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创建表态发言

2024-04-08

全域旅游创建表态发言(精选5篇)

篇1:全域旅游创建表态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是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优化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和打造宜居宜游宜业新眉县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按照会议安排,我代表县交通运输局就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作如下表态发言。

眉县是全省首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试点县,按照“公交优先、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近年来,我们投资5169万元开通城乡旅游公交线路33条,拥有公交车辆180余辆,运营里程518公里,实现了全县所有旅游景区及行政村通公交车全覆盖。先后购置80余辆新能源公交车,优先更新通往各个旅游景区和城区内公交车。开通了眉县至太白山、红河谷、张载祠、常兴烈士陵园等10条旅游公交专线和太白山至西安、太白山至机场、太白山至高铁站、太白山至法门寺、红河谷至西安等旅游客运线路,形成了东西南北环形城乡旅游网络体系,大幅提升了我县县域旅游发展水平,极大方便了旅客出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大幅提升,彰显了交通让生活更加美好的行业魅力,为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交通先行官作用。

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今天会后,我们将紧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目标任务,乘势而上,顺势而为,重点做好四项工作:

一要加快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争资金、跑项目力度,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多形式、多措施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分阶段实施县乡公路改造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要强化旅游客运市场监管,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水平。加强全县客运市场规范化管理,努力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优良的交通运输环境,提升行业文明服务水平,助力眉县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要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路服务品质。坚持以提高旅客满意度为目标,高标准建设公路驿站4处,不断巩固提升“四好农村路”国家示范县建设成果,打造全市新亮点。

四要加大创建宣传工作力度,营造创建工作浓厚氛围。协调各运输公司,在全县出租车、公交车led显示屏上滚动播放创建宣传标语,在县汽车站制作全域旅游宣传牌,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营造创建工作浓厚氛围,为我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贡献交通力量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篇2:全域旅游创建表态发言

2017年8月17日

XXXX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代表XXXXXX国际旅游度假区发言: XXXXXX国际旅游度假区简介。。

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工作是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城镇品质、优化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建设国际化山水田园城市和打造国际化品质旅游目的地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此次动员大会后,我们度假区将按照县委县政府对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工作部署和要求,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着力推进旅游业引导管理体制和执法机制改革,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特色化、中高端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实现全域景观化、景区内外环境一体化、旅游服务精细化、旅游体验智能化,促进莫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打好XX品牌,增强核心竞争。一是打好“民宿”牌。围绕“中国民宿第一小镇”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民宿产业的主导优势,通过“个转企”、“限下转限上”,积极引导民宿规模化、精品化发展。目前我镇共有登记在册民宿XXX家,其中精品民宿XXX家,通过县级精品验收XXX家。二是打好“生态”牌。坚持绿色引领,以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高起点编制《XXX国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巩固生态优势,整治提升旅游目的地环境品质。围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以创建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为契机,加强城乡旅游环境整治提升,确保度假区全域范围干净整洁美观度,景观风貌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三是打好“文化”牌。充分挖掘民国文化和海派文化资源,通过与上海美院、“一竹一世界”国际竹创意设计工作营等机构合作,结合XX村、XXX村等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引导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入驻,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提升旅游品质,打造全域景区。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举措,按照“全域景区化、业态多元化”的发展理念,优化旅游发展软硬环境,提升旅游产业品质和内涵,着力打造国际化高端休闲旅游。一是全力做好旅游风情小镇及A及景区创建工作。按照景区化、景点化目标,做好旅游业态和基础设施的提升工作,做好资料搜集等基础工作,争创省级旅游风情小镇,打响休闲度假品牌,提升旅游形象。完成A级景区创建方案的设计并邀请专家对方案进行了评审,为XXX民国风情4A级旅游景区、XXX村、XXX村3A级旅游景区创建做好相应的基础工作。二是扎实做好国际旅游度假区工作。进一步完善度假区队伍建设,确保管委会尽快投入正常运行;充分利用宝贵自然、人文资源和现有的知名度,推动XXX国际旅游度假区新的增长极;抓紧修订规划,明晰发展思路,引导基础设施和优质产业项目向度假区集中发展,注重融入高端元素,提升产业层次,以国际化乡村景区化建设,打造全域旅游名片。

坚持改革创新,助推项目双进。我们将以XXX国际旅游度假区成立为契机,坚持改革创新,在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走出一条具有XXX特色的道路,创新“1+3”旅游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旅游警察,充分发挥好全国首个旅游法庭——XXX法院XXX旅游巡回法庭的作用,高效妥善处理旅游纠纷,服务保障旅游经济发展,推动山上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山下国际旅游度假区联动共享发展,统筹旅游资源,推进产业升级,将生态红利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群众福利。注重加快项目双进,立足生态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创新推进招商选资与招才引智工作,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有效对接国际、对接资本,引进高端精品度假项目,加快瑞士谷、千里走单骑、影视文创小镇等高端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会展经济,努力打造全球一流的国际高端度假旅游目的地。

篇3:全域旅游创建表态发言

1 全域旅游研究述评

2008年绍兴提出“全城旅游”发展战略,这是国内最早有关“全域旅游”的提法[1];2010年,胡晓苒在编制大连旅游规划时提出全域旅游的规划思想[2];2011年杭州市的“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旅游全域化战略”。杨振之提出“全域度假”概念,以度假产业为核心来整合、统筹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3];李悦铮、徐晓勇认为,全域旅游是中国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必然经历的阶段,可看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升级版[4]。在此基础上,厉新建、张凌云、杨振之等界定了全域旅游的概念,并构建了全域旅游的基本框架;吕俊芳提出全域全产业链的“大城小镇嵌景区”旅游发展模式[5];魏小安认为,全域旅游示范区最终要形成第一、二、三产业,以及交通、城建、林业、文化、宣传等围绕旅游聚成合力[6];吴必虎阐述了“互联网+、旅游+”在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中的作用[7];汤少忠指出,在全域旅游理念下应创新体制观、产品观、产业观、服务观和营销观[8];魏诗华提出全域旅游标识系统是实现全域旅游的关键之一[9];原群认为大5A级旅游景区已经具备了全域旅游的雏形[10];李金早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本质与核心;吕俊芳、李柏槐、韩学伟等以辽宁、汶川、栾川为例,分析了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和建设路径。

从理念上升到实践、从地方探索到全面推进的过程中,目前学者们就全域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本质、核心;部分学者对全域旅游建设的先行区域进行了案例研究,分析了开展全域旅游建设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并结合各区域全域旅游开展中取得的成绩和问题,总结出一些全域旅游开发模式和路径。虽然国家对全域旅游建设的内容、目标、验收标准等建立了量化指标体系,对地方全域旅游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各区域在全域旅游建设实践中应结合自身资源特色与旅游发展基础,探索一条特色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2“5A城镇”与全域旅游创建的关系

笔者认为,“5A城镇”建设是指将旅游发展基础优良、旅游资源丰富、景区级别较高且开发较成熟的城镇,按照5A级景区进行规划建设,形成以旅游核心项目为引领,旅游资源要素和服务要素综合配套的聚集地为支撑的旅游功能区,形成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的旅游发展格局,把城市整体打造成为一个景观,文化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业态丰富、功能完备、服务配套的旅游目的地,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统筹发展。把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旅游发展扩展到城市及周边乡镇全域,打造无边界、无围墙、主客共享、旅居相宜的“全景城镇”。5A城镇建设将满足休闲、度假旅游对更大、更完善的旅游生活空间的需求,缓解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景区内外“两重天”、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发展“两张皮”等问题。

2.1“5A城镇”是实现全域旅游的有效途径

“5A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各种要素的高效配置,整体提升旅游城市发展竞争力,有利于突出特色、塑造品牌,通过5A城镇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全域旅游。按照5A景区的标准进行城镇规划建设,使A级景区创建标准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标尺,对全域旅游示范地的创建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参照作用。这就要求旅游标准化建设要在各个领域推进,各行各业要遵循专业化的旅游要求,而不是延续惯常的做法。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筑风格、公共服务、餐饮供给、标识符号等与旅游相关的项目,都应按照旅游专业要求去建设、运营和维护。全面实施旅游标准化建设,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起到了专业性的支撑作用。

2.2 全域旅游是5A城镇建设的有力保障

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活动,目的是通过试点起到示范和引领带动,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与格局。为了激发各地的积极性,为全域旅游发展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凡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的就应成为国家旅游局重点联系区域,享受各类优先政策。这些优先政策为5A城镇建设在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项目投资、旅游外交、旅游营销、品牌创建、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两者的关系见图1。

3“5A巴里坤”发展模式可行性分析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地处新疆东北部,人口以汉族、哈萨克族为主,经济以资源型工业、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巴里坤古称“蒲类”,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为历代中原地区连接西域的中枢,是新疆汉文化的母源地。作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前巴里坤已具备了一定的旅游发展基础和明显优势。根据目前旅游发展阶段和目标定位,结合本地旅游资源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脉络综合考虑,完全有条件实现5A城镇建设。

3.1 高品质资源是“5A城镇”建设的前提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标准划分,巴里坤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24个亚类,基本类型有49个[11],旅游资源丰富,为全域旅游开发奠定了的基础条件。巴里坤拥有以全国四大鸣沙山之一的巴里坤鸣沙山、新疆三大草原之一的巴里坤草原,以新疆有名的怪石山和巴里坤湖为代表的戈壁、沙漠、山地、冰川、草原、湿地湖泊等众多自然地貌单元;作为草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汇地,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河唐城屯田屯粮遗址、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兰州湾子古遗址群和2007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东黑沟古遗址、200多年历史的新疆保存最完整的土夯汉满两城和新疆最大的古庙宇群落地藏寺、仙姑庙,有唐代、清代修建的延绵200余公里的烽火台28座,有自治区重点保护的东汉年间的任尚碑、国内现存的珍贵汉碑———裴岑纪功碑和大量岩画等70余处独特珍贵的人文景观。

3.2 景区开发初具“5A城镇”发展雏形

近年来,不少地方在新创建A级景区时采取了多景区联合申报的方式,将那些规模较小、分布较集中、知名度普遍不高的景点通过区域主题强化、文化融合、线路串联等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A级景区创建。这种联合区域内资源共同创建A级景区的做法顺应了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径和方向。有200余年历史的巴里坤古城景区由汉、满两城组成,面积14km2。2008年,巴里坤县城及周边的兰州湾子古遗址风景区、巴里坤大草原、哈萨克文化展馆、西城墙、地藏寺、仙姑庙、大河唐城等景点联合捆绑成功申报4A级景区。在4A景区的基础上,整体提升各景点综合管理水平、在城镇景观特色性、服务等细节方面进行高标准打造,实现由点向面突破,将整个城镇及其周边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区域整体吸引力,拓展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实现综合的服务经济和重复性休闲消费。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提供的物质与政策支持下,在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大背景下,按照5A景区标准进行整个城镇的建设,实现全域景观完全可行。

3.3 深厚文化积淀是品牌建设的灵魂

作为全国三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之一,巴里坤的哈萨克族人统属克烈、乃蛮、瓦克三大部落,目前仍保持着淳朴传统的饮食习惯、建筑风格、服饰、生产方式及生活习俗,民族风情独特。阿肯弹唱、黑走马舞蹈、姑娘追、赛骆驼等民族体育运动,哈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挖掘与展示使这片区域独具魅力。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巴里坤历来在中央政权的控制与管理下,形成了深厚的汉文化积淀。据考古发现与推测,巴里坤县大河唐城遗址是史籍中记述的唐代伊吾军屯田驻地“甘露川”(即巴里坤八景之一的“屯稼堆云”)。清代巴里坤屯田规模较大,数万甘肃、陕西、山西人迁居于此,逐渐形成以陕甘方言为基础的地方话,汉民族风俗习惯浓郁、古迹文物众多。巴里坤奎苏镇因独具特色的歌舞、社火、弹唱等地方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就像一条季节河流一样,时大时小,时断时续地在东天山巴里坤这块沃土上汇集与融合[12],通过与草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比较典型的是随着汉族迁入而发展起来的社火,不仅融合了我国南方、中原、西北地区的汉文化特色,同时也融汇了当地蒙古族、哈萨克族的音乐、歌舞等多民族元素,是文化融合发展的典型体现。这些都将成为塑造巴里坤旅游品牌的重要支撑,是旅游资源开发取之不尽的宝库。

3.4 优良旅游环境为“5A城镇”奠定了基础

首先,旅游内外部交通不断完善。兰新铁路复线纵贯哈密全境,乌鲁木齐至哈密动车的开通与提速,加速了哈密、吐鲁番打造“24小时旅游圈”。除哈密、乌鲁木齐、库尔勒、敦煌航线外,2016年新开通的北京—哈密—吐鲁番、北京—哈密—石河子航线为往来巴里坤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可依此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同时,景区内外部交通也在不断改善,目前已完成连接303省道和东黑沟古遗址景区的通达道路和大河唐城遗址内约1000m城内展示道路的修建。其次,旅游景区及接待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近年来,新建了蒲类大观园;修缮打造了已有150年历史、疆内唯一保存完整全手工榨油设备的大河镇老油坊;建设了“东黑沟考古遗址”公园;建成了成就馆、哈萨克民俗博物馆;实施了松峰书院、清代粮仓、古城墙等一批文物保护工程;修建了功能完备的古城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完成了巴里坤湖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景区建设工程。服务接待设施方面,建有一家四星酒店、两家二星级宾馆,各类大中型招待所、旅馆、家庭旅游接点48家,接待床位2161个;餐饮网点150多家;可接待游客7000余人。第三,创建安全的旅游消费环境。通过考察培训、星级评定、奖励先进、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帮助全县“农(牧)家乐”完成了软硬件升级,健全接待设施。通过住宿业、餐饮业综合整治和专项大检查,保证提供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3.5 强烈的开发意识是“5A城镇”的建设动力

首先,着力旅游发展保障。县财政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旅游发展规划、公共服务设施、旅游产品研发推广、宣传促销、人才培训和旅游品牌创建等方面,为旅游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其次,出台相关制度,规范旅游健康发展。目前已出台《关于加快自治县旅游商品开发的实施意见》、《关于提升自治县农牧家乐发展水平的实施方案》等。为鼓励旅行社组团来巴里坤旅游,出台了《自治县旅游促销奖励办法》奖励政策。制定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巴里坤社火、小曲子等的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13]。第三,借助各类节庆活动,提高知名度。除重点举办“一节一会”,即冰雪文化旅游节和丝路文化旅游观光会外,较有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还有美食节、旅游商品展销暨“巴里坤礼物”评选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暨阿肯阿依特斯大会、“六月六”庙会等。通过各类活动对巴里坤优良的自然景观,极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浓郁的哈萨克节庆、歌舞、手工艺、体育文化,佛教、道教文化等进行充分的展示和宣传,巴里坤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82亿元,均比2010年翻了一番,使巴里坤成为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强县。

4“5A巴里坤”建设原则与路径

4.1“5A巴里坤”创建的基本原则

区域发展优先考虑旅游业:李金早指出,发展全域旅游,关键是要推进旅游治理理念与治理机制转变,推动由部门抓旅游向党政统筹抓旅游转变。要按照5A景区的标准进行城镇建设,仅靠旅游部门推动是不可能现实的。一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想要有所作为,必须由“一把手”亲自负责统筹安排,协调各部门,才能探索出真正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巴里坤县应成立由县领导班子“一把手”负责的“全域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在整体发展的“顶层设计”中优先考虑旅游业,土地、城市等各专项规划要围绕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规划部署安排。组织旅游、环保、国土、交通、文体、民族等部门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力扶持[5]。调整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规格,以强化其对公共资源的调控能力。组织专家编制《巴里坤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出台《巴里坤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相应的扶持政策。

通过“旅游+”实现产业融合:旅游业产业关联度高、行业拉动能力强,在景点旅游阶段,旅游规模与影响力小,与其他行业关联度不高,进入全域旅游阶段,旅游具备了与更多行业合作的发展条件。目前巴里坤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工业产业结构单一、农牧产品产销一体化产业体系不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充分发挥旅游业的融合能力,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新型业态。如“旅游+工业”,促进发展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工业旅游,发展产品加工,创新工业产品销售方式;“旅游+农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森林疗养;“旅游+新型城镇化”,促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通过“旅游+”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成功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

通过全民共建实现旅游扶贫:全域旅游就是要改变旅游发展中景区企业独建独享的格局,让更多人参与旅游并从中获利。当地居民参与者旅游开发,有利于游客获得更真实的旅游体验,提升旅游质量。另一方面,旅游已成为重要的增收渠道。为进一步发挥旅游扶贫的辐射带动作用,新修订的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提出,凡旅游扶贫效果好的景区,在申报5A级评定时优先纳入工作程序并给予适当加分奖励。同时,全域旅游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对当地就业、扶贫和富民增收贡献、旅游脱贫人口和富民贡献度都成为示范区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巴里坤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新疆典型的边境县、高寒县、易灾县,2006年被国家确定为五类地区。该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难度大。因此,全域旅游将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牧区脱贫的重要抓手。需要强调的是,越是在落后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时越应关注效率与公平的兼顾[14]。因此,在“5A巴里坤”建设之初,要充分评估政府、村民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分配和再分配制度,保障居民权利;加大休闲农业发展扶持力度,将其作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以人为本,充分关照农民利益,追求共美共乐共享。目前,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的主要方式有农牧家乐经营、特色产品出售、文艺表演、马驼租赁、特色烧烤区经营等,为了使当地人在参与旅游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社会身份认同和社会收入,政府应加强面向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帮助其全面评价和认识旅游业,形成理性的旅游发展观念和行为,尽量减少对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护地方传统文化。

4.2“5A巴里坤”的创建路径

创建综合型旅游目的地:通过整合县域与周边各类旅游资源,打造独具地域特色、资源优势凸显的旅游、休闲、度假综合性目的地,使旅游休闲活动从个别景点扩展到巴里坤“全域”。通过完善交通、住宿、餐饮、厕所、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建设。王昆欣认为,“只有景区先行全域,才能实现目的地的全域旅游。”景区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吸引物,景区建设管理始终是旅游发展和增长的主要模式。为了适应大众旅游需求变化,在观光休闲的基础上景区应不断丰富产品类型,开发体验性的产品,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开发户外运动、房车露营等休闲产品,提升景区的复合型功能。同时,要实现与周边旅游度假资源的一体化,与周边的乡村旅游、美食一条街、特色商业街区等资源协同发展,整体打造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旅游度假区、生活区。实现旅游服务、管理的全面提升,在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打造全域精品景区,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示范地,是巴里坤“全域旅游”的本质需要和发展目标。

创新门票价格体系,拉动综合消费:刘德谦认为,“门票经济”是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过去由于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不足,大部分景点景区将门票作为收入的“大头”。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背景下,旅游业促进消费、带动就业的综合效益正在凸显,门票经济势必成为阻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巴里坤县古城景区各景点规模小且分布集中,如古民居、清代古粮仓、松峰书院、地藏寺仙姑寺等集聚在一起,但各自为政,分别收取门票。古城保护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以观光业态为主导的此类古城,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不通过收取门票来维持运营是不现实的。因此,可考虑设计多种旅游线路,实施巴里坤旅游通票制。在避免游客分布过于集中的同时,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过夜机会,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同时,将景区与富有特色的巴里坤美食、旅游购物、草原运动会、阿肯弹唱、亲子活动、户外拓展、婚庆产业等相结合,实现景区的综合统筹发展,使景区成为旅游产业集聚区。为了推进各景区企业整合,统筹各方利益,应加快制定《关于统一经营管理改革方案》和《景区统筹利益改革设想方案》。

加强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巴里坤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优良,是离天山最近的城市,“三山加两盆”的地形使之被称为“新疆的缩影”,但由于区位劣势,在众多新疆美景当中并不突出。文化是全域空间的灵魂,是体现地区差异性的关键所在。因此,将文化旅游作为突破口,深挖巴里坤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促进古城保护、提升知名度的重要途径。通过传统文化嫁接时尚创意业态,活化民俗体验,探索“古城+民族体育运动、古城+手工艺制作、古城+美食”等旅游体验。深度开发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社火、新疆曲子等民俗表演,增强游客文化体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与形式。需要强调的是,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仅仅依靠个别传承人,既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无法形成浓郁的文化生活氛围,更难以在旅游活动开发中得以充分的利用和展示。因此,政府相关文化部门,应通过组织各类活动比赛,加深当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在中小学设置乡土地理、历史、艺术课程,培养学生对本地民族、历史、地方戏曲等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提高大众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保障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推进智慧旅游及旅游统计改革:根据对韩学伟关于县域智慧旅游体系[15]相关内容的整理和完善,5A城镇智慧旅游体系见图2。其中,旅游云平台是智慧旅游建设体系的基础,包括景区、酒店等各相关行业的各类信息。完善区域无线网络建设,实现景区、饭店、旅游集散中心等核心区域的无线网络覆盖;建立包括旅游资讯、景区导航、救助等在内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包含行业统计、质量监控、投诉等系统的综合监管平台;丰富旅游产品,加强与“携程、途牛”等旅游电商合作,建立网络预订、商品交易、金融支付、服务外包、项目招标等系统,加强5A巴里坤旅游微信公众号的开发和运营。相对于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拥有开发成本低、互动性强、传播渠道广泛等显著特点。目前我国已有6亿微信用户,这使微信成为旅游品牌营销的重要平台。在微信公众号开发运营过程中,注意完善景点介绍在线预订、语音导游,在线咨询、游客点评、美景分享等服务功能;注重本土文化的展示,突出资源特色;营销活动注重规划设计和数据分析而不是一味地优惠促销。实现微信支付与入园的对接,使智慧旅游名副其实。数据是政府部门用于公共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旅游者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咨询、预定机票、门票和度假产品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将为旅游开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更好地满足旅游者需求,推送更多符合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和产品,最终实现游客消费体验的有效提升,形成系列化和持久性的旅游收入。

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城镇全面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发展的根本优势,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巴里坤县生态保护取得了一定效果,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1个、地区级生态乡镇7个、生态村15个、绿色社区8个、绿色学校16个,荣获“中国美丽田园”称号。未来,巴里坤县应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最佳途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紧扣“生态镇西、全域旅游”这条主线,形成“城乡因全域旅游而更美丽”的发展格局。在城镇建设中,除了完善城市形象设计外,还要加强周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巴里坤县周边乡镇旅游一体化。尤其是大河镇,亟需开展路面硬化、污水处理、民居改造、植树绿化、垃圾清理等村貌改造提升工程,优化旅游环境。

摘要:在梳理全域旅游发展观点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5A城镇建设”概念,论证5A城镇建设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关系。以首批进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的巴里坤为例,在选择“5A城镇”发展模式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探索“5A巴里坤”全域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实现路径,以期对县域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篇4:全域旅游创建表态发言

卢敏

(2008年12月3日)

尊敬的朱红炜副局长、尊敬的省验收组的各位领导:

自象山开展“创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工作以来,省市旅游局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大力支持。此次省旅游局创强验收组和市旅游局领导莅临我县,对我们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工作进行视察指导和检查验收。这对我们既是鼓舞,更是鞭策。特别是各位领导不辞劳苦,连续工作,在短短的3天当中,对我县创强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指导,你们求真务实的作风、高度敬业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全县人民,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是县委、县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53万象山人民近年来孜孜以求、奋力实现的目标。这次创强验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我们能不能拿到省旅游经济强县这个金子招牌,更在于它将对全县的旅游产业,乃至象山的未来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刚才,朱局长通报了创建检查验收情况。我们将按照验收组的要求和创建的具体目标,再接再厉,取得突破。在这里,我代表县政府对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作以下表态:

一、求真务实,狠抓整改,圆满完成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各项工作任务

省检查验收组对象山的创强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意见反馈,对象山旅游业的发展,以及近年来的创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各位领导从专家的眼光、专业的角度、更高的层次,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了许多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们耳目一新,获益匪浅。县政府将认真研究验收组的意见和建议,专题进行部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项抓好落实,尤其对旅游功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旅游环境完善等方面,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抓什么”的原则,查漏补缺,乘势而上,尽快提升旅游工作水平,确保圆满完成创强各项工作任务。

二、健全机制,巩固成果,努力创建全国旅游强县

创强工作是个动态过程,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如果这次我们能顺利通过,加入到“省旅游经济强县”的行列,我们将把这作为一个新的起点,跳出成绩看问题,跳出旅游抓旅游,努力把象山滨海旅游融入到全省、全国。下一步,我们将以创建全国旅游强县为目标,按照发

展旅游业的科学规律,继续加强旅游强县建设,特别是对在本次创强过程中做得不够、不到位的工作,要继续完善和落实,坚定不移地抓好创建活动,把创强工作继续引向深入,努力使我县旅游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三、立足特色,科学发展,精心打造滨海休闲城市

象山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素有“海山仙子岛”之美誉。作为新兴产业的旅游业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伴随着创强活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占GDP的份额也不算高。下一步,我们将紧紧抓住这次创强验收的契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创建游强县、打造休闲象山”的目标要求,立足海洋、生态、文化优势,深入实施“旅游富民”战略,着力推进重点休闲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着力培育海钓、游艇、滨海体育休闲等高端休闲旅游新业态,着力挖掘以“渔文化”为代表的象山旅游文化内涵,着力提升城市休闲品位,真正做大做强我县的滨海休闲旅游产业。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象山建设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秩序井然、服务规范、安全文明的滨海休闲城市。

我县的创强验收工作时间短,任务重,省验收组和市旅游局的各位领导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再次向各位领导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衷心希望各位领导以后多来象山,多关注象山,多指导象山的工作。

篇5:全域旅游创建实施意见(共)

实 施 意 见

2016年6月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精神,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产业向深度和广度空间拓展,树立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形象,全面推进我县全域旅游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特制订泾源县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为主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生态休闲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按照旅游产业“一城驱动、一带联动”的总体布局和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两大主题”,紧盯县城至老龙潭景区20公里服务带建设,以点带面、梯次推进,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旅游服务环境、提高接待服务水平,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机制,通过融汇旅游 要素,强化旅游引领,推动产业融合,积极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泾源旅游形象,推动旅游产业向深度和广度空间拓展,实现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把旅游业打造为泾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导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扩大就业的民生产业,促进对外开放、观念更新的窗口产业、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的和谐产业,促进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产业,树立旅游业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形象。

二、基本原则

用足用活国家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政策措施,践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发挥中阿博览会平台优势,深化陕、甘、宁、蒙旅游发展联盟战略合作,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以大六盘生态旅游圈为依托,以规划为龙头,以政策为引导,以项目为支撑,全力实施项目引领战略、组群发展战略、城乡统筹战略、特色品牌战略、产业提升战略,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深化服务意识,推进品牌创建,加快城区景区化、乡镇景点化、村居景观化进程,用“第一景区”的理念打造县城,用“乡村驿站”的概念营造农村,用“景观长廊”的观念构造景区主干道沿线,为游客提供产品,为旅游提供服务,逐步实现旅游模式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 变,观光旅游向体验式、休闲娱乐式并重转变,进一步提升泾源旅游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城乡联动、多元发展、要素集聚、功能完备的旅游产业体系,建设泾源旅游产业集群,加快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进程,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西部避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森林公园县,构筑“泾水之源”旅游整体形象。

三、目标任务

以旅游产业为引领,实施“全域产业、全域生态、全域景区、全域开发、全域交通、全域管理、全域服务、全域营销”八大行动计划,全面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把泾源县建设成生态旅游经济强县,西北最佳旅游目的地,宁夏全域旅游先行区。“十三五”期末,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亿元。旅游产业收入占全县GDP的25%以上,旅游从业人数占全县劳动力的25%,农民纯收入中旅游业创收达到30%以上,拉动社会就业10万人。推进泾源县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实现小康。

四、重点工作

(一)打造全域化旅游产品

1、实现旅游规划全域化。结合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规划和建设农林牧业、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县各类规划应与旅游发展规划相适应,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彰显旅游元素。从规划上保证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 打造,并以城乡景区化、项目景点化的要求,对县城、乡镇、农村、项目进行造景打造。

2、构建旅游产业大格局。按照“两带四区六镇”的功能布局,带动全县2带(县城至老龙潭旅游服务带、萧关至县城乡村旅游带)4区(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度假区、卧龙山休闲避暑度假区、六盘山镇冬季休闲旅游区、胭脂峡弹筝峡登山攀岩探险体验区)6镇(泾河源镇建成风情旅游小镇、六盘山镇建成冬季休闲旅游镇、新民乡建成边贸旅游中心、兴盛乡建成观光农业示范基地、黄花乡建成探险疗养体验区、大湾乡建成萧关历史文化名乡)同步推进,实现旅游业态覆盖乡村。

3、加速旅游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完成20公里旅游服务带沿线民居改造、道路拓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化美化亮化、景观水系、休闲体验式景观节点打造以及文化旅游观光式特色村庄建设工程。完成老龙潭二期、三期建设工程。实施胭脂峡---弹筝峡自驾游营地及景区游步道、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大门等建设工程。规划建设集雪山观光、滑雪、娱乐等为一体的大中型冬季游览区,4、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围绕 “山在水中、水在林中、林在景中”的旅游城市发展思路,以完善休闲功能为基础,以特色休闲要素为支撑,融景于城,置城于景,拆墙透绿,提升县城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城 乡绿化、街景美化、道路硬化、灯光亮化、环卫净化,建设全域旅游功能齐全的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打造集自然生态、文化展示与旅游集散为一体的“宜游”、“宜居”、“宜业”的新型旅游城镇。

5、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以环境优美、农民富裕、民风和顺为目标,依托景区区域资源优势,围绕“乡村游、田园游、生态游、红色游、观光游”,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以旧补旧,用古仿古的原则,对景区沿线民居风貌进行特色化改造,打造“泾水乡恋、龙乡情愁”的乡村休闲度假目的地。

(二)完善全域化旅游要素

1、发展特色美食。进一步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和美食佳肴,培育一批“名店”和“老字号”餐饮品牌,建成泾源县城特色旅游街等餐饮街区,积极举办“龙乡泾源烹饪大赛”等形式多样的餐饮竞赛活动。

2、提升住宿水平。合理发展星级酒店,规范发展经济型酒店,鼓励发展特色主题酒店、农庄。支持商务酒店、青年旅社、自驾车露营地、乡村旅游点等建设,实现旅游住宿接待多元化。

3、完善交通网络。一是美化20公里旅游服务带景观长廊;二是开辟胭脂峡、弹筝峡旅游专线;三是实施六盘山镇李庄村至老龙潭景区旅游标准化道路建设和国道344线泾源 段生态湿地项目,建成辐射重点景区、支撑城镇、便捷通达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4、培育旅游购物中心。加大招商力度,丰富旅游商品;尽早建成县城游客集散中心及旅游商品园,依托城区主要街巷及全县景区,形成系列旅游购物点,加强旅游购物规范化管理,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人事劳动局、县职业中学的合作,重点突出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建立旅游人才储备基地,强化旅游行业职业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6、推进产业创新升级。鼓励旅游服务型企业积极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力争到2018年末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吸纳间接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扩大旅游对群众增收带动作用。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力争到2018年末,我县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6家,全县农家乐床位数达到10000张。

(三)提高全域化营销水平

1、举办一系列节庆活动。策划举办一批“赏花踏青、生态摄影、漂流避暑、户外登山、回乡野炊、泡泉养生、滑雪体验”等贯穿全年常态化特色主题旅游节庆活动,丰富旅游服务内容,拉动旅游营销市场,提高品牌美誉度。

2、制作一批精美的宣传品。按照“彰显特色,丰富内涵”的要求,完善“一句口号、一本画册、一张导游图、一个微信(博)、一张宣传片、一个代言人、一首歌、一部剧”等宣传资料的制作,塑造“碧水蓝天、泾水人家”品牌形象。

3、完善一个营销网络。主动对接,积极融入全区旅游营销大架构,提升对外宣传层级,继续拓展区内以及平凉、咸阳、西安、兰州等近程市场,积极开拓周边新市场,逐步形成一个覆盖国内各省市及周边国家的营销大网络。

4、做大做强新媒体营销。以“龙乡泾源”微信平台为基础,形成以新媒体为核心,层次丰富、针对性强、扩散力好的媒体宣传体系。

五、方法步骤

(一)全域布局阶段(2016年7月底前)

1、形成创建工作思路、实施意见、工作方案;组建相应工作领导机构、管理体制、推进机制和运行机制;出台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完成重大旅游项目招商,形成以旅游项目为支撑的“全域旅游、统筹城乡”示范县建设工作格局。

2、建立有效的跨区域全域旅游合作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节庆互动、交通互联、争议互商”合作体系,全力推进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水利建 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一体化、经济建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和谐社会构建与旅游开发一体化战略,最大限度的把农牧业、林业、交通、水利、商贸、文化、教育、体育等管理部门掌握的资源极其产品转化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整合社会各部门力量,构筑全季候、全要素、全覆盖的全域旅游发展业态。

3、组建由政府控股、各种经济成分组成的旅游开发集团公司,形成县域旅游产业集群,促进国有资产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到资产进而转化为资本的跳跃升级。

4、确定泾源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框架,围绕县城旅游咨询接待服务集散中心、泾河源旅游综合服务区、黄花胭脂峡旅游探险区、新民大雪山旅游度假区、六盘山红色旅游区、萧关古栈道文化体验区、泾河游览带、香水河滨水休憩带,修编建设开发详规,争取项目扶持,确立“全域旅游县—特殊旅游小镇—品牌景区—乡村旅游村寨”旅游发展支撑体系,推进城乡旅游统筹发展。

(二)全域突破阶段(2016年6月—2018年7月)

1、项目引领,梯次递进。抢抓国家和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全域旅游创建、旅游扶贫开发、乡村旅游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机遇,把招大引强和重大项目落地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老龙潭景区资源优势,全力推进县城至老龙潭景区20公里旅游服务带建设 工程,对县城至老龙潭景区20公里沿线道路、民居、绿化、景观水系、休闲慢行道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打造旅游特色村寨、民族风情园、观光植物园、垂钓中心、水上公园、农家客栈、回乡家坊等特色风情线,有效拓展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品质,丰富旅游内涵,形成具有区域带动性、产业辐射性、全域示范性的旅游发展新业态。

2、城乡统筹,全域联动。以建设生态休闲度假避暑旅游县为目标,围绕“宜游、宜居、宜业”旅游发展格局,全域一体谋划,城乡一体推动,紧紧依托乡村旅游这一重点,为旅游提供服务,为游客提供产品,实现景区连着乡村,乡村承载服务,服务带动农户,同步推进全县2带(县城至老龙潭旅游服务带、萧关至县城乡村旅游带)4区(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度假区、卧龙山休闲避暑度假区、六盘山镇冬季休闲旅游区、胭脂峡弹筝峡登山攀岩探险体验区)6镇(泾河源镇建成风情旅游小镇、六盘山镇建成冬季休闲旅游镇、新民乡建成边贸旅游中心、兴盛乡建成观光农业示范基地、黄花乡建成探险疗养体验区、大湾乡建成萧关历史文化名乡)建设,整合资金,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新模式,依托景区区域资源优势,对景区沿线民居风貌进行特色化改造,高标准打造全域旅游要素完备的美丽村庄,改造提升现有“农家乐”,实施冶家、园子、大庄、周沟、和尚铺、羊槽等农家乐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技能培训,加强农家乐协会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开展评星定级,以点带面,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真正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塑造环境优美、民风文明的“多彩乡村”。

3、整合资源,拓展业态。科学合理制定区域内城市特色、公共服务体系、旅游吸引物、休闲氛围、整体生态环境和安全保障等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全程旅游内涵,深化产业融合,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推动旅游产业向深度和广度空间拓展。精心打造自然生态展示、民俗文化挖掘、乡村旅游民俗接待、城市景观等产业开发项目,进一步发挥优势,构建涵盖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等全方位智慧旅游体系,升级改造一批、招商引资一批、挖掘规划一批、对外宣传一批、完善提升一批,建设泾源旅游产业集群。丰富旅游业态,延伸产品体系,全链条产业集聚,全覆盖产业融合,实现区域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全面整合以及产业深度的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在旅游城镇化建设方面,以完善休闲功能为基础,以特色休闲要素为支撑,实施县城主题公园提升和城市景观带建设工程,打造卧龙山旅游综合区、万汇生态公园、香水河风景园、特色旅游休闲街区、特色民俗文化旅游长廊。在县城主要街区建设集商务、会议、健身服务、歌舞剧场等功 能齐全的商贸流通综合服务体,完成县城中心街区、泾河源镇冶家村立体停车场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在县城公共广场、商城、清真寺、公园、乡村、景区等场所,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厕所。在旅游交通道路建设方面,优先安排全县旅游交通道路建设与改造项目,实施景区交通环线工程,打造老龙潭、胭脂峡、弹筝峡旅游环线,开辟老龙潭、胭脂峡自驾游旅游专线,建成辐射重点景区、支撑城镇、便捷通达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在生态观光旅游建设方面,实施现代生态农林牧业旅游观光工程和滨水休闲旅游项目,打造滨水休闲旅游圈,围绕南北两翼,建设冬季旅游游览区,改善我县旅游“半年闲”的现状,使泾源旅游从“季节游”实现“全季游”的转变,加速各类优势资源转化为旅游现实生产力。在智慧旅游建设方面,龙乡泾源微信平台已成为泾源旅游宣传的重要载体,依托县交通旅游智慧化运营中心建设的旅游导览服务平台、手机旅游导游服务、网上电子票务、电子解说等多媒体公共信息网络系统将使得来泾源的游客变得“耳聪目明、畅行无阻”。

4、产业融合,精准推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带动引领作用,按照景城一体的发展理念,实现景区、城市一体化战略,以景区理念规划整个区域,加快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以景点要求建设每个村镇,形成“城在景中、景在城中”旅游新格局,实现旅游资源的全覆盖。加速实现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型。推行服务精细化,切实落实“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理念,加强服务信息化,突出服务个性化,推广服务标准化,推进工作项目化,实现投入多元化,强化智慧营销、精准营销,发挥合力,形成聚力,实现共赢。

5、创意宣传,强化监管。充分利用各种平面载体和新媒介,积极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宣传工作,营造全员动员、全民参与、“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大使、处处都有全域创建氛围”的“魅力城镇”和“美丽乡村”。加大考核力度,将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纳入综合考核范畴,分解细化创建任务,年初下达硬性经济指标,年末开展综合考核考评,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创建工作推进不力的乡镇、部门予以问责,对开展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部门予以表彰奖励,以推动创建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全域复核阶段(2018年8月—10月)全面总结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回头看,进一步健全完善账表卡册等内业资料,对各项创建工作进行分项归类,统计汇总,查漏补缺。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8年9月—12月)充分做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向区、市呈报验收报告,迎接自治区初验和国家旅游局验收评定。

六、工作举措

12(一)机制保障 成立泾源县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与旅游相关的职能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各主要成员单位、乡镇成立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办公室,由一名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谋划辖区内旅游产业发展工作。

领导小组内设办公室,由1-2名县级领导任办公室专职主任、县旅游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工作人员从各相关单位抽调组成,具体负责全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

(二)政策保障 全域旅游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和关联带动性,其涵盖范围属于公共事业服务范畴,必须依赖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具体实施进程需要彰显政府主导作用,为全域旅游发展制定产业政策,承担投资、宣传、规范和协调职能,发挥特有的引导、保障作用。

1、制定出台《泾源县全域旅游创建实施方案》《泾源县全域旅游创建三年推进计划》《泾源县全域旅游统筹城乡发展的优惠政策》《泾源县乡村旅游建设规划》《泾源县全域旅游文明公约》《泾源县农家乐标准化建设管理办法》《泾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2、修编完善《泾源县旅游总规》《泾源县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泾源县旅游项目投资指南》《泾源县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暂行规定》。

3、编制并推行《泾源县旅游服务通用规则》、《星级旅游宾馆、餐饮、农家乐管理细则》《泾源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宣传册》等。

(三)体系保障 实行统一领导,各部门协作分工,各施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

1、发改局 将全域旅游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重要位置,明确各行政部门在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中所占的地位和责任,指导全域旅游项目立项,积极申请全域旅游发展项目资金。

2、农牧局 研究制定现代生态农业观光规划,包括对农产品品种改良、选种以及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等农业结构的调整。紧紧围绕全域旅游打造特色观光农业和体验式农业发展模式。

3、林业局 拟定全县生态林业保护与休闲式林业开发实施办法,适时调整以特色苗木种植业为主的现代林业发展布局,以面为主,以线为骨,以点为重,大力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观赏与绿化并举的休闲式、吸氧式避暑度假特色林业度假区。

4、交通局 在全县交通发展总体计划中,优先安排全县旅游发展相关道路建设与改造工作,制定民间参与投资旅游道路建设的相关办法和规定,合理调整景区内道路交通设施与运输车辆的营运线路,增设路标以及路政管理措施。制定全县旅游车辆营运管理制度,组建泾源县旅游车船服务公司,提供统一租赁,统一运营、统一调度的出租车运营秩序。开辟旅游专线,打造古道旅游景观带、乡村旅游景观带,建成辐射重点景区、支撑城镇的便捷通达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5、建环局 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重新审定原有城市发展与建设规划,按照景城一体、产城融合的思路,全面实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绿化、街景美化、道路硬化、灯光亮化、环卫净化,围绕环境生态化、风貌特色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服务人性化和集约高效的建设要求,打造集自然生态、文化展示与旅游集散为一体的“宜游”、“宜居”、“宜业”的新型旅游城镇。坚持现代服务业、现代生活小区、现代城镇设施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引导居民开展旅游从业。

重点实施泾河源镇、新民乡、黄花乡、六盘山镇、香水镇等5个乡镇以及公路沿线乡村、民居风貌设计和改造。逐步规范和提升旅游沿线各乡(镇)办公用房建筑外观,形成特色,凸显风格。

6、水务局 编制以泾河、香水河为中心的水系景观建 设规划,拟定“十里香水滨河区”、“千亩泾河游览区”修建性详规,打造充分展示泾源水系特色的滨水休闲旅游圈,大力建设水岸游乐场、主题欢乐岛、水上休闲氧吧等设施,划定泾源县水系开发建设控制区,严禁控制区内河段开采、砂石开挖、以及与旅游资源统筹开发不协调不配套的建设,积极推行新型节能环保观赏型水系带建设。用活水资源,做足水文章。

7、文广局 深入挖掘泾源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融合,结合旅游景区、旅游乡村、旅游名镇、农林牧旅游产业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构筑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特色乡镇、民俗名村、文化名城和文化创意街区,不断完善泾源历史民俗文化和回族特色文化体系的整理、编撰、出版、发行工作,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灵魂和内涵。

上一篇:行政经理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交流