方式:经双方商定采用转账方式付款,乙方提供本咨询服为应收款项除官费以外剩余部分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官费部门为版权局出具的官票)。

第五条协议的解除与终止

1、甲乙双方经协商同意,可变更或解除本协议;

2、乙方违反本协议第二条规定义务之一,甲方有权解除协议;

3、甲方未按乙方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乙方有权解除协议;

4、乙方完成委托咨询和服务事项后,本协议终止。

第六条违约责任

1、甲方无故中途终止合同,乙方有权向甲方追加赔偿;乙方无故中途终止合同,甲方有权向乙方追加赔偿;

2、乙方无正当理由违反本协议第二条规定义务之一的,甲方有权保留追加赔偿的权利;

3、因不可抗力或者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变动,导致业务延误的,双方同意业务继续进行,并互不承担违约责任;因上述原因导致业务无法继续办理的或者甲方不符合相关条件原因导致没有继续办理必要的,双方任何一方均有权利通知对方解除合同,并互不承担违约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七条争议的解决

甲乙双方如果发生争议,应当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八条协议条款的变更

如一方要求变更协议条款,需经对方同意,并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确认方生效,否则相对方将不予承认变更后的协议。

第九条合同期限

本合同期限自签订盖章之日起,到甲方拿到证书并支付合同金额给乙方为止。在正常情况下,乙方在甲方提供所有相关资料之日起2个月内办结代理事项。如遇特殊情况,乙方应提前告知甲方,并协商顺延期限。

第十条协议的生效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代表人:代表人:

签订时间:

游戏版权授权合同协议书样本3

甲方(委托方):

地址:

电话:

乙方(代理方):

地址:

电话:

一、甲方将其拥有电子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图书

等共部(详见第三条)委托给甲方独家代理。代理期限从合同签订之日起共

年(以最后一年当年电子版权使用收入最后一次结算日为合同截止日期)。

二、乙方代理内容如下:

1.推广和开发甲方所委托的电子版权。包括:与北大方正网络事业传播部、清华同方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图书工程中心、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书生、中国数字图书馆等电子图书出版公司和数字图书馆机构合作,以各种技术格式制作和销售上述著作的电子图书;与其他网络和电子媒体合作,对甲方所委托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进行开发利用,实现其价值增值。

2.甲方委托乙方独家代理甲方权益,与电子版权的使用方进行相应的谈判、签订合同等事宜。所有合同以复印件形式送甲方备案。

3.甲乙双方同意:电子图书的数据统计方式、销售数量、销售收入、结算金额和结算时间均以电子版权使用方的服务器、软件和其他约定的统计记录为准,由乙方核准后,加盖使用方和乙方公章后送甲方备案。

4.乙方有义务通过各种技术和统计调查手段,独立验证电子版权使用方所提供的数据的准确性,维护甲方利益。同时,乙方有义务广泛监督甲方电子版权在互联网和电子出版领域的合法使用情况,并及时进行交涉和谈判,维护甲方权益,并将相关情况通报甲方。乙方定期将甲方电子版权的总体使用和推广情况汇总,向甲方通报。

5.由乙方代理的甲方电子版权,其使用收入按照乙方与使用方签订合同所规定的分配比例和结算方式,归甲方所有;乙方按甲方电子版权收入的15%收取服务费用。

6.结算方式:乙方有义务向电子版权的使用方及时催要甲方的应得收入,并在使用方结算到期时并扣除乙方应得的服务费用后,保证甲方的应得收入及时到帐。

7.乙方应保证甲方所提供的电子文档不被非法使用,保护其知识产权,并不得更改其图书的所有的版权信息和内容。

篇3:版权授权的协议书

一、数字图书馆以及版权授权问题

1. 数字图书馆及其特点。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初步想法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科学技术管理学家布什先生在1945年提出来的, 他提出将电子计算机与传统的查找机制、图书馆馆藏文献结合起来, 即台式个人文献工作系统。之后经过了长期的孕育和发展,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在1992年被美国人正式提出, 并于1995年提出正式的定义:“向用户群体提供便于查找利用庞大的、经过组织的信息和知识存储的手段的系统, 便被称作数字图书馆。”在这个定义里我们可以发现, 他们将数字图书馆定位于服务性、多端口、无限使用的资源服务系统。也就是说, 数字图书馆要将很多其他地方的资源联系在一起, 并形成一个多样化、而非单一的主体, 这个主体可以让广大用户在最大限度上获得服务信息, 并且这些信息可以不需要信息原件, 而是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传递给广大用户。随着数字图书馆进入我国, 并得到了广泛地进步和发展, 我国将数字图书馆定义为“一个系统化的信息工程, 它将分散于各种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并以网络连接, 提供及时利用, 实现资源共享。”可见, 数字图书馆不仅仅是有大量的期刊、资料以及图书的图书馆, 而更是一个以使用者为中心、以大量的数字数据和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持的信息服务系统。它为用户提供海量的有效信息, 提供各类信息流量大、可复制、多媒体、高效的检索、复制、阅读等功能服务。可见, 数字图书馆可以提高用户的知识认知能力和储存空间, 同时也可以节省大量的空间和时间, 保证原版资料在不受到损害的同时得到最大程度地广泛传播,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

2. 我国当前的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问题。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一方面推进了我国图书馆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同时另一方面也引起了网络世界中的版权授权等纠纷与问题也日益突出。2002年, 北大教授陈兴良将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公司告上法庭, 从而成为了我国第一件关于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问题的侵权案件。随后, 书生公司被郑成思等7名知识产权专家起诉, 再次引发了社会对数字图书馆的版权问题的关注。 (1) 我国相关法律并不能切实保护版权授权。我国有相关的保护著作权的法律, 即新《著作权法》, 它规定了在数据库合理使用上的一些基本问题, 但是这项法律并不务实, 体现的内容也显得宽泛。另外, 《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等都是我国用来规范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法律, 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尊重了公民获得信息的权利, 规范了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但是并不能完全填补数字图书馆对于版权授权问题的保护。而相对于美国的《TRIPS协议》, 我国的这些法律针对如何规避技术措施、免责、数据库实质性的利用等问题并没有做到切实的规定。 (2) 网络导航服务中的版权授权问题。所谓网络导航系统, 指的是利用超链接技术对其内容进行简要的内容解释, 把网络上的相关学科资源进行评价、有序化整理、搜集、组织、分类等, 在网络上建立分类目录式资源组织体系、动态链接、学科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平台等, 主要分为“内链”和“外链”, 而网络导航中的链接更接近人的发散性思维模式, 能够使得人们超越传统的阅读的刻板模式和线性结构。链接技术的出现, 能够使得公众迅速从网上的海量信息中找到自己的所需。但是它也给版权授权等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例如, 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在2001年受理的叶延滨诉“新浪网”著作权侵权案。这是我国第一件因使用搜索引擎而检索到作品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的案件。

二、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问题的保护措施

在我国的网络环境下, 技术、法律、管理手段可以说是保护数字作品的版权授权问题的不可或缺的三种重要方法和手段。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图书馆保护体制, 进一步协调好版权人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 使得版权授权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 也确保数字图书馆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

1. 创设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中的“公共借阅权”。

以承认著作权人为基础, 从图书馆的出借行为中获取一定经济报酬为前提的权力, 按其享有版权的每本图书在图书馆被借阅的次数而收取版税的权利就被称之为公共借阅权。数字图书馆涉及了录音录像制品、影视作品和其他多媒体作品, 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文字作品、摄影作品、美术作品等的范围, 向公众提供了大量的数字化作品和数字化制品, 这就难免会产生一些版权纠纷问题等。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版权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海量的传播内容在版权授权问题上提出了崭新的要求。版权人对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和保护也就越发重要, 他们认为图书馆是以牺牲他们的自身利益为基础, 从而履行的自身职责。另外, 对于一些畅销书籍, 如果多一个人在网上免费下载了其电子书, 就代表着传统的纸质图书就少卖出去一本, 因而, 数字图书馆对于传统的图书市场就产生了严重的干扰。而以著作权人保护为基础的“公共借阅权”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公共借阅权不仅尊重著作权人利益, 而且也能够使得图书馆履行自身的信息传播功能, 满足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 构建出了一个高效低成本的版权授权通道, 使得创作者和使用者双方的利益只有达到了帕累托标准, 实现创作者与公众之间利益的平衡。

2. 制定相关的法律许可。

为实现版权保护的目标, 合格的知识产品创造者不仅仅要被授予某些专有权, 而且要保证这些创造者的权利得到有效实施。因而, 法律保护必不可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报酬, 不经过版权人的许可而使用版权人的作品, 也是版权制度下的一种权利限制。其中, 很多国外的相关法律法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们首先应在考虑到不与我国现行法律相冲突的前提下, 衔接当前数字时代的国际惯例,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 我国当前对网上传播的国内的作品一般都是以《著作权法》的第32条第2款为评判许可保护的标准。而这种规定仅仅适用于不包括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大陆地区的作品, 却并不能够适用WTO成员的作品和《伯尔尼公约》等等。另外, 我国的著作权保护也没十分注重将版权授权纠纷结束在萌芽状态的状况, 目前的《著作权法》等还有许多不十分完善的地方, 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 在著作权司法中实现切实的保护。因而, 数字图书馆的保护版权问题实质上主要要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去作为强有力的后盾。我们应当从信息法学的角度, 将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纳入《图书馆法》《著作权法》等的调整范围, 建立行之有效的、完善的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体系, 保证版权保护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和谐发展。

3. 建立版权授权邀约模式。

在版权人自愿的基础上, 在版权作品中包含权利人版权声明, 以要约方式规定了公众能以何种方式、何种条件等使用其作品;任何个人或机构只要愿意接受该条件, 就可以自动形成与版权人的合同关系, 并按照约定的方式, 有偿地、合法地使用本作品被称之为“版权授权要约模式”。这种模式在《最后一根稻草》这本图书的出版过程中逐渐被推崇和关注, 并逐步演变成为了一种版权授权模式。在《最后一根稻草》的扉页中, 作者刊登了明确的数字版权使用声明, 任何个人和机构均在使用该书所产生收入的5%的前提下, 于六月内支付给作者的委托方, 就可享有该作品的数字形式的复制权、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综合看来, 我国的版权授权的邀约模式包括两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是这个在版权者和授权者之间设定第三方, 也就是上方案例中提到的委托方。这一方式不仅仅可以使版权者获得相应的有关收益, 而且避免了版权者与复制者、使用者等一一洽谈的麻烦, 从而使得作品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合法传播与使用, 保证公众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效果。同时, 版权授权邀约模式是需要具备权利管理信息的。它主要是有关作品的使用条款、对作品拥有任何权利的所有人的信息、作品、作者、代表此类信息的任何数字代码或者其他的相关信息等。这些管理信息上的内容不仅仅方便在作品向公众进行传播时出现, 而且还会附在作品的每件复制品上, 以此来保证版权所有者的相关权益。然而, 在我国当前数字时代的背景下, 这种版权邀约模式仍然不是十分成熟。例如, 我们要让大量的信息使用者与版权人逐一达成使用协议, 明显不是十分现实的, 其可操作性仍然是不高。只有有了成熟的集体管理组织的参与, 才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满足公众对海量信息的需要, 适应数字时代对信息授权的需求。

摘要:如何在适应网络技术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实现对著作权人的利益保护, 实现版权人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实现有效的版权制度的调整等问题, 成为了我国数字图书馆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面临问题,解决方法及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虹.知识产权与电子商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江向东.版权制度下的数字信息公共传播[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

篇4:版权授权的协议书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1月9日,山东出版集团旗下的明天出版社与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就著名兒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笑猫日记”系列的全球英文版及其他部分作品外文版权的转让在北京举行授权签约仪式。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等领导出席签约仪式。明天社社长刘海栖和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全球总裁布莱恩·莫雷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

“笑猫日记”是一套适合7~9岁儿童阅读的系列丛书。莫雷表示:“将这些令人喜爱的系列丛书纳入到我们的出版的计划中,是将中国优秀图书介绍到海外市场的一大步。”在签约仪式上,杨红樱的发言是由其女儿担任英文翻译,女儿相貌酷似母亲。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为母亲的发言作了精彩的诠释,现场洋溢着温馨的气氛。杨红樱是我国当代深受小读者喜爱的儿童书作家,现已出版作品50多种,其中已成为品牌图书系列的有“笑猫日记”系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等。

安徽少儿社正式进军青春文学市场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1月8日,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天涯社区等国内知名网站共同举办的“2007年度80后作家实力排行榜”评选活动,日前在北京揭晓。韩寒、郭敬明、李傻傻、郑小琼、春树5人,分别获得年度魅力人物、年度杰出成就、年度风格创新、年度网络人气、年度市场潜力奖,另有张悦然、蒋峰、蒋方舟等10人分别获得“2007年度中国80后十强作家”称号。

此次评选活动,自2007年12月在天涯社区人文频道启动以来,得到了众多“80后”作家的积极参与,此次入选的100名“80后”作家中,有绝大多数人的作品入选这套安少社出版的《旗·80后精品文丛》。本丛书精选了以郭敬明、张悦然、蒋方舟等99名“80后”作家的代表作品或最新力作,分“小说新势力”和“散文新势力”两个系列,集中展示“80后”作家在青春文学创作方面所取得的累累硕果。

安少社社长刘玉英会上表示,近年来,安少社形成了“一主两翼”的强劲发展态势——以出版低幼图书为主,以动漫图书和青少年文学读物为两翼的发展战略。

21世纪举办名家荐诵会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和中国新闻出版网联合举办的“名家荐诵,好书给中国”——二十一世纪社新书宣传展示活动于1月9日在北京举行。五名在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知名专家对二十一世纪社的新书进行了自己的阅读阐发。

二十一世纪社社长张秋林在会前致辞中对经销商们的一贯支持表示了感谢。他说,“作为出版社来讲,最根本的诚信不仅仅是生意伙伴间的诚信,要注重和讲求出版物内容的诚信,注重和讲求对读者、对社会的诚信,二十一世纪社的经营理念就是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竭诚为读者提供好书。今天这个活动的举办沿袭了我们这个宗旨。”在荐诵会上,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回顾了中国幻想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认为正因为二十一世纪社在整合幻想文学包括出版《鬼磨坊》、“彩乌鸦”等优秀作品上作出的诸多先见性的工作,才引起了后来中国幻想文学出版如火如荼的局面。北师大教授王泉根把晓玲叮当称为中国第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他称赞晓玲叮当的《魔法小仙子》是专门针对小学生年龄段的一部优秀作品,其写作本位是儿童的,是不含功利的、真正能为儿童喜爱的。

像这样一种由多位顶级专家一次推介多部优秀作品的形式,在出版营销活动上是前所未有的。而此次好书荐诵活动只是二十一世纪社在2008年整体营销上拉开的序幕。

奥运未到 “福娃”先热

《福娃奥运漫游记》 发行突破400万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通讯员 叶 薇)在新近出炉的一份少儿畅销书排行榜上,记者看到除了“哈利·波特”、“淘气包马小跳”和“冒险小虎队”等老牌少儿畅销书之外,一套《福娃奥运漫游记》5册图书悉数上榜。虽然是榜上新面孔,但却势头逼人。该书出版方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郑重告诉记者,《福娃奥运漫游记》自10月投放市场以来已实现了多次重印,目前累计发行已突破400万册。

篇5:版权授权委托书

地址:

电话:

被授权人:

地址:

电话:

传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规定,甲方向乙方就作品的出版发行事宜授权如下:

一、为授权人的原创,授权人享有对的完整著作权。

二、授权人向被授权人就该作品授权的权限范围是:

1、被授权人在本授权委托书有效期内,独家享有代表授权人办理上述作品以图书形式在除中国大陆以外的亚太和欧洲国家及地区出版发行中文(简/繁体)、日文、英文、法文等语种文本的权利,

具体语种包括:

2、被授权人对上述作品已在除中国大陆以外的亚太和欧洲国家及地区出版的图书办理进口至中国大陆销售的权利。

4、为有利于本作品在特定市场区域的发行和在所有可能的媒体上进行宣传,在不破坏作品完整性的前提下,被授权人有权对本作品中的文字和图片内容以及版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动。

5、被授权人就已出版作品拥有取得稿酬及版税的权利。

6、如有发现任何侵害本作品版权的现象发生,被授权人可采取合法行动终止这一侵害行为并对其提出赔偿诉讼。

7、授权人作品之图片仅授权被授权人用于本合同项下的出版发行活动,除按本授权委托书约定的授权范围使用外,被授权人不得将授权人作品的任何图片做其他使用,不得用于出版其他书籍或授权或转让给第三方等商业买卖模式。

8、被授权人不得代表授权人行使本授权委托书约定授权范围以外的权利,授权人对被授权人的越权使用作品行为保留追诉的权利。

9、本授权委托书自授权人签发之日起三年内有效。

授权人:(签字)

篇6:音乐版权授权书模版

授 权 书

授权方: 艺名:

被授权方:北京xxxxx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一、授权方是授权曲目单中授权作品词曲版权(著作权)及录音版权(邻接权)的拥有者,即本授权书授权项下作品的著作权人/授权音乐作品唯一合法权利人或具有对本授权书授权项下作品拥有转授权资格。

二、授权方式、授权范围:

㈠、授权方式:

独家授权被授权方,并由被授权方确定合适的方式用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的中央音乐平台。

㈡、授权使用范围:

1、中央音乐平台:rbt/ivr/wap/sms/mms/brew/java/彩话/流媒体/振铃/IVR/全曲在线收听/全曲在线下载/随身听等业务。

2、网络视听等、通信行业设备服务、电信增值业务开发和运营权。

3、产品类型:音乐产品、MV、图片、视频。

三、授权方保证对授权音乐作品拥有全部合法权利,足以作出本授权;因授权音乐视频作品版权而产生的任何法律纠纷,均由授权方负责解决并承担责

四、授权方同意被授权方进行转授权。

五、授权期限: 年 月 日

六、授权作品详单:

作品名演唱者作曲作词词曲著作权授权及拥有比例录音作品授权拥有比例

10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词授权方签名: 艺名:

手印: 手印:

身份证号:

曲授权方签名: 艺名:

手印: 手印:

身份证号:

演唱授权方签名: 艺名:

手印: 手印:

身份证号:

篇7: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欢迎大家分享。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1

论文《_________》系_________学院_________专业_________(作者姓名)在_________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而完成的`作品。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_________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1.保密□,在□三年/□五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作者(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导师(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2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福建医科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需办理相关手续,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手写):__________ 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导师签名(手写):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3

论文《_________》系_________学院_________专业_________(作者姓名)在_________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而完成的作品。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_________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1、保密□,在□________年□__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作者(签字):_________导师(签字):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4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真实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手写):__________ 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篇8:版权授权的协议书

一、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所面临的主要困惑分析

(一) 数字图书馆版权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范围受限

数字图书馆版权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范围受到限制。随着网络的发展, 国家法律针对数字图书馆的使用进行了规定, 在未经著作人同意的情况下, 不得通过网络、现实等手段对书中信息进行传播、复制和使用。如已经使用需要向著作者支付一定的报酬。规定限制了合理使用范围, 阻碍了图书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 虽然保护了著作者的利益, 但是却大大减少了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和使用空间, 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共享和传播。

(二) 版权授权成本高效率低, “海量”授权短期难以实现

版权授权成本高效率低下是数字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 作品大量涌现, 数字图书馆面临着海量授权许可, 如果一一进行授权无疑是不现实的, 而且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授权效率也会非常低。而如果不进行授权又侵害了版权人的利益。我国集中管理组织发展的不成熟也导致了授权渠道少、成本高的问题。

(三) 现有的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模式单一, 尤其是强制许可制度缺乏

我国现存的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模式单一, 主要有三种:直接授权模式、授权要约模式和代理授权模式。这三种模式都属于传统图书馆授权模式。对于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海量授权的特点, 这三种模式并不是特别契合, 具有针对性的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模式单一, 尤其是缺乏强制许可制度。强制许可制度起源于英国。这种方式平衡了版权人和使用人之间的利益, 同时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强制许可制度相较于传统授权模式更加适用于数字图书馆的海量授权模式, 而我国当前数字图书馆缺乏强制许可制度。

(四)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建设发展缓慢

首先, 著作权管理体制官本位思想严重。悠久的历史文化决定了我国官本位思想的严重, 尽管民间集体组织不属于政府管理机构, 但是传统思想导致我国大多数民间团体机构都在政府的支持之下或者是直接统治之下建立。机构的管理与政府有着非常大的相似之处。著作权管理组织同样难以摆脱官本位思想, 缺乏独立的坚实的力量, 自我意识相对薄弱, 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团体。其次, 著作权管理运行机制不成熟。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著作人和使用人之间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缺乏市场运行机制, 大部分情况下由政府进行通知管理, 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最后, 组织覆盖面较窄。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起步较晚, 覆盖面较窄, 需要进行扩张, 否则难以发挥其作用。

二、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模式的完善对策

(一) 适当扩大作品合理使用以及法定许可范围

教育与科研目的使用作品是大多数国家版权法规定的合理范围。我国版权法规定:供教学和科学研究使用的作品为合理适用范围, 不得以个人学习、出版发行为目的。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合理适用范围与现代的需求逐渐脱节, 适当扩大作品的合理使用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数字图书馆面临着海量的版权人和使用人, 扩大作用合理适用范围, 规定以盈利为目的的范围为不合理适用范围能够更简单直接地达到管理的目的。数字化网络图书馆可以放宽下载范围, 将公益性图书设定为合理使用范围, 对特定的对象进行开放。

法定许可制度是著作权法为平衡著作权人和公共利益的主要方式, 同时也是对著作权人的权利限制的主要手段。201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修改草案) 》, 法律规定不经过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需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在使用前要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备案;二是要在使用的过程中注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和作品出处;三是要在使用一个月之后向相关部门支付费用。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网络社会的发展, 适当扩大法定许可制度显然更适合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

首先, 法定许可制度维护了著作权人和社会的意义, 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法定许可范围适当扩大能够在保护作者权益的同时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次, 扩大法定许可范围并未违反法律规定。最后, 扩大法定许可范围既满足了学习者的求知欲、达到了资源的共享和知识的普及, 又扩大了学者的知名度, 实现了作品的价值。

(二) 引入版权补偿金制度, 逐步减轻“海量授权”的压力

1965年, 德国提出版权补偿金概念, 是指作品因被版权之外的使用而造成了权益受到侵害, 这时候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支付给版权人一部分补偿费用, 这就是版权补偿金制度。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面临着严重的侵害和威胁, 网络下载复制传播作品给版权人的权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种压力, 对于数字图书馆行业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影响。而版权补偿金制度作为一种补偿制度能够给版权人提供一定的保障。引入版权补偿金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海量授权”的压力, 保护版权人的权益。

随着“海量授权”的压力和数字图书馆复制的趋势日益严重, 我国引入版权补偿金制度势在必行。然而在引入版权补偿金制度的时候不能照搬其他国家, 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善。学习德国全面征收私人复制补偿金显然在我国是不现实的。在我国版权补偿金制度的建立需要根据作品使用次数来决定, 而补偿金如何分配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 建立版权的默示许可制度, 增加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的模式

传统版权基本上是“许可权+禁止权”的结构, 这种结构对于版权进行了很好的保护, 能够保护版权人的利益不受侵害, 然而网络时代背景下, 传统版权平衡结构不利于信息的交流沟通和共享, 对于社会资源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如果将此种方式应用到数字图书馆中非常不现实, 例如:如果每个扫描和复制数字图书馆作品的人都要通知版权人, 那么是非常不现实的, 不仅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 而且联系到版权人也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建立版权默示许可制度非常重要。

数字版权默示许可制度之下, 版权人有权申请报酬, 当版权人向使用人提出报酬申请时, 使用人需要向其支付一定的报酬, 否则就视为侵犯版权。版权人也有权要求禁止作品被复制和传播。实行版权默示许可制度能够增加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模式, 减少对版权人权益的侵犯, 同时也符合网络的传播特点和方式。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默示许可制度能够节约时间和成本, 实现了信息共享, 给广大网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达到利益的双赢。

(四) 构建版权权利信息的集中管理系统, 加快著作权管理组织建设

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较晚, 没有坚实的基础和集中的管理系统, 发展不够完善, 所以数字图书馆的版权授权问题更加凸显。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缺乏集中的管理和运营, 完善当前的管理方式, 加强集中管理对于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意义。

早在19世纪, 著作权管理就已经出现, 并且在国外发展两百多年, 已经形成成熟高效的运行机制, 著作权管理维护了著作人的合法权益, 保障了出版行业的正常运行。而在我国, 著作权管理制度出现较晚, 发展不完善, 所以积极引入成熟的著作权管理对于版权问题的解决有重要作用。

构建版权权利信息的集中管理系统, 加快著作权管理组织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成立正式的管理机构。对著作进行科学系统的集中管理, 这样做能够大大改善数字图书馆版权海量授权的情况。其次, 借助国际成熟的经验建立作品信息管理系统。标准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够集中管理数字图书馆, 减少版权授权纠纷, 净化数字图书馆行业, 而且能够准确有效地查找管理数字图书馆, 提高管理的效率, 节约人力物力, 促进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再次, 减少集中管理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关系。著作权集中管理组织的建设初期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 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 应尽量减少与政府机构的来往。因为著作权管理组织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 其运营管理需要经过出版管理机构的批准, 减少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和政府的干预有利于机构的发展。最后, 不断加强著作权集中管理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加强著作权和法律知识的宣传, 定期开展著作权管理机构普及工作。同时, 可以开展一些公益活动, 例如:帮助经济困难的作者, 帮助山区孩子读更多的书等来提高著作权管理组织的影响力。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 可以有效加强数字图书馆的集中管理, 建设有效的著作权管理组织, 解决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问题, 为数字图书馆行业的发展扫清障碍。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网络时代发展迅速的今天, 数字化图书馆必然取代传统图书馆, 成为未来图书馆的主流趋势, 解决版权授权问题迫在眉睫。针对我国当前的数字图书馆管理方式和管理机构, 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集中管理组织, 完善当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建立健全版权法法律法规。在网络环境下, 使版权问题规范合法化, 在结合网络时代和数字图书馆的 (下转第192页) (上接第190页) 特点之下, 建立适宜发展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管理组织, 不断使我国的数字图书馆与国家接轨, 促进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慧娟.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 2012.

[2]王丹阳.国外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对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启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 .

篇9:知识共享协议与博客版权问题

【关键词】知识共享协议;博客;版权

【作者单位】张晓丽,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

【基金项目】新疆兵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军垦文物与新疆兵团屯垦文化传承研究” (15YB19)阶段性研究成果。

Copyleft是国际反版权运动创造的一个与Copyright相对应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开放、共用、自由”,認为知识与信息是非物质的非竞争性资源,分享不会造成存量的下降和效用贬损,反而会使总量增加与价值提升。Copyleft的目标是面对版权制度与日俱增而对知识、信息传播产生限制的预设规定,建立一种合理的、具弹性的版权机制与“混合性版权文化”[1]。 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简称CC)采用Copyleft的制度模式,是版权人在保留部分权利(Some Rights Reserved)之后将未保留权利让渡给公众行使的版权许可行为。将知识共享协议适用于解决博客版权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在现行版权制度下,博客版权人不论是保留所有权利还是不保留权利,都无法实现利益关系的平衡,知识共享协议却在保留所有权利和不保留权利之间做出了折中选择,较好地化解了博客这种新媒体领域版权垄断与知识信息传播利用的冲突与矛盾。

一、博客适用知识共享协议的特征

1.侧重于保护精神权利

署名权是版权精神权利的核心。作者通过在作品上署名,向世人宣告他与作品的自然关系,他与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人格、精神、情感的关系[2]。行使署名权是保障版权财产权利的前提,因为版权使用费是付给作者的,除非有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人就是作者。而在知识共享协议下,署名权和财产权之间的联系被割裂了,署名权往往不再是获得财产权利的证明,更大的作用是为了表达作者和作品之间的自然关系。

博客篇幅短小,内容精悍,利用其牟取巨额利润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大多数版权人撰写博客没有功利性,只求得到精神的疏解和愉悦。于是,博客版权人希望证明其创作主体身份,承认其创作贡献,不允许作品被别人张冠李戴,要求作品在被博客用户共享的同时署名权受到保障──仅仅是正确完整地署名,称之为“信息注明权”。这就是大多数博客版权人选择知识共享协议时都少不了“署名”选项的原因。其实,保留署名权也是几乎所有选择知识共享协议授权使用其作品的版权人的共同做法,这也促成知识共享协议2.0版本之后“署名”成为默认的选项。在作品上署真名、笔名或者不署名都是博客版权人的权利,但是博客用户只能按照原始署名的方式在后来的作品复制件上署名,不得擅自更改署名,比如未获许可自作主张将笔名换成真名,或者将匿名作品署上作者姓名等。

2.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

知识共享协议倡导合作、开放、共享的理念,摒弃和弱化版权的专有性与垄断性,走出一条与传统版权制度相背离的道路。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知识共享协议违反和破坏了法律制度,相反,知识共享协议与法律制度有较强的耦合性,其存在有现实的宪法、版权法与合同法依据,受到立法的约束与规制。知识共享协议的基本原理在于既承认版权,又通过法律允许的方式,以缔结契约的做法调整版权人和用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3]。首先,知识共享协议不缩减、弱化、排斥博客版权人根据版权法享有的权利,与版权限制政策不发生冲突。其次,知识共享协议禁止假冒侵权博客作品传播。再次,知识共享协议强调博客版权许可的意思自治原则,违反协议的行为将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博客用户在知识共享协议的框架下利用作品发生侵权,还将承担侵权责任。最后,知识共享协议否定了博客用户的绝对自由权,用户应在遵守知识共享协议条款的前提下利用作品。一方面,知识共享协议保障博客用户链接、下载、修改、分发、复制、检索甚至商业性利用作品的权利;另一方面,它又要求博客用户按照协议约定行事,确保共享、开放精神的传承。由此可见,知识共享协议并没有抛弃版权法、合同法等法律制度设置的原则,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标准、灵活的授权机制

传统版权授权的内容、条件由版权人与用户协商,没有统一的标准。知识共享协议适用一致的标准化授权协议,确保同一授权模式下用户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的相同性,这既符合版权人的初始意愿,又有利于责任的认定与追究。知识共享协议包括“署名” “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相同方式共享”等4个许可要素,它们可组合构成不同的授权协议,核心协议包括“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BY—NC—ND)、“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BY—NC—SA)、“署名—非商业性使用”(BY—NC)、“署名—禁止演绎”(BY—ND)、“署名—相同方式共享”(BY—SA)“署名”(BY)等。尽管知识共享协议具有标准化特征,但是授权不乏灵活性。首先,博客版权人是否选择知识共享协议,以及保留何种权利、放弃何种权利、许可使用条件等都由其自主决定,他人无法干预,更不能强制。其次,多样化的、具体的、内涵不同的知识共享协议为博客版权人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菜谱”,覆盖了从不要求署名、未经许可商业性使用和允许随意修改的最开放、自由的版权要求,到要求署名、不允许未经授权商业性使用和不允许修改的最严格要求,总会有一款适合博客版权人的“口味”。知识共享协议版本的不断更新,将为博客版权人的授权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和空间。

二、在博客推广知识共享协议的建议

1.为知识共享协议立法

nlc202309091408

知识共享组织希望其制定的协议被法律认可,具有法律强制力,所以使用的术语均来自现行版权法,整个体系也以版权的存在为前提。但是,知识共享协议得到立法之前并非法律规则,对用户的约束力不强,开放、共享理念难免被异化和变质。另外,虽然知识共享协议起源于美国,以美国版权法为初始模板,但是作品的传播具有跨区域性和全球性,知识共享协议在某个国家或地区使用,必须与当地的法律法规相融合。知识共享组织“国际使用权计划”的目的就是通过与世界各国法律专家的合作,制定出适用的许可政策与模式。我国法律制度与美国相比有较大差别,知识共享协议只有与中国版权法对接,才有可能得到推广和运用。比如,知识共享协议中的派生作品(derivative works)是指基于当前作品或者当前作品与其他已存在作品而形成的作品,涉及翻译、录音、節选、缩写以及重新铸造、变形、改编、改写之后的各种形式,但却不包括我国版权法中的汇编作品。如果我国版权法对非商业性使用的判断标准模糊,那么极有可能造成对用户某些行为性质的认定困难。

2.对适用效果做动态评价

虽然知识共享协议诞生以来在国际上推广迅速,但是不乏质疑之声。比如,S. Dusollier教授认为,知识共享协议是个人提出的私人方案,属于版权许可合同,强化了信息的商品属性,不可能达到其最终的理想即改变版权制度[6]。知识共享协议已经适用于博客、影片、网站、歌曲等领域,然而持观望态度和反对意见的人不在少数。比如,有学者认为,知识共享协议在我国未得到官方认可,只是通过学术交流的视角去认识和普及,如果发生纠纷很难得到司法实践的支持[4];另有学者指出,要从知识共享协议的本质分析,其适用是否具有长期的可持续利用价值值得考量[5];还有学者更直接地认为,知识共享协议在我国水土不服,应当缓行[6]。因此,对知识共享协议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适用效果应做系统的、全面的跟踪评价。由于知识共享协议的适用效果受到领域、目的以及适用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制约,所以对其做评价应分专业、分行业进行,尤其应将版权人和用户数量都较大的博客领域当成一个重点。

3.打击网络侵权行为

知识共享协议之所以能够发源于美国并开花结果,原因主要包括三点。其一,美国对版权过度保护的情况严重,知识共享协议有助于矫正失衡的利益关系;其二,知识共享协议得到美国版权法的认可;其三,美国民众整体版权素质较高,维护法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目前,实施知识共享协议效果较好的也都是版权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与地区。在我国,虽然对是否存在版权保护过度问题的争论不少,但是盗版猖獗、侵权行为得不到有效制裁是有目共睹的。就博客领域来看,侵权呈现大众化、社会化、普遍化、隐蔽化的特点,监管与维权极其困难。有学者认为,在侵权乱象的背景下引入知识共享协议,只会为侵权者提供一种没有风险的免费工具。侵权者会凭知识共享协议,打着道德的旗号与公益的幌子诱骗或者逼迫版权人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共享。当可怜的版权人发现上当后,只能碍于“道德”和“公益”,哑巴吃黄连[7]。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不是版权人滥用权利的问题,而是落实版权法、确保版权人合法权益的问题。知识共享协议要解决的问题,在当今中国根本就不存在[7]。所以,为了推动与保障知识共享协议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必须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净化网络空间。

4.开展引导与推介活动

知识共享协议的推广与应用跟用户的了解、认知、接受程度有关。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完全不了解知识共享协议的人占27.%,知道一点的占41.8%,比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别占23.8%与7.4%,已经使用和打算使用知识共享协议的人占32.8%与34.4%,86.8%的人想进一步了解知识共享协议及其在中国大陆的项目。在已经使用或者打算使用知识共享协议的人中,有71.2%计划使用中国大陆版[7]。由此可见,知识共享协议在我国是有发展前景的,关键是要加强用户利用这种授权模式的意识和提高其使用能力。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比如,澳大利亚统计局、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和英国诸多政府网站采用了知识共享协议。其次,要编制知识共享协议政策工具。比如,2001年德国国家委员会发布了基于“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的《开放内容许可协议实用指南》,以案例为主解释知识共享协议的相关问题。再次,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应宣传知识共享协议的理念、意义、模式、规则和操作方法。最后,要总结知识共享协议推广应用的经验教训,注重用事实与数据对版权人、用户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片面地灌输理念和单纯鼓励使用。

[1] 吴晓萍,周显志.创作共用:一种新的鼓励自由创作的版权许可机制[J].知识产权,2006(3).

[2] 李明德,许超.著作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 张平,马晓.开源软件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批判与兼容(二)[J].科技与法律,2004(2).

[4] 韦景竹.创作共用信息共享机制的特征分析及其评价[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

[5] 陈凌浩,林伟文.Creative Commons中国本土化的困境及建议[J].前沿,2012(18).

[6] 周玲玲.知识共享协议及其可持续利用价值[J].科技与法律,2009(6).

[7] 宋学超. “CC”应当缓行[J].法律适用, 2001(10).

上一篇:我的家乡变美了作文800字下一篇:睡美人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